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率统计数据2019
我国青少年犯罪社会调查报告[修改版]
![我国青少年犯罪社会调查报告[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3988f9ddaaea998fcd220e56.png)
第一篇:我国青少年犯罪社会调查报告我国青少年犯罪社会调查报告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跨世纪的接班人。
作为世界三大公害之一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困扰法学理论界与司法实践部门的一个难题,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
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寻觅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但青少年时期也是人生的危险期,当青少年犯罪日益成为全球化的社会问题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我国的青少年犯罪也呈现出低龄、团伙、暴力、智能化的趋势,日益加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研究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已刻不容缓。
因此,研究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我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谈及青少年犯罪成因,我们需要从其特点作为切入口,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特点的分析,进而理清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否则我们的研究只是停留在了“坐井观天”的模式。
当前青少年犯罪案件呈现出的特点:(一)、犯罪年龄低龄化。
有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初次犯罪的年龄已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的18-25周岁,逐步向14-16周岁年龄段发展。
①一些青少年刚满14周岁就犯罪入狱,甚至有的实施犯罪行为时尚未年满14周岁。
笔者在工作中曾于1998年参与办理一起青少年犯罪案件,该案5名犯罪嫌疑人中年龄最大的17岁,年龄最小的也仅有13岁。
(二)、犯罪主体复杂化。
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校学生和外来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增多犯罪率上升。
我们常常可以从各种媒体获悉一些在校生杀人、强奸、贩毒等令人触目惊心的恶性案件。
例如:2004年发生在云南大学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和2005年1月发生在江苏省海安县的大学生王彬持枪抢劫杀人案等等。
最新2019全球未成年人犯罪统计

第一篇 2016全球未成年人犯罪统计《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状况的调查与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与趋势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严重性、反复性、长期性、潜在危险性已日益为全社会所认识。
其现状与趋势如下(一)违法犯罪现状1、犯罪数量剧增。
据统计,20世纪50-60年代,青少年犯罪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0-30%;到80年代增至70%,至今仍居高不下。
因此,青少年违法犯罪已呈明显的上升势态,形势严峻不容忽视。
2、犯罪主体变化。
(1)低龄化趋向90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的初始年龄比70年代提前了2-3岁;14岁以下的犯罪案明显增多。
(2)女性犯罪增多80年代以来,女性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绝对数增加,且增长率远高于男性。
女性青少年犯罪具有极大地腐蚀性,如不遏制会很快在社会上传染开来。
(3)闲散人员居多这些青少年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淡薄、社会经验不足,过早流入社会后易受到不良思想和不法分子利用、引诱和唆使,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3、犯罪类型增多。
9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类型明显增多。
有资料显示犯罪类型依次排列是盗窃、抢劫、流氓、强奸、伤害、绑架等。
其中抢劫和盗窃发案率最高约占75%左右,是当前青少年主要犯罪类型。
据统计2000年1至12月,抢劫罪占436%,盗窃罪占36%,伤害罪占15%;2001年1至6月,抢劫罪占48%,盗窃罪占42%,伤害罪占8%。
近些年来,还出现了新类型犯罪。
如涉毒、涉枪、赌博、卖淫、嫖娼和拐卖人口的犯罪日渐增多。
(二)违法犯罪趋向1、趋向暴力性及恶性化。
青少年犯罪具有“偶发性和盲目性”的特点之外,近些年来,已趋向“暴力性及恶性化"。
部分青少年作案过程中很少顾及后果,手段野蛮、残忍,社会影响恶劣。
据统计,目前全国的刑事案件中青少年刑事案占65%,说明了青少年犯罪性质具有较明显的恶性化趋向。
2019青少年犯罪率统计图

2020年青少年犯罪率统计合同纠纷诉讼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合同当事人的请求,在所有诉讼参与人的参与下,由其产生的一系列法律关系的总和,审理和解决合同纠纷。
合同纠纷的内容涉及合同本身的所有方面。
争议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与合同有关的几乎每个方面都会引起争议。
本质上,合同纠纷是一种民事纠纷,应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等民事手段解决。
1,青少年犯罪的判刑年龄是多少?年龄在14岁以下且未满16岁的人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范围,即该年龄段的人仅应对刑法规定的几项犯罪负责,但不是为了绝大多数的罪行。
