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超个人心理学几个主要理论问题的辨析

合集下载

超个人心理学研究评析

超个人心理学研究评析

超个人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由心理学家马斯洛、苏蒂奇、等人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之上中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学派。

它关注个人及其潜能的充分实现,关注超越个人的经验和精神生活,试图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的知识体系之中。

它把西方的心理学和东方宗教文化成功地结合了起来,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在意识、意识训练、治疗等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回答了一些以往的心理学所无法回答的问题,推动了整个心理学的发展,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注。

1 超个人心理学产生任何一种心理学思想、学说、和学派,既非从天而降,也不是从头脑中臆造出来的,而是有其特定历史原因的,促使超个人心理学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人本主义心理学无力解决当时的很多社会矛盾。

战后,西方国家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空前富裕,但精神生活却陷入了极大的困境,价值瓦解、理想泯灭、人性裂变、毒品泛滥等社会问题严重。

同时,人本主义过分强调自我实现的弊端,导致了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恋狂似文化。

就像维兹说的一样:“(人本主义心理学)已经变为宗教……基本上是自我朝拜。

”这迫切要求一种超越自我中心的文化来改变这种现状。

马斯洛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他去世的前一年,在他著名的需要层次论的自我实现需要之上增添了超越性的需要。

其次,东方文化的传入。

这些东方文化包括中国的儒家、道家、禅宗,印度哲学和印度佛教,伊斯兰的宗教与哲学思想,以及日本的神道和禅宗。

东方心理学思想传统注重灵性的修持和个人意识的超越,强调以静制动、天人合一。

这恰是西方心理学所缺乏的,对他们来讲是一种全新的思路,引起了西方心理学家的极大兴趣。

超个人心理学就是把这种东方心理学思想传统与现代西方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2 超个人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2.1 意识理论:意识状态的转变和意识发展的模式是超个人心理学的两个主要内容。

意识状态的转变其核心是意识论,它是超个人心理学的基础,在超个人心理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超个人主义心理学

超个人主义心理学

超个人心理学一、简介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

它是人本心理学充分发展的结果, 也可以说它是人本心理学的派生物。

苏蒂奇(AnthonyJ.Sutich,1907—1976) 在其主编的《人本心理学杂志》1968年第1期上撰文宣称:“心理学中的第四势力,即超个人心理学正在形成。

”当年人本心理学兴起的时候就将行为主义视为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精神分析为第二势力, 自称人本主义为第三势力。

随着人本心理学被主流心理学所承认, 到1960年代中期, 一些人本心理学的领袖人物, 包括马斯洛(Abraham Maslow, 1908—1970) 和苏蒂奇等人经常讨论超越人本主义的问题, 他们越来越不满人本心理学只关注个体的自我及其实现, 意识到应该将自我与个人以外的世界和意义联系起来, 这个领域属于超越的领域或超出自我关怀的精神生活领域。

于是他们开始酝酿一种关注这一领域的心理学, 自称这种心理学为第四势力心理学, 或超个人心理学。

如果从方法论和学术渊源上下定义, 那么, 超个人心理学可以被理解为这样一个学派, 它试图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系统中。

世界精神传统和现代心理学是两种关于人自身的知识体系, 前者是指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传统宗教和哲学, 其中包含着对人及其精神生活的理解和践行方式, 但不是以现代科学的方法和系统化的表达方式存在的; 后者包含着对人的身体与心理的科学研究, 但这种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割断了与世界精神传统的联系。

超个人心理学对世界精神传统和现代心理学持同等尊重态度, 试图将二者结合起来,并加以创造性地综合, 进而提供一种包含身体、心理和精神(body—mind—spirit) 的架构来全面地认识我们自己。

简言之, 超个人心理学就是关于个人及其超越的心理学, 是试图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系统中的一个学派。

超个人心理学

超个人心理学
可能會反映出相當不同層次的需求,可能只是要賺取薪水獲得溫 飽, 或是想要有出色的工作表現,獲得眾人的尊敬與肯定, 也有可能足出自於強烈的不安全感,想要累積一定的財富, 或者是要尋求個人的自我實現。
2013/7/26
大仁技術學院醫管系
8
二.人本主義的重要概念
(一)相信人性的需求有向上提昇的動能 (二)本能與實現傾向 (三)自知與自決 (四)自我實現的氛圍
『制約我』及『積極我』是不一致、衝突的,是不同 的生活經驗。 心理治療師則以同理、真誠、無條件的關注,來達到 『積極我』及『制約我』之間的統整,重新得到一個 被肯定與自我實現的機會。
2013/7/26 大仁技術學院醫管系 17
五.同理心訓練
人的習性是以自我為中心來檢視這個世界, 並將從小所經驗與學習的事物形成一種用 來認知這個世界的基礎,有了這些基礎可 以協助我們快速且簡捷的來辨識周遭的人、 事、物,並據以做出適應的行為。 同理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能力 同理是一種違背人性的作法。 人們需要學習同理
Chapter 5 人本主義與超個人心理學
2013/7/26
大仁技術學院醫管系
1
人本主義與超個人心理學
前言 第一節 人本主義
一.Maslow需求理論 二.人本主義的重要概念 三.人本主義的代表人物 四.人本主義對心理治療的影響 五.同理心訓練
第二節 超個人心理學
一.超個人心理學的時代背景 二.超個人心理學宣言 三.超個人心理學與『超心理學』之不同 四.小 結
2013/7/26 大仁技術學院醫管系 13
三.人本主義的代表人物
(一) 、馬斯洛(Maslow)
馬斯洛是一個極為重要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他認為自我實現的人: 1.能運用潛能,充分發揮個人的功能,對周遭的人和工作有所幫助。 2.能自主自發,了解自己的態度和價值觀,並自我導向出特定的行為。 3.能肯定美感的價值,相信美感是人生一個很重要的事物。 4.願意探索前因後果,了解人跟人的關係。 5.能真正接納自己和別人。而在接納當中,不輕易地憎惡或是嫌棄自 己或是任何一個人。 6.體驗神祕和超越的內在經驗,一個自我實現的人會對自己的內在經 驗好奇,透過打坐或禪修等方式,提升自我實現的能力。

