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与反思第【1】篇〗设计说明1.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一节课如何开头也没有固定的方法。

由于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开头也不会相同。

本节课直接拿出计算器,开门见山,明确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使学生在新课开始就明确了学习目标,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2.注重开展自主学习。

别人说十遍不如自己做一遍,学生亲手操作演示的东西,由于有切身实践,往往体会深刻,有助于激发悟性,增强思维力度。

缘于上述原因,在每个板块的活动中,都积极为学生主动尝试、交流、讨论等创造条件,为学生探索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索交流中发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

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交流、总结、应用的过程,层层深入,让学生感受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乐趣,这样才会使课堂生动有趣。

此外还重视方法的总结,在学生会用规律写商后,让学生回顾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试着总结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计算器学生准备:计算器教学过程⊙开门见山,引入新课今天的新课,我们请来了一位特别的“朋友”(计算器),有了它,我们的计算既快捷又准确,它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就是帮助我们发现规律。

接下来我们就利用计算器一起来探索数学中的奥秘吧!(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通过利用计算器的好处,让学生带着“特殊功能”这个疑问进入新课。

⊙合作探究,总结规律1.建立猜想。

出示例9中的前两题:1÷11 2÷11(1)使用计算器。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1÷11的结果。

(2)根据结果猜想。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已经得出1÷11=0.0909…,如果在这道除法算式中,除数11不变,被除数乘2,得到的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提出猜想:0.0909…×2=0.1818…,因为除数11不变,被除数1扩大到了原来的2倍,得到的商也应该扩大到原来的2倍。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使用计算器输入小数加、减法式子;2.掌握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方法,并能自主地用计算器计算;3.熟练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律。

二、教学重点1.使用计算器键盘输入小数加、减法式子;2.掌握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方法;3.清晰地理解小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律。

三、教学难点1.熟悉计算器的键盘输入方式;2.确定计算顺序;3.理解小数的运算规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首先,让学生回忆一下小学四年级的内容,复习加减法。

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

2. 讲解1.计算器键盘输入讲解计算器的键盘输入方式,包括小数点的输入和负数的输入方式。

要特别注意小数点的输入,因为小数点的位置会直接影响计算结果。

2.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讲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包括竖式计算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例如,需要注意小数点对齐的问题,以及进位和借位的处理方式。

对于加法,先将两个小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从个位开始相加,一直计算到最高位,并将结果写成小数形式。

对于减法,则可以将减数补成整数,然后进行整数的减法计算。

计算后再将小数点移到正确的位置,得到减法的结果。

3.小数加减法的规律让学生认识小数加减法的规律,例如加法满十进一、减法退位相减等。

3. 操作演示1.小数加法演示讲解完成后,老师通过投影仪演示小数加法的计算过程,特别是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输入和计算。

2.小数减法演示同样,老师通过投影仪演示小数减法的计算过程,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

4. 练习与检测1.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练习,让学生独立操作计算器,巩固所学知识。

2.检测题布置小数加减法的检测题,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

可以在题目中增加一些小数运算规律的判断题,以此巩固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理解。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方法,并深入理解了小数的运算规律。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 学生能够通过使用计算器探索数学问题的规律。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使用计算器探索数学问题的规律。

教学准备:计算器、小黑板/白板、笔、课件。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5分钟)教师用小黑板/白板写出以下问题:36+15=?,52-28=?,63÷9=?,25×4=?然后,教师请学生自己使用计算器计算出答案并大声读出来。

之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计算器是如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计算器如何帮助我们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计算器有什么功能?Step 2 引入新知(1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数列:2,4,6,8,10,12,14,16,18,20教师请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以下问题:第1个数加上2等于?第2个数加上4等于?第3个数加上6等于?……第10个数加上20等于?学生通过计算器得到结论:每个数加上前面的数字,等于后面的数字。

Step 3 拓展探究(15分钟)教师给出一个更复杂的数列:1,2,4,7,11,16,22,29,37,46教师请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以下问题:第1个数加上1等于?第2个数加上2等于?第3个数加上3等于?……第10个数加上9等于?学生通过计算器得到结论:每个数加上前面的数字加1,等于后面的数字。

Step 4 运用到实际问题(15分钟)教师给出一个实际问题:有一座楼有10层,每一层的高度比前一层高5米,第1层的高度是5米,请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出每一层的高度,并列出所得结果。

