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为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1~2次,多至数十次。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前驱症状。

2.可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3.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数分钟至l小时左右,症状和体征应该在24小时以内完全消失。

二、脑卒中

(一)蛛网膜下睦出血

主要是指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或颅内异常血管网症等出血引起。

1.发病急骤。

2.常伴剧烈头痛、呕吐

3.一般意识清楚或有意识障碍,可伴有精神症状。

4.多有脑膜刺激征,少数可伴有脑神经及轻偏瘫等局灶体征.

5.腰穿脑脊渡呈血性。

6.CT应作为首选检查。

7.垒脑血管造影可帮助明确病因。

(二)脑出血

好发部位为壳核、丘脑、尾状核头部、中脑、桥脑、小脑、皮质下白质即脑叶、脑室及其他。主要是高血压性脑出血.也包括其他病因的非外伤性脑内出血。高血

压性脑出血的诊断要点如下。

1.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

2.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

3.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4.多有高血压病史。

5.CT应作为首选检查。

6.腰穿脑脊灌多古血和压力增高(其中20%左右可不含血)。

(三)脑梗塞

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桂性脑梗塞

(1)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2)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3)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4)一般发病后1~2无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5)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6)应作CT或MRI检查。

(7)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

2.脑栓塞

(1)多为急骤发病。

(2)多数无前驱症状.

(3)一般意识清楚或有短暂性意识障碍。

(4)有颈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

和体征。

(5)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含血;若有红细胞可考虑出

血性脑梗塞。

(6)栓子的来源可为心源性或非心源性,也可同时

伴有其他脏器、皮肤、粘膜等栓塞症状。

3.腔隙性梗塞

(1)发病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呈急性或亚

急性起病。

(2)多无意识障碍。

(3)应进行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4)临床表现都不严重,较常见的为纯感觉性卒中、纯运动世轻偏瘫、共济失调世轻偏瘫,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征或感觉运动性卒中等。

(5)腰穿脑脊液无红细胞。

4.无症状性梗塞

为无任何脑及视网膜症状的血管疾病。仅为影像学所证实,可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作为临床诊断。

三、脑血管性痴呆

1.符合第四版《精神病诊断和统计手册》中痴呆诊断标准。

2.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3.既往和近期有卒中发作史。

4.病程波动,呈阶梯佯进展。

5.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等。

6.Hachinski缺血量表记分≥7分。

7.CT及MRI证实脑内多处性皮层或皮层下缺血性改变。

四、高血压脑病

有高血压病史,发病时常有明显的血压升高,特别是舒张压,常伴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视乳头水肿等症状和体征。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脑血管病教案

河北北方学院教案编号 3 一、脑血液循环调节及病理生理。 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1.血管壁病变2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3血 液成份和血液流变学改变4其他病因。 三、诊断与治疗原则 脑血管病的诊断,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1.挽救生命2.降低残疾3.预防复发4.提高生活质量 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概述: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 碍;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 病因与发病机制:TIA的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病、血 液成分改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多种病因及多种途径有关,主要的发病 机制有:血流动力学说微栓子学说 诊断及鉴别诊断:癫痫的部分性发作梅尼埃病阿-斯综合征 治疗:TIA是急症TIA发病后2~7天内为卒中的高风险期,对患者进 行紧急评估与干预可以减少卒中的发生。 1. TIA短期卒中风险评估 2.药物治疗 五、脑梗死。 1.定义: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 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 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 2.脑梗死的病因分型目前主要采用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 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型、其他病因型、不明原因型 3.辅助检查 1) CT检查:多数病例发病24小时后逐渐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发病后 2~15日可见均匀片状或楔形的明显低密度灶 2)核磁共振(MRI):MRI可清晰显示早期缺血性梗死、脑干、小脑梗死、 静脉窦血栓形成等,梗死灶T1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出血性梗死时T1相有 高信号混杂 3)TCD:对评估颅内外血管狭窄、闭塞、痉挛或血管侧枝循环建立情况 有帮助,目前也有用于溶栓治疗监测 4.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 中年以上的高血压及动脉硬化患者

