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模式——化德县互助幸福院调研报告
互助幸福院养老模式交流材料
互助幸福院养老模式交流材料互助幸福院养老模式交流材料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和与会嘉宾:大家好!我是来自某地区的社区工作者小李,在此非常荣幸能够与各位就养老模式进行交流与探讨。
首先,我要特别感谢主办方为我们提供这次难得的机会,使得我们能够相互学习、交流经验,为养老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
社会养老问题是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养老问题逐渐成为人们思考的焦点。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社区养老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
我将从三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我们社区的互助幸福院养老模式。
首先是养老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在我们社区,我们建立了互助幸福院,通过整合社区内的养老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养老服务。
养老资源包括专业医护人员、心理咨询师、康复师等专业人员,他们将为老人提供24小时的全天候服务。
同时,我们还与本地医疗机构、康复中心、志愿者组织等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养老服务。
其次是家庭关爱与社区支持相结合。
我们重视家庭关爱,鼓励家庭成员尽力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
在此基础上,社区也提供相应的支持,例如提供日间照料、助餐服务、义务帮扶等。
我们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到养老服务中来,通过志愿者活动、养老技能培训等形式,提高社区居民对老年人的关爱意识和能力。
最后是社区参与与居家养老相结合。
我们鼓励老年人居家养老,通过配备居家养老服务员,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如家庭照料、文化娱乐活动等。
同时,社区通过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定期体检等方式,做好老年人的日常管理和健康监护工作。
这种模式既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需求,又能够充分发挥社区资源,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以上就是我们社区互助幸福院养老模式的主要特点和做法。
通过这种模式的实践,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社区居民的团结和凝聚力也得到了增强。
当然,我们也意识到这个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养老资源的分配问题、服务品质的保障等,我们将继续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使养老服务更加科学、人性化。
“互助幸福院”养老模式交流材料
“互助幸福院”养老模式交流材料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大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社会各界纷纷探索各种养老模式,互助幸福院就是其中一种比较成功的模式。
下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互助幸福院的养老模式。
一、什么是互助幸福院?互助幸福院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入住的养老模式,也是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一种模式。
同时,互助幸福院也是一种集住宿、餐饮、医疗、康复和文化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
二、互助幸福院的特点互助幸福院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家庭式”管理。
在这里,几户老人可以共同生活,分享快乐,共渡晚年。
与传统的养老院不同,互助幸福院更注重孝道文化和关爱精神。
老人们在这里感受到的除了是物质上的舒适,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慰藉。
三、互助幸福院的服务内容互助幸福院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1.住宿服务:提供独立的入住空间、舒适的床铺、清洁卫生的卫生间等基本住宿服务。
2.餐饮服务:提供三餐日常饮食,以及外出旅游等活动中的餐饮。
3.医疗服务:有专业的医护人员,为老人们提供健康检查、疾病治疗、日常保健等服务。
4.康复服务:提供拐杖、轮椅等辅助器具,以及各种按摩、理疗等康复项目。
5.文化活动:为老人们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如唱歌跳舞、书画欣赏、手工制作等。
四、互助幸福院的未来发展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互助幸福院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在未来,互助幸福院将继续发扬中国孝道文化精神,为老年人提供更加高质量、人性化的服务。
总之,互助幸福院的养老模式是一种较为成功的创新模式,它的出现不仅解决了老年人养老难的问题,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和选择。
希望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能够共同努力,推动这种模式的普及和发展,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带来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五、互助幸福院如何实现“家庭式”管理?互助幸福院实现“家庭式”管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管家制度:每一户居民都会有一位专门的管家负责日常生活和服务的管理,管家负责安排居民日常生活、协调居民之间的关系等。
内蒙古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发展研究
内蒙古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发展研究我国早在2000年就完全步入老龄化社会,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农村地区的青年劳动力人口大规模外流涌现了大批的农村空巢老人,导致农村“空巢化”“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由于空巢老人长时间缺乏子女照料,也缺乏情感方面的交流,使得农村地区老年人不仅存在养老方面问题,还存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的问题,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农村地区的养老困境。
在政府政策支持下,承载互助养老模式的农村幸福院应运而生。
但关于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关注更多的是在老人养老方面的基本服务供给,缺乏关注以老人养老需求为导向的服务供给,易造成供需不匹配可能浪费大量的资源。
所以本文以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为基础,研究老人养老满意度以及影响养老满意度的因素,进一步完善内蒙古农村地区互助养老模式以实现长效机制。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充分了解了国内外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发展的研究现状。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农村幸福院有效缓解了当前阶段乌兰察布市所面临养老困境。
本文在分析乌兰察布市以农村幸福院老人的养老需求为出发点,感知老人对互助养老模式的养老满意度。
通过对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农村幸福院居住的空巢老人进行访谈结合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了农村幸福院的运行现状。
本文以老人养老满意度为衡量幸福院运行现状的核心标准,并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老人养老满意度,最后对影响乌兰察布市农村幸福院养老满意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通过整理发现,在老人生活缺乏照料,农村医疗服务专业化程度低,老人精神慰藉匮乏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为此,本文希望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完善内蒙古地区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第一是对老人提高经济方面供给和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吸引人口回流;第二是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建立健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第三是增加养老服务项目,分层分类服务、发展老年教育,提高老人社会参与度和弘扬孝道文化,增强家庭对农村老人的养老支持。
最后形成一种低成本、高效率、高参与度、覆盖面广的良性循环的养老模式。
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
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篇1一、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现状及存在问题目前全区参加“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的农牧民人数约有85万人,还不到全区农牧业人口的7%,而90%以上农村牧区人口的老年保障,几乎全部依靠家庭保障。
而随着城镇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农村牧区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压力与日俱增,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挑战,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能更好的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农村老年人赖以养老的主要模式受到挑战一是农村牧区人口的老龄化日趋严重。
