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之上》
心得体会-读《活着之上》有感1000字 精品
读《活着之上》有感1000字读《活着之上》有感1000字这部作品致力于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叙事,真切表现了中国高校教师当前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小说通过描述历史学博士聂致远二十年生活历程,探讨了当代知识分子在生活中的价值犹豫和徘徊。
通过凡人琐事表现了当代生活中的精神命题。
在直面生活真相的同时,作者并未停留在单纯的批判层面,而是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追问,并以历史上的文化英雄为价值引导,试图在平庸的生活中注入理想的光芒。
小说开篇不久,就写到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研究精密仪器的赵教授,他一辈子最大的兴趣就是研究红楼梦,并写了一本《红楼梦新探》。
他将聂志远带到北京一棵槐树下,说这棵老槐树,四年前我专门从植物园请了专家来看,看了说有三百多年的树龄了,我相信曹雪芹是看见过它的。
赵教授想保护这个槐树,认为与曹雪芹有关。
可人家说,证据呢?赵教授一下子傻眼了曹雪芹一辈子怎么活过来的都没有证据,我么拿得出这槐树的证据?这也许就是曹雪芹当年的最后一个遗迹,也保不住了。
赵教授的理想就是成为一个见证者,一个圣人不能无人见证。
聂志远读完赵教授的书,竟然流泪了。
这部小说的成功不仅在于它直面人生的勇气,更在于它在直面中思考,并尖锐地提出一系列问题,勾勒出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精神图象,引起人们对自身庸碌生活的质疑和不满,因而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
在阎真看来,在金钱支配下所造成畸形的灵魂,道德的沦丧,以及风气的败坏,等等,都是不符合人性的自然发展的。
而这些丑陋和阴暗的东西之所以普遍地存在于社会中,是因为人的欲望过于强大,但欲望不是推动活着的唯一动力,与欲望相对的良知也有着强大的活力。
尽管许多时候,良知被迫让位于欲望,但并不表明良知已经泯灭。
小说中,有这样一句经典的话生存是绝对命令,良知也是绝对命令。
流俗里的挣扎与自拔--再读阎真《沧浪之水》《活着之上》
第42卷第1期2020年1月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ingxia University(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42 No.lJan.2020流俗里的挣扎与自拔—再读阎真《沧浪之水》《活着之上》林栋(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 300071)摘要:阎真的小说《沧浪之水》《活着之上》,写出了 “仕”与“学”两种环境下知识者的困惑与挣扎,在新世纪知识分子题材创作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知识者在流俗中苦苦挣扎,难以超拔而出,阻碍来自渗透于社会毛细血管的权力魅影,也来自知识者精神资源的无根和枯萎。
小说中人物的挣扎,亦可见出小说外作家的书写尴尬。
超越困境的可能性之一,在于触摸历史之实在、进入五四之精神,知识者立志自拔于流俗。
关键词:阎真;知识分子;体制;困境;主体性中图分类号:1207.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5744(2020)01-0094-05阎真“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写知识分子的作家”[1],他带着知识分子的自我认同和自觉进行知识分子 题材写作,其作品《沧浪之水》以某省卫生厅为背 景展开,《活着之上》则以麓城师范大学为背景展 开,均得到了评论界的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沧浪 之水》甚至被视为“官场小说”,在社会大众中流行 不衰,产生了很大影响。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笼统地说,官府与学府是士人的养成所与 蓄水池,也是士人立功、立德、立言的舞台。
即使在 废科举、倡新学后,大多数知识者也都流入教育机 构和公权力机构。
