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古诗三首
9古诗三首《元日》(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元日》教学设计教材解析《元日》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一首。
这首诗描写新春喜庆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同时寄托了作者执政变法、强国富民的抱负。
诗句中“新”字成了本诗的诗眼,诗人所写春节情景都在叙述“新年新气象”。
本课教学着重让学生在文本体验中,了解春节习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有根的中国人。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显现的画面感兴趣,但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对学生各方面的学习应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重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元日》。
2.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中的情感。
3.收集和积累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词,体验传统节日的氛围和文化。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元日》。
教学难点: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感悟传统,喜迎“新”春1.游戏导入“闯古诗宫格”游戏导入,需要从九个字中找到一句诗,敢来接受挑战吗?(课件出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眠不觉晓;春风花草香)学生寻找诗句共同点。
师:春,万物复苏。
在这个季节里,有一个中国人最注重的传统节日,就是春节。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春节的古诗—王安石的《元日》。
2.趣解诗题师:“元”字下面像什么?(课件出示甲骨文)无论汉字如何变迁,上面这一横都没有变化,表示人的头部,所以“元”的本义就是“人头”。
由此引申出两个意思,那元日的意思是什么?(生会借助汉字字义、借助注释理解“元日”的意思。
)师:元日,一元复始,一起走进王安石笔下描绘的元日(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古诗、汉字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汉字寻根,让学生一开始就沉浸在祖先创造文字的智慧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
】二、初探古诗,读出“新”韵律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共读古诗(1)代表读:读准屠苏、瞳瞳、旧符三个词语。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 第9课 古诗三首——《元日》品读释疑课件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登高望远,遥想家乡兄弟们
积累练笔: 请你试着写几个像“千门万户”这样的词语。
千言万语 千丝万缕 千山万水 千变万化 千头万绪 千真万确
归纳小结
语文要素
诗的前两句:起句紧扣题目,写出春节人们放鞭炮的 热闹欢乐的节日气氛。次句写了人们饮屠苏酒的节日习俗, 新年气氛浓厚。
诗的后两句:后两句紧接着上两句的欢乐气氛,用早 上的太阳象征无限光明的未来,用“新桃换旧符”的习俗, 表现出万象更新的景象。
兄弟
jiǔ
喝酒
bèi
加倍
易错音
读读下面的词语,给加彩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 √ 屠苏( sū shū ) 兄弟( kiōng xiōng )
识字开花
屠
魂
苏
酒 牧
兄倍
同音易混字
何 hé
河
字义:代词,表示疑问。 组词:(如何)(为何)(无可奈何)
字义:水道的通称。 组词:(小河)(河流)(气吞山河)
课文图示
元日
放爆竹 喝屠苏酒
除旧迎新 幸福祥和
换桃符(贴春联)
主题感悟
《元日》描写了新年热闹、欢乐和万 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 治的高昂情绪,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 奋发精神。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 第9课 古诗三首初读感知课件
科 目:语文 适用版本:部编人教版 适用范围:【教师教学】
学法导读
借助注释和字典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抓 住重点词句了解古诗描绘的节日情景以及诗中蕴含的 思想感情。学习《元日》时,要抓住农历正月初一有 代表性的过节细节来理解体会:燃放爆竹,饮屠苏酒, 换上新桃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 爆竹:用纸卷火药,点燃 元日 引线爆裂发声的东西。 [宋]王安石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原文及赏析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原文及赏析
《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1. 《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课文赏析
这三首古诗分别描绘了中国的三个重要节日:《元日》描写的是春节,《清明》描写的是清明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的是重阳节。
《元日》中,王安石用鲜明的意象和热烈的气氛,展现出了春节的喜庆和万象更新的气象。
“爆竹声中一岁除”,用爆竹的响声寓意旧的一年的结束,新的一年的开始。
“春风送暖入屠苏”,则表达了春风吹过,暖意袭来,人们欢饮屠苏酒的景象,寓意着新的希望和祝福。
《清明》中,杜牧借景抒情,用“清明时节雨纷纷”描绘出清明时节的凄清气氛,而“路上行人欲断魂”则生动地描绘出了行人悲伤的心情。
诗的后两句则带有一丝慰藉,通过询问酒家和牧童的指向,给人一种生活气息和希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在重阳节时思念家乡和亲人之作。
诗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和“每逢佳节倍思亲”,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在节日时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而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则通过想象兄弟们登高插茱萸的情景,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这三首诗各具特色,但都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人情味。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元日》PPT课件
饮屠苏 吃年夜饭,人们举杯同庆, 迎接新年的到来,餐桌上菜 品丰富,人们展望来年衣食 无忧,生活充足。
新桃换旧符 贴对联,表达一种美好的心 愿。
课文理解
1.《元日》这首诗中,用的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个字(找出本 诗的诗眼)?
