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一古籍:《中国古代谚语词典 》时政类!
由《中国成语大辞典》看汉语中的三字格成语
由《中国成语大辞典》看汉语中的三字格成语张鑫【摘要】通常我们认为成语仅仅局限于四字格,但四言并不是成语的本质特征,成语中不乏三字的例子,并且三字格成语有言简意赅、表现力强等优点,因而应重视三字格成语的存在并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
文章主要在搜集、整理三字格成语的基础上,简要说明界限不清的三字格成语、词和惯用语在区分时应注意的问题,并选取收录标准较为严格的《中国成语大辞典》作为取材对象,对其中的73个三字格成语从来源、形式、意义、内部结构四个方面进行初步分析。
【期刊名称】《邢台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3页(P112-113,119)【关键词】三字格;成语;中国成语大辞典【作者】张鑫【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 26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随着新事物、新现象的日益增多,在造词活动中,三音节词的数量呈现出日益增多的趋势。
然而三音节词的研究却并不充分,其中三音节成语(通常称为“三字格成语”)因数量有限而受到冷落,对它的研究少之又少。
但三字格成语比四字格成语甚至多字成语更凝练,更能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因此,对其进行搜集、整理并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三字格成语的搜集与统计汉语成语以四字格为典型形式,但四言并不是成语的本质特征,不能将三字格成语排除在成语的研究范围之外,应承认其存在。
但三字格成语的搜集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
据笔者统计,《成语大辞典》(《成语大辞典》编委会编,商务印书馆,2004.10版)收成语17000余条,三字成语只有27条。
而《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78.8版)收成语18000余条,仅有三字格成语(包括三音节成语)73个。
《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刘洁修主编,开明出版社,2009.12版)收成语五万余条(包括主条、次主条、副条),其中三字成语作为主条的共有165个,其他的次主条和副条虽然也有数百个,但都是主条在运用中的省略形式或变体。
中国古代谚语词典
中国古代谚语词典《中国古代谚语词典》1.时政类为政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心苟无瑕,何恤乎无家?|民之多幸,国之不幸也。
|蕞尔国,而三世执其政柄。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善人在患,弗救不祥;恶人在位,不去亦不祥|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为政犹沐也,虽有弃发必为之。
|一傮情,二傮例。
|社鼠不可熏去。
|舐糠及米。
|前车覆,后车戒。
|不知为吏,视已成事。
|...更多执法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千金不死,百金不刑。
|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杀人刖足,亦皆有礼。
|捉贼须捉赃,捉奸须捉双。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
|杀人可恕,情理难容。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小儿犯罪,罪坐家长。
|人命关天。
|死无对证。
|明有王法,暗有神灵。
|人命大如天。
|一人造反,九族同诛。
|善猪恶拿。
|告人死罪得死罪。
|只有错捉,没有错放。
|贼口出圣旨。
|官无悔笔,罪不重科。
|...更多君臣知臣莫若君。
|臣一主二。
|嬖女不敝席,宠臣不敝轩。
|疠人怜王。
|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腐木不可以为柱,卑人不可以为主。
|屋漏在上,知之在下。
|上求材,臣残木;上求鱼,臣干谷。
|护家之狗,盗贼所恶。
|家贫显孝子,国难识忠臣。
|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
|一朝天子一朝臣。
|上明不知下暗。
|上不紧则下慢。
|拐米倒做了仓官。
|闲时故把忠臣慢,差时不听忠臣谏,危时却要忠臣干|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朝廷不可一日无君。
|皇帝身上也有三个御虱。
|...更多官吏县官漫漫,冤死者半。
|官不威,牙爪威。
|官清民自安。
|官清司吏瘦。
|官官相为。
|仓廒府库,抹着便富。
|饿狼口里夺脆骨,乞儿碗底觅残羹。
历史同步学早读材料
历史同步学早读材料
历史同步学早读材料推荐如下供参考:
一、《史记》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最重要的史书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代表作之一。
它由西汉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撰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西汉时期的历史。
通过阅读《史记》,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探究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二、《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又一重要作品。
它由北宋时期的史学家司马光所主持编纂,是一部全面、系统地叙述中国历史的巨著。
全书按年代顺序,记述了从周威烈王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的历史。
通过阅读《资治通鉴》,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探究历史的演变和规律,同时也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风貌。
在早读材料中,可以选取《史记》和《资治通鉴》中的重要篇章或事件进行简要介绍,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也可以结合历史同步学的教学内容,选取相应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探究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
中国古代史中的谚语
中国古代史中的谚语
中国古代史中蕴含了丰富的谚语文化,这些谚语往往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道理和经验教训。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古代谚语:
1.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出自《论语·卫灵公》,意味着如果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计划和考虑,就会遭遇眼前的困扰和麻烦。
2.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 出自《华夏古典文学》,讲述了边塞老人丢失了一匹马,邻居觉得不幸,但不久失而复得,还带回了许多好马,说明坏事未必不转为好事。
3.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 出自《战国策·秦策》,意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能够克服艰难险阻。
4.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 出自《韩非子·喻老》,警示人们即便是小问题也不应该忽视,否则可能导致大灾难。
5.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意思是了解自己和敌人,那么任何战斗都不会失败。
6. 三人行,必有我师。
- 出自《论语·述而》,表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向周围的人学习他们的长处。
7.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 出自《论语·颜渊》,强调说话要谨慎,一旦说出口的话就无法收回。
8.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 出自《淮南子·说林训》,意味着教育不仅仅是给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如何
获取知识和技能。
这些谚语不仅在古代被广泛传颂,而且至今仍然具有启迪作用,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价值观。
中国古代谣谚文化史
中国古代谣谚文化史
中国古代谣谚文化史部分内容如下:
“文选烂,秀才半”,意思是说:熟读《文选》(一部古代文学经典)的人,只能算半个秀才。
这则谚语反映了南宋时期文风转变后,学者对“苏氏文章”(苏轼、苏辙、苏洵的文学主张)的推崇。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意思是说:做人不要去从军,做铁也不要去做针。
这则谚语反映了北宋时期对军人的轻视和对从军的抵触。
“闽蜀同风,腹中有虫”,意思是说:福建和四川的风俗相同,肚子里都有虫子(暗指贪官污吏)。
这则谚语反映了古代对贪官污吏的痛恨。
《俗语大词典》中植物相关俗语的类型及生物学归类分析
?$!%=0?"
