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 颤 证
中医内科学课件-颤证
![中医内科学课件-颤证](https://img.taocdn.com/s3/m/5388dc6e960590c69fc3767d.png)
4.阳气虚衰证
中医内科学
证候:头摇肢颤,筋脉拘挛,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肢冷,四肢麻木,心悸懒言,小 便清长或自遗,大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病机:阳气虚衰,筋脉不用。
治法:补肾助阳,温煦筋脉。
方药:地黄饮子加减。
本方补肾助阳,以温煦筋脉。大便稀溏,加干姜、肉豆蔻,温中健 脾;心悸加远志、柏子仁,养心安神。
5.髓海不足证
4.劳倦过度
中医内科学
久行、过劳伤筋;房事太过,肝肾亏虚,阴血暗损,虚风内动而致 颤证。
中医内科学
颤证的基本病机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病位在筋脉,与肝、肾、 脾等脏关系密切。病理因素为风、火、痰、瘀。风以阴虚生风为主, 也有阳亢风动或痰热化风。痰因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或热邪煎熬津液 所致,多与肝风或热邪兼夹为患。
4.足反射疗法
中医内科学
中重度刺激重要反射区,垂体、小脑及脑干、三叉神经、颈椎、颈 项、大脑、鼻,50-100次;中度刺激前额、斜方肌、肺、甲状腺、 甲状旁腺、肾上腺,各50次。全足按摩,每反射区施术5〜10次。 周一至周五治疗,周六、周日休息。
【转归预后】
中医内科学
本病因病情复杂,治疗困难,预后多不佳。若急性起病,病程短, 或病情发作呈阵发性,因外感或情志诱发者,治疗及时得当,大多 数可缓解症状,但难以彻底治愈;起病缓慢,病程长,或病情呈持 续性发作,治疗得当,少数可缓解症状,大多数呈逐年加重的趋势。
中医内科学
证候:头摇肢颤,持物不稳,腰膝酸软,失眠心悸,头晕,耳鸣, 健忘,老年常有寤寐颠倒,啼笑反常,语无伦次,甚则痴呆,舌淡 红苔薄白,或红绛无苔,脉细数。
病机:髓海不足,神明失养,筋脉失主。
治法:填精补髓,育阴息风。
方药: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加减。
中医内科学颤症课件
![中医内科学颤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eeb4f1b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d3.png)
颤症的治疗原则是祛风、清热、化痰、 活血、补虚,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机, 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颤症的预防措施包括避免风寒湿邪的 侵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 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等。
颤症分类
静止性震颤:手部、头部等部位 01 出现不自主、有节奏的抖动
动作性震颤:在运动过程中出现 02 不自主、有节奏的抖动
睡眠等
避免过度劳累、紧 张、焦虑等不良情
绪
定期体检,及时发 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保持良好的家庭和 社会支持,提高生
活质量和幸福感
谢谢
姿势性震颤:在保持特定姿势时 03 出现不自主、有节奏的抖动
意向性震颤:在试图完成特定动 04 作时出现不自主、有节奏的抖动
颤症病因
01
肝风内动:肝 阳上亢,肝风 内动,导致肢
体震颤
02
气血亏虚:气 血不足,不能 濡养筋脉,导
致肢体震颤
03
痰热内扰:痰 热内扰,阻滞 经络,导致肢
体震颤
04
肾精不足:肾 精不足,不能 濡养筋脉,导
疗方案
04
预防为主:加强预 防措施,避免诱发 因素,提高身体素
质
02
整体观念:注重脏腑、 气血、阴阳的平衡, 调整机体功能
03
标本兼治:针对病因、 病机进行治疗,同时 注重缓解症状
治疗方法
01
02
03
04
心理治疗:进行心理疏 导,减轻患者心理压力 和焦虑情绪
康复治疗:进行康复训 练,如运动疗法、语言 疗法等
致肢体震颤
2