指南-脑血管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共识

【指南-脑血管】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共识 2016-05-19 中华神经科杂志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作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脑小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的脑部血管疾病,隐匿起病、缓慢发展、部分可急性发作。临床表现复杂,诊断比较困难,容易造成诊断和治疗上的混乱。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脑小血管病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认识有了显著提高,脑小血管病的诊断率也明显增加。为了进行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经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相关专家的多次讨论,达成此共识。 脑小血管病定义 脑小血管病是指由于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皮质下白质病变、脑微出血和微梗死[1]。 脑小血管病病因 按照脑小血管病的病因可将其分为6大类:①小动脉硬化也称为年龄和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小血管病,其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年龄、糖尿病以及高血压,其中,高血压的相关性最为明显;②散发性或遗传性脑淀粉样血管病;③其他遗传性小血管病;④炎性或免疫介导性小血管病;⑤静脉胶原化疾病;⑥其他脑小血管病[2]。 值得注意的是,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颈部脑血管和颅内大的血管狭窄也可以合并年龄相关或高血压相关的脑小血管病[3,4]。本文主要阐述第一和第二类脑小血管病,其他类型的脑小血管病可参照相关的指南或共识建议。 流行病学资料 在我国,脑小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腔隙性梗死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5%~50%,而脑出血占所有类型脑卒中的25%,显著高于西方国家[5]。脑小血管病的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研究表明,在60~70岁的人群中,87%存在皮质下白质改变,68%存在脑室周围白质改变;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分析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86例TIA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有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的TIA 患者较多,嗜烟、酗酒者较多。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16.8 min。颈内动脉系统TIA占67.4%,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占32.6%。1个月内发生脑梗死11例(12.8%),其中8例(72.7%)同时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死亡1例(1.2%),死亡原因为猝死。结论:认识TIA临床特征,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标签: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临床分析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指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选取86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6月~2010年6月本院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a attack,TIA)患者86例,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和(或)MRI证实。86例患者中,男46例,女40例,年龄25~88岁,平均(58.6±12.4)岁。 1.2 既往史 86例患者中,高血脂56例(65.1%),高血压42例(48.8%),糖尿病17例(19.8%),心房纤颤6例(7.0%),嗜烟30例(34.9%),酗酒32例(37.2%)。 1.3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急性起病。症状持续时间:≤10 min 31例(36.0%),11~20 min 25例(29.1%),21~30 min 11例(12.8%),31~40 min 9例(10.5%),>40 min 10例(11.6%),平均16.8 min。发病至就诊时间≤6 h者21例(24.4%),7~12 h者20例(23.3%),13~23 h者26例(30.2%),≥24 h者19例(22.1%)。颈内动脉系统TIA 58例(67.4%),表现为偏身感觉障碍、偏瘫、偏盲、失语、失读、失写、一过性黑曚等;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28例(32.6%),表现为发作性眩晕、平衡障碍、构音障碍、恶心、呕吐、复视等。 1.4 方法 所有患者予以改善循环、抗血小板凝集治疗,必要时给予抗凝治疗。密切观

脑血管病地定位诊断

脑血管病的定位诊断 脑卒中是指一组脑血管病而言,主要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脑血栓、脑栓塞)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慢性脑血管病和外伤性脑出血不在此范畴。脑卒中是一种遍及世界范围的常规病,对中老年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已 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近二三十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先后开展了大量流行 病学研究,探索脑卒中的流行规律、病因学特征以及有效的预防措施。患病率: 脑卒中在世界范围平均患病率 500/10万— 600/10 万。我国 1983 年完成的六城市调查结果 719/10万,近年来中国脑卒中呈上升趋势。性别与年龄分布: 脑卒中发病率与死亡率绝大多数为男性高于女性、中国六城市调查发病率男女之比 1.5:1,21 省农村调查 1.03:1,死亡率 1:1.1。脑卒中法 并与死亡都与年龄有十分密切关系,无论是缺血性卒中或是出血性卒中,随着年龄增大,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明显增高。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经过多年来大量临床与流行病学研究,目前对脑卒中的几种主要 危险因素有了比较清楚地了解有些还需要更深入研究加以确定。 一、高血压 高血压于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已为许多流行病学研究证实。无论是何原因所致血压升高,无论发生在任何年龄与性别,无论是收缩 1

压或舒张压升高,也无论是对出血性还是缺血性卒中,高血压都是一 个最重要的、公认的、独立的危险因素。 二、心脏病 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损害也是公认的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无论 在任何血压水平上,有心脏病的人患脑卒中的危险都要增加 2 倍以上。 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以及先天 性心脏病,包括可能并发的各种心肌损害入心房纤颤、房室传导组织、心功能不全、左心室肥大、细菌性心内膜炎和各种心律失常等,均可增 加脑卒中,特别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 三、糖尿病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报告:糖尿病与高血压关系密切,而并非独 立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是大血管损害致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对小 血管病的影响尚有疑问。糖尿病对出血性卒中的作用尚未确定。目前 还没有更多的有关控制糖尿病能降低脑卒中发病率的证据。但是在卒中 急性期控制高血糖的确能减轻脑损害的严重性。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有人认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已经是一种轻型卒中,不应算 作危险因素。但多数学者仍将其归入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一类加以讨论。 大家共识 TIA 都是近期发生脑卒中的一个“危险信号”。大量临 床研究亦证明,用阿司匹林或噻氯匹定积极治疗 TIA 可明显减少缺血性 卒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五、血脂增高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项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29(6):379. 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为短暂性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1~2次,多 至数十次。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前驱症状。 2.可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3.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症状和体征应该在24小时以 内完全消失。 二、脑卒中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 主要是指动脉瘤、脑出血畸形或颅内异常血管网症等出血引起。 1.发病急骤。 2.常伴剧烈头痛、呕吐。 3.一般意识清楚或有意识障碍,可伴有神经症状。 4.多有脑膜刺激征,少数可伴有脑神经及轻偏瘫等局灶体征。 5.要穿脑脊液呈血性。 6.CT应作为首选检查。 7.全脑血管造影可帮助明确病因。 (二)脑出血 好发部位为壳核、丘脑、尾状核头部、中脑、桥脑、小脑、皮质下白质即脑叶、 脑室及其他。主要是高血压性脑出血,也包括其他病因的非外伤性脑内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要点如下。 1.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 2.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 3.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4.多有高血压病史。 5. CT应作为首选检查。 6.腰穿脑脊液多含血和压力增高(其中20%左右可不含血)。 (三)脑梗塞

