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证候:高热不退,右下腹痛剧烈,压痛明显,伴有恶心呕吐,腹泻便秘交替,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治法:清热解毒,通腑泻热。

方药:清热解毒汤加减。

热毒重者加连翘、金银花、野菊花;腹泻便秘交替者加枳壳、厚朴、生大黄。

二)中医治疗注意事项1、手术前期应根据患者证候予以中医治疗,以改善患者病情,减少手术风险。

2、手术后期应根据患者手术后恢复情况予以中医调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中医治疗应与西医治疗相结合,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颈部肿瘤的症状和检查颈部出现单个或双侧半圆形肿块,表面光滑,随吞咽上下移动,无疼痛和压痛。

在出血时,肿块可能会迅速增大并伴随胀痛。

肿块增大时,可能会出现压迫症状,如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

这种病多见于青中年妇女。

超声波检查显示甲状腺内有实质性肿块或液性暗区。

血清三碘甲状腺原胺酸(T3)、血清四碘甲状腺原胺酸(T4)及促甲状腺素(TSH)的检查可了解甲状腺功能。

2.西医诊断标准这种疾病多见于40岁以下的妇女。

按形态学可分为滤泡状和状囊性腺瘤两种。

颈部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状肿块,多为单发。

质稍硬,表面光滑,无压痛,随吞咽上下移动。

大部分病人无任何症状。

腺瘤生长缓慢。

当状囊性腺瘤因囊壁血管破裂发生囊内出血时,肿瘤可在短期内迅速增大,局部出现胀痛。

超声波检查显示甲状腺内有实质性肿块或液性暗区。

3.围手术期中医治疗一)中医辨证论治气滞痰凝证:颈部肿块,不红、不热、不痛,随吞咽上下移动,可有呼吸不畅或吞咽不利。

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

苔薄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软坚。

方药:逍遥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气阴两虚证:颈部肿块柔韧,随吞咽上下移动,常伴性情急躁,易怒,怕热,XXX,口苦,心悸,失眠,多梦,手颤,善食,消瘦,月经不调。

舌红,苔薄,脉弦。

治法:益气养阴,软坚散结。

方药:生脉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二)中成药五海瘿瘤丸:软坚消肿。

用于痰核瘿瘤,瘰疠,乳核,甲状腺肿等症。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1.鼻渊病(慢性鼻-鼻窦炎)2.鼻窒病(鼻中隔偏曲)3.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鼻渊病(慢性鼻-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慢性鼻-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临床常见的多发病,症状为鼻塞,黏性、脓性鼻涕,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

多为急性鼻窦炎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迁延而成。

属于中医鼻渊病范畴。

一、诊断标准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病史:多有反复伤风鼻塞病史或治疗鼻炎不规范病史。

-2.临床症状:本病以脓涕量多为主要症状,常伴有鼻塞或嗅觉减退,症状可局限于一侧,或双侧同时出现,部分病人可伴有明显头痛,头痛的部位常局限于前额、鼻根部、头顶部等,多有一定的规律性。

3.检查: 鼻粘膜充血肿胀,尤以中鼻甲及中鼻道为甚,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嗅沟、下鼻道或鼻后孔可见脓涕,前额部、鼻根部等可有压痛。

鼻窦X线片或CT检查常显示窦腔模糊、密度增高,或可见液平面。

上颌窦穿刺冲洗可了解窦内有无脓液及其性质、量、气味等。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1.肺经风热证症状:鼻塞、鼻涕量多而白粘或黄稠,嗅觉减退,头痛,可兼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痰多,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方药:银翘散加减。

组成:金银花、连翘、荆芥、牛蒡子、薄荷、芦根、桔梗等。

:2.胆腑郁热证症状:鼻涕浓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剧烈,可兼有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耳鸣耳聋,寐少梦多,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

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

治法:清泻胆热,利湿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组成:龙胆草、黄芩、柴胡、栀子、泽泻、车前子、木通、当归、生地等。

3.脾胃湿热证症状: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头昏闷,或头重胀,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化浊通窍。

耳鼻喉科中医诊疗方案

耳鼻喉科中医诊疗方案

目录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梅核气病(咽异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6)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中医耳鼻咽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1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诊断依据:(1)病史:有急性扁桃体炎发作病史。

(2)自觉症状:咽部不适,发痒,干燥,灼热感,异物感,微痛,可有刺激性咳嗽,口臭,易感冒或伴纳差,乏力,头痛,低热等。

(3)咽部检查:①挤压舌腭弓,自隐窝口有脓液及脓栓排出。

②扁桃体表面不平,有瘢痕或黄白色点状物。

③舌腭弓、咽腭弓与扁桃体粘连。

④扁桃体及舌腭弓慢性充血。

⑤患侧下颌角淋巴结肿大。

凡具备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病史及检查所见中①项或②~⑤中三项以上即可作出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二)证候诊断1.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咽部干焮,微痒微痛,哽哽不利,午后症状加重。

全身可见午后颧红,手足心热,失眠多梦,或干咳痰少而粘,耳鸣眼花,腰膝酸软,大便干,舌质干红少苔,脉细数。

2.脾胃虚弱,喉核失养证咽干痒不适,异物梗阻感,咳嗽痰白,胸脘痞闷,易恶心呕吐,口淡不渴,大便不实,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

3.痰瘀互结,凝聚喉核证咽干涩不利,或刺痛胀痛,痰黏难咯,迁延不愈。

全身症状不明显。

舌质暗有瘀点,苔白腻,脉细涩。

二、治疗方案(一)外治法1.烙法:适用于各种证型。

根据扁桃体分度程度,挑选特制的烙铁在酒精灯上烧至通红后蘸上麻油(烙铁涂蘸麻油后酌热度约为120℃),然后迅速送入口腔对准扁桃体施行烧烙,当听到局部发出“兹拉”声后(约0.5~1秒)立即将烙铁抽出,此为“一铁”治疗量。

每侧扁桃体10~15“铁”为一次治疗量。

耳鼻喉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耳鼻喉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耳鼻喉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耳鼻喉疾病是一类常见且多发的疾病,包括耳部的耳鸣、耳聋、中耳炎,鼻部的鼻炎、鼻窦炎、鼻息肉,喉部的咽炎、喉炎等。