合计
5%"#0
/?0!5=5""
表 !! % 表明#植物相关的俗语在谚语%惯用语和歇后 语这 " 类 俗 语 中 的 比 例 依 次 为 5=#F@%%=&/@ 和 %=0?@#所占比例均较低$ 总体上看#植物相关的俗语 共计有 /?0 条!3电子资源"#占总词条数 5%"#0 条的 5=5"@$ 这一比例不仅远低于/尔雅0 中植物相关词 条的比例!%#=$?@"#也低于地方性方言志书中植物 相关词条!"@ A/@"&/'$ 其原因可能在于#俗语大多 来源于群众生活#而我国植物种类繁多#有 " 万余种#
!!俗语也称俗谚%俗言%恒言%常语%俚语#是流行于 群众中的通俗习用语#通常易于为广大群众接受$ 汉 语俗语历史悠久!最早见于先秦时期"%来源广泛#并 且通常口语化#因此它具有形象%精炼%富有情趣%通俗 易懂%表现力强等特点&%'$ 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 要物质基础#它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不可分#因此 植物名称在不同时期%不同类别的俗语中都有不同程 度的使用$ 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除了结合运用与 植物相关的成语%诗词和地名外&5#"' #也特别注重 与 植 物相关的俗语运用#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 文利用/俗语大词典0#统计分析了植物相关俗语的类 型及其占比#并且运用现代植物学知识对这些俗语进 行了生物学归类分析$ !"俗语大词典 中植物相关俗语收录类型的比例 分析
环面观出现在显微镜下$ 壳面边缘有一列小刺与细胞贯
壳轴平行伸出为刺冠$ 适温范围广#近海分布$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的出处和含义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的出处和含义作者:杨磊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8年第12期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下文简称为《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组“日积月累”模块中提出一则谚语警句:“一日无书,百事荒芜”,[1]注明谚语提出者为陈寿;称与之配合使用的《课本背后的名言故事》(下文简称《名言故事》)一书进而将该谚语出处认定为陈寿的《三国志》,并释义为“只要一天没有看到书,就没有心情去做其他的事情了。
”[2]《语文》没有对该谚语意义进行解释,但该教材第一组的主题是“读书”,且该模块“日积月累”的其他名言警句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都是关于读书的主题,可以推定,此处编者也将“一日无书”的“书”也理解为了“读书”。
我们认为,将该谚语的出处定为陈寿以及说出自其《三国志》存疑;对“一日无书”的“书”解释为“读书”,是一种望文生义的解释,是对该谚语本意的误会。
这种解释在网络上已十分流行,甚至很多中小学师生进行“读书”主题作文时,也时常引用该谚语来说明读书的重要。
可见误会已经相当普遍,因此有必要溯源正本。
一、“一日无书,百事荒芜”的出处“一日无书,百事荒芜”是否如《语文》和《名言故事》所说出自陈寿甚或其《三国志》,存疑。
笔者翻检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第1版的点校本《三国志》,没有找到该句。
通过翻阅纸质文献和运用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哲学书电子书计划”“国学大师”等进行检索,也没有发现该条谚语。
并且,在翻检纸质文献以及检索以上的数据库中,也没有发现对于该谚语释义、题解、集解、正义、注引等信息,有待查证。
通过检索文献,我们找到一条与之接近的谚语“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最早见于《魏书·李彪列传》李彪“上书世宗表”中:唯我皇魏之奄有中华也,岁越百龄,年几十纪。
太祖以弗违开基,武皇以奉时拓业;虎啸域中,龙飞宇外,小往大来,品物咸亨。
国内专门语文字、词典
词典研究专题(3):专门类词典简介【国内专门语文字、词典】《语助》虚词在古代称为“词”、“辞”、“语助”、“语辞”、“虚字”。
一般认为,元代卢以纬编纂的《语助》是最早专门解释虚词的著作。
《词诠》《词诠》(杨树达著,商务印书馆,1928),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第2版,1978年重印。
本书收录常见的虚词以及一部分代名词、动词、副词等,对每一类词,先注出词性,然后解释词义、用法,后举例证明。
《词诠》释义清晰,例证丰富,是查找古汉语虚词最重要的工具书。
《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古代汉语虚词通释》,何乐士等编,北京出版社1985年出版。
本书收录古汉语虚词630多个,复音虚词和固定词组660多条。
对每一词语,标注读音、词性,解释意义与用法,并列举书证。
本书收录了较多的复音虚词,弥补了其他字典只收单音虚词的缺陷。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出版。
主要收录现代汉语虚词,也酌收近代汉语虚词。
共收单音虚词762条,复音虚词491条,惯用词组289条,固定格式313条,合计共1855条。
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对每一词条,从用法、意义、举例等方面加以说明。
有的词条设有“辨析”,用来辨析该词语与其他有关词语的差异、古今用法或意义的差异,以及其他需要辨析的内容其他查考古汉语虚词。
查考古汉语虚词还可以使用《助字辨略》(清代刘淇撰、章锡琛校注,中华书局,1954)、《经传释词》(附补及再补)(清代王引之撰、孙经世补,中华书局,1954)、《古书虚字集释》(斐学海编著,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中华书局1954年重印)、《文言虚字》(吕叔湘著,新知识出版社,1957)、《文言虚词》(杨伯峻著,中华书局,1965)、《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陕西师范大学词典编写组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等书。
查考现代汉语虚词查考现代汉语虚词,可用《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编,商务印书馆,1982)。
中国谚语大辞典
中国谚语大辞典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国家,谚语作为中国民间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道德、伦理和生活智慧。
通过研究中国谚语,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和传统观念。
本文将以“中国谚语大辞典”为主题,通过探讨谚语的背景、分类和解释,带领读者进入中国谚语的世界。
谚语的背景和意义谚语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它们反映了古人对生活、工作、家庭、友情、爱情等方方面面的感悟和体验。
谚语的短小精悍、寓意深远使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言表达方式。
谚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承载了世代传承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谚语的分类根据谚语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将谚语分为以下几类:1. 道德伦理类这类谚语强调道德、品德、伦理观念,引导人们做人做事应遵循的道德准则。
