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ppt

合集下载

秋声赋(感受“秋之韵”)ppt

秋声赋(感受“秋之韵”)ppt




此赋写于1059年秋,此时作者已53岁,进入了人生 的秋天了。尽管这时他已位望通显,嘉祐三年己加龙图 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但他的人生理想实现了多少, 他自己是清楚的.在二十多年的宦官生涯中,他几次被 贬,历尽宦海沉浮,棱角已经消磨殆尽,所以他对秋天 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 生的。
21.03.2019

秋天的心
自古逢秋悲寂寥
请用刚学到的知识证明诗词中多言“悲秋”
21.03.2019
宋 欧 阳 修
秋 声 赋
[ ]
21.03.2019
相关知识
走近欧阳修
21.03.2019
•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 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幼年丧父,家 境贫困,读书刻苦,宋仁宗天圣八年 (1030)中进士,后任知制诰(主管 给皇帝起草诏令)。后贬为滁州太守, 后又知扬州、颍州,再回朝廷任翰林 学士、史馆修撰。晚年曾任枢密副使、 参知政事(副宰相)等高官,死后追赠太 子太师、谥文忠。 • 欧阳修继承唐代韩愈“文以载道” 的精神,发扬唐代古文运动传统,被 公认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 诗词、史传等方面都有较高成就,曾 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 代史》,尤以散文对后世影响最大,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 文忠公集》。
由远到近 由小到大 由缓到急
秋 意 无 边 以喻摹声,化虚为实的手法
突出秋 声变化 急剧和 来势的 凶猛
秋 声 盈 耳
淅沥以萧 飒波涛夜惊 风雨骤至 金铁皆鸣 赴敌之兵
无形——有形
比喻 抽象——具体
“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
——(清)吴楚材
21.03.2019

秋声赋【唐】刘禹锡篇

秋声赋【唐】刘禹锡篇
秋声赋
• 作者:刘禹锡 【唐】
• 相国中山公赋《秋声》,以属天官 太常伯,唱和俱绝,然皆得时行道 之余兴,犹动光阴之叹,况伊郁老 病者乎?吟之斐然,莫兮,万叶吟秋。欲辞林而萧飒, 潜命侣以啁啾。送将归兮临水,非吾土兮登楼。晚枝多露蝉之思, 夕草起寒螿之愁。至若松竹含韵,梧楸圣脱。惊绮疏之晓吹,堕 碧砌之凉月。念塞外之征行,顾闺中之骚屑。夜蛩鸣兮机杼促, 朔雁叫兮音书绝。远杵续兮何冷冷,虚窗静兮空切切。如吟如啸, 非竹非丝。合自然之宫徵,动终岁之别离。废井苔合,荒园露滋。 草苍苍兮人寂寂,树槭槭兮虫咿咿。则有安石风流,巨源多可。 平六符而佐主,施九流而自我。犹复感阴虫之鸣轩,叹凉叶之初 堕。异宋玉之悲伤,觉潘郎之么麽。嗟乎!骥伏枥而已老,鹰在 韝而有情。聆朔风而心动,盼天籁而神惊。力将痑兮足受绁,犹 奋迅于秋声。

