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植物营养学2-06.09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2) 运输蛋白 (transpoot protein) (图2-19)
2. 主动吸收
特点: 1)逆电化学势(或浓度)梯度积累 2)运转过程中溶质的化学性质不变 3)大部分符合Michaelis-Menten曲线的底物饱和动力学原 则 4)与酶促反应类似,具有较高的温度系数 5)具有严格的底物专一性 6)消耗代谢能量
1、 作用
1) 矿化分解有机质、释放养分。 2)产生和分泌有机酸等物质,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 3)固定和转化大气中的养分供应植物利用。 4)产生释放生理活性物质,促进根生长和养分吸收。
(三) 菌根(图2-8)
指土壤真菌与根系建立共生关系所形成的共生体。
菌根真菌包括担子菌、子囊菌、藻状菌,可侵染2000种植物。
第二章 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二) 根的形态、构型特性与养分吸收
1、根形态与养分吸收
可用根数量(LV或LA)反映根形态 2、 根构型与养分吸收(图2-4) 对土壤中难移动养分(如P)的吸收影响大 3、不同根类型组合与养分吸收(图2-5)
不同根类型植物搭配种植有利于吸收土壤养分
4、根分布状况与养分吸收(图2-6) 密植,土壤养分利用率高
第二章 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已证实原生质膜上存在:
阳离子(K+、Ca2+、H+、Na+)通道
阴离子(苹果酸离子、NO3-、Cl-)通道 水通道(aquaporin) 主要分:配位开启通道和电压门控通道两种(图2-14) 配位开启通道:与配位结合,打开
电压门控通道:外界电压变化,打开
膜片钳技术(patch clamp) (图2-15) 离子通道的存在与细胞内渗透压调节(如K+、 Cl-通道) 、外 界环境信号传递(如Ca2+通道)有关。
第二章 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能量来源:光、氧化、还原、ATP水解、已有的溶质梯度
根据能量来源分为(图2-20) : 1)初级主动吸收(primary active transport) 能量直接来自化合物或光合能所转化的电化学势梯度,属 于同一底物的单向吸收,又称单一吸收(uniport) 2)次级主动吸收(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 能量来自已有的电化学势梯度(H+ 或Na+)转化为新的电化学 势梯度而产生的能量。分为: 共吸收(symport):如糖—H+共吸收 反吸收(antiport):如Na+/H+反吸收 [组吸收(group transport )]
第二章 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2)离子泵假说(图2-26)
Hodges(1973)提出。认为:
少量阳离子的进入,活化膜上ATP酶(泵),ATP水解产生H+, H+被泵出膜外,形成跨质膜的质子梯度(Δ pH)而产生暂时的电 化学势梯度,促使膜外阳离子进入细胞。 ATP ADP- + H2PO4-(磷酰基) H2PO4- + H2O H3PO4 + H+ ADP- 同时水解产生OH- ,也被排出膜外,引起阴离子的反向 运输进入细胞内。 ADP- + H2O ADP- + OH-
不定根 (adventitious root)
第二章 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根的解剖学特点与养分的吸收(图2-2)
根分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根毛区、成熟区 养分吸收旺盛部位:分生区、伸长区 养分吸收最快最多部位:根毛区 二、根的形态、构型特性与养分吸收
(一) 根的形态、构型概念(图2-3) 根形态: 指根系的形态学特征,常用根数、根长、根表面 积、根分枝数、根毛数量和长度等参数描述。 根构型: 指同一根系中不同类型根(直根系)或不定根 (须根系)在生长介质中的空间造型和分布(Lynch,1995), 包括三维空间分布和二维平面分布。
第二章 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Ca2+-ATP酶可分: (1) PM型(plasma membrane):位于原生质膜 (2) ER型(endoplasmic reticulum):位于内质网 (3) V型(vacuole):位于液泡 PM型和V型需钙调蛋白激活 3) H+-焦磷酸酶 位于液泡膜,能量来自焦磷酸 4) ABC型离子泵(ABC transport) ATP束缚盒式转运子(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 功能:将细胞次生代谢物、生物异源物运输入液泡,维持 细胞正常的生理生化功能。
