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 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5单元 厘米和米 |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5单元厘米和米|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初步认识厘米和米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大小关系。
2.能够熟练地使用标尺测量物品的长度,并将单位划分为厘米和米。
3.能够用厘米或米表示物品的长度,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二、教学内容1.认识厘米和米的概念及它们的大小关系。
2.使用标尺测量物品长度并划分单位为厘米和米。
3.用厘米或米表示物品长度,并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三、教学重点1.认识厘米和米的概念及它们的大小关系。
2.使用标尺测量物品长度并划分单位为厘米和米。
四、教学难点1.将单位换算。
2.能够用厘米或米表示物品长度。
五、教学方法1.演讲法:通过老师语言直接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2.演示法:通过老师或同学演示使用标尺测量物品的长度,并划分单位为厘米和米。
3.练习法:通过让学生亲自测量物品长度,并用厘米或米表示,来掌握划分单位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老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厘米和米的概念,告诉学生它们的大小关系。
2.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厘米和米的概念形成初步的认识。
第二步:讲解1.在黑板上或PPT上讲解厘米和米的概念及它们的大小关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单位的概念。
2.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学生初步掌握厘米和米的划分方法,包括将厘米和米分成等分等。
第三步:演示1.老师或学生在班级里找到几个常见物品,使用标尺进行长度测量,并将单位划分为厘米和米。
2.通过演示,让学生了解如何测量物品长度并划分单位。
第四步:让学生练习1.让学生自己拿出标尺,根据老师给出的物品进行测量。
2.引导学生将测量结果表示为厘米或米,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第五步:小结和巩固1.老师让学生从头到尾复习一遍本节课的内容。
2.老师出一些简单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了解了长度的概念,掌握了使用标尺测量物品长度的方法,并能够划分单位为厘米和米,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复习《厘米和米》|苏教版(2023秋)
-探讨如何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二、核心素养目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复习《厘米和米》|苏教版(2023秋)
1.培养学生的量感: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形成直观认识,增强量感。
-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正确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能够理解长度数据的大小,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
2.提高学生的几何直观:借助测量工具,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几何直观能力。
-能够观察物体,进行合理的长度估计。
-能够运用所学的长度单位,对物体进行准确测量。
3.增强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解决实际测量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长度测量问题。
1.丰富教学资源,引入更多生活化的例子,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2.加强实践操作环节的指导,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更多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4.针对难点知识点,进行课后辅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
5.定期进行教学反思,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能够在小组合作中,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4.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能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长度测量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能够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复习《厘米和米》|苏教版(2023秋)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厘米和米》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学会用米和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运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景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测量经验,对长度单位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往往对长度单位的概念不够清晰,容易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长度单位,提高他们的测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学会用米和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学会用米和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2.难点: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以及测量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长度单位。
2.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尺子、绳子、卡片等。
2.学具:每人一套测量工具(尺子、绳子)、练习本等。
3.教学环境:教室环境布置舒适,便于学生操作和活动。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小明的家”,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家中的长度,引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兴趣。
接着,教师出示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这两个单位。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实物展示,详细讲解米和厘米的概念,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
同时,教师进行示范操作,让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和厘米测量物体长度。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运用米和厘米测量教室内的物体长度,如桌子、黑板等。
二年级数学苏教版上册 第五单元《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教案
第2课时认识米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64-65页例5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1.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发展观察、操作、比较和估测能力,发展逻辑思维和空间观念。
3、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培养积极参加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情绪。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建立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
教学准备:米尺、课件。
教学过程:一、数学小讲师。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习(1)提问: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作单位?1厘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演示一下。
怎样用尺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根手指宽是几厘米?一拃呢?(2)讲述: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测量黑板的长时,尺子太短,厘米这个单位也太小了,要数出多少厘米很不方便。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比厘米大的单位,那就是“米”。
(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
那么,1米究竟有多长呢?三、联系生活,认识长度单位“米”。
1、认识长度单位“米”。
(1)出示米尺,告诉学生米尺的长度正好是1米。
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1米可以写成1m。
2.小组合作:(1)想一想, 1米有多长呢?(2)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3)看一看,在米尺上1米有多少个1厘米?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谈话:小朋友拿出自己的米尺,看看1米有多长?请小朋友们用两手夹住米尺的两端,说说两手之间相距的长度大约是多少。
用铅笔与米尺比一比,说说1米大约有几枝铅笔长。
谈话:请小朋友们全部起立,用米尺比比自己的身高,1米到自己身体的什么地方。
请两名学生上来指一指1米到自己的什么地方,教师测量验证。
