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匾额:古建门楣上的文化奇葩

合集下载

农村人家大门上镶嵌的匾额蕴含了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农村人家大门上镶嵌的匾额蕴含了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农村人家大门上镶嵌的匾额蕴含了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作者常在农村跑,见一些老房子、旧门楼上的匾额内容很好,字也不错,就顺手拍下来做资料。

这座老房子门上的砖刻匾额是“受天之祜”,意思是蒙受老天的保祐。

出自《诗经·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于万斯年,受天之祜。


这处旧宅门上也是砖雕的匾额“兰亭并美”。

这是一处旧门楼上手书的匾额“谅可风”。

这处旧门楼上是木刻的匾额“清心寡欲”。

如今,农村的很多门楼都修得很气派,很高大,上边也都镶着精美的陶瓷匾额。

和过去的匾额相比,总觉得多了点啥,又少了点啥。

如今,农村的很多门楼都修得很气派,很高大,上边也都镶着精美的陶瓷匾额。

和过去的匾额相比,总觉得多了点啥,又少了点啥。

如今,农村的很多门楼都修得很气派,很高大,上边也都镶着精美的陶瓷匾额。

和过去的匾额相比,总觉得多了点啥,又少了点啥。

如今,农村的很多门楼都修得很气派,很高大,上边也都镶着精美的陶瓷匾额。

和过去的匾额相比,总觉得多了点啥,又少了点啥。

如今,农村的很多门楼都修得很气派,很高大,上边也都镶着精美的陶瓷匾额。

和过去的匾额相比,总觉得多了点啥,又少了点啥。

如今,农村的很多门楼都修得很气派,很高大,上边也都镶着精美的陶瓷匾额。

和过去的匾额相比,总觉得多了点啥,又少了点啥。

如今,农村的很多门楼都修得很气派,很高大,上边也都镶着精美的陶瓷匾额。

和过去的匾额相比,总觉得多了点啥,又少了点啥。

围观匾额:古建门楣上的文化奇葩

围观匾额:古建门楣上的文化奇葩

围观匾额:古建门楣上的文化奇葩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匾额中国的古建筑,举凡楼、台、亭、阁或轩、榭、堂、馆,匾额是不可缺少的装饰品,从内容到款式,从材质到风格,都与建筑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

中国古典建筑与文化珠联壁合的范例之一,是匾额。

匾额是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

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匾额最上层的匾额题曰“庆演昌辰”,中层匾额题曰“承平豫泰”,下层匾额题曰“欢胪荣曝”匾额,又称匾、牌匾,是悬挂或镶嵌于建筑物醒目处的题字牌。

材质以木、石为主,形状以长方形居多,有横式匾、竖式匾及册页匾等,为我国传统文化载体。

匾额始于秦汉,兴盛于明清,广泛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无论是皇帝对臣民的赏赐,还是民间的礼尚往来、文人雅士的自励警勉、官吏对下属的嘉奖或同僚间的酬赠,都离不开匾额这一表现形式。

匾额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产物,它集文学、书法、雕刻、装饰艺术于一体,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民俗、官吏和科举制度的缩影。

江西·南昌滕王阁匾额滕王阁”巨匾由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所书,滕王阁殿中上方的狂草匾额“瑰伟绝特”是唐代书法家怀素的狂草书法,“东引瓯越”出自王勃《滕王阁序》从形式上讲,匾额是书法美的载体,又是同章美的载体。

匾额所标识的名称,言简而意赅地浓缩了蔚蔚大观文化内容,使建筑物大增光彩,甚至成为社会政治文化的符号。

从文化承载看,匾额浓缩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古代典籍的精华,人类优秀的品行,都在匾额上得以展现。

名言警句、诗词歌赋皆入匾中,使之得以广为流传。

作为艺术品,匾额在材质的应用上,几乎囊括了所有艺术品门类所能用之材。

所有艺术品门类的技艺,都在匾额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与发挥,堪称中国传统艺术之大成。

从榜书艺术看,匾额作为载体,篆、隶、宋、楷、魏、行、草诸多字体均有使用和体现,把书法艺术从书斋和文人圈子中推向了社会。

而历代名人包括帝王榜书真迹都因匾额得以流传。

《清明上河图》“赵太丞家”药铺匾额匾额之始,多用作宫殿、官第、楼阁的标识。

匾额:门楣上的文化瑰宝

匾额:门楣上的文化瑰宝

人送去祝福,让客人吃好喝好,祝愿婚礼成功,再由证婚人夸奖新郎新娘,表达叮嘱与期望。

在司仪主持下先拜天地,再拜父母,之后拜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大伯、叔叔、大娘、大婶,以及其他七大姑八大姨的远近亲戚,受拜者听到新娘的称呼就要送出红包。

接下来,新郎新娘对拜,双方交换婚戒、饮交杯酒,点燃红蜡烛,婚礼结束。

喜宴进入21世纪,村民逐渐放弃在家举行婚礼、待客的习惯,选择去酒楼饭店预订宴席,这种方式慢慢成了一种新的习俗。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贺喜的人往往很长时间行走在路上,旧式宴请多是中午之前待客一次,下午2点以后再盛宴款待。

