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教案

合集下载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词的类型特点。

2、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能够朗读和背诵《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

二、教学内容:1、导入:通过学生唱词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词创作是源于她的身世和心理.2、任务: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活动1:小组讨论,每组介绍一首词的词意、词曲、艺术价值。

4、整体讲解:教师就词的类型特点及其艺术价值作整体讲解,同时对比分析两首词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并加深对李清照词的理解。

5、活动2:通过背诵和演唱《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方式,增强学生对两首词的了解和感受。

同时,通过临场评论的方式,增加两首词的欣赏程度。

6、总结:让学生自由讨论,表达对两首词的喜爱及感悟,并从中探讨中国文化的共同价值。

三、教学重点: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词的类型特点2、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背诵和演唱《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四、教学方法:1、活动性、情感性和体验性的教学方法。

2、合作、探究和启发式教学法。

3、听课及现场评论式教学法。

五、教学手段:PPT、录音机、黑板、水彩笔等六、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让学生唱词《如梦令》2、任务明确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了解一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并进行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充分理解。

4、齐堂讲解教师就文章的类型特点及其艺术价值作整体讲解,加深对李清照词的理解。

同时对比分析两首词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并加深对李清照词的认识。

5、背诵和演唱教师带领学生背诵和演唱《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同时让学生从词曲和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

风华绝代李清照词教案教学设计

风华绝代李清照词教案教学设计

风华绝代李清照词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李清照简介1.1 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活背景,了解她所处的宋朝时期。

1.2 生平经历讲述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包括她的家庭、学习经历以及创作生涯。

1.3 文学地位介绍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她被誉为“词圣”和“花间派”的代表人物。

第二章:李清照词的特点2.1 语言风格2.2 情感表达探讨李清照词中的情感表达,她的词作中充满了对爱情、生活以及家国的深情厚意。

2.3 艺术手法讲解李清照词的艺术手法,如比喻、象征、拟人等,以及她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些手法来表达情感。

第三章:经典词作解析3.1 《如梦令》解析《如梦令》一词的创作背景、词意和艺术特色。

3.2 《声声慢》解析《声声慢》一词的创作背景、词意和艺术特色。

3.3 《武陵春》解析《武陵春》一词的创作背景、词意和艺术特色。

第四章:创作练习4.1 创作要求让学生模仿李清照的词风,创作一首以自然景物为主题的词。

4.2 创作指导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李清照词的特点,如语言风格、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等。

4.3 学生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并互相交流、点评。

第五章:拓展阅读与思考5.1 推荐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李清照的其他词作,以及其他花间派词人的作品,以加深对李清照词风格的理解。

5.2 思考题目提出一些思考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李清照词的特点和意义,如她的词作对后世的影响等。

第六章:李清照词的音乐特色6.1 词与音乐的关系讲解词与音乐的关系,介绍宋朝时期的词牌和词谱。

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词作在音乐上的特点,如何通过音律、节奏来表达情感。

第七章:李清照词作的文化价值7.1 词与文化的关联分析李清照词作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包括历史、哲学、伦理等方面。

探讨李清照词作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以及她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第八章:比较研究8.1 李清照与苏轼词的比较分析李清照与苏轼在词风、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引导学生从比较中更深入地理解李清照词的特点和魅力。

李清照词两首优秀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优秀教案
用一个词概括。( 愁) 根据这样的基调,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指导:语速要缓慢,表情感的词重音要读出,断句要注意。
感情要带出浓浓的愁绪 。 (方案二:自主)
由课代表组织各组选派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本词。
学生活动: 自由朗读 全班朗读 个别朗读
教师活动: 教师范读
五、品析鉴赏《醉 花阴》 (方案一)
(1)瑞.脑.销金兽:
(2)佳节又重.阳.:
(3)有暗香盈.袖:
(4)凄凄惨惨戚戚:
参考答案: 1(1)一种香料。 (2)我国传统节 日,农 历九 月初 九。在 这一 天有 登高的风 俗。
(5)乍.暖.还.寒.时候:
(6)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充满。
2.从唐五代兴起,而在宋代兴盛的一种新体诗是_____。前人评论宋词有“婉 ( 4 )寒 冷 萧
那我们同学也来品品这神来之笔的佳妙之处。 我们先看,这三句中哪句是重点?这句中哪个字是重点? 好,那我们就结合全篇来品品这个“瘦 ”字的妙处。
①结构上,“瘦”字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因为有刻骨的离愁,所以衣带渐宽, 腰肢瘦损;
②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极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因思念日渐消瘦的形象。 ③内容上,末了一个“瘦”字,归结全 篇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 写,都是表达 这刻骨的离愁的。词人因相思而成的寂寞忧郁跃然纸上。 这一“瘦”字恰是 全词的“词眼” 愁——凉——瘦三 字前后呼应,情感一气贯穿,内容衔 接紧密。 诗人由愁生凉,满怀寂寞之 意;因凉而形瘦,一片忧郁之情,由此,我们知道了, 词人的愁是一种闺 怨之愁,是因相思而致的寂寞忧郁。 通过对这两个字的品读,我们要能明确,在 一首诗 或某联、某句中往往 都有那种 最能体现作者 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 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 词或句。这 些词句往往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活用字词,多用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生动传 学生活动: 神地刻画出景物,使得情感表达得更淋漓尽致。它们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我 吟咏诵读 们在鉴赏一首诗歌 时,要特别注意从这些词、句入手深 入肌里,去理解诗歌情感。 好,明白了诗人具体的情感,那接下来 ,我们就再次通过朗读进入 到诗人敏感多 情的内心世界。此时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就 要读出一种女子的慵懒,娇柔 。读出她的闺 怨这愁。因相思而致的寂寞之意,忧郁 之情 。 全班再次朗读,找个别学生朗读。