学生通过计算器得到结果:5,10,15,20,25,30,35,40,45,50教师请学生观察列出的结果,是否有规律?根据规律,学生可以快速计算出第100层的高度。

Step 5 知识巩固与反馈(5分钟)请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以下问题并回答:8+15=?,10-3=?,6×7=?,20÷5=?Step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学习了如何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学习了通过使用计算器探索数学问题的规律,并运用所学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 5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 5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 5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使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培养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使学生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精神,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探索平方数的规律2. 探索立方数的规律3. 探索乘法口诀表的规律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计算器探索平方数、立方数和乘法口诀表的规律。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四、教学准备1. 计算器2. 课件或黑板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计算器,引导学生回顾计算器的基本操作。

(2)学生尝试使用计算器计算一些简单的数学题目。

2. 探索平方数的规律(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平方数的特点,如1的平方是1,2的平方是4,3的平方是9等。

(2)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前几个平方数,并观察计算结果。

(3)学生讨论并总结平方数的规律,如平方数是逐渐增大的,每个平方数都是一个自然数的平方等。

3. 探索立方数的规律(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立方数的特点,如1的立方是1,2的立方是8,3的立方是27等。

(2)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前几个立方数,并观察计算结果。

(3)学生讨论并总结立方数的规律,如立方数是逐渐增大的,每个立方数都是一个自然数的立方等。

4. 探索乘法口诀表的规律(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乘法口诀表的特点,如1乘以1等于1,1乘以2等于2,2乘以2等于4等。

(2)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乘法口诀表中的部分题目,并观察计算结果。

(3)学生讨论并总结乘法口诀表的规律,如乘法口诀表中的数字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每个数字都是两个自然数的乘积等。

5. 总结规律(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探索的平方数、立方数和乘法口诀表的规律。

(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规律,并尝试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

6. 课堂小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计算器在探索规律中的作用。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8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8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8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使用计算器,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并解释运算结果。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计算器进行基本的数学运算。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运用计算器进行较为复杂的数学运算。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并解释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计算器。

2. 教师准备一些数学题目,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索。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数学知识,如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

2.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计算器是什么吗?你们会使用计算器吗?”二、探索规律(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数学题目,引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 学生分组进行计算,并记录下计算结果。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寻找规律。

三、总结规律(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发现的规律。

2.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应用规律(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新的数学题目,引导学生运用发现的规律进行计算。

2. 学生独立完成题目,并记录下计算结果。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

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其他数学规律,如数字的倍数、因数等。

2.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数学实验,如随机数的生成、概率的计算等。

教学评价:1.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学生对计算器的使用情况和数学规律的发现能力。

2.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情况,评价学生对计算器的使用情况和数学规律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数学运算,并观察和思考运算结果。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第11课时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第11课时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11课时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为使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学生将通过计算器进行数学实验,观察和总结数学规律。

我们将重点研究数字的平方、立方以及因数分解等方面的规律。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数学规律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数学规律。

2. 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运用发现的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1. 计算器。

2. 数学教材。

3. 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让学生熟悉计算器的操作。

2. 观察和发现: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数学实验,观察和发现数学规律。

3. 讨论和总结: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发现,讨论并总结出数学规律。

4. 应用:让学生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和反思:让学生总结他们的学习,反思他们的思考过程。

板书设计1.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2. 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3. 数学规律的观察和发现。

4. 数学规律的应用。

作业设计1. 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更多的数学实验,观察和发现数学规律。

2. 让学生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数学实验,观察和发现数学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数学规律,帮助他们理解并运用发现的规律。

同时,也要注意让学生进行更多的数学实验,观察和发现更多的数学规律,以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教学难点在以上教案中,教学难点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教学难点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主要障碍,这些障碍可能源于概念的复杂性、技能的难度或者认知的挑战。

在本节课中,教学难点包括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数学规律,以及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运用发现的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数学规律在探索数学规律的教学中,学生可能对如何开始观察、哪些方面是值得关注的以及如何从数据中提取规律感到困惑。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

教案标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功能,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运算。

2. 通过计算器探索数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计算器的使用方法2. 探索数的规律3. 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探索数的规律。

2. 教学难点: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数的规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计算器的使用方法(1)介绍计算器的功能,如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

