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司法考试三大本法理学图文稿
(2020年编辑)司法考试三大本口诀大全
司法考试三大本口诀大全(一)第一卷一、法理学1、法的规范作用——指教评测制2、归纳推理的规则——多广大3、法产生的根源——私有商品,阶级社会4、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制度条件——高权统备制衡全5、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思想条件——本约上等6、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国民正大党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征——自爱定力主义二、宪法1、宪政的要素——人民法制2、1988年修正案——私营土地,补引监管3、1993年修正案——初级改革政协,国产县大市场4、1999年修正案——邓论长期重要,法治个体按劳,私营承包危国,引导监督管理。
5、2004年修正案——乡大代表,保障人权;土地国歌,国事建设;行政区紧急,持鼓引监管;私有财继承,征收用补偿。
6、宪法一般功能——确保调制7、宪法规范的主要特点——原本权定纲8、基本权利特点——广诉实体9、生命权的基本内容——不防求享10、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民法内外,财华教环农三、国际法1、国家的要素——土民政权2、国家的基本权利——管平自立3、交战团体被承认条件——管控守全4、排除不当性的情况——同对自力偶危急5、国家责任形式——当道复制保赔6、领土取得传统方式——先时服添让7、可对无害通过船舶行使刑事管辖权的情形——扰乱及于,请求取缔8、公海自由——飞鱼岛学道行9、最惠国待遇例外——自达邻地共盟他10、外交保护条件——用尽不当国籍11、外交职务终止情形——拒灭终断命12、领事职务终止情形——撤回绝认13、引渡法第8条:应当拒绝引渡情形——公正赦免军事酷刑,缺席判决国籍庇护。
14、出入境法第8条:不批准出境情形——未了结危害,犯罪教养服刑。
司法考试三大本口诀大全(二)四、国际私法1、拒绝司法协助情形——公安主禁实权2、我国不予承认外国法院离婚判决的情形——违反缺席审理,没管辖,未生效。
3、台湾民事判决不予认可情形——违反管辖仲裁,未经合法判决,效力未确定。
五、国际经济法1、不适用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情形——私卖公家电机船票证货令2、我国海洋货物运输保险除外责任——本性自跌,迟短不发被罢战。
司法考试知识体系
司法考试三大本第一卷(897页) 1.社会主义法制理念;2.法理学;3.法制史;4.宪法;5.经济法;6.国际法;7.国际私法;8.国际经济法;9.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第二卷(799页) 1.刑法;2.刑事诉讼法;3.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三卷(820页) 1.民法;2.商法;3.民事诉讼法与仲裁制度;第一卷目录: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第一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第一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第二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第三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第四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和作用第二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第一节依法治国第二节执法为民第三节公平正义第四节服务大局第五节党的领导第三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第一节健全完善立法第二节坚持依法行政第三节严格公正司法第四节其他基本要求2、法理学第一章法的本体第一节法的概念第二节法的价值第三节法的要索第四节法的渊源第五节法律部门与法律体系第六节法的效力第七节法律关系第八节法律责任第二章法的运行第一节立法第二节法的实施第三节法适用的一般原理第四节法律推理第五节法律解释第三章法的演进第一节法的起源第二节法的发展第三节法的传统第四节法的现代化第五节法治理论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第四章法与社会第一节法与社会的一般理论第二节法与经济第三节法与政治第四节法与道德第五节法与宗教第六节法与人权3、法制史第一章中国法制史第一节西周至秦汉、魏晋时期的法制第二节唐宋至叫清日时期的法制第三节清末、民国时期的法制第二章外国法制史第一节罗马法第二节英美法系第三节大陆法系4、宪法第一章宪法基本理论笫一节宪法的概念第二节宪法的历史发展第三节宪法的基本原则第四节宪法在建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作用第五节宪法的渊源与宪法典的结构第六节宪法规范第七节宪法效力第二章国家的基本制度(上)第一节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第二节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节国家的基本文化制度第三章国家的基本制度(下)第一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二节选举制度第三节国家结构形式第四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五节特别行政区制度第四章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第一节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概述第二节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第二节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第五章国家机构第一节国家机构概述第二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第四节国务院第五节中央军事委员会第六节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第七节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第六章宪法的实施及其保障第一节宪法实施概述第二节宪法的修改第三节宪法的解释第四节宪法实施的保障5、经济法第一章竞争法第一节反垄断法第二节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章消费者法第一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节产品质量法第三章银行业法第一节商业银行法第二节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四章财税法第一节税法第二节审计法第五章劳动法第一节劳动法概述第二节劳动合同法第三节劳动基准法第四节劳动争议第六章土地法和房地产法第一节土地管理法第一节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七章环境保护法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第三节环境责任和环境纠纷6、国际法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国际法的渊源第二节国际法与国内法法的关系第二章国际法律责任第一节国际法的主体第二节国际法律责任的构成和形式第三节国际责任制度的新发展第三章国际法上的空间划分第一节领土第二节海洋法第三节国际航空法与外层空间法第四节国际环境保护法第四章国际法上的个人第一节国籍第二节外国人的法律地位第三节引渡和庇护第四节国际人权法第五章外交关系法与领事关系法第一节概述第一节外交关系法第三节领事关系法第六章条约法第一节概述第一节条约的缔结第三节条约的效力第四节条约的解释和修订第七章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第一节国际争端与解决方法第一节国际争端的法律解决方法第八章战争与武装冲突法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对作战手段的限制和对战时平民及战争受难者的保护第三节战争犯罪7、国际私法第一章国际私法概述第一节国际私法的概念第二节国际私法的范围第三节国际私法的渊源第二章国际私法的主体第一节自然人第二节法人第三节国家和吲际组织第四节外国人的民商事法律地化第三章法律冲突、冲突规范和准据法第一节法律冲突第二节冲突规范第三节准据法第四章适用冲突规范的制度第一节识别第二节反致第三节外国法的查明和解释第四节公共秩序保留第五节法律规避第五章国际民商事关系的法律适用第一节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第二节物权第三节债权第四节商事关系第五节婚姻与家庭第六节继承第六章国际民商事争议的解决第一节国际民商事争议概述第二节国际商事仲裁第三节国际民事诉讼第七章区际法律问题第一节区际法律冲突与区际冲突法第二节区际司法协助8、国际经济法第一章导论第二章国际货物买卖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第三节《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三章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第一节国际货物运输第二节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第四章国际贸易支付第一节汇付与托收第二节信用证第五章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第一节我国的对外贸易法第二节贸易救济措施第六章世界贸易组织第一节世界贸易组织慨述第二节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法律制度第七章国际经济法领域的其他法律制度第一节国际技术转让与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第二节国际投资法第三节国际融资法第四节国际税法9、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第一章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概述第一节司法和司法制度的概念第二节法律职业道德的概念和特征第二节法律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第二章审判制度法官职业道德第一节审判制度概述第二节审判机关第三节法官第四节法官职业道德第五节法官职业责任第三章检察制度与检察官职业道德第一节榆察制度概述第二节检察机关第三节检察官第四节检察官职业道德第五节检察官职业责任第四章律师制度与律师职业道德第一节律师制度概述第二节律师执业第三节律师事务所第四节律师职业道德第五节律师执业行为规范第六节律师职业责任第七节法律援助制度第五章公证制度与公证员职业道德第一节公证制度概述第二节公证员和公证机构第三节公证程序与公证效力第四节公证员职业道德第五节公证职业责任第二卷目录:1.