请小朋友们比划一下,1米有多高?请同桌学生用米尺量量课桌的长,看看课桌的长大约是多少?(课桌的长大约是1米。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厘米和米》是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能够用厘米和米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知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测量经验,他们能够用眼睛估测物体的长度,但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还很模糊。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各种长度单位,如米、厘米、毫米等,但他们对这些单位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才能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能够用厘米和米描述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能够用厘米和米描述物体的长度。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知长度单位;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思考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准备教材、课件、教具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情境,如“小明的身高是多少?”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用已知的身高例子,如1米、1厘米等,让学生初步感知长度单位。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实物展示,向学生介绍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的定义和换算关系。
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2
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长度单位的概念、厘米和米的换算以及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长度概念和初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后的进一步学习,对于学生形成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初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意义有一定的了解,但换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长度单位如厘米、米等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存在概念不清、换算不准确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长度单位换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概念,能进行简单的换算,并能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概念,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难点: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意义。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度单位模型、实物道具、多媒体课件等。
2.学具:长度单位卡片、练习册、铅笔、橡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如测量教室的长度,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度单位模型和实物道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概念,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运用长度单位卡片进行换算练习,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认识厘米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厘米和米认识厘米一、教学目标1.了解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定义及相互转换;2.掌握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能用长度单位进行简单测量;3.培养学生观察、测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掌握相互转换的方法;2.掌握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3.培养学生观察、测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相互转换方法;2.培养学生观察、测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活动导入法;2.情景教学法;3.体验式教学法;4.问题解决法。
五、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长度测量器材;3.教学板书。
1. 活动导入利用绳子、尺子等测量常见物品的长度,引导学生了解长度单位。
2. 导入新课•出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标志,并让学生猜测它们的意义;•让学生观察教室或外面的长条形物体,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
3. 讲解新知识1.厘米的定义:用尺、卡尺等器具测量长度时,用1毫米为基本单位,1000毫米为一米,1/1000米为一厘米,即1厘米=10毫米;2.米的定义:100厘米为一米,即1米=100厘米。
4. 实践操作1.指导学生使用尺子或卡尺等长度测量器材进行测量;2.让学生编制长度测量的小任务,如测量教室某条边长或同桌的身高等。
5. 归纳总结总结学生的测量结果,引导他们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以及相互转换的方法。
6. 课堂练习通过小组竞赛、个人活动等形式进行深度练习,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七、课后作业1.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2.自己寻找一些物品,并用长度单位表示它们的长度;3.体验式活动:让学生在家自己进行长度测量。
本节课通过活动导入、情景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了长度单位,掌握了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观察、测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下节课中,应该进一步扩展学生的应用能力,并提高其测量的精度。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厘米和米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厘米和米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2. 尺子的使用方法3. 长度单位的换算4. 长度测量的实际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尺子的使用方法,长度单位的换算。
2. 教学难点:长度单位的换算,长度测量的实际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尺子,长度测量工具,教学图片。
2. 学具:尺子,纸张,铅笔。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图片或实物,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
2. 讲解:讲解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关系,以及尺子的使用方法。
3. 演示:演示如何使用尺子进行长度测量,并进行实际操作。
4. 练习:让学生进行长度测量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应用:通过实际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1. 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2. 尺子的使用方法3. 长度单位的换算4. 长度测量的实际应用作业设计:1. 填空题:填空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的理解。
2. 计算题:计算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长度单位换算的掌握。
3. 应用题:应用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长度测量实际应用的能力。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练习和应用,让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了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反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本节课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严谨的用词,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学会了使用尺子进行长度测量,并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通过课后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厘米和米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厘米和米苏教版【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明白1米的实际长度,明白1米=100厘米。
3.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米的长度观念,明白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难点:用米作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实际长度。
【教学预备】课件、米尺等【教学流程】复习导入→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探究新知→认识1米的长度,明白1米=100厘米巩固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复习导入】1.复习提问:用手比划1厘米有多长,并说说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的实际长度。
3.测量黑板,引入新课。
教师请一名学生拿着厘米尺到讲台前,告诉大伙儿他的尺的长度,再量出黑板的长度,看看量了几次。
这名学生在黑板前用20厘米的尺,一次一次地依次量,下面的学生一边看,一边与同桌交流看法。
学生量完后,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明白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能够用厘米作单位。
假如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那么用什么工具测量合适呢?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探究新知】1.认识、感受米。
