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额和匾额文化的前世今生
精品观器之---中华点睛匾额寄情

精品观器之---中华点睛匾额寄情【匾额】匾额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艺术文化。
匾额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说文解字》对“扁”作了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
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
”而“额”字,《说文解字》作“额”字,即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
匾额出现在春秋战国,当时名称不一。
秦朝在统一文字的同时,亦规定秦书有八法,其六曰署书,可见题于门首的文字并非始于秦,秦只是统一称谓。
【种类】几千年来,匾额把中国古老文化流传中的诗词歌赋、书法篆刻、风俗礼节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之大成,以其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深远的寓意、指点江山,评述人物,成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中不可多得的集合体。
正因为如此,老匾额才显得弥足珍贵。
匾额按其性质来说,比较常见的大致可以分为四类:1、堂号匾,像纪晓岚的“阅薇草堂”,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书塾“三味书屋”,恕思堂集的“恕思堂”,林则徐书斋“制怒”匾额,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两块匾额,更是寓意深刻;同时此类也有亭台殿阁的名称,像“滕王阁”“长生殿”、“望月亭”、“望江楼”等。
正大拍卖2014金秋拍卖拍品大漆“恕思堂”匾尺寸:206×86厘米2、牌坊匾,这一类是通常是作为表赞贺颂的,像“桃李满园”“慈阁春长”“高山仰止”等;也有风俗礼节的,这类匾额数量非常大,像祝寿时的“寿比南山”,建屋落成时的“华堂永昼”,添子的“文曲星耀”,尊师敬长的“师道尊”等。
正大拍卖2014金秋拍卖拍品黑漆嵌螺钿“师道尊”匾尺寸:121×62厘米3、字号匾,在商业发达地区,像“同仁堂”“内联升”“老凤祥”等;同时还有开业庆贺的题词,像“生意兴隆”“财源广进”,旧时浙江绍兴酒楼上挂有“太白遗风”、“刘伶停车”等。
正大拍卖2014金秋拍卖拍品朱漆洒金“万春堂”匾尺寸:90×41厘米4、书文匾,文人墨客带有文学色彩的或是座右铭式的匾。
述志兴怀的题词,如“聿修厥德”、“松竹同芳”、“尽悟为人”等;叙景抒情的诗文,如“吴昌硕怡园会琴记”等。
古建中的匾额汇总

古建中的匾额汇总匾额是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
它的产生,相传缘于中原河洛文化的发展,是华夏文明的一种体现。
匾额一般挂在门上方、屋檐下。
当建筑四面都有门时,四面都可以挂匾,但正面的门上是必须要有匾的,如皇家园林、殿宇以及一些名人府宅莫不如此。
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
匾额是中国古典文化一个灵动的缩影,是建筑物的灵魂和眼睛。
是用来表达喜好、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形式。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匾额进行介绍:1.发源于秦汉时期的题字牌2.自表家门的官署门第类匾额3.多悬于公堂之上的官家匾额4.对人歌功颂德的功德声望匾5.用来赞颂女性的贞节贤孝匾6.悬挂在庙宇门前的寺庙匾额7.多有用阁楼建筑的阁楼类匾8.用于书院内外的书斋类匾额发源于秦汉时期的题字牌匾额,是一种悬挂在建筑物主要出入口上方和室内堂壁上的题字牌。
最常见的有矩形横挂,矩形竖挂和方形3种形式。
此外,还有书卷型,蕉叶型和扇形等小件式匾额,多散见于园林亭廊、洞门、书斋小室和民居寓舍之中。
沈阳故宫崇政殿“正大光明”匾额阿房宫匾额最早发源于秦汉。
据说秦始皇时,书体定为8种,即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和隶书。
署书又称榜书,就是写匾额用的字体。
在当时,匾额常常以其题名而出现。
如秦汉时期建成的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中,殿阁宫舍门阀等建筑上的门匾就有80余处。
南浔古镇广惠宫成都传统的民居匾额清代御赐天后宫“神昭海表”匾额三原城城隍庙匾额我国的匾额起步于两汉时期,发展于唐代,完备于宋代,兴盛于明清时期。
自有匾额以来,它就与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密不可分,与建筑、民俗、文学、艺术、书法相结合,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写景状物,言表抒情,寓意深邃,具有极大的文学艺术感染力。
自表家门的官署门第类匾额我国匾额历史悠久,寓意深远,虽历尽岁月沧桑,在今天的中华大地上仍能不时见到它们端庄文雅的身影,这充分证明了我国匾额文化影响的深远。
这众多的匾额,按形式分,分为横匾和竖匾。
匾额——折射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

