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龙泉青瓷的研究
浅议创新研究龙泉特有的青瓷韵昧
浅议创新研究龙泉特有的青瓷韵昧龙泉青瓷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而珍贵的陶瓷,被誉为“东方宝瓷”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韵味。
在创新研究方面,龙泉青瓷表现出了特有的特点和魅力,本文将对此进行浅议。
首先,龙泉青瓷在瓷器的材料、造型和装饰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创新。
在材料方面,龙泉青瓷采用了优质的陶土和釉料,经过精细的制作工艺,使得瓷器具有坚韧耐用、光洁细腻的特点。
在造型方面,龙泉青瓷以简约、典雅为主,小巧玲珑,线条流畅,展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魅力。
在装饰方面,龙泉青瓷采用了多种技法,如剔彩、刻花、划线等,使得瓷器图案繁复多样,栩栩如生,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次,龙泉青瓷在窑炉技术、烧制工艺方面展示出了独特的创新。
龙泉窑炉是中国古代陶瓷窑炉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烧制技术。
通过独特的炉型和烧制工艺,可以实现对瓷器的温度和氧化还原环境的控制,使得瓷器在烧制过程中呈现出特有的青瓷质感和色彩,成为龙泉青瓷的独特特征。
再次,龙泉青瓷在图案和纹饰方面展现出了创新性。
在图案方面,龙泉青瓷多采用了自然景观、花鸟虫鱼等主题,以及传统的美好寓意,如吉祥纹、祥云纹等。
在纹饰方面,龙泉青瓷常采用了线条简练、造型精细的剔彩、刻花等技法,通过对瓷器表面的装饰处理,使得瓷器更加美观和精致。
最后,龙泉青瓷在文化传承和艺术创新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为中国传统陶瓷的代表之一,龙泉青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代表了中国古代陶瓷的高度发展水平和艺术创造力。
同时,龙泉青瓷也不断吸收各种文化元素,进行创新研究和技术提升,使得瓷器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传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综上所述,龙泉青瓷在材料、造型、装饰、窑炉技术、烧制工艺、图案纹饰等方面都展现出了独特的创新,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韵味。
通过对龙泉青瓷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历程和独特之处,也可以为今后的陶瓷创新提供借鉴和启示。
浅谈南宋龙泉青瓷工艺成就
浅谈南宋龙泉青瓷工艺成就摘要: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宝库中的瑰宝,南宋时期的龙泉青瓷以其“如玉如冰”的艺术效果和其碧绿梅子青的色泽,历来受到关注,本文从龙泉青瓷的艺术特色方面介绍其工艺特点,让世人对龙泉青瓷的工艺有个基本了解。
关键词:南宋龙泉青瓷工艺有一个传说:“在南宋时期,中国创造了―种可与翡翠媲美的梅子青釉瓷器。
当这种产品传播到法国以后,立即引起法国上流社会的极大兴趣,纷纷竞相争购,特别是那些―上层社会的年轻女郎,更是爱不释手,将其作为珍贵的艺术品抚玩,还为这种翠玉般的瓷器取了漂亮的名字‘雪拉冬’在法国叫响,并成为当时法国社会的―种时尚。
于是仿照梅子青的釉色,设计出各种时装,推向市场。
果然,这种梅子青色的服装成为名品,凤靡法国”。
这个传说中的梅子青釉正是龙泉窑在南宋时创烧的。
龙泉窑青瓷从五代、北宋起至明代晚期,有七百年左右的历史,它的窑场遍布于庆元、云和、丽水、遂昌、永嘉等县,是我国少有的大规模瓷业生产基地。
进入南宋后,开始了龙泉窑烧造的鼎盛时期。
南宋龙泉青瓷的特点首推的是薄胎厚釉。
因为长期青瓷的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挑剔青瓷的釉色,突出“青”,达到真正的“如玉如冰”的艺术效果。
而要达到这一点,并非增加铁的成分就可以收效,也不能靠薄釉达到这种要求。
关键在于要掌握釉的厚度,必须要达到一定的厚度才能收到追求的“青”的效果。
所以必须把釉汁层层加厚,改革过去―次上釉的方法,才能得出满意的釉色。
在南宋龙泉青瓷的釉色创烧中,有突出成就的当属光泽柔和的粉青色釉和碧绿的梅子青釉。
至此,青瓷烧制技术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这两种釉的烧成主要是由于配方的重大改进和釉层的大大加厚。
在改进的配方中,CaO的含量较北宋时大为降低,而KzO和NazO的含量显著提高,这使得青釉厚而溢,气泡不至变大,从而获得一种丰满古雅,犹如美玉―样的独特风格;而釉层的大大加厚又呈现较深的青色和具有丰满莹润的特色。
其时一件釉层丰厚的瓷器需要经过三、四次上釉,可见工艺之精细。
宋代龙泉青瓷的底部特征
宋代龙泉青瓷的底部特征宋代龙泉青瓷作为中国古代陶瓷的瑰宝之一,其底部特征是瓷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宋代龙泉青瓷底部特征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该瓷器的制作工艺、时代背景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的信息。
宋代龙泉青瓷的底部特征常常呈现出蓝白相间的花纹。
这是因为在制作过程中,工匠们会在瓷器的底部刷上一层蓝色的釉料,然后再在上面绘制出各种纹饰。
这种蓝白相间的花纹具有浓厚的江南水乡文化特色,同时也展示了宋代瓷器制作工艺的高超技艺。
宋代龙泉青瓷的底部特征经常采用刻划技法。
在瓷器底部的釉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些细致的刻痕。
这些刻痕既可以是简单的纹理,也可以是复杂的图案。
通过这种刻划技法,不仅可以增加瓷器的装饰效果,还可以提高瓷器的抗滑性,使其更加稳固。
宋代龙泉青瓷的底部特征还常常带有一些刻字或篆刻款。
这些刻字一般包括制作年代、制作工艺、制作地点以及制作者等信息。
这些刻字的存在不仅方便了后人对瓷器的鉴定和研究,也体现了宋代人对瓷器制作的严谨态度和自豪心情。
宋代龙泉青瓷的底部特征还表现出一定的几何形状。
比如,瓷器的底部常常呈现出圆形、方形或六边形等形状。
这种几何形状不仅为瓷器的底部增添了一些美感,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方便人们对瓷器的摆放和使用。
宋代龙泉青瓷的底部特征还反映了该瓷器的制作材料和工艺。
通过观察底部的颜色、质地和纹饰等特征,可以了解到瓷器的原料和制作工艺。
比如,底部的颜色鲜艳、质地坚硬且纹饰精美的龙泉青瓷,通常是由高岭土和石英砂等矿石烧制而成,经过多次烧制和施釉的工艺加工。
宋代龙泉青瓷的底部特征是瓷器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底部特征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该瓷器的制作工艺、时代背景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底部特征不仅展示了宋代瓷器制作工艺的高超技艺,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氛围。