师:(教师拿出米尺)同学们,这是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
(板书“1米”,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米能够用“m”表示)让学生观看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和教师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样的。
师:1米到底有多长呢?同桌两人,一人伸直双臂,一人用米尺量,发觉伸直的两臂的长度大约是1米。
师:你们能用手中的米尺再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点是1米吗?学生用米尺测量。
发觉从地面到讲台桌面的高度也是1米。
师:大伙儿认真观看,看看1米有多长,你能比划一下吗?师:好,现在,同学们请闭上眼睛,先想想1米有多长,然后,说说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呢?2.课件播放生活中一些大约是1米的物体,让学生感知一下。
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厘米和米》教案
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厘米和米》教案一、教学背景此次教学内容为南京市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厘米和米》一课,是数学上的一个基础知识点。
学生在掌握此知识后,可以更好地理解长度的计量方式,并能够灵活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了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地区分长度的单位:厘米和米。
2.能够灵活地运用厘米和米来计算物体的长度。
3.能够观察、比较、判断长度大小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区分长度的单位:厘米和米。
2.运用厘米和米来计算物体的长度。
难点1.比较和判断长度的大小关系。
2.单位转换。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了解不同物体的长度,引出“长度”的概念。
步骤二:概念讲解1.首先,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定义厘米和米的概念,并对两者的大小关系进行区分和比较。
3.强化这些概念的相互联系。
步骤三:例题讲解1.老师给出一个长度为某个整数米某个整数厘米的物体,让学生算出这个物体的总长度。
2.老师给出一个长度为若干个厘米的物体,让学生算出它等于多少毫米。
例子:某物体长度为3米5厘米,计算其总长度。
解:总长度=3米50厘米,将50厘米用米表示,可知50厘米=0.5米,所以总长度为3.5米。
某物体长度为10厘米,计算它等于多少毫米。
解:1厘米=10毫米,所以10厘米=100毫米。
步骤四:练习1.老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灵活地运用厘米和米来计算物体的长度。
2.老师逐一指导和解答。
例子:1.求这个物体的总长度:3米20厘米+5米15厘米。
解:总长度=3米20厘米+5米15厘米=8米35厘米。
2.求这个物体的长度:8米35厘米-3米20厘米。
解:长度=8米35厘米-3米20厘米=5米15厘米。
步骤五:拓展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其他物体的长度,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五、教学反思此节课是要求学生掌握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它们来计算物体的长度。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讲解、举例、练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这一知识点。
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1
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厘米和米的意义,掌握长度单位换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测量和估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厘米和米的概念和换算方法还不够清晰,因此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此外,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能够使用直尺等工具进行测量和估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
2.难点:能够运用长度单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直尺、米尺、实物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铅笔、橡皮等。
3.教学课件:相关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明的身高是多少米?”,“教室的长度是多少米?”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单位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物和教学课件,介绍厘米和米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的长度,并进行形象的展示和解释。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使用直尺和米尺进行实际测量,体验厘米和米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厘米和米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厘米和米苏教版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厘米和米苏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学习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二单元,主题是“厘米和米”。
我们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掌握1米等于100厘米的换算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厘米和米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米尺、练习本学具:直尺、米尺、练习本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请大家观察教室的长度,我们用什么工具来测量呢?是的,我们可以用直尺来测量。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直尺的知识,特别是厘米和米。
2. 新课导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厘米和米的概念。
厘米是长度的单位,1厘米等于1/100米。
米是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
所以,1米等于100厘米。
3. 例题讲解: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例题。
例题一是“一根绳子长2米,另一根绳子长150厘米,请问哪根绳子更长?”我们可以通过换算关系来解答这个问题。
2米等于200厘米,所以2米长的绳子比150厘米长的绳子更长。
4. 随堂练习:请大家用直尺测量一下自己的座位到讲台的长度,然后用厘米作单位记录下来。
5. 小组讨论:请大家分组讨论,用自己的直尺和米尺进行实际测量,感受一下1米和100厘米的长度差异。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1米 = 100厘米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一辆自行车长150厘米,请问它的长度是几分之几米?2. 妈妈的身高是160厘米,请问她的身高是几米?答案:1. 150厘米 = 1.5米2. 160厘米 = 1.6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厘米和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SJ) 第五单元 五 厘米和米
五厘米和米,本单元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认识线段、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认识米和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以及实践活动“量一量”。
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1.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知识。
例如,在教学认识线段时,教师把弯曲的线拉直,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
再如,在认识度量单位厘米前,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这些方式,既是生活中用得着的,同时又自然地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客观需要。
2.注重1厘米、1米的长度表象的建立。
对1厘米、1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撑。
因此,教材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1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米的长度表象。
教材根据需要安排了一定的实践作业,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会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
3.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长度单位实际长短的准确观念,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因此,教材中经常要求学生先估测再测量,然后进行比照,积累经验。
)第1课时认识线段教材第59页例1及相关练习。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特征。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3.能从生活中找到线段,能够数出一些简单图形中的线段的条数。
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会画线段。
难点: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毛线、直尺、正方形纸、课件。
课件出示两根毛线(一条直的,一条弯的)。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吗?(一条是直的,一条是弯的。
)师:对,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线,它们有的是直的,有的是弯的。
教师把弯曲的毛线拉紧,提问:看看现在怎么样了?学生发现它变直了。
师:我们把两手之间拉直的这一段叫作线段(板书:线段)。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1.感知线段的特征。