颤症诊断
诊断方法
望诊:观察患 者的面色、舌
苔、脉象等
闻诊:听患者 的声音、呼吸、
咳嗽等
颤证(中医内科学)
![颤证(中医内科学)](https://img.taocdn.com/s3/m/247c2cb7998fcc22bcd10dbe.png)
(2)情志过极
情志失调,郁怒忧思太过,脏腑气机失于调畅。 部怒伤肝,肝气部结不畅,气滞而筋脉失养;或 肝郁化火生风,风阳暴张,窜经入络,扰动筋脉; 若思虑太过,则损伤心脉,气血化源不足,筋脉 失养;或因脾虚不运,津液失于输布,而聚湿生 痰,痰浊流窜扰动筋脉。
(3)饮食不节
恣食膏粱厚味或嗜酒成癖,损伤脾胃,聚湿生痰, 痰浊阻滞经络而动风;或滋生内热,痰热互结, 壅阻经脉而动风;或因饥饱无常,过食生冷,损 伤脾胃,气血生化乏源,致使筋脉失养而发为颤 证。
颤证
卢老师
【学习目标】
知识要求 1.掌握颤证的定义、辨证要点、常见辨证分型及治疗。 2.熟悉颤证常见病因病机、病位及涉及脏腑、病理性质,颤证与癒族 的类证鉴别。 3.了解颤证的源流、演变与预后。
技能要求 1.能够对颤证患者的常见证型进行辨证论冶。 2.能够熟练地为颤证患者开展预防与调护指导。
案例导入
2.病证鉴别
颤证与瘛疭
鉴别要点 颤证
瘛疭
发病缓急 是一种慢性疾病过程 多见于急性热病或某 些慢性疾病急性发作
症状特征
以头颈、手足不自主 抽搐多呈持续性,有
颤动、振摇为主要症 时伴短阵性间歇,手
状,手足颤抖动作幅 足屈伸牵引搐牵引和发 部分病人可有发热,
热,神昏等症状
高鼓峰《医宗己任编》指岀了本病是以气虚为本,而以补益为本病的 重要治疗法则。
西医范围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西医学中锥体外系疾病所 致的不随意运动如震颤麻痹、肝豆状核变性、小 脑病变的姿位性震颤、特发性震颤、甲状腺功能 亢进、舞蹈病、手足徐动症等,凡具有颤证临床 特征的锥体外系疾病和某些代谢性疾病,可参照 本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本证常因年老体虚、情志过极、饮食失宜、劳逸失当或 其他慢性病证致使脾肾受损,肝风内动,筋脉失养。
中医内科学课件:颤证
![中医内科学课件:颤证](https://img.taocdn.com/s3/m/0d8de56c84868762cbaed5dc.png)
【概说】
定义 颤震是指因脑髓失充,筋脉、肢体失控而发生以头 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又称“颤振”、“振掉”、“震颤”等。
【概说】
源流 1、与肝有关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 •明代楼英《医学纲目》:“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 于肝,掉即颤抖之谓也”,因此本病属于风象,与 肝密切相关。
【概说】
2、与肾虚相关 《素问·脉要精微论》“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 则振掉,骨将惫矣”。 3、与热相关 明代楼英《医学纲目》:“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 属于热,鼓慄亦动摇之意也”,故“此症多由风热 (火)相合。”
【概说】
4、风、火、痰为患
《张氏医通》使颤震证治理论进一步充实与完善。 指出颤震主要与风、火、痰、虚有关,并列举出13 个证候和主治方药。又指出与瘛疭(抽搐、抽风) 鉴别:“颤振与瘈疭相类,瘈疭则手足牵引,而或 伸或屈;颤振则振动而不屈也,也有头摇手不动者 。盖木盛则生风生火,上冲于头,故头为颤振。若 散于四末,则手足动而头不动也。”
【辨证论治】
(2)治法:填精补髓,育阴息风。 (3)方药: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 鹿角:通督脉(善通阳); 龟板:通任脉(善通阴); 人参:大补中气; 枸杞:滋补肝肾。 鸡子黄、阿胶滋阴熄风,地黄、麦冬、白芍、龟板
、鳖甲、麻仁、牡蛎、五味子、炙甘草滋阴柔肝 潜阳 可补养精、气、神三宝之功。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二)治疗要点 治疗原则: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 (1)标实突出:平熄风火,清化痰热,或活血化瘀 ; (2)本虚突出:补益肝肾,或健脾益气。 (3)本虚标实者:补虚泻实,攻补兼施。
