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知菌亚门txt

合集下载

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

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

四、分类: 分类: 1、Saccardo分类体系 、 分类体系 人为分类系统,某些分类基础特征不稳定, 人为分类系统,某些分类基础特征不稳定,随寄主发育阶段环 境条件而发生变化。 境条件而发生变化。
Phyllosticta和Phoma,Macrophoma, Fusarium 和 , 存在问题: 存在问题:忽视了产孢方式和特点 过分强调分生孢子的分隔、颜色、 过分强调分生孢子的分隔、颜色、孢子梗和无性子实体特征
II 芽生型(blastic) 芽生型( ) 1 全壁芽生式(holoblastic) 全壁芽生式( ) (1)产孢细胞不断增长或膨大 ) 全壁芽生环痕式( 全壁芽生环痕式( holoblastic -annelidic,hb-ann) , ) 全壁芽生合轴式( 全壁芽生合轴式( holoblastic -sympodial,hb-sy ) , (2)产孢细胞长度固定不变 ) 全壁芽生葡萄孢式( 全壁芽生葡萄孢式( holoblastic -botryose,hb-botr) , ) 全壁芽生链生式( 全壁芽生链生式(holoblastic -catenate,缩写 ,缩写hb-cat) ) 全壁芽生单生式( 全壁芽生单生式(holoblastic -solitary,缩写 ,缩写hb-sol) )
二、半知菌习性
广泛分布 大多腐生 寄 生 引起动、植物及人类疾病
(植物病原真菌有一半左右属于半知菌)
大多陆生,也有生活在海洋和淡水中
害虫生防菌:白僵菌、炭疽菌 重寄生菌(寄生植物病原真菌的真菌):白粉 寄生孢、锈寄生孢、木霉菌
三、形态特征 1、营养体 :厚垣孢子、菌核 、 厚垣孢子、 2、准性生殖 、 3、无性生殖 、 产生分生孢子
4、载孢体 、 分生孢子着生在 分生孢子梗 孢梗束 分生孢子座 分生孢子盘 分生孢子器

半知菌亚门(Deutero mycotina)

半知菌亚门(Deutero mycotina)
化很大,卵圆形。
(2) 丝孢目(Hyphomycetales)
• 链格孢属(Alternaria): • 分生孢子梗深色,顶端单生或串生分生孢子。 • 分生孢子多胞,具纵、横隔膜成砖格状,孢子长圆形或棒
形,顶端尖细,串生。
• 很多是常见的腐生菌。 • 如香石竹叶斑病、圆柏叶枯病菌等。 • 尾孢属(Cercospora): • 分生孢子梗黑褐色,不分枝,顶端着生分生孢子。 • 分生孢子线形,多胞,有多个横隔膜。 • 如樱花褐斑病、丁香褐斑病、桂花叶斑病、杜鹃叶斑病菌
(1) 菌丝分枝 基部隘缩 (2) 菌核(3) 菌核 组织的细胞
• 2.小核菌属:
(1) 菌核 (2) 菌核部分 切面
(2) 丝孢目
(Hyphomycetales)
• 菌丝体发达, 呈疏松棉絮状, 有色或无色。 • 分生孢子直接从菌丝上或分生孢子梗上产生,分
生孢子梗散生或簇生,不分枝或上部分枝。
• 分生孢子与分生孢子梗无色或有色。 • 粉孢属(Oidium ): • 菌丝表面生。 • 分生孢子,单胞,椭圆形,串生。 • 分生孢子梗丛生与菌丝区别不显著。 • 如瓜叶菊白粉病、月季白粉病菌等。
椭圆形,稍弯曲。
• 如葡萄黑痘病、柑橘疮痂病菌等。 • 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 • 分生孢子盘有刚毛,孢子单胞,无色,圆形或圆柱状。 • 如兰花、梅花、茉莉花、米兰、山茶、樟树炭疽病菌等。
(4) 黑盘孢目(Melanconiales)
• 盘圆孢属(Gloeosporium ): • 分生孢子盘无刚毛,孢子单胞,无色,圆形或圆柱状。 • 如橡皮树、仙人掌炭疽病菌等。 • 射线孢属(Actinonema): • 分生孢子盘埋于角质层下,盘下有放射状分枝的菌丝。 • 分生孢子长卵圆形,无色,双细胞,分隔处缢缩。 • 如月季黑斑病菌等。 • 盘多毛孢属(Pestalotia ): • 分生孢子多胞,两端细胞无色,中部细胞褐色,顶端有