与清末以来才逐步壮大的职业 经理人群体相比,官学两途的知识者群体依然是典 型的、相对稳定的知识者集合。
《沧浪之水》《活着 之上》为官府和学府两个知识者群体画出了群像,对平凡知识者在流俗中的挣扎刻画得尤为用力。
—生死之际:被错过的反思契机知识者启动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和选择,往往需要起点、对话的对象和反复确认的过程。
当代准知识分子坚守与升华的高度及限度——对阎真小说《活着之上
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生存画卷 。 聂致远读大学期间, 中国当代社会市场经济列车刚刚启动。他经历 了
大学 生 经 商 、考 研 热 等 时 代 潮流 、嗣 后恋 爱 、就 业 、再 后 来 读 博 、高校 任 教 等 。小 说 在 塑 造 聂 致
临 巨大的障碍 ,因为他未来 的岳母担心聂致远不
花 ( 《 桃 天 、程 青 的 回声 、 阎真 的 ( ( 活着
华 大学 ,攻 读 博士 学 位 。读博 期 间 ,与 他 的 同窗 不 同的是 ,他 非 常投 入 地 读 书 写论 文 。聂致 远 的 言 行遭 到 了 同学 的 嘲讽 , 因为在 他 们 看 来 ,他 似 乎 是个 对 现 实 极 其无 感 之 人 。迫 于 生 存 和 生活 的 压 力 ,他 不 得 不通 过 给 企 业 家树 碑 立 传 来赚 取 一 定 的生 存 与 生 活 资本 。虽 然 经济 方 面 捉襟 见 肘 , 极 为 困窘 ,但他 还 是 坚 守 了道 德 良知 与基 本 的是 非 原则 的底 线 。博 士 毕 业 之 后 ,他 经 历 了就 业 的 阵 痛 ,但 好在 最 后 他 的 母 校麓 城 师 大 最 终 收 留 了 他 。在 工 作 和 生 活 中 ,聂 致远 又 遭 遇 了一 系列 的 困难 ,好 在 他 的运 气 还 不 算太 差 ,教 授 职称 侥 幸 得 到 了解 决 ,但 聂 致远 却高 兴 不起 来 。 小说 以麓 城 师 范 大学 历 史 学 院 中的博 士 与 教
车的缓缓启动 ,整个社会经历 了一个世俗化的过
程 。市 场 经 济威 力 巨大 ,其 对 社 会各 个 阶层 的 影 响 显 而易 见 ,其 影响 的 范 围也 无 比宽广 深 透 ,可
学院的书记 、院长以及一般 同事 ,当然也包括聂
活着之上读书心得
活着之上读书心得《活着之上》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轻轻一转,就打开了我心中那扇许久未被触动的门。
书里的故事,不就是我们生活的写照吗?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甲乙丙丁。
他们在生活的泥沼中挣扎,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求存。
这不就跟我们一样吗?每天为了生计奔波,却也不忘在心底给自己留一块小小的地方,存放着那些曾经的梦想和坚持。
想想看,我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不也常常面临着各种抉择吗?是随波逐流,还是坚守自己内心的那一点执着?就好像书里的主人公,在面对种种诱惑和压力时,他的内心该是多么纠结啊!我们不也常常会有这样的纠结吗?哎呀,真的是感同身受啊!再看看我们周围,那些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人,不就像是书中那些丑陋嘴脸的写照吗?而我们自己呢,是不是有时候也会在不经意间迷失了方向?这时候,《活着之上》就像是一盏明灯,提醒我们要保持清醒,不要被世俗的尘埃蒙蔽了双眼。
这本书里的文字,就像是一个个小精灵,在我的脑海里跳跃。
它们让我笑,让我哭,让我沉思。
这不就是文字的魅力吗?它能让我们感受到别人的喜怒哀乐,也能让我们反思自己的人生。
说真的,我觉得我们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像一个老朋友,跟你讲述着他的故事,分享着他的感悟。
它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我们活着,难道仅仅是为了活着吗?那和行尸走肉有什么区别?我们要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坚守。
就像书里说的那样,要在活着之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我们不能只是为了一日三餐而忙碌,我们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我们都是在生活这条大船上航行的人,有时候会遇到风浪,有时候会迷失方向。