改在酒楼饭店设婚宴后,一般中午1点左右开始。

婚宴菜肴一般为十热、十凉、两个汤,另有各类酒水和饮料,菜品丰富。

闹洞房、闹公婆闹洞房是重要的婚俗之一,吃苹果、掏鸽子、新娘腰上拴气球等,闹洞房的形式五花八门。

公公婆婆在儿子结婚之日也会被打闹,脸被涂黑、头戴花帽,主要是为了博大伙一笑,图个喜庆。

添箱旧式的添箱,是新娘的兄弟在婚礼的次日到男方家中,看看自己姐姐(妹妹)是否孝敬公婆,说些让公公婆婆等长辈多包涵、多指点之类的客气话。

同时,新娘要在这一天拜望同家族的长辈。

回门婚礼第三天,新娘带新郎到自己娘家,称作回门。

购买几样好礼物,一家人欢欢喜喜,共同进餐,新娘的父母也会叮嘱女婿好好过日子等。

接九回九结婚后的第九天,女方娘家来人接新娘回家,称“接九”。

新娘被娘家接回住9天,然后再送回婆家,称“回九”。

至此,结婚的一切程序全部完成,以后逢年过节,尤其是每年的端午节、中秋节、春节,以及娘家的庙会日,女儿都要携儿带女同丈夫一起去看望父母。

上礼上礼就是结婚者的亲戚、朋友、邻居为结婚者送礼物、礼金。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上礼50元则算大礼,进入21世纪后,上礼一般以100元为起点,2012年前后,上礼200元就算数量少的了。

各时期上礼一般有个下限,更近的亲戚、关系更好的同学朋友要想多上礼,数量则没有上限。

匾额:门楣上的文化瑰宝赵婷匾额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以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和深远的寓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的大成,述说着上千年的历史,被称为“古建筑的灵魂”。

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南宁市第二中学2024年春季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测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2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积累(21分)校文学社正在开展“寻民俗之美,扬文化自信”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春晚记忆】春晚见证了百姓的生活喜乐,它之所以成为中国的新民俗的原因,是因为春晚凝结着百姓的过年记忆。

春晚独具仪式感,已在不知不觉中衍化为一种新民俗,一年一度地等待着我们去品鉴、去守望。

【视听盛宴】今年的春晚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为全国观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节目《锦鲤》,舞蹈演员身着红白色衣裙,仿佛自由自在的锦鲤,时而鱼翔浅底,时而翩然起舞,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西安会场上演的《山河诗长安》,千人齐诵《将进酒》的场面令人震hàn(),当声音戛然而止的那一刻,观众热血沸腾。

创演秀《年锦》选取汉、唐、宋、明四个朝代富有代表性的纹样,织出一幅跨越千载的纹样变迁图卷。

【文化自信】2024年春节晚会无疑是一场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盛实。

它激发了海内外华夏儿女的民族自豪感,蕴含着中国人朴素的家国情感,其影响力也是非同寻常的,是中国文化走向全球的品牌名片。

1.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1)震hàn()(2)戛然而止()2. 解释语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

(1)翩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叹为观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视听盛宴】中有不少成语,除了以上第1、2题中出现的成语外,请你再写出其中的3个。

4. 根据对联的要求,从以下句子中选出有关春节的对联,按上下联顺序填写序号。

①节至人间万象新②赓续文化基因③近水远山皆有情④春临大地百花艳⑤清风明月本无价⑥厚植文化自信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下列从语段中选出来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 春晚见证了百姓的生活喜乐,它之所以成为中国的新民俗的原因,是因为春晚凝结着百姓的过年记忆。

匾额:中华文化园中的一朵奇葩

匾额:中华文化园中的一朵奇葩

匾额:中华文化园中的一朵奇葩作者:张君来源:《中国经贸》2008年第17期匾额,是中国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

匾额,又称扁额、扁犊、牌额、简称为扁、匾或额。

中国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所撰《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匾额:“扁,署也……署门户之文也。

”也就是在门户上题字,以作居室的标记。

凡是宫室,殿堂、亭榭、书斋等以大字题于门额上,均称匾额。

古代匾额大多为木质,也有石质雕刻的。

不论木质或石质的,匾额一般为长方形,尺寸以门面大小而定,多为黑漆金字,醒目端庄。

有的还配以楹联或艺术雕刻。

匾额一向注重书法艺术或题额者的地位,以提高悬挂匾额场所的声誉。

古代的贵族、高官、功臣、名士,往往以得到当时皇帝题赐的匾额来炫耀权势。

也就是说,用以表达经义、感情之类的属于匾,而表达建筑物名称和性质之类的则属于额。

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横着的叫匾,竖着的叫额。

因此,合起来可以这样理解匾额的含义,悬挂于门屏上作装饰之用,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

匾额一般分为两种,官方的和民间的。

官方的出现较早秦代就有了,而民间的则要到唐末才出现。

当时,里坊制度被废除,百姓可以临街破墙开店,于是人们开始想出了挂出各自的匾额来招揽生意。

到了宋代,匾额就更多了。

匾额一般挂在门上方、屋檐下。

当建筑四面都有门时,四面都可以挂匾,但正面的门上是必须要有匾的,如皇家园林、殿宇以及一些名人府宅莫不如此。

由于是明挂的,所以,历史上的匾额属于首当其冲被损毁的文物。

匾额,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

几千年来,匾额把中国古老文化流传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的大成,以其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深远的寓意、指点江山,评述人物,成为中华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标志,匾额过去在城市和乡村都非常普遍地被使用,由于历史的变迁以及其他因素,如今在城市已经很难看到有文物价值的老匾额了。