一
匾额 分 类
( )按 形 状 分 一
按 外 观形 式 匾 额 分 为 横 幅 、竖 幅 和 联 形 式 ( 横 幅与竖幅同时使用)三类 。早期的匾额 以竖 匾为多 , 晚 期 的 匾 额 多 为 横 式 ,横 式 呈 长 方 形 ,尺 寸依 门 面 大 小 而 定 ,挂 在 门 的 上方 或 是 屋 檐 下 。 匾 额 由竖 到 横 的转 变 ,是 随 着 古建 筑 构 件 斗 拱 的 变化 而 变 化 的 。 在唐宋 以前 .斗拱结构宏 大 ,自元 、明以后 ,斗拱 所 占 的 比例 逐 渐 缩 小 ,匾额 随着 斗拱 的 变 化 由竖 式 变为横式 ,一直延续至今 。联形式类似 对联 ,常 见
第 4卷 第 5期 21年 l 01 0月
清远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
Junlo Qny a oy cnc ora f i un P l eh i g t
VoI 4 . NO J .5 0c.2O11 t
匾额
折 射 历 史文化 的一 面镜 子
周梅 清
( 宁市博物馆 南 广 西南 宁 5 0 1) 302
收 稿 日期 :2 1一】 1 01 f— 1 8 作 者 简 介 :周梅 清 (96 ,女 ,广西钦 州人 ,馆 员,研 究方向 :民族历 史文化 。 17一)
第 4 卷
清远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
2 1 往 01
楠木等 上好木质居 多 。石刻 匾额 给人厚重 、沉稳 、 肃穆 的感觉 ,常用于 陵墓建筑 和古城池 的古楼 、钟 楼 、石牌 坊等建筑 ,但因受限于石质篆刻艰难 ,材质 笨重 ,石刻 匾额的使用并不 普遍 。比较 少见的是铜质 匾 额 ,铜 匾因造价昂贵 , 一般 很少 使用 。 ( ) 按 性 质 用途 分 三 按 其 性质 和 用 途划 分 , 匾额 可 分 为功 德 声 望 匾 、 贞洁贤孝匾 、婚喜寿庆 匾 、官府 门第 匾 、庙宇 宗祠 匾等五 大类 。功德 声望类 匾额通常 是作为表 彰 的 , 如表彰考取功名 ,表彰富人守规范 ,表彰 乡里 老师 等 ;婚喜 寿庆类 匾额数量非 常大 ,古 时每逢 喜庆 , 官 宦 门第 、积 善 人 家 、三 教 九 流 往 往 有 匾额 赠 送 ; 贞 洁 贤 孝 类 匾 额 多 赠 予 女 性 ,为 女 性 的守 节 与 高 尚 品 德 树 匾赞 扬 ;庙 宇 宗 祠 类 匾 额 是 指 寺 院 、庙 宇 、 祠 堂类匾额 ;官府 门第类 匾额是古代府第 、家庭 的 称 号 ,此类 匾额是家族 、府第文化状况 的遗存 ,反 映了府第 、家族的历史渊源和尊崇信奉 。
古色古香,匾里乾坤散文

古色古香,匾里乾坤散文古色古香,匾里乾坤散文一花一世界,一匾一乾坤。
匾额也称扁牍,牌额,始于秦汉,兴盛于明清,缘起河洛文化的发展。
最早是这样细分的,横为匾,竖为额,多是雕刻在木头和石头上。
精湛的书法,凝重的诗文,深远的寓意,教化后人,启迪智慧。
一块匾额,就是一个会呼吸的生命,就是一截耐人寻味的时光印记,虽只言片语,着墨谨慎,却令观者肃然起敬。
匾额,是华夏文化园地里的一朵奇葩。
宋代的匾额,多称为牌额,其牌面并非是现在常见的长方形,而是下部略宽十分之一。
它分为牌首(牌面的上方为首),牌带(牌面两侧),牌舌(牌面下方),雕花横木精美,与雄伟壮观的艺术建筑相互辉映,和谐统一。
明代的匾额,色彩丰富,工艺讲究,端庄大方,四周有边框,字迹多用黑色和金色。
清代的匾额有龙头匾和素线匾额,做工上更为讲究,四周的边框上,雕琢了各种龙凤图案,花鸟走兽,有的还镶着珍珠玉石,非常的华丽。
匾额,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的物态载体,集词赋诗文,书法雕刻,绘画篆印等特点于一身。
以匾研史,可以佐志,以匾研书,可得笔髓,其适情应境,文辞精粹,端庄文雅,古色古香,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民俗、官吏和科举制度的缩影,体现着古老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道德伦理,其言志达怀,褒扬彰显,歌功颂德,酬贺祈福的功能,堪为今人学习效仿。
因为一个人的十二年固执的坚持,才有了江西古貌古心收藏馆几千件藏品。
这个人,播撒了华夏传统文明的芳香,延伸了庐陵文化的宗脉,他就是年轻的馆长刘欣。
步入古貌古心收藏馆,就像畅游在一艘大船上,乘着这条船,穿越着时空,既看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又好像梦回庐陵,潜心栖息在庐陵文化的芳草地上。
古貌古心收藏馆里,匾额就达1500块,有历史名人匾,如南宋明相周必大的“节推”匾额、明朝状元、理学家罗洪先题的“武惠第”匾额,明朝内阁首辅、兵部尚书杨士奇题写的“司马大夫”,大明第一才子解缙的“理学名儒”。
为让观者更好地了解匾额文化,古貌古心收藏馆把匾额分为七大类:官署门第匾、医德教泽匾、功德声望匾、婚喜寿庆匾、贞洁贤孝匾、寺庙宗祠匾和书斋堂号匾。
古代著名匾额

