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1)

合集下载

秋声赋翻译及赏析

秋声赋翻译及赏析

秋声赋翻译及赏析翻译节选:一旦秋风吹起,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

它能折断枝叶、凋落花草,使树木凋零的原因,便是一种构成天地万物的混然之气的余威。

全文立意新颖,语言清丽,章法多变,熔写景、抒情、记事、议论为一炉,显示出文赋自由挥洒的韵致。

秋声赋翻译及赏析1秋声赋原文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2秋声赋白话译文欧阳先生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

他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其中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然后忽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

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又好像金属撞击的声音,再(仔细)听,又像衔枚奔走去袭击敌人的军队,听不到任何号令声,只听见有人马行进的声音。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翻译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翻译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翻译
摘要:
一、引言
二、秋声赋原文概述
三、秋声赋原文翻译
四、结论
正文:
【引言】
欧阳修的《秋声赋》是一篇描绘秋天景象的经典文学作品。

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展示了秋天的独特韵味。

本文将对《秋声赋》的原文及翻译进行详细的解读。

【秋声赋原文概述】
《秋声赋》原文描述了秋天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如落叶、昆虫、雁阵等声音,以及伴随这些声音而来的萧瑟、凄凉的气氛。

欧阳修通过这些声音和气氛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美丽与哀愁。

【秋声赋原文翻译】
以下是《秋声赋》原文及翻译:
翻译:树叶纷纷落下,秋天的风声和虫鸣此起彼伏。

鸿雁结队南飞,长空传来阵阵哀鸣。

伴随这些声音,秋天给人的感觉是萧瑟凄凉。

【结论】
通过《秋声赋》原文及翻译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欧阳修对秋天景象的深
刻理解和独特描绘。

高中语文文言文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译文(含赏析)

高中语文文言文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译文(含赏析)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译文(含赏析)导语:《秋声赋》作于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

文章描绘了山川寂寥、草木零落的萧条景象,借景抒情写了对人事忧劳和与秋关联的音声情象的悲感,但最后“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却转喻祸根在人。

全篇语言流畅、声情并茂,不愧为佳作。

原文: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拜,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故之兵,街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胶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百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意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本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零。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译文:欧阳先生我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我惊惧地听着,说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着萧飒的风声,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江河夜间波涛惊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好像金属相互撞击;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在衔枚疾进,听不到到任何号令声,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翻译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翻译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翻译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欧阳修及其《秋声赋》简介
2.《秋声赋》原文及分段
3.《秋声赋》翻译及赏析
正文
1.欧阳修及其《秋声赋》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北宋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他的文学成就极高,与韩愈、柳宗元、苏轼等人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的散文、诗、词均有建树,其中以散文最为著名。

他的散文宏丽博雅,行文大气磅礴,尤以《秋声赋》最为脍炙人口。

《秋声赋》是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描绘秋天景色的骈文,通过对秋天景色的细腻描绘,传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悟,表达了秋天的肃杀、寂寥之美。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依次描绘了秋声、秋容、秋气、秋意。

2.《秋声赋》翻译及赏析
(翻译)
小孩子不要对着我,低着头睡觉。

只听到四周虫子的叫声唧唧,好像在帮我叹息。

(赏析)
《秋声赋》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示了秋天景色的寂寥、肃杀之美。

作者以虫声代替人的叹息,形象地传达了秋天的寂静和孤独。

这种写景手法独特,令人回味无穷。

第1页共1页。

秋声赋第一段赏析【北宋】欧阳修骈体文

秋声赋第一段赏析【北宋】欧阳修骈体文

THANK YOU!
• 《秋声赋》是欧阳修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 代文赋的典范。
• 秋在古代也是肃杀的象征,一切生命都在秋天终止。作者的心情因为屡次遭贬而郁闷,但他借 秋声告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应自我反省。这一立意,抒发了作者难有所为 的郁闷心情,以及自我超脱的愿望。
国学 骈体文
秋声赋
第一段
北宋 欧阳修
作品赏析
•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 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 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 《秋声赋》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 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主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全 文以“秋声”为引子,抒发草木被风摧折的悲凉,延及更容易被忧愁困思所侵袭的人,感叹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也是作者自己对人生不易的体悟。全文立意新颖,语言清丽, 章法多变,熔写景、抒情、记事、议论为一炉,显示出文赋自由挥洒的韵致。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 “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
……………………………………………………… ………………………………………………………
欧阳修晚年虽仕途已入顺境,身居高位,但长期的政治斗争也使他看到了世事的复杂,逐渐淡于 名利。他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 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 ,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 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高中语文文言文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译文含赏析【word版】.doc

