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生存竞争与人类社会生存竞争区别与联系
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原动力
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原动力作者:栗彦卿来源:《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02期摘要: 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历来有多种说法,实事求是地讲,从宏观角度看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民主文化需求,从微观角度看是个人的利己性和利他性。
其根源在于人的物质属性与社会属性,在于自然界生存竞争即适者生存过程中个体选择与群体选择的对立统一。
对这个需求的不断满足,利己性和利他性的不断发挥作用,有力地推动着科技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的进取,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整体演绎。
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探析,有助于促进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促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康发展,和谐社会务实构建。
关键词: 社会发展; 原动力; 物质民主文化需求; 个体选择; 群体选择中图分类号: D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0)02-0091-06The Two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LI Yan-qing(Zhengzhou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the Culture, Zhengzhou 450015, China)Abstract: Realistically speaking, people always have different views about the driving for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at is, the people's growing material and democratic and cultural needs from a macro point of view, self-interest and altruism from the microscopic point of view of personal. That lies in the person's material and social attributes; competition for survival or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is the individual selection and group selection of the unity of opposite process. To meet this needs, the development of self-serving and altruistic continuing role, it is necessary to push forwar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productive forces,as well as the overall interpretation of human socie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is based on people-oriented as the science concept, promoting socialist democracy and legal system,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Key words: social development; driving force; material and cultural needs of democratic; individual choice; group selection历史是人民大众创造的,人民大众是历史的主人。
自然界中的竞争和合作
自然界中的竞争和合作自然界是一个竞争与合作共存的生态系统,无论是动物和植物,还是微生物,都体现了这种竞争和合作的现象。
竞争和合作看似矛盾,但在自然界中却相互依存,形成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在自然界中,生物们相互竞争的目的是生存和繁殖。
在同一生态系统中,食物、水源、栖息地等资源是有限的,许多生物必须互相竞争以获取足够的资源来生存下去。
例如,在食物链中,猎物被食肉动物猎杀,而食肉动物又被更高级别的掠食者所捕食。
这个过程中,每个生物都在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而更强壮、更适应环境的生物往往会占据更多的资源,而较弱的生物则容易被淘汰。
这就是所谓的“优胜劣汰”。
然而,在竞争中,生物们也会合作,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每个生物都在对方的帮助下获得了更多的资源。
例如,蚂蚁会组成庞大的社会结构,在共同努力下,蚂蚁们建造巢穴、寻找食物,保卫领地,使整个群体的生存得到保障。
对于某些狩猎动物而言,它们也会组成群体,共同寻找猎物,提高猎杀的成功率,而且在遇到敌人时,有群体的保护会减少单个动物被摧毁的风险。
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竞争和合作一直是紧密联系并相互促进的。
就拿人类进化为例,人类社会中的合作是最复杂的。
其合作模式,甚至跨越了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种族之间以及国家之间的界限。
人类社会的发展,正是依赖于信息共享、资源整合、食物分配和分工合作等方面的合作关系。
我们的文化、艺术、科技,都是在人与人之间通过竞争和合作相互促进而进步的。
总之,在自然界中的竞争和合作是相互依存的,二者缺一不可,真正实现平衡和进化。
竞争推动了物种的进化,让适应环境的物种越来越适应环境,而合作则让物种在同一群落生态系统中更加协调地互动。
无论在自然界中还是人类社会中,我们都应该认识到,竞争和合作都是人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只有辩证地看待和运用它们,才能获得更丰富的生命体验。
创新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竞争与选择的内在必然联系
争 目的物 , 也 就是 竞争 主体 与竞争 客体 ; 二元 就是指 竞争 总是 表现 为两 个 竞 争 主体 的关 系 , 有 多 名竞 争 者参 与 的竞争 可 以视为 不 同时空点 上二 元主 体 的竞
争 。在这 个二 元两 极结 构 中 , 竞争 主体 相互争 胜 , 都 力 图使 自己与竞争 客体 的关 系成 为理想 状态— —获 得竞 争客 体 。可 以说 , 竞 争 是 主 体 之 间 的一 种 矛盾 关系, 而 这种关 系 又 是根 源 于 主 客体 之 间 的矛盾 关 系 的 。只有 在 主 体 都 具 有 对 特 定 客 体 的需 要 和欲
作者 最重 要 的 品质 就是 能 和 别 人 竞 争 , 能 站 在别 人
本质 的不 同。人 类竞 争 的参 与者不 再是受 本 能支配
进行 活动 的生 物 , 而是有 意识 有 目的进行 活动 的人 。
的前 面 , 还要 诚实 。 因为你 不诚 实 , 迟 早会 被别 人发
现, 因为 科学 上 的东西 与 时间 和空 间没有关 系 , 今 天 你 能做 出来 , 明天 别 人 在 不 同 的地 方 用 不 同 的 方法
人类 竞争 的内容不 再 只 是 生存 , 而是 包 括 生存 在 内
的生 活 。人类 竞 争 是人 的竞 争 , 是 生 活竞 争 。这 种 竞争 表现 为看 谁更 能 适 应 动态 的社 会 环境 , 适应 者 胜利 , 不适 应者 失 败 。人类 竞 争 是 “ 生 活竞 争 , 社 会
选 择 就 有 竞 争 。创 新 人 才成 长 离 不 开 竞 争 , 没 有 竞 争 不 可 能成 为创 新 人 才 ; 创 新 人 才 成 长 也 离 不 开 选择 , 没有 合 理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的子集;人类社会对自然的改造与征服是自然界进化发展的必然进程;人类社会从不独立于自然,也不可能外在于自然,它永远而不可抗拒地属于自然界。
扩展资料
自然界