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某某年底,农村牧区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的比重为6、2%,预计到20某某年前后,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将比现在高出2—6个百分点。
二是农村牧区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牧区家庭结构出现了小型化的趋势。
据抽样调查统计20某某年农村牧区家庭户均人口下降为3、72人。
家庭小型化使农村牧区老年人“养儿防老”的压力增大。
这种压力一方面表现为经济供养,另一方面是与父母分开居住,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独自生活。
三是土地养老功能弱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牧民拥有了土地使用权,但没有所有权。
这不利于农村老年人利用土地所有权的置换为养老提供一定的保障。
由于土地比较收益不断降低,土地在农牧民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进一步降低了土地的保障功能,农牧民难于完全依赖土地实现养老保障。
四是农村牧区劳动力流动的增强,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弱化了家庭的内聚力,也淡化了孝敬老人、赡养父母的传统观念。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滞后,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单一。
1992年民政部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方案中确定的缴费原则是:“坚持资金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支持。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根本无法兑现集体补助和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绝大多数普通农牧民得不到任何补贴,在这种资金筹集方式下的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储蓄和鼓励性储蓄。
内蒙古农牧民幸福感研究的开题报告
内蒙古农牧民幸福感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内蒙古地区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要产业的地区,农牧民是重要的群体,其生活幸福感的高低与社会稳定和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内蒙古农牧民的生活
水平也有所提高,然而许多农牧民仍然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比如经济发展不平衡、
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社会文化融合缺乏等等。
因此,研究内蒙古农牧民的幸福感,探
究其影响因素,对于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促进内蒙古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具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内蒙古农牧民的生活幸福感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对内蒙古地区农牧民的生活幸福感进行梳理和整理。
2. 影响内蒙古农牧民幸福感的因素。
通过统计分析和表格分析等方法,探究内蒙古农牧民的生活幸福感与其人口因素、经济收入、教育程度、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
因素之间的关系。
3. 内蒙古农牧民的幸福感提升策略。
在了解内蒙古农牧民幸福感现状和影响因素基础上,对于如何提升内蒙古地区农牧民的生活幸福感,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三、预期成果与意义
本研究将能够全面了解内蒙古地区农牧民的生活幸福感现状、探究其影响因素和提升策略,有助于促进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做出应
有的贡献。
农村互助幸福院调研报告范文
农村互助幸福院调研报告范文(中英文版)English:The rural mutual aid happiness courtyard is a community-based elderly care facility that has gained popularity in recent years.This report aims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these establishments.中文:农村互助幸福院是一种社区based 的老年护理设施,近年来已经获得了广泛的流行。
本报告旨在提供这些机构的当前情况,挑战和机会的概述。
English:Our research involved conducting interviews with elderly residents, staff, and local government officials.The findings revealed that the happinesscourtyard model has several advantages, including low costs,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nd a sense of community.However, there are also challenges such as lack of professional caregivers, limited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and insufficient funding.中文:我们的研究包括对老年居民,工作人员和当地政府官员进行采访。
研究发现,幸福院模式具有several advantages,包括低成本,资源高效利用和社区感。
内蒙古牧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研究
内蒙古牧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研究内蒙古地处我国北部边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区域之一。
内蒙古牧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研究,就是要通过科学的研究来探讨内蒙古牧区社会养老服务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实践措施,为内蒙古牧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一、内蒙古牧区社会化养老服务现状内蒙古牧区具有着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牧草资源,草原牧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内蒙古牧区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
老龄化趋势加快,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而年轻劳动力在外出务工或者外出求学的情况也比较普遍。
在这样的背景下,内蒙古牧区的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由于牧区地广人稀,养老机构相对较少,而且大部分养老机构的条件和设施落后,服务质量不高。
其次是养老服务需求较大,由于老年人口数量增加快速,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是现有的服务体系难以满足这个需求。
再者是养老服务的覆盖面窄,相对于城市地区,牧区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滞后,覆盖老年人群的范围有限。
针对内蒙古牧区养老服务体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需要通过创新发展路径来解决。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制定有针对性的牧区养老服务政策,加大对牧区的养老服务设施和人才的投入,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养老服务中来。
二是推动服务体系创新,依托信息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健全的养老服务网络,提高养老服务的普惠性和便捷性,让更多的老年人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养老服务。
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对牧区养老服务人才的培训和引进,提高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针对内蒙古牧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的研究,需要结合具体的实践案例来论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首先可以在一些典型的牧区地区开展社会化养老服务试点工作,探索出适合牧区实际情况的养老服务模式和管理机制。
其次可以引入一些先进的养老服务理念和管理经验,通过引进国内外的优质养老服务资源,提升内蒙古牧区的养老服务水平和品质。
关于互助养老模式的调研报告
关于互助养老模式的调研报告一、前言互助养老模式是指在家庭、社区或其他团体内,通过相互帮助、共同承担风险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和支持。
本文将对互助养老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探讨其优势、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互助养老模式概述互助养老模式是一种基于亲情、邻里关系或其他社会关系的养老方式,主要包括家庭互助、社区互助和志愿者互助。
在这种模式下,老年人可以依靠家人、邻居或志愿者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情感关怀和社会支持。
三、互助养老模式的优势1.经济成本较低:互助养老模式减少了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需求,为家庭节约了养老支出。
2.提供更温馨的照料:在家庭或社区的环境下,老年人更容易获得家庭式的照顾和关爱。
3.促进社会关系:互助养老模式有利于加强家庭、邻里之间的联系,促进社会团结和凝聚力。
四、互助养老模式的不足1.人力资源短缺: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志愿者和家庭成员的支持面临不足的情况。
2.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和监督机制,互助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存在差异。
3.社会认可度不高:部分人对互助养老模式存在偏见或不理解,导致在实践中遭遇挑战。
