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论书

合集下载

关于宋四家的书论

关于宋四家的书论

关于宋四家的书论
【原创版】
目录
1.宋四家的简介
2.宋四家的书论特点
3.宋四家的书论影响
正文
1.宋四家的简介
宋四家,又称为“苏黄米蔡”,指的是宋代四位著名的文学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他们在文学、书法、绘画等领域都有极高的成就,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2.宋四家的书论特点
(1)苏轼的书论
苏轼是宋四家中的书法大家,他的书法理论主张“尚意”,强调个性和情感的表达,追求书法的自由和创新。

他在《东坡志林》中提出“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

”的观点,主张书法应该追求自然,不应该过于刻意。

(2)黄庭坚的书论
黄庭坚的书法理论主张“尚韵”,他强调书法的韵律感和音乐性,认为书法应该表现出一种动态的美感。

他在《山谷题跋》中提出“字外有字,韵外有韵。

”的观点,主张通过笔势和结构的变化,表现出韵律的美感。

(3)米芾的书论
米芾的书法理论主张“尚态”,他强调书法的形态美,认为书法应该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感。

他在《海岳名言》中提出“字要有态,有态则妍。

”的观点,主张通过笔势和结构的变化,表现出形态的美感。

(4)蔡襄的书论
蔡襄的书法理论主张“尚法”,他强调书法的法度,认为书法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法度。

他在《颜筋柳骨》中提出“学书有法,非法不行。

”的观点,主张通过遵循法度,提高书法的技艺水平。

3.宋四家的书论影响
宋四家的书论,对于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书论主张,不仅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也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理论指导。

苏轼《论书》解读

苏轼《论书》解读

苏轼《论书》解读梁德水[述评]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父苏询,弟苏辙,皆有文名,号称“三苏”。

嘉佑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追谥文忠。

学识渊博,文章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并称为“宋四大家”。

擅长行、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并上溯晋宋之名家,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卓然自成一家。

《论书》摘自《东坡集》,包括苏轼《论书》、《论古人书》、《自论书》等论述书法的材料。

苏东坡书法自出新意,不囿于成法,不迷信权威,他指出“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强调执笔应该是适宜而无一定的规则,在实的前提下做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挥洒自如,为自己所用。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更是提出了书法创作中大象无形的最高境界,这是直指灵性的高层次的阐发。

他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尚意书风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

[原文]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1)。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

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2)。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3)。

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

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4)。

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5)。

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腕不知,此语最妙(6)。

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攲侧,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绳,此之谓笔正。

柳诚悬之言良是(7),古人得笔法有所自,张长史以剑器,容有是理(8),雷太简乃云闻江声而笔法进(9),文与可亦言见蛇斗而草书长,此殆谬矣(10)。

献之少时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11)。

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

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独以其小儿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笔。

蔡襄《论书》

蔡襄《论书》

蔡襄《论书》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汉族,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湖蕉溪(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九社青泽亭)人。

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

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而《荔枝谱》则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 。

蔡襄工于书法,诗文清妙,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

有《蔡忠惠公全集》传世。

《论书》原文:钟、王、索靖法,相近张芝又离为一法。

今书有规矩者王、索,其雄逸不常者,皆本张也。

旭、素尽出此流,盖其天资近者,学之易得门户。

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

尝观《石鼓文》,爱其古质,物象形势有遗思焉。

及得《原叔鼎器铭》,又知古之篆文,或多或省或移之左右上下,唯其意之所欲,然亦有工拙。

秦汉以来,裁得一体,故古文所见止此,惜哉!唐初,二王笔迹犹多,当时学者莫不依仿,今所存者无几。

然观欧、虞、褚、柳,号为名书,其结构字法皆出王家父子,学大令者多放纵,而夕羲之投笔处皆有神妙。

予尝谓篆、隶、正书与草、行通是一法。

吴道子善画,而张长史师其笔法岂有异哉。

然其精粗,系性之利钝,学之浅深,古人有笔冢、墨池之说,当非虚也。

近世篆书,好为奇特,都无古意。

唐李监通于斯,气力浑厚,可谓篆中之雄者。

学者宜如此说,然后可与论篆矣。

长史笔势,其妙入神,岂俗物可近哉?怀素处其侧,直有仆奴之态,况他人所可拟议。

张长史正书甚谨严,至于草圣,出入有无,风云飞动,势非笔力可到,可谓雄俊不常者耶。

颜鲁公天资忠孝人也,人多爱其书,书岂公意耶。

闽中无佳石,以坚木刊字,往往有予笔迹,模刻多或失真。

自今年来眼昏,求书者一切谢绝,向时子弟辈多蓄予字,皆为人持去。

余有澄心纸百幅,李庭珪墨数丸,皆人间罕见者,当作诸家体以传子孙,其余非故人不能作手书,子弟辈得余书者当自收之。

每落笔为飞草书,但觉烟云龙蛇,随手运转,奔腾上下,殊可骇也,静而观之,神情欢欣可喜耳。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宋史蔡襄传》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宋史蔡襄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蔡襄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