超个人心理治疗的基本理念与主要技术

超个人心理治疗的基本理念与主要技术

超个人心理治疗的基本理念与主要技术刘歌1,陈军2【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超个人心理治疗的基本理念,然后着重分析了超个人心理治疗主要技术中的沉思的主要技术、致幻剂治疗与意识状态转换、身体治疗的技术与训练,最后对超个人心理治疗的基本理念与博大和高远的胸怀进行了简要述评。

【期刊名称】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13)001【总页数】3【关键词】超个人心理学;超个人心理治疗;基本理论;主要技术超个人心理学是在心理治疗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因此,要研究超个人心理学就必须探讨其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超个人心理治疗学家在临床实践中对超个人心理治疗的概念、原则等作了比较明确的说明,也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理论观点,创造了大量超个人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技术。

他们认为,超个人心理治疗就是要促进患者产生对终极意识状态的超个人体验,从而达到扩展意识的目的。

从技术的层面讲,超个人心理治疗“应用广泛的技术,在生理方面,有舞蹈、节食、户外运动、按摩、瑜伽等;在情趣方面,有音乐、艺术、游戏疗法、生物能量学、TA技术等;在心理上,有语言、哲学、数学等;在个人统整上,有精神分析、存在分析、行为矫正等;在灵感上,有指导性幻想、自我催眠等;在精神上,有禁欲、祷告、入静等;在个人与超个人的统一上,有佛学、禅宗、瑜伽等”。

其中很多技术有严格的科学标准,并得到很多生物科学和神经科学的支持。

下面主要介绍超个人心理治疗的基本理念与主要技术。

一、超个人心理治疗的基本理念超个人心理治疗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对人类本性、精神痛苦、意识转换、治愈和潜能的一些基本理念,成为超个人心理治疗学家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背景关系。

治疗者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理念。

(一)世界万物的多元性超个人心理治疗学家认为,世界万物之间存在着基本的相互联系和统一,每一个方面或成分都是一个更大统一体的一部分。

因此,在心理治疗中治疗者要坚持这种多元的观点。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否认差异,而是认为这些差异处在事物的表面,不是终极性的。

浅谈超个人心理学

浅谈超个人心理学

浅谈超个人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心理学分支,旨在研究个体超越个人身份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变化。

它关注的是个人在社会和群体环境中的行为、情感和思维的变化。

本文将对超个人心理学进行浅谈,探讨其研究内容和意义。

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群体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集体心理学等方面。

群体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变化。

集体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群体行为中的心理表现和心理变化。

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研究个人在群体中的心理过程。

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了解个体在群体中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表现,揭示集体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从而提高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身份和角色都是多变的,面对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和群体关系,了解个体的超个人心理变化对于个体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超个人心理学对于教育、组织管理和社会治理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影响。

在教育领域,了解学生的超个人心理变化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在组织管理领域,了解员工在集体中的心理表现可以优化组织的人力资源配置和管理方式,提高组织的协作效率和绩效。

在社会治理领域,了解公众的超个人心理变化可以更好地制定社会政策和宣传策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

实证研究通过实际的数据收集和分析,验证假设和理论,从而获得科学的研究结论。

理论研究通过整合和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提出新的理论框架和解释模型,从而指导实证研究的进行。

在实证研究方面,超个人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案例分析等。

问卷调查通过给被试者发放问卷,了解其在群体中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表现。

实验研究通过对被试者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表现。

案例分析通过深入研究个体在具体情境下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表现,从而找出普遍规律和心理机制。

超个人心理学简介

超个人心理学简介

• 苏蒂奇其人其事
苏蒂奇12岁 1919年 的时候, 苏蒂奇 岁(1919年)的时候,在一次棒球比 赛中受伤,导致风湿性关节炎,18岁时 岁时( 赛中受伤,导致风湿性关节炎,18岁时(即1925 全身严重瘫痪,医生认为他活不了多久。 年)全身严重瘫痪,医生认为他活不了多久。在 以后50年的生涯中 他被限制在轮床(gurney)上。 年的生涯中, 以后 年的生涯中,他被限制在轮床 上 这是一种不同于轮椅(wheelchair)的装置,它可以 的装置, 这是一种不同于轮椅 的装置 调整高低和体位,但不能移动。如果需要移动, 调整高低和体位,但不能移动。如果需要移动, 必须靠他人帮助将其架到人力的或电动的轮椅上, 必须靠他人帮助将其架到人力的或电动的轮椅上, 再推动或开动轮椅。在住院期间, 再推动或开动轮椅。在住院期间,一些护理人员 经常与他讨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并寻求他的忠告, 经常与他讨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并寻求他的忠告, 这种情形持续了13年 这种情形持续了 年。1938年,他正式成为一个盲 年 人社区组织的咨询师。 人社区组织的咨询师。1941年,他作为个人和团体 年 的咨询师已经获得很高的声誉, 的咨询师已经获得很高的声誉,于是他自己开业 并成为专职的咨询师。 并成为专职的咨询师。
60年代末 , 许多人本心理学家 , 年代末, 许多人本心理学家, 年代末 包括马斯洛和苏蒂奇, 包括马斯洛和苏蒂奇 , 逐渐感受 到人本心理学的局限性。 到人本心理学的局限性 。 这并不 意味着人本心理学走错了路, 意味着人本心理学走错了路 , 而 是他们觉得人本的范式对人性的 理解还不够充分, 理解还不够充分 , 需要一种比人 本心理学更广阔更开放的范式。 本心理学更广阔更开放的范式。 苏蒂奇后来回忆了他们当时的 思想形成过程: 思想形成过程:

