[K12学习]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阅读-基于理解与感悟的审美鉴赏
2019-2020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单元训练金卷第四单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A卷(含解析)
狼伫立在远方,略仰着头,对着他示威。这绝对是一只历经苦难和沧桑的老狼,它啼血的嗥叫声中包含着悲伤、绝望和忧郁。
“我要杀了它。”陆归林坚定地对自己说。
他抡起军用腰带,冲向那狼。狼奔逃而去,速度极快。
可是,没过多久,他发现,它又出现在他的身后。
“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老太婆嚎哭起来。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
狼果然向他走了过来,当狼毫无防备贪婪地舔食那汪清水的时候,陆归林高高举起军用腰带,却迟迟下不了手。
他原本是想利用这个机会干掉这狼的。但是,他放弃了,他不知道自己这是为什么。
他喝掉了壶里所剩无几的水。
水的力量就是这么神奇,沙漠中划过一声尖锐有力的嚎叫,狼高昂着头,像获得了新生一般。
第四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B.有着“红五星”的帽子先被隐藏,后被发现,最后“红五星”“渐渐地高去”,“红五星”的多次出现隐含人物心理变化,暗示小说主题。
C.老太婆一开始就了解小孩的身份却对他呵护备至,百姓也乐意与这个小红军亲近、为他打掩护,这些都反映人们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阅读-基于理解与感悟的审美鉴赏阅读 专题
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一分析情节结构——故事讲述,关注其方式、效果一、情节的概念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具有内在因果联系的人物活动及其形成的事件的进展过程,由一组或一组以上能显示人物行动、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的具体事件和矛盾冲突构成,是塑造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它以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为依据,经作家的集中、概括并加以组织、结构而成,事件的因果关系亦更加突出。
它是小说中最具体可感的部分,是小说叙事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更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
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主题服务的。
二、情节的叙述方式1.叙述方式顺叙: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情节。
顺叙可以使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先将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者结局交代出来,再按照顺序叙述故事。
这样容易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暂时中断正在叙述的事件,插入与该事件或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
这样可以对小说的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构成必要的补充,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补叙:在行文中用一小段话对故事前面已经交代过的人或事件进行补充交代,这样追加的内容一般没有情节,也不需要有过渡,但可以使故事内容更加完整。
平叙: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这样可以使故事发展的头绪更加清楚,照应更加得体,但要交代清楚事件的始末时间等。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①从内容上看,插叙是作者为事件发展提供背景材料,如果将这个材料删去,原有的故事情节仍旧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线索仍旧清楚明朗,读者不会产生疑问;而补叙是与全文中心事件密切相关的,是情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这个片段删去,读者会产生疑问或歧义。
②从形式上看,插叙内容的前后有简明扼要的过渡性文字,使之与中心事件衔接自然,一般被安排在篇中,而不在篇末;补叙无须过渡性文字,它一般被置于事件出现结果之后,交代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因此它可以被安排在篇末。
(全国)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小说阅读训练4
小说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鞭笋过墙聂鑫森年近古稀的节新篁,住了一个月的医院,在这个下午,回到了古城曲曲巷中的家。
在这个祖传的院子里,他最钟情的是那十几棵粗粗细细的竹子。
不是普通的竹子,是稀有的斑竹、罗汉竹、方竹,都是他历年从外地购回并栽种、培植的。
他此生爱竹、师竹,不可一日无此君。
他的名字是已故父亲所赐,姓节名新篁字解箨,长大了才知道典出唐诗人元稹《新竹》中的句子:“新篁才解箨。
”箨是笋壳,竹笋挣脱箨才能成为竹子。
老伴华素是退休的中学语文老师,他们在石桌边的石凳上坐下来。
节新篁搔了搔满头银发,忽然叹了一口气。
“新篁,又有心事了?”“华素,我从大学的历史系毕业,先教书,后调到文史研究馆。
没想过发财,也没要过一官半职,写的书、主编的书虽不能说等身,至少可以等臀。
”“你活得直而有节,也活得充足、高贵。
口碑很好。
”“夫人话外有音?”“没有。
比如那天深夜,你突发心脏病,偏偏咱们这巷子逼仄,救护车根本开不进来,我只好去敲邻居的门,立刻惊醒了好多家好多人,他们用竹睡椅扎上两根大竹竿变成了抬轿,抬起你就往外走。
一到医院,你被送进了急救室。
大夫说再晚来十分钟,你就没法救了。
”“不是我平日做得好,是他们以德报怨。