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 (1)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2)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3)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4)一般发病后1~2天内意识清楚或进度障碍。 (5)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6)应作CT或MRI检查。 (7)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 2.脑栓塞 (1)多为急骤发病。 (2)多数无前驱症状。 (3)一般意识清楚或有短暂性意识障碍。 (4)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5)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若有红细胞可考虑出血性脑梗塞。 (6)栓子的来源可分为心源性或非心源性,也可同时伴有其他脏器、皮肤、粘膜等栓塞症状。 3.腔隙性梗塞 (1)发病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2)多无意识障碍。 (3)应进行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4)临床表现都不严重,较常见的为纯感觉性卒中、纯运动性请偏瘫、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征或感觉运动性卒中等。 (5)腰穿脑脊液无红细胞。 4.无症状性梗塞 为无任何脑及视网膜症状的血管疾病,仅为影像学所证实,可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作为临床诊断。 三、脑血管性痴呆 1.符合第四版《精神病诊断和统计手册》中痴呆诊断标准。 2.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新进展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新进展 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VD)是一类由各种脑血管源性病因所致的脑部疾病的总称。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时间规律性不强,多数患者起病急、症状明显,由于CT的广泛应用,能得到及时的诊治。缺血性脑血管病多数凌晨发病,起病缓慢,症状逐渐加重,所以往往延误诊治时机。要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水平,就要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脑缺血进程和防止严重后果的发生,现代影像诊断学在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部分缺血性脑血管病CT和MRI诊断新进展 一、头颈动脉血管狭窄影像诊断 (一)头颈动脉CTA 1.基本原理和方法 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CTA)是螺旋CT 的一项特殊应用,是指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在循环血中及靶血管内对比剂浓度达到最高峰的时间内,进行螺旋CT容积扫描,经计算机最终重建成靶血管数字化的立体影像。 扫描方式为横断面螺旋扫描,根据需要头颈CTA扫描范围可从主动脉弓到颅底或全脑;经肘静脉以 3.5ml/s的流速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50~60ml;选主动脉层面,使用智能触发技术,CT值设为150HU~200HU。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MPR,曲面重组(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 C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和容积重组(volume rendering,VR)。应用机器配有高级血管成像功能与计算机辅助诊断相结合的病变发现和诊断软件,全面显

示血管。 2.头颈CTA应用现状临床实践表明,合理应用CTA能提供与常规血管造影相近似的诊断信息,且具有扫描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势。报道显示颈动脉CTA和常规血管造影评价颈动脉狭窄的相关系数达82%~92%。颅内动脉的CTA能清晰显示Willis环及其分支血管。可以用于诊断动脉瘤、血管畸形及烟雾病或血管狭窄。应用螺旋CT 重建显示脑静脉系统,称脑CT静脉血管造影(CT venography, CTV)。目前,此技术在脑静脉系统病变的诊断上已显示出重要价值。 3.头颈CTA新进展-64排螺旋 64排螺旋CT扫描速度很快,可完成3期以上外周静脉注入对比剂的增强扫描和大范围血管增强扫描成像,如脑、颈部、肺动脉、主动脉及四肢血管等,可采集纯粹的动脉或静脉时相数据,这些都有助于对血管的观察和分析。而且它配有高级血管成像功能与计算机辅助诊断相结合的病变发现和诊断软件,使其在血管成像方面的优势更加突出。总结其在头颈、脊柱CTA上的主要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血管成像范围广,能很容易完成头颈部联合或长段脊柱、脊髓CTA; (2)可同时显示血管及其相邻骨结构及其关系,如钩椎关节增生对椎动脉压迫,根据程度可分为级:I级,椎动脉平直,无压迫;II级,椎动脉受压迂曲,管腔无狭窄;III级,椎动脉受压,管腔狭窄。(3)可同时显示血管内硬化斑块,特别是在颈动脉CTA;0.6mm~0.625mm层厚的原始图像可以清晰显示血管壁硬化斑块,并根据CT