浅析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理念

浅析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理念

浅析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理念作者:逯苗裴爱田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学术版》2009年第09期摘要:超个人心理学是19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它是研究个人及其超越的心理学。

它对于人的理解与传统心理学很不相同,本文试图对它的基本理念进行阐述。

关键词:心理学基本理念0引言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它是人本心理学充分发展的结果。

当年人本心理学兴起的时候曾将行为主义视为心理学的第一势力,精神分析为第二势力,自称人本主义为第三势力。

随着人本心理学被主流心理学所承认,到六十年代中期,一些人本心理学的领袖人物,包括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和苏蒂奇等人,他们经常讨论超越人本主义的问题,越来越不满人本心理学只关注个体的自我及其实现,意识到应该将自我与个人以外的世界和意义联系起来,这个领域属于超越的领域或超出自我关怀的精神生活领域。

于是他们开始酝酿一种关注这一领域的心理学,自称这种心理学为第四势力心理学,或超个人心理学。

如果从方法论和学术渊源上下定义,那么,超个人心理学可以被理解为这样一个学派,它试图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系统中。

世界精神传统和现代心理学是两种关于人自身的知识体系,前者是指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传统宗教和哲学,其中包含着对人及其精神生活的理解和行为方式,但不是以现代科学的方法和系统化的表达方式存在的;后者包含着对人的身体与心理的科学研究,但这种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割断了与世界精神传统的联系。

超个人心理学对世界精神传统和现代心理学持同等尊重态度,试图将二者结合起来,并加以创造性的综合,进而提供一种包含身体、心理和精神(body-mind-spirit)的架构来全面地认识我们自己。

简言之,超个人心理学就是关于个人及其超越的心理学,是试图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系统中的一个学派。

超个人心理学ppt

超个人心理学ppt

11、沉思状态 12、迷离状态 13、遐想状态 14、白日梦状态 15、内部扫描 16、木僵状态 17、昏迷状态 18、储存记忆状态 19、扩大的意识状态 20、正常觉悟意识状态
·维尔伯的意识谱说 我是谁?? 不同的答复
不同的划界方式
意识谱层次图
意识谱与治疗学派
维尔伯认为,不同的心理学派实际是从事于 意识谱上不同程度的冲突的解决。
4、?超个人心理学的根本理念?,郭永玉,【J】华中师范大 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
5、?超个人心理学思想渊源、开展现状与前景探析?,崔建 华,【J】中国安康心理学杂志,年
6、?浅谈超个人心理学?,傅涛,【M】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年
7、?心理学通史〔第五卷〕?,杨鑫辉,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年
8、?关于超个人心理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辨析?,王启康,【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9月
9、?非常态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的非常态意识研究?,曾 碧,【J】甘肃高师报,年
10、?超个人心理学的开展观评述?,李敏荣,【J】湖南师 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年7月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简史 萌芽——20世纪40年代末 马斯洛 兴起——20世纪50年代 形成——1962年布根塔尔第一次系
态的危害性认识缺乏
展望
具有超前性、前沿性和哲理性,或成为跨 学科研究的话题,用超个人的观点来解释 心理学、哲学、宗教问题
提出更多的完善的理论,寻找哲学根底
对虚幻经历的研究,对人性恶的一面有更 多的认识
结语
谢谢大家!
统阐述 1963年美国人本主义
心理学会建立
开展——1971年美国心理学会正式接 纳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 20世纪70

关于超个人心理学几个主要理论问题的辨析

关于超个人心理学几个主要理论问题的辨析

关于超个人心理学几个主要理论问题的辨析【摘要】超个人心理学是研究个人心理现象之外的非物质生命力的心理学分支。

本文首先从超个人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意义入手,探讨了超自然主义理论、心理学理论以及文化因素对超个人心理学的影响。

接着分析了在方法论上可能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超个人心理学的应用前景。

对相关理论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和展望。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以及未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关键词:超个人心理学、心理学理论、超自然主义理论、文化因素、方法论、应用前景、研究方向、未来展望、理论综合1. 引言1.1 超个人心理学的定义超个人心理学是研究个体超越个人尺度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的学科领域。

它关注个体在群体、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上的心理学现象,探讨人类行为和思维背后的超个人因素。

超个人心理学试图超越传统心理学对个体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更关注个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在超个人心理学中,个体的行为和思维被视为与社会、文化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个体的心理过程受到社会规范、文化价值观的塑造和影响,因此超个人心理学探讨了个体在不同社会背景、文化环境下的行为差异和心理变化。

这种关注个体与社会、文化互动的视角为我们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释框架。

超个人心理学以超越个人的尺度和范围为研究对象,试图探索人类行为和思维的超个人影响因素,重视社会、文化对个体心理的塑造和影响。

通过对超个人心理现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拓展人类对心理现象的认识范围。

通过探讨超自然现象在个体心理和行为中的影响,可以深化对人类心理活动的理解,揭示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超自然因素,进而促进心理学理论的发展。

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现象差异。

由于不同文化对于超自然现象的看法和解释存在着差异,超个人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心理活动的异同,促进跨文化心理学的发展。

传统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的观点

传统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的观点

传统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的观点引言传统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是两种在心理学领域中被广泛讨论的理论观点。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观点的特点、区别和应用。

