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思潮
中国近现代思想变迁
![中国近现代思想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6246cc76a26925c52dc5bf01.png)
• 经世思潮的影响: • 是西学传入中国的中介和桥梁。梁启超:“居今日 而言经世,与唐宋以来之言经世者又稍异。必深通 六经制作之精意,证以周秦诸子及西人公理公法之 说,以为之经,以求治天下之理;必博观历朝掌故 沿革得失,证以泰西希腊罗马诸古史,以为之纬, 以求古人治天下之法;必细察今日天下郡国利病, 知其积弱之由,及其可以图强之道,证以西国近史 宪法章程之书及各国报章,以为之用,以求治今日 之天下所当有事,夫然后可以言经世。”(舒新城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第1册,第46-47页,中 华书局1982年版。)
• 经世致用,或称通经致用,或称明体达用 ,或称经邦济世,或称经济时务。 • 经世致用是伦理——政治型的中国文化的 一种传统精神,是封建士人赖以安身立命 的崇高信条。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来看 ,经世致用这一传统一直绵延不绝,只是 随历史条件变化而有起伏而已。
• 经世思想“是中国儒家知识分子所特 有的一种以积极入世的价值观、政治 本位的人生观和佐君教民的事业观为 核心内容的意识形态”。(胡维革: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第83页 。) • 龚书铎《中国文化概论》,第85页: “经世致用的基本意思是深究古今治 乱得失,通家国天下治安之计,以为 ‘济世利民’”。
• 研究边疆史地: 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加深,一系列不平 等条约的签订,东南沿海门户逐步被打开 ,西南、西北、东北边疆也出现了严重危 机。一些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究 心边疆史地,目的是要巩固边防,抵御外 侮。因此,这一时期的边疆史地研究,是 作为经世致用之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蔚然 兴起的。主要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张 穆的《蒙古游牧记》、何秋涛的《朔方备 乘》。
• 经世思想 • 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一种传统精神。 • “经世”一词首见于《庄子 齐物论》:“春秋经世, 先王之志”。此处作典谟、规则解。《后汉书 西羌传 》:“忘经世之远略”,此时才具备了经世致用一词 中“经世”的涵义。 • 经世致用观念由来已久。作为一种古老的学术传统, 从先秦诸子开始,中国士人就以关怀社会,参与政治 ,服务人生为自己学业价值的最高体现。西汉“独尊 儒术”后,历代儒生又以通经致用作为读书治学的目 标和抱负,经世致用观念这才演变成为儒家文化的一 种传统精神,具有相当积极的入世价值取向。
现当代文学思潮
![现当代文学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b2fb420e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27.png)
现当代文学思潮近现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的文学创作,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变化,这也对文学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当代文学思潮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些文学思潮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现实主义是20世纪初中国文学的主导思潮之一。
它强调描写现实生活、反映社会问题、塑造真实人物形象。
代表作品有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茅盾的《子夜》等。
这些作品通过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的丑陋面,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并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浪漫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文学思潮,它追求个性、幻想和情感的自由表达。
代表作品有郭沫若的《神女》和贺知章的《木兰诗》等。
这些作品以激情澎湃的情感和诗意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内心世界的追求和矛盾。
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中期的文学思潮,它试图通过超越现实的方式表现人类的潜意识和梦幻世界。
代表作品有贾平凹的《废都》和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等。
这些作品以荒诞的情节和离奇的描写引发了读者对现实和幻想之间关系的思考。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的文学思潮,它拒绝传统的线性叙事和固定的意义,强调文字和符号的游戏性和多义性。
代表作品有余华的《活着》和莫言的《红高粱》等。
这些作品以碎片化的叙事和复杂的符号体系挑战了传统文学的写作方式和读者的理解能力。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的文学思潮之外,近现代文学还涌现了许多其他的思潮,如新感觉派、新浪漫主义、新现实主义等。
这些思潮各有特点,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现当代文学思潮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它们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创作手法,丰富了文学的形式和内涵,开拓了读者的视野,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精神。
这些文学思潮的代表作品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潮
![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e4805938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2f.png)
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潮
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潮包括众多派别和流派,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有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自由等理念,旨在改变旧有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此外,还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开放等思潮。
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初传入中国的一种思想,其核心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
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许多左翼政治团体和知识分子都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的建立,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的。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由毛泽东提出并发展完善的一种思想体系。
毛泽东思想重视革命、群众参与、实践探索等方面,对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至今仍在中国具有重要地位。
社会主义民主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的群众民主形式,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民主制度等。
社会主义民主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反对一切形式的特权和腐败。
改革开放是在20世纪末中国实施的一种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通过开放市场、引入外资,推进市场化和私有化等一系列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该思潮强调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之,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潮丰富多彩,每一种思想流派都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潮