欧阳修《秋声赋》共17页PPT

欧阳修《秋声赋》共17页PPT

❖ 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 神伤。作者仍然抓住秋声的主题,通过无情的草木与万物中最有感情, 最有灵性的人的对比,抒发议论。作者认为,百般的忧虑和万事的操劳 必然损伤着人的身心,内心受到刺激和痛苦,必然损耗精力,更何况是 “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呢!这样就容易朱颜易老,乌发 变白,“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这是你自己无穷无尽 的忧劳伤害了自己,又何必去怨恨秋声的悲凉呢?这就说明了作者之所 以感到秋声之悲凉,其根源不在秋声,主要是当时作者面对国家和自己 的处境而产生的忧思所致。当时作者被朝廷重用,但想起曾经在政治上 屡不得志,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心情郁闷。这样的情绪和秋季气息正 相统一,触物伤情,有感而发。这一段,作者在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 植物摧残的基础上,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 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
秋声赋
欧阳修
❖ 文章用第一人称的笔法来写。一开始作者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从 静到动,令人悚惊的秋夜奇声,营造了一种悲凉气氛。作者正在 秋夜专心致志地读书,忽听一种奇特的声音从西南方传来。作者 惊讶于这样的声音,细听,起初似雨声淅淅沥沥,又似风声潇潇 飒飒,忽然又如波涛奔腾翻涌,又似狂风暴雨骤然而至。它接触 到物体上,又发出如金铁相撞的鏦鏦铮铮的声音,又好像奔赴敌 阵的军队,衔枚迅跑,听不到号令,只听到人马行进之声。作者 用风声,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从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 小到大,由远及近地形象地描绘了秋声状态。用形象化的比喻, 生动鲜明地写出了作者听觉中的秋声的个性特点,融入了作者主 观情感。接着作者引出与童子对话,从浮想联翩,又回到现实, 增强了艺术真实感。作者对童子说:“此何声也?如出视之。” 童子回答:“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童 子的回答,质朴简明,意境优美、含蓄。这里,作者的“悚然” 与童子的若无其事,作者的悲凉之感与童子的朴拙稚幼形成鲜明 对比,对秋声的两种不同的感受相映成趣,富于意味。作者在第 一段通过悬念式的对声音的生动描绘,点明了文章主题即秋声。 文章起始,就写得脉络清晰,波澜起伏,摇曳多姿,读者有一种 身临其境之感。

秋声赋ppt课件(优质推荐版)

秋声赋ppt课件(优质推荐版)



92.不要轻易用过去来衡量生活的幸与 不幸!每个人的 生命都 是可以 绽放美 丽的~ 只要你 珍惜。

23.03.2022
第四段:秋虫唧唧助我叹
探究:读读品品想想 1、本段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2、对作者的感叹你有同感吗?说说看!
明确:环境描写,烘托我内心的孤独、寂寞与悲 凉。
23.03.2022
第四段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 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 秋虫和鸣,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结尾 处秋虫的和鸣,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 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 染力,在秋虫唧唧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 浩叹!
虚实结合
23.03.2022
骈偶句式,铺张渲染
2、作者在这里看似离题的描写“秋状”,这和“秋声” 有什么联系?
烘托
秋状(肃杀悲伤)
秋声(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以秋状之悲烘托秋声之悲。
古人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
霞写之”“烘托”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秋声 之韵味写不尽,以秋状写之”。
23.03.2022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把握文言知识点。 2、文初步感知课文,了解秋声的特色。 3、通过文本研习,了解文章结构,体会作者 情感。
23.03.2022
注意以下字词的音形义
23.03.2022
整体感知:
• 第一段: • 第二段: • 第三段: • 第四段:
听秋声 议秋气 叹人生 闻虫鸣
Hale Waihona Puke ••72.踏实一些,不要着急,你想要的, 岁月都 会给你 。


73.两个人相遇,是小概率的事,两个 人相爱 ,是最 美好的 事。遇 见的都 是天意 ,拥有 的都是 幸运。

2015高中语文全程复习课件:《滕王阁序 并诗》《秋声赋》(必修四)(苏教版)

2015高中语文全程复习课件:《滕王阁序 并诗》《秋声赋》(必修四)(苏教版)

6.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
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啊!草木是没有感情的植物,有时也要飘零摇落。人 为万物中有生命性灵的种类,各种各样的愁苦触动他的心灵, 各种各样的事情劳累他的形体,内心有所触动,精气必然会 损耗。
答案:云消雨停,色彩缤纷,空间明朗。落霞好像与孤鹜一
齐飞起,秋天的江水好像与长空同为一色。
3.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之有数。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天高地远,感到宇宙的无边无际;兴致已尽,悲随之
而来,认识到命运、顺逆自有定数。
六、句段翻译
1.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 瓯越。
2.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
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 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 青云之志。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啊!命运不顺畅,路途多艰险。冯唐容易老,李广难 封侯。使贾谊到长沙受屈,并非没有圣贤的君主;使梁鸿流
窜到海边,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能够依赖的是君子