这无疑是一个符合未成年人识别和控制能力实际情况的科学体系。
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犯有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造成严重伤害或死亡,强奸,抢劫,贩毒的十四岁但未满十六岁的人。
,纵火,爆炸和中毒应承担刑事责任。
”关于对条款规定的理解,我认为在本文中,刑法规定,未成年人有相对刑事责任的年龄,仅应对八种严重犯罪负责。
在司法实践中,我们还应注意:(1)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八种犯罪是指具体的犯罪行为,而不是具体的指控。
刑法第十七条规定,“故意杀人或者故意伤害的人造成重伤或者死亡”是指故意杀人或者造成重伤或者死亡的行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这并不意味着只有那些犯有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的人才会承担刑事责任,而绑架和撕毁罚单的人将不承担刑事责任。
(2)年满14岁但未满16岁的人被胁迫或诱使参加犯罪,教bet犯罪或属于犯罪准备,中止或企图,并且情况一般而言,他可能被免除刑罚或不应被视为犯罪。
(3)如果未满14岁但未满16岁的人通过欺负大人,欺凌弱者,使用语言威胁或使用轻度暴力强行要求其他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用品,金钱或财产,它可能不被视为犯罪。
(4)如已满14岁但未达16岁的人偷窃财产,而该笔款项已刚达到或超过“巨额”的标准,而其他情况属轻微,则他是首位─时间或意外罪犯;如果盗窃近亲的财产不要求对被告定罪和处罚,则可以不视为犯罪。
法律规定青少年犯罪数量(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引起广泛关注。
青少年犯罪不仅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还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未来。
本文将从我国法律规定青少年犯罪数量的现状入手,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我国法律规定青少年犯罪数量的现状1. 犯罪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据我国公安部统计,2019年全国青少年犯罪案件数达到11.8万起,涉案人数达14.6万人。
其中,14至16岁的青少年犯罪案件数占全部青少年犯罪案件数的40%以上。
2. 犯罪类型多样化青少年犯罪类型包括盗窃、抢劫、故意伤害、强奸、贩毒等。
其中,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等财产型犯罪和暴力型犯罪较为突出。
3. 犯罪手段趋向成人化一些青少年犯罪手段趋向成人化,如使用枪支、刀具等凶器,作案手段更加残忍、狡猾。
4. 犯罪地域集中青少年犯罪地域集中,主要集中在城市、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
二、青少年犯罪数量上升的原因1. 家庭因素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课堂。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关系紧张、父母离异等家庭因素,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进而走上犯罪道路。
2.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学校教育方式单一、教育资源不足、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等,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厌学情绪,进而走上犯罪道路。
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不良风气、网络诱惑、违法犯罪分子的影响等,容易使青少年产生违法犯罪思想。
4. 青少年自身因素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认知能力、自控能力、道德观念等方面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诱惑,导致犯罪。
三、对策与建议1. 家庭教育(1)加强家庭教育,注重家庭和睦,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2)关注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及时发现并解决心理问题。
(3)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2. 学校教育(1)改革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报告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报告近年来我国问题少年人群不断扩大,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不容忽视. 未成年人作为未来的社会建设者,是祖国的希望所在.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基本情况近两年来,全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
从年龄结构看,14岁以下占查获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的10%;15岁占23.5%;16岁占35%;17岁占31.3%。
从违法犯罪的类型看,寻衅滋事占查获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的37.5%;盗窃占22.5%;抢劫占22.5%;杀人占6.3%;故意伤害占6.3%;强奸占2.5%;猥亵占2.5%。
从文化程度构成看,小学4人,占查获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的5%;初中占67.5%;高中(或中专)占27.5%。
从违法犯罪主体看,在校学生占查获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的16.3%;因失学、辍学、未就业的社会闲散未成年人占66.3%;打工或学徒14人,占17.5%。
