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二第一课:子路曾皙冉有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文言现象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练习含解析下册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练习含解析下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基础巩固练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C)A.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B.盖亦反其本矣C.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D.善刀而藏之【解析】A项,“希”同“稀”.B项,“反”通“返”。

D项“善"同“缮”。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及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D) ①毋吾以.也②加之以.师旅③技盖至此乎.④依乎.天理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解析】①介词,因为。

②介词,把。

③语气词,在句末表疑问。

④介词,相当于“于”。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A)例句:五十者可以衣.帛矣A.浴乎沂,风.乎舞雩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C.是以君子远.庖厨也D.良庖岁.更刀【解析】例句是名词作动词,穿。

A项,是名词作动词,吹风。

B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

C项,形容词作动词,远离,不接近。

D项,名词作状语,每年。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B)A.以吾一日..长乎尔B.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D.虽然..,每至于族者【解析】B项,饥馑:饥荒.古今同义.A项,古义:一两天;今义:一天。

C项,古义:两个词。

以,介词,把.及,动词,推广到。

今义:连词,连接并列的词组或成分。

D项,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转折连词。

5.下列文言句式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A)A.不吾知也B.比及三年,可使有勇C.将以衅钟D.视为止,行为迟【解析】A项,宾语前置句;B项,省略句,应为“可使(人民)有勇";C项,将以(之)衅钟;D项,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为国以礼__,___其言不让__。

”(2)《齐桓晋文之事》中,说明以身作则可以推广到治理国家的句子是“___刑于寡妻__,___至于兄弟__,___以御于家邦__."(3)《庖丁解牛》中采取谨慎的态度,遇见难以下刀的地方,就“怵然为戒,___视为止__,___行为迟__,___动刀甚微__"。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作业含解析+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作业含解析+课件

D.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 《中 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 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取材依据。
解析:孟子是孔伋的再传弟子。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 9~13 题。 曰:“……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 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示例一:真才实学不是靠衣着来装扮的,形式不能取代实质。 示例二:一种思想、学说或职业吃香与流行后,就会有人弄 虚作假,附庸风雅,借以谋取私利。 示例三:当权者应有明辨真伪的眼光,不能只满足于表面繁 荣。
齐桓晋文之事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A.衅.钟(xìn) 数.罟.(cùɡǔ) 忖.度.(cǔn duó) 彼恶.知之(è) B.供.养(ɡōnɡ) 便.嬖.(biàn bì) 赴诉.(sù) 弃甲曳.兵(yè) C.商贾.(ɡǔ) 饿莩.(piǎo) 放辟.(pì) 邪侈.(chǐ) D.赡.养(zhān) 衣.帛(yì) 庠.序(xiánɡ) 孝悌.(.tì)
解析:A 项,“恶”应读“wū”;B 项,“便”应读“pián”; D 项,“赡”应读“shàn”。
2.下列各句中,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C )
A.①无以,则王乎 ②对曰:“将以衅钟。” B.①盖亦反其本矣 ②挟太山以超北海 C.①王说 ②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D.①愿夫子辅吾志 ②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是,这种幸福观错在② 把物质享受与精神快乐对立起来 ,发
展到极端,就是禁欲主义。道家幸福观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 夭等都持淡泊态度,注重人之本性的内心的幸福,对于儒家幸福

1-2《齐桓晋文之事》课后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2《齐桓晋文之事》课后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2《齐桓晋文之事》课后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课后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俯足以畜妻子____________ 蓄:供养B.明君制民之产____________ 制:限制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____________夺:耽误D.乐岁终身苦____________乐岁:丰年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故民之从之也轻____________ ②鸡、豚、狗、彘之畜③然后从而刑之____________ ④然后驱而之善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而”字也相同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而”字不同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而”字也不同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而”字相同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在文章的这个部分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的主张,这正是孟子的目的所在。

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C.为了进一步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① 硕茂,早实.以蕃。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② 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甚者,爪.其肤③ 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吾又何能为哉!”(节选自《种树郭橐驼传》)【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④ 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1.下列对加点实词含义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驼业.种树——由“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可推断“业”为“行业”之义。

B.故吾不害.其长而已——根据上下文语境,可推断“害”为“妨害”之义。

C.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由“蚓无爪牙之利”可推断“爪”为“爪子”之义。

D.早实.以蕃——根据相关语法知识,可以推测“实”为名词,可译为“果实”。

2.依次填入文中标号处的虚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且①于①以①其B.①之①以①且①而C.①且①而①以①于D.①以①所①而①于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断句或翻译,正确的一项是()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①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①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①五亩大的住宅,把桑树种在这里,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绸了。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现象、选择、阅读习题【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现象、选择、阅读习题【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课外阅读】一、文言知识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①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②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③王说:说,通“悦”,高兴④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

