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率统计数据2019

合集下载

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调查报告

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调查报告

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调查报告汇报人:2023-12-30•引言•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分析目录•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和治理•案例分析•结论和建议01引言0102主题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形式和手段也在不断变化,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不仅影响个人和家庭,还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了解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

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探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策略和方法。

有助于提高社会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公众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

据。

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02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03男性青少年犯罪率高于女性在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男性青少年占据较大比例,犯罪率明显高于女性。

01青少年违法犯罪数量持续上升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数量呈现上升趋势,成为社会治安的重要问题。

02犯罪年龄年轻化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年龄很小的阶段就涉及违法犯罪行为,犯罪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

青少年违法犯罪总体情况青少年违法犯罪中,暴力犯罪是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包括抢劫、斗殴、故意伤害等。

暴力犯罪盗窃犯罪毒品犯罪盗窃犯罪也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类型之一,包括入室盗窃、街头扒窃等。

部分青少年涉及毒品犯罪,如吸毒、贩毒等,毒品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030201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类型青少年违法犯罪中,很多行为是受到同龄人或网络的影响,盲目跟风与模仿。

盲目跟风与模仿青少年时期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产生过激行为。

情绪不稳定大部分青少年违法犯罪者教育程度较低,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育程度较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03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分析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自控力,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

心理不成熟部分青少年存在价值观扭曲,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追求,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最新2019全球未成年人犯罪统计

最新2019全球未成年人犯罪统计

第一篇 2016全球未成年人犯罪统计《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状况的调查与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与趋势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严重性、反复性、长期性、潜在危险性已日益为全社会所认识。

其现状与趋势如下(一)违法犯罪现状1、犯罪数量剧增。

据统计,20世纪50-60年代,青少年犯罪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0-30%;到80年代增至70%,至今仍居高不下。

因此,青少年违法犯罪已呈明显的上升势态,形势严峻不容忽视。

2、犯罪主体变化。

(1)低龄化趋向90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的初始年龄比70年代提前了2-3岁;14岁以下的犯罪案明显增多。

(2)女性犯罪增多80年代以来,女性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绝对数增加,且增长率远高于男性。

女性青少年犯罪具有极大地腐蚀性,如不遏制会很快在社会上传染开来。

(3)闲散人员居多这些青少年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淡薄、社会经验不足,过早流入社会后易受到不良思想和不法分子利用、引诱和唆使,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3、犯罪类型增多。

9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类型明显增多。

有资料显示犯罪类型依次排列是盗窃、抢劫、流氓、强奸、伤害、绑架等。

其中抢劫和盗窃发案率最高约占75%左右,是当前青少年主要犯罪类型。

据统计2000年1至12月,抢劫罪占436%,盗窃罪占36%,伤害罪占15%;2001年1至6月,抢劫罪占48%,盗窃罪占42%,伤害罪占8%。

近些年来,还出现了新类型犯罪。

如涉毒、涉枪、赌博、卖淫、嫖娼和拐卖人口的犯罪日渐增多。

(二)违法犯罪趋向1、趋向暴力性及恶性化。

青少年犯罪具有“偶发性和盲目性”的特点之外,近些年来,已趋向“暴力性及恶性化"。

部分青少年作案过程中很少顾及后果,手段野蛮、残忍,社会影响恶劣。

据统计,目前全国的刑事案件中青少年刑事案占65%,说明了青少年犯罪性质具有较明显的恶性化趋向。

2019青少年犯罪率统计图

2019青少年犯罪率统计图

2020年青少年犯罪率统计合同纠纷诉讼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合同当事人的请求,在所有诉讼参与人的参与下,由其产生的一系列法律关系的总和,审理和解决合同纠纷。

合同纠纷的内容涉及合同本身的所有方面。

争议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与合同有关的几乎每个方面都会引起争议。

本质上,合同纠纷是一种民事纠纷,应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等民事手段解决。

1,青少年犯罪的判刑年龄是多少?年龄在14岁以下且未满16岁的人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范围,即该年龄段的人仅应对刑法规定的几项犯罪负责,但不是为了绝大多数的罪行。