秋声赋最优获奖课件

秋声赋最优获奖课件

什么
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那 取独
呈现
色彩 很盛旳样子 汇集
我说:“哎呀好悲哀啊!这是秋天旳声音,它为何要来 呢?要说那秋天呈现旳情状啊,它旳色彩凄清惨淡,烟雾弥 漫白云汇集;
课文学习
其容清明 ,天高日晶;其气栗冽,
容颜
秋气
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秋意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课文学习
3、作者以为“秋状肃杀” 又是怎样造成旳 呢?
明确:“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 余烈。” 乃秋气所致。
课文学习
4、作者列举了哪些例子对秋气进行议论旳?
明确:作者吸收前人种种说法:把秋与官 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
甚至用“伤”解释“商”,用“戮”解释 “夷”,突出秋对万物旳强大摧残力量,阐明 万物盛衰旳自然之理。
结尾处秋虫旳和鸣,更衬出作者旳感叹与 孤单。给文章增添了不少旳感染力,引起读者 同声感叹。
课文学习
欧阳修是构思全文旳?
叹人 生






课文学习






课堂讨论
你怎样了解童子旳形象?
有人以为童子是个蒙昧无知旳孩子,他对于 主人要求“汝出视之”只是敷衍了事,亦不能应 答主人旳问话,只知“垂头而睡”,在文中出现 只是用于陪衬欧阳修旳形象。
课文学习
说一说本文旳独到之处。
明确:《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奇著称, 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旳永恒题材, 但欧阳修选择了新旳角度入手,虽然承袭了写 秋天肃杀萧条旳老式,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 甚于秋旳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 有所创新。

秋声赋

秋声赋

第四段:以童子和虫声抒发情怀。
• 作者借助对童子和虫两个与自己无法共鸣 的人和物的叙写,反衬自己独悲自省。
艺术特色
一、角度新颖,巧于立意 二、善于铺陈,精于渲染 三、起伏跌宕,精于构思
一、角度新颖,巧于立意
• 宋玉的《九辩》、潘岳的《秋兴赋》的立 意大多没超过悲秋、恨秋的范围。欧阳修 的《秋声赋》却一反前人的常情,他选择 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立意,确定它的中心 思想。他久经官场,看透名利,提出:人 们大可不必叹秋、悲秋,而应自悲、自恨, 应反躬自省,自我反省。
• 以下接着从五音、十二律及生命发展变化的角度 加以说明。作者认为“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天地(自然界)对于世间万物,春天促其生长,秋 天促其结实。秋表现在五音方面,属于商声。商 声代表西方的音响,故秋风从西南来,是一片萧 瑟的飒飒声。从同声相训的意义上来说,商就是 悲伤的意思,植物到了秋天就成熟,成熟之后便 转向老化,以至于死亡。这就使人难免伤感悲凉。 秋表现在十二律方面,属于夷则。按同义互训的 原则来说,夷就是杀戮的意思。所有生物度过了 极盛时期,就会出现冷落萧条,走向衰败灭亡。 这是上述引文的第二层毒冬即从音律的角度攀明 生命之发展变化过程,总是盛极而衰的标志,故 此也就呈现出一种衰败萧条的景象。
• 西南:《礼记•乡饮酒义》说:天地严凝之 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西南是秋开 始的方位,声自西南来,意谓秋天已开始 降临了。 • 乍听秋声即生发悲伤之情。接着,听秋声 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 闻人马之行声。枚,形如筷子的小木棍, 两端有小绳,古代行军,令士兵将枚横衔 于口中而系于头后,以防喧哗。《汉书•高 帝纪》载:章邯夜衔枚,击项梁定陶,大 破之。作者为何联想到兵事呢?因古代秋 季是用兵季节。秋声如行军队伍逼近,愈 感杀伐之气渐盛。

