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额文化【简谈中国匾额文化】

合集下载

匾额:门楣上的文化瑰宝

匾额:门楣上的文化瑰宝

匾额:门楣上的文化瑰宝匾额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以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和深远的寓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的大成,述说着上千年的历史,被称为“古建筑的灵魂”。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无处不匾”“无门不匾”的盛况。

源于古人对门的重视提到匾额,许多人可能觉得很陌生。

但如果说到老字号商铺“稻香村”“张一元”,再到皇宫寺庙的“太和殿”“雍和宫”,就会感到匾额离我们并不远。

它既是一种文化载体,也是一种传统象征,既是人文风景,更是历史印记。

匾额兴起于先秦,历经两千余年沉淀与打磨,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

匾额简称为匾,古代“匾”写作“扁”。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扁”作了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

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

”即点出了匾额作为“建筑命名”的原始功能。

匾额,又称扁额、扁牍、牌额、牌匾,简称为扁、匾或额。

也有说,横写为“匾”,竖写为“额”。

我国的古建筑门屏上端,多缀有匾额,其特点为文字不多,一般二字、三字、四字。

古代匾额大多为木质,也有石质雕刻的。

不论木质或石质的,匾額一般为长方形,尺寸以门面大小而定,多为黑漆金字,醒目端庄,寓意深远,措辞文雅,书法遒劲有力。

匾额习俗的形成源于古人对门的重视。

在古代,门被称为“衡门”,是一种领地的标识,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至今仍然保留着在衡门上放置猎物作为其领地的风俗。

当部落发展成为国家,氏族首领化家为国,衡门上的标识也简化成为文字,成了国号。

我国古代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的国号为商,《诗·商颂·玄鸟》中曾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字的甲骨文极像衡门之上放置的鸟牲。

我国的古建筑,举凡楼、台、亭、阁或轩、榭、堂、馆,匾额是不可缺少的装饰品,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

由于匾额在建筑物中占据了显耀的位置,因此极受古人重视。

史载三千多年前,周文王建台礼天,榜名“灵台”,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匾额的雏形。

匾额和匾额文化的前世今生

匾额和匾额文化的前世今生

匾额和匾额文化的前世今生“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匾额和匾额文化的前世今生提到匾额,许多人可能觉得不是很熟悉。

但如果说到普通人家里挂的“积善之家”“天道酬勤”,街上店家的“同仁堂”“稻香村”,再到皇宫大院的“太和殿”“颐和园”,就会感到匾额并不陌生。

建筑的眼睛公开的荣耀匾额兴起于先秦,历经两千余年沉淀与打磨,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

匾额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建筑的眼睛。

匾额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说文解字》曰“扁,署也,从户册。

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

”而“额”,一说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

也有人说,横的叫“扁”,竖的称“额”。

简单来说,悬挂于门屏上,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

匾额有作为堂号、表彰、祝福、商号、室内装饰等用途。

匾额在古代可谓“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

北京市社科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沈望舒告诉记者,匾额在历史上还承担着一种特别重要的作用——民间旌表制度。

与西方惯用的奖章、证书不同,匾额不是个人的,不具有私密性,它是镶在村头、钉在牌坊上,可以让一个族群、一个地方都感受到的荣耀。

《汉书》中就有记载,民间有一些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的人士,政府会给他们发匾,作为精神奖励,这是一种古代的激励机制,维系着一种社会表彰制度。

所以匾额在很多时候不是一个简单的字号,它其实是要把围绕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很多担当的要义传之子孙。

勋章、证书具有私密性,也可能很快被人们遗忘,后代子孙无法从中获得鼓励、激励,但匾额却发挥了这种作用。

中国乡间有许多表彰牌坊,记录着当地人造福乡里、建功立业的事迹,这些都成为一个地方的光荣。

北京文物保护协会会长、研究员齐心说,古代有许多匾额是由书法家题写的,这样的匾额不仅有文化意义,还有艺术价值。

匾文大多凝聚中华人文要义,浓缩圣贤学养精髓,承载书写者的信仰、名节、担当,体现出浓浓的家国情怀,可谓“字字源典、词词据史,是中国故事与哲理知识的宝库”。

古建筑中的匾额文化思考

古建筑中的匾额文化思考

古建筑中的匾额文化思考古建筑中的匾额文化思考一、匾额文化概说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深邃,其脉络纷繁复杂。

古建筑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显著地位。

匾额是其中的重要载体之一,悬挂于厅堂、楼阁、门面之上,与人们的生活工作联系不断。

匾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特殊文化载体,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没有停止对其的挖掘研究,从史料记载中我们可以探索出有关匾额的发展历程。

匾额出现的具体时间现已无法确切考证,现有历史典籍、文史资料中均没有对匾额出现时间的确切记载。

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说法较多、较被认可的观点是根据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所提,萧何在两关之上题写的匾额“苍龙”、“白虎”,①意即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XX年)最早出现的。

汉代出现匾额的题写是有文字记载的。

据古代文言小说的第一部总集———《太平广记》记载:“韦诞:魏韦诞,字仲将,京兆人,诸书并善,题署尤精。

明帝凌云台初成,令仲将题榜,高下异好,宜就点正之,因危惧以戒子孙,无为大字楷法。

初青龙中,XX许邺三都宫观始就,昭令仲将大为题署,以为永制。

”②“孝武帝改治宫室及庙诸门,并欲使王献之隶草书题榜,献之固辞”。

③以上文字描述了王宫贵族请韦诞、王献之两位书法大家题写匾额的事宜。

由此可知,早在汉代,人们已开始将匾额悬挂于宫殿城楼之上。

匾额的出现相当于为建筑贴上了标签。

随着匾额运用的日益广泛,发展成为集书法、篆刻、文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文化载体,并不断发展延伸,凝聚了文人雅客与雕刻匠师的智慧,从皇朝殿堂延续到了民宅商铺,各式建筑中都开始出现匾额的身影,它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建筑构件。

唐宋时期,匾额的发展步入了高峰。

唐代的吏部尚书、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在《乞御书放生池碑额表》一文中,论述了匾额书法的要点。

④他作为高官和书法家的代表所提出的观点更加证明了匾额在朝野之上的重视程度;在当时,达官显贵们为了彰显身份品位,邀请书法家在自家的房屋亭台上题写匾额。

到了宋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建筑形式也日趋多样化,匾额的使用逐渐扩展到了商铺,商业用匾是这个时期最为显著的特点。