脑梗死是由于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脑梗死是由于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主要是供应脑或脊髓的血管出现闭塞而引起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1]。脑梗死是常见的慢性病多发病,现已成为人类第三大常见致死致残病因,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对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2]。近年来脑梗死的发病率成上升趋势,对上海市中心城区的卒中流行病调查结果显示脑梗死28天内病死率为21.3%,其中男女比例约为1.5:1[1]。 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国内外公认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塞的主要方法之一,它可迅速恢复血供、挽救缺血半暗带[3]。目前针对静脉溶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溶栓药物、溶栓时机及rt-PA用量三方面。目前我国最常用的溶栓药物主要是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UK)两种[4]。普遍认为此两种药物疗效相当。李欣[5]等将30例发病在4.5 h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rt-PA组、UK组、对照组,以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BI)作为评价指标,结果显示溶栓治疗后rt-PA组、UK组各时间点NIHSS评分和BI指数均明显改善,表明急性脑梗死发病4.5 h时间窗内给予rt-PA或UK静脉溶栓治疗有效(P<0.05),而两种药物治疗效果相当(P>0.05)。张恒等[6]研究也表明采用rt-PA及UK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和安全性无差异。 1995年美国国立神经病和卒中研究所(NINDS)的研究首次证实在发病3h 内静脉使用rt-PA溶栓治疗符合适应症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安全有效,而后来研究结果将溶栓治疗时间窗延长到4.5 h[7]。针对时间窗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较多。欧阳取平[8]选择发病在4.5h内,平均2.86土0.8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73例,分为两组,溶栓组50例患者给予rt-PA 0.9mg·kg-1·d-1静脉溶栓,常规治疗组23例患者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治疗,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显示溶栓组治疗后24 h ,7d及14d 时,NIHSS评分较溶栓前及对照组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头颅MRI/CT及临床表现提示未出现症状性脑出血,表明rt-PA静脉溶栓治疗发病4.5h内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有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3h内与3~4. 5 h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相当(P>0.05)[8],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发病时间窗是溶栓的关键,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实际能在4.5 h之内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比例仍然极其有限,因而,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一、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是指在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性改变的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液成分改变或血粘度增加等情况下形成血栓,致使血管闭塞而言。 [病因和发病机理] 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破裂或形成溃疡,血小板、血液中其它有形成分及纤维粘附于受损的粗糙的内膜上,形成附壁血栓,在血压下降、血流缓慢、血流量减少,血液粘度增加和血管痉挛等情况影响下,血栓逐渐增大,最后导致动脉完全闭塞。糖尿病,高血脂症和高血压等可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脑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下段、椎动脉上段,椎一基底动脉交界处,大脑中动脉主干,大脑后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等。其它病因有非特异动脉炎、钩端螺旋体病、动脉瘤、胶原性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头颈部外伤等。 [病理] 梗塞后的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发生软化和坏死。病初6小时以内,肉眼尚见不到明显病变:8小时至48小时,病变部位即出现明显的脑肿胀,脑沟变窄,脑回扁平,脑灰白质界线不清;7~14天脑组织的软化、坏死达到高峰,并开始液化。其后软化和坏死组织被吞噬和清除,胶质增生形成疤痕,大的软化灶形成囊腔。完成此修复有时需要几个月甚至1~2年。 [临床表现] (一)一般症状:本病多见于50~60岁以上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有的有糖尿病史。常于安静时或睡眠中发病,1~3天内症状逐渐达到高峰。有些患者病前已有一次或多次短暂缺血发作。除重症外,1~3天内症状逐渐达到高峰,意识多清楚,颅内压增高不明显。 (二)脑的局限性神经症状:变异较大,与血管闭塞的程度、闭塞血管大小、部位和侧支循环的好坏有关。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为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1~2次,多至数十次。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前驱症状。 2.可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3.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数分钟至l小时左右,症状和体征应该在24小时以内完全消失。 二、脑卒中 (一)蛛网膜下睦出血 主要是指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或颅内异常血管网症等出血引起。 1.发病急骤。 2.常伴剧烈头痛、呕吐 3.一般意识清楚或有意识障碍,可伴有精神症状。 4.多有脑膜刺激征,少数可伴有脑神经及轻偏瘫等局灶体征. 5.腰穿脑脊渡呈血性。 6.CT应作为首选检查。 7.垒脑血管造影可帮助明确病因。 (二)脑出血 好发部位为壳核、丘脑、尾状核头部、中脑、桥脑、小脑、皮质下白质即脑叶、脑室及其他。主要是高血压性脑出血.也包括其他病因的非外伤性脑内出血。高血