这些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和痛苦。

中医在治疗耳鼻喉疾病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采用了多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中医认为,耳鼻喉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外感六淫邪气、情志内伤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辨证论治,采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方法。

一、内治法1、中药汤剂中药汤剂是中医治疗耳鼻喉疾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进行辨证,开具相应的方剂。

例如,对于耳鸣、耳聋属肝肾阴虚者,常用六味地黄丸加减;对于鼻炎属肺脾气虚者,常用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加减;对于咽炎属阴虚火旺者,常用知柏地黄丸加减。

2、中成药中成药具有服用方便、易于携带的优点。

在耳鼻喉疾病的治疗中,也有不少常用的中成药。

如耳聋左慈丸常用于治疗肝肾阴虚所致的耳鸣、耳聋;通窍鼻炎片常用于治疗鼻炎、鼻窦炎;利咽解毒颗粒常用于治疗急性咽炎等。

二、外治法1、针灸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耳鼻喉疾病的治疗中,常用的穴位有听宫、听会、翳风、风池、迎香、印堂、天突等。

例如,针灸听宫、听会等穴位可以改善耳鸣、耳聋的症状;针灸迎香、印堂等穴位可以缓解鼻炎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状。

2、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改善症状。

对于耳部疾病,可以按摩耳部周围的穴位,如耳门、翳风等;对于鼻部疾病,可以按摩鼻部周围的穴位,如迎香、上星等;对于喉部疾病,可以按摩颈部的穴位,如风池、天柱等。

3、中药熏洗中药熏洗是将中药煎煮后,利用其蒸汽熏蒸患处,或用药液冲洗患处。

例如,对于鼻炎患者,可以用苍耳子、辛夷、白芷等中药煎煮后熏蒸鼻部;对于咽炎患者,可以用金银花、连翘、薄荷等中药煎煮后含漱。

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干预治疗方案

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干预治疗方案

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慢鼻渊(慢性鼻窦炎)中医诊疗方案慢性鼻窦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疾病之一。

多因急性鼻窦炎反复发作未彻底治愈而迁延所致,可单侧发病或单窦发病,但双侧发病或多窦发病极常见。

以流脓涕,鼻塞,头痛,头昏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有时可伴有精神不振,易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全身症状。

鼻内镜检查:见鼻粘膜慢性充血、肿胀或肥厚,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前组鼻窦炎者脓液位于中鼻道,后组鼻窦炎者脓液位于嗅裂,或下流蓄积于鼻腔后段或流入鼻咽部。

鼻腔鼻窦冠状位CT,可准确判断各鼻窦病变范围,是本病的确诊依据。

慢性鼻窦炎一般分三种类型:1 型:单纯型慢性鼻窦炎1期:单发鼻窦炎;2 期:多发鼻窦炎;3期:全组鼻窦炎2 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1期:单发鼻窦炎伴单发性鼻息肉;2期:多发鼻窦炎伴多发性鼻息肉;3期:全组鼻窦炎伴多发性鼻息肉。

3型:多发性鼻窦炎或全组鼻窦炎伴多发性鼻息肉和/或筛窦骨质增生。

一、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手术前中医中药的应用(1)、内治辨证施治:1、胆腑郁热,上犯窦窍证主证:鼻涕浓浊,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头昏重。

鼻黏膜红肿。

兼见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小便黄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泄胆热,利湿通窍。

①推荐方剂:奇授藿香丸加减。

藿香、猪胆汁。

一般加茵陈、黄芩、栀子、鱼腥草。

②中成药:藿胆丸、香菊颗粒、鼻渊舒口服液等。

2、气虚邪恋,留滞窦窍证主证:鼻塞或轻或重,稍遇风冷则鼻塞加重,鼻涕粘白量多,无臭,嗅觉减退。

鼻黏膜晦暗,鼻甲肿大,或有息肉样变。

全身见倦怠乏力,头昏闷或重胀,恶风自汗,咳嗽痰稀,食少腹胀,便溏。

舌质淡或胖而有齿印,苔白或腻,脉濡弱。

治法:健脾补肺,渗湿化浊。

①推荐方剂:参苓白术散合温肺止流丹加减。

鼻塞甚者可合苍耳子散。

②中成药:补中益气丸、玉屏风颗粒等。

3、肾虚寒凝,困结窦窍证主证:鼻塞,嗅觉减退,涕粘白浓浊不止,遇风寒则症状加重,缠绵难愈。

慢性扁桃体炎围手术期的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扁桃体炎围手术期的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扁桃体炎围手术期的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扁桃体炎围手术期的中医干预方案
一、概念
慢性扁桃体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的疾病,以咽痛或异物感不适,喉核红肿,表面或有黄白脓点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

一般以儿童较多,发病率为22.04%,且反复发作可以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肌炎、肾小球肾炎、风湿病等。

二、围手术期的中医干预方案
术前干预方案
1、穴位点刺放血
选取耳尖、少商、商阳或是耳背静脉等穴位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以1ml左右为可,每日一次。

2、中药雾化
咽炎1号方咽部雾化,本制剂由我院制剂室完成,制成袋装合剂,使用超生雾化器雾化吸入,用于急性咽喉炎(急喉痹)引起之咽喉痛、烧灼感及咽喉急性充血、红肿之症,
将双花20g、牛蒡子15g、大黄9g、黄柏15g、鱼腥草10g、黄芪15g,水煎,经过滤、沉淀、灭菌后制成雾化液,每日1次,行咽腔雾化治疗,以减轻咽部疼痛。

术后干预方案
咽炎2号方咽部雾化,本制剂由我院制剂室完成,制成袋装合剂,使用超生雾化器雾化吸入,用于慢性咽喉炎(或梅核气)之咽异物不适、有痰不易咳出、咽干等症。

玄参20g 、麦冬15g、乌梅 12g、防风12g、牛蒡子12g、胖大海10 g、桔梗10g、枳壳15g 、丹参15g水煎,经过滤、沉淀、灭菌后制成雾化液,每日1次,行咽腔雾化治疗,以减轻咽部疼痛。

最新:中医技术在围手术期的应用(完整版)

最新:中医技术在围手术期的应用(完整版)