例如:- 勤能补拙:勤奋能够弥补不足。
- 守望相助:人们应该相互帮助和支持。
- 忍辱负重: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应承受并坚持下去。
2. 励志向上类这类谚语鼓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进步和成功,激励人们勇往直前。
例如: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一步一步地前进,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只要不断努力,就能克服一切困难。
3. 家庭关系类这类谚语关注家庭的和睦和亲情,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和理解。
例如: - 饮水思源:不忘家庭教育的恩德。
- 和气生财:家庭和睦相处,才能带来财富和幸福感。
4. 爱情婚姻类这类谚语涉及到爱情和婚姻方面的智慧和建议,指导人们处理情感关系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之道。
例如: - 有情人终成眷属:真爱终将在一起。
-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夫妻之间要心心相印,才能共创美好未来。
5. 工作生活类这类谚语关注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强调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例如: -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做好准备,才能把握机会。
-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活中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和原则。
谚语的解释和应用案例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谚语,我们需要通过具体的解释和应用案例来深入探讨其内涵和实际意义。
中国古代谚语词典
中国古代谚语词典《中国古代谚语词典》1.时政类为政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心苟无瑕,何恤乎无家?|民之多幸,国之不幸也。
|蕞尔国,而三世执其政柄。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善人在患,弗救不祥;恶人在位,不去亦不祥|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为政犹沐也,虽有弃发必为之。
|一傮情,二傮例。
|社鼠不可熏去。
|舐糠及米。
|前车覆,后车戒。
|不知为吏,视已成事。
|...更多执法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千金不死,百金不刑。
|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杀人刖足,亦皆有礼。
|捉贼须捉赃,捉奸须捉双。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
|杀人可恕,情理难容。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小儿犯罪,罪坐家长。
|人命关天。
|死无对证。
|明有王法,暗有神灵。
|人命大如天。
|一人造反,九族同诛。
|善猪恶拿。
|告人死罪得死罪。
|只有错捉,没有错放。
|贼口出圣旨。
|官无悔笔,罪不重科。
|...更多君臣知臣莫若君。
|臣一主二。
|嬖女不敝席,宠臣不敝轩。
|疠人怜王。
|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腐木不可以为柱,卑人不可以为主。
|屋漏在上,知之在下。
|上求材,臣残木;上求鱼,臣干谷。
|护家之狗,盗贼所恶。
|家贫显孝子,国难识忠臣。
|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
|一朝天子一朝臣。
|上明不知下暗。
|上不紧则下慢。
|拐米倒做了仓官。
|闲时故把忠臣慢,差时不听忠臣谏,危时却要忠臣干|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朝廷不可一日无君。
|皇帝身上也有三个御虱。
|...更多官吏县官漫漫,冤死者半。
|官不威,牙爪威。
|官清民自安。
|官清司吏瘦。
|官官相为。
|仓廒府库,抹着便富。
|饿狼口里夺脆骨,乞儿碗底觅残羹。
最早的俗语词辞书
最早的俗语词辞书在中国文化的传承中,俗语是一种古老而深刻的语言形式,它贯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
而最早的俗语词辞书,就是一部收录了中文俗语的工具书,对于中文俗语的研究、传承和应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俗语是中国民众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常用语言。
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浓郁的民间特色和鲜明的地域风味。
有些俗语传承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以古籍、历史资料和民间传说为基础所形成的短小精悍的语言。
俗语表现了广大民众的智慧和生活经验,概括了人类社会的真理和哲理,因此具有很高的思想和文化价值。
最早的俗语词辞书,可以追溯到宋代的《俗语精华》、元代的《俗语本义》等,这些词典将当时流行的中文俗语进行收集、整理和解释,使俗语得到了更加系统化和全面化的整理,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和有力支持。
这些辞书对于俗语的研究、收集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其中,《俗语精华》收录了大量的俚语、谚语和成语,对于了解宋代社会的民俗习惯、文化风貌和与人生相关的体验有着极为珍贵的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俗语词典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丰富。
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更多的名家佳作,如明代的《俗语考正》、清代的《清代俗语荟萃》等。
这些词典继承了前人的优秀传统,更加详细地收录了大量的俗语、俚语和成语,对当时的文学、语言和思想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如今,俗语依然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
现代的俗语词典虽然不如古代那般重要和正式,但在语言学、民间文化、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加强对俗语的研究和应用,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优良传统。
课外文言文分类阅读训练(1)(写人叙事类)课件(共35张ppt)++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不得举。乾隆元年举博学鸿词③,乾隆十五年举经学,皆不录用。朝官相知、提督学政者,率邀之幕
中阅文。因历天下佳山水,为歌诗自发其意。年逾六十,乃得黟县教谕④。又数年,去官归枞阳,不
复出。卒,年八十三。
先生少时,与鼐伯父姜坞先生最厚。鼐于乾隆四十年自京师归,屡见之于枞阳。先生伟躯,巨髯,
能以拳入口,嗜酒,谐谑,与人易良无不尽。尝谓鼐:“吾与汝再世交矣!”