“暖”字是本诗的诗眼,用的最精炼传神。暖字既指诗中新 年到来,“春风送暖”,也寄托了作者渴望除旧革新,将新 政改革带来的温暖送入千家万户的美好愿望。
生字学习
生字学习
生字学习
课文理解
1.《元日》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你怎样理解“元”字?
元日就是今天的春节。 “元”在古代有开始的意思,“元日”即一年开始的日子, 就是农历正月初一。
课文理解
2.请同学们朗读古诗,思考一下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古人过新 年时的哪些解
作者介绍
王安石文学成就很高,影响甚巨。他的 诗文颇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现 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其诗长于说理, 精于修辞,内容反映社会现实。词虽不多, 却风格高峻豪放,别具一格。散文雄健峭 拔,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存世。
相关背景
《元日》作于作者初拜相,正要进行新政改 革之时。为摆脱宋王朝面临的政治、经济危 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 王安石被宋神宗召见,随即上书主张变法, 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 安石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而发, 创作了此诗。
词语学习
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 屠苏:屠苏草泡的酒,一般在元日饮用, 据说可以祛除瘟疫。 曈曈: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桃符:古代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绘有神像的 桃木板,意在祈福灭祸。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北宋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 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 西)人。宋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 后,曾任过地方官,后任参加政 事、宰相等职。世称荆公。
教学课件_古诗三首(元日)
·走进传统文化·
春节习俗: 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挂灯笼、守岁、吃饺子、 拜年、穿新衣、放爆竹、发红包、舞狮舞龙等。 趣联: 上联:松竹梅岁寒三友 下联:桃李杏春暖一家
同学们 下节课见!
·初读感知·
【译文】 在阵阵的爆竹声中,人们送走了过去的一年。 迎来了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象征无限美好的前景。 每年春节总要拿新春联换掉旧春联。
古诗品读
·古诗详解·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这两句诗紧扣题目,通过描写响亮的爆竹 声和饮酒的感受,渲染出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学习生字·
fú
旧符 符
结构:上下 音序:F 部首:竹 组词:符咒 护身符 造句:古代人们用桃符挂在门 口祈求平安。
书写指导:竹字头要扁小, 亻的撇稍长竖要短,寸字的 横要长、收笔稍向上拉。
·理解词语·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爆竹】 【岁】 【除】 【一岁除】
过去了。
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 后来演变成放鞭炮(鞭炮)。 年。 送来暖暖春意。
·助读资料·
爆竹的历史: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 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 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时在节日或喜庆日,用火烧竹,发出噼 噼啪啪的声音,以驱除山鬼瘟神,谓之“爆竹”。火药发明后以多层 纸密卷火药,接以引线,燃之使爆炸发声,亦称为“爆竹”。
【送暖】
家家户户。
【千门万户】
大年初一。
【日】
一年已尽。
·多音字·
中
zhōng (中间 ) zhòng (中弹 )
古诗三首《元日》
教学设计课题:2025春季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元日〉》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元日》这首古诗,认识并理解诗中的生字词,掌握古诗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掌握诗中的生字词,能够正确书写。
•理解诗意:理解《元日》这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境,感受节日的喜庆氛围。
四、教学难点•意境领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诗人对元日(春节)的热爱和祝福。
•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古诗意境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元日》古诗的配图、音频朗读等。
•生字卡片:用于学生识字和复习。
•古诗背景资料:介绍诗人王安石及其创作背景。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古诗的背景、诗意和意境。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与古诗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
七、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春节的热闹场景,如放鞭炮、贴春联、吃团圆饭等,引导学生思考春节的意义和习俗,引出《元日》这首古诗。
2.新课教学(30分钟)•初读课文识记生字(5分钟):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导学生识字,并讲解生字的含义和用法。
•整体感知理清层次(10分钟):教师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古诗的大意和层次,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在元日这一天的所见所感。
•深入讲解意境情感(10分钟):教师结合多媒体资料,详细讲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节日氛围和诗人的祝福之情。
同时,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古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
•总结拓展(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引导学生思考《元日》这首古诗的现实意义,鼓励学生将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融入生活,用诗歌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节日的热爱和祝福。
古诗三首元日生字
古诗三首元日生字原文:《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一、衍生注释:“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