你不是不知道,我这高傲的秉性,就有过分的地方。
左宗棠说:‘人不可俗,不可不随俗。
’我就忽略了,真的很愧疚。
”两个人沉默下来。
在曲曲巷,他们绝不会与人发生什么矛盾,但也绝不会亲如一家。
见面点点头,多话不说;劈面相遇,侧身让人先过去;邻居有什么婚丧大事,礼貌地去送个包封,但不会去吃酒宴……石凳边斜出一棵罗汉竹,竹根边点缀几朵蓝色的矢车菊。
华素欲弯腰把花扯去,节新篁说:“别动!”“你一直不喜欢竹旁有闲花野草。
”“这一刻,我觉得它们都很入眼。
”节新篁怔怔地看着矢车菊。
他六十岁退休时,平日不但学问做得好,而且书法也颇具名声,尤以楷书和隶书为人激赏,过大年了。
有几位年长的邻居,上门来请节新篁书写春联,他含笑说:“我正在赶写书稿,时间紧,但我会让各家都贴上春联。
【配套K12】[学习]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3.1 小说阅读(教学案)
专题3.1 小说阅读1.小说选材,古今中外均有,中国小说以现当代作家作品为主,外国小说以欧美名家作品为主。
体裁上,以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为主体。
2.从命题角度看,热点有“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探究等考点。
一、小说的文体特征及三要素小说是文学的一大类别,是一种与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无论什么样的小说,都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就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小说都是重在写人物的,“文学即人学”,小说创作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而塑造人物形象一般离不开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生活环境,所以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安排故事情节,描写典型环境也就成了传统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
1.小说中的人物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2.小说的故事情节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
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3.小说的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
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具有重要作用。
二、小说应考阅读的特点及步骤1.应考阅读是一种快速高效的整体阅读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
它要求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一篇千字文读两遍。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1.2.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共274张PPT)
第一步
-9-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具体地表现了人 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B.被困队员深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 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地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 关闭 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B项 ,“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理解错误,是送瓜人冒着生命危险救助 D. 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 ,不仅令人感动, 被困的试验队队员。 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第一步
-5-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 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 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 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 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 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 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关闭
B
解析 答案
第一步
-10-
2.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关闭
本题考查对小说线索的鉴赏。小说的线索与环境、人物、情节、主题密 切相关,要注意从这四个角度切入分析。从环境看,“渴”正显示了环境的恶
精品学习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_基于理解与感悟的审美鉴赏阅读专题三理
核心突破四赏析艺术技巧——贴着人物写,贴着人物赏小说以综合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并以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为最高目标。
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以采用叙述语言,也可以采用对话语言,还可以采用心理描写等手法。