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

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
3.镰刀形及小型分 生孢子
痂圆孢属(Sphaceloma)
分生孢子盘半埋于 寄主组织内,分生 孢子较小,单胞, 无色,椭圆形,稍 弯曲。 如葡萄黑痘病、柑 橘疮痂病菌等。
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
分生袍子盘生于寄主 表皮下,有时生有褐 色、具分隔的刚毛; 分生孢子梗无色至褐 色,内壁芽生瓶梗式 产孢;分生孢子无色, 单胞,长椭圆形或新 月形,萌发后芽管顶 端常产生附着胞。
链格孢属(Alternaria)
分生孢子梗深色,顶端 单生或串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多胞,具纵、 横隔膜成砖格状,孢子 长圆形或棒形,顶端尖 细,串生。 很多是常见的腐生菌。 如香石竹叶斑病、圆柏 叶枯病菌等。
尾孢属(Cercospora)
分生孢子梗黑褐 色,不分枝,顶 端着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线形, 多胞,有多个横 隔膜。 如樱花褐斑病、 丁香褐斑病、桂 花叶斑病、杜鹃 叶菌丝表面生。 分生孢子,单胞, 椭圆形,串生。 分生孢子梗丛生与 菌丝区别不显著。 如瓜叶菊白粉病、 月季白粉病菌等。
葡萄孢属(Botrytis)
分生孢子梗细长,分 枝略垂直,对生或不 规则。 分生孢子圆形或椭圆 形,聚生于分枝顶端 成葡萄穗状。 如菊花、牡丹、芍药、 四季海棠、仙客来灰 霉病菌等。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
分生孢子盘与分生孢子器
丝核菌属(Rhizoctonia)
菌丝细胞短而粗, 褐色,分枝多呈直 角,在分枝处较细 缢,并有一隔膜。 菌核表面及内部褐 色至黑色,形状多 样,生于寄主表面, 常有菌丝相连。 引起多种植物猝倒 病、立枯病。
小菌核属(Solerotium )
产生较有规则的 圆形或扁圆形菌 核,表面褐色至 黑色,内部白色, 菌核之间无菌丝 相连。 引起兰花等多种 花木白绢病。

步非烟作品全集 24部

步非烟作品全集 24部

:┌─《步非烟作品全集24部》(TXT)作者:步非烟├─《沧月作品全集10部》全(TXT)作者:苍月├─《曹若冰武侠小说全集31部》全(TXT)作者:曹若冰├─《陈青云小说大合集34部》全(TXT)作者:陈青云├─《丹云武侠合集16部》全(TXT)作者:丹云├─《东方白武侠合集3部》全(TXT)作者:东方白├─《东方英作品集12部》全(TXT)作者:东方英├─《东方玉全集51部》全(TXT)作者:东方玉├─《独孤红武侠全集49部》全(TXT)作者:独孤红├─《独孤红武侠全集补充7本》全(TXT)作者:独孤红├─《高庸武侠小说全集15部》全(TXT)作者:高庸├─《公孙梦武侠小说全集14本》全(TXT)作者:公孙梦├─《公孙千羽武侠小说集29部》全(TXT) 作者:公孙千羽├─《古龙全集76部》全(TXT)作者:古龙├─《鬼谷子武侠全集9部》全(TXT)作者:鬼谷子├─《还珠楼主全集37部》全(TXT)作者:还珠楼主├─《黄易作品集39部》全(TXT)作者:黄易├─《黄鹰武侠小说合集32部》全(TXT)作者:黄鹰├─《江和武侠作品集15部》全(TXT)作者:江和├─《金庸全集(含三联版15部、旧版10部、新修版3部)》全(TXT)作者:金庸├─《金庸小说全集14部》全(TXT)作者:金庸├─《今古传奇-武侠版2007合集》全(TXT)作者:多人├─《荆非武侠推理系列4部》全(TXT)作者:荆非├─《九把刀作品集28部》全(TXT)作者:九把刀├─《兰立武侠作品集》全(TXT)作者:兰立├─《雷笙旺香艳武侠系列4部》全(TXT)作者:雷笙旺├─《李凉武侠全集46本》全(TXT)作者:李凉├─《李凉小说大合集30部》全(TXT)作者:李凉├─《李莫野武侠全集7部》全(TXT)作者:李莫野├─《丽端作品集16部》全(TXT)作者:丽端├─《梁羽生全集39部》全(TXT)作者:梁羽生├─《令狐庸武侠全集6部》全(TXT)作者:令狐庸├─《刘定坚武侠全集3部》全(TXT)作者:刘定坚├─《柳残阳小说大合集57部》全(TXT)作者:柳残阳├─《龙人作品集21部》全(TXT)作者:龙人├─《马荣成武侠全集11部》全(TXT)作者:马荣成├─《莫仁作品全集7部》全(TXT)作者:莫仁├─《墨竹系列5部》全(TXT)作者:墨竹├─《慕容美武侠全集23部》全(TXT)作者:慕容美├─《倪匡全集292部》全(TXT)作者:倪匡├─《奇儒武侠全集14部》全(TXT)作者:奇儒├─《祁钰武侠全集10部》全(TXT)作者:祁钰├─《秦红武侠全集13部》全(CHM)作者:秦红├─《秋梦痕武侠小说全集39部》全(TXT)作者:秋梦痕├─《上官鼎小说大合集35部》全(TXT)作者:上官鼎├─《盛颜作品集5部》全(TXT)作者:盛颜├─《时未寒作品集20部》全(TXT)作者:时未寒├─《司马玹武侠全集11部》全(TXT)作者:司马玹├─《司马紫烟武侠全集75部》全(TXT)作者:司马紫烟├─《司马翎武侠全集39部》全(TXT)作者:司马翎├─《温瑞安小说大合集73部》全(TXT)作者:温瑞安├─《卧龙生全集53部》全(TXT)作者:卧龙生├─《无极武侠作品集27部》全(TXT)作者:无极├─《武林樵子武侠小说合集27部》全(TXT)作者:武林樵子├─《戊戟武侠全集11部》全(TXT)作者:戊戟├─《萧拂武侠小说11部》全(TXT)作者:萧拂├─《萧逸全集31部》全(TXT)作者:萧逸├─《小椴全集18部》全(TXT)作者:小椴├─《谢天武侠全集8部》全(TXT)作者:谢天├─《玄霜武侠合集8部》全(TX)作者:玄霜├─《颜斗艳情武侠小说集6部》全(TXT)作者:颜斗├─《忆文武侠全集37部》全(TXT)作者:忆文├─《岳凡作品全集11部》全(TXT)作者:岳凡├─《云中岳作品全集70部》全(TXT)作者:云中岳├─《周郎武侠小说全集23部》全(TXT)作者:周郎├─《诸葛青云武侠小说合集34部》全(TXT)作者:诸葛青云├─《佚名武侠全集37部》全(TXT)作者:佚名】└─《荻宜武侠作品集6本》全(TXT)作者:荻宜。