刑法第一章刑法概说第一节刑法的概念、性质、任务和机能第二节刑法的基本原则第三节刑法的适用范围第二章犯罪概说第一节犯罪的概念第二节犯罪的分类第三章犯罪构成第一节犯罪构成概述第二节犯罪客体第三节犯罪客观要件第四节犯罪主体第五节犯罪主观要件第四章犯罪排除事由第一节犯罪排除事由概述第二节正当防卫第四节其他犯罪排除事由第五章犯罪未完成形态第一节犯罪未完成形态概述第二节犯罪预备第三节犯罪未遂第四节犯罪中止第六章共同犯罪第一节共同犯罪概述第二节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第三节共同犯罪的形式第四节共犯人的分类及其刑事责任第五节共同犯罪的特殊问题第七章单位犯罪第一节单位犯罪概述第二节单位犯罪的定罪第三节单位犯罪的处罚第八章罪数形态第一节罪数的区分第二节实质的一罪第四节处断的一罪第九章刑罚概说第一节刑罚与刑罚权第二节刑罚的目的第十章刑罚种类第一节主刑第二节附加刑第十一章刑罚裁量第一节量刑概述第二节量刑情节第三节量刑制度第十二章刑罚执行第一节减刑制度第二节假释制度第十三章刑罚消灭第一节刑罚消灭概述第二节时效第三节赦免第十四章罪刑各论概说第一节刑法分则的体系第二节刑法分则的条文结构第三节刑法分则的法条竞合第十五章危害国家安全罪第一节重点罪名第二节普通罪名第十六章危害公共安全罪第一节重点罪名第二节普通罪名第十七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1):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第一节重点罪名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三卷目录:1、民法第一章民法概述第一节民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第二节民法的基本原则第三节民事法律关系第四节物与有价证券第二章自然人第一节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第二节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第三节自然人的住所与监护第四节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第五节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和个人合伙第三章法人第一节法人概述第二节法人的能力第三节法人机关第四节法人的成立、变更和终止第五节法人联营第四章民事法律行为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概述第二节意思表示第三节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第四节附条件与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第五节无效民事行为第六节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第七节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第五章代理第一节代理的概念和类型第二节代理权第三节无权代理第六章诉讼时效与期限第一节诉讼时效第二节期限第七章物权概述第一节物权的概念和效力第二节物权的类型第三节物权的变动第四节物权的保护第八章所有权第一节所有权概述第二节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私人所有权与其他所有权第三节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第四节相邻关系第五节所有权的特别取得方法第九章共有第一节共有的概念和特征第二节按份共有第三节共同共有第十章用益物权第一节用益物权的概念和特征第二节土地承包经营权第三节建设用地使用权第四节宅基地使用权第五节地役权第十一章担保物权第一节抵押权第二节质权第三节留置权第四节担保物权的竞合第十二章占有第一节占有概述第二节占有的效力和保护第三节占有的取得和消灭第十三章债的概述第一节债的概念和要素第二节债的发生第三节债的分类第十四章债的履行第一节债的履行规则第二节债的不履行和不适当履行第十五章债的保全和担保第一节债的保全第二节债的担保2、商法3.民事诉讼与仲裁制度司法考试三大本快速阅读1.不要反复浏览。
司法考试知识体系
司法考试三大本第一卷(897页) 1.社会主义法制理念;2.法理学;3.法制史;4.宪法;5.经济法;6.国际法;7.国际私法;8.国际经济法;9.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第二卷(799页) 1.刑法;2.刑事诉讼法;3.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三卷(820页) 1.民法;2.商法;3.民事诉讼法与仲裁制度;第一卷目录: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第一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第一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第二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第三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第四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和作用第二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第一节依法治国第二节执法为民第三节公平正义第四节服务大局第五节党的领导第三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第一节健全完善立法第二节坚持依法行政第三节严格公正司法第四节其他基本要求2、法理学第一章法的本体第一节法的概念第二节法的价值第三节法的要索第四节法的渊源第五节法律部门与法律体系第六节法的效力第七节法律关系第八节法律责任第二章法的运行第一节立法第二节法的实施第三节法适用的一般原理第四节法律推理第五节法律解释第三章法的演进第一节法的起源第二节法的发展第三节法的传统第四节法的现代化第五节法治理论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第四章法与社会第一节法与社会的一般理论第二节法与经济第三节法与政治第四节法与道德第五节法与宗教第六节法与人权3、法制史第一章中国法制史第一节西周至秦汉、魏晋时期的法制第二节唐宋至叫清日时期的法制第三节清末、民国时期的法制第二章外国法制史第一节罗马法第二节英美法系第三节大陆法系4、宪法第一章宪法基本理论笫一节宪法的概念第二节宪法的历史发展第三节宪法的基本原则第四节宪法在建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作用第五节宪法的渊源与宪法典的结构第六节宪法规范第七节宪法效力第二章国家的基本制度(上)第一节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第二节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节国家的基本文化制度第三章国家的基本制度(下)第一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二节选举制度第三节国家结构形式第四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五节特别行政区制度第四章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第一节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概述第二节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第二节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第五章国家机构第一节国家机构概述第二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第四节国务院第五节中央军事委员会第六节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第七节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第六章宪法的实施及其保障第一节宪法实施概述第二节宪法的修改第三节宪法的解释第四节宪法实施的保障5、经济法第一章竞争法第一节反垄断法第二节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章消费者法第一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节产品质量法第三章银行业法第一节商业银行法第二节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四章财税法第一节税法第二节审计法第五章劳动法第一节劳动法概述第二节劳动合同法第三节劳动基准法第四节劳动争议第六章土地法和房地产法第一节土地管理法第一节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七章环境保护法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第三节环境责任和环境纠纷6、国际法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国际法的渊源第二节国际法与国内法法的关系第二章国际法律责任第二节国际法律责任的构成和形式第三节国际责任制度的新发展第三章国际法上的空间划分第一节领土第二节海洋法第三节国际航空法与外层空间法第四节国际环境保护法第四章国际法上的个人第一节国籍第二节外国人的法律地位第三节引渡和庇护第四节国际人权法第五章外交关系法与领事关系法第一节概述第一节外交关系法第三节领事关系法第六章条约法第一节概述第三节条约的效力第四节条约的解释和修订第七章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第一节国际争端与解决方法第一节国际争端的法律解决方法第八章战争与武装冲突法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对作战手段的限制和对战时平民及战争受难者的保护第三节战争犯罪7、国际私法第一章国际私法概述第一节国际私法的概念第二节国际私法的范围第三节国际私法的渊源第二章国际私法的主体第一节自然人第二节法人第三节国家和吲际组织第四节外国人的民商事法律地化第三章法律冲突、冲突规范和准据法第一节法律冲突第二节冲突规范第三节准据法第四章适用冲突规范的制度第一节识别第二节反致第三节外国法的查明和解释第四节公共秩序保留第五节法律规避第五章国际民商事关系的法律适用第一节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第二节物权第三节债权第四节商事关系第五节婚姻与家庭第六节继承第六章国际民商事争议的解决第一节国际民商事争议概述第二节国际商事仲裁第三节国际民事诉讼第七章区际法律问题第一节区际法律冲突与区际冲突法第二节区际司法协助8、国际经济法第一章导论第二章国际货物买卖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第三节《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三章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