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人教版)《地形图的判读(第二课时)》【教案匹配版】最新国家级中小学精品课程

合集下载

1 4地形图的判读第二课时《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

1 4地形图的判读第二课时《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

1.4 地形图的判读第二课时《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教案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一、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在学习了上一节地图三要素后遇到的最现实的问题:如何把地面上高低起伏的地势,丰富多彩的地貌完美地表现在一张平面地图上。

这也就涉及到本节内容中等高线知识。

为以后其他等值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学习以及区域地理识图、绘图的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本课内容在初中地理乃至高中地理的学习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

由于本节内容概念多、难度大、大多数知识都是学生未曾接触到的,因此我将本课设计为两个课时。

二、学情分析学生特点:初一学生缺乏空间、立体的概念和野外经验,要学生理解用等高线的形式表示地形的起伏,还要做到看图识地形,这的确很难,加之我的学生基础较为薄弱,知识积累较少。

因此,课堂上我通过安排A、B两队竞技pk学习的形式,使学生产生参与课堂的紧张感和高度注意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并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思维。

三、教学目标(1)学会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2)能初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和坡度陡缓;(3)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脊、山谷等五种山体形态;(4)通过读山脊、山谷等山体形态的实物图片和等高线地形图从而归纳其等高线特征,培养学生从地图上提取有效信息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坡度陡缓的关系、五种山体形态的等高线特征。

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峰、山谷、山脊等。

尤其是山谷与山脊,学生易混淆。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我采取以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讲练结合法相结合,指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相结合进行学习,旨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又是学生自我破解重难点的有效方法。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一组山体形态实物图片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中国有最高的珠穆朗玛峰(8848.86米),又有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相对较低的四川盆地,并设问如何把这些高低起伏的地势、丰富多样的地貌表现在一张平面地图中呢?(设计意图:设问置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地形图的判读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地形图的判读第2课时教案

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等高线绘法示意图使学生明确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概念;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构成和特点;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程,疏密程度,不同形态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山地的不同部位。

2、过程和方法:通过运用课件展示、地形模型、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和自觉性;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会根据地形剖面图判断地面高低起伏。

教学难点:绘制地形剖面图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山顶和盆地等高线有什么特点?山脊和山谷等高线有什么特点?鞍部和陡崖等高线有什么特点?二、讲授新课:(一)等高线地形图读图1.35等高线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学生讨论后,找学生回答。

小结: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练习:根据图1.37比较一下是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C点爬到山顶A容易。

为什么?分层设色地形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6页内容,完成以下任务:1.说一说:(1)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如何绘制而成的?(2)分层设色地形图有什么优点?(3)陆地表面的地形类型基本有哪几种?2.想一想: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不同颜色的区域分别表示什么地形?学生读课本,思考、讨论。

教师小结:(1)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形图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着上不同的颜色,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2)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形象直观地表示出大范围区域内地表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3)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陆地上的绿色通常表示平原,白色表示冰川雪山,蓝色表示海洋。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1章 第4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1章 第4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地形图的判读(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会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2.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某一横切面上的地形坡面图。

过程与方法:1.对照图片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等高线地形图上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和山顶的特点。

2.通过读图,能够分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3.运用地形坡面图,判断地势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并能够绘制简单的地形坡面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通过绘制地形图坡面图,增强学生对地图的识别和实际应用。

【教学重难点】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2.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3.绘制地形图上某一横切面的地形坡面图。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读图分析法、直观讲授法
【教学反思】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问设疑、动手绘制等多种方式完成学习内容,体现出“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

利用多种教学方式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利用多媒体演示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坡面图,增添趣味,将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积极参与。

通过绘制地形坡面图,学生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将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种类,掌握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基本判读方法和技巧,能够从地形图中识别出不同的地形特征。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空间思维和想象力。

3.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判读方法和技巧,不同地形特征的识别和判读。

2.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地形图上的信息,以及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观察下面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说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

通过学生回答,巩固其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读山体部位的相关知识。

如果我们在该图不同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会怎么样呢?引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一、分层设色地形图1.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概念【教师】出示“分层设色地形图”,引导学生归纳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概念。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出示的“分层设色地形图”,掌握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概念。

【承转】一般情况下,如何给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着上不同的颜色?2.分层设色地形图着色的一般规律【教师】出示教材第27页“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示意图”,引导学生总结着色的一般规律: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低山、丘陵,褐色表示高原、山地,白色表示雪线以上部分。

同时指出,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各种颜色表示的高度(深度)范围,需要查看图上所附的高度表。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第27页“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示意图”,归纳分层设色地形图着色的一般规律。

