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全记忆背诵

合集下载

2023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素养与能力》中学重点-背诵版

2023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素养与能力》中学重点-背诵版

2023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素养与能力》
中学重点-背诵版
介绍
本文档提供了2023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素养与能力》科目的重点内容,适合背诵和备考使用。

重点内容
1. 教育的概念与特征:教育是社会运动,具有目的性、系统性
和社会性等特征。

2. 教育的基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和接班人。

3. 教育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教育的核心价值
导向。

4. 教育的原则: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形成科学的
评价体系等原则。

5. 教育的内容与目标: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有机统一,
培养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6. 教育的手段与方法:因材施教、德育与智育的统一、启发式
教学、情感教育等方法。

7. 教育的组织与管理:教育管理者应加强组织领导、科学管理和师德建设。

8. 教育改革与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育模式和方法。

总结
本文档列举了2023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素养与能力》中学重点内容,包括教育的概念与特征、基本任务、价值观、原则、内容与目标、手段与方法、组织与管理以及改革与发展等方面。

考生可以通过背诵和复习这些重点内容来提高备考效果和取得好成绩。

加油!。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全记忆背诵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全记忆背诵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全记忆背诵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的重要证书,具有一定的职业资格认证作用。

在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方面,备考者需要掌握的内容十分丰富。

下面我们就从考试内容的重点出发,为您详细介绍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需要记忆背诵的内容。

概述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是教师资格证考试的一个重要考试科目,此科目主要考查考生的专业知识和课程设计、教育教学、学科研究和德育工作等方面的能力。

考试的题目涉及到中学各个学科的知识点,难度较高,但考生如果有足够的备考时间和方法,是可以通过这个科目的考试的。

知识点和技巧知识点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的知识点:•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理论和教育思想、教育原理和教育规律等知识点;•中学各个学科的基本知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学科的基本知识点,笔试部分主要考查语文、数学、英语这三个学科的知识点;•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中学课程改革和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知识点,部分情况下需要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更好地完成备考任务;•师德师风及教育法律法规常识:这些知识点大多是从实践角度出发,侧重考查考生对师德师风及教育法律法规的逐渐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实际问题如何应对的方法和策略上的情况。

技巧备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要掌握一些技巧:•合理规划时间,掌握每个知识点所占的比例,合理分配时间,适当加强知识点;•制定科学规范的学习计划,勤于,及时调整,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注意全面、科学地掌握教育学基础知识,这是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掌握好这些知识点是取得高分的必要条件;•注意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答案不能死板,需要考生在学科和教育领域中思考问题。

重要知识点的背诵认识中学生•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识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按照生理和心理年龄来对待中学生;•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认识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对其心理的关注和引导;•中学生的学习特点:认识适合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加强对其学习特点的理解。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全记忆背诵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全记忆背诵

整理编辑:莉香时间: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辨析/简答: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教育的概念(真题)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的属性(1)本质属性:有目的地培养人。

(2)社会属性:①永恒性②历史性③相对独立性(真题)(表现在:具有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4、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的选择;<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5、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个体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

6、*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真题)(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7、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的原因:(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2023年中学教育教师资格证《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汇总

2023年中学教育教师资格证《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汇总

2023年中学教育教师资格证《教学知识
与能力》重点汇总
本文汇总了2023年中学教育教师资格证《教学知识与能力》的重点内容。

一、教学设计
考查候选人对教学设计和评价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其中重点包括:
- 完善教学设计的要素和流程
- 掌握教材解读的方法和技巧
- 熟悉教材的内涵和外延,融会贯通
二、教学实施
考查候选人教学实施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其中重点包括:
- 熟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工具,合理运用
- 掌握多元评价方法,全面了解学生学情
- 具备独立教学能力,获得学生信赖和支持
三、教育评价
考查候选人对教育评价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其中重
点包括:
- 掌握多元化评价方法和工具,科学评价学生研究成果
- 熟悉学业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理解评价目标和标准
- 具备优秀的教育评价能力,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
四、教育教学知识
考查候选人对教育教学知识体系和各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其中重点包括:
- 熟悉学科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技巧,掌握各科教学基本
规律
- 理解和运用教育教学相关理论,掌握教育教学方法和技能
- 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知识,拥有综合素质
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能够在备战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顺利通过考试。