自然界指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客观世界;而环境指以人为中心的一切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可区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指大气层、水、土壤岩石和生物圈。
社会环境指人类的创造物、例如工农业、城市、交通、娱乐场所、文物古迹和风景区等。
社会环境又称为人工环境,是注入了人类劳动的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难以分开。
人与自然、人与人两种关系的实质及其区别联系
人与自然、人与人两种关系的实质及其区别联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自身的过程中形成的两种最基本的关系,人的所有活动都围绕此展开。
这两对关系既相互独立,各有各的适用范围,又相互影响和制约。
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更为根本或者说是更为优先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则是派生的。
人与人之间各种复杂关系的展开都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
当今一系列环境问题突现就是没有处理好这两种基本关系,尤其是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果。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演变自然界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但是此时并不构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为那时人类还没有存在。
自从人类出现以后,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应然而生。
人生活于自然界,人的活动必然对自然界产生影响,而自然界也必然对人产生影响。
人首先是自然界的产物,既是自然界发展进化的结果,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具有自然属性。
这就决定了人对自然的永恒依赖,人类不论多么聪明,有多大能力,也不论社会如何发展、科学技术如何进步,都不能脱离自然界。
人永远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这就意味着人不能破坏自然,不能对抗自然,只能保护自然,合理改造和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就是在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
人还是一种有理性思维的动物,具有社会属性,这是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
人是自然界唯一具有理性的动物,有理性就能思维,就有自我意识。
能思维就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得人对周围环境不仅仅是适应,而且还进行改造,以便更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而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关系。
有自我意识,人就能意识到自己的独立性,就能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形成相对独立于自然界的主体,而不是像其他生物一样永远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构成与自然相对立的一极,也就无从谈起它们与自然界的关系,因为它们本身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正是因为人有理性思维,有自我意识,能与自然界进行有意识的物质能量交换,才形成了特有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形成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新产物,即“人化自然”。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比较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比较自然界的法则是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但是并非没有法则。
主要是为了食物而捕猎,食物链从低端到高端,分为很多等级。
低端的食物链动物并不是必然被高端食物链动物吃掉。
高端食物链动物也不是没有制约。
自然界有复杂的相生相克的规则。
那么自然界高端动物是如何被食物链制约的呢?高端动物和低端动物都是生物,高端动物主要是吃老弱病残孕幼的成员,从而保持平衡。
在物竞天择的长期竞争后,高端动物不能轻松吃掉所有的低端动物,他们达到一种平衡。
动物之间的捕猎是有一个制约因素,就是物理制约因素。
动物捕猎必须靠体力自己去捕食,所以即便是高端动物的捕猎范围也会有限,给低端生物有了生存的空间和可能。
各种生物之间的基础都是生物能量,都是生物的自身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有限的,并不是仗着自己的无敌的身体无限的去捕猎灭绝低端的生物。
食物链的复杂保证了各种物种之间都有生存的可能。
高端动物的数量往往远远少于低端动物,不会出现食物链倒置的情况:高端动物数量大大超过低端动物,这自然导致高端动物没有食物而死亡,从而数量再次达到一种平衡。
人类是一个特例,作为没有天敌的人类,数量超量增长而没有有效的制约因素,导致人类已经脱离了大自然的食物链,但是自己制约机制还不是太完善。
在没有外来星球撞击等重大地球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地球生物圈做到很好的可持续发展。
各种物种已经进化到很充分的程度,很难突然出现也几乎没有出现灭绝众多生物物种的生物物种。
但是人类是绝对的一个例外。
人类已经不主要靠体力成为正在灭绝众多生物物种,并且仍然不管不顾自己这种可能的能力,特别是人类作为自然界一个独特的个例,已经具备了灭绝自己和整个生物圈的能力,并且从时间概率上讲非常大。
人类刚刚掌握了氢弹和导弹不几年,就出现了古巴导弹危机。
人类刚刚制造出原子弹,就应用在战争之中。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人类讨论这个问题的高潮,但是这个威胁并没有消除。
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理念和倾向于可持续性发展下去的而不是自我毁灭机制的自然界相比还有很大偏差。
人类与自然界的辩证关系
人类与自然界的辩证关系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
它们虽然有各自的特殊性,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和人类社会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产物。
人类社会的历史活动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不仅为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而且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进行历史活动的自然基础。
自然界中的生物群落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依赖,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生态系统。
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也包括在生态系统中。
人体在生命过程中也要通过新陈代谢,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交换、能量交换。
人类与其他生物不同,并不是消极地适应自然。
人类的活动影响和改变着周围环境,环境制约和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在适宜的环境下,环境中的物质与人体保持着动态平衡,人类能够在其中正常地生活、工作,产生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而当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与自然失去了相对的平衡,人类就要受到自然、环境的惩罚,付出相应的代价。
总之,人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我们必须充分尊重、重视养育自己的大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协调的关系。