小说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表现手法更是灵活多变,它可以包罗其他艺术体裁的所有写法,有散文式的背景描绘,有特写般的人物刻画,有戏剧般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有诗一般的意境。
从这一点来讲,小说的艺术技巧更为广泛。
若从考试的角度看,它与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没有区别。
单就小说而言,它作为一种叙事文体,其艺术技巧更突出描写艺术、叙事艺术和语言艺术等几个方面。
一、描写艺术小说中的描写从描写对象看分为环境描写(主要是自然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
其中人物描写是赏析的重点。
(一)景物描写艺术赏析景物描写艺术同散文的景物描写艺术一样,可以从技巧和作用(效果)两方面进行:1.技巧方面(1)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等方面的描写。
(2)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
(3)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
(4)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
(5)白描和工笔。
(6)主观描写和客观描写。
主观描写所描写的人物和事物往往是作者情感世界的一种观照和折射,渗透着作者主观上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情绪。
客观描写是客观、具体地描写事物的本来形态状貌,而不带有作者情感色彩的笔法。
2.效果方面(1)环境: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①烘托人物心情,②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人物命运。
(3)情节: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照应标题或首尾。
(4)主题:①揭示或暗示主题,②具有象征意蕴。
边练边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
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
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四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十一 小说阅读课时达标32
专题十一小说阅读课时达标32一、(2018·黑龙江齐齐哈尔八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走正门王春迪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
贺家发迹早,起初,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了。
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
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
一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枯瘦的看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
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
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
因为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起了油行的门面。
贺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
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然挺拔。
如此花园,中间竟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
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
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
常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把那个祠堂拆了吧。
海爷却说,不可。
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
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的牌位。
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
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
海爷隐约看到,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
鸣锣十一响!这排场,唯京官才有!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子挺直地跪在地上。
身后的家人,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
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
身后,知府、知县以及各级官员都低着头鱼贯而入。
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罪人了。
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
2019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训练:小说阅读(含新题详解)
第2节小说阅读第1讲把握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包氏父子张天翼老包①小心地抽开抽屉,把老花眼镜拿出来带上,慢慢念着。
像在研究一件了不起的东西,对信封瞧了老半天。
两片薄薄的紫黑嘴唇在一开一合的,他从上面的地名读起,一直读到“省立××中学高中部缄”。