![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1c0a8d6c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17.png)
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潮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潮,可以分为传统思想、启蒙思潮、民主主义、共产主义等几个阶段。
传统思想阶段(1840年-1919年)是中国政治思潮发展的起点。
中国自古就有儒家思想,认为天下万物本源,大一统、父权制等思想根深蒂固。
此时,西方列强强制开放,中国社会出现深刻变革,一些爱国者开始思考怎样振兴中华。
其中,康有为和梁启超提出“变法”一说,主张借鉴西方的政治体制来实现国家现代化,形成了启蒙思潮。
启蒙思潮阶段(1919年-1949年)是中国政治思潮的新阶段。
在五四运动中,一些知识分子受到西方文化启发,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需要彻底改革。
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开始流入中国,中国的年轻人也开始意识到了自己的民族意识,开始反对不平等条约,呼唤民主自由。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例如洛克、孟德斯鸠等西方思想家对中国的影响比较深远。
民主主义阶段(1919年-1949年)则是中国政治思潮爆发高潮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唐继尧、胡适、郭沫若等一批思想家开始借鉴西方民主制度,提出了“民主”、“三民主义”等理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被视为中国民主思想的里程碑。
共产主义阶段是中国政治思潮发展的后半段。
1919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共产主义思想开始蓬勃发展。
随着共产主义的兴起,毛泽东、邓小平等一批思想家也崭露头角,提出坚决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等理念,最终在1949年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
总体来说,中国政治思潮在近现代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许多大事件和重大变革,从传统思想到启蒙思潮,再到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每个时期都为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中也包括了一些错误和挫折。
今天,中国的政治思潮正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中国的未来提供了思想和理念的支持。
中国近现代艺术思潮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现代艺术思潮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7449400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e6.png)
中国近现代艺术思潮知识点总结
1、鸦片战争的启蒙阶段
1840年鸦片战争的前后,以林则徐为首的地主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西方文化技术的强大,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2、戊戌维新时期
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思想家群体走在了时代前列。
维新派文化自觉的关键词是“变”。
“变法”是维新派的政治理想,也是文化抉择,体现了他们对中西文化的理性思考。
3、辛亥革命时期
他们的文化自觉是对中国传统性和西方现代性予以双重反思后的产物。
一方面,他们吸收和继承了人类当时最为进步的思想的学说,孙中山所提出的三民主义就集结了中西文化的精华。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近代中国文化自觉的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
近代主要中国社会思潮的历史演变
![近代主要中国社会思潮的历史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240a643b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ed.png)
近代主要中国社会思潮的历史演变
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以下为其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1.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
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和理念。
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进程,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和文化,以增强国力,应对外敌侵略1。
2.甲午战争后至辛亥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更加深重的民族危机
和政治危机,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提倡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维新派、革命派等思潮兴起,试图通过改革和革命来拯救中国1。
3.辛亥革命后至五四运动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
的压力,人们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和思想。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提倡民主主义、科学主义和社会主义,试图探索新的救国之路2。
4.五四运动后至新中国成立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新的历史时期和社
会变革的压力,人们开始探索新的思想和文化。
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思潮兴起,并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潮2。
总体来说,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不同的思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思潮的演变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和变革,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和文化的发展2。
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
![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https://img.taocdn.com/s3/m/4268b0d0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11.png)
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主旨解读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提倡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探索中国的富强之路则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
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中,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则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中相继创立了重要思想理论成果。
线索一:开明地主阶级的救亡图存思想。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线索二: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变革。
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思想,并进行了戊戌变法。
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线索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实践。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
在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使无产阶级有了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
