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可以被分为四个阶段
浅谈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
浅谈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
在开放的背景下,中国开始逐渐引进国际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
以下是我国会计准则发展的主要里程碑:第一阶段(1984年-1992年):在1984年,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成立,开始制定中国的会计准则。
当时的准则主要基于苏联的会计制度,缺少与国际接轨的要素。
在1992年,中国政府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试行)》,这是中国会计准则制度化的第一个重要里程碑。
第二阶段(1993年-2000年):在这一阶段,中国进一步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1993年,中国成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的会员,并开始逐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IAS)。
同时,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下设的国际会计准则研究小组成立,负责研究和推广国际会计准则。
1997年,中国首次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0条),这是中国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突破。
第三阶段(2001年-2024年):在这一阶段,中国继续推进与国际接轨的进程,并逐步扩大国际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
2001年,中国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确定了企业会计的基本框架。
2024年,中国会计准则颁布了《小企业会计准则》。
2024年,中国加入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理事会(IFRS Foundation),并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24年修订)》。
第四阶段(2024年至今):在这一阶段,中国继续努力提高会计准则的制定质量,并加强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2024年,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24年修订)》,并开始实施。
2024年,中国发布了《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以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总的来说,中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逐步引进国际会计准则、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的过程。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化的趋势,中国会计准则将继续不断改进和完善,以适应更加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
会计准则发展历程
会计准则发展历程会计准则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原则、方法和要求的标准,是经济活动中会计信息处理的基础。
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完善阶段和国际化阶段。
会计准则的形成阶段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人们交易时常常使用简单的记账方式,但没有一套明确的准则。
到了近代,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和会计科目的增加,人们开始意识到需要制定一套通用的准则规范会计行为。
最早的会计准则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的美国,当时美国政府颁布了《企业会计原则》。
发展阶段是会计准则逐渐完善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各国纷纷制定出了自己的会计准则,如美国的“通用会计准则”、英国的“审计准则”以及日本的“企业会计法规”等。
这些准则根据各国的会计习惯和经济状况制定,大多数准则都为各个国家的企业提供了明确的规范。
完善阶段是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会计师和学者通过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和调整会计准则。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不断地修订和完善会计准则,使它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
国际化阶段是会计准则发展的最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各国纷纷意识到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势,开始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1999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成立,制定并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
目前,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已经采用了IFRS,使得国际间企业的财务报告更加透明和可比较。
总结起来,会计准则发展历程经历了形成、发展、完善和国际化四个阶段。
会计准则的发展非常重要,它规范了会计工作的方法和要求,提高了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未来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发展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史
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史我国会计改革与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
会计工作,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随着政治的变化,会计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革命。
一、我国的会计改革我国历次的会计改革在很大程序上表现为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
建国以来,我国会计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第一阶段:1949-1979年,建立各行业统一的会计制度新中国成立之前,各行业、各企业的会计制度都不统一,既没有全国性的会计准则来规范各行业的会计工作,又没有各行业的统一会计制度规范系统内各单位的会计工作。
如何设计出适应社会主义会计工作的会计制度,成为当时主管全国会计工作的财政部会计制度司所面临的新课题。
建国初的三年,主要解决会计制度不统一的问题。
1950年,财政部为了适应新建的各级人民政府和各个行政、事业单位管理预算基金的需要,制定和发布了《各级人民政府暂行总预算会计制度》和《各级人民政府暂行单位预算会计制度》。
1950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务政经济委员会规定,中央各主管部门要分别制定所属企业的统一会计制度,从而结束了会计制度上的无政府状态。