如梦令词李清照教案

如梦令词李清照教案

如梦令·词李清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如梦令》的词牌特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如梦令》的词牌特点和艺术特色。

3. 词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词牌特点和艺术特色的把握。

2. 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2. 《如梦令》原文及其注释。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词的发展历程。

2. 朗读《如梦令》:让学生朗读原文,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词牌特点:分析《如梦令》的词牌特点,如平仄、韵脚等。

4. 分析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词中的意象、情感和意境,探讨李清照的创作风格。

5. 讨论词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词中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认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让学生了解了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了《如梦令》的词牌特点和艺术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李清照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如梦令》词牌特点和艺术特色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词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深度。

七、课后作业:1. 背诵《如梦令》。

2. 写一篇关于《如梦令》的艺术特色分析短文。

3. 推荐阅读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如《声声慢》、《一剪梅》等,并简要分析其艺术特色。

八、教学延伸:1. 组织一次诗词朗诵会,让学生展示自己对李清照词作的理解和演绎。

人教版小学语文《李清照词选》教案2023

人教版小学语文《李清照词选》教案2023

人教版小学语文《李清照词选》教案2023一、教材分析《李清照词选》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词选。

词选主要介绍了李清照这位宋代女词人的生平和她的代表作《如梦令》、《如梦令·春景》、《点绛唇》等几首词,展示了她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才华横溢的文学天赋。

二、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这位女词人的生平及其作品;2.品味李清照的词作,感受她深邃内敛的情感表达;3.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掌握李清照的生平及其词作;2.分析词选中的词语、句式和意境;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与预习1.教师用图片呈现李清照的画像,询问学生是否了解这位词人;2.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包括她的出生地、家庭背景和文学成就。

第二节:词选赏析1.教师逐首诵读词选中的几首词,让学生感受词人的情感表达和词意;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每首词的意境、情感和表达方式;3.学生举手回答,教师适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第三节:文学鉴赏1.教师出示李清照的《如梦令》词,让学生阅读并发表感受;2.学生依次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教师引导他们分析词中的情感、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四节:词语解析1.教师选取词选中的几个重要词语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2.教师讲解词语的意思、用法和典故等,学生跟读并进行语境运用。

第五节:写作训练1.教师提供几个句子,让学生仿照李清照的词风写出自己的句子;2.学生写完后,教师组织交流,互相欣赏和点评。

第六节:巩固与拓展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李清照词,背诵并写下感受;2.下节课开始前,学生可以在班级内朗诵自己背诵的词,并交流彼此的感受和体会。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2.评价学生对李清照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3.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六、拓展延伸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宋词和其他古代女词人的作品;2.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词牌名曲的欣赏和演唱活动,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

李清照词《声声慢》教案:了解词作背景和创作理念

李清照词《声声慢》教案:了解词作背景和创作理念

李清照词《声声慢》教案:了解词作背景和创作理念。

一、《声声慢的背景李清照的创作,生活环境的背景和时代背景,都与她的作品息息相关。

《声声慢》的创作背景也不例外。

李清照创作《声声慢》时,正处于金陵(今南京市)的一个破败古庙之中,这座庙会更曾经是热闹非凡的风景,如今却已经凋零了。

庙前的荒草蔓生,几乎遮盖了庙内。

然而,这正是李清照切身体会到悲凉萧索的气氛,在这种环境下她的情感被激发,于是创作了《声声慢》这首优秀的词作。

除了创作背景,时代背景也很重要。

宋朝的政治实际上已经相对稳定,社会风气尤其是文化艺术方面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女词人李清照凭借才思才华,创作出了大量的词作,其中《声声慢》就是她创作生涯中最受欢迎、最为著名的一首之一,也反映出了她的时代特征。