这无疑是一个符合未成年人识别和控制能力实际情况的科学体系。

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犯有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造成严重伤害或死亡,强奸,抢劫,贩毒的十四岁但未满十六岁的人。

,纵火,爆炸和中毒应承担刑事责任。

”关于对条款规定的理解,我认为在本文中,刑法规定,未成年人有相对刑事责任的年龄,仅应对八种严重犯罪负责。

在司法实践中,我们还应注意:(1)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八种犯罪是指具体的犯罪行为,而不是具体的指控。

刑法第十七条规定,“故意杀人或者故意伤害的人造成重伤或者死亡”是指故意杀人或者造成重伤或者死亡的行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这并不意味着只有那些犯有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的人才会承担刑事责任,而绑架和撕毁罚单的人将不承担刑事责任。

(2)年满14岁但未满16岁的人被胁迫或诱使参加犯罪,教bet犯罪或属于犯罪准备,中止或企图,并且情况一般而言,他可能被免除刑罚或不应被视为犯罪。

(3)如果未满14岁但未满16岁的人通过欺负大人,欺凌弱者,使用语言威胁或使用轻度暴力强行要求其他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用品,金钱或财产,它可能不被视为犯罪。

(4)如已满14岁但未达16岁的人偷窃财产,而该笔款项已刚达到或超过“巨额”的标准,而其他情况属轻微,则他是首位─时间或意外罪犯;如果盗窃近亲的财产不要求对被告定罪和处罚,则可以不视为犯罪。

预防未成年犯罪法ppt课件

预防未成年犯罪法ppt课件

2.3.1 建立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
加强执法监督,提高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效率 根据中国司法大数据报告,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量同 比下降15%,这得益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国建立的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 完善执法监督机制,提升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水平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对执法部门的监督力度,通过制定和完善 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执法公正、公开、公平,从而有效预防和减 少未成年人犯罪行为。
教育引导与心理干预措施
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的实施与挑战 自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实施以来,未成年人犯罪 率逐年下降。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法律执行力度不足、社会教育环境 复杂等,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解决。 教育引导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教育引导能有效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例如,北京市在实施《预 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后,未成年人犯罪率下降了30%。这充分证明了教育引 导在预防未成年犯罪中的重要作用。 心理干预措施的必要性 心理干预是预防未成年犯罪的重要手段。据统计,接受心理干预的未成年人 犯罪率比未接受干预的低40%。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心理干预措施的投入 和推广,以更有效地预防未成年犯罪。
2.2.1 完善未成年人权益保障机制
完善未成年人权益保障机制 通过建立全国性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机构,提供法律咨询、心理 援助等服务,有效预防未成年犯罪。 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所学校,家长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未成年 人的行为模式。通过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能力,可以有效预防 未成年犯罪。 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 通过媒体、社区等多元化的社会力量,对未成年人的行为进行监 督和引导,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行为,防止其走向犯罪。
立法目标的确立与实施策略
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的实施与挑 战立法目标的确立与实施策略

预防未成年犯罪法ppt课件

预防未成年犯罪法ppt课件

1.3 制定未成年犯罪法的目的和意义
2. 明确法律责任,规范行为准则。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未成年犯罪法
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
保护未成年权益
家庭暴力
虐待问题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the Juvenile Delinquency Law
Part Two
2.1.2 提高家庭、学校、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
家庭保护力度不足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数据,2019年中国未成年人犯罪率为1.3%,其中家庭因素占比达到40%。这表明家庭在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但当前家庭保护力度尚显不足。学校教育缺失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18年全国中小学生犯罪人数为5.6万,其中因校园欺凌、网络暴力等原因导致的犯罪占比达到30%。这说明学校在未成年人教育和心理引导方面存在缺失,需要加强教育力度和心理健康教育。
3.3 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未成年犯罪防治工作
未成年犯罪频发根据中国司法大数据,近五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量逐年上升,其中盗窃、抢劫等暴力犯罪占比最高。媒体宣传不足尽管未成年犯罪问题严重,但媒体报道相对较少,导致社会关注度不高,公众对未成年犯罪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有待提高。媒体宣传效果有限近年来,政府和媒体加大对未成年犯罪的宣传力度,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未成年人犯罪率仍然居高不下。提高全社会关注程度通过加强媒体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未成年犯罪的关注程度,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预防和打击未成年犯罪的良好氛围。
3.1 法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1 法律规定不够完善,难以适应实际需求
法律适用范围不明确
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
预防措施不足
我国现行的未成年犯罪法在适用对象、犯罪类型等方面规定不够明确,导致执法部门在处理具体案件时存在困惑。