家族文化视角下的民间祠堂匾额

家族文化视角下的民间祠堂匾额

家族文化视角下的民间祠堂匾额民间祠堂匾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元素,也是民间文化的载体之一。

在家族文化的视角下,民间祠堂匾额更是承载了家族文化的历史和传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本文将从家族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民间祠堂匾额的意义、特点和文化内涵,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民间文化遗产。

从形式上看,民间祠堂匾额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形式特点。

在古代,匾额是一种冠以字的扁平横牌,用于装饰建筑或标志其名称、用途、寓意等。

民间祠堂匾额往往采用木质或石质材料,经过雕刻、描金、彩绘等工艺制作而成,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情趣。

匾额上的字体、内容、款识等,都体现了当时的文化风貌和审美趣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从意义上看,民间祠堂匾额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家族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匾额上的题字往往都是寄予了家族的美好祝愿、家国情怀、孝道精神等,体现了家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

匾额上的内容往往是家族祖训、家族家训、家族格言等,具有浓厚的家族情感和历史积淀,成为家族文化的重要符号和象征。

匾额不仅承载了家族的历史记忆和传统文化,还体现了家族成员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家族的传承之情,具有强烈的家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从当代价值上看,民间祠堂匾额不仅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一种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

在当代社会,祠堂匾额不仅在宗族祠堂中得到重视,同时也成为了旅游观光和文化展览的重要展品,引起了学者、收藏家和爱好者的广泛关注。

对于祠堂匾额的研究和保护,对于丰富中国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匾额

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匾额

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匾额匾额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是一种为了纪念、表彰或庆祝而制成的竖立在建筑物门前或厅堂楹柱上的矩形木板或石板,上面刻有文字或图案。

匾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但在唐朝时,匾额才逐渐成为一种文化载体。

匾额通常是由各种材料制作而成,如木、石、纸等,而制作的过程大多都需要经过雕琢、雕刻和裱糊等繁琐的步骤,所需的经费和人力都会比较高。

但是,匾额所代表的意义和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它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匾额不仅是一种富有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装饰品,更是一种激励人们向上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象征。

从匾额的内容来看,它的主题大多是各种吉祥、美好的寓意和寄语。

例如,祝福家庭平安、幸福、健康等,表扬工作、学习、事业的成功,纪念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名人事迹等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匾额是一种为了纪念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名人事迹而制作的文化载体,例如:暨南大学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匾额,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匾额等等。

匾额的内容和寓意都非常深刻,代表了中国人对于美好生活和为之努力奋斗的追求。

除了主题和内容,匾额的书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匾额上的字体通常是书法家经过精心设计、精心造型的。

根据不同的内容和主题,书法家会选择不同的字体形式,例如楷书、行书、隶书等等。

而且,匾额上的字体通常也会注重字的大小、粗细、轻重,以及线条和色彩的安排等等,都是比较复杂和精细的工作。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匾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

它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内涵、艺术价值和精神寄托的文化符号。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人们对于匾额的审美和文化价值也愈加重视。

而且,在各种场合和建筑中,匾额也经常被用来展现主题、弘扬精神、表彰成就等等。

因此,匾额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一种特殊方式。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匾额是一种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装饰品,随着时代变迁,匾额也不断展现出不同的面貌和特征。

匾额习俗.doc

匾额习俗.doc

匾额习俗匾额,又称扁额、扁牍、牌额,简称为扁、匾或额,凡是宫室、殿堂、亭榭、书斋、商铺等以大字题于门额上,均可称匾额。

在历史长河中,匾额以其多变的式样、高超的书法艺术,与雄伟壮观的建筑相互辉映,成为建筑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同时,匾额作为一种生活技艺习俗,也形成了一定的惯制和表现形式,在中国大地广为流传,成为了一种帝王将相与黎民百姓共享、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共有、大陆与台湾地区共存的、极富中华民族特色的习俗。

一、基本信息(一)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匾额习俗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在中国的神州大地上便处处可见匾额或庄严,或雄浑的身影。

从汉族的亭台,到客家的楼阁,从内地的院落,到台湾新竹光绪皇帝颁赐匾额的城隍庙,从如今都市里老字号,到现代新农村的小楼房,它们润物无声,亦情亦景,成为了中华民族古老的习俗。

上海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以得天独厚的地理及人文优势,传承着包括匾额习俗文化在内多种的文化遗产。

就地理位臵而言,上海北界长江,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和浙江两省。

地处南北海岸中心点,长江和钱塘江入海汇合处,交通便利,腹地宽阔,地理位臵十分优越。

全市总面积6340.5平方公里,东西宽约100公里,南北长约120公里。

上海是大部分地区位于坦荡低平的长江三角洲平原,水网密布,西南部散见小山丘,平均海拔高度约四米。

地势呈东高西低走化状。

正因为上海东南形胜、坐拥四方地利,造就了其优良的人文环境,汇聚了东西南北、古今中外文化资源的精华。

目前上海仅名人故居、各种纪念馆、博物馆就有100多处,有130余处国家和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尤其在人文特色浓郁的徐汇区,各色展馆林立。

翰林匾额博物馆现藏有匾额一千零六十方,是研究、保护、传承匾额这一中华文化习俗遗产极为珍贵的材料。

正是由于上海在文化上这种有容乃大的精神,在近200年的开发兴盛过程中,始终吞吐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聚焦着越来越多海内外人士的目光,促使匾额这一中国传统习俗文化的奇葩在上海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延续。