古代著名匾额古代匾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独特存在。
匾额,指挂在门框或墙壁上的横幅,上面刻有语言文字,寓意吉祥吉庆,起到点缀居室空间的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匾额被后人记录在案,传承至今,值得我们珍视。
本文将介绍几个古代著名匾额及其背后的故事。
一、华盖山华盖山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又名升龙山,是明代太监、文学家王守仁登临之地。
王守仁精通字画诗词,静心观赏山水名胜,留下了许多精美的手稿和诗篇。
华盖山匾额,为王守仁所题,由李成寿书写。
匾额寓意为“华盖福地”,是王守仁对这个山岳胜景的赞美。
今华盖山匾额已损毁,但王守仁的文学成就却使他成为明朝时期的文学巨匠。
二、紫禁城紫禁城匾额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的代表作之一。
北京紫禁城匾额有三个:正门匾为“午门”,内城匾为“乾清宫”,宫殿前面那个匾额为“保和殿”。
这些匾额体现了明清宫廷建筑的雄伟和庄重,同时寓意着国家的权威和威严。
这些匾额一直在紫禁城内屹立,见证了我国的历史和文化。
三、大雪山大雪山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匾额上题字“盛世祥云”,寓意为瑞气盈门、国泰民安。
这个匾额是清代乾隆皇帝御笔题写,因为山峰高峻,若似立于云中,故名“盛世祥云”。
大雪山并不是我国最高的山峰,但因皇帝亲题匾额,因而名扬天下,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四、孔庙门额孔庙是儒家文化的圣地之一,位于山东省曲阜市。
门额是山门上的横匾,寓意为守执中庸、尽在其中。
孔子是中华文化的巨匠,他的教诲和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发展。
孔庙门额的每个字都是曾经的帝王亲笔所题,因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成为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门额之一。
五、梨园梨园匾额是清雍正皇帝赐给北京京剧“梨园”的名号。
梨园剧团成立于八旗官营,是中国京剧的起源地。
梨园匾额题词“梨园飞扬”,寓意为梨园剧团的风华正茂,激扬文艺之风。
梨园匾额见证了中国艺术最为鼎盛的历史时期,让我们感叹历史和文化的无穷魅力。
以上介绍的是一些著名的古代匾额,虽然已有千百年的历史,但它们的价值和意义却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建筑中的匾额文化思考

古建筑中的匾额文化思考古建筑中的匾额文化思考一、匾额文化概说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深邃,其脉络纷繁复杂。
古建筑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显著地位。
匾额是其中的重要载体之一,悬挂于厅堂、楼阁、门面之上,与人们的生活工作联系不断。
匾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特殊文化载体,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没有停止对其的挖掘研究,从史料记载中我们可以探索出有关匾额的发展历程。
匾额出现的具体时间现已无法确切考证,现有历史典籍、文史资料中均没有对匾额出现时间的确切记载。
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说法较多、较被认可的观点是根据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所提,萧何在两关之上题写的匾额“苍龙”、“白虎”,①意即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XX年)最早出现的。
汉代出现匾额的题写是有文字记载的。
据古代文言小说的第一部总集———《太平广记》记载:“韦诞:魏韦诞,字仲将,京兆人,诸书并善,题署尤精。
明帝凌云台初成,令仲将题榜,高下异好,宜就点正之,因危惧以戒子孙,无为大字楷法。
初青龙中,XX许邺三都宫观始就,昭令仲将大为题署,以为永制。
”②“孝武帝改治宫室及庙诸门,并欲使王献之隶草书题榜,献之固辞”。
③以上文字描述了王宫贵族请韦诞、王献之两位书法大家题写匾额的事宜。
由此可知,早在汉代,人们已开始将匾额悬挂于宫殿城楼之上。
匾额的出现相当于为建筑贴上了标签。
随着匾额运用的日益广泛,发展成为集书法、篆刻、文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文化载体,并不断发展延伸,凝聚了文人雅客与雕刻匠师的智慧,从皇朝殿堂延续到了民宅商铺,各式建筑中都开始出现匾额的身影,它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建筑构件。
唐宋时期,匾额的发展步入了高峰。
唐代的吏部尚书、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在《乞御书放生池碑额表》一文中,论述了匾额书法的要点。
④他作为高官和书法家的代表所提出的观点更加证明了匾额在朝野之上的重视程度;在当时,达官显贵们为了彰显身份品位,邀请书法家在自家的房屋亭台上题写匾额。
到了宋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建筑形式也日趋多样化,匾额的使用逐渐扩展到了商铺,商业用匾是这个时期最为显著的特点。
匾额文化【简谈中国匾额文化】

匾额文化【简谈中国匾额文化】匾额,又称扁额、扁牍、牌额,简称为扁、匾或额,是悬挂在门或墙上部,题有作为标记或表示赞扬的文字的长方形的横牌。
其中“匾”字古也作“扁”字,《说文解字》对“扁”作了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
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
也有一说认为,横着的叫匾,竖着的叫额,到现如今,俗统称为匾额。
一般说,用以表达经义、感情之类的属于匾,而表达建筑物名称和性质之类的则属于额。
匾额一般挂在门上方、屋檐下。
当建筑四面都有门时,四面都可以挂匾,但正面的门上是必须要有匾的,如皇家园林、殿宇以及一些名人府宅莫不如此。
匾额以其多变的式样、高艺术化的书法艺术,与雄伟壮观的建筑相互辉映,和谐统一,成为建筑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匾额因其用辞雅练,书法精美,雕刻细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章从匾额的产生、种类、作用三个方面对匾额文化进行浅易探讨。
一、匾额的产生匾额产生的历史原因。
匾额生而为治国,在匾额孕育形成的过程之中,就已融入了国家意志,已经具有了行使治国效能的内涵。
匾额,从夏朝至战国历近千年形成,是古人治国理念与借鉴具体形式融合的结晶。
在理念上有从古代“刊山表木,以定山川”国家标志演化而来的痕迹,也有受殷商天子铸钟鼎铭文的影响,在长方形及竖写文字上,则明显脱胎于竹简木牍,而这些都体现着国家意志。
匾额产生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先秦“名学”。
匾额的生成是以孔子“正名以正政”,“名正言顺”的名学思想为核心。
孔子的“正名以正政”说,成为治国的重要理念。
它的三个基本论点是:“用‘名’来识别万物,以‘名’来区分贵贱尊卑,用‘名’来褒扬良善。
”这种“正名”之说也被后人引入到匾额形式之中。
匾额长方形用以显其正,而必须悬于门首之额,也是取其正中之意,表示着正统、正宗、正气和正派。
二、匾额的种类按照不同的标准,匾额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
1、根据质地根据匾额的质地可以分为①用于木构建筑外檐和内檐的悬挂式木质匾额。
匾额 门楣上的文化瑰宝