常见的茶树病虫害防治技术汇总

常见的茶树病虫害防治技术汇总
5×10-5稀释液喷施,每亩(667平方米)也可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2.5千克撒再
1次即可。(1)选择优良品
(一般暗色叶

2)选新地栽茶:新栽茶树园要以生物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合肥为主,在开沟施肥的同时,
5%肯邦线尊生物杀线剂5~10千克,彻底消灭线虫病,为以后减轻线虫病为害打好基
3)对老茶园要彻底清理茶园,追施有机无机复混肥,增加土壤中的生物菌,为减轻病害
70%甲基托
1000-1500倍液或多菌灵1000倍液等进行喷施;每年11月-12月用0.3-0.5波美度的石
茎部病害和根部病害三大类。叶部病害:茶树
茶饼病是我国西南茶区和华南茶区的高山茶园中的重要病害。茶云纹叶枯病、茶炭疽
安徽、贵州等省的高山茶区发生较
茎部病害:茶树茎部病害种类很多,但通常于老茶园中发生,主要的种类有茶膏药病、
富阳市茶树病虫害以虫害居多,如食叶类害虫(茶毛虫、茶尺蠖、茶丽纹象甲等)、吸
;病害发生相对较少,较常见的以茶炭疽病为主。
随着气温的升高,各种病虫害也渐入相应的高峰期而为害茶树。为避免茶农盲目用
生产中应积极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在了解病虫生活习
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从而达到经济、无公害化的病虫害防
1000倍天达2116喷雾,可防茶饼病、炭疽病、茶毛虫、叶蝉、蚜虫等病虫害。
月中旬20%三唑酮2000倍加70%代森锰锌600倍加2.5%高效氯氟氰菊脂1000倍加2%阿
3000倍,可防茶叶部病害,叶蝉、蚜虫、茶橙锈螨等虫害。
月中旬37.5%冠菌乐1000倍加25%灭幼脲1500倍喷雾。
月中旬波美3-5度石硫合剂喷雾。 茶树主要芽叶病害有茶饼病、茶白星病等。前两种
7—14天潜育引起发病,产生新病斑,

