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帝国的兴衰

合集下载

必修二专题一(3)

必修二专题一(3)

必修二专题一: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9小题,共0分)1.(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23题)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说”认为,自唐朝开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宋朝以后进入到“近世”时期,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

以下关于唐宋时期中国社会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商品货币在经济中影响增大②文化生活明显出现市民化趋势③经济重心转移逐渐完成④中枢机构分权制约了君主专制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B【点拨】本题考查了唐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概况。

根据所学知识①项正确;第②项正确,唐宋时期传奇小说、话本、词等产生反映了市民化的趋势;第③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宋朝;第④项错误,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和宋代分割相权的一些措施都是为了加强君权,削弱相权,而不是制约君主专制。

排除④后可得出正确答案。

2.(2011年11月禹州一模10题)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A.工官监管的夜市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C.物流通畅的草市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答案】B【点拨】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

夜市出现在唐代,草市出现在城郊,繁华的商业市镇出现在明清时期。

汉代政府对市严格管理,故B正确。

3.(2011年12月汕尾二模12题)《史记》记载:“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

此所谓得势而益彰乎?”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在今山东、河南一带经商,“结驷联骑……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以上材料主要说明A.有财力的富商能操纵诸侯国的行政大权B.孔子只是依仗权势来扩大自己的影响C.孔子得到各诸侯国国君的尊重和礼遇D.商业活动具有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答案】D4.(2011年10月东营市评估18题)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

白银帝国的兴衰

白银帝国的兴衰

探究二:白银内流及其影响
(二)白银内流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白银大量内流对中国社会经济 产生的影响。 1.推动中国经济和赋税制度货币化,并进一步白银化。 2.促进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进一步商品化,并形成了一些专业 生产区域,长途贸易兴盛。 3.商帮兴起、城镇繁荣,江南、岭南一些地区出现带有资本主 义因素的新型经营结构。
萄牙每年从日本运出的金银铜达300吨……如果葡萄牙人将这些金银财宝都 运回澳门,澳门可能成为另一个所罗门宝藏”。美国学者吉查德·冯·格拉 赫恩估算:1550—1645年,每年输入中国的日本白银和美洲白银有 50—100 吨,流入中国岭南的最多。 ——张兰星:《切支丹时代欧洲人从日本运出白银分析》
探究二:白银内流及其影响
)以后,铸钱逐年增加,至嘉庆朝,全国铜钱的每年鼓铸及投 放量约在30亿文以上。
探究三:白银帝国盛极而衰
(一)18C,银贱钱贵
影响:1.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影响国计民生; 2.催化官僚群体的贪腐和军事力量的衰退。
(二)19C,银贵钱贱
材料九 19世纪上半期中国白银外流的数值(1814—1856)(单位:银元) 流到印度 514,097,476 流到英国 12,453,177 流到新加坡 2,557,827 总计 529,108,480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中后 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
探究一:“海禁”与“海禁”政策的调整
1.原因:敌对势力消亡;
海禁政策影响沿海百姓生计; 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 2.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 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
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
探究二:白银内流及其影响 (Fra bibliotek)中国:全球白银的终极“秘窖”

09年被低估的电影

09年被低估的电影

生不逢时——2009年最冤枉的七部电影影视评论2009-12-30 00:14 阅读38902 评论95字号:大中小2009年是个中国电影烂片年,但是电影总票房却达到了历史新高度,更有意思的是,大河有水小河却未必满,除了特殊的《建国大业》等有限的几部电影外,大部分国产电影其实都是赚了个吆喝。

这里面有的是盲目跟风,亏钱活该,但是有那么一部分电影属于品质上佳或者有独到之处的作品,但是却遭遇了票房滑铁卢或者是不该有的冷遇,输得实在冤枉,输得委屈,比如:第一冤:《机器侠》其实本片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都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应该是比《大内密探零零狗》更有诚意的作品,关键在于无论是片商的宣传点还是观众的看点都错了位。

片商在宣传中有意往《变形金刚》上靠,这其实等于自寻死路,中国观众已经被《变形金刚》的特效折服了,再打“变形”这张牌,自然而然地会被扣上“山寨”这顶不怎么光彩的帽子,这必然会影响其口碑;再则观众们今年夏天已经被王晶的《大内密探灵灵狗》“忽悠”了一次,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再次看一部风格“接近”(实际上完全不是一回事)的电影的兴趣顿减;还有在演员阵容上面显然《机器侠》的演员不如《灵灵狗》的演员更具娱乐号召力,这些都是导致了《机器侠》的失败。

而实际上《机器侠》的无厘头搞笑手法要更高级一些,或者说创作态度更端正,而观众们和一些影评人往往只是盯着本片的“山寨”戏份攻击,殊不知“山寨”正是这类电影的核心,就是因为所谓的“山寨”才娱乐,只不过港片的日渐式微,除了周星驰的无厘头,其他人恐怕都很难被买账。

本片内地票房5400万,这样的票房相对于它制作费用而言,肯定是赔钱的。

是为:港片风骨,娱乐至上,自毁长城,“葡萄”发酸。

委屈指数:★第二冤:《秋喜》站在纯观赏性的角度去看,在今年的一堆献礼片中,《秋喜》绝对不算一部难看的电影,在大部分时间里本片情节紧张颇有悬念,而且场面细腻考究,制作也算精良。