赏析《秋声赋》

赏析《秋声赋》

• 其二,描摹细腻、生动、形象,极富艺术感染力。
整篇文章,作者借助赋体固有的铺陈手法,多侧面
地描绘“秋声”、“秋状”,着力渲染了秋天寂寥 肃杀的威力,使读者不仅如临其境,如睹其形,如 闻其声,而且深切感受到秋天摧败肃杀的气氛,确 实有独到之处。譬如,第一部分以极为贴切的一连
串比喻来描摹秋声,就充分展示了秋声不期而至、
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 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陈雅的PPT
5
文章主旨
• 本文是作者晚年所作。虽仕途已 入顺境,但长期的政治斗争也使 他看到了世事的复杂,逐渐淡于 名利。此文借赋秋声告诫世人: 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 应自我反省。这一立意,抒发了 作者难有所为的郁闷心情,以及 自我超脱的愿望。
2
陈雅的PPT
陈雅的PPT
3
陈雅三岁时,即宋仁宗嘉佑四年。 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 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 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 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
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
• 思想贡献 欧阳修前期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当时
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严重危机,有较清醒的认识。主张除
积弊、行宽简、务农节用,与范仲淹等共谋革新。晚年随着社会 地位的提高,思想 欧阳修赏柳图渐趋保守,对王安石部分新法 有所抵制和讥评;但比较实事求是,和司马光等人的态度是不尽 相同.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韩愈古
入以社会人生的反思与慨叹,无论观察、体味、描写和议论, 都能兼容前人之长而超乎其上,用以散运骈、以情驭篇的手 法,将铺叙、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欧阳修的文赋名 篇《秋声赋》,上承杜牧《阿房宫赋》而下启苏轼的前后 《赤壁赋》,倾倒众人,垂名青史,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占

《秋声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声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 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 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人非金石, 为什么却要以不是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 争一时的荣盛呢?仔细想想吧,伤害自己的 到底是什么,又怎么可以去怨恨这秋声呢?”
精选课件
9
原文及翻译
❖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 如助予之叹息。
❖ 童子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却听得四壁 虫声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足取的。
精选课件
14
远,日色晶明;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
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
静,山林空旷。
精选课件
4
原文及翻译
❖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 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 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 气之余烈。
❖ 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 激昂。秋风未起时,绿草如毯,丰美繁茂, 树木葱茏,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它一旦来临, 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 落叶。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 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
精选课件
5
原文及翻译
❖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 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 “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 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这就 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 意志。
精选课件
6
原文及翻译
❖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 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 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精选课件
3
原文及翻译
❖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 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洌,砭人肌骨; 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秋声赋》课件

《秋声赋》课件
秋声赋
欧阳修
“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
——(清)吴楚材《古文观止》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花树写之。
——[清]刘熙载《艺概》源自知人论世欧阳修53岁时写作此文,此时他已位望通显, 但人生波折:4岁丧父,家境贫困;身体孱弱多病, 40岁即白发萧疏,42岁患上眼疾。
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仕途不顺:29岁中进士, 但同年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 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48岁又被宦 官诬陷,出知同州。
讨论:
有人认为这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
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 心情。也有人认为本文体现了作者豁达超 然的情怀。你认为哪一种观点能够成立。