1951年和1952年,中央财政部曾连续两次召开全国性的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会议,制订了国营工业企业、建筑企业、建设单位和国营农场等单位的一套完整的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为我国计划经济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
接着在“一五”时期,对已建立的会计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中央各主管部门分别制定了适合本部门生产经营特点的成本核算制度。
1958年至1959年,会计工作受大破大批“烦琐哲学”思想的影响,一些人提出会计制度越简化越好的错误主张,实行所谓“以表代账”,甚至搞“无账会计”,会计制度设计工作受到严重破坏。
例如,有的主管部门把20多个财会制度简并为一个制度。
许多企业单位会计机构被撤消或合并,大批会计人员下放劳动或调离工作岗位,破坏了会计工作的正常秩序。
简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内容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内容引言企业会计准则是指规范企业会计核算和报告的准则框架。
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由国家财政部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存在和实施,对于规范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和报告,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框架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四个层级组成,即基础准则、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补充准则。
下面将对这四个层级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1. 基础准则基础准则包括《企业会计制度基本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框架》。
这些准则是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立的基础,对所有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起到了指导作用。
《企业会计制度基本准则》主要规定了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包括货币计量原则、真实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等等。
这些原则是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核心内容,对于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可靠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框架》则规定了企业会计准则的体系结构、准则层级和准则的适用范围,为其他具体准则的制定提供了指导。
2. 基本准则基本准则主要包括《收入》、《成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费用利润》六个准则。
《收入》准则规定了企业应如何确认和计量收入,并提供了收入确认和计量的具体要求。
这些规定旨在确保企业通过公允和可靠的方式记录和报告收入信息,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和可比性。
《成本》准则规定了企业应如何确认和计量成本,并提供了成本计量的具体方法和要求。
这些规定旨在确保企业合理、准确地计量成本,避免虚增和虚减成本,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准则分别规定了企业应如何确认和计量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及有关信息的披露要求。
这些规定旨在确保企业对于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记录和报告是准确、完整、恰当和及时的。
《成本费用利润》准则规定了企业应如何确认和计量成本、费用和利润,以及有关信息的披露要求。
企业会计准则发展
企业会计准则发展(原创实用版)目录1.企业会计准则的定义和作用2.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3.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构成4.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的影响5.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正文一、企业会计准则的定义和作用企业会计准则,是指在我国境内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标准和规范。
其主要作用是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以便于政府、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二、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初步建立阶段(1980-1990 年代):此阶段,我国开始制定并发布一系列企业会计准则,如《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等,奠定了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
2.完善和发展阶段(1990 年代 -2006 年):在这一阶段,我国会计准则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发布了一系列新的会计准则,如《企业会计准则第 1 号——存货》等。
3.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形成阶段(2007-2010 年):自 2007 年起,我国开始实施《企业会计准则第 1 号——存货等 38 项会计准则》,标志着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形成。
4.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优化和升级阶段(2011 年至今):在此阶段,我国持续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三、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构成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两大部分: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
1.基本准则:主要规定了企业会计的目的、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内容。
2.具体准则:根据基本准则制定的,涵盖了企业会计的各个方面,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
四、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的影响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有助于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为企业决策提供更有效的依据。
2.促进企业内部管理: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有助于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
浅谈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
浅谈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浅谈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会计准则也在不断地改革中。
2006年2月15日,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诞生意义重大。