二、《声声慢》的创作理念1.音乐美学理念《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艺术词。

作品表现了音乐美学所追求的一种东方音韵的姿态,具有独特的音乐美学魅力。

通过抒情的语言表现,以笛韵来表现音乐中的柔美和细腻,拿捏得非常恰当。

李清照的音乐美学理念,具有浓郁的东方文化特色,同时也具有现代含义,是指优美、和谐、柔顺、细节的美。

2.爱情理念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并表示出要保护自己的爱情。

作品用音乐美学的手法,通过音乐来表达爱情的情感和柔美,让人感到爱情柔情蜜意,而非执着和残忍。

作品中爱情的主题是真挚的,有感染力和魅力。

这是李清照思想观念的反映,也是她的文学艺术气质所在。

3.时代思维方法《声声慢》是李清照个人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表达了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李清照在这首词作中使用了时代思维方法,即运用自身的情感、艺术追求和审美体验,把握时代气息,形成了一种富有代表性的李清照词作特点。

三、对《声声慢》的思考《声声慢》是一首永恒的词作,无论在哪个时间段都能感受到它那充满情感的艺术性。

它不仅表达了李清照的个人情感,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色和中华文化的思想传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教案2009-04-12 17:15李清照词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2、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4、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1.能总结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意境美。

2、体会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生活的方式来创造意境的好处教学难点1、鉴赏词的意境美,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2、品味语言美、音乐美,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第一课时醉花阴一、导入新课【说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用《梅花三弄》凄美,哀怨的旋律首先为课堂创设出一种易安词的氛围。

毕竟这首词连同这份感情都距离学生太远太远,与其“犹抱琵琶半遮面”,刻意回避夫妻间的相思之苦,还不如一开始就让情普照心田,让爱充满课堂,让学生敢于说爱,否则怎么可能被爱打动呢?1、 (1)歌曲。

醉花阴或者一剪梅(歌曲在同一文件里) (2)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或者: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如果先讲声声慢,可以用:“一曲声声慢愁绝千古,两宋李易安才冠巾帼”二、走进作者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

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

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

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

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

《李清照词》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四篇

《李清照词》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四篇

《李清照词》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四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那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们为大家收集的《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创作。

过程与方法:分析《鹧鸪天·桂花》以议论入词的写作特点;赏析《永遇乐》中对比的写作手法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在《鹧鸪天·桂花》中所表现出的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地赞美和崇敬之情;感悟作者在《永遇乐》中所表达的盛衰之概和身世之悲。

教学重点:赏析《永遇乐》中对比的写作手法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鹧鸪天·桂花》以议论入词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鉴赏、引导、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鹧鸪天·桂花【导入语】播放李清照的词作歌曲《一剪梅》视频,询问学生,这首歌曲的作词者是谁(李清照),现在我们来学习李清照的另一首词《鹧鸪天·桂花》。

【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天资卓越,不到十一岁,她的诗文已被父辈晁补之等人所称赞。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王氏也工文章。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

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与丈夫都喜好读书。

他们节衣缩食,省下钱来买书。

他们起书库,造书橱,收藏之富,冠绝一时。

于是买书、藏书、校书,几乎成了书痴。

李清照结婚之初,北宋已濒临危亡的边缘。

钦宗靖康元年,即李清照42岁时,金兵攻下汴京,徽钦二帝被俘后,朝廷南迁,北宋灭亡,赵明诚时在山东做官。

第二年即李清照43岁时,金兵攻陷山东,夫妇南逃到建康(南京)。

从山东流亡到建康,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加上沿途风霜劳顿,使赵明诚病倒了。

《词七首》课堂教案

《词七首》课堂教案

《词七首》课堂教案。

一、课程目标
《词七首》课堂教案是面向中学初中语文课堂的一份教学设计,其主要教学目标包括:学生能够了解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识别和欣赏古诗的特点、理解和感知李清照的文化追求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创作等方面。

二、教学内容
此课堂教案内容包含李清照的《词七首》全文解析、历史文化对于诗歌的影响、学习如何识别和欣赏古诗的韵律美与意境美、分析李清照的诗歌语言特点等。

三、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习如何分析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通过《词七首》的全文解析和分析,引导学生把握古诗的篇章结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探究古诗如何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世界观。