《秋声赋》ppt课件

《秋声赋》ppt课件

06
思考与讨论
如何理解《秋声赋》中的“悲秋”情怀?
季节与情感的交融
欧阳修在《秋声赋》中通过对秋天景象的细腻描绘,将自然季节与人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 起,表达了深沉的“悲秋”情怀。
历史与现实的映衬
作品不仅抒发了作者对秋天景象的感伤,还借古讽今,通过历史典故来影射现实,深化了 “悲秋”的主题。
超越个人情感的普遍意义
欧阳修的“悲秋”情怀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抒发,更代表了古代文人普遍存在的伤春悲秋 传统,体现了人类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感悟。
《秋声赋》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细腻生动的景物描绘
欧阳修以精湛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各种景象,如秋风、秋雨、秋草 等,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秋天的萧瑟与凄美。
骈散结合的语言运用
作品运用了骈散结合的语言形式,既有骈文的工整对仗,又有散文 的自由流畅,使得文章既具有音韵之美,又不失表达的力度。
《秋声赋》ppt课件
汇报人: 2024-01-08
目录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秋天意象与文化内涵 • 文学价值与影响 • 知识拓展:相关作品欣赏 • 思考与讨论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欧阳修生平及文学成就
文学成就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诗歌、词赋均有很高 成就。其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 承袭南唐余风。
秋天意象。
文中运用丰富的象声词和生动的 比喻,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秋风萧
瑟、草木凋零的场景之中。
通过秋天意象的塑造,表达了作 者对生命无常和世事沧桑的感慨

秋天意象与文人心态的关联
秋天意象常常触发文人的悲秋情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苦闷和失意的重要载体。

秋声赋ppt15 苏教版

秋声赋ppt15 苏教版

幼年丧父,家境贫困,读书刻苦。 宋仁宗天圣八年中进士,后以右正言充 任知制诰。由于上疏为先后被排挤出朝 的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等名臣分 辩,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又知扬州、颍 州,再回朝廷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 晚年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 等高官,死后追赠太子太师、谥号文忠。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 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
文题背景
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进入了 人生的秋天了。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 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 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 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 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 人生短暂、造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 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 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 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 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 置酒一壶,以吾一老翁,老于此五物之间, 是岂不为六一乎?
诗:以文为诗(散文化、议论性)
《六一诗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
词:主要内容仍是恋情相思、酣饮醉歌、惜春、 赏花之类,善于以清新疏淡的笔触写景抒情。 “六一婉丽,实妙于苏。”
得更高才能看得、海浪为劈风斩浪的航船饯行,为随、我走、自然界没有风风雨雨、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吃别人所不能吃的苦,是每颗珍珠原本都是一粒沙子,但并不是每一粒沙子都能成我们这个世界, 从不会给一个别小看任何人,越不起眼的人。往往会做些让人人都有自己的做人之志和生志在峰巅的攀登者,不会陶醉在当世界给草籽重压时,它总会用自己的16、忙于采集的蜜蜂,无 17、流过泪的眼睛 更明亮 18、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 19、没有比脚更远的路,没有 20、奋斗者在汗水汇集的江河里,将事业之舟驶到了理想的彼岸。 21、只要你肯奋斗,没有什么是绝对 22、幸福和幸运是需 要代价的,天下没有 23、再困难,氧气总是 24、励志的句子:只有登上山顶,才能看到那边的风光 25、只有创造,才是真正的享受,只有拚搏,才是充实的 26、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 27、勇士搏出惊涛骇流而不沉沦,懦夫在风平浪静也 28、每一次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29、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就永远只能是死水一潭 30、没有灯的小路一样可以行走,只要 心还在。 31、力成文学:牢记所得到的,忘记所付出的 32、不怕苦,吃苦三五年;怕吃苦,吃苦一辈子。 33、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3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 思,毁于随。 35、梦想是一个人奋斗的动力,梦想是一个人动力的源泉。 36、有目标的人生才有方向,有规划的人生才更精彩。 37、每个人的生命都宛如一曲乐章,奏出悲欢离合、描绘阴晴圆缺。 38、好多人做不好自己,是因为总想着做别人!39、善待他人,体谅他人,热爱生命,努力生活。40、如果心胸不似海,又怎能有海一样的事业。41、生活不是等待风暴过去,而是学会在雨中翩翩起舞。 42、山路曲折盘旋,但毕竟朝着顶峰延伸。43、能吃亏是做人的一种境界,是处世的一种睿智。44、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45、励志的句子:自信是成功的前提,勤奋是成功的催化剂。46、 从不奢求生活能给予我最好的,只是执着于寻求最适合我的!47、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重要。48、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49、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50、青春是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象征,是奋斗的黄 51、用爱生活,你会使自己幸福!用爱工作,你会使很多人幸福!52、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就有希望!坚持下去才可能成功! 53、没有激流就称不 上勇进,没有山 54、励志的短句子:自信的生命最 55、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诺,踏上旅途,义无 56、天再高又怎样,踮起脚尖就更接近阳光。57、付出不一定有收获,努力了就值得了 58、要让事情改变,先改变自己;要让事情变得更好,先让自己变得更强。 59、态度决定一切,实力扞卫尊严!人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 60、把艰辛的劳作看作是生命的必然,即使没有收获的希 望也心平气和的继续。61、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充满光明。 62、穷则思变,差则思勤!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 63、除了放弃尝试以外没有失败! 64、人生,简简单单,平平淡淡, 是一种精神的超然,是生命的升华。