方法指引 【借助工具书】效:①模仿,仿效;②献 ,呈现;③效果,功效。
【课内迁移】“如苞何足言耶?”中的“ 足”,根据《桃花源记》中“不足为外人 道也”的“足”,可理解为“值得”。
文中语句
字词解释
即知其意而善效之 效:(1)
年逾六十
逾:(2)
【成语推断】“与鼐伯父姜坞先生最厚” 中的“厚”,可以根据成语“深情厚谊” 中的“厚”推断为“交情深厚”。
【借助工具书】《古代汉语词典》弭:①末端用骨 做装饰的弓;②消除,停止;③安抚,安定。
文中语句
字词解释
即劝京决策 南归
南:(1)
甚备 备:(2)
讲求弭盗之 术
弭:(3)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答案:2.(1)向南 (2)完备,详尽 (3)消除,停止 3.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讲求消除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
(节选自《李愬雪夜入蔡州》) 【注释】①愬(sù):李愬,带领部队夜袭的首领。②(jué):头,一种掘土农具,这里是挖的意思。 ③元济:吴元济,叛军头领。④刍:草。
1.给画波浪线句子断句,请你用“/”标出来。(限三处)(3分) 愬遣李进诚攻牙城毁其外门得甲库取器械
【精品】中国历史文选下册课文翻译
引言:中国历史文选下册是一本重要的古代文献,涵盖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重要课文。
翻译这本课文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还可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本文将对《中国历史文选下册》中的课文进行详细翻译,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意义。
概述:《中国历史文选下册》中的课文涉及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唐宋元明时期等等。
这些课文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文采而闻名,通过翻译这些课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正文:一、春秋战国时期1.孟子《离娄上》:这篇文章是孟子的一篇著名言论,主要讲述了仁义道德对于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译文:“道德更重要的不仅是在于个人修养,还在于维系社会秩序。
”2.韩非子《五蠹》:这篇文章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揭示了战国时期的社会问题和政治现实。
译文:“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源于权力的滥用和人心的浮躁。
”3.战国策《十三经》:这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古代兵书,主要阐述了战争策略和军事智慧。
译文:“只有通过正确的军事策略和智慧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4.荀子《劝学》:这篇文章通过劝告人们要勤奋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
译文:“学习是不断进步和提升自我的途径。
”5.管子《管子上》:管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思想家,他的文章主要阐述了政治治理和社会管理的理论。
译文:“治理社会需要有一套合理的法律和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二、秦汉时期1.司马迁《史记》:这是一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纪传体通史,主要记录了从上古到秦朝的历史事件。
译文:“《史记》作为一部具有纪实性的历史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2.贾谊《过秦论》:这篇文章通过分析秦朝的政治现实和社会问题,探讨了秦朝的兴亡原因。
译文:“过度集权和腐败导致了秦朝的衰亡。
”3.班固《汉书》:这是一部记载西汉历史的正史,同时也是一部文学作品。
译文:“汉朝的历史是辉煌的,也是曲折的。
”4.马克思《列宁论中国问题》: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独立思考和评价。
时事政治新闻及知识点总结
历史高三知识点精简总结一、古代史1. 良渚文化时期(约公元前3300年-约公元前2000年)良渚文化是中国史前文明之一,位于今浙江省余姚市良渚镇。
此时期的主要特点是青铜器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青铜文化的重要阶段。
2.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中国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位于黄河流域。
商朝的主要特点是青铜器的大量产生和使用,商代青铜器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成为中国青铜文化的典范。
3. 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周朝的主要特点是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国家分封制度逐渐形成,并取代了商朝的宗法制度。
4.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分裂和割据时期,诸侯割据,争霸不休。
此时期的主要特点是百家争鸣,思想文化繁荣,孔子、墨子等思想家纷纷涌现。
5.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统一的法律制度,推行统一的文字和货币,开通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修筑了万里长城。
6.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开创了汉武帝时期的‘文景之治’。
在这个时期,科技文化繁荣,文学艺术大放光彩,著名的《汉书》也在这一时期撰写完成。