其中,重犯占7.5%。
从处罚情况看,判刑占查获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的57.5%;治安处罚占42.5%。
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基本特点1、违法犯罪有低龄化趋势。
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14岁以下违法犯罪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的10%,而2001—2002年只占4.8%,2003年占有明显上升趋势。
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低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手段有成人化趋势,2、违法犯罪有团伙化趋势。
近两年,未成年人团伙或共同犯罪人数不断上升,据调查,团伙作案占查获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的68.8%。
从犯罪过程来看,他们都是无组织的共同犯罪,没有组织名称,没有帮规,一般都以一两个人为首,临时邀集其他人形成团伙作案。
3、违法犯罪有暴力化趋势。
未成年人实施抢劫、强奸、投毒和杀人等恶性案件日渐增多,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的37.5%,比前几年大大上升。
他们的作案手段残忍,犯罪方式成人化,大多数是受暴力、色情传媒的影响,模仿性强。
如廖某无钱花,便邀汪某、黄某,带上刀于4月19日晚上在城区转悠,物色好目标后,便跟踪到一僻静处,廖上前一手卡住被害人脖子,一手拿刀架在其颈上,汪某一手用刀顶住其腰部,一手搜身,并威胁地说:“不要叫,快把钱拿出来,不然就捅死你。
一份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

一份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13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明显增加,其中十四、五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这个数字让人触目惊心,也引起了人们的深思:小小年纪,为何走上犯罪的道路?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好奇、敏感、爱冒险、好占上风,喜欢模仿却辨别能力弱,是青少年普遍的心理特性,如果受到不良的刺激,极易导致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现代社会,多元价值观并存,如何加强对青少年的正确教育,是一个急需关注和重视的社会问题。
寒假快到了,为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区普法办近期收集了一系列有关青少年犯罪的案例,供大家制作宣传图片参考。
家庭影响失足的第一道坎1、2003年2月10日晚10点,海口市发生一起13名少年持刀抢劫案,主谋竟只有13岁!2、郭某自小父母离异,一直跟着父亲生活。
自从父亲和另一名女子结婚后,便逐渐放松了对他的管教,后妈也不怎么管他。
他在海口市某小学就读,却很少到学校上课,经常与一些在社会上流浪的小孩瞎混,并学着电影上的情节,自任这伙少年的“老大”,当晚的抢劫活动便是他主使。
3、当晚参加持刀抢劫的13名少年,最小的才12岁,最大的也只有15岁。
他们有的是缺少父母管教而经常逃学的在校中小学生,有的是家庭不和或父母离异无人照管而流浪街头的失学少年。
缺乏家庭的管教,使他们胡作非为。
4、2002年5月22日,海口长流镇发生一起凶杀案,杀人凶手竟是一个名叫陈里(化名)的16岁青少年。
5、陈里从小生活在长流镇一个至今不受法律保护的家庭里,他的父母亲非法同居生下他后,直到今天仍未办理结婚手续。
其父亲是个武师,在当地威信很高,弟子成群。
练武场里喊杀声震天欲聋,好不威风,陈里从小就受到这威严而风光的刺激。
6、陈里是独子,母亲认为只要儿子穿好了吃好了就万事大吉了,对儿子的思想状况从不过问。
陈里非常任性,有时因满足不了他的要求,就会发脾气扔东西,母亲仍然忍着他让着他,从不指责批评他。
预防未成年犯罪法ppt课件

1.3 制定未成年犯罪法的目的和意义
2. 明确法律责任,规范行为准则。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未成年犯罪法
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
保护未成年权益
家庭暴力
虐待问题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the Juvenile Delinquency Law
Part Two
2.1.2 提高家庭、学校、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
家庭保护力度不足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数据,2019年中国未成年人犯罪率为1.3%,其中家庭因素占比达到40%。这表明家庭在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但当前家庭保护力度尚显不足。学校教育缺失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18年全国中小学生犯罪人数为5.6万,其中因校园欺凌、网络暴力等原因导致的犯罪占比达到30%。这说明学校在未成年人教育和心理引导方面存在缺失,需要加强教育力度和心理健康教育。
3.3 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未成年犯罪防治工作
未成年犯罪频发根据中国司法大数据,近五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量逐年上升,其中盗窃、抢劫等暴力犯罪占比最高。媒体宣传不足尽管未成年犯罪问题严重,但媒体报道相对较少,导致社会关注度不高,公众对未成年犯罪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有待提高。媒体宣传效果有限近年来,政府和媒体加大对未成年犯罪的宣传力度,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未成年人犯罪率仍然居高不下。提高全社会关注程度通过加强媒体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未成年犯罪的关注程度,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预防和打击未成年犯罪的良好氛围。