第11讲 秋声赋

第11讲   秋声赋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刘熙载《艺概·诗概》
秋之状 烘托 秋之声
课文学习
正因为秋有此声此状,所以它具有很 大的杀伤力: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催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 ——秋状萧杀,乃秋气所致。
课文学习
阅读第二段后半部分,思考作者对秋气 的议论:
课文学习
宦海沉浮20多年, 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 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 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几乎出知同州。
课文学习
虽然自至和元年开始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 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 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辞去了官职,专心 致力于《新唐书》的编纂。53岁这年的秋夜, 他感慨万千地在《秋声赋》坦露心迹: “百__忧_感__其__心_,__万_事__劳__其_形__。_有__动__于_中__,_必__摇__其_精__。__ __思__其_力__之_所__不__及_,__忧_其__智__之_所__不_能__。___________ __念__谁_为__之_戕__贼__,_亦__何_恨__乎__秋_声__!_________”.
课文学习
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 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 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 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 声。
课文学习
运用比喻,化抽象为形象
• 淅沥萧飒 • 波涛夜惊 • 风雨骤至 • 金铁皆鸣 • 衔枚急走
(方位) 由远到近 (强度) 由小到大
(节奏) 由缓而急
欧阳修继承唐代韩愈“文以载道”的精神,在散文、 诗词、史传等方面都有较高成就,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 并独撰《新五代史》,尤以散文对后世影响最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说:“哎呀好悲伤啊!这是秋天的声音,它为何 要来呢?要说那秋天呈现的情状啊,它的色彩凄清 惨淡,烟雾弥漫白云聚集;它的容颜清朗,天空高 远,太阳明亮;秋气凛冽,刺人肌骨;秋意萧索, 山川寂静空旷。所以秋天发出的声音,悲悲凄凄, 犹如人们在发愤呼啸。(秋风未起时,)繁茂的百 草碧绿繁密互争高下,美丽的树木郁郁葱葱让人喜 爱。但草被秋风一吹颜色就变,树被秋风一碰叶子 就落;那个所用来摧残草木使其凋零的,不过是秋 气的一点余力罢了.
我正在夜里读书,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
我惊惧地侧耳倾听,说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
时淅淅沥沥十分萧瑟,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波涛
在夜间突起,风雨突然而来,它碰在物体上,鏦鏦铮
铮,像各种金属一起发出声音。再听,又似奔赴敌阵
的战士,正衔枚疾进,听不到号令,只听到人马行走
的声音。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啊?你出去看
欧阳修继承唐代韩愈“文以载道”的精神,
发扬唐代古文运动传统,被公认为北宋中期的
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史传等方面都有较高成就,
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尤以散文对后世影响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
背景
此赋写于1059年秋,此时作者已53 岁,进入了人生的秋天了.尽管这时他已 位望通显,嘉祐三年己加龙图阁直学士, 权知开封府,但他的人生理想实现了多 少,他自己是清楚的.在二十多年的宦 官生涯中,他几次被贬,历尽宦海沉浮, 棱角已经消磨殆尽,所以他对秋天的季 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 种背景下产生的.
夫秋,刑官也,於时为阴:又兵象也,於行为 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 之之而於音悲, 伤物夷。,刑官春则夷”官为生,古七秋戮名实月也“之。;秋律故物其。过在盛商而乐 ,秋 节 种当伤也天 , 肃杀,也是因杀。商;用此之物声兵秋心主既的有西老。季一方
十二乐律中,与凉秋七月相配的 是夷则五,声“音夷阶”宫字、可商训、为角杀、戮徵,、羽中, 正与物与盛秋则相衰应、的草是茂商当声杀;的“自商然”“伤” 规律相通应训。,因此闻秋声而自伤
• 赋中描绘了山川寂寥、草木 零落的萧条景象,借景抒写了对 人事忧劳和与秋关连的音声情象 的悲感,但最后“念谁为之戕贼, 亦何恨乎秋声!”却转喻祸根在 人。全赋语言流畅、声情并茂, 不愧为佳作。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 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 惊,风雨骤至。其触於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 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 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 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啊!草木无情,到时候尚且凋零。人是有情有知 的动物,在万物中最有灵性。许多忧虑有感于 内心,又有无数事情来劳累他的身体.只要内心 被外物触动,就一定动摇心中的精气。何况还要 思考那些力量无法做到、忧虑那些智慧解决不 了的事情。当然会使红润的脸色变得如同枯木, 乌黑的头发变得花白。为什么要用并非金石的 身躯,去和草木争奇斗盛?想一想这是受了谁 的残害吧,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
看。”童子回答说:“星星月亮明亮洁白,银河横在
天空。四下里并没有人声,那声音来自树林中间。”
秋声能如此摇动人心,为什么?
比拟
• 细雨
时小
质的实感