植物病理学 07半知菌亚门

植物病理学  07半知菌亚门

(3)分类系统演变
①传统分类系统
在真菌传统的三纲一类分类系统中,半知菌的传 统分类主要采用萨卡多(Saccardo)分类系统。该系 统完全以成熟孢子和子实体形态学为基础、从实用 观点出发而建立的人为分类系统,没有考虑分生孢 子系统发育过程的特点。分生孢子常因生长基质和 环境条件的波动而发生变化,使分类工作无所适从, 应用存在局限性。但该系统仍是现代半知菌分类学 的重要基础,至今仍被普遍采用。
③现代分类系统
随着生物8界学说提出,真菌在生物中的地位和分类也 发生了变化。1995年出版的第八版《真菌字典》中,取 消原半知菌分类单元,将有性阶段不清楚的归为有丝分 裂孢子真菌(mitosporic fungi)。
有丝分裂孢子真菌分为三纲:丝孢纲、无孢纲、腔孢 纲。
提出了用编码的方式描述有丝分裂真菌的新方法。首 先建立9种载孢体类型,再根据类似Saccardo的孢子类 型将孢子分为A、B、C、D、E、F、G七种类型,然后 把载孢体、孢子类型和产孢方式用阿拉伯数字编码,依 次对各属特征以编码的方式给予描述。此法简便,并为 应用计算机分类提供条件,正在为人们所接受。
(4)Ainsworth分类系统
Ainsworth(1973) 分类系统是在萨卡度 (saccardo)传统分类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该系统虽然也以形态学为基础,但更加注重真 菌的产孢方式。是目前普遍采用的分类系统, 本书也采用该系统。
依据无性子实体形态特征和分生孢子个体 发育特点(即载孢体的类型、分生孢子的形态、 分生孢子形成方式和产孢细胞的特征),将半 知菌亚门分芽孢纲、丝孢纲、腔孢纲3个纲,8 目,12科,1880属,约26000余种。
(2)分类依据
半知菌的分类不仅要便于它的鉴定与利用,还 要尽可能反映半知菌各群体内部个体间的系统发育 关系。目前半知菌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半知菌亚门真菌概述

半知菌亚门真菌概述
分生孢子的形态变化很大,可分为单 胞、双胞、多胞,砖隔状、线状、螺 旋 状 和 星 状 等 7 种 类 型 ( 图 2—120 ) 。
半知菌的分生孢子梗束
分生孢子梗束(synnema)是一束基部排 列较紧密、顶部分散的分生孢子梗, 顶端或侧面产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座(sporodochium )是由许多 聚集成垫状的、很短的分生孢子梗形 成,顶端产生分生孢子。
芽殖型分生孢子
芽殖型分生孢子是产孢细胞以芽殖的方式产生的。产孢细胞产生分生孢子时,产孢细胞的 某个部位向外突起并生长膨大,形成分生孢子。
芽殖型分生孢子可分为外生芽殖型(holoblastic)和内生芽殖(enteroblastic) 两种类型, 划分的依据与菌丝型的相同,也是产孢细胞的细胞壁是否参与孢子细胞壁的形成。
半知菌分类的主要依据
半知菌的分类不仅要便于它的鉴定与利用,还要尽可能反映半知菌各群体内部个体间的 系统发育关系。一般而言,目前半知菌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1.载孢体的类型,即分生孢子产生在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器内或着生在散生、束 生的分生孢梗束或分生孢子座上; 2.分生孢子的形态、颜色和分隔情况;分生孢子形成方式和产孢细胞(产孢梗)的特 征等。
半知菌分类的主要依据
半知菌的分类目前有两大分类系统: 1.传统分类主要采用萨卡度(Saccardo)分类系统 2.现代分类主要采用安斯沃斯(Ainsworth)分类系统
萨卡度(saccardo)分类系统
半知菌的传统分类是采用萨卡度(saccardo)的分类系统。 该系统的特点以形态学为基础,将形态相似的半知菌或担子菌时,有时同时注明两个阶段的学名。如叙述引起小麦赤霉病 的病原菌时,同时注明它的有性阶段的学名是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 )和分生孢 子阶段的学名是禾本科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 )。