宋代龙泉青瓷作为中国古代陶瓷的瑰宝之一,其底部特征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南宋时期龙泉青瓷的研究论文[上]
南宋时期龙泉青瓷的研究论文[上]南宋时期龙泉青瓷的研究论文[上]“官、哥、汝、定、钧”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而南宋官窑和龙泉哥窑、弟窑,都在浙江省内,尤其官窑与哥窑产品在外观上相似颇多,为了阐明二者本质上差别,故除对南宋龙泉青瓷工艺作重点探讨外,也同时将南宋官窑和龙泉哥窑进行比较试验。
一、试验部份(一)胎、釉的化学成分胎、釉的化学成份,如表1和表2所示。
为了便于与南宋官窑比较和讨论,也将南宋官窑的分析数据列于表2.(二)样品外观鉴定1、龙泉青瓷残片(1)S-001 南宋菊花瓣碗残片:釉呈粉青色,较厚,半光亮,釉内含有极细气泡,无纹片,釉色颇佳。
胎骨坚实,断面呈贝壳状,淡青色,略有小气孔,底足呈黄色。
从器形和胎釉色泽推断系弟窑产品,作者1959年在龙泉大窑古窑址采得。
(2)S-002 南宋龙泉青釉洗残片:釉呈梅子青色,较厚,半光亮,釉色佳。
釉内含有极细气泡,无纹片。
胎骨坚硬,断面有小气孔,底足呈朱砂色。
作者1960年在龙泉大窑古窑址采得。
(3)S-003 南宋龙泉小碗残片:釉呈浅梅子青(接近粉青),釉层较薄,半光亮,色泽佳,釉内含有极细气泡,无纹片。
胎骨较粗,断面有小气孔,底足呈黄色。
作者1960年在龙泉大窑古窑址采得。
(4)S-004 南宋菊花瓣碗残片:釉呈淡粉青微带蓝色,较厚,半光亮,无纹片,釉内含有极细气泡。
胎滑较粗,断面不规则,底足呈黄色(略红)。
作者1959年在龙泉大窑古窑址采得。
(5)SG-1、SG-2、SG-3龙泉哥窑残片:釉色较官窑稍浅,呈半光亮,釉层较厚,釉面纹片较小;胎断面呈浅灰色,底足呈褐黑色。
系作者最近才收集到的标本。
(6)SG-4 南宋龙泉黑胎青瓷碗残器:制造规矩,釉呈灰青色,较厚,有大纹片,釉色晶润。
胎骨薄(仅为釉厚度一半)而坚实,质颇轻,底足匀和圆净,呈黑色。
系哥窑产品。
1959年由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提供。
(7)G-2 1959年生产的的菊花瓣小碗、釉呈豆青,较薄,玻璃光泽,无纹片,釉内气泡较多且大。
略谈南宋龙泉青瓷的艺术成就和收藏价值
略谈南宋龙泉青瓷的艺术成就和收藏价值浙江是青瓷的主要产地,历史悠久,基础深厚,技术比较先进。
龙泉窑自创始以来,便直接继承了唐、五代越窑的优良传统,经过北宋中期以后又向前迈进一步。
到了南宋,龙泉广大的制瓷工人,总汇了浙江历代生产技术的丰富经验,充分发挥了青瓷的优点。
同时,又善于吸取官窑的薄胎厚釉的技术,精益求精,为龙泉窑的成就作出新的贡献。
值得注意是,不论继承原有传统或吸取官窑的经验,都不以照样仿制为满足,而是通过集体的智慧,以革新和创造的精神不断改进:由灰胎改为白胎,又扩充了黑胎品种;由厚重的普及用瓷,发展为精美的高级用瓷;由薄釉改为厚釉,创烧出脍炙人口的粉青和梅子青的釉色,并且突破了前代形制的局限,树立了优美典雅的艺术风格,使浙江青瓷发生了质的飞跃,远非前代所可相比。
南宋龙泉窑的突出成就,表现在烧制工艺和艺术手法两方面:工艺上的成就和艺术上的成就,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截然分割的。
如果没有工艺上的成就,即使没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也无所施其技。
工艺的改进,必然也同时要求艺术的提高,才能相得益彰。
龙泉窑在南宋烧造出白胎和黑胎两种类型的精美瓷(过去文献把白胎青瓷称为弟窑,黑胎青瓷称为哥窑),两者都是以薄胎厚釉为它的主要特色。
但是,从调查发掘的情况证明,南宋龙泉窑的广大窑场,几乎全以生产白胎青瓷为主,占当时总产量的95%左右,是龙泉制瓷工业的主流。
而黑胎青瓷仅见于大窑和溪口的部分窑址中,数量较少。
它既不见于南宋之前,又绝迹于南宋以后,看不出它的前后发展线索。
可以认为是适应当时官方订货而特制的一部分仿效官窑的产品。
南宋龙泉窑自从掌握了薄胎厚釉技术,给浙江青瓷开辟了重大发展的新局面。
以大窑为例,不论白胎或黑胎的精美产品,都是胎骨细薄,釉层丰厚,色佳制精,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制作特色。
因为胎薄釉厚,才能充分发扬南方青瓷精巧秀致的风格,提高它的艺术性。
如果仅停留在所谓“士质厚重,极耐摩弄,不易茅蔑”的水平上,那么,它的价值就有很大局限。
南宋龙泉窑制瓷工艺与艺术风格的探究
南宋龙泉窑制瓷工艺与艺术风格的探究施群【摘要】龙泉窑是我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之一.南宋龙泉窑青瓷以高雅的艺术和青翠如玉的釉色而闻名于世.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龙泉青瓷艺术风格与制瓷工艺的角度入手,就南宋龙泉窑青瓷的艺术风格特点和制瓷工艺等主要问题进行研究,试图探讨并揭示龙泉青瓷的本质内涵.%Longquan ware is one of the famous celadon systems in ancient China.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Longquan ware is famous for its elegant styles and green glazes.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rt and craft of Longquan celadon ware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with the aim to reveal its essence.【期刊名称】《中国陶瓷工业》【年(卷),期】2018(025)003【总页数】7页(P20-26)【关键词】龙泉窑;龙泉青瓷;南宋【作者】施群【作者单位】浙江丽水学院中国青瓷学院,浙江丽水 323000;浙江省特色文创产品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浙江丽水 32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174.740 引言在我国陶瓷史上,龙泉青瓷以造型端庄浑朴、线条明快流畅、釉色纯洁雅致、瓷质温润如玉著称,得到国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和研究[1-2]。
自古以来,古人常视玉如宝、以玉尚德,常把玉的风采和神韵比拟君子。
“夫玉者君子可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 …”出自《荀子·法行》中孔子所言。
龙泉窑是我国陶瓷史上影响范围最广的青瓷名窑。
龙泉窑址分布广,质量上乘,文化底蕴浓厚,从北宋早期始到南宋晚期鼎盛,停烧于清康熙[3-4]。
龙泉窑青瓷发展的简述
龙泉窑青瓷发展的简述龙泉窑青瓷是中国传统陶瓷的一大名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以下是对龙泉窑青瓷发展的简述。
龙泉窑青瓷起源于南宋时期,主要产地位于浙江省龙泉市一带。