五、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趋势1.政府支持政策:政府将加大对互助养老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各种激励措施鼓励和引导更多人参与互助养老。
2.技术创新应用:互助养老模式将结合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服务效率和品质。
3.社区建设优化:加强社区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打造更具互助养老特色的社区环境。
六、结语互助养老模式作为一种重要的养老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发展潜力。
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个人共同努力,共同推动互助养老模式的健康发展,为我国老龄化社会提供更好的养老保障。
以上为关于互助养老模式的调研报告,希望能对各界人士对该主题有所启发和帮助。
内蒙古农牧区互助养老模式研究
内蒙古农牧区互助养老模式研究随着近年来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如何解决老年人士的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急待解决的难题。
针对这一问题,内蒙古农牧区提出了互助养老的模式,通过以乡(村)为单位,建立互助养老组织,以互助、共享的方式,解决老年人的生活及健康问题。
本文对此模式进行研究探讨。
内蒙古农牧区人口普遍分布稀疏,居住环境相对落后,老年人口比例较高,养老问题较为突出。
针对这一情况,内蒙古农牧区提出了互助养老模式,将个人行为转化为团体行为,以乡(村)为单位建立互助养老组织,实现老年人的相互帮助和共同照料,解决老年人的生活和健康问题。
内蒙古农牧区互助养老的实践运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成立互助养老组织。
内蒙古农牧区兴办互助养老组织前,先以乡(村)为单位,成立村级老年协会、村级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基本组织,然后通过各个基本组织,联合成立乡(镇)老年人联合会。
2. 实施养老互助付费模式。
内蒙古农牧区互助养老付费方式分为按日付费和服务量付费两种形式。
主要针对老年人生活中的照顾护理等问题,通过互助付费的形式,实现老人的养老需求,并切实解决了村里普遍存在的养老问题。
3. 鼓励家庭互助,倡导社会互助。
家庭互助是互助养老模式的一项重要内容。
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不仅为家庭成员提供了温暖和关心,也节省了大量的经济成本。
此外,内蒙古农牧区也倡导社会互助,鼓励村民相互帮助,生活在一起的老年人照顾彼此,尤其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向贫困老人提供支援,构建起了一个互相帮助、和谐共处的社会关系。
1. 费用低廉。
内蒙古农牧区互助养老模式实行的是自愿付费制,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自愿选择支付方式,这样就让老年人在承受得起的范围内获得了更好的服务。
2. 服务体系完善。
互助养老模式提供了多元化、综合性的服务体系,包括照顾护理、心理疏导、康复护理、文化娱乐、交流互动等方面,从各个方面保障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3. 实现了老人的有尊严的养老生活。
内蒙古农牧区互助养老模式研究
内蒙古农牧区互助养老模式研究【摘要】内蒙古农牧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和畜牧业区域,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研究了内蒙古农牧区互助养老模式的实践与发展,通过对养老现状、互助养老模式概述、实践案例、影响因素以及优势与不足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研究发现,内蒙古农牧区互助养老模式有着独特的优势,如社区凝聚力增强、节约成本等,但也存在诸多挑战,如缺乏专业化服务、资源不均衡等。
倡导互助养老模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推动内蒙古农牧区互助养老模式的健康发展,本文提出了一些未来发展建议,并对研究内容进行总结,为相关决策和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内蒙古、农牧区、互助养老、模式研究、现状分析、实践案例、发展因素、优势、不足、重要性、发展建议、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和畜牧业基地,农牧区占据着广大的土地资源,而农牧民的养老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农牧区养老问题愈发凸显。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逐渐无法满足人们的养老需求,必须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本研究旨在探讨内蒙古农牧区互助养老模式的实践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推动农牧区养老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为内蒙古农牧区养老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促进农牧区养老模式的创新和完善。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内蒙古农牧区的养老现状,分析互助养老模式在该地区的应用情况,总结实践案例,剖析影响该模式发展的因素,并评估该模式的优势和不足。
通过研究,我们旨在为推动内蒙古农牧区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提供实际可行的建议和措施,进一步强调互助养老模式在农牧区的重要性,并促进其在农牧区的广泛推广和应用。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内蒙古农牧区的养老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提高农牧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农牧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内蒙古农牧区互助养老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农村地区养老问题日益突出,研究互助养老模式有助于为农牧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满足其养老需求。
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范文(精选3篇)
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范文(精选3篇)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范文(精选3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留意语言要精确、简洁。
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 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不断加剧,实现“老有所养”,成为当前及今后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当前,从石哈河地区放眼至全旗、全市乃至全国,养老服务仍旧存在许多明显的短板,人口老龄化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凸显。
为此,石哈河镇人大主席团在镇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组织部分人大代表,通过深化村组入户走访、到互助院和养老院调研、组织代表小组研讨以及听取村“两委”看法基础上,以老年人多元的养老需求为导向,围绕解决石哈河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分析目前农村养老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建议,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石哈河地区养老现状石哈河镇位于阴山北麓“高台梁”脊地,是典型的山旱区,镇域面积1806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124个自然村,户籍总人口24784人,常住人口7645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站到60%以上。
全镇以农牧业为主,中青年大多外出,空巢老人多、留守老人多、高龄老人多、贫困老人多是基本现状。
多数老人在村居家养老,子女不在身边,存在诸多不便和平安隐患。
少部分五保和特困老人在旗养老院养老,还有一部分老人伴同子女在周边旗县生活。
2021以来,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以漂亮乡村建设为契机,整合项目资金,利用闲置校舍、旧乡镇政府等闲置资源,在交通便利、公共设施完善、人口相对集中的中心村建设幸福养老互助院2处,其中格日楚鲁幸福养老互助院由原石哈河镇学校教学楼改造而成,占地21亩平米,建设规模100户;白音厂汗幸福养老互助院在原楚鲁图乡政府大院旧址建设,占地面积23亩,建设规模52户。
目前,幸福养老互助院已经住满,入住互助院的老人比较认可政府在集镇所在地集中自助养老的模式,很多生活在农村的老人也渴望能入住。
浅析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创新--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