(2)演示计算器的操作方法,如开机、关机、清除等。

(3)让学生自己尝试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运算。

3. 探索数的规律(1)引导学生观察一些数列,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

(2)让学生使用计算器验证数列的规律,如计算相邻两项的差、比值等。

(3)总结数的规律,并引导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证。

4. 解决实际问题(1)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计算面积等。

(2)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解决这些问题,并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3)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数的规律。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计算器和数的规律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 学生对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是否熟练?3. 学生在探索数的规律方面有何收获?4.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有何提高?5.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计算器,掌握数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索数的规律”。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旨在通过计算器的辅助,让学生观察、发现并验证数学中的各种规律,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3单元 小数除法 第7课时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3单元 小数除法 第7课时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第3单元小数除法第7课时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内容】教材P35例9。

【教学目标】1.能利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出来的规律进行小数乘除法计算。

2.提高学生的观察、对比、分析能力。

3.让学生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难点:发现商的规律。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师:前面我们学习过用计算器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板书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二、探究新知课件出示P35例9。

1.探索规律。

(1)独立计算。

师:用计算器计算出各题的答案。

(2)交流汇报。

师: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情预设】预设1:商是循环小数。

预设2:循环节都是被除数的9倍。

2.应用规律。

师: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说一说是如何写出来的。

3.思维拓展。

师:如果我们继续往下探索,这样的规律还适用吗?算出下面各题的商。

(可以借助计算器)10÷11=11÷11=【学情预设】学生能发现第一个适用规律,第二个不适用。

4.跟踪训练。

完成教材P35“做一做”。

(1)用计算器计算前四题,探索规律。

(2)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后面两题的结果。

三、巩固运用1.教材“练习八”第12题。

(1)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探索规律。

(2)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后面三题的结果。

2.教材“练习八”第13题。

(1)交流规律,根据规律写得数。

(2)然后用计算器验算。

3.教材“练习八”第14题。

(1)用计算器计算。

(2)集体交流自己的发现。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板书设计】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本节课运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先让学生自己用计算器计算,然后主动探索规律,很好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小学五年级上学期数学《第5课时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

小学五年级上学期数学《第5课时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

第5课时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内容教材第35页例9及练习八。

内容简析例9 借助计算器计算小数的积或小数的商,通过观察分析发现规律,依此类推完成练习。

教学目标1. 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2. 能灵活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在自主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转化及归纳的能力。

4. 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问题,渗透给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难点能灵活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1. 本课时解决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方法时,主要是运用实践操作、发现规律、运用规律的教学方法学习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2. 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总结等方法学习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游戏激趣,揭示主题:师: 下面我们用计算器来玩一个“猜数字”的游戏。

从“1~9”这9个数字中 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数记在心里,别说出来。

比如你喜欢的数字是“2”,就输入9 复习:回顾有关乘、除法计算中的规律。

学习:能根据所给的已知数的积和商发现规律,能用规律写出其他的积或商。

延学:能灵活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个“2”,然后把它除以“12345679”。

除完以后你只要把结果告诉我,我很快就能知道你最喜欢的数字是几。

(算出的结果除以9就是学生喜欢的数)同学们,相信吗?不信的话,请你们试一试。

当学生尝试过后,让学生谈体会。

生: 太神奇了!师: 计算器是人们发明的一种计算快捷、方便的计算工具,它不但可以帮助我们计算较大的数字的运算,它还有一个特别的功能,就是帮助我们发现数学计算的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学习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板书课题)【品析:通过游戏活动,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快乐,真正实现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使学生爱学习、想学习。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 同学们,你们经常去商场吗?我昨天也去了商场,并选购了好多东西,可是, 到付款的时候,我有点犹豫,我就带了1000元,也不知道够不够,这时如果是你, 你会怎么办?生: 算一算。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使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使学生掌握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和功能2. 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3.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和功能,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计算器发现并验证数学规律。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计算器3. 练习题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或讲述,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数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和功能教师向学生介绍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如开关机、清屏、输入数字和运算符号等。

同时,讲解计算器的功能,如加减乘除、科学计算等。

3. 探索数学规律教师给出一些数学题目,引导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观察计算结果。

在计算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并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

4. 验证数学规律学生通过计算器得到计算结果后,需要将结果与发现的规律进行对比,验证规律的正确性。

5. 解决实际问题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解释计算过程和结果。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计算器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

7.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需要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的方向。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索数学规律”这一环节。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的过程。

