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 痢 疾
中医内科学 第九版 痢疾
痢疾【定义】由于邪蕴肠腑,气血凝滞,大肠脂膜血络损伤,传导失司,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的病证称为痢疾。
是一类或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多发于夏秋季节。
西医学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及一些结肠病变如溃疡性结肠炎等,可参考本病。
【病因病机】一、病因1.外感时疫邪毒夏秋季节,暑湿秽浊、疫毒易于滋生。
湿热或暑湿之邪内侵肠道,湿热郁蒸,气血与之搏结于肠之脂膜,化为脓血而成湿热痢;疫毒之邪侵及阳明气分,进而内窜营血,那么进迫下焦厥阴、少阴,而致急重之疫毒痢。
2.内伤饮食假设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酿生湿热,湿热毒邪,直趋肠道,那么成湿热痢或疫毒痢。
假设其人平素恣食生冷瓜果,伤及脾胃,中阳缺乏,寒湿内蕴,如再贪凉饮冷或食不洁之物,寒湿食积壅塞肠中,而成寒湿痢。
上述病因虽有外感时疫邪毒与内伤饮食之分,但两者常相互影响,往往内外交感而发病。
二、病机痢疾的根本病机为邪蕴肠脏,气血凝滞,传导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而成痢。
湿热、疫毒、寒湿、食积等内蕴肠腑,与肠中气血相搏结,大肠传导功能失司,通降不利,气血滞,肠络受损,腐败化为脓血而痢下赤白;气机阻滞,腑气不通,故见腹痛,里急后重。
本病的病位在肠,与脾胃关系密切,可涉及肾。
痢疾根本病变在肠,因肠与胃密切相连,肠病及胃,故常曰在肠胃。
病理性质有虚、实、寒、热之不同,且演变多端。
暴痢多属实证。
外感湿热或湿热内生,壅滞腑气,或疫毒内侵,毒盛于里,熏灼肠道,下痢鲜紫脓血,壮热口渴,或湿热、疫毒之气上攻于胃,胃气逆而不降,噤口不纳者,皆属实证、热证寒湿阴邪所致者为寒证。
下痢日久,可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寒热并见。
如疫毒热盛伤津,或湿热内郁不清,日久那么伤气、伤阴,或素体阴虚邪恋,而成阴虚痢者;久痢伤正,胃虚气逆,胃不纳食者,而成噤口痢虚证;脾胃素虚而感寒湿患痢,或湿热痢过服寒凉药物致脾虚中寒,日久化源缺乏,累及肾阳,关门不固,下痢滑脱,形成虚寒痢;如痢疾迁延,邪恋正衰,脾气更虚,或治疗不当,收涩过早,关门留寇,那么成久痢,或时愈时发的休息痢。
中医内科学——痢疾休息痢——连理汤——阴阳解析
中医内科学——痢疾休息痢——连理汤——阴阳解析
连理汤——阴阳解析
痢疾休息痢证候:
下痢时发时止,迁延不愈,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发时大便次数增多,夹有赤白黏冻,腹胀食少,倦怠嗜卧,舌质淡苔腻,脉虚数。
治法: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代表方剂:连理汤加减
连理汤:《证治要诀类方》
理中汤加茯苓、黄连。
上为末。
每服二钱,沸汤点服,不拘时候。
解析:
阳性药:干姜、白术
平性药:人参、甘草、茯苓
阴性药:黄连
君药:人参、甘草、茯苓、白术
干姜:辛,热。
归脾、胃、心、肺经。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
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人参:甘、微苦,平。
归脾、肺、心经。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甘草:甘,平。
归心、脾、肺、胃经。
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茯苓:甘、淡,平。
归心、脾、肾经。
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黄连:苦,寒。
归心、胃、肝、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阳性药物多,阴性药物少,针对寒多热少;君药以益气健脾为主,针对虚多实少;阳明太阴合病(里寒热)。
方剂中,人参、甘草、茯苓、白术,益气健脾;干姜,温中散寒;黄连,清热燥湿。
诸药合用以益气健脾为主,温中散寒为辅,兼顾清热燥湿。
适用于病久正伤,邪恋肠腑,传到不利者。
痢疾(中医内科学)
(4)脾肾虚弱
