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盆地白云-荔湾深水区油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潜力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珠江组海底扇深水重力流沉积特征_郑荣才

0 H 气田
陆
80 km N
道 水 主 扇 内
斜坡扇
W2
W4
水道间
W3 W1
分支水道
陆 坡
前缘朵体 坡
(a)
3 200
前缘朵体
陆
W6 W7
坡
前缘朵体 W5
盆地扇
GR W3
GR W1
GR W2
珠三坳陷
北
部
断
阶
带 珠
一
番禺低隆起
坳陷 东沙隆潮起汕坳陷
白云凹陷
坳陷
荔湾井区
二
珠
神 狐 暗 沙 隆 起
GR W4
凹陷珠江组下部获得重大发现,钻遇的高产工业油
气层不仅储层物性好,天然气储量超过千亿方,具备
了整装大气田的勘探开发潜力,而且具有典型的海
底扇储、盖组合结构和扇体所具备的优越油气地质
条件,确立了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珠江组海底扇为
南海北部最重要的战略选区,从而在国内外引起高
度关注[1]。 因此,深入研 究 珠 江 口 盆 地 白 云 凹 陷 珠
实践意义。
2 沉积相特征
2. 1 珠江组海底扇沉积相标志 白云凹陷珠江组以细—中粒砂岩为主,部分为
粗粒的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少量为含硅 质细砾或泥砾的粗—极粗粒岩屑砂岩,总体上具有 成分成熟度低、分选性较好、泥质含量低—极低及 结构成熟度较高—高的特征 。 [11] 该砂岩不仅具有逆 粒序(图版Ⅰ-1、图版Ⅰ-2)、正粒序(图版Ⅰ-3、图版 Ⅰ-4) 和 逆 — 正 粒 序 ( 图 版 Ⅰ-5) 层 理 , 而 且 近 源 ( 图 版Ⅰ-6)或远源(图版Ⅰ-7)浊 积 序 列 、滑 塌 变 形 构 造(图版Ⅰ-7、图版Ⅰ-8)、碟状泄水构造 (图 版Ⅰ9)以及在坡脚至盆地相泥岩中广泛发育的由内波内
珠江口盆地(东部)油气地质特征、成藏规律及下一步勘探策略

珠江口盆地(东部)油气地质特征、成藏规律及下一步勘探策略施和生;何敏;张丽丽;余秋华;庞雄;钟志洪;刘丽华【摘要】在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区,区域上先断后坳的构造演化造就了盆地的双层结构,先陆后海的沉积序列形成了盆地的多类型沉积相组合,地壳厚度向南逐渐减薄造成了几个坳陷带热演化的不均衡.在这种独特的地质背景下,多期成盆结构发育多套烃源岩,断坳叠置复合盆地发育陆、海相两大套储盖组合,多期构造活动形成多种类型的复式圈闭,油气围绕富生烃凹(洼)陷呈“北油南气”分布,并在二级构造带上复式聚集.综合研究认为,富生烃凹(洼)陷控制该地区的油气分布,烃源岩及其热演化的差异性造成了油气分布的分带性,复合输导体系和晚期构造活动控制了油气的复式聚集.基于油气的分布特征和成藏规律,提出该地区下一步勘探策略:对于已证实的富生烃凹(洼)陷,要坚持以复式油气勘探理念为指导,实现二级构造带立体饱和式勘探;对于潜在的富生烃凹(洼)陷,要从区域地质研究入手,系统评价其油气资源量,优选二级构造带,实现新区勘探突破.【期刊名称】《中国海上油气》【年(卷),期】2014(026)003【总页数】12页(P11-22)【关键词】珠江口盆地(东部);油气地质特征;油气成藏规律;复式油气聚集;立体饱和式勘探;新区突破【作者】施和生;何敏;张丽丽;余秋华;庞雄;钟志洪;刘丽华【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正文语种】中文珠江口盆地位于南海北部,面积约26.68万km2,至目前该盆地(东部)已发现油气田48个、含油气构水深几十米至3 000多米。
经过30多年的勘探,截造36个(图1),探明原油地质储量超过9亿m3、天然气地质储量超过1 100亿m3,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油气产区之一。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区天然气成因

代表井
层位
深度 (m)
天然气组成(%)
干燥
Cl
Cz C2+
N2 COz 系数
C1
碳同位素8”C(‰)
C2
C3
C4
COz
成因类型
LHl9—3/1
Nyh
659~692 738~828
89.5 4.75 2.29 2.26 0.43 0.93—43.50-28.00—25.50—24.50—17.10
白云凹陷深水区自下而上主要沉积充填了始新 统湖相沉积的文昌组、下渐新统河湖相煤系沉积的 恩平组、上渐新统浅海陆架一j角洲沉积的珠海组、 下中新统深水陆坡一深水扇沉积的珠江一韩江组, 上中新统以来深水陆坡欠补偿沉积等。凹陷不同时 期的主要沉积物源供给均来自北侧古珠江口流域, 其沉积充填均具有单边侧向输送沉积物的特点。因 此,白云凹陷新生代沉积充填特征,总体上呈“下粗 上细、由陆向海、由浅水向深水、由过补偿向欠补偿” 的演变规律L6],且由于凹陷跨越古陆架边缘与斜坡 的过渡带一陆坡一深海区,古近纪同裂谷期沉积了 巨厚的河湖相地层,新近纪凹陷处在古珠江河口外 的陆坡深水区,沉积物源供给充足,发育了规模巨大 的各种类型低位深水扇体系,颇具油气资源前景及 勘探潜力。
