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创作源于生活的例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作者在进行生活积累时还应该注意几个问题: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始终保持对自然现象、生活现象、社会现象、心理现象的兴趣和热情。正如徐怀中所说:“写东西的人习惯留意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他的头脑如同电子计算机,经常在储入一些生活的信息,到时候一按键,需要的东西就会跳出来。”有生活底子的作者才能厚积薄发,不至于笔下苦涩,无话可说。二要提高对生活的敏感度。生活内容驳杂异常,所谓积累是靠直觉去选择可能有用的材料。这样就要勤于观察,勤于分辨,勤于思考,以提高自己通过直觉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三要从小说的体裁特征出发去积累生活。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小说作者面对生活时应该尤其注意人的性格特征,以及与人物有关的事件、场景、细节等,这是小说创作积累的独特之处。四要勤于笔记,以便完好保存观察思考所得。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一个作者来说,缺乏必需的生活积累很难真正进入小说的创作过程。小说家积累生活也就是积累生活经验,同时积累生活感受。积累生活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无意识积累,二是有意识积累。
对生活经验的无意识积累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童年时期我们在无意识中学到了各种生活经验,成年之后仍然有一部分生活经验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获得的。一个小说作者在没有涉足小说创作之前,自由地观察、体验生活,从获取的或强或弱的信息刺激,以及他的生活经历,环境熏陶等,都属于无意识积累。这种积累对于一个小说家是非常重要的,不是童年记忆还是成年经验,当你日后走上创作道路时,都会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源泉。这种形式的积累最初散乱驳杂地留存在作家头脑中,经过时间的淘洗,有些磨灭了,有些则积淀在作家记忆深处,成为他日后写作的物质和精神资源。巴金生长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早年在家庭中无意识获取的生活经验、生活感受成为他以后创作《家》、《春》、《秋》、《憩园》等小说的材料源泉。走出家庭后,巴金积极参加无政府运动,这段经历的积累帮助他创作了《雾》、《雨》、《电》等小说。当然,一个人的出身不是由个人决定的,小说家也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外,出身于贵族之家与生长在贫民窟,出身于都市与生长在乡村有很大不同,所以他们的同年积累也就会存在很大差异。成人之后,人们从事各种职业,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人生经历或丰富或贫乏,千差万别,所以无意识积累的生活经验就有多少之分。这种经验的多少对创作很重要,但不是决定因素。因为到处都有生活,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小说的材料,就有文学的根,关键在于要用心去发现自己熟悉的题材领域。另外,无意识积累不足的作者可以通过有意识积累的方式去补课。
一般说来,生活积累,便会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普通人的情感体验不太稳定,随时间流逝,很快化解了。在小说家那里,这种情感会累积起来,成为一种具有巨大势能的心理能量。当量的累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的飞跃,从而产生不可遏制的创作冲动。这些情感体验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缺失性情感体验,如苦闷、压抑、焦虑、孤独等;二是丰富性情感体验,如欢乐、感动、自豪、幸福等。缺失性情感体验最有利于激发创作欲,发挥作家的创造力。所谓“愤怒出诗人”、“痛苦使母鸡和诗人咯咯”、“发愤著书”等,说的都是这种情况。曹雪芹的家世早年奢华安逸,晚景困顿凄凉,以至于“举家食粥酒常赊”,生活的巨大落差使他郁积于心,对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于是,调动生活积累,“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做成《红楼梦》。吴敬梓科举失意,家道衰落,境遇悲惨,故作《儒林外史》描画群丑。丰富性情感体验同样可以促使创作冲动的产生,如上文所说巍巍的例子。当代小说家李存葆说:“情感的积累不能靠一时一事有所得,搞创作的应随时随地张开爱憎分明的情感之网去捕捉情感的信息。并把它储存起来。涓涓细流能汇成江河,澎湃的情感可引起作者抑制不住的创作冲动,由此产生的作品才能撞开读者的心扉。”情感积累与生活积累相伴而行,互相渗透,有了生活积累才会有情感积累,前者量的增加势必带来后者浓度的增大,后者参与程度的加深反过来影响前者积累质量的提升。总之,二者在创作准备阶段缺一不可。当情感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生活积累也具有了一定的质和量,那么,进入创作的下一个阶段也就水到渠成了。