平时劳役过度,或禀赋不足,脾肾虚弱者,有感寒湿之气,或因 痢过服寒凉、通下之剂,每致阳气更弱,而致虚寒之痢。久痢不 愈,必使脾胃受损,脾肾虚弱常与久痢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2.病机概要
(1)基本病机: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腐 败化为脓血而成痢。
(2)病位:在大肠,与脾、胃相关,可涉及肾。 (3)病理性质:初期多为实证,因湿热或寒湿所致。下痢日久,
【病因病机】
痢疾的外因主要为感受湿热、疫毒之邪,内因 主要为饮食不节(洁),发病因邪蕴肠腑,气血 壅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
1.常见病因
(1)感受时邪 疫毒
主因外感湿热、疫毒之邪。感受湿热之邪,湿热郁蒸,内侵肠胃, 气血阻滞,脂络受损,化为脓血,发生湿热痢;若感受疫毒,疫 毒弥漫,蕴结肠腑,发为疫毒痢。夏暑感寒伤湿伤及肠胃,大肠 气血壅滞,发为寒湿痢。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称本病为“滞下”, 宋代《严氏济生方》正式启用“痢疾”之病名。 金元时期,《丹溪心法》明确指出本病具有流行
性、传染性,并论述痢疾的病因以“湿热为本”, 提出“通因通用”的治痢原则。 清代有痢疾专著,如吴道琼的《痢症参汇》、孔 毓礼的《痢疾论》。
西医范围
本项目所讨论的主要为西医学的急慢性细菌性痢 疾、阿米巴痢疾,对急性血吸虫感染、血吸虫肉芽 肿、肠结核、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 病、过敏性结肠炎、肠癌等表现为本病特征者,可 参考本项目内容辨治。
痢疾
卢老师
【学习目标】
知识要求 1.掌握痢疾的辨证要点、常见辨证分型及治疗。 2.熟悉痢疾常见病因病机、类证鉴别、预防调护方法。 3.了解痢疾的源流、演变与预后。
技能要求 1.能够对痢疾患者的常见证型进行辨证论治。 2.能够熟练地为痢疾患者开展预防与调护指导。
(完整版)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中内一期末考试范围
中医内科学中内一期末考试范围:(一)眩晕:頭暈、眼花為主的一類病證1、名词解释:(1)眴仆:眴仆指因眩晕而仆倒的症状2、简答题:(1)“无痰不作眩"如何指导临床加以应用?”无痰不作眩”是朱丹溪所提出的头眩病因,既要知道痰是引起头眩的一个重要原因,又不能把这句话理解为痰是引起眩晕的惟一原因,要知道除痰之外,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也都是眩晕的重要病因,临床上还要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症见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滑等有痰阻之象者,自当以祛痰为要,对其它原因所引起的眩晕,临床见证无痰征者,不可教条地运用"无痰不作眩"之语而滥用祛痰之品。
(2)试述肝阳上亢型眩晕的主证,治法,主方和偏肝肾阴虚型的证治。
肝阳上亢型眩晕的主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疼增剧,烦躁易怒,面红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主方:天麻钩藤饮加减.偏肝肾阴虚型:可兼见腰酸膝软,颧红乏力,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治法:补肝肾.主方用杞菊地黄丸合二至丸.3、类证鉴别:(1)眩晕与中风:中风以卒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涡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而仅以涡僻不遂为特征.眩晕多为中风先兆,严重者虽也可突然昏仆,但无半身不遂、不省人事、口舌涡斜及舌强语蹇等表现。
(2)眩晕与厥证: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般在短时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眼涡斜等后遗症。
严重者也可一厥不复而死亡。
气血不足之厥证昏仆前往往有头晕眼花的表现,与眩晕相似,眩晕重者虽可以突然昏仆,但一般无昏迷及不省人事的表现。
(3)眩晕与痫证:癎证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点。