探前景。
关键词:白云凹陷;天然气成因;气源构成;资源潜力;勘探前景
中图分类号:TEl22.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926(2009)01—0125—06
1 区域地质背景
白云凹陷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陆坡深水区珠 江口盆地南部的珠二坳陷(图1),距珠江口250 km,水深300~3 000 m,凹陷展布面积达20 000 km2,最大沉积厚度逾12 km,其中古近系最大沉积 厚度达8 500 m,是珠江口盆地迄今发现的最大规模 的第二三系沉积凹陷,亦属珠江口盆地古近纪最大的 沉降及沉积中心。白云凹陷处在海陆过渡型地壳靠 近洋壳的特殊构造位置,沉积基底以下的地壳厚度 仅7~11 km,且由北向南地壳厚度逐渐减薄,莫霍 面埋深变浅,地温梯度增高,达3.6~4.5"C/100m, 大地热流值最高达77.5 mW/m2,属于地温场偏高 的凹陷…。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荔湾深水扇砂体分布预测

部外形 呈 锅底 状 , 切 割 下 伏 深 海 泥 岩 地 层 。由 于 深 并 海泥岩 发 育于低 能 、 稳定 的沉 积环 境 , 海 底 峡谷 中的 而 浊流 能量较 强且 不 稳定 , 因此 , 海 泥岩 与 浊 积水 道 砂 深
2深 水 扇 地 震 响应 特征
深入 分析 深水 扇地 震 响应 特 征 是 开展 储 集 层 预测 的前 提 [ , 4 在无 井 区或 井控 程 度较 低 的 地 区 , ] 以深 水扇 地震 响 应信息 为线 索 , 据 地 震 反射 结 构 特 征 , 以预 依 可 测 深水 扇砂 体 的分 布 。地 震 相 研 究 表 明 , ] 白云 凹 陷 荔 湾地 区发 育 海 底 峡 谷一断 裂 坡 折 型 深 水 扇 , 地 震 其 响应特 征表 现为 自物 源 区向 凹陷 中心 部 位 发育 下 切 谷
的地震 剖 面上 表 现 为 丘 状 反 射 特 征 , 同深 水 扇 的 地 不 震 响应 在平 面上 呈规 律性 分布 。 大 致 以番 禺低 隆起 与 白云 凹 陷之 间 的 断裂 坡 折 带
位 体 系域 的珠 江 三 角 洲[ 。 目前 , 4 ] 白云 凹 陷荔 湾 深 水
扇 的含 油 气远 景 越 来 越 受 到 重 视 , 由 于 尚 未 明 确 深 但
底 积 层 。以上特 征代 表 了深 水 扇 中扇 亚 相 的地 震 响 应
特 征 。依据 前 积 层 与底 积 层 的 关 系 , 以将 荔 湾 深 水 可 扇充 填划分 为 3期 , 每一 期 扇体 的延 伸分 布 范 围各 不
相 同( 图 3 。 见 )
反 映 了物 源 、 水 流 沉 积 物 充 填 的 方 向 以及 岩 性 的变 古 化 情况 。一 般 而 言 , 积 体 的 下 超 方 向代 表 了古 水 流 前 向前 流动 以及 沉 积 物 向前 推 进 的 方 向 , 积体 下 超 的 前 反 方 向指示 了物 源 区的方 向 , 外 , 积 体 的前 积 方 向 此 前 也 预 示着砂 、 岩分 异 的方 向, 泥 每个 前 积 层 向 下超 方 向 都具 有反 射 同相 轴 逐 步 收敛 下 超 或 合 并 的 特 征 , 映 反 岩性 由粗 变 细 、 由富砂 向富 泥 、 积 厚 度 由厚 变 薄 的演 沉
微生物地球化学勘探技术在白云凹陷深水区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微生物地球化学勘探技术在白云凹陷深水区油气勘探中的应用颜承志;施和生;庞雄;朱俊章;石宁;李元平;张思梦;梅海【摘要】为提高南海深水区油气勘探成功率,降低油气勘探的风险及成本,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首次应用了微生物地球化学勘探技术.该技术以轻烃微渗漏理论为基础,采用微生物学方法和地球化学方法直接检测有利目标区之上海底表层的微生物异常和吸附烃异常,预测下伏有利目标区目的层段是否存在油气藏,并预测油气藏的含油气性质.针对白云凹陷深水区复杂地质条件、多种圈闭类型和不同的油气藏类型,利用已钻构造作为微生物地球化学检测的正演模型,对新发现圈闭的含油气性进行了预测,最终将油气微生物地球化学勘探的研究成果与地震、钻井、测井、岩心等资料相结合,对微生物异常分布与油气富集规律间的关系作出了合理的地质解释,并对有利圈闭和区带进行了含油气评价,从而实现了直接发现油气藏的目的.应用实践表明,在白云凹陷深水区采用微生物地球化学烃类检测技术与常规勘探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勘探新模式,能够较好地预测有利圈闭的含油气性.【期刊名称】《中国海上油气》【年(卷),期】2014(026)004【总页数】5页(P15-19)【关键词】微生物地球化学勘探技术;油气勘探;深水区;白云凹陷;珠江口盆地【作者】颜承志;施和生;庞雄;朱俊章;石宁;李元平;张思梦;梅海【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盎亿泰地质微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盎亿泰地质微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是我国深海油气勘探的重要选区[1-3]。