青瓷的特点是采用高温烧制,色泽青翠,并具有细腻光洁的釉面。
它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艳丽的器型而闻名于世。
龙泉窑青瓷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是南宋时期,这个阶段是龙泉青瓷制作工艺的奠基阶段。
宋代龙泉窑青瓷器型主要有瓯府窑式、钦州窑式和飞青式等。
瓯府窑式以茶具为主,因为当时茶叶的普及使得茶具成为最主要的使用对象。
钦州窑式以盛水壶为主,外形犹如莲花,精美绝伦。
飞青式则以器形轻盈、器壁薄透而著称。
接着是元代,这个时期是龙泉青瓷制作工艺的巅峰时期。
元代龙泉窑青瓷器型主要有雨点青、撒花青和彩绘青等。
雨点青器型最为典型,以其器表布满小颗粒的釉孔而得名。
撒花青则是指器表均匀散布有许多薄脆的胎质片状,则在烧制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情况。
彩绘青则在工艺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采用了彩绘技法,使得器型更加多样化。
明清时期,龙泉窑青瓷的发展不如前两个时期那么辉煌,但仍然有着自己的特色和发展。
此时的青瓷以山水纹饰、花鸟纹饰和人物纹饰为主,这些纹饰的使用增加了青瓷的观赏价值。
自明清时期之后,龙泉窑青瓷在历史上逐渐式微,直到20世纪60年代重新被重视和发现。
此后,通过对龙泉窑青瓷的传统工艺和技艺的研究,龙泉窑青瓷得到了新的发展。
研究者们根据古代生产方法,借鉴了先进的技术和理论,使得青瓷在制作工艺和艺术表现上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
目前,龙泉窑青瓷已经成为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艺术创作和日常生活。
龙泉窑青瓷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观赏价值和保值增值的功能。
龙泉窑青瓷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为世人所喜爱和追捧。
龙泉窑青瓷发展的简述
龙泉窑青瓷发展的简述龙泉窑青瓷作为中国瓷器的卓越代表,历经千年仍然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它的发展历程、工艺特点以及传承与创新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对龙泉窑青瓷的发展进行简述。
龙泉窑青瓷的发展历经了数百年的变迁。
它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成熟于元代,继续流传至明清时期。
其中以南宋时期的青瓷为最为著名,被誉为“青如蓝、薄如纸、声如磬”的龙泉青瓷,成为了中国瓷器的代表之一。
宋代龙泉窑青瓷的特点是釉薄体轻、开片有肌理,并且釉色多为青绿色,因而得名“青瓷”。
在龙泉青瓷的制作工艺中,需经历多道繁复的工序。
其制作包括制胎、修坯、刻花、上釉、烧制等环节,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进行精细的操作。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素三彩”和“粉青瓷”,它们在工艺和装饰上都有独特的魅力,受到了当时社会的广泛喜爱。
素三彩始烧于南宋初年,是继青瓷之后龙泉窑的又一杰出代表。
粉青瓷是南宋的另一种重要青瓷,因采用矾和红铜粉掺合而成的绿釉而得名。
这些青瓷不仅在工艺上有所突破,而且在装饰上也颇具匠心,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龙泉青瓷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经历了一些曲折。
元代在瓷器制作上的发展为龙泉青瓷增添了新的元素,但因为元代的政治动荡,龙泉窑的生产遭受了极大的破坏。
在明代,龙泉青瓷的烧制工艺逐渐式微,制作工艺也相对落后。
后人们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不断探索与创新,积极发展新型的青瓷工艺,使得龙泉青瓷在明代中后期有了一定的复兴。
龙泉青瓷的传承与创新是青瓷发展的关键所在。
明代以后,随着新工艺的不断涌现,青瓷在装饰和制作工艺上都有了新的突破。
清代时期,青花瓷的兴起使得龙泉青瓷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大量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市场上,迅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青睐,成为了时代的宠儿。
而在当代,龙泉青瓷的传承与创新更是异常活跃,不断涌现出许多创意独特的青瓷作品,推动着青瓷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龙泉青瓷作为中国瓷器文化的璀璨明珠,其发展历程充满着辉煌与传奇。
宋代龙泉青瓷陈设品的文化研究的论文
宋代龙泉青瓷陈设品的文化研究的论文宋代龙泉青瓷陈设品的文化研究中国陶瓷发展历史悠久,从远古社会就出现了作为生活器具陶器。
随着社会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审美不断提高,到东汉时期,出现了第一件瓷器,拉开了中国瓷器历史的帷幕。
中国陶瓷类型丰富,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龙泉青瓷在中国陶瓷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中国著名陶瓷专家陈万里评价龙泉青瓷:“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
”古代龙泉青瓷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近几年来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龙泉青瓷艺术热潮。
龙泉青瓷初创于三国两晋时期,当地人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烧制青瓷,但规模较小。
北宋时期,龙泉窑慢慢发展起来,初具一定的规模,并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
南宋时期,政治中心南移,北方制瓷技术传入南方,促进了龙泉青瓷的繁荣发展,达到顶峰。
元代时青瓷继续发展,加入元代风格。
明清时期青瓷外销量减少,导致龙泉窑逐渐衰落,此后艰难维持。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关注名窑的恢复工作,1957年周恩来总理特别指示,要恢复龙泉青瓷的生产工作,出现了一批恢复龙泉青瓷技艺的的现代艺术大师,促进了龙泉窑的发展。
在国外,龙泉青瓷被称作“celadon”(音译为“雪拉同”),这是以欧洲名剧《牧羊女亚司泰来》男主角雪拉同穿的绿色美丽服饰来命名的,此后“雪拉同”作为青瓷的名字在国外传播开来,“雪拉同”的颜色指的就是宋本文由收集整理朝的龙泉青瓷釉色——梅子青。