【承转】刚才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着色规律时,我们提到了平原、高原、山地和丘陵等,这些都属于陆地地形类型。

3.陆地地形类型【教师】引导学生读教材第27页“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示意图”,在两幅图中找出陆地表面的五种地形类型。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4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4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

学会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技能目标:能在地图上是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初步学会阅读和绘制地形剖面图。

情感目标:通过动手绘制地形剖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重点和难点:重点: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坡度陡缓难点: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各种地形种类教学准备:1、师生课前准备:等高线地形图、世界地形图、地形剖面模型、水彩、小刀等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1、复习提问上节课所学习的“等高线地形图”的知识要点,巩固所学知识。

2、课件展示“等高线地形图”的习题,再练一练:(2013•某某)如图1为某同学所画的一幅地形景观图,其最有可能与图2中等高线地形图相对应的是()A、AB、BC、CD、D二、教学新课:师:每个小组分发一X等高线示意图,指导学生用水彩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

生:分工合作,参照课本第27页图1.42,在等高线图上绘上不同的颜色。

师提问:比较一下你们所绘的这幅地图与我们所讲的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这幅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师讲解:没错,这幅地图有等高线,但没有海拔高度的注记,它是用不同颜色来反映地势高低的,这种地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立体感强,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板书:二、分层设色地形图师:指导学生看图1.42,说出图中各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的海拔高度,总结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着色上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按照越高越亮或者越高越暗的原则,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

一般规律是:200M以下用绿色,表示平原200~500M用浅绿色,表示盆地500~1000M用浅黄色,表示丘陵2000~3000M用深黄色,表示高原3000~5000M用棕黄色,表示山地雪线以上的部分用白色表示,海洋用蓝色表示。

2024最新版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2.2 地形图的判读(课时2) 导学案(解析版)4

2024最新版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2.2  地形图的判读(课时2) 导学案(解析版)4

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课时2) (学案)内容速览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 自主学习 自主预习、基础知识梳理►任务一:分层设色地形图 ►任务二:陆上五大基本地形类型合作探究 探究重难知识探究一:绘制并判断分层设色地形图 探究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探究三:地形剖面图知识网图 思维导图构建强化特训营 同步训练 巩固提升2024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1.结合地形观察,说出等高线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

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在地图上识别山地、盆地、平原、丘陵和高原五种地形类型。

1.能够识别山地、盆地、平原、丘陵和高原五种基本地形。

(区域认知)2.能够理解地形图不同地形类型的特点。

(综合思维)3.通过学习地形的不同部位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明白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建设,树立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4.通过制作地形模型。

加强对地形的感性认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地理实践力)重点:5中基本地形类型。

难点:能够判读分层设色地形图。

►任务一:分层设色地形图结合教材“图2.14 地形素描图、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完成任务一,用红笔在课本上对关键词进行圈画。

1.定义: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形图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着上不同的颜色,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02自主学习01学习目标2.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附有高度表说明各种颜色表示的海拔范围。

2.通常分层设色地形图中:①绿色一般表示平原,颜色越深,表示平原的海拔越低。

②橙色一般表示山地、丘陵、高原。

③蓝色一般表示海洋、湖泊,水越蓝,颜色越深。

④白色一般表示冰川、雪山。

【特别提示】分层设色地形图的作用是方面判断各种各样的地形,以及地表的起伏状况。

►任务二:陆上五大基本地形类型结合教材“图2.14 地形素描图、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完成任务二,并用红笔在课本上对关键词进行圈画。

1.地形: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

2.陆地表面有5种基本地形类型:①高原:海拔大500米以上,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

【教案】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教案】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教学基本信息授课内容《地形图的判读》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授课内容新授课授课时间45分钟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结合地形观察说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

在地形图上识别一些基本地形。

课标解读行为条件为“运用地图”通过地理工具,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说出别”“识别”行为动词要求到达知识的了解程度。

内容拆分:一方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如何表示地形。

;另一方面通过利用地形图识别基本地形。

教材分析教材体系本节内容位于初中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图》第二节内容。

教材结构教材内容是在第一节地图学习之后分支地形图的在内容上分为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

其中等高线地形图是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基础。

学情分析地理兴趣地形图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地理表现形式,可能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色彩丰富、标注清晰的地图。

地理知识初一学生在学习地形图阅读之前,可能对地理知识有一些初步的了解。

但他们对地理空间的概念、地理要素的分布等方面的知识相对较少。

地理能力初一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能够注意到周围环境中的一些细节。

但在观察地形图时,他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培养有针对性的观察能力,学会从地图中提取关键信息。