线索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他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线索1西学东渐——在继承中发展的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发展线索时期发展历程19世纪四五十年代“开眼看世界”(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英国的侵略;中国闭关落后;程朱理学的束缚(2)代表:林则徐、魏源(3)阶级:地主阶级抵抗派(4)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5)影响:引导中国人关注世界形势19世纪60~90年代中体西用(1)背景:清朝面临内忧外患(2)代表:奕 、曾国藩、李鸿章(3)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4)主张:自强、求富(5)作为: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6)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9世纪60~90年代维新思潮(1)背景:洋务运动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2)代表:王韬、康有为、梁启超(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4)主张:倡导君主立宪(5)影响:是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初民主、科学(1)背景:袁世凯尊孔复古(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激进派(4)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5)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1)背景: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胜利(2)代表:李大钊(3)阶级: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4)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5)影响: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深化历史理解1.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特点(1)学习目的: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与知识分子
![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与知识分子](https://img.taocdn.com/s3/m/f7e4b239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6f.png)
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与知识分子近现代中国是一个思想激荡的时代,各种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知识分子则成为这个时代的中坚力量。
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与知识分子的关系。
首先,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的兴起与知识分子的崛起密不可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传统的封建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社会各界开始寻求变革的出路。
在这个时期,一批知识分子开始站了出来,他们以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积极参与社会运动,推动社会的变革。
他们以自己的笔触和言辞,为中国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和理念,引领了社会的潮流。
其次,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的多样性也反映了知识分子的多元化。
在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中,马克思主义、民主主义、科学主义等思潮相继兴起,这些思潮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这些思潮的兴起与发展,离不开知识分子的积极参与和推动。
正是因为知识分子的多样性,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才得以丰富多彩,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与知识分子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与冲突。
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精英群体,他们的言论和行动往往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争议。
有时候,知识分子的观点和思想可能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相悖,引发了一些争议和冲突。
但是,正是这种争议和冲突,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为只有在争论和辩论中,才能找到真理和进步的方向。
此外,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与知识分子之间还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社会思潮的兴起和发展需要知识分子的智慧和贡献,而知识分子也需要社会思潮的滋养和激励。
正是因为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和知识分子才能够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总之,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与知识分子之间存在着一种密切的关系。
知识分子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而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的兴起与发展,也离不开知识分子的积极参与和推动。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3c33d9e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2c.png)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逐渐兴起并得到了快速发展。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对于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和国家意识具有重要的推动和引导作用。
下面将从历史背景、思潮兴起、发展现状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受到西方列强入侵和国家危机的触动。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国家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民族自尊心受到打击。
这种民族屈辱感推动着一些有识之士深入思考中国的国家命运和发展道路,开始探索民族复兴之路。
思潮的兴起推动了民族主义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民族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等纷纷提出复兴中国的理念,并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和推动国家的崛起。
康有为提出的“学以致用”理念,强调学术与实践的结合,为国家的发展和振兴提供了理论指导。
梁启超则提出了“实践主义”思想,主张实际行动和改革推动国家崛起。
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激发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责任感。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
在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洪门起义、义和团运动等一系列参与抵抗外国入侵的运动。
这些运动都融入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反映了人民对民族利益和民族尊严的诉求。
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也给中国带来了一系列的思想变革,使人们开始追求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权利。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都给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带来了新的发展和转折。