“爆竹”指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屠苏”是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
“曈曈”形容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符”是古代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新年时更换。
二、赏析:这首诗描写了新年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
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
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全诗笔调轻快,洋溢着欢快的节日气氛。
三、作者介绍: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其在诗、文、词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主张改革变法,为北宋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四、运用片段:春节到了,大街小巷热闹非凡。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我走在街头,耳边传来阵阵爆竹声,心中满是对新年的期待。
看着人们喜气洋洋的笑脸,这不就像千门万户曈曈日那般温暖明亮吗?大家都忙着总把新桃换旧符,迎接新的一年,期盼着新的开始和美好!原文:《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衍生注释:“静夜思”在安静的夜晚所产生的思绪。
“床”这里指坐卧的器具。
“疑”好像。
“举头”抬头。
二、赏析:这首诗描写了秋日夜晚,旅居在外的抒情主人公在屋内抬头望月而思念家乡的感受。
前两句写主人公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之情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
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古诗三首三年级下册第十课文笔记
三年级下册第十课《古诗三首》课文笔记1.《元日》课堂笔记【诗文赏析】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过年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主题概括】诗人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改革新政治的抱负。
【诗文解析】诗的前两句紧扣题目,写出了春节人们放鞭炮、畅饮美酒的热闹景象。
“爆竹声”从听觉上展现了春节热闹的场面,“春风送暖”从触觉上描写了春节时天气变暖,人们在暖暖的春风中欢乐的喝着屠苏酒,庆贺新年的情景。
诗的后两句紧承前两句的欢乐气氛,用早上的太阳象征无限的光明的未来,用“新桃换旧符”的习俗展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2.《清明》课堂笔记【主旨概括】这首诗通过描写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情景,展现了路上行人的心情和感受,表现了诗人由忧伤转为振奋的心境变化。
【诗文解析】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清明时节的天气情况和路上行人的心情,“纷纷”既点明了天气特点,也形容了人的情绪。
“新魂”表明了行人心中看强烈的哀伤,与“纷纷”照应,刻画了行人衣衫被春雨打湿,心境更加凄迷纷乱的状态。
诗的后两句写向“断魂”的行人打听哪里有酒家,因为他想歇歇脚,避避雨,喝几杯小酒来消除心中的烦闷。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笔记【诗文赏析】此诗写出了游了的思乡想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贴题目,写是乡是十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主旨概括】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重阳佳节时,身处异乡的孤寂之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文解析】诗的前两句直接写了自己独身一人远在他乡,每逢佳节便对亲人产生强烈的思念之情,一个“独”字和两个“异”字,把诗人子然一身,身处异乡的孤寂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倍”是加倍的意思,用的巧妙,表明在佳节时比平时更加思念家长的亲人的情感,突出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的心情。
后两句诗人把目光投向远方,想象着家长的兄弟们插戴着茱萸登高却发现少了自己,他们多遗憾啊!这里着重写别人的感受,而不是写诗人自己的感受,好像自己的孤单不值一提,更加强列的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年级下册语文 第9课《古诗三首》知识点预习+同步练习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作者介绍: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给后人留下1000多首诗歌、800多篇散文的丰富文化遗产。
代表作:《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等。
主题:《元日》描写了新年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高昂情绪,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译文: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每家每户都在用新桃换下旧桃符。
注解: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去。
屠苏:药酒名。
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演变到现在,人们大多会用对联贴于大门上。
鉴赏:诗的前两句:这两句写“元日”(春节)的传统习俗有放爆竹、喝屠苏酒,用来渲染春节祥和欢乐的气氛。
诗的后两句:“曈曈”是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
“曈曈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
结尾一句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
全诗将叙事与写景结合。
通过对“爆竹声”“屠苏酒”“换桃符”以及开春送暖的春风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春节这一天的热闹景象,流露出诗人在除旧迎新时无比喜悦的心情。
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人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元日》知识教学
第9课古诗三首《元日》知识教学9.古诗三首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1.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3. 屠苏:屠苏酒。
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
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4. 曈曈:光辉灿烂。