第一节国际货物运输第二节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第四章国际贸易支付第一节汇付与托收第二节信用证第五章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第一节我国的对外贸易法第二节贸易救济措施第六章世界贸易组织第一节世界贸易组织慨述第二节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法律制度第七章国际经济法领域的其他法律制度第一节国际技术转让与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第二节国际投资法第三节国际融资法第四节国际税法9、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第一章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概述第一节司法和司法制度的概念第二节法律职业道德的概念和特征第二节法律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第二章审判制度法官职业道德第一节审判制度概述第二节审判机关第三节法官第四节法官职业道德第五节法官职业责任第三章检察制度与检察官职业道德第一节榆察制度概述第二节检察机关第三节检察官第四节检察官职业道德第五节检察官职业责任第四章律师制度与律师职业道德第一节律师制度概述第二节律师执业第三节律师事务所第四节律师职业道德第五节律师执业行为规范第六节律师职业责任第七节法律援助制度第五章公证制度与公证员职业道德第一节公证制度概述第二节公证员和公证机构第三节公证程序与公证效力第四节公证员职业道德第五节公证职业责任第二卷目录:1.刑法第一章刑法概说第一节刑法的概念、性质、任务和机能第二节刑法的基本原则第三节刑法的适用范围第二章犯罪概说第一节犯罪的概念第二节犯罪的分类第三章犯罪构成第一节犯罪构成概述第二节犯罪客体第三节犯罪客观要件第四节犯罪主体第五节犯罪主观要件第四章犯罪排除事由第一节犯罪排除事由概述第二节正当防卫第三节紧急避险第四节其他犯罪排除事由第五章犯罪未完成形态第一节犯罪未完成形态概述第二节犯罪预备第三节犯罪未遂第四节犯罪中止第六章共同犯罪第一节共同犯罪概述第二节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第三节共同犯罪的形式第四节共犯人的分类及其刑事责任第五节共同犯罪的特殊问题第七章单位犯罪第一节单位犯罪概述第二节单位犯罪的定罪第三节单位犯罪的处罚第八章罪数形态第一节罪数的区分第二节实质的一罪第三节法定的一罪第四节处断的一罪第九章刑罚概说第一节刑罚与刑罚权第二节刑罚的目的第十章刑罚种类第一节主刑第二节附加刑第十一章刑罚裁量第一节量刑概述第二节量刑情节第三节量刑制度第十二章刑罚执行第一节减刑制度第二节假释制度第十三章刑罚消灭第一节刑罚消灭概述第二节时效第三节赦免第十四章罪刑各论概说第一节刑法分则的体系第二节刑法分则的条文结构第三节刑法分则的法条竞合第十五章危害国家安全罪第一节重点罪名第二节普通罪名第十六章危害公共安全罪第一节重点罪名第二节普通罪名第十七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1):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第一节重点罪名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三卷目录:1、民法第一章民法概述第一节民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第二节民法的基本原则第三节民事法律关系第四节物与有价证券第二章自然人第一节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第二节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第三节自然人的住所与监护第四节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第五节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和个人合伙第三章法人第一节法人概述第二节法人的能力第三节法人机关第四节法人的成立、变更和终止第五节法人联营第四章民事法律行为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概述第二节意思表示第三节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第四节附条件与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第五节无效民事行为第六节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第七节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第五章代理第一节代理的概念和类型第二节代理权第三节无权代理第六章诉讼时效与期限第一节诉讼时效第二节期限第七章物权概述第一节物权的概念和效力第二节物权的类型第三节物权的变动第四节物权的保护第八章所有权第一节所有权概述第二节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私人所有权与其他所有权第三节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第四节相邻关系第五节所有权的特别取得方法第九章共有第一节共有的概念和特征第二节按份共有第三节共同共有第十章用益物权第一节用益物权的概念和特征第二节土地承包经营权第三节建设用地使用权第四节宅基地使用权第五节地役权第十一章担保物权第一节抵押权第二节质权第三节留置权第四节担保物权的竞合第十二章占有第一节占有概述第二节占有的效力和保护第三节占有的取得和消灭第十三章债的概述第一节债的概念和要素第二节债的发生第三节债的分类第十四章债的履行第一节债的履行规则第二节债的不履行和不适当履行第十五章债的保全和担保第一节债的保全第二节债的担保2、商法3.民事诉讼与仲裁制度司法考试三大本快速阅读1.不要反复浏览。
2023年上半年司考法理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2023年上半年司考法理学知识点总结范文法理学是指研究法律的本质、原则与规范的学科,是法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
司法考试作为法律从业人员的资格考试,法理学是其中重要的考试科目之一。
本文将对2023年上半年司考法理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法律的本质与特征法律的定义:法律是国家依法制定并实施的由强制力所束缚的一切治理全社会关系的纲领性规范。
法律的本质:法律具有规范性、强制性、意义性和创造性。
二、法律的目的与功能法律的目的:维护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法律的功能:规范性功能、调整性功能、统一性功能、引导性功能和限制性功能。
三、法律的形式与内容法律的形式:法律的形式包括法律文件和法律行为两种形式。
法律的内容:法律的内容包括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两个方面。
四、法律的发生与有效性法律的发生:法律的发生包括立法过程与生效过程。
法律的有效性:法律的有效性包括合宪性、合法性、适用性和权威性四个要素。
五、法解释与法律解释法解释是对法律的解释,包括文字解释、历史解释、制度解释和价值解释。
法律解释是对法律适用问题的解释,包括字义解释、法理解释和实践解释。
六、法律责任与法律效力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指依法对违法行为人加以处罚或采取其他法律措施的一种法律效果。
法律效力:法律效力是指法律具有约束力和规范力的效果。
七、法律的缔约与解除法律的缔约:法律的缔约包括一般条件和特殊条件两种。
法律的解除:法律的解除包括协商解除和违约解除两种。
八、法律权利与法律权益法律权利:法律权利是指法律保护的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
法律权益:法律权益是指法律保护的主体依法享受的好处或利益。
九、法律事实与法律行为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是指与法律效果相关的客观或主观行为。
法律行为:法律行为是指具有意思表示并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
十、公法与私法公法:公法是以国家为中心,调整国家和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
私法:私法是以个人为中心,调整个人与个人之间关系的法律。
以上就是2023年上半年司考法理学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司法考试--法理学张文显第三版课件
(2)法律程序是由时间要素和空间要素构 成的。也就是说,法律程序是以法定时间和 法定空间方式作为基本要素的。法定时间包 括时序和时限。时序是法律行为的先后顺序, 时限是法律行为所占的时间的长短。法定空 间方式包括空间关系和行为方式。空间关系 是指行为主体及其行为的确定性和相关性, 行为方式是指法律行为采取何种表现方式的 问题。
(三)法律程序的道德价值
程序的道德价值是指程序在道德层面满足人们需要
的程度。程序的道德价值主要表现在正义性和正当 性上。
1、正义性
正义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概念,具有公平、公 正、公道的含义。“正义是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 变化无常、随时可以呈现正义下不同形态,并具有 极不相同的面貌”。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正义下 不同的定义。
个方面:
(1)法律程序是针对特定行为而作出要 求的。
任何法律都是以人们的外在行为为直接对象
的。法律程序所针对的对象包括一系列的法 律行为:立法行为、司法行为、行政行为、 诉讼行为以及其他法律行为。它们都受到法 律程序的约束,因而相应也就存在了立法程 序、司法程序、行政程序、诉讼程序、监督 程序和其他法律行为程序,从而构成了法律 程序的外延。
4、程序的时限性 程序的时限性是指程序中的每一个环节都 有时间上的要求,进程既不能急速,也不 能过于缓慢,而必须及时。程序意味着对 恣意的限制和对权力的制约。程序的时限 性克服和防止程序主持人与法人行为的随 意性和随即性,为这些行为提供了外在标 准,使之不能任意进行。同时,程序的时 限性主程序参与者提供了统一化、标准化 的时间标准,克服了行为的个别化和非规 范化,从而使诉讼行为在时间上连贯和衔 接,避免行为各环节的中断。
程序正义起源于古老的“自然公正”原则, 通常表示处理纠纷的一般原则是最起码的公 平标准。 一般来说,程序正义包含两项最基本的原则: 一是任何人不能审理自己或与自己有利害关 系的案件,即“自己不做自己的法官”;二 是任何一方的诉词都要被听取。在法律上, 无论何种角度的形式正义,都可能存在一个 代价或牺牲的问题。
司法考试三大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2016年司法考试三大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原理第一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我们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