但是本片遭遇了票房滑铁卢,除了《建国大业》、《风声》等“势大气粗”的献礼片“攻击力”更强,导致观众很大程度上产生了心理疲劳之外,很大原因在于《秋喜》注入了太多导演个人色彩,在某些情节和人物的处理上有些想当然的不足,后半部分的过度“矫情”影响了整个电影逻辑上的合理性,即便是不太懂电影的观众也能觉得后半部分有点跑题,这也影响了本片的口碑。

《白银帝国》一个散居族裔者的文化寻根梦

《白银帝国》一个散居族裔者的文化寻根梦

《白银帝国》一个散居族裔者的文化寻根梦【摘要】旅美华裔导演姚树华以李安为参照拍摄的商业文艺片《白银帝国》,试图沿用李安电影一贯开放包容的文化胸襟,用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制作模式,开掘了民族传统价值观的精神力量,演绎了一个散居族裔者的文化寻根梦。

【关键词】《白银帝国》商业文艺片文化寻根旅美华裔女导演姚树华的《白银帝国》在2009年电影暑期档后期登场,虽然票房比拼上略逊一筹,但影片以开放包容的文化胸襟,用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制作模式,成功开掘了民族传统价值观的精神力量,显示了中国文化雍容大度的调适韧性,创造了跨文化的审美空间。

给以科幻、动作、浪漫喜剧为主打的喧嚣电影市场带来了一股人文情怀。

一、《白银帝国》――商业文艺片的定位正如导演姚树华所说,在美国,商业文艺片和动作片、喜剧片共列为最风行的片型,历来的奥斯卡奖十分垂青商业文艺片,通常在全世界既卖座又得奖,是真正跨界商业与影展两者之间的电影,如《理性与感性》、《美国丽人》、《日瓦戈医生》、《飘》、《末代皇帝》等。

票房长虹的大陆导演冯小刚的电影也基本上属于商业文艺类型,去年创造了台湾60年来最卖座华语电影的《海角七号》,更是准确而成功地开掘了这种电影类型的优势。

商业文艺片往往创意新颖,既诉诸人文关怀,开启人的心智,又加入商业元素,如充分考虑到“影片类型”的商业价值、采用观众最熟悉的电影经典叙事策略、题材的隐秘传奇性、画面视听语言的精良、营销发行的精心谋划,更重要的是影片要超越商业元素的喧嚣肤浅升华出透彻的人生感悟和深邃的哲学思考。

姚树华直言不讳地说拍摄《白银帝国》――“李安是我的参照”。

李安所有的影片都属于商业文艺片类型,具有文化品位是李安电影的共性。

李安――这个在好莱坞另创一格的导演,其电影在全球性文化多元共生的语境中创造出中西文化的互动与兼容。

《喜宴》、《卧虎藏龙》既有东方人文情怀的典雅蕴藉,又呈现出好莱坞电影产业和技术模式制作出的现代电影的美学特质。

他的电影使华语电影开始以新的姿态进入国际主流商业电影市场,通过在电影中诉诸共通的人性主题,如家庭伦理和亲情的主流价值观,使相互隔膜的东西方文化有了真正的交流。

《白银帝国》观后感

《白银帝国》观后感

《白银帝国》观后感篇一:经济学视角——白银帝国观后感《白银帝国》以一个晋商所建立的庞大金融帝国的兴衰为缩影,折射出富贾晋商的没落和动荡社会软弱政府的气候中一个民族的衰败。

电影中,金钱磨不灭的仁肠义胆、强权压不垮的真爱挚情可谓是荡气回肠。

除此之外,电影背后所蕴含的经济学知识也着实值得我细细品味琢磨。

以下几个方面是我从经济学知识的角度对这部电影的思考。

【经济】: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电影开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场景:康家票号围墙里头,工人们正忙忙碌碌地归拢成箱成箱的银子,而围墙外头却是另一个世界,“穷、脏,生存的困难抢去了人们的尊严”。

同一个经济社会,完全不同的经济地位和经济资源占有量。

何谓经济,经济的本质就在于对稀缺资源的配置,而如何优化配置则是研究经济的重大课题。

资源配置有两种:“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

所谓“看得见的手”是指政府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干预经济,“看不见的手”则是由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进行资源配置。

在封建制度和自然经济条件下,配置资源的权利掌握在统治者和贵族等上层阶级手中,也就必然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剥削与被剥削相应产生,康家围墙里外天上地下的不同场景也就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必然。

根据帕累托最优状态很明显,这绝对不是最优资源配置。

现在来看,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经济改革中,以改革开放为例,不论城乡改革,尽管不免地总是导致一些阶级受益而另一些阶级利益受损,但是以市场为主,政府干预为辅的资源配置方式却在努力朝着效率与公平兼顾的方向努力着,这比封建社会是绝对的进步,比起电影中的普通平民,我也觉得更加幸福。

【银行】:新兴银行的夕阳古老票号的黄昏从康家天成元票号“二十三个分号一年过手之银相当于朝廷岁入的一成”时的盛极一时,到1905我国第一家国家银行“户部银行”的成立对其汇业的严重冲击,再到国民革命爆发国事大变票号业务的全面崩溃,一方面标志着我国旧式票号的没落,另一方面业标志着现代银行的逐渐发展和崛起。

