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杂剧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取材于

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取材于

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取材于《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简称《汉宫秋》)是元代文学家马致远创作的杂剧。

该剧讲述汉元帝派毛延寿去民间挑选宫女,毛延寿借机收受贿赂,中饱私囊。

王昭君因不肯向毛延寿行贿,被毛延寿画丑,因而被打入冷宫。

后汉元帝巡视后宫偶然得见王昭君,遂加以宠爱,并封为明妃。

毛延寿自知罪责难逃,投奔匈奴,并献昭君美图于呼韩邪单于,致使呼韩邪单于向元帝索要昭君为妻,不从则兵戎相见。

汉朝文武百官畏惧匈奴,劝元帝忍痛割爱,以美人换取和平。

元帝无奈,只得让昭君出塞,并亲自到灞桥送别。

汉元帝回宫后,心情无比悲痛。

而昭君不舍故国,在汉蕃交界的黑龙江投水而死。

该剧的基本冲突是汉元帝、王昭君和文武官僚、奸臣贼子的冲突。

与匈奴的矛盾只是作为一个社会背景来写的。

全剧的艺术特点在于抒写人物内心的感情,有浓厚的抒情意味。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被称为元曲四大悲剧之一。

创作背景(取材)《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取材于王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

昭君出塞的故事,从西汉到元初,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

它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和《匈奴传》。

大致情节是: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以宫人王嫱赐呼韩耶单于为阏氏;昭君入匈奴,生二子;呼韩耶死,从成帝敕令,复为后单于阏氏。

元帝时,汉强匈奴弱,昭君出塞,是元帝实行民族和睦政策的具体表现。

自汉朝以来,笔记小说和文人诗篇都经常提及昭君的故事。

其中,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昭君故事时,增加了毛延寿、陈敞、刘白等多位画工,因受贿作弊而同日弃市等情节。

但是,比《西京杂记》稍后的《后汉书》并未采用这一传说;而此后的笔记小说和文人诗篇,不仅采用这一传说,而且还把受贿作弊的画工,集中到毛延寿一个人的身上。

唐代敦煌的《王昭君变文》是昭君故事在民间流传过程中的重大发展。

《王昭君变文》一反正史的记载,把汉元帝时期民族矛盾的形势描绘为匈奴强大、汉朝虚弱;把昭君出塞看作朝廷屈辱求和的表现。

其中,叙述了画工画图,单于按图求索,以及昭君到匈奴后,因思念乡国,愁肠百结,终不可解,直至愁病身亡等情节。

试分析马致远杂剧创作的特色。

试分析马致远杂剧创作的特色。

试分析马致远杂剧创作的特色。

马致远(1254年-1321年)是元代汉族文学家,他的杂剧创作在元代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具有独特的特色。

以下是对马致远杂剧创作特色的一些分析:
1.善于融合多元元素:马致远的杂剧创作在艺术形式和内容
题材上具有多元化和包容性,融合了历史、神话、宗教、
戏曲和文言文学等多种元素。

他善于将不同的元素融合在
剧本中,形成独特而复杂的艺术风格。

2.语言优美而富有感染力:马致远的杂剧文学语言优美,并
具有强烈的音韵感和韵律美。

他运用押韵、对偶和排比等
修辞手法,使剧本具有旋律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他的
文学语言符合元代文人的审美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华丽而
细腻的文学风格。

3.塑造鲜明而立体的人物形象:马致远的杂剧在人物形象的
塑造上非常突出。

他善于通过言辞、行为和心理的刻画,
描绘出具有鲜明个性和复杂内心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不
仅在行动上有独特的特点,也在感情、思想和境遇上呈现
出复杂性,使他们生动地跃然于剧目之中。

4.剧情曲折多变:马致远的杂剧剧情曲折多变,充满悬念和
张力。

他善于运用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英雄豪杰的战争
之事以及历史事件的描写与发展,使剧情充满跌宕起伏、
荡气回肠的情节,引发人们对故事走向的关注和情感共鸣。

综上所述,马致远的杂剧创作具有融合多元元素、语言优美而感染人心、塑造鲜明而立体的人物形象以及曲折多变的剧情等特色。

他的创作风格独具一格,对于元代文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作品在元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为后世戏剧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范例和参照。

“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马致远

“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马致远

“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马致远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元代的戏剧可以说是灿烂辉煌的一页,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大戏剧家和很多优秀的剧本。

而且很多戏剧家都是大都(北京)人,比如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中的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

他们的剧本经常在大都西城砖塔胡同里的勾阑瓦舍中演出,有时他们还亲自粉墨登场。

元代的很多剧目,像关汉卿的《窦娥冤》、《望江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即《汉明妃》或《昭君出塞》)等,现在也是久演不衰。