2024中医技术在围手术期的应用要点(全文)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药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在愈发得到重视。

中医药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在疾病治疗以及预防保健等各个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在围手术期已经开始将中医治疗与西医相结合使用。

本文将介绍一系列运用于围手术期的中医药技术,以提供参考。

首先来介绍一下围手术期。

围手术期是围绕手术的一个全过程,从病人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到手术治疗直至基本康复,包含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具体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直到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时间约在术前5-7天至术后7-12天。

接下来按照术前、术中、术后为大家依次介绍一下分别可以运用的中医技术。

1.术前调畅情志,化解焦虑外科手术作为一项强烈的应激事件,引起患者的术前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是影响其术后恢复质量的重要因素,适当降低应激反应是术后康复加速的基础,中医情志疗法是在中医七情内伤理论基础上衍生出的独特疗法。

主要是指运用五行学说及与其对应的五志七情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刺激或诱发某种情绪,而缓解或消除另一种不良情绪的方法,又称“以情胜情法”。

近些年来,为了使情志疗法更具有临床实用性与适用性,其形式逐渐丰富起来,包括五行音乐法、移精变气法、言语开导法、暗示解惑法、气功疗法等一系列疗法均是由此衍生而来。

2.术中温经升阳,辅助体温控制中医学将术中低体温的病机概括为阳气受抑,致阳气不舒、营卫失调。

有专家经过试验发现大椎穴、曲池穴电刺激对全麻手术患者可明显改善自身体温调节,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减少术后寒颤、苏醒延迟的发生,降低围术期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虽然目前将穴位刺激引入用于调控体温的相关报道较少,但依据中医经络学说,按揉或艾灸大椎、百会、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可温运宣通、舒展阳气;艾灸内关、曲池及三阴交等,具有调和营卫之效。

3.术后减轻疼痛,满足多模式镇痛充分的术后镇痛可减少应激反应,阿片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术后镇痛,但其易引起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

中医对耳鼻喉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耳鼻喉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耳鼻喉科疾病的治疗方法耳鼻喉科疾病是指耳鼻喉部位出现的各种疾病,如耳鸣、鼻窦炎、咽喉炎等。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耳鼻喉科疾病的治疗方法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理念。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耳鼻喉科疾病的常见治疗方法。

一、经络调理法中医认为,耳鼻喉部位与全身经络密切相关。

经络调理法是通过刺激相关穴位,调节人体经络的运行,达到治疗耳鼻喉科疾病的效果。

常用的方法包括针灸、艾灸、刮痧等。

针灸通过刺激耳鼻喉部位的穴位,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微循环,缓解疼痛和炎症;艾灸通过热力刺激,增强局部气血运行,提高免疫力,不仅能够治疗耳鼻喉科疾病,还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刮痧则是通过刮擦的方式,刺激局部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

二、草药治疗法中医草药治疗在耳鼻喉科疾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药治疗耳鼻喉科疾病注重调整整个人体的阴阳平衡,草药一般具有温通、清热、解毒等功效。

例如,中药方剂龙胆泻肝汤可用来治疗急性扁桃腺炎,其成分包括黄柏、黄芩、栀子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此外,黄连黄耆汤是常用的中药方剂,可用于治疗急性咽喉炎,它由黄连、黄耆、黄芩等药材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功效。

三、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一种中医常用的传统疗法,通过在耳鼻喉区域施行拔罐来调理经络和疏通经血,以达到治疗耳鼻喉疾病的效果。

拔罐可以提高部位的局部温度,增强组织代谢,促进营养供应,增强免疫力,改善局部淤血和水肿等症状。

拔罐疗法对于慢性鼻窦炎、咽喉炎等耳鼻喉科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四、穴位按摩疗法中医认为,耳鼻喉科疾病与人体特定穴位存在密切关系。

通过按摩这些穴位,可以刺激神经末梢和经络,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起到治疗效果。

例如,人中穴位位于上唇中央,可以通过按摩人中穴位来缓解鼻塞和过敏性鼻炎的症状。

另外,人迎穴位位于耳垂前方,可以通过按摩人迎穴位来改善咽喉炎和声音嘶哑等症状。

总之,中医对耳鼻喉科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经络调理法、草药治疗法、拔罐疗法和穴位按摩疗法等。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在日常生活中,耳鼻喉科疾病常常给人们带来诸多困扰,如耳鸣、耳聋、鼻炎、咽炎、中耳炎等。

这些疾病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对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而中医在治疗耳鼻喉科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耳鼻喉科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认为,耳鼻喉科疾病的发生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失常、外感邪气等因素有关。

因此,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

例如,对于耳鸣、耳聋患者,若辨证为肾精亏虚型,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补肾填精的方剂;若为肝胆火旺型,则可选用龙胆泻肝汤等清肝泻火的方剂。

对于鼻炎患者,若为肺气虚弱型,可选用玉屏风散等益气固表的方剂;若为肺热壅盛型,则可选用泻白散等清肺泻热的方剂。

对于咽炎患者,若为阴虚火旺型,可选用知柏地黄丸等滋阴降火的方剂;若为痰气郁结型,则可选用半夏厚朴汤等化痰理气的方剂。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治疗需要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病程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用药,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针灸治疗针灸治疗也是中医治疗耳鼻喉科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针刺或艾灸相关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治疗耳鸣、耳聋时,常用的穴位有听宫、听会、翳风、中渚、太溪等。

对于鼻炎患者,可针刺迎香、印堂、风池、合谷等穴位。

咽炎患者则可选取廉泉、天突、照海、鱼际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中耳炎患者可针刺外关、翳风、耳门等穴位。

针灸治疗需要由专业的针灸医师进行操作,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穴位和针刺手法,以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三、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在耳鼻喉科疾病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通过按摩相关穴位和部位,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改善症状。

对于耳鸣、耳聋患者,可以按摩耳部周围的穴位,如耳门、听宫、听会等,同时轻轻按摩耳廓,以促进耳部的气血流通。

耳鼻喉科鼻骨骨折围手术期治疗方案

耳鼻喉科鼻骨骨折围手术期治疗方案

鼻骨骨折(鼻损伤病)围手术期中医干预一、鼻骨骨折(鼻损伤病)临床住院中医干预(一)适用对象:闭合性(单纯性、粉碎性)鼻骨骨折、开放性鼻骨骨折已行皮裂伤清创缝合术后需行鼻骨骨折复位术(闭合性)。