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趋势定量分析报告

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趋势定量分析报告

引言近些年来,青少年犯罪倍受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无论是实务工作部门反馈的数据还是报纸媒体刊载的文章,多数报道青少年犯罪,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近些年来日益严重的趋势。

然而事实上,当我们认真分析这些信息时,我们发现很多数据的真实性有待考证,有的甚至还在沿用上世纪的数字,另外,对于导致青少年犯罪上升的人口因素和刑事司法政策等方面的因素很少有人进行系统的分析。

截至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来说明其上升是否是正常的特定年龄阶段人口基数变化造成的,还是刑事政策的宽严变化造成的,或者其原因正是这个群体的越轨问题在恶化。

为此,我们收集相关数据,对这一问题做专门的研究。

我们对国家统计局、最高法院、公安部发布的数据进行系统的整理,对此前发表的有关青少年犯罪定量分析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以寻求对相关数据的客观解释。

一、社会背景:全国刑事犯罪情况日趋严重我国建国以来,刑事犯罪出现了五次高峰期,解放初期、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以及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

新纪元伊始,犯罪再次攀升,目前正在形成第六次犯罪高峰。

(也有人认为上世纪90年代以后,犯罪持续攀升,1992年至1997年期间刑事立案数量跌落主要原因在于刑事立案标准的提高,并非刑事犯罪情况的好转,因此目前正在步入第五次高峰。

笔者也认为1992年至1997年的刑事政策的确可以影响到犯罪数量,但对其能否完全解释犯罪数量的下降并没有充分把握,因此选择以公安部门立案数据作为依据,考察司法部门实际受理的案件数量的波动变化。

)公安部将全国刑事犯罪情况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低发案阶段,从建国初期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每年全国刑事立案保持在16万至50多万起;第二个阶段是刑事犯罪的快速增长阶段,从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每年全国刑事立案从50多万起快速增长到300多万起;第三个阶段是高发案阶段,从2000年以来,每年全国刑事立案保持在400多万起以上。

预防犯罪形势分析

预防犯罪形势分析

预防犯罪形势分析一、引言犯罪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有效地预防犯罪,必须对犯罪形势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本文旨在通过对预防犯罪形势的分析,提供详细的数据和信息,以帮助政府和社会各界制定有效的预防犯罪政策和措施。

二、犯罪形势概述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和研究报告,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犯罪形势:1. 犯罪率趋势从过去几年的数据来看,犯罪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例如,在2019年,全国犯罪率较上一年下降了5%。

这一趋势主要得益于社会治安的改善,法律意识的提高以及公安机关的积极打击犯罪活动。

2. 犯罪类型在各类犯罪中,盗窃、抢劫和诈骗是最为普遍的犯罪类型。

这些犯罪活动通常与财产安全有关,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此外,毒品犯罪、网络犯罪和暴力犯罪也呈现出一定的增长趋势,对社会治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 犯罪地域分布犯罪地域分布不均衡,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犯罪率相对较高。

例如,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犯罪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这主要是由于人口密集、社会矛盾较多以及犯罪分子的活动更加隐蔽等因素导致的。

三、犯罪形势的原因分析了解犯罪形势的原因对于制定预防犯罪政策和措施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原因分析:1. 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是导致犯罪形势的重要原因之一。