《白银帝国》 晋商“商道”与“商德”的传承

《白银帝国》 晋商“商道”与“商德”的传承

晋商的成功,简单说来可以归为两条:一、义字为天,诚信第一;二,严格而科学的管理制度。但细究起来,这里面的门门道道就多了去了。细捋这其中的条条框框,不由不惊叹于晋商族群开创的新型金融管理制度的创新性及科学性。而这些,在《白银帝国》中均有涉及。
一不用
非山西人不用,凡“三爷”不用(少爷、姑爷、舅爷)
《白银帝国》不是一个简单的家族传承史,而是一部庞大恢弘的历史史诗。影片根据山西作家成一长篇小说《白银谷》改编,通过康家三少爷的成长成熟与经历,刻画了时代更迭中一个家族的兴衰存亡,进而把晋商所信奉的儒家文化演化为“商德”和“商道”,给今天商业社会和文化以启迪。
晋商后人评《白银》
传奇人生,演绎家史影片把视线放到了康家,而不我们所熟悉的乔家、王家、渠家、常家显然是要模糊掉家族背景,欲重新树立一个家族,而这个家族的集合体也能充分代表一段时期内晋商家族发展史。《白银帝国》通过康家两代人对传统道德、商业规范、价值取向的态度来反映社会变革中意识形态的冲突。影片中加入的女性角色是新旧文化冲突最明显的范例,代表西方文化的少奶奶杜筠清最终在东方传统的“夫权”中解脱,她用死捍卫了自己的反抗;而怀有新思想的三少爷则用自己的坚持为固执的父亲上了一堂“父权”反抗战,最终带有“君权”色彩的父亲也在新形式下低头。在这场反抗与社会变革中,没有谁是最终的赢家,而一幕幕或喜或悲的场景已经开始埋葬着传统的“三纲”。
【这其实是晋商“管理”票号的第一要则,财东和管理者要截然分开,沾亲带故的,做股东可以,管理票号却是绝对不行。基本可以理解为“晋商票号”的法制之一。票号招人,一定要是山西人,而且一定要有有钱的、与自己有生意关联的商家来做推荐担保人,如果这个人有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推荐担保人的生意和信誉。】
★电影片断------在电影中,康老爷始终着眼于从自己儿子中找合适的接班人,但在用“掌柜”方面,却绝对是眼睛向外,从外人中物色。这种泾渭分明的人事体系观念其实时至今日仍在沿用。

白银帝国作品观后感范文

白银帝国作品观后感范文

白银帝国作品观后感范文初看宣传,《白银帝国》是一部充满野心的作品。

影片将视角指向了清末民初的晋商,试图经过著名的山西票号“天成元”来展示清末中国商业之变迁,晋商之经营之道。

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白银帝国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白银帝国观后感1在上次课上我们一齐观看了《白银帝国》。

《白银帝国》是一部关于清代一个晋商家族经营钱庄的兴衰和成败的影片,主要讲的是清代山西票号“天成元”的兴衰荣辱历程。

当时的天成元票号,能够说就是今日的股份制银行了,它掌控了全国金融,并且经营存款和贷款的生意。

我从电影中的画面中看到它鼎盛的时候拥有中国各地以及俄国、蒙古、南洋等周边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个分号,绝对算得上是富可敌国!除了对天成元票号金钱实力的佩服,令我惊奇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清末的天成元票号竟然采用了此刻的职业经理人制度(邱掌柜、戴掌柜),股份制(票号有很多股东)!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看完电影我有以下几点感受:首先说一下电影前段一个比较触动我的场景,就是电影中康家施粥的场面。

排队等待施粥的穷苦民众那么多人围在康家大院门口拥挤不堪,而应对的就是拥有白银几百万两的名门望族,这些穷苦百姓却连喝碗热粥都得靠施舍……贫富差距之大,不觉就让人心寒啊!这让我想到此刻社会的贫富差距问题,虽然没有当时的贫富差距那么大,但此刻中国也面临这巨大的贫富差距,富人和穷人之间逐渐产生了巨大的鸿沟!合理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分配原则,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全面的医疗保障制度等等,我认为这些是当前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急需解决的问题。

改革开放几十年,中国是富了强了,但中国此刻基尼系数绝对是新中国以来空前的,国家富了但大多数的民众并没有享受到这些年国家发展的成果,异常是底层的大众,像农民、民工、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这些经济上拮据的群体在此刻拜金主义盛行(至少我是这么看的)的社会中的处境无疑是十分尴尬的。

原先是因为国家穷,亟需发展经济,没精力来干这些事儿,但此刻不一样了,此刻国家富了,也应当着力解决这些民生问题了。

《白银帝国》晋商“商道”与“商德”的传承

《白银帝国》晋商“商道”与“商德”的传承

牛津管理评‎论综合‎道不‎完数百年晋‎商,话不完‎家族传奇,‎《白银帝国‎》让我们从‎史诗巨著里‎看到了一个‎时代的脚步‎,从传奇人‎生中看到一‎个家族的兴‎衰,从乱世‎动荡看到了‎商人的责任‎与担当,从‎家国情仇看‎出了为商的‎仁义礼智,‎还有一直延‎续下来的诚‎信。

