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刀形红细胞贫血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及其发病机理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及其发病机理人类的贫血症是由于身体无法制造足够的血红蛋白造成的,人类的贫血症有许多种。
其中,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属于分子病,是指基因突变使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或合成的量异常直接引起机体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
人类几种常见贫血症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类遗传性疾病,由于异常血红蛋白S(HbS)所致的血液病,因红细胞呈镰刀状而得名。
该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是1949年世界上最早发现的第一个分子病,由此开创了疾病分子生物学。
该病主要见于非洲黑种人,最初见于非洲恶性疟疾流行区的黑种人中。
HbS杂合子对恶性疟疾具有保护性,单核吞噬系统将镰状细胞连同疟原虫一起清除,疟疾不治自愈,使HbS杂合子患者得以生存。
人教版教材人教版教材认为,正常的GAG突变为GTG(A→T);但浙科版教材认为,正常的GAA突变为GTA(A→T)。
查找一些资料两种情况都有,其中,大多数情况是支持前者,但也有的资料同时说明了两种方式的存在。
另外,除了异常血红蛋白S(HbS),即第6位氨基酸由正常的谷氨酸变成了缬氨酸,形成HbS,还有一种是异常血红蛋白C(HbC),即第6位氨基酸由正常的谷氨酸变成了赖氨酸,形成HbC。
如下所示:发病机理:正常成人血红蛋白是由两条α链和两条β链相互结合成的四聚体,α链和β链分别由141和146个氨基酸顺序连接构成。
镰状细胞贫血的发生是由于β珠蛋白基因的第6位密码子由正常的GAG突变为GTG(A→T),使其编码的β珠蛋白N端第6位氨基酸由正常的谷氨酸变成了缬氨酸,形成HbS。
镰状细胞贫血患者因β链第6位上的谷氨酸被缬氨酸替代形成HbS,HbS在脱氧状态下相互聚集,形成多聚体。
这种多聚体由于其HbS的β链与邻近的β链通过疏水键连接而非常稳定,水溶性较氧合HbS低5倍以上。
纤维状多聚体排列方向与细胞膜平行,并与细胞膜紧密接触,故当有足够的多聚体形成时,红细胞即由正常的双凹形盘状变为镰刀形,此过程称为“镰变”。
镰状细胞贫血的并发症
镰状细胞贫血的并发症*导读:镰状细胞贫血症有叫做镰状细胞贫血、镰状细胞性贫血。
是在20世纪初被医学专家发现的一种传染病。
1910年,一个黑人青年到医院看病,他的症状是发烧和肌肉疼痛,经过检查发现,他的红细胞不是正常的圆饼状,而是弯曲的镰刀状。
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病称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镰状细胞贫血症有叫做镰状细胞贫血、镰状细胞性贫血。
是在20世纪初被医学专家发现的一种传染病。
1910年,一个黑人青年到医院看病,他的症状是发烧和肌肉疼痛,经过检查发现,他的红细胞不是正常的圆饼状,而是弯曲的镰刀状。
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病称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镰状细胞贫血主要发生在黑色人种身上,非洲黑人的发病率最高,主要发病的地区除了非洲外还有意大利、希腊等地中海沿岸国家和印度,以及我国的南方地区。
因为镰状细胞贫血属于遗传病症,患者一般在出生半年后症状就会逐渐出现,早年发病的患者会伴有生长发育不良,而且容易发生感染,尤其是肺炎球菌性感染。
容易发生感染,是由于身体劳累以及脾功能受损有关。
除了感染,患者还会出现贫血、黄疸和肝、脾大,心、肺功能常受损,甚至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此外,下肢皮肤出现慢性溃疡也是镰状细胞贫血的常见病征。
男性患者可能出现性功能不全。
根据众多临床病例,总结镰状细胞贫血会出现以下并发症:1.梗死危象。
发生梗死导致疼痛的部位最常见的是四肢的骨骼。
如果情况严重,可能会导致组织坏死血管梗死可发生于任何部位。
2.再生障碍型危象贫血突然加重。
网织红细胞显著减少甚或消失,骨髓增生低下。
3.巨幼细胞型危象。
主要患病人群是妊娠妇女,原因是叶酸缺乏。
临床表现是严重贫血伴有巨幼细胞贫血特征。
4.脾滞留型危象。
常见于儿童,少部分脾脏明显增大的成年患者也会出现。
这也是幼年患者死亡的原因。
5.溶血型危象。
此危象病不常见。
临床表现为贫血加重黄疸、网织红细胞数增多常发生溶血者易有胆石症。
镰状细胞贫血症
致病机理
♦ 病人的红细胞会变成镰刀形是由
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存在先天 缺陷所致。 缺陷所致。血红蛋白有四条链共 574个氨基酸 其中一个谷氨酸 个氨基酸, 574个氨基酸,其中一个谷氨酸 缬氨酸所取代 所取代, 被缬氨酸所取代,破坏了血红蛋 白的分子结构。 白的分子结构。