【辨证论治】
分证论治 1、风阳内动 (1)辨证依据: ①主症:头摇肢颤,不能自主。 ②兼次症:头晕头胀,面红,口干舌燥,急躁易怒 ,或项强不舒。 ③舌象:舌质红,舌苔黄。 ④脉象:弦或弦数。
肢体经络病证第四节颤证中医内科学学习资料
![肢体经络病证第四节颤证中医内科学学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bd127de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7d.png)
转归预后
预防调护
预防颤证应注意生活调摄,保持情绪稳定, 心情舒畅,避免忧思郁怒等不良精神刺激, 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暴饮暴食及嗜食 肥甘厚味,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此外,避 免中毒、中风、颅脑损伤对预防颤证发生有 重要意义。
颤证病人生活要有规律,保持心情愉快和情 绪稳定。平时注意加强肢体功能锻炼,适当 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如太极拳、八段 锦、内养功等。病室应保持安静,通风好, 温湿度宜人。对卧床不起的患者,注意帮助 患者翻身,经常进行肢体按摩,以防发生褥 疮,一旦发生褥疮,要及时处理,按时换药, 保持创口干燥,使褥疮早日愈合。
临床禁忌
结语
本病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 表现的病证。
其常见原因有年老体虚、情志过极、饮食失 宜、劳逸失当或其它慢性病证致使肝脾肾病 损。肝藏血主筋,血虚筋脉失养,则风动而 颤;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四肢、肌肉,脾 虚则生化不足,不能濡养四肢筋脉;肾阳虚 衰,筋脉失于温煦;肾虚精亏,筋脉失于润 养,神机失用,而筋惕肉咽,渐成颤证。
常用药 天麻、钩藤、石决明、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镇
肝熄风止颤;生地黄、白芍、玄参、龟板、天门冬 育阴清热,潜阳熄风;怀牛膝、杜仲、桑寄生滋补 肝肾;黄芩、山栀清热泻火;夜交藤、茯神宁心安 神。
加减 肝火偏盛,焦虑心烦,加龙胆草、夏枯草;痰多者
加竹沥、天竺黄以清热化痰; 肾阴不足,虚火上扰,眩晕耳鸣者,加知母、黄柏、
丹参、桃仁、红花。
4.髓海不足证 主证:头摇肢颤,持物不稳,腰膝酸软,失
眠心烦,头晕,耳鸣,善忘,老年患者常兼 有神呆、痴傻。舌质红,舌苔薄白,或红绛 无苔,脉象细数。 证机概要:髓海不足,神机失养,肢体筋脉 失主。 治法:填精补髓,育阴熄风。 代表方: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加减。前方 重在益气,填补精髓,适用于肾精亏损,神 机失用,肢体震颤伴有智能障碍者;后方增 液滋阴熄风,用于热盛耗伤阴津,或肝肾阴 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证。
中医辨手抖震颤为“颤症”辨证论治
![中医辨手抖震颤为“颤症”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5b6f0674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61.png)
中医辨手抖震颤为“颤症”辨证论治颤症,又称为“振掉”、“颤振”、“震颤”。
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表现为头摇动或手足微颤,重者可见头部振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节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1.主症头或肢体颤振、少动,肢体拘痉,颈背僵直。
2.兼症表情呆板,头胸前倾,言语謇涩,上肢协调不能,皮脂外溢,口角流涎,智力减退或精神障碍,生活自理能力降低。
3.中老年人发病。
4.发病诱因可有明显诱因,如感受外邪、中毒或脑部病变,也可无诱因。
5.慢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