北京可以说是我国戏剧的发祥地之一。

元代众多戏剧家的生平资料都很少,多见于专门介绍元代戏剧家及作品的书籍《录鬼簿》、《青楼集》中。

现在,惟一有线索的只有大戏剧家马致远的故居。

故居所在的韭园村是“王平古道”的道口,“王平古道”经门头沟区王平、大台、木城涧、庄户村、千军台、张家村、七里坟等村镇,到军响乡又和京西大道会合。

韭园村由韭园村、东落坡村、西落坡村和桥耳涧村四村组成。

马致远故居在西落坡村,坐西朝东,是一座大四合院。

故居门前是小桥流水,门前的影壁墙上写着“马致远故居”,并有马致远生平的介绍。

绕过影壁就来到院子里。

院子很大,西北东南四面都有房间,每面三五间。

因长久没有人居住,现已破旧得很厉害,院内野草丛生,杂物满地。

马致远的名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不失为对京西古道沧桑的写照。

据《中国文学史》和其它一些资料记载,马致远(1250―1324年)字千里,号东篱。

大都(北京)人。

有“姓名香贯满梨园”之称,是当时文学组织“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

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

马致远因不满官场的腐败,隐居山林,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曲中游”的生活。

这山林在何处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

但韭园村的西落坡村村民们世世代代相传,这里就是马致远故居。

由此可以看出,民众对这位大戏剧家的热爱。

人们也更愿意相信他的另一首名曲《清江引・野兴》:“西村日长人事少,一个新蝉噪。

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节选)》注释、分析

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节选)》注释、分析

汉宫秋·第三折(节选)马致远马致远(约1250年-1321年至1324年秋季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元代戏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戏曲创作方面,马致远在音乐思想上经历了由儒入道的转变,在散曲创作上具有思想内容丰富深邃而艺术技巧高超圆熟的特点,在杂剧创作上具有散曲化的倾向和虚实相生之美。

(番使①拥旦上,奏胡乐科,旦云)妾身王昭君,自从选入宫中,被毛延寿将美人图点破②,送入冷宫;甫③能得蒙恩幸,又被他献与番王形像④。

今拥兵来索,待不去,又怕江山有失;没奈何将妾身出塞和番。

这一去,胡地风霜,怎生消受也!自古道:“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⑤”(驾引文武内官上,云)今日灞桥饯送明妃,却早来到也。

(唱)【双调·新水令】锦貂裘生⑥改尽汉宫妆,我则索看昭君画图模样。

旧恩金勒短,新恨玉鞭长。

本是对金殿鸳鸯,分飞翼,怎承望⑦!(云)您文武百官计议,怎生退了番兵,免明妃和番者。

(唱)【驻马听】宰相每⑧商量,大国使⑨还朝多赐赏。

早是俺夫妻悒怏,小家儿出外也摇装⑩。

尚兀自渭城衰柳助凄凉,共那灞桥流水添惆怅。

偏您不断肠,想娘娘那一天愁都撮⑪在琵琶上。

(做下马科)(与旦打悲科)(驾云)左右慢慢唱者,我与明妃饯一杯酒。

(唱)【步步娇】您将那一曲阳关⑫休轻放,俺咫尺如天样,慢慢的捧玉觞⑬。

朕本意待尊⑭前挨些时光,且休问劣了宫商⑮,您则与我半句(元)马致远儿俄延着唱。

(番使云)请娘娘早行,天色晚了也。

(驾唱)【落梅风】可怜俺别离重,你好是归去的忙。

寡人心先到他李陵台⑯上?回头儿却才魂梦里想,便休题贵人多忘⑰。

(旦云)妾这一去,再何时得见陛下?把我汉家衣服都留下者。

(诗云)正是: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忍着主衣裳,为人作春色!(留衣服科)(驾唱)【殿前欢】则什么留下舞衣裳,被西风吹散旧时香。

我委实怕宫车再过青苔巷,猛到椒房⑱,那一会想菱花镜里妆,风流相,兜的⑲又横心上。

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节选)》注释、分析

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节选)》注释、分析

汉宫秋·第三折(节选)马致远马致远(约1250年-1321年至1324年秋季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元代戏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戏曲创作方面,马致远在音乐思想上经历了由儒入道的转变,在散曲创作上具有思想内容丰富深邃而艺术技巧高超圆熟的特点,在杂剧创作上具有散曲化的倾向和虚实相生之美。

(番使①拥旦上,奏胡乐科,旦云)妾身王昭君,自从选入宫中,被毛延寿将美人图点破②,送入冷宫;甫③能得蒙恩幸,又被他献与番王形像④。

今拥兵来索,待不去,又怕江山有失;没奈何将妾身出塞和番。

这一去,胡地风霜,怎生消受也!自古道:“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⑤”(驾引文武内官上,云)今日灞桥饯送明妃,却早来到也。

(唱)【双调·新水令】锦貂裘生⑥改尽汉宫妆,我则索看昭君画图模样。

旧恩金勒短,新恨玉鞭长。

本是对金殿鸳鸯,分飞翼,怎承望⑦!(云)您文武百官计议,怎生退了番兵,免明妃和番者。

(唱)【驻马听】宰相每⑧商量,大国使⑨还朝多赐赏。

早是俺夫妻悒怏,小家儿出外也摇装⑩。

尚兀自渭城衰柳助凄凉,共那灞桥流水添惆怅。

偏您不断肠,想娘娘那一天愁都撮⑪在琵琶上。

(做下马科)(与旦打悲科)(驾云)左右慢慢唱者,我与明妃饯一杯酒。

(唱)【步步娇】您将那一曲阳关⑫休轻放,俺咫尺如天样,慢慢的捧玉觞⑬。

朕本意待尊⑭前挨些时光,且休问劣了宫商⑮,您则与我半句(元)马致远儿俄延着唱。

(番使云)请娘娘早行,天色晚了也。

(驾唱)【落梅风】可怜俺别离重,你好是归去的忙。

寡人心先到他李陵台⑯上?回头儿却才魂梦里想,便休题贵人多忘⑰。

(旦云)妾这一去,再何时得见陛下?把我汉家衣服都留下者。

(诗云)正是: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忍着主衣裳,为人作春色!(留衣服科)(驾唱)【殿前欢】则什么留下舞衣裳,被西风吹散旧时香。