二、近代史1. 清朝(1644年-1912年)清朝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开展了对外战争和磨魂的民族痊愈运动。
在这一时期,外国列强入侵中国,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统治,建立了近代化的的共和政体。
3. 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大规模群众运动,促进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引导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出自古代谚语的成语
出自古代谚语的成语一1、杞人忧天:出自《列子·天瑞》。
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2、掩耳盗铃:出自《答江德功书》。
比喻自欺欺人。
3、形影不离:出自谚语月光下跳舞。
形容彼此关系亲密,经常在一起。
4、心中有数:出自谚语茶壶煮饺子。
指对情况和问题有基本的了解,处理事情有一定把握。
5、投其所好:出自谚语骨头喂狗。
迎合别人的喜好。
6、有备无患:出自谚语带着救生圈出海。
意思是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7、小心翼翼:出自谚语拿着鸡蛋走滑路。
形容十分谨慎,一点也不敢疏忽。
8、百炼成钢:出自谚语熔炉的铁。
比喻经过长期锻炼,变得非常坚强。
9、别具匠心:出自谚语鲁班皱眉头。
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10、一清二白:出自谚语小葱拌豆腐。
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也指非常清白。
二1、杞人忧天: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
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
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2、掩耳盗铃:掩:遮蔽、遮盖;盗:偷。
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3、唇亡齿寒: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关。
4、投鼠忌器:投:用东西去掷;忌:怕,有所顾虑。
想用东西打老鼠,又怕打坏了近旁的器物。
比喻做事有顾忌,不敢放手干。
5、亡羊补牢: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三1、有眼不识泰山“有眼不识泰山”作为一个成语,常常用来表示自己的见识太少,有名望的人在自己眼前也认不出来。
但是这个泰山可不是指的五岳泰山,它其实指的是一个叫泰山的人,关于这句俗语的来源,倒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话说木匠的祖师爷是鲁班,手艺巧夺天工,非常高明。
传说他曾用木头做成飞鸟,在天上飞三天三夜都不下来。
可就是这样一位高人,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鲁班招了很多徒弟,为了维护班门的声誉,他定期会考察淘汰一些人,其中有个叫泰山的,看上去笨笨的,来了一段时间,手艺也没有什么长进,于是鲁班将他扫地出门。
姜还是老的辣谚语表达的四种人生价值观
姜还是老的辣:谚语表达的四种人生价值观张举文[提要]“中文谚语之丰富与普及是世界上任何其他语言都难于媲美的。
“这是一百多年前研究和翻译中文谚语的西方人所总结的。
完成于十多年前的《中国谚语集成》搜集了各地流行的谚语七百多万条。
但是,谚语研究的谚语学建设则远远落后于相关的学科研究,如民间故事和神话等。
在此,针对“姜还是老的辣”这条谚语,以中国谚语发展史的阶段划分和特征归纳为前提,探讨该谚语的起源与变异,同时简介“反用谚语”和“戏用谚语”等谚语研究概念和方法,最后以有关老年和老龄化现象的谚语来阐释中国文化中的人生观。
[关键词]谚语;谚语学;老年;反用谚语;戏用谚语;人生观[中图分类号]120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214(2020)05-0023-15一、引言1.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谚语与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信仰与价值观体系的关系,①提出一个阐释框架,并以“姜还是老的辣”为例,从方法论角度审视其起源与变异进程,再针对有关老年的谚语追溯这些谚语所反映出的中国文化特有的人生观。
为此,本文首先对谚语的搜集与研究历史做简略概述,也提及近代西方传教士对中国谚语的翻译。
其次,以有关老年的谚语为核心,分析“老年”的文化内涵的历史变化。
第三,以“姜还是老的辣”为核心,从其起源、传承和变异角度探讨该谚语的意义与变异特征。
最后,以相关谚语阐释中国文化中的四种人生观。
如此,期望抛砖引玉,激发中国的“谚语学”研究,②也期望通过谚语的研究增进当代的跨文化交流。
本文不侧重讨论谚语的定义问题,而采用国内代表性的观点,即“谚语”是“俗语”的一种,“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三类③;也不讨论谚语的“创作者”问题,尽管国内主要的观点是认为谚语是集体创作的④,而国外的谚语学者多认为谚语是个人创作,然后由集体改造,最后成熟的⑤。
此外,本文的局限是,所概括的历史与翻译状况只是为了提供一个大背景,没能深入展开;所[作者简介]张举文,美国歲谏大学东亚系教授。
简论三国时期时政谣谚的内容
之 。时人 以为笑乐 , 乡里为之谚 日 :莫作孔明择妇 , ‘ 正得阿承丑 女 。 ’ 可见 , ”口 诸葛亮择妇的眼光很独到 , 重才不重貌。 而诸葛亮 的相 貌 , 三国志 ・ 志 ・ 据《 蜀 诸葛亮传》 :亮少有逸群之才 , 云 “ 英霸
伦 的美男子。 时人笑孔明 , 实则是笑 自己有眼不能识得精金美玉。
为太傅 , 却是一个闲职。曹爽一面以弟 曹义为 中领军 , 领禁兵 , 率
一
面用心腹何宴、 邓飚等人掌管枢要 , 力图排挤 司马势力。 李丰父 二、 百姓对皇室内部斗争的关注 这一时期的皇室 内部 斗争很是激烈 , 百姓也不免用谣谚来表
子扮演了“ 如游光” 的角色 。
富的内容 。 如时人为 吕布语 ,三国志 ・ ・ 《 魏书 吕布传》 裴注引《 曹瞒
王凌阴谋楚王。乃先使人通意于王 , :使君谢王 , 言 ‘ 王下事 不可 要使 出一计 , 吓走司马懿。对于诸葛亮择妇进行 品评 的谣谚 ,三 《