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辩证统一关系的基本特点
第14卷 第2期 福建地理vol.14,No.2 1999年12月 FU JIAN GEO GRAPHY Dec,1999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辩证统一关系的基本特点傅祖德(福建师范大学)以人类社会的总体为一方,以自然环境的整体为另一方,在历史的长过程中来考察二者的辩证的统一关系,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人类是从古猿演化而来的,是动物演化的最高产物。
人的生理属性与动物的生理属性有共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
不仅如此,人类还具有其独特的社会属性,成为与动物区别开的本质差异。
这样,人类既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又能以人类社会的独特身份同自然对立起来。
人类社会对于它所从属的自然环境,有着既对立又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
由于人类并未摆脱其动物的生理属性,这就使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不存在什么相互依存的关系,而是和其他动物一样依附于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却不依附于人类。
没有人类以前,自然环境早已存在了几十亿年了,人类的存在仅是300万年或更长时间的事。
假如有一天人类全部消灭了,自然环境也照样存在下去。
即使说地球也有毁灭的一天,也不会是因人类的毁灭而毁灭的。
在整个宇宙中,地球显得十分渺小,连 沧海一粟都够不上。
但跟人类对比,地球便是一个庞然大物,而人类只不过是 一小撮而已。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附和其他动物一样,就是要从自然环境中获取食物、水、空气、阳光,需要一定的生存环境。
用哲学语言来表达,人类的生长发育过程,一刻也脱离不了与自然环境进行物质和能的交换过程,直至机体死亡把整个机体还给自然环境,交换过程才算终结。
中国人有一句老话,叫做 人贵有自知之明。
对全人类来说,也应当有一个自知之明,就是对自然环境的依附关系。
当然,人类对自然的依附关系,同其他动物对自然的依附关系有不同之处。
一切动物都是凭本能式的劳动来,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唯独人类能够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从动物本能式的劳动发展为人的劳动。
这就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辩证统一关系的第一个基本特点。
生存与竞争的作文
生存与竞争的作文引言在人类社会中,生存与竞争是一对紧密相连的关系。
无论是生存于野外的动物,还是居住在城市中的人类,都需要通过竞争来获取生存资源和提升自己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生存与竞争的关系,并通过实例和思考,阐述竞争在生存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竞争中保持自己的优势。
生存的基本需求生存是每个生物最基本的需求。
无论是动植物还是人类,每个生命都需要食物、水和安全的居住环境来维持生存。
然而,这些资源往往是有限的,而需求却是持续增加的,这就导致了竞争的产生。
竞争的形式和方式竞争可以以多种形式和方式出现。
在自然界中,动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繁殖权利而进行激烈的竞争,采取各种策略来争夺有限的资源。
而在人类社会中,竞争则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人们通过努力工作、学习和不懈努力来争夺资源、职位和名誉等物质和非物质的利益。
竞争的好处竞争虽然激烈,但也是促进进步和发展的一种力量。
在自然界中,竞争可以使种群中拥有更强生存能力的个体得以生存下来,进一步改善物种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在人类社会中,竞争可以激发个人的潜力和创造力,推动社会的发展。
竞争的压力和挑战可以促使个人不断进步和学习,达到自我完善的目标。
如何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优势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个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1.专注于个人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保持对学习和成长的持续追求。
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在竞争中抓住机会和挑战。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在竞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人际网络,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提高个人的竞争力。
3.保持积极的心态:在竞争中遇到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非常重要。
积极的心态可以帮助我们坚持不懈、克服困难,从而获得更好的成绩和结果。
4.灵活应对变化:竞争环境随时都在发生变化,适应变化并灵活应对是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时刻保持观察和学习的态度,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和方法,适应新的需求和情况。
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与平衡
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与平衡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环境提供的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而自然环境也受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
这种互动关系的平衡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环境的资源。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水、土地、矿产资源等,这些资源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人类社会对水的需求迅速增加,但是自然水资源的供应是有限的。
如果人类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就会导致水资源的匮乏,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土地资源也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
人类社会需要土地进行农业生产和建设,但过度使用土地会导致土地的退化和资源的枯竭。
此外,矿产资源也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能源来源和原材料。
人类需要采掘矿产资源来满足能源需求和生产需求。
然而,过度开采会导致资源的枯竭,破坏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自然环境也受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
人类的工业生产、城市化进程和农业活动等都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和废弃物,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工业活动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了空气、水源和土壤,导致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退化。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建筑、道路、工厂等占用了大量的自然土地资源,破坏了生态系统。