师:你能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吗?学生通过比较确认线段是直的。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并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图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体验长度单位的大小,感受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和运用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感受长度单位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途径,体验长度单位的大小,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图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感受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长度单位的大小,培养空间观念。
3.交流分享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互相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情境图、长度单位卡片、实物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画笔、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明的身高是多少米?”,“教室的长度是多少米?”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然后展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长度单位,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厘米和米。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定义,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意义。
同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物品,如尺子、绳子等,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的大小。
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2
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用厘米和米表示物体的长度。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长度概念后的进一步延伸,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实际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学习了长度概念,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了解,但距离米和厘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还不够清晰。
另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在本节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用厘米和米表示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能用厘米和米表示物体的长度,并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增强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尺子、厘米和米标尺、实物模型等。
2.学具:学生尺子、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测量教室的长度,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厘米和米》。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厘米和米的标尺,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它们,并讲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操练(10分钟)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如用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并用厘米和米表示出来。
学生分组进行,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巩固对厘米和米概念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如何用厘米和米来描述一个物体的面积?如何用厘米和米来计算物体的体积?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厘米和米概念的认识。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第5课时我们身体上的尺-(教案)2023-2024学年《新征程》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第5课时我们身体上的尺(教案)20232024学年《新征程》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厘米和米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身体部位进行长度测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厘米和米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在度量长度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运用身体部位(如手指、手臂、脚步等)进行长度测量,并学会将测量结果转换为厘米和米。
3.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身体上的尺进行长度测量。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厘米和米的基本概念,学会运用身体部位进行长度测量。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身体部位的测量结果转换为厘米和米,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米尺、厘米尺、教学PPT2. 学具:学生自带的卷尺、计算器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出长度测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厘米和米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在度量长度中的应用。
3.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运用身体部位进行长度测量,并学会将测量结果转换为厘米和米。
4. 实例讲解: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身体上的尺进行长度测量。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实践操作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1. 我们身体上的尺2. 内容:厘米和米的基本概念运用身体部位进行长度测量将测量结果转换为厘米和米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作业设计1. 让学生运用身体上的尺,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思考并举例说明,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身体上的尺进行长度测量。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操作、实例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厘米和米的基本概念,并学会了运用身体部位进行长度测量。
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
1、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 出示米尺图,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
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声明刻度由此开始,从 0 到 1 是 1用字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我们身体上的“尺” 1. 认识“身体尺”。 2. 用“身体尺”量。
教学反思: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
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发现 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教学难点:
以米为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1 米和 3 米长的绳子各一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 1、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 )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 )厘米,宽( )厘米。
二、新授。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的物
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麻烦了,这时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板 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厘米和米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厘米和米苏教版我今天要教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中的“厘米和米”一节,这是苏教版教材的一部分。
我会带领学生们了解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能够熟练地使用厘米和米进行长度测量,并能够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我还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重点讲解厘米和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我预计这将是我的教学难点,因为学生们可能还不太熟悉这些概念。
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我会准备一些教具和学具,如尺子、 ruler、卷尺等,以及一些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