传统心理学传统心理学,也称为常规心理学,是指那些关注个体认知、行为和人类心理发展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

传统心理学以实证研究为主,强调对个体内心活动的测量和观察。

以下是传统心理学的几个重要观点: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传统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强调对可观察行为的研究和控制。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和环境刺激来塑造的,忽视了个体内心的思考和感受。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传统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关注人类思维、记忆、学习和问题解决等认知过程。

认知心理学通过实验和观察研究来了解个体的思考方式和信息加工过程。

发展心理学传统心理学还包括对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通过观察和测试,心理学家研究了儿童在认知、社会和情绪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超个人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也称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或深层心理学,是传统心理学的一种扩展和补充。

它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人的内在潜力和对意义的追求。

以下是超个人心理学的几个重要观点:自我实现超个人心理学注重人的自我实现,即追求个人的最高潜力和自我发展。

人们通过实现自我的目标、追求生活中的意义来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经验性疗法超个人心理学提倡经验性疗法,即通过人际关系、体验和情感表达来帮助个体解决内心的冲突和困扰。

与传统心理学的药物治疗和行为疗法不同,经验性疗法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和情感回应。

自我意识超个人心理学认为,个体的自我意识是人们思考和行为的核心。

个体通过对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发展出自我意识,并建立起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

传统心理学与超个人心理学的区别传统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在很多方面存在区别。

传统心理学更关注个体的可观察行为和认知过程,强调实证研究和实证验证。

而超个人心理学更关注个体的内心体验、自我实现和意义追求,强调主观体验和人的潜力。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理论与分析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理论与分析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理论与分析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理论与分析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

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中,自我分析的有关理论是其组织理论形成的前提。

弗洛伊德用了一个隐喻来描述自我与本我(id)之间的关系。

他说,"自我与本我的关系,就好比是骑手与马的关系"。

他认为,自我必须对付三个专横的主人:外部世界、超我(superego)和本我。

本我是自我能动的部分,而且是最原始的量。

本我完全是无意识的,这种无意识的要求需要立即得到满足,遵循的规则是幸福的规则。

与本我相反,自我不得不关心整个有机体的生存,而且还涉及如控制本我的本能需要的问题。

自我在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充当中介,它的作用在于在本我的要求与外部世界的阻碍之间进行调解。

总之,自我是自我意识中理性的成分,但同时,正如弗洛伊德所说,自我常常被本我的完全无意识要求所控制和误导。

此外,自我还受到超我,即弗洛伊德所言的内在化了的"父母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继承者和代表人"的制。

超我在自我意识中充当一个内在的控制器的用,其形成源于社会和父母所定的各种戒律的内在化。

正如自我与本我不同一样,趁我与自我也很不~样。

超我是人格的一部分,大部分是无意识的,而且是社会在人的灵魂深处的代表,它包括了意识和自我理想两个部分。

自我理想是一个人理想化了的自我形象,是超我的一部分,来源于在他人面前的自居作用。

当自我分裂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时,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而人们一旦经常受到本我和超我的控制时,自我就会变得焦虑不安,并引发防御性行为。

浅析超个人心理学基本理论及其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浅析超个人心理学基本理论及其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浅析超个人心理学基本理论及其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摘要:本文对超个人心理学基本理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概述,讨论了超个人心理学在心理治疗领域中的应用。

最后在从正反两方面对超个人心理学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并对其未来进行展望。

关键字:超个人心理学;心理治疗一、超个人心理学基本理论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

它是人本心理学充分发展的结果,也可以说它是人本心理学的派生物。

苏蒂奇(Anthony J. Sutich,1907-1976)在其主编的《人本心理学杂志》1968年第1期上撰文宣称:“心理学中的第四势力,即超个人心理学正在形成。

”当年人本心理学兴起的时候就将行为主义视为心理学的第一势力,精神分析为第二势力,自称人本主义为第三势力。

随着人本心理学被主流心理学所承认,到1960年代中期,一些人本心理学的领袖人物,包括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和苏蒂奇等人经常讨论超越人本主义的问题,他们越来越不满人本心理学只关注个体的自我及其实现,意识到应该将自我与个人以外的世界和意义联系起来,这个领域属于超越的领域或超出自我关怀的精神生活领域。

于是他们开始酝酿一种关注这一领域的心理学,自称这种心理学为第四势力心理学,或超个人心理学。

简言之,超个人心理学就是关于个人及其超越的心理学,是试图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系统中的一个学派。

超个人的基本假设主要有如下几点:1.人的本性主要是精神的。

超个人心理学家坚信,只有将现代心理学和世界精神传统关于人性的理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性模型。

我们在本性上既是心理的(psychological),又是精神的(spiritual),但在超个人观点看来,精神处于首要地位,正是精神为自我(self)提供支撑性的架构。

2.意识是多维的。

超个人心理学倡导研究意识的不同状态。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超个人心理学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超个人心理学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超个人心理学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超个人心理学”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超个人心理学亦称“超现实心理学”。

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兴起的心理学流派。

号称心理学的第四势力。

主要创建者马斯洛、萨蒂奇、S.格罗夫等。

适应西方社会人的超级精神活动需要的产物,西方科学(致幻剂、生物反馈技术)、心理学和东方智慧(佛教、道教、瑜伽等)融合的结果。

主要特点:(1)不研究现实水平的心理健康和意识状态,而以超自我、超时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