[辨病思路]1.指手足颤动,或头部摇晃不能自主,可与痉病类疾病的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的表现相鉴别。
2.根据病史、病情等进行诊断思考,如:(1)长期久病,或温病后期出现震颤,为气血亏虚或兼动风症状,多为颤病。
(2)年老体弱震颤,常见于脑萎、脑络痹。
(3)突然昏仆,而后出现震颤,检查无特殊改变者,多为气厥。
(4)由于煤气中毒、电击伤、锰中毒、抗精神病药物等引起者,有明确的病因可查。
辨证论治.气郁、痰凝、血瘀为标如患者平素情绪紧张抑郁,肝气失于疏泄,气机运行不畅,筋脉气血不通,筋脉失于濡养,甚者肝郁化火,而致肝风内动引发震颤。
如患者平素嗜食肥甘厚腻或饮食劳倦伤及脾胃,导致痰湿蕴积体内,津液敷布失常,筋脉失养而诱发或加重肢体震颤,或更有甚者痰热内蕴,热极生风也会导致肢体震颤。
再者病久或痰阻、氣滞日久,导致体内血行受阻,血流不畅,瘀血内生,肢体失于血脉滋养,导致肢体震颤。
该病起病隐匿,初期患者多不予重视,而后症状逐渐加重,不能自行缓解方来就诊,故临床所见多属病久体虚之人。
本病发病以肝肾阴虚为本,气滞血瘀痰凝为标。
标本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实邪可进一步耗伤阴津,加重病情,故在治疗上应以滋补肝肾,平肝熄风为主,因人而异,辨证加减,再辅以疏肝行气、去湿化痰、活血化瘀。
中医内科学-08-04颤证
![中医内科学-08-04颤证](https://img.taocdn.com/s3/m/c1167c1af78a6529647d53fb.png)
(二)病机
颤证病位在筋脉,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肝风内动,筋 脉失养。“肝主身之筋膜”,为风木之脏,肝风内动,筋脉不能任持自 主,随风而动,牵动肢体及头颈颤抖摇动。肝肾乙癸同源,若水不涵木 ,肝肾交亏,肾虚髓减,脑髓不充,下虚则高摇。若脾胃受损,痰湿内 生,土不栽木,亦可致风木内动。 本病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精亏虚,标实为风、火、 痰、瘀留滞。标本密切关联,风、火、痰、瘀可因虚而生,诸邪又可耗 伤阴津气血。风、火、痰、瘀相互联系,并可兼夹及转化。风以阴虚动 风为主,也有阳亢风动或痰热化风者;火有实火、虚火之分,实火为五 志过极化火,虚火为阴虚生热化火;痰或因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而成,或 热邪煎熬津液所致,痰邪多与肝风或热邪兼夹为患;久病多瘀,瘀血常 与痰浊并病,致筋脉肌肉失养而震颤。 本病早期,尚无正气大亏的表现,积极治疗后,震颤尚可减轻。反之 ,病情迁延,渐进加重,出现阴阳气血衰败,肝、脾、肾等多脏功能受 损,以致不治。部分病人病初即可见真阴亏耗、肝脾肾受损的表现,多 难根治,预后较差。
肢体经络病证是由于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机体失
养或气血瘀滞等病变,出现肢体经络相关症状,甚或 肢体功能障碍、结构失常的一类疾病,其临床特征多 为肢体疼痛、麻木、震颤、肢体不用或屈伸不利。 肢体即四肢和外在的躯体,与经络相连,具有防御 外邪、保护内在脏腑组织的作用,在生理上以通利为 顺,在病理上因瘀滞或失养而为病。
中医内科学
第八章 肢体经络病证
第一节 痹证 第二节 痉证 第三节 痿证 第四节 颤证 第五节 腰痛
学习目的
掌握肢体经络病证的发病特点,以及痹证、痉证、痿证、颤证、腰痛等 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论治等。
颤证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颤证的治疗方法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f9321d09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40.png)