3.1 法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1 法律规定不够完善,难以适应实际需求
法律适用范围不明确
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
预防措施不足
我国现行的未成年犯罪法在适用对象、犯罪类型等方面规定不够明确,导致执法部门在处理具体案件时存在困惑。
沉迷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五、结论
总之,沉迷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犯罪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为了青少年的健康 成长,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协作,加强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正确看待 网络游戏。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为其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以期降 低青少年犯罪率,共建和谐社会。
参考内容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游戏已经成为现代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 分。然而,部分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对其生活和学习造成了不良影响。本次 演示将分析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心理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四、对策研究
1、个人层面:青少年应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时间,避 免过度沉迷网络游戏。同时,要增强法制意识,了解犯罪行为的严重后果。
2、家庭层面:家长应当加强对孩子的关爱与教育,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 机制,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网络游戏,避免沉迷其中。此外,家长还需留意孩子的 行为变化,发现有不良倾向及时予以纠正。
青少年自身也应当认识到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增强自律意识。总之,只有 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青少年远离网络游戏的负面影响,过上健康、 充实的生活。
感谢观看
3、消耗时间
网络游戏具有很高的吸引力,容易导致青少年过度投入,甚至牺牲休息和课 外时间。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还可能因此错过重要的社交活动和兴趣爱好。
4、导致社交问题
沉迷网络游戏的青少年往往缺乏现实生活中的社交经验,容易造成人际关系 疏远、沟通障碍等问题。此外,过度依赖网络游戏还可能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 失去兴趣和热情。
针对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互联网和游戏。家长和学校应该教育青少年正确看 待网络游戏,了解其利弊,并指导他们合理安排游戏时间,避免沉迷其中。
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趋势定量分析报告

引言近些年来,青少年犯罪倍受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无论是实务工作部门反馈的数据还是报纸媒体刊载的文章,多数报道青少年犯罪,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近些年来日益严重的趋势。
然而事实上,当我们认真分析这些信息时,我们发现很多数据的真实性有待考证,有的甚至还在沿用上世纪的数字,另外,对于导致青少年犯罪上升的人口因素和刑事司法政策等方面的因素很少有人进行系统的分析。
截至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来说明其上升是否是正常的特定年龄阶段人口基数变化造成的,还是刑事政策的宽严变化造成的,或者其原因正是这个群体的越轨问题在恶化。
为此,我们收集相关数据,对这一问题做专门的研究。
我们对国家统计局、最高法院、公安部发布的数据进行系统的整理,对此前发表的有关青少年犯罪定量分析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以寻求对相关数据的客观解释。
一、社会背景:全国刑事犯罪情况日趋严重我国建国以来,刑事犯罪出现了五次高峰期,解放初期、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以及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
新纪元伊始,犯罪再次攀升,目前正在形成第六次犯罪高峰。
(也有人认为上世纪90年代以后,犯罪持续攀升,1992年至1997年期间刑事立案数量跌落主要原因在于刑事立案标准的提高,并非刑事犯罪情况的好转,因此目前正在步入第五次高峰。
笔者也认为1992年至1997年的刑事政策的确可以影响到犯罪数量,但对其能否完全解释犯罪数量的下降并没有充分把握,因此选择以公安部门立案数据作为依据,考察司法部门实际受理的案件数量的波动变化。
)公安部将全国刑事犯罪情况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低发案阶段,从建国初期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每年全国刑事立案保持在16万至50多万起;第二个阶段是刑事犯罪的快速增长阶段,从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每年全国刑事立案从50多万起快速增长到300多万起;第三个阶段是高发案阶段,从2000年以来,每年全国刑事立案保持在400多万起以上。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政治练习题 第2课时预防犯罪