四、教学手段
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如利用多媒体和画面展示技术进行课前预热,开展课堂讨论、朗诵、合唱等互动性较强
的教学活动。

此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主发挥想象力,通过课后作业或课上小练习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教学环节。

通过课堂测试、小作业、听课笔记等方式,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和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

同时,开展学生互评或者教师评价等方式也可以让学生掌握自评能力和提升语文表现能力。

《词七首》课堂教案是一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学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打造出具有针对性、吸引人、能引导学生思考和创新的教学平台,展现诗歌之美,让学生更好地接触、理解、欣赏及创作诗歌。

李清照词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案

李清照词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案

李清照词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词作风格,能够理解《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作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感受李清照词作中的哀愁与思念。

二、教学重点1. 词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分析词作中的意象和意境,领悟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把握李清照的词风,体会其哀愁与思念的情感。

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李清照的生平介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全文、词作的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文本,以便课堂上朗读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词作风格,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词作学生齐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感受词作的韵律美。

3. 词作解析教师分析词作的字词含义,解释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词作内容。

4. 意境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词作中的意象和意境,如“溪亭日暮”、“如梦令”等,帮助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

5. 情感体验学生分享自己对词作中情感的理解和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李清照词作的特点和情感表达。

7. 课后作业学生背诵《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并选择一首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进行欣赏和分析。

8. 板书设计《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意象:溪亭、日暮、如梦令情感:哀愁、思念9.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拓展1. 比较李清照的其他如《如梦令》词作,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版本《如梦令》之间的异同。

李清照诗词教案

李清照诗词教案

李清照诗词教案这是李清照诗词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李清照诗词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的:1.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2. 品读李清照的诗词3. 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二.课型:新授课三.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四.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2.体验到这首词的意境3.重点词解析4.词的技巧分析五.教学难点:1.对诗词的理解2.把握诗词情感六.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师:“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涵养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灵性生命。

她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放。

她就是宋朝婉约派词人李清照。

在那个唯男子独尊的年代,她无疑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她的词自成一家。

语言清丽而不萎靡,情调感伤而不空虚。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品读李清照。

师问:同学们都知道我们要学的这首《如梦令》的作者是宋代伟大女词人李清照,那么大家知道的她的诗词还有哪些?对于她,大家还有什么了解呢?有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举手回答一下。

(老师总结同学们答案)(二)介绍李清照生平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老师:我们了解过了李清照的生平事迹之后,是不是对她的词也充满了好奇呢?特别是在宋朝那个词作鼎盛的时候,在众多才子里面作为一个女词人能够脱颖而出,也充分证明了她的才华。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李清照词作的风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设计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一等奖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设计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一等奖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设计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悉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1.2学习《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武陵春·春晚》两首词的词牌、词律及修辞手法。

1.3能够准确理解词中的意象、情感及哲理。

1.4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评价诗歌的能力。

2.2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李清照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3.2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1.2两首词的词牌、词律及修辞手法。

1.3两首词的意象、情感及哲理。

2.教学难点:2.1两首词的修辞手法及意象分析。

2.2两首词的情感及哲理理解。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1.1向学生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李清照的词风特点。

1.2提问:同学们对李清照有哪些了解?她的词有哪些特点?2.学习《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2.1让学生自主阅读词,感受词的意境。

2.2分析词牌、词律,引导学生了解词的形式特点。

2.3通过讨论,理解词中的意象、情感及哲理。

2.4指导学生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对词进行评价。

3.课堂讨论3.1让学生对《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进行评价,分享自己的感悟。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2提问:同学们对《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感悟有哪些?2.学习《武陵春·春晚》2.2分析词牌、词律,引导学生了解词的形式特点。

2.3通过讨论,理解词中的意象、情感及哲理。

2.4指导学生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对词进行评价。

3.课堂讨论3.1让学生对《武陵春·春晚》进行评价,分享自己的感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李清照词《如梦令》《渔家傲》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李清照词《如梦令》《渔家傲》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词牌的特点和诗词意境的把握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词牌的异同,以及解析诗词中的意象,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李清照词相关的情感主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读和解析的活动。这个活动将帮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宋词的基本概念。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它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多样的表现形式而著称。它是宋代文学的代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情感生活。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李清照的《如梦令》和《渔家傲》。这两个案例分别展示了李清照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词牌形式,表达她的忧愁与豪放。
2.教学难点
(1)词牌特点的掌握: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词牌的特点和结构尚属陌生,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
举例:解释《如梦令》的词牌结构,指导学生通过对比其他词牌,掌握其特点。
(2)诗词意境的感悟: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较为抽象,学生难以把握,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剖析。
举例:分析《渔家傲》中“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所表达的离愁别绪,帮助学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4.培养语言素养:通过诗词朗读、解析和创作,加强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语感,提高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词朗读与理解:准确把握《如梦令》和《渔家傲》的词牌特点,掌握诗句的平仄、韵脚,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举例:《如梦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要求学生理解“雨疏风骤”描绘的景象,感受词人借此抒发的情感。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篇一:《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课标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掌握意象的一般内涵。

