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的主要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于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主要表现在:研究的起步较
晚,内容上的极不均衡性,质量上的相对低劣性,对外研究上的自闭性与偏向性,发展上的趋热性和迅猛性等。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推动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催生了社会保障研究的上述基本特点,同时也为社会保障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与社会土壤。
〔关键词〕
社会保障;边缘化;不均衡性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08)03-0012-03
〔收稿时间〕2008-02-24
〔作者简介〕张永理(1970一),男,河南信阳人,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问题无论从国家政策的变迁还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上,都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社会保障越来越受到政府、学界和社会公众的关注。而且,近年来政府政策的重点也逐步向社会保障方面转移,对社会保障的全方位研究势必会成为今后学界探讨的热点和重点之一。在学界,当前我国社会保障研究的总体状况和主要特点是什么?本文试图以国家图书馆的相关文献为基础进行分析,以尽可能地为社会保障的后续研究提供些许借鉴。
一、时间起点上的晚近性与
发展趋势的迅猛性
从时间起点上看,我国学界对于社会保障的研究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事情。具体说来,真正关注社会保障的研究文献始于1988年,专著始于1989年,教材始于1990年,博士论文始于1990年,硕士论文始于1997年,法律法规汇编始于1995年。可以看出,我国的社会保障研究,起步都常晚。从内容上看,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译介学科的基本知识,90年代虽然相关方面的知识都有涉及,但大多只是零星的介绍,具备学术性、理论性或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果非常稀少。这说明,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社会保障研究还处于起步与开创阶段。进入21世纪后,社
会保障逐步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广大民众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学界对于社会保障的研究也开始逐步升温,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这表明,时代背景与社会背景的变化对社会保障的发展变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社会保障研究中,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有一个从零星起步到缓慢增加再到开始升温的过程,从最初介绍国外社会保障基本情况到逐渐关注及重点研究中国社会保障初步情况,这个过程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保障的研究发生较大变化,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出现这样的特点,可以从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进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国家公共政策侧重点的变化中找到现实基础,实际上都与当今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个基本国情紧密相关。
二、实质性内容分布上的不均衡性
从社会保障研究的实质性内容来看,其不均衡性的特点尤为明显。具体说来,关于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保障法律、社会保障税、农村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内容相对多些;关于社会保障管理、社会保障筹资、社会保障体制、社会保障预算、社会保障费改税、城市社会保障、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就业与社会保障、企业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内容相对较少;关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的主要特点
张永理
(中国政法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2249)
2008年9月第24卷第3期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Beijing
(SocialSciencesEdition)
Sep.2008
Vol.24No.3
第24卷第3期
社会保障与保险、社会保障与非营利组织、社会保障结构、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项目等方面的内容更少。
在社会保障的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方面,虽然不是很突出,但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具体说来,在基本理论研究方面,侧重于社会保障的理念、理论框架、模式选择、伦理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在历史研究方面,主要是研究英、德、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起源、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中国历史上宋、明、清、民国特别是明清时期社会保障的政策、内容等。在比较研究方面,主要是社会保障的制度比较、国际比较、社会保障法比较、政府定位比较、基金管理模式与监管比较等,其中论述最多的是制度比较。在政府与社会保障的关系上,较多是从人权、政治价值原则、公共政策、政府职能定位、社会保障价值等角度进行理论探讨。在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的关系上,较多是从经济改革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财政管理、产业经济等角度进行探讨,在人口、劳动、就业、分配与社会保障的关系上,较多是从人口的老龄化、城市化、流动性以及人口控制的角度来探讨的,也有从社会和谐、社会分层、分配正义、劳动仲裁与诉讼等视角来探讨的。上述这些内容,总体上看比较分散,在未来还有着非常大的深化研究的空间。可以说,当今中国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的研究仍然滞后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需要,而这些内容对于今后中国社会保障的发展至关重要,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在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研究方面,涉及较多的是农民、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残疾人、不幸儿童、特困群体等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还零星涉及军人、海员、公务员、高校教师、灵活就业人员、出狱人员、渔民等社会阶层的社会保障,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社会保障研究深化和细化的趋势,有助于对具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做专题性分析。
在社会保障的区域性研究方面,就省区而言,主要涉及安徽、内蒙古、湖北、江苏、西藏、云南、新疆、云南、江苏、福建、山东、山西、江西、黑龙江等;就具体城市城区而言,主要涉及北京市海淀区、上海浦东新区、武汉、南宁、苏州、深圳|龙岗及市郊农村、广西贺州市、浙江上虞市、辽宁省大连市等。此外,还有欠发达地区、土家族地区等区域性研究。在具体内容上,探讨这些地区农村和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相对较多,其次是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事业等方面的探讨,相关的案例分析、研究报告还很少,没有形成整体优势。这说明,当前我国学界在社会保障实证研究方面还极为薄弱,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研究还很少。
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保障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宏观层面,侧重于论述社会保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等方面,较多探讨规范性制度的建立,较少涉及微观层面的操作性问题,尤其是如何预算、精算、标准测算等应用性研究还处于极为薄弱的状态。简言之,社会保障研究在内容分布上极不均衡,基于较强学理性基础上的实证分析还非常少。基础研究的薄弱势必造成社会保障思想观念与意识的落后,在制定政策的指导思想上难以获得实质性突破,在实际工作中也容易出现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
三、数量与质量对比上的不对称性
从社会保障研究文献的数量来看,2000年以来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这种数量上的显著增加并不意味着质量上的同步提高,而是呈现出典型的非对称性,主要表现在普及型的基础知识非常多,研究性的内容相对较少。具体说来,在700多份相关文献中,以各类教材与法律法规的汇编、指南、全书、手册、解答等为主,这些普及性和工具性的知识约占全部文献的1/2以上,而且在内容上上基本雷同的相当多。从写作形式上看,也基本上属于主编、编著、编写之类的文献,谈不上研究性和学术性。而且众多的的教材中,哪怕是最新的教材中,也很难找到慈善事业、大学生失业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经济适用房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反映了社会保障研究的落后状况和质量上的相对低劣性。从1988年至1992年,社会保障方面的文献基本上是以概论、纲要、教程、基础、导论等形式出现的,多为介绍性的入门书,真正以研究的形式出现的很少,这也反映了社会保障研究在20世纪末期还处于初始形态。在以主编、编著、编写、选编等形式出版的文献中,主要集中在法律法规的汇编解释、系列教材教参、论文集、电子资源等形式,这说明我国的社会保障研究不但起步晚,而且非常落后,大多数论著基本上停留在宏观描述上,非常具体的针对中国国情的实证性分析非常少,更谈不上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内容了。有关社会保障的学术著作不但数量少,而且内容也非常庞杂。虽然制度研究、体制研究、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历史研究、区域研究、法制研究等都有所涉猎,但是在哪一方面都没有形成具有
张永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的主要特点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