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川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特征

合集下载

四川文化产业品牌培育的宏观路径

四川文化产业品牌培育的宏观路径
牌的本质是 一种识别产品的符号 ,它是勾连生产者 ( 营销
通过创意思维融通文化资源和市场体制 ,通过系统的规 划 和策划落实相应的创意。创意的关键在于思维 的突 破 ,当 然, 四川文化产业品牌培育过 程中的创意 . 必须立足 于文
化 资源 ,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整 合和 改造 ,更新文化 表现形
急 !”…品牌化 的运作 ,能够 提高文化产 品的溢 价能 力 ,
出 了明 确的思 路 :大力开 发我省丰 富的历史文化 、 色文 红 化、 民俗文化 、民族文化 及宗教文化 等资源 , 打造特 色文
化品牌, 加快培育文化旅游 、 影视制作 、 出版发行、演艺
娱 乐 、文化 创意等文化产 业 ,培育一批 多元化经营 、跨地 区 发展 的 大型骨 干文 化企 业和 集 团 ,建设一批 在 全国有
是提 高产业竞 争力的有效途径 。从 四川文化产业 品牌 的发展 现状 来看 。尚处于起 步阶段 ,需要在 广度和深度上得 到进 一 步推进 。而保护 资源 、厘 定思路 ,创新机制 、依托 市场 ,建构符号 、扩 大传播 ,加 强保护 、维护 产权 则是 当前 急需加 强
的 四条 路 径 。
从而构建文化 产业的竞争力 。四川省位居 中国西部 , 化 文 产业的发展受到消费市场 、 市场运行机制等众 多条件的限 制, 需要 在更广阔的空间 中得到拓展 。探究四 川文化 产业 品牌培育的路径将有 利于推进 相关的发展 , 于对四川 省 基 情的分析 , 我们认 为四川文化产业品牌 的培育 应该从 以下
作者简 介 :邱明丰 ( 9 ( ),男.江西玉山人 ,博士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 学院助理研究员,研 究方向:文化 产业 。 18 卜
2)1 第3 ( 年 1 期

四川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十二五”发展思考

四川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十二五”发展思考
寅早 茶 ”等 区 域 品 牌 的推 进 力 度 , 过 一 系 列 强 有 力 的 茶 叶 通
区域 品牌 打造宣传 , 起到 了推进产业发展 、 产销两旺 、 效益提
升 、 农 增 收 、 茶 影 响 力 扩 大 的 良好 效 果 , 点 龙 头 企 业 品 茶 川 重 牌销 售 量 大 幅增 加 。 川 茶 品牌 打 造 取 得 的 成 效 得 到 了省 委 对
9 8% 。 7.
2 .区域品牌打造取得新突破 从 20 0 8年开始 , 通过反 复研讨 、 考察 和 比较 , 确定 了 四 川省茶 叶品牌必须走 区域 品牌打造的路子 。按照省委 、 省政 府确 定的打造茶叶 区域 品牌 的 目标和重点 , 制定 了 《 川茶品 牌 发展规划 》, 加大 了对 “ 峨眉 山茶 ”、 “蒙顶 山茶 ”和 “ 宜
“ 十一五”以来 , 四川省茶产业快速发展 , 全省茶园面积 达到 3 83 亩 , 2 .5万 增加 1 03 0 .5万亩 , 长 了 4 .%, 均增 增 28 年 长 85 %。茶园面积 1 . 6 0万亩 以上 的县 由 5个增加 到 1 5个 , 建成了川西 、 川南 、 川东北三 大优势茶 叶产业带 。 茶叶总产量 达 到 l.2万 吨 , 加 71 6 9 增 .3万 吨 , 长 了 7 .% , 均 增 长 增 28 年 1 . %。茶叶 总产 值 6 45 6 7亿 元 ,增 加 4 - 04 8亿元 ,增 长 了
四川茶产业发展现状及 十 二五 ຫໍສະໝຸດ “ 发展 思考 段 新 友
( 四川 省 园艺 作 物技 术推 广 总站 ,6 0 4 ) 101 四 川 是 全 国 茶 叶 主产 区之 一 , 是
全 国规戈 的名优绿茶和 出口绿茶优势 Ⅱ 区域 。 长期以来 , 四川发展茶叶产业优

成都可行性研究

成都可行性研究

成都可行性研究成都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魅力的城市,近年来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对成都在多个方面的发展进行可行性研究,以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可能面临的挑战。

一、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成都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四川省的省会,也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其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西南、西北和华中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在铁路方面,成都拥有多条高速铁路和普通铁路线路,如成渝高铁、西成高铁等,使得成都与周边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

公路网络也十分发达,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方便了货物运输和人员出行。

航空方面,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和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为成都的对外交流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双流国际机场是中国中西部地区最繁忙的机场之一,天府国际机场的建成进一步提升了成都的航空运输能力。

便捷的交通条件为成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使得成都能够更好地吸引投资、促进贸易和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

二、经济发展现状成都的经济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态势。

在产业结构方面,逐渐从传统的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转型升级。

电子信息产业是成都的支柱产业之一,吸引了众多知名企业入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此外,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也在迅速发展。