教学目标1.通过地理模型,认识理解海拔、等高线的概念2.通过分析地形图上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特征,理解地形起伏与等高线分布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培养空间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了解等高线绘制过程,感悟地理工作人员的艰辛,培养对地理工作人员其崇敬之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地形图中判别基本地形。

教学难点在地形图中判别基本地形。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地理图片、文字材料、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问题引导法、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教师展示邢台郭守敬纪念馆内部照片提问为什么要郭守敬建纪念馆。

并且有一些小学还因此为命名。

教师补充:没错,郭守敬的确是邢台的。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2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2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拓展阅读:郭守敬是第一个提出海拔高度概念的人(二)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1.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依次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在等高线上标有海拔数值,如100米、200米。

这种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就是等高线地形图。

播放视频《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小组合作1:给“土豆山”画等高线!步骤一:准备半个土豆,想象它是一座山;步骤二:量出土豆的高度,把这一高度平均分成三份,并在土豆表面画上线,再沿着这三圈线把土豆切成百度(高度)相同的三线;步骤三:将土豆摞起来,周一根废弃的筷子沾上墨水,从“土豆山”的最高处,垂直向下插到底;步骤四:筷子穿过土豆会在纸上留下一个黑点,从“土豆山”的最高处开始,在土豆侧面画一条标记线,并在纸上也画上标记。

小组合作2:画出属于自己的等高线!(三)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展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分析特征:米,乙地海拔为 354 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 317 米。

畅所欲言: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郭守敬的其他事迹。

读图析图:找出图中标有海拔高度的等高线观看视频,阅读思与学,了解等高线是如何绘制的动手操作:感悟等高线地形图的画法脑洞大开:读图分析:等高线都是闭合的曲线;同一条等闭合曲线;同线等高;同图等距;不相交、不重叠(四)等高线地形图的辨识(1)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密集,说明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说明坡度较缓。

(2)识别地形部位小组合作: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出山峰、山谷山脊、鞍部和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并分析特征。

规律总结:高谷低脊、重叠为崖活动: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地形部位(1)识别图中① - ⑦表示的地形部位。

(2)比较图中④和⑥的坡度差异。

(五)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学以致用:结合实例,分析等高线地形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出适合建水库和大坝的地方;选择丙丁两村修路和正确路线;从⑤、⑥线路中选择出向乙村引水的正确路线;还有攀岩、登山、漂流和宿营的最佳地点。

【地理】地形图的判读 第2课时 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2024)人教版

【地理】地形图的判读 第2课时 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2024)人教版

新知探究
小结
平原一般用 ___绿____ 色表示,海拔越低的平原,颜色越深。 丘陵、高原、山地一般用 __黄__褐___ 色表示,海拔越高,颜色越深。 海洋、湖泊一般用 ___蓝____ 色表示,水越深,颜色越深。 积雪、冰川一般用 ___白____ 色表示。
本地图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 地理 七年级 上册》 审图号: GS 京(2024)0435 号
高原
山地
盆地
丘陵
平原
本地图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 地理 七年级 上册》 审图号: GS 京(2024)0435 号
新知探究
2. 小组合作探究,观察每一种地形的等高线分布特征,比较不同地 形之间等高线分布特点的差异。
高原
山地
盆地Βιβλιοθήκη 丘陵平原本地图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 地理 七年级 上册》 审图号: GS 京(2024)0435 号
新知探究
活动
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到青 藏高原、巴西高原、亚马孙 平原、刚果盆地、安第斯山 脉等地形区。
本地图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 地理 七年级 上册》 审图号: GS 京(2024)0435 号
新知探究
青藏高原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新知探究
巴西高原 ——世界上最大的高原
新知探究
亚马孙平原——世界上最大的平原
新知探究
对比说明
1. 平原和高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对比
地形类型
相同
平原 高原
地面平坦 起伏较小
不同点 海拔较低 (200 米以下)
海拔较高 (500 米以上)
新知探究
2. 山地和丘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对比
地形类型
相同
不同点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观看视频,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和计算方式,提高学生的读图计算能力。

2.阅读地图,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坡度陡缓,识别五种地形部位,提高学生识图析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3.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其绘制的原理,并在图中识别五种地形类型,提高学生分析解读两种不同地形图的能力。

评估任务1.学生能够通过观看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视频,认识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并能够从地图中知道某地的海拔,计算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理解能力。

2.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地图和教师的方法指导,掌握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坡度陡缓、识别五种地形部位的方法。