然而,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在国家危机面前,一些极端民族主义思潮蔓延,极端主义思想开始兴起,引发社会的混乱和不稳定。
另一方面,民族主义思潮还带来了对他国的敌意和排斥,甚至引发了一些地区冲突和战争。
这些问题反映了民族主义思潮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弊端和矛盾。
尽管如此,近现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发展仍然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影响。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与变革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与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be025678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0d.png)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与变革近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与变革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从晚清时期的百日维新开始,到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不断演进和发展,塑造了中国社会的面貌。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的初步引入到近代中国以及中国在社会主义变革中的探索,来探讨近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与变革。
一、社会主义思潮的初步引入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主义思潮逐渐进入中国。
英国的工人运动、俄国十月革命等事件的影响,使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接触和研究社会主义理论。
胡适、陈独秀等人纷纷将社会主义思想引介到中国,并在一些知识分子和学生中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近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近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新民主主义思潮与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
1.新民主主义思潮新民主主义思潮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胜利后提出的一种新型社会制度的构想和探索。
它在传统的社会主义思想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由农民、工人、知识分子联合推动的中国革命道路。
这一思潮强调以农村为重点,实行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以满足农民的利益诉求,为社会主义变革打下基础。
2.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一步。
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全面胜利,中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改造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革。
如农村集体化运动、国有企业的建立和改造、对外经济的调整等,都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内容。
这些变革的实施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所有制关系,也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
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变革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
尽管中国进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社会主义为基础,不断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实施使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不仅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员,也加速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代化进程。
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途径。
历史中国近现代史重要事件回顾历史人物与思潮分析
![历史中国近现代史重要事件回顾历史人物与思潮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5ba6222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8b.png)
历史中国近现代史重要事件回顾历史人物与思潮分析近现代中国历史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事件,涉及到众多历史人物和思潮。
本文将回顾近现代中国历史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并对其中的历史人物和思潮进行分析。
一、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和共和制度的建立。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各地纷纷响应,推翻了满清王朝。
辛亥革命使得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革命领袖孙中山成为了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在推翻满清王朝后,积极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二、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也是中国近百年来最为有影响力的一次革命运动。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利益没有得到尊重,引发了中国学生的强烈愤慨。
五四运动的核心思想是民主、科学和现代化,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场运动孕育了众多优秀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如胡适、陈独秀等。
三、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伤痕最深的一次屠杀事件。
1937年,日军攻占中国南京后,对城内的平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杀戮和奸淫掳掠,造成了数十万人丧生。
这一事件引起了全球的关注,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本质。
南京大屠杀加深了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抵抗精神。
四、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运动,由毛泽东发动。
这场运动在1966年开始,持续了十年之久。
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和混乱,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大规模的政治迫害、农村工业化和教育崩溃等问题。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也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矛盾和资源浪费。
五、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历史时期。
1978年,中国党和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开放政策和经济改革措施,引导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渐走上了一条现代化的道路,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
![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b9324c77f46527d3240ce0e4.png)