成都的服务业也日益繁荣,金融、物流、商贸、旅游等行业发展势头良好。

特别是旅游业,成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武侯祠、锦里、宽窄巷子等,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为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成都积极推动创新创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创业团队,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三、人才资源成都拥有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

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在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

此外,成都还通过各种政策吸引外地人才来蓉发展,如提供住房补贴、创业扶持等。

良好的人才环境使得成都能够在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四川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四川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2008年第10期四川省情四川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王光彩曾俊林四川GDP 总量变化示意图·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本期专版Column四川是西部经济、人口与资源大省。

在这片占全国5.05%的土地上,承截了全国6.15%的人口,创造了全国4.26%的经济总量。

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与先进省市区相比、与全省人民群众的新期盼相比,四川经济社会发展还有较大差距。

同时,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大地震荡,使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了影响。

因此,站在新的起点和平台上,必须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不同范围系统回顾四川经济发展的历程,客观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坚持连续性、稳定性、开拓性的有机统一,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四川特点的发展新路,促进四川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西部经济高地。

发展现状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但差距也越来越明显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2年到1972年的20年,四川GDP 总量是以10亿元为台阶跨越;1973年~1991年的19年则是以百亿元为台阶跨越;1992年~2007年的15年则是以千亿元为台阶跨越。

2007年四川GDP 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505亿元,成为全国第9个跨入万亿元省份之一。

但横向比较,四川与全国及发达省市的差距明显。

一方面,四川经济总量占全国的份额由1978年的5.11%下降到2007年的4.26%。

另一方面,四川经济总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

2000年广东、江苏和山东GDP 分别是四川的1.73倍、1.18倍和1.12倍,到2007年扩大到2.92倍、2.43倍、2.46倍。

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但发展依旧不快从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经济增长的轨迹看,四川经济增长波动明显,周期性特点比较突出。

1978~2007年间,四川经济年均增长9.9%。

其中,从1999年以来四川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2001年增长9.2%,此后四川经济就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07年达到14.2%。

“成都东村”文化创意产业SWOT分析

“成都东村”文化创意产业SWOT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创新型经济、知识型经济正在成为各个国家关注的重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开始进入世界各国政府、学术界和社会的关注领域,成为当前研究热点。

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文化创意产业因其无污染、高附加值、低消耗的特点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黄金产业”和“无烟工业”,也因此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突破口。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后,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明确强调了文化产业的地位;学术界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讨论亦是不眠不休,相关论文量、著作量大增;产业界也颇为看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纷纷投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项目。

尽管刚刚起步,我国文化产业在整个社会的关注下增长势头强劲。

根据《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竞争力分布示意图》,2010年我国各省市区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广东、浙江、江苏、北京、上海等5个省市区为第一层次,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四川等9个省市区为第二层次,陕西等其他17个省市区为第三层次(台湾未统计)。

2010年全国31个省市区文化产业竞争力前十名依次为:广东、江苏、浙江、北京、上海、山东、辽宁、福建、四川、湖南。

各省市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和产业特色不尽相同,总体实力上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

由此我们看到,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发展水平基本符合经济发展水平的态势。

二、“成都东村”发展现状四川省文化产业竞争力在全国排第九位,作为国家首批认定的历史文化名城的省会成都自然是四川省文化产业的发展重镇。

“成都东村”(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是承载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其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要特征,融合智能化和低碳环保理念,将文化产业与城市形态完美结合。

“成都东村”以传媒业、影音娱乐、动漫游戏、文博艺术四大发展领域为重点,总体规划了“一环、两轴、三岛、一中心”的空间格局。

四川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

四川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
维普资讯
成 都 大 学 学 报 ( 科 1. 06年 第 2 社 /) 0 .2  ̄ 期
四 川 旅 游
四川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
许 虹
( 都 大学 成 工 商管 理 系 , 四川 成 都 600 ) 11 6

要 :文 章指 出 了对 四川历 史 文 化 名 城保 护 的 重点 , 结 了 四川 省 在 保 护 历 史 文 化 名 城 方 面 的基 本 措 施 , 总 阐述
古遗址、 古墓葬、 摩崖题记、 石窟造像、 碑 中高速、 便捷的交通需要, 改变历史城市的格局和风貌 , 甚至 古迹大致可分古建筑、 拆除或迁移文物古迹; 有人用现代城市规划的 目光衡量历史 石刻、 名人故居、 革命遗址、 革命与历史纪念性建筑各类博物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省内的文物古迹应坚持全面 街区和文物古迹, 在改造中改变文物建筑的周边环境, 使之成 陈列馆、 为孤立的陈列品; 许多地方在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区域建设 与重点结合、 保护精华为主的原则。根据文物的不同价值 , 包 艺术价值、 科学价值等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全 时, 没有先期进行必要的考古发掘, 导致永久性的损失。因此 括历史价值、 加强四川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是对其进行有效保护的最好方 省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 处, 2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不仅要保护标志性古建筑和文物古迹、 古城的自然地 在城市现代化浪潮的席卷下, 作为历史文化遗产重要载 城保护, 体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问题已到了十分急迫的境地。近2 理环境和传统城市格局、 0 历史地段( 包括历史上的寺庙区、 商 年来不少城市追求大规模的建筑群, 导致城市面貌千篇一律, 业区、 居住区、 风景区)还要保护乡风民俗、 , 传统工艺特产、 地 而这种单一面貌的文化正在吞噬以历史城镇、 街区、 古老建筑 方风味, 以及诗书、 戏剧、 音乐、 绘画等丰富多采的文化艺术遗 为标志的城市特色和民族特色: 有的城市为使土地升值, 不惜 存。 在历史文化遗产密集的区域进行开发; 有的为满足现代城市 ( 保护文物古迹. 一) 保留历史遗存。四川省的历史文化 I