♦ 这个氨基酸所构成的血红蛋白链由一对基因
控制,正常人的基因为HbAHbA, 控制,正常人的基因为HbAHbA,而病人的则 HbAHbA HbSHbS,HbS的溶解性低于HbA, 的溶解性低于HbA 为HbSHbS,HbS的溶解性低于HbA,而脱氧后 HbS溶解性又进一步降低 溶解性又进一步降低, 的HbS溶解性又进一步降低,在氧张力低的 毛细血管区,HBS形成管状凝胶结构 形成管状凝胶结构( 毛细血管区,HBS形成管状凝胶结构(如棒 状结构),导致红细胞扭曲成镰刀状( ),导致红细胞扭曲成镰刀状 状结构),导致红细胞扭曲成镰刀状(即镰 )。这种僵硬的镰状红细胞不能通过毛细 变)。这种僵硬的镰状红细胞不能通过毛细 血管,加上HBS HBS的凝胶化使血液的粘滞度增 血管,加上HBS的凝胶化使血液的粘滞度增 阻塞毛细血管,机体免疫系统激活, 大,阻塞毛细血管,机体免疫系统激活,清 除变异红细胞,导致贫血。 除变异红细胞,导致贫血。
♦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导致脊柱 变而另形呈双凹形或 鱼嘴形股骨头无菌性 坏死一方面骨骼梗死 又可导致骨小梁增加 和骨质硬化。 和骨质硬化。
眼部症状由视网膜 梗死、眼底出血、 梗死、眼底出血、 视网膜脱离等病变 引起。 引起。神经系统表 现有脑血栓形成、 现有脑血栓形成、 蛛网膜下隙出血。 蛛网膜下隙出血。
镰状细胞贫血症
课题主讲: 课题主讲:张琴 课件制作: 课件制作:张明 资料收集:张文博、张朋、张茜、张谦、 资料收集:张文博、张朋、张茜、张谦、张曦
镰刀红细胞贫血课件
蛋白质的结构
指蛋白质中共价连接的氨基酸 残基的排列顺序,包括二硫键的 位置。
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 结构,也就是该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 相对空间位置
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 空间位置,也就是整条肽链所有原 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 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之间呈特定的三 维空间排布,并以非共价键相连接, 这种蛋白质分子中各个亚基的空间排 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利用 ,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疼痛
• 因镰刀细胞贫血引起 的血管阻塞所致的腹 痛是重要的血栓性疼 痛症状。发作的时间 取决于肠系膜和腹腔 内脏微血管阻塞和梗 塞。变形的红细胞会 堵塞血管 ,使血液和 氧供应量减少。对这 种痛感起重要作用的 可能还有由变形红细 胞释放进入血液的血 红蛋白。
5、镰刀细胞性贫血的分布特点?
• 本病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主要见于非洲黑人,杂合子状态者 占非洲黑人的20%,美国黑人群的8% ,此外也见于中东、希腊、土籍印 度安人及于上述民族长期通婚的人 群。杂合子之间通婚,其1/4子女为 纯合子,导致镰状细胞贫血(《血液 病学》主编:张之南 杨天楹 郝玉书 )。
实验室检查:
• • • • • • 基因检测,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法。 溶血性贫血证据; 外周血发现镰状红细胞; 红细胞镰变试验阳性; 血红蛋白溶解度试验 ; 醋酸纤维膜电泳
3、为什么患者的红细胞会变成 镰刀状
谷氨酸是一个亲水氨基酸,氨基酸 位点位于血红蛋白分子外部,易与 水结合。但是缬氨酸是一个疏水氨 基酸,这样的氨基酸分子暴露在血 红蛋白分子外部是不利的。由于这 样的疏水作用,血红蛋白分子的这 个位点不易与水结合,水溶性降低, 加上膜的继发性改变微黏度增加 , 弹性减低众多的血红蛋白分子相互 聚集沉淀,形成纤维状的纤维沉淀。 这样的结果是使得红细胞的形态结 构发生变化,红细胞特有的圆饼状 结构消失,变成扁平细长的镰刀型 细胞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2021/3/27
CHENLI
7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酶谱分析
❖ 限制酶MstⅡ识别的核苷酸序列为CCTGAGG, 基因组DNA被此酶消化并与-珠蛋白基因探针 进行杂交后,正常-珠蛋白基因CCTGAGGAG产 生1.15kb+0.20kb的片段,而HbS的-珠蛋白 基因(CCTGTGGAG)失去了MstⅡ识别序列, 从而产生了1.35kb的片段,据此可对HbS病做 出基因诊断。
2021/3/27
CHENLI
13
❖ 在疟原虫毁坏镰刀型贫血症携带者
(杂合子)的红细胞时,会导致患
者缺氧,这样就会让原来正常的红
细胞变成镰刀型的,镰刀型红细胞
容易形成血栓,人体自身免疫系统
会提前结束这些阻碍血流畅通的红
细胞的生命,而积聚在红细胞中正
等待大量繁殖的疟原虫也同样被杀
死了。
2021/3/27
2021/3/27
CHENLI
停滞血管 急性危象 慢性进行性器 官损伤
12
5、镰刀细胞性贫血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有何特点?