一宋代社会背景鉴于前朝战乱纷争的局面,宋代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采取“崇文抑武”的治国策略,虽然这个时期政府软弱,但宋朝的经济发展迅速,城市数量多,规模变大,商行、店铺林立,夜市繁荣。
同时,大力推行科举制度,优待文人,激起空前的读书热潮,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
二从宋代理学思想到龙泉青瓷陈设品田自秉先生概括的宋代工艺美学风格如是说:“宋代的工艺美术,具有典雅、平易的艺术风格。
不论陶瓷、漆器、金工、家具等,都以朴质的造型取胜,很少有繁缛的装饰,使人感到一种清淡的美。
龙泉青瓷的历史渊源与制作工艺的研究
龙泉青瓷的历史渊源与制作工艺的研究龙泉青瓷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传统工艺品。
它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精湛的技巧和美丽的外观闻名于世。
在我国古代科技史上,龙泉青瓷更是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龙泉青瓷的历史渊源与制作工艺的研究。
一、历史渊源龙泉青瓷的历史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据史书记载,当时浙江省龙泉县境内就已经存在着龙泉青瓷。
当时的制作工艺十分简单,主要是依靠土器工艺,用普通黏土陶模刻画器物模型,制成的瓷器粗糙、简陋,但是仍然能够满足人们使用的基本要求。
到了唐代,龙泉青瓷逐渐被帝王和贵族所喜爱。
当时的青瓷器形态以盘、碗、壶、瓶为主,器形以圆形、正方形为多。
此时的青瓷器已经开始抛弃土器工艺,采用高温烧制的方法,并使用不同的釉料装饰器物。
龙泉青瓷成为了当时瓷器市场上的热门商品。
到了宋代,龙泉青瓷继续发展壮大。
此时的青瓷器以瓶、盆、盘、碗、罐等形态为主。
在此时期,龙泉青瓷的釉料发生了变化,开始使用铁釉和青灰釉。
青瓷器的装饰技术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出现了以雕刻、染色为主的装饰技术。
龙泉青瓷因其精湛的艺术装饰艺术而闻名世界。
随着历史的推移,龙泉青瓷的制作工艺不断更新换代。
到了元代,青瓷器的名气已经达到了顶峰。
史书上称,当时的龙泉青瓷一称铜青,玉青,瓠犀之类作宝器卖与宫廷。
到了明清时期,龙泉青瓷的制作规模进一步扩大,青瓷器数量更是不计其数。
龙泉青瓷成为了中国瓷器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收藏价值。
二、制作工艺龙泉青瓷的制作工艺主要分为四个步骤:筛料制坯、造型成型、干燥烧制、涂釉烧成。
筛料制坯,是将瓷泥筛选成细腻的颗粒状,并加入适量的揉合剂,经过摇捏、上轮、下轮等工序,制成坯体。
造型成型,是将制好的坯体先进行点拨,然后通过轮盘手工造型。
干燥烧制,是将造好的器物放置于通风干燥室中,待干透后送到窑房内烧制。
龙泉青瓷的烧制是透明软化烧法,采用中口开式平底隧道窑,烧制温度在1250度到1280度之间。
涂釉烧成,烧制完成后,在瓷器表面涂上薄薄的蛤蜊灰,然后再涂上一个叫“青盖釉”的釉料。
宋代龙泉窑瓷器研究报告
宋代龙泉窑瓷器研究报告
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宋代龙泉窑瓷器的特点、制作工艺以及其在历史、艺术方面的意义。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宋代龙泉窑瓷器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研究成果。
随后进行实地考察,对现存的宋代龙泉窑瓷器进行鉴赏和比较分析。
研究结果:
1.宋代龙泉窑瓷器的特点:
-釉色丰富多样,包括天青、苍绿、黄褐等色,形成了独特
的龙泉釉色。
-器型多样,包括器盘、器碗、器罐等,整体造型简洁大气。
-胎质致密坚硬,釉面光滑细腻,具有优秀的技术和工艺水平。
-装饰简洁,注重线条和形态的处理,强调朴素雅致的审美
风格。
2.制作工艺:
-龙泉窑瓷器采用高温烧制,窑温约为1250℃,烧成时间长
达数天。
-采用本土原料,主要为陶瓷石和石英,经过研磨和淘洗后
制成胎泥。
-施釉工艺精湛,采用喷洒法、浇注法等多种方法,确保釉
料均匀一致。
-烧制过程中使用砧板(龙蛇形状)垫脚,以防止瓷器粘窑。
3.历史、艺术方面的意义:
-宋代龙泉窑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重要阶段,具有重
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龙泉窑瓷器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传统瓷
器的瑰宝。
-其造型简练、釉色丰富、技术精湛的特点,对后世各个瓷
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结论:
宋代龙泉窑瓷器以其独特的釉色和优秀的工艺技术,成为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其制作工艺精湛,造型大气简洁,艺术价值较高,对后世瓷器的影响深远。
南宋龙泉青瓷的研究
南宋龙泉青瓷的研究
南宋龙泉青瓷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首先,制作原料选自龙泉地区的
特殊土壤,其含铁质量较高,给瓷器赋予了独特的青色。
其次,制作工艺
采用了高温烧制和控制氧气的技术,使得瓷器的质地坚硬而致密。
在烧制
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次上釉和烧至1300℃以上的高温处理,才能使瓷器
发出青瓷中特有的色泽。
南宋龙泉青瓷的出现和发展,不仅是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巅峰之作,
更是当时社会文化繁荣的象征。
首先,随着宋代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
增加,龙泉青瓷作为一种高档的陶瓷器具,得到了广大市场的青睐。
其次,龙泉青瓷的制作工艺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因此,其产业的兴盛促
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同时,青瓷的出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艺术的追求
和对美的崇尚。
此外,南宋龙泉青瓷还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在历史上,南宋
时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辉煌时期,其艺术创作表现出了浓厚的时代特色。
而南宋龙泉青瓷作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陶瓷器物之一,不仅展现了宋代陶
瓷工艺的高超技艺,更是对宋代社会文化的集中反映。
它既具有审美价值,又载体了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使得人们可以通过欣赏和研究南宋龙泉
青瓷,深入了解那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审美观念。