2、过程与方法〔1〕结合注释,疏通词的大意。

〔2〕有感情地诵读,在品读中体会和品味词的意境。

〔3〕结合李清照的生平,把握词的主旨。

3、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词句品读和场景再现,体味词人的情感。

〔2〕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理解、掌握词中意象的深刻内涵。

〔2〕熟读成诵,在阅读中品味古典诗词的美感和词作中抒发的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同学们,音乐好听吗?感觉怎样?有谁愿意说一说这首曲子吗?明确:这首曲子叫《二泉映月》,是我国著名的民乐,瞎子阿炳用他如泣如诉的二胡声演绎了人世间的悲凉。

静静地听,人们莫不为之动容,这是用音乐表达悲愁的经典。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用文字表达愁苦的经典。

二、知人论世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之一。

她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是著名的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李清照从小就耳濡目染,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会词。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

赵明诚热衷于金石的研究,李清照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幸福美满。

公元1125年,金入侵宋朝。

两年后,北宋灭亡。

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她一家被迫南迁避难。

两年后,其夫赵明诚在赴官上任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伶仃一个人。

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遭受了一连串的打击〔国破、家亡、夫死、半生收藏的金石丧失殆尽等〕。

她的作品也分为前后期,前期多写闺中生活的情趣和大自然风光,风格清新明丽;后期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风格沉郁凄怆。

三、整体感知提问:《声声慢》和《醉花阴》,哪一篇的情感更能打动你?哪一篇是她后期的作品?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明确:《声声慢》是她后期的作品,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守着窗儿,单独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句子都可以看出来。

《李清照词二首 永遇乐》教学设计

《李清照词二首 永遇乐》教学设计

《李清照词二首•永遇乐》教学设计课题名称:李清照词二首•永遇乐课时安排:1课时【教前反思】因为初中和高一学生是接触过李清照的词,所以对李清照这个词人是比较熟悉的。

但是熟悉并不代表了解,加上我这个班的学生语文基础特别差,学习热情不高,如果让他们自己直接进行诗词鉴赏,他们可以直接不思考,不动笔,更别提赏析了。

所以,鉴赏诗词之前,我布置他们自己先搜索有关的资料,对李清照个人和创作风格有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交代学生搜索李清照生平和诗歌风格资料,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查阅《永遇乐》和《鹏鸿天•桂花》创作背景,词中生字词,朗读课文。

二、导入1.由歌曲《月满西楼》(李清照词《一剪梅》)导入。

2.复习初中学过的《如梦令》和高一学过的《声声慢》,回顾不同时段的李清照生平和创作风格。

3.大意:这首词引入课文《永遇乐》。

三、小组讨论完成任务1、写作背景介绍。

2、概括词中大意。

3、思考下面三个问题,把握作者情感:①词的上阕,共有三个问句,这些问句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美景当前,为什么作者会发出这样的疑问?①结合词的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谢绝朋友的邀请?②既然作者不愿外出,为何又要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反映了作者什么心态?④词人是怎么样来抒发她的情感的呢?(采用什么艺术手法)三、讨论得出1、写作背景: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伤今追昔之作。

写作地点在临安,约在绍兴二十年(1150年)间。

写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

2、作者的情感: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

3、艺术手法:这首词出色地运用了对比手法。

(今与昔对比,他人与“我”的对比,乐与悲对比。

)四、小结鉴赏方法:1、写作背景。

2、理解诗词内容。

3、找关键字词。

4、艺术手法。

5、把握作者情感。

五、作业:运用总结的五个赏析的方法,尝试赏析《鹘鸿天•桂花》。

1、写作背景:此词作于建中靖国(IIO1年)之后,作者与丈夫赵明诚居住青州之时。

李清照古诗词《声声慢》教案

李清照古诗词《声声慢》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李清照古诗词《声声慢》教案2. 课程类型:语文阅读与欣赏3.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4. 教学年级:高中5. 教学目标:a. 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b. 分析《声声慢》的词牌特点和韵律美c. 解读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d. 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李清照词作的特点b. 《声声慢》的韵律和意象分析c. 词中的情感内涵2. 教学难点:a. 古代词牌的知识背景b. 词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c. 时代背景对词作的影响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李清照《声声慢》原文及其注释、译文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3. 参考资料:李清照生平介绍、古诗词鉴赏指导书籍4. 教学工具:PPT课件、词牌知识资料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引导学生对《声声慢》的进行思考,探讨“声声慢”的意义。