本文从我国会计准则的内容、发展阶段、主要成效及启示四个方面深入揭示了其发展历程,分析构建新会计准则体系的重大意义,并对新会计准则体系下我国企业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会计准则发展阶段一、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基本会计准则。
基本会计准则由财政部制定,发布于1992年11月30日,于1993年7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企业施行。
基本会计准则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各主要项目的核算原则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的基本要求,共有10章66条。
第二层次是具体会计准则。
具体会计准则是根据基本准则制定的有关企业会计核算的具体要求。
按规范对象不同,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有关共同业务的具体准则,如收入、存货、投资等;二类是有关特别行业基本业务的具体准则,如银行业等;三类是有关披露的具体准则,如现金流量表等。
二、国会计准则的发展阶段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可以被分为四个阶段。
1、会计准则的探索阶段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到80年代末,这近10年时间是我国会计准则的探索阶段。
一方面,为了适应“对外开放”的要求,制订了《中外合营企业会计制度》,同时建立会计师事务所对外商投资企业从事审计鉴证业务;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对内搞活”的要求,对其它企业会计改革也进入了探讨阶段。
2、会计准则的逐步建立阶段上个世纪90年代,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在会计改革上搞了“两则两制”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保留了《中外合营企业会计制度》。
因此这个阶段的会计改革可以称之为“全面转轨阶段”。
3、会计准则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财政部出台了《企业会计制度》,除此之外,还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由于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公司和基金公司的业务比较特殊,所以就单独制定了这么一个制度。
中国的会计准则
中国的会计准则(实用版)目录1.中国会计准则的定义与作用2.中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3.中国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4.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5.中国会计准则的意义与影响正文一、中国会计准则的定义与作用中国会计准则,是指在我国范围内用于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制度和规范。
会计准则旨在保证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公正性和可靠性,为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以利于各方进行经济决策。
二、中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中国会计准则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1.初步建立阶段(1980-1990 年代):我国开始制定一系列会计准则,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
2.发展完善阶段(1990 年代 -2006 年):我国会计准则逐步完善,并与国际会计准则靠拢。
3.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阶段(2007 年至今):我国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提高了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可比性。
三、中国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中国会计准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准则:规定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准则公告:针对特定业务或问题发布的具体准则。
3.应用指南:对准则公告的具体应用进行详细解释。
4.解释公告:对会计准则的解释和补充。
四、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尽管我国会计准则已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但仍存在一些差异,如:1.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我国允许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等非直线法,而国际会计准则要求采用直线法。
2.存货计价方法:我国允许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而国际会计准则只允许采用先进先出法。
3.政府补助的处理:我国会计准则允许将政府补助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国际会计准则要求按经济利益实现程度进行分摊。
五、中国会计准则的意义与影响中国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于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提高财务报告质量、促进资本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会计准则发展
中国会计准则发展中国会计准则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主要包括:1.1950s-1970s:初期阶段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包括对会计制度的改革。
这个阶段主要以模仿苏联的经验为基础,建立了初步的会计制度。
2.1980s:改革开放阶段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逐渐引入市场经济元素。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会计准则开始向国际接轨,并加强了财务报告的透明度。
1985年,中国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
3.1990s:国际接轨在这一时期,中国逐渐意识到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性。
1992年,中国开始使用《企业会计准则》(CAS)作为企业会计的基本规范,这是中国自主开发的一套会计准则,但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一定差距。
4.2000s: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腾飞和对外开放的深化,中国开始逐步考虑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
2007年,中国国务院发布《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版),并宣布中国上市公司将在2007年开始实施IFRS。
这标志着中国加入了国际财务报告的大潮流。
5.2010s至今:IFRS收敛和独立发展中国继续推动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收敛,不断修订和更新《企业会计准则》。
同时,中国财政部也发布了一系列有关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和解释,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