我委实怕宫车再过青苔巷,猛到椒房⑱,那一会想菱花镜里妆,风流相,兜的⑲又横心上。

【课外阅读】马致远杂剧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

【课外阅读】马致远杂剧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

【课外阅读】马致远杂剧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在元代杂剧作家中,马致远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一生写了十五种杂剧,除了散佚的,现存《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江州司马青衫泪》、《半夜雷轰荐福碑》、《西华山陈抟高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六种。

另外,《开坛阐教黄粱梦》一种,是他与李时中、花李郎、红字李二集体编写的。

对马致远杂剧的评价历来都是很高的。

元代的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关、马、郑、白”并提,最早尊马致远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元末明初的贾仲明为《录鬼簿》补作的挽词,对马致远赞誉道:“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

”同样认为马致远在元代杂剧作家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明代的戏曲理论批评家对马致远的评价更高。

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列马致远于元曲家的187人之首,认为“马东篱之词”,“有振鬣长鸣,万马皆瘖之意。

又若神凤飞鸣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

这位封建藩王已经把马致远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了。

他们的评价公允吗?符合戏曲历史的真实吗?这是值得今天的戏剧研究工作者重新来推敲的问题。

这些封建时代的评论家受到自己的世界观和美学观的局限,又往往着眼于剧作的曲词和音律的技巧,他们对马致远的赞誉之词,很难看作是对马致远杂剧思想与艺术的全面和正确的估价。

我们应该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史观和美学标准,对马致远的杂剧作出崭新的评价,让这位杂剧作家的作品能够获得它们应有的历史地位。

(一)贾仲明在《录鬼簿》中给马致远补作的挽词里提到:“《汉宫秋》、《青衫泪》、《戚夫人》、《孟浩然》,共瘐白关老齐眉。

”他认为这四种杂剧是马致远的成就较高的作品;有了这四种作品,马致远就可以同庾无锡、白仁甫、关汉卿并驾齐驱了。

《戚夫人》、《孟浩然》已佚;《汉宫秋》、《青衫泪》在马致远现存七种杂剧中,的确成就较高。

尤其是《汉宫秋》,思想上、艺术上光彩焕发,不愧为马致远的代表作,也确实可以列入元杂剧的佳作之林。

臧晋叔选为元曲第一,是有眼力的。

马致远的杂剧作品概述

马致远的杂剧作品概述

马致远的杂剧作品概述马致远,生卒不详,号东篱,大都人。

贾仲明曾称他为“曲状元”。

他在大都参加过元贞书会,与花李郎、红字李二等艺人合作。

中年时期一度出任江浙省务提举,不久辞职。

晚年则隐居田园,过着“红尘不向门前惹”的闲散生活。

《录鬼簿》著录其杂剧十三种,今知有十五种,现存有《汉宫秋》《荐福碑》《青衫泪》等七种。

一、《汉宫秋》的情节内容与艺术成就《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取材于王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

昭君出塞的故事,从西汉到元初,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

它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和《匈奴传》。

大致情节是: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以宫人王嫱赐呼韩耶单于为阏氏;昭君入匈奴,生二子;呼韩耶死,从成帝敕令,复为后单于阏氏。

元帝时,汉强匈奴弱,昭君出塞,是元帝主动实行民族和睦政策的具体表现。

1.《汉宫秋》的情节内容与艺术成就《汉宫秋》为马致远作的历史剧。

写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

全剧四折一楔子。

元曲四大悲剧之一,《汉宫秋》的主角是汉元帝。

作品通过他对文武大臣的谴责和自我叹息来剖析这次事件。

作为一国之主,他连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护,以致演成一幕生离死别的悲剧。

汉元帝因后宫寂寞,听从毛延寿建议,让他到民间选美。

农家女王昭君美貌异常,但因不肯贿赂毛延寿,被他在美人图上点上破绽,因此入宫后独处冷宫。

汉元帝深夜偶然听到昭君弹琵琶,爱其美色,将她封为明妃,又要将毛延寿斩首。

毛延寿逃至匈奴,将昭君画像献给呼韩邪单于,让他向汉王索要昭君为妻。

元帝舍不得昭君和番,但满朝文武怯懦自私,无力抵挡匈奴大军入侵,昭君为免刀兵之灾自愿前往,元帝忍痛送行。

单于得到昭君后大喜,率兵北去,昭君不舍故国,在汉番交界的黑龙江,昭君奠酒辞汉,投水而亡。

单于为避免汉朝寻事,将毛延寿送还汉朝处治。

汉元帝夜间梦见昭君而惊醒,醒来听到孤雁哀鸣,倍添愁绪,后将毛延寿斩首以祭奠昭君。

2.《汉宫秋》的艺术成就马致远的《汉宫秋》对历史事件进行了大胆的艺术改造,虚构了王昭君与汉元帝的爱情悲剧,并把宋末元初的时代特征熔铸到剧本之中。

全元曲杂剧【马致远】

全元曲杂剧【马致远】

全元曲杂剧【马致远】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尝任江浙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举)。

生平事迹不详。

明初贾仲明挽词称:“万花丛里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

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

《汉宫秋》、《青衫泪》、《戚夫人》、《孟浩然》,共庾、白、关老齐肩。

”元·钟嗣成《录鬼簿》将其与关汉卿、白甫、庾天锡等列之于“前辈已死名公才人”项下。

可见,马致远与关、白、庾生活年代大抵相仿,皆同属于元初曲家。

清·李玉《北词广正谱》存其[中吕·粉蝶儿]残曲云“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

”至治为元英宗年号。

则元英宗时马致远尚在人世。

所作杂剧十五种,今存《西华山陈抟高卧》、《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半夜雷轰荐福碑》、《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江州司马青衫泪》、《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及与李时中、红字李二、花李郎合著的《邯郸道省悟黄梁梦》七种,《晋刘阮误入桃源》仅存残曲一支。