二、阅读理解(20分钟)1. 学生自读《声声慢》,理解词的大意。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三、意象分析(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主要意象,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

2. 学生讨论这些意象所传达的情感。

第二课时四、韵律分析(20分钟)1. 教师讲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引导学生关注韵律美。

2. 学生跟随教师朗读,体会韵律节奏。

五、情感探讨(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词中的情感内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六、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李清照词作的特点。

2. 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一首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七、作业布置1. 完成《声声慢》的译文阅读。

2. 写一篇短文,分析《声声慢》中的意象与情感的关系。

五、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深入分析李清照的《声声慢》,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提高他们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优秀5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优秀5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优秀5篇)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有“千古一才女”之称。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如下是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优秀5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三、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感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

自号易安居士。

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

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

后因列于元祐D籍而被罢官。

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

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宋史·李格非传》),一说为汉国公王准孙女(庄绰《鸡肋编》),也知书善文。

李清照的文集在当时就曾刻印行世。

《直斋书录解题》载《漱玉集》1卷,“别本”分5卷。

黄异《花庵词选》称有《漱玉词》3卷。

《宋史·艺文志》载有《易安居士文集》7卷、《易安词》6卷。

都久已不传。

现存的诗文及词集是后人所辑。

四印斋本有《漱玉词》1卷,李文椅编的《漱玉集》5卷,辑录的作品较多。

但其中所收词多有赝品。

近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中的《漱玉词》收有60首。

今人孔凡礼《全宋词补遗》中有新发现的李清照词。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李清照词两首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李清照词两首

《李清照詞兩首》導學案【學法指導】1、熟讀課文,結合課下注釋初步理解詩歌內容,然後完成本學案。

2、認真思考,規範書寫,獨立完成。

【學習目標】1.知人論世,結合背景理解詩文內容2.反復誦讀,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寫作特色3.培養熱愛古典詩詞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養、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知識連結】一.寫作背景及作者簡介:寫作背景:宋徽宗大觀二年重陽節,趙明誠至仰天山羅漢洞觀月,流連忘返;李清照獨居青州歸來堂,重陽賞菊,無人相伴,故作此詞,以抒發寂寞無聊之感。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南宋傑出女文學家,章丘明水(今屬濟南)人。

以詞著名,兼工詩文,並著有詞論,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李清照她出生于一個愛好文學藝術的士大夫家庭,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後一同研究金石書畫,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

靖康之變後,她與趙明誠避亂江南,喪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

後來趙明誠病死,她獨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華一帶,在淒苦孤寂中度過了晚年。

她是一位在詩、詞、文、賦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長、最有名的是詞。

她早年曾做《詞論》,主張“詞,別是一家”。

注重詞體協音律、重鋪敘、有情致的特點,並批評了從柳永、蘇軾到秦觀、黃庭堅等詞家的不足。

清照文詞絕妙,鬼斧神工,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被尊為婉約宗主,是中華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

李清照的詞可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後兩期。

前期詞主要描寫傷春怨別和閨閣生活的題材,表現了女詞人多情善感的個性。

她後期詞則充滿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濃重傷情調,從而表達了對故國、舊事的深情眷戀。

李清照的詞獨具一家風貌,被後人稱為“易安體”。

李詞的主要特點有:一是以其女性身分和特殊經歷寫詞,塑造了前所未有的個性鮮明的女性形象,從而擴大了傳統婉約詞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內涵。

二是善於從書面語言和日常口語裡提煉出生動曉暢的語言;善於運用白描和鋪敘手法,構成渾然一體的境界。

【自主學習·秀出風采】一、整體感知成長心靈1、《醉花陰》的上片和下片分別寫的是什麼,他的主旨是什麼?用了哪幾種修辭手法?這首詞是作者婚後所作,抒發的是重陽佳節思念丈夫的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词》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关系。

2、理解所学词的创作的主题内容。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4、学会鉴赏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关系,感受词的意境和主题。

教学方法:阅读与感悟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流程:课前预习:1、作者: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现在山东人。

父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曾受知于苏轼,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

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也善知文书。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修养,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建中靖国元年,18岁,与礼部侍郎赵廷之子赵明诚结婚。