③ 菌根扩大了根的吸收面积 (主要原因)
第二章 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五、植物养分吸收的遗传特性
1.选择性(表2-3)
2.累积性 3.基因型差异 (表2-4)
第二章 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二节 植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机制
3个过程:养分向根表迁移、进入质外体、进入共质体
一、养分向根表的迁移 (一)截获(interception) (图2-9 ,图2-10) 主要为阳离子,Ca2+、Mg2+ (二)质流(mass flow)
第二章 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一节 植物根系生物学特性与养分吸收(图2-1)
主根 (tap root)
直根系 (tap root system) 根系 须根系 基根 (basal root) 不定根 (adventitious root) 种子根 (seminal root)
(fibrous root system)
第二章 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主动吸收机制
1)载体假说
依据: (1) Michaelis-Menten酶动力学(图2-21) (图2-22) 养分流出速率低时适用 (2) 离子吸收的二重图形及多重动力学(图2-23)
如K+、NO3-、Rb+吸收;SO42- :多重性理论(跳动性理论)
(3) 载离子体(图2-25) 如缬氨霉素、无活性菌素、恩镰孢菌素、短杆菌肽
第二章 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原生质膜上还存在受Ca2+调节、接受和传递外界信号刺激的 通道。其接受和传递外界信号的过程(图2-18) : ① 膜上接收器(receptor)接收外界信号 ② 膜上Ca2+-ATP酶活性改变 ③ 打开Ca2+通道 ④ 导致原生质Ca2+浓度变化 ⑤ 信号导致Ca2+从内部贮存的Ca2+库中释出 ⑥ 产生次级信号,如IP3 ⑦ 提高自由Ca2+浓度,改变束缚Ca2+蛋白(Ca2+-BP)活性 ⑧活化一系列酶,导致细胞最终的反应。
吸收速率:v=PAc
P:离子渗透系数 c :细胞膜两侧溶质浓度差
2)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A:面积
指借助离子通道或转运蛋白沿着电化学梯度穿过生物膜的 运输过程。
有两种机制:离子通道、转运蛋白 (1) 离子通道 (ion channel) 生物膜上的一些贯穿双重磷脂层的蛋白,其分子的多肽链 以某种形式折叠成ß螺旋而形成一条能透过一定类型离子的通 道。
第二章 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3)转运子(transporter) (图2-28)
指植物细胞膜上具有控制溶质或信息出入膜的蛋白质体系。
被动吸收中:这类蛋白通过构型变化形成离子通道 主动运输中:这类蛋白通过构型变化将离子翻转运入膜内 转运子由500~600个氨基酸组成,包含亲水性的跨膜域和 环,有9-14个跨膜域; 含12个跨膜域的转运子包括两种拓扑学结构: 非6+6模式:SO42-转运子 6+6模式:大多数的PO43-、NO3-转运子
三、养分进入共质体 (一)生物膜结构(图2-12) (二)溶质的跨膜运输 1、被动吸收(passive transport) (图2-13)
1)被动扩散(passive diffusion)
指溶质沿着电化学梯度、不需要借助任何转运蛋白而透过 生物膜的运输过程。遵循Fick定律:
第二章 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二章 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离子泵类型
1) H+-ATP酶(图2-27)
功能:水解ATP、产生H+、降低膜内pH (1)F型:存在线粒体、类囊体、(叶绿体)中。由F0、F1两部 分组成, F0穿过膜形成透过H+的导管, F1水解ATP (2)V型:存在液泡膜及其他细胞器膜中,由V0、V1两部分组 成, V0、V1功能与F0、F1相似 2) Ca2+-ATP酶 功能:将Ca2+泵出原生质,维持原生质正常Ca2+浓度范围。
第二章 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三、根的生理特性与养分吸收
(一) 阳离子交换量