高中语文文言文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译文含赏析【word版】.doc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译文(含赏析)导语:《秋声赋》作于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

文章描绘了山川寂寥、草木零落的萧条景象,借景抒情写了对人事忧劳和与秋关联的音声情象的悲感,但最后“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却转喻祸根在人。

全篇语言流畅、声情并茂,不愧为佳作。

原文: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拜,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故之兵,街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胶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百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意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本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零。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译文:欧阳先生我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我惊惧地听着,说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着萧飒的风声,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江河夜间波涛惊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好像金属相互撞击;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在衔枚疾进,听不到到任何号令声,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

秋声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声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声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此赋写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时作者五十三岁。

作者晚年虽仕途已入顺境,身居高位,但长期的政治斗争也使他看到了世事的复杂,逐渐淡于名利。

他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

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

所以他对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文学
《秋声赋》是欧阳修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

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秋在古代也是肃杀的象征,一切生命都在秋天终止。

作者的心情因为屡次遭贬而郁闷,但他借秋声告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应自我反省。

这一立意,抒发了作者难有所为的郁闷心情,以及自我超脱的愿望。

这篇赋以有声之秋与无声之秋的对比作为基本结构框架,精心布局,文势一气贯串而又曲折变化,作者从凄切悲凉的秋声起笔,为下文铺写有声之秋蓄势;然后由草木经秋而摧败零落,写到因人
事忧劳而使身心受到戕残,由自然界转到社会人生,这是无声之秋;最后归结出全篇主旨: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秋声赋翻译及原文

秋声赋翻译及原文

秋声赋宋.欧阳修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译文:欧阳先生(欧阳修自称)夜里正在读书,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

他一听,说:“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其中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然后忽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

风雨骤然而至。

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金甲铁衣都发出声响;又像袭击敌人的军队,又衔枚奔走,听不到任何号令声,只听见有人马行进的声音。

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

”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的声音,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叹道:“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声呀,它为何而来呢?大概是那秋天的样子:它的色调暗淡,烟飞云收;它的形貌清新明净、天空高远、日色明亮;它的气候寒冷、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寂寞冷落,川流寂静、山林空旷。

秋声赋翻译

秋声赋翻译

秋声赋翻译一、引言秋天是一年中最美丽、最令人陶醉的季节之一。

诗人、文人常常以秋天为主题,用文字来描述那种宁静、充满诗意的秋天景色。

其中,最著名的之一就是《秋声赋》。

本文将对《秋声赋》进行翻译,以展现其独特的韵味。

二、原文《秋声赋》原文如下:秋者,既为仲秋,幽人之心亦秋;其音壅塞而景斯改,其阳超然而光阴盈矣。

禁区摧颓,凋如以屯;垂枝死叶,戾然不居。

絮飘桑榆,户封于塞;犬马用束,人寂然不发。

盖盘咸莱,其水始涸;蔼蔼红葳,其色欲焉。

夙兴狼号,秋毫木风,习习于郊于市之间。

遥见漠漠,唯槁株之声犹在耳;间闻悠悠,乃幽人之琴心已披发矣。

法船驶流,指日已闷飘!三、翻译《秋声赋》的翻译如下:秋天,当仲秋之际,不仅人们的心境像秋天一样幽深,连景色也随之改变,白天的阳光超然而经年不息。

禁区里的花木凋谢,枝叶倒垂,形同屯垦;四处飘扬的絮花落在了桑树和苍松之间,户外被封在了塞外;人们牢牢地束起了狗和马,一片寂静无声。

盘咸莱的水开始干涸,红葳蔼蔼之色渐欲凋零。

早起的狼号,秋毫般的木风,在郊野和城市之间习习而飘扬。

远远看去,只有那一堆堆枯枝仍在耳边发出声音;深夜中隐约传来的声音,正是幽人的琴弦已经被奏响。

船只正驶向远方,指日就将沉闷地飘流!四、分析秋天在《秋声赋》中被描绘得十分具体和生动。

诗人以幽深的笔触描绘出人们在秋天的内心世界,将秋天的景色与人们的感受紧密联系在一起。

诗中通过描绘萧瑟的景色、凋零的花木、飘扬的絮花等,成功地将秋天的氛围展现出来。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用准确的词语来表达原文中的意象,同时保持原有的感觉和韵味。