明诚21岁,在太学当学生,喜好收畜前代的石刻。

婚后不久赵廷之升任尚书右丞,极力打击旧党,李格非在党籍中被罢官,他对赵廷之的行事是有所不满。

约在崇宁二年,赵明诚出仕。

夫妇志同道合,致力搜寻亡诗逸史,古今名人书画,器物,赵廷之死后,赵氏兄弟失官,赵明诚屏举乡里10多年,更加努力访求古碑,文物。

后又重新出仕,这一时期开始他们开始编写《金石录》并继续搜集古物、碑铭,一同鉴赏、考订,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随之,北宋亡。

高宗即位,赵明诚起知建康府,这时北方大乱,青州故第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

李清照只携带小部分的文物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

后期:建炎二年,李清照怀着国破家亡之痛难逃到建康。

次年赵明诚驻家池阳,只身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当李清照赶到的时候赵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

她怀着极大的痛苦敛葬丈夫,这时金兵又南侵,李清照派人将书册,金石送往洪州,准备去哪里投奔赵明诚的妹丈以避乱。

但洪州失陷,大部分的文物在战乱中丢失。

最后,在绍兴二年,从越州移居杭州,这一年冬天,金人南犯,她又自临安避乱金华,次年返回临安。

晚年,一直从事文学创作,和关心国家大事。

2、创作:前期,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如《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

后期:多描写伤时感乱,怀乡忆旧,如《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念奴娇》。

3、词风:其词善用白描,状物抒情,细腻精巧,曲折尽意,语言清新自然,意蕴和谐优美,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易安体”。

她把婉约词推向高峰,对后世影响很大。

诗有《上枢密韩公诗》《夏日绝句》,散文代表作《金石录后序》,有文艺评论《词论》,后人辑录《漱玉词》。

一、导入:同学们,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生活和情感。

但其作者基本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替妇女说话。

男性代替女性来表情达意,总是隔了一层。

李清照是词史一位重要的女词人,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就是要说自己的话。

这是一个大胆的突破。

那么,我们今天走进词中,体会词人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情感。

二、整体感悟醉花阴一、同学们多读,具体感受词人的情感,然后概括出来,大家一起来品味。

教师明确:感情基调是忧郁,孤寂。

这首词是此人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表达的是重阳佳节独守闺房的,思念丈夫的寂寞和孤寂的愁绪。

二、引导:同学们从哪些句子或字词中获得的信息呢?赏析:例如:1、词的上片,“薄雾浓云愁永昼”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笼罩了词人的心头。

“愁永昼”-------天为什么不黑呢?这都是因为心情的烦躁和忧愁,所以才会觉得时间过的漫长。

愁什么呢?愁亲人久别,不知一切安好,愁不知何日是归期,自己何时才能结束这孤苦伶仃、独守空房的日子。

我们不难想象词人的形象。

2、如“佳节又重阳”的“又”字,它有“再”的意思,本来一年一度的的重阳佳节都是全家人团聚,一起登高,赏菊的好日子,但在孤独的词人看来,这个重阳节无疑再一次的勾起了自己对远在他乡丈夫的思念,一个“又”字包含了词人无尽的伤感和惆怅之情。

3、如“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本来赏菊喝酒是极为愉悦之事,可是在这样的情景下,这酒就成了消愁之酒,把酒消愁愁更愁,如何能消的了呢?4、这绵长的思念,词人会如何呢?到底这思念有多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全词的高潮,愁思本是看不到的,摸不着的,以帘外之花与帘内之人相比拟,境况相类,形神相似,创镜极美。

同时作者用黄花的凋落,比喻女子容颜的老去,这都要归属于那绵绵无期的相思。

看时写花,写人,却写的是佳节勾起来的独守闺房、思念丈夫的寂寞和愁绪。

5、如下片,不着一个“菊”字,却整片在写菊花。

菊花的艺术形象:孤傲,高洁,品性高远,超拔脱俗,以黄花自比。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背诵这两首词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对比探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与“悲愁”的区别,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真情之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及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反复诵读,对比探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与“悲愁”的区别,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法、对比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二、新课导入三、诵读感悟四、品读探究――赏析意象1、对比赏析《醉花阴》《声声慢》中的黄花意象。

2、自读并比较《醉花阴》《声声慢》中愁绪的不同3、作者还通过那些意象表达了两种不同的愁绪,请同学们再读两词,选出你喜欢的词句及意象,从深层赏析两词,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试用散文化的语言,加入适当的想象和联想,以“我”开头进行描述。

五、课堂小结六、课后作业七、板书设计一、课前预习1、回顾以前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