压性脑出血的诊断要点如下。 1.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 2.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 3.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4.多有高血压病史。 5.CT应作为首选检查。 6.腰穿脑脊灌多古血和压力增高(其中20%左右可不含血)。 (三)脑梗塞 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桂性脑梗塞 (1)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2)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3)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4)一般发病后1~2无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5)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6)应作CT或MRI检查。 (7)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 2.脑栓塞 (1)多为急骤发病。 (2)多数无前驱症状. (3)一般意识清楚或有短暂性意识障碍。 (4)有颈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2019版163页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目录: 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1 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2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 3 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1 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2 脑卒中复发的二级预防措施 第三章卒中单元 第四章脑卒中的院前处理 第五章急诊诊断及处理 第六章常见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2 脑梗死

3 脑出血 4 蛛网膜下腔出血 5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第七章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 第一节出血性脑血管病 第二节缺血性脑血管病 第八章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第一节颅内动脉瘤 第二节脑动静脉畸形 第三节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第九章主要并发症的处理 1 颅内压增高 2 血压的调控 3 肺炎及肺水肿 4 血糖改变

5 吞咽困难 6 上消化道出血 7 尿失禁与尿路感染 8 脑卒中后抑郁与焦虑状态 9 心脏损害 10 急性肾功能衰竭 11 水电解质紊乱 12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 13 脑卒中继发癫痫 14 压疮 15 体温异常 第十章脑血管病的护理 1 急诊常规护理 2 昏迷的护理 3 瘫痪的护理

4 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5 压疮的护理 第十一章脑血管病的康复 第一节脑卒中康复的基本条件 第二节主要神经功能障碍的康复 附录Ⅰ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年) 附录Ⅱ常用脑卒中量表 附录Ⅲ相关疾病临床常用药物参考 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概述) 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系指发病前的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病年龄的目的。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只有一级预防才能降低疾病的人群发病率。所以对于病死率及致残率很高的脑血管病来说,重视并加强开展一级预防的意义远远大于二级预防。 第一节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明显改变,加之迅速到来的人口老龄化,导致国民的疾病谱、死亡谱发生了很大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新进展.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新进展 高勇安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放射科 100053 脑血管病(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VD )是一类由各种脑血管源性病因所致的脑部 疾病的总称。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时间规律性不强,多数患者起病急、症状明显,由于 CT 的广泛应用,能得到及时的诊治。缺血性脑血管病多数凌晨发病,起病缓慢,症状逐渐加重, 所以往往延误诊治时机。要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水平,就要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脑 缺血进程和防止严重后果的发生,现代影像诊断学在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部分缺血性脑血管病 CT 和MRI 诊断新进展 CTA 扫描范围可从主动脉弓到颅底或全脑; 50?60ml ;选主动脉层面,使用智能触发技 MPR 曲面重组(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 CPR ,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 projection , MIP ) 和容积重组(volume rendering , VR 。应用机器配有高级血管成像功能与计算机辅助诊断相结合的病变发现和诊断软件,全 面显示血管。 2. 头颈CTA 应用现状临床实践表 明,合理应用CTA 能提供与常规血管造影相近似的诊 断信息,且具有扫描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势。报道显示颈动脉 CTA 和常规血管造影评价颈 动脉狭窄的相关系数达 82%?92%。颅内动脉的 CTA 能清晰显示Willis 环及其分支血管。 可以用于诊断动脉瘤、血管畸形及烟雾病或血管狭窄(图 1)。应用螺旋CT 重建显示脑静脉 系统,称脑CT 静脉血管造影(CT venography, CTV 。目前,此技术在脑静脉系统病变的诊 断上已显示出重要价值。 3. 头颈CTA 新进展-64排螺旋64排螺旋CT 扫描速度很快,可完成 3期以上外周静脉 注入对比剂的增强扫描和大范围血管增强扫描成像,如脑、颈部、肺动脉、主动脉及四肢血 管等,可采集纯粹的动脉或静脉时相数据,这些都有助于对血管的观察和分析。而且它配有 高级血管成像功能与计算机辅助诊断相结合的病变发现和诊断软件,使其在血管成像方面的 优势更加突出。总结其在头颈、脊柱 CTA 上的主要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血管成像范围广,能很容易完成头颈部联合或长段脊柱、脊髓 CTA (图 (2) 可同时显示血管及其相邻骨结构及其关系, 如钩椎关节增生对椎动脉压迫, II 级,椎动脉受压迂曲,管腔无狭窄; 特别是在颈动脉 CTA 0.6mm ?0.625mm 层厚的 原始图 CT 值分为,富脂软板块(CT 值V 50HU )、纤维化 一、头颈动脉血管狭窄影像诊断 (一)头颈动脉 CTA 1.基本原理和方法 CT 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CTA )是螺旋CT 的一项特殊应用, 是指静脉注射对 比剂后,在循环血中及靶血管内对比剂浓度达到最高峰的时间内,进行螺旋 CT 容积扫描,经计算机最终重建成靶血管数字化的立体影像。 扫描方式为横断面螺旋扫描,根据需要头颈 经肘静脉以 3.5ml/s 的流速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 术,CT 值设为 150HL ?200HU 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 2); 根据 程 III 级,椎 度可分为级: I 级,椎动脉平直,无压迫; 动脉受压,管腔狭窄(图 ( 3)可同时显示血管内硬化斑块, 像可 以清晰显示血管壁硬化斑块,并根据 3)。