(二)诊断依据:1.发病情况:无季节性。

好发于儿童、青壮年,儿童多为跌扑伤,青壮年多为车祸、运动损伤、斗殴、撞击、爆炸、金刃伤等。

2.病史:鼻部外伤史。

3.症状:疼痛、瘀肿、皮肉破损,鼻衄、鼻梁偏曲、凹陷、畸形,可有皮下捻发音。

4.鼻骨侧位片、鼻骨CT明确鼻骨骨折。

二、干预目的:1.减轻或消除患者对手术治疗的恐惧,使患者与医师协调配合,完成手术治疗。

2.减轻或消除患者鼻部肿胀,尽快达到鼻骨骨折闭合性复位要求,鼻骨触摸清楚。

3.预防鼻骨骨折复位术后鼻腔粘连,加速鼻骨骨折愈合。

三、干预治疗原则及方法:1.术前治疗原则:止血、止痛、消肿。

2.术后治疗原则:消肿止痛,续筋接骨。

敷贴法:早期及时冷敷止血,南星止痛膏、云南白药膏外敷止血止痛,24小时后热敷消肿,消瘀膏等外敷活血化瘀。

滴鼻法:中药滴鼻液滴鼻止血,我院自制中成药苍辛滴鼻液。

塞鼻法:鼻衄不止者,油纱条蘸中药麻黄颗粒、云南白药、或呋麻滴鼻液棉片、油纱条、鼻腔止血海绵填塞鼻腔。

针灸法:鼻周穴位针灸止痛、止血。

冲洗法:生理盐水鼻腔冲洗,预防鼻腔粘连。

情志法:向患者介绍鼻骨骨折复位手术步骤、可能出现的术中并发症,解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

辨证施膳指导:普食或清淡饮食,合并基础病,根据基础病指导饮食。

3.中医辨证论治:症候多见于钝力损伤,常伴有瘀肿或皮肉破损、衄血。

骨折无移位者,仅有局部疼痛、触痛或轻微肿胀。

若骨折已移位者,多见鼻梁歪曲,或鼻梁正中凹陷如马鞍状;鼻窦骨折可有面部凹陷或畸形等,触诊时骨折往往有触痛、骨移位或骨摩擦感。

若有空气进入皮下可形成皮下气肿,触之有捻发音。

伤后数小时,局部瘀肿较甚,畸形反不明显,消肿后复现,X线鼻骨侧位片可显示骨折情况。

证析钝力撞击,鼻梁骨折,故现歪斜或凹陷;血脉或皮肤破损,血溢皮肉间,故瘀肿疼痛;鼻膜破裂,故有衄血。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
引言
耳鼻喉科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医疗程序,但手术后的恢复过程对于患者的舒适和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提出一份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以帮助患者在手术后尽快康复。

术前中医干预
术前中医干预是为了准备患者迎接手术,并尽可能降低手术风险。

1. 中药调理:根据个体情况,使用适合的中药进行调理,以促进身体的平衡和稳定,并增强患者的免疫力。

2. 针灸疗法:通过针灸刺激特定穴位,调理患者的气血流通,提升体内的自愈能力,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 中医推拿:通过按摩和推拿手法,舒缓患者的紧张情绪,缓解焦虑和压力,为手术做好心理准备。

术中中医干预
术中中医干预可以帮助缓解手术时的不适感,并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1. 针刺镇痛:在手术过程中,可以使用针刺技术帮助患者缓解疼痛,减少麻醉药物的使用量,降低麻醉风险。

2. 气功呼吸法: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气功呼吸练,帮助舒缓身体紧张和疼痛感,促进手术的顺利进行。

术后中医干预
术后中医干预是为了加速患者的康复和恢复。

1. 中药调理: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康复进程,使用适当的中药进行调理,促进伤口愈合和术后恢复。

2. 中医康复训练:结合中医理论和康复原则,进行个性化的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功能和活动能力。

总结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旨在辅助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康复效果。

术前的中医干预可以帮助准备患者,术中的中医干预可以缓解不适感,术后的中医干预可以促进
康复。

在实施该方案时,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根据个体差异进行相应的调整。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流程是什么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流程是什么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流程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耳鼻喉科疾病常常给人们带来诸多困扰,如耳鸣、耳聋、鼻炎、咽炎、中耳炎等。

中医在治疗这些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方法和流程,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中医治疗耳鼻喉科疾病的第一步通常是详细的诊断。

中医诊断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舌苔等;闻诊包括听患者的声音、呼吸音,以及嗅患者身体的气味;问诊则会询问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症状特点、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情况;切诊就是通过触摸脉搏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以耳鸣为例,中医医生会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是否苍白或潮红,舌苔是薄白还是黄腻。

通过闻患者说话的声音是否洪亮有力,呼吸是否平稳顺畅。

询问耳鸣出现的时间、频率、声音特点,是否伴有头晕、失眠、腰膝酸软等其他症状,以及日常的工作压力、生活习惯等。

最后通过切脉,判断脉象是弦细还是洪大等,综合这些信息来判断病因病机。

在诊断明确后,中医会根据具体的病因病机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认为,耳鼻喉科疾病的发生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失常、外感邪气等有关。

如果是由于肝胆火旺导致的耳鸣、耳聋,治疗上通常会采用清肝泻火的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龙胆草、黄芩、栀子等,方剂如龙胆泻肝汤。

对于肺脾气虚引起的鼻炎、咽炎,治疗则以健脾益肺为主。

可能会用到黄芪、白术、防风等中药,方剂如玉屏风散合补中益气汤。

若是肾阴亏虚导致的耳鸣、耳聋,治疗会着重滋补肾阴,常用熟地、山药、山茱萸等中药,代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

在中药治疗的同时,中医还会配合一些特色的治疗方法。

比如针灸,通过针刺耳部、鼻部、喉部周围的穴位,如耳门、听宫、迎香、廉泉等,来调节经络气血,改善症状。

推拿按摩也是常用的手段之一,通过按摩耳部、鼻部周围的穴位和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