门匾语的文化内涵

门匾语的文化内涵

门匾语的文化内涵门楣,一个生动的比喻,漏窗是园林墙之眼,门楣则是镶嵌于园林墙之眉,漏窗是建筑构件,而门楣则包含了更多的人文,包含了名人的书法、篆刻、寓意等历史文化信息。

购自苏州,出自于苏州桃坞大街旧房拆迁工地,这种庭院门匾现在已非常少见了,适合当今私人会所和中式装饰的墙面,古意盎然。

养拙:谓才能低下而闲居度日。

常用为退隐不仕的自谦之辞。

晋潘岳《闲居赋》:“仰众妙而绝思,终优游以养拙。

”唐钱起《春宵寓直》诗:“养拙惯云卧,为郎如鸟栖。

”清陈梦雷《西郊杂咏》之六:“养拙安贫贱,聊复称我情。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杜甫的地主生活》:“因此,他才南下'养拙’--是说不会做官,只好休养藏拙。

”门匾语的文化内涵门匾都雕刻有文字,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或院主人的身份与好恶,因此这个词语便成了门匾的核心和灵魂。

我们暂把这类词语叫作"门匾语"。

门匾语以最简练的方式,言简意赅地体现了人们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处世哲学,以雅俗共赏、寓意深刻的风貌召唤着真善美,晓喻着是与非,激荡着人的心魄,铸造着人的灵魂。

它题旨广泛,内容纷繁,深入浅出,意义深远,一个门匾就是解读一个家庭的卷首导言,阐释一个门第的点睛之笔,无不闪现着极其亮丽的文明之光,无不蕴藏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门匾语的文化内涵主要通过门匾这一独特的形式,揭示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反映了人们特定的文化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就是我们常讲的精神寄托。

向往美好、追求圆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因此门匾语也正是围绕着这一主题而竞相生发,纷呈异彩的。

其一,趋吉求安心理的表现趋吉求安是人类共有的心理。

定襄县内的门匾语绝大部分就反映了这种心理,表现了人们对生存与发展、美好与平安、幸福与和睦的渴求。

"凝瑞宅"、"幸福居"、"福寿康宁"、"吉祥如意"、"迎喜接福"、"五福临门"、"乐在其中"、"紫阁生辉"等,即是对这一心理直截了当的表白,而"向阳第"、"松竹梅"、"寿山福海"、"紫气东来"、"桂子兰英"、"六合同春"等则是人们向往吉祥幸福心理的情深意远的反映。

匾额 门楣上的文化瑰宝

匾额 门楣上的文化瑰宝

匾额门楣上的文化瑰宝匾额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以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和深远的寓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的大成,述说着上千年的历史,被称为"古建筑的灵魂"。

历史上曾出现"无处不匾""无门不匾"的盛况。

1.源于古人对门的重视提到匾额,许多人可能觉得很陌生。

但如果说到老字号商铺"稻香村""张一元",再到皇宫寺庙的"太和殿""雍和宫",就会感到匾额离我们并不远。

它既是一种文化载体,也是一种传统象征,既是人文风景,更是历史印记。

匾额兴起于先秦,历经两千余年沉淀与打磨,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

匾额简称为匾,古代"匾"写作"扁"。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扁"作了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

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

"即点出了匾额作为"建筑命名"的原始功能。

匾额,又称扁额、扁牍、牌额、牌匾,简称为扁、匾或额。

也有说,横写为"匾",竖写为"额"。

中国的古建筑门屏上端,多缀有匾额,其特点为文字不多,一般二字、三字、四字。

古代匾额大多为木质,也有石质雕刻的。

不论木质或石质的,匾额一般为长方形,尺寸以门面大小而定,多为黑漆金字,醒目端庄,寓意深远,措词文雅,书法遒劲有力。

匾额习俗的形成源于古人对门的重视。

在古代,门被称为"衡门",是一种领地的标识,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至今仍然保留着在衡门上放置猎物作为其领地的风俗。

当部落发展成为国家,氏族首领化家为国,衡门上的标志也简化成为文字,成为了国号。

我国古代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的国号为商,《诗·商颂·玄鸟》中曾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字的甲骨文极像衡门之上放置鸟牲。

古代门匾上的字工艺

古代门匾上的字工艺

古代门匾上的字工艺
古代门匾上的字工艺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木雕技艺。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门匾是门上横贯的牌匾,通常用于表示房屋的名称、主人的身份以及寓意吉祥的文字。

古代门匾上的字工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字体设计:古代门匾上的字通常采用清晰、端庄、工整的楷体字。

字体的形状和布局需要与门匾的大小、形状和风格相匹配,以达到美观的效果。

2.雕刻技巧:古代门匾上的字通常采用木雕技艺进行刻制。

雕刻师傅需要根据设计的字体,运用刀具将字体逐字逐句地雕刻在木质门匾上。

雕刻过程需要细致入微,保持刀法的稳定和准确,以确保字体的线条清晰、笔画匀称。

3.装饰处理:古代门匾上的字通常会进行一些装饰处理,以增加艺术效果。

例如,可以使用金属箔或贴花来装饰字体,使之更加华丽。

此外,还可以使用彩绘、镶嵌等技法,使门匾上的字更加生动、立体,呈现出浓郁的艺术风格。

总的来说,古代门匾上的字工艺体现了中国古代木雕技艺的精湛水平,其精细、工整、美观的字体设计和雕刻技巧,以及装饰处理的方法,使古代门匾成为了一种具有艺术观赏价值的文化遗产。