通“矣”,表确定语气⑤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⑥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⑦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⑧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⑨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⑩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⑪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2、找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①吾何爱一牛:爱,吝啬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③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④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⑤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⑥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3、找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②无以,则王乎: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就王业,取得天下③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④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⑤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⑥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以及人之幼: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⑯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⑰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⑱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⑲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谨慎从事,重视4、一词多义①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2)唯恐道途显晦,……:道路(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4)道芷阳间行:取道(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②之(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2)牛何之:去、往(3)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③舍(1)shè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2)shě舍之!吾不忍其觳觫:释放(3)shě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4)sh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居住(5)sh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舍弃,放弃④诚(1)诚有百姓者:的确(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4)楚诚能绝齐,……:果真,如果5、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类型:①是乃仁术也:判断句②是罔民也:判断句③百姓之不见保:被动句④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省略句⑤何由知吾可也:宾语前置句⑥将以(之)衅钟:省略句⑦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省略句⑧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句⑨及(其)陷于罪:省略句⑩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省略句⑪是诚不能也:判断句⑫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句⑬牛何之:宾语前置句⑭夫子之谓也:判断句⑮是折枝之类也:判断句⑯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⑰王坐于堂上:状语后置句⑱构怨于诸侯:状语后置句⑲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状语后置句⑳然则一羽之不举:宾语前置句㉑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句㉒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㉓舆薪之不见:宾语前置句㉔何以异:宾语前置句㉕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状语后置句㉖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置句二、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衅.钟(xìn) 数罟..(cǔn duó) 彼恶.知之(è)..(cùɡǔ) 忖度B.供.养(ɡōnɡ) 便嬖..(biàn bì) 赴愬.(sù) 弃甲曳.兵(yè) C.商贾.(ɡǔ) 饿莩.(piǎo) 放辟.(pì) 邪侈.(.chǐ) D.赡.养(zhān) 衣.帛(yì) 庠.序(xiánɡ) 孝悌.(tì)【解析】C。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课:子路曾皙冉有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选择题及答案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课:子路曾皙冉有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选择题及答案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文三篇选择题及答案班级:姓名:说明:必修下册第一课共三篇古文,精心编辑了三篇文言文赏析辨析选择题。

后附有答案。

目录: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庖丁解牛/《庄子》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率.尔(shuài) 长.乎尔(zhǎn g) 为小相.(xiàn g)B饥馑.(jǐn) 千乘.之国(shèn g) 喟.然(kuì)C鼓瑟.(sè) 以俟.君子(sì) 冠.者(g uàn)D哂.之(xí) 浴乎沂.(yí) 铿.尔(kēn g)2. 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摄.(夹)乎大国之间比.(比较)及三年B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 何伤.(妨害)乎C吾与.(赞成)点也宗庙会.(诸侯相见)同D其言不让.(谦让) 孰.(谁)能为之大3.下列各句中的“如”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如或知尔,则何如哉如:假如B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如:至于C宗庙之事,如会同如:至于D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或者4.下列句子中不是宾语前置句式的一项是( )A浴乎沂,风乎舞雩B不吾知也C则何以哉D毋吾以也5.联系全文,下列哪些句子体现出了孔子的循循善诱( )A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B吾与点也C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D夫子哂之6.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孔子提问时,曾皙鼓瑟正近尾声,他“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生动地体现了曾皙洒脱而又知礼的形象。

B曾皙的回答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C曾皙描绘的这幅理想蓝图既符合儒家礼仪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的心态。

D听了曾皙的回答,孔子喟然长叹。

这喟叹表现了孔子对曾皙志向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那种理想境界的向往。

高中文言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庖丁解牛》练习题含答案

高中文言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庖丁解牛》练习题含答案

高中文言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庖丁解牛》练习题含答案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唯求则非邦也与B .莫春者,春服既成C .技盖至此乎D .官知止而神欲行答案 D解析 A 项“与”同“欤”。

B 项“莫”同“暮”。

C 项“盖”同“盍”。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加之以师旅..B .童子..六七人C .因之以饥馑..D .视为止,行为..迟 答案 C解析 C 项饥馑:古今义均泛指饥荒。