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污染了土壤和水源,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过度捕捞、滥猎和森林砍伐等活动也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平衡破裂。
为了保持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加强对环境的监管和管理。
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大对污染排放的处罚力度,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其次,人类社会应推动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倡导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推广循环经济和资源回收利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压力。
此外,人们应当加强环境教育和意识的普及,增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参与度。
生存与竞争大自然中的生物斗争之道
生存与竞争大自然中的生物斗争之道生存与竞争:大自然中的生物斗争之道自然界是一个充满生机与竞争的地方,各种生物为了生存与繁衍后代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在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中,生物们通过不同的适应性策略、防御机制和竞争方式,努力生存下去。
本文将探讨大自然中生物斗争的多样性和其背后的道理。
第一部分:适应性策略在生物界中,适应性策略是一种生物基因在漫长进化过程中积累的反应方式。
适应性策略使得生物能够适应不同生态环境,提高其生存能力。
这些策略包括形态适应、行为适应和生理适应等。
形态适应是许多生物通过改变身体结构和外观来适应环境的一种策略。
例如,大自然中的鸟类根据其栖息地的类型与资源的可得性,进化出了各种嘴型和鸟喙的形态。
长而尖锐的鸟喙可以帮助捕捉昆虫,而粗壮的鸟喙则适用于开启坚果。
这些形态适应的变化使得鸟类具备了更高的生存竞争力。
行为适应是动物根据环境改变其行为方式的策略。
例如,候鸟会根据季节变化进行迁徙,以寻找更丰富的食物和更适宜的繁殖地。
此外,一些动物也会通过迅速逃避捕食者或者展示威慑行为来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
生理适应是生物在生理上对环境进行调节以适应变化的一种策略。
例如,鳄鱼在寒冷的季节会进入休眠状态,从而节约能量以应对食物稀缺的情况。
类似地,沙漠中的动物拥有特殊的肾脏结构,可以浓缩尿液并减少水分的流失。
第二部分:防御机制为了在大自然中生存,生物们也发展了不同的防御机制来抵御捕食者、疾病和其他潜在威胁。
这些防御机制可以是行为上的、生理上的或者化学上的。
行为上的防御机制包括寻找庇护所、群居行为和伪装等。
例如,某些种类的动物会选择在丛林中居住,以隐藏自己并规避捕食者的注意。
此外,许多群居动物通过形成庞大的集体或者群体来减少各自的暴露面积,从而降低捕食者的猎食成功率。
伪装是许多动物利用具体色彩、形状和姿态等特征,以便更好地融入环境,使捕食者难以发现自己。
生理上的防御机制主要包括特殊的身体结构和具有抗病能力的机体系统。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有着本质的差别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有着本质的差别在自然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完全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无须人的参与;在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是人,而人都是有意识的自觉的人,可以说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内容、过程和结果都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但是历史发展的最终方向是不以任何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而是整个社会的并且世代延续的无数个人意志、个别行动彼此冲突、抵消、叠加等形成的最终结果。
这种最终结果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所以说,社会发展规律是存在并实现于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之中的。
这是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规律的根本区别。
2.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社会进步的决定性是指,社会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性,因而其根本方向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必定如此的必然趋势。
社会进步的选择性是指,社会主体有意识、有目的地向着社会发展的某种可能的目标努力并使之成为现实。
社会进步的选择性与社会进步的决定性是内在统一的。
一方面,社会进步的选择性是在社会进步决定性前提下的选择性;另一方面,社会进步的决定性是在社会进步选择性参与下的决定性,这种社会发展决定性和选择性的统一,从根本上讲就是人类历史过程中客观规律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相统一的表现。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理解这一范畴要特别注意:第一,从量的规定性来看,人民群众任何时候都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从质的规定性来看,人民群众总是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
第二,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略,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历史发展中起推动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又称群众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的翻:史观与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是根本对立的。
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变迁对比
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变迁对比自古以来,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便一直存在着。
在人类史前时代,人们仍是狩猎、采集生活,需要依靠自然环境的赐予来生存。
这时期的人类,相对于自然环境,更多地是被动地接受和适应,而缺乏大幅度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
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逐渐增多,部落和氏族间形成了多样化的社会结构,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随着社会发展日益减弱,同时也呈现出了强烈的剥削和破坏的特征。
直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的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到来,标志着人类社会逐渐转型为“工业社会”,这表现为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控制力上的大幅提升。
工业社会的兴起,带来了更加强大的生产能力和科技力量,促进了生产方式的不断革新、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同时也令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变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控制力一步步加强,然而所有的控制力,都没有实现“不会生锈、永不磨损”的效果。