❖ 本病主要分布在非洲,也散发于地中海地区, 在东非某些地区HbS基因频率高达40%,因此 镰状细胞贫血症成为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血 红蛋白病。
❖ HbS基因的地形分布于疟疾的地形分布相似, 这与HbS携带者对疟疾有较强的抵抗力有关。
CHENLI
14
HbS病
2021/3/27
CHENLI
15
6、镰刀细胞性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在电 泳行为上与正常的血红蛋白有何差别?
2021/3/27
镰刀型细胞性贫血症
• 血红蛋白分子结构异常的遗传性疾病,主 要症状是贫血。病人衰弱、头晕、气短、
心脏有杂音和脉搏增高;血液血红蛋白 (Hb)含量仅及正常人(每100毫升血 15~16克)的一半;红细胞不仅数量少而 且异常;出现许多长而薄,看起来像镰刀 的新月形红细胞。
• 当血液脱氧合(不携氧)时,镰刀形细胞大大增多。这种细胞极脆, 易破损造成血液血红蛋白低水平。更严重的后果是某些器官的毛细血 管被这些长形异常细胞堵塞,这是许多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病人早死 的主要原因。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病是从双亲处接受Hb突变基因的一种 遗传病。只从父母一方得到此异常基因,则仅有约1%的红细胞镰刀 形化,这种人只有轻微的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症状,如避免强烈的运 动或其他使循环系统紧张的状态,可过完全正常的生活。镰刀形红细 胞贫血症是一种“分子病”,即分子结构、特别是蛋白质分子结构发 生遗传性变化而造成的病变。异常血红蛋白β链的第6位谷氨酸被缬氨 酸所代替。这个疏水氨基酸正好适合另一血红蛋白分子β链EF角上的 “口袋”,这使两条血红蛋白链互相“锁”在一起,最终与其他血红 蛋白链共同形成一个不溶的长柱形螺旋纤维束,使红细胞扭旋成镰刀 形。至于为什么脱氧合血红蛋白镰刀形化而氧合血红蛋白(携氧)不 镰刀形化?可以简单解释为:在氧合形式中,血红蛋白亚基的重新排 列使β链的口袋不能接受相邻的血红蛋白分子。
• 这种病常见于非洲和美洲黑人。人们在非洲疟疾 流行的地区,发现镰刀型细胞杂合基因型个体对 疟疾的感染率,比正常人低得多。这是因为镰刀 型细胞杂合基因型在人体本身并不表现明显的临 床贫血症状,而对寄生在红血球里的疟原虫却是 致死的,红血球内轻微缺氧就足以中断疟原虫形 成分生孢子,终归于死亡。因此,在疟疾流行的 地区,不利的镰刀型细胞基因突变可转变为有利 于防止疟疾的流行。这一实例,也说明基因突变 的有害性是相对的,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有害的 突变基因可以转化为有利。
请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角度说明镰刀型贫血症与疯牛病的发病机制。
请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角度说明镰刀型贫血症与疯牛病的发病机制。
镰刀型贫血症(Sickle Cell Disease,SCD)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血液病,其主要特征是血红蛋白β链突变导致血红蛋白结构异常,从而引发红细胞形态改变,表现为镰刀状,容易出现溶血、贫血、疼痛和并发症。
疯牛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BSE)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牛,病因是正常牛脑蛋白(PrPc)突变成为异常形态的蛋白质(PrPsc),导致脑组织出现空泡样变。
这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都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
蛋白质是生物体中至关重要的大分子,它们具有特定的三维结构,从而决定了其功能。
在镰刀型贫血症中,血红蛋白的突变导致其结构异常,使得红细胞功能受损,易于发生溶血。
而在疯牛病中,正常牛脑蛋白PrPc突变成为PrPsc,这种异常蛋白质在脑组织中聚集,引发神经细胞功能丧失,最终导致脑部损伤。
镰刀型贫血症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血红蛋白的异常结构和功能。
血红蛋白由两条α链和两条β链组成,正常情况下,β链上的谷氨酸被缬氨酸替代,使得血红蛋白具有稳定的四聚体结构。
然而,在镰刀型贫血症患者中,β链上的谷氨酸被突变后的缬氨酸替代,导致血红蛋白结构不稳定,红细胞由圆饼状变为镰刀状。