半知菌亚门真菌—无孢菌

半知菌亚门真菌—无孢菌
丝核菌属所致病害(立枯病) 菌丝褐色,常呈直角分枝,分枝处有缢缩。
《病虫害识(别一与)防无治技孢术菌》
小核菌属 1 菌核 2 菌核部分切面
丝核菌属所不致病产害生(无立枯性病孢)子,只有菌丝体,有时形成菌核。
一、植物病原真菌-半知菌亚门 菌丝褐色,常呈直角分枝,分枝处有缢缩。 丝核菌属所致病害(立枯病)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一、植物病原真菌-半知菌亚门 菌核圆形或不规则形,初呈白色,老熟后呈褐色或黑色,组织坚硬,内部浅色。 菌丝褐色,常呈直角分枝,分枝处有缢缩。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学资源库 一、植物病原真菌-半知菌亚门 菌核圆形或不规则形,初呈白色,老熟后呈褐色或黑色,组织坚硬,内部浅色。 菌核圆形或不规则形,初呈白色,老熟后呈褐色或黑色,组织坚硬,内部浅色。 丝核菌属所致病害(水稻纹枯病) 菌核圆形或不规则形,初呈白色,老熟后呈褐色或黑色,组织坚硬,内部浅色。 菌核褐色或黑色,表面粗糙,形状不一,菌核间有菌丝相连。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一、植物病原真菌-半知菌亚门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一、植物病原真菌-半知菌亚门 一、植物病原真菌-半知菌亚门 菌核圆形或不规则形,初呈白色,老熟后呈褐色或黑色,组织坚硬,内部浅色。 菌核褐色或黑色,表面粗糙,形状不一,菌核间有菌丝相连。
丝核菌属所致病害(立枯病)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一、植物病原真菌-半知菌亚门 (一)无孢菌
丝核菌属所致病害(水稻纹枯病)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菌核褐色或黑色,表面粗糙,形状不一,菌核间有菌丝相连。
一、植物病原真菌-半知菌亚门 菌核褐色或黑色,表面粗糙,形状不一,菌核间有菌丝相连。
小核菌属 1 菌核
菌丝褐色,常呈直角分枝,分枝处有缢缩。

半知菌

半知菌

20. 镰孢属(Fusarium)
• 瘤痤孢目 • 大型分生孢子多细胞, 镰刀型; • 小型分生孢子单细
21.绿核菌属(Ustilaginoidea)
• 瘤痤孢目 • 分生孢子座形成于寄主子房 内,上密生分生孢子; • 分生孢子梗细小;分生孢子 单生,单胞,表面有疣状突 起,橄榄绿色。 • 稻曲病 U.oryza。
马铃薯银斑病(Silver schorf) (Helminthosporium solani)
13.内脐蠕孢属(Drechslera)
• 分生孢子梗粗壮。
• - 芽殖型,圆筒状,多细 胞,深褐色; • - 脐点凹陷于基细胞内.
• 大 麦 条 斑 病 ( D.graminea)
和大麦网斑病(D.teres)。
但一个共同孔口;
• 分生孢子香蕉形。 • 苹果、梨树皮腐烂病 (C.carphosperma)
34. 壳二孢属(Ascochyta)
• 分生孢子卵圆形至圆筒
形,双细胞,无色。 • 高粱粗斑病 (A.sorghi)
35. 色二孢属(Diplodia)
• 分生孢子器散生或集生;
• 分生孢子初时单细胞, 无色,椭圆形或卯圆形, 成熟后转变为双细胞, 深褐色至黑色。
上面着生分生孢
子梗和分生孢子 的产孢机构。
半知菌的分生孢子器
分生孢子器(pycnidium) 由菌组织构成的一般有固定 孔口的产生内生分生孢子的 器官。
分生孢子器可生在基质的表
面、部分或整个埋生在基质 或子座内。
丝孢纲常见菌属介绍
1. 丛梗孢属(Monilia)
• 丛梗孢目.分生孢子梗二叉 状或不规则分枝,无色;
二 、腔孢纲 - 常见菌属介绍
腔孢纲:分生孢子产生在分生孢子盘或分生孢子器 内。 分类:黑盘孢目和球壳孢目 除了芽孢纲真菌外,许多丝孢纲真菌和腔孢纲真 菌可以寄生植物,其中有些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

精品课件:第八章半知菌亚门PPT课件

精品课件:第八章半知菌亚门PPT课件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究半知菌亚门的系统发育关系,利用分子生
物学技术手段揭示其进化历程和演化规律。
02
半知菌亚门应用研究
半知菌亚门种类繁多,其中一些具有工业、农业、医学等方面的应用价
值,未来可以加强对其应用价值的挖掘和研究。
03
半知菌亚门抗药性研究
随着抗真菌药物的广泛应用,部分半知菌亚门种类产生了抗药性,未来
青霉属
青霉属的菌落通常呈现出灰绿色 或灰蓝色的色调,有时也会呈现
出其他颜色。
青霉属的菌丝具有分隔,呈现出 有横隔的管状或不规则形状的结
构。
青霉属的繁殖方式也是通过分生 孢子进行无性繁殖,这些分生孢 子可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形成新
的菌丝。
酵母属
酵母属是一类单细胞真菌,通常呈现出球形或椭圆形的形态。
酵母属的细胞壁较厚,可抵抗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细胞内含有大量的贮藏物质。
详细描述
形态学鉴定依赖于对真菌子实体、菌丝、孢子等形态特征的观察,通过显微镜等 技术手段对特征进行测量、描述和比较,以确定真菌的种类。这种方法需要丰富 的形态学知识和经验,且对于一些形态相似或近缘的真菌容易产生误判。
分子生物学鉴定
总结词
分子生物学鉴定是通过分析真菌的基因组DNA序列信息来鉴定和分类真菌的方法。
详细描述
分子生物学鉴定基于对真菌基因组DNA的PCR扩增、测序和比对,通过分析DNA序列的差异来鉴定真菌的种类。 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准确性,尤其对于一些形态相似或近缘的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能够提供更可靠的分 类依据。
生化鉴定
总结词
生化鉴定是通过分析真菌的代谢产物、酶活性等生化特征来 鉴定和分类真菌的方法。
酵母属的繁殖方式是通过出芽进行无性繁殖,新芽脱离母细胞后形成新的个体。