A 项师旅:古义指军队,今义指军队的编制单位。

B 项童子:古义指少年,未成年的男子;今义指男孩子,泛指儿童。

D 项行为:古义是两个词,行动因为(这个);今义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 居.则曰(平日,平时)以吾一日长.乎尔(年长) B.⎩⎪⎨⎪⎧ 异乎三子者之撰.(撰写)吾与.点也(赞成) C.⎩⎪⎨⎪⎧ 摄.乎大国之间(夹处)以俟.君子(等待) D.⎩⎪⎨⎪⎧批.大郤(击)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散落,卸落) 答案 B解析 撰: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子路率尔.而对曰以吾一日长乎尔.B.⎩⎪⎨⎪⎧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C.⎩⎪⎨⎪⎧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D.⎩⎪⎨⎪⎧善.刀而藏之工欲善.其事 答案 B解析 A 项放在拟声词或形容词后,相当于“然”/你们。

B 项均为“治理”。

C 项至于/或者。

D 项揩拭/使动用法,做好。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不相同的一组是( )A.⎩⎪⎨⎪⎧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风.乎舞雩,咏而归 B.⎩⎪⎨⎪⎧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而刀刃者无厚.C.⎩⎪⎨⎪⎧ 良庖岁.更刀范增数目.项王 D.⎩⎪⎨⎪⎧视.为止,行为迟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答案 C解析 A 项都是名词作动词。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单元探究复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单元探究复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精明,目光敏锐,能洞察一切。 • (8)缘木求鱼:原义是爬上树去找鱼;比喻行事的方向、方法不对,
必将劳而无功。
文本探究一:为了培养文言语感,我们还
要梳理文言语言特色,品味言语形式,强
化文体特征。结合三篇文章特点,完成下 列表格
篇目
文体
《子路曾皙 冉有公西华
侍坐》 语录体散文
《齐桓晋文
之事》 对话体议论文
儒道互补,德厚流 “光”
——《侍坐》《齐桓》《庖丁》单元探究复习

学习目标:
• 1、整合积累三篇文本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特殊句式、文化常识等文言现象。
• 2、把握儒道思想的主要观点,辨析儒道思想 的异同;批判吸收儒道文化,思考儒道文化 的当今意义。
• 3、教考衔接,学会迁移,能很好地用所学知 识解决问题。
夯实基础之实虚词检测
• 1、技盖至此乎? 盖亦反其本矣
• 2、族:每至于族

族庖月更刀
• 3、摄 哂 爱 制 孝悌
• 4、率尔 比及 是 老吾老,幼吾幼
• 5、莅中国 奚暇治礼义哉
夯实基础之特殊句式小结
• 《侍坐》“居则曰:‘不吾知也!’” • 《齐桓晋文之事》“臣未之闻也” • “莫之能御也” • 何陋之有? • “舆薪之不见” • 易之以羊也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高考链接——翻译句子: 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 • 知识链接:唯利是图
20.三位教师的讲解各有不同,请任选二人,分 别作出评论。要求每条评论不超过25个字,句 子简洁流畅。(5分)
• [参考答案]
• 第一位教师:①讲清道理,鼓舞学生前进;②但未解 释字词。第二位教师:①讲清词义和变化,增长知识; ②但未讲整体含义及使用。第三位教师:①知识、道 理结合较好;②解说全面,简明扼要。

子路曾皙冉有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文言现象积累【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课】

子路曾皙冉有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文言现象积累【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课】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文三篇文言现象习题及答案班级:姓名:说明:必修下册第一课共三篇古文,精心编辑了三篇文言文的文言现象,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

目录: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庖丁解牛/《庄子》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文言现象积累:1、重点字词读音论语lún饥馑jĭn曾皙xī 哂shĕn舞雩yú铿尔kēng 小相xiàng 沂yí冠者guàn喟kuì俟sì撰zhuàn摄shè比及bi 毋wú冉răn莫春者mù端章甫fǔ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①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②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③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3、古今异义①如会同,端章甫会同,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今: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②加之以师旅师旅,古:泛指侵略的军队今:军队编制单位之一4、词类活用①端章甫: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②风乎舞雩:风,名作动,吹风③三子者出,曾晳后:后,名作动,落后④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相、大相⑤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作名勇气5、判断文言句式①以吾一日长乎尔:状语后置②毋吾以也:宾语前置③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也”④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宾语前置⑤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宾语前置⑥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⑦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⑧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状语后置⑨为国以礼:状语后置6、划线重点实词解释:①居则曰:居,闲居,平时在家②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③加之以师旅:加,加到……上④比及三年:比及,等到⑤且知方也:方,道,是非准则⑥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⑦异乎三子者之撰:撰,陈述⑧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伤,何妨⑨咏而归:咏,唱歌⑩吾与点也:与,赞成7、解释重点虚词以①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②毋吾以也:动词,认为③则何以哉:动词,做④加之以师旅:介词,用如①如或知尔:假如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③如其礼乐:至于而①子路率尔而对曰:连词,表修饰。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测试部编版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测试部编版必修下册

