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爱莲说》(教学方案)
《爱莲说》的教案
《爱莲说》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爱莲说》的内容和主题;2.掌握古文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3.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4.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学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爱莲说》的内容、主题及古文阅读方法。
难点:古文阅读理解和赏析。
三、教学准备:1.课文《爱莲说》的复印件;2.课堂投影仪;3.课件制作;4.相关幻灯片或图片资料。
四、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利用图片或幻灯片展示莲花的形象,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莲花的特点,激发学生对莲花的好奇心和兴趣,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呈现】教师向学生呈现《爱莲说》的课文内容,让学生快速阅读整个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讲解】1.解释生词和难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讨论】1.分组讨论《爱莲说》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2.学生展示不同的理解和解读,互相交流分享。
【思考】1.引导学生思考莲花的特点和美感,探讨作者为什么喜欢莲花;2.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境界。
【练习】1.古文阅读练习,让学生独立阅读《爱莲说》,理解文章的意思;2.写作练习,让学生以写信的形式,表达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莲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懂得欣赏莲花之美,感受古人对莲花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和审美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修养。
五、作业布置:1.完成古文阅读练习,理解《爱莲说》的内容;2.思考莲花的美感,写一篇关于莲花的作文;3.收集有关莲花的资料或图片,做一份莲花主题的PPT。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莲花以及《爱莲说》这篇古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审美素养。
教师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其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爱莲说》教案10篇
《爱莲说》教案10篇《爱莲说》教案篇1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二)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及__特点,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和技能:理解__赋予莲的高洁品质,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正衬、反衬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和自学互动能力,达到熟能成诵。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莲的高洁品格体会积极的人生态度,并联系澳门回归的区旗、区徽上的莲花主体图案,进行德育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__成功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使119字的小品文婉转曲折、摇曳多姿,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因此,我设计以诵读为主,引领合作为辅,达到当堂成诵,品味__美点,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体会__的审美情趣为本课的重点。
__衬托手法的运用定为__的难点。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能激发学生阅读文言美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成功欲和自信心。
二、说教法本节课重在突破传统文言教学由教师逐字逐句串讲的模式,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具体如下:1、朗读教学法。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朗读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美,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在感知中领悟。
2、合作探究教学法。
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通过“说一说”、“议一议”的形式,促进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课堂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互动氛围,使教学重点在互动中拓展开来,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电教导课,情景结合的教学方法。
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电脑、投影、录音),增强感性认识,把握教学重点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我设计了通过观赏莲花、菊花、牡丹图片,情境导入。
《爱莲说》教案_5
《爱莲说》教案《爱莲说》教案篇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爱莲说》,引导学生把握的是“莲”的形象,进而领略其内在的气质,最后知晓其象征意义,配合课文,朗读及相应的文字资料,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莲”。
知识目标:能背诵课文,了解文言字词的意义。
能力目标:使学生明白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特点:抓住特征状物,最后言志。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学习者特征分析:这个学段的学生一般14至16岁,欠缺社会经验和历史知识,因此对作者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写作目的尚难理解,结合现实采取品词评句,畅谈体会的方法,指导学生甄别美丑,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升华,思想上受到教育,能力上得到发展。
通过朗读他们能很快发现短文的独特之处,进而得到阅读的快感激发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生展示关于荷的诗句二、作者简介生先谈,然后看大屏幕三、词句闯关1.解释加点的字可爱者甚蕃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焉陶后鲜有闻爱莲说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菊之爱,陶后鲜有为。
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读出下面句子正确的停顿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四、美点探寻(一)、聆听课文,享受__美1、听读课文。
(教师背诵课文,配乐。
学生闭目聆听。
感受荷之风韵)2、小组合作,疏通词句(二)、读通课文,感受语言美。
1、教师介绍“说”这种文体。
2、读文,感受语言形式的美。