“露,封,挂,号,”他摸摸下巴。
“露,封,……”他仿佛还嫌信封上的字太少太不够念似的,抬起脸来对天花板愣了会儿,才抽出信封里的东西。
天上糊满着云,白天里也像傍晚那么黑。
老包走到窗子眼前,取下了眼镜瞧瞧天,才又架上去念成绩单。
手微微颤着,手里那几张纸就像被风吹着的水面似的。
成绩单上有五个“丁”。
只一个“乙”——那是什么“体育”。
一张信纸上油印着密密的字:告诉他包国维本学期得留级。
老包把这两张纸读了二十多分钟。
“这是什么?”胡大一走进来就把脑袋凑到纸边。
“学堂里的。
……不要吵,不要吵。
还有一张,缴费单。
”这老头把眼睛睁大了许多。
他想马上就看完这张纸,可是怎么也念不快。
那纸上印着一条条格子,挤着些小字,他老把第一行的上半格接上了第二行的下半格。
“学费:四元。
讲义费:十六元。
……损失准备金:……图书馆费:……医……医……”他用指甲一行行划着又念第二遍。
他在嗓子里咕噜着,跟痰响混在一块。
读完一行,就瞧一瞧天。
“制服费!……制服费:二——二——二十元。
……学生除——除——除宿费膳费外,皆须……”瞧瞧天。
瞧瞧胡大。
他不服气似地又把这些句子念一遍,可是一点也不含糊,还是这些字——一个个仿佛刻在石头上似的,陷到了纸里面。
他对着胡大的脸子发愣:全身像有——不知道是一阵热,还是一阵冷,总而言之是似乎跳进了一桶水里。
“制服费!”“什么?”胡大吃了一惊.“唔,唔。
唵。
”制服就是操衣,他知道。
上半年不是做过了么?他本来算着这回一共得缴三十一块。
可是这二十块钱的制服费一加,可就……突然——乓!房门给谁踢开,撞到板壁上又弹了回来。
房里两个人吓了一大跳。
【配套K12】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3.1 小说阅读(教学案)
专题3.1 小说阅读1.小说选材,古今中外均有,中国小说以现当代作家作品为主,外国小说以欧美名家作品为主。
体裁上,以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为主体。
2.从命题角度看,热点有“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探究等考点。
一、小说的文体特征及三要素小说是文学的一大类别,是一种与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无论什么样的小说,都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就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小说都是重在写人物的,“文学即人学”,小说创作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而塑造人物形象一般离不开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生活环境,所以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安排故事情节,描写典型环境也就成了传统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
1.小说中的人物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2.小说的故事情节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
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3.小说的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
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具有重要作用。
二、小说应考阅读的特点及步骤1.应考阅读是一种快速高效的整体阅读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
它要求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一篇千字文读两遍。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_基于理解与感悟的审美鉴赏阅读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
核心突破五探究文本意蕴——两种意蕴,发掘深广小说主旨意蕴类探究是一种基于文本内容的探究,探究的内容多是小说的主旨(主题)及小说所表现的丰富意蕴或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它既可以要求直接探究主旨,还可以要求挖掘主旨的丰富性或深刻性,表现为三类探究题:探究主旨、探究思想意蕴、探究情感意蕴。
另外,主旨意蕴类探究还有间接形式,像标题意蕴探究、重要句子意蕴探究、创作意图探究都是此类。
一、探究主旨小说好读而难懂。
好读在于小说中的故事很精彩,很有趣;难懂在于故事背后的主旨,它是意义点,也是我们理解的难点,因为作者并不会直接写出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三只虫草阿来①桑吉此时正站在望得见小学校、望得见小学校操场和红旗的山丘上,对着水汽芬芳的空气,学着老师的口吻:“桑吉!”②然后,他笑起来:“对不起,老师,桑吉逃学了!”③此时,桑吉越过了丘冈,往南边的山坡下去几步,山坡下朝阳处的小学校和乡镇上那些房屋就从他眼前消失了。
他开始顺着山坡向下奔跑。
他奔跑,像草原上的很多孩子一样,并不是有什么急事需要奔跑,而是为了让柔软的风扑面而来,为了让自己像一只活力四射的小野兽一样跑得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
春天里,草坡在脚底下已经变得松软了,有弹性了。
很像是地震后,他们转移到省城去借读时,那所学校里的塑胶跑道。
④脚下出现了一道半米多高的土坎,桑吉轻松地跳下去了。
那道坎是牦牛们磨角时挑出来的。
⑤他跳过一丛丛只有光秃秃的坚硬枝干的雪层杜鹃,再过几天,它们就会绽放新芽,再有一个月,它们就会开出细密的紫色花朵。
⑥挨着杜鹃花丛是一小片残雪,他听见那片残雪的硬壳在脚下破碎了。
然后,天空在眼前旋转,那是他在雪上滑倒了。
他仰身倒下,听到身体内部的东西震荡的声音。
他笑了起来,学着同学们的声音,说:“老师,桑吉逃学了。
”⑦老师不相信。
桑吉是最爱学习的学生,桑吉还是成绩最好的学生。
⑧老师说:“他是不是病了?”⑨“老师,桑吉听说学校今年不放虫草假,就偷跑回家了。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小说阅读 ppt课件(全国)(44张)