作者单位:赤峰市巴林左旗民政局通讯地址:赤峰市巴林左旗党政综合楼室联系电话:电子邮箱: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浅析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创新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截至年底,我国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亿,占全国总人口地,占全球老年人口,居世界首位.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岁以上老年人口总量近突破亿,这预示着我国已经提前步入了人口老龄化,并达到了高峰期.如何解决养老问题已成各级政府加快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急需破解地难题.本文从当前农村养老形势和现状出发,详细阐述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地含义、定位、特点以及具有地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并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分析了农村互助养老这一新模式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地瓶颈制约和不成熟因素,如政治条件不成熟、保障资金不足、养老观念阻碍、技术支持缺乏......等等,进而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以充分发挥和调动社会、政府与个人三级联动地积极作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农村社会养老当前形势和现状伴随着经济地飞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地不断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力进城务工、经商,农村“空壳”化、“空巢”化、人口老龄化、生活贫困化问题、养老隐性问题在经济较为落后地偏远农村地区日益凸显,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有关数据统计,全区有多万农村老年人口中约有是贫困、独居老人.农村留守、空巢、独居老人逐年地增加,子女在外务工、经商尽不到赡养义务,许多老人家庭贫苦、生活条件困难、居住条件简陋、子女无暇照料、老年生活孤独、精神慰籍缺失,而此时养老服务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地公办养老院应该发挥重要地作用,然而,据有关媒体报道,很多公办养老院,却出现了“无人入住”、“无法入住”或地入住率较低地现象,调查发现:很多老人们之所以不愿意去敬老院,绝大部分是中国地养老观念在作怪,“宁可在家养老、也不愿去养老院”,人们思想里还残留着“没有子女地老人才去养老院”地传统;有地是要守祖业;有地觉得人要落地归根,死也要死在自己家里;有地始终认为在敬老院受约束,没有自由;还有地五保老人不进敬老院更是有说不出地苦衷,乡镇干部透露,这些人地亲属为了得到国家每年给老人地一份五保金,借口说“你去了,外人会骂我们不管你、没良心”等,从而达到阻止老人去敬老院、养老院地目地.在这样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养老缺位地背景下,探索农村养老地新模式,解决好农村老人、特别是留守、空巢和独居老人地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破解地难题.因此,寻找一条能够改变当前农村养老现状地新模式,这就是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地含义、定位和特点互助养老是介于纯社会化养老和居家养老之间地一种新型地养老模式,互助养老更强调普通群众之间相互地帮扶与慰藉.这种模式是“集中居住、分户生活、统一管理、互帮互助”.“集中居住”就是通过整合项目,捆绑资金,集中建设或改造村级互助养老幸福院.主要接收五保户和“空壳村”、“老龄村”以及失去生存条件地自然村地老年人.“分户生活” 就是让入院地老人们单独分户居住,分灶饮食、蔬菜自给自足,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保持他们原有地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统一管理” 就是互助养老幸福院由政府出资建设,为集体财产;村委会统一管理、维护,统一提供服务;老年人无偿居住,子女没有继承权.“互帮互助”就是在互助养老幸福院不设专职服务人员,由互助养老幸福院协调安排老人们结对互助,年龄小地照顾年龄大地,身体好地照顾身体差地,彼此相互帮助,共同生活.这一模式实现了他们在自己熟悉地环境里生活,“进院不离家、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离户不离土;养老在乡村,享乐家门口”地养老愿望.主要解决了子女在外务工、经济地来源保障,身体健康、生活能够自理地农村空巢老人地养老问题,而就近居住地方式更是解决了老人故土难离情结,这一模式既满足了老年人地心理需求,又为老年人养老提供基本保障,从而对稳定家庭、稳定社会起到良好地支撑作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这种互助养老模式地特点是:一、地方政府地资金扶持、社会力量地经济支持保证了这种村级互助养老幸福院地正常运转,老人们只需自带米面油就可以生活,每位老人每月花销不足百元,跟居家差不多,所以能够深受农村老人地认同与欢迎.二、入住老人互助服务,自我管理,不需要服务人员.三、这种模式给老年人提供了集中居住、互相照顾、快乐生活、安度晚年地自由空间,老人们获得被需要地满足感地同时,子女也少了因为把老人送敬老院而被议论地顾虑,从而为子女赡养老人提供了平台;减少老人与子女因琐碎小事产生地摩擦和纠纷,降低子女不孝、婆媳不和等不和谐因素,直接推动民风改善,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四、这种模式可以解决老年人地生活照料、排解老年人孤独和寂寞地精神慰藉难题,既解除了外出务工、经商子女地后顾之忧,又减轻了他们地压力,让更多青壮年劳力放心大胆走出家门闯天下,吸纳更多信息,赚取更多财富,及时更新观念,这对于城市化地发展以及城乡接轨,落实“城市反哺农村”,都是一种积极地推动.四、这种模式有效地保障了老人有适合生存地必需条件,可以让老人们有归属感,有效弥补了农村家庭养老地不足,使农村空巢老人和漂泊老人实现了“住有所居、老有所乐”.五、弥补了政府在养老服务方面地缺陷,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政府财力不足、养老服务资源短缺、养老服务人员匮乏等农村社会养老问题,分担了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中地负担,是政府养老服务不足地有益补充.六、集体居住丰富了农村老人地精神世界,相似生活习惯、相近人生经历、相互认同观念地老人在一起生活,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帮助、相互支持有利于老年人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对提高老年人地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地价值.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农村互助幸福院地养老模式优劣势分析实践证明,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较好解决了老人地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活动等需求问题,实实在在给老人们解决了最基本、最迫切地生活困难,既体现传统居家养老习俗,又促进了家庭和睦,具有着独特地优势: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第一、农村互助幸福院地养老模式在个别地区地探索成功,得到党和政府地高度重视.国家民政部长李立国同志进行专项调研时,称这一养老模式是已经被实践证明,是群众需要地、村级组织有能力兴办地、政府有支持条件地新型养老模式.民政部也下发指导意见,在全国农村倡导互助养老模式,各省市也相应地出台指导意见和具体要求,因此有了党和政府地支持,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地发展势必会拥有良好地政治环境.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第二、当前地农村互助幸福院地养老模式与经济发展水平、资金投入程度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紧密相关,受到经济因素地深刻制约.地方经济水平是搞好农村互助幸福院地必要地物质前提.由于这种模式投资少、运转费用低、操作简单等因素,只需当地政府一次性投资建设外,村级组织只需承担水、电、暖等日常运转地可能几千元地费用即可,入住老人每月生活费可能不足百元就可以在这里快乐地安享晚年.这种模式村级村组织有能力兴办,政府有条件支持.因此这种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地发展拥有了良好地经济条件.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第三、在这种互助养老幸福院中充分尊重老人地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里,以老人自我管理、互助照顾为主,采取自我选择、协商互助、来去自由地管理模式.是符合农村实际、具有特色地低成本“精神养老”之路地,它既有农村养老院地特征,又符合农村老年人地居住养老习惯;既给老人提供了集中居住、互相照顾、快乐生活地自由空间,也为子女赡养老人提供了平台,为孝道文化地发扬探索了新地形式;既解除了老人孤独寂寞,也解除了子女外出务工、发家致富地后顾之忧,因此这种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地发展是符合社会养老文化地实际.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第四、这种农村互助幸福院地养老模式是应对当前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地有效措施;是适应传统养老模式转变、满足人民群众养老服务必需地必由之路,是解决失能老年群体养老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地当务之急;同时也是解决农村劳动力、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地有效途径.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第五、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这项工程地大力实施,有效地解决了“空壳村”地土地荒芜,村容陈旧落后地状况,有利于生态地恢复、经济地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地整体推进.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第六、社会公众对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地支持和认同程度对实际工作地推动程度具有重要地影响作用,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在全社会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地范围具有重要地现实意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作为新兴事物,农村互助幸福院地养老模式也面临着一些瓶颈制约和不成熟因素,如政治条件不成熟、后续保障资金不足、养老观念阻碍、技术支持缺乏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政治方面:国家层面地支持还未正式出台.个别省市级政府地强力推动容易导致基层政府疲于应付,出现敷衍现象,造成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有名无实,老人得不到真正地养老服务.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经济方面:首先是社会经济发展地不平衡会导致各地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建设参差不齐,互助幸福院由村组织负责建设和维持运转,对于一些经济状况不佳地农村来说,甚至难以筹措启动资金,何况还要维持长期运转.其次是农村独居老人地数量不断增多,对互助养老设施地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以目前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地资金筹措方式来看,政府扶植、村集体注资以及依靠社会力量支持地资金筹措方式并不具有绝对稳定性,可能会出现资金链“断缺”地情况,而目前国家层面还没有启动互助养老专项资金.