《戚夫人》、《岁寒亭》、《斋后仲》、《踏雪寻梅》、《孟浩然》、《酒德颂》、《马丹阳》七种已佚。

马致远杂剧在元杂剧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汉宫秋》通过昭君出塞的故事,借汉元帝之口抒写作者的历史兴亡、男女欢爱和民族忧患之情,曲辞典雅,文采斐然,为元杂剧上乘之作。

明·臧晋叔《元曲选》将其置于百种杂剧之首;《青衫泪》敷演白居易《琵琶行》故事,《荐福碑》写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皆有可观;其它四种皆属神仙道化剧,或写世事险恶,或写官场黑暗,或述隐逸情趣,或绘世外欢乐,都流露出修真养性、超尘出世的倾向。

这样一种洁身自好、不与现实合作的态度,在元代那样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其意义是不容一笔抹煞的。

它反映出元代失意文人的共同心态,有较强的批判现实的意义。

在元代神仙道化剧中,马致远的杂剧是应予特别重视的。

马致远也是元代著名的散曲作家,今存小令一一五首,套数十六套。

近人任讷先生辑为《东篱乐府》。

同其杂剧一样,马致远的散曲颇多怀才不遇的感慨、隐居不道的情趣,对世俗红尘、功名利禄,颇多讥讽鄙弃之词。

论马致远杂剧的散曲化倾向

论马致远杂剧的散曲化倾向
者 的 统一 。” 3 ) 董 健 先 生 根据 黑 格 尔 的 《 学 》 出 的论 远 现 存 的全 部 杂 剧 . 可 以清 晰地 看 到 这 一 点 . 在 人 物 性 这是 美 做 都 他
不 得 断 其 中有 一 表 一里 两 层 含 义 从 表层 来 看 . ~方 面 戏 剧 首先 格 化 方 面 极 不 重 视 . 管 是 文 人 学 士 还 是 村 妇 樵 夫 . 道 神
体 裁 . 曲是 曲作 家 直抒 胸 臆 的 抒 情 诗 体 . 任 由 瞌 家 兴 之 合 。试 看 《 风子 》 散 可 任 主人 公 任 屠 的 唱 词 :想 咱人 生 在 六合 乾 坤 “
所 致 , 游 万 仞 地 自由 言说 ; 剧 本 质 上 属 于 代 言 体 的 戏 剧 , 内 . 到七 十岁 有 几 ?人 身 幻 化 比芳 菲 , 愁 老花 怕 春 归 。人 心 杂 活 人 花 ) 这 编 写 剧 中人 物 性格 化 的语 言 和 唱词 是 根 本 要求 可 具 体 到 马 贫人 富无 多 限 . 落 花 开 有 几 日? ” 3 何 曾是 一 个 屠 夫 的 致 远 的创 作 . 况 却不 这 么 简 单 。尽 管 他 杂 剧 散 曲兼 擅 . 情 可他 口吻 . 可 能是 马致 远 在 借 剧 中人 物之 口抒 发 自己 的 人 生 感 只
他 们 仅 仅从 曲 词 、 律 的 技 巧 着 眼 . 马 致 远 的 杂 剧 和散 曲 戏 剧 , 他 的代 言 极 其 不 彻 底 , 很 多 时候 , 中人 物 的唱 词 音 对 但 在 剧
缺 乏 有 意 识 的 区别 对 待 。我 们 知 道 . 曲 和 杂 剧 属 于 不 同 的 和 抒 发 的情 感 与 人 物 本 身 的 性 格 、 身份 和 所 处 情 境 不 相 吻 散

古代杂剧《汉宫秋》的剧情分析与演绎

古代杂剧《汉宫秋》的剧情分析与演绎

社交媒体推广
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 发布演出信息和剧照、短视频等 宣传素材,引发网友的关注和转 发,形成口碑传播效应。
互动体验
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 (AR)等技术手段,打造沉浸式 的观剧体验,让观众仿佛置身于 汉朝宫廷之中,增强观剧的代入 感和互动性。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杂剧体制的运用
结构紧凑
剧情发展自然流畅,情节跌宕起伏,通过杂剧体制中的折 、出等结构单位,将故事分为不同段落,使得剧情层次清 晰。
唱念做打综合呈现
《汉宫秋》作为杂剧,注重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 式的综合运用。其中,唱词优美动人,念白富有节奏感, 做功细腻传神,武打场面精彩纷呈。
角色行当丰富
剧中角色行当齐全,生、旦、净、末、丑各具特色。通过 不同行当的演员扮演不同角色,展现了丰富的人物性格和 形象。
灯光音响烘托氛围
灯光和音响的运用对于营造舞台氛围至关重要。《汉宫秋》中的灯光设 计巧妙地营造出宫廷的辉煌与落寞,音响效果则通过悠扬的乐曲和悲凉 的唱想探讨与解读
爱情、忠诚与家国情怀主题
1
《汉宫秋》通过王昭君和汉元帝的爱情悲剧,展 现了爱情与家国情怀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该剧在元朝时期广为流传 ,对于当时的文学和戏剧 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宫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汉宫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 典之作,被誉为“元曲四大悲剧
”之一。
该剧不仅在元朝时期广为流传, 也对后世的文学和戏剧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 表现和丰富的人物形象,使得该 剧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角色塑造
《汉宫秋》中的角色形象鲜明,性格多面,既有善良无辜的受害者,也有冷酷无情的权势 者。西方悲剧中的角色则更注重内心的挣扎与变化,塑造出更为立体的人物形象。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及倦于漂泊的愁苦之情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及倦于漂泊的愁苦之情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及倦于漂泊的愁苦之情《天净沙·秋思》是元代著名戏曲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散曲,被誉为“秋思之祖”。