经济不发达、贫富差距大、就业机会不足等问题,容易导致一些人为了生存而选择犯罪行为。

因此,改善社会经济状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对于预防犯罪至关重要。

2. 教育和家庭环境教育和家庭环境对个体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缺乏良好的教育和家庭教育,容易导致一些人产生犯罪倾向。

因此,加强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家庭教育,对于预防犯罪具有积极的意义。

3.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文化的腐败、道德观念的淡漠等问题,容易导致一些人产生犯罪倾向。

因此,加强社会文化建设,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于预防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四、预防犯罪的政策和措施为了有效地预防犯罪,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

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的焦点。社 区矫正作为一种新型的矫正方式,在未成年犯的矫正工作中逐渐受到重视。然而, 在实践过程中,我国未成年犯社区矫正面临着诸多困境。本次演示将分析这些困 境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我国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的完善提供参 考。
现状分析
2、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未成年 犯社区矫正的认同度和支持度,同时加强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增 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3、资源不足。社区矫正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但 目前资源投入明显不足,制约了工作的开展。
3、加强资源投入。政府应加大对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的经费投入,为工作 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同时,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 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5、建立协调机制。建立健全跨部门的社区矫正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的 职责和分工,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
3、资源不足。社区矫正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但 目前资源投入明显不足,制约了工作的开展。
6、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 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为未成年犯提供 更加全面和有效的帮助。
3、工作机制不健全。社区矫正工作涉及多个部门,缺乏有效的协调 机制,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2、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地区和部门对社区矫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 未成年犯的和关爱。
3、工作机制不健全。社区矫正工作涉及多个部门,缺乏有效的协调 机制,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3、资源不足。社区矫正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但目前资源 投入明显不足,制约了工作的开展。

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趋势定量分析报告

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趋势定量分析报告

引言近些年来,青少年犯罪倍受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无论是实务工作部门反馈的数据还是报纸媒体刊载的文章,多数报道青少年犯罪,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近些年来日益严重的趋势。

然而事实上,当我们认真分析这些信息时,我们发现很多数据的真实性有待考证,有的甚至还在沿用上世纪的数字,另外,对于导致青少年犯罪上升的人口因素和刑事司法政策等方面的因素很少有人进行系统的分析。

截至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来说明其上升是否是正常的特定年龄阶段人口基数变化造成的,还是刑事政策的宽严变化造成的,或者其原因正是这个群体的越轨问题在恶化。

为此,我们收集相关数据,对这一问题做专门的研究。

我们对国家统计局、最高法院、公安部发布的数据进行系统的整理,对此前发表的有关青少年犯罪定量分析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以寻求对相关数据的客观解释。

一、社会背景:全国刑事犯罪情况日趋严重我国建国以来,刑事犯罪出现了五次高峰期,解放初期、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以及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

新纪元伊始,犯罪再次攀升,目前正在形成第六次犯罪高峰。

(也有人认为上世纪90年代以后,犯罪持续攀升,1992年至1997年期间刑事立案数量跌落主要原因在于刑事立案标准的提高,并非刑事犯罪情况的好转,因此目前正在步入第五次高峰。

笔者也认为1992年至1997年的刑事政策的确可以影响到犯罪数量,但对其能否完全解释犯罪数量的下降并没有充分把握,因此选择以公安部门立案数据作为依据,考察司法部门实际受理的案件数量的波动变化。

)公安部将全国刑事犯罪情况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低发案阶段,从建国初期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每年全国刑事立案保持在16万至50多万起;第二个阶段是刑事犯罪的快速增长阶段,从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每年全国刑事立案从50多万起快速增长到300多万起;第三个阶段是高发案阶段,从2000年以来,每年全国刑事立案保持在400多万起以上。

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查报告

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查报告

李建勋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家对青少年在教育、就业等方面的重视,青少年犯罪这一话题愈发引人注目。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在2007年发布的《”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青少年犯罪数量在2006年-2010年之间持续上升,占到犯罪总数的60%左右。

客观地把握未成年人犯罪总数、未成年人犯罪率等统计数据,有助于科学、准确、及时地认识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并在考察、剖析犯罪现象的基础上,发现和探究其深层的犯罪原因,进而制定有的放矢之对策。