半知菌亚门真菌

半知菌亚门真菌

半知菌分类与命名的交叉问题
例如稻瘟病菌,长期来已习惯使用它的无性阶段学名稻 梨孢(Pyricularia oryzae),如使用有性阶段的正式学 名Magnaporthe grisea,反而令人感到生疏。
在叙述一种子囊菌或担子菌时,有时同时注明两个阶段 的学名。如叙述引起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时,同时注明 它的有性阶段的学名是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 ) 和分生孢子阶段的学名是禾本科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 )。
半知菌亚门真菌概述
半知菌的营养体大多为发达的有隔菌丝体,少数为单细 胞的(酵母类),菌丝体可以形成子座、菌核等结构,也 可以形成分化程度不同的分生孢子梗,梗上产生分生孢 子。
半知菌的载孢体类型: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束、分 生孢子座、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器等。
半知菌的分生孢子
半知菌的无性繁殖大多十分发达、 以芽殖、断裂及裂殖的方式产生 分生孢子。
芽殖型分生孢子的产孢方式
(1)合轴式 产孢梗(细胞)以合轴方式分枝产生孢 子,多为外生芽殖型。分生孢子形成后,产孢梗 在孢子基部侧面分枝并向前延伸,顶端形成新的 孢子,并依此多次重复分枝和产生孢子,孢子梗 顶部呈曲膝状。
芽殖型分生孢子的产孢方式
(2)环痕式 是外生芽殖型孢子的—种产孢方式。 产孢梗顶端的分生孢子形成后,产孢点以内部层 出的方式向上延长一次,顶端又产生孢子,结果 在分生孢子梗顶部留下一个个的环痕。
第六节 半知菌亚门真菌 (一)
Deuteromycotina
半知菌亚门真菌概述
严格地说,半知菌只包括未见有性阶段的子囊菌和担子 菌,但事实上,习惯上往往将一些无性阶段发达而且具 有经济意义,有性阶段少见或不重要的子囊菌和担子菌 放在半知菌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顶部孔口长出,产孢过程中产孢梗(细胞)长度基本不变,其产孢细胞称为产孢瓶体,形成的孢子称为瓶梗孢子。所产生的孢子均为内生芽殖型或内壁芽生式。瓶梗孢子有的也可以串生,但这种孢子链是基生串孢型(向基序列)的,孢子链顶部的孢子最先产生,基部的孢子最后产生。
以有隔菌丝繁殖,除厚垣孢子外,不产生其他分生孢子,有些菌丝可形成菌核。腐生或寄生,引起植物组织坏死、腐烂等。
根据菌核形态、结构及与菌丝有无联系等特征,分为不同属,重要属有:
1.丝核菌属(Rhizoctonia)
菌核之间菌丝相连,褐色或黑色,表面粗糙,外表和内部的颜色相似,组织疏松;菌丝多为直角分枝,褐色,在分枝处有缢缩。
根据孢子细胞壁的来源又可分全壁体生式(holothallic)和内壁体生式(enterothallic)。
全壁(或外生)体生式:菌丝细胞整个地转化为孢子,产孢菌丝的细胞壁形成了孢子的壁。有两种方式:
②芽生式(blastic):又称芽殖型,分生孢子是产孢细胞以芽殖的方式产生的,是由产孢细胞部分发育而来的。
③现代分类系统
随着生物8界学说提出,真菌在生物中的地位和分类也发生了变化。1995年出版的第八版《真菌字典》中,取消原半知菌分类单元,将有性阶段不清楚的归为有丝分裂孢子真菌(mitosporic fungi)。
有丝分裂孢子真菌分为三纲:丝孢纲、无孢纲、腔孢纲。
提出了用编码的方式描述有丝分裂真菌的新方法。首先建立9种载孢体类型,再根据类似Saccardo的孢子类型将孢子分为A、B、C、D、E、F、G七种类型,然后把载孢体、孢子类型和产孢方式用阿拉伯数字编码,依次对各属特征以编码的方式给予描述。此法简便,并为应用计算机分类提供条件,正在为人们所接受。
●分生孢子梗无色,顶端细胞膨大成球形,上面有许多小梗;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着生小梗上聚集成葡萄穗状。
●灰葡萄孢(B. cinerea)引起多种植物灰霉病。
4.柱隔孢属(Ramularia )