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取得历史性成就。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同时,必须清醒看到,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部分社会成员遵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
司法考试行政法三大本必看的章节
第一章行政法概述第三节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法基本原则是指反映行政法本质和具体制度规则内在联系的共同性规则。
基本原则的作用主要是指导行政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指导行政法的统一适用和解释,弥补法制漏洞。
行政法基本原则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国家立法性和政策性文件的规定;二是行政法学理论的阐述。
法学理论对行政法基本原则的阐述注重反映人们对一般规律的认识,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差异,法学著作对基本原则的表述会有所不同。
国家相关文件的规定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吸收理论研究的成果,因此,这两种来源会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统一。
这里将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概括为以下几个:合法行政原则、合理行政原则、程序正当原则、高效便民原则、诚实守信原则和权责统一原则。
一、合法行政原则合法行政是行政法的首要原则,其他原则可以理解为这一原则的延伸。
实行合法行政原则是行政活动区别于民事活动的主要标志。
合法行政原则的根据,是行政机关在政治制度上对立法机关的从属性。
合法行政原则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行政制度上的体现和延伸。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定了国家行政机关对人民代表大会的从属性。
宪法第2条和第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国家行政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这样就从根本法上解决了国家行政权力来源的合法性问题。
宪法第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国家行政机关应当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行政职权。
合法行政的内涵和要求,随着宪法制度的演变、行政职能的消长而不断变化。
早期的合法行政是绝对、消极和机械的公法原则。
为适应时代变迁和行政职能变化的需要,合法行政原则不断得到新的解释。
从历史发展看,我国的行政法制度尚处于发展进程中的初级阶段。
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到宪法规定实行依法治国,我国法律在规范行政活动方面的作用正在逐步增强。
【图表】司考行政法体系图
⾏行行政法的基本理理论宪法最重要的实施法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利绝⼤大部分通过⾏行行政法来实施和保障调整对象为官⺠民关系保障公⺠民合法权益通过特殊的⾏行行政法规来规制约束⾏行行政机关和法定授权组织的权利利核⼼心价值:控权保⺠民所有法律律条⽂文都贯穿这四个字调整⾏行行政关系,规范公共活动的法律律规范⾏行行政关系⾏行行政活动中形成的⼀一切社会关系⾏行行政单位组织的执⾏行行或管理理活动公⾏行行政强制性单⽅方性根据⾃自⼰己的单⽅方意志做出相关决定开罚单开除不不对等性追求公共利利益为⽬目的的管理理活动国家机关⼯工商税务城管⼀一部分社会公共组织⾼高校(颁发学历)中国⾜足球协会私⾏行行政追求私益为⽬目的的管理理活动(促进利利益最⼤大化)不不受⾏行行政法调整,受⺠民商法调整⾏行行政的含义是学习⾏行行政法的逻辑起点特征缺乏完整统⼀一的实体法典⾏行行政职权职责的统⼀一性权利利和义务相统⼀一⾏行行政权利利⾏行行政职责不不能擅⾃自处分公权⼒力力渎职违法例例:交警有处罚违返交通法规者的权利利和义务⾏行行政法律律规范⽴立、改、废的经常性⾏行行政法的体系(动态⼀一体,依法⾏行行政)⾏行行政组织法⽤用来组建⾏行行政机构(三步)组建政府(政府任期5年年,每5年年组建⼀一次政府)组建执法机构和制定编制管理理条例例选拔和管理理公务员(公务员法和处分条例例)⾏行行政⾏行行为法(规范⾏行行政机关执法过程)⽴立法法⾏行行政机关为抽象⾏行行政⾏行行为、制定规则的⾏行行为规范⾏行行政处罚法惩罚⾏行行政许可法审批许可⾏行行政强制法(暴暴⼒力力)政府信息公开⾏行行政机关公开执法的要求⾏行行政争议法(纠错问责,解决争议)复议(配套:⾏行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例)上级⾏行行政机关审理理下级⾏行行政机关的⾏行行政⾏行行为(纠错问责)诉讼(配套:司法解释)法院审理理⾏行行政⾏行行为解决⾏行行政争议赔偿(配套:司法解释)通过赔钱的⽅方式直接解决争议国务院中央⾏行行政机关中央⽴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可以授权国务院制定授权性的⾏行行政法规补充法律律国务院⼤大于地⽅方级⼈人⼤大⾏行行政法的渊源⾏行行政机关执法的依据依法⾏行行政的法效⼒力力等级(上级⼤大于下级,同级报请共同上级裁决)宪法 > 法律律 > ⾏行行政法规 > 地⽅方性法规 > 地⽅方政府规章宪法基本原则、核⼼心制度的来源法律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制定)⾏行行政机关执法的核⼼心渊源执法的主要依据⾏行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的法律律规范性⽂文件条例例规定办法《婚姻登记管理理办法》地⽅方性法规省级省级⼈人⼤大及常委会制定的在本地⽅方区域内实施的法规(不不得与上位法抵触,直接⽣生效)省⾃自治区直辖市北北京天津上海海重庆地级地级⼈人⼤大及常委制定的地⽅方性法规须经所在地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才能⽣生效设区的市汉族地级市⾃自治州⺠民族地级市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确定的地级⾏行行政区划(⼟土豪地级市:“中东嘉沙”)中⼭山东莞嘉峪关三沙东沙南沙⻄西沙⾏行行政规章部⻔门规章三种中央部⻔门可以制定部⻔门规章国务院组成部⻔门具有⾏行行政管理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具有⾏行行政管理理职能的直属事业单位地⽅方政府规章省级或地级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省级⼈人⺠民政府没有⽴立法事项的限制地级⼈人⺠民政府《2015年年⽴立法法修正案》地级政府规章和地级的地⽅方性法规的⽴立法事项仅限于三个⽅方⾯面城乡建设管理理(城管)道路路建设城市防涝城市规划城市地铁环境保护(环保)⼤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治理理历史⽂文化保护(⽂文保)⽂文物的保护⾮非物质⽂文化保护较⼤大市政府在⽴立法法修改前已经制定的其他⽅方⾯面的规章继续有效例例:杭州市政府能否就⾦金金融产业的发展进⾏行行⽴立法?不不能,杭州是地级市,⾦金金融产业发展的⽴立法不不属于“城管、环保、⽂文保”经济特区法规全国⼈人⼤大授权经济特区所在的省或市⼈人⼤大及常委会制定在经济特区使⽤用的法规效⼒力力相当于法律律经济特区法规对法律律做变通规定的其效⼒力力⾼高于法律律在特区内优先适⽤用⺠民族条例例和规章⺠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没有常委)制定的⾃自治条例例和单⾏行行条例例基本问题(⾃自治条例例)个别问题(单⾏行行条例例)⾃自治区制定的条例例报全国⼈人⼤大常委批准⽣生效⾃自治州、县制定的条例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批准⽣生效报全国⼈人⼤大常委备案效⼒力力相当于地⽅方性法律律对上位法作变通时效⼒力力⾼高于法律律在⺠民族⾃自治地⽅方优先适⽤用⾏行行政机关执法的来源⾏行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合法⾏行行政原则(羁束)“有法必依法,⽆无法不不损益”法律律优先⾏行行政机关实施⾏行行政管理理活动应当遵守现⾏行行有效的法律律法律律保留留⾏行行政管理理涉及公⺠民权利利义务损益事项的,必须拥有法律律授权《⾏行行政强制法》除紧急情况外⾏行行政机关严禁在夜间或法定节假⽇日进⾏行行强制执⾏行行禁⽌止⾏行行政机关采取断⽔水、断电、断暖、断⽓气的⽅方式来实施强制执⾏行行合理理⾏行行政原则(裁量量)公平公正⾏行行政机关地位要中⽴立公平对⼈人公正对事考虑相关因素只考虑法定的相关的因素法律律授予⾏行行政机关裁量量权有规定的⽬目的只能考虑的因素⽐比例例原则(帝王条款)⾏行行政机关的⽅方法⼿手段有多种选择的时候禁⽌止过分使⽤用⾏行行政⼿手段合⽬目的性根据⽬目的选择⼿手段⾏行行政机关在⾏行行使裁量量权的时候,选择裁量量要符合理理性社会公理理理理性伦理理适当性法律律所必需的结果与⼿手段和措施之间存在正当性损害最⼩小⼿手段有多种选择的时候,优先选择损害最⼩小的⽅方式“先判断合法性,再判断合理理性”合法⾏行行政为形式法制(不不越权)形式上符合法律律的规定合理理⾏行行政为实质法治(不不滥⽤用)做得好不不好,合不不合理理程序正当原则(“开与避合”)不不仅要在实体法上做到合法合理理,在程序法上要做到⾃自然公正公平公正公开⾏行行政公开⾏行行政机关有义务公开⾃自⼰己在履履⾏行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获取的记录、信息公众参与(实现公共治理理)重⼤大决策时听取公⺠民的意⻅见个别不不利利决定听取陈述申辩⽇日常⼯工作听取公众的意⻅见或建议回避与相对⼈人存在利利害关系时应当回避执法回避例例:如果你是警察,你的⽗父亲因闯红灯被你抓到,如何处罚?A从重;B从轻;C放任;D依法处罚都不不能选,应该回避公务回避任职回避适⽤用程序合法如果规定了了特殊程序的也要履履⾏行行听证催告简易易诚实守信原则(不不撒谎不不变卦)⾏行行政信息真实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不不撒谎)保护信赖利利益【信赖利利益】基于对⾏行行政机关的信任所产⽣生的预期利利益信赖保护的⽅方式合法、违法的⾏行行政⾏行行为均适⽤用存续保护⾏行行政⾏行行为是否需要存在、撤销或撤回⾏行行政机关给不不应该发放许可证的⼈人违法发放许可证的,可以撤销但申请⼈人违法获得许可的不不受保护,应当撤销(贿赂、欺骗)不不得随意撤销、变更更已经⽣生效的⾏行行政⾏行行为财产保护⾏行行政⾏行行为必须要变更更、撤销或废⽌止时是否要补偿合法变更更、撤回、废⽌止应依法补偿违法更更改须赔偿便便⺠民⾼高效原则⾼高效遵守法定时限最多30个⼯工作⽇日作出许可决定积极履履⾏行行法定职责⾏行行政机关须积极主动地履履⾏行行职责确保⾏行行政效率尽量量提⾼高办事效率不不得拖延便便⺠民提供优质便便捷的服务⽅方便便⾏行行政相对⼈人办事简化程序权责统⼀一原则法律律即要赋予⾏行行政机关必要的权⼒力力也要规定相匹配的责任⾏行行政效能法律律、法规应当赋予⾏行行政机关相应的执法⼿手段【⾦金金箍棒】⾏行行政责任纠错问责承担相应法律律责任【紧箍咒】国家权⼒力力⽴立法权制定规则的权⼒力力⾏行