3.学生通过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能够准确识别地图上的五种地形类型,并也能从等高线地形图中准确识别,掌握地形类型的特征与分析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评估要点新课导入学生能够说出地形图教师出示两张地形的图片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提问:如何在平面地图上表示地球表面的起伏。

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图,并提问:如何绘制,引入等高线地形图。

学生能够根据预习,说出地形图可以表示高山、低地等地理事物。

新课讲授——海拔与相对高度等高线地形图学生观看视频学生自行查找课本关于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并理解概念,完成填空。

学生独立完成牛刀小试的题目(预设AB两地的海拔和相对高度还是比较好计算的,至于CD两地的话稍微有些难度,此时老师应该要进行方法指导,而这种考法也是会考必考的,所以基础一定要扎实)教师播放“等高线绘制”视频。

后出示活动1:阅读课本P32,画出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说出甲地、乙地的海拔,并计算甲地与乙地的相对高度。

设置问题:图中,甲地海拔为米,乙地海拔为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米。

出示动画,展示等高线与等高线的地形图,并且与学生强调等高线地形图要注意的点。

牛刀小试:阅读等高线地形图,计算出下列地点的海拔与相对高度。

七年级地理上册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DOC范文整理】

七年级地理上册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DOC范文整理】

七年级地理上册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地形图的判读课题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执教者授课日期课型新授教具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教学重点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2.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流程设计教法学法设计二次备课设计导入同学们,请回忆地图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对,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构成一幅地图的三大要素,也是我们阅读、运用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今天我们就用这把“钥匙”打开地形图,去认识和辨别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地形。

新授地面高度①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电脑展示课本P24图1.35“地面高度的计算”,让学生观察对甲、乙两地高度的测量方法,鼠标点击甲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

等高线——在地图上海拔相同点的连线。

在地图上把海洋深度相同各点连成的线,叫做等深线。

地形图的判读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等高线数值小——海拔低;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总结根据板书复述要点,强调海拔、等高线地形图判读两个重点。

练习完成活动题1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评价并归纳回顾与反思。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地理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第1课时)教学目标和要求结合地形观察,说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图上识别一些基本地形。

要求学生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判读地形、地势,初步建立等高线地形图与实际地形对应关系的认知,形成空间概念,为学生后续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观察和阅读有关区域的地形图打下基础。

内容要点说明【等高线地形图】1.教材图2.9是教材图2.10中三维地形模型的一个剖面,形象直观地表达了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计算海拔的参考基点是海平面。

这个海平面相当于标尺中的0刻度。

相对高度是某一个地点相对另一个地点的海拔差。

2.教材图2.10通过三维地形模型与等高线地形图的对比,帮助学生判读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地形起伏状况,识别山峰、山谷、山脊、鞍部和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

教材设置了“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地形部位”的“活动”,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读不同地形部位及坡度陡缓。

3.为帮助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测绘过程,教材设置了“思与学”栏目。

在实际测量时,选择的测量点的海拔数值不可能正好是选用的等高线上的数值,甚至都不可能是整数。

为了让问题简单化,同时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图2.11中测量点的海拔数值采用了整数。

依据已测点的海拔估算其他未测点的海拔,是绘制等高线的重要步骤。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新课导入【展示】南京市遥感影像图。

【提问】请同学们说出南京市最著名的山地名称并说明理由。

【学生活动】观察南京市遥感影像图,了解南京市主要山地的名称及其空间分布,说出南京市最著名的山地名称及理由。

【过渡】南京北、东、南三面低山环绕,西面是长江天堑,山环水抱,龙盘虎踞,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在南京群山之中,紫金山为群山之首,它是南京海拔最高的山,历史悠久,风景名胜荟萃。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2)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2)

地形图的判读
地形图的判读
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
教学重点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导入
同学们,请回忆地图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学生回答)对,比例尺、
方向和图例是构成一幅地图的三大要素,也是我们阅读、运用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今天我们就用这把“钥匙”打开地形图,去认识和辨别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地形。

新授
1 地面高度
①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电脑展示课本P24图 1.35“地面高度的计算”,让学生观察对甲、乙两地高度的测量方法,鼠标点击甲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