在全球化和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已经到达了一个必须关注的临界点。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引爆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我们意识到在与外部环境的关系问题上必须有一个新的思考和行为范式。
可见,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成长和变迁中体现了不同的特征。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寻找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分配方式,通过科技革新和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来改善生态环境,进而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未来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变迁,不仅仅是一个固定流程,而是一种长期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需要我们不断捕捉和应对,使之越来越符合人类的发展方向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动物社会行为与人类社会进化的关系
动物社会行为与人类社会进化的关系动物社会行为是指动物在集体中的相互关系和行为表现,包括领地占有、配种、互助、竞争等方面。
动物社会行为与人类的社会行为有很多相似之处,人类社会行为的形成也受到了动物社会行为的影响。
一、基本概念1. 动物社会行为动物社会行为是指在同一环境下,动物为了生存和繁殖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相互关系和行为表现。
动物社会行为主要包括领地占有、配种、互助、竞争等方面。
2. 人类社会行为人类社会行为是指人类在社会中的交往、合作、竞争等行为。
人类社会行为具有复杂性、多样性、文化性等特点。
社会行为受到文化、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
二、动物社会行为与人类社会行为1. 生存竞争动物社会行为中的生存竞争是指动物为了生存所进行的竞争行为。
人类社会行为中的生存竞争则表现为竞争求职、争取资源等行为。
2. 互助合作动物社会行为中的互助合作表现为动物在生活中相互帮助、搭档捕食等行为。
人类社会行为中的互助合作则表现为劳动合作、义务劳动等。
3. 社会规范动物社会行为中的社会规范包括习惯、规则等。
人类社会行为中的社会规范则表现为道德操守、社会行为规范等。
4. 文化规范动物社会行为中的文化规范指的是动物根据习惯和行为模式学习、继承并传承的知识和技能。
人类社会行为的文化规范则指人类的文化传承、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等。
5. 动物社会行为对人类社会进化的影响动物社会行为对人类社会进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人类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也受到了动物社会行为的影响,例如,家庭和亲情的基础来自于灵长类动物的社会行为,人类的社会行为也受到猴子、狗、狼等动物的影响。
6. 人类社会行为对动物社会行为的影响人类社会行为对动物社会行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城市化进程中,有些动物因为失去了自然栖息环境而面临生存危机,而有些动物则因为受人类保护而得到了越来越好的生存环境。
三、结语动物社会行为和人类社会行为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它们互相促进、互相推动着社会的进化和发展。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有机联系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有机联系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人类与自然界的联系始终密不可分。
自然界的种种变化和供给,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有机联系。
首先,自然界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提供了我们生活所需的食物、水源、能源等资源。
从农田到繁华的城市,自然界的产品和资源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基础。
例如,农业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又依赖于自然界的土地、气候和水源等因素。
另外,自然界的能源资源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在现代社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自然界的丰富资源为人类社会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支持。
其次,自然界的变化和灾害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地震、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人类社会在面对自然灾害时需要依靠科学技术和社会组织来减少损失和提高应对能力。
同时,自然界的变化也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全球变暖导致的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已经成为当前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人类社会需要意识到自然界的变化对我们社会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和适应。
第三,自然界中的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的独特之处,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保护水源、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生物多样性也为科学研究和医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人类社会应该认识到保护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平衡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最后,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盲目开发和资源利用也给自然界自身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土地、水资源的过度开发、森林的砍伐以及污染物的排放等行为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和自然资源的枯竭。
为了维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意识到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有机联系,并采取行动来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
减少污染、推动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首先,我们要以以自然为中心,并且承认客观事实。
因为,自然界为我们提供了竞争发展的舞台,并且每一种生物都在为自己在自然界的生存而抗争。
任何一种生物,如果不是考虑自身的生存,而首先是为了其他物种的生存的话,那么它就无疑会被自然界淘汰。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然界是是一切事物的本源,人类本身就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并从自然界那里取得生存与发展的资料;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产生了科学,对自然界的改造产生了技术,人类社会就是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起发展起来的。