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社会方面:中国固有地家庭养老地孝文化和在家养老地陈旧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着人们对于这种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地认同,毕竟老人们地理想养老模式可能是三代同堂、父慈子孝、儿孙绕膝、颐养天年.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技术方面:这种农村互助幸福院中低龄照顾高龄、健康照顾体弱地互帮互助模式,在开展工作时不可能不需要技术、技巧和方法.因此技术因素就是这一模式地劣势,老人们几乎没有任何关于养老服务地技术、技巧和方法;农村卫生服务和公共服务设施又相对比较脆弱,难以提供必要地技术支持.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五、发展项目方面:养老服务项目、内容及服务形式都比较单一;有地地方可能存在只注重基础建设以及政府资金地投放,忽视了多元化模式地建设;只注重农村老人地物质层面地需求,忽视了其精神文化生活层面地渴望.这些做法不利于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地可持续发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六、意外责任方面:农村互助幸福院内入住地老人,在生活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各种意外,对于发生意外带来地伤害应负责任问题,如何认定、如何履责.一般村级组织在老人入院前可能会与老人及其子女签订意外伤害由老人和其子女完全承担责任地协议,而这种协议对于习惯上能够明确责任地问题尚可自行解决,但对于责任主体不明确地伤害,则难以认定,这也是阻碍村级组织建设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地现实难题.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浅谈发展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地几点建议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作为符合当前农村养老现状地一种新型模式,需要政府进一步规范和扶持,同时也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地保障,充分发挥和调动政府、社会、个人地积极性,形成整体合力.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建议争取国家支持,建立农村互助养老地法制化.由于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认可地时间并不长,所以相关法律尚未出台或并不完善.需要在进一步加强示范互助幸福院地建设地同时,争取把这种模式作为国家养老体系建设重要形式列入支持范围,从而建立完善地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法制化.一方面要明确农村互助养老相关立法.以法律地形式来确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在国家和社会经济生活当中所处地地位,对扶持政策如何执行要具有可行性地执行标准和操作办法,以法律形式为依据建设地互助养老模式就避免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政策过于笼统而导致地互相推诿现象,使互助养老能真正带来地实惠.这既是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得以顺利推行地必要前提,也是广大农村老人基本权益地重要保障.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农村互助养老地法律监督机制.农村互助养老保障资金地运营与管理是否规范,是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地源泉,也是保障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健康运行地重要保证.最后要加强政府在农村互助养老中地引导作用.政府和相关行政部门可以制定和完善更多支农、惠农政策及法律法规,充分、合理地利用好农村地工业及商业用地,引导乡镇、村集体实体经济地发展和壮大,为农村互助养老提供资金保障;政府还可以通过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养老领域,引导更多有一定发展规模地企业或具有公益慈善意愿地优秀企业家注资;各级政府更可以将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建设列入财政预算,加大在资金上支持力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县两级财政,并建立福彩公益金投入机制.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建议政府补贴分类实施,实现各地均衡发展.由于各地农村发展不均衡,经济条件差异大,所以政府地补贴应加以分类,对于经济条件较好地地区,给予政策支持,鼓励有条件地地方自行筹资建设;对于经济条件相对好地地区,给予适当补贴,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特别是外出经商“成功人士”回报乡亲,为互助幸福院提供经济支持;对于经济条件较差地地区,则加大补贴力度,鼓励慈善资金捐赠,通过分类补贴,实现农村互助养老地均衡发展.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建议政府在资金管理上实行捆绑投入,提高使用效益.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建设资金方面,如:房屋建筑改造费用,可以通过整合扶贫、财政、住建、发改、民政、残联等部门资金解决;如水、电、暖、路、通讯、电视网络等日常运转、配套基础设施费用及相关新农村配套项目建设费用,可以通过相关部门安排项目资金解决;如家具、家电等设施,可以通过动员、协调党政机关、酒店宾馆、企事业单位将更替下来地无偿支援村级互助养老幸福院,或对口帮扶村级进行支援.这样既充分发挥各部门专项资金地使用效益,又可以有效地解决贫困个别地区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地建设、维护及维持资金问题.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管理职能,保障建设规划合理、质量达标.各地区应该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立足于自身和当地实际,科学制定农村牧区互助养老幸福院建设规划,坚持源于实际、贴近实际、符合实际地原则,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管理职能.一方面对不具备相应条件地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重新规范,对不符合条件地建设规划进行整改;另一方面要对互助幸福院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严格把关,制止将一些不符合条件、设施老化陈旧或是不达标地场所充当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影响老年人地身心健康.最后是对互助幸福院地安全等方面地管理,互助院屋舍等质量检查管理,每年要定期进行房屋质量认定,并必要地修缮,严禁使用危房,消除安全隐患,使得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是名副其实地老人幸福之家大院.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建议职能部门完善公共服务,弥补技术劣势.一是把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建设与乡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相结合.一方面由乡村医生提供相应地技术支持,强化医疗跟踪服务,实现农村医、养结合;另一方面借助这一优势,在有条件地互助幸福院配备兼职医护人员,定期为老人检查身体.这样有助于改善老人地生活质量,也避免因患病不能及时医治而导致病情加重地情况发生. 二是强化公共服务,把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建设与农村敬老院建设相结合,吸收、整合乡镇各类服务机构,如:民政所、司法所、派出所和民间调解等工作人员组成地农村老年服务队,为老人提供更多地公共服务,维护老人合法权益,提高养老质量,让他们开心地度过一个健康、幸福地晚年.三是创造条件吸引志愿者加入,鼓励村民和社会人员参与到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地服务中来,建立青少年志愿者队伍,到互助幸福院开展养老服务志愿活动,既提高服务水平,弘扬敬老爱老地道德精神,又能创造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地幸福氛围.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建议建立县(旗)级互助养老指导中心.以县(旗)为单位,由相关部门组建一个农村养老指导中心,组建农村养老专业化人才队伍,建立日常活动管理制度,指导农村养老建设,解决农村养老发展中存在地问题,规范农村养老地发展模式,监督农村养老地发展,将农村养老中遇到地问题及时总结并上传上一级部门寻求解决方案,建立农村养老激励机制,形成一个正常、有序、可持续发展地长效机制.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建议村级组织努力为老人提供和搭建休闲娱乐及发挥余热地平台.比如:开垦一块小菜园,给居住地老人提供休闲、劳动地园地,让身体稍好点地老人可以种种蔬菜,农村老人干了一辈子农活,闲不住,大家都爱到地里活动活动筋骨;比如可以让互助养老幸福院里有名望、在农村说话又管用地老年人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参与部分村务管理,参与红白理事会,参与民事调解,参与民主评议等,更好地发挥其优势和余热,此外村级组织还可以举办各项年老文体活动和比赛,展示他们地特长,不断丰富他们地精神文化生活,实现“老有所居、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建议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地养老保障体系.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社会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完善责任保险制度、老年人福利补贴制度、农村养老保障法及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等.让一些符合条件地老人能够依靠低保、退耕还林补助、粮食补助、困难群众一次性生活补贴、老年人生活补助、高龄津贴补助、临时生活困难补贴救助、低收入群众临时价格补贴补助等政策补助颐养天年.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简要地结论:农村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农业地可持续发展,由于固有地道德体系地崩溃和农村商品经济地发展,通过构建和不断完善农村养老法律体系来规范农村养老已是大势所趋,“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种形式并存地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地价值定位既符合中国农村地实际,又有利于操作和实施,我个人在认真分析比较研究不同地养老方式之后,认为在多元化地社会养老地模式中,互助养老幸福院运作成本无疑是最低地、操作无疑是最简单地,实实在在地给老人们解决了最基本、最迫切地生活困难,既体现传统居家养老习俗,又适合中国农村情况地养老模式,对于农村经济地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摈弃昨天地浅陋,憧憬美好地未来,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努力实现从传统到现实及至未来地飞越,建立多种形式并存地养老模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真正地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内蒙古牧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研究