人教新课标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

人教新课标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

人教新课标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1. 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能够初步掌握计算器的用法,如开/关机、加/减/乘/除等。

•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并通过计算器的使用探究数列的规律。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 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计算器的基本使用和操作方法•数列的规律探究2.2. 教学难点•学生对计算器的使用不熟悉•数列规律的探究需要学生动手实践和分析3. 教学过程设计3.1. 教学准备•准备好使用的计算器;•提前准备好实验数据,确保数据的相关性;3.2.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首先,老师为学生介绍计算器的基本使用,如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开根号等。

然后,老师问学生,他们是否知道如何用计算器来探究数列的规律。

引导学生思考,尝试自己提出答案。

最后,老师用简单的实例来展示计算器探索数列规律的操作过程。

第二步:分组实验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数列,然后使用计算器进行探究,发现数列之间的规律,并运用所学知识总结探究规律的方法。

第三步:分组交流每个小组就探究到的规律,进行小组内讨论,再就探究到的规律,与其他小组分享交流,最后进行全班讨论和总结。

3.3. 教学总结最后,老师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每个学生可以分享他们的心得体会,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4. 教学评估本课程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估,包括学生在小组内探究规律的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以及文化素养等方面。

同时,课后老师还可以通过听课记录、学生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评估。

5. 教学反思本节课程中,教师采取了分组讨论和小组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加灵活,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和学习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使用计算器,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发现并运用规律。

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规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与学生互动,询问学生对计算器的了解情况。

(2)简要介绍计算器的基本功能,激发学生对计算器的兴趣。

2.探索规律a.×9b.987654321×9c.111111111×9d.222222222×9(2)学生汇报计算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结果,发现规律。

3.应用规律a.333333333×9b.444444444×9c.555555555×9d.666666666×9e.777777777×9f.888888888×9g.999999999×9(2)学生汇报计算结果,教师引导学生验证规律的正确性。

4.拓展延伸a.×8b.987654321×8c.111111111×8d.222222222×8e.333333333×8(2)学生分享在探索规律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提出改进意见。

四、作业设计a.×7b.987654321×7c.111111111×7d.222222222×7e.333333333×7a.当乘数为连续的数字时,乘以6的结果为乘数各位数字之和乘以111111。

b.当乘数为连续的数字时,乘以5的结果为乘数各位数字之和乘以11111。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使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的能力。

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优秀课时教案 第3单元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优秀课时教案 第3单元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5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本节课的内容是教材第35页例9及相关内容。

例9教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有三个作用:一是巩固循环小数;二是熟练计算器的使用;三是探索规律。

例题从用计算器计算到观察发现规律,再到利用规律写出商。

规律可以从两个角度观察:一是除数不变,都是11;二是商都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被除数的9倍,根据发现的规律可以直接写出下一组的商。

在利用计算器探索小数乘法的规律时,同样需要经历用计算器计算到观察发现规律,再到根据规律续写算式的过程。

1.学会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2.会根据发现的规律写商。

3.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体验探究发现、比较、分析的学习方法。

4.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奥秘和魅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重点】运用计算器计算,发现算式的规律。

【难点】运用规律直接写出商。

【教师准备】PPT课件,口算题卡若干张。

师:老师要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其实老师不光会教书,还会变魔术哦!预设生:不信。

师:那好,我用事实让你们信。

下面老师就用计算器变一个魔术。

师:我要请一位同学,从1~9这九个数字中选出1个数字,写在纸上(但不要说出来)。

如果你选出的是数字“3”,就在计算器上输入9个“3”,然后用这个数除以“12345679”。

算完后,只要你把结果告诉我,我很快就能知道你选出的数字是多少。

请学生按照要求选数,计算,说出结果,老师猜数,老师猜完后,学生拿出他写下的数给全班同学看。

预设生:猜对了。

师:现在相信老师会变魔术了吧!预设生:相信。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样猜出来的呢?预设生:想!师:学会这节课的知识,你们也会变这个魔术了。

(老师板书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魔术是学生喜欢的活动之一,用变魔术的方法导入新课,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会这节课的知识,你们也会变这个魔术了”。