茶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茶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茶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随着茶文化的快速传播,促进了茶文化产业的发展。

那么你们知道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茶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希望对您有用。

茶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一)市场前景看好与茶文化底蕴低共存说起“茶旅游”,许多家庭都很感兴趣,由于其独特的旅游形式颇受大众欢迎,市场前景看好。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茶旅游”实质上仅停留在茶的外在物质形态,对于其内涵部分也就是精神形态方面则很难触及。

现今高度竞争的社会,养成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加上旅游团为考虑自身的经济效益,旅游活动往往行程安排很紧,没有时间安排大家静下心来,泡茶品茶,更别说观赏茶艺表演了。

而真正的茶文化旅游一定要挖掘茶文化的深厚内涵,根据各景区特点设计不同茶事旅游产品,形成多层次消费,培育一批高品位的茶文化爱好者,带动更多的人了解喜爱茶文化,以此推动“茶旅游”的发展。

婺源是江西省近年兴起的旅游热点地区。

2007年11月成立了江西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8849万元。

公司现有江湾、大鄣山卧龙谷、灵岩洞、李坑、晓起、思溪延村、彩虹桥、文公山、汪口、江岭、石城、百柱宗祠等12个精品景区,其中国家4A级旅游区六个,涵盖了婺源古村文化、田园风光和茶园风情旅游资源之精华。

婺源县努力打造“中国最美乡村”品牌,带动了全县旅游快速发展。

但对于大多数游客而言,茶园风情游仅限于在茶园观光、采摘茶叶、呼吸新鲜空气、喝茶品茗、购买茶叶做纪念品的阶段,停留在泛茶文化的浅层次。

因此茶文化游在婺源起点低,规模小,设施严重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游客来婺源以观光为主,婺源的景点门票收入是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

由于婺源的茶旅游产品不够丰富,且缺乏茶文化的挖掘宣传,再加上茶旅游产品设计的单调,使得游客通常逗留天数为1.1天,难以发挥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专业化公司较少,品牌意识有待加强茶文化旅游仅是旅游公司的小众产品。

虽然茶文化被大众所熟知,但是与茶文化相关的旅游线路却知名度不高。

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 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 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摘要:郫县位于川西平原腹心,是曾经的蜀都。

不仅生态环境优美,而且作为古蜀文明的发祥地,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境内出土文物众多,拥有众多遗址和文化名人。

充分挖掘古蜀文化的内涵,积极推动古蜀文化与现代文化艺术、数字娱乐等的结合,以古为神,以今为体,古今交融,形神兼备,以望丛文化园的开发为契机、为核心、为推动,整合县内外文化资源,倾全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以推动郫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发展建议一、郫县文化产业的资源特征:文化产业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形态,既有一般物质商品的属性,又有意识形态属性。

文化产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的“原创性”,要了解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必须把握文化产业资源的不同特征。

( 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人文积淀古蜀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赋予了郫县博大精深、独特神韵的历史人文底蕴,它们是今天蜀文化资源的主要源泉。

现存的蜀文化资源主要有:望丛祠:望丛祠已载入《中国名胜词典》是祭祀古蜀国望帝杜宇和丛帝鳖灵的祀祠,是全世界蜀人寻根祭祖的圣地,是全国唯一的一祠祭二主的祀祠,祠内望帝陵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帝王陵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杜鹃城遗址:是成都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为古蜀国望帝杜宇建造的都邑,汉代扬雄《蜀王本纪》载:“杜宇一名杜主,代鱼凫王蜀,徙都于郫,即杜鹃城也” 至今在郫县县城北郊仍存古杜鹃城残垣。

古城遗址:是一处保存完好,内涵丰富的以城址为特征的蜀文化早期遗址,是成都平原史前古城群的代表性遗址之一,距今约4000年左右,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蜀文化孕育出了西汉哲学家、思想家易学大师严君平,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西蜀孔子”扬雄,大司空何武,宋代著名诗人张俞,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清代名将罗毓流,抗日英雄解固基,中科院学部委员萧伦,文学教授、语言学家殷孟伦,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世界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等。

客居郫县的一文人墨客如杜甫、陆游、范成大、张大千、叶圣陶等,在郫县留下深深的足迹,杜甫的《杜鹃行》、《野人送朱樱》等歌咏郫县的优美诗歌至今仍脍炙人口。

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特征

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特征

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特征四川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四川文化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特征。

一、现状分析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四川文化产业规模逐年扩大,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2024年,四川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289亿元,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8%。

2.行业结构不断优化:四川文化产业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包括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传媒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等多个行业。

文化创意产业以设计、艺术品制作、动漫游戏等为主导;文化传媒产业以影视、音乐、出版等为主导;文化旅游产业以旅游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为主导。