晋中古建筑匾额文化浅析

晋中古建筑匾额文化浅析

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匾额是独特的民俗文化。

它集文学、书法、雕刻艺术于一体,不仅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还包含做人的道理,寄托着主人的志向情趣,记录着时代的文明和社会价值观,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和建筑特色的一种装饰构件。

在山西晋中的古民居建筑中现存众多的匾额,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对研究地方民俗、艺术和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对现代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晋中古建筑匾额文化内涵晋中最著名的民居首推四个大院,即祁县的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灵石的王家大院,太谷的曹家大院。

在各个大院的大门、院门、厅堂、楹柱等显眼位置处处张挂牌匾,内容或抒情、或状物、或言志、或警世,可谓是内容丰富,文采飞扬。

这些牌匾的内容不仅语言精,文辞好,而且书法艺术也很高,给建筑增添了几分灵气。

许多匾额往往有其特别的文化内涵,蕴含着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是古代伦理及思想文化传承与建筑的完美结合,集中反映着当时的历史和社会时尚。

1.道德观念在晋中民居的众多匾额中,大多反映了传统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观念,宣扬积德行善传统美德,有不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后人有一定的教育和启迪作用。

在晋中著名国保单位乔家大院老院统楼上悬挂着的“为善最乐”(图一)砖雕匾额是乔家始祖于清乾隆年间建成大院后悬挂的,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乔家传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的至理名言,是乔家奉行助人为乐、多做善事的处事原则。

“慎俭德”(图二)、“毋不敬”、“敦品第”,还有散落在祁县古城里的“谦虚自学”、“忠厚传家”、“锄经种德”、“敬勤敏”、“锦世德”、“齐修志”等匾额也是对传统的文化观念的传播,告诉人们做人要有良好的道德品格,敏而好学、积极进取,发扬谦虚谨慎、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尊老爱幼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晋商理念匾额还广泛运用于商家字号,这些字号牌匾除了企盼商店、货庄财源茂盛、兴旺发达外,还传播了晋商的经营理念。

如坐落在祁县城内小东街39号院大德通茶票庄旧址的“大德通”匾额(图三),三字刚劲有力,充满生气和活力,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建筑“点睛之笔”——匾额文化

古建筑“点睛之笔”——匾额文化
匾额的悬挂范围非常广泛,既有悬挂室外的,也有悬挂室内的。关隘城堡、宫阙王府、园林名胜、坛观寺庙、名门宅第、工商店铺等等,牌匾几乎无处不在。匾额悬于宅门则端庄文雅,挂在厅堂则蓬荜生辉,装点名胜则古色古香,描绘江山则江山增色。虽片辞数语着墨不多,望之却巍然大观,令人印象深刻。
匾额就其建筑材料来说,大致可分为石刻匾额、木刻匾额及灰制匾额等。匾额一般挂在门上方、屋檐下。当建筑四面都有门时,四面都可以挂匾,但正面的门上是必须要有匾的,如皇家园林、殿宇,以及一些名人府宅莫不如此。许多匾额的四周边框上,雕饰各种龙凤、花卉、图案花纹,有的镶嵌珠玉,极尽华丽之能事。
第三类是文人的题字匾额,用语切当,意味深长,用以寄寓明志、缀饰美化。如林则徐书斋悬有“制怒”匾额,自警待人处事要冷静慎重。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两块匾额,更是寓意深刻。而且,在中国风景名胜、园林古迹等处也多见文人题写的匾额,其写景状物、言表抒情,寓意深邃,具有极大的文学艺术感染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山岳生色,河川增辉。
嵩阳书院前门的匾额。
匾额悬挂范围广泛
中国早期的匾额以竖匾为多,后来匾额多为横式,由竖到横的转变,是随着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特征——斗拱的变化而变化的。斗拱位于房檐之下,承托着房檐,使之高大雄伟。在唐宋以前,斗拱结构宏大,自元、明以后,斗拱所占比例逐渐缩小,匾额也只能由竖式变为横式。所以也有另一种说法,横式为匾,竖式为额。
古建筑“点睛之笔”——匾额文化
河南包公祠“正大光明”匾额。
中国的古建筑上,多缀有匾额,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匾额讲究的是内容的意境及文采,表现出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匾额”又称“扁额”、“扁牍”、“牌额”,简称为扁、匾或额。“匾”字古从“扁”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清朝的《说文注》中对此进一步解释:“署门户者,秦书八体,六曰署书。”所以,匾额的出现至少可以追溯到秦代。而“额”字,在《说文解字》中作“额”字,即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所以,人们通常把用以表达经义、情感之类的称为匾,而表达建筑物名称和性质之类的则归于额。

中华豪门—古人为何喜欢在门上挂匾?

中华豪门—古人为何喜欢在门上挂匾?