但只要我们心中有那本《活着之上》,我们就会知道该往哪里走,该怎么去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所以啊,朋友们,别再只是浑浑噩噩地活着了,去读一读《活着之上》吧,让它带给你力量,带给你勇气,让你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活着的意义。
《活着之上》(节选)
Y A L U J I A NG赵平平经常说我傻。
女人的话你不能认真,女孩的话就更不能认真。
她的心就那么宽,视野也就那么宽,能把鼻子前那点东西看清楚就不错了,就像你不能要求一个高度近视的人一览众山小。
我体谅她,也就原谅了她。
我不可能跟一个出门一定要描眉擦粉的女人去谈什么天下国家的事情,哪怕她也是学历史的。
因此,当她说我傻时,我都不想跟她争辩,不屑于。
要说傻,从孔子屈原到曹雪芹,谁不傻呢?过好自己眼下的日子就是聪明吗,这种聪明才是真正的傻。
这样的人生回过头看是一无所有,那不是空虚吗?悲哀吗?傻吗?也许赵平平觉得把日子过好了就是人生目标,可我觉得这个目标不能成立;如果能成立,岳飞算什么?还不如秦桧呢。
唉,既然对世界如此无力,我为什么不退守个人的生存空间呢?也许,我跟万古千秋有关系,跟天下国家也有关系,但那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关系,如果我当它没有,那就没有。
可眼前的日子,你当它没有,那还是有。
那一寸一寸的鲜活生动,你想躲也躲不开。
生活伸出无数双手向你要钱,交按揭、交水费、交电费、交话费,买小菜、买豆腐、买肉、买衣服、买手纸……你往哪里躲?明年打算要孩子了,赵平平要我准备三万块钱,我还不知道到哪里去弄呢!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在市场之中,一个人的世俗化是多么合情合理啊。
《活着之上》(节选)N E W B O O K新 书如果我不是个知识分子,我就把很多想法放下来了。
什么意义啊,责任啊,天下千秋啊,都与我无关,盯紧眼下的生活就可以了。
这样看来,街边卖大饼的大叔是幸福的,把大饼卖出去就是意义;扫街的阿姨也是幸福的,把这条街扫净了就是责任。
我把课上好,把工资领回来,既是意义,又是责任。
也许我唯一的痛苦,就是要对学生讲更深的意义,更大的责任。
知识分子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价值。
如果我不想当个骗子,我得承认这种意义和责任的真实存在,何况我也感到了这种真实存在。
这既是意义的渴望,也是内心的真实。
以生存的理由把这种渴望的真实扼杀掉了,那我就对不起司马迁,对不起曹雪芹,对不起无数在某个历史瞬间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坚守者。
一部知识分子的警示录———评阎真长篇小说《活着之上》
一部知识分子的警示录———评阎真长篇小说《活着之上》作者:李云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2期摘要:阎真的四部长篇小说,都是以知识分子为题材,他自身作为一个高校知识分子,无疑掌握了较为丰富的细节素材。
《活着之上》以锋利的笔触层层揭开高校腐败的内幕,聚焦主人公聂志远“活着”的现状和困境,围绕求学、婚恋、科研、事业等层面展开。
虽然这部小说在艺术和格局上仍有提升的空间,但在当代技术化商品化的历史语境中,《活着之上》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引发我们对精神、文化缺失的思考,对知识分子自身的社会功能和身份特征的反思;对当代知识分子而言,《活着之上》更是一部呕心沥血的警示录;同时,《活着之上》也切入到生活的内部,观照每一个普通人对“活着”意义的追问。
关键词:《活着之上》知识分子艺术和格局意义一、知识分子的人生书写阎真的小说《活着之上》曾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提名,虽然最终遗憾落选,但就今天来看,这部小说仍具有积极意义。
书中可谓把知识分子的现实人生书写得淋漓尽致,讲述了主人公聂致远在求学、婚恋、科研、事业等层面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活着”的现状和困境,以聂致远为中心的几个维度随之展开。