这种改变使得红细胞功能受损,容易在微循环中堵塞,导致组织缺氧和疼痛。
疯牛病的发病机制与镰刀型贫血症有所不同。
正常情况下,牛脑中存在一种名为PrPc的蛋白质,它具有调节细胞信号传导和维持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
然而,在疯牛病感染过程中,PrPc发生突变,成为异常形态的PrPsc。
这种异常蛋白质在脑组织中聚集,形成淀粉样纤维,导致神经细胞功能丧失,最终引发脑部损伤和死亡。
尽管镰刀型贫血症和疯牛病的发病机制不同,但它们都揭示了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重要性。
在治疗方面,针对镰刀型贫血症,可以通过输血、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等方法缓解病情。
镰刀形细胞贫血症PPT
6
根据临床表现特征的不同,可将镰状细胞 危象分为5型:
精选版课件ppt
7
疾病诊断
本病的诊断并不困难重要的是要考虑到本病的 可能性而不遗漏本病。根据种族和家族史镰变试验 阳性血红蛋白电泳显示主要成分为HbS,再结合临床 表现,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思路
镰刀型贫血症无法治愈,但还是有治疗方法的, 包括抗癌药物hydroxyurea,输血,骨髓移植等。 Hydroxyurea广泛用于重新激活gamma球蛋白的产 生,替代血红蛋白中的失活组分――beta球蛋白。虽 然这种方法不能治愈这种疾病,却可以帮助减轻镰 疾病的症状。 注: hydroxyurea的解释是:羟基脲
精选版课件ppt
4
下肢皮肤慢性溃疡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精选版课件ppt
5
并发症
本病在病情稳定时,患者可耐受贫血 及其他临床症状;但当病情突然加重时, 称“镰状细胞危象”,则有严重临床表现, 甚至导致死亡。感染、代谢性酸中毒、低 氧条件可能诱发危象,但有时难以发现明 显诱因。
精选版课件ppt
刀型细胞贫血症”是“镰刀型红血球疾病”一特定类型的名称,
而“镰刀型红血球疾病”则不是。因为不同类型的镰刀型红血
球疾病都极不一样,所以必须在治疗前,先分辨出疾病的确切
类型。
红血球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同时也是脊椎动物 体内通过血液将氧气从肺或鳃运送到身体各个组织的最主要的 媒介。红血球又被称为红细胞或血红细胞,而破裂中的红血球 或其碎片则被称为裂红细胞。
镰 刀 血型 症细 胞 贫
疾病描述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 病。主要见于非洲黑人,杂合子状态者占非洲黑 人的20%美国黑人群的8%,此外也见于中东、希 腊、土籍印第安人及与上述民族长期通婚的人群。 杂合子之间通婚其1/4子女为纯合子导致镰刀型 细胞贫血症。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例专家讲座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例专家讲座
第11页
镰刀细胞性贫血分子基础是什么 (基因和蛋白质改变)?
• 其发病分子基础是:正常血红蛋白β链上第 6位谷氨酸被缬氨酸所替换;是因为编码谷 氨酸密码子GAG突变为编码缬氨酸GUG, 即GAG→GUG,实际上是决定β多肽链那 条DNA分子上一碱基发生了改变,即A→T。 从而造成异常血红蛋白生成,造成镰刀状 细胞贫血症。
——选自【血液病】黄晓军主编及生物化学教材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例专家讲座
第14页
异常血红蛋白病与地中海贫血异同点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例专家讲座
第15页
治疗方案
就现在医学技术,修复缺点基因并非不可能,但有一定风险,现在应用基因转移技术 基因转移技术是基因治疗关键技术之一.基因转移路径有两类,一类是invivo(体 内),即活体直接转移,是将带有遗传物质病毒,脂质体或裸露DNA直接注射到试验 个体内;另一类是exvivo(离体),称为回体转移,是将试验对象细胞取出,在体外培 养并到入基因后,将这些经过遗传修饰细胞重新输回到试验个体体内.exvivo方法比 较经典,安全,效果轻易控制,但缺点是步骤多,技术复杂,难度大,不轻易推广;invivo方 法操作简便,轻易推广,缺点是方法还未成熟,存在疗效短,免疫排斥和安全性等问题, 但它是基因转移方向,只有invivo基因转移方法成熟了,基因治疗才能真正走向临床. 镰刀性细胞贫血症普通还是以保守治疗为主,以上疗法只是在理论阶段 。
第7页
镰刀细胞性贫血在世界范围内分布有何特点?