中华豪门—古人为何喜欢在门上挂匾?本期编辑/上海雅舍辛乙堂Yashe Studio———————————匾额又称扁额、扁牍、牌额,简称为扁、匾或额,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

凡是宫室、殿堂、亭榭、书斋、商铺等以大字题于门额上,均可称匾额。

在历史长河中,匾额以其多变的式样、高超的书法艺术,与雄伟壮观的建筑相互辉映,成为建筑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Plaque, also known as Bian'en, Biandu and Pai'en, is an ancient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All palaces, halls, pavilions, study rooms, shops, etc. are inscribed on the door in large characters, which can be called plaques. In the long history, the plaques, with their varied patterns and superb calligraphy art, have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architecture, reflecting each other with magnificent buildings.同时,匾额作为一种生活技艺习俗,也形成了一定的惯制和表现形式,在中国大地广为流传,成为了一种帝王将相与黎民百姓共享、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共有、大陆与台湾地区共存的、极富特色的习俗。

At the same time, as a living skill custom, the plaque has also formed a certain custom and form of expression, which has been widely spread in China. It has become a distinctive custom shared by emperors and generals and civilians, shared by Han and ethnic minorities, and coexisting between the mainland and Taiwan.中国的古建筑,凡亭台楼阁,皆能见匾额。

古建中国浅谈古建筑门楣上的匾额文化

古建中国浅谈古建筑门楣上的匾额文化

中国是匾额文化的发源地,从春秋战国开始,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匾额中的“匾”字在古代也作“扁”字,《说文解字》曰“扁,署也,从户册。

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

”扁是会意字,由户和册组成,本义是在门户上题字。

扁的主流形制为横长形,明清多用此形,也是用途最广,存世最多的一种。

而“额”,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

也就是说,用以表达经义、感情之类的属于匾,而表达建筑物名称和性质之类的则属于额。

因此合起来可以这样理解匾额的含义:悬挂于门屏上作装饰之用,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

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横着的叫匾,竖着的叫额。

历史上曾出现“无处不匾”、“无门不匾”的盛况,匾额被称为“古建筑的灵魂”。

在一些皇家园林或大户人家的门头上,更是极尽华丽之能事来装扮匾额,鎏金镀银、镶嵌珠宝,或雕刻华丽的花纹,彰显身份与品位。

匾额按其性质可分为六类:1、楼堂殿阁的名称。

如“滕王阁”“长生殿”“望月亭”“望江楼”等;2、商家字号的名称。

如“同仁堂”“内联升”“老凤祥”“荣宝斋”等;3、歌功颂德的题词。

如“桃李满园”“爱民如子”“高山仰止”等;4、绘景抒情的题词。

如“清风肃来”“山清水秀”“一碧万倾”“春和景明”等;5、述志兴怀的题词。

如“天道酬勤”“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等;6、庆典开张的题词。

如“大展宏图”“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等。

我国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式是单门独院,有院就有门,门上就有匾,匾额可以说是一个家族的门脸,彰显着家庭的门第层次、道德修养、思想情感、处世哲学、精神寄托以及对未来的追求。

匾额,不只是一座建筑、一个群落的名称,围绕着它的内涵,更多的是一种荣耀和精神存在,而且这份荣耀,不私藏、不束之高阁,它被立于墙上、门头等显眼的位置,传承发扬,为人所见,感人所感,激励着后世之人,将美好的品质悉数流传。

古代匾额大多由书法家题字,凝练圣贤学说精髓,汇成短短几字,涵盖深远奥义,再以酣畅精湛的书法落笔,一气呵成,具有极强的文学艺术感染力。

古代文化不凋的奇葩—匾额

古代文化不凋的奇葩—匾额

古代文化不凋的奇葩—匾额一、何为“匾额”匾额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说文解字》对“扁”作了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

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

”额,即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横着的叫匾,竖着的叫额。

但如今,人们已然不分得如此细致,统称为匾额。

匾额一般挂在门楣与檐顶之间,可见于大门厅堂,亦可见于亭台水榭,虽功能不相同,但都起到了美观和封闭门上部到檐之间的空间的作用。

二、匾额的历史发展对匾额的记载和研究,古今皆有之。

虽然我们对匾额具体的起源时间尚无法准确地考证,但从古籍的记载中,我们可以顺其脉络,理清其出现、发展、演变的进程,使我们对匾额的历史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

匾额起源于何时, 尚无准确的历史记载,各种资料中也是众说纷纭,普遍的一种观念认为,根据清代训诂学家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最早出现匾额是汉高祖六年(即公元前200年),萧何题写的“苍龙”、“白虎”两关之匾额。

在汉代,的确是出现了匾额的题写。

在《太平广记·卷第二百六·书一》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韦诞:魏韦诞,字仲将,京兆人......诸书并善,题署尤精。

明帝凌云台初成,令仲将题榜,高下异好,宜就点正之,因危惧以戒子孙,无为大字楷法。

......初青龙中,洛阳许邺三都宫观始就,昭令仲将大为题署,以为永制。

”而同样在《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七》中写到“孝武帝改治宫室及庙诸门,并欲使王献之隶草书题榜,献之固辞”这两段记载,反映了在魏晋时期,王公贵族开始热衷于在宫殿城楼之上题写匾额,而且十分重视匾文的书法,具请当时的书法大家来题写。

唐代颜真卿在《乞御书放生池碑额表》一文中,讨论了碑额题写书法的要点,可见无论是朝廷还是书法家,对匾文书法已愈加的重视。

匾额在宋代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我们从其丰富的史料资源中便可窥见其一二。

《邵氏闻见录?卷第一》记载宋代皇帝对门额题字的内容非常的关注,甚至要理清一字之差。

皇帝尚且如此,下面的官员乃至百姓更是会争相效仿,匾额作为给建筑物命名的功能,已经不仅停留在单单起一个名字而已,而是开始对题字的内容字斟句酌了。

古代文化不凋的奇葩--匾额

古代文化不凋的奇葩--匾额

・文化百花园・58口张自中匾额,又称扁额、犏额、扁牍、牌额,简称为扁、匾或额。

我国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所撰《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匾额:“扁,署也……署门户之文也。