第一层是以聂志远的父辈、弟兄为代表的世俗价值观评判标准,舆论的重压使聂致远陷入困境,在父亲的眼里,聂志远执着和热爱的历史专业是“没有饭吃”的专业,虽然聂致远到北京读博士的事让他脸上有光,但是随着小儿子志高在镇上当上办公室主任后给家里带来的“小便宜”,父亲开始琢磨了“到底是博士大呢,还是镇办公室主任大呢?”聂致远回答说“博士又不是官”,父亲说“官都不是,那读它干什么呢?”一副赤裸裸的钱权至上价值观暴露无遗,正像篇中所说:“鱼尾镇的人没啥文化,看事情就是这么简单,标准就是当没当官,发没发财,讲别的,他们不能理解。
”没有文化和生活的闭塞,使得小镇上的人们除了穿衣吃饭以外,人情、面子几乎就是人生中的头等大事,这是聂致远这样的知识分子无法跨越的一道沟壑,因为学术必定需要独立于市场和政治,这就意味着挣钱和当官必定不是知识分子的目的所在。
当代知识分子的人问失格——阎真《活着之上》"聂致远"人物形象浅议
由于 出身 、履历 、职 业 的不 同 ,与 下 ,并不复 杂却 充 满坎 坷 的人 生 在 高校 新 时期 成 长 起 来 的 其 他 “ 5 O后 ”作 家 教 师 ( 特 别是 中青 年 教师 ) 中非 常具 有
相 比,阎真 的价 值观 念 、文学 思想 、题 代 表性 。聂致 远 这个 人 物 形象 的独特 就
暴 露 了高 校系统 及其 相关 利益 链条 藏 污 敏感 时期 ,其 标志 性意 义毋 庸置 疑 。但 纳垢 的本相 ,剜 挑各 个环 节 的暗疮 与毒 作者并 没 有在 小说 中提 出反 腐倡 议 和改 瘤 ,矛 头 直指教 育制 度 ,同时强化 了为 革方 案 ,也看 不到 违法 违规 违纪 违反 职
书没 有 言 明 中 国教 育 制 度 的不 合 理 性 , 受伤 、没有尊严 ,与现代教育 理念不 符 ,
但是 通 过对驳 杂 多端 的不 良现象 进 行扫 也与崇 尚知识 的优 良传 统 相 抵触 。面 对 描 ,不难 发现 昔 L t 的象 牙塔 在商 品 经济 这样一 部触 及 自身 利益 的小 说 ,也 许 深
分 等学 生工作 ,中间穿 插 了高考 阅 卷舞 国教育 而死 ,为了得到想要 的 “ 滑板 鞋”
专
栏
1 9
弊 ,对从 高 中到 大学 以后 的教育 过 程 和 与这个 世界 “ 摩 擦” 着 ,像低 级 的软 体 任教 道路 做 了流水 账般 的记 述 。虽 然全 动 物 一 样 向 前 “ 故 涌 ” 着 ,活 得 憋 屈 、
的是 有些 应景 的教 育改 革及 教育 反腐 问
题 。近年 来全 国上 下重 拳反腐 的风暴 纵
二 、 知 行 合 一 的 吊诡
深 到政 治 、经 济等 领域 ,教 育将 是下 一
《活着之上》读后感
《活着之上》读后感《活着之上》读后感(精选9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活着之上》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着之上》读后感 1如果我们有更多选择,就不会有这么多咄咄逼人的欲望。
但是我们只能沿着这条狭窄的小道,麻木地走过去。
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可悲。
我也懂得做人应该积极乐观的处世至理,读余华的小说《活着》,我的人生观却没有特别大的改变。
要说收获,则无非是在感叹之余,再一次被提醒:人应该知足。
我认为之所以有一部分人像我一样没事胡思乱想,无非是因为人的软弱,因为人的不懂得知足,总是想要得更多。
《圣经》中提到:天然人的生命是十分软弱的,人的体内人的成分使人易怒,冲动,不能自制。
这一点我是相信的。
人的软弱,使人面对困境时往往无力支撑自己走向新生,使自己陷于泥潭而不能自拔,使自己明知善恶却无胆反抗。
人若敢地在黑暗的旷野独自唱着歌走路,在烈日炙烤的峭壁无声地攀爬,在无桥无船甚至无人的野渡泅过冰冷的河面,充分显示自己的勇气与智慧,那么在现实的世界里,人的日子会有更合理的安排。
生活从来都不容易。
读了《活着》,我想,接受现实,努力成长,好好活着,活着,活着……《活着之上》读后感 2闲暇之余,读了读闫真的小说《活着之上》,当时看这本书的时候,只是被小说的题目所吸引,没想到,书中的内容更是让我深有感触,平和的心境下又夹杂着些许的悲凉。
书中主人公聂致远是一个非常平凡的大学男教师,他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才迈进了令人神往的象牙塔内工作。
起初,他以为凭着自己的高学历和那股坚韧的干劲儿,以及脚踏实地的作风,能完全得到同事和领导的认可,能顺利地、按步就班的一步步提升。
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大学校园这如此的.一方净土,却超乎了他的一切预料,钻营和以权谋利却屡见不鲜。