总之,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中凸显的问题。

作为一名大学生调查研究青少年犯罪及其预防,不仅对自身有教育借鉴意义,更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青少年犯罪案例的社会调查情况表一:1990—2002年全国未成年人犯罪状况统计表对以上两表分析我们不难发现:1.未成年人犯罪总数逐年增加,新一轮未成年人犯罪高峰将持续至2008年。

1991年我国刚刚迈过了未成年人犯罪的高峰期,在持续9年较低的犯罪总数之后,1999年又迈过4万大关后,已连续四年持续攀升,并进入了一个新的髙峰期,预计此次高峰将持续至2008年以后才会有所缓解。

其背后的决定因素有两个,一个是该年度14一17周岁人口总数,一个是未成年人犯罪率。

统计数据显示1985年至1991年为我国人口生育的一个高峰期,从而导致在时隔十余年后的今天我国正面临一个14一17周岁未成年人高峰期。

2.未成年人犯罪率稳中有升,形势严峻,且农村未成年人犯罪率明显高于城市。

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维持在万分之五左右,基本与我国全国总人口的犯罪率持平,而实际上,14—15周岁的未成年人只对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八类非常严重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16—17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率则远远高于万分之五的水平,大约在万分之七到八以上。

未成年人犯罪率近年来同全国人口犯罪率一样持续上扬,丝毫没有降低的趋势,足见未成年人的犯罪预防工作仍有待加强。

青少年犯罪率统计数据2019

青少年犯罪率统计数据2019

青少年犯罪率统计数据2019
4月21日,涉嫌弑母的北大学子吴谢宇被抓获,这距离他2015年7月11日残忍杀害自己亲生母亲谢天琴的日子已有1380天,而他行凶时还是一个未满21岁的青少年。

据警方消息,吴谢宇于4月21日在重庆江北机场乘机时被抓,身上带了30多张身份证,三年来一直在国内活动。

事实上,单是2019年这四个月时间,已经又发生了四起青少年弑父弑母案件。

家庭伦理悲剧接连发生,深深刺痛着整个社会的神经。

他们本该是祖国的花朵,吴谢宇更是北大天之骄子,却为何长成了“食人花”?
镝次元不完全统计了近20年来的56起青少年弑父弑母案件,以数据的角度来分析极端案件中青少年的心理、行为方式、成长环境等。

青少年犯罪趋低龄化,集中在14-17岁之间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70%以上,且低龄化趋势明显,犯罪率急剧上升。

据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白皮书(2009.6-2017.6)》显示,截至2017年6月,该庭共受理涉未成年人刑事一审案件72件、二审案件173件,判处未成年罪犯234人;减刑假释案件1631件。


中,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犯罪人员占14.96%。

据统计,最近20年内,青少年弑父弑母案中犯罪者平均年龄从17岁下降到13岁左右,尤其在近三年来,年龄下降趋势尤其明显。

2018年湖南省沅少年江弑母案件中,犯罪者年龄已低至12岁,甚至有专家建议修改刑事责任年龄“从14周岁降低至12周岁”。

在中国法学界,“青少年”界限为“14周岁不满26周岁”的人,上述案件中的弑母者的年纪甚至还未到达定义的“青少年”年龄。

未成年犯罪率数据

未成年犯罪率数据

未成年犯罪率数据未成年人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国家的希望所在,他们能否健康成长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

近年来,由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没跟上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步伐,未成年人犯罪成为社会较为突出的问题。

未成年人犯罪大都发生在青春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他们多因血气不定、秉性未稳,加上教育不良、引导不力而一念之差就易铸成大错,坠陷法网。

对他们的挽救教育是各政法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

笔者根据民权县检察院近年来发生的153名未成年人犯罪经过调查分析,其犯罪特点、原因如下: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引发犯罪原因(一)从未成年人犯罪趋势来看,犯罪人数逐年减少,由2022年的49人,到2022年为26人,减少46%。