匾额——中国传统文化鲜活的木质档案

匾额——中国传统文化鲜活的木质档案
速发展 中渐渐在城市中消失殆尽 , 一些偏远 之上题词立匾了,而且当时会 以大书法家来 进行肯定的标志。匾额在 当时的社会也已经 足见那个年代已对匾额十分重视。 不单指社会的流行风 尚,而是演变为以精神 的山村由于保 留了先人 留下的样式使得一些 题写匾额 , 匾额得 以留存 , 但是 由于对老器件的认识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段记载 : “ 孝武帝改制公室及庙诸门 ,并欲 揭匾也都会择 良辰吉 日,锣鼓喧天宴请宾客
头巷尾 , 不 同时代 的匾额也会以款式 的不同 使王献之隶草书题榜, 献之固辞。 ” Ⅱ 哒几句可 以示庆祝。 足见匾在 当时的社会环境下, 不仅 引领那个时代 的潮流, 但是匾额在时代的飞 以大致了解到魏晋时期的王侯就热衷在殿宇 只是奖励的物质礼物 ,而是用 以对人们品格
有一种古老的说法 , 横为匾 , 竖为额 。但是后 龙 ” 、 “ 白虎” 两关之匾额。《 太平广记》 : “ 明帝 建设的完美结合了。匾额作为赏赐以及馈赠
令仲将题榜 , 高下异好 , 宜就点 的礼品, 其赠送方式也十分讲究。 匾额制成后 来大家也就不分是匾是额了, 统称匾额。 匾额 凌云台初成 ,
心的慕容鲜卑地处“ 草原丝绸之路” 的东端 , 群僚观之……立龙翔佛寺于山上 。” 这是在 对朝 阳北塔周 围进行考古勘探发掘 的过程
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重要作用刚 。通过 史书上明确记载的东北地 区第 一座佛教寺 中, 发现了数十件三燕时期莲花纹瓦当。 另外 “ 草原丝绸之路”把 当时西亚地区的东罗马 院 , 也是佛教传人东北地区的开始。后燕时 , 冯素弗墓中出土的一件金质“ 步摇冠” 前面的 帝国 、 萨珊王朝和中亚诸 国的诸多先进文化 还发生了民众与僧人聚众谋反的事 。 《 资治通 帽正 , 其正面中部压印有一佛二胁侍像 , 周边 因素 , 如金步摇冠、 玻璃器等 , 传人东北亚地 鉴》 卷一。七载 , 晋太元十五年 ( 后燕建兴五 饰 忍 冬花 纹和锯 齿状 纹 。现在 所能 见 到的 三 区。此外冯素弗墓还出土 了一对木心马镫 , 年 ,公元 3 9 0 年) “ 九月 ,北平人吴柱聚众千 燕 时期佛教遗存 , 仅有凤凰山摩崖佛龛和后 制作颇为精致。镫芯以桑木制成 , 在镫 的整 余 , 立沙门法长为天子 , 破北平郡 , 转寇广都 , 燕武容造石佛像 、 北燕李普造铜佛像等m。 个外表包钉鎏金铜片 , 蹬柄上方开有横长方 入 白狼城” 。吴柱立僧人法长为天子 , 说明当 参考文献

古建知识:匾额

古建知识:匾额

古建知识:匾额匾额是中国建筑独有的特色设置。

在中国的建筑中,尤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无论是哪一种类型,大都设有匾额,上至皇家的宫殿,下至百姓的小舍,或是官员、富人的宅邸,乃至寺庙道观等。

并且不论是在住宅还是在园林中,也不论是厅堂、卧室、书房还是赏景的亭、台、楼、阁等,有雅兴的人们都会设一些匾额。

当然,匾额主要设置位置都在各种门处。

就匾额本身来说,其形式非常之丰富,可以说一匾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首先,匾额的主体部分,即字体,可以用行书、草书,也可以用篆书、隶书或楷书等,或是根据主人的爱好,或是根据建筑的环境等,有选择地采用。

其次,匾额的色彩也较多变,可以是蓝底金子,也可以是白底黑字,或黑底白字,还可以是黑底红字或白底红字等。

在书写或刻字的手法上,也有多种形式、既可以是毛笔书写,也可以是雕刻,雕刻之中又有阴刻、阳刻和透雕等不同手法。

匾额的外观形式匾额除了主题不符的字外,在其边框处也可做各式各样的装饰,雕花边、饰金边,或是只有简单的包边而不做任何装饰。

而匾额的大小、形状更是随意多样。

匾额可以是长的,也可以是方的,可以是规矩的几何形,也可以是书卷形、花朵形等;对联根据文字内容的多少有长有短,长的可达数十字,不但雅致,更有一种令人惊叹的气势。

虽然匾额的形式各异,丰富多样,但在具体设置时人们大多还会注意其与环境、意境的协调性。

各种形式的匾联是建筑极好的装饰,它们就像是建筑的画龙点睛之笔,使建筑倍添文化气息和深邃意蕴,并使之产生盎然之气,引人遐想。

手卷额手卷额也可以成为“手书额”,也就是将匾额做成书卷的形状,富有文化气息与韵味。

手卷额大多为长方形。

这种书卷形的匾额,在我国园林中或是在一些皇家次要建筑中都能看到。

苏州园林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书卷额,如,苏州环秀山庄补秋山房的“摇碧”匾。

碑文额形状就像方形的石碑一样的匾额,称为“碑文额”。

此名称所指的是匾额的外形,而不是匾额的文字内容,也就是说,在碑文额这种匾额上面书、刻上面样的内容与匾额名称本身并没有特别的关系。

匾额 门楣上的文化瑰宝

匾额 门楣上的文化瑰宝

匾额门楣上的文化瑰宝匾额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以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和深远的寓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的大成,述说着上千年的历史,被称为"古建筑的灵魂"。

历史上曾出现"无处不匾""无门不匾"的盛况。

1.源于古人对门的重视提到匾额,许多人可能觉得很陌生。

但如果说到老字号商铺"稻香村""张一元",再到皇宫寺庙的"太和殿""雍和宫",就会感到匾额离我们并不远。

它既是一种文化载体,也是一种传统象征,既是人文风景,更是历史印记。

匾额兴起于先秦,历经两千余年沉淀与打磨,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

匾额简称为匾,古代"匾"写作"扁"。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扁"作了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

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

"即点出了匾额作为"建筑命名"的原始功能。

匾额,又称扁额、扁牍、牌额、牌匾,简称为扁、匾或额。

也有说,横写为"匾",竖写为"额"。

中国的古建筑门屏上端,多缀有匾额,其特点为文字不多,一般二字、三字、四字。

古代匾额大多为木质,也有石质雕刻的。

不论木质或石质的,匾额一般为长方形,尺寸以门面大小而定,多为黑漆金字,醒目端庄,寓意深远,措词文雅,书法遒劲有力。

匾额习俗的形成源于古人对门的重视。

在古代,门被称为"衡门",是一种领地的标识,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至今仍然保留着在衡门上放置猎物作为其领地的风俗。