近代以后,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把人类社会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要有人类存在,人来便需要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断的同自然界发生相互作用,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密切相连和相互制约。
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只有进行物质生产劳动才能从自然界那里取得他们所需要的生活资料。
人们为了有效的进行劳动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而且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必然会改变自己的社会关系,因此,在劳动发展史中可以找到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
但是在人类与自然环境这对矛盾主体的互动中,人类面临着这样的选择:一是从根本上遵循自然演变规律,追求自身福利持续和渐进的增长;二是自恃对某些局部、阶段性自然规律的掌握,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大肆掠夺,以谋求物质财富的骤增。
在人类思想史中虽然时时都有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闪现,但是,坚信人乃万物之灵,人定胜天的人类中心主义却始终占主导地位,并且一直指导着人类的实践。
这种趋势在19世纪以后表现得尤为突出。
那时,地质构造理论、能量守恒定律和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彻底动摇了中世纪遗留给人们的宗教观,帮助知识阶层建立其科学主义的世界观。
牛顿和莱布尼茨以不同的方式发明的微分学,笛卡尔创立了座标系和流数法,门捷列夫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表。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因素及其影响差异分析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因素及其影响差异分析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人类需要自然界提供食物、水源、空气等物质,同时也在自然界中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不断地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和利用。
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而其中包含的因素和影响也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人类社会中的技术因素对自然界的影响是显著的。
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可以更加高效地开采自然资源,提高生产力和生活质量。
但是,部分技术的使用也会产生负面影响,例如能源的过度使用会导致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一些化学物质的使用会损害健康。
因此,如何平衡技术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人类社会的经济因素对自然界的影响也应该受到重视。
经济的增长需要大量的自然资源,产生大量的环境污染物和温室气体。
这些污染物和温室气体会对大气、水体、土壤等自然资源产生影响,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是现代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
再次,人类社会的文化因素也会影响自然界。
文化的传递和演变会改变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关注度,从而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使用产生影响。
例如,一些文化认为大自然是神圣的,就会更加尊重生态平衡和自然环境。
而现代社会中一些消费主义和短视利益的观念则会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的破坏。
因此,如何培养和传承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最后,自然界的因素也与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例如,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因素会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而野生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重要的资源。
因此,如何通过适应性和合理利用这些自然要素来提高生产力和生活质量,也是社会进步和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总之,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影响差异性。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注意平衡技术、经济、文化和自然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倡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八年级下生物生存竞争
八年级下生物生存竞争一、引言生物生存竞争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从古至今,生物为了繁衍生息,不断进行着激烈的竞争。
无论是微观世界的细胞,还是宏观世界的动植物,都在竞争中努力求生存、求发展。
生物生存竞争不仅是生物进化的动力,也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因素。
二、生物生存竞争的基本原理1.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生物生存竞争的核心机制。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生物种群个体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某些个体在生存和繁殖上具有优势。
通过一代代的优胜劣汰,物种逐渐进化,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2.适者生存在生物生存竞争中,只有适应环境的个体才能生存下来。
这种适应性不仅体现在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等方面,还体现在行为和生存策略上。
适者生存是生物生存竞争的基本规律。
3.生物多样性生物生存竞争促使物种多样化。
生物种群之间的竞争使得物种分化,形成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为各种生物提供生存空间。
三、生物生存竞争中的角色1.捕食者与被捕食者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生存竞争是最直接的。
捕食者为了获取食物,不断提高捕猎技巧和策略;被捕食者则通过伪装、保护色、警戒等方式,提高自己的生存几率。
2.竞争与合作生物生存竞争中也存在着竞争与合作。
生物种群之间为了资源、空间等原因而展开竞争,同时也在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
例如,共生现象就是生物之间相互合作的一种形式。
四、生物生存竞争与人类社会1.人类生存竞争的体现在人类社会中,生存竞争同样存在。
人们为了生活、学习、工作等目的,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2.生存竞争中的道德与法律人类社会在生存竞争中,逐渐形成了道德和法律规范。
这些规范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竞争。
3.人类如何应对生存竞争面对生存竞争,人类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自身能力提升,培养团队精神,同时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生物生存竞争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不仅推动了生物进化,还启示人类如何应对竞争。
人、社会、自然界三者的关系是什么?
人、社会、自然界三者的关系是什么?