涉案盗窃人数居高不下,侵财类犯罪人数最多,为75人,占总数的49%;盗窃属未成年人犯罪主要涉案罪名。

抢劫案件逐渐减少,由2022年8人,2022年5人,2022年、2022年无1人未成年人犯抢劫案。

(二)涉案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失学、失管人员为主要人员从153名涉案未成年人看,初中以下文化的未成年人占受理总数的占98%。

这些多为失学、失管人员。

且多涉及盗窃等侵财类犯罪,占总数的49%。

这些未成年人因父母外出打工,对其缺少必要的监护、监管措施,加上学习成绩较差,对学习失去兴趣,造成这些未成年人中途退学,留守在家,更因其自我约束能力弱、虚荣心、攀比心強,贪图享受,好逸恶劳,致使这些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

(三)群体性犯罪比较突出未成年人好胜心强、报复心强,由于因自身身体素质及其他能力的限制,喜欢结伴而行,相互利用、相互壮胆,是引起未成年人群体性犯罪的根本原因。

主要涉案罪名为聚众斗殴,此类犯罪涉案人员众多,具有偶然性。

往往因偶然的言语不和,或玩闹间产生矛盾,欲依强势压倒对方,即纠集多人互殴,引发多人殴斗,既扰乱了社会秩序,又极易造成人员伤亡。

聚众斗殴是未成年人涉及犯罪较多的另一罪名,为27人,占受理总数的18%;如2022年发生在民权县人和镇的耿某、姚某等人聚众斗殴事件,其原因就是姚某一方的男孩在路上叫了耿某一方的女孩,引起双方纠纷,后双方各自纠集人员多人发生殴斗,致一名15岁男孩重伤。

2019年中考 道德与法治 真题汇编 专题二十:一般违法与犯罪

2019年中考 道德与法治 真题汇编 专题二十:一般违法与犯罪

2019年中考 道德与法治 真题汇编 专题二十:一般违法与犯罪▲▲【考点16】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人们的所作所为,如果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违法行为含义: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根据社会危害程度不同,把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即严重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根据违反的法律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任何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因此都要受到法律制裁,承担相应的责任。

区别如下:含义 例举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共同点 民事违法行为 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欠债不还;捡到东西不归还失主;损害他人名誉等行为 较轻 民事责任(道歉、赔偿) 都是违法行为,都有危害性,都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闯红灯行为;吸毒行为;乱建房屋等行为。

较轻 行政责任(警告、罚款、拘留) 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行为) 违反刑法的行为 两抢行为;贩毒等行为。

严重刑事责任(刑罚处罚) 强自我防范意识。

1. 什么是犯罪行为?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又叫刑事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 ▲2. 犯罪的三大特征: 第一,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或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第二,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

(或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第三,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或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必然后果。

)3.犯罪应受到刑罚处罚 (1) 刑法,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2)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注:只有人民法院可以实施刑罚。

刑法规定刑罚,一个是法律,一个是制裁手段。

(3)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2019年对100名在押未成年犯的调查报告-范文资料

2019年对100名在押未成年犯的调查报告-范文资料

对100名在押未成年犯的调查报告对100名在押未成年犯的调查报告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色情、暴力等不良网络信息,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难题,诱发了大量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是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新课题。

从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判处的未成年犯罪人数看:1986年为99人;2019年上升至231人,增长了1.3倍;20xx 年达历史最高,判处380人;20xx年因受非典影响,判处的未成年犯人数有较大幅度下降(但实际发案没有大的变化)。

为进一步摸清网络色情、暴力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海淀法院少年法庭在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的配合下,随机向在押的100名未成年犯发放了调查问卷(当时在押未成年犯370人)。

网络色情、暴力污染严重在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经常看色情内容书刊、音像制品并受影响的占61%;经常进入歌舞厅的占38%,偶尔进入的占32%;经常进入录像厅的占49%,偶尔进入的占41%。

经常进入电子游艺厅的占66%,偶尔进入的占28%;经常进入电脑网吧的占39%,每天两小时以上的占28%,每天10小时以上的占7%。

有关方面统计过,北京有171万中小学生,有30万学生在网吧上过网,有10万学生经常光顾网吧。

网络色情暴力内容的泛滥,加剧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使犯罪种类、手段、及后果不断变化。