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李清照生平。

3、利用早读熟读成诵,初步感知这两首词。

二、新课导入请大家欣赏歌曲《菊花台》,歌词中为什么说“菊花残,满地伤”?菊花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家可能对《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部电影比较熟悉,铺满皇宫的菊花象征着宫廷军变的失败,生命的凋残消逝所以菊花在影片中象征①对已逝辉煌的伤感②对生命凋残的悲悼。

“花”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古人有以花喻女子美貌的习惯,比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人面桃花相映红”等等,黄花也无例外地成为这一习惯借用的对象,菊花就是黄花,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是一位善用“黄花”表达情思的人,《菊花台》中的菊花意象就是对古诗词中黄花意象的继承。

李清照在一个秋雨点点滴滴的黄昏,看着满地堆积残损的黄花正伤怀,听着急风细雨吹打梧桐的哀乐,又想起那声声凄厉的雁鸣,不觉悲从中来,百感交集,写出了饱含苦涩愁情的词作《声声慢》,而在《醉花阴》中她写黄花则是一句肝肠寸断的“人比黄花瘦”,同样的黄花词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清照词两首》,从黄花入手,感悟一般黄花别样情。

三、诵读感悟首先请同学们听名家诵读,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读音和断句,请大家自由诵读,我们齐读一遍,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一般黄花别样愁?四、品读探究――赏析意象1、首先请两位学生分别朗诵两词,然后全班一起探究问题一:对比赏析《醉花阴》《声声慢》中的黄花意象。

(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作者生平资料全班自由讨论)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然后教师用PPT展示李清照生平资料,再补充明确:李清照的生平:1、父李格非工于词章,苏轼门生,又在朝中为官,官职不低;母亲是状元的孙女,名门闺秀,知书达理,善文学。

所以少女时期的她衣食丰厚,无虑无忧;2、十八岁嫁给赵明诚,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至右丞相;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

故此时新婚燕尔的她嫁得才俊,缠绵婉柔;3、不久,丈夫就因为求学、为官等原因长时间在外,李清照饱尝甜蜜的相思之苦,此时和丈夫感情很深厚、新婚长别的李清照觉得夫觅封侯,相思成愁;4、公元1127年,金破汴京,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四十多岁的她无奈经历了金强宋弱,避乱江南;5、李清照在南渡初期,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了有名的《夏日绝句》,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后赵明诚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此时她满腹才情、一腔报国热血却不得不经历夫去国破,凄寂晚年;6、丈夫死后李清照孤身流离在南方,境遇孤苦,在杭州度过残年。

大约在1151年到1156年间,李清照孤伶地离开人世,所以人们评价婉约词宗,一生多舛。

重点赏析“瘦”“憔悴”“堪摘”《醉花阴》中的黄花--------“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写于前期。

丈夫游宦在外,李清照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查书赌茶、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

漫长的白日里,作者百无聊赖地独坐在金兽炉旁,看着那袅袅烟雾,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作者的顾影自怜,黄花外形上的淡雅、清秀和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词人借黄花反衬因思念而花容失色的自己,作者巧妙地用形象的“瘦”表达抽象的“愁”。

《声声慢》中的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写于晚期。

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

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全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丈夫赵明诚在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一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

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1)作者借残损凋零的黄花喻指漂泊残老的自己和风雨飘摇的国家,“堪摘”暗指人老珠黄无人怜惜,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一直是伉俪情深,夫妻恩爱,志趣相投,经常一起踏雪寻梅,品诗论画,观赏美景,可是现在呢?作者想起昔日看到美好的黄花,夫妇总是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自己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而此刻自己却是形影相吊,�j惶茕孑,无心赏花,亡人已远,音容犹在,事过境迁,情何以堪?(2)作者经历了北宋到南宋的历史巨变,目睹了国破山河碎,饱尝了时代苦难,再加上作者的士大夫情怀,作者才如此伤感。

作者借残损的黄花伤己、伤时、伤国。

2、自读并比较《醉花阴》《声声慢》中愁绪的不同《醉花阴》中是相思闲愁,是浪漫的愁、是怀着期盼与等待的美丽的愁;《声声慢》中是家国悲愁,饱含着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颠沛之苦,是绝望的、压抑的、难以诉说的愁。

总结:从黄花意象背后,我们读出了一幅幅生动可感的画面和主人公愁苦的情状,体会到了诗句意象背后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里第一个象和景指诗词意象浅层的形象,第二个象和景指诗词意象深层的情感和思想。

我们赏析诗词,一定要读出它的深层内涵。

比如孟浩然的《春晓》表面似乎只描写了诗人春日酣眠醒后发现落红遍地的情景,“花落知多少”深层则暗含着惜春、惜时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