总之,南宋龙泉青瓷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精美的外观和丰富的文化
内涵,成为中国陶瓷历史上的瑰宝。
通过对南宋龙泉青瓷的研究,我们不
仅可以了解古代陶瓷制作工艺的发展,也可以深入探索宋代社会文化的方
方面面。
浙江省博物馆藏宋元龙泉青瓷赏析
浙江省博物馆藏宋元龙泉青瓷赏析南宋龙泉窑可分为前期和中晚期两个阶段。
前期,正是南宋政局动乱期。
宋高宗赵构自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建立南宋政权后,到定都临安(杭州)前后的10多年时间内,女真族仍没有停止他们野蛮的掠夺战争。
随着金兵铁骑的长驱直入,南宋政府选择了唯一出路-逃亡。
于是从河南商丘至建康(南京)、扬州、杭州、绍兴、宁波,直至入海至温州、台州,最后返越州(绍兴)、杭州。
一路颠沛流离,风云难测。
朝廷如此,民间的动荡更甚,此时生产力发展处于低谷。
龙泉窑产品除了生产一些日用器皿及冥器,供当地民间使用以外,一如北宋时期。
如作为冥器的五管瓶、盘口壶等仍沿袭北宋末年旧制继续生产,只从器型上稍加改进。
如五管瓶上腹部比北宋时稍瘦,从肩部分成两级,最后演变成一级,肩部凸起,器身光素无纹,盖钮以各种动物如鸡、犬、鸟代替花苞钮装饰。
胎为灰色,施淡青或青灰色釉。
南宋中晚期,是龙泉青瓷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瓯窑、越窑、婺州窑因资源枯竭等原因相继衰落。
而地处浙西南山区的龙泉有着丰富的瓷土和燃料,为发展瓷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南宋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鼓励对外贸易,使龙泉青瓷生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据考古发掘证明,当时的龙泉及毗邻地区,窑厂遍布,除龙泉大窑、金村、溪口、安福等外,庆元县的上垟,云和县的梓坊、水碓坑,遂昌县的湖山,缙云县的大溪滩、碗窑山,以及泰顺、文成、永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瓷窑体系。
南宋初年,北方大批窑工“随驾南来”,纷纷涌入浙江。
这批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落户龙泉,重操旧业,他们把北方的制瓷技术融合到龙泉青瓷的制作上;加上南宋官窑对龙泉窑的影响,使龙泉窑产品技艺大进,质量不断提高。
首先是坯料的改革。
原先使用的坯料仅以瓷石一种拉坯成型,由于瓷石中氧化硅含量相当高(7%以上),所产瓷器胎骨厚重,严重影响其美观程度。
于是,匠师们采用瓷石和紫金土配成胎料,由于紫金土中含有较高的氧化铝和氧化铁,铝的含量增加,抗弯度大大加强,制成薄胎瓷器,就能在高温下不易变形,解决了笨重呆板的问题,使龙泉窑产品壁薄如纸,轻盈秀美。
探析宋元龙泉青瓷工艺特点
147探析宋元龙泉青瓷工艺特点摘要: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时间最长、窑厂分布最广、产量最大的窑系,在1700余年的传统技艺传承过程中,龙泉青瓷形成了独特的烧制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有70多道工序,在把瓷土粉碎、淘洗、陈土、炼泥,然后拉坯成型、修坯、装饰、施釉、装窑、烧制等多道工序制成。
在不同时期龙泉青瓷的工艺特点也截然不同,本文试从宋元对龙泉青瓷进行分析。
关键词:龙泉;青瓷;烧制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892(2023)06—147—(03)Exploring the Tech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ongquan Celadon in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0前言 在我国的制瓷史中,龙泉青瓷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龙泉青瓷自西晋开始烧制以来,一直延续至今,从未间断。
龙泉青瓷,以青如玉、声如磬、明如镜为三大特色,受到历朝历代的人们喜欢。
龙泉青瓷,尤其在两宋至元时期达到了烧制的顶峰,精品不断出现,因两宋时期统治者重文轻武,文人墨客开始在文学、艺术以及政治领域都达到较高地位,成就突出。
所以,他们对龙泉陶瓷艺术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文人墨客喜欢在艺术上体现自己的文学成就和艺学艺术造诣,在定制龙泉青瓷时,会提供自己的思路,让陶瓷工匠进行生产,因而极大提高了龙泉青瓷的艺术价值和工艺水准。
而元朝时期,统治者为了拉拢汉人集团,也极力在文学以及艺术上进行研习汉人的风俗,因此元朝的龙泉青瓷也有一定的成就,本文主要是将宋元两朝时期龙泉青瓷的工艺的特点进行对比,以便当代龙泉青瓷的创作借鉴。
1辉煌的龙泉青瓷 浙江龙泉窑在我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便开始创烧出青瓷,自两宋和元朝时期青瓷烧制上达到高峰,形成了庞大的龙泉窑体系,是我国两宋时期最大的制瓷中心。
龙泉窑历经数百年的烧制,到明代开始逐渐减少产量。
在二十世纪初,也就是民国初年,由于战火和其他彩瓷的出现,龙泉青瓷几乎大片的窑口停止烧制,只有少部分窑口在继续烧造,原先烧瓷的窑口大部分的窑子成了一片废墟。
南宋龙泉青瓷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详解分析
南宋龙泉青瓷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详解分析瓷器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不仅对古代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现代也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漫长的历史中,青瓷成为陶瓷的重要分支,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南宋的青瓷融合了中国制瓷工艺的精华,在瓷器制造领域独树一帜,被誉为青瓷皇冠上的灿烂明珠。
历史上的龙泉窑曾有过繁荣昌盛的时期,其产品远销海外,可是到了近代却渐渐衰落开放以来,国家开始重视龙泉青瓷的发展,许多生产厂家如同雨后春笋般兴起,关于龙泉青瓷的学术研究也渐渐增多。
一、南宋龙泉青瓷简介龙泉窑是南方青瓷的代表。
在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中心在江南一带,繁荣的商业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皇室和富商的需求使得龙泉窑的青瓷产量大大提升。
外形设计、薄胎厚釉和装窑烧成等方面的技术突破赋予了龙泉窑青瓷精致实用、胎薄质坚和玲珑端巧的高品质,尤其是青色的表现得到了显著提高,釉色也更加晶莹剔透。
到了南宋后期,龙泉青瓷的制作工艺有了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形成了以造型和纹饰等元素为代表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南宋龙泉青瓷的造型特色1.简约质朴。