此外,中医还注重患者的饮食调理。

对于耳鼻喉科疾病患者,中医会根据其体质和病情给出相应的饮食建议。

比如,对于热性疾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温热的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羊肉等;对于虚寒性疾病,则应少吃生冷、寒凉的食物,如冰淇淋、西瓜、螃蟹等。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诊疗与方剂选择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诊疗与方剂选择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诊疗与方剂选择近年来,耳鼻喉科疾病在人们生活中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传统中医学在耳鼻喉科疾病的诊疗与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中医的诊疗和中药的方剂选择,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并提高康复的效果。

本文将重点探讨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法和方剂选择,希望对广大患者和医生能有所帮助。

一、鼻炎的中医诊疗与方剂选择鼻炎是指鼻腔黏膜的慢性炎症,可表现为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

中医认为鼻炎多由风寒、风热侵袭、饮食不当等引起,治疗时应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方剂。

1. 风寒鼻炎:临床表现为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桂枝去芍药汤合柴胡疏肝散,既可以祛寒解表,又可以疏肝解郁,改善症状。

2. 风热鼻炎:临床表现为鼻塞、流黄涕、发热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葛花清瘟汤合败酱草茎汤,既可以清热解毒,又可以疏风解表,有效缓解症状。

二、耳鸣的中医诊疗与方剂选择耳鸣是指感觉到听觉上的异常,常常伴随着噪声、头晕等症状。

中医认为耳鸣多由肝火上炎、肾精亏损等因素引起,治疗时应针对不同的病因选择方剂。

1. 肝火上炎引起的耳鸣:临床表现为耳鸣、耳聋、头晕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柴胡清肝汤合石决明散,既可以清热解毒,又可以平肝潜阳,缓解症状。

2. 肾精亏损引起的耳鸣:临床表现为耳鸣、耳聋、腰膝酸软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合精制鹿茸散,既可以滋养肾阴,又可以益气生津,改善症状。

三、咽喉炎的中医诊疗与方剂选择咽喉炎是指咽喉黏膜的炎症,可表现为喉痛、声音嘶哑等症状。

中医认为咽喉炎多由风热侵袭、肺燥热化等因素引起,治疗时应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方剂。

1. 风热咽喉炎:临床表现为咽痛、声音嘶哑、口渴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银翘散合柴胡疏肝散,既可以清热解毒,又可以疏肝理气,缓解症状。

2. 肺燥热化引起的咽喉炎:临床表现为咽痛、干咳、口干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生石膏汤合麦门冬散,既可以清热润肺,又可以止咳化痰,改善症状。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学在治疗耳鼻喉科疾病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药疗法注重整体调理和平衡,依靠中药、针灸、拔罐等方法,综合治疗耳鼻喉科疾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鼻炎的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治疗鼻炎的方子有"桂附地黄丸"、"六神丸"等。

这些方子中的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的功效,能够改善鼻黏膜的炎症状况,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

2.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经络气血的流动,改善鼻腔充血、炎症等症状。

常见的针灸穴位包括迎香、印堂、鼻翼等。

3. 中药熏洗:将中药煮沸后,用毛巾蘸取中药汤液,熏洗鼻腔。

通过中药的药性和热量,温和地刺激鼻黏膜,起到清热、杀菌、止痛的作用。

二、中耳炎的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汤剂:常用的中药汤剂有"八宝丸"、"秦艽黄芩汤"等。

这些方子中的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能够改善中耳炎引起的疼痛、耳鸣等症状。

2. 贴敷疗法:将特定的中药制成贴膏,贴在患者的耳部穴位上。

中药膏能够通过皮肤渗透,直接作用于耳部,缓解炎症、改善血液循环,有助于中耳炎的治疗。

3. 穴位按摩: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刺激人体经络气血的流动,改善耳部的血液循环,缓解中耳炎的症状。

常见的穴位包括迎香、听会、听宫等。

三、喉炎的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治疗喉炎的方子有"黄连清瘟汤"、"蜜炙巴戟天汤"等。

这些方子中的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润燥止咳的作用,能够改善喉咙的炎症、干燥等症状。

2. 拔火罐疗法:通过在患者背部特定穴位上施行拔火罐,调节人体经络气血的流动,促进新陈代谢,缓解喉炎引起的不适感。

3. 中药漱口:用中药煮沸后,凉至适宜温度后进行漱口。

中药的药性和茶碱可以起到清华、杀菌、止痛的作用,对缓解喉痛、炎症有辅助作用。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在日常生活中,耳鼻喉科疾病常常给人们带来诸多困扰,如耳鸣、耳聋、鼻炎、咽炎、中耳炎等。

这些疾病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对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而中医在治疗耳鼻喉科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为患者提供了多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耳鼻喉科疾病的发生多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外感邪气侵袭等因素有关。

因此,治疗时注重整体调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耳鼻喉科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耳鸣、耳聋,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论治。

如果是由于肝肾阴虚导致的,常用的中药有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等,以滋补肝肾;若是由于肝胆火旺引起的,则会使用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等药物,以清泻肝胆之火。

对于鼻炎,若为肺气虚弱、卫表不固所致,常选用黄芪、白术、防风等益气固表;若属肺热壅盛,多用黄芩、桑白皮、鱼腥草等清肺泻热。

咽炎患者如果是阴虚火旺型,会用到麦冬、玄参、生地等滋阴降火;若是痰气郁结型,则使用半夏、厚朴、茯苓等化痰理气。

中耳炎在中医看来,若为肝胆湿热,常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若为脾虚湿困,可用参苓白术散化裁。

针灸疗法在耳鼻喉科疾病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经络,改善脏腑功能。

例如,对于耳鸣、耳聋,常选取听宫、听会、翳风、中渚等穴位;治疗鼻炎可针刺迎香、印堂、合谷等;咽炎则可针刺天突、廉泉、照海等;中耳炎可选耳门、翳风、外关等穴位。

针灸的手法和刺激强度会根据病情和患者的体质进行调整。

推拿按摩也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通过按摩耳部、鼻部、喉部周围的穴位和经络,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症状。