3.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四川省文化产业在地区之间存在不平衡的现象。

相对于成都、重庆等大城市,农村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影响了农村地区居民的文化消费能力和文化生活水平。

二、特征分析1.丰富的文化资源:四川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韵味。

川剧、蜀绣、巴蜀文化等都是四川文化独特的代表。

2.生态环境优越:四川地处川渝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

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的结合,使得四川的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3.创新意识强烈:四川文化产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成都市被评为“中国创意之都”,吸引了大量的创意产业人才和项目落地。

此外,四川还积极借助新技术、新媒体等手段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4.品牌塑造不足:四川的文化产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相对较低,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在文化创意、影视制作等领域,四川的企业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5.人才培养亟需加强:四川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不够,企业和机构缺乏高素质的管理和创意人才。

尤其是在设计、文学创作等领域,缺乏有竞争力的创意人才和文化专业人才。

三、发展对策1.加强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鼓励各级政府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出更多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一、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特征与阶段评价经过新中国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成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在改革中萌动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成都市的文化产业呈现出逐年加快发展态势。

2000年全市文化部门文化产业增加值总产出为1.33亿元,实现利润960.3万元。

2001年总产出增加到1.57亿元,实现利润1793.9万元。

2002年总产出为1.80亿元,实现利润855.7万元。

2003年总产出为2.1亿元,实现利润3249.7万元。

到200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65.81亿元,占全市地方生产总值3.0%。

2000年以来的5年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呈现逐年加快的趋势。

全市有文化产业活动单位5391个,个体经营户18967个,其中行政事业性单位538个。

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5.21万人,占全市城镇就业人数2.6 %,其中行政事业单位从业人员1.82万人,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2%。

(一)成都文化产业现状特征成都文化产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在产业规模、发展形态、体制环境、市场基础等方面均已形成良好的条件,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2004年国家统计局提出了我国文化产业分类,按照这个分类,成都已经具备文化产业各行业类别,基本形成了文化产业圈层体系,并在所有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具备较完备的产业样态,储备了加快发展的后劲和条件。

2.文化优势产业逐渐崛起。

政府支持,市场培育,成都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了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形成了几个在全国有地位的文化产业集团,打拼出了一批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

3.文化产业多元投资格局正在形成。

多年来政府投资文化事业单一格局已被打破。

2004年,成都市出台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加快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

允许民间资本投资文化领域,文化仅靠政府投入的传统格局已经被打破。

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重庆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方。

近年来,重庆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重庆的文化产业包括文化艺术、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

在文化艺术方面,重庆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川剧、民间艺术等,同时也注重引进和培育新的艺术形式,如音乐剧、话剧等。

艺术院团如重庆歌舞剧院、重庆话剧团等在国内外都享有良好的声誉。

文化创意产业是重庆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庆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涵盖了设计、动漫、游戏、影视等多个领域。

重庆动漫产业基地、科技创意园等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文化旅游方面,重庆拥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如长江三峡、武隆天生三桥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重庆还致力于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如山城文化旅游、火锅文化旅游等,丰富了旅游体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重庆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并加大了投入。

同时,加强了文化企业的创新能力培育和人才引进。

这些举措为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重庆文化产业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文化产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要实现持续发展需要提升创新能力和市场竞
争力。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还需要进一步推进,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与合作。

总的来说,重庆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挑战。

重庆将继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创新与合作,促进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文化旅游市场调研与分析

文化旅游市场调研与分析

文化旅游市场调研与分析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消费的兴起,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首选。

作为一个多元化的市场,文化旅游行业涵盖了文化景区、博物馆、艺术展览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对文化旅游市场进行调研并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市场现状1. 文化旅游的兴起在旅游需求日益多样化的当下,更多人开始追求心灵的满足与文化的沉浸。

文化旅游以其独特的艺术、历史、人文内涵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旅游市场发展的新热点。

2. 文化景区的发展随着人们文化消费的升级,文化景区逐渐成为游客选择的目的地。

这些景区以其浓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富有创意的文化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

例如,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兵马俑、苏州的园林等文化景区成为了国内外游客争相参观的热门景点。

3. 博物馆的日益受欢迎博物馆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国内的博物馆数量不断增加,展览内容也更加多元化和专业化,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同时,博物馆也通过推出特色展览,如世界名画巡展、名人文物展等形式,进一步刺激了文化旅游市场的发展。

二、市场分析1. 市场规模扩大随着人们对文化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文化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来,我国文化旅游市场年均增长率超过10%,市场规模逐渐接近甚至超过传统旅游市场。

2. 旅游产品不断创新文化旅游行业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也积极创新旅游产品。

除了传统的观光旅游外,推出主题旅游、文化体验游等更加个性化的旅游项目,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参与。

例如,北京的胡同游、成都的川剧体验等,使游客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

3. 旅游市场国际化趋势明显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文化旅游市场也面临着国际化的挑战与机遇。

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感受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中国游客也越来越热衷于走出国门,体验不同国家的文化。