中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理论上要求上市公司采用IFRS,但实际上,由于一些实际操作的问题,一些上市公司可能仍然在使用国内的《企业会计准则》。
总的来说,中国的会计准则发展经历了从初期的封闭模仿到逐步与国际接轨的过程,同时也在不断根据国内经济状况和国际趋势进行调整和改进。
企业会计准则发展
企业会计准则发展(最新版)目录一、企业会计准则概述二、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三、企业会计准则在我国的作用与意义四、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发展五、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与挑战正文一、企业会计准则概述企业会计准则,是指在我国境内的企业在进行财务报告时所遵循的会计处理规范。
企业会计准则旨在规范企业的财务报告行为,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公允性和可比性,从而为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以利于各方进行经济决策。
二、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企业会计准则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1.初步建立阶段(1980-1990 年代):在这个阶段,我国开始制定和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主要参考了前苏联的会计制度,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和完善。
2.发展完善阶段(1990 年代 -2006 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深化,企业会计准则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这一阶段,我国会计准则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修订,注重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一致性。
3.国际化发展阶段(2006 年至今):自 2006 年起,我国开始实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该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与国际会计准则相一致。
这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已步入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三、企业会计准则在我国的作用与意义企业会计准则在我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财务报告质量:企业会计准则规范了企业的财务报告行为,保证了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公允性和可比性,有助于提高财务报告质量。
2.促进资本市场发展: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投资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信任度,降低投资风险,从而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3.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有助于企业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4.维护国家利益: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和金融稳定,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
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
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然而,现代会计准则的发展主要是在近两个世纪内完成的。
以下是会计准则发展的主要阶段和里程碑。
第一阶段:工商业会计准则的出现工商业会计准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当时各个国家开始建立工商业会计原则和规定,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经济运作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例如,1850年,英国颁布了有关会计和报表要求的法规,这可以被认为是现代会计准则的前身。
第二阶段:行业标准的制定进入20世纪,随着不同行业的发展和专业化,会计标准的需求也变得更加迫切。
这导致各个行业开始制定不同的会计标准,以适应各自特定的需求和要求。
例如,1922年,美国工业会计委员会发布了第一份全国性的工业会计标准。
第三阶段:全球会计准则的制定20世纪后半叶,国际贸易的增加和跨国公司的崛起导致了对全球会计准则的需求。
为了提高跨国公司的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和透明度,全球会计标准首次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制定了。
1973年,成立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the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IASC),并制定了一系列国际会计准则(IAS)。
第四阶段: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C)改名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IASB)。
2001年,IASB开始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作为全球会计准则的统一体系。
从2005年开始,欧洲引入了IFRS作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统一标准。
第五阶段:全球会计准则的推广与应用至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已经被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采用,成为全球最主要的会计准则。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继续制定和修订IFRS,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和需求。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全球性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推广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文化和经济差异,各地对于会计准则的应用和执行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和挑战。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展、构成及展望
3 、 会 计 准则 体 系的发展 阶段
是指会计准则从探索建立到完善的整个过程。 回顾我国会
计准则体系 的发展 , 大致可 以分为 四个阶段 , 即会计准 则 则体 系的发展阶段和会计准则体系的完善阶段 。
1 、 会 计 准 则体 系的探 索阶段
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阶段 主要是指 2 0 0 1 年中国加 入
誊 纛 堍
4
鞔 金 融
—■r:
夏
【 摘要 】会计准则是会计人 员从 事会计工作 的规则和 改革等。特别是企业改革 , 正式提出国有企业的改革 目标
指南, 是 约 束会 计行 为 、 指 导财 务报 告 的规 范 。 本 文从 描 述 我 国会 计 准 则体 系的 发展 进 程 出发 , 梳 理 我 国 当前 会 计 准