行政权执⾏行行规则的权⼒力力司法权运⽤用规则裁决争议的权⼒力力⾏行行政机关构成体系国务院五级三层制(含国务院)税务总局(司、处)国税局(处)国税局(处)国税局(科)地税局(处)地税局(处)地税局(科)公安部(司、处)公安厅(处)公安局(科)公安局(科)省政府市政府县(区)政府乡政府(区政府派街道办)⾏行行政公署教育部(司、处)教育厅(处)教育局(科)教育局(科)证监会(司、处)中央⾏行行政机关国务院⼯工作部⻔门考试哪些中央⾏行行政机关具有规章制定权农业部属于中央⾏行行政机关⾥里里的哪⼀一类组成部⻔门履履⾏行行国务院基本的⾏行行政管理理职能国务院组成部⻔门都能制定部⻔门规章最重要、核⼼心、基本的职能考试就考“基本”⼆二字,不不是“专项”部⼈人资社保部外国专家局公务员局国⼟土资源部海海洋局测绘局交运部铁路路局⺠民⽤用航空局邮政局⼯工信部国防科技⼯工业局烟草专卖局⽂文化部⽂文物局【P15表格】外交部、国防部、教育部、公安部、司法部、国安部、监察部、⺠民政部、财政部、科学技术部、环保部、⽔水利利部、农业部、商务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委)粮⻝⾷食局能源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医药管理理局⺠民族发展卫超⽣生⾏行行中国⼈人⺠民银⾏行行(央⾏行行)外汇管理理局署审计署直属机构主管国务院的某专项业务,有能“总字头”“⽼老老衲树林林来旅游”“知产版权要统计”有能,即具有独⽴立的⾏行行政管理理职能,能对外执法并制定规章;⽆无能(灰)不不考总署有能海海关总署总局有能国税总局⼯工商⾏行行政管理理总局质量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理总局煤矿安全监察局⻝⾷食药监总局局有能宗教事务局林林业局旅游局知产局版权局统计局⽆无能机关事务管理理局预防腐败局室⽆无能国务院参事室直属特设机构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理委员会办公机构厅⽆无能国务院办公厅国家信访局办事机构办公室港澳侨台邪,研究新法制⽆无能侨办港澳办法制办研究室台事办新闻办防邪办组成部⻔门管理理的国家局不不由国务院直接领导,不不能制定规章⼈人资社保部外国专家局公务员局国⼟土资源部海海洋局测绘局交运部铁路路局⺠民⽤用航空局邮政局⼯工信部国防科技⼯工业局烟草专卖局⽂文化部⽂文物局中国⼈人⺠民银⾏行行(央⾏行行)外汇管理理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理总局煤矿安全监察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委)粮⻝⾷食局能源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医药管理理局国务院办公厅国家信访局议事协调机构跨部⻔门设⽴立的议事协调机构,没有独⽴立的编制和⼈人员,不不设内设机构议定的事项经国务院同意由各部⻔门按各⾃自职责办理理;不不能制定规章委学位委员会禁毒委员会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绿化委员会关税税则委员会能源委员会⻝⾷食品安全委员会指挥部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抗争救灾指挥部森林林防⽕火指挥部领导⼩小组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领导⼩小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纠正⾏行行业不不正之⻛风办公室直属事业单位“2局4会”经法律律、法规授权后具有⾏行行政管理理职能,规章制定权社新华社院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行行政学院中⼼心国务院发展中⼼心局地政局⽓气象局会银⾏行行业监督管理理委员会证券监督管理理委员会保险监督管理理委员会社会保障基⾦金金理理事会⾃自然科学基⾦金金委员会⾏行行政组织⾏行行使⾏行行政职能为⽬目的,以⾏行行政职位为基本构成单位的组织凡是搞⾏行行政执法的单位都叫⾏行行政组织四类⾏行行政组织中只有⼀一部分有独⽴立的执法资格⾏行行政主体【资格】独⽴立执法独⽴立担责的资格(执法资格)独⽴立执法以⾃自⼰己的名义开展⾏行行政活动独⽴立担责独⽴立为⾃自⼰己的⾏行行为承担法律律责任通俗的讲,能不不能盖⾃自⼰己的章,出了了事情谁负责例例题派出所做了了⼀一个500元以下的处罚,⾏行行政相对⼈人不不服处罚的,告谁?派出所,派出所有500元以下的罚款或警告的⾏行行政主体资格派出所做了了⼀一个拘留留的处罚,⾏行行政相对⼈人不不服处罚的,告谁?公安局三个要件权享有法律律、法规授予的⾏行行政职权名 以⾃自⼰己的名义执法,在法律律⽂文书上签名盖章公安局法制科不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执法交通道路路安全法授权⼤大队以上的交警机构有执法资格责为⾃自⼰己的⾏行行为承担法律律责任复议的被申请⼈人诉讼的被告赔偿义务机关没有独⽴立的财产和经费的单位不不能被赋予执法资格总结有资格⾏行行政机关可以当被告法定授权组织可以当被告⽆无资格受委托的组织不不能当被告⼀一般没有,授权后在授权范围内有⾏行行政内部机构⼀一般不不能当被告,授权范围内作出的⾏行行为可以当被告税务所2000元派出所500元⾏行行政主体与⾏行行政组织、⾏行行政机关的关系⾏行行政组织包含⾏行行政主体⾏行行政组织是机构⾏行行政主体是资格(独⽴立执法的资格)⾏行行政机关与⾏行行政主体⾏行行政机关依照《宪法》和《组织法》成⽴立,具有独⽴立的职权、经费和财产的机关法⼈人有独⽴立的经费和财产为⾃自⼰己的⾏行行为负责有独⽴立的执法名义有⾏行行政权⼒力力原则上天然具有⾏行行政主体资格(2个例例外)1.不不是在任何场合都是⾏行行政主体⺠民事法律律关系中属于机关法⼈人,享有⺠民事权⼒力力⾏行行政法律律关系中可以成为⾏行行政相对⼈人,接受其他⾏行行政机关的管理理极端耦合,既是⾏行行政主体⼜又是⾏行行政相对⼈人⾏行行政⾃自治⾏行行政公开2.不不是所有⾏行行政机关都是⾏行行政主体⾏行行政管理理职能(对外)有⾏行行政主体资格内部管理理职能(对内)⼀一般能对外的也能对内国税规划只具有对内管理理职能的⾏行行政机关不不具有⾏行行政主体资格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理局国家预防腐败局国务院参事室⾏行行政组织⾏行行政组织的类别⾏行行政机关中央⾏行行政机关《⽴立法法》只有组成部⻔门、具有⾏行行政管理理职能的直属机构才具有规章制定权国务院任期5年年,每5年年换⼀一届组成⼈人员总理理副总理理国务委员秘书⻓长国务院⼯工作部⻔门组成部⻔门直属机构直属特设机构办公机构办事机构组成部⻔门管理理的国家局议事协调机构直属事业单位地⽅方⾏行行政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政府⼯工作部⻔门派出机关⾏行行政内部机构由地⽅方⼈人⺠民政府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属部⻔门在⼀一定⾏行行政区域内设⽴立,代表该设⽴立机关管理理该⾏行行政区域内特定⾏行行政事务的⾏行行政机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才能设⽴立派出机构派出机构派出所设⽴立机关县级公安机关被授予的主要权限派出所⼀一般不不具有⾏行行政主体资格,要使⽤用公安局的名义执法经《治安处罚法》授权,有作出警告、500元以下罚款的独⽴立的执法资格税务所设⽴立机关县级税务机关被授予的主要权限经《税收征管法》授权,有作出2000元以下罚款的独⽴立的执法资格⼯工商所设⽴立机关县级⼯工商机关被授予的主要权限根据《⼯工商管理理条例例》规定可对个体⼯工商户的违法⾏行行为处罚可对集中贸易易中违法⾏行行为的处罚但不不包括吊销营业执照的⾏行行政处罚内设机构不不能以⾃自⼰己的名义对外⾏行行使职权,不不具有⾏行行政机关的身份司处科⼤大队临时组建的机构⾏行行政组织临时组建的执法机构⾏行行政内部机构的⾏行行政主体资格⾏行行政内部机构是⾏行行政机关的内部组织⼀一般不不具有⾏行行政 主体资格没有独⽴立的经费和财产有“权”,但没有“名”和“责”在法律律、法规、规章的授权在授权范围内⾏行行使权⼒力力时具有⾏行行政主体资格法定授权组织经法律律、法规、规章授权,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行政管理理活动、参加⾏行行政复议和⾏行行政诉讼并承担相应法律律责任的⾮非政府组织⾏行行政职权由单⾏行行法律律、法规特别授予⾮非政府组织国有企业铁路路运输企业经《铁路路法》授权事业单位⾼高校经授权办法毕业证、学位证社会团体⾏行行政主体资格限于授权的权限范围法律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仅享有受限制的⾏行行政主体资格(有限授权)“授权包”解压⾏行行政主体资格受限的“权”名责执法权⼒力力在法律律、法规授予的⾏行行政职权范围内⾏行行使⾏行行政职权超出授权范围的⾏行行为即使具有⾏行行政⾏行行为的外观也应当认定为⺠民事⾏行行为受⾏行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委托对象⾏行行政机关可以发布⽂文件或签订协议委托执法⼀一般没有委托对象限制三种⾏行行政⾏行行为法律律明确规定有对象限制⾏行行政许可只能委托其他⾏行行政机关⾏行行政处罚权只能委托事业单位⾏行行政强制措施不不得委托法律律责任以委托者得名义执法不不享有⾏行行政主体资格责任归于委托者(类似代理理)委托依据委托公开委托实施的具体⾏行行政⾏行行为的合法要件法定授权组织与受委托组织的区别《⾏行行诉法执⾏行行解释》21条:⾏行行政机关在没有法律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的情况下,授权其内设机构、派出机构或其他组织⾏行行使⾏行行政职权的,应当视为委托……区分授权与委托,不不是看说辞,⽽而是看授予权⼒力力的⽂文件等级⼀一般规范性⽂文件授权:假授权,真委托例例:省教育厅授权⾼高校⾏行行使教育厅的处罚权委托例例:省政府发布⽂文件授权居委会⾏行行使处罚权授权法定授权组织经授权后,享有被授予的⾏行行政职权永久性的享有⾏行行政职权,除⾮非被废除有权以⾃自⼰己名义⾏行行使职权授权有法定的依据受委托的组织经授权后,不不享有被委托的⾏行行政职权,仅享有⾏行行使权限临时性的,可被随时收回⽆无权以⾃自⼰己名义,应以委托者名义⾏行行使授权没有法定依据地⽅方⾏行行政机关具有⾏行行政主体资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我国有五级⾏行行政机关(含中央),四级地⽅方⼈人⺠民政府省市县乡县级以上政府⼯工作部⻔门地⽅方政府设置的承担具体⾏行行政管理理职能的执法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和精⼲干原则,可设⽴立必要的⼯工作部⻔门厅(省级)局联办派出机关由地⽅方⼈人⺠民政府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属部⻔门在⼀一定⾏行行政区域内设⽴立,代表该设⽴立机关管理理该⾏行行政区域内特定⾏行行政事务的⾏行行政机构对其⾏行行政⾏行行为不不服,向其上级⾏行行政机关复议,谁派出谁上级⾏行行政公署设⽴立机关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设⽴立批准机关国务院相当于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区公所设⽴立机关市辖区、县级⼈人⺠民政府设⽴立批准机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必要时设⽴立街道办事处设⽴立机关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设⽴立批准机关上⼀一级⼈人⺠民政府相当于乡镇⼈人⺠民政府上下级⼯工作部⻔门关系双重领导的⼯工作关