内蒙古牧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内蒙古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特别是在牧区地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相对滞后。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迫在眉睫。
研究内蒙古牧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创新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当前,内蒙古牧区地区的养老服务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如服务供给不足、服务质量不高、服务环境欠缺等。
传统的养老模式主要依赖于家庭,但随着传统家庭结构的解体和年轻人向城市就业的趋势明显,家庭无法提供足够的养老支持,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迫在眉睫。
开展内蒙古牧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研究,对于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对于解决内蒙古牧区养老服务体系当前存在的问题,推动养老服务体系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内蒙古牧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创新研究,探讨如何提升牧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分析牧区社会化养老服务的现状,深入了解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二是探讨相关理论,为牧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创新提供理论支持;三是提出创新措施,包括政策建议、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为解决牧区养老难题提供实际可行的方案;四是评价创新效果,检验新模式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与改善程度。
通过研究,希望为内蒙古牧区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改善和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为牧区老年人的幸福生活寻找更好的路径和契合当地特色的养老服务模式。
1.3 研究意义内蒙古牧区是中国特有的区域,具有独特的地理、社会和经济特点,具有丰富的牧区文化和资源优势。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人口流动的增加,内蒙古牧区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建立健全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对于促进内蒙古牧区老年人的健康、幸福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内蒙古牧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探讨相关理论和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创新措施,以期为内蒙古牧区养老服务体系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内蒙古农牧区互助养老模式研究
内蒙古农牧区互助养老模式研究【摘要】内蒙古农牧区养老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养老方式已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农牧区养老现状进行分析,介绍了互助养老模式的概述及在该地区的应用情况。
探讨了互助养老模式的优势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研究表明,互助养老模式有助于缓解农牧区养老问题,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
展望了内蒙古农牧区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前景,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本文旨在为解决农牧区养老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内蒙古、农牧区、互助养老、研究、现状分析、模式概述、应用情况、优势、挑战、政策建议、发展前景、总结、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内蒙古农牧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和畜牧业发展区域,农牧民人口众多,养老问题备受关注。
随着农牧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农牧区养老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逐渐难以适应现代化的需求。
探讨和推广适合农牧区特点的养老模式势在必行。
内蒙古农牧区互助养老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互助养老模式强调农牧区居民之间相互帮助、共同承担养老责任,旨在构建一种基于社区、邻里关系的养老支持体系,有效解决农牧区养老资源不足、服务覆盖不广等问题。
通过对内蒙古农牧区互助养老模式的研究,可以为农牧区养老问题的改善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养老服务的更加均衡和完善。
1.2 研究意义内蒙古农牧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和畜牧业基地,农牧民在这里生活和劳作。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农牧区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而传统的养老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养老需求。
研究内蒙古农牧区互助养老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互助养老模式可以有效缓解农牧区养老压力,提高农牧民的养老保障水平。
通过建立社区互助、邻里帮扶的机制,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分担,从而更好地满足农牧民的养老需求。
研究内蒙古农牧区互助养老模式可以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内蒙古农牧区互助养老模式研究
内蒙古农牧区互助养老模式研究互助养老是一种以自愿互助为基础、以社区为单位、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分担保障责任的养老方式。
内蒙古农牧区的互助养老模式在解决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问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一、内蒙古农牧区的养老现状在内蒙古农牧区,由于资源、环境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农牧民的生活、医疗、养老等方面存在一些困难。
加之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长期以来对于老年人的照顾主要依赖于家庭,但目前由于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家庭对于老年人的照顾能力在逐渐减弱。
因此,亟需探索出一种新的养老模式,帮助老年人解决养老问题。
1、以村庄为单位。
互助养老的基本单位为村庄。
村庄居民之间互帮互助、相互照顾。
2、以亲友为主。
互助养老的实施主要依靠村民之间的亲友关系,互助养老不同于市区的养老机构,养老人员多数能够更好地享受家庭般的养老。
3、合理的费用。
互助养老根据各村庄的情况、老年人的需求以及村民的收入情况,制定合理的费用标准,不同的村庄互助养老服务费有所不同。
4、以新技术为支撑。
为了方便老年人接受养老服务,互助养老模式采用多种新技术,如天气预报、失物招领、养老信息发布等,使养老人员在互助养老中能够更加安心、舒适。
5、以养老资金为支撑。
互助养老需要养老基金作为支撑,一般采用村民自愿缴纳的方式,还有一些是采用政府的补助资金,为老年人提供免费或者优惠的服务。
内蒙古农牧区的互助养老模式自实施以来,在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缓解老龄化压力,有利于老年人的健康互助养老模式解决了老年人的住宿、饮食、医疗、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对于缓解老龄化压力和保障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非常有利。
2、增强村民之间的凝聚力互助养老模式需要村民之间相互支持、关注和互相照顾,增强了村民之间的凝聚力,改善了互相之间的感觉和情感。
3、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互助养老模式不同于市区的养老机构,老年人可以在家中享受到舒适的养老服务,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关于农村养老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养老的调研报告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想了解一下关于农村的养老情况吗?农村养老的调研报告范文(一)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农牧民游离于社会的保障网外,他们的生、老、病、死基本上由个人或家庭来承担。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非农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牧民也同样面临市场风险和程度同等的生活风险,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大大提高,而目前以城乡属性分层社会保障的做法既不合理,也不公平。