生活积累除了让作者获取创作素材外,还在作者心中进行着情感积累。作者深入生活,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会像学者研究学问那样冷静客观、严谨理性,他是充满感情的,一个细节、一段对话、一个场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可能是他心潮澎湃,激动不已。生活积累的过程也是情感积累的过程,光有生活积累,没有情感投入,材料便是没有经过情感过滤、熔铸的死的材料,即使搜集起来也很难转化为可用的题材。魏巍到朝鲜战场体验生活、搜集材料。在《谁是最可爱的人》开头,他写道了自己的情感经历:“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作者在朝鲜战场与战士们同生活共战斗,采访到了大量先进人物和事迹,他把这段生活看成是“思想情感”的经历,而不是单纯供给写作的材料。可见,作家在生活积累中应该付出全部热情,沉潜于生活,做生活的见证人,更做生活的参与者,这样才能激发真情实感,完成情感积累。
对一个小说创作者而言,无意识积累与有意识获取二者同等重要,但是,先有一个明确的写作目的,或者带着具体任务去接触生活,看到的往往不是生活的全部,对自己有用的材料首先注意到,对自己没用的也许更有价值更能反映生活真实的材料常常被忽视了。所以,有经验的作家多反对为了某一作品一项任务去体验生活。作家宗璞说:“我不主张为写作而去体验,尤其是带有强迫性的深入生活,勉强体验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因为是外在的,那样是写不出好作品的。”另外,小说家在进行生活积累时,首先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他在纷繁的世事中、复杂的生活中,感受自己的欢欣、愁苦,表现自己的意志、欲望,这是有关个人生活的积累,由此所得的印象、感受、思想都带有无意识的性质。但是,从小说家投入生活的目的看,他又是以艺术家的身份去体验把握生活的,包括自己的也包括别人的生活,这又带有了有意识的性质。所以,有意识积累与无意识获取两种方式在具体实践中是渗透在一起,不可分割的。
有意识积累是指立志于小说创作的人出于某种内心冲动,或为了完成某一创作任务而围绕一个中心,并采用有意记忆的方式去积累生活。有意识积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没有具体的创作目的,为着整个创作事业,长期深入到各个生活领域中去,取一种全面投入的姿态,利用各种方式方法,观察、体验、了解、研究、分析各种人各种事,以及不同的生活方式、社会心理,以丰富生活阅历,陶冶思想性情。建国后,许多作家有意识地下到工厂、矿山、油田、农村去体验生活,积累素材。柳青举家落户在陕西长安县皇甫村,在那里居住14年,与农民朝夕相处,同甘共苦,深入了解农民的生活、思想、心理变化。周立波回到家乡益阳农村,兼任基层领导工作,和农民一起劳动生活了10个年头,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文革后期,铁凝在中学阶段就有作品发表,立志当作家,1975年她带着了解生活的目的主动申请下乡,到保定博野县张岳村插队四年。农村四年给了她创伤,也给了她充实,为日后成为作家打下了基础。第二种情况是有了明确的写作目的之后,到某一特定的生活领域搜集材料,或从历史文献中查阅资料。1930年,茅盾为了写作《之夜》,广泛搜集材料,他走访朋友中做实际工作的革命者、自由主义者,拜会同乡故旧中的企业家、公务员、商人、银行家。有一段时间甚至把“看人家在交易所里做空头,看人家奔走拉股子,想办什么厂”当做是“日常课程”。这种积累不仅丰富了他的创作素材,而且深化了他对问题的认识。艾芜为创作《百炼成钢》,带着明确的写作任务到鞍山钢铁公司体验生活一年半,了解钢铁工人的生产生活。
小说创作源于生活的例子
【篇一:小说创作源于生活的例子】
小说源于生活
小说是一种精神产品,它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丰富的艺术矿藏,但这是自然形态的粗糙的东西。从社会生活到小说必须经过作家头脑的加工,有赖于作家的审美创造。从创作的准备到艺术构思,再到艺术表现,构成了小说创作的整个流程。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题画竹》中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这是郑板桥画竹的全过程,他所说的“眼中之竹”是对竹的观察,对竹的审美发现,是创作的起点。“胸中之竹”是在观察发现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竹的审美意象,也就是艺术构思。把头脑中竹的意象用墨画在纸上,成为“手中之竹”,这就是艺术表现。虽然郑板桥说的是绘画创作的规律,但是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小说创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