(2)不以人为中心,不崇尚自由和尊严的心理学,而以宇宙为中心,崇尚超越人类和人性的心理学。

(3)并非一般地研究人的本性、潜能、价值和自我实现,而是探究人类心灵与潜能的终极本源、终极价值和终极实现。

研究领域包括人生价值、意识领悟、宗教经验、神秘体验、宇宙觉知、内在协同、生死体认、精神通道、意识状态转变、禅宗理论与实践、人类幸福等。

其研究领域不同于个人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生价值,团结意识,神秘主义,与佛教、道教相关的宗教经验,坐禅和瑜伽的理论和实践,宇宙意识及作用,个体与人类的协同,精神历程,爱情,同情,利他行为,超个人合作,特异功能和机能反馈疗法等。

提出了一些超个人心理学模型,如多种意识状态并存模型,认为改变的意识状态也有很高的健康价值;超个人动机模型,认为除自我实现之外,还有像道教、佛教中的先哲圣人那样更高级的无私奉献的动机;以及天人合一模型等。

该学派试图结合神经科学、现代物理学、认知科学、人类学、哲学和宗教的对比研究,融汇东西方、古现代的科学和文化,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对上述研究取向提供论证。

1969年,《超个人心理学杂志》创刊。

1971年,超个人心理学学会成立。

该学派开东西方心理学沟通之先河,打破西方实证心理学的文化局限性,建构了一种较之人本主义心理学更开放的范式。

关于超个人心理学几个主要理论问题的辨析

关于超个人心理学几个主要理论问题的辨析
还原主义是科学研究中常常遇到的一种错误的理论观点和做法。还原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在研究和解释较复杂和高级的现象时,把它完全归结为所包涵和所由构成的简单的现象的作用,完全用后者的作用对前者的特点和机能加以解释说明。心理学研究中的还原主义有两种主要的表现。其中之一是把心理活动归结为肉体的生理活动。想完全用生理活动的规律来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活动,如老行为主义者华生所做的那样;另一种表现是在心理活动范围之内的还原主义,这种还原主义不是否认心理的特点和存在,而是把比较高级复杂的心理活动归结为比较低级和简单的心理活动,想用简单的心理活动解释和说明复杂的心理活动,其结果是完全否认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存在。人们都熟知的法国老牌感觉主义者把思维和判断都归结为感觉作用的结果是其比较典型的代表[4](p170-173)。
可以看出,还原主义的错误,只在于其把高级复杂的现象全部归结于所分出的比较简单、低级的现象并企图用后者对前者进行解释说明,而与其是否对复杂事物进行分析,并从之获取有利于对复杂现象认识的资料无关。因为,分析的方法,从复杂的整体事物中分析出不同的部分或成分,确定这些部分或成分的性质和功能,而后通过对这些部分或成分的综合,最终找到复杂事物的整体功能是如何发生和实现的,这是科学发展史上被证明为有效的科学方法。它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而且适用于社会科学,甚至也适用于心理学的研究。我们都知道,联想主义是主张对心理活动进行元素分析的,构造主义者冯特等也是如此,机能主义者安吉尔也并不反对“将心理生活分析为它的元素形式”[5](p53)。甚至最为强调整体作用的格式塔心理学也并不完全否定分析,只不过是主张用“自然的机能的分析”来代替“不自然的人为的分析”[6](p331)罢了。上述的心理学派别根本不是还原主义,也从未有人把他们看作还原主义。从上可见,科学研究中不管怎样要求对复杂事物进行分析研究,只要研究者不曾忽视、否认或遗忘复杂事物的整体特性,在将它分析为简单、低级的成分时,还念念不忘地关心要将它们予以整合,从而复制出或恢复其原有的整体特性(也可能未能完满实现),就不能把他们称为还原主义者。

关于超个人心理学几个主要理论问题的辨析

关于超个人心理学几个主要理论问题的辨析

关于超个人心理学几个主要理论问题的辨析超个人心理学是指一种心理学理论,它将个体心理和超个体心理(即集体心理)相结合。

超个人心理学强调的是集体神经元的重要性,而非仅仅依靠个体的思维。

它认为,人的心理行为是由他们所在集体的氛围影响的。

超个人心理学有几个主要理论问题,包括人际感知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社会心理结构理论以及集体认同理论等。

一、人际感知理论人际感知理论是超个人心理学中最基本的理论。

它认为,个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个体的心理行为是由这种关系所决定的。

该理论强调了个体需要信任、支持和尊重来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并具有沟通的能力,从而形成共同的信念、理念和价值观。

二、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旨在理解人们如何通过相互关系和互动来形成社会性观念和行为。

该理论强调个体如何使用社会技能来进行交流和协调,以及个体如何通过社会交往来实现自我认同。

三、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并通过对现实的思考、反思和理解来形成行为。

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假设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具有自己的价值观、情感和情绪,他们会根据这些价值观来做出不同的选择和决定。

四、社会心理结构理论社会心理结构理论认为,社会分组与个体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它们之间形成了一种社会心理结构,也就是个体和社会分组之间构建的信息和结构。

它强调了特定身份和社会关系在个体行为和思维中起着关键作用,从而决定个体的角色、任务和行为。

五、集体认同理论集体认同理论旨在理解如何建立适当的集体认同,以及个体如何在个体和社会之间发挥作用。

该理论认为,集体认同的存在和影响不仅取决于个体,而且与社会结构、历史和社会规范有关。

综上所述,超个人心理学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理论问题,它们均强调个体思维与集体互动之间密切的联系。

人际感知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社会心理结构理论和集体认同理论都是超个人心理学的主要理论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超个人心理学强调个体的智力,但也强调个体参与社会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理解个体的思维和行为。