观《白‎银帝国》后‎唯一感慨就‎是晋商太了‎不起了,面‎对曾纵贯南‎北,前后长‎达500余‎年的晋商王‎国与金融史‎,现在的后‎人只能在瞻‎仰中完成对‎他们的膜拜‎。

‎《白银帝国‎》不是一个‎简单的家族‎传承史,而‎是一部庞大‎恢弘的历史‎史诗。

影片‎根据山西作‎家成一长篇‎小说《白银‎谷》改编,‎通过康家三‎少爷的成长‎成熟与经历‎,刻画了时‎代更迭中一‎个家族的兴‎衰存亡,进‎而把晋商所‎信奉的儒家‎文化演化为‎“商德”和‎“商道”,‎给今天商业‎社会和文化‎以启迪。

‎晋商‎后人评《白‎银》‎传奇人生‎,演绎家史‎影片把视线‎放到了康家‎,而不我们‎所熟悉的乔‎家、王家、‎渠家、常家‎显然是要模‎糊掉家族背‎景,欲重新‎树立一个家‎族,而这个‎家族的集合‎体也能充分‎代表一段时‎期内晋商家‎族发展史。

‎《白银帝国‎》通过康家‎两代人对传‎统道德、商‎业规范、价‎值取向的态‎度来反映社‎会变革中意‎识形态的冲‎突。

影片中‎加入的女性‎角色是新旧‎文化冲突最‎明显的范例‎,代表西方‎文化的少奶‎奶杜筠清最‎终在东方传‎统的“夫权‎”中解脱,‎她用死捍卫‎了自己的反‎抗;而怀有‎新思想的三‎少爷则用自‎己的坚持为‎固执的父亲‎上了一堂“‎父权”反抗‎战,最终带‎有“君权”‎色彩的父亲‎也在新形式‎下低头。

在‎这场反抗与‎社会变革中‎,没有谁是‎最终的赢家‎,而一幕幕‎或喜或悲的‎场景已经开‎始埋葬着传‎统的“三纲‎”。

‎在这场与‎旧式礼教抗‎争过程中,‎三少爷完成‎了家族式的‎进化,而这‎诞生于社会‎变革中的进‎化,彻底埋‎葬了家族商‎业史。

“白银帝国”的衰落

“白银帝国”的衰落

“白银帝国”的衰落中国上溯几千年、流通各朝、以称量计价的银锭,自改铸成法定银币后,一直沿用到中国近代。

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开始了,中西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每年都有一两艘西班牙大帆船从阿卡普尔科穿越太平洋,把国外出产的白银运到马尼拉,用以购买中国丝绸、中国和印度的棉织品以及其他精美的消费品。

如此这般,外国的白银迅速流入中国,明朝银库收入暴增。

到了1577年,银库收入高达16.3478万公斤。

直到明朝终结,明政府每年的白银收入始终在10万公斤以上。

当时,黄金在世界范围内都很匮乏,中国庞大的经济体量决定了黄金货币的相对稀缺。

而欧洲源源不断输入中国的白银,使得中国白银货币相对充足。

所以中国明朝以后选择的是银本位制度,而不是金本位制度。

据统计,在1644年,全国有2万多家当铺,而1744年在北京就有六七百家当铺,有的当铺资本额高达白银数万两或十几万两。

虽然当铺、钱庄、票行、银号等金融机构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中国当时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交替发生,导致经济动荡。

而相当于美洲产量近一半的世界白银流入了中国[2],中国因此而成为不折不扣的“白银帝国”。

然而由于中国不具有白银的开采权,实行银本位制就迫使人们必须用大量实物财富去换取白银,由此引发的后果,是中国百姓辛苦赚来的财富逐渐流向了欧洲。

由此,美洲和欧洲成为中国的中央银行,中国获得央行货币的代价是不仅失去了货币调控权,还失去了巨额的铸币税(铸币面值和成本的差额)。

有多少白银通过购买产品进入中国,就有多少财富流出中国,这与今天的中国出口获得巨额顺差,而导致外汇储备剧增的后果是何其相似啊!当然,足够的外汇储备表明了一国干预外汇市场和维持汇价的能力,它对稳定汇率具有一定的作用;然而如果一国外汇储备规模过大,可能增加对货币流通和市场的压力,对未来货币流通造成预期膨胀压力。

同时外汇储备还可能因外币汇率贬值而使国家蒙受损失,抑制经济增长。

“白银帝国”的例子提醒我们,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中国应做好准备以面对随之而来的巨大风险。

读《白银帝国》有感600字

读《白银帝国》有感600字

读《白银帝国》有感600字黄昏的余晖,洋洋洒洒。

散布于莲湖畔,见图书馆灯火初点,心动,遂进。

没有目的的行走,往往收获颇丰。

以往进入图书室都不知道看什么好,或许是因为太贪心了。

没有目的的,游走在一排排的书架间,“白银帝国”记忆中,这是一部该片的名字。

可是一直不能机会看,没想到阅览室里有这本书,看看吧。

这一章沿着历史的航线,娓娓道来那曾经的光辉光辉。

我们主权国家曾经是那么的辉煌,曾经是白银的最大拥国,各国的白银都随着和贸易的需要进行,大量涌入我国。

可是,聚集了那么多的财富,却得不到好的利用,官僚腐败,统治者狂妄自大,固步自封。

最终,我们所不屑的蛮夷用炮弹打开了我们的大门。

鸦片的到来,让我们彻底地将“白银帝国”载入史册,成为过去。

对鸦片的需求,使得白银贸易膨胀,不公平的条约的签订,使得白银外流...与此同时,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了,蒸汽机出现了,科技在迈动他前进的步伐了...可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人,却没能参与到这场大改革里,我们战火纷飞,满目苍夷,遍体鳞伤,再加上制度的腐败,统治者的无能,我们还能拿什么去发展,我们似乎无能为力了。