匾额门楣上的文化瑰宝匾额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以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和深远的寓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的大成,述说着上千年的历史,被称为"古建筑的灵魂"。
历史上曾出现"无处不匾""无门不匾"的盛况。
1.源于古人对门的重视提到匾额,许多人可能觉得很陌生。
但如果说到老字号商铺"稻香村""张一元",再到皇宫寺庙的"太和殿""雍和宫",就会感到匾额离我们并不远。
它既是一种文化载体,也是一种传统象征,既是人文风景,更是历史印记。
匾额兴起于先秦,历经两千余年沉淀与打磨,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
匾额简称为匾,古代"匾"写作"扁"。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扁"作了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
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
"即点出了匾额作为"建筑命名"的原始功能。
匾额,又称扁额、扁牍、牌额、牌匾,简称为扁、匾或额。
也有说,横写为"匾",竖写为"额"。
中国的古建筑门屏上端,多缀有匾额,其特点为文字不多,一般二字、三字、四字。
古代匾额大多为木质,也有石质雕刻的。
不论木质或石质的,匾额一般为长方形,尺寸以门面大小而定,多为黑漆金字,醒目端庄,寓意深远,措词文雅,书法遒劲有力。
匾额习俗的形成源于古人对门的重视。
在古代,门被称为"衡门",是一种领地的标识,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至今仍然保留着在衡门上放置猎物作为其领地的风俗。
当部落发展成为国家,氏族首领化家为国,衡门上的标志也简化成为文字,成为了国号。
我国古代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的国号为商,《诗·商颂·玄鸟》中曾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字的甲骨文极像衡门之上放置鸟牲。
古建筑“点睛之笔”——匾额文化

匾额就其建筑材料来说,大致可分为石刻匾额、木刻匾额及灰制匾额等。匾额一般挂在门上方、屋檐下。当建筑四面都有门时,四面都可以挂匾,但正面的门上是必须要有匾的,如皇家园林、殿宇,以及一些名人府宅莫不如此。许多匾额的四周边框上,雕饰各种龙凤、花卉、图案花纹,有的镶嵌珠玉,极尽华丽之能事。
第三类是文人的题字匾额,用语切当,意味深长,用以寄寓明志、缀饰美化。如林则徐书斋悬有“制怒”匾额,自警待人处事要冷静慎重。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两块匾额,更是寓意深刻。而且,在中国风景名胜、园林古迹等处也多见文人题写的匾额,其写景状物、言表抒情,寓意深邃,具有极大的文学艺术感染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山岳生色,河川增辉。
嵩阳书院前门的匾额。
匾额悬挂范围广泛
中国早期的匾额以竖匾为多,后来匾额多为横式,由竖到横的转变,是随着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特征——斗拱的变化而变化的。斗拱位于房檐之下,承托着房檐,使之高大雄伟。在唐宋以前,斗拱结构宏大,自元、明以后,斗拱所占比例逐渐缩小,匾额也只能由竖式变为横式。所以也有另一种说法,横式为匾,竖式为额。
古建筑“点睛之笔”——匾额文化
河南包公祠“正大光明”匾额。
中国的古建筑上,多缀有匾额,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匾额讲究的是内容的意境及文采,表现出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匾额”又称“扁额”、“扁牍”、“牌额”,简称为扁、匾或额。“匾”字古从“扁”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清朝的《说文注》中对此进一步解释:“署门户者,秦书八体,六曰署书。”所以,匾额的出现至少可以追溯到秦代。而“额”字,在《说文解字》中作“额”字,即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所以,人们通常把用以表达经义、情感之类的称为匾,而表达建筑物名称和性质之类的则归于额。
匾额的历史与传承发展------简述

匾额的历史与传承发展------简述匾额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
几千年来,它把中国古老匾额文化流传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的大成,以其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深远的寓意、指点江山,评述人物,成为中华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匾额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说文解字》对“扁”作了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
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
”而“额”字,《说文解字》作“额”字。
即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
也就是说,用以表达经义、感情之类的属于匾,而表达建筑物名称和性质之类的则属于额。
因此合起来可以这样理解匾额的含义:悬挂于门屏上作装饰之用,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
匾额一般挂在门上方、屋檐下。
当建筑四面都有门时,四面都可以挂匾,但正面的门上是必须要有匾的,如皇家园林、殿宇以及一些名人府宅莫不如此,极尽华丽之能事。
匾额的传承与发展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标志,匾额过去在城市和乡村在都非常普遍地被使用,由于历史的变迁以及其它因素,如今在城市已经很难看到有文物价值的老匾额了。
正因为如此,老匾额才显得弥足珍贵。
匾额按其性质来说,比较常见的大致可以分为五类:一类是堂号匾,像纪晓岚的阅薇草堂等;一类牌坊匾,这一类是通常是作为表彰的,如表彰富人守规范,表彰乡里老师等;一类是祝寿喜庆的,这类匾额数量非常大;一类是在商业发达地区的字号匾,如北京的荣宝斋、同仁堂等;再一类是文人的题字匾额,带有文学色彩的或是座右铭式的匾。
目前,比较受人欢迎的是文人题字匾、字号匾和座右铭式的匾。
匾额的意义纵观的各种匾额,无论是屋舍的装饰,还是景观的装点,无不表达了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
如民居屋舍匾额的内容大都为:芝兰入室、忠厚传家、安乐、桂馥等;反映自然景观的则如:山清水秀、碧水萦绕等。
所有这些表示吉祥、安宁、祥和的字眼,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福瑞喜庆、诸事顺利的词句,充分表达了我国人民的吉祥愿望、幸福追求、美好观念和欣赏趣味。
(3)字号匾额的由来