●分生孢子梗无色,短小不分枝,以合轴式产生外生芽殖型分生孢子,产孢梗顶端曲膝状;分生孢子双细胞,串生,圆柱形,两端钝圆。
●梨黑星孢(F.pyrinum)引起梨黑星病。以及苹果等。
13.内脐蠕孢属 (Drechslera)
又名德氏霉属。分生孢子梗粗壮、褐色,产孢细胞多芽生,合轴式延伸;分出孢子淡色至暗色,单生,圆筒形,多细胞,正直,脐点腔孔状,凹陷在基部细胞轮廓线内。分生孢子第一个隔膜分隔出基细胞。有性态是核腔菌属(Pyrenophora)。
●分生孢子梗黑色,顶端或中部形成分枝。分生孢子单细胞或双细胞,黑褐色,圆筒形、卵圆形、柠檬形或不规则形,单生,常芽殖形成短串。
●多主枝孢(C. herbarum)引起大麦、小麦、水稻、玉米、高梁等多种植物黑霉病。
12.黑星孢属(Fusicladium)
●分生孢子梗黑褐色,顶端着生分生孢子,脱落后有明显的孢子痕,梗的生长尖上又可形成新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广梭形,基部平截,l~2个细胞,深褐色。黑星菌属Venturia无性时期。
环痕式(annellidic)
外生芽殖型或全壁芽生式的一种产孢方式。 产孢梗顶端的分生孢子形成后,产孢点以内部层出的方式向上延长一次,顶端又产生孢子,结果在分生孢子梗顶部留下一个个的环痕。
芽生式
产孢细胞以外生芽殖或全壁芽生方式产生孢子,形成单生或串生的分生孢子。串生的孢子链是由于产孢细胞上产生的孢子成熟后转化为产孢细胞,继续芽殖产生新的孢子,如此不断重复产生的。
A单胞、B双胞、C多胞、E砖胞、G丝孢、D星孢、C螺旋孢
将分生孢子的个体发育特征引入半知菌的分类,形成以下三种类型的分类系统:
a.以分生孢子形成方式为基础的分类系统。此类系统首先以分生孢子的形成方式为基础,然后再结合形态学特征。以此为基础,休斯(Hughes,1953)、椿启介(Tubaki,1963)、巴伦(Barron,1968)、Sutton(1980)等人先后主要对丝孢菌进行分类,提出休斯-椿-巴伦和Sutton等分类系统,以Sutton(1980)系统为代表。
依据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的颜色、形态,分为2科,已知637属,约6000种。2科的特点为:
淡色菌科: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均无色或鲜色。
暗色菌科: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暗色,或其中之一暗色。
1.丛梗孢属(Monilia)
●分生孢子梗二叉状或不规则分枝,无色;芽生串孢型的分生孢子椭圆形至长卵圆形,单细胞,孢子链呈念珠状。
这两种类型根据孢子细胞壁的来源分别又可分全壁体生式(holothallic)和内壁体生式(enterothallic)、全壁芽生式(holoblastic)和内壁芽生式(enteroblastic)4类种型。
①体生式(thallic):也称菌丝型,分生孢子是由产孢菌丝细胞以断裂的方式形成,由产孢菌丝整体转化而来的。
分生孢子梗无色,直立,分枝轮生、对生或互生,分枝末端及主枝顶端有瓶状产孢细胞;分生孢子着生瓶体端部,无色或淡色,椭圆形或梭形,单胞,常聚集成孢子球。
9.尾孢属(Cercospora )
●分生孢子梗褐色,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脱落后,分生孢子梗继续生长,顶端又形成分生孢子,故分生孢子梗呈曲膝状;分生孢子线形、鞭形至蠕虫形,多细胞。
(4)Ainsworth分类系统
Ainsworth(1973) 分类系统是在萨卡度(saccardo)传统分类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该系统虽然也以形态学为基础,但更加注重真菌的产孢方式。是目前普遍采用的分类系统,本书也采用该系统。
依据无性子实体形态特征和分生孢子个体发育特点(即载孢体的类型、分生孢子的形态、分生孢子形成方式和产孢细胞的特征),将半知菌亚门分芽孢纲、丝孢纲、腔孢纲3个纲,8目,12科,1880属,约26000余种。