20世纪80年代,未成年人犯罪多表现为一般盗窃、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等犯罪行为。

到90年代末,未成年人犯罪向结伙抢劫、重大盗窃、杀人等方面发展,甚至出现持刀杀人、持械抢劫、报复放火等严重犯罪,犯罪性质明显恶化。

据统计,2019年以来,抢劫罪已代替盗窃罪上升为第一位,主动攻击性突出,暴力倾向明显。

在被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犯抢劫罪的占71%,经常看含暴力内容的音像制品并受影响的占75%。

强奸、伤害等犯罪则分别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另外两类主要犯罪形式。

由于未成年人长期玩飙车、砍杀、爆破、枪战等以“攻击、打斗、暴力、色情”为主要内容的暴力游戏,接触火爆刺激的内容,很容易使他们模糊道德认知,淡化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到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

青少年犯罪率统计数据2019

青少年犯罪率统计数据2019

少年犯罪量刑年龄年龄在14岁以下且未满16岁的人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范围,即该年龄段的人仅应对刑法规定的几项犯罪负责,但不是为了绝大多数的罪行。

这无疑是一个符合未成年人识别和控制能力实际情况的科学体系。

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犯有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造成严重伤害或死亡,强奸,抢劫,贩毒的十四岁但未满十六岁的人。

,纵火,爆炸和中毒应承担刑事责任。

”关于对条款规定的理解,我认为在本文中,刑法规定,未成年人有相对刑事责任的年龄,仅应对八种严重犯罪负责。

在司法实践中,我们还应注意:(1)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八种犯罪是指具体的犯罪行为,而不是具体的指控。

刑法第十七条规定,“故意杀人或者故意伤害的人造成重伤或者死亡”是指故意杀人或者造成重伤或者死亡的行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这并不意味着只有那些犯有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的人才会承担刑事责任,而绑架和撕毁罚单的人将不承担刑事责任。

(2)年满14岁但未满16岁的人被胁迫或诱使参加犯罪,教bet犯罪或属于犯罪准备,中止或企图,并且情况一般而言,他可能被免除刑罚或不应被视为犯罪。

(3)如果未满14岁但未满16岁的人通过欺负大人,欺凌弱者,使用语言威胁或使用轻度暴力强行要求其他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用品,金钱或财产,它可能不被视为犯罪。

(4)如已满14岁但未达16岁的人偷窃财产,而该笔款项已刚达到或超过“巨额”的标准,而其他情况属轻微,则他是首位─时间或意外罪犯;如果盗窃近亲的财产不要求对被告定罪和处罚,则可以不视为犯罪。

3.承担全部刑事责任的年龄那些年满16岁但未满18岁的人应对所有罪行承担刑事责任。

但是,应从轻或减轻处罚。

根据中国刑法中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考虑到未成年人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对少年被告的惩罚不应仅根据所犯罪行的数量和要处以的刑罚,但仅仅是为了惩罚犯罪。

未成年人的刑罚是否适当,不仅关系到少年犯的前途,而且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

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对少年犯的惩罚。

青少年犯罪率统计数据2019

青少年犯罪率统计数据2019

青少年犯罪率统计数据2019: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人相对负刑事刑事责任的年龄范围,即处于该年龄段的人只对刑法中规定的少数犯罪负刑事责任,而对绝大多数犯罪则不负刑事责任。

这无疑是符合未成年人辨认和控制能力实际状况的科学的制度。

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关于对条款规定的理解,我认为在这款中,刑法规定了处在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仅对8种严重犯罪负刑事责任。

我们在司法实践中还要注意:(1)、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八种犯罪,是指具体犯罪行为而不是具体罪名。

对于刑法第十七条中规定的“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是指只要故意实施了杀人、伤害行为并且造成了致人重伤、死亡后果的,都应负刑事责任。