• 1958年 党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的总路线 1961年春 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恢复发展生产 1964年10月16日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 1967年1月 全国各地掀起夺取党政各级领导权"一月风暴" 1967年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9年11月12日 刘少奇逝世 1970年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 1971年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1971年10月25日 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1971年7月 基辛格访华 1972年 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1972年 <<中美联合公报>>发表 1976年10月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8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9年 中美建交 1980年 中共中央为刘少奇恢复名誉,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 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 1982年底 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 1990年 中国首次成功举办亚洲运动会
•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 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 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 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 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 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 思想启蒙运动。
三、新文化运动
• 历史大背景:列强侵华、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袁世凯窃国等 • 起止时间:1915—1923年
• 1839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1842年 鸦片战争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 1844年 《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51年 金田起义 太平天国建立 1853年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颁布 1856年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互相残杀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 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定《天津条约》 1859年 洪仁玕向洪秀全进呈《资政新篇》 1860年 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61年 总理衙门成立 1862年 京师同文馆成立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世纪90年代 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法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中日《马关条约》签定 1898年 戊戌变法
近现代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与思潮变迁
![近现代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与思潮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8e80d556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57.png)
近现代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与思潮变迁近现代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这一运动从晚清末年开始,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等一系列历史事件,最终导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这一过程中,中国的革命思潮也发生了重大的变迁。
晚清末年,面对封建专制的统治和外国列强的压迫,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探索推翻统治的道路。
他们在海内外学习西方科学文化,了解到了西方国家的民主自由,他们受到了启发,开始思考中国的现代化和革命的道路。
在思想上,近现代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
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国的革命思潮主要是以维新思潮为主导,维新思潮主张“学习西方为救国”的理念,主张变法兴国,推行民主法制,推动社会进步。
然而,维新思潮在推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
在理论上,近现代中国的革命思潮主要有三种流派: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和国民主义。
其中,民主主义流派主张通过改革或革命建立一个以民主制度为基础的国家。
社会主义流派主张通过推翻封建的统治阶级,实现无产阶级的革命统治。
国民主义流派主张以国家的利益为中心,主张建立一个统一、独立、富强的国家。
思想的变迁也反映在革命手段上。
中国的革命运动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改良到革命的转变。
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曾提出“先争取改良,然后实行革命”的口号,主张通过改良推动国家变革。
但是,由于清政府不愿改革,对革命运动进行了严厉镇压,使得革命的手段上升到了议程。
这也是中国革命运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近现代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思想和手段的变迁,更是伴随着大量实践活动的进行。
这些实践活动中,辛亥革命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
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封建统治的彻底覆灭,也标志着中国革命运动进入了以武装斗争为主的新阶段。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革命力量逐渐扩大,各种思潮相互碰撞、交流,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在辛亥革命之后,中国革命的中心开始转向了工人阶级。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潮的演变与转型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潮的演变与转型](https://img.taocdn.com/s3/m/823a2608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0b.png)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潮的演变与转型近现代以来,中国的政治思潮经历了深刻的演变与转型。
这一演变过程充满曲折和矛盾,涵盖了从封建社会到共和国的转变,以及从单一思潮到多元思潮的转变。
本文将从清末改革思潮、民初革命思潮、中共思潮以及现代化思潮四个方面,分析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潮的演变与转型。
清末改革思潮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潮演变的重要起点。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国家衰落,在包括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的推动下,清政府在1898年发起了百日维新运动。
该运动试图以兼容西方文明与中华传统的方式,推进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的改革。
然而,由于清政府内部的保守势力的阻挠以及外部的反动派对改革的反对,维新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民初革命思潮是中国政治思潮变革的第二阶段。
辛亥革命的成功不仅标志着封建王朝的结束,也为中国政治思潮带来了新的变化。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民初政治思潮的中心。