(3)字号"匾额"的由来店铺的字号总要让人看得到,这就涉及到了匾额(又称牌匾)。
匾额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说文解字》对“扁”作了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
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
”“额”,即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
额的本义是人的头发以下眉毛以上的部位。
匾额合称,形象地标示了匾额悬挂的位置。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横着的叫匾,竖着的叫额。
但如今,人们已然不分得如此细致,统称为匾额。
匾额一般挂在门楣与檐顶之间,或于大门厅堂,或于亭台水榭,用于做单体建筑或建筑群名号的标记,以及环境特色或主题的披露,又有美观和封闭檐下与门上空间的作用。
匾额,是我国集文学、书法、雕刻和装饰艺术于一体的传统文化瑰宝。
匾额源于何时,尚无准确的历史记载,学界也众说纷纭。
较为普遍的一种说法是始于汉代。
一说是根据清代训诂学家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认为最早出现的匾额是汉高祖六年(即公元前200年),萧何为汉未央宫题写的“苍龙”、“白虎”二阙的匾额。
另一说法则依据《后汉书·百官志》中有“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
”认为在汉代,官方用匾额表彰善行、教化民众的形式,已经流行。
有明文记载的,是唐代。
据《佛祖统记》卷四十:“沙门海通在嘉州(今四川乐山)大江之滨,凿石为弥勒佛像(即乐山大佛),高三百六十尺,覆以九层之阁,扁(匾)其寺曰:‘凌云’。
”唐代匾额传至今日的,还有实物。
现存唐代匾额,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佛光真容禅寺”匾、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门额。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檐下有块蓝地鎏金字匾,匾为立形,上题“观音之阁”,落款“太白”。
学者史树青先生认为此匾应是大诗人李白所题,论据是唐代建筑匾额多为立形,五台山佛光寺和奈良唐招提寺,就都是立额。
此外,有人认为匾额的源起很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有称“在建筑上榜以名号,可能肇始于南北朝时期的”。
但未见史料支持。
研究者认为:匾额起步于两汉时期,发展于唐代,完备于宋代,兴盛于明清时期。
匾额:中华文化园中的一朵奇葩

中华文化园中的一朵奇葩匾额,是中国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
匾额,又称扁额、扁犊、牌额、简称为扁、匾或额。
中国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所撰《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匾额:“扁,署也……署门户之文也。
”也就是在门户上题字,以作居室的标记。
凡是宫室,殿堂、亭榭、书斋等以大字题于门额上,均称匾额。
古代匾额大多为木质,也有石质雕刻的。
不论木质或石质的,匾额一般为长方形,尺寸以门面大小而定,多为黑漆金字,醒目端庄。
有的还配以楹联或艺术雕刻。
匾额一向注重书法艺术或题额者的地位,以提咼悬挂匾额场所的声誉。
古代的贵族、高官、功臣、名士,往往以得到当时皇帝题赐的匾额来炫耀权势。
也就是说,用以表达经义、感情之类的属于匾,而表达建筑物名称和性质之类的则属于额。
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横着的叫匾,竖着的叫额。
因此,合起来可以这样理解匾额的含义,悬挂于门屏上作装饰之用,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
匾额一般分为两种,官方的和民间的。
官方的出现较早秦代就有了,而民间的则要到唐末才出现。
当时,里坊制度被废除,百姓可以临街破墙开店,于是人们开始想出了挂出各自的匾额来招揽生意。
到了宋代,匾额就更多了。
匾额一般挂在门上方、屋檐下。
当建筑四面都有门时,四面都可以挂匾,但正面的门上是必须要有匾的,如皇家园林、殿宇以及一些名人府宅莫不如此。
由于是明挂的,所以,历史上的匾额属于首当其冲被损毁的文物。
匾额,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
几千年来,匾额把中国古老文化流传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的大成,以其凝练的诗文、湛的书法、深远的寓意、指点江山,评述人物,成为中华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白巴。
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标志,匾额过去在城市和乡村都非常普遍地被使用,由于历史的变迁以及其他因素,如今在城市已经很难看到有文物价值的老匾额了。
正因为如此,老匾额才显得弥足珍贵。
匾额按其性质来说,比较常见的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类是堂号匾,像纪晓岚的阅薇草堂等;一类牌坊匾,这一类通常是作为表彰的,如表彰富人守规范,表彰乡里老师等;类是祝寿喜庆的,这类匾额数量非常大;一类是在商业发达地区的字号匾,如北京的荣宝斋、同仁堂等;再一类是文人的题字匾额,带有文学色彩的或是座右铭式的匾。
民间匾额的历史渊源和当代使用习俗浅析