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5.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6. 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
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7.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译文在阵阵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春联取下,换上新的春联。
赏析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
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
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
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
“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
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
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9.古诗三首《元日》教案
3.引导学生进行古诗鉴赏的练习,提供相关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如关注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象,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
4.通过提问和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通过提问作者为什么在新年之际写下这样一首诗,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心。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元日》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元日》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元日》教学目标和《元日》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元日》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元日》的积极性。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分为三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理解。
1.语言能力:通过学习《元日》这首诗,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和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升古文阅读水平。
2.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和分析文学作品。
(2)文化背景资料:为学生提供中国古代新年习俗的相关资料,如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元日》诗歌的文化背景。
(3)作者简介:为学生提供王安石的简介,包括他的生平、政治主张、文学成就等,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背景,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涵。
(4)古诗鉴赏方法指导:为学生提供古诗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如关注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等,帮助学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知识点我会写:旧jiù(怀旧、旧事、念旧)符fú(符号、相符、音符)欲yù(食欲、欲望、欲罢不能)魂hún(灵魂、鬼魂、魂不守舍)借jiè(借口、借书、借钱)酒jiǔ(白酒、红酒、米酒)何hé(何时、何地、何苦)牧mù(牧童、牧民、牧场)兄xiōng(兄弟、兄长、师兄)独dú(单独、独自、独立)异yì(异乡、异地、奇异)佳jiā(佳节、佳音、佳作)多音字:行háng(银行)xíng(不行)少shǎo (少人)shào (少年)书写指导:“酒”左窄右宽,与“洒”区别开来。
“欲”左宽右窄,右边是“欠”。
“魂、借、酒、何”都是左窄右宽,“独”部首是“犭”笔顺是:撇、弯勾、撇。
“异”上面是“巳”不是“已”,更不是“己”。
问题归纳:1、《元日》一诗写出了怎样的节日情景?表现了怎样的节日气氛?答:这首诗写出了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旧符(贴春联)的节日情景,表现了一种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2、《清明》一诗描绘了这个节日怎样的图画?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答: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表现了作者哀伤的情感。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你们是怎么过这个节的?答:写的是重阳节,外出的人登高望远思念家人,在远方想象家里的亲人也在这一天登高望远,插上茱萸,在想念自己。
我们这儿叫老人节,给家里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过节,人们会逛庙会,为老人祈福。
4、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什么样的情景?答: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元宵节人们挂上各种灯笼,会猜灯谜,煮元宵吃;端午节人们会做镜糕、吃粽子、赛龙舟,门上插艾草、沙枣花等;中秋节一家团聚,烙月饼,看月亮……课后习题答案:二、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元日》这首诗写的是春节。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古诗三首(元日,清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并背诵这三首古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
2.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习诗中的生字和新词。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中的一些典故和意象,如“屠苏”、“插茱萸”等。
2.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准备
1.准备教学PPT,包括古诗的背景、诗句的解释、诗歌的意境等。
2.准备一些与诗句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介绍三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朗读古诗: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读音和停顿。
3.解释诗句:逐句解释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典故和意象。