比如,按摩耳周的穴位可以改善耳部的气血供应,缓解耳鸣;按摩鼻部周围的穴位如迎香、鼻通等,有助于缓解鼻塞、流涕;按摩喉部的天突、人迎等穴位,对缓解咽喉肿痛有一定的帮助。

此外,中医还有一些特色的外治疗法。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中医诊疗耳鼻喉科疾病时,一般会综合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四诊合参等方法进行辨证施治。

下面我们将就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介绍中医的诊疗方案。

1.鼻窦炎:鼻窦炎是鼻腔和鼻窦的炎症疾病,中医常将其归纳为“鼻病”范畴,一般选择以下方案治疗:(1)温阳解毒方:配方包括麻黄、杏仁、赤芍等,具有疏风发汗、开窍通鼻的作用。

(2)温散贾俞方:配方包括半夏、厚朴、甘草等,有祛湿化痰、行气化滞的作用。

此外,还可配合中药外敷,如将研磨成粉末的蒲黄敷在鼻窦区域,有助于疏通鼻窦。

2.鼻炎:鼻炎是鼻腔黏膜的炎症疾病,中医治疗时可采用以下方案:(1)清热解毒方:配方包括黄芩、连翘、薄荷等,有清热解毒、除湿通窍的作用。

(2)开窍散风方:配方包括防风、白芷、苍术等,有开窍散风、通鼻利咽的作用。

此外,还可以采用中药熏蒸治疗,选择适宜的中药材进行熏蒸吸入,有助于改善鼻炎症状。

3.鼻息肉:鼻息肉是鼻腔黏膜的肿瘤样增生,中医治疗时可采用以下方案:(1)清热泻火方:配方包括金银花、连翘、薄荷等,有清热解毒、消肿开窍的作用。

(2)祛风化瘀方:配方包括牛蒡子、桃仁、川芎等,有祛风活血、消散息肉的作用。

此外,针灸疗法也可以辅助治疗鼻息肉,针刺鼻部相关穴位,如迎香、曲池、人中等,有助于改善鼻息肉的症状。

4.中耳炎: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感染炎症(1)清热解毒方:配方包括金银花、连翘、鲜竹叶等,有清热解毒、清肺利咽的作用。

(2)温通经络方:配方包括艾叶、香附、柴胡等,有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

此外,可配合耳穴贴敷疗法,选择适宜的中药贴敷在耳穴位,如古池、尺泽、颞颥等,有助于疏通耳窍、改善中耳炎症状。

综上所述,中医诊疗耳鼻喉科疾病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综合运用中药内服、外敷、熏蒸、针灸、耳穴贴敷等方法进行治疗,以达到辨证施治的目的。

在诊疗过程中,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必须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病因等综合因素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以增强疗效。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疾病症状不同,因此在使用中医治疗时,最好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中医药对耳鼻喉疾病的治疗与调理

中医药对耳鼻喉疾病的治疗与调理

中医药对耳鼻喉疾病的治疗与调理耳鼻喉疾病是指影响耳、鼻和喉部的疾病,包括耳朵的感染、鼻塞、咽喉痛等常见问题。

中医药作为传统的治疗方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被广泛用于耳鼻喉疾病的治疗与调理。

本文将就中医药在耳鼻喉疾病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耳鼻喉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法中医诊断耳鼻喉疾病主要通过四诊法,即望、闻、问、切。

通过观察舌苔、面色和身体状况等外部表现,闻听患者的主诉、疼痛、咳嗽等症状,询问患者的病史及一些特定情况,以及对经络穴位进行按摩等手法,确定病因和辨证施治。

二、中医药治疗耳鼻喉疾病的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药治疗耳鼻喉疾病主要采用中药内服和外敷的形式。

内服中药常采用汤剂、丸剂和颗粒剂等剂型,通过调理经络、养阴清热、祛风散寒等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外敷中药常采用膏剂、散剂等,用于局部治疗,如耳道、鼻腔和喉咙炎症的处理。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药治疗耳鼻喉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常用的耳鼻喉疾病疗法包括耳穴针刺、头穴针刺等。

3. 中药熏蒸疗法中药熏蒸疗法主要是利用中药的药物挥发性成分,通过呼吸道吸入药物,起到杀菌、消炎和舒缓症状的作用。

常用于鼻窦炎、咽喉炎和慢性咳嗽等耳鼻喉疾病的治疗。

三、中医药调理耳鼻喉疾病的方法1. 饮食调理中医药认为饮食与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耳鼻喉疾病的调理中,合理的饮食是很重要的。

如慢性鼻炎患者应当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咽炎患者要多喝温开水,避免吃过于寒凉和刺激性的食物等。

2. 中医养生中医强调调整身心平衡,养生保健。

耳鼻喉疾病患者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过度波动对身体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

四、中医药治疗与调理的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与调理耳鼻喉疾病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并取得了显著疗效。

例如,鲜款、肉桂、辛夷、草果等中药常用于寒凝型鼻炎的治疗,可以改善病情。

耳鼻喉疾病的中药治疗方案有哪些

耳鼻喉疾病的中药治疗方案有哪些

耳鼻喉疾病的中药治疗方案有哪些耳鼻喉疾病是一类常见且多发的疾病,包括耳部的中耳炎、耳鸣、耳聋;鼻部的鼻炎、鼻窦炎、鼻息肉;喉部的咽喉炎、扁桃体炎等。

这些疾病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可能影响生活质量。

中药治疗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耳鼻喉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疗效。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耳鼻喉疾病的中药治疗方案。

一、耳部疾病1、中耳炎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炎症,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

中药治疗中耳炎主要以清热解毒、利湿排脓为主。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龙胆泻肝汤,其主要成分包括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甘草等。

龙胆泻肝汤具有清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的功效,可有效缓解中耳炎引起的耳部疼痛、流脓等症状。

另外,还可以使用五味消毒饮,由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散疔疮的作用,对于热毒炽盛型的中耳炎有较好的疗效。

2、耳鸣、耳聋耳鸣、耳聋的病因较为复杂,中医认为其多与肝肾阴虚、气血不足、肝胆火旺等有关。

对于肝肾阴虚型的耳鸣、耳聋,常用的中药方剂有耳聋左慈丸,由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磁石、五味子等组成,具有滋肾平肝的功效。