当部落发展成为国家,氏族首领化家为国,衡门上的标志也简化成为文字,成为了国号。

我国古代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的国号为商,《诗·商颂·玄鸟》中曾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字的甲骨文极像衡门之上放置鸟牲。

晋中古建筑匾额文化浅析

晋中古建筑匾额文化浅析

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匾额是独特的民俗文化。

它集文学、书法、雕刻艺术于一体,不仅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还包含做人的道理,寄托着主人的志向情趣,记录着时代的文明和社会价值观,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和建筑特色的一种装饰构件。

在山西晋中的古民居建筑中现存众多的匾额,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对研究地方民俗、艺术和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对现代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晋中古建筑匾额文化内涵晋中最著名的民居首推四个大院,即祁县的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灵石的王家大院,太谷的曹家大院。

在各个大院的大门、院门、厅堂、楹柱等显眼位置处处张挂牌匾,内容或抒情、或状物、或言志、或警世,可谓是内容丰富,文采飞扬。

这些牌匾的内容不仅语言精,文辞好,而且书法艺术也很高,给建筑增添了几分灵气。

许多匾额往往有其特别的文化内涵,蕴含着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是古代伦理及思想文化传承与建筑的完美结合,集中反映着当时的历史和社会时尚。

1.道德观念在晋中民居的众多匾额中,大多反映了传统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观念,宣扬积德行善传统美德,有不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后人有一定的教育和启迪作用。

在晋中著名国保单位乔家大院老院统楼上悬挂着的“为善最乐”(图一)砖雕匾额是乔家始祖于清乾隆年间建成大院后悬挂的,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乔家传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的至理名言,是乔家奉行助人为乐、多做善事的处事原则。

“慎俭德”(图二)、“毋不敬”、“敦品第”,还有散落在祁县古城里的“谦虚自学”、“忠厚传家”、“锄经种德”、“敬勤敏”、“锦世德”、“齐修志”等匾额也是对传统的文化观念的传播,告诉人们做人要有良好的道德品格,敏而好学、积极进取,发扬谦虚谨慎、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尊老爱幼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晋商理念匾额还广泛运用于商家字号,这些字号牌匾除了企盼商店、货庄财源茂盛、兴旺发达外,还传播了晋商的经营理念。

如坐落在祁县城内小东街39号院大德通茶票庄旧址的“大德通”匾额(图三),三字刚劲有力,充满生气和活力,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建筑“点睛之笔”——匾额文化

古建筑“点睛之笔”——匾额文化
匾额的悬挂范围非常广泛,既有悬挂室外的,也有悬挂室内的。关隘城堡、宫阙王府、园林名胜、坛观寺庙、名门宅第、工商店铺等等,牌匾几乎无处不在。匾额悬于宅门则端庄文雅,挂在厅堂则蓬荜生辉,装点名胜则古色古香,描绘江山则江山增色。虽片辞数语着墨不多,望之却巍然大观,令人印象深刻。
匾额就其建筑材料来说,大致可分为石刻匾额、木刻匾额及灰制匾额等。匾额一般挂在门上方、屋檐下。当建筑四面都有门时,四面都可以挂匾,但正面的门上是必须要有匾的,如皇家园林、殿宇,以及一些名人府宅莫不如此。许多匾额的四周边框上,雕饰各种龙凤、花卉、图案花纹,有的镶嵌珠玉,极尽华丽之能事。
第三类是文人的题字匾额,用语切当,意味深长,用以寄寓明志、缀饰美化。如林则徐书斋悬有“制怒”匾额,自警待人处事要冷静慎重。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两块匾额,更是寓意深刻。而且,在中国风景名胜、园林古迹等处也多见文人题写的匾额,其写景状物、言表抒情,寓意深邃,具有极大的文学艺术感染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山岳生色,河川增辉。
嵩阳书院前门的匾额。
匾额悬挂范围广泛
中国早期的匾额以竖匾为多,后来匾额多为横式,由竖到横的转变,是随着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特征——斗拱的变化而变化的。斗拱位于房檐之下,承托着房檐,使之高大雄伟。在唐宋以前,斗拱结构宏大,自元、明以后,斗拱所占比例逐渐缩小,匾额也只能由竖式变为横式。所以也有另一种说法,横式为匾,竖式为额。
古建筑“点睛之笔”——匾额文化
河南包公祠“正大光明”匾额。
中国的古建筑上,多缀有匾额,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匾额讲究的是内容的意境及文采,表现出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匾额”又称“扁额”、“扁牍”、“牌额”,简称为扁、匾或额。“匾”字古从“扁”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清朝的《说文注》中对此进一步解释:“署门户者,秦书八体,六曰署书。”所以,匾额的出现至少可以追溯到秦代。而“额”字,在《说文解字》中作“额”字,即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所以,人们通常把用以表达经义、情感之类的称为匾,而表达建筑物名称和性质之类的则归于额。

匾额文化艺术探微

匾额文化艺术探微

匾额文化艺术探微摘要:匾额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自诞生以来就与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密不可分,在传统建筑的装饰行为中,亦是不可或缺的素材,匾额因其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而成为今天我们研究民族文化发展的实物例证。

关键词:匾额;文化;艺术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189-01一、匾的产生及其历史渊源匾额的起源与我国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息息相关,其起源尚没有准确的史料记载,但从古籍的记载中,我们可以顺其脉络使我们对匾额的历史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

据清代训诂学家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记载,最早出现的匾额是公元前200年,萧何为汉未央宫题写的“苍龙”、“白虎”二阙的匾额。

匾额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说文解字》对“扁”作了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

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

”还有人认为,横向的称作匾,竖向的称作额。

时至如今,人们已然不分得如此细致,统称为匾额。

到了唐代匾额的出现就有了明文记载。

据《佛祖统记》卷四十:“沙门海通在嘉州(今四川乐山)大江之滨,凿石为弥勒佛像(即乐山大佛),高三百六十尺,覆以九层之阁,扁(匾)其寺曰:‘凌云’。

”匾额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是融汉语言、汉字书法、中国传统建筑、雕刻于一体,集思想性、艺术性于一身的传统文化瑰宝,体现着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二、匾文化形态探究根据匾额的质地可以分为用于木构建筑外檐和内檐的悬挂式木质匾额;用于砖石建筑物的墙体和墩台上的镶嵌式石质匾额。