脑血管疾病患者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分析 李蕾

脑血管疾病患者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分析李蕾 发表时间:2016-08-07T11:42:37.733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2期作者:李蕾 [导读] 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中使用脑血管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 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63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脑血管造影(DSA)诊断及介入治疗情况。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09年6月-2013年6月接诊的5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DSA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50例患者中,出血性和出血前脑血管疾病27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9例,其他脑血管疾病4例。实施介入治疗的11例患者中,实施动脉瘤介入栓堵治疗5例,实施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3例,实施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2例,实施海绵窦动静脉瘘介入栓堵术1例。结论: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中使用脑血管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脑血管造影术;神经介入 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是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在临床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较为常见,主要是由于脑血管突然破裂或者突然关闭而导致脑血管支配区域脑组织的功能障碍[1]。主要的临床表现有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等,或称之为脑卒中或脑中风。病情较轻的患者常常要经过3~6个月的治疗方可逐渐恢复,实现生活自理;病情较重的往往导致患者昏迷、死亡或产生严重后遗症[2]。目前,脑血管疾病在我国人口因致残或死亡原因中占据首位,脑血管疾病患者超过700万,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3]。本文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及介入治疗进行了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6月-2013年6月接诊的经DSA诊断和介入治疗的5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29例,女21例,年龄21~78岁,平均(49.8±1.6)岁。主要脑血管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动眼神经麻痹11例,脑室出血8例,缺血性卒中9例,颅内静脉窦血栓8例,海绵窦动静脉瘘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005年修订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和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4]。 1.2 脑血管造影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术前均向患者及其家属明确告知手术目的、术中及术后注意事项,可能产生的手术风险、手术并发症及预防措施,双方签署医患知情同意书;(2)脑血管造影纳入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外血管出血性和缺血性病变、自发性脑内血肿、CT或者MRI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变;(3)脑血管造影排除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碘过敏、心、肝或肾功能不全或衰竭、脑疝晚期、脑干功能衰竭。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DSA诊断,50例患者中,出血性和出血前脑血管疾病27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9例,其他脑血管疾病4例。实施介入治疗的11例患者中,实施动脉瘤介入栓堵治疗5例,实施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3例,实施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2例,实施海绵窦动静脉瘘介入栓堵术的1例。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一类,主要是由于一系列的病变使得管腔变窄、血栓闭塞,进而导致脑局部缺氧缺血和软化坏死[5]。该疾病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严重的威胁,因此要积极加强对脑血管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6-8]。目前,血管内的干预治疗因其具有传统药物治疗不可替代的优势而逐渐在临床中获得广泛的应用[9]。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一类,主要是由于一系列的病变使得管腔变窄、血栓闭塞,进而导致脑局部缺氧缺血和软化坏死[10]。作为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最佳标准,脑血管造影是各种介入治疗的基础。然而脑血管造影容易带来其他的并发症,因此要加强对相关并发症的预防,主要可以从造影的步骤、完整性、操作过程的注意事项以及造影时使用生理盐水持续灌注动脉鞘等方面出发来避免并发症的出现[11-12]。近年来,我国脑血管患者数量逐渐增多,对中年以上人群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本研究中采用DSA诊断,50例患者中,出血性和出血前脑血管疾病27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9例,其他脑血管疾病4例。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血管内介入技术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关于这一疾病的治疗尚未找到一个非常好的治疗方法,介入治疗必将为缺血性血管疾病的患者带来福音。本研究对缺血性血管疾病患者实施血管内介入技术均获成功。 综上所述,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只要严格刷选合适的病症,对其适应病例、材料和方法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结合严谨而成熟的操作技术,对术后并发症及预后妥善处理和观察随访,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一定会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带来质的飞跃。这不仅可以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而且可以提高医院的声誉,进而使医院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周志明,周广怡,卢婷媳,等.后循环缺血患者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评价[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1,12(6):986-988. [2]喻茂杰,刘晓华,刘甲辰,等.血小板聚集试验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与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92-93. [3]刘武,罗伟良,陈伟奇.48例脑梗死患者全脑血管造影分析[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8(5):456-457. [4]王鹏,陈波,陆陪松.脑血管造影DSA术常见并发症及防治对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5(12):1947-1948. [5]宋涛,龙丽华,李辉萍,等.40例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及脑血管造影的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104-105. [6]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54-160.