气血不足型的耳鸣、耳聋,则可以使用归脾汤进行治疗,其成分包括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甘草、当归、远志等,能够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若是肝胆火旺型的耳鸣、耳聋,可用龙胆泻肝汤清肝泻火。

二、鼻部疾病1、鼻炎鼻炎分为多种类型,如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等。

对于过敏性鼻炎,中医认为多与肺、脾、肾三脏虚损及风邪侵袭有关。

治疗时常用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加减,玉屏风散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具有益气固表止汗的作用;苍耳子散由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组成,可祛风通窍。

慢性鼻炎则多与肺气虚弱、邪滞鼻窍有关,常用的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加减,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2、鼻窦炎鼻窦炎多由外感风邪、胆经郁热、脾胃湿热等引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1.鼻渊病(慢性鼻-鼻窦炎)2.鼻窒病(鼻中隔偏曲)3.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鼻渊病(慢性鼻-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慢性鼻-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临床常见的多发病,症状为鼻塞,黏性、脓性鼻涕,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

多为急性鼻窦炎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迁延而成。

属于中医鼻渊病范畴。

一、诊断标准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病史:多有反复伤风鼻塞病史或治疗鼻炎不规范病史。

-2.临床症状:本病以脓涕量多为主要症状,常伴有鼻塞或嗅觉减退,症状可局限于一侧,或双侧同时出现,部分病人可伴有明显头痛,头痛的部位常局限于前额、鼻根部、头顶部等,多有一定的规律性。

3.检查: 鼻粘膜充血肿胀,尤以中鼻甲及中鼻道为甚,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嗅沟、下鼻道或鼻后孔可见脓涕,前额部、鼻根部等可有压痛。

鼻窦X线片或CT检查常显示窦腔模糊、密度增高,或可见液平面。

上颌窦穿刺冲洗可了解窦内有无脓液及其性质、量、气味等。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1.肺经风热证症状:鼻塞、鼻涕量多而白粘或黄稠,嗅觉减退,头痛,可兼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痰多,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方药:银翘散加减。

组成:金银花、连翘、荆芥、牛蒡子、薄荷、芦根、桔梗等。

:2.胆腑郁热证症状:鼻涕浓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剧烈,可兼有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耳鸣耳聋,寐少梦多,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

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

治法:清泻胆热,利湿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组成:龙胆草、黄芩、柴胡、栀子、泽泻、车前子、木通、当归、生地等。

3.脾胃湿热证症状: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头昏闷,或头重胀,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化浊通窍。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组成:霍香、黄芩、滑石、茵陈、连翘,白豆寇、石菖蒲、木通、薄荷、贝母、射干等。

4.肺气虚寒证症状:鼻塞或重或轻,鼻涕黏白,稍遇风冷则鼻塞加重,鼻涕增多,喷嚏时作,嗅觉减退,头昏、头胀,气短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苍白,自汗畏风寒,咳嗽痰多,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治法:温补肺气、散寒通窍。

方药:温肺止流丹加减。

组成:人参、荆芥、细辛、诃子、桔梗、甘草等。

5.脾气虚弱证$症状:鼻涕白黏或黄稠,量多,鼻塞较重,嗅觉减退,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脘腹胀满,肢困乏力,面色萎黄,头昏重,或头闷胀。

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利湿,益气通窍。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组成: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山药、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等。

三、术后中医治疗方案(一)内治法术后多湿热内蕴,瘀血阻滞,气血不通,局部充血肿胀,鼻窍不通,出现鼻塞重、大量流清涕或脓涕、头胀痛、眼胀、发热恶寒等。

治法:宣肺通窍、清利湿热、祛瘀排脓、清利头目…方药:银翘散加减,组成金银花、连翘、荆芥、牛蒡子、薄荷、芦根、桔梗等。

或甘露消毒丹加减。

组成:霍香、黄芩、滑石、茵陈、连翘,白豆寇、石菖蒲、木通、薄荷、贝母、射干等。

临症加减:苍耳子、辛夷、白芷宣肺通窍,泽泻、车前子、茯苓、薏苡仁清利湿热,皂角刺、川芎祛瘀排脓、清利头目等(二)中成药及其他疗法1.中成药治疗(1)肺经风热证:香菊胶囊、利鼻片等。

(2)肺气虚寒证:玉屏风散(3)脾气虚弱证:四君子合剂。

2.熏鼻法双黄连溶液或清开灵注射液加入雾化器中中药熏药(经鼻),每日2次,7日为1疗程,多用于热证。

\3.艾灸治疗迎香、四白、合谷、曲池、足三里、神阙、三阴交、肺俞、脾俞、肾俞等,每次选3-4穴,悬灸至局部焮热感,皮肤潮红为度,7-10日为1疗程,此法一般用于虚寒证。

4.针刺疗法主穴:迎香、攒竹、上星、印堂、阳白等;配穴: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列缺等,每次选主穴和配穴各1~2穴,每日针刺1次,7-10日为1疗程。

5.指导病人行穴位按摩选取迎香、合谷,自我按摩,每次5-10分钟,每日1-2次,或用两手大鱼际,沿两侧迎香穴上下按摩至发热,每日数次。

四、疗效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治愈:症状消失,X线或CT鼻窦片无异常。

好转:症状明显改善,鼻腔检查见充血、粘膜肿胀等表现减轻。

X线或CT鼻窦片有明显改善。

未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鼻窒病(鼻中隔偏曲)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偏向一侧或两侧、或局部有突起、并引起鼻腔功能障碍和症状如鼻塞、鼻出血和头痛等。

以鼻塞为主症者属于中医鼻窒病范畴。

一、诊断标准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症状:鼻塞、流涕、头痛、嗅觉减退、鼻出血等。

2.体征:鼻中隔偏向一侧或两侧、或局部有突起。

3.辅助检查:鼻窦CT检查可显示鼻中隔偏曲的部位及程度。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1.肺经蕴热,壅塞鼻窍证症状:鼻塞时轻时重,或交替性鼻塞,鼻涕色黄量少,或鼻出血,常有口干,咳嗽痰黄。