癎病发作前多有眩晕、乏力、胸闷等先兆,日久常有神疲乏力、眩晕时作的表现。
其昏仆与眩晕甚者之仆倒相似,但眩晕之昏仆无不省人事,口吐涎沫。
中医内科学课件-痢疾
中医内科学
病理因素有湿热、疫毒、寒湿,病理性质有虚有实。初期多实证, 疫毒内侵,毒盛于里,熏灼肠道,下痢鲜紫脓血,为疫毒痢;疫毒 上冲于胃,胃虚气逆,胃不纳食,称为噤口痢;外感湿热或湿热内 生,壅滞肠道,下痢赤白、肛门灼热,则为湿热痢;寒湿邪气,内 困脾土,脾失健运,邪留肠中,则为下利白多赤少之寒湿痢。
(一)辨证要点
1.辨久暴
中医内科学
暴痢,起病急骤,病程短,多见于夏、秋之季,腹痛胀满,痛而拒 按,里急后重,便后得减,多属实证;久痢,起病缓慢,病程长, 反复发作,腹痛绵绵,痛而喜按,里急后重,便后不减,多属虚证 或虚中夹实证。
2.辨寒热
中医内科学
下痢脓血,色鲜红,或黄色,甚至紫黑,浓厚臭秽,腹痛,里急后 重明显,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属热;下痢赤白清稀, 白多赤少,不甚臭秽,腹痛喜按,里急后重不明显,舌淡苔白,脉 沉细,属寒。
痢
疾
【学习目标】
1.掌握痢疾的概念、诊断与病证鉴别、 辨证论治。
2.熟悉痢疾的病因病机、转归预后、 预防调护。
3.了解痢疾的中医适宜技术。
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 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一年四季均 可发病,以夏、秋季节多见,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可散在发生,也可形成流行。
2.饮食不节
中医内科学
误食馒腐不洁的食物,或过食肥甘厚味,酿生湿热,留滞胃肠,气 血凝滞,腐败化为脓血,发为湿热痢疾。或因夏月恣食生冷瓜果, 损伤脾胃,寒湿内生,阻滞肠道,壅滞气血,化为白冻脓血,形成 寒湿痢疾。
中医内科学
痢疾的发生主要有外感及饮食两方面,二者常相互影响,内外合邪 而发病。其病机是邪蕴肠腑,气血壅滞,肠道脂膜血络受损。邪气 积滞于大肠,气机阻滞,不能正常传导糟粕,故出现腹痛和大便次 数增多;肠中滞而不通,闭塞滞下,故腹痛、里急后重;肠间脂膜 受损则下痢赤白。病位在肠,与脾、胃有关,可涉及肾。
中医内科学痢疾已完成PPT课件
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方 法进行诊断。
治疗方法
根据病情采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 治疗,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
质。
预防措施
加强个人卫生、饮食卫生和环境 卫生,提高免疫力,预防痢疾的
发生。
04
痢疾的预防与保健
预防措施
01
02
03
04
保持个人卫生
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避免 接触患者。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程长短,可分 为急性和慢性痢疾。
病因与病机
病因
主要为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不洁。时邪疫毒侵犯人体, 与肠道湿热疫毒相搏,损伤肠道,脉络瘀滞,气血凝结,化 为脓血。饮食不洁,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湿热内生,下注 肠道,与气血相搏,化为脓血。
病机
湿热疫毒之邪侵犯肠道,肠道气血凝滞,经络阻塞,化为脓 血。湿热疫毒之邪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水谷不化,清浊不 分,混杂而下,形成腹泻。湿热疫毒之邪蕴结肠道,气机不 畅,传导失司,故见里急后重。
临床表现
01
02
03
症状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 排赤白脓血便等。
体征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 濡数。
并发症
严重者可出现高热、脱水 、酸中毒等症状。
02
中医对痢疾的认识
历史沿革
古代中医对痢疾的认识
痢疾作为中医内科学中的一种常见疾病,自古以来就有记载。在古代医书中, 痢疾被称为“肠澼”、“滞下”等,对其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进行了探讨。