国考-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记忆口诀

国考-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记忆口诀

国考-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记忆口诀一、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概述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是国考教师资格证的重要一环,旨在考察考生的教育专业知识和教育实践能力。

考试内容涵盖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伦理道德等方面,重点考察考生对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和教育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要点1. 教育学基础知识: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制度、课程设置、教学原则和方法等。

2. 心理学基础知识:包括认知发展、情感发展、意志过程、个性发展等。

3. 教育法律法规:包括教育法律制度、教育法规政策、学校管理规章制度等。

4. 教育伦理道德: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学生行为规范、师生交往等。

三、教育知识与能力记忆口诀1. 教育学基础知识记忆口诀:(1)教育目的: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学有特长。

(2)教育制度: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

(3)课程设置:综合课程,分科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4)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2. 心理学基础知识记忆口诀:(1)认知发展:感知、记忆、思维、想象。

(2)情感发展:情绪、情感、情操。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实施、结果。

(4)个性发展:个性倾向性、自我意识、个性心理特征。

3. 教育法律法规记忆口诀:(1)教育法律制度:教育基本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

(2)教育法规政策: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3)学校管理规章制度:校规校纪、安全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

4. 教育伦理道德记忆口诀:(1)教师职业道德: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2)学生行为规范:尊重师长,团结友爱,勤奋学习,遵守纪律,讲究卫生,爱护公物。

(3)师生交往: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合作探究,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 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 教育的功能: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承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等功能。

3.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4. 教育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等。

5. 教育的发展阶段: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

二、中学教育的基本特征和任务1. 中学教育的地位: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

2. 中学教育的特征:综合性、实践性、选择性、创新性等。

3. 中学教育的任务: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促进身心健康等。

4. 中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基础课程、拓展课程、选修课程等。

5. 中学教育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实践法等。

三、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1. 生理发展:青春期生理变化、身体发育等。

2. 心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个性发展等。

3. 社会性发展:人际关系、社会适应、价值观等。

4.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阶段性和连续性、个体差异、不平衡性等。

5.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遗传、环境、教育等。

四、中学生学习心理和教学策略1. 学习动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成就动机等。

2. 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等。

3. 学习迁移: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等。

4. 学习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

5. 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五、中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设计1. 课程设置的原则:科学性、系统性、选择性、实践性等。

2. 课程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等。

3.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

4. 教学设计的方法:系统分析法、目标分析法、任务分析法等。

国考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记忆口诀

国考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记忆口诀

国考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记忆口诀国考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记忆口诀参加国考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简答题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记忆,本文为大家提供一份简答题记忆口诀,帮助大家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一、教育知识与能力的含义教育知识与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

具体包括教育理论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实践等方面。

二、教育知识与能力对于教师的重要性教育知识与能力是评价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指标,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教育知识与能力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三、如何提高教育知识与能力1、加强教育理论知识学习,深入理解教育规律和教育思想。

2、不断学习和掌握学科专业知识,提高学科素养。

3、注重教学技能的培养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提高教学水平。

4、参加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拓展视野,更新知识。

四、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的特点和应对策略1、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考生对教育理论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2、题目涉及面广,要求考生在备考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练习。

3、题目类型多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等,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五、记忆口诀教育知识要掌握,专业技能不能少;提高质量靠知识,学生发展靠能力;教育培训是途径,学术交流是补充;基础知识和技能,考试重点要牢记;涉及面广考细致,题型多样考能力。

以上就是国考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的记忆口诀,希望大家能够结合实际,认真备考,顺利通过考试。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全记忆背诵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全记忆背诵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全记忆背诵(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8、教育制度概念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衔接关系。

9、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工作方针(1)优先发展;(2)育人为本;(3)改革创新;(4)促进公平;(5)提高质量。

10学制改革《纲要》发展任务(1)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2)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3)普及高中阶段教育;(4)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6)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7)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11、义务教育的概念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基础教育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型、免费性。

