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杂剧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致远杂剧的艺术特色

1、音乐思想的转变。

马致远自幼接受儒家教育,他饱读诗书,勤学六艺,遵循礼乐,对古琴艺术情有独钟,儒家礼乐思想在其前期音乐生活中起着主要作用。但到中年后,随着自身政治生涯的改变,马致远的音乐思想经历了由儒入道的转变。

马致远开始对儒家礼乐文化中的一些问题有了自己的认识,而对于时代而言,这些认识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表现其一是:作为一个传统文人,马致远推崇与喜爱古琴的同时,认为音乐还具有陶冶情性、调节心情、解闷忘忧的作用,比起儒家侧重于古琴礼乐节制观的认识更为全面,更符合“琴乐”艺术的本身特性,具有一定意义。

表现之二为:关于音乐对政治的影响,早在古代就有“亡国之音”之说。但马致远却认识到:音乐本身并不是导致亡国的祸端,而是因为皇帝沉迷于音乐,不理朝政,才会耽误政事,导致国家灭亡。即封建王朝的兴亡主要决定于人事,而不是音乐本身。

2、思想内容丰富,艺术技巧高超。

马致远的散曲思想内容丰富,涉及元散曲中的咏史、叹世、归隐、闺情、叙事诸题材,且各具成就,从而拓展了散曲的题材范围。如在咏史怀古作品中,他借评价古人功过得失以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现实、对历史的见解,寄托自己的心志,将视野更多的关注人生的价值,任情适意,回归自然。

马致远现存散曲大约有一半是叹世归隐之作,这些作品汇集了他怀才不遇的孤愤、壮志难酬的悲凉、超然物外地放达于一身,充满着慷慨放逸的情怀,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马致远的闺情曲大多写男女恋情、相思别离之苦、思妇怨女的心声,而且写得非常深刻、细致、生动、传神而无脂粉之气,更绝无庸俗轻佻之语。

在叙事长套的创作里,马致远则以文为曲,将散文的结构恢宏引入曲中,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有《耍孩儿·借马》《哨遍·张玉岩草书》《一枝花·咏庄宗行乐》和《集贤宾·思情》等叙事长套的佳作。

马致远制曲艺术精湛,长于心理刻画,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他所作散曲语言清丽本色,人物栩栩如生,充满画意而风格飘逸、奔放、老辣、清隽,意境高妙,因此提高了散曲的意境。主要表现在画中有画与语言多姿两方面。

特别是在语言多姿上,马致远在散曲中常用极通俗明白的口语,很少用生僻字,散曲语言合乎作品的特定情景而富于鲜明个性,在不同的题材中呈现出不同的风采,具有摇曳多姿、绚丽无比的特点。另外他还善于化前人诗句为己用,信手拈来,似无心巧合,毫无痕迹具有富于文采、飘逸洒落的特点。

3、具有浪漫抒情气质。

在马致远的杂剧中,“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之美源于时空错综的蟠曲回环之美、形神交合的驰骋想象之美、似隐如显的平

和冲淡之美。此三种美感交相融,亦交相成,构成马致远杂剧中特有的虚实相生的美感效果。

特别是马致远的杂剧中,在意象选取上具有似隐如显的平和冲淡之美将镜(为凄清缠绵之美)、花(为迟暮苍凉之美)、水(为空灵流转之美)、月(为隽秀畅达之美)四种意象常交错出现、参差对照,以隐晦的曲笔勾勒出主人公的内心情态,同时谐和了马致远的浪漫抒情气质。

总之,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与散文家马致远,其文学作品的特色是:思想内容丰富深邃、艺术技巧高超圆熟,而且富有浪漫抒情气质。最终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被人们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的创作成功经验启发我们:要进行文学创作,首先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作品必须取材于日常生活,经过大胆、精细的艺术加工与创作,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得到百姓的认可,受到大家的欢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