题型一 情节构思的探究 小说中,情节设置都是为更好地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的。 它的安排是否合理, 直接影响到一篇小说能否很好地表现主题, 体现其社会价值。探究小说情节的合理性,探究情节结构技巧,尤 其是探究结尾安排的合理性,是小说阅读中情节类探究题中常见的 题型。
◎三年考向研究
考题示例 (2014· 湖北高考)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 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13· 全国新课标卷 I) 《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 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 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12· 江苏高考)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 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探究情节构思型”主要还有以下考查形式: 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 理由。 有人说,文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不尽合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 的理由。 小说的结尾(或其他部分)写了×××,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 后半部分侧重写××。 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题型判读 (1)题干中一 般有“写 法”“手 法”“形 式”等字 样; (2)题干中一 般还有“探 究”“探 讨”“你的 看法”“你 的认识”等 字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答题技巧学习 情节构思探究“4 角度” 角度一 思考情节在艺术结构上的作用。 思考情节安排是否符合 角度二 人物性格特征和发展变化轨迹。 角度三 思考情节安排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 角度四 思考情节安排是否合乎生活逻辑和艺术规律。
2019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小说阅读 课件(全国)(30张)
小说阅读 4 选 1 选择题解题 3 步骤 小说文本的选择题,2017 版《考试说明》采用 4 选 1 的形式, 赋分 3 分。 答题时可按照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浏览选项标敏感点 高考题干中已经明确的各个选项的敏感点(考查点),就是题干 要求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快速浏览各选项,把与它们相 关的核心词语标注出来。
3.内容理解不符文本 情节表述,不够准确;原因分析,牵强附会。如:2014 年辽宁 卷《数学家的爱情》第(1)题中,E.“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分析 错误。这篇小说情节以线性发展为主,比较平缓,只有“算账”部 分稍显紧张些。 4.艺术手法分析不当 或手法概括,无中生有;或手法判断,不够准确;或手法作用, 效果不明; 或语言特点, 判断不准。 如: 2014 年全国新课标卷Ⅱ 《鞋》 第(1)题,B.“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表述不恰当。小说 没有使用对比手法,守明的形象与母亲的言行并不构成对比。
B.西湾村人与 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 煤炭公司“惊 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 心动魄的谈 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 判”, 是小说中 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 隐约可见的叙 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 事背景, 也是深 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 刻的社会背景, 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 巧妙地将六安 元,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 爷的个人感受 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 跟时代的变化 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 连接起来。 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
[以例说法] 认真读题, 看准 考向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阅读-基于理解与感悟的审美鉴赏阅读 微专题二
微专题二小说四级概念答题法一、小说四级概念答题法阐释情节、人物、环境、主题是小说构成的四要素,也是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
小说的命题重点也正是围绕这四个关键词展开的。
当我们透过林林总总的答题步骤和方法而试图寻找小说答题的规律时,我们欣喜地发现小说的答题也是围绕这四个关键词展开的。
抓住了这四个关键词,可以迅速切入思路,保证基本不遗漏要点,因此,称之为“小说四级概念答题法”。
那么具体如何运用呢?(一)情节结构题例题1 本文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17年山东卷第19题)答案①通过紧张的冲突,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把读者迅速带入小说情境;②引出下文“我”去打猎的故事;③交代“我”的孤儿身份、与继父的情感隔膜,以及“我”对亲情的渴望;④初步刻画“我”性格的倔强和好强。