这使得文化旅游市场呈现出更加开放与多元的发展态势。

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启示——洛带文化旅游发展调查研究

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启示——洛带文化旅游发展调查研究

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启示——洛带文化旅游发展调查研究郭一丹【摘要】四川的洛带古镇自1999年开发客家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本文通过对游客、商家、居民、官员的问卷调查和开放式访谈等方法,对洛带客家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洛带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期刊名称】《赣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09(030)002【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洛带;客家文化;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作者】郭一丹【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客家研究中心,成都,61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12四川客家地区主要集中在广大丘陵地区和山区,因此,农耕文化保留较为完整。

另一方面,客家文化在巴蜀大地上繁衍播迁的过程中,同强势的四川土著文化相交融,从而演绎出一些嬗变,最终形成了鲜明独特的具有巴蜀文化气质的客家文化。

四川的客家文化“是连接四川客家的纽带,也是客家民系发展扩散后的一种形态。

当闽粤赣客家人随着西进的浪潮,再次移民四川,来到巴蜀这块陌生的土地时,为适应四川盆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他们也必然会又一次有选择地吸收、借鉴当地的土著文化,从而整合为一种既含有闽粤赣客家文化定型化的本质特征,又具有一定的巴蜀文化色彩的新形态的客家文化。

”[1]从发展文化旅游的角度来看,这种兼具巴蜀文化古老神秘的魅力又有中原河洛文化和闽粤赣移民文化印痕的文化形态正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因此,挖掘客家文化资源,开发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对促进客家地区的发展无疑是一条良好的发展路径。

一、客家文化品牌的打造洛带古镇处于成都平原和龙泉山脉的过渡带,位于成都市近郊17公里处,交通便利,可进入性好,基础设施条件好,适宜发展旅游业。

虽然这里的自然旅游资源相对较为贫乏,但人文旅游资源却很丰富,环境区域内蕴藏着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并且存量较大:这里是客家文化事象保存较为完整的客家方言区,历史源流和演变脉络清晰,客家文化的物质形态(如客家会馆群落、民居、客家公园等)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客家方言、龙舞、广东小儿歌、民风民俗等)保存相对完好,因此是四川发展客家文化旅游的首善之区。

广安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广安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广安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广安是四川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川东北地区,背依大巴山脉,濒临川渝交界处。

作为四川省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广安在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都有着较为突出的发展。

本文将从广安的经济、城市建设、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展望广安的未来趋势。

首先,广安的经济发展情况值得关注。

近年来,广安市委、市政府坚持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全市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

截至目前,广安已初步形成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包括机械装备、化工、食品加工等领域。

此外,广安还建立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努力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随着广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吸引了大批投资者和企业家的目光,加快了广安经济的发展步伐。

其次,广安的城市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广安市借助国家政策的支持,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包括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

广安市的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城际铁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通达性和便捷性。

此外,广安还注重文化教育建设,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学校和文化设施,提供了优质的教育和文化资源。

这些城市建设的举措为广安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广安的产业结构也值得关注。

目前,广安正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广安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吸引了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落户。

同时,广安还加大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力度,努力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可以预见,随着广安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广安的产业发展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展望未来,广安的发展趋势可谓充满希望。

首先,广安地理位置优越,毗邻重庆和成都两大核心城市,处于内陆开放发展的重要节点上,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与此同时,广安作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的“后起之秀”,在各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其次,广安市委、市政府积极推动改革创新,坚持现代化思维,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关于特色产业方面的评论

关于特色产业方面的评论

关于特色产业方面的评论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需要对整篇文章进行简要介绍,并概括出特色产业方面的评论主题和重点。

下面是一个可能的概述内容:概述:特色产业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对特色产业方面进行评论,探讨其定义、特点、发展现状和趋势,并评估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同时,为了促进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还将提出一些发展策略和建议。

在特色产业的定义和特点部分,将着重说明特色产业的意义和特点,从经济结构调整和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解释其独特之处。

特色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它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还可以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特色产业的特点则包括独特性、富有文化内涵、艺术性和可持续性等。

在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部分,将分析当前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包括各个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案例和成果。

同时,也需要关注特色产业的发展趋势,例如新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模式的出现,对特色产业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在结论部分,将总结特色产业的重要性和影响。

特色产业不仅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文化传承的推动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也有积极影响。

为了促进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提出一些发展策略和建议,例如利用互联网和科技创新推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特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特色产品和服务的品质等。

通过对特色产业方面的评论,本文将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为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安排进行说明。

它旨在让读者了解本文的结构和每个部分的内容概要。

在文章结构部分,可以介绍以下内容: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将首先对特色产业进行概述,包括其定义和特点。

接着,将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以引导读者对本文的整体内容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小节。

四川文化产业统计核算报告

四川文化产业统计核算报告
四川 文 化 产 业 结 构
分 层 情 况
文化产业 的 “ 核心层 ”包 括新闻服 务 、出版发行 和版权
服 务 、广播 电影电视服 务以及文 化艺 术服务等类 别 ,共有从
业 人 员 99 .5万人 ,拥 有 资 产 128 8. 8亿 元 ,全 年 营业 收 入
157 . 1 9亿元 ,实 现增加值 4 .1 57 亿元 。 “ 罔层 ”包括 以互联 网信息为 主的网络文化 服务 ,以 外 旅游 、娱 乐为主的文化休 闲娱乐服务 和以广告 、会 展 、文化 商 务代 理为主要 内容 的其他文化 服务等类别 ,共有 从业人 员 66 . 8万人 ,拥 有 资 产 1 38 元 ,全年 营业 收入 6 .7亿 8 .4亿 61
业 增 加 值 的 7 .9 ;个 体经 3 % 6 营 户实 现 增 加 值 2 .6亿 元 , 24
占 2 .1 63 %。 拥有的 资产 截 止 到 20 0 4年底 , 四J I I
文 化 产 业 拥 有 总 资 产 79 9 2. 4

