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方剂学第九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祛湿化痰剂

凡以祛湿化痰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祛湿化痰的作用,以治伤后湿盛痰生病症的方

剂,统称祛湿化痰剂。

祛湿化痰剂具有祛湿利水,消肿平喘,止咳化痰的功效。适用于损伤之后,脏腑功

能失调,气机不运,而致水湿痰浊内生,水肿咳喘等病症。

但水湿过盛,有寒热虚实之分;痰浊内停也有新久上下之别。治疗应根据不同症

情,采用不同的治法。

根据方剂的不同功效,将本章方剂分为祛湿剂和化痰剂两类。

应用祛湿剂时,应明确肺脾肾三脏与水湿的密切关系。即调水在肺,制水在脾,主

水在肾的辨证用药;应用化痰剂时,应区别痰之寒热和上下,采用清化或是温化的方法

进行治疗。

第一节祛湿剂

祛湿剂以苍术、茯苓、车前子等燥湿利水的药物为主,配以理气化湿的厚朴、陈皮;宣畅气机的自蔻仁、杏仁;清热利湿的滑石、木通;清热泻火的黄芩、栀子等组成.具有芳香化湿,利水渗湿,清热利水和温化水湿等功效,以治伤后水湿内停之症,如湿热,小便赤涩,水肿,痰饮等病症。然水湿过盛,与肺、脾、肾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治疗上常采用化气行水,健脾运水之法,以达祛除水湿之目的。其代表方剂分别是平胃散、三仁汤、八正散等。

平胃散

《太平慧民和剂局方》

【组成】苍术去粗皮,米泔侵二日,五斤(15g) 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炒香陈皮去白、各三斤二两(各9g) 甘草锉,炒,三十两(4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以水一盏,入姜二片,干枣两枚,同煎至七分,去姜、枣,带热服,空心食前;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非节之气。(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3~5g,姜、枣煎汤送下;或作汤剂水煎服。)

【功效】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伤后湿滞脾胃。症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暖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方解】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若伤后湿浊困阻脾胃,大便常自下利;湿阻气滞,则脘腹胀满;胃失和降,则呕吐恶心;舌苔白腻、脉缓,皆为湿郁之象。治宜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法。方中重用苍术为君药,最善除湿运脾;以厚朴为臣消胀除满;佐以陈皮;使以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生姜、大枣调和脾胃。诸药相合,可使湿浊得化,诸症自除。

【应用】

(1)掌握要点本方燥湿理气之功可靠,是治疗湿困脾胃之主方。令借用伤后湿滞脾胃者,临床以脘腹胀满、苔白腻而厚为使用依据。

(2)加减应用证属湿热,宜加黄芩、黄连以燥湿清热;证属寒湿,可加干姜、肉桂以温化寒湿。

(3)近代应用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

【附方】

(1)不换金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厚朴藿香甘草半夏苍术陈皮(去白),等分用法:为散,每服9昏或加生姜3片,枣子2枚,水煎,去滓,食前稍热服。功效:行气化湿,和胃止呕。主治:伤后湿滞脾胃,脘腹胀闷或瘴疫时气,霍乱吐泻等。

(2)柴平汤(《景岳全书>) 柴胡人参半夏黄芩甘草陈皮厚朴苍术用法:水煎服。功效:

和解少阳,祛湿和胃。主治:伤后一身尽痛,手足沉重,寒多热少,脉懦。

三仁汤

《温病条辨》

【组成】杏仁五钱(15g) 飞滑石六钱(18g) 白通草二钱(6g) 白蔻仁二钱(6g) 竹叶二钱(6g) 厚朴二钱(6g) 生薏苡仁六钱(18g) 半夏五钱(10g)

【用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伤后湿热较盛,或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邪在气分。症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渴,脉弦细而襦等。

【方解】湿温的病因,吴瑭认为是“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其发病每与脾虚停湿有关,故湿温初起,即见脾胃气滞之症。薜生白曾说:“太阳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故病湿热。”因此,湿温初起,除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外,兼见胸闷不饥等湿阻气机之症。其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乃卫阳为湿邪阻遏之候,虽似伤寒,但脉弦细雨濡,则非伤寒可知。湿为阴邪,湿遏热伏,则午后身热;舌白不渴,面色淡黄.皆属湿邪为病之象。综合观之,此乃湿温之邪逗留三焦气分,湿重于热,湿遏热伏,气机不畅,肺气不宣,脾气不运所致。治当三管齐下:宣畅上焦肺气。使气化则湿亦化;芳化中焦脾湿,使湿化脾运;导泄下焦之湿热,使湿去热孤,缩短病程,控制其缠绵之势,这是治疗湿温病的关键所在。药用芳香苦辛、轻宣淡渗、流畅气机之品,使三焦宣畅,湿热分消,对湿重于热者,《温病条辨》的三仁汤体现了这一治法原则。方中杏仁苦辛,轻宣上焦肺气,肺气宣畅,则气化湿亦化,体现叶天士所说的“湿热治其肺”的精神,自蔻仁苦辛芳香,宣畅中焦稗湿,薏苡仁甘淡导下.渗泄湿热,三仁合用,宣上、导下、畅中三管齐下,共为主药,使湿去热孤,缩短病程;更入厚朴、半夏,助白蔻仁燥湿运脾,降逆行气,除满消痞;而通草、滑石、竹叶助苡仁疏通下焦水道,渗利湿热。可见。三仁汤之所以对湿重于热证取得疗效,在于它配备了宣化在上之湿.运化在中之湿,渗利在下之湿的药物。其方意是调整气化功能,达到化赊三焦之湿的目的。至于治疗湿温之禁,《温病条辨》再三告诫:病非伤寒,不可用汗,汗之伤心阳,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病非食滞,不可用下.误下伤阴损阳,则成洞泄不止;病非阴虚,不可滋阴,润之则病深不解。所以,湿温之病,汗、吐、下三法皆非所宜,而应宣化其气机.分离其湿热,才是善策。

【应用】掌握要点本方是治疗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今借用于伤后者.亦属同一病机的,即可应用。

(2)近代应用肠伤寒、胃肠炎、肾盂肾炎、不寐、口糜、低热、咳嗽、黄疽,产后发热、急性阑尾炎以及暑湿、痹证、水肿、淋证等属于湿多热少者,亦可加减用之。

【附方】

(1)藿朴夏苓汤(《医原》) 藿香6g半夏4.5g赤苓9g杏仁9g生苡仁12g白蔻仁2g猪苓4 5g淡豆豉9g泽泻4.5g厚朴3g用法:水煎服。功效:解表化湿。主治:伤后或湿温初起。身热恶寒,肢体倦怠,胸闷口腻,舌苔薄白,脉濡缓。

(2)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 黄芩9g滑石9g茯苓皮9g大腹皮6g白蔻仁3g通荜3g 猪苓9g用法:水煎服。功效:清热利湿。主治:伤后或湿温邪在中焦。发热身痛,汗出热解,继而复热,渴不多饮,或竞不渴,舌苔淡黄而滑,脉缓。说明:以上三方均能治疗湿温,其中藿朴夏苓汤利湿之中,兼有疏表之用,适用湿温初起,表证较明显者;三仁汤则利湿之中,兼有清热之力,适于湿温初起,湿重热轻者;黄芩滑石汤清热刺湿,两者兼顾,适用湿温邪在中焦,湿热并见者。

八正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