1 子路、曾皙、冉有、公孙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莫春者,春服既成C.砉然向然D.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解析:A项,“莫”同“暮”;B项,“刑”同“型”;C项,“向”同“响”。

答案:D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中《经首》之会中:合乎B.因之以饥馑因:接续C.族庖月更刀,折也族:优秀的D.谨庠序之教谨:慎重办理解析:C项,族:众。

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夫子喟然叹曰C.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解析:B项,古义:本来的结构。

今义:连词。

①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②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C项,古义:吝惜,舍不得。

今义:喜欢。

D项,古义:没有不是。

今义:只;不外乎(多指把事情往小里或轻里说)。

答案:A4.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端章甫,愿为小相焉B.欲辟土地,朝秦楚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解析:A项,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

这里都是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B项,朝,使动用法,使……朝见。

D项,第一个“老”,形容词作动词,敬爱;第二、三个“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答案:C5.下列对句子的句式特点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何以哉(宾语前置句)B.视为止,行为迟(被动句)C.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省略句)D.是乃仁术也(判断句)解析:B项,“为”解释为“因为”,“为”的后面省略了“之”(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因此B项是省略句。

答案:B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

楚救陈,军于城父。

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

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

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部编版必修二第一课:子路曾皙冉有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文言现象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必修二第一课:子路曾皙冉有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文言现象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文三篇文言现象习题及答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庖丁解牛/《庄子》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习题】一)文学常识填空:1、孔子,名,字,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张,鼓励人们,即“出来做事”。

2、《论语》是一部散文集,是孔子的和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宋儒把《论语》和《》《》《》合称为“四书”。

二)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句中的通假字①鼓瑟希,铿尔:②莫春者,春服既成:③唯求则非邦也与:2、古今异义①如会同,端章甫:②加之以师旅:3、词类活用①端章甫:②风乎舞雩:③三子者出,曾晳后:④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⑤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4、判断文言句式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毋吾以也:③不吾知也:④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⑤夫三子者之言何如:⑥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⑦异乎三子者之撰:⑧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⑨为国以礼:5、划线重点实词解释:①居则曰:②摄乎大国之间:③加之以师旅:④比及三年:⑤且知方也:⑥舍瑟而作:⑦异乎三子者之撰:⑧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⑨咏而归:⑩吾与点也:6、解释重点虚词以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毋吾以也:③则何以哉:④加之以师旅:如①如或知尔: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③如其礼乐:而①子路率尔而对曰:②舍瑟而作:③非诸侯而何:7、一词多义方①方六七十,如五六十:②且知方也:尔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子路率尔而对曰:③鼓瑟希,铿尔:④尔何如:如①如或知尔:②如五六十:③如其礼乐:④宗庙之事,如会同:为①由也为之:②愿为小相焉:③赤也为之小:【参考答案】一)文学常识填空:1、丘,仲尼,儒家,礼,仁政,入仕。

2、语录,门人和再传弟子《中庸》《孟子》《大学》。

二)文言现象积累:1、重点字词读音论语lún饥馑jĭn曾皙xī 哂shĕn 舞雩yú铿尔kēng 小相xiàng 沂yí冠者guàn喟kuì俟sì撰zhuàn 摄shè比及bi 毋wú冉răn 莫春者mù端章甫fǔ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①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②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③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3、古今异义①如会同,端章甫会同,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今: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②加之以师旅师旅,古:泛指侵略的军队今:军队编制单位之一4、词类活用①端章甫: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②风乎舞雩:风,名作动,吹风③三子者出,曾晳后:后,名作动,落后④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相、大相⑤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作名勇气5、判断文言句式①以吾一日长乎尔:状语后置②毋吾以也:宾语前置③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也”④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宾语前置⑤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宾语前置⑥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⑦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⑧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状语后置⑨为国以礼:状语后置6、划线重点实词解释:①居则曰:居,闲居,平时在家②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③加之以师旅:加,加到……上④比及三年:比及,等到⑤且知方也:方,道,是非准则⑥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⑦异乎三子者之撰:撰,陈述⑧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伤,何妨⑨咏而归:咏,唱歌⑩吾与点也:与,赞成7、解释重点虚词以①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②毋吾以也:动词,认为③则何以哉:动词,做④加之以师旅:介词,用如①如或知尔:假如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③如其礼乐:至于而①子路率尔而对曰:连词,表修饰。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练习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练习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一、夯实基础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饥馑(jǐn) 铿尔(kēng)哂之(shěn) 舞雩(yú)B.胡龁(hé) 吾惛(hūn)狗彘(zhì) 褊小(piǎn)C.便嬖(pì) 庠序(xiáng)庖丁(páo) 肯綮(qǐ)D.砉然(xū) 怵然(chù)莫春(mó) 大郤(xì)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鼓瑟希,铿尔B.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我虽不敏,请尝试之C.盖亦反其本矣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D.是罔民也批大郤,导大窾3.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不吾知也B.何由知吾可也C.臣之所好者道也D.臣未之闻也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B.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C.所见无非牛者D.虽然,每至于族5.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良庖岁更刀②而刀刃者无厚③无以,则王乎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⑤是以君子远庖厨也⑥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⑦端章甫⑧风乎舞雩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A.①④/②⑥⑨/③⑤⑦/⑧B.①/②⑤⑥⑨/③⑦⑧/④C.①④/②⑥⑧⑨/③⑦/⑤D.①/②⑥⑨/③⑦⑧/④/⑤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 , 。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景象,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 , ”。