他作为一介书生,有自己应有的做人处事原则,不愿意在名利面前阿谀奉承,更不愿意卑躬屈漆。
活着之上读后感
活着之上读后感哎呀,说起《活着之上》这本书,我心里头那是翻江倒海,五味杂陈啊。
这本书,它不像那些花里胡哨的言情小说,让人看了只想谈个甜甜的恋爱;也不像那些高深莫测的哲学书,让人云里雾里摸不着北。
它就像是咱们身边的老友,端着杯茶,跟你絮絮叨叨地聊着人生的酸甜苦辣,让你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又笑了。
故事里的主人公,那叫一个接地气,就像是咱们身边的张三李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但他的人生,却像是被命运这只大手,一会儿推上浪尖,一会儿又拽进深渊。
看着他,我就像是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些个挣扎、那些个无奈、那些个坚持,哎呀,简直是感同身受。
书里头说的“活着之上”,这四个字,初看之下平平无奇,但细细一品,那味道可就深了。
它不仅仅是在说生存,更是在探讨生活的意义,咱们这些凡夫俗子,到底为啥而活?是为了那几两碎银,还是为了心中的那份坚持和热爱?书里的主人公,他也在寻找答案,他试过妥协,试过放弃,但最终还是选择了那条最难走的路——活出自己的样子,不为别人,只为自己。
说到这,我就想起了咱们常说的那句老话:“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但在这本书里,我觉得应该改一改:“人生如书,全靠自己写。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作者,你可以选择平淡无奇,也可以选择波澜壮阔。
但不管你选择哪条路,记得,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别到最后,连自己都瞧不起自己。
书里的情节,那叫一个曲折离奇,但又透着那么一股子真实劲儿。
它不像那些狗血剧,动不动就来个车祸癌症治不好,它展现的是生活中最质朴、最平凡的一面。
就像咱们每天上班下班,吃饭睡觉,看似平淡无奇,但其中却藏着无数的喜怒哀乐和人生哲理。
最让我感动的是,书里的主人公在面对困境时,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他就像是一棵小草,任凭风吹雨打,始终坚韧不拔地生长着。
这种精神,我觉得咱们每个人都应该学学。
生活嘛,总会有不如意的时候,但只要我们心中有光,脚下就有路。
总的来说,《活着之上》这本书,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传递一种力量,一种让我们在困境中依然能够坚持自我、勇往直前的力量。
《活着之上》读后感
《活着之上》读后感闲暇之余,读了读闫真的小说《活着之上》,当时看这本书的时候,只是被小说的题目所吸引,没想到,书中的内容更是让我深有感触,平和的心境下又夹杂着些许的悲凉。
书中主人公聂致远是一个非常平凡的大学男教师,他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才迈进了令人神往的象牙塔内工作。
起初,他以为凭着自己的高学历和那股坚韧的干劲儿,以及脚踏实地的作风,能完全得到同事和领导的认可,能顺利地、按步就班的一步步提升。
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大学校园这如此的一方净土,却超乎了他的一切预料,钻营和以权谋利却屡见不鲜。
他作为一介书生,有自己应有的做人处事原那么,不愿意在名利面前阿谀奉承,更不愿意卑躬屈漆。
但是,生活的窘迫和压力,让他感到无助,在万般无奈的时候,他也只得委屈自己的内心,不得不放弃原那么,低头做人。
这样的他,内心是痛苦的,凄楚的。
精选阅读活着读后感这是继《平凡的世界》后,我看的第二部关于那个年代的书籍。
该书情节相对较简单,趣味多于沉重,能够让人在为主人公悲惨命运伤感之余,不至于那么揪心。
该书以第一人称表达,是个正确的选择,给人以别有洞天的感觉。
福贵老汉在经历身世浮沉、世事变迁后,以一颗成熟平静的心看待自己的过去,讲述自己如何一步步由纨绔变成熟。
这是他心灵蜕变的历程,也告诉我们只有经历风浪,且是足够大的风浪,才懂得应该如何面对生活,如何珍惜身边人。
自从福贵将家产输光以后,他就在不断失去中度过余生。
他年轻时做的那些荒唐事真是无可救药,让人啼笑皆非。
好在失去家业以后,他幡然醒悟,用双手继续维持生活。
他最大的福分就是有一个好妻子家珍。
虽然福贵一再做对不起家珍的事,但是她对他毫无怨念。
这大概会被认为是封建思想的剩余。