而不是指只有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才负刑事责任,绑架撕票的,不负刑事责任。

(2)、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被胁迫、诱骗参与犯罪,被教唆犯罪,或者属于犯罪预备、中止、未遂,情节一般的,可以免除处罚或者不认为是犯罪。

(3)、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出于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使用语言威胁或者使用轻微暴力强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用品或者钱财物的,可以不认为是犯罪。

(4)、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盗窃财物,数额刚达到或者略过“数额巨大”标准,而其他情节轻微,又系初犯或者偶犯的;盗窃近亲属的财物,其亲属不要求对被告人定罪处罚的,可以不认为是犯罪。

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对所有的犯罪都应负有刑事责任。

但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从我国刑事立法上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来看,我国刑法考虑到未成年人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针对其生理、心理特点,对未成年人被告人的处罚不应该完全以犯多大罪,判多少刑,单纯的为惩罚而惩罚的罪行报应。

对未成年的处罚适当与否,不仅关系到未成年罪犯一辈子的前途,而且还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其意义远远超出处罚犯罪未成年人本身。

青少年犯罪率统计数据2019

青少年犯罪率统计数据2019

未成年人犯罪量刑年龄14岁以下、16岁以下的人属于我国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范围,也就是说,这个年龄段的人只对刑法规定的少数几种犯罪负责,而对绝大多数犯罪不负责任。

这无疑是一个符合未成年人识别控制能力实际情况的科学体系。

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不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关于对规定的理解,我认为在这一条中,刑法规定未成年人具有刑事责任的相对年龄,只对八种严重犯罪负责。

在司法实践中,还要注意:(1)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八类犯罪,是指具体的犯罪行为,不是具体的罪名。

刑法第十七条规定,“故意杀人或者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死亡的”,是指故意杀人或者致人重伤、死亡的行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这并不意味着只有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人才承担刑事责任,而绑架、撕毁车票的人不承担刑事责任。

(2)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被胁迫、诱导参加犯罪、教唆、教唆犯罪或者是犯罪预备、中止、未遂的,一般可以免除处罚或者不考虑犯罪。

(3)未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欺负成年人、欺负弱者、使用语言威胁或者轻微暴力,强行索取其他未成年人的生命、学习用品、财物的,可以不作为犯罪处理。

(4)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六周岁的人盗窃财物,数额刚刚达到或者超过“数额较大”标准,其他情节轻微的,为初犯或者意外犯;盗窃近亲属财物不需要定罪处罚的被告,这可能不算犯罪。

三。

完全刑事责任年龄年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一律负刑事责任。

但是,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根据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考虑到未成年人是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对未成年被告人的处罚,不应仅仅依据犯罪的数量和应判处的刑罚,而应仅限于对犯罪的处罚。

对未成年人的处罚是否得当,不仅关系到未成年犯的前途,而且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

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对少年犯的惩罚。

因此,对未成年被告人的定罪量刑应以教育、缓刑、救助为主,量刑适当,以达到教育、救助、改造未成年被告人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犯罪率统计数据2019
当前中国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70%以上,其中15-16岁的少年犯罪又占青少年犯罪的70%以上。

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依据人的生理年龄所作的犯罪类别划分。

在我国有关的法律文件中,对“青少年”的概念未予明确的界定。

就其词义而言,“青少年”即指青年与少年的合称,“青年”是指人从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年龄段,“少年”指人从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年龄段。

理论界对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指从刑事法学观点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概念所下的定义。

它一般是指14—25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

它以我国开始追究刑事责任的年龄14岁为起点。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
1、自身预防
我们应当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
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2、家庭预防
一个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教育方法、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对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个和睦的家庭,父母教育得当,能够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有效地防止其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产生。

3、学校预防
学校能指导学生了解他们应尽的公民义务、犯罪的性质、遵守纪律的重要性、犯罪的种种后果、刑事司法制度的工作情况以及预防犯罪的方式。

4、社会预防
社会预防,主要是指净化社会环境,给青少年创造一个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保护,以控制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要做到加大打击力度,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止“黄色”、“灰色”和“黑色”这“三大污染”对青少年的感染和侵害,坚决禁止含有色情、暴力等音像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