然而,钻探成本高、油气勘探成功率低是制约当前白云凹陷深水区油气勘探的重要因素,需要结合勘探需求,采用低成本、方便、快捷、可行的新技术来降低深水区油气勘探风险。
南海北部陆缘白云深水区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

南海北部陆缘白云深水区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米立军;柳保军;何敏;庞雄;刘军【摘要】烃源岩分布特征不明、大型构造圈闭缺乏、成藏层系单一和储层条件复杂是南海北部陆缘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包括白云凹陷和荔湾凹陷)油气勘探面临的关键问题.从构造、沉积到成藏的综合性研究表明,陆缘岩石圈强烈薄化背景下的伸展拆离作用控制了陆缘深水区盆地的形成与演化,陆缘岩石圈强烈伸展的结构特征控制了裂陷期规模烃源岩的分布,陆缘地壳强烈薄化带控制了拗陷期陆架坡折带和深水储层的发育与分布,从而导致白云深水区的深部结构、沉积充填及油气成藏等具有特殊性,与典型陆相断陷及国外深水地质差别明显.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白云深水区大型陆架边缘三角洲-深水重力流体系油气成藏模式,认识到生烃过程中形成超压、晚期断裂活动和底辟带泄压是有利的成藏动力过程,继承性古鼻状隆起带和断裂-构造脊复合输导体系控制了油气富集成藏,从而导致白云深水区呈现油气兼生、内气外油的特征,形成了白云东洼油气区、白云西洼油气区、白云北坡气区和白云东油气区等四大油气优势聚集带,同时还发育了白云西南断阶带、白云南洼、荔湾凹陷及南部超深水勘探潜力区.【期刊名称】《中国海上油气》【年(卷),期】2016(028)002【总页数】13页(P10-22)【关键词】南海北部陆缘;白云深水区;伸展薄化拆离断陷;油气地质特征;成藏模式;勘探方向【作者】米立军;柳保军;何敏;庞雄;刘军【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深圳 518067;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深圳 518067;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深圳 518067;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深圳 518067;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深圳 51806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位于珠江口以南250 km的南海东北部大陆边缘深水陆坡区(图1),水深300~3 000 m,主要由白云凹陷、荔湾凹陷及其周边局部隆起组成。
珠江口盆地白云-荔湾深水区珠江组大型水道体系的发现与勘探意义

白云凹陷——珠江口盆地深水区一个巨大的富生气凹陷

白云凹陷——珠江口盆地深水区一个巨大的富生气凹陷张功成;杨海长;陈莹;纪沫;王柯;杨东升;韩银学;孙钰皓【期刊名称】《天然气工业》【年(卷),期】2014(034)011【摘要】油气勘探成果已证实白云凹陷及其邻区是富烃凹陷,但对于其生烃能力到底如何?是不是一个大型富生烃凹陷?尚有争议.为此,基于油气地质理论研究进展,对该凹陷重新开展了地震解释工作,再认识其深部结构和沉积特征,以源热共控论为指导分析烃源岩热作用,评价其油气资源勘探潜力.结果表明:该凹陷是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珠江口盆地深水区面积超过1×104km2、最大沉积地层厚度超过10 000 m、新生代地层发育最全的深大凹陷,经历了裂谷期、裂后坳陷期和新构造期3期演化;该凹陷为叠合凹陷,始新世文昌组整体以滨、浅湖相沉积为主,局部发育中深湖相,早渐新世恩平组为海陆过渡相—局限海相沉积,晚渐新世为浅海相沉积,新近系—第四系为深海沉积;白云凹陷发育文昌组湖相、恩平组海陆过渡相和珠海组浅海相3套性质不同的烃源岩,其中主力烃源岩恩平组主要由煤系地层和浅海相泥岩组成;地温梯度高,热流值高,属于热凹.结论认为:该凹陷属于“源(烃源岩)足热(热流值)足”型凹陷,主凹槽以生气为主,其他部位以生油为主,油气资源量可观、勘探潜力巨大;该凹陷目前油气资源探明程度低,剩余油气勘探潜力大.【总页数】15页(P11-25)【作者】张功成;杨海长;陈莹;纪沫;王柯;杨东升;韩银学;孙钰皓【作者单位】中海油研究总院;中海油研究总院;中海油研究总院;中海油研究总院;中海油研究总院;中海油研究总院;中海油研究总院;中海油研究总院【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LW3-1气田有效气源区与运聚模式探讨 [J], 朱俊章;施洋;蒋爱珠;施和生;孙永革;庞雄;张志琳;龙祖烈;张永东;柴平霞2.