使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充满期待。

1.(PPT课件出示)比一比谁算得快。

47.47÷15=58.59÷5.2=学生独立计算,小组交流,集体订正,学生自我订正结果。

小学五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范文三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范文三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探究规律》教案范文三篇小学五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探究规律》教案范文三篇小学五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探究规律》教案范文三篇1 教学目的:1.使学生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究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在使用计算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拟、猜测、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究和发现数学规律的根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究数学规律的经历,开展思维才能。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与别人合作交流的价值,学会与别人交流,逐步养成良好的与别人合作的习惯和意识。

同时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究性与创造性,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探究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探究与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比赛提醒课题1.同学们,今天我们带来了我们的好朋友——计算器(板书:计算器),我们已经在上学期学会了使用计算器,谁能说说用计算器计算有哪些注意点?今天我们继续使用计算器,今天我们要用计算器干什么呢?过会儿你们就知道了。

2.如今老师想和你们进展一场比赛,你们用计算器,我用口算,比一比谁算的又对又快?为了公平起见,我请一个同学上来出示题目。

谁赢了?你知道沈老师为什么能算得这么快吗?老师之所以能这么快的口算,是因为我知道了乘法中一个很重要的数学规律(板书:规律)今天我们就借助计算器来探究规律。

(补充课题)(二)猜测,举例验证,发现规律1.出示表格,请看这张表格,在乘法算式中乘数也可以叫因数。

一个因数是36,另一个因数是30,请用计算器计算出36×30的积。

请大家注意,如今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请你猜一猜得到的积和1080会有怎样的关系?下面的3组算式的积和1080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刚刚这个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他认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跟着乘几.在数学上我们可以把这样的想法称之为猜测,要想证明这个猜测是否正确,我们还是需要对它进展验证,那应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计算)2.好,下面就请大家拿出作业纸,完成作业纸上的表一。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第11课时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第11课时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11课时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能熟练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2)通过观察、分析、归纳,让学生发现计算器运算中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数学探究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教学内容1. 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

2. 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3. 观察计算器运算中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计算器运算中的规律。

2. 教学难点:发现并运用计算器运算中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个简单的计算题目,引导学生尝试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学生展示计算结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思考:计算器是如何帮助我们进行数学运算的?2. 探究新知(1)教师讲解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并示范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计算器,熟悉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教师出示一系列计算题目,引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观察计算结果。

3. 发现规律(1)学生分小组讨论,观察计算器运算中的规律。

(2)各小组汇报发现的规律,教师总结并板书。

4. 应用规律(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计算器运算中的规律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实际问题,教师点评并指导。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和运算规律。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总结并鼓励学生继续探索数学的奥秘。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和运算规律。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5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5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5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并能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值计算。

2. 通过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数学规律的欲望。

二、教学内容1. 计算器的基本操作2. 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3. 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计算器的基本操作,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

2. 教学难点:运用计算器观察、分析、归纳数学规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计算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计算器的基本操作(1)介绍计算器的各个部分及其功能。

(2)演示计算器的开关机、清屏、数值输入、运算符输入等基本操作。

(3)学生跟随教师操作,熟悉计算器的使用。

3. 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1)引导学生观察计算器上的数字,发现其中的规律。

(2)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值计算,总结规律。

(3)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更多数学规律。

4. 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应用(1)举例说明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2)学生分享自己使用计算器的经历和体会。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强调计算器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1)熟练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

(2)运用计算器探索更多数学规律。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及计算器操作熟练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计算器操作和数学规律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通过测试,评估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自操作计算器,发现并探索数学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用计算器计算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用计算器计算

苏教小学数学五年级上用计算器计算教学目标: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能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体会小数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在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教具准备: 计算器教学过程:一、复习解决问题。

1、四五年级同学采集树种,四年级采集了13.5千克,五年级比四年级少采集2.8千克。

四五年级同学一共采集多少千克?读题后让学生列式,交流各种解答方法的不同思路:(1)13.5+(13.5-2.8)四年级是已知的,五年级的未知,先求出五年级再算出两个年级(2)13.5+1.35-2.8先假设五年级和四年级一样多,再把五年级少采集的减去。

观察两个算式,哪个更简便?算出结果。

2、分别计算书上的4个问题。

交流各个问题,注意有的学生会出现选错商品价格的现象。

二、学习用计算器计算并探索。

1、课前板书:商品名称数量单价/元金额/元铅笔 1支 0.80电池 4节24.00铅笔盒15.40 15.40书包 1个44.70面包 3.00 6.00问:这是一张不完整的发票,说说“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算出空的格子。