别发布了《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 和《 中外合资经营 工业 企业 会计科 目和会计报表 f 试行草 案 ) 》 , 第 一次借鉴 更具可比性的财务信息的需求愈加强烈。 我国正式加入世 界贸易组织后 , 为 了融入世界经济体 系和全球资本 市场 的 步伐 , 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需要也 日益迫切 。
在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 这实际上是对会计改
体系的探索阶段 、 会计准则体系的逐步建立阶段 、 会计准 世界贸易组织后 的五年 。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 出我国现
革提 出了新 的挑战 , 需要加大会计改革的力度。其主要标 志是《 企业会计制度》 的颁布和实施 , 同时财政部还颁布实 施了《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 《 小企业会计制度》 等 。这一阶 废除 , 同时各项资产重组 、 资产置换等收益不得确认为 当
期收益 , 而规定计入“ 资本公积” , 并提出 “ 八项准备 ” 的计 提方法 。
会计准则发展历程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发展历程根据以上的时间,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可以被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80年代到1996年,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国外的学习、借鉴,以及国内关于制定我过的企业会计准则的讨论阶段和尝试阶段,除了一项基本准则(其作用类似于美国会计准则中的概念框架),没有发布具体的会计准则。
第二阶段是从1997年到2000年,这一阶段内,发布了具体的13项会计准则。
这一阶段的会计准则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针对当时我国经济运行中最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而制定的,主要是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
但这一阶段制定的准则有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准则和当时的经济发展阶段很不适应,有些超前(比如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所以在上市公司中出现了很多滥用准则粉饰报表的行为.这一阶段的准则我们统称为97年准则第三阶段是从2001年到2003年,这一阶段发布了8项准则,其中5项是对98年准则的修订,而另外的3项准则的制定原则与97年准则也是不同的。
01年准则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面对97年准则导致的粉饰财务报表的行为,制定了更为严格的标准,最主要的特征是放弃了公允价值计量,认为我国没有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
因此,比如关联方交易、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组等容易操纵利润的交易和事项,禁止采用公允价值,二是历史成本,并且不确认交易产生的损益,而是计入资本公积。
01年准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行为,但是准则本身是很不合理的,也是与世界的通行做法是背道而驰的。
因此,01年准则只能是被看作一种过渡性质的准则。
第四阶段是从03年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后开始到06年2月新准则的颁布。
06年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起来,可以说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06年准则制定的总体思路是与国际趋同,主要借鉴的是国际会计准则。
但趋同并不代表完全一致,比如在资产减值准则中,我国规定了减值是不能转回的,而国际会计准则并没有对此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史
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史我国会计改革与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
会计工作,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随着政治的变化,会计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革命。
一、我国的会计改革我国历次的会计改革在很大程序上表现为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
建国以来,我国会计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第一阶段:1949-1979年,建立各行业统一的会计制度新中国成立之前,各行业、各企业的会计制度都不统一,既没有全国性的会计准则来规范各行业的会计工作,又没有各行业的统一会计制度规范系统内各单位的会计工作。
如何设计出适应社会主义会计工作的会计制度,成为当时主管全国会计工作的财政部会计制度司所面临的新课题。
建国初的三年,主要解决会计制度不统一的问题。
1950年,财政部为了适应新建的各级人民政府与各个行政、事业单位管理预算基金的需要,制定与发布了《各级人民政府暂行总预算会计制度》与《各级人民政府暂行单位预算会计制度》。
1950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务政经济委员会规定,中央各主管部门要分别制定所属企业的统一会计制度,从而结束了会计制度上的无政府状态。
1951年与1952年,中央财政部曾连续两次召开全国性的企业财务管理与会计会议,制订了国营工业企业、建筑企业、建设单位与国营农场等单位的一套完整的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为我国计划经济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
接着在“一五”时期,对已建立的会计制度进行修订与完善,中央各主管部门分别制定了适合本部门生产经营特点的成本核算制度。
1958年至1959年,会计工作受大破大批“烦琐哲学”思想的影响,一些人提出会计制度越简化越好的错误主张,实行所谓“以表代账”,甚至搞“无账会计”,会计制度设计工作受到严重破坏。
例如,有的主管部门把20多个财会制度简并为一个制度。
许多企业单位会计机构被撤消或合并,大批会计人员下放劳动或调离工作岗位,破坏了会计工作的正常秩序。
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
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
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1950年代至1980年代: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实行全民所有
制经济制度,会计制度主要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以国家权益为核心,强调国有资产的计量与控制。
2. 1980年代至199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开始逐步引进
国际会计准则,逐步实施由国家权益为核心向所有者权益为核心的会计准则转变。
3. 1990年代至200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
进一步扩大,我国逐步与国际接轨,开始修订和发布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中国会计准则,如《企业会计准则》(简称“新准则”)。
4. 2000年代至今: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
工作,并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2006年,我国发布了与