解析第①点是从读者效果回答,第②点是从情节结构自身角度回答,③④两点是从人物角度回答。
该题涉及“四级概念”中的情节、人物两个要素。
例题2 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17年浙江卷第13题) 答案①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
②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
③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
④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
解析①②两点是从情节自身角度回答,第③点是从读者角度回答,第④点是从结构角度回答。
该题涉及“四级概念”中的情节一个要素。
(二)人物形象题例题“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016年全国卷Ⅲ第11题(2)题]答案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
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
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专题一散文化小说的读法与答法一、认识散文化小说散文化小说,是指以小说体裁和散文体裁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散文化的一种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即用散文的形式创作的一种小说。
散文化小说不以具体的描写情节见长,甚至很少有情节,也没有更多的细节描写,这是这类小说接近散文的主要地方。
但作为小说,必须多多少少要有情节的安排,有些作品看似是散文,但人物是虚构的,事件也多以虚构为主,情节虽比一般小说真实,但也是虚构的,符合小说虚拟的特征。
这类小说往往能表现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感受,打破了小说的某些桎梏,能自由地发挥作者的思想。
其文体特征有以下几点:(1)淡化情节在散文化小说的展开中,少有冲突,缺少悬念。
作者使小说呈现如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
让叙述者的情感,自然地融贯、浸润在色调平淡的描述中。
这些小说不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取胜,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情节又与结构不可分割。
这类小说找不到“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式的结构模式,自然也编织不出引人入胜的故事。
(2)虚化人物传统小说强调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而散文化小说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淡化人物的脸谱化,呈现人物本真的原貌,其小说中的人物常常无主次之分。
(3)营造意境在散文化小说中,意境主要表现在气氛之中。
所谓“气氛”,既包括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
(4)突出情调散文化小说的主旨往往比较含蓄,较多的是通过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抗争),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思考人的命运),突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爱与恨、情与欲),人性的复杂多变(鲜活的、动态的)等主旨。
二、认真读好“这一个”文本考场上散文化小说阅读,首先存在一个文体确认问题。
一般而言,命题者会在题干中或以其他方式告诉你它是一篇小说,而到底是否是散文化小说,则要靠你自己判断。
可以根据作者去断定,如以小说的“散文化”特征闻名的作家有郁达夫、废名、沈从文、师陀、萧红、汪曾祺等,以及当代作家贾平凹、钟阿城、何立伟等;但主要应依据散文化小说的特征去判断。
阅读时,既要关照散文化小说的“散文”与“小说”特质,又要认认真真地读好“这一个”文本,因为小说命题总体上虽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要素展开,但从不套路化,非常讲究命题的具体性和文本的针对性。
所以,确认文体固然重要,但更主要的是读懂“这一个”文本。
既要整体把握,如勾画核心句、划分层次、提炼要点、概括主旨、感知形象等,又要精读细读,如局部文字的内部层次、关键词语的含义等。
三、精准答题散文化小说从命题上与其他小说无异,但鉴于散文化小说的特点,命题的重点多放在人物形象和主旨意蕴两个方面。
因此,要特别关注这两方面的问题。
人物形象题既注意整体与局部(所谓整体,就是结合全文对人物作整体分析或概括;所谓局部,就是结合文中某处描写去考查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情感、心理活动的分析),更突出局部;既注意直接与间接,更突出间接(即借助其他非人物分析概括题,如情节作用题、物象题、艺术赏析题等来考查人物形象)。
答这类题完全可以按照正常的人物形象题的思路去答即可。
因为命题较灵活,所以应特别注意审准题,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
主旨意蕴题是散文化小说阅读题中最难的。
因为它要突出情调,而情调感情之类是最难把握的,说不清,道不明,又无明确语句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
为此,我们既要紧紧扣住人物性格、命运来认识,又要注意感受作者在小说中氛围的渲染,如小说中的地域文化、风俗人情、人间百态,以及景物描写,要把人物放在这种自然、历史的氛围中去观照,去思考。
另外,有部分探究题是针对散文化小说的艺术特征设题的,如2012年高考江苏卷小说阅读《邮差先生》的探究题: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对此,必须结合散文化小说的文体特征探究。
四、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担水的贾大山老魏是个担水的,一条担杖两只木筲,是他吃饭的家当。