国也不例外 , 又如建衡 中童谣 ,三国志 ・ 书・ 《 吴 三嗣主传》 裴注引 《 江表传》 “ 曰:初丹杨 刁玄使蜀 , 得司马徽与刘庾论运命历数事 。
传》 “ 中有 吕布 , 中有赤兔 。 [2 :人 马 ”1 这是人们对 吕布杀董卓后的 2o z
赞扬 ,此谚用 比喻 的方法把 吕布 的英勇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 又如军中对夏侯渊语 :典中校尉夏侯渊 , 日五百 , 日一千 。 闭 “ 三 六 ”
达对它 的关注。不过 , 有时不明真相 的民众也会被别有用心的上 层势力所利用 , 成为某一势力 的助火剂 。 如嘉平 中谣 , 王凌与外甥 令狐愚密谋欲立楚王彪继任天位 。 嘉平元年 (4 ) 2 9 九月 , 派张式到 白马与彪商议。 三国志 ・ 《 魏书 ・ 王凌传》 裴注引《 魏略》 “ 张式 ) 载: ( 愚闻楚王彪有智勇 。初东郡有为言云 : 白马河出妖 马 , ‘ 夜过官牧 边呜呼, 众马皆应 , 明见其迹 , 大如斛 , 行数里 , 还入河 中。 又有谣 ’ 言 : 白马素羁西南驰 , ‘ 其谁乘者朱虎骑 。 ’ 楚王小字朱彪 , 故愚与 知, 愿王 自受 !’ 彪亦阴知其意 , 答言谢使君 , 知厚意也 。”] 曹魏 [9 2 7 5 皇室的争权斗争 E益尖锐 , l 政治漩 涡中不乏 阴险 的蒙骗之术。吴
一部谚语研究的力作——马建东教授主编《谚语辞海》评介
今谚语 逐一作 了详尽解释 ,总字数达 31O余万字 , 语 和谚语 有 时在形 式 上不 大好 辨别 ,就 需要从 语 义
是名副其实的 “谚语词典中的巨无 霸”。该辞书结 层 面来 区分 。惯用 语 不具 知识 性 ,只是 描述 一种 情
合 广泛查 找 书证 和 田野调 查 的方法 进行 释 义 ,并 对 况 或 状 态 ,而谚 语 以知识 性 、哲 理性 为基 本特 征 ,
点 ,二 者 有根 本 的不 同 。例 如 :“得 理不 饶 人 ” 指
人 占 了理 就揪 住别 人 的失理 处不 放 ,描述 了人 的一
一 、 收 目质精 量 大
种 待 人 处 事 态 度 ,不 含 知 识 成 分 ,是 惯 用 语 ;而 “得 理 让 三分 ”则 告诫 人 即使 占理 也 不 能把 事 情 做
释。应该说 ,这些辞书各具特点 ,共 同为谚语研究 增添 了亮色。相较而言 ,《谚语辞海》不是收 目最 多的 (不及《中国谚语大全》),也不是 注解最充分 的 (没有书证 ),但在收 目尽可能丰富并尽 可能逐条解 释 的结合上 ,《谚语辞海》无疑做得更全面 、更 彻 底 。从这个 意义上 ,《谚语辞海》在继承前人成果 的基 础 上 ,又有 一定 开拓 性 。
端政研 究 员担 任主 编 ,天水 师范 学 院文学 与文 化传 分辨 ,像 “不 见棺 材不 落泪 ”、“大意 失荆 州 ”、“大
播 学 院汉 语 组 16名 教 师 参 编 ,于 2017年 8月 由上 事 化 小 ,小 事 化 了 ”等 一 些 条 目 ,有 的谚 语 辞 典
海辞 书 出版 社 正式 出 版 。该辞 书 对所 收 近 6万 条古 收 ,惯用 语辞 典也 收 。语 汇学理 论告 诉 我们 ,惯 用
关于历史的谚语
关于历史的谚语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可以看出,〔谚语〕就是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及生活环境,基于此,谚语同时也反映了其不同的〔历史〕文化特征。
以下为大家细心预备了:关于历史的谚语,欢迎阅读!关于历史的谚语如下:历史应是人类的教师。
拒不思索历史的民族、社会和个人是不幸的。
丧失往昔的人是不幸的。
世人应当认识和敬重过去,以便建设符合情理的将来。
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假如传统或"世代相传'的意义仅是盲目地或一丝不苟地因循前人的风格,那么传统就一无可取。
历史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万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历史睡了,时间醒着;世界睡了,你们醒着。
历史就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
历史家可以说谎,但是历史不行。
历史好比一艘船,装载着现代人的记忆驶往将来。
国可灭,而史不行灭。
关于历史的谚语精选传统是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力。
但是,它是消极的,因此肯定要被摧毁。
不敬重历史的人,注定要重犯历史的错误。
只有传记是真实的历史。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一个不懂自己出生前的历史的人,永久是个孩子。
我们只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历史学。
我们根本没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发';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
为了让个人服从,整体就获得大势力,时代越往后推移,势力越大,就越须共同活动。
关于历史故事的歇后语楚河汉界一清二楚袁世凯做皇帝短命姜子牙卖面折了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周瑜谋荆州赔了夫人又折兵周幽王点烽火XX 千金难买一笑罗成的回马枪往后看林黛玉葬花自叹命薄杨家将上阵全家出动关于历史的谚语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可以看出,谚语就是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及生活环境,基于此,谚语同时也反映了其不同的历史文化特征。
以下为大家细心预备了:关于历史的谚语,欢迎阅读! 关于历史的谚语如下:历史应是人类的教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一古籍:《中国古代谚语词典》时政类!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证。
|画地为狱议不人,刻木为吏期不对。
|廷尉狱,平如砥——有钱生,无钱死。
|老吏抱案死。
|一字人公门,九牛曳不出。
|一日官司十日打。
|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
|公人见钱,犹如苍蝇见血。
|无谎不成状。
|公门里好修行。
|衙门的钱,下水的船。
