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中日]中日酒道的文化差异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酒道的文化差异探究
摘要:中日两国人民都酷爱饮酒,“酒道”在日本也曾经盛行一时。
从酒的种类、器具及饮酒习惯,对中日两国的酒文化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二者的差异与中日两国的原生文化、地理环境、审美意识的差异息息相关。
关键词:酒道;国民性;中日对比
日本的酒文化追根溯源起来离不开农耕文化和中国文化。
距今5000-7000年前,中国大陆气候温和,原始的农耕文化得以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世界第一个农耕文化的中心地带。
此后,农耕文化在东亚基础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不断发展,逐渐传入日本。
农耕文明是酒文化兴盛所必需的土壤,酒作为农耕文化的产物,也流入日本。
另外,古代的日本,国家文化体系尚未确立,大至国家政治,小至生活习惯,都深受中国文明的影响。
这些文化观念作为民族文化和酒文化的核心和基础,对其酒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也都产生着重大影响和导向作用。
一、从酒的种类来看中日原生文化的差异
关于酒的起源,中国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根据《战国策》的记载,公元前2200年,大禹时期仪狄创造了谷类酒,进献给禹王;另一种说法是,周朝的时候,有一个叫杜康的人制造了我们如今经常饮用的酒。
在日本,从事造酒行业的人也被称为“杜康”。
现在,中日两国酒的种类均变得多样化。
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也各不相同,此处仅以白酒和清酒为例,对两国酒的种类进行比较。
白酒是中国传统的蒸馏酒,也被称为“烧酒”或“白干”,生产历史悠久,以谷类或马铃薯等包含丰富淀粉的作物为原料发酵蒸馏而成。
酒精度一般在40度往上,也有40度以下的低度酒。
白酒清澈通透,芳香四溢,但具有较强的刺激性,饮用后口中会有酒香残留。
白酒由于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原料品种、用曲、生产工艺、酿酒设备的不同,品种繁多,名称各异,有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米香型,等等。
日本清酒是用米、米麴和水发酵而成的一种传统酒类,在日本又被称为日本酒,或者直接称为酒,酒精浓度平均在15%左右。
由于不同的酿造方式、保存方法以及酒税法规定等,市场上现有的清酒种类也各不相同。
清酒酿造有“精米步合”之说。
将每粒酒造米用精米机日夜打磨,为提取精华而抽丝剥茧地一层一层把外衣磨去。
精米度越低,酒的级数越高。
总体来说,中国人喜好度数高、浓烈的酒。
当然这与中国高超的酿酒技术有很大关系,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中国可以萃取出越来越浓醇的高度酒。
但是除了技术上的因素外,中国人偏爱高度酒还有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
庄周高唱绝对的自由,推崇“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的豪情。
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这也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中国自古以来在很多文学作品、诗歌中也有相关的描述,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杜甫的“酒渴私吞海,诗狂欲上天”,等等,都体现了中国人在饮酒中追求的是自由和解放。
高度酒可以帮助人们快速地放松精神,解忧解愁。
日本人则更钟情于酒精度数低、口感温和的清酒。
日本人为什么喜欢日本酒(清酒),并
把每年10月1日定为“日本酒日”呢?当然这里有部分客观因素的制约,日本的酿造技术没有办法和中国相提并论,很长一段时间只能提取低度酒,使得日本人一直只能接触到低度酒,从而慢慢形成了现在的饮酒习惯。
另外,这与其原生文化有很大关系。
弥生时代,以大米为原料的酿酒技术也随大米种植技术从中国的江浙一带传入日本,日本从中国的黄酒中得到酿造的启发,塑造出了日本清酒的雏形,甚至可以说清酒是日本文化的产物,与日本人的一生都无法切割。
婚礼上的“三三九度”,开业典礼的“镜开仪式”都离不开清酒。
公元五百年佛教传入日本之前,原始神道是唯一的宗教。
日本本土的原始神道崇尚明净,只有具备明净的身心才能与神相通,所以,“清”字背后体现的是日本人的精神信仰。
二、从酒器来看中日审美意识的差异
酒是饮食文化的载体,饮酒器具也随着饮食文化的发展而呈现出各个时代不同的特点。
在古代,饮酒器具随着朝代更迭,在外形材质上均有所差异。
比如,商朝的青铜酒器,汉代的漆制酒器,另外,还有如今仍然久负盛名的青花瓷酒器。
在中国传统的酒文化中,酒壶和酒盅是经常使用的器具。
因为酒壶和酒盅容量都较小,喝酒的名堂和频率也就相对较多。
也正因为这样,在一些正式场合,给倒酒者平添了许多麻烦。
为了减少这些不必要的麻烦,久而久之酒瓶取代了酒壶,酒盅也被较为方便的透明玻璃杯取代了,并且玻璃杯也可以看清彼此杯子里的剩余酒量或者有没有喝干。
但是,不管是陶制酒器,还是青铜酒器、玻璃酒器,亦或是唐代诗人王翰的名句“葡萄美酒夜光杯”中的夜光杯,我们会发现中国的酒器都是非常精致华美的。
关于日本的酒器,在绳文、弥生时代,与被发掘出来的陶器一样,酒器在日本是被当作祭祀用具来使用的。
如今,在古老的神社里,供奉神灵的时候依然可见素陶器。
提到神社,笔者发现日本有很多供奉酒神的神社。
比如三轮神社(大神神社)、松尾神社、梅之宫神社。
日本斟酒的器具有德利、片口、铫子。
进入近代,酒以瓶装形式进行售卖已趋于常见,但按量销售作为售酒的一种方式仍普遍存在。
居酒屋将酒装入德利出售给顾客,但盛酒用的德利作为居酒屋的借贷品不归个人所有,通常在瓶身上会有明显的所属标记。
饮酒用的器具有、猪口、一口闷。
在日本文化中,不只是单纯地作为一种饮酒器具被使用,而是承载着缤纷复杂的人际关系、名誉、礼仪家规等。
总的来说,日本的酒器的材质和图文都偏向朴素和简约,透着小巧与可爱。
中国民族在东亚广袤的土地上繁衍,拥有辽阔的平原、大海、沙漠,使得中国人偏爱气质气势之恢宏,色彩之绚烂。
体现在酒器上就会发现中国的酒器十分精致,即使没有华丽的图案,表面多为平滑和光洁的手感。
与此相对,日本酒器小巧而朴素,这体现了日本人的审美意识的特征。
禅佛教在镰仓时代初期形成宗派从中国传来,深深植入日本文化。
禅文化倡导简朴和自然的调和,对日本人朴素、淡泊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影响。
不仅是酒器,日本的茶具也都非常朴素简约。
日本人致力于在寂静与质朴之中追求淡泊生活中的趣味,反对奢侈华丽之风。
所以,酒器几乎没有华丽的修饰,而且颜色纯净偏暗,手感上也都是比较粗糙,追求一种天然之美。
这种平静柔和不加修饰的已经流露出日本人娴雅寂静的风雅品性。
日本人也以小为美,无论庭院,还是餐具,都讲究“小”。
所以有一些极端的说法称日本文化是“矮小文化”。
这与日本国土面积小,生活空间局限有很大的关系。
?