(三)、读懂课文,领悟品格美【小组讨论完成】1、作者用了三个比喻来形容三种花,分别是什么?(菊——隐逸者;牡丹——富贵者:莲——君子)2、菊像隐居者一般,隐士的人格特征是什么?(独善其身,不问世事,接近莲的特质“出淤泥而不染”,也就是洁身自爱)3、“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唐朝以来,牡丹被称为富贵花,是财富、高贵的象征,就如人间帝王一样,被称为花中之王。
那么牡丹代表一种什么追求呢?(追求名利富贵)4、作者是怎样称呼莲的?(花之君子者也)君子和隐士是不一样的,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的特质是有道德理想、兼善天下的。
《爱莲说》教案4篇
《爱莲说》教案4篇教学目标:学问和技能朗读课文,积存文言词语,了解“说”古文体。
(重点)方法和过程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文中的表现手法。
(难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洁脱俗的情怀。
(重点)重点难点:朗读课文,积存文言词语是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是难点。
教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和小组争论相结合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现在,正是牡丹盛开的季节。
去洛阳赏牡丹的人摩肩接踵。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季节动京城”刘禹锡在《赏牡丹》中也这样说。
可是,在宋代有个人偏偏不爱牡丹,他宠爱莲花!为什么呢?请大家一起走进《爱莲说》。
板书:爱莲说周敦颐二、朗读(一)范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蕃()濯()亵()玩淤()泥清涟()噫()隐逸()鲜()有闻新奇()(二)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和资料解决重点词语。
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词的古今义等。
1、重点词语得意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2、一词多义香远益清远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有朋自远方来水陆草木之花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菊之爱友人惭,下车引之。
3、词类活用(1)、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蔓,生枝蔓;枝,长枝节(2)、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远播4、古今义亭亭净植古义:直立。
今义:植物宜乎众矣古义:应当。
今义:适宜(三)三读课文,疏通文义。
理解重点句子的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只宠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2)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
只能在远处欣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它啊。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宠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三、概括分析课文(1)四读课文,了解文体和的根底上,思索问题。
题目《爱莲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谈论性文体,用于阐述对一事、一物、一种现象的见解或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篇幅一般不长。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哲学家。
八年级语文《爱莲说》说课教案(5篇)
八年级语文《爱莲说》说课教案(5篇)一、导入环节(2分钟)(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莲花是友情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
殊不知,莲花还是高洁的象征呢,这唯恐得归功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吧,今日我们—起来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出示学习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的表现手法,初步提高同学们观赏文学作品的力量。
③领悟主旨,提升同学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先学环节(15分钟)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依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开头自学。
(一)出示自学指导带着导学目标,仔细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把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留意语速、语气、停顿、重读。
相关学问链接(1)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先生,谥(shì)号元公,北宋闻名哲学家,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
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谈论、抒情,但一般以谈论为主,说明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相当于现代的杂文。
(3)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作陪衬,这种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能突出主体,使之形象鲜亮,给人以深刻感受。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二)自学检测反应要求:独立完成自学检测,书写要仔细、标准,然后一对一用红笔批阅并纠错。
1、《爱莲说》的“说”是一种,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课文的,是时闻名的家。
2、熟读课文,给以下字注音。
蕃()濯()涟()亵()噫()鲜()3、解释划线的字词:1)得意者甚蕃()2)濯清涟而不妖()()3)不蔓不枝()4)香远益清()5)亭亭净植()6)可远观而不行亵玩()7)花之隐逸者也()8)花之君子者也()9)陶后鲜有闻()10)宜乎众矣()4、初译课文,并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
初中语文《爱莲说》教案
初中语文《爱莲说》教案教案:初中语文《爱莲说》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学习《爱莲说》这篇杂文,了解杨慎的创作背景和文学特点;学习杨慎的修辞手法和文中精美描写;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荷花的观察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杨慎的创作背景和文学特点;学习杨慎的修辞手法和文中精美描写;2.教学难点:读懂杨慎的表达意图,培养学生对荷花的观察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师导学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读懂杂文的内容和情感。
2.学生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导入】1.自由课堂:根据学生的熟悉程度和兴趣,教师带领学生展开课堂问答,让学生回答一些相关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导入新课:教师展示《爱莲说》的杂文,并让学生自主阅读。
【展示与解读】3.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共同解读杨慎的创作背景和文学特点。
4.教师点拨: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拨,介绍杨慎的文学成就和他创作的杂文特点。