亿元 其 中文化产业单位 拥有
资 产 6 59 9 .8亿 元 , 占文 化 产
川文 化产业在全 国靠前 ,西部榜 首 ,初步 实现 了西部 文化强 省的雏 彤 ,但与全 国文化大省相 比差距甚远 :
文化 产 业 概 况
4 1 4亿 元 , 占文 化产 业全 年 营业 收入 的 8 . %;个 体经 3. 4 940
营户的全年 营业 收入 为 5 . 30 7亿元 ,占 1.6 09 %。
的2 8 . %,居第 1 位 ,在西部位居榜 首 ,仅为第 1 4 1 位广 东省 (9 . 6 8 2亿 元 )的 1. 9 2 %。 文化 产业增 加 值 占 国内生 产总 值 2 fD 1的 比重 为 1 4 低 于全国 (. %)08个百 分点 ,居 GP . %. 3 21 5 . 全国第 l 9位与 第 1 的北京市 (. %)相距 5 位 67 3 . 0个百分点 : 四川 文化产 业 从业 人 员为 3 . I 69 7万人 ,居 全 围第 8位 ; 拥 有 资 产 7 94 2 .9亿 元 ,居 全 国 第 7位 ; 实 现 营 业 收 入 445 亿元 ,居 全 国第 8 ,3项 指标均 居两部 第 1 8 .1 位 位 四

全国文旅发展现状

全国文旅发展现状

全国文旅发展现状近年来,中国的文化旅游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在规模上有所扩大,而且在质量上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以下是对全国文旅发展现状的概述。

1. 旅游市场成熟中国的旅游市场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表现为旅游消费的普及化、旅游需求的多元化和旅游市场的规范化。

旅游消费的普及化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旅游活动,旅游消费成为大众化的消费方式。

旅游需求的多元化方面,人们的旅游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到休闲度假、深度体验等多元化需求。

旅游市场的规范化方面,政府加强了对旅游市场的监管,规范了旅游市场秩序,提高了旅游服务质量。

2. 旅游产品丰富中国的旅游产品越来越丰富多样,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

在传统的观光旅游的基础上,现在又增加了休闲度假、商务旅行、深度体验等多种旅游产品。

其中,休闲度假产品在近年来发展迅速,各种度假村、农家乐等休闲度假场所不断涌现。

此外,商务旅行产品也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而得到了快速发展。

3. 旅游产业贡献突出文化旅游产业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首先,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餐饮、住宿等。

其次,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就业机会,为中国的就业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岗位。

最后,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传承,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4. 旅游资源丰富中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中国的自然景观包括壮丽的山川、湖泊、河流、海滩等,而人文景观则包括历史古迹、博物馆、文化村等。

这些资源为中国的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同时,中国各地区也积极开发本地特色文化资源,如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等,为游客提供更多元化的旅游体验。

总的来说,中国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升级,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文化旅游产业将在未来继续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并发挥更大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2024年四川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四川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四川旅游市场发展现状导言旅游业是四川省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对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起着积极作用。

本文将介绍四川旅游市场发展的现状,从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

1. 旅游资源四川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的省份。

首先,四川拥有壮丽的山川地貌,如九寨沟、黄龙、峨眉山等自然景点,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其次,四川还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佛教文化、川剧、雅安熊猫等,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体验。

2. 旅游产业发展四川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成为省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旅游业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还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川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旅游发展政策,鼓励民间投资,增加旅游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的投入。

3. 旅游交通四川省的交通网络日益完善,为旅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首先,四川省内各个景点之间的交通便利,使得游客可以方便地进行旅游观光。

其次,四川的航空运输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国内外游客可以通过成都、乐山等机场进入四川。

4. 旅游服务四川旅游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旅游体验。

各地的旅游景点都建立了完善的服务设施,如旅游接待中心、导游服务中心等。

同时,四川还鼓励开展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如农家乐、文化体验等,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5. 旅游市场前景四川旅游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旅游消费能力的提高和人们对休闲旅游的需求增加,四川旅游市场有望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