但笔者认为,这是时代使然,而且不是每个富家小姐都愿意死心塌地地陪着一个看不到任何希望的男人过日子。
让人感到庆幸的是,家珍的等待是值得的,因为福贵对她倍加珍惜。
她在故事中一直是一个温婉、善良、贤淑、任劳任怨的好女人,对福贵从无半句责备与抱怨。
阎真活着之上读后感
阎真活着之上读后感篇一阎真《活着之上》读后感读完阎真的《活着之上》,我心里真的是五味杂陈。
也许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在为了生活而奔波,为了所谓的成功而拼命,可这本书却让我重新审视了“活着”的意义。
书里的主人公聂致远,他就像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怀揣着梦想,却在现实的泥沼中挣扎。
我觉得他可能就是另一个“我”,那种面对生活的无奈和迷茫,我太懂了!他努力追求学术的纯粹,却被现实的各种利益关系拉扯,这难道不是我们很多人的真实写照吗?也许有人会说,这就是社会的规则,你不适应就得被淘汰。
可我想问,难道为了成功,我们就得放弃内心的坚守吗?聂致远的经历让我反思,我们在追求物质和名利的道路上,是不是已经迷失了自己?书中描绘的那些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场景,真的是让我又气又无奈。
难道人与人之间就不能多一些真诚和善良?我觉得我们生活的世界不应该是这样的。
不过,反过来想想,也许正是这些挫折和磨难,才能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纯粹和美好的东西。
就像聂致远,尽管遭受了那么多打击,他依然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原则,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读完这本书,我真的想大声喊一句:“我们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着?”是为了金钱、地位,还是为了内心的那份安宁和满足?篇二阎真《活着之上》读后感《活着之上》,这书读得我心里堵得慌!阎真这家伙,写得也太真实了吧!感觉就像是把我们生活中那些见不得光的事儿一股脑儿全给抖搂出来了。
你说聂致远,多不容易一哥们儿啊!满怀着理想走进大学校园,想着在学术的道路上闯出一番天地。
可现实呢?那叫一个残酷!到处都是关系户,到处都是利益的交换。
这能不让人气愤吗?我就在想,难道我们真的就只能向现实低头?也许有人会说:“哎呀,别那么天真啦,大家都这样。
”可我偏不信这个邪!凭什么我们就得随波逐流?聂致远的坚持,让我既佩服又心疼。
佩服他那份执着,心疼他处处碰壁。
有时候我都恨不得跳进书里,拉他一把,告诉他:“别那么死脑筋!”可再一想,要是他真的妥协了,那还是他吗?这本书里的世界,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阎真《活着之上》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分析
现当代文学阎真《活着之上》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分析王硕果 哈尔滨师范大学摘要:阎真在《活着之上》这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以其精致细密的视角展现了当今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刻画了一个处在“活着至上”与“活着之上”的虚悬状态下的典型知识分子的形象。
通过对主人公聂致远刻画讽刺当下的功利主义风气同时也向社会传递出作者对知识分子坚守良知的期盼。
关键词:心理矛盾;底线意识;功利主义阎真《活着之上》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一面镜子,照进了教育界的污秽之地,照出了如聂致远一般的知识分子的窘迫。
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小说家既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预言家,而是存在的勘探者。
”[1]作者阎真身处高校,从立场上来看,他作为一名知识分子首先深切关注的必然是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所以从一定的角度来说他对知识分子在学术、职场等方面的处境也有一定的话语权,正如阎真自己所说:“站在知识分子的立场上写知识分子,这是我写作的基本地位。