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第2课时 预防犯罪知识能力全练资源拓展1.(2019广东惠州九中期中)下列关于刑罚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刑罚是公安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B.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附加刑包括罚金、有期徒刑和剥夺政治权利C.依法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D.所有的违法行为都会受到刑罚处罚2.(2020广东汕头潮南区两英镇期中)2019年4月,广东省台山市人民法院审理一起抢劫案,被告人李某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 000元。
李某入屋盗窃不成恰遇屋主回家,持刀威胁并抢劫屋主1 111元。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李某的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②有期徒刑和罚金属于主刑③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④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2020吉林白城大安期末)北京市政协原副主席李士祥受贿案于2019年11月12日一审宣判,被告人李士祥受贿超8 819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李士祥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是因为他的行为( )①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②触犯了刑法③具有一般社会危害性④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4.小刚有时旷课,还偷偷抽烟。
老师告诫他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这句话可理解为( )A.小错不断,大错不犯B.认识到违法犯罪必将受到刑罚处罚C.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D.有不良行为一定会走上犯罪的道路5.初中生张某经常旷课、夜不归宿、到网吧玩游戏。
后因缺钱上网,他持刀抢劫,造成受害人重伤,张某也因此受到刑罚处罚。
同学们对此在QQ上展开了议论,其中说法正确的有( )①小兔子乖乖:还是乖点好,专心学习,遵纪守法,防微杜渐,否则害人害己②笨笨鸟:张某受到刑罚处罚,是因为他经常旷课、夜不归宿③绿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一般都是从不良行为开始的,我们应避免沾染不良习气④一剪梅: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会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危害,我们应引以为戒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6.夏某在校期间经常欺负同学,因而多次受到老师的批评。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趋势的统计分析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趋势的统计分析近年来青少年犯罪趋势的统计分析梁冰冰青少年犯罪是指法律根据一定的年龄而规定其的行为能力受到限制或者无行为能力的人。
由于各国法律制度不同,对未成年人年龄的规定也不尽一致。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18周岁以下的公民是未成年人。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
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未成年人犯罪被称世界“三大公害”之一,根据福建省人大常委的一份公报透露,2002年至2004年全福建省法院共判处未成年人犯罪的人数达9585人,而全福建省公安机关抓获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占犯罪人数的比例,2002年为12%、2003年为14.7%、2004年为17%;辽宁省法院2001年至2004年判处的未成年犯人别为1487人、1510人、1792人、1806人,由此可见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趋势,“救救孩子”的呼声已喊了许多年,但未成年人犯罪却日益严重,甚至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这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都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社会问题。
未成年人犯罪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无论在犯罪类型还是在犯罪主体上,都具有与其他犯罪所不同的鲜明特点。
具体表现在:一、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且犯罪性质恶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年前提前了2岁~ 3岁。
14岁以下的少年违法犯罪增多。
从1991年到1998年,在14岁~18岁未成年人犯罪率有所下降的同时,14岁以下少年违法犯罪率却增加了0.6%。
据对上海青少年犯罪情况统计,14-16岁的少年犯已占未成年人犯罪的64.2%,尤其是刚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14岁孩子竟占了其中的15 .1%。
如果算上违法情节轻微,或因年纪太小不以犯罪论处的,则犯罪的始发年龄更小,有的11岁、12岁就开始有劣迹,有的13岁、14岁就进行犯罪活动,甚至参与重特大犯罪活动。
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的焦点。社 区矫正作为一种新型的矫正方式,在未成年犯的矫正工作中逐渐受到重视。然而, 在实践过程中,我国未成年犯社区矫正面临着诸多困境。本次演示将分析这些困 境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我国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的完善提供参 考。