民间匾额的历史渊源和当代使用习俗浅析民间匾额的历史渊源和当代使用习俗浅析匾额又称扁额、扁牍、牌额,简称为扁、匾或额,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民间匾额的历史渊源和当代使用习俗浅析,欢迎大家分享。
匾额,单称匾,是挂在门顶、墙上、厅堂或亭榭的题字横牌(也有少数是竖匾)。
由于匾额上的题字多为表彰良善、激励进取、祝福吉祥、明志记趣等内容,加之匾额是集文学、书法、印章、雕刻、装饰等的艺术特点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因此深受人们喜爱。
挂匾者多,因而挂匾成为一种促进社会风气和谐的习俗,自古迄今,经久不衰。
追溯历史,匾额最早发源于秦汉。
据说秦始皇时,书体定为八种,即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和隶书。
署书又称榜书,就是写匾额用的字体。
用匾最有名的事例是萧何为未央宫前殿题匾额,苦思三月方定。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榜书,古曰署书,萧何用以题苍龙、白虎二阙者也。
”从此,匾额便广泛流传,由官方传至民间,成为习俗。
洛阳为十三朝古都,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挂匾额之风当然盛行。
匾额最集中之地当推关林、白马寺等处。
现以关林为例,可见一斑。
关林仪门,前挂王铎书“关林”匾额,后挂慈禧书“威扬六合(“六合”指天地四方)”匾额;大殿挂慈禧书“气壮嵩高”匾额;前拜殿挂乾隆书“声灵於铄(“於铄”为光辉美盛貌)”匾额;二殿挂光绪书“光昭日月”匾额;三殿挂现四川文联副主席何应辉书“春秋殿”匾额;其余尚有“万世敬仰”、“忠义传家”、“允文允武”、“义薄云天”等匾额,不胜枚举。
洛阳民俗博物馆负责人具有远见卓识。
2000年起,馆内工作人员足迹遍及河洛地区,征集民间历代匾额600多块,并建馆展览。
这些匾额按性质和用途分为六类,功德声望类如“德被桑梓”,贞节贤孝类如“贤孝可风”,官府门第类如“中州奇英”,婚喜寿庆类如“松节鹤龄”,医德教泽类如“业精岐黄”、“教育思深”,庙宇宗祠类如“郭氏家庙“等。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文化的振兴,挂匾之举尤为风行。
匾额和匾额文化的前世今生

匾额和匾额文化的前世今生“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匾额和匾额文化的前世今生提到匾额,许多人可能觉得不是很熟悉。
但如果说到普通人家里挂的“积善之家”“天道酬勤”,街上店家的“同仁堂”“稻香村”,再到皇宫大院的“太和殿”“颐和园”,就会感到匾额并不陌生。
建筑的眼睛公开的荣耀匾额兴起于先秦,历经两千余年沉淀与打磨,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
匾额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建筑的眼睛。
匾额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说文解字》曰“扁,署也,从户册。
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
”而“额”,一说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
也有人说,横的叫“扁”,竖的称“额”。
简单来说,悬挂于门屏上,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
匾额有作为堂号、表彰、祝福、商号、室内装饰等用途。
匾额在古代可谓“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
北京市社科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沈望舒告诉记者,匾额在历史上还承担着一种特别重要的作用——民间旌表制度。
与西方惯用的奖章、证书不同,匾额不是个人的,不具有私密性,它是镶在村头、钉在牌坊上,可以让一个族群、一个地方都感受到的荣耀。
《汉书》中就有记载,民间有一些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的人士,政府会给他们发匾,作为精神奖励,这是一种古代的激励机制,维系着一种社会表彰制度。
所以匾额在很多时候不是一个简单的字号,它其实是要把围绕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很多担当的要义传之子孙。
勋章、证书具有私密性,也可能很快被人们遗忘,后代子孙无法从中获得鼓励、激励,但匾额却发挥了这种作用。
中国乡间有许多表彰牌坊,记录着当地人造福乡里、建功立业的事迹,这些都成为一个地方的光荣。
北京文物保护协会会长、研究员齐心说,古代有许多匾额是由书法家题写的,这样的匾额不仅有文化意义,还有艺术价值。
匾文大多凝聚中华人文要义,浓缩圣贤学养精髓,承载书写者的信仰、名节、担当,体现出浓浓的家国情怀,可谓“字字源典、词词据史,是中国故事与哲理知识的宝库”。
匾额和匾额文化的前世今生

匾额和匾额文化的前世今生匾额文化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它是一种艺术形式,用来记录特定场所或个人的名字、称号、成就或美德等。
匾额文化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历史悠久,影响广泛,至今仍在传承和发展。
匾额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墓碑铭文和殷商时期的铭牌。
墓碑铭文是古代人民纪念祖先和英雄的一种方式,内容主要是对逝者的赞颂和寄托。
而殷商时期的铭牌则用来标志地方、纪念事件或纪念一些重要人物,可以说是匾额文化的起源。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匾额文化得到了高度发展和重视。
它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作为装饰品,更是对场所身份和特点的象征。
例如,在官府、寺庙、书院、商铺等重要场所都可以看到匾额的存在。
匾额上的字体、内容和设计都经过精心挑选和制作,既要符合场所的气质,又要展示主人的品位和身份。
匾额文化还与中国书法艺术密切相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被视为高尚艺术,它的作品多半体现在纸上、帛上或其他纹饰之上。
匾额则成为书法家展示才华和艺术造诣的重要场所。
书法家们通过匾额的制作,既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技艺和风采,又可以为场所增添艺术氛围。
除了作为装饰品和艺术展示的对象,匾额文化还承载了一定的象征意义。
匾额上的字句和内容往往反映了主人的理念、宗旨和价值观。
例如,一些宗教场所的匾额上会刻有佛经、名言或禅宗思想,以表达主人对宗教信仰和追求真理的虔诚。
另外,一些商铺的匾额上可能刻有吉祥寓意的诗句,以吸引顾客和展示商家的气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匾额文化也经历了一些变化。
在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古老的建筑和场所逐渐减少,也就减少了匾额的使用。
然而,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复兴的呼声下,匾额文化逐渐受到重视和关注。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并重视匾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很多地方政府和机构都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来保护和修复古建筑,并举办相关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以增强民众对匾额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中华姓氏牌匾故事及来历