那时没有自来水,城里的每一条街道上,有两眼公用水井,每天早晨和黄昏,井台上就站满了人,有担水的,有抬水的。
那些没有劳力的人家,或是有劳力,自己懒得担水、抬水的人家,就雇一个担水的,一担水二百钱(旧币,等于现在二分钱)。
担水也是一个职业。
老魏在西大街担水。
西大街路北里,有一眼古井,东北两面是人家的墙壁,西南两面,短墙环绕,亭台似的。
井台上青石墁地,井口的石头上,有两道深深的沟,是井绳和岁月留下的痕迹。
——井很深,水很甜,老魏就从这里打水。
老魏高大身材,重眉大眼,脸上有一些络腮胡子;夏日赤膊,冬天穿一身薄薄的黑布棉衣,肩上总是搭着一块抹布似的手巾。
他的年岁不小了,可是气力很充足,干活利落又热闹。
朝井里“放筲”的时候,手不挨辘轳[注]把儿,任那辘轳自己欢快地旋转着:格啦格啦格啦格啦。
筲到水面了,用手把井绳猛地一逮,一摆两摆,扑通一声,一筲水就灌满了。
担起水来,眼睛显得更大了,虎视眈眈的,一副奋勇向前的模样……老魏供应着许多人家喝水,除了西大街,府前街上也有雇他担水的。
有一年夏天,我家房东也想雇他担水:“老魏,给我担水吧,一天十担。
”“十担?”“浇花儿,近,钱不少给。
”我家房东是个财主,土改的时候,“愿”了不少房屋,保留下一座小花园儿。
那座花园儿就在井台对面,里面有一座假山,种着一些花木。
老魏想了一下,不干,他说他只伺候人,不伺候花儿。
老魏依然给人们担水,路近的二百钱一担,路远的也是二百钱一担。
吃老魏的水,不用付现钱,十天结算一次也行,半月结算一次也行。
谁家雇他担水,他便扔下一句话:“账,你记吧!”“你也记吧,以防差错。
”“错不了,一个凉水!”他说。
老魏没有账簿,用户也没有账簿。
所谓记账,就是他担一担水,用户拿粉笔画一道杠儿,有的画在墙上,有的画在树上,有的画在水缸上。
结算完了,擦掉,重画。
夏日的中午,我们放学回家的路上,经常碰见他担水。
我们一嚷口渴,他就把担子放到树凉里,让我们喝水。
我们喝足了,他就把那担水泼掉了,再去打一担。
我们谢他,他呵呵一笑,还是那句话:“不谢不谢,一个凉水!”他所卖的,好像不是力气,只是凉水。
老魏除了担水,还管给人捞筲。
那些自己担水、抬水的人家,不小心把筲掉到井里了,就去请老魏。
他有一副捞筲钩子,形状像船上的锚,系在一条绳子上。
井台上不忙了,他就把那捞筲钩子抛到井里,手握绳端,慢慢地打捞。
那也真是一种技巧:闭着眼睛,屏着气息,一会儿捞上一只,一会儿捞上一只——那些沉落井底一两年的铁桶、木筲,也出人意外地重见天日了。
他把它们捞上来,用水冲洗干净,打满水,一字儿摆在井台上,等待失主认领。
失主们给他钱,他不要,一定要给,他就急了,嚷,我是担水的,担水的不挣捞筲的钱!如果给他一点儿吃的,他就要了。
老魏没有妻室,没有拖累,净吃好的。
他天天早晨坐在麻糖铺里,吃麻糖,喝豆浆,中午吃马蹄儿烧饼,喝豆沫。
他最爱吃马蹄儿烧饼了,一买就是五六个。
那些游手好闲的人(那时叫作懒婆懒汉),看见他吃马蹄儿烧饼,就说:“老魏,你的生活倒不错呀!”“是,”他说,“咱们城里头,遍地是马蹄儿烧饼,你得卖力气!”他相信自己的力气,更敬重那眼水井。
每年腊月底,他总要到我父亲的小铺里,买一张黄纸、一股高香、一对蜡烛。
他把那黄纸在柜台上裁了,让我父亲洗了手,写几个毛笔字:“井泉龙王之神位。
”除夕把那神签贴在辘轳石上,焚一股香,点一对蜡烛,摆一些供果。
黑暗里,那香着得欢欢的,像一朵静静开放的莲花……担水的没有行会,但是到了除夕,他们都会这么做的,像粮行供奉火神,药行供奉药王,木匠行供奉鲁班,理发行供奉罗祖。
可是,后来人们不雇担水的了,全是自己担水吃,或是抬水吃。
原因是解放好多年了,雇人担水,像雇“洋车”一样,有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嫌疑。
老魏不担水了,井台上显得冷清了许多,再也听不到那欢快的格啦格啦的声音了。
(有删改) 注辘轳:汉民族民间提水设施,流行于北方地区。
1.小说中的老魏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勤劳朴实。
干活利落,担水价钱远近相同,自己从不记账。
②乐于助人。
盛水给放学口渴的孩子们喝,义务帮人捞筲。
③热爱生活。
相信自己的力气,敬重自己的职业,善待自己。
④坚守原则。
只伺候人,不伺候花;鄙夷不劳而获的人。
2.小说行文舒缓,叙事平淡,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小说主人公老魏职业平凡,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这样写有助于表达对普通劳动者的赞美;②小说描写的小城生活平淡,节奏舒缓,这样写有助于表现眷恋往日和谐安宁生活的主题;③小说淡化了故事情节,而洋溢着一种淡淡的诗意,这样写有助于增强作品的抒情意味。
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与沈从文《边城》的创作意图相似。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观点一)同意。
①都聚焦于社会底层具有传统美德的普通民众,塑造了有着健康、优美、自然的生活方式的人物形象;②都诗意地描写了古老的风俗习惯,形成一幅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画,充盈着文化意蕴;③都表达了对宁静、淳朴的田园生活的钟情与赞美,暗示了对浮躁、污浊的时代风气的抗争与拒绝;④都坚持把真的、善的、美的世界升华开来,形成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在人性与人生方面给人以启示。
(观点二)不同意。
①本文重在描写老魏清苦而乐观的生活方式,《边城》重在叙述祖孙、兄弟及青年男女之间的情感;②本文描绘了北方小城宁静祥和的日常生活,《边城》突出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③本文重在塑造城镇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个体形象,《边城》重在刻画边远城乡普通民众的群体形象;④本文意在表达对旧日生活的依恋与失去的惆怅,《边城》意在表达对重建民族品德和人格的期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狩猎师陀孟安卿有满腔壮志,年轻时候是个大空想家。
在刚刚过了二十岁的那一年上,突然离开祖辈世居的果园城——他出发了,开始了生活上的大狩猎。
果园城里他的姨表妹,气恼加上悲痛,为他哭了,甚至为这个狠心人病了。
“你没良心。
走就走吧,谁拦着你了?可是总该、总该……”伤心的把脸埋在枕头上,她在床上想。
朱太太——那个姨母,“为他难过呢!什么好东西?……像他这种人,我们挤上眼也找得来!”她光火有充分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