这并没有特别的安排和追求,都是很自然地发生的、下岗工人,农民工,我想写也把握不了,会写出怪胎。
”[2]在《活着之上》中作者采用大量的心理独白来展现主人公的生存困惑,犀利的批判当下社会功利短视的现象。
一、清高与现实的碰撞聂致远是一个被传统文化浸染过的知识分子,他热爱历史,把司马迁、屈原、曹雪芹这些伟大的灵魂作为自己的榜样。
在大学读书时他满腹才情,秉承着文人的单纯与清高走上了学术道路。
本科毕业论文分配指导老师时,他随遇而安又善良自负,被同学蒙蔽调换导师而错失“机会”导致毕业时蒙天舒留校任教,他只能暗自挣扎却秉持知识分子“知行合一”的原则。
例如考母校博士时复试中被刷,自己一直瞧不上的蒙天舒却在比自己低十几分的情况下考上了在职博士,他内心愤怒却无处声张,纠结无力最后却靠蒙天舒帮忙打通人脉读博,甚至在看到蒙天舒因为“借鉴”自己的论文而得到优博时,他内心的愤怒更是无以复加,但是却无可奈何,主人公内心挣扎,虽不愿意被世俗绑架,却无法完全置身事外。
2022《活着之上》读后感
《活着之上》读后感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书店看到了阎真的《活着之上》,一开始只是好奇作者对活着之上有什么特殊的解释,就买了回来。
读了一部分之后发现写的太真实了,真实到就像朋友在给你讲他的生活,好多地方你会有同感。
于是就迫不及待的看了起来。
看完之后,对生活又多了一分理解。
本书说的是主人公聂致远是一位历史学博士,毕业之后留校教书,他倾慕屈原、司马迁、曹雪芹、王阳明等先贤,以他们为楷模,为精神偶像,而面对现实时却又是那样的无耐又无力,在困惑中坚守的故事。
文中聂致远和蒙天舒他们俩是同学,聂致远在大学时孜孜以求,老老实实做学问,而蒙天舒却在大学期间靠着同学聂致远的把试卷偏一点点才能混到毕业,然后靠耍小聪明在聂致远的面前软磨硬泡要求换研究生导师,聂致远就此善良了一回,因此纠结痛苦的人生开了头,而蒙天舒呢,却靠着他天生的情商一路青云直上。
这本书中有一段说:一次聂致远和同事一起去参加某个活动,经过一个十字路口,信号灯眼看就要转为红灯,而此时前面还有两辆车正在并排行驶。
同事按了几下喇叭,抓了个空子,嗖地一下从两车间钻了过去,在红灯亮起前冲过了路口。
聂致远则老老实实地跟在前面两车后面等红灯。
之后,聂致远又碰到了一个又一个红灯,最终抵达活动地点时已经比同事慢了半个多小时。
这正如他们两人的人生,大学时本是同学,论学术水平聂致远还远超那位同事,但同事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成功钻了个空子,于是一步快步步快,最终成了聂致远的领导。
这样的道理,聂致远当然也明白,但他无法战胜自己的内心。
其实我们也经常经历着这样的现实,过马路时遇到一个红灯,后面几乎都是红灯,而有人可能仅仅就比你快了那么一秒钟,却可以一路绿灯。
就像人生的际遇,可能你错过一个机会,后面会步步跟不上。
就像聂致远一次又一次地错过机会,发论文、升副教授、升教授,他总是比别人慢一步。
为此,他遭受了妻子的无数次抱怨,也承受了父母乡邻无声的质疑与不解,更忍受了内心深处对女儿的歉意,因为他无法让女儿有爹可拼。
《活着之上》读后感3000字
《活着之上》读后感3000字篇一活着之上《活着之上》这本书,真的让我感触颇多。
也许在很多人的眼里,活着就是为了功成名就,就是为了荣华富贵。
但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活着的意义难道仅仅如此?我觉得,我们常常在追求物质的路上迷失了自我,忘记了内心真正的需求。
就像书中的人物,为了所谓的成功,不择手段,丢失了最宝贵的东西。
可这真的值得吗?也许在某些时刻,我们成功了,拥有了财富和地位,可夜深人静时,内心真的不会感到空虚吗?我想起自己曾经为了一次考试的高分,拼命熬夜刷题,忽略了身体和心灵的疲惫。
那时候的我,是不是也在某种程度上迷失了呢?现在想来,成绩固然重要,但健康和快乐难道不更重要吗?我们总是在说要追求梦想,可梦想究竟是什么?是金钱?是名誉?还是内心的那份安宁和满足?这真的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篇二活着之上读《活着之上》,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这书里描绘的世界,咋就那么现实呢?咱就说,活着到底是为了啥?难道就是为了比别人强,为了让人高看一眼?书里那些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人,他们真的快乐吗?我觉得未必!有时候我就在想,我自己的生活是不是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功利了?比如说,选朋友的时候,是不是会更倾向于那些对我“有用”的?再比如说,做事情的时候,是不是首先考虑的是能得到啥好处?哎呀,这样一想,我都有点害怕自己了!可能活着之上,应该是有一份坚守,一份对真善美的坚守。