(3)《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用“, , ”强调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4)《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用“, ”指出“五十者可以衣帛”的前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课外练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课外练习

高一下册第一单元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一、选择题1.以下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B.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C.罔民而可为也D.非回能之,愿学焉2.以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风乎舞雩A.如会同,端章甫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C.良庖岁更刀,割也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3.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所见无非牛者B.百姓皆以王为爱也C.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D.为之踌躇满志4.以下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居则日:“不吾知也!〞B.未之有也C.异乎三子者之撰D.技经肯綮之未尝二、其他5.翻译下面的句子。

〔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2〕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3〕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三、语言表达6.下面是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漫步》中阐述的关于“美〞的来源的框架图,请把该图转换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

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①____________。

其意义又不只于此。

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②____________。

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③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

部编版必修下全册古文文言现象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必修下全册古文文言现象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必修下册古文文言现象习题及答案【普高必修下册】班级:姓名:古文目录:第一单元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二、*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三、庖丁解牛/《庄子》四、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五、*鸿门宴/司马迁第五单元六、谏逐客书/李斯七*与妻书/林觉民第六单元八、促织/蒲松龄第八单元九、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十、*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十一、阿房宫赋/杜牧十二、*六国论/苏洵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习题】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句中的通假字①鼓瑟希,铿尔:②莫春者,春服既成:③唯求则非邦也与:2、古今异义①如会同,端章甫:②加之以师旅:3、词类活用①端章甫:②风乎舞雩:③三子者出,曾晳后:④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⑤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4、判断文言句式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毋吾以也:③不吾知也:④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⑤夫三子者之言何如:⑥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⑦异乎三子者之撰:⑧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⑨为国以礼:5、划线重点实词解释:①居则曰:②摄乎大国之间:③加之以师旅:④比及三年:⑤且知方也:⑥舍瑟而作:⑦异乎三子者之撰:⑧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⑨咏而归:⑩吾与点也:6、解释重点虚词以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毋吾以也:③则何以哉:④加之以师旅:如①如或知尔: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③如其礼乐:而①子路率尔而对曰:②舍瑟而作:③非诸侯而何:7、一词多义方①方六七十,如五六十:②且知方也:尔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子路率尔而对曰:③鼓瑟希,铿尔:④尔何如:如①如或知尔:②如五六十:③如其礼乐:④宗庙之事,如会同:为①由也为之:②愿为小相焉:③赤也为之小:【参考答案】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句中的通假字①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②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③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2、古今异义①如会同,端章甫会同,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今: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②加之以师旅师旅,古:泛指侵略的军队今:军队编制单位之一3、词类活用①端章甫: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②风乎舞雩:风,名作动,吹风③三子者出,曾晳后:后,名作动,落后④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相、大相⑤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作名勇气4、判断文言句式①以吾一日长乎尔:状语后置②毋吾以也:宾语前置③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也”④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宾语前置⑤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宾语前置⑥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⑦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⑧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状语后置⑨为国以礼:状语后置5、划线重点实词解释:①居则曰:居,闲居,平时在家②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③加之以师旅:加,加到……上④比及三年:比及,等到⑤且知方也:方,道,是非准则⑥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⑦异乎三子者之撰:撰,陈述⑧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伤,何妨⑨咏而归:咏,唱歌⑩吾与点也:与,赞成6、解释重点虚词以①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②毋吾以也:动词,认为③则何以哉:动词,做④加之以师旅:介词,用如①如或知尔:假如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③如其礼乐:至于而①子路率尔而对曰:连词,表修饰。

课时作业28:第1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

课时作业28:第1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

第1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Ⅰ语言素养专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侍:侍奉B.居.则曰居:平日、平时C.如或知.尔知:了解D.以吾一日长.乎尔长:成长答案D解析长:年长。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唯求则非邦也与B.莫春者,春服既成C.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D.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答案D解析A项“与”同“欤”。