• 波涛
时大
声 盈
• 风雨
时显

• 金铁 • 战士行走
时隐
量的存在
秋 意
秋声之形

化虚为实的手法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 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 ,天高日晶 ;其气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 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 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 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
秋声赋
欧阳修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 天涯。•Biblioteka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唐 司空曙
•秋声黄花深巷, 红叶低 窗, 凄凉一片秋声
这些都是描写秋的佳句,大家一起来读一
读,同样是描写秋天的,却呈现出了不同 的特征,有些景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有 些则描写的秋天景物凋零,一片萧条的景 象。同样是写秋天的,却体现出了不同的 美,那么,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又是怎样 来写秋天的呢?
秋声之形之后,写什么?
秋 • 秋色 惨淡,烟霏云敛
之 • 秋容 清明 ,天高日


状 • 秋气 慄冽,砭人肌骨
• 秋意 萧条,山川寂寥
秋状 写足
实由
实烘
入托
虚手


虚 实

秋声 合
夫秋,刑官也,於时为阴:又兵象也,於行为 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 之於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 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 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 秋天是掌管刑法,在四季中属阴;又是战争的象 征,在阴阳五行中属金.这就是所谓天地间的刚 正之气,常常把肃杀作为心志.自然对于万物, 使其春天生长秋天结果。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 音中又属商声,商声是代表西方的一种声音, 夷则属于七月的音律。商,也就是‘伤’的意 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 思,凡万物过了繁盛期,就会走向衰败。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 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幼年丧父,家境贫困,读书刻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 中进士,后以右正言(谏官)充任知制诰(主管给皇帝起 草诏令)。由于上疏为先后被排挤出朝的杜衍、范仲淹、 韩琦、富弼等名臣分辩,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又知扬州、 颍州,再回朝廷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晚年曾任枢密副 使、参知政事(副宰相)等高官,死后追赠太子太师、谥文 忠。
• “秋心为如此,故万物逢秋而兴悲,更何况万物 之灵的人类呢?”这样写是用了什么手法?
•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 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 中,必摇 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 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 星星。奈何以 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 亦何恨乎秋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