【阅读与理解】5.文本解读:教师对《爱莲说》的文本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修辞手法。
6.分析篇章结构:教师指导学生分析《爱莲说》的篇章结构,并帮助学生理解每个段落的主题。
【写作实践】7.训练写作: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用《爱莲说》中的描写技巧,写一篇以“我的故乡”为主题的文字作品。
8.小组分享: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并互相评价。
【巩固与拓展】10.总结评价:学生对这次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评价,教师进行课堂点评,并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提高进行自我评价。
六、教学资源准备:1.课本:初中语文教材《爱莲说》2.PPT:展示《爱莲说》的杂文3.杨慎的相关资料与解读4.杨慎其他作品的摘录七、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写作过程中的表现和互动情况;2.收集学生写作作品,对其写作表达能力和对荷花的观察力进行评价;3.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初二语文《爱莲说》教案大全
初二语文《爱莲说》教案大全《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语文《爱莲说》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初二语文《爱莲说》教案大全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周敦颐的文学常识;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骈散结合的句式特点,掌握衬托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3、理解文章的主旨,结合莲、菊、牡丹的象征意义,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
4、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体味周敦颐的人格魅力,做一个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用万紫千红的花来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
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
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道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来论说道理。
《爱莲说》属于后一种。
2、作者:周敦颐(1017—1073),北宋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字茂叔,道州人。
历任地方官吏,曾任虔州通判等职。
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书堂讲书。
世称之为濂溪先生,卒谥元。
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
3、《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1068)擢为南康郡守时写下的。
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四十余丈宽长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
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批霞含露,亭亭玉立。
初中语文爱莲说试讲教案
教案:初中语文《爱莲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培养高雅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1. 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 难点:理解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学生对莲花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莲花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2. 介绍作者周敦颐及其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三、深入分析,理解课文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托物言志手法,举例说明。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四、情感体验,提升情操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举例说明。
2. 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论对洁身自好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托物言志手法和作者的生活态度。
2. 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六、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背诵课文。
2. 写一篇关于莲花的小作文,表达自己对莲花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自读、分析、讨论、情感体验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爱莲说》。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通过小组讨论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课文,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作业布置方面,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和写一篇关于莲花的小作文,以巩固所学内容。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都有所收获。
《爱莲说》课堂教案设计
本文将针对《爱莲说》这篇课文进行教案设计,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布置作业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帮助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一、教学内容《爱莲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一篇散文,文中描绘了主人公白居易对莲花的热爱之情以及对莲花的观察与领悟,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在学习这篇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结合历史背景、作者生平、文学鉴赏等方面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这篇经典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
二、教学目标1.了解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为深入理解作品做铺垫。
2.理解作者对莲花的热爱之情以及对莲花特点的描述。
3.掌握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手法,提高语言表现能力。
4.在学习这篇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关注和热爱之情,增强生态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文中描述的莲花特点。