中华姓氏牌匾故事及来历牌匾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道独特风景,自秦汉以来延绵二千多年,华夏子孙素有不忘先祖的遗风,对宗族姓氏尤为重视。
牌匾寥寥四个字,凝聚是族人对祖辈的自豪。
选取39个姓氏一窥对祖先遗风的重视和传承——这些牌匾也提醒我们不忘先祖,莫辱家风。
1、温姓——卿相三才唐初温彦宏、彦博、彦将三兄弟从小就被薛道衡断言皆有卿相之才。
彦宏,隋代历官东学士、长安尉,唐高祖李渊时,专门掌管文翰,武德年间官至工部尚书。
太宗时官礼部尚书,封黎国公。
彦博,官至文林郎、幽州总管,太宗时官中书令(宰相),封虞国公。
彦将,隋代官羽林骑尉、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
2、邓姓——礼贤名高东汉邓训,字平叔。
邓禹第六子,少年有大志。
明帝初年,官郎中,谦逊宽容,礼贤下士,士大夫多愿跟着他干。
后历任乌桓校尉、张掖太守、护宪校尉。
又有门匾“云台世第”、“东汉家声”(指邓禹)。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东汉中兴时“云台二十八将”之首,东汉建国元勋。
拜太傅,封高密侯,食邑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县。
谥元侯。
邓禹为刘秀中兴汉室立下大功,是最早跟随光武帝南征北讨的将领之一。
邓禹满门显贵,儿孙绕膝,成为东汉最显赫的大家族。
——西窗注3、廖姓——万石遗风北宋廖刚及其四子(廖迟、过、遂、遽),各年俸二千石,合计万石。
廖刚,字用中,号高峰居士,福建顺昌人,进士第,历任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工部尚书。
4、周姓——爱莲世第北宋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湖南道县人,哲学家(理学家)。
为人刚正,博学多才,知南康军时作《爱莲说》,中有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为世人传诵。
官至大理寺丞、国子监博士。
为理学创始人之一。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
5、何姓——学海遗风、东海流芳东汉何休,字邵公,经学家,山东兖州人。
官任司徒拜议郎、谏议大夫。
精研六经,注经十七年。
著有《春秋公羊(传)解诂》等,被京师称为“学海”(“经神”)。
何姓另一望族,南梁何逊。
南北朝时期诗人,字仲言,曾任尚书水部郎,世称“何水部”。
(3)字号匾额的由来

(3)字号"匾额"的由来店铺的字号总要让人看得到,这就涉及到了匾额(又称牌匾)。
匾额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说文解字》对“扁”作了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
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
”“额”,即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
额的本义是人的头发以下眉毛以上的部位。
匾额合称,形象地标示了匾额悬挂的位置。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横着的叫匾,竖着的叫额。
但如今,人们已然不分得如此细致,统称为匾额。
匾额一般挂在门楣与檐顶之间,或于大门厅堂,或于亭台水榭,用于做单体建筑或建筑群名号的标记,以及环境特色或主题的披露,又有美观和封闭檐下与门上空间的作用。
匾额,是我国集文学、书法、雕刻和装饰艺术于一体的传统文化瑰宝。
匾额源于何时,尚无准确的历史记载,学界也众说纷纭。
较为普遍的一种说法是始于汉代。
一说是根据清代训诂学家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认为最早出现的匾额是汉高祖六年(即公元前200年),萧何为汉未央宫题写的“苍龙”、“白虎”二阙的匾额。
另一说法则依据《后汉书·百官志》中有“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
”认为在汉代,官方用匾额表彰善行、教化民众的形式,已经流行。
有明文记载的,是唐代。
据《佛祖统记》卷四十:“沙门海通在嘉州(今四川乐山)大江之滨,凿石为弥勒佛像(即乐山大佛),高三百六十尺,覆以九层之阁,扁(匾)其寺曰:‘凌云’。
”唐代匾额传至今日的,还有实物。
现存唐代匾额,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佛光真容禅寺”匾、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门额。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檐下有块蓝地鎏金字匾,匾为立形,上题“观音之阁”,落款“太白”。
学者史树青先生认为此匾应是大诗人李白所题,论据是唐代建筑匾额多为立形,五台山佛光寺和奈良唐招提寺,就都是立额。
此外,有人认为匾额的源起很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有称“在建筑上榜以名号,可能肇始于南北朝时期的”。
但未见史料支持。
研究者认为:匾额起步于两汉时期,发展于唐代,完备于宋代,兴盛于明清时期。
有一家独一无二博物馆,1725块匾额讲述着历史