这一思想主张国民革命、民主社会和民生幸福,并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大量谋求国家现代化的派别和团体,例如国民党、共产党、社会主义团体等。
这些不同的思潮在政治和社会变革方面有着各自的理想和主张。
中共思潮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潮转型的重要一步。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发展代表了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一个里程碑。
早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就宣告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政治思潮中的登场。
中国共产党的思潮以阶级斗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核心。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崛起和发展,其思想一度占据了中国政治主导地位。
这一时期,中国主要的政治思潮呈现出以共产主义思潮为主导的趋势,而其他的思潮逐渐被边缘化。
现代化思潮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潮转型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思潮出现了更加多元的特点。
中国逐渐从封闭的体制转向开放与多元的社会秩序。
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化,人们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日俱增。
例如,环保思潮、公民权益思潮、民族主义思潮等逐渐在中国社会中形成。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演进历程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演进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305ce305ff00bed5b9f31da3.png)
6、对洋务运动时期一些思想的表述,不正确 的是 ( D) A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但固守中国传统 的封建制度 B顽固派反对学习西方,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 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C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洋务运动之初都持 “中体西用”的主张 D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洋务运动之初就提 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
7、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 一步发展的原因是:①民族工业初步发展②民 族资产阶级的形成③先进人士有关西学知识的 增长④洋务派的支持 ( A)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孔子改制考》的主要思想是 (B) A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B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 依据 C论述孔子是历史上的改革者 D号召向孔子学习
一、开眼看世界
课堂教学设计三
为什么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 的第一人”? 1、他在广州主持禁烟斗争时开始注意了解、研 究中国以外的世界情况
2、设立译馆,组织人员翻译外国传教士在澳门、 广州办的报刊和《各国律例》 3、编译《四洲志》,比较系统地介绍世界五大 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分布及历史变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况
(三)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
1、论战内容: (1)要不要维新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3)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 教 2、实质: 育制度 新兴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 在思想上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3、影响: 使维新思想冲破重重阻挠顽强地传播 开来,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严复是系统地将近代西 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 第一人。他鲜明地提出 “以自由为体,以民主 为用”的主张。人民应 享有自由权利。他还借 用进化论“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原理,阐 明了中国实行变法维新 ,救亡图强的道理。他 的译作有《天演论》、《穆勒名学》、《原富》 《法意》、《社会通诠》、《群学肄言》
五四运动的思潮
![五四运动的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c1981864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db.png)
五四运动的思潮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也是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潮。
它发生于1919年5月4日的北京,最初是由学生们对《凡尔赛和约》的反对引起的。
五四运动从反对帝国主义到推动科学与民主,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四运动的思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反帝爱国。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坚决抗议。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与了盟国并取得了胜利,但《凡尔赛和约》却将以国民党为代表的中国代表团的要求无视,将原属于德国的山东省割让给日本。
这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愤慨,他们举行了示威游行和学生罢课,要求撤销对山东的割让。
五四运动几乎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来,形成了全民族的反帝爱国氛围。
第二,推崇科学文化。
五四运动反对封建愚昧与迷信,主张推崇科学。
在五四运动期间,许多学生和知识分子开始学习西方科学、哲学和政治理论,以求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他们提出科学是“救国救亡”的方法之一,强调要以科学思维来推动社会进步。
这种推崇科学的思潮在中国知识界和文化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三,民主与自由。
五四运动呼唤“民主”和“自由”,提倡个人权利与自由主义价值观。
学生们要求废除绝对君主制,争取实现民主政治。
同时,他们也开始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提倡平等和公正。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产生了一批思想家和政治家,如胡适、陈独秀等,他们推动了中国思想界的自由化和民主化进程。
第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新文化的诞生,这是由一批年轻学者和作家发起的一场文化革命。
新文化运动主张“破旧立新”,批判传统道德观念,呼唤个性自由和女权主义。
这场运动不仅推动了新的文学、艺术风格的兴起,也促使了中国人对文化自信的觉醒。
五四运动的思潮对中国文学、艺术以及社会价值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思潮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主意识的觉醒,促进了中国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思想
![-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ae1a46ad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5e.png)
2023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思想CATALOGUE目录•晚清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发展•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结与展望01晚清时期早期维新思想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思潮,标志着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迈出的关键一步。