颤证的治疗方法有哪些?⑴风阳内动证:肢体颤动粗大,程度较重,不能自制,眩晕耳鸣,易激动,心情紧张时颤动加重,伴有肢体麻木,口苦而干,语言迟缓不清,流涎,尿赤,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弦;为郁怒伤肝、郁火生风、风阳扰筋所致,治疗宜镇肝熄风、舒筋止颤,方药选用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加减: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川牛膝、怀牛膝、杜仲、桑寄生、益母草、茯苓、夜交藤、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白芍、玄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等。
⑵痰热风动证:头摇不止,肢麻震颤,重则手不能持物,头晕目眩,胸脘痞闷,口苦口粘,甚则口吐痰涎,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为痰热内蕴、热及生风、筋脉失约所致,治疗宜清热化痰、平肝熄风,方药选用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南星、枳实、生姜、羚羊角、钩藤、桑叶、菊花、生地、贝母、白芍、竹茹等。
⑶气血亏虚证:头摇肢颤,面色恍白,表情淡漠,神疲乏力,动则气短,心悸健忘,眩晕,纳呆,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苔薄白滑,脉沉濡无力或沉细弱;为气血两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所致,治疗宜益气养血、濡养筋脉,方药选用人参养荣汤加减:白芍、当归、陈皮、黄芪、肉桂、人参、白术、甘草、熟地、五味子、茯苓、远志、生姜、大枣等。
⑷髓海不足证:头摇肢颤,持物不稳,腰膝酸软,失眠心烦,头晕,耳鸣,善忘,老年患者常兼有神呆、痴傻,舌质红,苔薄白,或红绛无苔,脉象细数;为髓海不足、神机失养、肢体失主所致,治疗宜填精补髓、育阴熄风,方药选用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加减:鹿角、生龟板、枸杞、人参、陈酒、生白芍、阿胶、生地、麻仁、五味子、生牡蛎、麦冬、炙甘草、鸡子黄等。
⑸阳气虚衰证:头摇肢颤,筋脉拘挛,畏寒肢冷,四肢麻木,心悸懒言,动则气短,自汗,小便清长或自遗,大便溏,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迟无力;为阳气虚衰、筋脉失温所致,治疗宜补肾助阳、温煦筋脉,方药选用地黄饮子加减:生地、生黄芪、熟地、甘草、天冬、麦冬、石斛、枇杷叶、枳实、泽泻、人参等。
中医内科学--第四节 颤 证
![中医内科学--第四节 颤 证](https://img.taocdn.com/s3/m/24a4e168b7360b4c2e3f64cd.png)
2020/1/12
中医内科学
3.气血亏虚证
主证:头摇肢颤,面色咣白,表情淡漠,神 疲乏力,动则气短,心悸健忘,眩晕,纳呆。 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滑,脉沉濡 无力或沉细弱。
证机概要:气血两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治法:益气养血,濡养筋脉。
代表方:人参养荣汤加减。本方益气养血, 补益心脾,用于气血不足,心脾两虚,虚风 内动之颤证。
2020/1/12
中医内科学
证治分类
1.风阳内动证 主证:肢体颤动粗大,程度较重,不能自制,眩晕
耳鸣,面赤烦躁,易激动,心情紧张时颤动加重, 伴有肢体麻木,口苦而干,语言迟缓不清,流涎, 尿赤,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弦。 证机概要:肝郁阳亢,化火生风,扰动筋脉。 治法:镇肝熄风,舒筋止颤。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加减。前方具有 平肝熄风,清热安神作用,适用于肝阳上亢,震颤, 烦躁,眩晕者;后方具有镇肝熄风,育阴潜阳,舒 筋止颤作用,适用于水不涵木,阳亢化风,风阳扰 动筋脉之颤证。
2.常伴动作笨拙,活动减少,多汗流涎,语 言缓慢不清,烦躁不寐,神识呆滞等症状。
3.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一般呈隐袭起病, 逐渐加重,不能自行缓解。部分病人发病与 情志有关,或继发于脑部病变。
2020/1/12
中医内科学
病证鉴别
颤证与瘛疚的鉴别
瘛疚即抽搐,多见于急性热病或某些慢性疾病急性 发作,抽搐多呈持续性,有时伴短阵性间歇,手足 屈伸牵引,弛纵交替,部分病人可有发热,两目上 视,神昏等症状;
