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摘要:地方高校毕业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引导地方高校通过设置特色专业、专业能力培养等方式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这是提升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是地方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地方高校;就业能力;特色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214-02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地方高校每年的毕业生在整个高校毕业生中占到50%以上。地方高校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建立完整的专业培养方式,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地方经济建设的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地方高校毕业生与中央直属高校毕业生相比,在专业能力培养上还存在差距。再加上近年地方高校数量增长迅速,对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上还存在不足,提高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是现在我国地方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

就业能力是用来衡量毕业生求职以及从事一定职业的能力。就业能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的英国,是衡量一般失业者再次就业能力的概念。澳大利亚学者则强调获得工作、保持工作的能力之外,还包括“在企业中为取得进步而发挥自己的潜能,为企业的

战略目标作出贡献。”[1]

国内学者对就业能力的界定大都是在国外学者界定的基础上展开的,郑晓明认为“就业能力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2]郑晓明对就业能力的界定在范围上要比国外学者更宽泛些,更侧重于在就业前的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因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侧重不同,国外学者强调的是一般人群的就业能力,国内学者的界定更加明确,指的是特定的大学生人群。大学生群体的就业与普通人群的就业不同之处就在于,大学生就业与普通的人就业相比,在方向性上更加明确,大学生经过大学的学习,专业知识在就业能力的构成上要占到重要比例,普通人在就业能力上在专业上考虑较少。

大学生就业与普通人群的就业存在差异,就业能力的构成上也存在差异,郑晓明认为就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的集合,具体包括:学习能力,是就业能力的基石;思想能力,是大学生思想成熟与否的标志;实践能力,是就业环节中的点睛之笔,是各种能力综合应用的外化体现;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就业乃至完成由学生角色向社会职业角色顺利转变的关键[2]。学习能力应该是大学生特有的能力,大学生因为在就业机构和就业层次上高于一般人群的就业,所需的专业知识更高,相对应所需的专业能力也要求更高。

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基本上是由专业知识能力、个人品质、职业规划能力、通用技术能力等构成。专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校,

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所形成的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及本专业相关的知识能力。个人品质是在大学生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工作岗位需求一致的基本品质,例如责任心、进取心以及面对工作压力等等,这些是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必须的一些道德品质,对毕业生从业有着积极作用。职业规划能力反映的是从业过程中对自己的职业前途及个人对自己的职业定位的思考。通用技术能力是大学生毕业就业所需要的技术能力之外的团队工作能力等。这些能力构成了完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

二、地方高校就业能力现状及分析

基于上面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的分析,以此来分析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现状。近年以来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远远低于中央政府,导致地方高校在毕业生上资金投入不足,培养质量上也与中央直属高校存在差距。这都导致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不足。

首先,地方高校专业能力方面的不足。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是我国现在高校面临的主要任务,地方高校近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地方政府和高校也未能对市场需求进行认真与客观的调研,并作出科学的预测,从而导致就业市场与实际需求偏离,产生社会需求与地方高校人才供给的矛盾。甚至有些地方高校专业缺乏特色,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弱,与企业所需要人员之间存在差距较大,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3]专业的设置对地方高校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地方高校本身由于投入

的不足就使其在教学质量上与中央直属高校存在差距,专业设置不合理导致专业培养的目标很难达到。

其次,毕业生就业能力中个人品质上的不足。生源质量上的差异造成高校毕业生在面对同样的就业压力的时候,地方高校毕业生心理上会处于一种不利地位,“这是一种无形的就业压力。在同一代的毕业生中,地方高校毕业生上面受到研究生、重点学院本科生的就业竞争,下面受到中专毕业生的挑战。”[4]在竞争压力下,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很难保持一种正确对待压力和工作的态度,也较难平衡的对待生活和工作的态度,在竞聘中表现为自信心不足。在从业的早期,由于自信心的不足使得地方高校毕业生很难完全展现自我,从而获得职业初期的成功,这种挫败感严重影响地方高校毕业生通过职业来实现自我的价值。

最后,职业规划能力上不足。职业规划能力的获得一方面取决于高校的教学,另一方面取决于大学生毕业后自我的规划。在学校教学这方面,对职业规划能力教学的不足是普遍的现象。现阶段地方高校“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单一,教材内容陈旧,缺乏实用性,与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就业指导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方面也缺乏新颖性。”而基于就业能力培训的职业规划能力教育大多“只是一种政策信息的传达和部分就业技巧的指导,忽视了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升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方法和手段上也过于单调,以课堂讲授为主,社会实践较少,模拟训练等几乎没有。”[5]职业规划能力的不足致使地方高校在职业发展期,经

常出现对职业前景的不明确,不能较为有效对自己的能力结构进行完善。

三、建立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

造成地方高校毕业生上述能力方面不足的原因跟地方高校培养模式的不足,有着直接的关系。地方高校在完成规模扩张之后,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提升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首先,在专业能力培养上突出特色。地方高校发展的空间不在于规模,要形成自身独特的就业优势,形成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知识结构。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区域方向性更为明确。这些都便于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突出专业,为此,地方高校应该“深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在充分考虑教育规模的同时,特别注意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建立与市场社会相联系的专业设置新机制。尤其是地方高校要根据不同的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不同的需要。”

[6]只有形成特色化的专业知识结构,地方高校毕业生才能形成特色的就业能力。

其次,强化地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培训。在地方高校中,地方高校毕业生在与部属院校竞争中的自卑心理需要通过心理辅导来调整。通过就业心理上的辅导一方面树立地方高校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自信心,地方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到比较持久的心理压力,压力程度因人而异,伴随压力产生的不良情绪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