”也就是在门户上题字,以作居室的标记。

凡是富室、殿堂、亭榭、书斋等以大字题于门额上,均称匾额。

古代匾额大多为木质,也有石质雕刻的。

不论木质或石质的,匾额一般为长方形,尺寸以门面大小而定,多为黑漆金字,醒目端庄。

有的还配以楹联或艺术雕刻。

遁额~向注重书法艺术或题额者的地位,以提高悬挂匾额场所的声誉。

古代的贵族、高官、功臣、名士,往往以得到当时皇帝题赐的匾额来炫耀权势。

匾额兴起于何时?据清代训诂学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称,早在汉高祖六年(即公元前200年),萧何就题写过“苍龙”、“白虎”之匾额,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匾额集中表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在封建社会,对那些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政治规范政绩显著者,常常赏匾额加以表彰,称“扁表”。

《续汉书・百官志》里说:“三老掌教化。

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

”获得官府或百姓的扁表是一种很高的荣誉。

其中不乏对真正维护了民族利益。

为民伸张正义之人的表彰,如岳王庙的“还我河山”匾,老百姓赠给海瑞的“海青天”匾。

但更多的是维护封建伦常的匾额,如对众多烈女节妇、官宦人家的表彰。

匾额对恪守封建伦常、政治规范起警策、训诫和宣传作用,如《红楼梦》里先皇御笔的“慎终追远”。

古代还有一类官匾,是官员为表白为官初衷和抱负,喜用悬金匾形式昭示民众,并以此为鉴自勉,百姓也以此监督。

官匾多悬于公堂之上,内容则以表白为官清廉勤政者居多,如“明镜高悬”、“公正廉明”、“明察秋毫”等。

林则徐书斋高悬的“制怒”,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

宋太祖统一天下后,在自己的殿房上悬“公正明”手书匾额,自警治国要公正。

民间根据礼节和风俗,在人际交往中也有匿额交流,如祝寿时的“寿比南山”、“南极星辉”,建屋落成时的“华厦生辉”、“华堂永昼”,添子的“文曲星耀”、“喜听英声”等,它谐调了亲友、乡邻的关系。

今日看匾——中华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今日看匾——中华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今日看匾——中华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匾额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

故宫太和殿,“建极绥猷”匾
几千年来,它把中国古老文化流传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的大成,以其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深远的寓意、指点江山,评述人物,成为中华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武威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武威文庙位于武威市区,始建于明正统二年,后经明、清及民国年间的重修扩建,逐成一组布局完善的建
筑群,迄今已有五百余年。

武威文庙被誉为“陇右学宫之冠”,是西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也是全国三大孔庙之一。

武威文庙内收藏有从他处迁来或属文庙的唐至清石碑共30余通以及清到民国年间的匾额几十块。

其中有著名的西夏“护国寺感应塔碑”及元代“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

武威文庙的匾额主要集中在文昌殿内,文字内容有“司文章命”“文明长书”“孝友文章”等。

从匾额中呈现的时间、内容、作者以及其他信息中,揭示了清代武威地区的学风、文风、科举盛况及儒家文化思想信仰的特征,大致有如下记载: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化峻天枢”匾。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万世文宗”匾;
清雍正元年(1723年),“彩徹枢衡”匾。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兵部侍郎、两江总督牛鉴书“天下文明”匾。

牛鉴是清代官位最高的籍人。

武威文庙的这些匾额,其文辞典雅、优美,言简意赅,用最精粹的文字反映广博的内容,这些匾额,以其博大精深的人文思想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构成了一道绚丽多彩的人文景观。

韩城古城门楣题字浅析

韩城古城门楣题字浅析

184作者简介:雷蓉(1982— ),女,汉族,陕西韩城人。

主要研究方向:长城文物保护。

陕西韩城民居四合院浓厚的文化特色,不仅体现在建筑艺术上,更多地表现于家家户户的门楣题字、对联、壁刻家训上,门楣题字在明清时期的四合院中走向鼎盛。

现将韩城古城特色门楣题字浅析如下:古城卫家巷有一座门楼气派的四合院,两座石狮威武雄壮。

门楣“进士第”,这是明万历年间,官至吏部郎中卫先范故居。

吏部在唐时称天官,人称卫先范为“卫天官”。

韩城在明清时期共处进士119名,解状胜区,户尽可封,门楣上诸如此类的很多,如:“进士”、“名经第”、“世科第”、“登科”、“文魁”等,都说明宅主或祖上做官或考取功名,有显赫的政治地位,既向世人炫耀其身份地位,又激励后人奋发向上。

卫家巷西边有卫族人所建的哨门洞。

内面洞额砖雕题刻“天官旧址”,为清嘉庆乙卯(1819)年,卫族重修时所提;外刻“冰壶玉鉴”,是崇祯十一年(1638年)钦命陕西巡抚都察院右副御史石凤台为赐进士第吏部郎中卫先范立题。

“冰壶玉鉴”:冰壶,盛水的玉壶,比喻洁白;玉鉴,也称‘玉监’,光洁可鉴的玉片。

“冰壶玉鉴”是赞颂卫天官品德的高尚。

内刻:天官旧址“三槐世泽”的门楣题字悬挂于吴家巷16号。

相传周朝在宫廷外植三棵槐树,朝见天子时三公面向三棵槐树而立。

《周礼》有:“面三槐,三公位焉”之说。

后来把三槐比喻三公一类的高官。

宋朝王佑在庭院前亲手栽三棵槐树说:“吾之后,必有三公者”。

后来其子王旦做了宰相,故王姓人以三槐世家为荣。

“三槐世泽”表明其为王姓人家,标榜其家族的显赫。

在古城南段的上长巷内,有一砖砌门额,题刻“父子御史”,由《县志》可知,卫桢固,字禹涛,清顺治十四年举人,十八年进士,授新乐令,迁户部主事,云南道监察御史,后拜左副都御史;卫执蒲为明崇祯六年举人,七年举人,授开封推官,后人云南道监察御史,而卫执蒲为卫桢固之子,且均官至御史,他们后人为光祖耀,故门楣题刻“父子御史”。