牡丹皮; 心烦失眠,加炒枣仁、柏子仁、丹参养血补心安神; 颤动不止,加僵蚕、全蝎,增强熄风活络止颤之力。
2020/1/12
老年颤证(老年特发性震颤)中医诊疗方案
![老年颤证(老年特发性震颤)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640a37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96.png)
老年颤证(老年特发性震颤)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第2版)颤证诊断(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1)发病特点:颤证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起病隐袭,渐进发展加重,不能自行缓解。
(2)临床表现:本病以头和四肢震动、震摇为特征性临床表现。
轻者头摇肢颤可以自制;重者头部、肢体震摇大动,持续不已,不能自制。
头部或肢体颤振,不能自制。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制订的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神经科杂志,2009年)。
(1)核心诊断标准①双手及前臂明显且持续的姿势性和(或)动作性震颤。
②不伴有其他神经系统体征(齿轮现象和Froment征除外)。
③或仅有头部震颤,不伴肌张力障碍。
(2)支持诊断标准①病程超过3年。
②有阳性家族史。
③饮酒后震颤减轻。
(3)排除标准①存在引起生理亢进性震颤的因素。
②正在或近期使用过致震颤药物或处于撤药期。
③起病前3个月内有神经系统外伤史。
④有精神性(心理性)震颤的病史或临床证据。
⑤突然起病或病情呈阶梯式进展恶化。
3.鉴别诊断:主要与下列疾病相鉴别:生理性震颤、精神心理性震颤、帕金森病震颤、小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性震颤、红核性震颤、原发性直立性震颤、肝豆状核变性性震颤、内科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肝性脑病等)引起的震颤等。
(1)帕金森病震颤:主要为静止性震颤,可合并动作性震颤,手部搓丸样震颤和下肢静止性震颤是帕金森病的典型表现。
除震颤外,帕金森病患者常伴有动作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异常等。
(2)小脑性震颤:主要为上肢和下肢的意向性震颤,常伴有小脑的其他体征,如共济失调、轮替运动异常、辨距不良等,而ET患者通常不伴有小脑症状。
(3)精神心理性震颤:多在有某些精神因素如焦虑、紧张、恐惧时出现,与ET相比,其频率较快(8~12Hz)但幅度较小,有相应的心理学特点,去除促发因素症状即可消失。
颤证辨证论治
![颤证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854467c0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fe.png)
颤证辨证论治一、风阳内动型: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加减。
前方具有平肝熄风,清热安神作用,适用于肝阳上亢,震颤,烦躁,眩晕者;后方具有镇肝熄风,育阴潜阳,舒筋止颤作用,适用于水不涵木,阳亢化风,风阳扰动筋脉之颤证。
常用药:天麻、钩藤,石决明,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镇肝熄风止颤;生地黄,芍、玄参、龟板、天门冬育阴清热,潜阳熄风;怀牛膝、杜仲、桑寄生滋补肝肾;黄芩、栀清热泻火;夜交藤,茯神宁心安神。
肝火偏盛,焦虑心烦,加龙胆草、夏枯草;痰多者加竹沥、天竺黄以清热化痰;肾阴不足,虚火上扰,眩晕耳鸣者,加知母、黄柏、牡丹皮;心烦失眠,加炒枣仁,柏子仁、丹参养血补心安神;颤动不止,加僵蚕、全蝎,增强熄风活络止颤之力。
2.痰热风动证头摇不止,肢麻震颤,重则手不能持物,头晕目眩,胸脘痞闷,口苦口黏,甚则口吐痰涎。
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代表方: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