B项“莫”同“暮”。

C项“希”同“稀”。

3.对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吾一日长乎.尔乎:语气词,吗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连词,或者C.子路率尔而.对曰而:连词,表修饰D.因之以.饥馑以:用、拿答案A解析乎:相当于介词“于”,译为“比”。

4.下列句子中,“尔”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B.子路率尔.而对曰C.鼓瑟希,铿尔.D.夫子莞尔.而笑答案A解析A项“尔”是代词,你们。

其他三项均是作词尾用。

5.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居则曰:“不吾知也!”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C.异乎三子者之撰D.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答案C解析C项是状语后置句。

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

子路的性格直率,从“”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可以看出;公西华更谦虚,从“,。

,,,”几句对话中可以看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

答案(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2)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3)子路率尔而对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7.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出这样的春游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后习题 第1单元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后习题 第1单元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课后训练·巩固提升会应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必备知识基础练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A.摄乎大国之间B.鼓瑟希C.莫春者,春服既成D.毋吾以也解析:B项中“希”同“稀”,稀疏;C项中“莫”同“暮”;D项中“以”同“已”,止。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摄.乎大国之间摄:夹处比及..三年比及:比较B.舍.瑟而作舍:放下如.五六十如:或者C.吾与.点也与:赞成如会同.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D.其言不让.让:谦让孰.能为之大孰:谁解析:A项中“比及”意思是“等到”。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A.因之以饥馑..B.如会同..,端章甫C.摄.乎大国之间D.异乎三子者之撰.解析:A项,饥馑:泛指饥荒。

古今意义相同。

B项,会同:古义,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今义,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C项,摄:古义,夹处;今义,吸取,摄影、摄像。

D项,撰:古义,才能;今义,写作。

4.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C )A.风乎舞雩B.异乎三子者之撰C.不吾知也D.加之以师旅解析:C项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吾也”;其他三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 ”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勇敢并懂规矩。

(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面对孔子的询问,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的景象,写这一景象的句子是“, ”。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的不同性格,从冉有述志时说“, ”即可看出他谦虚的性格。

参考答案:(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2)浴乎沂风乎舞雩(3)如其礼乐以俟君子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现象、翻译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现象、翻译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一、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①无以,则王乎:②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③王说:④放辟邪侈,无不为已:⑤刑于寡妻:⑥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⑦盖亦反其本矣:⑧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⑨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⑩是罔民也:⑪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找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①吾何爱一牛: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③至于兄弟:④不推恩无以保妻子:⑤莅中国而抚四夷也:⑥然后从而刑之:3、找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②无以,则王乎:③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④是以君子远庖厨也:⑤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⑥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⑦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⑧刑于寡妻:⑨为肥甘不足于口与:⑩轻暖不足于体与:⑪危士臣:⑫朝秦楚:⑬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⑭寡固不可以敌众:⑮弱固不可以敌强:⑯然后从而刑之:⑰是罔民也:⑱树之以桑:⑲谨庠序之教:4、一词多义①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2)唯恐道途显晦,……:(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4)道芷阳间行:(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②之(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2)牛何之:(3)臣闻之胡龁曰:③舍(1)shè舍南舍北皆春水:(2)shě舍之!吾不忍其觳觫:(3)shě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4)sh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5)sh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④诚(1)诚有百姓者:(2)是诚何心也:(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4)楚诚能绝齐,……:5、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类型:①是乃仁术也:②是罔民也:③百姓之不见保:④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⑤何由知吾可也:⑥将以(之)衅钟:⑦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⑧莫之能御也:⑨及(其)陷于罪:⑩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⑪是诚不能也:⑫臣未之闻也:⑬牛何之:⑭夫子之谓也:⑮是折枝之类也:⑯未之有也:⑰王坐于堂上:⑱构怨于诸侯:⑲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⑳然则一羽之不举:㉑夫子之谓也:㉒树之以桑:㉓舆薪之不见:㉔何以异:㉕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㉖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二、重点句子翻译: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同步测试 第1单元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 作业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同步测试 第1单元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 作业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摄.乎大国之间摄:夹处B.若无罪而就.死地就:就是C.族.庖月更刀,折也族:众D.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委:卸落【答案】B【解析】就:走向。

2.下列句子中,不是宾语前置句式的一项是( )A.浴乎沂,风乎舞雩B.不吾知也C.则何以哉D.毋吾以也【答案】A【解析】A.状语后置句。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由也为.之B.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王坐于.堂上C.而.刀刃者无厚有牵牛而.过堂下者D.可得闻与.为肥甘不足于口与.【答案】D【解析】A.介词,给,替/动词,治。