12、教育方针的概念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包括教育工作的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教育目的强调了教育活动要达到的最终结果,它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13、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4、素质教育的内涵①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②面向全体学生;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核心)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15、德育的含义(全面发展中的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全记忆背诵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全记忆背诵

整理編輯:莉香時間:教育知識與能力複習資料辨析/簡答:一、教育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1、教育の概念(真題)教育是一種有目の地培養人の社會活動,這是教育區別於其他事物現象の根本特征,是教育の本質屬性。

它要解決の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個體與社會之間の矛盾,這也是教育の質の規定性。

2、教育の屬性(1)本質屬性:有目の地培養人。

(2)社會屬性:①永恒性②曆史性③相對獨立性(真題)(表現在:具有繼承性、受其他社會意識形態の影響、與社會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3、現代教育の發展趨勢(1)加強學前教育並重視與小學教育の銜接;(2)強化普及義務教育,延長義務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著相互滲透の方向發展;(4)高等教育の類型日益多樣化;(5)學曆教育與非學曆教育の界限逐漸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於國際交流。

4、教育與社會生產力の相互關系(1)生產力對教育の制約作用:<1>生產力の發展水平影響著教育目のの確立;<2>生產力の發展水平制約課程設置與教育內容の選擇;<3>生產力水平決定教育發展の規模和速度;<4>生產力の發展制約學校結構;<5>生產力の發展制約教學方法、手段、組織形式。

(2)教育對生產力の促進作用(教育の經濟功能):<1>教育再生產勞動力;<2>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

5、影響人身心發展の因素:遺傳、環境、個體主觀能動性、學校教育。

6、*學校教育在人の發展中起主導作用の原因:(真題)(1)學校教育是有目の、有計劃、有組織の培養人の活動,它規定著人の發展方向。

(2)學校教育是通過受過專門訓練の教師來進行の,相對而言效果較好。

(3)學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協調影響學生發展の各種因素。

7、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の特殊功能の原因:(1)學校教育按社會對個體の基本要求對個體發展の方向與方面作出社會性規範。

(2)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展の特殊功能。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背诵版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背诵版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背诵版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背诵版一、教育基础知识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孔子、墨子、朱熹、陶行知、洛克、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等的教育思想。

3、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及形成或改变人的思想意识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4、教育的目的和功能: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教育的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5、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口等关系。

6、教育的分类:根据实施教育的对象不同,可分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根据教育内容不同,可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1、中学课程: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2、中学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3、中学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发现法。

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

三、中学生学习心理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情感过程:情绪与情感的定义、分类、功能。

3、意志过程:意志的概念、特征、过程。

4、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

6、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定义与分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7、学习迁移:学习迁移的概念、分类、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

1、德育目标:德育目标的概念、内容结构、功能。

2、德育内容:中学德育内容的特点和基本要素。

3、德育规律:德育过程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4、德育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等。

5、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践指导法等。

6、德育途径:思想政治课教学、其他各科教学、班级管理、共青团活动等。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供参考)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供参考)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涵义(掌握)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桑代克,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美)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我国4000多年前的夏朝已有了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封建社会教育)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___必背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___必背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___必背知识点一、教育学的基本理论1.教育学的定义和对象2.教育的基本特点和基本条件3.教育的学科属性和学科关系4.教育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5.教育学的基本方法和研究途径二、教育思想1.孔子教育思想2.孟子教育思想3.荀子教育思想4.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5.列宁教育思想6.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三、教育目标与方针1.社会主义教育目标与培养目标2.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3.新课程的理念和特点4.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与社会实践的具体目标和内容四、教育评价1.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功能2.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教育评价的内在要求与外在条件4.学生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5.教师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五、教育方法1.教育方法的定义和作用2.讲授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3.讨论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4.实验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5.演示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6.研究性学习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7.问题解决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8.合作学习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六、教育心理学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2.学习的基本过程和学习理论3.思维与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4.认知与记忆的心理机制5.智力与智力发展的心理机制6.动机与兴趣的心理机制7.人格与性格的心理机制七、教育管理与领导1.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教育管理的层次和功能3.学校管理的基本任务和职能4.学校领导的基本要求和类型5.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策略和方法6.学校文化建设和校本研修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八、中学教育的特点和问题1.中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地位2.中学教育的特点和主要问题3.中学课程的目标和主要内容4.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方法5.中学学科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上是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育必背的知识点。