工艺的发展能让艺术创作变得更加简洁明快。
厚釉的出现让南宋龙泉青瓷更注重造型上的变化,线条的流动和细节的雕琢使得瓷器在整体上达到了流畅干净、灵动淡雅的展示效果。
装饰的简化是南宋龙泉青瓷的重要特征之一。
从北宋到南宋,青瓷的图饰数量逐渐减少,其装饰的作用也被进一步弱化。
器物的造型和釉色的呈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旧有的刻花装饰法则被较新的堆贴花、浮雕和弦纹等手法替代。
在外部轮廓线条的处理上,南宋龙泉青瓷表现出了简约而大气的美,其主体部分上的装饰被删减和简化,线条变得柔和而顺畅,呈现出了简约质朴的美。
如中华博物网收藏的青瓷贯耳瓶,它产自宋末元初的龙泉窑,其瓶身的中腹部矮短,形如苹果,细长的颈部由正中向上伸出,在颈部的顶端处设置有对称的管状双耳。
整个瓷器的造型设计较为简洁明快、于沉稳中见大气,于精巧中见秀丽,长颈与短腹的对比使人感受到几分谐趣与美妙。
瓷乐融合: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传承与创新研究
瓷乐融合: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传承与创新研究龙泉青瓷作为中国瓷器文化中的珍贵遗产,自南宋时期起就始终以其独特的烧制工艺和精美的艺术品质享誉世界。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正在不断向现代化和创新化转变。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传统技艺传承、现代创新研究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探讨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保护与发展。
一、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传承龙泉青瓷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其传统烧制技艺在历史长河中得以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格特征。
这一传统技艺的核心是采用高岭土为原料,经过精细制作、装饰、釉瓷和烧制等环节,最终形成色泽青翠、釉面温润、质地坚实的瓷器作品。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和多年磨练的手艺才能完成。
传统烧制技艺的传承是龙泉青瓷发展壮大的关键。
龙泉青瓷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与传承工作一直是文化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的重点任务。
通过对传统工艺的调研、整理和记录,可以将技艺传承的纽带不断延续。
龙泉青瓷的烧制工艺需要在实践中传承。
在龙泉青瓷的故乡,一些老师傅和工匠依然坚守着这一传统技艺,他们将自己多年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帮助他们掌握瓷器制作的精髓。
通过这种口耳相传的方式,龙泉青瓷烧制技艺能够得以传承。
传统烧制技艺的传承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才流动,一些年轻人选择离开故乡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这导致了瓷器手工制作人才的流失。
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需要长期的投入和支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也构成了一定的制约。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传承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也在不断进行创新研究,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对传统技艺的现代化改造是龙泉青瓷研究的重点之一。
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可以提高工艺的精准度和效率,降低成本,实现瓷器工艺的现代化和产业化。
论南宋龙泉青瓷的形态美
来 . 加 以 发 展 并
■■■一 ●一一■ 一 ● ■ _ ■ ■ ■ ■
②
物
② 形 制 上 的仿 古 器
器型 的重心偏 下 , 动 物 元 素 : 、 、 、 、 龙 风 虎 鱼
多位 于整 体 造 型 的 下 半 狗 、 、 蟾 鸟 金
稳 重 秀 挺
③
对 其 他 窑 系 陶瓷 部 ③
抽象 元素: 形 、 形 、 角 圆 方 六
弦纹 有 象 征 寓 意 的 动 形 、
模 仿 和 上 创 物 形 态 被 广 泛 应 用 于局 其 他 元 素 : 意 、 卦 纹 、
外轮廓线 条的流 畅从 另一 方面体 现了南宋龙 泉青 瓷 物 的局 部细节通 过能工 巧匠 的精 心刻 画 , 变得尤 为精 致 , 的形体简洁 明快之美 。南宋龙 泉青瓷 主体部位 上装饰 简 在 丰 富 器 物 造 型 语 言 的 同 时 。赋 予 器 物 与 众 不 同 的气 质
化 .因此轮廓 线条不会 因为装饰 而改变 ,显示得 自然 流 和 内涵 ,这些都 直接体 现乐南宋龙 泉青瓷对 美学 品质 与
试 图探 寻 其 与 当时 审美 、 艺 条 件 之 间 的关 联 。 工
关 键 词 : 宋 ; 泉 ; 瓷 ; 态 美 南 龙 青 形
引
言
视 的重要方 面 , 值得我们 深入 分析和研究 。 综观其 成长 与发展 的历 程 , 在借 鉴和模仿 的基础上 ,
南宋是 龙泉窑发 展的成 熟时期 ,当时的龙泉 窑生产 在工艺变 革 的推 动下 ,在南 宋龙 泉青 瓷创造 了别 具 风格 了大 量 精 美 绝 伦 的 瓷 制 品 。凝 聚 了青 瓷 的 独 有 气 质 与 神 的形态美 。这一 时期龙泉青 瓷 的器 型很讲究各 部分 的 比 结构 和线条 的变化 , 逐渐形 成 了 自己的风格 , 南宋龙 泉 韵 , 成一种 高雅脱俗 的气 质, 造 了很高 的艺术价 值 和 例 、 形 创 。 商业价值 。 中 , 其 独特 的形态所 形成 的美感 是一个不可 忽 青 瓷 器 型 的形 态 归 纳 分 析 见 表 1
宋元时期龙泉青瓷装饰工艺演变
需要进一步探讨宋元时期社会文化、 经济和审美观念等因素对龙泉青瓷装 饰工艺的影响,以及这种工艺演变对
于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通过对宋元时期龙泉青瓷装饰工艺的深入研究,揭示其演变过程、影响因素 以及对于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收集、考古发掘报告阅读和数据分析等方法,结合历史学、艺 术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宋元时期龙泉青瓷装饰工艺进行全面梳理 和分析。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龙泉青瓷装饰工艺在宋代达到 高峰,元代则呈现出向多元化 和地方特色发展的趋势。
研究不足与展望
目前对宋元时期龙泉青瓷装饰工艺的研究仍不够深入, 缺乏对其工艺流程、装饰图案、釉料配方等方面的系统 研究。
