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之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院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态
——读《活着之上》有感今年春节期间,一篇博士生返乡日记在微信朋友圈激起热烈反响,而文中引发争议的“知识分子的无力感”,则触及到了一个更深入的主题——“高校知识分子的困境”。恰巧,阎真老师的《活着之上》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刻全面的揭示与解读。
在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以“我”(聂致远)为代表的那些努力超越平庸,追求真理,不与世俗同流、不被金钱绑架的知识分子形象,写出了胸怀理想,才华横溢的聂致远那类人在现实环境中,在利益与真理之间的困惑、挣扎、妥协(无奈)、愤怒、坚持。虽然有时也会屈服于生活,但内心深处仍保持着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向往。同时,小说中正面触及高校腐败现象,直击关系与圈子对知识的腐蚀,金钱与权力对人格的扭曲……以蒙天舒为例,揭示了高校中关系对个人“成功”的影响。种种“内幕”令人震惊,但也符合现实。不过,小说的主旨并不在揭黑,而是要反映和强调:“知识分子不仅是一种技能,而且是一种价值”,因此当“钱与权”异化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强势话语时,始终还是有聂致远这样的选择的存在,他们平衡着世俗的功利化带来的影响,坚定地传达着“人在满足生活的基础上还应有更高的价值追求”的信念。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除了按市场的法则、功利主义的法则去生活,实际上也没有多大的选择空间。退守个人生存空间是多么自然而然的事情啊,世俗化是多么自然而然的事情啊!一个知识分子,他如果没有对生活经验的反思,他就会在这自然而然之中放弃更高的精神追求、精神境界,把现世的自我当作全部的价值之源,这种放弃抹平了知识分子和普遍百姓之间的界线。我觉得这种界线还是存在的。这就是,知识分子应该更多地去关心与自己的生活无关的事情。“先天下之忧而忧”也许太高了,那至少是一个精神境界吧。如果活着就是活着的意义和价值的全部,那我们每天讲的人文精神,还有多大的意义呢?
作者开头以曹雪芹先生为引子,结尾又回到《红楼梦》,在此书中,我感受到了曹雪芹是一种传统精神,一种文化选择,一种人生态度的代表。那种高洁人格又与现实中“义利之辨”冲突,贴近生活,而小说主人公在不同的价值选择中的纠结恰如其分地传递给读者。蒙天舒这个人物,虽然笔墨不多,但刻画的栩栩如生、非常真实,代表了学术和学人品格的堕落。
与古代知识分子的基本观念不同,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功利主义依托市场获得了道义上的合法性。这是我对知识分子世俗化的理解的基础。在我的想象中,当代知识分子真正能够去做的,或者说,对他们来说有现实有效性的要求,不是去靠近圣人,如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杜甫、王阳明、曹雪芹等等,而是坚守一种最基本的人格底线。在市场的背景下,能够有这么一条底线,就已经很了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