有一家独一无二博物馆,1725块匾额讲述着历史作者:木子匾额俗称匾,也有称牌,是集文学、书法、雕刻、印鉴、装饰、建筑等艺术门类于一体综合艺术形式。
据史书记载匾额早在秦代已经出现,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因其用词洗练、内涵深远、书法精美、雕刻精湛,深受大众喜爱。
匾额与中国独特的建筑形制息息相关、相映成趣,它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灵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匾额是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
悬挂于门屏上作装饰之用,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
横着的叫匾额或牌匾,竖着的叫对联,或抱柱“瓦联”。
洛阳民俗博物馆现馆藏1725块,数量居全国博物馆同类藏品首位。
2008年5月,洛阳市人民政府由此而兴建了全国第一座匾额专题的博物馆——洛阳匾额博物馆。
洛阳匾额博物馆共展出匾额500余块,时间上起于明,下止于民国时期,共辟功德声望、贞节贤孝、官府门第、婚喜寿庆、医德教泽、寺庙宗祠、村寨店堂、书斋堂号8个展厅。
匾额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真实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及近代婚姻家庭、宗族乡里、科举制度、人情往来、民间信仰等方面的社会生活和原貌。
钦赐登仕郎【匾文】钦赐登仕朗【款识】竖式,无款识【年代】清代【释意】钦:对皇帝所做事情的敬称,钦赐:皇帝赐予。
登仕郎:清代文散官员,清制,登仕郎为正九品。
钦赐寿官【匾文】钦赐寿官【款识】竖式,无款识【年代】清代【释意】钦:对皇帝所做事情的敬,钦赐:皇帝赐予。
寿官:特指明清时期的闲职官员,类似现在的荣誉称号,对德高望重的高龄老人(一般在八十五岁以上)的荣典和封赠,多为八品,最高为七品,最低为九品,由地方官员奏报朝廷,经由皇帝恩准,钦赐寿官,予以褒奖。
恩荣寿官后,一般其妻子也赠孺人,若其妻子故去时暂未领到荣身的,可称待赠孺人。
是清代尊老礼制的一种体现。
敕命文林郎【匾文】敕命文林郎【款识】竖式,无款识【年代】清代【释意】该匾系皇帝颁赐给匾主人为正七品官文林郎而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匾额和匾额文化的前世今生
“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
——匾额和匾额文化的前世今生
提到匾额,许多人可能觉得不是很熟悉。
但如果说到普通人家里挂的“积善之家”“天道酬勤”,街上店家的“同仁堂”“稻香村”,再到皇宫大院的“太和殿”“颐和园”,就会感到匾额并不陌生。
建筑的眼睛公开的荣耀
匾额兴起于先秦,历经两千余年沉淀与打磨,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
匾额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建筑的眼睛。
匾额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说文解字》曰“扁,署也,从户册。
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
”而“额”,一说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
也有人说,横的叫“扁”,竖的称“额”。
简单来说,悬挂于门屏上,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
匾额有作为堂号、表彰、祝福、商号、室内装饰等用途。
匾额在古代可谓“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
北京市社科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沈望舒告诉记者,匾额在历史上还承担着一种特别重要的作用——民间旌表制度。
与西方惯用的奖章、证书不同,匾额不是个人的,不具有私密性,它是镶在村头、钉在牌坊上,可以让一个族群、一个地方都感受到的荣耀。
《汉书》中就有记载,民间有一些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的人士,政府会给他们发匾,作为精神奖励,这是一种古代的激励机制,维系着一种社会表彰制度。
所以匾额在很多时候不是一个简单的字号,它其实是要把围绕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很多担当的要义传之子孙。
勋章、证书具有私密性,也可能很快被人们遗忘,后代子孙无法从中获得鼓励、激励,但匾额却发挥了这种作用。
中国乡间有许
多表彰牌坊,记录着当地人造福乡里、建功立业的事迹,这些都成为一个地方的光荣。
北京文物保护协会会长、研究员齐心说,古代有许多匾额是由书法家题写的,这样的匾额不仅有文化意义,还有艺术价值。
匾文大多凝聚中华人文要义,浓缩圣贤学养精髓,承载书写者的信仰、名节、担当,体现出浓浓的家国情怀,可谓“字字源典、词词据史,是中国故事与哲理知识的宝库”。
传承的困境凝聚的执着
现代社会,莫说寸土寸金的都市,连很多山野中的乡土建筑在“新农村建设”中也都改成了楼房。
在这种“水泥森林”中,很难恢复当年“无处不匾、无室不匾”的盛景。
现在除了旅游景区、仿古建筑等一些特殊场所、建筑对匾额有需求外,普通人家几乎不再悬挂匾额。
匾额生存发展的生态已经改变,其传承也必然面临困境。
直接受到打击的,莫过于匾额的生产了。
“这是一个严酷的现实。
”洛阳民俗博物馆馆长王支援说,行业凋敝,以制造匾额为生的匠人师傅也随之越来越少。
另一方面,他认为在古建筑的修缮、复建中还是需要匾额的,仿古的建筑、旅游区也需要匾额,由此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匾额市场。
他坦言,机器制匾、3D打印,都对匾额技艺的生存造成了冲击,但是真正懂匾额的人,还是喜欢手工匾额。
“手工匾额一定会生存下去,现在仍然有一批年轻的制匾师傅。
”王支援对此充满信心。
或许家家门口堂前悬挂匾额只能成为一种回忆,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匾额文化的传承不容置疑。
正如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馆长姚远利所说:“匾额的缺失,使它巨大的社会教化作用不复存在。
由此,传统文化失去了一个可以依托的重要载体。
”因此,匾额文化的传承刻不容缓。
除了继承手艺的制匾师傅,匾额成为一门学问走进高校,也是一条传承的途径。
姚远利近年来提出了“匾额学”的概念,希望匾额文化研究能形成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
他告诉记者,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匾额,在理论上是一个空白,各大院校专家学者,几乎无人关注有关匾额的学问。
所以他提出这个概念,希望有更多的学者能够参与到对匾额的研究和保护中来。
王支援也认为,匾额学可以把匾额的文化、文饰、颜色、图案等一一提取出来,进行系统研究,避免匾额在流传中出现文化特色的流失。
成立了匾额学,匾额可以走进高校,让它作为一门学问得到更大、更有效的普及。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国有十几个匾额博物馆,有不少人在做匾额文化传承的工作。
被采访者不约而同地希望,在“匾额学”的旗帜下,分散的执着追求,可以凝聚成更顽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