05
案例分析
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信息
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症状等。
病例特点
痢疾的典型表现,如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
诊断依据
中医内科学痢疾(案例教学法)
●4)中医治法为温化寒湿,调和气血。主方:胃苓汤(甘草,茯 苓,苍术,陈皮,白术,官桂,泽泻,猪苓,厚朴,生姜,大 枣)。
●5)若兼有风寒表证,可合荆防败毒散逆流挽舟,驱邪外出。药 物组成: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 桔梗,甘草。
4.案例四 阴虚痢
●(1)案例导入:姜某,男,20岁。患痢疾2日多,症见痢下赤 白黏冻,里急后重,脐周疼痛,心烦,口干口渴。舌质红少津, 苔少,脉细数。
●(3)引导分析
●1)患者主症为:痢下赤白黏冻,里急后重2天。
●2)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为痢疾,寒湿痢。辨证依据为:①主症: 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②兼次症:感脘闷, 头身困重,不欲饮食;③舌脉: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④平 时素喜冷食。
●3)患者平时素喜冷食,伤及脾胃,中阳不足,湿从寒化,寒湿 内壅。发病前进食冷饭,寒食积于肠中,气机不畅,气滞血瘀, 气血与肠中腐浊之气搏结于肠之脂膜,化为脓血而成寒湿痢。
●(3)引导分析
●1)患者此次就诊的主诉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 血2天”。
●2)根据临床表现可诊断为痢疾,湿热痢。诊断依据:①主诉为: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2天;②兼次症:肛门灼热, 小便短赤,纳食欠佳,口渴喜冷饮,睡眠欠安;③舌脉:舌质红, 苔黄腻,脉弦滑;④有不洁饮食史。
●6)若痢疾初起,兼有表证者,可用活人败毒散,以解表举陷, 即喻昌所谓逆流挽舟之法。
●按语:湿热之邪毒积滞肠中,气血被阻,气机不畅,传导失司, 所以腹痛,里急后重。湿热下注,则肛门灼热,小便短少。苔腻 为湿,黄则有热。脉滑为实。方中重用芍药,配白头翁、当归和 营以治脓血,配甘草缓急止痛;木香、槟榔行气导滞以除后重; 黄芩、黄连苦寒燥湿,解肠中湿热之毒,用肉桂配在苦寒药中是 为“反佐” ,辛温以通郁结,可防苦寒伤中与冰伏湿热之邪; 炒山楂助脾健胃,全方共奏清热解毒,调气行血之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型论治
湿热痢
主症:身热腹痛,痢下赤白,舌苔黄腻,脉滑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调气行血 方药:芍药汤加减 加减:痢下赤多白少者; 纯血痢下纯血鲜红者; 若湿重于热,痢下白多赤少者; 兼饮食积滞者; 若气滞腹痛甚者; 痢疾初起,兼见表证;表未解里热已盛者;表已解 而痢未止者;
分型论治
疫毒痢
分型论治
阴虚痢 主症 治法 方药 加减
心烦口干,舌质红绛少苔,脉细数 养阴清肠 驻车丸加减 若热灼伤津者; 痢下血多者; 湿热未清者;
分型论治
休息痢 治法:发作时以清肠为主,缓解时以调中为治 方药:发作参实痢,余邪不清予连理汤和木香、槟 榔、枳实;平时服参苓白术散。 也可予乌梅丸化裁。 若噤口痢实证:用开噤散。若汤药不能进, 用玉枢丹搐鼻 噤口痢虚证:或健脾和胃,或益气养阴。
痢 疾
曙光医院消化科 张正利
概
述
定义: 《内经》————“肠澼” 《难经》—— “大瘕泻” 《伤寒》将其与泄泻统归于“下利” 宋《济生方》以后———— 痢疾
历史沿革
《内经》指出感受外邪和饮食不节、起居不时是导致本 病的重要因素。 《伤寒论》对痢疾作了初步的分类,指出了本病的病机 是有“热”,所创“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黄芩 汤”沿用至今。 《诸病源候论》将痢疾细分为赤白痢、脓血痢、冷痢、 休息痢、蛊注痢等二十一种证候。 金元时注意到有传染性,有“时疫痢”之名。朱丹溪在 治则上强调通因通用。 刘河间善用辛苦寒药治痢,其“行血”、“调气”等治 则已称为日后治痢的重要原则。 明清后注重补脾肾。 《痢疾论》又名《痢疾大全》,清代孔毓礼,成书于 1751年,编纂,总结历代所述。
THANKS A LOT !