(3)分生孢子类型:变化很大,有单胞、双胞、多胞或砖隔状,有色或无色,形态可分为球形、卵形、长形、圆柱形、线状、螺旋状和星状等7种类型。
根据分生孢子的形成过程和产孢细胞的发育方式,将半知菌分生孢子的个体发育方式分为体生式(thallic)和芽生式(blastic)两大类型。
●指状青霉病菌(P. digitatum )引起柑桔青霉病。多种果实霉腐。
7.曲霉属(Aspergillus)
●分生孢子梗直立,顶端膨大成球形,上面着生1~2层放射状分布的瓶状小梗,分生孢子聚集在分生孢子梗顶端呈头状。分生孢子球形、单孢。
●大多腐生,有些种可用于发酵,是重要的工业微生物。又的引起植物果实霉变、腐烂。
主要特征分生孢子直接从菌丝上产生或从散生或丛生的的分生孢子梗上产生。分生孢子梗基部不联合成孢梗束或不形成分生孢子座。
本目真菌有些是重要的工业真菌,如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rllus)、地霉属(Geotrichum )等;有的是重要的生防菌,可用于农业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如白僵菌属(Beauveria)和木霉属(Trichoderma)等;有的寄生人体如发癣菌属(Trichophyton )等;还有许多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为害寄主植物在病部表面往往形成灰白至灰黑色霉层的病征。
第六节 半知菌及其所致病害
②分生孢子梗束(synnema):是梗基部联结成束状、顶部分离的分生孢子梗聚合体,分生孢子顶生或侧生。
④分生孢子盘(acervulus):是由菌组织形成的垫状或盘状结构,上面着生成排的短的分生孢子梗,梗上生分生孢子。有的四周或中间有深褐色刚毛。
⑤分生孢子器(pycnidium):是由菌组织构成的近球形、顶端有孔口的结构,内壁上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器着生位置、质地、形状、大小、颜色等不同,内常有胶质,吸水膨胀使分生孢子挤出。
●落花生尾孢(C. arachidicola)引起花生褐斑病。
又称交链孢属。分生孢子梗淡褐至褐色,弯或屈曲孔出式产孢,合轴式延伸或不延伸,孢痕明显;分生孢子串生或单生,砖隔状,淡褐至深褐色,卵圆形或倒棍棒形,表面光滑或有疵,顶端常具喙状细胞。
11.枝孢属(Cladosporium )
孔生式
内生芽殖型或内壁芽生式的一种产孢方式。产孢梗不呈瓶状,产孢过程中长度可以变化,孢子从产孢梗顶部或侧面的产孢孔道内长出。这种孢子有时又称为孔出孢子。
(1)分类特点
真菌的自然分类系统主要以有性阶段形态为依据,能反映不同类群内的亲缘关系。而半知菌根据无性阶段建立的分类单元,包含了未发现有性阶段的子囊菌和担子菌,是一个混合群体,并不反映系统发育特点和亲缘关系。因此,半知菌的分类单元、性质与其他真菌有所不同,通常在它们的各级分类单元名称前加上“形式”两个字,如形式亚门、形式纲、形式目等,以表示半知菌分类单元的含义与其他真菌的不同,但在实际应用中,把“形式”简化。
根据孢子细胞壁的来源又可分全壁芽生式(holoblastic)和内壁芽生式(enteroblastic)。
合轴式(sympodia)
产孢梗(细胞)以合轴方式分枝产生孢子,多为外生芽殖型或全壁芽生式。分生孢子形成后,产孢梗在孢子基部侧面分枝并向前延伸,顶端形成新的孢子,并依此多次重复分枝和产生孢子,孢子梗顶部呈曲膝状。
14.平脐蠕孢属(Bipolaris)
德氏霉属相近属,分生孢子梭形,正直或弯曲,深褐色;脐点稍突出,基部平截。分生孢子第一隔膜出现在孢子的中部至亚中部。有性态是旋孢腔菌属(Cochliobolus)。
15.突脐孢属(Exserohilum)
德氏霉属的相近属,分生孢子梭形、圆筒形或倒棍棒形,直或弯曲,深褐色。脐点明显突出。分生孢子的第一隔膜出现在孢子的亚中部。有性态是毛球腔菌属(Setosphaeria)。
●仁果丛梗孢(M. fructigena)引起苹果、梨等仁果类的果实褐腐病。
2.粉孢属(Oidium )
●菌丝体表生;分生孢子梗直立。顶部产生菌丝型的分生节孢子(粉孢子)。分生孢子串生,单胞,无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