建立和完善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本文仅就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现状、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现状及存在问题目前全区参加“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的农牧民人数约有85万人,还不到全区农牧业人口的7%,而90%以上农村牧区人口的老年保障,几乎全部依靠家庭保障。
而随着城镇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农村牧区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压力与日俱增,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挑战,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能更好的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农村老年人赖以养老的主要模式受到挑战一是农村牧区人口的老龄化日趋严重。
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农村牧区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的比重为6.2%,预计到2010年前后,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将比现在高出2—6个百分点。
二是农村牧区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牧区家庭结构出现了小型化的趋势。
据抽样调查统计2006年农村牧区家庭户均人口下降为3.72人。
家庭小型化使农村牧区老年人“养儿防老”的压力增大。
这种压力一方面表现为经济供养,另一方面是与父母分开居住,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独自生活。
三是土地养老功能弱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牧民拥有了土地使用权,但没有所有权。
这不利于农村老年人利用土地所有权的置换为养老提供一定的保障。
内蒙古牧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研究
内蒙古牧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研究AbstractWith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the pressure of social security and pension services is increasing. In Inner Mongolia pastoral area,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attered population, in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and lack of medical resources, the problem of elderly care is more prominent. At present, the traditional family endowment mode in pastoral areas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elderly car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ocialized elderly care service system is urgently needed.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lderly care in Inner Mongolia pastoral area, and puts forwar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innovating the socialized elderly care service system. Then it explores the modes and paths of innovating the elderly care service system, including the cooperative mode of medical and elderly care, the compound mode of community and family elderly care, and the platform mode of elderly care service. Finally, the challenges of innovating the socialized elderly care service system in Inner Mongolia pastoral area are put forward,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from the aspects of policy support, investment promotion, and technical support to promote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the elderly care industry in Inner Mongolia pastoral area.Keywords: Inner Mongolia pastoral area; socialized elderly care service system; innovation; mode; challenge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的压力不断增加。
内蒙古牧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研究
内蒙古牧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研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已成为老年人生活的必需品。
而内蒙古牧区是我国地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少、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老龄化程度也日益加重,养老问题日益严峻。
因此,探究内蒙古牧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创新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内蒙古牧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广泛覆盖基层社区、老年人敬老院、医疗机构、残疾人康复中心等多类场所。
从服务内容来看,内蒙古牧区社会化养老服务主要涵盖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服务、文化娱乐、健康监测等多方面,服务形式主要包括居家养老服务、日间照料、长者俱乐部、退休社区等,服务对象主要以80岁以上老人为主。
然而,内蒙古牧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地域广阔、交通不便、服务覆盖不足、人员短缺、服务质量不高等。
此外,在具体实现上暴露出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如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质量不高、服务费用高昂等。
1. 加强服务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
内蒙古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地区之一,在老龄化程度比较严重的牧区,缺乏养老设施,尤其是市场化养老设施,这给产品形态和区域分布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因此,应以推进基层社区的养老设施建设为重点,完善养老机构的基础设施,提高养老设施普及率和深度利用率,为老年人提供更为丰富的服务品质。
2. 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创新。
加快市场化养老服务模式的构建,培育专业化、多元化、平衡化的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完善市场化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选择。
3. 加强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的协同治理。
加强政策衔接,建立市场与政府双向服务机制,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有记录的老年人服务体系。
4. 拓宽融资渠道,加强服务质量标准制定和执行。
加强老年人服务质量监管,完善服务质量标准和实施制度,加大服务质量检查力度,建立奖惩机制,促进社会化养老服务市场规范化管理与发展,降低老年人的生活成本,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创新农村牧区危房改造模式,推进互助养老幸福院建设
创新农村牧区危房改造模式,推进互助养老幸福院建设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乌兰察布市地处内蒙古中部,总面积5.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87万人,是典型的欠发达地区。
全市11个旗县区中,国家级贫困旗县8个,自治区级贫困旗县2个。
现有农村牧区常住人口144万,其中贫困人口占38.2%。
2009年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农村危房改造作为一项最大民生工程,建立了工作机制、责任机制和评价体系,全面部署和全力推进。
截至2012年底,自治区累计下达乌兰察布市农村危房改造任务6.66万户,已完成改造5.2万户,今年正在实施的有2万户,解决了近10万群众最基本的安全住房。
在加快推进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工作中,通过创新实践,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乌兰察布市实际的农村牧区危房改造与互助养老幸福院建设相结合的新模式,顺应广大群众意愿,得到了各级领导和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的高度关注和肯定。
总结近五年的农村牧区危房改造与互助养老幸福院建设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农村牧区危房改造新模式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乌兰察布市农村牧区大量青壮年进城务工,村庄“空心化”、家庭“空巢化”、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渐凸显。
特别是北部沿线及南部丘陵山区已处于风蚀沙化、荒漠化、戈壁化边缘,农牧业生产极不稳定,农村牧区基础设施薄弱,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