病 因
感受外邪
夏秋之季,热郁湿蒸,湿热之邪 内侵人体,蕴于结肠而发病
气候乖戾,感受疫毒之邪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病因
过食肥甘厚味,或生冷瓜果,滋 生寒湿、湿热,食积
饮食不节
食用不洁之物,痢邪从口而 入。
病 机
感受湿毒,博结气血
湿热内蕴 积于肠道,与气血博结, 传化失常,气血瘀滞, 脂络受损
湿热内蕴
感受疫毒
疫毒熏灼
肥甘生冷
辨证论治
治疗要点
痢之初起,通因通用 调气行血,勿泥苦下 正虚邪恋,兼用通补 痢久不愈,内外共治
治疗痢疾可选药物
丁香、儿茶、马鞭草、马蹄金、凤尾草、马齿苋、八 角茴香、六月雪、千里光、五味子、五倍子、木瓜、 乌梅、艾叶、石榴皮、龙葵、白芍、白芷、白头翁、 白茅根、百部、老鹳草、地榆、地耳草(田基黄)、 防风、防己、当归、鸡冠花、苏木、丹皮、连翘、何 首乌、地锦草、败酱草、杨梅、青黛、青木香、苦参、 金果榄、金银花、细辛、侧柏叶、知母、板蓝根、鱼 腥草、急性子、胡黄连、穿心莲、砂仁、夏枯草、鸭 跖草、臭梧桐、桂枝、徐长卿、预知子、秦皮、秦艽、 翻白草、辣廖、墓头回、紫河车、野菊花,桃金娘, 白矾。
本病与脾胃肾关系密切 临床中以湿热多见 气滞血瘀是常见的病理因素
类证鉴别
类证鉴别
痢疾与泄泻 相同点:⑴均多发夏 ⑵病变皆在肠道 ⑶病因有相同之处 不同点:⑴临床表现不同 ⑵病机不同 “泻由水谷不分,出于中焦;痢以脂血伤败, 病在下焦。”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虚实 辨寒热 辩证结合辅助检查
主症 治法 方药 加减
痢下鲜紫脓血,神昏烦躁惊厥,或肢冷 清热解毒凉血 白头翁汤 可加药物 热毒内陷心包,肝风内动者; 若热深厥深,及时抢救。
分型论治
寒湿痢 主症 痢下白多赤少,头身困重,舌苔白腻 治法 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方药 不还金正气散 加减
分型论治
虚寒痢 主症 腹痛喜温喜按,痢下赤白清稀,四肢不温 治法 温中补肾,收涩固脱 方药 附子理中汤或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加减
寒湿内阻
灼伤肠道,耗伤气血 - 毒盛于里,助热伤津 - 毒邪上攻请窍 - 毒邪内扰心营 - 疫毒内盛内陷 -
饮食不洁
病 机
体虚久痢,正亏邪恋
下痢收涩过早,邪敛日久,损伤脾胃 余邪不尽,正虚邪敛 脾胃损伤,痢疾易感
久痢不愈,可见脾肾亏虚、隐血亏虚诸证。
病 机
总结
病位在肠 病机主要是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司, 脂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为痢。 湿滞疫毒是主要的病理因素,并贯穿发病始终, 而人体体质阴阳气血的盛衰又是病机转化的关键。 注意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