有一定关系,尤其钙、镁,但是对一价阳离子吸收影响小 (二) 根的氧化还原能力 根氧化力强,吸收养分能力强,尤其对水稻 根还原力对以还原态吸收的养分重要,如铁、硝态氮
(三) 根的代谢和酶活性
1) 根呼吸 2) 酶活性
第二章 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二章 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1、分类
根据形态结构,分为内生、外生、石南、乔木和兰属菌根。其 中最重要的:外生菌根(ectomycrorhiza)、
内生菌根(endomycrorhiza)
2、菌根促进植物吸收养分的原因(表2-2)
① 菌根真菌的外分泌物促进难溶物溶解 如草酸——难溶性磷酸盐;磷酸酶——有机磷 ② 菌根真菌改变了寄主根的吸收特性 分泌激素、生长调节剂;直接提供根系养分
第二章 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按照养分转运方向可分:内流型、外流型离子通道
内流型离子通道: (图2-16)
为多基因控制家族—shaker family(摇动家族)的成员,属于 电压门控通道。多数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如AKT1通道(如K+ 内流型通道),由6个跨膜域(domain)组成,在第5和第6跨膜域 之间有一个插入膜内的环,构成通道的洞跨膜域(p-domain)。 外流型离子通道: (图2-17) 如K+外流型通道KCO1为双洞型依赖于原生质Ca2+浓度的离子 通道(Ca2+-dependent channel),属于配位开启通道。
四、根际效应与养分吸收
(一) 根系分泌物(图2-7)
1、无机物 CO2、矿质盐类 根系分泌CO2作用:微生物繁殖;酸化介质、溶解养分 2、有机物
1)种类:小分子、大分子有机物
2)作用:改善根际性状;微生物繁殖;保护根尖 3)影响根系分泌因素:缺素、有害元素等
第二章 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二) 根际微生物
第二章 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离子泵假说的支持点:
Baidu Nhomakorabea
(1) 较好地解释了ATP酶活性与阴离子吸收的关系 (2) 在离子膜运输过程方面与现代化学渗透学说相符合 (3) 在能量利用方面与载体假说理论基本一致 (4) 已被证实有离子泵的存在
阳离子吸收: 大部分不需要启动质子泵,但K+需要 阴离子吸收: 与OH-反向运输 与H+同向运输,如H+/H2PO4- 、 H+/NO3-
第二章 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由跨膜域形成的圈状结构贯穿膜两侧,溶质通过之逆电化 学势梯度进入膜内,由膜上质子泵提供能量; 由膜外亲水环或/和跨膜域洞内表面形成的临界域(critical domain)决定转运子对离子的专一性,临界域还影响离子与转 运子的结合能力(Km值); 养分跨膜运输速率决定于膜上转运子的数量和活性; 转运子在膜上转化速度极快,但是在短时间的特定范围内, 养分运输速率主要取决于转运子的活性; 转运子上有许多能被磷酸化、脱磷酸化、糖基化的位点, 因而凡影响磷酸化、脱磷酸化、糖基化的因素都影响转运子活 性。
De=D1f(1/b)
D1:水溶液中离子扩散系数 :土壤含水量(容积%) f :土壤曲率系数 b:离子在土壤—液相间的缓冲能力 b=dcs /dcl Dcs:离子在固相中浓度
dcl:离子在液相中浓度
第二章 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二、养分进入质外体(图2-11)
质外体(apoplast)、共质体(symplast)定义
第二章 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分离转运子的方法: 1)异源基因表达法(heterologous expression) (图2-29) : 酵母,该技术关键在于通过化学或放射性诱变等方法获得不 能吸收该特定离子的酵母突变体。 2)杂交筛选法(hybridization screening) 常见、较成熟,但是需要有前期工作结果作为基础来设计 探针。 遗传密码已经被破译的一些转运子(表2-7):
移动性大的养分:NO3-、Cl-、SO42-、Na+
(三)扩散(diffusion) Fick第一定律:
第二章 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Jd=-DA(dc/dx) (表2-5 表2-6 )
Jd:扩散速率(mol/s) A:扩散面积(cm2) 有效扩散系数 D:扩散系数(cm2/s) dc/dx:浓度梯度(mol/cm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