2.如何辨析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手法,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如何从文中的人物形象、语言表现等方面深刻理解作品所传达的人文情感和生态观念。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讲授、讨论、分组和评价等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突出文学欣赏和人文关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和价值,并通过翻阅相关资料、分组讨论和开展作业等形式,帮助学生全面领会这篇经典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启示和反思。
五、布置作业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唐代文学和文学家白居易的生平事迹。
2.思考自己身边或者历史上的文学作品,从作品的主题、描写手法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3.尝试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眼中的自然风光或者社会现象,从中体现出个人对于自然生态和人文美好的感受与关注。
初中课文爱莲说教案
初中课文爱莲说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能够理解并背诵《爱莲说》全文。
- 能够分析并欣赏周敦颐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 能够理解莲花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借此表达的道德品质。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 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加强记忆和理解。
-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好事物的鉴赏能力。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理解《爱莲说》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手法。
3. 背诵并默写《爱莲说》。
教学难点:1. 理解莲花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借此表达的道德品质。
2. 欣赏周敦颐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1. 课文《爱莲说》全文。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周敦颐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导学生了解《爱莲说》的背景。
2. 提问:“你们对莲花有什么了解?”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和感受。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爱莲说》,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手法。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总结。
四、讲解与欣赏(15分钟)1. 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莲花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借此表达的道德品质。
2.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周敦颐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五、背诵与默写(10分钟)1. 学生集体背诵《爱莲说》。
2. 教师随机抽取学生默写课文片段。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2. 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学习《爱莲说》的收获。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莲花的作文。
优秀语文教案:《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设计思路】这是一篇在体例上介于文言散文与古词曲之间的古代铭文,教学中应把握其教学目标的双重性——既要注重文言字词句的教学,又要重视对文本进行内容及思想的解析和探究,以引导学生在诵读文本的基础上,实现对作者借赞美莲花所表现出来的君子情怀的品味。
【教学目标】1.能正确、熟练地背诵短文,并能全文翻译。
2.能解释一些重点实词、虚词。
3.能鉴赏文本、理解短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字词的意思。
2.理解作者借爱“莲”的情感抒发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能熟练、正确地背诵、默写课文,翻译短文。
【教学方法】朗读、赏读,突破重点;导读、自读,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一、引入文本,简介作者并释题1.欣赏莲花图并导入师:莲花又称荷花、芙蓉。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把它视为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进而描绘它,赞美它,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宋代周敦颐所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这样的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精品。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理学家。
因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故世称“濂溪先生”。
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著有《周元公集》。
写作背景:周敦颐学识广博,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为百姓所爱戴。
《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
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
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
周敦颐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于是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3.解题并明确文体“说”师: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
“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明确:“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上比较自由活泼,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爱莲说》初中教案
《爱莲说》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2.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3. 情感目标: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朗读并背诵课文。
2. 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 让学生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2. 让学生了解作者周敦颐的生平和思想。
二、导入1. 简介作家作品:周敦颐,北宋哲学家、文学家,世称濂溪先生。
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文学上也有较高成就。
2. 题解:“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1. 朗读课文。
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