总结词代表人物主要思想郑观应、王韬、冯桂芬等。
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改革政治、法律制度,发展工商业等。
03早期维新思想0201洋务运动是一次由清政府推动的现代化运动,旨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军事装备,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洋务运动总结词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等。
代表人物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发展海军,推进洋务教育等。
主要思想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总结词早期改良主义思想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思潮,主张在保留中国传统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先进文化。
主要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等。
早期改良主义思想02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主张推翻清王朝,反对封建专制统治,追求民主自由。
反对封建专制统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家们倡导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行西方式的民主制度,实现民族独立。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批判传统文化激进民主主义者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认为传统文化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提倡西方文化激进民主主义者积极倡导西方文化,希望通过引进西方文化来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激进民主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主张反对帝国主义,呼吁中国人民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
宣传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思想家们宣传无产阶级革命,倡导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社会主义思想03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思想解放潮流,主张以民主、科学、自由等新思潮取代封建主义旧文化。
总结词陈独秀、李大钊等人。
发起者提倡民主、科学、自由等理念,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推进中国文化现代化。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51e4f09651e79b89680226a4.png)
崖城传统的外廊式民居
1923年汇丰银行(新古 典主义)
天津劝业场
筑形式风格的变化并不是突 变和跳跃式的,现代建筑的大多数作品风格处于这两者 之间的过渡状态,从时序上来说,就在现代主义作品出 现之前以及出现的同时,这种"中间状态"的现代建筑一 直是构成现代风格的主体成分,这说明在近代,中国的 现代主义建筑仍处于萌芽及先锋作品时期,而中间状态 的现代建筑却经过了充分盘整和发展成为中国早期现代 作品的主体。当现代新风吹来的时候,"西洋复古建筑" 及"中国固有建筑"两种设计思想首先与现代思潮相结合 而形成两种现代风格,前者表现为体量组合及立面构图 仍追求历史样式的均衡、对称、稳重,建筑局部保留西 洋图案装饰,但整体风格简洁具有现代感
• (3) A. 西方折衷主义在中国流行了很长时间,对中国近现代城市面貌 具有深远的影响. • B. 它通过灵活模仿和自由组合历史上的各种风格,取得丰富多样的 形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为解决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与拘泥于固 有法式之间矛盾所做的探索,但是这种探索仅局限于因袭旧形式的 框框,没有上升到新形式的创造.在建筑形式美很高水平的后面,存在 着严重忽视建筑功能,技术,经济的倾向 • C. 这种状态的西方折衷主义建筑进入中国,必然增加了新的矛盾. 第 一,总体水平颇高的西方折衷主义的传入,对于长期高度封闭的中国 建筑体系,可以说是一次大规模的外来建筑文化的冲击,而且这种交 流和冲击,相对来说是代表建筑先进体系的高品味,高素质的建筑文 化的输入和引进,是具有积极的意义的 第二,这一批西方折衷主义建 筑的引入,除了少部分是中国业主和建筑师主动引进的以外,大多数 是外国殖民侵略背景下被动输入的.它的文化价值和政治价值相悖. 从中国的建筑历史坐标上看,是中国近代建筑活动中新体系盛期的 发展,但是在世界建筑历史的坐标上看,则已经是面临淘汰的旧体系 的余晖,是一种旧事物.西方折衷主义在近代中国的滞后发展,在一定 程度上推迟了中国接受现代主义建筑的时间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各时期的思潮演变
中国近现代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思潮不断革新。
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的演变,呈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各种社会思潮或此起彼落,交相辉映;或就吵未落,新潮又起。
或蹒跚前进,或急转直下,形成人类历史上嬗变的异常景象。
其复杂性和多变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思想文化变革的重要内容,主要有经世思潮和农民反封建思潮、洋务思潮、维新思潮、民主革命思潮和新文化思潮及马列主义传播,且一次比一次前进。
社会思潮是思想文化变革的动态反应,不同时期的思想文化又是当时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的直接表现,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知识结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社会风尚、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
其中价值观念是社会思潮的核心。
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坚船利炮的优势撞开中国的国门,打破闭关锁国的状态。
从此与世隔绝,以“天朝”自我陶醉的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漩涡,接受血域获得考验,经历着辛酸、屈辱的种种考验。
西方资本主义侵入,把中国推向一个半殖民地的深渊,也唤醒了沉睡的中国,少数爱国官员和一些开明士大夫首先惊醒过来,睁眼看世界。
他们在民族危机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支配下提出“师夷”、“制夷”的主张,这是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经世派的最初觉醒,在思想届引起了一场革命。
总的来说清王朝在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十的短暂繁荣之后,从嘉庆、道光开始就出现了由盛转衰的迹象,土地兼并等社会问题严重,封建经济基础趋于解体,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弊窦丛生,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华商品输出和农副产品的掠夺及鸦片走私日益猖獗,进一步加速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解体过程。
封建统治者为维护统治大兴文字狱,极力提倡脱离现实的考据学和理学,使之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枷锁,一些有良知的士大夫早就对此不满,他们继承清初学者“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主张改革。
其中龚自珍可以说是社会重大转折时代的历史鉴证人,他看到封建“衰世”的症结,提出缓和社会矛盾的改革方案。
但是他的思想仍不可超出封建主义范围。
龚氏虽不是封建制度的叛逆,他的主张却为旧制度唱了挽歌,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必然到来。
而林则徐和魏源则是新经世思想的实践者,主张师夷长技,虽然思想可梦还很肤浅,可是却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开启了新经世思潮,了解到只有开眼看世界,才能摆脱落后愚昧的状况,开始了中国人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寻找救国真理的先河。