舌尖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热散邪,宣肺通窍。

组成:黄芩汤加减。

黄芩、栀子、桑白皮、连翘、薄荷、荆芥、赤芍、麦冬等。

2.肺脾气虚,邪滞鼻窍证症状:鼻塞时轻时重,或交替性,涕白而粘,遇寒冷时症状加重。

可伴有倦怠乏力,少气懒言,恶风自汗,咳嗽痰稀,易患感冒。

纳差便溏,头昏头重,舌淡苔白,脉浮无力或缓弱。

治法:补益肺脾,散邪通窍。

;方药:肺气虚为主者,可选用温肺止流丹加减。

组成:人参、甘草、诃子、细辛、荆芥、桔梗、鱼脑石等。

3.邪毒久留,血瘀鼻窍证症状:鼻塞较甚或持续性不减,鼻涕黏白或黏黄,语声重浊,或嗅觉减退,或头痛头胀,可伴有耳胀闷堵塞,听力下降等症状。

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涩。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通窍。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组成:桃仁、红花、赤药、川芎、麝香、老葱、红枣、黄酒三、术后中医治疗方案¥(一)内治法术后多邪热内蕴,瘀血阻滞,局部充血肿胀,鼻窍不通,出现鼻塞重、大量流清涕或脓涕、涕中带血、头胀痛、发热恶寒等治法:清热散邪,宣肺通窍、祛瘀消肿。

方药:黄芩汤加减。

组成:黄芩、栀子、桑白皮、连翘、薄荷、荆芥、赤芍、麦冬等。

临症加减:苍耳子、辛夷、白芷宣肺通窍、消肿,川芎行气祛瘀止痛等。

(二)中成药及其他疗法1.中成药治疗(1)肺经蕴热,壅塞鼻窍证:香菊胶囊或利鼻片。

(2)肺脾气虚,邪滞鼻窍证:玉屏风散、四君子合剂。

2.熏鼻法双黄连溶液或清开灵注射液加入雾化器中中药熏药(经鼻),每日2次,7日为1疗程,多用于热证。

3.艾灸治疗迎香、四白、合谷、曲池、足三里、神阙、三阴交、肺俞、脾俞、肾俞等,每次选3-4穴,悬灸至局部焮热感,皮肤潮红为度,7-10日为1疗程,此法一般用于虚寒证。

4.针刺疗法主穴:迎香、攒竹、上星、印堂、阳白等;配穴: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列缺等,每次选主穴和配穴各1~2穴,每日针刺1次,7-10日为1疗程。

5.指导病人行穴位按摩%选取迎香、合谷,自我按摩,每次5-10分钟,每日1-2次,或用两手大鱼际,沿两侧迎香穴上下按摩至发热,每日数次。

四、疗效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治愈:鼻塞、流涕等症状消失,鼻腔检查正常。

好转:鼻塞、流涕等症状减轻,局部体征明显改善。

未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

)《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慢性扁桃体炎多由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或扁桃体隐窝引流不畅,窝内细菌、病毒滋生感染而演变为慢性炎症。

属于中医慢乳蛾病范畴。

一、诊断标准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病史:有急性扁桃体炎发作病史、(2)主要症状:咽部不适,发痒,干燥,灼热感,异物感,微痛,可有刺激性咳嗽,口臭,易感冒或伴纳差,乏力,头痛,低热等。

(3)咽部检查:①挤压舌腭弓时,自隐窝口有脓液或脓栓排出。

②扁桃体表面不平,有瘢痕或黄白色点状物。

③舌腭弓及咽腭弓与扁桃体粘连。

④扁桃体和舌腭弓呈慢性充血。

⑤患侧下颌角淋巴结肿大。

凡具备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病史及检查所见中①项或②~⑤中三项以上即可作出诊断。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1.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症状:咽部干焮,微痒微痛,哽哽不利,午后症状加重。

全身可见午后颧红,手足心热,失眠多梦,或干咳痰少而粘,耳鸣眼花,腰膝酸软,大便干,舌质干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养肺肾,清利咽喉。

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

组成:百合、生地、熟地、麦冬、玄参、当归、芍药、贝母、桔梗、甘草等。

2.脾胃虚弱,喉核失养证症状:咽干痒不适,异物梗阻感,咳嗽痰白,胸脘痞闷,易恶心吐呕,口淡不渴,大便不实,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

(治法:健脾和胃,祛湿利咽。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

组成:人参、茯苓、白术、陈皮、半夏、甘草等。

中成药可选用四君子合剂。

3.痰瘀互结,凝聚喉核证症状:咽干涩不利,或刺痛胀痛,痰黏难咳迁延不愈,全身症状不明显,舌质暗有瘀点,苔白腻,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利咽。

方药:会厌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

组成: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生地、柴胡、枳壳、桔梗、甘草、玄参、陈皮、半夏、茯苓等。

、三、术后中医治疗方案(一)内治法1.术后部分病人证型同术前,治疗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

2.多数病人术后抵抗力下降,风热邪毒易从口鼻而入,搏结咽喉,可出现咽痛、吞咽时疼痛、咽喉干燥灼热,全身可见头痛、发热、微恶寒风、咳嗽、咳痰、口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浮等。

查体:咽充血,舌腭弓及咽腭弓、悬雍垂、扁桃体窝充血肿胀。

辩证属风热外袭,肺经有热证。

治法:疏风清热,利咽消肿方药:疏风清热汤或银翘散加减。

荆芥、防风、牛蒡子、金银花、连翘、桑白皮、赤芍、桔梗、黄芩、玄参、浙贝母、甘草等。

(二)中成药及其他疗法1.中成药治疗(1)脾胃虚弱,喉核失养证:四君子合剂。

(2)肺经风热证:金喉健喷剂、清开灵软胶囊、珍黄丸胶囊等2.中药薰药:应用双黄连粉针或清开灵注射液中药薰药清热利咽,每日1~2次。

多用于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

3.体针: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选太溪、鱼际、三阴交、照海等穴位,平补平泻手法。

脾胃虚弱,喉核失养证选用中脘、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平补平泻手法。

4.耳穴压豆:取咽喉、肾上腺、皮质下、脾、肾等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以中强度按压2~3次,以加强刺激。

5.艾灸法: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可选双三阴交、双涌泉、双合谷、双曲池等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