脑血管病介入规范标准[详]

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 为规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本规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所称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颈动脉或椎动脉及以上的颅外血管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主要为治疗技术),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脑血栓的急诊溶栓和颅底血管大出血的急诊血管闭塞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此技术限定在三级医院进行,并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神经外科、神经科和放射科的诊疗科目,有血管造影导管室和重症监护室。 (三)神经外科 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外科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四)神经科

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科脑血管病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五)放射科 具有较高的神经放射学诊断水平、配备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并能进行清楚的无创脑血管成像检查。 血管造影导管室是进行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的必须条件,要求如下: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800mA,120KV以上的血管造影机,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和“路途”功能和测量功能,具有术中手推造影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配备能够熟练操作血管造影机的放射技师和熟悉导管室工作及抢救程序的导管室护士。 3.具有高压注射器。 4.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有氧气通道、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5.有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微导管、微导丝、弹簧圈、

丹红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观察

丹红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观察中医学认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中风)主要病理关键是“瘀血闭阻,瘀血阻络,气不行血”。而丹红注射液有增强益气活血、活血化瘀、通脉舒络的作用,其主要成分是丹参和红花两种药物,其主要化学成份为红花黄色素,丹参酮和丹参酚等,具有扩血管,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粘度和提高机体免疫应激功能,还有调脂、抗脂质过氧化、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内皮功能,消除血管壁炎症,使缺血再灌注脑组织而保护脑组织作用。我住院部自2009年4月以来应用由山东济南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步长倍通丹红注射液(批号090356、110165)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结合全部病例CT检查及血液流变学检查,将最近2年收入病室的住院患者,其病情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8例。治疗男28例,女8例,年龄4680岁,平均60±3.8岁,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8例,腔隙性脑梗塞10例,多发性脑梗塞18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及梗死部位差异无显著意义,具有可比性。有深昏迷、呼吸衰竭、脑癌者未统计在内。 1.2给药途径与方法:两组病例均依据病情变化调整血压,改善脑供血,严重脑水肿时可用脱水剂,配合使用脑神经细胞代谢营养剂,如胞二磷胆碱、脑蛋白等。治疗组用山东济南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步长倍通丹红注射液20ml40ml加入5%葡萄糖溶液或0.9%生理盐水,

250ml500ml稀释后缓慢静脉滴注,对照组静滴5%葡萄糖溶液或0.9%生理盐水500ml加入香丹注射液40ml。两组均1次/d静脉滴注,连续1415d为1个疗程。 1.3疗效标准:①显效:意识清楚,言语功能好,可下地行走,患肢肌力提高2级以上,生活可自理。②有效:意识清楚,言语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患肢肌力提高1级以上。③无效:用药前后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变化,治疗后肌力无变化。④加重:治疗后肌力较治疗前减退。 1.4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临床症状疗效比较:丹红注射液组18例,显效14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94.4%;对照香丹注射液组18例,显效7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IS),是在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血液有形成分凝集,血液粘稠度增加,血小板集聚,使动脉管腔狭窄和闭塞的一类疾病。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主要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质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

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总结

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总结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为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1~2次,多至数十次。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前驱症状。 2.可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3.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 症状和体征应该在24小时以内完全消失。 二、脑卒中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 主要是指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或颅内异常血管网症等出血引起。 1.发病急骤。 2.常伴剧烈头痛、呕吐。 3.一般意识清楚或有意识障碍,可伴有精神症状。 4.多有脑膜刺激征,少数可伴有脑神经及轻偏瘫等局灶体征。 5.腰穿脑脊液呈血性。 6.CT应作为首选检查。 7.全脑血管造影可帮助明确病因。 (二)脑出血 好发部位为壳核、丘脑、尾状核头部、中脑、桥脑、小脑、皮质下白质即脑叶、脑室及其他。主要是高血压性脑出血,也包括其他病因的非外伤性脑内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要点如下。 1.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 2.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 3.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4.多有高血压病史。 5.CT应作为首选检查。 6.腰穿脑脊液多含血和压力增高(其中20%左右可不含血)。 (三)脑梗塞 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 (1)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2)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3)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4)一般发病后1~2天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5)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6)应作CT或MRI检查。 (7)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 2.脑栓塞 (1)多为急骤发病。 (2)多数无前驱症状。 (3)一般意识清楚或有短暂性意识障碍。 (4)有颈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5)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含血,若有红细胞可考虑出血性脑梗塞。 (6)栓子的来源可为心源性或非心源性,也可同时伴有其他脏器、皮肤、粘膜等栓塞症状。 3.腔隙性梗塞 (1)发病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2)多无意识障碍。 (3)应进行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4)临床表现都不严重,较常见的为纯感觉性卒中、纯运动性轻偏瘫、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征或感觉运动性卒中等。 (5)腰穿脑脊液无红细胞。 4.无症状性梗塞 为无任何脑及视网膜症状的血管疾病,仅为影像学所证实,可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作为临床诊断。 三、脑血管性痴呆 1.符合第四版《精神病诊断和统计手册》中痴呆诊断标准。 2.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3.既往和近期有卒中发作史。 4.病程波动,呈阶梯样进展。 5.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等。 6.Hachinski缺血量表记分≥7分。 7.CT及MRI证实脑内多灶性皮层或皮层下缺血性改变。 四、高血压脑病 有高血压病史,发病时常有明显的血压升高,特别是舒张压,常伴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视乳头水肿等症状和体征。