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坐谴。

襄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

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

庆历三年,仁宗更用辅相,亲擢靖、修及王素为谏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襄知谏院。

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

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修、靖、素一日并命,朝野相庆。

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

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

”夏竦罢枢密使,韩琦、范仲淹在位,襄言:“陛下罢竦而用琦、仲淹,士大夫贺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饮酒叫号以为欢。

且退一邪,进一贤,岂遂能关天下轻重哉?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

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

天下之势,譬犹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寿民。

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注】、扁,难责效矣。

”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

进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

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

徙知泉州,距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

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

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

治平三年,丁母忧。

明年卒,年五十六。

乾道中,赐襄谥曰忠惠。

(节选自《宋史•蔡襄传》)【注】和:秦和,古代名医。

译文: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

科举考中进士,任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

范仲淹因言事被贬离开京城,余靖争论要救助他,尹洙请求与范仲淹一起贬谪,欧阳修上书责斥司谏高若讷,因此三个人都受牵连被斥责。

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京城人士争相传送抄写,卖书的人买了这首诗,也获得了厚利。

蔡襄的书法特点有哪些特征

蔡襄的书法特点有哪些特征

蔡襄的书法特点有哪些特征蔡襄是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蔡襄的书法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蔡襄的书法特点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

“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别指苏轼(东坡)、黄庭坚(涪翁)和米芾(襄阳漫士)。

宋四家中,蔡襄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

从书法风格上看,苏轼丰腴跌宕;黄庭坚纵横拗崛;米芾俊迈豪放,他们书风自成一格,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

蔡襄擅长正楷,行书和草书。

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

展卷蔡襄书法,顿觉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妍丽温雅气息。

其书法在其生前就受时人推崇备至,极负盛誉,最推崇他书艺的人首数苏轼、欧阳修。

苏轼在《东坡题跋》中指出:“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然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又尝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

””欧阳修对蔡襄书法的评价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欧阳修说:“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

近年君漠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

”(《欧阳文忠公集》)黄庭坚也说:“苏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杰。

”(《山谷文集》)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评论蔡襄的草书“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

存张旭怀素之古韵,有风云变幻之势,又纵逸而富古意。

”《宋史·蔡襄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

”许将《蔡襄传》说:“公于书画颇自惜,不妄为人,其断章残稿人悉珍藏,仁宗尤爱称之。

”朱长文《续书断》:“蔡襄书颇自惜重,不轻为书,与人尺牍,人皆藏以为宝。

仁宗深爱其迹……及学士撰《温成皇后碑》文,敕书之,君谟辞不肯书。

”从以上三段记载中,可以知道,蔡襄书法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十分珍惜。

由于他颇自惜,不妄为人书,所以传世作品较少。

另外可以看出当时书坛的风气已完全转向了诗文尺牍,而书碑则被看作是一技夫役役之事,为士大夫所不屑为,甚至连帝王的敕命也已不能左右之。

大观茶论原文及翻译

大观茶论原文及翻译

大观茶论原文及翻译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大观茶论概述
2.大观茶论的作者和成书背景
3.大观茶论的主要内容
4.大观茶论的翻译及现代解读
5.大观茶论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正文
【大观茶论概述】
《大观茶论》是一部关于茶文化的经典著作,成书于宋代,被誉为“茶文化百科全书”。

该书对茶的起源、种植、制作、品饮、传播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阐述,对于后世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观茶论的作者和成书背景】
《大观茶论》的作者是北宋著名文人、书法家、茶学家蔡襄。

他长期从事茶文化的研究,对茶的产区、制作工艺、品饮方式等有着深入的了解。

成书于宋仁宗嘉佑年间(1056-1063),是当时茶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

【大观茶论的主要内容】
《大观茶论》共分二十篇,内容包括茶的起源、茶的种植、茶的制作、茶的品饮、茶的传播等五个方面。

书中详细介绍了茶的历史、品种、产区、制作工艺、品饮方式、茶具、茶道等,对后世茶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观茶论的翻译及现代解读】
《大观茶论》的翻译工作已经开始,现代解读也在进行中。

书中的内容对于了解古代茶文化、研究茶文化史具有重要价值。

现代解读可以帮助
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茶文化,同时也可以发现古代茶文化与现代茶文化的联系与差异。

【大观茶论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大观茶论》是一部重要的茶文化著作,对于了解古代茶文化、研究茶文化史具有重要价值。

经典法帖宋·蔡襄《自书诗帖》(高清版)

经典法帖宋·蔡襄《自书诗帖》(高清版)

经典法帖宋·蔡襄《自书诗帖》(高清版)作者介绍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

北宋名臣,著名的政治家、茶艺家和书法家。

其书法在继承了历朝历代书法名人技法的基础上集众家之精华,融会贯通地发展了自己的风格创意,他的书法艺术自成一体,具有独特风骨,他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四家”。