被动陆缘深水重力流沉积单元及沉积体系——以尼日尔三角洲和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为例 [J], 李磊;王英民;徐强;黄志超3.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高热流背景油气类型与成藏时期综合分析 [J], 米立军;何敏;翟普强;朱俊章;庞雄;陈聪;马宁4.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油气成因来源与成藏特征 [J], 龙祖烈;陈聪;马宁;翟普强;黄玉平;石创5.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重力流沉积机理 [J], 庞雄;朱明;柳保军;颜承志;胡琏;郑金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构造岩性油气藏特征及成藏模式

珠 江 口 盆 地 白 云 深 水 区 构 造 -岩 性 油 气 藏 特征及成藏模式
陈 亮,庞 雄,韩晋阳,冯 轩
(中海油南海东部石油管近年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 陷 构 造 -岩 性 油 气 藏 的 勘 探 获 得 较 大 突 破,针 对 白 云 深 水 区 构造-岩性油气藏发育机理及成藏主控因素认识模糊的现状,通过对白云凹陷已证实的构造- 岩性油气藏的解剖,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及深水环境下储层发育特征,对白云深水区东部的构造 -岩性油气藏特征做了总结。研究表明:白云深水区东部发育继承性近东西向鼻状古隆起构 造背景,珠江组下段 SQ21低位体系域沉积期,在陆坡深水环境下发育近南北向展布的水道复 合体砂岩、扇朵叶砂岩储层及大型泥质充填深切峡谷,在这种构造背景及沉积环境下,发育 3 类构造-岩性油气藏(水道型构造-岩性油气藏、水道侧封型构造-岩性油气藏、扇朵叶型构造- 岩性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发育主要受控于优质深水砂岩储层、长期古隆起背景和“流 体底辟+断裂+构造脊+不整合+砂体”复合油气输导体系;白云主洼生成的油气,在晚期活动断 裂和底辟作用下,由深部运移至珠海组—珠江组横向疏导层,沿长期鼻状隆起带的构造脊向鼻 状构造带的高部位逐渐爬升,油气在运移途中被 SQ21水道型、水道侧封型及扇朵叶型构造- 岩性圈闭捕获,多种类型油气藏在同一构造背景下,形成由西向东逐级抬升的“阶梯状”复式 构造-岩性油气藏带。该研究对中国深水盆地岩性油气藏勘探具有较好的借鉴及指导意义。 关键词:深水重力流沉积;构造-岩性油气藏;成藏主控因素;白云凹陷;珠江口盆地 中图分类号:TE1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535(2019)01-0030-07
(CNOOCSouthChinaOilAdministrativeBureau,ShenzhenGuangdong518064China) Abstract:Thereisamajorbreakthroughintheexplorationofstructural-lithologicreservoirexplorationinthe BaiyunSagofthePearlRiverMouthBasininrecentyears.Theprovenstructural-lithologicreservoirsareanalyzed toascertainthedevelopmentpatternsandthemain-controllingfactorsintheBaiyundeep-waterarea.Thestructural -lithologicreservoirpropertiesintheeasternpartoftheBaiyundeep-waterareaaresummarizedbasedonthere gionalstructuralsettingandreservoirdevelopmentpatterns.ResearchindicatesthattheeasternpartoftheBaiyun deep-waterareashowsaninheritednearlyEast-Westnose-likepalaeoupliftstructuralsetting.IntheSQ21low- levelsystem tractdepositionstageofthelowerPearlRiverFormation,thecontinentalslopedeep-waterstructural settingleadstothedevelopmentofchannelcomplexsandstonewithnearlynorth-southdistribution,fan-lobesand stonereservoirandlarge-scalemud-fillingincisedcanyon.Therearethreetypesofstructural-lithologicreservoirs