到今天,回望我们的政治史,那就是一部屈辱音乐史。

得意忘形,让我们无所遁形。

其实,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微不足道的个人,谦逊好学,低调进取,是不变的真理。

即使巅峰如何令人自醉,都不要沉溺不醒。

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中其才能在浪潮中得以排头前进。

在历史的长河中思考,有时更能让人镇定。

或许,这就是读史知天命吧。

白银帝国观后感

白银帝国观后感

白银帝国观后感白银帝国观后感从片头三爷(郭富城)对着天底下空旷的戈壁自问“天地这么大,人这么小,该如何安身”到电影结束时天成元打开地底下的银窖救济灾民挖出书写着“仁义”的卷轴,“仁义”作为一条主题暗线一直埋藏在电影中,却一直被主体的电影叙事排除在外。

像《白银帝国》这样一部“史诗”电影,“仁义”这样用道德挂帅的主题不要行不行?当然可以,只要电影真正倾向于“白银”和“帝国”即可。

而“仁义”最终还是被从地底下生拉硬拽出来了。

除了像有人分析的那样像郭台铭这样的新富阶层为了中和人们的仇富心理这种潜在的文化逻辑之外,电影主创们的心理逻辑是:越是仁义这样崇高的道德字眼越能激发普通观众的情感,人们进入影院就是为了体验生活中无法体验的东西,更何况,对于西方观众来说,他们对于中国的伦理有多少了解呢?除了在某本介绍中国文化的概要上隐约读到的“仁义”二字。

于是究竟在观众心中激起的情感是粗浅还是深刻,儒家的仁爱伦理与斤斤计较的商业理性之间到底能不能调和这些问题全部弃置不顾了,就像有些商业电影无论有没有艺术性一定要冠之以“商业艺术片”一样。

导演选择以年度总结帐开始,把所有掌柜聚在一起,这方法有点借鉴教父开塲,但运用得很成功,自邱掌柜被罚开始一步步呈现出一个大商业机构的管理及运作模式。

如股份制,掌柜制等。

尤其是大算盘那一段,使人觉得新奇趣味十足。

虽然我不清楚当时记帐时否眞需要使如此大算盘,但如此安排颇具戏味。

同时逐步显出各人性格,如邱掌柜贪利,一爷仁慈,二爷鲁莽,三爷消怠,四爷懦弱,张铁林善用权术,戴掌柜精练能干。

开篇的一连串事件,把天成元那种落后不近人情的规章显露无遗,使人感到衰败的裂缝隐隐若现。

营造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

这精彩开局近年国产片中难得一见。

《白银帝国》宣称为“中国华尔街,再现晋商五百年传奇”但纵观全剧,除了感情戏著墨较重外,我认为还有一致命弱点使这套戏成不了眞正的传奇片。

这是对晋商经营技巧的描写过于片面。

白银帝国_精品文档

白银帝国_精品文档

白银帝国摘要:银本位制是金属本位货币制度的一种,是指以白银为本位货币单位的货币制度。

银本位制始盛于16世纪,19世纪末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使用白银作为货币的时间很长,自汉代已逐渐成为货币金属,金、元、明代确立了银两制度,白银已货币化,中国真正成为用银之国。

清宣统二年,清政府宣布实行银本位制,实际是银两和银元并行。

白银在中国古代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也被称为“白银帝国”。

在此文中,我将以清代为例,从银本位实施的背景,具体的制度政策措施以及制度的影响几方面进行来对中国的银本位制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银本位制度;银本位制度实施背景及影响;银元金代的银本位制大致属于银块本位制和银币本位制,“金代银锭”俨然已经成为金代货币的代名词。

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铸造了白银的“承安宝货”,这是汉武帝以后第一次出现的政府法定银铸币。

它的形制类似银锭,按重量从一两至十两,分为五种银币,一两承安宝货值铜钱二贯。

近年来黑龙江阿城一带曾出土这种银币,这也说明了金代的白银使用情况。

经过从金代开始数百年的发展,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颁行《币制条例》,正式采用银本位,以“元”为货币单位,重量为库平七钱二分,成色是90%,名为大清银币。