虽然匾额的质地很多样,但大多数匾额是以木制为主,这主要与我国古代传统建筑是以木质结构为主有莫大的关系。

根据不同的用途,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大类:建筑园林匾:此类匾额主要是标识建筑物和景物的名称,是匾额最基本的作用,最为常见的有祖庙宗祠(其中还有寺庙),官府门第,室斋雅号。

这种命名又不是简单的给建筑物起一个名副其实的标题,这其中往往充分体现了古代文化的儒道互补精神, 蕴含着人际协调的文化思想。

祠堂四字匾额大全

祠堂四字匾额大全

祠堂四字匾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在祠堂、庙宇等宗教场所中见到。

祠堂四字匾额通常以汉字书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宗教信仰和历史传统等多个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下面是一些关于祠堂四字匾额的相关参考内容,供您参考。

1.家国天下:这是一个常见的祠堂四字匾额,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家国情怀。

表达了家庭和国家的紧密联系,主张家庭和国家的和谐统一。

2.忠孝节义:这是传统的儒家伦理观念之一,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忠孝道德的价值观。

强调个人忠诚、孝顺、正直和公正的品质,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四字匾额体现了儒家经典《大学》中的理念,强调个人修身、家庭和睦、国家治理和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4.诚信友善:这是一个常见的商业祠堂四字匾额,强调了商人应该坚守诚信原则,与他人友好相处的重要性。

体现了中国传统商业道德的特点。

5.国士无双:这是一个用于纪念杰出人物或英雄的四字匾额,体现了对英雄个性和事迹的赞美和崇拜。

常用于将军祠堂、英雄纪念碑等场所。

6.德才兼备:这是用于表彰有道德品质和才能的人的四字匾额。

强调了个人道德和聪颖才能的重要性,对社会和人才的培养具有启发意义。

7.至诚报国:这是用于表彰为国家付出、报效国家的人的四字匾额。

强调了个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精神,对于激发爱国情感、提升国家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8.博学之道:这是用于表彰学者和学府的四字匾额。

强调了个人追求知识、广博学问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对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9.慈悲为怀:这是用于宗教场所的四字匾额。

强调了慈悲和仁爱的价值观,是佛教和道教等宗教信仰中常见的观念。

10.春风化雨:这是用于表彰文化艺术家或文化事业单位的四字匾额。

强调了艺术创造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对于培养人们的美感和文化修养具有重要作用。

以上仅是一些关于祠堂四字匾额的相关参考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民间匾额的历史渊源和当代使用习俗浅析

民间匾额的历史渊源和当代使用习俗浅析

民间匾额的历史渊源和当代使用习俗浅析民间匾额的历史渊源和当代使用习俗浅析匾额又称扁额、扁牍、牌额,简称为扁、匾或额,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民间匾额的历史渊源和当代使用习俗浅析,欢迎大家分享。

匾额,单称匾,是挂在门顶、墙上、厅堂或亭榭的题字横牌(也有少数是竖匾)。

由于匾额上的题字多为表彰良善、激励进取、祝福吉祥、明志记趣等内容,加之匾额是集文学、书法、印章、雕刻、装饰等的艺术特点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因此深受人们喜爱。

挂匾者多,因而挂匾成为一种促进社会风气和谐的习俗,自古迄今,经久不衰。

追溯历史,匾额最早发源于秦汉。

据说秦始皇时,书体定为八种,即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和隶书。

署书又称榜书,就是写匾额用的字体。

用匾最有名的事例是萧何为未央宫前殿题匾额,苦思三月方定。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榜书,古曰署书,萧何用以题苍龙、白虎二阙者也。

”从此,匾额便广泛流传,由官方传至民间,成为习俗。

洛阳为十三朝古都,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挂匾额之风当然盛行。

匾额最集中之地当推关林、白马寺等处。

现以关林为例,可见一斑。

关林仪门,前挂王铎书“关林”匾额,后挂慈禧书“威扬六合(“六合”指天地四方)”匾额;大殿挂慈禧书“气壮嵩高”匾额;前拜殿挂乾隆书“声灵於铄(“於铄”为光辉美盛貌)”匾额;二殿挂光绪书“光昭日月”匾额;三殿挂现四川文联副主席何应辉书“春秋殿”匾额;其余尚有“万世敬仰”、“忠义传家”、“允文允武”、“义薄云天”等匾额,不胜枚举。

洛阳民俗博物馆负责人具有远见卓识。

2000年起,馆内工作人员足迹遍及河洛地区,征集民间历代匾额600多块,并建馆展览。

这些匾额按性质和用途分为六类,功德声望类如“德被桑梓”,贞节贤孝类如“贤孝可风”,官府门第类如“中州奇英”,婚喜寿庆类如“松节鹤龄”,医德教泽类如“业精岐黄”、“教育思深”,庙宇宗祠类如“郭氏家庙“等。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文化的振兴,挂匾之举尤为风行。

匾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

匾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

匾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张远东【摘要】匾额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媒介之一,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符号.匾额文化是从古至今流传的传统习俗,是一种艺术,是一部鲜活的木质档案,它涵盖了生活方式、书法艺术、精神境界和文化背景等多重文化元素.系统地总结匾额文化发展的历史沿革,分析匾额文化在优秀传统文化领域中独具特色的内涵与品位,对于认识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弘扬中华民族文学、书法、绘画、雕刻、篆刻、漆艺与装饰艺术,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学术交流》【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3页(P162-164)【关键词】匾额;传统文化;习俗【作者】张远东【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教务处,四川乐山614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120.引言匾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引领了不同时代的潮流,见证了历史朝代的更替与变迁。

在古代,匾额是我国建筑中必要的组成部分,在皇宫殿宇、风景建筑甚至是街头巷尾中都遍布着匾额的身影。

横为匾、竖为额是古人对匾额二字的内在诠释。

在历史朝代的更替与时代环境变革的发展历程中,匾额从某种标志性的部件转变为朋友交往互赠的佳品,成为古代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奖励颂扬美德的媒介,也是人民情感的寄托与表达,有褒奖激励和人际交往之作用。