非洲和美洲黑人为主,杂合子状态者占非洲黑人20%,美国黑人群 8% ,另外也见于希腊、意大利、土耳其、中东、土著印第安人及 上述民族长久通婚人群。 杂合子之间通婚,其1/4 儿女为纯合子。 而在我国见于两广及香港、台湾。本病多见于非洲、美洲黑人,也 见于中东、希腊、土籍印第安人及与上述民族长久通婚人群。 1987年我国首次报道此病,但其亲代系非洲黑人。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遗传机制_概述及解释说明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遗传机制概述及解释说明引言是文章的开场白,它对主题进行了概述并介绍了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在这篇关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遗传机制的长文中,引言将包括以下内容:1.1 概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Sickle Cell Anemia,简称SCA)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血液疾病,它主要影响到人体内的红细胞,并导致氧气供应不足。
SCA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在一些地区甚至呈高发态势。
其严重程度因个体而异,但患者通常会经历严重的疼痛发作、溶血性贫血以及各种可能损害脏器功能的并发症。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遗传机制:首先介绍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基本情况和相关知识;接着分析该疾病的遗传基础以及造成发生过程变化的分子机制;最后对已有成果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同时给出临床管理方面的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关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遗传机制的综述,并通过深入剖析该疾病相关基因及分子过程来促进对其治疗和预防方法的进一步研究。
同时,本文希望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一些建议以更好地管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健康。
以上是“1. 引言”部分内容的详细清晰撰写。
2.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介绍:2.1 定义与历史背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遗传性血液疾病,主要影响红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它最早被描述于20世纪初,在非洲地中海沿岸地区首次发现。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得名于其引起的异常红细胞形态,这些受影响的红细胞呈半月形或弯曲的外观,类似于锚爪中的镰刀。
2.2 病因和发病机制: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疾病。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内含有一种称为血红蛋白(Hb)的蛋白质,它们帮助携带氧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然而,在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中,出现了一种称为HbS的异常变异形式,这导致了正常Hb结构的改变。
当体内氧气水平降低或在高度负荷的情况下,HbS会聚集并形成红细胞内的不稳定链。
这种聚集导致红细胞变得更加脆弱和易碎。
镰状细胞贫血 病情说明指导书
镰状细胞贫血病情说明指导书一、镰状细胞贫血概述镰状细胞贫血(sickle cell anemia),又称镰刀型细胞贫血病,是异常血红蛋白病中最严重的一种,由于β-肽链第6位的谷氨酸被缬氨酸替代,使血红蛋白S(hemoglobin S,HbS)异常,以致红细胞呈镰刀状得名。
本病主要见于非洲和非裔黑人,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
临床表现为慢性溶血性贫血、慢性局部缺血导致器官组织损害、易感染和再发性疼痛危象。
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办法。
对症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症状与痛苦。
本病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英文名称:sickle cell anemia。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循环系统疾病。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本病是遗传病,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
发病部位:全身。
常见症状:贫血、黄疸、脾大、血管阻塞危象、感染。
主要病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检查项目:血液检查、红细胞镰变试验、骨髓检查、血浆结合珠蛋白、血红蛋白电泳、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寿命检测、生化检查、心脏超声、B超、X线、CT、MRI、氨基酸分析、基因检测。