但市面上银元和银两仍然并用。

但是在此之前,清朝的本位制以及有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框架。

(一)银本位制度实施的背景1、银本位制度的完善发展。

银本位制度自金代初步确立后,经过元明两代数百年的发展,银本位制度有了较大完善和提升;2、商品经济的发展。

清代的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人口增多,货币需求量大。

清朝人口大增,乾隆时期已达三亿,相对使粮食作物的产量需要更加提升。

清朝采取开垦荒地、移民边区及推广新作物以提高生产量。

由於国内与国外的贸易提升,经济农业也相对发达。

手工业方面改工匠的徭役制为代税役制。

产业以纺织和瓷器业为重,棉织业超越丝织业,瓷器以珐琅画在瓷胎上,江西景德镇为瓷器中心。

④清朝商业发达,分成十大商帮。

《白银帝国》电影最新观后感范文5篇

《白银帝国》电影最新观后感范文5篇

《白银帝国》电影最新观后感范文5篇白银帝国是一部内含金融史的商业电影巨作,更是一篇鸿篇巨制的史诗。

它像红楼梦一样,从不一样的角度能够看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政治家看倒了清朝晚期的民不聊生,会心生感慨:国破家亡,皮之不存,毛焉能附同时也能从中学到驭人之术。

经济学家能在里面看到银行业的雏形——中国古代的票号业务,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

以下是我整理的观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白银帝国》观后感范文一以晋商为主角的《白银帝国》以“天成元票号”历尽动荡时局以及家族巨变为主轴,剧情在儿女私情的家族矛盾和金融运作的商业智谋之间穿梭发展,旁及八国联军入京和辛亥革命变天等时局动荡,剧情张力颇强,且具有史诗格局。

开篇即以广袤天地,康三爷背手微仰望天的明朗画面,奠定了动荡之中寻得安宁的基调:天地真大,人真小,人怎样自处。

影片虽然是叙说家族,却道出在国家危难时候,个人抛弃私人利益为国家奉献自我的高尚精神。

而在挽救家族危机时候,损人利己的不免发生,可是剧中主人公以“仁义”为行事的最高准则,宁愿选择对别人有利的做法,牺牲自我珍视的东西,使自我的良心得到保全。

其中尤以康三爷不惜将家藏地窖的白银承兑百姓手中废弃的清王朝钞票,并强调这样做才贴合“仁义”的祖训,于如今社会欺瞒投资者,拖欠工人工资的不良企业家构成巨大反差,也更加凸显出晋商最核心的价值观与精神信仰——即“诚信为本”,不论是“君子爱财取之以道”,还是“盗亦有道”,都要讲道义!这一弘扬晋商“商德”的主题,恰好与眼下对金融危机的反思不谋而合。

的确,应对金融危机,每一个迷失的团体与个体都在进行新的思考与探索,中国味十足的《白银帝国》则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为人们供给了答案。

于是,该片又多了一个新功效,该片甚至被称为“一本教你如何化解金融危机对人的威胁的‘教科书’”。

金融危机下的契约与道德“贪婪是好的”让华尔街陷入危机——那么,该部讲述“金融道德”的影片不仅仅向全世界诠释了晋商纵横中国500年的“商业霸主文化”,也向金融界传达了晋商自成体系的金融监管制度、经营哲学和商道伦理。

白银帝国康家原型_白银帝国观后感

白银帝国康家原型_白银帝国观后感

白银帝国康家原型_白银帝国观后感白银帝国观后感以晋商为主角的《白银帝国》以“天成元票号”历尽动荡时局以及家族巨变为主轴,剧情在儿女私情的家族矛盾和金融运作的商业智谋之间穿梭发展,旁及八国联军入京和辛亥革命变天等时局动荡,剧情张力颇强,且具有史诗格局。

开篇即以广袤天地,康三爷背手微仰望天的明朗画面,奠定了动荡之中寻得安宁的基调:天地真大,人真小,人怎么自处。

影片虽然是叙说家族,却道出在国家危难时候,个人抛弃私人利益为国家奉献自我的高尚精神。

而在挽救家族危机时候,损人利己的不免发生,但是剧中主人公以“仁义”为行事的最高准则,宁愿选择对别人有利的做法,牺牲自己珍视的东西,使自己的良心得到保全。

其中尤以康三爷不惜将家藏地窖的白银承兑百姓手中废弃的清王朝钞票,并强调这样做才符合“仁义”的祖训,于如今社会欺瞒投资者,拖欠工人工资的不良企业家形成巨大反差,也更加凸显出晋商最核心的价值观与精神信仰——即“诚信为本”,不论是“君子爱财取之以道”,还是“盗亦有道”,都要讲道义!这一弘扬晋商“商德”的主题,恰好与眼下对金融危机的反思不谋而合。

的确,面对金融危机,每一个迷失的集体与个体都在进行新的思考与探索,中国味十足的《白银帝国》则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为人们提供了答案。

于是,该片又多了一个新功效,该片甚至被称为“一本教你如何化解金融危机对人的威胁的‘教科书’”。

金融危机下的契约与道德“贪婪是好的”让华尔街陷入危机——那么,该部讲述“金融道德”的影片不仅向全世界诠释了晋商纵横中国500年的“商业霸主文化”,也向金融界传达了晋商自成体系的金融监管制度、经营哲学和商道伦理。

无论是商业制度还是商业道德,晋商都是全球商界的楷模。

我认为,尽管晋商的制度设计远不如现代商业社会的各种政策、法规以及不同层次的规章制度完善,但晋商却在“诚信仁义”的基础上,通过“号规”等内部制度和行会纪律对从业者进行有效的约束。

《白银帝国》作为一部影片,无法也不可能承担起拯救全球金融体系的重任,但是,这部电影至少可以作为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出一些问题,让我们时刻警醒自己。