系即归设⽴立其的⼈人⺠民政府领导也归上级主管部⻔门指导、监督有两个上级意味着有两个复议机关例例:省公安厅即归省政府领导,也归公安部指导、监督垂直领导的⼯工作关系上级主管部⻔门领导中央垂直不不归地⽅方⼈人⺠民政府领导,直接归上级主管部⻔门领导(海海关⼈人⾏行行,国税外汇)海海关国税外汇⼈人⺠民银⾏行行国家安全(在《复议法》中视为中央垂直)省以下垂直地⽅方不不能领导但能监督,意味着地⽅方可以成为复议机关(特例例情况下不不能)地税国家安全(复议机关为上级主管部⻔门,体制上属于省以下垂直)公务员法-P1公务员的概念在国家机关内依法履履⾏行行公职,⾏行行使管理理职能并纳⼊入国家⾏行行政编制的⼯工作⼈人员受《公务员法》调整普通公务员参照公务员管理理的⼈人员在法律律、法规授权的⾏行行政组织中履履⾏行行公务的⼈人员中央电视台中国证监会排除事业编制的不不是公务员,⾏行行政编制才是公务员在国家机关内从事后勤勤服务的⼈人员不不是公务员,履履⾏行行公职才是公务员考任(逢进必考)⾮非领导职务(主任科员以下)肯定条件中国国籍年年满18周岁其他条件否定条件(不不予录取)犯罪判处刑罚被开除公职(⽆无论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试⽤用期1年年(法定:不不延⻓长不不缩短),期满不不合格取消录⽤用中央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有权组织招考,必要时可授权市级部⻔门组织招考体检标准由中央部⻔门会同卫⽣生部⻔门规定特殊职位经省级公务员部⻔门批准可简化程序或采取其他评测办法(⾯面试)博⼠士可免考直接⾯面试公职的取得选任(选举产⽣生)由《宪法》规定委任⾏行行政机关直接任命(宪法)聘任聘任制公务员合同期内有公务员身份,合同到期丧失公务员身份保密岗位不不适⽤用聘任1~5年年聘任合同,1~6⽉月试⽤用期签订的合同不不需要批准,只需要报同级⼈人事部⻔门备案可以协议⼯工资按照《公务员法》和聘⽤用合同双重管理理与普通公务员区分身份期效聘任:临时身份普通:永久身份身份性质聘任:雇员普通:政治身份救济权利利的⽅方式聘任:劳动仲裁和⺠民诉普通:申诉复合机关外兼职原则上不不可兼职例例外(同时具备)经批准⾮非营利利⽆无报酬公务员的交流调动⼯工作调任从企事业单位调到国家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或副调研员(副处级)以上⾮非领导职务领导才能调从外往⾥里里调转任⾏行行政机关内不不同职位进⾏行行的职务平级变动挂职锻炼⾏行行政机关以锻炼为⽬目的选派公务员到下级或上级机关、其他地区机关或国有企事业单位担任某⼀一职务交流与转任的区别:不不改变与原机关的⼈人事关系到外地参加培训不不算交流公务员法-P3公务员的处分种类警告(6⽉月)记过(12⽉月)记⼤大过(18⽉月)降级(24⽉月)降职降职不不是处分不不称职才降职(降权⼒力力)国、部、处、科是职务国务院总理理是国家级正职职务区分权⼒力力⼤大⼩小地位⾼高低降级级别区分⼯工资待遇违纪惩罚才降级(降待遇)撤职(24⽉月)开除判刑必需开除后果处分期间不不能提拔、涨⼯工资(除警告、开除)撤职应当同时降级退休只减待遇解除解除处分后晋升职务、级别、涨⼯工资不不再受限解除降级、撤职处分不不能恢复原级别职务调查必要时暂停职务不不得交流、辞职、出境、退休最⻓长12个⽉月减免只交代的从轻处分即交代违纪⼜又挽回损失的应当减轻处分情节轻微、教育改正的可以免于处分合并处分种类不不同择⼀一重撤职以下相同处分并罚处分期不不是简单相加⼀一个之上,多个之下最⾼高48个⽉月免责执⾏行行上级命令,提出意⻅见后执⾏行行的免责重⼤大明显违法的应当拒绝执⾏行行,执⾏行行担责程序调查、⽴立案要负责任批准处分前要听取本⼈人陈述申辩作出决定要领导集体讨论处分报公务员主管部⻔门备案公务员的权利利救济申诉复核不不利利的⼈人事处理理处分取消录⽤用不不称职辞退降职免职辞职退休不不批先申诉再复核知道后30⽇日内向原机关申请复核决定15⽇日内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上级机关申诉直接申诉知道后30⽇日内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上级机关申诉决定期限原机关在30⽇日内作出复核决定受理理申诉机关在60⽇日内决定,延⻓长不不超30天再申诉对省以下的申诉决定可向上级再申诉(两审终审)聘⽤用制公务员不不具有国家⼲干部身份,没有政治身份跟⾏行行政机关产⽣生的是劳动纠纷60⽇日内申请⼈人事争议仲裁专⻔门的⼈人事总裁委员会仲裁不不服仲裁的,15⽇日内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必需先仲裁再⺠民诉。
司法考试之法理学(完美打印版)
名词概念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轰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
法理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和方法论。
理论法学:综合研究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等。
应用法学:主要研究国内法和国际法的结构和内容以及它们的制定解释和适用。
边缘法学:是指横跨两个学科或由两个学科整合而成。
法: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或人民)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或人民)所期望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成文法与不成文法:成文法又称指定法,是指有立法权或立法性职权的国家机关的指定或认可的以规范化的成文形式出现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不成文法是指由国家有劝机关认可、不具有文字形式或虽有文字形式但却不具有规范化成文形式的法,一般指习惯法。
实体法和程序法:实体法一般指以规定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或职权、职责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法;程序法通常是指已保证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得以实现或保证主体的职权和职责得以履行所需程序或手续为主要内容的法。
法的溯及力:指新法对它生效前所发生的时间和行为可否加以适用的效力。
法的效力:通常指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般法的效力,即在适用对象、空间、时间三方面的效力范围。
法律规则:是规定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的准则、标准,或是赋予某种事实状态以法律意义的指示、规定。
法律原则:是法律的基础性真理、原理,或是为其他法律要司提供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原理或出发点。
法律概念:是有法律意义的概念,是认识法律与表达法律的认识之网上的扭结,即对各种有关法律的事物、状态、行为进行概括而形成的法律术语。
法律体系:是指由有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法律部门:是按照法律规范自身的不同性质、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领域和不同方法等所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
权利:是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
司法考试必备书籍
司法考试3大本,司法考试法条,历年真题弄懂这3个就能过司法考试注重整体素质,对法律原文的理解和掌握。
背下来不会用也是不行的,思考还有不到1个月就考了如果没基础的话,现在学基本没可能通过的张能宝主编的那套真题,指南针的法条汇编,万国的专题讲座,我就是用这三种过了司法考试的历年真题(不用买都行,在网上下载,打印成一套一套的就行了)、法条(原方正出版社的,带司法解释的,问书店老板,他们知道是哪个)教材--当然是法律出版社的回答者:nov11th|二级| 2008-11-20 09:21三大本如题最佳答案司考经验:一、必须端正态度1、首选我们必须端正态度,明白司考是什么,他不过是我国应试教育体系中的一种,既然是考试,就要以考试的态度去对待它——我们就是我了拿那个证,而不是进行法学研究,所以不要针对某一个问题钻牛角尖(注:淳于闻老师的话,醍醐灌顶啊)。
很多科班法本生多年过不了司考,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认死理,经常听到有考友这样的说法:某某讲的不对,我的导师不是这样说的!!你的导师、教授说的对(还真有可能是正确的),你听他的,你过的了司考吗?过不了司考,你还大谈法学研究,是不是有点......2、司考很难,难到什么程度?只要你努力了且方法正确就一定通过的程度。
上小学时记得有一篇叫做《小马过河》的课文(现在课本改革了,不知道还有没有),大龄考友应该都有印象,小马过河后的感觉是:河水既不像大象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树说的那样深。
等你通过了司考就会有那匹小马的感觉了。
他不是想象的这么难,但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通过的。
二、复习方法是生命有很多考友很用功,几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的复习,但年年饮恨,为什么?方法不多头,做了太多的无用功。
那到底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好呢?对于这个问题,各村有各村的高招。
作为一个在职没什么基础的考生说说自己的方法:1、先刑、民、法理。
刑法、民法距离我们的生活最近,容易熟悉,很快能够上手;法理的学习可以让我们初步建立一个法学体系的框架,对法学本身有一个比较明晰的认识。
《法理学》司法考试辅导大纲
《法理学》司法考试辅导材料●复习素材:指南、立法法。
◆法理学的基本结构——法理学分为四部分,即法的本体、法的运行、法的演进和法的与社会。
理论是将历史的经验和研究进行谨慎地、探索性地并不断自我纠正地一般化。
——伯恩。
魏德士2005年法理学考试分数已经达到20分(不包括论述题第7、8题)。
第一章法的本体一、法的定义(一)法的职业与法的定义其一,法律职业的理解,关键是其专业性和专门性。
其二,(1)法是一种名称、一种标签。
(2)法是指一个实在的社会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3)法是指一种主观的认识,是一个概念或名称,是人们对客观存在认识的结果。
其三,法还有国法意义的法和哲理意义的法。
考试往往考国法意义的法,它有四个特征:(1)是指国家专门机关或立法机关制定的,有时称为成文法。
(2)是指法院或法官在判决中创制的规则,判例法。
(3)是指国家通过一定方式认可的习惯法。
(4)是指其他执行国家职能的法。
例如,下列哪些属于国法?A、成文法B、判例法C、不成文法D、教会法(二)法的现象与本质1、非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论述(1)人类精神方面:(1)神意论(2)意志论(3)正义论(2)法的本身方面:(1)规则论(2)命令论(3)判决论或预测论(3)法与社会关系方面:法并非孤立的现象,与社会关系有一定的联系。
2、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论述——即法的本质表现为法的正式性(官方性、国家性);表现为法的阶级性;最终表现为法的社会性——最终为物质生活条件。