随着考古发掘和博物馆藏品的不断丰富,未来可以对龙 泉青瓷的装饰工艺进行更细致、全面的研究,包括对不 同时期、不同窑口的产品进行比较研究。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窑口的龙泉青瓷装饰工艺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其工艺特点、装饰图案 、釉料配方等方面的变化。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显微镜、能谱仪等,对青瓷的原材料、烧成温度、釉面成分等进行 检测和分析,进一步揭示其制作工艺和特点。
加强与其他地区青瓷的比较研究,探讨宋元时期龙泉青瓷装饰工艺在全国范围内的地位和 影响。
02
宋元时期龙泉青瓷装饰工 艺的历史演变
北宋时期的装饰工艺
01 02
青瓷刻划花
北宋时期,龙泉青瓷的装饰工艺以刻划花为主,工匠们在器物表面运 用刀具刻划出精美的花纹,如莲瓣、云纹、水波纹等,线条流畅,具 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釉色与质感
北宋时期的龙泉青瓷釉色偏深,呈现出青绿色,釉面质感细腻,光泽 柔和。
分析宋代龙泉窑青瓷的工艺
智库时代 ·237·智者论道分析宋代龙泉窑青瓷的工艺程 燕(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景德镇 33300)摘要: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青瓷窑,两宋时代龙泉窑得到空前的发展,龙泉青瓷进入鼎盛时期。
本文从龙泉窑青瓷的材料、烧成工艺、造型技术、造型形态等讨论了龙泉窑青瓷独特的工艺特性。
关键词:宋代龙泉窑;烧成工艺;造型技术;造型形态中图分类号:K8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20)03-0237-002青瓷,是就瓷器的颜色言的,它是氧化铁含量及其在还原气氛烧成中所显示的颜色为青色而得名的,因为各地、各个时代材料中氧化铁含量的多少不一,故此,青瓷是一个具有庞大青色色阶并成系统的瓷器的总称。
其中,龙泉窑青瓷是青瓷窑系杰出代表,是中国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
一、陶瓷生产必备的三个重要物质资源陶瓷生产必须具备三个重要物质资源:优质的硅酸盐矿产、丰富的森林资源、水资源等。
从地理环境来讲,龙泉窑所处的地域是环太平洋链条上的、在地质时期比较活跃的地区,各种矿产及矿藏资源极其丰富,尤其优质硅酸盐矿产丰富,这是龙泉窑继越窑之后兴起的青瓷窑重要的因素。
另外,传统陶瓷生产及其文化运作,最重要的基础是传统的农业经济必须发达,这是支撑传统陶瓷生产必须的经济基础。
龙泉地区,属于春秋时期的古越国治辖之内,作为春秋一霸的越国,自然有十分雄厚的农业经济。
宋代繁荣的商品经济是在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是传统农业与传统手工业经济相结合的产物。
基于这个文化因素,宋代龙泉窑的陶瓷工艺异常发达。
二、宋代龙泉窑青瓷的材料从材料及其工艺个性看,龙泉窑青瓷的材料是在越窑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由于龙泉窑青瓷处于制瓷业整体水平飞速发展,主要是材料工艺技术进步的两宋时期,自然与越窑青瓷材料的工艺内容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材料的化学组成、化学性质,以及物理性能上。
龙泉窑青瓷材料的化学组成,是反映青白瓷特征的化学组成,即材料中氧化铁、氧化钛的含量明显降低,因而,它与越窑青瓷相比,自然浅于越窑青瓷的釉色,故此,属于青白瓷文化范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01-07]1、明代宣德青花鹦鹉水孟2、雍正珐琅彩雉鸡牡丹碗3、明弘治景德镇官窑瓷业的衰落4、南宋龙泉青瓷的研究南宋龙泉青瓷的研究龙泉青瓷在艺术和技术上的高度成就是我国劳动人民近千年来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尤其是“哥窑”“弟窑”产品的制瓷工艺,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所以它一直是中外从事这方面研究工作的陶瓷科技工作者所极感兴趣的问题。
多年来,周仁、李国桢、张福康、郭演仪、叶宏明和劳法盛工程师等,都共同对龙泉青瓷的工艺分别进行研究。
本文根据最近几年来我们对龙泉青瓷和南宋官窑研究的实践体会,综合“龙泉青瓷釉的研究”和“南宋官窑青瓷的研究”这二方面的研究数据,着重对南宋龙泉青瓷的生产工艺进行探讨,试图通过实验、调查和观察,为进一步提高现在青瓷质量提供有用的资料。
“官、哥、汝、定、钧”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而南宋官窑和龙泉哥窑、弟窑,都在浙江省内,尤其官窑与哥窑产品在外观上相似颇多,为了阐明二者本质上差别,故除对南宋龙泉青瓷工艺作重点探讨外,也同时将南宋官窑和龙泉哥窑进行比较试验。
一、试验部份(一)样品外观鉴定1、龙泉青瓷残片(1)S-001 南宋菊花瓣碗残片:釉呈粉青色,较厚,半光亮,釉内含有极细气泡,无纹片,釉色颇佳。
胎骨坚实,断面呈贝壳状,淡青色,略有小气孔,底足呈黄色。
从器形和胎釉色泽推断系弟窑产品,作者1959年在龙泉大窑古窑址采得。
(2)S-002 南宋龙泉青釉洗残片:釉呈梅子青色,较厚,半光亮,釉色佳。
釉内含有极细气泡,无纹片。
胎骨坚硬,断面有小气孔,底足呈朱砂色。
作者1960年在龙泉大窑古窑址采得。
(3)S-003 南宋龙泉小碗残片:釉呈浅梅子青(接近粉青),釉层较薄,半光亮,色泽佳,釉内含有极细气泡,无纹片。
胎骨较粗,断面有小气孔,底足呈黄色。
作者1960年在龙泉大窑古窑址采得。
(4)S-004 南宋菊花瓣碗残片:釉呈淡粉青微带蓝色,较厚,半光亮,无纹片,釉内含有极细气泡。
胎滑较粗,断面不规则,底足呈黄色(略红)。
作者1959年在龙泉大窑古窑址采得。
(5)SG-1、SG-2、SG-3龙泉哥窑残片:釉色较官窑稍浅,呈半光亮,釉层较厚,釉面纹片较小;胎断面呈浅灰色,底足呈褐黑色。
系作者最近才收集到的标本。
(6)SG-4 南宋龙泉黑胎青瓷碗残器:制造规矩,釉呈灰青色,较厚,有大纹片,釉色晶润。
胎骨薄(仅为釉厚度一半)而坚实,质颇轻,底足匀和圆净,呈黑色。
系哥窑产品。
1959年由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提供。
(7)G-2 1959年生产的的菊花瓣小碗、釉呈豆青,较薄,玻璃光泽,无纹片,釉内气泡较多且大。
胎骨较细致,断面不规则,底足呈朱砂色。
2、南宋官窑残片共选了三种:(1)粉青釉残片,是南宋官窑中最佳的釉色,釉呈半光亮,并有冰裂纹,釉层约等于胎的厚度,胎断而呈浅灰色,底足呈褐色,质地坚硬。
(2)油灰釉残片,釉呈灰青,半光亮,有大纹片,胎断面为灰黑色。
(3)月白釉残片,釉呈半光亮,有细碎纹片,胎断面较致密。
以下是各窑的残片形态(见图1)(二)胎、釉的化学成分胎、釉的化学成份,如表1和表2所示。
为了便于与南宋官窑比较和讨论,也将南宋官窑的分析数据列于表2.(三)胎、釉的X射线分析对南宋官窑、哥窑和弟窑几种样品,采用日本理学D-9C X-射线衍射仪,进行了胎和釉分析。
结果表明,南宋官窑和龙泉哥窑、弟窑釉内部含有残余的石英晶体,其含量次序是:哥窑>官窑>弟窑,未发现莫来石晶体。