B.介词,从/介词,在。

C.连词,可是/连词,表修饰。

D.均为语气助词,可译为“吗”。

4.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牛何之.②莫之.能御也③反而求之.④舆薪之.不见⑤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⑥然后驱而之.善A .①⑤/②③/④/⑥B .①②/③⑥/④/⑤C .①⑥/②③/④/⑤D .①②/③④/⑤/⑥【答案】C 【解析】①⑥动词,到,往。

②③代词,它(他)。

④宾语前置标志词,不译。

⑤助词,的。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进乎.技矣依乎.天理B.⎩⎪⎨⎪⎧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C.⎩⎪⎨⎪⎧ 以若.所为其若.是,孰能御之D.⎩⎪⎨⎪⎧ 因.其固然因.地制宜【答案】C【解析】A.均为介词,相当于“于”。

B.均为连词,但,却。

C.代词,如此/动词,像。

D.均为介词,依照。

6.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率尔”言志的方式一点都不谦让,有违孔子“为国以礼”的思想;孔子的批评是委婉含蓄的,既保护了子路的自尊心,又表现了自己的豁达。

B .《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在这里提出的“保民而王”,实质上就是他一贯提倡的“仁政”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文三篇文言现象习题及答案班级:姓名:说明:必修下册第一课共三篇古文,精心编辑了三篇文言文的文言现象,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

后附有答案。

目录: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庖丁解牛/《庄子》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习题】一)文学常识填空:1、孔子,名,字,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张,鼓励人们,即“出来做事”。

2、《论语》是一部散文集,是孔子的和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宋儒把《论语》和《》《》《》合称为“四书”。

二)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句中的通假字①鼓瑟希,铿尔:②莫春者,春服既成:③唯求则非邦也与:2、古今异义①如会同,端章甫:②加之以师旅:3、词类活用①端章甫:②风乎舞雩:③三子者出,曾晳后:④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⑤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4、判断文言句式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毋吾以也:③不吾知也:④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⑤夫三子者之言何如:⑥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⑦异乎三子者之撰:⑧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⑨为国以礼:5、划线重点实词解释:①居则曰:②摄乎大国之间:③加之以师旅:④比及三年:⑤且知方也:⑥舍瑟而作:⑦异乎三子者之撰:⑧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⑨咏而归:⑩吾与点也:6、解释重点虚词以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毋吾以也:③则何以哉:④加之以师旅:如①如或知尔: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③如其礼乐:而①子路率尔而对曰:②舍瑟而作:③非诸侯而何:7、一词多义方①方六七十,如五六十:②且知方也:尔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子路率尔而对曰:③鼓瑟希,铿尔:④尔何如:如①如或知尔:②如五六十:③如其礼乐:④宗庙之事,如会同:为①由也为之:②愿为小相焉:③赤也为之小:【参考答案】一)文学常识填空:1、丘,仲尼,儒家,礼,仁政,入仕。

2、语录,门人和再传弟子《中庸》《孟子》《大学》。

二)文言现象积累:1、重点字词读音论语lún饥馑jĭn曾皙xī哂shĕn 舞雩yú铿尔kēng 小相xiàng 沂yí冠者guàn喟kuì俟sì撰zhuàn 摄shè比及bi 毋wú冉răn 莫春者mù端章甫fǔ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①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②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③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3、古今异义①如会同,端章甫会同,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今: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②加之以师旅师旅,古:泛指侵略的军队今:军队编制单位之一4、词类活用①端章甫: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②风乎舞雩:风,名作动,吹风③三子者出,曾晳后:后,名作动,落后④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相、大相⑤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作名勇气5、判断文言句式①以吾一日长乎尔:状语后置②毋吾以也:宾语前置③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也”④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宾语前置⑤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宾语前置⑥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⑦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⑧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状语后置⑨为国以礼:状语后置6、划线重点实词解释:①居则曰:居,闲居,平时在家②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③加之以师旅:加,加到……上④比及三年:比及,等到⑤且知方也:方,道,是非准则⑥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⑦异乎三子者之撰:撰,陈述⑧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伤,何妨⑨咏而归:咏,唱歌⑩吾与点也:与,赞成7、解释重点虚词以①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②毋吾以也:动词,认为③则何以哉:动词,做④加之以师旅:介词,用如①如或知尔:假如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③如其礼乐:至于而①子路率尔而对曰:连词,表修饰。

②舍瑟而作:连词,表顺接。

③非诸侯而何:连词,表并列。

8、一词多义方①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②且知方也:道,是非准则尔①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②子路率尔而对曰: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子)③鼓瑟希,铿尔:助词,相当于“然”④尔何如:你如①如或知尔:假如②如五六十:或者③如其礼乐:至于④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为①由也为之:管理,治理②愿为小相焉:做③赤也为之小:替二、《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习题】一)文学常识填空:《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