这首小令以其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成功地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秋景图,并深刻地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和倦于漂泊的愁苦之情。

一、作品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2、注释天净沙:曲牌名,属越调。

又名“塞上秋”。

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三、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

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另有学者认为这首散曲不是马致远的作品,而是无名氏之作。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清感人的天涯游子深秋漂泊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此曲开篇作者一连描绘出九幅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在阔大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漂泊天涯的悲痛心情。

摆脱系连词而直接以名词性意象的组合来描绘景物,在诗词中就已出现,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全部是名词的连缀,省却了一切连接、交代和修饰,而直接地将几个意象如蒙太奇一样地组合起来,“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却有一种潜在的联系,似离实合,藕断丝连,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和再创造的可能。

马致远杂剧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

马致远杂剧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

马致远杂剧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摘要:马致远的杂剧主要描写了宫廷妇女、落魄知识分子和神仙道化三大类,其中以神仙道话剧较为有名。

艺术特征方面,主要是马氏杂剧的抒情性强,语言典丽,主观色彩浓厚。

关键词:神仙道化、抒情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冠以“姓名香贯满梨园”的美称,是元贞书会的中坚人物,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成“元曲四大家”。

其一生仕途不顺,中年中进士,后因不满时政,晚年隐居田园。

以下主要论述马致远的杂剧创作情况。

马致远著有杂剧十五种:《刘阮误入桃源洞》、《吕太后人彘戚夫人》、《江州司马青衫泪》、《风雪骑驴孟浩然》、《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王祖师三度马丹阳》、《太华山陈抟高卧》、《孟朝云风雪岁寒亭》、《冻吟诗踏雪寻梅》、《吕蒙正风雪斋后钟》、《大人先生酒德颂》、《孤雁汉宫秋》、《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

现存的杂剧仅剩七种,分别是《半夜雷轰荐福碑》、《江州司马青衫泪》、《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孤雁汉宫秋》、《开坛阐教黄粱梦》、《太华山陈抟高卧》、《马丹阳三度任风子》。

马致远的作品自古以来分类不一,有三分法和四分法,前者居多。

现按照尚达翔的三分法,一、描写宫廷生活和妇女生活,包括《汉宫秋》和《青衫泪》。

二、描写知识分子,包括《荐福碑》。

三、其它四则皆描写神仙道化。

首先,描写宫廷生活和妇女生活得作品。

《汉宫秋》是马致远的早期作品,也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

取材于《汉书 匈奴传》,改编后的大致内容是:汉元帝国势衰微,奸臣毛延寿因求贿不遂,丑化王昭君的画像,事发叛国,勾引匈奴兵犯境,满朝文武官束手无策,昭君被迫出塞和番,行至汉匈交界的黑江,投江自杀。

它刻画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唯利是图的奸臣小人毛延寿,一个是舍身卫国的巾帼英雄王昭君。

我个人以为《汉宫秋》包含两个主题: 爱情主题和政治主题。

对于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青睐的民间题材,马致远在处理的时候,避开了“红颜薄命”和“远适荒漠”的俗套,其中爱情主题指歌颂汉元帝与王昭君之间真挚的爱情,政治主题则指王昭君崇高的民族气节以及对祖国家乡的思念之情。

元代神仙道化戏与剧作家马致远

元代神仙道化戏与剧作家马致远

元代神仙道化戏与剧作家马致远我国的戏曲艺术形成较晚。

在以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中,诗文被认为是正统的艺术,而戏曲则被视为是旁门小道。

故元代以前的戏曲类艺术多为优伶、艺妓等下层人物为之,不受文人们的重视,因此也很难产生高品位的作品。

另外,我国的戏曲艺术是包含有歌舞、音乐、科白、技杂、美术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艺术,只有经过长时期的融合过程才能达到成熟与完美。

所以,中国的戏曲艺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到元代才成为一种完整、成熟的艺术形式,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剧作家和高品位的戏剧作品。

中国戏曲艺术虽出现较晚,但从其诞生之日起便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道教作为人们,特别是中下层民众的一种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它的许多为群众所熟悉又富有传奇色彩的神仙故事,为戏曲创作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素材。

流传至今的元代杂剧剧目中,有不少剧目是反映道教内容的神仙道化戏,并涌现了一批创作神仙道化戏的戏剧家,马致远就是其中的一位。

一、元杂剧的产生和神仙道化戏中国戏曲作品在元代文学中异军突起,得到长足的繁荣发展,是有其深刻的历史社会根源的。

它是宋代以来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和文学艺术走向世俗化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元代蒙古族统治下各民族文化大融合与对儒家传统观念大冲击的一种时代产物。

因此,元代戏曲的产生与发展在中国艺术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带有较明显的市井性与反传统性,与中国社会乃至中国道教在元代的发展特点是相一致的。

促使元代杂剧的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一)忽必烈灭宋后,建立了元朝,从公元1279年至1368年,历时九十年。

元朝是一个横跨欧亚两洲的大汗国,它结束了中国自北宋以来的分裂局面,成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元朝九十年间,国内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都得到广泛的交流和发展。

辽阔的疆土,又促进了中国与欧亚各国间的往来和文化交流。

元代的蒙古族统治者对汉民族传统的儒家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的那套宗法统治并不重视,所以思想文化领域比较自由、活跃,促进了元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并成为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一个独特的繁荣时期。