胎、釉的X-射线分析结果示于表1中,其衍射图谱见图2和图3。
表1 X-射线分析结果表产品名称胎的特点釉的特点南宋官窑石英多、莫来石少有少许石英晶体但比弟窑稍多龙泉哥窑石英稍多于莫来石有石英晶体龙泉弟窑石英多、莫来石少有少许石英晶体(四)釉的光谱分析在青瓷生产实践中已经证实,釉内存有微量着色元素时,对釉的呈色会发生影响。
为了检定釉内是否含有铁以外的微量的着色无素,我们对S-001、S-002、SG-4和G-2四个标本进行了光谱分析,釉的取样是用钻石刀从标本上细心地刮下来的。
这四个标本的釉色有弟窑粉青、梅子青、豆青和哥窑灰青等色。
粉青和梅子青是弟窑的代表性的最好釉色,灰青色是哥窑作品,豆青的标本是龙泉瓷厂1959年恢复生产的釉色之一。
选择这四个标本的目的是希望能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
光谱分析是用苏联KCA-1大型摄谱仪,所得分析数据如表2所示:表2 南宋龙泉青瓷釉及1959年生产的青釉光谱分析表(五)胎、釉的偏光显微镜观察为了观察胎、釉的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我们选取了几个标本,制成薄片,在法国“NACHEF”型偏光显微镜行鉴定。
现将观察结果简述于下:1、胎的显微结构与物相组成:S-001(粉青):玻晶混杂结构,致密块状构造。
晶相主要为石英,其次为莫来石。
石英呈不规则棱角状颗粒,分布均匀,含量约占20%颗粒大小在0.01~0.08mm之间,其中以0.03mm左右者居多,莫来石呈针状晶体,分布在玻璃质中呈交错网状,系由玻璃质中结晶析出。
由于初期转化,偏光性不明显,大小在0.015mm左右,只有在高倍镜和照明很好的条件下才能清楚地看到,唯其量多少难以估计,和玻璃质一起,约占瓷胎的80%。
在玻璃质中尚分布呈不规则状的气孔,含量小于1%。
S-002(梅子青):玻晶混杂结构,致密块状构造,晶相主要也为石英和莫来石,其中石英较之S-0.01含量稍多,约占20~25%,而且粗粒石英有所增加,颗粒大小在0.015-0.1mm之间,其中仍以中等颗粒为主。
莫来石也呈针状晶体,在玻璃质中呈交错网状分布,大小约为0.015mm左右,其含量之多少难以估计,与玻璃质一起约占75-80%。
气孔分布均匀,呈不规则状,含量小于1%,多为闭形气孔。
根据S-001和S-002瓷胎物相组成与显微结构的观察,这两种制品基本上无大差别,具有下列共同点:①微粒的粒状石英和针状莫来石与玻璃质组成玻晶混杂结构,其中莫来石在玻璃质中呈交错网状分布。
②制品中矿物组成与显微结构均匀一致,没有发现局部粗粒集晶现象。
③石英含量都在20%左右,并且均匀分布,大小不太悬殊。
④气孔含量约为1%,同时没有分枝状和链状气孔存在。
根据以上这些特点,可以说明南宋龙泉青瓷在机械强度方面具有较好的性质,已达到瓷器的要求。
为了便于与现代产品进行比较,兹将G-2胎的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列后,以利对比。
G-2胎:玻晶混杂结构,致密块状构造,晶相主要为石英,其次为莫来石。
石英呈不规则状,分布均匀。
较之S-001与S-002颗粒大(约为0.01-0.12mm之间),含量也高(约为20-25%),莫来石呈针状晶体,晶形较好,偏光性明显,呈交错网状分布,较之S-001与S-002结晶稍大(0.2mm左右),含量也高,玻璃质中气孔率也较高,而且分布不均,大小在0.01-0.02mm之间,占1-2%。
2、釉的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关于釉的检定,除S-001(粉青)和S-002(梅子青)二种外,并对G-2(1959生产的)亦作了检定,结果如下:S-001(粉青):玻璃析晶结构,气泡构造。
主要为玻璃质,但其中晶含有不少微细的未熔石英,分布均匀,满布玻璃质之中,约占5%,气泡为圆形,分布也均匀,含量约大于5%,大小在0.04-0.15mm之间。
S-002(梅子青):玻璃析晶结构,气泡构造,主要为玻璃质,其中含有大小不均的石英颗粒约5%左右,分布较均匀,颗粒大小在0.01-0.05mm之间。
气泡也为圆形,含量约占8%左右,大小在0.05mm左右。
G-2:玻璃结构,气泡构造,除含有极少量的微粒石英颗粒之外,全部为玻璃质。
气泡含量多,约占10%左右,形状为圆形,多系开形气泡,大小在0.02-0.2mm之间,气泡之含量与大小都比南宋青瓷为大。
从古青瓷釉和生产釉的对比来看,在古青瓷釉之玻璃质中含有较多的石英微粒,约占5%左右,而气泡含量少,大约在5-8%左右。
在1959年生产釉中几乎全为玻璃相,但气泡较多而且大,约占10%左右。
造成区别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1959年生产的产品,其釉内CaO含量和烧成温度较古瓷高的缘故。
3、胎、釉中间层的显微镜观察:对S-001、S-002、G-2胎釉中间层进行观察的结果,可以认为三者之间基本上是相同的。
胎、釉之间的过渡带(中间层)均极明显,这一宽约0.2mm的浅色带,都呈浅黄色,胎、釉之间的接触线呈相互渗透状,晶相中石英颗粒较之胎有所减少,而莫来石针状晶体则有增加,而且晶形完整,光性明显。
4、关于官窑和哥窑青瓷的显微特点:从偏光显微镜测定得知,南宋官窑具有下列特征:(1)釉层中的析晶物大部是细小的石英晶体,呈粒状;也有的呈纤维状,但其析晶物细小。
(2)胎层中的石英晶体均为残留石英,呈浑圆状。
同时,石英晶体面上均有裂纹(见图4)。
(3)中的石英晶粒粗大,一般为0.08mm,大的可达0.14mm,云母晶体呈黄瓜形状出现(见图4)。
南宋哥窑具有下列特征:(1)釉层中的析晶物均为钙长石,呈纤维状或放射状。
釉层一般较厚,釉内有石英晶体。
析晶物多数偏集于釉层和胎层交接处,因此中间层明显。
(2)胎层中的石英晶体较细小。
南宋官窑和龙泉哥窑胎釉的显微结构鉴定结果见附表1,偏光显微照片(见图4)。
同时,对样品采用美国SEMQ扫描电镜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结果列于表3中。
电子显微镜照片列示图5。
(六)釉的色度及釉的反射率测定选取了南宋官窑粉青釉和龙泉哥窑灰青釉以及弟窑青釉的标本,进行如下测定:(1)青瓷釉的颜色,其数据列于表4中。
(2)青瓷釉的色度图座标青瓷釉的色度图座标数据,如表5和图6所示2、釉的反射率测定青瓷釉的反射率,其数据如表6所示。
表3 南宋官窑龙泉哥窑与弟窑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编号名称气孔(泡)形状气孔(泡)大小(μ)其它1 南宋官窑粉青釉残片胎有闭口气孔2~20游离石英颗粒均匀分布1 南宋官窑粉青残片釉分布不均匀5~302 南宋官窑油灰残片胎不规则2~20 有细微石英颗粒2 南宋官窑油灰残片釉有大球形气泡5~60 有石英残留物3 南宋哥窑灰青胎气孔少,较致密 5 有细微石英颗粒3 南宋哥窑灰青釉气泡较少,分布均匀5~50 有石英残留物4 南宋弟窑粉青胎扁平5~10 有细分散石英颗粒表4 青瓷釉颜色测定数据表5 青瓷釉色度图座标数据表6 南宋官窑、哥窑和弟窑釉的反射率测试数据南宋龙泉青瓷工艺的分析讨论综合以上实验所得的结果,我们对南宋龙泉青瓷工艺上,有以下几点分析推断:1、从化学分析得知,南宋官窑与龙泉哥窑、弟窑青瓷,在化学组成上有显著的差别:南宋官窑胎中SiO2含量较高,一般都在66~70%之间,哥窑在66%以下,弟窑为67~70%;官窑胎内Al2O3含量为22~24%,哥窑为25~29%,个别达32%,弟窑为19~24%;官窑胎内含Fe2O3含量为3.5~6.7%,哥窑为3.5~5%,而弟窑为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