然而,我国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外文化的引进,却使我国人民逐渐淡漠了曾经引领时代潮流、遍布街头巷尾的匾额文化,甚至导致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流逝。

尽管如此,在一些极为偏远的山村还是保留了先人留下的样式使得部分匾额得以存活,但是由于人民对老器件的认识不够,更缺乏保护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识,匾额被用于门板及砧板等,这样一些好不容易留下的匾额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要想后世可以看到这些遗留的艺术品,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对匾额必须进行拯救!现代社会,匾额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匾额文化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其遗产的保护与文化内涵的传承是我国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牌匾文化内涵探讨

中国传统牌匾文化内涵探讨
人 文研 究
中国传统牌 匾文化 内 涵探讨
口柳
摘林Leabharlann 姜媛 媛刘俊 骏 要: 随着城 市化脚 步的加快 , 牌 匾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 的青睐。文章从牌 匾的文化 源流、 装饰 图案和文化特性 几个方面来阐
述牌 匾的文化 内涵。作为一种特殊的历 史印记和记 录社会 兴衰的一种标 示艺术 , 牌 匾凝 聚着 中华民族 传统 艺术之精 华。
铺 宣传 手段得 到 了广 泛应用 , 许 多家喻 户晓、 老少 皆知的百年老 店 依然 以 它独具 一格 的牌 匾来 打造 自己的品牌 , 以商 匾来抬高
身 价。商 匾已不仅仅 是一个 门牌 、 一个 堂号, 它代表 的更多 的是 商家的信 誉和服务 , 甚 至是 一个 品牌 的传播 。
位 叫李约 的商人在 洛阳建 了一座 大宅 , 在 制作牌 匾时 , 用 的是 南
朝 萧子云 的飞 白体 “ 萧” 字, 取 名为 “ 萧斋” 。其他还 有如 李沁 的
“ 端居 室 ” 、 苏 轼 的“ 雪堂” 、 司马光 的“ 独 乐 园” 、 倪云 林 的“ 清 秘
阁” 等。 《 清明上河 图》 中也 曾描绘 了当时市井很 多店 铺 门前悬挂 的横 匾。这 些牌 匾无一 不渗透到 了百姓 的 日常生活 中, 同时也 凝 聚 了人们 的智 慧 , 形成 了当时的一种 生活 习俗 。牌 匾大约在 两 汉三 国时期产 生, 发 展于唐 宋 , 兴盛 于 明清 。从古 至今 , 不管 是在 亭台楼 阁, 还 是在 园林 、 庙宇 , 或者是在繁 华的商业街 , 这些 风姿各 异的精美牌 匾都会 映入人们 眼帘。可见牌 匾艺术在 弘扬 古代传 统 民族文化 、 创 造优 良的社会 环境方 面起到 了重 要的作

匾额文化艺术浅析

匾额文化艺术浅析
多数精美 的匾额 , 四周 有许 多艺术雕 刻 , 如花卉 、 人物 、 瑞 水准 , 从而用迹最广。 因木匾要附于建筑物上面 , 经风吹雨淋 、 灾 珍 而这些雕刻 的内容往往反映 了古代 的民 祸破坏 , 以存世有限。 所 今天仍然 可以看到的原物大 多是晚清 民 兽 、 禽等精美的浮雕 , 俗, 雕刻 的内容通常也会跟匾文 的内容息息相关。 这就是雕刻艺 国时期 , 乾隆以前保存 完好 的匾额 已经较为罕见 。 术在 匾额上 的直接体现 。匾额 中比较常见 的装饰 图案 主要有 : ( ) 一 富贵图案 。富, 位列五福之 二 , 指财物牟侥 ; 贵指地位尊 贵 , 实质上 即指官 高爵显 , 主要 图案有 : 古代 礼器 爵, 牡丹 、 、 鹅 鸽鹊 二 福寿 图案 。在匾额中 , 有关福寿的图案就比较多 。主要 匾额 一般挂在大 门厅 堂 、 台水榭 、 亭 门楣檐 顶 间, 功用不尽 等。( ) 有各式各样 的“ 字 ,万” 以及蝙 蝠 、 寿” “ 字 松柏 、 龟鹤 、 经乌 、 灵芝 、 致, 却都起 到美观及封闭门上部到檐 间空间的作用。 照不 同 依 仙桃 、 拘把 、 花等 , 菊 这些 图案穿插组合 又可 演变 出各种 寓意的 的功用 , 匾额 大致有如下几类 : 图案 。( 喜庆图案 。中国民众是热爱生活 的, 三) 希望生活 中喜庆 1 . 招牌类匾额作 为商店招牌 , 今天仍广泛沿用。作为匾额世 吉祥 。 主要 图案有喜鹊 、 喜妹 、 合欢 、 营蒲 、 荷花等等 。 四 ) ( 其他图 俗化 的标志 , 匾额通过商匾这一形式进入百姓生活之 中。 匾多为
: l _ l _ l _