【转载】元杂剧赏鉴:《汉宫秋》马致远

【转载】元杂剧赏鉴:《汉宫秋》马致远

【转载】元杂剧赏鉴:《汉宫秋》马致远《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这是⼀个抒情悲剧,主要写汉元帝对王昭君的深情厚爱,对权奸的⽆⽐憎恶,以及对忠⾂良将的思念。

全剧⽤爱国还是误国,抑或叛国,这⼀思想红线贯穿始终,构成为⼀个统⼀的艺术整体。

(⼀)《西京杂记》中有⼀段关于照君出塞和番的记载,说的是汉元帝时宫妃极多,不能⼀⼀相见,元帝便命画⼯把宫妃画成图形,按照图形召幸。

许多宫妃⽤五万甚⾄⼗万⾦钱贿赂画⼯,只有王嫱不肯贿赂,所以见不了君王之⾯。

匈奴王派⼈向元帝求婚,元帝按图形所画,决定派王嫱(昭君)前往匈奴和亲。

到了动⾝的那⼀天,元帝召见昭君,发现昭君容貌为后宫第⼀,⽽且善于应对,举⽌婉雅,元帝后悔不该派昭君和番。

但要对匈奴国讲信⽤,便不再更换他⼈。

事后元帝追查此事,把画⼯全赶出宫去了,没收画⼯家资巨万。

画⼯中有⼀⼈便是杜陵的⽑延寿。

《汉宫秋》作者对昭君出塞的故事进⾏了根本改造,⽤古⼈酒杯,浇⾃⼰块垒,表现马致远⾃⼰的爱国民族情绪。

当然作者既⽤元帝之名,也并⾮完全“出师⽆名”。

⾸先,元帝时汉朝已历⼗代,中央集权削弱,权奸势重,险象丛⽣;汉元帝⼀反汉宣帝“霸”、“王”之道杂⽤,⽽采⽤儒学治国。

这些情况在剧中都有反映。

其次,《汉宫秋》中爱国主义主题和历史上昭君和番所起的爱国进步作⽤相⼀致。

历史上昭君出塞的原因是匈奴呼韩邪单于主动归汉称婿,汉元帝以后宫王嫱赐之,结束了⾃武帝以来与匈奴的连年战争,使⼈民得以休养⽣息。

当然没有汉武帝时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也就不会有呼韩邪单于的主动归汉;⽽呼韩邪单于主动归汉称婿,也不必象关⽻对待孙权求婿那样断然拒绝,招致汉匈不睦。

经过楚汉相争,⼈民需要安定,汉初与匈奴和亲符合⼈民愿望;但匈奴却视汉为软弱可欺,越来越骄横,不断侵扰边郡,劫掠⼈⼝畜产,在汉朝国⼒强盛时,汉武帝向匈奴发动反侵略战争也符合⼈民过和平安定⽣活的愿望。

经过对匈奴连年战争,⼀⽅⾯巩固了边界安宁,使匈奴⼒量衰竭,不敢犯汉。

【作者信息拓展】马致远2

【作者信息拓展】马致远2

【作者信息拓展】马致远 2关汉卿与马致远虽然同为下层文人,在精神上却存在一定差异:关汉卿在精神上更接近平民百姓,更关注社会下层的生活,因此他的杂剧更多表现普通百姓的社会生活,剧本中也多以下层民众为主角。

所以关汉卿的剧作既有强烈的文人性,也有强烈的市民性。

马致远的作品基本没有市民性,有的主要是士大夫色彩。

他更关注士人的状况,如《荐福碑》写士人不遇的坎坷,倾诉沦落文人的悲哀;《青衫泪》写文人和妓女的爱情,商人是浊物,文人是爱情、婚姻的更好选择;马致远对神仙道化剧情有独钟,体现了他对生命、人生的哲理思考,,体现着他对精神归宿的追求:他慨叹功名的虚幻、人生的短暂;他想逃避人间纷扰的是非;他厌弃争名逐利;他赞叹道教的生活。

这些,都是马致远士大夫色彩的重要体现。

三、掌握马致远剧作的曲辞风格学习要求:本章内容要求同学掌握。

一、马致远的生平与创作马致远,以字行,名不详,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大都人,生平事迹不详。

只知他早年在大都度过,曾热衷于功名,中年做过江浙行省务官,可官运不通。

在经历过一段四处漂泊的生涯后,自言“人间宠辱皆看破”,于晚年走入买酒浇愁、修仙证道的归隐之途。

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贾仲明所作吊词)。

他的作品见于著录的有十五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

、《任风子》六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几位艺人合作的。

二、《汉宫秋》《汉宫秋》是马致远早期的作品,也是马致远杂剧中最著名的一种,敷演王昭君出塞和亲故事。

1 、题材的演变王昭君,西汉元帝时人。

她出塞和亲是在竟宁元年(公元前 33 年)。

据《汉书》、《后汉书》记载:王昭君,字嫱,是汉元帝时宫女。

当时呼韩邪单于来汉朝求婚,王昭君因不满汉宫生活,自愿请行。

临行时,着意打扮,“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裴徊,纯动左右。

”元帝见后大惊,想留下她,又怕失信,只得遣行。

单于得昭君,极为欢喜,封为“宁胡阏氏”。

关汉卿与马致远杂剧之比较

关汉卿与马致远杂剧之比较

关汉卿与马致远杂剧之比较何悦玲在数量众多的元杂剧作家中,关汉卿与马致远无疑都属大家之列。

关于二人杂剧创作的比较,因审美主体不同,历来大致存在两种不同的见解。

或把马致远杂剧尊为元曲之冠,如明代朱权说:“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

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福》而相颉颃。

有振鬣长鸣,万马皆喑之意。

又若神凤飞鸣于九宵,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

”或把关汉卿杂剧推上元曲的第一把交椅,如王国维曾断言:“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对于这两种不同的见解,笔者以为应立足于戏剧是适应勾栏瓦肆演出需要的一种自娱娱人的特殊表演形式,结合当时的社会显示和两人不同的生活经历与价值观念,以他们全部的杂剧创作为底本,进行深入地分析与比较,方能获得较为深切的理解。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极为黑暗的时代。