作品欣赏北宋皇祐二年(1050年),蔡襄罢福建转运使,召还汴京修起居注,遂从福州一路北行,历时半年多。

沿途见闻有感于怀者,皆成诗章,此卷所书五言、七言诗11首即是。

其中的“此一篇极有古人风格”,据杨时题跋称,乃欧阳修所书。

▲ 宋·蔡襄《自书诗帖》(28.2cm*221.2cm)诗之三。

皇祐二年十一月外除赴京。

南剑州芋阳铺见腊月桃花。

可笑夭桃耐雪风,山家墙外见疏红。

为君持酒一相向,生意虽殊寂寞同。

书戴处士屋壁。

长冈隆雄来北边,势到舍下方回旋。

三世白士犹醉眠,山翁作善天应怜。

如彼发源今流泉,儿孙何数鹰马然。

有起家者出其间,愿翁寿考无穷年。

题龙纪僧·居室。

此一篇极有古人风格。

山僧九十五,行是百年人。

焚香犹夜起,熹酒见天真。

生平持戒定,老大有精神。

须知不变者,那减故时新。

题南剑州延平阁。

双溪会一流,新构横鲜赭。

浮居紫霄傍,卧影澄川下。

峡深风力豪,石陗湍声泻。

古剑蛰神龙,商帆来阵马。

晴光转群山,翠色着万瓦。

汀洲生芳香,草树自闲冶。

主郡黄士安,高文勇扳贾。

顾我久踈悴,霜髭渐盈把。

临津张广筵,穷画传清斝。

舞鼍惊浪翻,歌扇妖云惹。

驩余适晚霁,望外迷空野。

曾是倦游人,意虑亦萧洒。

自渔梁驿至衢州大雪有怀大雪压空野,驱车犹远行。

乾坤初一色,昼夜忽通明。

有物皆迁白,无尘顿觉清。

只看流水在,却喜乱山平。

逐絮飘飘起,投花点点轻。

玉楼天上出,银阙海中生。

舞极摇溶态,闻余淅沥声。

客炉何暇煖,官酤(去)未能酲。

薄吹飘(此字点去)消春冻,新晹破晓晴。

更登分界岭,南望不胜情。

福州宁越门外石桥看西山晚照宁越门前路,归鞍驻石梁。

苏轼《论书》原文及翻译

苏轼《论书》原文及翻译

苏轼《论书》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

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

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

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

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腕不知,此语最妙。

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攲侧,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绳,此之谓笔正。

柳诚悬之言良是,古人得笔法有所自,张长史以剑器,容有是理,雷太简乃云闻江声而笔法进,文与可亦言见蛇斗而草书长,此殆谬矣。

献之少时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

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

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独以其小儿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笔。

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

草书虽是积学乃成,然要是出于欲速。

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此语非是。

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时亦有意于学,此弊之极,遂至于周越仲翼,无足怪者。

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王荆公书得五法之法,然不可学,无法故。

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稍得意似杨风子,更放似言法华。

欧阳叔弼云:子书大似李北海。

予亦自觉其如此。

世或以为似徐书者,非也。

译文:书法作品一定要有精神、气韵、骨力、肥瘦、浓淡,五者缺一则不成为书法。

书法要先学好正书,进而再学习行草。

未能正书而写行草,就像未读过庄子之语,而动辄口出玄言,这不是真正的道家。

人的相貌有美丑之分,然君子与小人之态,无法掩饰;言语有雄辩与不善言辞之别,然君子与小人的气质,瞒不住人;书法有工有拙,然君子与小人的心性,却无法混淆。

大凡世人所贵,必贵其难。

楷书难以飘洒生动,草书难以严肃持重,大字难以紧密不散,小字难以宽绰疏朗。

蔡襄《入春帖》《南归帖》受信人考——兼论蔡襄与葛宥的交游

蔡襄《入春帖》《南归帖》受信人考——兼论蔡襄与葛宥的交游

T圉_雨水研究蔡襄《入春帖》《南归帖》受信人考—兼论蔡襄与葛宥的交游◊武宝民蔡襄(1012—1067),字君漠,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

天圣八年 (丨030)甲科前十名进士及第,官至翰林学士、三 司使、端明殿学J r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 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

卒谥“忠惠'累赠少师。

所作《荔枝谱》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 罘树分类学著作”。

有《端明集》传世。

其诗文 清妙,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在 中国书法史上,蔡襄被誉为“北宋四大书家”之 一,且是有宋以来第一人,引领整个宋代书法艺 术的发展趋势,是“尚意”书风的先导者。

今笔者不揣拙笔陋见,对蔡跋遗存的书法墨迹和刻本中的《人春帖》《南归帖》进行考析,论正两帖身份归宿问题,以求正于诸同仁。

一、《入舂帖》《南归帖》考析1.《入春帖》,纸本,草书。

信札则,凡十一行,共一百二十字,纵30厘米,横41 •丨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图I)。

历史上,此帖有许多别名:《蔡襄集》称《致公绰仁弟书》,《平生壮观》称《公绰仁弟》,《大观录》称《公绰札》,《敬一堂帖》《渤海藏真帖》中皆称为《与公绰仁弟书》等。

襄启,入春以来,属少人便,不得驰书上问,唯深瞻想。

日来气候阴晴不齐,计安适否?贵属亦平宁。

襄举室吉安,去冬大寒,出入感冒、(积)劳,百病交攻,难可支持。

虽入文字,力求丐祠。

今又蒙恩,复供旧职,恐知,专以为信。

前者铜雀台瓦研,十三兄欲得之,可望寄与,旦夕别寻端石奉送也。

正月十八日,襄顿首。

公绰仁弟足下。

1蔡襄的书法,崇尚法度,诸体皆掖,草书一体更具独特面貌。

他大胆开创,用^泰/-Mvl、:$、\表rw^i r^-®^^:^、r^A^^^^^4-r^^^d^^3:.^^7叙>>o圓图1蔡襄草书入春帖30cm X41.1c m纸本故宫博物院藏图2蔡8行草南归帖ffi 本“散帛笔”写•散草”,谓之“飞草”,如《思 咏帖》《陶生帖》《虹县帖》都具有其自成 一家的“飞草”特点。

苏东坡墨迹题跋中有关蔡襄的就有六通之多,他为何力挺蔡襄书法?