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 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3. 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a. 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b. 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4. 讨论并归纳:a.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
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b.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作者不随波逐流、独立自主的品格。
四、练习1. 让学生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理想或追求。
2.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的理解。
五、总结1. 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强调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和对莲花的赞美。
2. 强调学生要学习莲花的品格,做到洁身自好,保持高尚的品德。
六、作业1. 背诵课文。
2. 完成练习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体“说”的特点,理解作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高尚品德的品格。
《爱莲说》说课稿(通用4篇)
《爱莲说》说课稿(通用4篇)《爱莲说》篇1(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爱莲说》是八年级的一篇文言文,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很多文言知识是原来学生没有学过的,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既要对字词落实,又要掌握本文的写法及文章的中心,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
对于九年级来说则更应该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尤其是知识点的整合。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目标: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3、教学重点:理解作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
4、教学难点:如何通过“莲花”来表现作者的理想的。
(二)学生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对八年级的文言文基础掌握得非常牢固,需要进行拓宽、拓深的练习。
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应在加强基础复习的同时努力提高他们的能力。
这部分同学往往自尊心较强,教师要注意采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做因材施教。
对于双差生要根据他们的弱点,选准切入点很啊抓基础,确保他们合格毕业。
(三)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活动安排:搜集写作背景给予本课相关的链接。
2、教师课前活动安排:准备好幻灯片和上课所用媒体;教学资料。
资料如下:写作背景《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宋代哲学家。
《宋史》上说他“博学力行”,并引用宋代著名文学家、江西诗派首领黄庭坚的话,评价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廉于取名而锐于取志,薄于微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虽然他一生担任过州县地方官吏,但他平时更喜欢游览各处名胜,潜心研究学问,是一个事必躬亲、处事公正、颇受时人拥戴的学者。
他厌弃封建社会那种纸醉金迷的生活,以素净、淡泊为足,以“饱暖”、“康宁”为乐。
特别喜爱“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
在江西南康郡为官期间,亲自率领部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池种莲,并独出心裁地把莲池叫做“爱莲池”。
每当夏日炎炎,他漫步池畔,倾心欣赏,全神思索。
初中爱莲说教案
初中爱莲说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爱莲说》。
2. 理解文中的生僻字词,翻译课文内容。
3. 领悟作者借莲喻人的写作手法,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培养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僻字词。
2. 领悟作者借莲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托物言志和衬托手法。
2. 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教学准备:1. 课文录音带或多媒体课件。
2. 课文译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上的莲花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莲花的特征。
2. 板书课题《爱莲说》,作者周敦颐。
二、朗读课文(5分钟)1. 学生跟读课文录音带,注意朗读节奏和语气。
2.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
三、翻译课文(15分钟)1. 学生对照课文译文,自行翻译课文。
2. 教师选取重点句子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四、理解课文(15分钟)1. 学生讲述课文内容,教师补充。
2. 教师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借莲喻人的写作手法。
五、探讨课文(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提出要求。
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关于某种植物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莲花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莲花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生僻字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翻译课文时,让学生对照译文自行翻译,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理解课文环节,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借莲喻人的写作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在探讨课文环节,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莲花品格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环节,让学生总结学习收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提出要求。
《爱莲说》的教学设计(最新10篇)
《爱莲说》的教学设计(最新10篇)《爱莲说》教案篇一教学设计示例第一课时(-)明确目标要求学生勾画阅读提示的要点,明确学习《陋室铭》的素质教育目标。
师生讨论,逐条板书或投影显示本节课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1.教师引导: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就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身世、处境作一些了解。