|一场官司一场火,任你好汉没处躲。
|一紧,二慢,三罢休。
|一事到官,十室牵缠;一人入狱,一家尽哭。
|2.社交类交往不知其人,视其友。
|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
|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百心不可交一人,一心可得百人。
|此辈只堪林下见,不宜引入画堂前。
|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
|秀才人情纸半张。
|行下春风望夏雨。
|恩不放债。
|闻名不如见面,见面胜似闻名。
|千里投名,万里投主。
|人情,人情,在人情愿。
|鸡儿不吃无工之食。
|求只求张良,拜只拜韩信。
|不结子花休要种,无义之人不可交。
|君子不吃无名之食。
|人面咫尺,心隔千里。
|恩人相见,分外眼青。
|一条跳板上走路。
|...更多处事高下在心。
|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时无赭,浇黄土。
|何以服很? 莫若听之。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抽薪止沸,翦草除根。
|一不做,二不休。
|鸬鹚不打脚下塘|贼去后关门。
|火烧眉毛,且顾眼前。
|依样画葫芦。
|冤有头,债有主。
|见兔放鹰,遇獐发箭。
|好事不在忙里。
|已装不卸,泼水难收。
|千求不如一吓。
|好马不吃回头草。
|...更多讽劝觥饭不及壶飧。
|不行其野,不违其马。
|迟是疾,疾是迟。
|外头赶兔,屋里失獐。
|飏下屠刀,立地成佛。
|头痛灸头,脚痛灸脚。
|一鉤丝能得几时络?|大虫口中夺脆骨,骊龙颌下取明珠。
|见钟不打,更去炼铜。
|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一日不识羞,十日不忍饿。
|尖担两头脱。
|上肩容易下肩难。
|休将我语同他语,未必他心似我心。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按牛头吃不得草。
|热心闲管招非,冷眼无些烦恼。
|蜻蜓撼铁树。
|起头容易结梢难。
|大嚼多噎,大走多蹶。
|...更多待人祭神如神在。
|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何以罚,与以夺;何以怒,许不与。
|谷千驽,不如养一驴。
|谷驽养虎,大无益也。
|知人未易,人未易知。
|心去意难留,留下结冤仇。
|贵人多忘。
|三日不见面,不作旧时看。
|对马牛而诵经。
|对牛弹琴,不入牛耳。
|大斧斫了手摩挲。
|瞋人易得丑。
|恭敬不如从命,受训莫如从顺。
|得人钱财,与人消灾。
|马不打不奔,人不激不发。
|前小人,后君子。
|老米饭捏杀不成团。
|远来和尚好看经。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更多世情作舍道边,三年不成。
|相马以舆,相士以居。
|人之相去,如九牛毛。
|钱无耳,可使鬼。
|处贫贱易,耐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砖儿何厚,瓦儿何薄。
|一传十,十传百。
|井深槐树粗,街阔人义疏。
|菱角磨作鸡头。
|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
|只重衣衫不重人。
|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人心不似长流水。
|一分钱买一分情。
|人情似纸,世事如棋。
|从来好事多磨折。
|钱亲人不亲。
|遥指空中雁做羹。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钱聚如兄,钱散如奔。
|...更多3.事理类知行不索,何获?|三折肱知为良医。
|黍稷无成,不能为荣;黍不为黍,不能蕃庑;稷不为|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百闻不如一见。
|不人虎穴,不得虎子。
|智如禹汤,不如常耕。
|人闻长安乐,则出门西向而笑;肉味美,对屠|子不夜行,则安知道上有夜行人?|不因一事,不长一智。
|学书者纸费,学医者人费。
|便重不便轻。
|不在被中眠,安知被无边。
|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
|遭一蹶者得一便,经一事者长一智。
|不钻不穴,不道不知。
|蛇钻窟洞蛇知道。
|夏虫不可语冰。
|前人踬,后人戒。
|井底蛤蟆没见什么天日。
|...更多真伪有理不在声高。
|千虚不博一实。
|白纸上写着黑字。
|是真难灭,是假易除。
|天无二日,人无二理。
|有眼不识荆山玉,拿着顽石一样看。
|真人面前说不得假话,旱地上打不得拍浮。
|理直千人必往,心亏寸步难行。
|一日卖得三个假,三日卖不得一个真。
|说真方,卖假药。
|犯夜倒拿住巡更的。
|三人抬不过个“理”字去。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驴头不对马嘴。
|主客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死马当作活马医。
|当局称迷,旁观必审。
|不善操舟,而恶河之曲。
|闭门造车,出门合辙。
|死狗扶不上墙。
|早晨栽下树,到晚要乘凉。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
|世间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石灰布袋,到处留迹。
|因果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
|杀君马者,路旁儿也。
|金石有声,不扣不鸣;箫管有音,不吹不声。
|水涨船高,泥多佛大。
|不说不笑,不打不叫。
|种谷得谷,种麻得麻。
|风不来,树不动;船不摇,水不浑。
|有风方起浪,无潮水自平。
|风不摇,树不动。
|钟不扣不鸣,鼓不打不响。
|不因渔父引,怎得见波涛。
|胡荽不结瓜,菽根不产麻。
|盐打怎么咸,醋打怎么酸。
|无风不起浪。
|条件井泥不食,旧井无禽|中河失船,一壶千金。
|水浅不容大舟。
|井中无大鱼也,新林无长木也。
|无针不引线。
|巧媳妇做不得没面馎饦。
|不哭的孩儿,谁抱不得。
|没酒没浆,不成道场。
|冰不掿不寒,木不钻不着,马不打不奔,人不激不发|有尺水,行尺船。
|螺蛳壳里做道场。
|热灶那怕湿柴。
|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4.修身类为公公私不可不明,法禁不可不审。
|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官仓喝雀,犹是向公。