斋堂雅号一般 由文人题写 , 所以更能体现古今名士才子 横着为匾 , 竖着是额。 现在人们一般 已不再进行区分 , 统称匾额 。 好愿景 。 结绳而治”1 I 匾上四个字畅快淋 漓地将 主人 3 , 匾额在什么时候起源, 确定 的历史记载 , 代经学名士段玉 的才华和意志。如“ 没有 清 清协办大学士 陈大受就题有“ 安敦堂” “ , 匾,敦 勉 裁《 说文解 字注》 中提 及 , 汉高祖 六年 , 萧何 题写的 “ 龙” “ 秉性现于门前。 苍 、白 以立其志 ” “ 。 树德堂” “ 、海涵堂” “ 、裕后堂” , 等 都是明志 自 虎” 两关之 匾额是较早出现的匾额 ; 唐代吏部尚书 、 子太师 、 太 著 励也 , 名书法家颜真卿 , 文论 述题 匾的书法 , 著 代表了唐代高官对于匾 勉或警喻 自励 。 3贺颂类匾额用来歌颂称赞 、 . 旌表庆贺 , 通过赠与恩赐 的方 额的重视 ; 王公 贵族 曾热衷在宫殿城楼上题写 匾额 , 且十分重视 在此活动 中, 调人 际关 系、 协 维护伦理道德 、 规范 匾文书法 , 当时的书法家来题写1 要请 2 ] 。散文笔记《 氏闻见录》 式给予接受人 。 邵 记载有宋太祖赵匡胤就朱雀 门匾额与宰相赵普 的评 论。明清时 政治体制 等都得到传达 。这也是用途较广 、保存颇多 的匾额类 德行 、 祝寿 、 荣升等主题 。匾额的这种功 能是逐步发 代 , 王赐 匾大为盛行 , 帝 不少清代 的御 赐匾 、 旨匾保 留至今 。 别。如功名 、 圣 在明清时期 , 这一功能 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 。 清代 , 匾 《 清明上河图》 中描绘了医药铺首所悬 挂的医药铺字 号横 匾。匾 展演 进的, 各地都 比较普遍 。匾额协调人际 , 额凝结生活智慧 , 渗透于各阶层人们 E常生活之 中, l 形成 了完整 额作 为表彰忠孝节义的形式 , 的挂赠 习俗。 以作大致 推测 : 可 匾额起步 于两汉 , 发展 于唐 , 完备 树立行为典范 ,宣传伦理道德是从官府到 民间都喜用的一种方 于宋 , 兴盛 于明清 。 匾额 习俗源远流长。 自古及今 , 神州大地上可 式 。甚至官方提倡的孝义贞节影响到 民风 ,本应是庆贺的祝 寿 往 而是通 过表 彰寿者 的忠 见处处悬挂的匾额 。 匾额形式 主要分为横匾和竖 匾, 材质则有木 匾, 往出现赠送的 匾额不是庆贺寿诞 , 匾、 匾等 。 匾取色多变 , 石 木 装饰便捷 , 更能表现题匾者书法艺术 孝节义使本人更有一种荣耀感 。

匾额和匾额文化的前世今生

匾额和匾额文化的前世今生

匾额和匾额文化的前世今生匾额文化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它是一种艺术形式,用来记录特定场所或个人的名字、称号、成就或美德等。

匾额文化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历史悠久,影响广泛,至今仍在传承和发展。

匾额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墓碑铭文和殷商时期的铭牌。

墓碑铭文是古代人民纪念祖先和英雄的一种方式,内容主要是对逝者的赞颂和寄托。

而殷商时期的铭牌则用来标志地方、纪念事件或纪念一些重要人物,可以说是匾额文化的起源。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匾额文化得到了高度发展和重视。

它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作为装饰品,更是对场所身份和特点的象征。

例如,在官府、寺庙、书院、商铺等重要场所都可以看到匾额的存在。

匾额上的字体、内容和设计都经过精心挑选和制作,既要符合场所的气质,又要展示主人的品位和身份。

匾额文化还与中国书法艺术密切相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被视为高尚艺术,它的作品多半体现在纸上、帛上或其他纹饰之上。

匾额则成为书法家展示才华和艺术造诣的重要场所。

书法家们通过匾额的制作,既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技艺和风采,又可以为场所增添艺术氛围。

除了作为装饰品和艺术展示的对象,匾额文化还承载了一定的象征意义。

匾额上的字句和内容往往反映了主人的理念、宗旨和价值观。

例如,一些宗教场所的匾额上会刻有佛经、名言或禅宗思想,以表达主人对宗教信仰和追求真理的虔诚。

另外,一些商铺的匾额上可能刻有吉祥寓意的诗句,以吸引顾客和展示商家的气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匾额文化也经历了一些变化。

在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古老的建筑和场所逐渐减少,也就减少了匾额的使用。

然而,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复兴的呼声下,匾额文化逐渐受到重视和关注。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并重视匾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很多地方政府和机构都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来保护和修复古建筑,并举办相关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以增强民众对匾额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古建中国浅谈古建筑门楣上的匾额文化

古建中国浅谈古建筑门楣上的匾额文化

中国是匾额文化的发源地,从春秋战国开始,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匾额中的“匾”字在古代也作“扁”字,《说文解字》曰“扁,署也,从户册。

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

”扁是会意字,由户和册组成,本义是在门户上题字。

扁的主流形制为横长形,明清多用此形,也是用途最广,存世最多的一种。

而“额”,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

也就是说,用以表达经义、感情之类的属于匾,而表达建筑物名称和性质之类的则属于额。

因此合起来可以这样理解匾额的含义:悬挂于门屏上作装饰之用,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

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横着的叫匾,竖着的叫额。

历史上曾出现“无处不匾”、“无门不匾”的盛况,匾额被称为“古建筑的灵魂”。

在一些皇家园林或大户人家的门头上,更是极尽华丽之能事来装扮匾额,鎏金镀银、镶嵌珠宝,或雕刻华丽的花纹,彰显身份与品位。

匾额按其性质可分为六类:1、楼堂殿阁的名称。

如“滕王阁”“长生殿”“望月亭”“望江楼”等;2、商家字号的名称。

如“同仁堂”“内联升”“老凤祥”“荣宝斋”等;3、歌功颂德的题词。

如“桃李满园”“爱民如子”“高山仰止”等;4、绘景抒情的题词。

如“清风肃来”“山清水秀”“一碧万倾”“春和景明”等;5、述志兴怀的题词。

如“天道酬勤”“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等;6、庆典开张的题词。

如“大展宏图”“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等。

我国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式是单门独院,有院就有门,门上就有匾,匾额可以说是一个家族的门脸,彰显着家庭的门第层次、道德修养、思想情感、处世哲学、精神寄托以及对未来的追求。

匾额,不只是一座建筑、一个群落的名称,围绕着它的内涵,更多的是一种荣耀和精神存在,而且这份荣耀,不私藏、不束之高阁,它被立于墙上、门头等显眼的位置,传承发扬,为人所见,感人所感,激励着后世之人,将美好的品质悉数流传。

古代匾额大多由书法家题字,凝练圣贤学说精髓,汇成短短几字,涵盖深远奥义,再以酣畅精湛的书法落笔,一气呵成,具有极强的文学艺术感染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匾额文化【简谈中国匾额文化】
匾额,又称扁额、扁牍、牌额,简称为扁、匾或额,是悬挂在门或墙上部,题有作为标记或表示赞扬的文字的长方形的横牌。