超个人心理学

超个人心理学

超个人心理学什么是超个人心理学?它的主要理论是什么?罗洛梅曾批评超个人心理学的"超个人"其实已经远离了心理学,因为心理学从来是研究个人的。

不过在七十年代马斯洛提出了他的超个人心理学的观点,他称此为心理学的第四浪潮。

不过这一浪潮到现在也显然没有得到实现,而更多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来看待。

超个人心理学最著名的理论家肯恩提出了意识光谱理论,来阐述普通心理\宗教灵修心理的发展。

但他的问题似乎在与试图通过这一理论构架来整合所有宗教等等。

同时基础于印度教吠檀多哲学玛哈塞的"我是谁"的探索也成为超个人心理学的主题之一。

也就是所谓灵性的探索。

超个人心理学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可以用鱼龙混杂来形容。

存在最严谨的科学研究,但也存在服用致幻药物的治疗。

至少在当前中国,这是一个需要谨慎对待的新事物。

超个人心理学药物致幻,是否是一种高峰体验,或者是一种扭曲的感觉,它对心理的研究有什么作用?现在在一些研究中已经发现,药物所导致的高峰体验和东方禅修所导致的高峰体验的脑波是存在显著差异的。

作为高峰体验,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中被认识为可以作为一种对于心理疾病康复和人类体验幸福感的基础。

超感官认知属于超个人心理学内的概念吗?又属于又可以不属于。

超个人心理学旨在探讨寻求人类心灵与潜能的终极本源,其研究领域包括人生价值、宗教经验、生死体认、意识领悟、宇宙觉知、内在协同、人类幸福等。

而超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有两大类:一类属于认知领域,指超感知觉,包括传心术(或心电感应)(telepathy)和千里眼(clairvoyance);另一类属实体领域,包括心灵致动(psychokinesis,简称PK),即通过心灵的作用而使物体移动或运动。

超个人心理学在某种程度上包括超心理学。

但也不是那么绝对! 超个人心理学和超心理学也存在目标上的不同。

探索人格心理学中的主要理论和测量方法

探索人格心理学中的主要理论和测量方法

探索人格心理学中的主要理论和测量方法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稳定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的学科。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格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和实证,发展了多种理论和测量方法,来解释和测量人格特征。

本文将探讨人格心理学中的主要理论和测量方法。

一、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 特质理论特质理论是人格心理学中最为广泛接受和应用的理论之一。

它认为人格可以通过若干基本特质来描述。

其中最著名的是大五人格理论,即认为人格可以由外向性、责任心、宜人性、神经质和开放性五个维度来描述。

这种理论得到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支持,并且被广泛用于人格特质的测量和评估。

2.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人格特质的形成是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互动和学习来实现的。

它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行为和观念的认知过程,并认为这些认知会对个体的人格特质产生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格特质是可以改变的,并且可以通过社会化和教育来引导和塑造。

3. 心理动力理论心理动力理论认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个体内心的冲突和压力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理论是心理动力理论的代表。

这一理论将人的内心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认为人格特质的形成是内心冲突和压力的结果。

二、人格心理学的测量方法1. 自报测量自报测量是人格心理学中最常用的测量方法之一。

通过让被试者回答一系列与人格特质相关的问题,来获取其主观的人格特征信息。

例如,经典的人格特质测量问卷如EPQ(艾森克人格问卷)和NEO-PI (大五人格问卷),都是通过被试者自我报告来评估其特质水平。

2. 客观测量客观测量是一种相对独立于被试者的主观意识的测量方法。

它通过观察和记录被试者的行为、生理反应和情绪表现,来推测其人格特征。

例如,行为观察法可以通过观察个体在社交场合中的行为表现来评估其外向性和宜人性等特质。

3. 项目测量项目测量是通过给被试者提供一系列描述性任务或情境,来评估其特定人格特质或行为方式。

这种测量方法一般通过被试者的表现来推断其人格特征。

格罗夫的超个人心理学:人类意识的终极境界

格罗夫的超个人心理学:人类意识的终极境界

格罗夫的超个人心理学:人类意识的终极境界文:杨韶刚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相似,在组织机构上,超个人心理学也是由一些持各种不同观点,但在某些方面又有很多共同点的心理学家组成的一个松散的学术团体。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范围的扩展,它研究的领域也由最初的心理治疗扩展到文化人类学、生态学以及其他思想、文化和社会领域,从而导致其理论观点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在不同的研究领域,超个人心理学都有一些重要的代表人物,因限于篇幅,本章着重对早期最主要的几个超个人心理学家及其理论观点进行评述,旨在使读者对这个学术思潮及其论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格罗夫的超个人心理学观点斯坦尼斯拉夫·格罗夫(Stanislav Grof,1931—)是美籍捷克裔心理学家。

他生于前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格。

中学毕业后,他在布拉格的查尔斯大学接受正统的精神医学训练,并于1956年在该校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此后开始研究致幻剂在精神病研究中的治疗作用。

1965年他在前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家科学院获得医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前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精神病学研究院院长。

1968年因前苏联入侵捷克,他移居美国。

最初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担任精神病学助理教授,后受聘担任美国马里兰大学精神病学研究中心的精神病学研究部主任。

他还领导创立了加利福尼亚整合学院的格罗夫超个人训练(Grof Transpersonal Training)项目。

20世纪60年代末,超个人心理学在美国酝酿建立,格罗夫积极投身于超个人心理学的创建之中。

国际超个人学会(ITA)建立时,他担任了第一任主席。

他和妻子在加利福尼亚的伊萨兰创建了超个人研究机构,并且发明了“全息呼吸法”(holotropic breathwork)。

四十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超个人心理学研究,是国际公认的超个人心理学的主要创立者和理论家之一。