《白银帝国》电影观后感范文

《白银帝国》电影观后感范文

《白银帝国》电影观后感范文白银帝国观后感1姚树华,恕我孤陋寡闻,第一次听说这个导演的名字,并且也是在今日才明白这是一名女导演。

一个包括了历史家族兴衰儿女情长父子恩怨人性和权势纷争的多元素故事,姚导演却平稳顺畅地讲完。

作为一个观众,我有很多话要说。

先讲命运。

我越来越觉得这个东西是个很难掌控的,尤其是在今年。

这部影片里让我有此感慨的是老四和老二的命运改变。

简单的说,两个男人,因为一个女人,一个疯了,一个瘫了.细细算来,前后可是一天的时间。

老四从此过上疯疯癫癫的后半生,成为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四弟。

老二的雄心壮志永远只能坐在摇椅上未酬了!如果真的要深究的话,这几个人的命运实则由一个妓女引起,哼谁说婊子无情!?但要根究的话,实质最终祸根是是三少爷的那句话“是我们的规矩泯没人性”。

可是我又会想,对于晋商而言,如果没有传承这些矛盾为一体的规矩,不明白晋商会不会有着许多年来的荣耀?瞬息万变的命运!其实很想明白老二有没有怨恨过他的四弟。

“你要活着”,这才是一切感情的支撑。

这是我看完这部影片后关于感情最高的觉悟。

纵使咫尺天涯的感情让人痛不欲生,但只要你让我明白你还活着,那我也就不至于绝望至死,因为我明白你还活着,无论在天涯还是在海角,只要你还活着,我就能够让绝处逢生,能够去找你,因为我越来越信奉“怀念不如相见”远远胜过“相见不如怀念”,因为后者让我怀疑对感情的诚意度,令我痛恨,是假惺惺的伪君子的托词。

前者说的“是触摸到的身体才是真正的感情渴求,当然,不仅仅包括性!郝蕾淡淡的三次答道“好”,比所有的山盟海誓更有分量。

“你要活着”“好”。

这浅浅淡淡的五个字不知会挽救多少个杨过的命。

康三少和杜筠青有生之年会否重逢,对于观众而言已经不那么重要了,这五个字已经足够了!关于劣根性,我要说的是邱掌柜。

最初的放高利贷,我愿没将此当回事,以为这只是一个自我掌控欲望的古老话题,也原本以为邱掌柜的戏份到此结束,没想到他居然贯穿始终,在他身上还有那么跌宕起伏的戏剧。

影视鉴赏之白银帝国

影视鉴赏之白银帝国

观《白银帝国》有感摘要:电影《白银帝国》改编自山西作家成一的长篇小说《白银谷》,讲述了清朝末年晋商望族发生的利益纷争和感情纠葛。

电影概况:在19和20世纪更迭时的山西,“天成元”票号巨贾康老爷膝下有四个子嗣。

当一件绑架案把家族成员陆续击垮后,以酒色自残的三爷必须担负起家族金融帝国的重任。

专权的康老爷试图以自己为榜样把儿子打造成金融大亨,并努力地向他的继承者传授“驭人之术”。

但理想主义的三爷却对父亲的权术手腕和商业道德充满了质疑。

更糟糕的是三爷对他已被父亲抢走的初恋情人,现在的后母仍无法忘情。

他们之间的关系因此愈发复杂。

在追随父亲的脚步和找寻真正的自我之间,三爷必须做出选择。

贪婪、欺诈和妒恨在八国联军入侵、由银本位改为纸钞的金融变革和早期民主革命的喧嚣中涌动……本部电影我选择了从以前下几个方面阐述:故事情节有褒有贬本来很好的一对父子,因为爱情而越来越生疏,而老三也越来越消沉,但故事中因为康家家难不断,先是康老二要去天津救人,骑马摔成残废,天津掌柜因为此事上吊自杀而银号遭到挤兑,老四获知媳妇被杀而疯癫……这些都只是一个激发老三也就是郭富城饰演的康三承担大业。

这就为什么老三能够继承家业,并为以后的一切做了铺垫。

这种故事的表现虽然有点过于做作,但让人产生怀疑的同时,又不得不相信这样的事件其实也有的,但总的这种故事情节演绎过于简短,使得这部片子或多或少有点牵强。

但后面伴随清政府的衰落,而出现的危机这个故事情节是值得肯定的,影片为这个白银帝国的覆灭做了善意的开脱,但真实情况远非这么体面的。

从这一点上说,《白银帝国》如果能引发一些关于这段历史的思考和讨论,倒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而且创作者在这部影片中所体现出来的认真和诚意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白银帝国》有着一个极其惊艳的开头。

但是影片自郝蕾出现之后,导演姚树华作为一个女性导演在大历史题材上把握力度不当的缺陷便开始体现。

虽然郝蕾所扮演的杜筠清出现之后,女性导演那难以压抑的柔情便让《白银帝国》在开篇时所营造出的厚重逐渐变轻。

《白银帝国》 没有动作戏的古典史诗

《白银帝国》  没有动作戏的古典史诗

《白银帝国》没有动作戏的古典史诗
赵欣
【期刊名称】《电影世界》
【年(卷),期】2009(000)008
【摘要】原定于7月30日上映的《白银帝国》因故推迟到了8月21日,虽然避开了竞争激烈的7月底市场,却不巧与同日上映的《气喘吁吁》撞车。