前方祛痰行气,后方清热平肝熄风,二方合用热化痰,平肝熄风,适用于痰热内蕴,扰动肝风之颤证。
常用药:半夏、胆南星、竹茹、川贝母、黄芩清热化痰;羚羊角、桑叶、钩藤、菊花平肝熄风止颤;生地、生白芍、甘草育阴清热,缓急止颤;橘红,茯苓,枳实健脾理气。
若痰湿内聚,证见胸闷恶心,咯吐痰涎,苔厚腻,脉滑者,加煨皂角、白芥子以燥湿豁痰;震颤较重,加珍珠母、生石决明、全蝎;心烦易怒者,加天竺黄、牡丹皮,郁金;胸闷脘痞,加瓜蒌皮,厚朴、苍术;肌肤麻木不仁,加地龙,丝瓜络、竹沥;神识呆滞,加石菖蒲、远志。
3.气血亏虚证头摇肢颤,面色咣白,表情淡漠,神疲乏力,动则气短心悸健忘,眩晕,纳呆。
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滑,脉沉濡无力或沉细弱。
中医内科学证机概要:气血两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治法:益气养血,濡养筋脉。
代表方:人参养荣汤加减。
本方益气养血,补益心脾,用于气血不足,心脾两虚,虚风内动之颤证。
常用药:熟地,当归,白芍、人参、白术,黄芪,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养血;肉桂助阳,鼓舞气血生长;天麻,钩藤、珍珠母平肝熄风止颤;五味子、远志养心安神。
中医内科学——颤证、腰痛
![中医内科学——颤证、腰痛](https://img.taocdn.com/s3/m/b363e2b0b84ae45c3a358c56.png)
中医内科学——颤证、腰痛1、寒湿腰痛的主方是A、四妙丸B、左归丸C、右归丸D、甘姜苓术汤E、青娥丸2、患者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每逢阴雨天加重,静卧时其痛不减,舌苔白腻,脉沉缓。
其治法是A、散寒行湿,温经通络B、清热利湿,舒筋止痛C、活血化瘀,理气止痛D、温补肾阳,补虚止痛E、滋补肾阴,补虚止痛3、腰痛发病的关键是A、寒湿B、湿热C、肾虚D、气滞E、血瘀4、治疗湿热腰痛,应首选A、甘姜苓术汤B、四妙丸C、羌活胜湿汤D、薏苡仁汤E、乌头汤5、治疗肾虚腰痛而无明显阴阳偏盛者,可选用的方剂是A、杜仲丸B、青娥丸C、补髓丸D、虎潜丸E、补血荣筋丸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寒湿腰痛是因寒湿闭阻,滞碍气血,经脉不利导致的,治疗应用甘姜苓术汤散寒行湿,温经通络(D对)。
四妙丸清热利湿,舒筋止痛,为湿热腰痛的代表方(A错)。
左归丸滋补肾阴,濡养筋脉,为肾阴虚腰痛的代表方(B错)。
右归丸补肾壮阳,温煦经脉,为肾阳虚腰痛的代表方(C错)。
青娥丸适用于肾虚腰痛无明显阴阳偏盛者(E错)。
2、【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患者以腰部冷痛重着为主诉,故诊断为腰痛;当寒湿之邪,侵袭腰部,痹阻经络时,因寒性收引,湿性凝滞,故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阴雨寒冷天气则寒湿更甚,故每逢阴雨天加重;湿为阴邪,得阳运始化,静卧则湿邪更易停滞,故静卧时其痛不减;舌苔白腻,脉沉缓,均为寒湿停聚之象,故其证候为寒湿腰痛证,治以散寒行湿,温经通络(A对)。
清热利湿,舒筋止痛,是腰痛之湿热腰痛的治法(B错)。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是瘀血腰痛的治法(C错)。
温补肾阳,补虚止痛,是肾虚腰痛证,偏于阳虚的治法(D错)。
滋补肾阴,补虚止痛,是肾虚腰痛证,偏于阴虚的治法(E错)。
3、【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内伤腰痛多由肾精气亏虚,腰府失其濡养、温煦。
精气亏虚则肾气不充,偏于阴虚则腰府不得濡养,偏于阳虚则腰府不得温煦,故发生腰痛。
内伤不外乎肾虚。
而外感腰痛,风、寒、湿、热诸邪,常因肾虚而乘客,内外二因,相互影响,痹阻经脉,发生腰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治疗原则
一.治本—滋补肝肾,益气养血 二.治标—清热化痰,平肝熄风
四.分型论治
肝肾阴虚
主症:头部及四肢震颤日久,筋脉拘急,动作 笨拙。
伴随症:眩晕耳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肢体 麻木。