目前他主要居住在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磨坊谷。

在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中,格罗夫毕生致力于以下主题的研究:(1)非正常意识状态的治疗和启发;(2)在经验心理治疗中使用非药物技术和制幻剂;(3)运用超个人心理治疗的方法治疗精神病;(4)对患有精神危机的病人进行超个人治疗;(5)对于在量子物理学、生物科学、大脑研究、意识研究方面新出现的有关精神病学的理论和科学范式进行理论研究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个人心理学是上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产生的一个新的心理学流派。

它脱胎于人本主义心理学,致力于把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精神引向极致并突破后者所提出的理论框架。

如其在关于人生意义的肯定、研究和阐释上,在对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的重视、研究和解释上,在对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扩大和研究方法的扩展上,都超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局限;但是,由于其理论思想的薄弱和片面,在这一引向极致的过程中,理论上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和偏差,如承认超乎个人的超时空的宇宙心理和意识的存在(超个人心理学命名的基本涵义在此),承认神秘莫测的非理性直觉的最高的认识作用,否认心理学为科学而只将之归结为一种知识等等。

本文将对超个人心理学理论体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并居于中心地位的问题加以分析探讨,弄清这几个问题的是非得失以及其如何导致整个理论体系的最终效果。

这几个问题是:超个人心理学的人生意义论,超个人心理学的意识论以及其科学观。

正是在这几个关键性的问题上,超个人心理学都有所突破和贡献的,然而同时,为了将其所主张的思想推向极致,超个人心理学在这几个方面都犯了严重的错误,从而导致其理论上的根本错误。

一、超个人心理学的人生意义论超个人心理学十分重视人生的意义或价值,并认为对人生意义的研究、探讨是心理学无可逃避的责任。

人本主义心理学坚持人生的意义并认为心理学应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例如,马斯洛就曾多次批评过传统心理学的“脱离价值、价值中立的科学模式”,认为心理学如不涉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就不会为培养真正健康的人格(社会成员)发挥作用[1](p171)。

超个人心理学坚持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这一主张,并加以发展。

这种发展使人本主义心理学所理解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变得更为广大、永恒和崇高。

正如李安德在其《超个人心理学:心理学的新典范》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多亏人本心理学的努力才把价值与意义重新引进心理学研究范围,超个人心理学不仅肯定这一发展趋势,还把价值与意义放在人类生活的中心地位。

此外,超个人心理学特别强调超越个人兴趣的价值与意义,并且打破传统的忌讳,研究终极的价值与意义[2](p204)。

超个人心理学实现自己的这一主张的第一步是对当前流行的个人主义的自我观念与相应的价值观念的批判,认为社会上的许多问题都是由这种极端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所引起的。

李安德特别认真地列举了前后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会长的七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对流行的个人主义价值和意义观点的严厉批评。

这七位心理学家包括有:詹姆斯、墨菲、斯密斯、阿尔波特、罗杰斯、马斯洛和堪拜尔(Campbell)。

这些人大都批判了从个人主义来理解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错误和危害,主张从超脱个体的更广阔的范围来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虽然这些人并非都是超个人心理学的同道者和支持者[2](p319-324)。

应该说,到这一步为止,超个人心理学家们的主张、立论都是正确的和无可厚非的。

但在其努力的下一步即如何扩展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上却发生了重大的问题。

从其具体内容讲,所谓人生意义不外是指人的生活活动所造成的结果和影响,一般说是指其积极方面的影响而言的。

从此就可以分析出所谓意义的成分或构成要件。

其中除了这种结果和影响本身以外,还有两个方面的要件,即这一影响的始发者或制造者以及这一影响的承受者和评价者。

由于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因此,影响和意义的发生常是人的有意识活动的结果。

但它却不以有这种意义的制造的目的者为限,因为无此目的的活动依然有其意义存在。

意义的存在还依赖于这种影响的承受与评价者的存在。

影响而无其承受者自然不成其为意义,其理极明。

而如果没有评价者,没有对这种影响的觉察、审视和评价,也不会成其为意义。

因为对于没有觉察、评价能力的东西来说,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影响,但却是谈不上意义的。

另外,还需要指出,上述的影响虽属客观存在之物,但随其制造者与承受者及其间关系的变化,它的作用也会有极大的不同。

正是上述三个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人生意义的差异。

而在这三者之中,可以认为,正是影响的制造者与承受者两个方面的差异对人生意义的差异有更大的影响。

例如,对影响和意义的承受者所理解和认定的范围,就对人生意义的大小和时间的持久性有重大的影响:当把影响和意义的承受者只设想或限制于其制造者个人本身的时候,人生的意义就会是极其狭小的或在时间上极其短暂的,如超个人心理学家所批判的极端个人主义者或我国历史上杨朱派所主张的那样;而当把它扩展到他人、制造者所属的群体乃至人类全体时,人生的意义就会更为广大并在所经历的时间上大为延长,如果进一步把它理解为和推广到超出人类之上的某种精神实体时,则不仅人生的意义会得到无限扩大,在时间上也成为永恒的东西了。

而从影响和意义的制造者一方来看,如果把它仅归结为个体的某种偶然的行为,则其意义就会显得平凡而不足称道;而如果能使之归属为人类的某种普遍本性(如弗兰克尔的“意义意志”),它就会显得更为高尚和圣洁;而如果能把这种制造意义或影响的行为与某种超越人类的精神力量联系起来作为其作用的结果,则这种行为及其所体现的人生意义,就将成为无上神圣的了。