相对葛优领军的黑色喜剧片,以"中国第一部古装商战片"为宣传旗号,描述一代晋商传奇的《白银帝国》也可谓来势汹汹。

【总页数】2页(P26-27)
【作者】赵欣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创世神话创世史诗丰富与汉族没有发现创世神话创世史诗的原因——盘古神话来源问题研究之八 [J], 覃乃昌
2.史诗之谜与族群记忆 --汉民族没有史诗的深层原因探析 [J], 彭恒礼;杨树喆
3.帝国的黄昏,边缘的史诗
——评《帝国的暮光:蒙古帝国治下的东北亚》 [J], 金柄珉
4.外国白银与明帝国的崩溃——关于明末外国白银的输入及其作用的重新检讨 [J],
倪来恩;夏维中
5.幸亏没有只剩下钱——向《白银帝国》致敬! [J], 杨小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见【德】贡德·弗兰克著,刘北成译: 《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第151页。
(岭南的)农民不种棉花而种植甘蔗,用加工制成 的蔗糖换取华中和华北的棉花。大部分棉花经过纺 织加工再出口到南洋。这样,由于对棉纺织品的需 求不断增长,就推动了甘蔗逐渐取代水稻(占用原 有的水田,而种植棉花则需要开垦其他类型的土 地)……没有导致(也不需要)另外开垦土地来种植 供市场销售的甘蔗,这样就缩减了珠江三角洲及邻 近地区的水稻产量,从而增加了市场对稻米的需求。 对丝绸的需求增加时,也会出现类似的水稻田被非 食品类经济作物挤占的情况。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4分)
1.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 2.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 3.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
国的轻视。
材料二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 “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 (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 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 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 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张兰星:《切支丹时代欧洲人从日本运 出白银分析》,《世界历史》2011年总第 207期,第83—84页。
(1)根据材料三、四、五,并结合所学 知识,分析白银流入中国的方式及其原因。
1.方式:中外贸易。
2.原因:
(1)中国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庞大的 常备军,强固的自然经济和发达的手工业, 相对于前工业化时代的欧洲军事力量和产 业实力仍具有一定优势。
材料四 1586年,有人自马尼拉写信向西 班牙国内报告:“此处有大量白银及银货 交换中国物品,此项银及银货……大部分, 均由华人运回中国。”另一个人甚至说: “中国皇帝能够用从秘鲁运来的银条建一 座宫殿。”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 易》;参见【英】威廉·S·阿特维尔:《国 际白银的流动与中国经济》(1530— 1650)。
——参见【德】贡德·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 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央编译出 版社2013年版,第151页。
材料八 万历时(1572—1620年),“富室之 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新安大贾,鱼盐为业, 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 山西平阳、泽州、潞州等府,“豪商大贾甲天下, 非数十万不称富”。他们……经营大宗商品交易 和长途贩运,并介入生产领域,支配手工业者的 生产活动,还经营典当等金融行业,谋取高额利 润。
材料五 史学家查理斯·麦克法伦认为:“自长 崎开埠后(1571年),葡萄牙每年从日本运 出的金银铜达300吨……如果葡萄牙人将这些 金银财宝都运回澳门,澳门可能成为另一个 所罗门宝藏”。美国学者吉查德·冯·格拉赫恩 估算:1550—1645年,每年输入中国的日 本白银和美洲白银有50—100吨,流入中国 岭南的最多。
3.商帮兴起、城镇繁荣,江南、岭南一些地 区出现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新型经营结构。
(三)17世纪中叶的银货危机
材料九 在1621年到1630年的10年里,运到 马尼拉的白银总量从900万比索(23吨)下 降到700万比索(18吨),在1641—1650 年的10年间又降到400万比索。(明朝末年) 跨太平洋而来的白银每年减少了13吨(从23 吨减少到10吨),从日本进口的白银在17世 纪40年代前半期减少到105吨,在1643年, 即明朝结束的前一年甚至减少到70吨。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 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 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 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 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 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明代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 影响。(8分)
1.原因:敌对势力消亡;海禁政策影响沿 海百姓生计;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
2.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 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 内流,促成制度变革。
(一)中国:全球白银的终极“秘窖” 材料三 16世纪全球的白银流通路线
(2)欧洲市场对中国商品需求旺盛。
(二)白银内流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六
自大江以南,强半用银。即北地,惟民间贸易, 而官帑出纳仍用银。则钱之所行无几耳。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47“钱法议”
材料七 白银流向中国(作为出口的回 报)。……到1600年,这种贸易造成每年大约 有20万公斤的白银流入从宁波到广州的华南和 东南沿海地区。对丝绸的旺盛需求引发土地使 用方式的重大变化……(另外)到1700年大约 一半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低处种植桑树、棉 花、甘蔗和水稻,高处种植玉米和红薯)。
——【德】贡德·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 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 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第224页。
武汉三中历史专题复习课
——世界市场中的中国(16至18世纪)
授课教师:朱宝骏
(2012·海南单科·T2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 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 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 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 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 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 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郭成康、王天有、成崇德主编:《中国历史》 (元明清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 157页。
(2)根据材料六、七、八,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白银大量内流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影 响。
1.推动中国经济和赋税制度货币化,并进一 步白银化。
2.促进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进一步商品化, 并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长途贸易兴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