inthisstructuralsettinganddepositionenvironment,includingchannelstructural-lithologicreservoir,structural- lithologicreservoirwithlateralsealchannelandfan-lobestructural-lithologicreservoir.Thedevelopmentofstruc tural-lithologicreservoirismainlydependentonthehigh-qualitydeep-watersandstonereservoir,long-termpalae oupliftsettingandthe“fluiddiaper+fault+structuralridge+unconformity+sandstone”compositehydrocarbon transmissionsystem.Duetotheactionsoflateactivefaultsanddiaper,thehydrocarbongeneratedbythemajor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东北部原油运移聚集特征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东北部原油运移聚集特征王芳芳;王晨;张靖;刘晓凤;曾溅辉;张忠涛;石宁;张功成;余一欣;杨海长;徐徽;赵庆【摘要】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中国南海北部深水区最大的富烃凹陷,近年来在白云凹陷东北部获得了多个商业性轻质油气藏,勘探前景良好,但对其原油运移、聚集成藏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基于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油气地球化学资料分析以及油气成藏综合研究,探讨白云凹陷东北部油气藏分布特征,研究了原油的输导体系及其运移和聚集特征,建立了原油成藏模式.结果表明:油源断裂是原油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顺源型油源断裂和向源型油源断裂都具有良好的输导性能,由物性较好的珠江组下段砂体组成的构造脊1和2为原油侧向运移的优势路径;原油主要聚集在反向断裂控制的翘倾半背斜圈闭中,具有\"内气外油\"的差异聚集特征;原油成藏具有\"断-脊输导、断-盖控聚、差异聚集\"的特征.白云凹陷东北部展现了以断裂为依托,沿构造脊找油的良好勘探方向,对白云凹陷及其邻区的深水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期刊名称】《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年(卷),期】2019(041)005【总页数】16页(P561-576)【关键词】断裂;向源型;顺源型;珠江组;构造脊;运移路径;油气差异聚集;珠江口盆地【作者】王芳芳;王晨;张靖;刘晓凤;曾溅辉;张忠涛;石宁;张功成;余一欣;杨海长;徐徽;赵庆【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北京 10220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深圳 518067;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深圳 518067;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 100028;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 100028;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深圳518067;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深圳 51806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 引言深水勘探是当今世界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领域。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珠江组海底扇深水重力流沉积特征

( 1 . S t a t e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O i l a n d G a s R e s e r v o i r G e o l o g y a n d E x p l o i t a t i o n , C h e n g d u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y g