填写完整后,算出总金额。

(可以用计算器算,也可以利用数据特点口算或笔算。

)2、如果老师付出100元买这些商品,应找出多少元?学生列式计算。

3、(第8题)小明家九月上旬的收支情况如下表。

算出每次收支后的余额,并算出合计数。

指导学生看懂该份表格,区分“收入”和“支出”,依次算出每一个空格。

讨论:上月结余、合计收入、合计支出以及表中最后余额的关系。

4、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1)找到不变的数:小数部分前面都是8,最后一位是9(2)找到变的数字及变的规律:整数部分是变的,它比最后一个小数的位数少1;它同时还是后面小数部分的8的个数。

(3)按照发现的规律填出最后一题的得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基本功能,能正确地运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一、两步式题的计算。

2、能用计算器探索一些基本的教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初步感受应根据计算的需要灵活确定不同的计算方式。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
数目的计算。

2、难点:使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计算器
1.在过去,我们有许多计算工具,如算筹,算盘来计算数据,但
随着这计算越来越复杂,我们会用什么来计算呢?(计算器,电子计算机等等)。

(1)小组合作,认识计算器。

今天我们继续探讨计算器的有关知识。

小组交流:
(2)在哪见到过计算器?已经了解计算器的哪些知识?
(3)计算器的外部特征、构造及基本功能?
(4)计算器主要键的作用、功能及操作方法?
2、学生汇报、操作:
(1)对以上问题进行汇报。

出示课件:认识计算器上重要按键的名称和作用。

(2)学生尝试开机、关机。

(3)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已经了解的按键的作用,并可以动手试一试。

二、自主探索,会用计算器。

1. 摸着石头过河
(1)学生尝试完成加法:
386+179=。

指名学生汇报输入过程,然后说出结果。

电脑课件实际演示计算过程。

(2)尝试计算加法:
4468+1792=,
指名学生汇报输入过程,然后说出结果。

电脑课件实际演示计算过程。

(3)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成绩。

学生探讨求平均成绩的方法,然后计算出结果。

2. 龟兔赛跑。

现在我们已经了结了计算器主要按键的作用,接下来我们来见识一下计算器的能力怎么样?男生用计算器计算,然后把算出的结果记在纸上,女生用笔算。

课件出示
男生请用计算器,女生请笔算:
38+27=30×18=
3028-2965=41600÷128=
816÷68×27=126×7÷18=
显而易见,用计算器的男生组明显快于女生组、结果也都正确。

通过你们刚才的操作,你能说说使用计算器计算有哪些优点吗?
指名学生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板书。

3. 小试牛刀。

现在,男生已经初步了解了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下面就让我们尝试用它去计算吧。

计算下面各题。

课件出示:
125×8×7=
669+75+125=
32÷4=36×99≈
学生谈谈比赛感想。

4. 小结:一般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使用计算器,像一些能口算、估算或简便计算的题目,不需要使用计算器计算,要灵活选择计算工具和方法。

三、联系生活,乐用计算器。

1、有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

每天大约滴水16千克,照这样
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千克水。

把这些水装入饮水桶,若每桶装25千克,需要()只这样的桶。

16×365=5840(千克)
5840÷20=292(只)
292÷6=48.66……≈48.7(月)
48.7÷12=4(年)
看到这些数据,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想说的?
2. 仅仅一个水龙头没有关紧,一年就要浪费那么多水,所以,
请大家一定要节约用水,并请大家说说节约用水的妙招,如:洗衣服的水可以用来冲马桶,洗碗时要用盆接水等等。

四、探索规律,巧用计算器。

1、谈话:数学中存在很多有趣的现象,现在我们就用手中的
计算器来探索一下。

课件出示:
9999×1 =
9999×2=
9999×3 =
9999×4=
9999×5=
9999×6=
提问:先用计算器计算出上面各题的积,再找找有什么规律呢?
2、砸金蛋、继续探索数学奇妙的运算规律。

今天,全国非常有名的主持人李咏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现在我们来看看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有趣的题目,生动有趣的题目、充满动感的画面,使学生积极地参加进来。

142857×1=142857×4=
142857×2=142857×5=
142857×3=142857×6=
五、综合练习,熟用计算器
六、全课总结,体验收获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用计算器计算:
On:开关
C: 清除
+-×÷:运算符号
=:等号
0123456789:数字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