重要提醒:妊娠容易加速镰刀型细胞贫血病的恶化,且易发生流产和死胎,且镰刀型细胞贫血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女性患者如有生育打算,请与医生商讨应对方案。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镰状细胞贫血的发病特点三、镰状细胞贫血的病因病因总述:患者因链第6位氨基酸谷氨酸被缬氨酸所代替,形成了异常HbS,取代了正常血红蛋白(HbA),在脱氧状态时HbS分子间相互作用,聚集成为溶解度很低的螺旋形多聚体,使红细胞扭曲成镰状细胞(镰变)。
基本病因:反复的脱氧镰变终将造成红细胞膜损伤细胞的柔韧性和变形性降低,造成以下病理现象:1、溶血因镰变及切变力诱发红细胞在循环中破坏,造成血管内溶血。
镰状细胞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识别和捕获,造成血管外溶血。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5.1拓展资料: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20世纪初被人们发现的一种遗传病。
1910年,一个黑人青年到医院看病,他的症状是发烧和肌肉酸痛。
经过检查发现,他患的是当时人们尚未认识的一种特殊的贫血症,他的红细胞不是正常的圆饼状,而是弯曲的镰刀状。
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病称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主要发生在黑色人种中,在非洲黑人中的发病率最高,在意大利、希腊等地中海沿岸国家和印度等地,发病人数也不少,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也发现有这类病例。
1928年,人们就已经了解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遗传病。
后来证实,它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1949年,一位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著名化学家鲍林(L·C·Pauling),在美国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分子病》的研究报告。
他在文章中写道:“在我们的研究开始之时,有证据表明红细胞镰变的过程可能是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状态和性质密切相关的。
”鲍林将正常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携带者的血红蛋白,分别放在一定的缓冲溶液中进行电泳,发现正常人和患者的血红蛋白的电泳图谱明显不同,而携带者的血红蛋白的电泳图谱,与由正常人的和患者的血红蛋白以1∶1的比例配成的混合物的电泳图谱非常相似。
鲍林推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血红蛋白分子的缺陷造成的。
正常的血红蛋白是由两条α链和两条β链构成的四聚体,其中每条肽链都以非共价键与一个血红素相连接。
α链由141个氨基酸组成,β链由146个氨基酸组成。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与正常人的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不同。
1956年,英格拉姆(Ingram)等人用胰蛋白酶把正常的血红蛋白(HbA)和镰刀型细胞的血红蛋白(HbS)在相同条件下切成肽段,通过对比二者的滤纸电泳双向层析谱,发现有一个肽段的位置不同。
也就是说,HbS和HbA的α链是完全相同的,所不同的只是β链上从N末端开始的第6位的氨基酸残基,在正常的HbA分子中是谷氨酸,在病态的HbS分子中却被缬氨酸所代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周血干细胞(PBSC)的采集方法与成分血的单采术类似,即用血
细胞分离机分离采集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组分。目前最常用的细 胞分离机机型是FewnalCS—3000(或CS—3000Plus)。多采用分离淋巴
细胞的程序分离。一般情况下行大静脉穿刺即可,外周静脉穿刺 困难(尤其是小儿)时需中心静脉穿刺。 采集成人时的血流速度为50—60m1/min,每次分离4—6循环(约3— 4h),分离血液的总容积9L,依据情况连续或隔日采集。对儿童采 集时的血流速度和分离的总容积依年龄和体重而定。
羊膜穿刺术
取样时间:
1.中孕羊膜腔穿刺:以在妊娠16 ~21周进行最佳。在孕15周时, 羊水容量已达200ml,一般抽吸 羊水20ml。
2.早孕羊膜腔穿刺:在妊娠9~13 周进行。7~10周时抽取羊水5ml ,10周后抽取羊水量可达10ml。 该方法对胚胎发育可能有影响, 所取的标本量少,故目前很少应 用。
镰形红细胞贫血&疟原虫
猜测:
寄生虫感染的红细胞选择性发生镰变,使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能更 加有效地清除感染的红细胞,通过钾流失增加,红细胞PH降低 ,寄生虫感染的红细胞对内皮细胞粘附增加等,对寄生虫的生长 产生抑制效应。
高空缺氧
平原进入高原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显著 增加,增加的程度与海拔高度、居住时间 、劳动强度及性别有关。
什么是HLA配型?