4.体会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
思考的方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5.背诵默写:让学生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布置作业。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2.选择其中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元日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古诗三首《元日》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组诗,描写了新年的喜庆氛围和新的一年带来的美好希望。
这三首诗分别是《登鹳雀楼》、《元日》和《长恨歌》。
以下是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的课堂笔记。
知识点一:背景知识古代士人常会将自己的感慨、情绪以及对生活的思考通过写诗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些诗成为了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本课中的三首诗均为唐代的作品,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这些诗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活和社会的感受。
知识点二:《登鹳雀楼》知识点三:《元日》知识点四:《长恨歌》知识点五:古诗的特点古诗的特点是句式简洁、意象丰富、言简意赅。
它通过精炼的文字表达情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古诗有着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感,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知识点六:赏析古诗的方法赏析古诗可以从字词理解、情感揭示和诗意领悟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我们要理解诗中的字词的意义,了解句子的结构和诗的整体结构;其次,我们要揭示诗中表达的情感,体验诗人的情绪和思考;最后,我们要领悟诗意,思考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和意义。
知识点七:古诗的背后故事每首古诗都有它的背后故事,了解这些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
比如,《元日》的背后故事是唐代文人在元旦这一天常常相互拜年,祝福对方新年快乐。
通过了解这些背景故事,可以让我们更加贴近这些古诗,增强欣赏的乐趣。
知识点八:写一首古诗古诗是古代文化的瑰宝,通过写古诗可以锻炼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可以在学习这些古诗的基础上,尝试写一首自己的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以上是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的课堂笔记,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古代诗歌作品,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
21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21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以下是《古诗三首》的课堂笔记,包括《元日》、《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首诗:一、《元日》1. 诗题和作者:本诗的题目是《元日》,作者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
2. 诗意:这首诗描述了春节的喜庆氛围和万象更新的景象。
诗中提到燃放爆竹、饮屠苏酒、更换桃符等传统习俗,展现了春节时人们辞旧迎新、祈求好运的习俗。
3. 重点词句解释:•“爆竹声中一岁除”:燃放爆竹象征着驱除恶鬼和迎接新的一年。
◦ “春风送暖入屠苏”:屠苏酒是一种用草浸泡的酒,这里指人们饮屠苏酒来驱寒。
◦ “千门万户曈曈日”:形容春节时家家户户灯火通明,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4.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春节的喜悦和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二、《清明》1. 诗题和作者:本诗的题目是《清明》,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2. 诗意:这首诗描述了清明节时的情景,展现了清明时节的清新景色和扫墓祭祖的习俗。
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情感。
3. 重点词句解释:•“清明时节雨纷纷”:描述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景象。
◦ “路上行人欲断魂”:形容行人因思念逝去的亲人而感到悲伤。
◦ “借问酒家何处有”:询问酒馆的位置,表达了诗人想借酒消愁的心情。
4.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 诗题和作者:本诗的题目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
2. 诗意:这首诗描述了重阳节时的思念之情,作者回忆起在家乡与亲人团聚的情景,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3. 重点词句解释:•“独在异乡为异客”:形容作者独自一人在外地,感到孤独和陌生。
◦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遇到美好的节日时,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就会格外强烈。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遥想兄弟们在重阳节登高远眺,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4.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也体现了重阳节登高远眺的传统习俗。
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元日
吃粽子、赛龙舟、带五色线,做香囊,喝雄 黄酒、门上插艾蒿等。
农历七月初七 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女红。
农历八月十五 赏月、吃月饼等。
农历九月初九
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 饮菊花酒。
农历十二月初八 吃腊八粥、腊八蒜、腊八面。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 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
再见!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桃符,是古代新年时悬挂于大门上的辟邪门 饰,春联的前身。
意思 千家万户被旭日的光辉普照着,每年 春节人们总要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
思考:这首诗描写了古代人过春节的哪些习俗?