在板书设计方面,我会设计一些图表和公式,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至于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测量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测量家中的物品长度,并使用厘米和米进行记录。
我还会布置一些有关厘米和米换算的练习题,以巩固学生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在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方面,我会思考本次课程的优点和不足,并寻找改进的方法。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们在生活中多使用厘米和米进行长度测量,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关于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我会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来帮助学生们理解。
例如,我会拿出一根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们观察并感受1米的长度。
然后,我会将这根绳子平均分成100份,每份就是1厘米。
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学生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
我还会利用多媒体教具,如PPT或视频,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长度场景,让学生们观察并回答相关问题。
例如,我会展示一辆汽车的长度,让学生们用厘米或米来表示。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
关于如何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我会设计一些有趣的测量活动。
例如,我会让学生们测量教室里的桌子、椅子、黑板等物品的长度,并使用厘米和米进行记录。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内容:认识线段(教科书第59~60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5题)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线段的概念,认识线段的特征,了解线段有长短,学会正确地画线段,体会两点间只能画一条线段。
2.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比较、抽象简单几何图形的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研究活动,感受数学来自生活实际,能积极参与观察、交流等活动。
教学重点: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线段的概念。
教学准备:每位学生准备一根毛线、直尺和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一、观察情境,比较曲直出示运动场上的直线跑道、曲线跑道,跳绳、拔河的图片。
提问:请观察图片中的跑道和绳子,比较它们的形状,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吗?(一条是直的,一条是弯曲的)指出:是的,我们经常看到像这样的线,它们的形状有些是直的,有些是弯曲的。
二、观察操作,认识线段1.操作、观察1)让学生把一根毛线随意放在课桌上,观察它的形状。
提问: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端、拉紧,这条线的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那你能把这条线拉紧看一看,原来弯曲的线变成了什么形状?(学生拉紧毛线)2)提问:现在你手里的线是什么形状的?(出示固定在小黑板上的一根线:拉直、两端用图钉固定)说明:现在两手拉紧的这条线是直的,(板书:直的)这两端的点(指图钉)叫做端点。
(板书:端点)提问:这条拉直的线有几个端点?(补充板书成:两个端点)请小朋友互相指一指,你手里拉直的线两个端点在哪里,指着说一说端点。
大家看这条拉紧的线,能说出它有什么特点吗?(回答后齐说:直的、两个端点)3)指出:把线拉紧,两手之间的一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这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板书:线段)追问:这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什么?(回答后齐读两遍:线段)4)变式。
教师两手把线拉紧,连续变换方向、长度,每次要求学生思考:现在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因为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指出:我们把线拉紧,不管它的方向、位置、长度怎样变化,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就可以看成是线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设计:刘晶审核:张蕴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厘米和米,包括与之相关的线段、度量单位等知识。
全单元分四个部分:线段的认识、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认识米和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以及实践活动“量一量”。
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
1、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知识。
例如,在教学认识线段时,让学生捏一捏一根线的两端,然后拉直,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
再如,在认识度量单位厘米前,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这些方式,既是生活中用得着的,同时又自然地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客观需要。
2、注重1厘米、1米的长度表象的建立。
对1厘米、1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撑。
因此,教材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1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米的长度表象。
教材根据需要安排了一定的实践作业,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会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
3、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长度单位实际长短的准确观念,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因此,教材中经常要求学生先估测再测量,然后进行比照,积累经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和量长度的长度(限整厘米)。
2、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知道“米”和“厘米”间的进率。
4、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测量,会恰当选用长度单位,发展空间观念。
5、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课时安排:
共4课时:认识线段1课时
认识厘米1课时
认识米1课时
练习1课时
第一课时线段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59-60页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执教时间:(1)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2)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教科书61-63页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执教时间:(1)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2)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三课时认识米
教学内容:教科书64-65页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
2、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初步学会用刻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米尺。
执教时间:(1)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2)第()周
第四课时练习十
教学内容:教科书66-67页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具体的活动,进一步巩固对线段以及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
2、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具体的活动,进一步巩固对线段以及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巩固对线段以及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长方形纸。
执教时间:(1)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2)第()周
第五课时我们身体上的“尺”
教学内容:教科书68-69页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认识一拃、一庹、一步、一脚等“身体尺”,并用“身体尺”进行测量和估计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强化已经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提高估计物体长度的能力,感受“身体尺”的实际应用价值。
2、使学生在自主测量、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测量经验,发展动手能力,增强估计意识,体验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认识一拃、一庹、一步、一脚等“身体尺”,并用“身体尺”进行测量和估计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
教学难点:提高估计物体长度的能力,感受“身体尺”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课件。
执教时间:(1)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2)第()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