HLA抗原是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抗原,它们与同种异体移 植中的排斥反应有密切关系,故又称为移植抗原。
HLA-Ⅰ类和Ⅱ类分子均是主要移植抗原,但这两类抗原在移植中 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体外实验表明,供受体Ⅱ类分子不同时 ,供体Ⅱ类抗原能直接刺激受体CD4+T细胞增殖和淋巴因子分泌 ,即MLR。这一反应是免疫应答的中心,因为B细胞抗体的生成及 CD8+T细胞发育和分化,都有赖于CD4+T细胞的活化以及淋巴因 子的分泌。而Ⅰ类分子不同以及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不同,就会 诱发CD8+T细胞增殖和分化成熟,导致移植物的破坏。
镰形红细胞贫血
发病机制:
HbS与HbA的α链相同,HbS β链N端第六位的谷氨酸被缬氨酸所取代,这相 当于在HbS分子表面安装了一个疏水侧脸链。这一变化使血红蛋白的溶解度 下降,但对氧合形式无影响。伸出HbS表面的Val创造了一个粘性突起,与 另一个HbS分子通过疏水作用而沉聚。电镜表明,沉淀由直径为21.4nm的纤 维组成,每根纤维是一个14股HbS链的超螺旋。纤维沉淀的形成压迫细胞质 膜,是它弯曲为镰刀型。镰刀形红细胞不像正常双凹圆饼型红细胞那样平滑 有弹性,因此不易通过毛细血管。在氧分压较低的毛细血管区,镰刀化的程 度增加,某些细胞破裂在血管中形成胶冻状血流,进一步使组织氧分压降低 ,引起局部组织缺氧,产生脾肿大,腰腹疼痛。
经腹绒毛活检时,孕妇适度充盈膀胱,取平卧位,手术前行超声检 查选择合适的进针点,特别注意进针时不要损伤小肠。选择好进针 点后,消毒皮肤,覆盖无菌手术孔巾,在超声实时监控下,活检针 经孕妇腹部、子宫肌层进入胎盘,尽量延长活检针在胎盘内的走行 距离。将针放置到适当位置后,用含有3-4ml细胞转移液的20ml注射 器抽吸。当看到有少许血液进入导管时说明取样可能成功。注射器 保持负压状态将活检针内容物转移入细胞培养液中检查所取绒毛量 。与经宫颈绒毛活检不同的是,经腹绒毛活检可以通过变换进针角 度,多点取材,从而取得更多的绒毛组织。
适应症
①40岁以下的不孕夫妇,经过各种不育症的治疗无效; ②女方身体健康,精神正常,能够经受妊娠分娩,有能力抚养子女; ③卵巢功能正常,能产生卵子; ④子宫正常,能接受胚胎着床、生长; ⑤男方有正常精子,能与卵子结合; ⑥受试夫妇充分了解试管婴儿的操作方法及妊娠成功率(在世界各中心,约为10~30%) ,并能够积极配合各种操作。 非配偶之间的试管婴儿,如赠送卵子或精液或借子宫代孕,步骤复杂且牵涉到伦理学 和法律方面问题,应当更慎重。
人工授精
体外授精
体外受精(IVF),将成熟的卵取出体外,使之与精子结合的医疗措施。适 用于女方输卵管不通的患者。精子一般都取自该女性的配偶。若男方无精 或少精,也可用供精者的精液,如果女方无卵巢功能或对刺激排卵反应不 好,还可用他人的卵子,在体外与自己配偶的精子结合受精。
受精卵经在体外试管或器皿中培育一个阶段又可植入提供成熟卵者的子宫 内(这称为胚胎转移)。若女方生殖器有缺陷,如无子宫或子宫截除,而 不能怀胎,可将体外培育的受精卵移植到其他妇女子宫中,妊娠期满娩出 后再交还需要子女的妇女抚养,代为怀孕的妇女称代理母。转移的胚胎植 入子宫内膜内着床,并发育长大。由于胚胎早期是在试管或器皿培育成功 的,所以所生的婴儿俗称试管婴儿。
人工授精
优点:1、精子经过优化处理再进入宫腔,可为精液不液化或宫颈 因素等造成的不孕者提供较合理的治疗办法;2、不需穿刺取卵, 对部分不孕症患者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且经济的方法
副作用: 1、早期自发流产率高。可能与宫腔内授精越过了宫颈 粘液对精子的自然选择过程有关。 2、由于宫颈管的杀菌屏障被 越过去了,增加了感染机会,有报道能引起附件炎和盆腔炎。虽 然在整个精液处理、冷冻及人工授精过程中均严格按照无菌操作 ,但采集到的精液本身并非绝对无菌。 3、若注入精液时压力过 高,速度过快,可引起子宫痉挛性收缩,表现为女方下腹痛。 4 、可引起出血和损伤; 5、可引起妇女对精子敏感性增加的危险 性。 6、心理方面:性交方式的改变对心理有一定影响;人工授 精本身造成的精神紧张与迫切要求妊娠心理对排卵活动的规律性 有一定的影响。
我想生个孩子
产前诊断
能产前诊断的疾病
染色体病 性连锁遗传病 遗传性代谢缺陷病 先天性畸形
染色体病的产前诊断
羊膜穿刺 绒毛穿刺取样 经皮脐血穿刺技术(脐带穿刺) 胎儿组织活检 胚胎植入前诊断 母血中胎儿细胞和游离DNA提取
绒毛吸取术
取样时间:
1.