苏东坡墨迹题跋中有关蔡襄的就有六通之多,他为何力挺蔡襄书法?

苏东坡墨迹题跋中有关蔡襄的就有六通之多,他为何⼒挺蔡襄书法?丁启阵书法微报读《东坡题跋》,看到东坡先⽣关于蔡襄(1012—1067)书法的题跋有六通之多,⽽且每⼀通题跋,不是推崇备⾄,便是饱含深情。

请看(为了⽅便⼀般读者朋友阅读,翻译成了⽩话。

原⽂附在译⽂之后括弧中):⼀、《题蔡君谟帖》:慈雅在北⽅游历⼗七年后回到杭州,居住在孤⼭脚下,已经有⼗⼋个年头了。

他平⽣交往的朋友,基本上都已不在⼈世了。

有⼀次拿出蔡襄⽼先⽣的书法作品观赏,他反复悲叹。

德⾏⾼尚的⽼⼈死去,举世为之惋惜。

慈雅的感叹,是有缘故的。

(原⽂:慈雅游北⽅⼗七年⽽归,⽼于孤⼭下,盖⼗⼋年矣。

平⽣所与往还,略⽆在者。

偶出蔡公书简观之,反复悲叹。

耆⽼雕丧,举世所惜。

慈雅之叹,盖有以也。

)⼆、《跋蔡君谟书海会寺记》:蔡襄先⽣写这幅字的时候是28岁,此后三⼗⼆年,即熙宁七年(1074),我从杭州来临安,借看此帖,这时距离君谟去世已经有六年了。

明师傅虽然已经74岁,但是他更加⽿聪⽬明,寺庙也更加完善雄壮。

⽵林桥上,暮⼭依旧,真是令⼈感慨。

因为明师傅要远⾏,⼜想到⽵林桥观赏暮⼭是⼈间⼀⼤胜景,不禁⼼向往之。

(君谟写此时年⼆⼗⼋,其后三⼗⼆年,当熙宁甲寅,轼⾃杭来临安借观,⽽君谟之没已六年矣。

明师之齿七⼗有四,⽿益聪,⽬益明,寺益完壮。

⽵林桥上,暮⼭依然,有⾜感叹者。

因师之⾏,⼜念⽵林桥看暮⼭乃⼈间绝胜之处,⾃驰想⽿。

)三、《论君谟书》:欧阳修先⽣论书法道:蔡襄独步当世。

这是最正确的观点。

他说蔡襄⾏书最好,⼩楷次之,草书再次之。

鸡蛋⾥边挑⾻头的话,⼤字稍微差⼀点。

天资极⾼,加上刻苦学习,独步当世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近年谈论蔡襄先⽣书法的,有⼀些异议,因此这⾥特地说明这个情况。

(欧阳⽂忠公论书云:蔡君谟独步当世。

此为⾄论。

⾔君谟⾏书第⼀,⼩楷第⼆,草书第三。

就其所长⽽求其所短,⼤字为⼩疏也。

天资既⾼,辅以笃学,其独步当世宜哉。

近岁论君谟书者,颇有异论,故特明之。

宋代书论·苏轼·论书转载

宋代书论·苏轼·论书转载

宋代书论·苏轼·论书转载宋元世之人有喜作肥字者, 正如厚皮馒头, 食之未必不佳,而视其为状,已可知其俗物。

字法中绝将五十年,近日稍稍知以字书为贵,而追迹前贤末有三数人。

古之人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然后世不推此,但务于书,不知前日工书随与纸墨泯弃者不可胜数也。

使颜公书虽不佳,后世见者必宝也。

杨凝式以直言谏其父,其节见于艰危。

李建中清慎温雅。

爱其书者,兼取其为人也。

岂有其突然后存之久耶?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 惟贤者能存尔。

其余泯泯, 不复见尔。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薛稷书刻石者,余家积录颇多,与墨迹互有不同。

唐世颜柳诸家刻石者,字体时时不类,谓由模刻人有工拙。

昨日见杨褒家所藏薛稷书,君谟以为不类,信矣。

凡世人于事,不可一概,有知而好者,有好而不知者,有不好而不知者,有不好而能知者。

褒于书画,好而不知者也。

画之为物尤难识,其精粗真伪,非一言可达。

得者各以其意,披图所赏未必是禀笔之意也。

昔梅圣俞作诗,独以吾为知音,吾亦自谓举世之人知梅诗者莫吾若也。

吾尝问渠最得意处,渠诵数句,皆非吾赏者,以此知披图所赏,末必得秉笔之人本意也。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完实而有馀,于静坐中,自是一乐事。