五、结论通过对《秋声赋》的翻译,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和表达。

秋天在诗中变得更加真实、生动,读者能够通过翻译的文字感受到其中的美感和思考。

翻译是一项挑战性的工作,需要准确理解原文的意义,并用恰当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

希望本文的翻译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秋声赋》的诗意。

高中语文文言文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译文(含赏析)

高中语文文言文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译文(含赏析)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译文(含赏析)导语:《秋声赋》作于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

文章描绘了山川寂寥、草木零落的萧条景象,借景抒情写了对人事忧劳和与秋关联的音声情象的悲感,但最后“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却转喻祸根在人。

全篇语言流畅、声情并茂,不愧为佳作。

原文: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拜,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故之兵,街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胶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百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意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本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零。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译文:欧阳先生我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我惊惧地听着,说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着萧飒的风声,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江河夜间波涛惊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好像金属相互撞击;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在衔枚疾进,听不到到任何号令声,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

《秋声赋》译文及赏析

《秋声赋》译文及赏析

《秋声赋》全文解释欧阳子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

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洌,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译文】欧阳子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一听,惊道:“奇怪!”这声音初听时淅淅沥沥,萧萧飒飒,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夜间(大海上)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铮铮,好像金属相击。

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没有听到号令,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

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

”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

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恍然大悟,叹道:“哦,原来这是秋天的风声呀,真令人伤感,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秋天总是这样:它的色调凄凄惨淡,云气消失,烟霭飘散;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晶明;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

秋声赋译文

秋声赋译文

秋声赋译文唐代刘禹锡和宋代的欧阳修均著有《秋声赋》,且均受到后世的喜爱和传颂,本篇将逐一介绍两篇《秋声赋》的译文。

1、宋代欧阳修《秋声赋》原文: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译文】欧阳先生(欧阳修自称)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

他一听,说:“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其中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然后忽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

风雨骤然而至。

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金甲铁衣都发出声响;又像袭击敌人的军队,又衔枚奔走,听不到任何号令声,只听见有人马行进的声音。

(于是)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

”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的声音,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秋声赋原文及翻译(欧阳修)

秋声赋原文及翻译(欧阳修)

秋声赋原文及翻译(欧阳修)
内容简介:秋声赋原文:“嗟呼!草木之无情,有时而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

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
本文《秋声赋原文及翻译(欧阳修)》由小学生作文大全整理,仅供参考。

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秋声赋原文:“嗟呼!草木之无情,有时而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

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能及,忧其智之所不能行,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秋声赋翻译:。

《秋声赋》原文及译文

《秋声赋》原文及译文

《秋声赋》原文及译文《秋声赋》原文及译文《秋声赋》作于嘉祐四年(1059),欧阳修时年53岁,这是他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秋声赋》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秋声赋宋代:欧阳修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 (余曰一作:予曰)“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译文欧阳先生(欧阳修自称)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

他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其中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然后忽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

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又好像金属撞击的声音,再(仔细)听,又像衔枚奔走去袭击敌人的军队,听不到任何号令声,只听见有人马行进的声音。

(于是)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

《秋声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声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 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 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人非金石, 为什么却要以不是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 争一时的荣盛呢?仔细想想吧,伤害自己的 到底是什么,又怎么可以去怨恨这秋声呢?”
精选课件
9
原文及翻译
❖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 如助予之叹息。
❖ 童子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却听得四壁 虫声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足取的。
精选课件
14
远,日色晶明;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
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
静,山林空旷。
精选课件
4
原文及翻译
❖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 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 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 气之余烈。
❖ 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 激昂。秋风未起时,绿草如毯,丰美繁茂, 树木葱茏,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它一旦来临, 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 落叶。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 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
精选课件
5
原文及翻译
❖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 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 “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 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这就 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 意志。
精选课件
6
原文及翻译
❖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 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 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精选课件
3
原文及翻译
❖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 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洌,砭人肌骨; 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古诗秋声赋翻译赏析