现状分析
2、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未成年 犯社区矫正的认同度和支持度,同时加强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增 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3、资源不足。社区矫正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但 目前资源投入明显不足,制约了工作的开展。
3、加强资源投入。政府应加大对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的经费投入,为工作 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同时,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 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5、建立协调机制。建立健全跨部门的社区矫正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的 职责和分工,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
3、资源不足。社区矫正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但 目前资源投入明显不足,制约了工作的开展。
6、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 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为未成年犯提供 更加全面和有效的帮助。
3、工作机制不健全。社区矫正工作涉及多个部门,缺乏有效的协调 机制,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2、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地区和部门对社区矫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 未成年犯的和关爱。
3、工作机制不健全。社区矫正工作涉及多个部门,缺乏有效的协调 机制,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3、资源不足。社区矫正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但目前资源 投入明显不足,制约了工作的开展。
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趋势定量分析报告

引言近些年来,青少年犯罪倍受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无论是实务工作部门反馈的数据还是报纸媒体刊载的文章,多数报道青少年犯罪,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近些年来日益严重的趋势。
然而事实上,当我们认真分析这些信息时,我们发现很多数据的真实性有待考证,有的甚至还在沿用上世纪的数字,另外,对于导致青少年犯罪上升的人口因素和刑事司法政策等方面的因素很少有人进行系统的分析。
截至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来说明其上升是否是正常的特定年龄阶段人口基数变化造成的,还是刑事政策的宽严变化造成的,或者其原因正是这个群体的越轨问题在恶化。
为此,我们收集相关数据,对这一问题做专门的研究。
我们对国家统计局、最高法院、公安部发布的数据进行系统的整理,对此前发表的有关青少年犯罪定量分析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以寻求对相关数据的客观解释。
一、社会背景:全国刑事犯罪情况日趋严重我国建国以来,刑事犯罪出现了五次高峰期,解放初期、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以及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
新纪元伊始,犯罪再次攀升,目前正在形成第六次犯罪高峰。
(也有人认为上世纪90年代以后,犯罪持续攀升,1992年至1997年期间刑事立案数量跌落主要原因在于刑事立案标准的提高,并非刑事犯罪情况的好转,因此目前正在步入第五次高峰。
笔者也认为1992年至1997年的刑事政策的确可以影响到犯罪数量,但对其能否完全解释犯罪数量的下降并没有充分把握,因此选择以公安部门立案数据作为依据,考察司法部门实际受理的案件数量的波动变化。
)公安部将全国刑事犯罪情况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低发案阶段,从建国初期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每年全国刑事立案保持在16万至50多万起;第二个阶段是刑事犯罪的快速增长阶段,从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每年全国刑事立案从50多万起快速增长到300多万起;第三个阶段是高发案阶段,从2000年以来,每年全国刑事立案保持在400多万起以上。
关于青少年犯罪的研究——基于海南省 2019年 18~ 25岁青少年犯罪的 100个案件

关于青少年犯罪的研究——基于海南省2019年 18~ 25岁青少年犯罪的 100个案件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世界各国都逐渐面临着青少年犯罪增多、犯罪率日益攀升的状况,青少年犯罪在当今世界各国家都成为了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
在当下社会青少年犯罪日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阶段,笔者从海南省2019年18~25岁的青少年犯罪中以年龄作为统计定量,以100个案件作为调研样本,采取调研报告的形式,通过文献法、抽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等展开了分析研究,针对青少年犯罪发生的情况进行数据的归纳和分析。
关键词:青少年;青少年犯罪;海南省引言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惩治需要各地方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本文拟从实证数据的角度分析海南省2019年18~25岁的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特点。