上小学阶段,90年代,
自然书上定义自然,记忆尤新
什么是生产力:人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那时候不理解,现在觉得定义是不合理的,
第一,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现在认为自然是一种规律
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第二: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是独立的个体,又不是独立的个体,人这一辈就在关系中生活,生存,
首先人要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与自己相处的能力),其次人要处理好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他人就是社会的一部分),其次人要处理好与物的关系(物体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
总之:人这一辈子就是活在关系中,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不会漏掉每个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与人类社会的生存竞争的区别与联系
姓名:陈江学号:20122100236 学院:生化学院科目:生物进化与进化思维
达尔文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后来他又发表了《动物和植物在家养条件下的变迁》、《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充实了他的进化学说的内容,称为达尔文进化论或达尔文主义。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是人类对生物界认识的巨大成就基本确定、证实了生物的进化过程,使生物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有力地推动了近代生物学的发展,把人类对然界的认识引向一个新的时代,并为生物学研究方法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在达尔文学说的体系中,最主要的是自然选择学说。
达尔文把生存斗争,即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称为自然选择。
达尔文进化论即物种选择论,其核心是生存斗争,其实质是弱肉强食,其结果是优胜劣汰。
自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学说问世以来,有无数的人尝试用它来解释社会发展现象。
进化论大师赫胥黎在《进化论与伦理学》中已经颇具说服力的证明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只适用于植物和动物,而不适用于人类社会。
但令人困惑的是,我们不但常常在现实中看到人与人之间、政党与政党之间直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而且我们还竭力颂扬竞争、不遗余力的提倡竞争。
我们总结计划经济失败的原因,也总是把生产者之间没有竞争,不能调动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列在显著的位置。
似乎谁也无法否认,社会如果没有竞争,人类就无法生存,更不能发展。
在前人类时代,人种的前身无疑也是动物。
在亿万年进化的过程中,完全遵循了生物进化的法则,在与同类和异类进行竞争中产生了有优势特性的变异种,赢得了自然选择而生存下来。
然而人种的出现,却使这条进化路线产生异化,出现了完全不同的进化方式。
人类之所以能够取得比其它动物优越得多的竞争优势,是因为人类先是在小的群内而后在更大的范围内成功的削弱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这种削弱竞争的途径并非靠种群自身的特殊生理结构和特殊的繁殖方式。
但是,关于这个问题,除了仅仅是理论上的计算外,我们还有更好的证明,无数的事例表明,自然状况下的许多动物如遇环境对它们连续两三季都适宜的话,便会有可惊的迅速增加。
还有更引人注意的证据是从许多种类的家养动物在世界若干地方已返归野生状态这一事实得来的;生育慢的牛和马在南美洲以及近年来在澳洲的增加率的记载,如果不是确有实据,将令人难以置信。
植物也是这样;以外地移入的植物为例,在不满十年的期间,它们便布满了全岛,而成为普通的植物分布到喜马拉雅了。
在这些例子中,并且在还可以举出的无数其他例子中,没有人会假定动物或植物的能育性以任何能够觉察的程度突然地和暂时地增加了。
明显的解释是,因为生活条件在那里是高度适宜的,结果,老的和幼的都很少毁灭,并且几乎一切幼者都能长大而生育。
在自然界的生存斗争中各种动物都会遇到许多敌人。
不能保护自己的动物就不能生存,能生存下来的动物都有保护自己的方法。
自然界动物繁多,其避敌方法也丰富多彩。
1、保护色
生活在池塘边的青蛙,身体颜色跟水边草地的颜色差不多,这样的体色可以使其不易被蛇别的敌害发现。
除青蛙外,具有保护色的动物还有很多,如北极熊、比目鱼、变色龙等。
2、警戒色
某些有恶臭戴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叫警戒色,如黄蜂腹部黑黄相间的条纹,就是一种警戒色。
鸟类被黄蜂鳌过一次,会记忆很久,再见到黄蜂时就会很快躲开。
警戒色能够使一些动物预先发现敌人,有助于动物的自我保护。
3、拟态