然患少暇, 岂其于乐处常不足邪?——欧阳修《欧阳文忠集》苏子美喜论用笔,而书字不迨其所论,岂其力不副其心邪?然“万事以心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

”余独以为不然。

此所谓非知之难而行之难者也。

古之人不虚劳其心力,故其学精而无不至。

盖其幼也,未有所为时,专其力于学书。

及其渐长,则其所学渐近于用,今人不然,多学书于晚年, 所以与古不同也。

——欧阳修《欧阳文忠集》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

近年君谟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

往年予尝戏谓:“君谟学书如溯急流,用尽力气,不离故处。

”君谟颇笑以为能取譬。

今思此语已二十馀年, 意如何哉?——欧阳修《欧阳文忠集》苏子美尝言用笔之法,此乃柳公权之法也。

浅谈蔡襄的书法美学

浅谈蔡襄的书法美学

存张旭怀素之古韵,有风云变幻之势,又纵逸而富古 他“颇自惜”有关,不妄为人书,因此不管上到皇帝
意。”草书作品中,《陶生帖》开创了“飞草”的写 还是下到黎民百姓都十分珍惜,宋仁宗尤其喜爱蔡襄
法。这种用散卓笔所写的草书,兼有章草和飞白书的 的书法,曾下诏命他书《温成皇后碑》,蔡襄却坚持
特征。《陶生帖》又称《新记帖》,通篇书写速度较 不肯,他认为儒者工书,乃自游息之乐事,不可等同
二、神采之外,推崇古意 蔡襄的书法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恪守法度, 讲究气韵。欧阳修说蔡襄的书法独步天下,笔法有师 承。他的行书应排第一,其次是小楷,再次是草书。 所以,当苏轼认为“蔡君谟为近世第一”的同时,也 指出其“大字不如小字,草书不如真书,真书不如行 书”。《澄心堂纸帖》是蔡襄墨迹中最具晋唐风格的 代表作,全文以行楷写成,结构端正,字形丰腴,布
而与欧阳修同朝为官的蔡襄毅然独起,他不仅 政绩显著,也是宋代书法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蔡襄, 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与苏轼、黄庭坚、 米芾并称为宋四家。欧阳修说:“自苏子美死后,遂 觉笔法中绝。近年君谟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 苏东坡则称:“蔡君谟书,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 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这一点,他与 恩师欧阳修一脉相承。黄庭坚赞曰:“君谟真行简札 甚秀丽,能入永兴之室。”由此看出,众人对他的评 价是相当高的。
105
鉴 赏
局清朗,字距行宽适中,端重而雍容。另一名帖《扈 优劣长短,其行草多取法魏晋及二王,因此在自己的
从帖》可算是蔡襄传世尺牍中最为精彩的一件,用笔 书法作品中时常显现出诸多前贤的痕迹。
谨慎而不刻意求工,颇具晋唐遗风,可见蔡襄在行书
三、承上启下,“尚意”书风的奠基人
方面以对传统的继承为主。行书信札《安道帖》又称

《古香斋宝藏蔡帖》4卷.宋代蔡襄书.宝藏珍品

《古香斋宝藏蔡帖》4卷.宋代蔡襄书.宝藏珍品

《古香斋宝藏蔡帖》4卷.宋代蔡襄书.宝藏珍品
《古斋香蔡帖》分四卷:卷一为什帖;卷二为《茶录》;卷三为《荔枝谱》;卷四为欧阳修记蔡襄书的《相州画锦堂记》。

蔡襄,字君谟,擅长正楷、行书、草书,北宋著名书法家,为宋四家之一。

清拓本,宋珏集。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汉族,兴化军仙游县(今枫亭镇青泽亭)人。

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

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赠吏部侍郎,后加赠少师。

南宋乾道(1165年—1173年)年间,追谥忠惠,故称“蔡忠惠”。

蔡襄任泉州知府时,主持建造了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倡植福州至漳州700里驿道松;在建州时,主持制作武夷茶精品“小龙团”,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

所著《荔枝谱》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

蔡襄工书法,诗文清妙,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

有《蔡忠惠公全集》。

大观茶论原文及翻译

大观茶论原文及翻译

大观茶论原文及翻译
摘要:
一、大观茶论的背景与作者
二、大观茶论的主要内容
三、大观茶论的翻译
四、大观茶论的影响及意义
正文:
【大观茶论的背景与作者】
大观茶论是我国宋代的一部茶文化专著,作者是著名文学家、茶学家蔡襄。

蔡襄在宋仁宗时期任秘书省校书郎,对茶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写成了这部传世之作。

【大观茶论的主要内容】
大观茶论分为上、中、下三篇,全面论述了茶的历史、种植、采摘、制作、品鉴等方面的内容。

上篇主要介绍茶的起源、历史变迁和茶道的兴起;中篇讲述茶的种植、采摘和制作技术,以及水、火、器具等对茶的影响;下篇则着重品鉴茶的方法和茶道的精神内涵。

【大观茶论的翻译】
大观茶论原文及翻译如下:
上篇:茶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自神农尝百草,以为饮,可以祛疾,而人饮之,得以延年。