经宫颈取样:妊娠10~13周
2.经
腹取样:妊娠10周至足月
贫血&感冒
任何与验证相关的疾病持续时间较长后均可引起慢性病性贫 血。主要的病生机制可能为:
炎症因子抑制骨髓红系生成,抑制肾脏EPO生成,如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 坏死子(TNF),干扰素(α-INF、β-INF、γ-INF) 红细胞寿命缩短,验证复合物在红细胞表面沉积导致网状内皮系统地巨噬细胞的 吞噬 骨髓反应性降低,产生的红细胞数减少 铁转运受阻
操作方法:
1.孕妇排空膀胱取仰卧位,腹部常规消毒,铺巾。
2.术前常规超声检查,了解婴儿心脏活动情况,明确 胎盘位置,羊水深度及胎儿数,以及选择穿刺部位。
3.用20-21号腰穿针或一次性的产前诊断穿刺针,左手 固定穿刺部位皮肤,右手将针垂直方向刺入宫腔,见 有淡黄色清亮羊水溢出,接上20ml注射器,根据取样 时孕周的大小,决定所取的羊水量,然后插入针芯, 拔出穿刺针。
单位:英尺
镰变试验
红细胞镰变试验是对血红细胞进行温育后,观察是 否出现镰状红细胞。用于检测镰状细胞性贫血。 异常结果:检查结果为阳性,常见于镰状细胞性贫 血(HbS),纯合子患者镰变红细胞可达100%,杂合 子型可达50%左右。 需要检查的人群:有贫血症状的人群。
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分布:存在于骨髓、婴儿脐带血、以及成人
外围血液中。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主要存在于椎骨、髂骨 、肋骨、胸骨及肱骨和股骨的近端松质内。
移植的分类: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骨髓造血干细胞、脐
带血造血干细胞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移植:
首先让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大量释放到血液中去,这个过程 称为“动员”。
然后,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分离获得大量造血干细胞用于移植 ,这种方法称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这样现在捐赠骨 髓已不再抽取骨髓,而只是“献血”了。而且,由于技术的进 步,现在运用造血干细胞“动员”技术,只需采集分离约50至 200毫升外周血即可得到足够数量的造血干细胞。采集足够数 量的造血干细胞后,血液可回输到捐献者体内。
适应症:
1.轻到中度的偏头痛发作期的治疗,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 2.慢性发作性偏侧头痛的治疗。 3.奋力性和月经性头痛的治疗。 4.其他: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等关 节和肌肉病变。
作用机制:布洛芬的镇痛、消炎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可能作用于炎症组织局部,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递质的 合成而起作用,由于白细胞活动及溶酶体酶释放被抑制,使 组织局部的痛觉冲动减少,痛觉受体的敏感性降低。治疗痛 风是通过消炎、镇痛、并不能纠正高尿酸血症。治疗痛经的 作用机理可能是前列腺素合成受到抑制使子宫内压力下降、 宫缩减少。
绒毛活检量:
1.DNA分析5mg 2.染色体分析10mg 3.生化测定3~5mg
一次取20mg可满足任何产前诊断的需要。
经宫颈绒毛活检时,孕妇适度充盈膀胱,取膀胱截石位,窥阴器暴 露宫颈,消毒阴道后,在超声的实时引导下,将绒毛活检针经宫颈 置入胎盘内,理想位置是沿胎盘长轴进入,远离胎囊和子宫肌层。 将针放置到适当位置后,用含有3-4ml细胞转移液的20ml注射器抽吸 。当看到有少许血液进入导管时说明取样可能成功。注射器保持负 压状态将活检针内容物转移入细胞培养液中检查所取绒毛量。
人工流产
负压吸引术 麻醉镇痛技术实施负压吸宫术 钳刮术 药物流产
简介:主要采用负压电吸引的方法,吸出早期妊娠产物即胚囊 与蜕膜组织,称为人工流产负压吸引术或简称负压吸引术。此 方法为我国首创,这一手术相对安全、简便,因而在临床上也 是常用的终止早期妊娠的手段。
症状:
危象:a)急性疼痛危象 b)再障危象:过性红系造血障碍,血红蛋白和网中红细胞降至低水平,一般与感染 有关。 C)滞留危象:主要见于婴儿和儿童。特征是在脾突然出现一个红细胞池,表现为贫血迅速加速、持续 网织红细胞增生,脾轻度肿大。血容量减少可发生休克。 d)溶血现象:红细胞寿命缩短,溶血速率加快。 生长发育迟缓:体重偏轻、身材较正常儿童低矮、骨骼发育延迟、青春期延迟。 骨异常 泌尿生殖系统:肾髓质易受损。 肝脾:肿大或者纤维化。 心肺系统:在危象期间可能会发生明显的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肺部纤维化,肺动脉高压。 感染神经系统 腿部溃疡:踝部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