在蒙古族不断南进吞噬中原的过程中,推行极其残酷的民族清洗政策,所到之处,烧杀掳掠,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政治上,一方面,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因缺少长期吏治文化的积累而不懂得如何治国平天下;一方面,蒙古统治者任人唯亲,据《元史》卷六《世祖本纪》载:“至元二年二月(1265)甲子以蒙古人充各路达噜噶齐,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

”用不了解吏治之道蒙古人或色目人充当各地郡邑的正官,使得贪官污吏滋生,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如果说,以上政治、经济方面的劫难背离了中国知识分子长期以来所崇尚的社会秩序,那么,对历来有着“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情结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仕途的被阻隔更是致命的打击。

因入主中原以前以游牧生活为主,元蒙统治者对知识分子极为轻视。

他们不仅在元初的80年中,停止了科举,断绝了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的出路,而且还把知识分子列为下九等,即所谓的“八娼九儒十丐”,从而使知识分子处于民族压迫的最底层,在生理上与精神上都饱受摧残。

即使到了延佑三年,科举复兴,知识分子仕进的机会终于来了,但科场的不平与黑暗还是将大部分知识分子拒于仕途之外。

马致远散曲的艺术特点

马致远散曲的艺术特点

马致远散曲的艺术特点耍孩儿·借马朝代:元朝|作者:马致远借马近来时买得匹蒲梢骑,气命人般看承爱惜。

逐霄上草料数十番,喂饲得膘息胖肥。

但有些污秽却早忙刷洗,微有些辛勤便下骑。

有那等无知辈,出言要借,对面难推。

〔七Pocahontas〕倔设设牵下槽,意迟迟背后随其,气忿忿倔把鞍来备。

我春来了半晌语不语,不晓事颓人言无人知晓。

他又不是不细致,道严禁“他人弓莫振,他人马屈骑著。

”〔六煞〕不骑啊,西棚下凉处栓。

骑时节拣地皮平处骑。

将青青嫩草频频的喂。

歇时节肚带松松放,怕坐的困尻包儿款款移,勤觑着鞍和辔,牢踏着宝镫,前口儿休提。

〔五Pocahontas〕饥时节喂食些草,解渴时节尝些水,着皮肤休使细毡屈。

三山骨休使鞭来踢,砖瓦上休教稳中求进着蹄。

存有口话你明明记:饭时屈跑,饮时休驰。

〔四煞〕抛麦时教乾处抛,尿绰时教净处尿,栓时节拣个牢固桩橛上系。

路途上休要踏砖块,过水处不要践起泥。

这马知人义,似云长赤兔,如益德乌骓。

〔三Pocahontas〕存有汗时休去檐下栓,E560时节休教泡着颓,硬煎料草赤桑镇底细。

上坡时款把身来水麻,下坡时休教易明疾。

休道人忒寒碎,休教鞭颩着马眼,休教鞭擦拭损毛衣。

〔二煞〕不借时恶了弟兄,不借时反了面皮。

马儿行嘱咐叮咛记:鞍心马户将伊打,刷子去刀莫作疑。

则叹的一声长吁气。

衰衰怨怨,切切悲悲。

〔一Pocahontas〕早晨间筹钱与他,日平西期盼你,清风明月专等去家内,柔肠寸寸因他割断,侧耳频频听到你嘶。

道一声不好回去,晚两泪双雕。

〔尾〕没道理,没道理;忒下的,忒下的。

恰才说来的话君专记:一口气不违借与了你。

寿阳曲·江天暮雪朝代:元朝|作者:马致远天将暮,雪天罪,半梅花半飞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南吕·金字经·夜来西风里朝代:元朝|作者:马致远夜来西风里,九天雕鹗飞,团Pocahontas中原一布衣。

悲,故人知未知?凭栏意,怨无上天梯!拨不断·菊花开朝代:元朝|作者:马致远菊花开,正归来。

马致远杂剧的虚实相生之美

马致远杂剧的虚实相生之美

马致远杂剧的虚实相生之美马致远杂剧具有虚实相生之美。

作品具有豪放中显其飘逸、沉郁中见通脱之风格。

马致远杂剧的语言偏于典丽,但又不像《西厢记》、《梧桐雨》那样华美,而是把比较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

如《汉宫秋》中写“惊雁”的一支《尧民歌》:呀呀的飞过蓼花汀,孤雁儿不离了凤凰城。

画檐间铁马响丁丁,宝殿中御榻冷清清。

寒也波更,萧萧落叶声,烛暗长门静。

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

马致远以字行于世,名不祥。

晚号“东篱”。

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

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出生在一个富有且有文化素养的家庭,年轻时热衷于求取功名,似曾向太子孛儿只斤·真金献诗并因此而曾为官,之后大概由于孛儿只斤·真金去世而离京任江浙行省务官,后在元贞年间(1295年初- 1297年初)参加了“元贞书会”,晚年似隐居于杭州,最终病逝于至治元年(1321年)至泰定元年(1324年)秋季间。