让我们先复习有关刘禹锡的生平,了解他为什么要写这篇“铭文”。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人,自幼好学,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调整仕途得失的一条基本心理原则。
刘禹锡是中唐时期政治上的激进派,主张改革,但是遭到保守派的排挤,一再被贬,因而作此铭文,自剖肝胆,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2.结合注释学习“铭”,让学生当堂记忆。
教师当堂抽查。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订正读音及节奏,全班学生齐读。
[复习旧课知识点:引入新课的学习,当堂记忆并检查,个别读与集体读相给合都是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三)教学过程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疏通文字,时间为四分钟,教师巡视,个别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结合课后练习及预习提示的问题向学生提问,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文章中的哪句话能提奖全篇大意?是什么意思?“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德馨”指的是品德高尚,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身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2)文章头两句有何作用?写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是设喻引题,颂扬陋室。
(3)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理解。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作者的陋室之景是清幽的,苔薛青草,登阶入室,并无荒芜之感,倒有一股生气。
(4)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这两句。
(5)文中是怎样描写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的?先找出文中原话,再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与学生边讨论边明确:“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
《爱莲说》教案
《爱莲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实词,理解文章内容。
2. 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3 分钟)
展示莲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莲花的特点,引入课文《爱莲说》。
2. 作者及文体介绍(2 分钟)
简单介绍作者周敦颐及“说”这种文体。
3. 整体感知(10 分钟)
-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 精读品味(15 分钟)
- 分析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概括出莲花的品质。
- 理解作者以莲自喻的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5. 合作探究(10 分钟)
组织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喜欢莲花?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6. 总结拓展(5 分钟)
总结文章的主旨,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具有类似的品质。
7. 布置作业(5 分钟)
- 背诵并默写全文。
- 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评估
1. 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2. 检查学生的背诵和默写情况,评估他们对文言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分析学生的短文写作,评价他们对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能力。
八年级语文《爱莲说》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
八年级语文《爱莲说》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一、说教材。
《爱莲说》是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
养成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并对作品精美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说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和技能: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和本文独特新颖的结构方式。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精美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文章的美,学会怎样欣赏抒情散文,并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三、说教学重难点: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
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作者的志趣和情感作为本课的重点。
把托物言志的手法和结构方式作为本文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开火车的游戏形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
朗读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美,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在感知中领悟。
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
要能自然成诵才行。
”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
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
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
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初二语文教案)《爱莲说》教学设计9-教学教案
爱莲说教学设计9-教学教案[教学目标及重点][教学课型及课时]1.教读课2.一课时[教学设想及教学方法]1.教学设想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布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
因此,接受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
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留意调动同学的心情,调动同学的想象力,一旦同学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2.教学方法老师范读——扫清文字障碍——同学诵读——老师、同学质疑释疑——同学感悟。
(解说:文章的自读是教学本课的关键。
在此根底上,让同学提出疑问。
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句子上的,或是关于安塞腰鼓背景等方面的,均要让同学畅所欲言。
对提出来的疑问,老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争辩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争辩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化探讨。