古诗秋声赋翻译赏析

古诗秋声赋翻译赏析《秋声赋》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秋声赋》作于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

【原文】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

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ORg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ǜ rù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

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注释】1欧阳子:作者自称。

2方:正在。

3悚(ǒng)然:惊惧的样子。

4初淅沥以萧飒:起初是淅淅沥沥的细雨带着萧飒的风声。

淅沥,形容轻微的声音如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以,表并列,而。

萧飒,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5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

6鏦鏦(cōng)铮铮:金属相击的声音。

7衔枚:古时行军或袭击敌军时,让士兵衔枚以防出声。

枚,形似竹筷,衔于口中,两端有带,系于脖上。

刘禹锡《秋声赋》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刘禹锡《秋声赋》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秋声赋唐·刘禹锡相国中山公赋《秋声》,以属天官太常伯,唱和俱绝,然皆得时行道之余兴,犹动光阴之叹,况伊郁老病者乎?吟之斐然,以寄孤愤。

碧天如水兮,窅窅悠悠。

百虫迎暮兮,万叶吟秋。

欲辞林而萧飒,潜命侣以啁啾。

送将归兮临水,非吾土兮登楼。

晚枝多露蝉之思,夕草起寒螿之愁。

至若松竹含韵,梧楸圣脱。

惊绮疏之晓吹,坠碧砌之凉月。

念塞外之征行,顾闺中之骚屑。

夜蛩鸣兮机杼促,朔雁叫兮音书绝。

远杵续兮何冷冷,虚窗静兮空切切。

如吟如啸,非竹非丝。

合自然之宫徵,动终岁之别离。

废井苔冷,荒园露滋。

草苍苍兮人寂寂,树槭槭兮虫咿咿。

则有安石风流,巨源多可。

平六符而佐主,施九流而自我。

犹复感阴虫之鸣轩,叹凉叶之初堕。

异宋玉之悲伤,觉潘郎之幺么。

嗟乎!骥伏枥而已老,鹰在韝而有情。

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

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

注释相国中山公:即李德裕。

属(zhǔ):请人唱和。

天官:指吏部,主选授之事。

太常伯:龙朔二年(662年)改吏部尚书为太常伯,这里指王起。

得时行道:逢时易达,得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光阴之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之感叹。

伊郁:愤懑,忧烦。

斐(fěi)然:形容有文采。

窅(yǎo)窅:深远的样子。

悠悠:渺远无限。

辞林:凋落的树叶。

潜:隐藏。

命侣:招呼伙伴。

啁啾(zhōu jiū):虫鸣声。

送将归: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慷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吾土:故乡。

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露蝉:露水中的蝉。

蝉翼被露水打湿,飞行困难。

夕草起:一作“夕蔓趣”。

寒螿(jiāng):指蟋蟀。

含韵:秋寒中仍然保持风韵。

梧楸:梧桐和楸树,都是早落叶的树木。

绮(qǐ)疏:雕镂华丽的窗户。

疏,窗户。

征行:指远行征戍的丈夫。

碧砌:青绿色的玉石台阶。

骚屑:风声,这里喻叹息声。

蛩(qiū):蟋蟀。

机杼(zhù):织布机和梭子。

音书:音讯书信。

远杵(chǔ):远处传来的捣衣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读第四节
思考:第四节内容
1、童子的反应:莫对,垂头而睡,在文
中有何作用?
对比 欧阳修
童子
衬托出作者 的孤独寂寞
对比映衬在本文的运用也是独具匠心的.
秋 远强 缓 草 荣 声 近弱 急 木 枯
增添文章的情趣,突出表达效果。
2、“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 叹息”的具体意境是什么?
明确: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 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鸣, 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
简介背景
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作者晚年虽 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 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 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 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 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 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 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秋声之形