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的《企业会计准则》(简称“新准则2006版”),成为我国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基本准则。
5. 2017年至今:我国会计准则进一步修订,《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修订成为《企业会计准则》(2017
年修订),进一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总体来说,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期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逐步接轨国际会计准则。
随着我国经济
的发展和国际经济交流的加深,我国会计准则也在不断完善和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企业会计准则发展
企业会计准则发展一、引言企业会计准则是指规范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的准则体系。
它对于企业的财务信息披露、决策分析、风险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现行准则的特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发展历程1. 早期阶段中国的企业会计准则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主要受到苏联的影响,采用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准则。
这一阶段的准则主要侧重于国有企业的会计核算,重点是反映国家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控制和指导。
2. 改革开放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逐渐引入市场经济机制,企业会计准则也发生了变革。
1985年,中国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试行)》,开始探索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会计准则体系。
随后,陆续发布了一系列的会计准则,如《企业会计准则(1993年修订)》、《企业会计准则(2001年修订)》等。
3. 国际接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合作的需要,开始积极推动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
2006年,中国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修订)》,该准则主要参照国际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保持一致性,提高了财务信息的可比性。
三、现行准则的特点1. 统一性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是以《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修订)》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修订和完善,形成了一个相对统一的准则体系。
这一准则体系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框架。
2. 可操作性现行准则注重准则的可操作性,即能够在企业实际操作中得到有效应用。
准则对于会计处理方法、会计核算程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会计制度,有利于企业按照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
3. 信息披露要求现行准则对于企业财务信息披露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财务报告中需要包含的信息内容和披露方式。
这有助于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增加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的了解。
四、未来发展方向1. 国际化水平提升随着中国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企业会计准则需要进一步提高国际化水平。
会计制度发展四个阶段(3篇)
第1篇一、引言会计作为一门重要的经济管理学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古代的简单记账到现代的会计电算化,会计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本文将详细介绍会计制度发展的四个阶段,以期对我国会计制度的演变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会计制度发展的四个阶段1. 记录阶段记录阶段是会计制度发展的第一阶段,大约起源于原始社会。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对经济活动进行简单的记录,以方便管理和决策。
这一阶段的会计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记录手段简单。
古代的会计主要依靠手工记账,记录工具包括算盘、竹简、木简等。
(2)记录内容单一。
这一阶段的会计主要记录生产过程中的物资消耗、生产成果等,尚未涉及成本、利润等方面。
(3)记录方法原始。
记录方法主要是手工计算,缺乏科学性。
2. 计量阶段计量阶段是会计制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大约出现在封建社会。
在这个阶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会计制度逐渐从简单记录向计量方向发展。
这一阶段的会计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计量手段多样化。
这一阶段的会计不仅使用手工计算,还出现了货币计量、实物计量等手段。
(2)计量内容丰富。
会计开始关注成本、利润、资金周转等方面,对经济活动的计量更加全面。
(3)计量方法科学化。
这一阶段的会计开始运用复式记账法,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分析阶段分析阶段是会计制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大约出现在资本主义社会。
在这个阶段,会计制度从单纯的计量转向了对经济活动的分析。
这一阶段的会计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分析手段多样化。
会计不仅关注经济活动的计量,还运用统计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
(2)分析内容深化。
会计开始关注企业内部管理、市场竞争、政策环境等方面,对经济活动的分析更加深入。
(3)分析方法创新。
这一阶段的会计开始运用现代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方法,提高了会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 综合阶段综合阶段是会计制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大约出现在现代社会。
我国会计准则建设进程
4.会计准那么体系对投资者的影响
“国际趋同〞成为此次会计准那么体系建立中的关注点。 国际会计准那么理事会主席戴维·泰迪在日前的发布会上 说,企业会计准那么体系的发布和实施,使中国企业会 计准那么和国际会计准那么理事会指定的国际财务报告 准那么之间实现了“实质性趋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 学习和施行新准那么虽然要付出时间、人力等本钱,但 和国际准那么的趋同无疑将使投资者更加信任中国资本 市场和财务报告,也将进一步刺激国内和国际资本投资。
此次改革被誉为是“一场革命〞,一方面要与 国际会计准那么相协调;另一方面又要求对债 务重组、资产置换等交易要以历史本钱〔账面 价值〕为计量根底。
一方面要求企业按慎重性原那么的要求计提减 值准备,另一方面又允许企业在所谓减值因素 消失的情况下转回减值准备。
二、我国会计准那么体系的构建
根底:?企业会计 准那么——根本准那么? 1、我国会计准那么体系的框架