其中“匾”字古也作“扁”字,《说文解字》对“扁”作了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

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

也有一说认为,横着的叫匾,竖着的叫额,到现如今,俗统称为匾额。

一般说,用以表达经义、感情之类的属于匾,而表达建筑物名称和性质之类的则属于额。

匾额一般挂在门上方、屋檐下。

当建筑四面都有门时,四面都可以挂匾,但正面的门上是必须要有匾的,如皇家园林、殿宇以及一些名人府宅莫不如此。

匾额以其多变的式样、高艺术化的书法艺术,与雄伟壮观的建筑相互辉映,和谐统一,成为建筑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匾额因其用辞雅练,书法精美,雕刻细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章从匾额的产生、种类、作用三个方面对匾额文化进行浅易探讨。

一、匾额的产生
匾额产生的历史原因。

匾额生而为治国,在匾额孕育形成的过程之中,就已融入了国家意志,已经具有了行使治国效能的内涵。

匾额,从夏朝至战国历近千年形成,是古人治国理念与借鉴具体形式融合的结晶。

在理念上有从古代“刊山表木,以定山川”
国家标志演化而来的痕迹,也有受殷商天子铸钟鼎铭文的影响,在长方形及竖写文字上,则明显脱胎于竹简木牍,而这些都体现着国家意志。

匾额产生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先秦“名学”。

匾额的生成是以孔子“正名以正政”,“名正言顺”的名学思想为核心。

孔子的“正名以正政”说,成为治国的重要理念。

它的三个基本论点是:“用‘名’来识别万物,以‘名’来区分贵贱尊卑,用‘名’来褒扬良善。

”这种“正名”之说也被后人引入到匾额形式之中。

匾额长方形用以显其正,而必须悬于门首之额,也是取其正中之意,表示着正统、正宗、正气和正派。

二、匾额的种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匾额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

1、根据质地
根据匾额的质地可以分为
①用于木构建筑外檐和内檐的悬挂式木质匾额。

②用于砖石建筑物的墙体和墩台上的镶嵌式石质匾额。

另外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有逐渐出现了金属质地的匾额。

虽然匾额的质地多样,但大多数匾额是以木制为主,这主要与我国古代传统建筑是以木质结构为主有莫大的关系。

2、根据形制
①基本形式
大多数的木质匾额是以长方形为主,基本形式有横匾和竖匾。

早期匾额以竖匾为多,多为竖长方形,也有近于正方形的。

晚期匾额为横式,基本上是横长方形。

这是由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变化决定的。

我国古代建筑十分明显的结构持征之一就是有斗拱,斗拱位于房檐之下,撑托着房檐,使之高大雄伟。

在唐宋以前,斗拱这一部分结构非常雄大,它在整个建筑物的高度中所占的比例很大,所以在那个时候的匾额多以竖匾为主,现存唐代匾额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佛光真容禅寺”是竖额。

自元、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比例就逐渐缩小,柱顶到房檐之间的高度就越来越小。

而匾额大都是悬挂在建筑物房檐之下,所以到后期横匾就比较合适了。

当然,后期有些高大建筑,檐下亦甚宽大,也用了竖匾。

如北京故宫里面那些大殿的匾额,就多用竖匾。

所以,用横用竖还要依建筑物的形制。

②衍生形式
随着时间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其与建筑、景物相搭配的要求的提高,匾额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

状如书卷者叫手卷匾,形似册页者叫册页匾,形如秋叶的名秋叶匾。

在清代李渔的《闲情偶记。

联匾第四》中,关于匾的形状就有明确的记载:“手卷额:与寻常匾式无异,止增圆木二条,缀于额之两旁,若轴心然。

……册页匾:用方板四块,尺寸相同,其后以木绾之。

……秋叶匾:御沟题红,千古佳事;取以制匾,亦觉有情。

但红叶宜小;匾取其横,联妙在是。

是亦不可不知也。


李渔不仅详细的记载了匾额的形状、制作方式,甚至将每种
匾额的优缺点或者题写、应用时的注意事项都一一道来。

3、根据用途分
根据不同的用途,匾额大致分为三个大类:
①建筑、园林、堂号类
此类匾额主要是标识建筑物和景物的名称,或表示姓氏、发扬祖风,是匾额最基本的类型,最为常见的有寺庙(如迴澜寺),宗族祠(如戴氏宗词),宗室堂(如张姓“清河堂”),官府门第(如参军府,郎官第),室斋雅号(如闲有家)。

②旌表、贺颂、勉励类
这一类匾额多用以歌颂,称赞,旌表,庆贺之途,通过赠送,恩赐的方式给予受匾者。

它们起到了协调人际关系,维护伦理道德、政治规范的作用。

这种匾这也是用途最广,保存较多的匾额类型之一。

比如祝寿匾,荣升匾、功名匾、德行匾等…
③商铺,招牌类
这类匾额就是商店的招牌,是匾额世俗化的一种标志。

匾额是逐渐通过商匾这一形式进入民间生活的。

在宋朝时期,商匾就发展得比较完备了。

这种匾大多为长方形,悬挂于门窗之上,尺寸以门面大小而定,颜色大多为黑漆金字,也有黑漆绿字或红漆黑字的。

而大商号或讲究的店铺也有将题字镌刻于木板上再贴金,有人称之为“金字招牌”,这样的匾额显得格外醒目庄重。

匾额在制作上也追求特色,形式多样。

四周镶以不同的花纹边饰,或木或石,或写或刻。

石匾用砖雕作花边也曾广为流行。

三、匾额的作用
匾额的作用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标识名称
建筑、园林、堂号匾,商铺招牌匾都对所在建筑、府第、商铺起到了很好的标识作用。

标识名称是古代匾额的一大功用,统治阶级用匾额来标识着国号、国门、皇权,标识着各级部院和各级衙署,都具有强烈的政治作用。

也是政府的行政行为。

即使是大量遗存的城池、关隘、河桥、街道、里坊、牌楼、牌坊,以至石刻也均为官方所为,都起到了很好的标识名称的作用。

2、宣扬教化
匾额作为一种公共资源,承担了为统治阶级利益与公共利益服务的功能。

用匾额这种艺术形式进行宣扬教化,是以文治国的手段之一,是我们祖先的一大发明。

尤其是以庞大的牌坊、牌楼进行教化,起到了良好作用,达到了维护社会安定的目的。

这些历经几百年风雨的建筑,所铭刻的大字,时至今日仍然起着教化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