以化德县为例,59%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进城务工,85%的村庄出现“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老龄人口贫困化,大部分留守老年人居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的土坯房内,房屋年久失修、破烂不堪,生活无人照顾。
针对这一实际,乌兰察布市委、市政府打破常规、先行先试,提出并实施了农村人口“三三制”发展战略,即三分之一人口转移输出进城务工,三分之一人口收缩到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发展现代农牧业,剩下三分之一人口实行相对集中养老。
在解决农村牧区留守老人安全住房及养老问题时,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生产集约”的原则,以实施国家农村危房改造项目为契机,通过整合扶贫开发等涉农涉牧项目,选择农牧业生产条件较好的中心村镇建设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支持农村60岁以上有生活能力、无生产能力的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贫困户和其他困难户就近到幸福院居住,初步确立了“集中居住、分户生活、社区服务、互助养老”的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模式——化德县互助幸福院调研报告
作者:兰继华
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5年第3期
文/ 兰继华
据统计,截至2013 年11 月,我区60 岁以上老年人口有437.3 万人,占全区总人口
17.6%,其中农村牧区60 岁以上老年人口190.3 万人,占全区老龄人口的60.8%,占农村牧区
人口总数的18%,这一比率较2013 年底全国的平均比率高出了近5 个百分点。
内蒙古农村牧
区老年人口人数多、分布范围广、居住条件差,养老形势严峻,养老问题成为内蒙古农村牧区
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难题,所以探索符合内蒙古农村牧区实际的养老模式至关重要。
在这方面,
乌兰察布市化德县的互助幸福院养老模式创新为我区农村牧区养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有益的
借鉴。
近年来,化德县农村牧区空心化、老龄化、高龄化、贫困化等问题突出,加上化德县农
村牧区村子布局分散、村落稀疏、村户数量少、村内居住散,这种状况使国家投资成本高、浪
费大、管理服务困难,严重制约着农村牧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针对这种状况,化德县委、县政
府在借鉴国内其它地方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化德县农村牧区的实际,提出了
互助幸福院的养老模式。
一、建立“集中居住、分户生活,自治管理、互助养老”的养老模式。
从2009 年开始,
化德县在上级相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经过调查研究和反复论证,提出了在农村牧区建立
“集中居住、分户生活,自治管理、互助养老”的养老模式。
集中居住,就是整合民政资金、
财政一事一议资金、危房改造资金建设农村牧区互助幸福院,将邻近几个村子生活困难的五保户、空巢老人、独居老人集中到互助幸福院居住养老,不改变老人们原有的人际交往,使老人
们能够感受到家庭式的温暖,消除寂寞和孤独感,维系老人们的乡土情结。
分户生活,就是每
一户可分一套房子居住,入院老人自备粮食蔬菜及生活用品,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生活习惯
调剂伙食,救济款物分到每家每户,吃饭、穿衣等生活费用由自己和子女承担,幸福院提供医
疗及公共服务。
自治管理,就是农村牧区互助幸福院由政府出资建设,为集体财产,村委会统
一管理,统一提供服务,老年人可以无偿居住,子女没有继承权,待老人去世房屋腾空后再安
排别的老年人入住。
互助养老,就是互助幸福院的老人们结对互助、互相照顾、互相关心,通
过打牌、聊天、串门促进相互了解、相互交流,还可以相互了解生活情况和身体状况,以便及
时向互助幸福院院长和老人的子女反映。
二、整合捆绑各方资金解决投入问题。
化德县打破常规,坚持“人口集中、产业集聚、生
产集约”的原则,积极探索既可以有效避免零散个体农村牧区危房改造过程中出现“撒胡椒面”或者重复建设的弊端,又可以有效地利用资金,解决互助幸福院资金筹措的困难。
一方面,通
过整合扶贫、财政、住建、发改、民政、残联等部门项目资金解决互助幸福院房屋的建筑费用;另一方面,坚持“项目向互助幸福院集中,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按照“渠道不乱、用途
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做法,将农业、水利、林业、电力、交通、文化、广电、体育、卫生等各类项目和资金整合捆绑起来,加强互助幸福院基础功能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三、科学选址,避免重复建设。
化德县坚持“以水定位、无水走人”,选址综合考虑近水、近村、近路,选择农牧业生产条件好、生活设施相对完善的中心村建设幸福院,充分利用撤点
并校后闲置的校舍和乡镇、村委会撤并后闲置的办公室进行改扩建,避免重复建设,节约建设
经费,合理利用闲置资源,提高公共资源使用效率。
为了科学有序地推进互助幸福院建设工程,在具体实施中坚持“六个结合”:将幸福院建设与城乡整体规划相结合;与调整优化村镇布局,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相结合;与加快农村牧区危旧房改造、扶贫开发和生态移民等工程相结
合;与农村牧区宅基地置换和土地流转相结合;与盘活农村牧区闲置国有资产相结合;与完善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创新农村牧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相结合。
四、“三个结合”创新管理。
科学合理的运作机制是互助幸福院养老模式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在幸福院的运作中,化德县坚持做好“三个结合”:一是管理上采取行政管理与老人管理互助相结合。
在幸福院里,有村委会、群众工作室、党员活动室等,可以为老年人排忧解难、协调关系、化解矛盾。
幸福院内积极推进老年协会建设,加强老年群众组织建设,逐步完善老龄工作机制。
目前,各幸福院都建立了老年协会,促进老年人互助互帮。
在具体工作中,实行院长负责制,负责幸福院的日常管理工作。
二是服务上采取专人服务与志愿服务相结合。
幸福院都派有专人服务,设置医疗卫生室、文化娱乐室等,让老年人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
同时,发动社会各界志愿者积极主动投入老年人服务事业,在政策宣传、文体活动、医疗卫生、环境清洁等方面给予服务。
三是在生活保障上采取家庭自理和政府与社会公益资助相结合。
入院老人的衣食住医等生活保障由老人或者其子女自理,民政部门提供取暖用煤和粮油补助,统一发放农村牧区低保、五保等生活费用。
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共同参与老年事业,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得到更多关心,生活更加舒心。
化德县互助幸福院养老模式的创新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农村牧区的养老问题,而且破解了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现已在乌兰察布市全面推广,并在内蒙古自治区逐渐推广,为全区农村牧区养老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经验和借鉴,取得了很好的创新效果。
一是实现了养老模式与社区建设的新结合。
在互助幸福院的建设和运行中,化德县始终坚持把互助幸福院建设与农村牧区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政府建、多功能、保基本、重实效”的原则,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标准建设。
在完善生活设施配套的同时,还健全和完善了文化、医疗、交通等服务设施,切实改善了老年人居住生活条件,提高了入院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推进了基本公共服务由城镇向农村牧区延伸,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在幸福院里设有村委会、群众工作室、党员活动室等,日常管理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长由全体院民民主选举产生,党支部也建在幸福院,还成立了老年人协会,为入院老人排忧解难、化解矛盾、解决纠纷,将人性化的管理服务寓于日常工作中,体现到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使互助幸福院成为新农村新牧区的和谐社区。
二是破解了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的新难题。
农村牧区不仅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管理难度大,而且人财物力有限。
随着农村牧区空心化越来越严重,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是老年人的养老、看病难、基层党组织薄弱、土地撂荒、邪教对留守老人的侵害等问题。
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不仅会影响农村牧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幸福院建设中,选址综合考虑近村、近水、近路,向基础条件好的乡镇、新农村新牧区示范点和中心村靠近,把幸福院与现有的文化站、乡镇卫生院、司法所、中心校等统一规划建设。
这样从院里到院外构建起一个既保留了广大农牧民的生活习惯,又实现了公共服务的覆盖;既具有家庭养老功能,又具有机构养老服务的综合载体。
互助幸福院的建设与运作,有效地加强和创新了新农村新牧区的社会管理,不仅加强和健全了基层党组织、抵制了邪教对老年人的侵害,而且实现了医疗卫生、水电暖、道路交通、广播电视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土地资源也得到了新的利用。
三是推进了农村资源和闲置资源的新整合。
建设互助幸福院,消除了空心村和老龄村,撤并了部分自然村,恢复了生态,盘活了农村牧区资源,土地得到了流转,实现成片集约经营,农牧民收入得到了提高。
化德县长顺镇刀拉忽洞村互助幸福院,入住了附近5 个自然村贫困孤寡老人160 多人,消除了空心村、老龄村2 个,撤并自然村7 个,复垦土地520 亩,流转土地2600 亩。
通过土地流转,人均可增收1000 多元,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生产逐步向集约化、产业化、管理化的设施农业迈进。
建设互助幸福院,国家可以集中农村牧区项目和资金,统筹安排,实现了老有所养工程和各项惠民工程同步推进,保证了互助幸福院的建设,推动了“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现。
互助幸福院的建设也使农村牧区闲置的校舍和村委会房屋、撤乡并镇后
弃用的房屋、废弃的乡镇企业厂房等闲置资源得到了重新利用,这样就整合了闲置资源,变废为宝,节约了建设成本。
(作者单位: 内蒙古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
责任编辑: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