燃放 爆竹
饮屠 苏酒
换桃符
品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品味文字给你的感受。 诗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大家过新年感 受?
说一说,我们过年时的习俗:
放鞭炮 贴春联 吃团圆饭 拜年 守岁......
同学们,请大家认真朗读古诗:
1.注意生字词的读音,把古诗 读通顺,试着把节奏读出来。
2.思考:这首古诗写了古代人 过春节的那些习俗?
元日 (宋)王安石 bào 爆竹/声中/一岁除,门/万户/瞳瞳日,
的前景,乐观自信。
主旨归纳
《元日》描写了新年热闹、欢乐和万象更 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诗人革新政治的思想 感情,充满欢快与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元日 (宋)王安石 bào 爆竹/声中/一岁除,
túsū 春风/送暖/入屠苏。
tóng 千门/万户/瞳瞳日,
fǔ 总把/新桃/换旧符。
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怎样的 节日情景?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古诗《元日》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年级下册元日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册元日古诗三首三年级下册元日古诗三首元旦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人们在这一天会感受到新年的气息和喜悦。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欣赏三首优美的古诗,感受元日的气氛。
第一首:《元日》唐代王之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古诗来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笔下。
他运用了生动的形象和富有节日气息的语言,描述了元旦这个特别的日子。
他用“爆竹声中”来描绘新年的热闹气氛,而“曈曈日”则表现了元日这一天人们的喜悦心情。
第二首:《元日》宋代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元日》来自于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笔下。
他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运用自己的人生哲学,将元日与人生相混合,把元日看作是生活的节点,应该好好珍惜时间、锤炼自己。
他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人应该在人生的路上努力向前,才能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第三首:《元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之涣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古诗同样来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元日忆山东兄弟》。
他运用了深情的笔调,描述了离乡别亲、流落他乡的心情。
他告诉我们,即便身在异乡,我们也应该珍爱身边的亲人与友谊,用心去体会其中的感觉,才能更好地感受到元日这种令人难以忘怀的节日。
元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我们会感受到喜悦的气氛和新年的气息。
这三首古诗用不同的方式描述了元日的感觉和意义,使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悟这个值得庆祝的日子。
古诗三首 元日 课件 精选1篇
古诗三首《元日》、《登鹳雀楼》和《将进酒》课件内容一、《元日》1.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改革家。
2. 创作背景:公元1085年,王安石担任宰相,推行新政,希望通过改革来振兴国家。
这年元旦,王安石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新政的信心。
3. 诗歌赏析:(1)诗题:《元日》,意为新年第一天。
(2)诗中所描绘的新年景象:阳光明媚,万物复苏;人们欢度佳节,祈求丰年。
(3)诗人对新年的期望:希望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4)诗人的政治抱负:通过推行新政,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实现国家的富强。
二、《登鹳雀楼》1. 作者:王之涣(688-742),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
2. 创作背景:公元742年,王之涣任洛阳县令时,登上了鹳雀楼,领略了壮丽的河山风光,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3. 诗歌赏析:(1)诗题:《登鹳雀楼》,意为登上鹳雀楼观赏风景。
(2)诗中描绘的美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黄河之水壮观,白日依山尽的景色令人陶醉。
(4)诗人的人生感悟:人生苦短,应该努力奋斗,追求更高的境界。
三、《将进酒》1. 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
2. 创作背景:公元742年,李白在长安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春天,与朋友们畅饮作乐,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这年秋天,李白又在长安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宴会,写下了这首诗。
3. 诗歌赏析:(1)诗题:《将进酒》,意为劝酒歌。
(2)诗中描绘的宴会场景:宴席上美酒佳肴,宾客们欢聚一堂,畅谈人生百态。
(3)诗人对美酒的赞美: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4)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人生苦短,应该珍惜当下,尽情欢乐。
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看破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小学语文三年级第九课9《古诗三首》诗意