本文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青少年犯罪的相关概念。
第二部分为此100个犯罪案件的数据整理和分类,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笔者通过分层抽样在选择的100个案件中,将每个案件分为几个不同的方面进行整理并呈现结果。
第三部分为完善建议,通过对第二部分中整理的数据结合当地和国内青少年犯罪的现状,提出自己的对青少年犯罪的思考以及预防的建议。
1.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对青少年犯罪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应当对青少年犯罪进行定义,然而目前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对于“青少年犯罪”这一概念都没有统一的定义,虽然法律规定对此没有严格的界定,但是在学术研究中却又频繁使用“青少年犯罪”这一概念,有的研究认为“青少年犯罪是以主体的年龄特征为尺度归纳出来的一个犯罪类型,它泛指青少年这一特殊主体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实施的各种犯罪的统称1”。
按照我国司法统计的标准,青少年犯罪一般是指14周岁以上又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以及18周岁以上至25周岁之间的青年人犯罪。
由于对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已经受到了较多的关注并形成较为完备的学说及法律规范,因此本文所述“青少年犯罪”仅指18~25岁的成年人犯罪,并以这一标准来进行相关的统计与分析。
未成年犯罪率数据

未成年犯罪率数据未成年人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国家的希望所在,他们能否健康成长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
近年来,由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没跟上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步伐,未成年人犯罪成为社会较为突出的问题。
未成年人犯罪大都发生在青春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他们多因血气不定、秉性未稳,加上教育不良、引导不力而一念之差就易铸成大错,坠陷法网。
对他们的挽救教育是各政法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
笔者根据民权县检察院近年来发生的153名未成年人犯罪经过调查分析,其犯罪特点、原因如下: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引发犯罪原因(一)从未成年人犯罪趋势来看,犯罪人数逐年减少,由2022年的49人,到2022年为26人,减少46%。
涉案盗窃人数居高不下,侵财类犯罪人数最多,为75人,占总数的49%;盗窃属未成年人犯罪主要涉案罪名。
抢劫案件逐渐减少,由2022年8人,2022年5人,2022年、2022年无1人未成年人犯抢劫案。
(二)涉案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失学、失管人员为主要人员从153名涉案未成年人看,初中以下文化的未成年人占受理总数的占98%。
这些多为失学、失管人员。
且多涉及盗窃等侵财类犯罪,占总数的49%。
这些未成年人因父母外出打工,对其缺少必要的监护、监管措施,加上学习成绩较差,对学习失去兴趣,造成这些未成年人中途退学,留守在家,更因其自我约束能力弱、虚荣心、攀比心強,贪图享受,好逸恶劳,致使这些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
(三)群体性犯罪比较突出未成年人好胜心强、报复心强,由于因自身身体素质及其他能力的限制,喜欢结伴而行,相互利用、相互壮胆,是引起未成年人群体性犯罪的根本原因。
主要涉案罪名为聚众斗殴,此类犯罪涉案人员众多,具有偶然性。
往往因偶然的言语不和,或玩闹间产生矛盾,欲依强势压倒对方,即纠集多人互殴,引发多人殴斗,既扰乱了社会秩序,又极易造成人员伤亡。
聚众斗殴是未成年人涉及犯罪较多的另一罪名,为27人,占受理总数的18%;如2022年发生在民权县人和镇的耿某、姚某等人聚众斗殴事件,其原因就是姚某一方的男孩在路上叫了耿某一方的女孩,引起双方纠纷,后双方各自纠集人员多人发生殴斗,致一名15岁男孩重伤。
青少年犯罪率统计数据2019

少年犯罪量刑年龄年龄在14岁以下且未满16岁的人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范围,即该年龄段的人仅应对刑法规定的几项犯罪负责,但不是为了绝大多数的罪行。
这无疑是一个符合未成年人识别和控制能力实际情况的科学体系。
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犯有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造成严重伤害或死亡,强奸,抢劫,贩毒的十四岁但未满十六岁的人。
,纵火,爆炸和中毒应承担刑事责任。
”关于对条款规定的理解,我认为在本文中,刑法规定,未成年人有相对刑事责任的年龄,仅应对八种严重犯罪负责。
在司法实践中,我们还应注意:(1)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八种犯罪是指具体的犯罪行为,而不是具体的指控。
刑法第十七条规定,“故意杀人或者故意伤害的人造成重伤或者死亡”是指故意杀人或者造成重伤或者死亡的行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这并不意味着只有那些犯有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的人才会承担刑事责任,而绑架和撕毁罚单的人将不承担刑事责任。
(2)年满14岁但未满16岁的人被胁迫或诱使参加犯罪,教bet犯罪或属于犯罪准备,中止或企图,并且情况一般而言,他可能被免除刑罚或不应被视为犯罪。
(3)如果未满14岁但未满16岁的人通过欺负大人,欺凌弱者,使用语言威胁或使用轻度暴力强行要求其他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用品,金钱或财产,它可能不被视为犯罪。
(4)如已满14岁但未达16岁的人偷窃财产,而该笔款项已刚达到或超过“巨额”的标准,而其他情况属轻微,则他是首位─时间或意外罪犯;如果盗窃近亲的财产不要求对被告定罪和处罚,则可以不视为犯罪。