但是封建统治者的腐败和封建传统的积淀使少数先觉者的呼喊并没有引起社会广泛的注意。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加快封建经济的解体,严重打击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且侵略者大肆侵犯中国领土,践踏中国主权,加深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也加深了中国人民和封建势力的矛盾。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压迫加深,鸦片、商品大量输入,银贵钱贱的现象更加严重,且苛税繁重,封建统治者搜刮民脂,人民苦不堪言,各地人民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农民暴动频繁发生。
其中湖南、广东、广西是鸦片战争后全国阶级矛盾最尖锐的地区。
广西最为严重,广西山多地少且贫瘠,更有88%的土地集中在地主手中,广西官府横征暴敛,同时持续发生特大天灾。
人民流离失所,哀鸿遍野,饿殍载途,死相枕籍,甚至食人惨事不断发生。
在天地会领导下群众奇异不断发生。
洪秀全本热衷功名,但四次考试皆未中,于是产生愤世思想,对现实颇为不满,在偶然得到的宣传西方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的启发下以拜上帝教为精神武器领导人民起义。
是一场历时十四年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以
改造过的基督教为精神武器向封建统治做出挑战,提倡绝对平均,扰乱了封建统治秩序,掀起了浩浩荡荡的农民反封建思潮。
但是太平天国的主张超越的时代需要,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最终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使农民反封建思潮达到高潮。
面对太平天国咄咄逼人的形式,封建统治阶级发生了分裂。
统治者主张“借师助剿”与列强联合绞杀太平军;一些先进人士,如冯桂芬认为“夷务”为第一要务,“缴贼”次之。
主张发奋图强,锐意改革,师夷长技以制夷。
与此同时,从两次鸦片战争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清政府面对着帝国主义的严重威胁。
在内忧外患的严重形势下,及外来思想的冲击下,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论,一部分地主阶级开始意识到西方科技工艺的先进,在“中体西用”的旗帜下,以“自强”、“求富”为口号进行了洋务运动,他们将西方科学技术与中国封建体制相结合,企图改变当前局势使中国迅速富强起来,由此洋务思潮广泛传播。
但是在“中体西用”指导下的洋务思潮并没有挽既倒之狂澜,反而使中国更加向半殖民地沉沦下去。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向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寻找救国真理,由学习西方先进器物的低级阶段发展到学习西方现金制度,发动维新变法,进行政治变革运动,改革封建君主制度,将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意识与法治思想引入中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改变君民观念从而挽救清王朝统治,增强国家实力。
受到世人瞩目,维新思潮得以广泛传播。
然而由于早期资产阶级的自身局限性及顽固派的阻挠资产阶级维新派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
此后,资产阶级革命派总结以往经验,研究当时现状,对历次改革进行反思,意识到甲午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清政府腐朽落后,封建统治者步步退让,助纣为虐,与帝国主义同流合污,沆瀣一气,致使国家主权不断丧失,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他们得出结论:中国封建统治秩序腐朽落后,不可逆转,若想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唯有推翻封建王朝,创立民主共和国,给与人民自由、民主的权利,以法治国。
于是革命派在孙中山领导下于1911年进行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创立民国,实行三民主义,进行工业农业改革,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道德伦理观念。
但是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
无论结果如何,辛亥革命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民主思潮势不可挡。
这一时期以西方进化论、民权学说等为理论武器向传统的“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政治观、历史观、天命观、伦理观发起孟磊攻击。
共和、议会、民权、自由、平等、博爱等新思想、新价值观蔚然成风。
文化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文化中的经学、考据学以及八股文已进入冻结时期。
此外,随着民主革命的发展,许多革命民主人士加入到民主革命阵营的同时,也有一些人,由于出身、教养、经历以及受到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们曾提出各种不同的主张,反映出各自的观点,当时的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以及国粹主义思潮是其中的集中重要思潮。
但无论如何,当时的主流思潮都是民主革命思潮。
辛亥革命不仅使民权、自由、平等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同时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迎来了思想文化的曙光,各种思想文化竞相发展。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为标志,一场叱诧风云的新文化运动展开。
新文化思潮空前发展。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在文化思想各领域发起的有一定深度的思想启蒙运动。
其斗争锋芒集中指向孔孟之道。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化,反对酒文化。
涌现出大批的文化战士和思想巨匠,包括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
新文化运
动的本质是一场批判封建旧思想、旧文化,建立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的运动。
这场运动延伸到文学的各领域,开展了以文学改革为内容的文化改革。
文学改革主将鲁迅从1918年起在《新青年》发表了《狂人日记》、《孔乙已》、《药》等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期。
新文化运动以前所未有的彻底批判精神对封建主义文化思想发动了冲击和批判。
这次运动对于广大青年知识分子摆脱旧文化、旧传统的束缚,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都准备了必要的精神条件。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引起知识界的重视,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认真学习和研究。
同时“十月革命”胜利以后,新文化运动迅速发展为学习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
且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巨大胜利,更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潮在中国迅速蔓延。
近现代思潮的演变正是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争论中国道路走向的思想历程。
也是中国人在面临着列强侵略、压迫的情况下,不断反抗,挣扎的辛酸抗争史.。
纵观整个近现代各时期的历史思潮,我们不难发现在以新经世思潮和农民反封建思潮与洋务思潮、维新思潮、民主革命思潮、新文化思潮、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潮为主线的思潮历程中,逐渐由肤浅到深入,由低级到高级,各阶级的人不断探索,无论哪种思潮,无论其重要与否,都是整个历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都对历史的发展作出了或大或小,却不可取代的地位。
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地主阶级的新经世思想、还是劳动农民的反封建思想,亦或洋务派的洋务思想、维新派的为新思想,革命派的民主思想,新形势下的新文化思想,及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都是那个时代的精华思想。
都是在无数人付出血与汗的的代价换来的。
即使这些思想已经成为历史,却仍可以为今天所用,他们不会只是历史博物馆中的化石。
尤其是马列思想,经世思想、民主思想仍可以是我们当代行动的指导思想。
铭记历史,不断反思,借鉴个时期的思想精华,促进个人、集体、国家、世界的发展。
参考资料:
刘兴华、刘仁坤《中国近代思想史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