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戴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戴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称为拟态。
如:竹节虫的形状像竹节;尺镬的形状像树枝;枯叶蝶像一片枯叶。
具有拟态的生物很难被敌害发现。
4、善跑
有些温顺的动物,具有善跑的本领,遇到敌害时会飞速奔跑躲避,如羚羊、鹿、兔子等。
这种“走为上计”的休眠某些体温调节功能不全的变温动物,不适应寒冷的环境,则采用休眠的方法来度过严冬,如蛙、蛇、晰蝎等。
舍弃有些动物在遇到敌害时,会舍弃自己身体的某些部来保存性命,如壁虎断尾避敌、海参抛出肠肚保命。
特殊结构穿山甲体表的鳞片好像盔甲一样,可以保护自己;软体动物中的河蚌、田螺、蜗牛等体外的贝壳,乌龟体外坚硬的龟壳,都有避敌和保护自己的作用。
5、装死
有些动物遇到敌害追赶时采用装死的方法保护自己。
如美洲负鼠就是用假死的办法来脱离危险的。
装死之所以能保护自己,是因为肉食动物一般不愿吃死的动物。
6、躲藏
一些胆小的动物遇到敌害就逃之夭夭,躲得无影无踪,如老鼠。
这种“惹不起、躲得起’的方针是它们保护自己的良策。
7、特殊物质有的动物利用体内放出的特殊物质保护自己。
如:黄鼠狼遇到敌害时放臭屁来驱敌;乌贼、章鱼在遇到危险时会喷出“墨汁”使周围水域变黑,在“黑幕”的掩护下迅速逃走。
每一个物种在不同的生命时期、不同的季节和年份,大概有多种不同的抑制对其发生作用;其中某一种或者某少数几种抑制作用一般最有力量;但在决定物种的平均数或甚至它的生存上,则需要全部抑制作用共同发挥作用。
在某些情形里可以阐明,同一物种在不同地区内所受到的抑制作用极不相同。
当我们看到密布在岸边的植物和灌木时,我们很容易把它们的比例数和种类归因于我们所谓的偶然的机会。
但这是何等错误的一个观点!谁都听到过,当美洲的一片森林被斫伐以后,那里便有很不同的植物群落生长起来;但人们已经看到,在美国南部的印第安的废墟上,以前一定把树木清除掉了,可是现在那里同周围的处女林相似,呈现了同样美丽的多样性和同样比例的各类植物来。
在悠长的若干世纪中,在每年各自散播成千种籽的若干树类之间,必定进行了何等激烈的斗争;昆虫和昆虫之间进行了何等激烈的斗争——昆虫、蜗牛、其他动物和鸟、兽之间又进行了何等剧烈的斗争——,它们都努力增殖,彼此相食,或者吃树、或者吃树的种籽和幼苗,或者吃最初密布于地面而抑制这些树木生长的其他植物!将一把羽毛向上掷去,它们都依照一定的法则落到地面上;但是每枝羽毛应落到什么地方的问题,比起无数植物和动物之间的关系,就显得非常简单了,它们的作用和反作用在若干世纪的过程中决定了现今生长在古印第安废墟上各类树木的比例数和树种。
自然界通过生存斗争导致优胜劣汰的现象不少,这是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一种发展机制。
但严格说来,不同个体之间的生存斗争导致优胜劣汰的物种选择的事例并不普遍。
把优胜劣汰的生存斗争当作一种普遍的原则和进化的主要动力,大有商榷的必要。
在自然界,生物进化包含相互受益和相互制约两类机制,优胜劣汰的生存斗争仅仅是制约机制中的一种,而不是制约机制的全部内容。
自然界对物种选择开了个大玩笑,越是优等的、胜而为王的、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动物其繁殖率往往越来越低,种群的个体数越来越少,一些正在被淘汰的、濒临灭绝的种属,竟然就是它们,我们人类现在致力于保护和拯救的珍稀濒危生物,不少都是些
高等种属。
温存可爱的大熊猫濒临灭绝,凶狮猛虎也濒临灭绝。
按照达尔文进化论,优胜劣汰, 岂不是灭绝活该,为什么人类现在要化很大力气保护和和拯救濒临灭绝的生物种属,另一个方面,许多“劣等”的、处于食物链底层的简单生物种属,包括一些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它们比人类及其他高等生物早出现几百万年、几千万年到几亿或几十亿年,却至今盛演不衰。
物种选择、优胜劣汰理论与这些现象大相庭径人类应用自然法则,利用杂交优势原理创造了小麦、水稻等作物优良品种,实现大幅度增产奇迹这些现象也与物种选择、优胜劣汰风牛马不相及。
生物种间甚至属间的杂交时有发生,在植物界的物种形成途径中,杂交使染色体多倍化是常见的。
这种杂交优势不是来自物种选择、优胜劣汰的结果,而是多样性协同进的表现正是这种遗传多样性的存在,乃是群体稳定和进化的基础。
过去按照物种选择、优汰的原理进行育种,周期长而成效低,存在许多问题。
利用杂交优势原理,才快速高效创造了些优良物种,为人类赢得了资源。
就自然选择机制而言,达尔文进化论所强调的自然选择作用, 主要是对个体差异的选择,遗传学家则强调基因的选择然而,随着研究的进展,人们认识仅从个体的选择作用难以说明生物进化,因而从生态学角度提出了在不同生态学水平上的选择作用,包括群体选择、物种选择及群落和生态系统选择等概念,这些选择作用是近二、三十年进行的研究,虽然仍有争议,但无疑丰富和发展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
生物多样性和协同进化论承认生物多样性是认识协同进化论的前提出发点协同进化论与达尔文进化论不同。
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关系——当作广义用的生存斗争这一名词——按几何比率的增加——归化的动物和植物的迅速增加——抑制个体增加的性质——斗争的普遍性——气候的影响——个体数目的保护——一切动物和植物在自然界里的复杂关系——同种的个体间和变种问生存斗争最剧烈:同属的物种间的斗争也往往剧烈——生物和生物的关系是一切关系中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