超个人心理学的倡导者们就是从这种思路出发来行事的。

超个人心理学者提出要求人类“从小我归向大我”。

他们认为,除了我们通常所体验到的自我之外,还有一个超乎个体之上的高层的我。

它也可以被称之为“大我”、“宇宙我”或“普遍我”,它是我们自己以外的存在的“全体”。

这种“宇宙我”或“大我”与我们的个体自我同样具有有意识的性质,具有个体我所具有的那些优美的品性,只不过它具有更为广大、根本和原初的性质。

两者相比,个体之我不过只是它在意识之中的残缺不全的倒影,个体我的一切思想行为都是在它的指令或感召之下发生和实现的[2](p317-318)。

经过这样的一番提升工夫,个体之我也就成了这种具有意识性的宇宙大我的一部分,个体我对影响和意义的创造行为与承受评价等,都成了这种无所不包的永存的大我的意志和愿望的表现,因而人生的意义也就可以提升到无限宽广、永恒和至高神圣的境界了。

这种作法是有效的,但也给超个人心理学带来损失,使之受到理所应得的责难。

因为,作为与宇宙同在的超人类的精神的、意识的本体是不可能存在的,而这种主张的提出是与整个科学发展所积累的事实相冲突的。

同时,这种主张也使超个人心理学沦入与宗教为伴的境地。

虽然超个人心理学家不断申言自己与宗教的区别,强调相信来世和再生的只是他们之中的一部分,但是这种辩解只能是徒劳的。

因为,承认一个超越整个人类之上的有意识的本体(如詹姆斯所称为的宇宙意识流)的存在,这个有意识的本体不是宗教中的神又是什么?教人们相信一个超自然的、永恒的有意识的力量的存在及其对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的支配作用,其社会作用与一般的宗教宣传有什么差别?因此,对某些超个人心理学家来说,即使他们不公开宣扬宗教中的人格神的作用,也不能使他们摆脱其为宗教的亲密伙伴的尴尬局面。

这样,为了提升人生意义的广阔性、永恒性和神圣性,而不得不放弃对其现实性上的要求。

在当代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中,弗兰克尔要算是最重视对人生意义的研究了。

因此,他的名字和言论也就极常为超个人心理学的有关的著作所引用。

但是,弗兰克尔与超个人心理学之间是有同又有异。

弗兰克尔与超个人心理学家同样重视人生意义的研究并将它置于自己心理学理论的中心位置上,这一点使人们有理由把他们同样地称为意义心理学家;但是,他们关于人生意义的理解和说明却有根本的不同。

弗兰克尔也将影响和意义的承受者从其创制者的个人加以扩延,但他所扩及的只是他人、个人所属的人群以至全人类为止,并未扩展到一个超人类、超自然的精神实体;在人的有意义的思想和行为的内在依据方面,他也只是达到了人类本身所普遍具有的“意义意志”,并未提到其背后的超人类超自然的宇宙精神实体。

而如果一切都还停留在“全人类”本身,就不可能有超个人心理的被推出并加以宣扬和推崇,因为作为整体的“全人类”是不能离开人类的个体存在的,完全没有必要和可能引申出超个人,超出个体的脑,身体和心理的[3](p18、20-21、220)。

从这些看来,弗兰克尔并不是原本意义上的超个人心理学家,而频频地引用弗兰克尔,也终将无助于超个人心理学摆脱其理论上的真正困境。

二、超个人心理学的意识论超个人心理学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其关于意识的理论。

意识理论同样是其整个理论的支柱,但与其关于人生意义理论的作用有异。

如果说后者主要的只是为其整个理论提出的缘起的话,前者的作用则在于为其理论提供某些重要的例证和依据。

超个人心理学是以反对还原主义为号召而建立其意识理论的。

因此,反对还原主义的有关理论阐述及其中的是非得失也无不在其有关意识的理论中留下深刻的影响。

还原主义是科学研究中常常遇到的一种错误的理论观点和做法。

还原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在研究和解释较复杂和高级的现象时,把它完全归结为所包涵和所由构成的简单的现象的作用,完全用后者的作用对前者的特点和机能加以解释说明。

心理学研究中的还原主义有两种主要的表现。

其中之一是把心理活动归结为肉体的生理活动。

想完全用生理活动的规律来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活动,如老行为主义者华生所做的那样;另一种表现是在心理活动范围之内的还原主义,这种还原主义不是否认心理的特点和存在,而是把比较高级复杂的心理活动归结为比较低级和简单的心理活动,想用简单的心理活动解释和说明复杂的心理活动,其结果是完全否认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存在。

人们都熟知的法国老牌感觉主义者把思维和判断都归结为感觉作用的结果是其比较典型的代表[4](p170-173)。

可以看出,还原主义的错误,只在于其把高级复杂的现象全部归结于所分出的比较简单、低级的现象并企图用后者对前者进行解释说明,而与其是否对复杂事物进行分析,并从之获取有利于对复杂现象认识的资料无关。

因为,分析的方法,从复杂的整体事物中分析出不同的部分或成分,确定这些部分或成分的性质和功能,而后通过对这些部分或成分的综合,最终找到复杂事物的整体功能是如何发生和实现的,这是科学发展史上被证明为有效的科学方法。

它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而且适用于社会科学,甚至也适用于心理学的研究。

我们都知道,联想主义是主张对心理活动进行元素分析的,构造主义者冯特等也是如此,机能主义者安吉尔也并不反对“将心理生活分析为它的元素形式”[5](p53)。

甚至最为强调整体作用的格式塔心理学也并不完全否定分析,只不过是主张用“自然的机能的分析”来代替“不自然的人为的分析”[6](p331)罢了。

上述的心理学派别根本不是还原主义,也从未有人把他们看作还原主义。

从上可见,科学研究中不管怎样要求对复杂事物进行分析研究,只要研究者不曾忽视、否认或遗忘复杂事物的整体特性,在将它分析为简单、低级的成分时,还念念不忘地关心要将它们予以整合,从而复制出或恢复其原有的整体特性(也可能未能完满实现),就不能把他们称为还原主义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