苔脉:舌红苔少舌体瘦,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育阴熄风。 方药:大定风珠。 加减:动摇较甚可加千年健、伸筋草、木瓜、蚕
砂。
髓海精亏
主症:同上 伴随症:头目眩晕,耳鸣,记忆力差,寤
寐颠倒,重则神情呆滞,啼笑反 常,言语失序。 苔脉:苔薄白,舌淡红胖大,脉沉弦无力。 治法:填精益髓,熄风定颤。 方药:龟鹿二仙膏。 加减:
气血两虚
主症:同上 伴随症: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心悸眩晕,面色
无华。 苔脉:苔白舌胖边有齿印,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熄风通络。 处方:八珍汤合天麻钩藤饮。 加减:血虚加当归补血汤,气虚合补中益气汤,
症候归纳
主症:头部及四肢震颤摇动,筋脉拘急,动作笨拙。 病程:起病缓慢,时轻时重,逐渐加重。 后期:寤寐颠倒,神情呆滞,啼笑反常,言语失序。 虚像:眩晕耳鸣,记忆力差,失眠多梦,
腰膝酸软,肢体麻木。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
西医学临床表现
震颤:远端为显著,通常从一手开始。 肢体静止时发生,随意运动时减轻,情绪 激动时加重,睡眠时完全消失。
其他:手足徐动症、小舞蹈病
病因病机
一.病因
年老体虚:肝肾不足,精血亏虚
劳倦过度:心脾损伤,气血不足
饮食失节:脾胃损伤,聚湿生痰
情志不遂:
引动肝风
五志过极 煎熬津液
二. 病机--肝肾精亏
肝肾阴虚,精血两亏
水不涵木,筋脉失养,髓海空虚 虚风内动。
气血亏虚
心脾损伤,气血亏虚
筋脉失养
痰热动风
痰湿郁积,久而化热。
夹瘀者合用牛膝、红花、丹 参,夹痰者合 用石菖蒲、胆星、远志。
痰热动风
主症:同上 伴随症:胸脘痞闷,头晕,呕吐痰涎。 苔脉: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化痰热,兼以熄风。 方药:导痰汤合天麻钩藤饮。 加减:痰湿较盛,合用二陈汤加煨皂角、
硼砂、胆星,风势鸱张,加全蝎、 僵蚕、蕲蛇,肝火偏盛,加龙胆草、 夏枯医院肾病科 64385700×1201,1202
概述
颤证是指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 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别名
颤震、颤振、振掉、鼓慄、掉等。
历史沿革
《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素问·五常政大论》: 其病摇动,掉眩巅疾,掉振鼓
呆。
预防及护理
预防
1. 保持情绪稳定,五志平和,避免过度劳 累,尤指长期高度紧张的的脑力劳动。
2. 饮食合理,忌暴饮暴食或膏粱厚味, 3. 戒烟戒酒。 4. 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5. 节制房事,有利固肾藏精。
护理
坚持长期治疗,遵医服药。 随着病情进展,加强生活护理。
慄……
明《医学纲目》《证治准绳》 《张氏医通》
病因:风热相合 风夹湿痰 发于中老年
辨证论治:
范围
原发性震颤麻痹: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异常。 继发性震颤麻痹:
脑动脉硬化、颅脑外伤、脑肿瘤、流行性脑炎、 药物中毒(利血平、抗抑郁药)、 重金属中毒(锰、汞、硫化物)、 一氧化碳 又称震颤麻痹综合征、帕金森氏综合征
热盛动风,风热相合。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实证 起病较快 中老年 可有诱因 面红目赤 心烦易怒
虚证 起病缓慢 老年 无诱因 头晕目眩 气短懒言
辅助检查
无特殊 排除其他病变:脑炎、脑外伤、
脑动脉硬化、中毒、
二.类证鉴别
颤证
头或肢体震颤抖动 多单独发病 无发热、神昏等 中老年人
痉证
四肢抽搐,项背强直,角弓反张 多见于其他病中 有发热、神昏等 各种年龄
强直:首发症状多为肢体无力,发硬,不灵活, 原因为肌张力增高。
运动减少:所有动作显见缓慢,减少,常呆坐。 面具脸,写字过小症。
转归
总的来说不能治逾,由轻到重,逐渐发展。 早期正确治疗的患者,可有阶段性的病情
减轻。 带病延年,即经过适当治疗,使病情缓慢
进展。 失治误治的患者,病情发展快,易并发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