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媒体设计]1.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2.录音机:伴奏带。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澳门特殊行政区的区徽是以哪种花来构成的生答:莲花。
澳门同胞为什么要以莲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区徽呢不仅由于澳门莲多、莲美,更是由于莲花象征了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大家庭的纯洁、高尚的心。
莲花是一种姿势美丽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宠爱。
古往今来,人们在它身上倾注了多少深情,寄予了多少厚意。
它很早就消灭在我国文人的笔下。
如杨万里有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苏轼还以“荷尽已无遮雨盖〞;屈原自表心性芳洁“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
在写荷花的诸多作品之中,最脍炙人口的,莫如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了。
今日,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一描写荷花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莲花并表达自己的宠爱之情的。
〔板书课题及〕二、解题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
周敦颐(1017~1073),宋代有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周敦颐《爱莲说》的教案
2、写作小练习:就你喜欢的一种植物,写一段话,用上托物言志手法。
2告知学生本课的教学目标:了解“说”这种体裁,理解文意,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3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活动2
(二).初步感知看、布置自学
1、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建立初步感知。老师告诉学生,细细的读一读。
2、老师范读,引领品味重音、节奏和情感。要学生认真的听。要点在于品味领会。
3课文美读。要求: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并试理解文意。重在全身心投入,教师巡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指导。
教学活动3
(三)品读文本,理解文意。
1.要求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教师:同学们,我们试着用现代汉语说说本文的意思。先自己学,再小组分头交流。
2.课堂质疑,互动交流。方法:各小组拿出自己的问题,在班上交流,相互解决。
《爱莲说》教学设计方案
河南省鄢陵县马坊一中赵俊喜
课题名称
《爱莲说》
科目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习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文学习基础和方法,如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本,通过诵读、品味、讨论理解文章内容,对音韵和谐的古文特别喜好等。但对文章的深层意义,即托物言志,还需要老师的点拨。
教学目标
3.重点文句领会。问题:A、表现室雅的句子是什么?B、表现主人交往高雅的句子是什么?C、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句子是什么?学生交流回答。
4.文章主旨的把握。问题:同学们,本文作者通过写莲花,意在表现什么?学生交流明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语文教案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八年级语文:《爱莲说》(教学方案)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八年级语文:《爱莲说》(教学方案)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把书翻到××页。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作者是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
(边讲边板书:爱莲说周敦颐dūnyí)注意这个“颐”字的写法,左边中间是个“口”字。
“说”这种文体我们还没有接触过,预习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课本哪里介绍了“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呢?(学生纷纷举手)请前热电厂的这位同学。
生(1):课本注释⑩告诉我们: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师:这位同学预习时注意了读注释,很好。
我们知道,“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
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生(2):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师:对,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周敦颐要告诉我们,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我们来读课文。
先由我来朗读课文,请大家在难读难写的字下面画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老师朗读课文)师:听了一遍,大家已画出了难字生词了吧?现在请大家对照一下屏幕上映出的生字词,把没画出的再画出来。
(显示字幕)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给屏幕上映出的加点字注音,其他同学在书上注音。
上讲台来的同学一位注前面的五个字,另一位注后面的四个字。
(屏幕显示)(学生注音,注错了一个,“鲜”注为xiān)师:大家看黑板,有没有注错?(学生纷纷举手)请那位同学说。
生(3):“鲜”应该读xiǎn,不读xiān。
师:为什么这里读xiǎn,你能用这个读音的“鲜”组个词吗?生(3):“鲜”在这里是少的意思,可以组——(语塞,其他同学举手)师:这位请说。
生(4):很好。
“鲜”意思为“少”的时候,读xiǎn。
我们看着屏幕把加点的字读两遍。
预备——读!(学生齐读生字词)师:我们再仔细看一下加点字的写法及它们的意思。
“颐”的左半边不能写成“臣”;“蕃”是形声字,与草有关,意为茂盛,引申为“多”;“濯”“淤”“涟”也都是形声字,与水有关,书上都有注释;“逸”意为逃,你看一只兔子在逃跑,注意“兔”字的一点,“逸”,文中有“避开”的意思。
我们再把屏幕上映出的每个句子读一遍。
(学生齐读句子)师:好,下面我们来齐读课文,这一遍读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
注意抬头挺胸,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爱莲说……”预备——读!(学生齐读课文,音准较好,有个别同学仍将“鲜”读作xiān)师:这一遍读书读得整齐,也很流畅。
但还有同学将“鲜”读作第一声,注意是第三声:鲜xiǎn。
把“陶后鲜有闻”这句子再齐读两遍。
(学生齐读)师:这是一篇文言文。
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里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学生小声议论,气氛活跃,纷纷举手)生(5):古人读书拉长了声调,像唱歌一样的。
(众笑)师:对!样子怎样呢?生(5):摇头晃脑的。
(众又小声议论)师: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
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如舒缓一些读。
我们不妨来理解一下文中有八个“之”,它们的用法体会一下,我们看屏幕。
(屏幕显示)师:注意前后两组“之”的用法,哪一组可理解为“的”,哪一组是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呢?请听老师读一遍。