同时,四川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和服务水平,加强市场营销,吸引更多的游客。

结论四川旅游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

在政府的支持下,四川旅游业将进一步壮大,为经济发展和就业创造更多机会。

然而,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势头。

“四川文化产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专访省文化厅挂职副厅长彭翊

“四川文化产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专访省文化厅挂职副厅长彭翊

月3 H, 小『 1 J 就此 独 家 访 丁省 史化厅挂 职副 厅 长彭矧
高速增长 下 有挑 战 有更大 的发展 空间
记者 : 作 为 中 国人 民大 学创 意 产业技 术研 究院 院长 和 文
化 部 文化 产 业 专 家委 员会委 员, 您参 与 了国 家社科 基 金 重 大
项 目《 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 系建设研究≥ 等项 目, 从! l 川1
深 化 比 如 , 川 土 卉乐节 活动 办得 有声 有 色 , 未 来这 些产
、 基础良好 此外, 成都市已跨入 G D P“ 万亿级城市俱乐部” ,
2 0 1 5年人均 GD P达 1 . 2万元 . 年均 义化消 费 1 3 % 左右 , 已全而
进 入 文化消 费旺盛增 长周期 。 记者 : 成都 市对全省 的文化 产业 发展 有哪 些 带动作 用? 彭翊 : 我 认 为成都 市作 为 四川的一 张名 片 , 成都 文化 产业 的 发展 , 会吸 引外部 优 秀人 才 、 资本 、 技 术流入 , 为 四川 省文化 产业 的发展 带来更 好 的要素 资源 同时 , 成都市 文化 产业发 展
一 一 一
国 家 级非 遗 南充 大 木 偶 焕 发 笛 薪 丽 E 希 广酉 . 厂 蓓 军
彭翊 : 我认 为成 都市 文化产业 的快速 发展有 其必 然性 . 而
特 色文化产 业集聚显著
记者 : 在 大众 的 心 目中, 文化 产业 可 以 是越 来越 多、 越 来
越责 的 电影 、 出版 物 、 动画 片 , 但 文化 产业肯 定 不只是这 些 就 四 川文化 产业 发展 而言 , 新 的增 长点 有哪 些?
省 文化 产 、 发腱 比较 依赖 原始 资源 , 高 端 原 创内容小足、 觇 模 化集 约 化 生 产能 力欠 佳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1980年代初中期以来,一些国有文化单位,以文为主开展多种经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采取文经结合、以文补文的方式进行自我调整,积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是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一些文化事业单位开始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体制改革,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求发展。

三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中央部署,把文化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由此进入了快速发展新的阶段。

2002年,四川省第八次党代会召开,确定了未来五年奋力推进四川发展新跨越的四大主要目标,其中之一就是“西部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2002年底,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建设西部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文化强省建设包括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壮大,两者密不可分,相互促进。

在全面发展我省文化事业的同时,要以壮大文化产业为突破口,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将文化产业逐步培育成我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意见》还阐明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培育“一个文化中心”,突出“四大特色文化”,达到“三个四分之一”,实现“两个提高”。

“一个文化中心”是:把成都市培育成文化建设整体水平在西部地区名列前茅的重要文化中心。

“四大特色文化”是:革命传统文化、巴蜀历史及文学艺术文化、少数民族及宗教名胜文化、现代高科技文化。

“三个四分之一”是:四川文化产业经济总量占西部地区的四分之一,文化从业人员数占西部地区的四分之一,获国家级奖的文化成果数占西部地区的四分之一。

“两个提高”是: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其增速高于全省GDP的增长速度;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省GDP中所占份额。

5年奋斗目标现在已经过了3年多。

2005年,四川省文化产业总资产突破700亿元,总收入达到480亿元,产业规模位居西部首位。

一、宏观数据分析我们先从宏观层面观察四川文化产业,着重分析四组数据。

目前最新的权威数据是四川统计局编撰的《四川统计年鉴2005》,就以它为资料来源。

第一组数据:四川文化产业的需求面。

四川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人均支出,2003年为824元,2004年为874元,增长 6.0%。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人均支出,2003年为202元,2004年为210元,增长3.9%。

需求意味着市场,它是评估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因素。

按产业惯例,市场成长率大于10%就是高增长;那么,单看这组数据,四川文化产业的市场并不乐观。

第二组数据:四川文化产业的供给面。

我国于2004年发布了两个文件《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和《文化及相关产业指标体系框架》,将文化产业发展列入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但四川还缺乏这方面的具体数据。

我们只能从GDP增长推断一个大概,2005年,四川GDP 增长12.6%。

而在2001 年~2004年,四川GDP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1.1%,第三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4%;如果再看更长时期,1996年~2004年,四川GDP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8%,第三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4%。

从1996年到2005年,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四川第三产业是以超过10%的速度在高增长。

供给增长大大高于需求增长,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是市场自然成长的结果,而是需要到另外地方找原因。

第三组数据:四川文化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比例。

以上关于文化产业需求的第一组数据是看绝对增长,这第三组数据是观察四川居民的消费构成,看相对增长。

2004年,四川文化生活服务消费占城镇居民消费总额的22.57%,占农村居民消费总额的16.21%。

《四川统计年鉴》的数据始于1978年,我们只以10年为界看增长。

在1978年,文化生活服务消费占城镇居民消费总额的8.36%,占农村居民消费总额的3.95%;1988年,文化生活服务消费占城镇居民消费总额的9.11%,占农村居民消费总额的4.39%;1998年,文化生活服务消费占城镇居民消费总额的22.01%,占农村居民消费总额的10.58%。

从长时期看,四川居民的消费结构中,文化消费增长是很明显的。

这意味着,四川居民的消费结构在提升,文化消费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在平稳上升。