戏曲创作方面,马致远在音乐思想上经历了由儒入道的转变,在散曲创作上具有思想内容丰富深邃而艺术技巧高超圆熟的特点,在杂剧创作上具有散曲化的倾向和虚实相生之美。

马致远同时是撰写散曲的高手,是元代散曲大家,有“曲状元”之称。

马致远的散曲。

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

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

词采清朗俊雅,而不浓艳,《太和正音谱》评为「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

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福两相颉顽,有振鬣长鸣万马皆瘠之意。

又若神凤飞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

马致远的散曲大致可分为4大类:写景、叹世闺情、世象,作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鲜明等艺术特点。

今存散曲约130多首, 他的叹世之作也能挥洒淋漓地表达情性,他在元代散曲作家中,被看作是“豪放”派的主将,他虽也有清婉的作品,但以疏宕宏放为主,他的语言熔诗词与口语为一炉,创造了曲的独特意境。

马致远神仙道化剧的艺术特色——兼论其宗教基因

马致远神仙道化剧的艺术特色——兼论其宗教基因

On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and Religious Genes in Ma Zhiyuan' s Mythological Drama 作者: 刁生虎 王晓萌
作者机构: 中国传媒大学宗教学与文化传播研究所,北京100024
出版物刊名: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51-54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7期
主题词: 全真教 感情基调 想象艺术 戏剧结构 语言曲词
摘要:由于全真教思想的渗透和影响,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无论是在悲凉感情的宣泄、神奇想象的展现、度脱故事的敷衍还是语言曲词的运用上,都无一例外地打上了宗教烙印,其在创作模式、戏剧观念及戏剧结构上也因此取得了不同于其他杂剧的独特成就。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致远杂剧的艺术特色
1、音乐思想的转变。

马致远自幼接受儒家教育,他饱读诗书,勤学六艺,遵循礼乐,对古琴艺术情有独钟,儒家礼乐思想在其前期音乐生活中起着主要作用。

但到中年后,随着自身政治生涯的改变,马致远的音乐思想经历了由儒入道的转变。

马致远开始对儒家礼乐文化中的一些问题有了自己的认识,而对于时代而言,这些认识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表现其一是:作为一个传统文人,马致远推崇与喜爱古琴的同时,认为音乐还具有陶冶情性、调节心情、解闷忘忧的作用,比起儒家侧重于古琴礼乐节制观的认识更为全面,更符合“琴乐”艺术的本身特性,具有一定意义。

表现之二为:关于音乐对政治的影响,早在古代就有“亡国之音”之说。

但马致远却认识到:音乐本身并不是导致亡国的祸端,而是因为皇帝沉迷于音乐,不理朝政,才会耽误政事,导致国家灭亡。

即封建王朝的兴亡主要决定于人事,而不是音乐本身。

2、思想内容丰富,艺术技巧高超。

马致远的散曲思想内容丰富,涉及元散曲中的咏史、叹世、归隐、闺情、叙事诸题材,且各具成就,从而拓展了散曲的题材范围。

如在咏史怀古作品中,他借评价古人功过得失以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现实、对历史的见解,寄托自己的心志,将视野更多的关注人生的价值,任情适意,回归自然。

马致远现存散曲大约有一半是叹世归隐之作,这些作品汇集了他怀才不遇的孤愤、壮志难酬的悲凉、超然物外地放达于一身,充满着慷慨放逸的情怀,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马致远的闺情曲大多写男女恋情、相思别离之苦、思妇怨女的心声,而且写得非常深刻、细致、生动、传神而无脂粉之气,更绝无庸俗轻佻之语。

在叙事长套的创作里,马致远则以文为曲,将散文的结构恢宏引入曲中,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有《耍孩儿·借马》《哨遍·张玉岩草书》《一枝花·咏庄宗行乐》和《集贤宾·思情》等叙事长套的佳作。

马致远制曲艺术精湛,长于心理刻画,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他所作散曲语言清丽本色,人物栩栩如生,充满画意而风格飘逸、奔放、老辣、清隽,意境高妙,因此提高了散曲的意境。

主要表现在画中有画与语言多姿两方面。

特别是在语言多姿上,马致远在散曲中常用极通俗明白的口语,很少用生僻字,散曲语言合乎作品的特定情景而富于鲜明个性,在不同的题材中呈现出不同的风采,具有摇曳多姿、绚丽无比的特点。

另外他还善于化前人诗句为己用,信手拈来,似无心巧合,毫无痕迹具有富于文采、飘逸洒落的特点。

3、具有浪漫抒情气质。

在马致远的杂剧中,“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之美源于时空错综的蟠曲回环之美、形神交合的驰骋想象之美、似隐如显的平
和冲淡之美。

此三种美感交相融,亦交相成,构成马致远杂剧中特有的虚实相生的美感效果。

特别是马致远的杂剧中,在意象选取上具有似隐如显的平和冲淡之美将镜(为凄清缠绵之美)、花(为迟暮苍凉之美)、水(为空灵流转之美)、月(为隽秀畅达之美)四种意象常交错出现、参差对照,以隐晦的曲笔勾勒出主人公的内心情态,同时谐和了马致远的浪漫抒情气质。

总之,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与散文家马致远,其文学作品的特色是:思想内容丰富深邃、艺术技巧高超圆熟,而且富有浪漫抒情气质。

最终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被人们称为“元曲四大家”。

他的创作成功经验启发我们:要进行文学创作,首先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作品必须取材于日常生活,经过大胆、精细的艺术加工与创作,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得到百姓的认可,受到大家的欢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