(三)法的特征(外部)1、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2、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制定或认可的具有特定形式的社会规范3、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4、法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规范5、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通过法律程序实现的社会规范(四)法的作用1、规范作用:指引。
是对本人行为的引导。
法的指引是规范性指引,即通过规则对同类行为的指引。
确定的指引是通过设定法律义务,不确定(选择)的指引通宣告法律权利。
评价。
司法考试《法理学》复习笔记完整版
司法考试《法理学》复习笔记完整版2011年司法考试《法理学》复习笔记完整版第一章法的本体第一节法的定义一、法律职业与法的定义1. 法律方法和法律思维具有三个特点:(1)用说理的方法而非简单的暴力解决问题。
(2)必须根据法律来说理及判断和解决法律问题。
(3)必须在程序的范围内,通过相应的法律程序确定和解决法律问题。
这其中,根据法律说理是核心。
对于法律职业者来说,是否能够忠于法律,就是他最大的职业道德和操守问题。
2. 法律人忠于法律的前提是法律必须具有一种明确清晰的概念及其对象。
(1)法律必须发展为独立的规范体系和制度形式,才可能成为法律职业者行为的准则。
(2)法律职业者又必须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法律思想水平,从而准确地把握法律。
二、法的现象与法的本质1.以往的法律理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可以分为三类:(1)从法本身理解法律,认为法律产生、发展、变化的根源在于法的自身。
(2)虽然是从法的外部结实法律的根源,又都直接或间接地把这种根源归结为某种精神力量,将法视为人类精神一般发展的产物。
(3)从社会现象的交互作用的角度把握法的定义。
2. 从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角度概括法的有:(1)神意论。
(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观点)(2)意志论。
(如黑格尔关于法是自由意志的体现)(3)正义论。
(古罗马法学家塞尔苏士认为:法乃善良公正之艺术。
)3. 从法本身理解法的有:(1)规则论。
(一般认为法是一个逻辑上自我满足的规则体系。
)(2)命令论。
(这种观点与规则论相同之处在于都将法视为一种规则体系,所不同的是,规则论认为法律规则的效力来源于该体系内部,而命令论则认为法律规则的效力来源于权力。
)(3)判决论或预测论。
(这种观点认为法就是对法官的判决的预测。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法不是写在规范性法律文件中的东西,而是法官的倾向和意见,法官关于案件的处理意见才是真正的法。
)4.从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角度理解法律现象:(1)19世纪末,尤其是20世纪初以来,西方法学界许多学者开始将法置于一定的社会现象领域交易研究。
司法考试--法理学张文显第三版课件
也有人将法律程序表述为:“体现为复数以
上的人按照一定的步骤、方式、唾弃、手续 和时限来作出决定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 中当事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并进一步指出,“在法律程序的含义中有两
点是极为重要的:第一,法律程序是人们参 与并进行选择以影响某个决定和结果的过程; 第二,法律程序反映了在这一选择过程中复 数以上的人之间相互的权利义务关系”。这 些认识无疑是正确的。
(3)法律程序是一种法定的形式。程序具
有明显的形式性。程序之于实体是形式和内 容的关系。程序法是实体法的形式,法法律 的实体内容通过法律程序得以实现;实体法 制约程序法,实体内容决定程序形式。
(4)法律程序是实体权利义务实现的合法
方式和必要条件。无论是作为国家的权力, 还是公民以及其他法律主体,要实现权利义 务,一般只有在符合法定程序的前提下才是 合法的,只有在法律程序的约束和指引下才 是有效的。因此,法律程序是实现实体权利 义务的合法方式和必要条件
(2)法律程序是由时间要素和空间要素构 成的。也就是说,法律程序是以法定时间和 法定空间方式作为基本要素的。法定时间包 括时序和时限。时序是法律行为的先后顺序, 时限是法律行为所占的时间的长短。法定空 间方式包括空间关系和行为方式。空间关系 是指行为主体及其行为的确定性和相关性, 行为方式是指法律行为采取何种表现方式的 问题。
3、自由价值
程序的自由价值主要是指程序中的每一个人都可 以自由选择其行为的活动余地,从而保证个人在意 志、人身和人格上受到尊重,不受奴役。程序为人 们提供选择的机会,增加自由选择的效能。现实中 很难施行理想的以理服人的模式,正是程序可以把 自由分解为程序性权利,进而排除对自由的不正当 的障碍。程序在保障自由的同时,也限制着自由。 程序可以提供一种特殊的自由讨论、沟通的场合和 方式。可以说,“自由的历史基本上是奉行程序保 障的历史”。
司法考试三大本相关介绍
司法考试三大本相关介绍司法考试三大本相关介绍三大本,全名叫做《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
因为有三本,卷一、卷二、卷三,而且每本都很厚,所以俗称三大本,是由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编辑委员会依据大纲组织编写的官方教材,打个比方,就像我们从小上学时用的课本一样,是一种官方的指定教材,我们的考试范围也不会超出这个教材。
司法考试三大本相关介绍基本内容:司法考试三大本,共分3册。
其中分为卷一、卷二、卷三三大本!第一卷:包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理学、法制史、宪法、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第二卷:包括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三卷:包括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与仲裁制度实施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建立和规范国家司法考试制度,提高和保障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队伍素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司法考试是国家统一组织的从事特定法律职业的资格考试。
初任法官、初任检察官,申请律师执业和担任公证员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取得法律职业资格。
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条国家司法考试应当公平、公正。
第四条司法部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组成国家司法考试协调委员会,就国家司法考试的重大事项进行协商。
第五条国家司法考试由司法部负责实施。
第六条国家司法考试的实施工作应当接受行政监察机关和国家保密机关的监督。
第二章考试方式第七条国家司法考试每年举行一次。
具体考试时间和相关安排在举行考试三个月前向社会公布。
第八条国家司法考试主要测试应试人员所应具备的法律专业知识和从事法律职业的能力。
国家司法考试的内容包括:理论法学、应用法学、现行法律规定、法律实务和法律职业道德。
第九条国家司法考试实行全国统一命题。
国家司法考试的命题范围以司法部制定并公布的《国家司法考试大纲》为准。
国家司法考试三大本法理学
国家司法考试三大本法理学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第一章法的本体第一节法的概念一、法的概念的争议历史上,不同的法学家基于各自研究视角的不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法的概念。
到目前为止,关于“法是什么”,中外的法学家们并没有达成共识。
但是,对于法律人的职业来说,法的概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法律实务中,法律人所持的法的概念的立场不同,对同一个案件所做的法律决定就不同,而且法律人在一定的时间压力下必须要做决定。
这样,法律人在处理一些案件获得法律决定的过程中必须进行立场选择。
如果法律人没有自己的立场,“将很容易在无意识当中成为权力所有者的工具,成为权力者的法政策目标,甚至罪恶的法政策的工具”。
围绕着法的概念的争论的中心问题是关于法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依据人们在定义法的概念时对法与道德的关系的不同主张,我们大致上可以将那些形形色色的法的概念区分出两种基本立场,即实证主义的法的概念和非实证主义或自然法的法的概念。
所有的实证主义理论都主张,在定义法的概念时,没有道德因素被包括在内,即法和道德是分离的。
具体来说,实证主义认为,在法与道德之间,在法律命令什么与正义要求什么之间,在“实际上是怎样的法”与“应该是怎样的法”之间,不存在概念上的必然联系。
与此相反,所有的非实证主义理论都主张,在定义法的概念时,道德因素被包括在内,即法与道德是相互联结的。
法实证主义者是以下列两个要素定义法的概念的:权威性制定(authoritative issuance)和社会实效(social efficacy)。
有的法实证主义者是以权威制定作为法的概念的定义要素,有的是以社会实效作为定义要素。
但是,更多的法实证主义者是以这两个要素的相互结合来定义法的概念的。
这两个定义要素可以在不同方面进行联结,而且可以从不同方面解释它们,因此,就产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法实证主义的法的概念。
《2020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法考笔记思维导图 刑法》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罪
刑法
导图
考试
诈骗罪
组织
物品
考点
定位笔记 思维Fra bibliotek信息P
关键词
法律
国家
法考
运输
命题
01 扉页
目录
02 知识点框架图
03 总则
04 分则
05 考点定位笔记
06
考点定位 【12】 紧急避险 [链接点 P...
01
考点定位 【13】 其他客观 阻却事由 [...
02
考点定位 【14】 犯罪故意 [链接点 P...
03
考点定位 【15】 犯罪过失 [链接点 P...
04
考点定位 【16】 无罪过事 件 [链接 点...
05
考点定位 【17】 事实认识 错误 [链 接...
06
考点定位 【6】 单 位犯罪的 构成要件 [...
01
考点定位 【7】 单 位犯罪的 法律后果 [...
02
考点定位 【8】 危 害行为 [链接点 P6...
03
考点定位 【9】 结 果加重犯 [链接点 P...
04
考点定位 【10】 刑法上的 因果关系 [...
05
考点定位 【11】 正当防卫 [链接点 P...
总则
分则
考点定位笔记
01
考点定位 【1】 罪 刑法定原 则 [链接 点...
02
考点定位 【2】 刑 法的空间 效力 [链 接...
03
考点定位 【3】 刑 法的时间 效力 [链 接...