它的主要内容是写劝说放弃,采纳“”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异、善于的写作特点。

二)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①无以,则王乎:②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③王说:④放辟邪侈,无不为已:⑤刑于寡妻:⑥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⑦盖亦反其本矣:⑧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⑨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⑩是罔民也:⑪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找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①吾何爱一牛: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③至于兄弟:④不推恩无以保妻子:⑤莅中国而抚四夷也:⑥然后从而刑之:3、找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②无以,则王乎:③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④是以君子远庖厨也:⑤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⑥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⑦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⑧刑于寡妻:⑨为肥甘不足于口与:⑩轻暖不足于体与:⑪危士臣:⑫朝秦楚:⑬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⑭寡固不可以敌众:⑮弱固不可以敌强:⑯然后从而刑之:⑰是罔民也:⑱树之以桑:⑲谨庠序之教:4、一词多义①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2)唯恐道途显晦,……:(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4)道芷阳间行:(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②之(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2)牛何之:(3)臣闻之胡龁曰:③舍(1)shè舍南舍北皆春水:(2)shě舍之!吾不忍其觳觫:(3)shě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4)sh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5)sh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④诚(1)诚有百姓者:(2)是诚何心也:(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4)楚诚能绝齐,……:5、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类型:①是乃仁术也:②是罔民也:③百姓之不见保:④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⑤何由知吾可也:⑥将以(之)衅钟:⑦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⑧莫之能御也:⑨及(其)陷于罪:⑩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⑪是诚不能也:⑫臣未之闻也:⑬牛何之:⑭夫子之谓也:⑮是折枝之类也:⑯未之有也:⑰王坐于堂上:⑱构怨于诸侯:⑲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⑳然则一羽之不举:㉑夫子之谓也:㉒树之以桑:㉓舆薪之不见:㉔何以异:㉕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㉖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参考答案】一)文学常识填空:《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它的主要内容是写孟子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采纳“保民而王”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异、善于论辩的写作特点。

二)基础知识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①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②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③王说:说,通“悦”,高兴④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

通“矣”,表确定语气⑤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⑥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⑦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⑧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⑨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⑩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⑪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2、找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①吾何爱一牛:爱,吝啬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③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④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⑤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⑥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3、找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②无以,则王乎: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就王业,取得天下③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④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⑤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⑥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⑦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⑧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⑨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⑩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⑪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⑫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⑬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⑭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⑮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⑯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⑰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⑱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⑲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谨慎从事,重视4、一词多义①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2)唯恐道途显晦,……:道路(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4)道芷阳间行:取道(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②之(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2)牛何之:去、往(3)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③舍(1)shè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2)shě舍之!吾不忍其觳觫:释放(3)shě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4)sh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居住(5)sh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舍弃,放弃④诚(1)诚有百姓者:的确(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4)楚诚能绝齐,……:果真,如果5、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类型:①是乃仁术也:判断句②是罔民也:判断句③百姓之不见保:被动句④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省略句⑤何由知吾可也:宾语前置句⑥将以(之)衅钟:省略句⑦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省略句⑧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句⑨及(其)陷于罪:省略句⑩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省略句⑪是诚不能也:判断句⑫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句⑬牛何之:宾语前置句⑭夫子之谓也:判断句⑮是折枝之类也:判断句⑯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⑰王坐于堂上:状语后置句⑱构怨于诸侯:状语后置句⑲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状语后置句⑳然则一羽之不举:宾语前置句㉑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句㉒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㉓舆薪之不见:宾语前置句㉔何以异:宾语前置句㉕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状语后置句㉖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置句三、《庖丁解牛》/庄子【习题】一)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①砉然向然:②技盖至此乎:③技经肯綮之未尝:④善刀而藏之:2、一词多义:为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③视为止,行为迟: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乎①技盍至此乎?:②进乎技矣:③依乎天理:④而况大軱乎: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然①砉然向然:②奏刀騞然:③因其固然:④虽然,每至于族:⑤怵然为戒:于①合于《桑林》之舞: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④虽然,每至于族:3、古今异义词:①奏刀騞然:②乃中《经首》之会:③进乎技矣:④所见无非牛者:⑤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⑥依乎天理:⑦视为止,行为迟:⑧因其固然:⑨虽然,每至于族:⑩吾见其难为:4、词类活用:①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②足之所履:③以无厚入有间:④吾见其难为:5、特殊句式:①技盍至此乎:②臣之所好者,道也:③技经肯綮之未尝:④视为止,行为迟:【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积累:1、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①砉然向然:通“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