其地,山泽之润,风气之和,岁之丰,谷之登,然后茶生。

中篇:茶之制
茶有春采、夏采、秋采。

春茶,其芽茁壮,其叶初发,最为嘉品。

夏茶,谓之“连枝”,品最下。

秋茶,谓之“白露”,上品。

其采也,以黎明,不以午。

其制也,以清明,不以谷雨。

下篇:茶之道
茶道,清、静、和、真。

清者,茶之本;静者,茶之性;和者,茶之德;真者,茶之至。

人能清、静、和、真,则茶道全。

【大观茶论的影响及意义】
大观茶论对后世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丰富了茶文化的理论体系,而且对茶的种植、采摘、制作等实践环节提出了科学的指导。

宋代书论——精选推荐

宋代书论——精选推荐

宋代书论苏轼《论书》米芾《海岳名言》姜夔《续书谱》黄庭坚《论书》宋代书论欧阳修·试笔苏轼《论书》米芾·海岳名言米芾·书史米芾·砚史赵构·翰墨志姜夔·续书谱欧阳修·六一论书朱文长·续书断陈槱·负暄野录无名氏·三十六法米芾·宝章待访录蔡襄·论书黄庭坚·论书苏轼《论书》简介和解题: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苏辙兄,三人号称“三苏”。

嘉佑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追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词开豪放一派,又与黄山谷、欧阳修称为“苏黄”、“欧苏”,对后代很有影响。

书法列入“宋大四家”。

擅长行、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并上溯晋宋诸名家,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存世法书有《答谢民师论文帖》、《黄州寒食诗帖》、《前赤壁赋》、《祭黄几道文》等。

他生平论及书法的文字甚多,后人辑有《东坡论书》。

《论书》包括苏轼“论书”、“论古人书”、“自论书”等论述书法的材料,均摘自《东坡集》。

原文:真本已人昭陵,世徒见此而已,然此本最善。

日月愈远,此本当复缺坏,则后生所见愈微愈疏矣。

《题兰亭记》仆尝见欧阳文忠公,云《遗教经》非逸少笔,以其言“观之信若不妄”。

然自逸少在时小儿乱真,自不解辨,况数百年后传刻之徐而欲必其真伪,难矣。

顾笔画精稳,自可为师法。

(题遗教经》笔墨之迹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苟不至于无而自乐于一时,聊寓其心,忘忧晚岁,则犹贤于博弈也。

虽然,不假外物而有守于内者,圣贤之高致也,惟颜子得之。

《题笔阵图》。

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

《题二王书》王会稽父子书存于世者盖一二数,唐人褚、薛之流硬黄临放,亦足为贵。

《跋褚薛临帖》。

蔡襄

蔡襄

蔡襄作者:翁洪扬来源:《牡丹》2018年第15期蔡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一直备受争议。

有人将蔡襄的书法捧为“本朝第一”,有人又将蔡襄的书法贬为“闺房态度”,众说纷纭,以致数百年来聚讼不已。

但是,人们仍然不能否认蔡襄书法的艺术价值,尤其是其“取神气为佳”的思想更是影响了整个宋代书坛。

苏子美更是评价蔡襄:“君谟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本文研究了蔡襄对“尚意”书风兴起所做的贡献。

一、蔡襄简介近千年前的北宋汴京诚,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市,有一位开封府的最高行政长官,他是宋代书法著名的代表书家之一,“苏、黄、米、蔡”中的蔡指的就是他——蔡襄。

蔡襄,字君谟,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人,北宋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和茶学家。

说起蔡襄,就得提起今开封有名景区开封府的门匾,用的就是他的字,如果把“大梁门”门匾和“开封府”门匾做对比,作为颜楷的前者更讲究法度,而后者脱胎于唐楷,却有鲜明的个性,不大受被奉为圭臬的唐楷法度的约束。

二、对宋“尚意”的影响蔡襄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据史料记载,最初的宋四家中的蔡原本是蔡京,但因蔡京是佞臣,祸国殃民,所以后来的书法史将四家中的蔡改为蔡襄。

笔者个人认为,这对于蔡襄是不公平的,蔡襄的书法成就并不低,相比而言在某些方面成就更为突出。

从作品风格来看,蔡襄主要是学习二王、颜真卿,在宋初并不算是一位开宗立派的大家。

相对比他的几个晚辈苏轼、黄庭坚而言,他严谨法度,尽心尽力地学习晋人的韵、唐人的法,在创新方面并不突出,但不突出不代表一点都没有,也可以这么说,蔡襄在那时就是一个老实人,老老实实地做官,老老实实写字。

因为他是农家子弟,金榜题名后登科入仕,自身的身份较为敏感,但他也不全是这样,沈括曾经评价蔡襄说:“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且自成一家。

”这就说明蔡襄并不是一个毫无创意的书家,恰恰相反,尽管稍微缺少一点创新精神,但他天资极高,并不是泥古不化,虽算不上宋“尚意”的标志性人物,但他为尚意所做的开启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宋苏轼《论书》