以上只是韩城古城门楣题字的几个例子,而这种形式、这种文化遍布韩城城乡内外,牌坊上,戏楼上、庙宇上、哨门洞、宝塔、亭阁上等都有;有的砖刻,有的木刻,有的泥塑;有的炫耀其尊贵的身份地位,有的标榜自己是名门望族,有的是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门楣喜庆生辉彩;秦晋良缘兆吉祥 书法

门楣喜庆生辉彩;秦晋良缘兆吉祥 书法

门楣喜庆生辉彩;秦晋良缘兆吉祥一、门楣喜庆生辉彩门楣是古代建筑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位于门上方,常常装饰得非常精美。

门楣的装饰往往与喜庆、吉祥的图案和文字有关,以带来好运和美好的寓意。

门楣的装饰图案多种多样,有的是生动的花草、仙鹤,有的是寓意美好的吉祥物,如龙、凤、麒麟等。

这些图案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给人以生机勃勃、喜庆繁荣的感觉。

另外,门楣上的文字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常见的有“福”、“寿”、“喜”、“财”等吉祥文化文字,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二、秦晋良缘兆吉祥秦晋,是两个古代著名的国家,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区域。

秦晋之地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闻名,而“良缘”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秦晋良缘的兆吉祥,是指在秦晋地区生兴隆之兆,寓意着幸福美满、姻缘美好之意。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良缘一直被视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一个美满的姻缘意味着幸福的一生。

为了表达对良缘的向往和祝愿,人们会选择将秦晋的文化符号和良缘的吉祥兆头作为装饰,如在门楣上刻写良缘的吉祥石刻或者绘制相关图案。

三、书法书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在我国古代,书法被视为一种非常高贵的艺术形式,常常用来表达诗词、文章和画作的情感与意境。

书法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书写方式,更是一种艺术、一种情感的流露。

在我国古代,书法家被认为是文艺大家,他们通过自己对汉字的理解和感悟,用笔墨表达出了深邃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在门楣装饰中,书法常常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会选择精美的石刻或者绘制书法作品来装饰门楣,这不仅仅是一种美化,更是对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总结:门楣装饰是我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延续和弘扬。

门楣上的喜庆图案和良缘兆头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幸福姻缘的向往和祝愿。

通过书法的装饰,人们不仅仅是体现了对文字艺术的尊重,更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简论古建筑中的匾额文化——以天水南宅子为例

简论古建筑中的匾额文化——以天水南宅子为例

简论古建筑中的匾额文化——以天水南宅子为例邹丹婷【摘要】匾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其内涵广博,彰显着挂匾人的生活情趣与文化品位.匾额文化质朴精深,其短小精湛的内容中囊括了文学、书法、艺术、美术、雕刻等文化,在古建筑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匾额的历史发展、制作手法、文化内涵以及在古建筑中的地位、传承等方面的探讨,可以看出匾额文化对中国古建筑产生的深远影响.【期刊名称】《丝绸之路》【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2页(P45-46)【关键词】匾额文化;古建筑;传统文化【作者】邹丹婷【作者单位】天水市博物馆,甘肃天水7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2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深邃,其脉络纷繁复杂。

古建筑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显著地位。

匾额是其中的重要载体之一,悬挂于厅堂、楼阁、门面之上,与人们的生活工作联系不断。

匾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特殊文化载体,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没有停止对其的挖掘研究,从史料记载中我们可以探索出有关匾额的发展历程。

匾额出现的具体时间现已无法确切考证,现有历史典籍、文史资料中均没有对匾额出现时间的确切记载。

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说法较多、较被认可的观点是根据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所提,萧何在两关之上题写的匾额“苍龙”、“白虎”,①意即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0年)最早出现的。

汉代出现匾额的题写是有文字记载的。

据古代文言小说的第一部总集——《太平广记》记载:“韦诞:魏韦诞,字仲将,京兆人,诸书并善,题署尤精。

明帝凌云台初成,令仲将题榜,高下异好,宜就点正之,因危惧以戒子孙,无为大字楷法。

初青龙中,洛阳许邺三都宫观始就,昭令仲将大为题署,以为永制。

”②“孝武帝改治宫室及庙诸门,并欲使王献之隶草书题榜,献之固辞”。

③以上文字描述了王宫贵族请韦诞、王献之两位书法大家题写匾额的事宜。

由此可知,早在汉代,人们已开始将匾额悬挂于宫殿城楼之上。

匾额的出现相当于为建筑贴上了标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观匾额:古建门楣上的文化奇葩
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匾额
中国的古建筑,举凡楼、台、亭、阁或轩、榭、堂、馆,匾额是不可缺少的装饰品,从内容到款式,从材质到风格,都与建筑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

中国古典建筑与文化珠联壁合的范例之一,是匾额。

匾额是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

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匾额
最上层的匾额题曰“庆演昌辰”,中层匾额题曰“承平豫泰”,下层匾额题曰“欢胪荣曝”
匾额,又称匾、牌匾,是悬挂或镶嵌于建筑物醒目处的题字牌。