3.承担全部刑事责任的年龄那些年满16岁但未满18岁的人应对所有罪行承担刑事责任。
但是,应从轻或减轻处罚。
根据中国刑法中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考虑到未成年人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对少年被告的惩罚不应仅根据所犯罪行的数量和要处以的刑罚,但仅仅是为了惩罚犯罪。
未成年人的刑罚是否适当,不仅关系到少年犯的前途,而且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
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对少年犯的惩罚。
青少年犯罪率统计数据2019

青少年犯罪率统计数据2019: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人相对负刑事刑事责任的年龄范围,即处于该年龄段的人只对刑法中规定的少数犯罪负刑事责任,而对绝大多数犯罪则不负刑事责任。
这无疑是符合未成年人辨认和控制能力实际状况的科学的制度。
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关于对条款规定的理解,我认为在这款中,刑法规定了处在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仅对8种严重犯罪负刑事责任。
我们在司法实践中还要注意:(1)、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八种犯罪,是指具体犯罪行为而不是具体罪名。
对于刑法第十七条中规定的“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是指只要故意实施了杀人、伤害行为并且造成了致人重伤、死亡后果的,都应负刑事责任。
而不是指只有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才负刑事责任,绑架撕票的,不负刑事责任。
(2)、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被胁迫、诱骗参与犯罪,被教唆犯罪,或者属于犯罪预备、中止、未遂,情节一般的,可以免除处罚或者不认为是犯罪。
(3)、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出于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使用语言威胁或者使用轻微暴力强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用品或者钱财物的,可以不认为是犯罪。
(4)、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盗窃财物,数额刚达到或者略过“数额巨大”标准,而其他情节轻微,又系初犯或者偶犯的;盗窃近亲属的财物,其亲属不要求对被告人定罪处罚的,可以不认为是犯罪。
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对所有的犯罪都应负有刑事责任。
但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从我国刑事立法上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来看,我国刑法考虑到未成年人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针对其生理、心理特点,对未成年人被告人的处罚不应该完全以犯多大罪,判多少刑,单纯的为惩罚而惩罚的罪行报应。
对未成年的处罚适当与否,不仅关系到未成年罪犯一辈子的前途,而且还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其意义远远超出处罚犯罪未成年人本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犯罪发生率:
青少年犯罪发生率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范围内,青少年罪犯数与青少年总数的比率。
在统计青少年犯罪发生率时,应特别注意:(1)必须是青少年罪犯数同青少年总数之比,而不是青少年案件数与青少年总数之比;(2)必须在特定的时间和相同的范围内进行比较,否则就没有价值和意义。
因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年龄阶段和不同的国度,青少年犯罪发生率有着很大差别。
2012年全国青少年犯罪比例:大概数据为18%以上、团伙犯案85%以上、14-16岁80%以上。
全国约有2820万名达到法定入学年龄但又不在学、无职业的闲散青少年,其中“有不良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115万人。
“有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达25万人,其中有16万人在18岁至25岁之间。
青少年犯罪发案率:
青少年犯罪发案率又叫青少年犯罪案件牢。
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犯围内,青少年犯罪案件与全部犯罪案件的比率,这是研究青少年犯罪动态的重要调查统计方法之一。
随着青少年犯罪的严重恶化,不仅破坏了社会的稳定,败坏了社会的良好风俗,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带来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回顾建国四十五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历史。
尽管这一类犯罪活动时起时伏,带有一定的波动性,但从总的趋势来看,是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在五十年代初期,青少年犯罪仅占全部刑事案件20%左右;六十年代占40%;七十年代占60%;八十年代末达到70%;九十年
代初略有下降,占65%至70%;达70%以上;少数地区达到80%。
据有关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作案成员占刑事案件作案成员的比重是:1987年为74.4%;1988年为75.7%;1989年为74.1%;1990年为69.7%;1991年为65%。
从我国八十年代的犯罪情况看,自1983年“严打”斗争以后,慑于刑事打击的声威,我国整个刑事案件发案率曾一度出现明显下降,青少年犯罪也相应有所减少,然而时至1985年又开始抬头,发案率呈回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