宋苏轼《论书》

宋苏轼《论书》苏东坡书法自出新意,不囿于成法,不迷信权威,他指出“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强调执笔应该是适宜而无一定的规则,在实的前提下做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挥洒自如,为自己所用。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更是提出了书法创作中大象无形的最高境界,这是直指灵性的高层次的阐发。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宋苏轼《论书》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1] [2]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基本介绍《论书》由“论书”、“论古人书”和“自论书”等三部分组成。

“论书”篇,开章立旨,提出了书法艺术的必备要素,“有神、气、骨、肉、血”等,若“五者缺一”,则“不为成书也”。

作者认为“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正书是基础,行草是升华。

“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揭示了学书之道由正至行草的必然规律。

更以“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之比喻,提出“书有二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等独特观点。

《论书绝句三十首》

《论书绝句三十首》

【名称】《论书绝句三十首》【年代】清【作者】王文治【体裁】七言绝句编辑本段作品原文1、焦山鼎腹字如蚕,石鼓遗文笔落酣。

魏晋总教传楷法,中锋先向此中参。

①2、当涂四表重元常,典午名流尽瓣香。

凭他野鹜家家爱,甘雪私心赏世将。

3、醉本兰亭付辨才,一篇茧纸万琼瑰。

菁华已向昭陵閟,宗派还从定武开。

②4、柬屏不屑独孤贤,阅世飘零总莫传。

恠底虹光生颖上,石函重见永和年。

5、一十三行珠琲列,宫奴风韵不犹人。

何当银烛围红袖,半格乌丝写洛神。

6、小字黄庭内景经,大书瘗鹤上皇铭。

相傅并是神仙迹,挥洒都成鸾凤形。

7、书家品韵辨声微,钟褚谁凭定是非。

却忆味经堂上坐,小窗风雨看灵飞。

8、妩媚宁徒魏郑公,河南腕底亦惊鸿。

子山枯树文皇册,颠米平生学不穷。

9、貌寝工书有率更,高丽贡使尽知名。

几人眼见元口赞,陕刻空劳搨九成。

10、狂素颠张艸稿工,秉胎汉晋自称雄。

岂知有宋诸名辈,祧却羲之祖鲁公。

11、墨池笔冢任纷纷,参透书禅未易论。

细取孙公书谱读,方知渠是过来人。

12、唐代何人绍晋风,括州象比右军龙。

云麾墓道残碑在,万本临摹意未慵。

13、峋嵝山惟留艸树,延陵碑已失龙鸾。

浯溪万丈磨厓颂,合作商彝夏敦看。

14、曾闻碧海掣鲸鱼,神力苍茫运太虚。

间气古今三鼎足,杜诗韩笔与颜书。

15、虽然笔谏足千秋,争坐天尊未许俦。

若把诚悬方鲁国,也如子厚拟苏州。

16、韭花一帖重璆琳,千古华亭最赏音。

想见昼眠人乍起,麦光铺案写秋阴。

17、君漠落笔带春韶,玉润兰馨意欲销。

心画心声原不假,党人争及万安桥。

18、坡翁奇气本超伦,挥洒纵横欲绝尘。

直到晚年师北海,更於平淡见天真。

③19、学士苏门沾溉多,出蓝生水究难过。

便将书品衡诗品,毕竟西江逊大峩。

20、鸳鸯绣出任君评,得力终身只自明。

小楷蝇头空一代,谁知从幼学颜行。

21、天姿凌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

一扫二王非妄语,祗应酿蜜不留花。

22、不徒素练画秋鹰,笔态冲融似永兴。

善鉴工书俱第一,宣和天子太多能。

23、狂怪余风待一砭,子昻标格故矜严。

关于宋四家的书论

关于宋四家的书论

关于宋四家的书论
摘要:
一、宋四家的简介
1.宋四家定义
2.宋四家的代表人物
二、宋四家的书论概述
1.苏轼的书论
2.黄庭坚的书论
3.米芾的书论
4.蔡襄的书论
三、宋四家书论的成就与影响
1.对后世书法发展的影响
2.对现代书法研究的价值
四、宋四家书论的总结
正文:
宋四家,是指我国北宋时期四位著名的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他们的书法各具特色,共同代表了北宋书法的高峰。

在书论方面,他们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为后世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苏轼的书论主张自然、率真。

他认为书法应该表现出个性,强调书写时的情感宣泄。

苏轼的书法作品,如《黄州快哉亭记》,展示了其独特的书风,结构宽松,笔画流畅,极具个性。

其次,黄庭坚的书论注重笔法和气韵。

他认为书法应该注重内在精神,强调笔法的运用。

黄庭坚的书法作品,如《松风阁诗帖》,笔画顿挫有力,气韵生动,富有节奏感。

再者,米芾的书论强调笔势和变化。

他认为书法应该注重笔势的运用,追求变化中的统一。

米芾的书法作品,如《寿翁帖》,笔势丰富多变,结体紧密,富有韵律感。

最后,蔡襄的书论注重规矩和法度。

他认为书法应该遵循古法,强调规矩的重要性。

蔡襄的书法作品,如《颜筋柳骨帖》,法度严谨,结构工整,骨力遒劲。

宋四家书论的成就和影响,不仅在于他们各自的书法风格和理论贡献,还在于他们共同推动了北宋书法的发展,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钟、王、索靖法相近,张芝又离为一法。