材质以木、石为主,形状以长方形居多,有横式匾、竖式匾及册页匾等,为我国传统文化载体。

匾额始于秦汉,兴盛于明清,广泛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无论是皇帝对臣民的赏赐,还是民间的礼尚往来、文人雅士的自励警勉、官吏对下属的嘉奖或同僚间的酬赠,都离不开匾额这一表现形式。

匾额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产物,它集文学、书法、雕刻、装饰艺术于一体,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民俗、官吏和科举制度的缩影。

江西·南昌滕王阁匾额
滕王阁”巨匾由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所书,滕王阁殿中上方的狂草匾额“瑰伟绝特”是唐代书法家怀素的狂草书法,“东引瓯越”出自王勃《滕王阁序》
从形式上讲,匾额是书法美的载体,又是同章美的载体。

匾额所标识的名称,言简而意赅地浓缩了蔚蔚大观文化内容,使建筑物大增光彩,甚至成为社会政治文化的符号。

从文化承载看,匾额浓缩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古代典籍的精华,人类优秀的品行,都在匾额上得以展现。

名言警句、诗词歌赋皆入匾中,使之得以广为流传。

作为艺术品,匾额在材质的应用上,几乎囊括了所有艺术品门类所能用之材。

所有艺术品门类的技艺,都在匾额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与发挥,堪称中国传统艺术之大成。

从榜书艺术看,匾额作为载体,篆、隶、宋、楷、魏、行、草诸多字体均有使用和体现,把书法艺术从书斋和文人圈子中推向了社会。

而历代名人包括帝王榜书真迹都因匾额得以流传。

《清明上河图》“赵太丞家”药铺匾额
匾额之始,多用作宫殿、官第、楼阁的标识。

北宋时,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商匾逐渐流行。

元春·大观园匾额《红楼梦》
明清时,匾额之风大盛,匾额内容追求意境和韵味。

《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妃回贾府省亲是夜,登楼步阁,涉水缘山你,眺览徘徊,乃命笔砚伺候,因其园之总名曰‘大观园’……”
交泰殿无为匾
中国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皇家宫殿“故宫”的每个大殿中都有皇帝御笔亲题的匾额,这些匾额集中反映了封建帝制的最高治国理想和策略。

“无为”匾为康熙所题,这是道家思想的体现。

老子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又云:“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康熙题无为,意在告诫帝王要顺应天道,体恤民情,与民休息。

换在今天,就是要构建和谐社会之意。

清·杨维伦千叟宴匾额
千叟宴是清宫中最为盛大的宴会,始自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乾隆皇帝继承了这个传统。

“千叟宴”匾文为:“皇祖与壬寅岁(1722年)举行千叟宴,实从古未有之旷典。

维时与宴王大臣,命诸皇子赐觞以示慈惠……”千叟宴之盛况,字里行间已了然托出。

杨维伦乃湖北黄陂“杨楼子榨坊”后人,翰林院学士。

深得乾隆宠幸。

乾隆五十年“千叟宴”后,乾隆皇帝将自己写的《记千叟宴》赏给了杨维伦。

天坛·祈年殿匾额
匾额按其内容主要分为三类,建筑园林匾、表彰歌颂匾、店家老字号匾。

建筑园林匾常见于宫殿、寺庙、园林等处。

或表名称,或祈祥瑞,或写胜景。

天坛祈年殿的匾额是清代最高地位的标志。

中国古代最大科举考场·江南贡院匾额
表彰歌颂匾,古人金榜题名,状元及第之时常常在自家门上悬挂牌匾。

1937年东北《海城县志》里说“新宅落成,或其他喜寿诸事,戚友亦多赠匾额,或称官阶,或论齿德”。

功名、荣誉是古人毕生追求。

门额上的匾,题写着表彰字眼的匾,能让主人荣耀,令旁人艳羡。

邓世昌·德龄扬烈匾
邓世昌“德龄扬烈匾”即为表彰歌颂匾,该匾边饰上方有双凤朝阳图案,周边为缠枝花卉,红地阴刻金字,款字浮雕,钤朱白双印,雕制于光绪十九年秋。

“德龄”意为花甲,“德龄扬烈”为花甲之年,功成名就之意。

北京·大栅栏商业街匾额
店家老字号匾,俗语道:“创出金字招牌,买卖找上门来”,店家的招牌常喜欢用吉利字眼,朱彭寿《安乐康平室随笔》卷六:市肆字号,除意主典雅或别有取意者不计外,若普通命名,则无论通都僻壤,彼此无不相同。

余尝戏为一律以括之云:“顺裕兴隆瑞永昌,元亨万利复丰祥;泰和茂盛同乾德,谦吉公仁协鼎光。

聚益中通全信义,久恒大美庆安康;新春正合生成广,润发洪源厚福长。

”诗固漫无意义,而言利字面,大抵尽此五十六字中,舍此而别立佳名,亦寥寥无几字美。

朱彭寿在随笔中所列举的五十六个字,对于牌匾用字,确实囊括几尽了。

匾额讲究的是内容的意境及文采,它集中表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儒雅之气与生俱来,是集古代文字、诗词、书法、雕刻、篆印、工艺美术、建筑装潢等艺术于一身的艺术载体,可谓“雅俗共赏”之典范。

古建筑之上的匾额不仅赏心悦目,而且又能陶冶情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