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 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粘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的通称。它可分为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由多基因遗传、环境及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高血压占90%以上。 原发性高血压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超重、中度以上饮酒、膳食高钠、低钾及低钙及精神压力增加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临床上可出现头痛、眩晕、视力下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感觉及运动缺失、心悸、胸 痛、踝部水肿等。 诊断:高血压定义为在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SBP)≥140mmHg 和/或舒张压(DBO )≥90mmHg.。 测量3次非同日血压均符合上述标准,即可诊断为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患者正服抗高血压药,血压虽低于140/90mmHg ,也可诊断为高血压。 确诊高血压后同时必须进一步检查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以下线索提示有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①严重或顽固性高血压;②发病年龄轻;③原来控制良好的高血压突然恶化;④突然发病;⑤合并周围血管疾病。引起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原因为肾实质性高血压、肾素瘤、肾血 管性高血压、主动脉缩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药源性高血压等。 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 若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级别时,则以较高的分级为准。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也可以按照收缩压水平分为1、2、3级 高血压的危险分层 按危险分层,量化地估计预后(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 血压(mmHg ) 类别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正常血压 <120 <80 正常高值 120~139 80~89 高血压: 1级高血压(轻度) 2级高血压(中度) 3级高血压(重度) ≥140 140~159 160~179 ≥180 ≥90 90~99 100~109 ≥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140 <90

急性脑血管病优秀教案

教案 班级:学时:4 学年学期 课程名称:内科学单元、章节: 课题:急性脑血管病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TIA、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影象学检查、诊断、定位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熟悉:TIA、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定义、病因病机、辅助检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TIA、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影象学检查、难点:TIA、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鉴别诊断、治疗 课时安排: 病因 40’治疗 40’ 临床表现 80’ 诊断 40’ 教法设计: 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及病案分析。 教学用具: 教案、教材、多媒体设备

讲授内容旁批 急性脑血管病 急性脑血管病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急性脑功能损伤的一组 疾病。其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迅速出现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按神经功能 缺失症状持续的时间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4小时)和脑卒中(>24小 时)。脑卒中(stroke)又称中风(apoplery),接病理性质又分为缺血性卒 中和出血性卒中。前者又称为脑梗死,包括动脉血栓性脑梗死和脑栓塞; 后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本组疾病是具高发病率、高死亡率、 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严重疾病,是人类疾病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时间短暂并经常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不 足引起的供血区局限性脑功能障碍。每次发作数分钟至1小时,不超过24 小时即完全恢复。TIA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频繁发作的TIA 易进展为脑梗死。 【病因和发病机制】 颈部大动脉粥样斑块和心脏病的附壁血栓脱落形成微栓子,微栓子进 入颅内小动脉造成缺血症状,当栓子破碎或溶解移向远端,血液供应恢复, 症状消失。此外脑动脉硬化狭窄的病变可刺激脑血管发生痉挛。血压过低、 心律失常、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颈椎病所致椎动脉受压也可造成一过 性脑灌注不足,引起TIA。 【临床表现】 TIA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常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 高脂血症病史。起病急骤,突然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一般持续数分 钟,恢复快,不留后遗症。通常TIA每次发作时间少于1小时,不超过24 小时完全恢复。但可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症状相对恒定。根据病变部位的 不同可分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Ⅱ^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常见症状为对侧单肢无力、轻偏瘫、麻木感觉和/或对 侧面部轻瘫。特征性体征有眼动脉交叉瘫(病侧一过性黑蒙或失明、视野 模糊、对侧偏瘫及感觉障碍)和Homer盯征交叉瘫;优势半球受累出现暂 时性失语。 椎基底动脉系统常见症状有一过性眩晕、共济失调、耳鸣。特征性症 状有转头或仰头时下肢突然失去张力而跌倒,称跌倒发作。短暂性全面性 遗忘症,发作时出现短时间记忆丧失。双眼视力障碍发作,出现暂时性皮 质盲。可有复视、吞咽困难、构音不清.脑干的交叉瘫、一侧视力障碍伴 对侧局限性肢体无力等。 【辅助检查】 CT、MRI检查大多正常。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CD(经颅多普勒)、 MRA(磁共振血管造影)可见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TCD微栓子监测 适合发作频繁的TLA患者。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TLA发作为一过性.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突然的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 主要为偏盲、局限性瘫痪、局限性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构音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