化虚为实的手法

研读第二段
• 1、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 明确: • 第二段前半部分写秋之状、声,交
代悲切的原因;
• 后半部分议秋之心,突出肃杀之气。
前半部分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
秋 • 秋色 惨淡,烟霏云敛
之 • 秋容 清明,天高日晶 为 状 • 秋气 慄冽,砭人肌骨
• 秋意 萧条,山川寂寥
了解文体
• “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 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 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 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
• 我们学过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 和苏轼的《赤壁赋》。
【自主学习】
•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 悚然( ) 萧飒( ) • 砭人肌骨( ) 淅沥( ) • 栗冽( ) 渥然( ) • 黟然( )戕贼( )
• 这样写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写出 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 铺垫作用。
研读第三段
• 1.概括第三段所写内容。
• 面对充满肃杀之气的自然之秋, 作者产生的人生感悟。
• 2.最终作者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请用原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 明确: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 2.以景物喻人。以秋声使无情的草木“摧败零 落”,比喻人生坎坷、忧愁劳顿使有情之人衰老、 颓唐。把秋声、秋景和作者自己的秋感融合在一 起,自然贴切。以景抒情,情与景泯和无间,使 文章达到了优美、和谐、深刻感人的境界。
• 3.骈散结合。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 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 的形式特征,又注意运用长短不齐的 句子,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变得散 文化,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
•秋声黄花深巷, 红叶低 窗, 凄凉一片秋声。
这些都是描写秋的佳句,大家一起来读一
读,同样是描写秋天的,却呈现出了不同 的特征,有些景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有 些则描写的秋天景物凋零,一片萧条的景 象。同样是写秋天的,却体现出了不同的 美,那么,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又是怎样 来写秋天的呢?
•教学目标
• 2. 作者巧妙的利用“听”的过程写秋声,由 “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 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动态过 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
秋声能如此摇动人心,为什么?
比喻
• 细雨
时小
质的实感

• 波涛
时大
声 盈
• 风雨
时显

• 金铁 • 战士行走
时隐
量的存在
秋 意
2.句中划线的词不是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如波涛夜惊 B.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C.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D.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选D。精:精神,精气。A项中的“夜”,名 词作状语,“在夜里”;B项中的“实”, 名词用作动词,“结出果实”;C项中的 “四”,数量词用作名词,“四下里,四处”
结尾处秋虫的和鸣,更衬出作者的 感慨与孤独。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 力,引发读者同声感叹。
概括主题思想:
本文以秋声发端,描绘了暮秋 山川寂寥、草木凋零的萧条景象, 借此抒发了人生易老的悲秋情怀, 同时也流露出无为无忧、超然物外 的老庄思想。
•归纳写作特点:
• 1.大量运用比喻。文章通过形象的比喻,使无形、 无色的秋声,成为可听、可见、可感的具体、能力。
秋状 写足
实由
实烘
入托
虚手


虚 实

秋声 合
• 2.前半部分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其目 的是什么?
• 明确;

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
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其中色、容为实,气,意
为虚,手法是由实入虚,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
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接下去作者写道:“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
秋声赋
欧阳修
“月有微黄禽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秋
太淡,添红枣。”
——宋 蒋捷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座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_杜牧《山行》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 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唐 司空曙
愤发”可见作者写秋之状其实是为了写秋声的由来,写
出了秋声悲的特点。接着作者用“其所以摧败零落者,
乃其一气之余烈”以此表达自己的感慨,从中看出秋的
肃杀。
• 3.后半部分作者又列举了哪些跟秋有 关的例子?这样写有何作用?
• 明确:
• 作者吸收前人种种说法,又运用骈偶句把秋 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甚至用 “伤”解释“商”,用“戮”解释“夷”,极力 铺张。
• 1.进一步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 2.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 3.了解的写作特点。
走近作者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 号六一居士,北宋古文 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 畅达,抒情委婉,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 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 承袭南唐余风。著有 《欧阳文忠公集》。
研读第一段
• 1.第一自然段是描绘的什么?用何 方法描绘的?该事物具有什么特点?
• 明确:描绘秋声。

比喻的方法。

悲。
• 2.作者是如何描写秋声的?这样写有何作 用?
• 明确: • 1.用一连串的比喻(博喻),把秋声比作“波涛
夜惊”“风雨骤至”“鏦鏦铮铮”“金铁皆 鸣”“衔枚疾走”的人马声等。通过这些恰当的 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的具体可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