今书有规矩者王、索;其雄逸不常者,皆本张也,旭、素尽出此流,盖其天资近者,学之易得门户。

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

尝观《石鼓文》,爱其古质,物象形势有遗思焉。

及得《原叔鼎器铭》,又知古之篆文,或多或省,或移之左右上下,唯其意之所欲,然亦有工拙。

秦、汉以来,裁得一体,故古文所见止此,惜哉!
唐初,二王笔迹犹多,当时学者莫不依仿,今所存者无几。

然观欧、虞、褚、柳,号为名书,其结约字法皆出王家父子,学大令者多放纵,而羲之投笔处皆有神妙。

予尝谓篆、隶、正书与草、行通是一法。

吴道子善画,而张长史师其笔法,岂有异哉!然其精粗,系性之利钝,学之浅深,古人有笔冢、墨池之说,当非虚也。

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乎楷正。

张芝与旭变怪不常,出于笔墨蹊径之外,神逸有余,而与羲、献异矣。

襄近年粗知其意,而力已不及,乌足道哉!
张长史正书甚谨严,至于草圣,出入有无,风云飞动,势非笔力可到,可谓雄俊不常者耶?
长史笔势,其妙入神,岂俗物可近哉? 怀素处其侧,直有仆奴之态,况他人所可拟议。

每落笔为飞草书,但觉烟云龙蛇,随手运转,奔腾上下,殊可骇也,静而观之,神情欢欣可喜耳。

《兰亭》模本,秘阁一本,苏翁家一本,粗有法度精神,其余不足观也。

近世篆书好为奇特,都无古意。

唐李监通于斯,气力浑厚,可谓篆中之雄者,学者宜如此说,然后可与论篆矣。

《瘗鹤文》非逸少宇。

东汉末多善书,唯隶书最盛。

今八分。

晋、魏之分,南北差异,钟、王楷书,为世所尚。

元魏间尽习隶法,自隋平陈,中国多以楷隶相参。

今存者《李德林碑》,褚书《三龛碑》是也。

《瘗鹤文》字有楷隶笔,当隋代书;世云逸少,殊无仿佛也。

子敬放肆豪迈,与右军差异,临学之家必谨其辨矣。

书法惟风韵难及。

虞书多粗糙,晋人书,虽非名家亦自奕奕,有一种风流蕴藉之气。

缘当时人物,以清简相尚,虚旷为怀,修容发语,以韵相胜,落华
鍾、王、索靖法相近,張芝又離爲一法。

今書有規矩者王、索;其雄逸不常者,皆本張也,旭、素盡出此流,蓋其天資近者,學之易得門戶。

學書之要,唯取神、氣爲佳,若模象體勢,雖形似而無精神,乃不知書者所爲耳。

嘗觀《石鼓文》,愛其古質,物象形勢有遺思焉。

及得《原叔鼎器銘》,又知古之篆文,或多或省,或移之左右上下,唯其意之所欲,然亦有工拙。

秦、漢以來,裁得一體,故古文所見止此,惜哉!
唐初,二王筆迹猶多,當時學者莫不依仿,今所存者無幾。

然觀歐、虞、褚、柳,號爲名書,其結約字法皆出王家父子,學大令者多放縱,而羲之投筆處皆有神妙。

予嘗謂篆、隸、正書與草、行通是一法。

吳道子善畫,而張長史師其筆法,豈有異哉!然其精粗,系性之利鈍,學之淺深,古人有筆冢、墨池之說,當非虛也。

古之善書者,必先楷法,漸而至于行草,亦不離乎楷正。

張芝與旭變怪不常,出于筆墨蹊徑之外,神逸有余,而與羲、獻異矣。

襄近年粗知其意,而力已不及,烏足道哉!
張長史正書甚謹嚴,至于草聖,出入有無,風雲飛動,勢非筆力可到,可謂雄俊不常者耶?
長史筆勢,其妙入神,豈俗物可近哉? 懷素處其側,直有仆奴之態,況他人所可擬議。

每落筆爲飛草書,但覺煙雲龍蛇,隨手運轉,奔騰上下,殊可駭也,靜而觀之,神情歡欣可喜耳。

《蘭亭》模本,秘閣一本,蘇翁家一本,粗有法度精神,其余不足觀也。

近世篆書好爲奇特,都無古意。

唐李監通于斯,氣力渾厚,可謂篆中之雄者,學者宜如此說,然後可與論篆矣。

《瘗鶴文》非逸少宇。

東漢末多善書,唯隸書最盛。

今八分。

晉、魏之分,南北差異,鍾、王楷書,爲世所尚。

元魏間盡習隸法,自隋平陳,中國多以楷隸相參。

今存者《李德林碑》,褚書《三龛碑》是也。

《瘗鶴文》字有楷隸筆,當隋代書;世雲逸少,殊無仿佛也。

子敬放肆豪邁,與右軍差異,臨學之家必謹其辨矣。

書法惟風韻難及。

虞書多粗糙,晉人書,雖非名家亦自奕奕,有一種風流蘊藉之氣。

緣當時人物,以清簡相尚,虛曠爲懷,修容發語,以韻相勝,落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