小学语文三年级第九课9《古诗三首》诗
意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元日》译文:
在阵阵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迎来新的一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每年春节,人们总要拿新的新桃符换下旧桃符。
诗人通过这首诗寄托了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理想和乐观自信的感情。
《清明》译文: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的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询问当地之人哪里可以买酒消愁,牧童伸手指了指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
表达了诗人孤身在外时内心的孤独寂寞,以及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
我一个人客居他乡,每次遇到重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的亲人,这时我想远方的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他们都插带着茱萸,只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 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 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 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 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整体感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朗读古诗 了解重点词语
忆:想念。 山东:在函谷关与华山 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理解诗意: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纷纷:细雨不停地下。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 此句点明诗人所置身的 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
理解诗意: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断魂:指心情惆怅。
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 逝去亲人,伤心欲绝, 悲思愁绪。
故事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 意见,不要一意孤行,最终会害了自己。
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9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sū
我会认 屠苏
hún
断魂
jiǔ
喝酒
mù
牧童
xiōng
兄弟
bèi
加倍
我会写
旧 符 欲魂借酒 何 牧 兄 独异 佳
生字归类
左右 结构
旧 何欲 牧 佳魂 借 酒 独
译文: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 新的一年到了;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 饮屠苏酒。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为庆祝 新春,人们总要拿新的春联换下旧的春联。
说一说:《元日》一诗体现了哪些节日特点? 表现了作者什么精神?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 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 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每当
遇到
加倍,格外。
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倍加思念亲人。
想一想:为什么王维这么思亲?
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 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一种有浓烈香气的 植物,据说可辟邪。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 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带着茱萸,站在那高高 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清明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的4月5
清
日前后。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
明
节
一 ,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
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
杜牧(803-825)字牧之, 唐代晚期著名的诗人。人 们把他与李商隐称为“小 李杜”。
整体感知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朗读古诗 了解重点词语
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指屠苏酒。古代习俗,大年 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 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初升时光亮而温暖的太阳。
新桃,旧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 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灵 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现在则指春联。
读读古诗,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眼前出现 了怎样一幅画面?