|为人须为彻,杀人须见血。
|灭烛看家书。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
|救人须救急,施人须当厄。
|送佛送到西天。
|有枣儿也得一竿子,没枣儿也得一竿子。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国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人管天下事。
|述志死而不朽。
|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以谋知,坎井之蛙,不可与语|有志者事竟成。
|驽马恋栈豆。
|猛虎不处卑势,鸷鸟不立垂枝。
|疾风知劲草,烈火识真金。
|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身穷心不穷。
|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不到乌江未肯休。
|心坚石也穿。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虎瘦雄心在,人贫志气存。
|天不生无禄之人,地不长无名之草。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破蒸笼不盛气。
|有智不在年高。
|皇天不负好心人,皇天不负苦心人。
|不到黄河心不死。
|...更多律己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祸不好,不能为祸。
|论不修心,议不累物,仁不轻绝,智不简功。
|治秽养苗,无使莠骄;刬荆翦棘,无使涂塞。
|君子重袭,小人无由人;正人十倍,邪辟无由|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毋道人之短,毋说己之长。
|恶不可积,过不可长。
|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
|己是而彼非,不当与非争;己非而彼是,不当与非平|目见百步之外,不能自见其眦。
|上梁不正下梁歪。
|吃拳何似打拳时。
|自屎不觉臭。
|泥里倒,泥里起。
|只说獐过鹿过,可不说麂过。
|人无刚骨. 安身不牢。
|死了王屠,连毛吃猪。
|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更多磊落居者无载,行者无埋。
|日间不作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心不负人,面无愧色。
|明人不做暗事。
|吃明不吃暗。
|拳头上站的人,胳膊上走的马。
|做着不避,避着不做。
|大虫不吃伏肉。
|好汉子不赶乏兔儿。
|当面鼓,对面锣。
|一人做事一人当。
|偷来的锣鼓儿敲不得。
|一语撞倒墙。
|心正不怕影儿邪,脚正不怕倒踏鞋。
|人直不富,港直不深。
|荣辱人貌荣名,岂有既乎!|诚无垢,思无辱。
|贤者容不辱。
|知足不辱,如不知足,则失所欲。
|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
|争气不争财。
|人的名儿,树的影儿。
|人受一口气,佛受一炉香。
|香香喷喷在家里,臭臭烘烘在外头。
|人人有面,树树有皮。
|恶名儿难揭,好名儿难得。
|若要有前程,莫做没前程。
|士可杀而不可辱。
|人必自侮,而后人侮。
|丑人多作怪。
|5.生活类起居昼有所思,夜梦其事。
|朝生暮孙。
|贼无历底中道回。
|白头花钿满面,不若徐妃半妆。
|盗虽小人,智过君子。
|蚊有昏市。
|心安茅屋稳。
|饥梳头,饱洗澡。
|家有竹鸡啼,白蚁化为泥。
|佛是金妆,人是衣妆。
|贼人心虚。
|偷得爷钱没处使。
|囚人梦赦,渴人梦浆。
|梦是心头想,喷涕鼻子痒。
|若要俏,带三分孝。
|朝喂猫,夜喂狗。
|男要俏,一身皂。
|偷风不偷月,偷雨不偷雪。
|保健心则不竞,何惮于病?|田父可坐杀。
|病从口人,祸从口出。
|眼不见为净。
|小儿欲得安,无过饥与寒。
|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
|恼一恼,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
|日食三餐,夜眠一觉,无量寿佛。
|急脱急着,胜如服药|一向单衫耐得冻,乍脱绵袄冻成病。
|饮食不节,杀人倾刻。
|酒乱性,色迷人。
|酒是烧身焇焰,色为割肉钢刀。
|心宽出少年。
|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
|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肚皮。
|多衣多寒,少衣薄寒。
|牙齿不擢不松,耳朵不挖不聋。
|人寿老将知而耄及之。
|虽有神药,不如少年;虽有珠玉,不如金钱。
|人生百岁,七十者稀。
|眉毫不如耳毫,耳亳不如老饕。
|未归三尺土,难保百年身;已归三尺土,难保|除死无大灾。
|宁有屈死,没有冤生。
|黄梅不落青梅落。
|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
|老健春寒秋后热。
|剑老无芒,人老无刚。
|三十不荣,四十不富,五十看看寻死路。
|出外十里,为风雨计;出外百里,为寒暑计;出外千|五十里外不带伞,好大胆;五十岁后不买板,好大胆|上床脱屣,不知生死。
|憨头郎儿增福延寿。
|嗜好其益如毫,其损如刀。
|眼饱不觉身饥。
|三杯和万事,一醉解千愁。
|断酒白首,??糟而|酒能成事,酒能败事。
|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
|醉是醒时言。
|酒病酒药医。
|观棋不语真君子,把酒多言是小人。
|一尺布,不遮风;一碗酒,暖烘烘,半夜里做号寒虫|吃酒不言公务事。
|饮酒不醉,甚于活埋。
|盛怒不可饮酒。
|久赌无胜家。
|饮食冬日饮汤,夏日饮水。
|四足之美有麃,两足之美有|宁去累世宅,不去|苦如薏。
|愚者得哀家梨必蒸食。
|王母甘桃,食之解劳。
|八月韭,佛开口。
|长腰粳米,缩头鳊鱼。
|磨油拌生菜,呷醋咬陈姜。
|羊羹虽美,众口难调。
|宁可弃我三亩稻,不可弃我鳘鱼脑。
|油麻子胀眼睛花。
|舍命吃河豚。
|饥食荔枝,饱食黄皮。
|珍馐百味,一饱便休;只有私房路,那有私房|盐筋醋力。
|人无根本,水食为命。
|多食马兰,少食芥蓝。
|山食鹧鸪獐,海食马鲛鲳。
|秋冬食獐,春夏食羊。
|...更多6.家庭类齐家不聪不明,不能为王;不瞽不聋,不能为公。
|踬马破车,恶妇破家。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
|家丑不可外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