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等高线数
交流后教师评线地形图判读两个重点。

初一地理(人教版)地形图的判读(第二课时)-1教学设计

初一地理(人教版)地形图的判读(第二课时)-1教学设计
让学生阅读北京西山等高线地形图(局部),了解真实生活中等高线地形图样貌,并找寻山体部位,选择合适路线登山。
新课引入
介绍如何从地形图转变到剖面图
地形剖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地形图上的等高线虽然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和坡度,但对缺乏读图经验的人来说,却不容易建立起地面起伏的立体感。为更好地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倾斜缓急,可以利用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地理
年级
初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地形图的判读(第二课时)
教科书
书名:地理 (七年级上册)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5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对照真实的等高线地形图,归纳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学会判断坡度的陡缓,同时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绘制分层设色地形图
首先准备一张等高线地形图,依照相同海拔绘制不同颜色,并在地形图图例中用同样颜色标注。
了解不同地形类型
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绘画步骤演示
首先沿等高线示意图绘制剖面线,以及绘制垂直海拔高度表。等高线与剖面线交点重点标出,设置点标。在剖面线上找出它与等高线的交点。每一个点向下做垂线,在高度表上找到相应的点。将各点用圆滑曲线连接。
承转过度
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将图中不同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体验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2.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并判断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3、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理解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会进行简单的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的计算。

2、了解等高线概念,明确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3、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

4、激发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的积极和自觉性。

5、运用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1、展示五指山市地理位置与五指山景观图,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五指山主峰——二峰的海拔1867米,海南第一高山,可是长期生活在五指山市的同学却说主峰高1538.5米左右,为什么同一座山峰却有两个高度呢?2、展示五指山与五指山市的地面高度的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的直观简化图,让学生判断与回答,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的概念。

1、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小组合作,制作一座硬币五指山二峰山(五指山市为起点),绘出该硬币山的等高线地形图,投影学生的绘图,并让其他学生评价,硬币山等高线地形图,结合课件图片,分析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师重点讲解2、引导学生观察所绘的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习题,并总结出等高线的特征:同线等高同图等距3、引导学生观察所绘的等高线地形图,要求参加爬山活动,你会选择AB哪个坡?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并总结出等高线的另一个特征:“线密坡陡,线疏坡缓”承转:同学们,我们爬山会看到山有千姿百态,但是不外乎由几个基本部位组成,你都认识山地的哪些部位?1、展示山体不同部位地形景观图,指图让学生说出山体的不同部位。

2、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拳头这座“五指山”并找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等地形部位;3、根据山体不同部位地形图与自己拳头这座“五指山”师生互动,总结山顶、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地形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位置或形态特点并总结出:山峰:海拔由外向里升高鞍部:两个山峰的中间部位山脊:等高线弯曲的地方向数值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弯曲的地方向数值高处凸出陡崖:等高线重叠的地方4、引导学生在拳头上滴水,观察水流情况,“哪里容易形成河流?引领学生完成探山活动:在等高线地形图旅途中寻找出山体的不同部位(比一比谁准又快)以板书内容,引导学生归纳等高线地形图的知识,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课后评价,并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等高线地形图以及应用,并思考地形图还可以用什么的方式更直观的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00~2000米
海深
200~500米 0~200米
0~200米 200 ~2000米
洼地
陆高
2000 ~4000米
4000 ~6000米
6000 米以下
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初一上册
来看看美丽的风景
初中地理
500 和缓
初中地理初一上册


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初一上册
初中地理
500
山峰 陡峭
初中地理初一上册
我国沿北纬36°地形剖面图
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初一上册
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初一上册
初中地理初一上册
A
B C DE F GHI J
初中地理
500米 400米 300米 200米
100米 A’
F’ G’
C’ D’ E’
H’
B’
I’
J’
初中地理初一上册
将图中不同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 体验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绘制。
初中地理
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绘制
初中地理初一上册
0
0
0
初中地理
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绘制
初中地理初一上册
初中地理
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绘制
初中地理初一上册
初中地理
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绘制
初中地理初一上册
初中地理
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绘制
初中地理初一上册
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初一上册
地形图的图例
5000米以上
2000~5000米
谢 谢!
分层设色地形图
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初一上册
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初一上册
某地等高线示意图
初中地理初一上册
初中地理
请根据真实的等高线 地形图找到山峰、山脊、 山谷等不同山体部位。
北京香山公园及周边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初中地理初一上册
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初一上册
初中地理
500

初中地理初一上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初中地理
200 宽广平坦
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初一上册
地形素描图
初中地理初一上册
读下面的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判断字母所代表的五种主要地形类型。
B
E
D
A C
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
A 平原 B 高原 C 丘陵 D 盆地 E 山地 C
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初一上册
初中地理初一上册
地形图的判读(第二课时)
年 级:七年级 主讲人:
学 科:地理(人教版) 学 校:
初中地理初一上册
学习目标
地形剖面图
1.对照真实的等高线地形图,归纳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学会 判断坡度的陡缓,同时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生学习对生活有 用的地理。 2.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并判断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