指由暗转明的 朝阳。
千门万户曈曈日
这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 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
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 “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 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意:都是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以桃符 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
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表达了游子的
思乡怀亲
之情。
说说内容
《中国寓言故事》:本书是由许多有趣 的小故事组成的,这些故事虽然短小、简 单易懂,可是每一个故事里面都阐述了一 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回味无穷,受益匪浅。 里面有很多我们常见的故事,如《亡羊补 牢》《塞翁失马》《画蛇添足》《高山流 水》等。
《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 被释放的古希腊奴隶伊索所著,搜集有古希 腊民间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 故事,共三百五十七篇。大部分为动物寓言。 里面的代表故事有《蝙蝠与黄鼠狼》《狐狸 和山羊》《狼来了》《龟兔赛跑》等。
《克雷洛夫寓言》:作者是克雷洛夫。主 要内容包括《乌鸦和母鸡》《农夫和雇工》 《老狼和小狼》《乌鸦和狐狸》《鹰和田鼠》 《鹅》《群兽大会》《长尾猴和眼镜》《农夫 和强盗》《患难中的农夫》《想要国王的青蛙》 《狗的友谊》等。
学寓言
有一个人到别人家里做客,看到他家灶上的烟囱砌 得很直,旁边还堆放着许多柴草。客人劝告主人:“你 要把那个烟囱改成弯曲的,把柴草移到远处,不然会失 火的!” 主人装作没有听见。
理解诗意: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人又要冒雨赶路, 雨湿衣衫、春寒料峭。 诗人希冀借酒消愁。于 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理解诗意: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遥指:指向远方。 牧童用手指向远处的 杏花村。
结构梳理
结构梳理
爆竹 春风
万
元
象
日
更
曈曈 换上新的桃符
新
主题概括
“这是一首写 古代迎接新年
的
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
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
生活细节:点燃爆竹, 饮屠苏酒
,
开门迎新
,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
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元日》,看到了 我国古代新年的风俗习惯,这节课让我们 继续去看我国其他的传统节日。
上下 结构
符兄 异 符
识字方法
加一加:口+儿=兄 云+鬼=魂
字理识字: 酒 + 会意字。用水和粮食酿造的酒精饮品。
易写错
yù
不要写成“攵”
欲
巧记:左边谷右边欠 谷欠欲吃粮食。
mù 不要写成“欠”。
牧
牧童 放养牲畜的儿童
点灯笼
识字游戏
屠苏 断魂 牧童 加倍 桃符
元日
第一课时
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抚州临川人,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方面,王安 石不仅在理论上独树一帜,而且在创作实 践上别具一格,给后人留下1540多首诗歌、 800多篇散文的丰富文化遗产。
景 雨纷纷 清明
人 行人 诗人 牧童
主题概括
这首诗描写 清明 时节的天气特征,抒
发了 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 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 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 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 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在噼噼啪啪的 爆竹声中,旧的 一年过去了,新 的一年来到了。
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互动课堂
自行朗读古诗《元日》: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 2.想一想:诗中写到了哪些节日特点?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诗意: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 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说一说:诗人为什么要登高处?
古代习俗,重阳节人们都要登到 高处避灾。
结构梳理
九 月
独在异乡为异客,
九 日
每逢佳节倍思亲。 思念亲人
忆
山
东 遥知兄弟登高处,
兄 弟
遍插茱萸少一人。 想象情景
主题概括
本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 异乡 生活的孤独
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想起家乡的 兄弟 ,按照重阳
元日
“元”在字典中的解释有以下六种, 你认为在这里是哪种解释?
(1)开始的,第一。
(2)为首。
(3)主要、根本。 (4)元素。
元日:农历正 月初一,即节。
(5)构成一个整体的。
(6)货币单位。
整体感知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安全隐患
主人不想改变
写对于客人的提醒,主人假装没听见。
失火的必然性
过了几天,这家果然失火了,街坊邻居一起帮忙,终 于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设宴,答谢街坊邻居。唯独 没有邀请那位曾提醒过他的客人。假如这个主人早听了那位 客人的建议,他家的房子根本不会失火,也就不必破费请客 了。
写过了几天,主人家果然失火,在 邻居的帮助下,扑灭大火。
朗读指导(课后第一题)
朗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 前两联要读出思乡之情;后两联要读出 思亲之意。
互动课堂
朗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孤身一人
他乡、外乡;家乡以 外的地方
独在异乡为异客
作为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 作外乡的客人。
朗读古诗 了解重点词语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借问:请问。
排比 朗读指导(课后第一题)
朗读《清明》这首诗的前两句时,要 读出细雨纷纷而下的凄凉感;读后两句的 时候,要注意“借问”轻声读,“遥指” 重读,“杏花村”读的要清晰。
互动课堂
大声朗读古诗《清明》: 1.用“ ”画出清明时节的天气。 2.用“ ”标出最能体现当时人特点的词。 3.结合注释理解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