但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坚守又谈何容易?篇三活着之上《活着之上》,这书读得我心里直翻腾。
我一直在琢磨,活着之上到底是个啥境界?是像书里写的那样,不为世俗所动,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还是说,得在现实的泥潭里摸爬滚打,然后还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我觉得吧,现实生活中,诱惑太多啦!有时候真的很难抵挡。
就像看到别人轻轻松松赚大钱,自己心里能不痒痒?看到别人走捷径成功了,能不羡慕?可要是都这样,那这世界还不乱套了?也许活着之上,就是要学会在诱惑面前说“不”,要能看到那些表面风光背后的辛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院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态
——读《活着之上》有感今年春节期间,一篇博士生返乡日记在微信朋友圈激起热烈反响,而文中引发争议的“知识分子的无力感”,则触及到了一个更深入的主题——“高校知识分子的困境”。
恰巧,阎真老师的《活着之上》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刻全面的揭示与解读。
在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以“我”(聂致远)为代表的那些努力超越平庸,追求真理,不与世俗同流、不被金钱绑架的知识分子形象,写出了胸怀理想,才华横溢的聂致远那类人在现实环境中,在利益与真理之间的困惑、挣扎、妥协(无奈)、愤怒、坚持。
虽然有时也会屈服于生活,但内心深处仍保持着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向往。
同时,小说中正面触及高校腐败现象,直击关系与圈子对知识的腐蚀,金钱与权力对人格的扭曲……以蒙天舒为例,揭示了高校中关系对个人“成功”的影响。
种种“内幕”令人震惊,但也符合现实。
不过,小说的主旨并不在揭黑,而是要反映和强调:“知识分子不仅是一种技能,而且是一种价值”,因此当“钱与权”异化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强势话语时,始终还是有聂致远这样的选择的存在,他们平衡着世俗的功利化带来的影响,坚定地传达着“人在满足生活的基础上还应有更高的价值追求”的信念。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除了按市场的法则、功利主义的法则去生活,实际上也没有多大的选择空间。
退守个人生存空间是多么自然而然的事情啊,世俗化是多么自然而然的事情啊!一个知识分子,他如果没有对生活经验的反思,他就会在这自然而然之中放弃更高的精神追求、精神境界,把现世的自我当作全部的价值之源,这种放弃抹平了知识分子和普遍百姓之间的界线。
我觉得这种界线还是存在的。
这就是,知识分子应该更多地去关心与自己的生活无关的事情。
“先天下之忧而忧”也许太高了,那至少是一个精神境界吧。
如果活着就是活着的意义和价值的全部,那我们每天讲的人文精神,还有多大的意义呢?
作者开头以曹雪芹先生为引子,结尾又回到《红楼梦》,在此书中,我感受到了曹雪芹是一种传统精神,一种文化选择,一种人生态度的代表。
那种高洁人格又与现实中“义利之辨”冲突,贴近生活,而小说主人公在不同的价值选择中的纠结恰如其分地传递给读者。
蒙天舒这个人物,虽然笔墨不多,但刻画的栩栩如生、非常真实,代表了学术和学人品格的堕落。
与古代知识分子的基本观念不同,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功利主义依托市场获得了道义上的合法性。
这是我对知识分子世俗化的理解的基础。
在我的想象中,当代知识分子真正能够去做的,或者说,对他们来说有现实有效性的要求,不是去靠近圣人,如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杜甫、王阳明、曹雪芹等等,而是坚守一种最基本的人格底线。
在市场的背景下,能够有这么一条底线,就已经很了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