【司法考试】法理学30页
法理学满分宝典(绝密记忆方法)第一章法的本体第一节法的定义一、法律职业与法的定义1、法律方法和法律思维具有三个特点:(1)用说理的方法而非简单的暴力解决问题。
(2)必须根据法律来说理及判断和解决法律问题。
(3)必须在程序的范围内,通过相应的法律程序确定和解决法律问题。
* 这其中,根据法律说理是核心。
对于法律职业者来说,是否能够忠于法律,就是他最大的职业道德和操守问题。
2.法律人忠于法律的前提是法律必须具有一种明确清晰的概念及其对象。
(1)法律必须发展为独立的规范体系和制度形式,才可能成为法律职业者行为的准则。
(2)法律职业者又必须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法律思想水平,从而准确地把握法律。
二、法的现象与法的本质1.以往的法律理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可以分为三类:(1)从法本身理解法律,认为法律产生、发展、变化的根源在于法的自身。
(2)虽然是从法的外部结实法律的根源,又都直接或间接地把这种根源归结为某种精神力量,将法视为人类精神一般发展的产物。
(3)从社会现象的交互作用的角度把握法的定义。
2.从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角度概括法的有:(1)神意论。
(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观点)(2)意志论。
(如黑格尔关于法是自由意志的体现)(3)正义论。
(古罗马法学家塞尔苏士认为:法乃善良公正之艺术。
)3.从法本身理解法的有:(1)规则论。
(一般认为法是一个逻辑上自我满足的规则体系。
)(2)命令论。
(这种观点与规则论相同之处在于都将法视为一种规则体系,所不同的是,规则论认为法律规则的效力来源于该体系内部,而命令论则认为法律规则的效力来源于权力。
)(3)判决论或预测论。
(这种观点认为法就是对法官的判决的预测。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法不是写在规范性法律文件中的东西,而是法官的倾向和意见,法官关于案件的处理意见才是真正的法。
)4.从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角度理解法律现象:(1)19 世纪末,尤其是20 世纪初以来,西方法学界许多学者开始将法置于一定的社会现象领域交易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司法考试三大本法理学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第一章法的本体第一节法的概念一、法的概念的争议历史上,不同的法学家基于各自研究视角的不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法的概念。
到目前为止,关于“法是什么”,中外的法学家们并没有达成共识。
但是,对于法律人的职业来说,法的概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法律实务中,法律人所持的法的概念的立场不同,对同一个案件所做的法律决定就不同,而且法律人在一定的时间压力下必须要做决定。
这样,法律人在处理一些案件获得法律决定的过程中必须进行立场选择。
如果法律人没有自己的立场,“将很容易在无意识当中成为权力所有者的工具,成为权力者的法政策目标,甚至罪恶的法政策的工具”。
围绕着法的概念的争论的中心问题是关于法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依据人们在定义法的概念时对法与道德的关系的不同主张,我们大致上可以将那些形形色色的法的概念区分出两种基本立场,即实证主义的法的概念和非实证主义或自然法的法的概念。
所有的实证主义理论都主张,在定义法的概念时,没有道德因素被包括在内,即法和道德是分离的。
具体来说,实证主义认为,在法与道德之间,在法律命令什么与正义要求什么之间,在“实际上是怎样的法”与“应该是怎样的法”之间,不存在概念上的必然联系。
与此相反,所有的非实证主义理论都主张,在定义法的概念时,道德因素被包括在内,即法与道德是相互联结的。
法实证主义者是以下列两个要素定义法的概念的:权威性制定(authoritative issuance)和社会实效(social efficacy)。
有的法实证主义者是以权威制定作为法的概念的定义要素,有的是以社会实效作为定义要素。
但是,更多的法实证主义者是以这两个要素的相互结合来定义法的概念的。
这两个定义要素可以在不同方面进行联结,而且可以从不同方面解释它们,因此,就产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法实证主义的法的概念。
我们可以将法实证主义者的法的概念区分为两大类:以社会实效为首要定义要素的法的概念,以权威性制定为首要定义要素的法的概念。
“首要”意味着一类法的概念的定义要素并不绝对地排除另一类法的概念的定义要素。
以社会实效为首要定义要素的法的概念的主要代表是法社会学和法现实主义。
以权威性制定为首要定义要素的法的概念的主要代表是分析主义法学,如奥斯丁、哈特,或纯粹法学的凯尔森等。
非实证主义者以内容的正确性作为法的概念的一个必要的定义要素。
这就意味着这类法的概念中不排除社会实效性要素和权威性制定要素。
也就是说,非实证主义的法的概念中不仅以内容的正确性作为定义要素,同时可以包括社会实效性要素和权威性制定要素。
因此,非实证主义的法的概念中有三个要素,而且这三个要素可以进行不同的联结与解释。
大致上,我们可以将非实证主义的法的概念分为两类:以内容的正确性作为法的概念的唯一定义要素,以内容的正确性与权威性制定或社会实效性要素同时作为法的概念的定义要素。
前者是以传统的自然法理论为代表,后者的代表是超越自然法与法实证主义之争的所谓第三条道路的那些法学理论,例如阿列克西。
非实证主义与实证主义的法的概念的区分是,前者坚持在定义法的概念时除了权威性制定要素和社会实效性要素,必须要以内容正确性作为定义要素。
而对于实证主义来说,“法是什么”仅仅依赖于“什么已经被制定”和(或)“什么具有社会实效”。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要认识“法是什么”的一个前提是,区分法的现象与本质。
本质与现象相区别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大问题。
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是决定客观事物存在的根据;现象则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和外部联系,是本质的表现形式。
对“什么是法”这一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法的本体论追问,即从现象到本质以揭示法存在之根本理由的追问。
法的本质就是在法的本体论追问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而法的本质的展现过程,则反映了法的本质的层次性。
首先,法的本质表现为法的正式性。
法的正式性又称法的官方性、国家性,指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正式的官方确定的行为规范。
无论从形成方式、实施方式或表现形式来看,法都是正式的国家制度的组成部分。
法的正式性反映了法的现象的特征,是法的本质的表现。
法的正式性体现在法总是公共权力机关按照一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或认可的。
现代世界各国,法律越来越具有严格的形式主义特征。
这种形式主义不仅要求法律要出自国家机关,而且要求法律出自法定的国家机关——通常是经普选产生的立法机关。
而非经法定机关按程序创制的文件,不具有法的效力。
法的正式性还体现在法总是依靠正式的权力机制保证实现。
一般而言,法的实现主要依靠社会成员的自觉遵守,但是,国家强制是不可缺少的。
法的正式性也体现在法总是借助于正式的表现形式予以公布。
人类早期社会曾经历过一定的神秘法时期,但在法的发展历史上,法一般都以官方文件的方式加以公布。
近代以来,法的表现形式日益趋于规范化,包括法律文件的格式、名称、术语、结构都有一定的规格和要求。
法的正式性表明法律与国家权力存在密切联系,法律直接形成于国家权力,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其次,法的本质反映为法的阶级性。
法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对立的社会,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意志。
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从表面上看,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中立性。
这种意志由于形成于与社会相脱离的国家,因而具有统摄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性”优势,任何个人或组织的意志一旦获得国家意志的表现形式,立即具有了由公共权力保证的全体社会成员一体遵循的效力。
然而,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由于国家形成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历史时期,因此,它必然反映阶级对立时期的阶级关系。
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实际上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国家意志就是法律化的统治阶级意志。
统治阶级为什么“自愿”接受法律的约束呢?由于国家具有公共权力和普遍权力的形式,因此,通过国家意志表现出来的统治阶级意志也就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极大的权威性。
它的统一性表现在:在国家权力高度统一的情况下,统治阶级意志可以通过高度统一的法律形式获得集中的体现,并随着法律的实施,起到将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纳入统治阶级所能接受的范围的作用;它的权威性在于:任何法律都是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的,任何违法行为都可能受到国家有组织的强力的制裁。
鉴于此,统治阶级总是把自己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通过法律加以确认。
遵守法律,恰恰是对本阶级最大利益的维护。
法的本质最终体现为法的物质制约性。
法的物质制约性是指法的内容受社会存在这个因素的制约,其最终也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分析社会的特点在于:认为法律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关系的反映;社会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关系,经济关系的中心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而生产力则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最终导致包括法律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
这就提供了一个将法律置于物质的能动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加以考察的唯物史观的分析框架。
按照这种观点,立法者不是在创造法律,而只是在表述法律,是将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包括生产关系、阶级关系、亲属关系等在内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相应的社会规范、社会需要上升为国家的法律,并运用国家权威予以保护。
所以,法的本质存在于国家意志、阶级意志与社会存在、社会物质条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之中。
三、“国法”及其外延到目前为止,有关法的概念的争论并未终结,人们还在为寻找法的恰当定义进行努力。
甚至可以说,寻求法的概念的定义就是法学永恒的使命。
但是,任何特定国家的法律人在其工作过程中都必须以该国家现行有效的法律作为处理法律问题的出发点和前提。
所谓特定国家现行有效的法,笼统地讲,乃是指“国法”(国家的法律)。
其外延包括:(1)国家专门机关(立法机关)制定的“法”(成文法);(2)法院或法官在判决中创制的规则(判例法);(3)国家通过一定方式认可的习惯法(不成文法);(4)其他执行国法职能的法(如教会法)。
“国法”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理论应有之义,是法理学上的一个核心问题,而其他种种所谓的“法”,都不过是学者们基于对国法的认识而提出来的。
四、法的特征(一)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规范的含义大体与标准、尺度、准则、规矩和规则(在我国法律术语中,规则通常指较为具体明确的行为标准,而规范的含义要稍微宽泛一些,包括规则和原则)等相似。
社会规范是指人与人相处的准则。
社会是由人与人的关系构成的,社会规范则是维系人们之间交往行为的基本准则,进而也是维系社会本身存在的制度和价值。
所以,社会规范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个人性。
法律就是社会规范之一。
作为社会规范,法律不同于技术规范和自然法则。
自然法则是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自然现象的存在与人的思维和行动无关,因此它不具有文化的意蕴。
而社会规范则是无数思维着的理性的个人行动的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规范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至于技术规范,它的调整对象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规定人们如何使用自然的力量和生产工具以有效地利用自然的行为准则。
而社会规范则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违反社会规范会招致来自社会的惩罚,而不仅是自然的惩罚。
作为调整行为的社会规范,法律又不同于其他社会规范。
法律是一种以公共权力为后盾的、具有特殊强制性的社会规范。
而习惯、道德、宗教、政策等社会规范则建立在人们的信仰或确信的基础上,大体上通过社会舆论、传统的力量、社团内部的组织力或人们的内心发生作用。
因此,它们不仅是人的行为的准则,而且也是人的意识、观念的基础。
(二)法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制定或认可的具有特定形式的社会规范社会规范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长期的社会演变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如道德、习俗、礼仪等。
这类规范内容上也在不断变化和丰富,但这一变化过程总体上是自然的、自发的。
另一类社会规范则主要是人为形成的,如宗教规范、政治规范(政策等)、职业规范(纪律等)。
这类规范内容的产生往往是人为的、自觉的。
法律有习惯法和成文法之分,前者是自发形成的,后者是人为的、自觉创制的。
无论如何,法律形成于公共权力机构,这是法律与其他人为形成的社会规范的主要区别之一。
其他人为形成的社会规范或出于某一社会组织,或出于某一宗教团体,或出于某一生产生活单位,都不具有普遍的公共性特征。
而法律则出自于形式上的公共权力机构。
这种公共权力机构是建立在一定的“合法性”基础上的政权。
法律的形成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制定法律,即享有国家立法权的机关,按照一定的权限划分,依照法定的程序将掌握政权阶级的意志转化为法律。
通过制定方式形成的法律就是成文法或制定法。
它一般具有系统的条文化的逻辑结构,形式上,类似于自上而下的统治者的命令体系。
另一种是通过国家认可的方式形成法律,这种形成法律的方式是对社会中已有的社会规范(如习惯、道德、宗教教义、政策)赋予法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