(师读八句子,明显读出后一组的“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学生举手)请这位同学说——生(6):是后面一组。
师:对,“予独爱莲之……”的“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
一起读后面的四句,认真体会。
(学生读幻灯映出的后一组句子)师:接下来我们再齐读全文,注意慢一点,舒缓语气。
(学生第二遍齐读课文,语气有所舒缓,但显得平。
)好!有点儿古人读书的味道了,但语气舒缓之后,稍显得平了些。
读文言文,还要注意抑扬顿挫,要有高低起伏。
我们来看练习二。
编者告诉我们,相接的两句子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骈句。
“骈”读pián(板书:骈,pián)我们画出练习上的这句话,再回到课文里找一下骈句。
(学生看书后举手)这位同学说一说。
]生(7):“出淤泥而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好!再请后边的那位男同学——生(8):第二段开头有三个排比句。
还有第一段中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师:噢,古人的排比句宽一点说,也是骈句。
但“中通外直”以下的几句不是骈句。
骈句要求上下意思相对。
我们注意骈句,读起来,一顿一挫,一抑一扬,非常有节奏和韵味。
“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再看排比句,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请这位女同学。
(学生读,体会了朗读指导要求。
)师:读得不错。
大家读到这儿读出点味道来了。
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业读。
下面我们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同座位同学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和读中提示。
时间为五分钟。
(学生小声读注释,小声讨论。
教师巡视。
)师:时间到。
大家很认真地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了读中提示。
有不懂的地方吗?还有疑难吗?(学生陆续举手。
)这位同学先说。
生(9):“中通外直”,我不懂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知道,回答他。
你说——生(10):应该是指莲花的茎中间是空的,外面看是笔直的。
师:对。
还有问题吗?生(11):第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我翻译不通。
师:不一定要一字字翻译,理解大意就行。
这句的意思是:水上与陆地上的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这位同学还有问题,站起来说吧——生(12):(小声地)“陶后鲜有闻”的“闻”是不是“闻到”的意思?师:“闻”应该是“闻到”还是“听到”?生:(齐)听到。
师:应为“陶渊明以后很少有听到的了。
”没有问题了吧?(生点头)老师再提两个,“香远益清”的“益”是什么意思?你能找到一个成语,里面的“益”和这儿是意思相同的?(学生踊跃举手)生(13):“益”是“更加”的意思,“精益求精”的“益”是同样意思,初一时学过。
师:对。
还有“不蔓不枝”,这儿的“蔓”和“枝”是作什么词用的?请那位同学说。
生(14):动词。
书上解释为“牵牵连连,枝枝节节”。
师:对,也可说成“生藤蔓”、“生枝丫”。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作者为什么爱莲花了,我们再读课文就要带着爱莲的感情来读。
这次请女同学读第一段,男同学读第二段。
女同学的声音应是清新悦耳,男同学的声音铿锵有力的。
比一比谁读得更好。
“水陆草木之花……”预备——读!(分男女同学齐读,学生兴趣浓厚。
齐读课文。
)师:都读得不错。
但大家对“爱莲”的感情体会得还不够深,因此,还没有把课文表达的感情充分地读出来,我们还要仔细体会。
课文中哪些句子着重写莲花的呢?作者写出莲之美。
你认为哪些句子最好?写出了莲花的与众不同之美?(学生举手)生(15):我认为主要是“予独爱……”这句长句子写莲,这个句子里的内容都很美。
(学生小声笑)师:这一长句,突出了莲的哪些特点呢?你体会体会。
生(1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突出它非常——非常干净,没有染上一点儿污泥。
师:对洁净之美,还突出了莲的庄重,是吗?生于水,该是水淋淋的,却很端庄。
(边说边板书:莲:不染、不妖)莲还美在哪里?生(17)还很美的,是因为它有香,我感到它是清香,很清新的香味。
(师板书:香,清)师:莲花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所以可远远地观赏而不可靠近玩弄它。
(师板书:不可亵玩)师:我们体会得很好。
我们知道了作者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品格高尚。
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花,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
一起看黑板上,看板书的关键的词,饱含赞美之情来背诵这一长句,“予独爱……”预备——读!(学生齐背这一长句)师:我们已经说了,“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文章第二节他议论些什么呢?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一节,其他同学注意找出议论莲的句子,看看是哪一句?这位同学读一下。
(一位女生朗读第二节)(学生举手)师:你说,是哪句议论的莲花?生(18):是“莲,花之君子者也”这一句。
师:君子是什么样的人?生(18):是品德高尚的人。
注释上有的。
师:对。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原来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
我们画下来。
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
(边板书:托物言志)我们初一时学过托物言志的文章吗?(学生纷纷举手)师:一齐回答。
生:(齐)《荔枝蜜》。
师:对了。
我们再看课文。
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还写有两个比喻,把菊比作隐逸者,把牡丹比作富贵者,第一段也先写菊和牡丹,想想写菊和牡丹为了什么?生:(齐)陪衬。
师:编者的提示已经告诉了我们。
(板书:菊:隐逸者牡丹:富贵者)师:隐逸者是隐居的人,菊花开在百花之后,又是隐士陶渊明所喜爱的,所以比得很恰当。
而作者为何把牡丹比作富贵者呢?因为它色彩浓艳,花朵硕大,唐朝时,成为富贵人的宠物。
我们上学期课本附录里的一首诗中就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句子,哪位同学记得是谁写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思索,有一位同学举手。
)生(19):好像是白居易的《买花》。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丛深色的花,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
师:很好,你的记忆力真好!怎么知道这花是牡丹花呢?前面还有两句:“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牡丹那样高的价钱,富贵者争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是在特定场合、特定环境下的比喻。
作者用菊和牡丹来陪衬突出莲,突出莲的君子品格,是寄托了深义的,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对当时社会上品格高尚的人非常敬慕,自己也愿意成为一个君子。
那么,我们联系第一节作者笔下的莲花形象,是否能看出君子有哪些高尚的品行呢?(学生踊跃举手)生(20):不跟坏人同流合污。
师:很好,出淤泥而染,洁身自好。
还有呢?生(21):还有他很正直、正派的。
师:对办事公正,为人正直,又很虚心。
香气远播,说明名声很好。
还有吗?生(22):很庄重,不许人去玩弄他。
(众笑)师:不许人侮辱他,刚正不阿,不容人侵犯,有独立的人格。
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令人敬佩!我们读到此,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赞莲为赞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可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