第四组数据:四川文化消费与全国的横向比较。

根据《2005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支出增长 10.5%,占人均消费性支出总额14.38%,达到1032.80元。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5%,占人均消费性支出总额 11.3%,达到247.63元。

将四川与这组数据对比,有两个差距引人注目。

一是四川文化消费的人均绝对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城镇是文化消费的主力军,仅看城镇居民,四川低于全国的15.37%。

二是四川文化消费占人均消费结构的份额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仍看城镇居民,四川高于全国的56.95%。

由前者,可看出四川文化消费的落后;由后者,四川城镇居民消费结构高出全国平均一半多,又意味着这是一片发展文化产业的沃土。

通过以上四组数据,可以得出几点结论:一是四川文化产业的需求,随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增长、随居民消费结构的提升在平稳上升。

二是这种上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四川文化产业不能靠市场自然增长,必须人为促进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是四川文化产业的需求,是发展四川文化产业的瓶颈,人为促进既要促进供给面,更要促进需求面,需要考虑如何大力鼓励内需,何况四川居民的消费结构说明有开发内需的巨大潜力。

四是四川文化产业在西部居于前列(详下),仅从四川就可看出,从全局着眼,我国文化产业东部实力强大而西部尚待开发,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在东部,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西部。

二、制度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发展四川文化产业不能靠市场自然增长,必须人为促进。

其中,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起着特殊的作用。

2005年8月,省委宣传部主办“四川省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研修班”,与会的有四川各文化产业集团、文化企业的负责人,有人还希望多讲讲关于文化产业的基础知识,这样的客观现实,怎么让企业来主导发展? 必须明确,发展有阶段性,发展较高阶段上遇到的问题与较低阶段的问题是不同的;较高发展阶段上是错误的东西,在较低阶段上往往是正确的,反之亦然。

在文化产业的起步阶段,政府的作用比文化产业成熟阶段要大得多。

关键是在这个阶段,发展的各种问题不是那么复杂,而政府比企业更容易、或成本更低地获取宏观公共信息,如关于发展的前沿和趋势、各地的比较优势、尤其是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发达地区通过失败与挫折积累起来的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与知识,使自己的发展可以避免从头摸索,尽可能少走弯路。

政府“多一些知识”,这是它“多一些作用”的可能性,将其转化为现实性,主要是通过制度创新来推动产业发展。

四川在以下几个方面比较突出:一是培育产业主体。

2003年10月,四川省委宣传部制定了《关于西部文化强省建设的五年规划》,提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西部文化强省建设的具体思路。

其中就有“整合资源、调整结构”,要“培育七大产业集团”;从此,四川确立“以大集团带大产业”的发展思路,即利用政府力量推动资本的原始积累,以迅速培育产业主体(详下“大集团带大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二是加快体制改革。

政府“多一些知识”却不能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直接插手企业经营。

政府推动原始积累初步培育起产业主体后,下一步就是加快体制改革,以激发产业主体的内在活力。

2004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来川考察,要求四川:“步子迈得再大一些,思想再解放一些,在西部地区文化体制改革上先行一步。

”并同意将四川列为不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的试点省,享受国家有关文化体制改革的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

李长春同志离川当天,省委召开常委会,重要议题之一就是文化体制改革。

2个月后出台两个重要文件,一是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二是四川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省级文化单位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

从此,四川文化体制改革加快了步伐(详下“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是传播公共信息。

政府多一些知识,当知识被广泛传播,它就成了公共物品,成为不发达地区重要的后发优势。

四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制定发展规划。

2003年省委宣传部制定《关于西部文化强省建设的五年规划》,其目标任务为:“创作一批文化艺术精品,建设一批文化标志性工程,发掘一批珍贵文化资源,培养一批优秀文化人才,组建一批文化产业集团。

”各项还有细化要求。

市场经济中政府对企业、产业的“指导”或“劝说”,主要就是通过提供信息实现调控。

指导性的发展规划给企业打信号,提出奋斗目标、发展趋势和问题,当企业更加明确宏观大势时,自然会进行内部改善来回应。

其次,标明可行领域。

2005年11月,四川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制定了《四川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指导目录》,向社会公布29个行业的准入信息,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

再次,树立行业标杆。

2005年 1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大会。

这是一次别致的会议,7个半小时的会议,有6个小时是在现场观摩考察。

“多看、少讲”,省委书记张学忠说,“这既是会议,更是培训。

”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庆、四川省电影公司经理张北川、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长张丽君、德阳市杂技团团长周小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四川省文化经营管理突出贡献者”称号,代表着四川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高度。

四是改善市场环境。

不管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不管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哪个阶段,这都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2004年6月,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要求“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3〕105号)。

政府有关综合部门和财政、国资、人事、劳动保障、税务、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协商,认真落实好国办发〔2003〕105号文件中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社会保障、产业经营、投融资、资产处置、市场准入等方面的保障政策。

”还要求“抓紧制定符合我省实际、与国办发〔2003〕105号文件相配套的政策措施,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环境。

”也就是改善市场的制度环境,其实质是保护产权,以利于企业形成长远稳定的社会和制度预期,这是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

五是搭建会展平台。

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组织公共物品的供给”,大型会展就是典型的公共物品。

政府制定规则,调动多方力量,利用大型会展推动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成为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突出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