我国会计准那么建立进程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一、我国会计实务标准改革的历程
改革的背景: 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涉及信息披露的准那么有: No.29: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No.30:财务报表列报 No.31:现金流量表 No.32:中期财务报表 No.33:合并财务报表 No.34:每股收益 No.35:分部报告 No.36:关联方披露 No.37:金融工具列报
企业会计准则发展
企业会计准则发展引言企业会计准则是指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所需遵循的原则和规则的体系。
它的发展历程与企业的经济活动和会计理论的不断演进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包括其起源、发展过程、目标和影响等方面。
起源企业会计准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财务管理实践。
在古代,人们已经开始使用一些会计方法来记录和管理财务信息。
然而,这些方法往往是零散的、不统一的,缺乏技术规范和理论支持。
随着现代工商业的发展,企业会计准则开始逐渐形成。
19世纪末,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企业规模扩大,财务管理需求日益增加。
为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各国纷纷开始制定和完善企业会计准则。
发展过程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重要阶段:阶段一:规则制定在企业会计准则发展的早期阶段,各国纷纷制定了一些会计规则来规范企业的财务报告。
这些规则主要是基于传统的会计方法和实践,缺乏统一性和科学性。
然而,这些规则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阶段二:理论研究随着会计理论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开始研究企业会计准则的理论基础。
他们提出了一些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如成本原则、收益实现原则等。
这些理论的提出为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阶段三:国际标准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各国对企业会计准则的统一性和比较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自由流动,国际会计准则逐渐形成并得到广泛应用。
其中,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是最为重要的国际会计准则之一。
阶段四:持续发展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变化,新的会计问题和需求不断出现。
为了适应这些变化,企业会计准则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
同时,新的会计理论和技术也不断涌现,为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目标与影响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应用对企业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企业会计准则的目标和影响:目标1.提供财务信息:企业会计准则的首要目标是提供准确、可靠的财务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可以被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80年代到1996年,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国外的学习、借鉴,以及国内关于制定我过的企业会计准则的讨论阶段和尝试阶段.
1、80年代开始研究西方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
2、1992年11月30日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即基本准则,1993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
3、1993年到1996年起草了30余个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和草案,但没有全部正式颁布实施。
第二阶段是从1997年到2000年,这一阶段内,发布了具体的13项会计准则,突出特点就是针对当时我国经济运行中最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而制定的,主要是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
1、1998年5月正式加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2、1998年10月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
3、 1997年5月至2000年陆续发布13项具体会计准则。
第三阶段是从2001年到2003年,这一阶段发布了8项准则,突出特点就是面对97年准则导致的粉饰财务报表的行为,制定了更为严格的标准,最主要的特征是放弃了公允价值计量,认为我国没有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
1、2001年初发布8项企业会计准则,其中5项准则是对以前准则的修订.2002-2003年发布3项新的会计准则和一项修订的会计准则。
2、2003年会计准则委员会进行了换届改组,加快了准则制定的脚步。
第四阶段是从03年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后开始到06年2月新准则的颁布.
1、2005年6月2日发布修订《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
2、2005年6月22日发布外币折算、分部报告和财务报表列报等3项具体准则草案征求意见稿。
3、2005年7月19日发布资产减值、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生物资产、石油
天然气开采、捐赠与补助和投资性房地产等7项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
4、2005年8月12日发布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职工薪酬、企业年金、每股收益和所得税等6项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
5、2005年9月21日发布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等4项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
6、2006年1月4日发布股份支付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
2006年2月15日正式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
2006年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起来,可以说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06年准则正式实施以前,在我国的会计工作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企业会计制度》.这一时期是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共存阶段,但准则是处于附属地位的。
准则和制度共存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很容易造成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混乱,因而我国才加快了会计准则制定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