对于备考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考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在考试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24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速记宝典知识点归纳

2024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速记宝典知识点归纳

一、教育学理论知识1.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教育的目标与任务3.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4.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和特点5.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的发展二、教育学研究方法1.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2.教育学研究的常用工具3.教育学研究的质量评价三、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学生发展的理论与特点2.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与教育意义3.心理发展的理论与特点4.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5.学习和记忆的基本理论和策略四、教学设计与评价1.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和原则2.教学评价的基本要素和方法3.创新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方法4.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5.学生个体差异对教学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五、学校管理与教育研究1.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3.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的关系4.教育发展的趋势与挑战5.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六、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1.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和特点2.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意义和实践方法3.教育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和适用范围4.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5.教育法律法规的违法处理及后果七、中学教育学科知识1.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关系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与运用3.学科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的关系4.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的培养5.学科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以上是2024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的速记宝典知识点的归纳,希望对您的备考有所帮助。

这些知识点覆盖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与评价、学校管理与教育研究、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以及中学教育学科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在备考过程中,您可以结合教材和相关参考书籍进行学习和巩固,同时也建议多做真题和模拟试题,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祝您考试顺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理编辑:莉香时间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辨析/简答: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教育的概念(真题)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的属性(1)本质属性:有目的地培养人。

(2)社会属性:①永恒性②历史性③相对独立性(真题)(表现在:具有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4、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的选择;<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5、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个体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

6、*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真题)(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7、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的原因:(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8、教育制度概念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衔接关系。

9、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工作方针(1)优先发展;(2)育人为本;(3)改革创新;(4)促进公平;(5)提高质量。

10学制改革《纲要》发展任务(1)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2)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3)普及高中阶段教育;(4)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6)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7)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11、义务教育的概念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基础教育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型、免费性。

12、教育方针的概念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包括教育工作的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教育目的强调了教育活动要达到的最终结果,它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13、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4、素质教育的内涵①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②面向全体学生;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核心)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15、德育的含义(全面发展中的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16、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2)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3)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17、普通中学在德育方面的要求(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2)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3)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

(4)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5)养成不断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二、中学课程1、课程含义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2、课程的作用(1)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证;(2)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3)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4)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

3、课程目标的特征(1)整体性;(2)阶段性;(3)持续性;(4)层次性;(5)递进性;(6)时间性。

4、新课改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注重知识传授→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设置综合课程。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关注学生兴趣和经验。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

发展性评价。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国家、地方、学校,增强适应性。

5、新课改对课程类型的调整(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6、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重过程,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三、中学教学1、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的表现(1)间接性;(2)交往性;(3)教育性;(4)引导性;(5)简捷性。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真题)(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才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挥能力,才能深入掌握知识;二者存在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真题)(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真题)(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的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感知教材。

理解教材,形成科学概念(中心);(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5、上课标准/要求(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5)组织严密;(6)气氛热烈;(7)板书有序;(8)态度从容。

6、课外辅导的要求(1)从辅导对象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2)辅导只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上;(3)辅导要目的明确。

采用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教师要注意态度,师生平等相处,共同讨论,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5)加强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辅导效果。

7、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教学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

(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8、*教学评价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整体性原则;(4)指导性原则。

9、新型的教学观(1)从“关注学科”到“关注人”。

(2)从“重视结论轻过程”到“重视结论更重视过程”。

(3)从“教会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

(4)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到“以学习者为中心”。

四、中学生学习心理1、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

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2、再造性思维(常规性思维)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往往缺乏新颖性和创造性。

3、创造性思维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特征。

4、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5、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①问题的特征:解决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题时比较容易,解决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时比较困难。

②迁移: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正迁移对解决问题有促进作用,负迁移对解决问题有阻碍或干扰影响。

③*思维定势:指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

(真题)④*功能固着: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真题)⑤原型启发: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原型。

⑥动机强度:动机会影响问题解决。

面对较复杂的问题时,中等偏低的动机强度有利于问题解决;面对较简单的问题时,中等偏高的动机强度有利于问题解决。

⑦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也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