三、从饮酒方式来看中日儒教文化的差异
中国的酿酒业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饮酒习俗。
俗语说:“敬酒望尽兴,无酒不成礼。
”中国自古以来就认为通过饮酒能反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贵贱、尊卑、长幼等伦理道德礼仪。
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在喝酒时也十分注重酒德酒礼。
上文提到过,在室町时代和江户时代,日本曾经流行过“酒道”,其目的是通过饮酒来培养人们的礼仪和教养,以酒来修身养性,培养人们风流儒雅的性格。
由于自然人文环境的不同,中日两国人民在饮酒时形成了不同的礼仪习惯。
首先,在劝酒方面,中国人宴请宾客,讲究宾至如归,总担心对客人招待不周,故会主动为客人倒酒,即使客人有点拒绝,也会认为客人不好意思才拒绝。
在敬酒上,“酒满敬,茶满欺”。
敬酒顺序为,主人先敬宾客第一杯,宾客回敬,之后大家互相敬酒。
在这期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得到升华。
而日本人喝酒,一人也好,三三两两或是更多也罢,总之是为了饮酒的乐趣。
他们认为饮酒因人而异,不能以一概全,所以考虑到个人酒量的差异,为了健康,不会在宴会上互相劝酒,而是边吃边饮,任其所好,更不会一大杯一口气下肚或是连干三杯。
其次,助兴方式上,中国人饮酒讲究大家庭的热闹氛围。
为了达到谈笑风生的气氛,各地出现了五花八门的酒令。
酒令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
传统的酒令内容丰富,诙谐幽默,把单纯的劝酒行为文明化和艺术化,是中国酒文化的生动反映。
它随着饮者的身份、文化、水平和趣味而分为游戏令、赌赛令和文字令三种。
而在日本,助兴的方式则是拍手、歌舞、卡拉OK等。
有的由陪酒女弹三味线,唱歌或者跳日本古典舞,也有擂当地日本大鼓或者表演具有地方特色的歌舞技艺的习俗。
猜拳、酒令在日本也是存在的,但是不如中国这么广泛和多见。
在饮酒态度上,日本人平常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平时少有时间和外人沟通。
下班后,会约上几位同事或者朋友去酒馆喝酒聊天。
在日本有一个专门供人喝酒的地方,叫“居酒屋”。
它起源于宽政年间的小酒坊,并伴随着日本的酿酒业兴起而发展。
在古代只是专门供人喝酒的,后来逐渐发展为类似于饭馆的场所。
他们在酒馆里可以尽情喝酒,不受任何拘束,经常喝得酩酊大醉。
日本人对那种喝得酩酊大醉后放肆失态的感情流露持容忍态度,而在中国酒后胡言乱语则被认为是失礼的行为。
通过对中日两国在饮酒礼仪和饮酒态度上的对比,可以看出中国人热情好客,讲究酒品、酒德,这与中国深受儒家思想有关。
中国是礼仪之邦,5000年文明所孕育出来的酒文化,也带有君子之风。
饮酒之道就是做人之道,讲究中庸和谐。
日本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所以日本人是十分克制和谨慎的。
儒家思想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是日本的社会结构和中国有着极大差异,日本武士道中领主与家臣的关系跟儒家提倡的仁义廉耻孝悌忠信等理念是有本质区别的。
所以,日本在接受中国的儒教文化时具备其自身的文化视角和独立性。
日本群岛维语亚洲大陆的东侧,北隔库叶岛、西伯利亚,西与朝鲜半岛、中国相邻。
这有利于日本吸收亚洲大陆的文化,但是日本四分之三都是山地,又导致日本人视野的局限性。
矛盾性体现在日本人的性格、文化等方方面面,也许把“矛盾性”定性为日本人的国民性之一也未尝不可。
四、结语
中日酒文化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酒文化作为农耕文化的产物,在中日两国都成为了人
们交往的桥梁和纽带。
本文从酒的种类、器具、饮酒习惯,对中日两国的酒文化进行了对比研究。
笔者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异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尤为显著,既可以加深彼此间的交流理解,也可以消除交际中的误会和矛盾。
参考文献:
[1]陈锦.中国酒文化[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2]贾蕙萱.中日饮食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蒋雁峰.中国酒文化研究[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徐少华.中日酒文化比较研究[J].东方美食学术版,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