a t h o me a n d a b r o a d b e c a u s e o f i t s l rg a e s c a l e ,t y p i c a l s t r u c t u r e s o f s u b ma i r n e f a n ,e x c e l l e n t r e s e r v o i r s nd a h u g e
C h e n g d u 6 1 0 0 5 9,C h i n a; 2 . S o n g n a n Oi l P r o d u c t i o n P l a n t ,N o r t h e a s t e r n B r a n c h, S i n o p e c ,
关键词 : 海底扇 ; 颗粒流 ; 碎 屑流 ; 浊流 ; 沉积模 式 ; 珠 江组 ; 白云 凹陷 ; 珠 江 口盆地
中图分 类号 : T El 2 1 . 3 文献标 志码 : A
S e d i me n t a r y f e a t u r e s o f t h e g r a v i t y l f o w s i n s u b ma r i n e f a n o f Z b u j i a n g
i f e l d s , i t i s b e l i e v e d t h a t t h e Z h u j i a n g F o ma r t i o n W s a d e p o s i t e d b y s u b m a r i n e f n a d o mi n a t e d b y d e b i r s l f o w s . T h e
白云深水凹陷成藏体系划分与成藏模式

白云深水凹陷成藏体系划分与成藏模式何大双;侯读杰;施和生;朱俊章;张鹏辉【摘要】通过对白云深水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研究,结合断裂展布、沉积和构造等地质要素,以成藏体系划分原则为理论依据,将研究区划分为北部番禺低隆起带成藏体系和东部流花—荔湾带成藏体系2大类,其中,北部番禺低隆起带成藏体系可进一步分为N1,N2,N3和N4共4小类,东部流花—荔湾带成藏体系可进一步分为E1,E2和E3共3小类.根据沉积环境、油源、原油成熟度、油气运聚主导因素等,总结出白云深水凹陷各成藏体系特征,并提出3种具有代表性的成藏模式,即开放式、封闭式和复式成藏模式.其中,开放式成藏模式的断裂非常发育,对油气运移和聚集具有重要作用;封闭式成藏模式的油气演化达到高成熟阶段,已热裂解成天然气,断裂、构造脊和砂体是其油气运移输导通道;复式成藏模式为晚期断裂、底辟带和构造脊共同控制油气成藏,其油气演化程度较高,己热裂解成天然气.北部番禺低隆起带N2,N3,N4成藏体系和东部流花—荔湾带E2,E3成藏体系均为有利油气运聚区.【期刊名称】《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年(卷),期】2014(021)002【总页数】5页(P71-74,79)【关键词】成藏体系;成藏模式;有利油气运聚区;白云深水凹陷;珠江口盆地【作者】何大双;侯读杰;施和生;朱俊章;张鹏辉【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海油深圳分公司技术部,广东广州510240;中海油深圳分公司技术部,广东广州510240;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河北廊坊06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33油气属于流体矿产,从其生成至运聚成藏是一个复杂的地质过程,如何准确地掌握这一过程并最终预测油气资源远景,一直是石油地质学家关心的热点问题。
油气成藏体系是以藏为核心,或者说以控制油气运移指向的构造单元为核心,是含油气盆地的一个地质实体,包括了形成油气藏的一切必要元素,如烃源岩、输导体系和圈闭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有效配置关系[1]。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条件及资源量前景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条件及资源量前景张树林【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勘探》【年(卷),期】2007(012)006【摘要】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新型、清洁、高效的替代能源,资源量巨大.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有良好的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水深、温压条件和基本地质条件,发育两套主要的烃源岩(文昌组和恩平组),TOC和R.都较高,以生气为主,生烃潜力极大,为水合物成藏提供了充足的气源.白云凹陷水合物成藏的运移条件优越,有两类运移通道:一是沟通气源的断层,二是底辟;运移模式有3种:一是单一断层运移,二是单一底辟运移,三是先底辟运移再断层运移.首次初步预测了白云凹陷存在两类水合物:一是有BSR(似海底反射)标志甚至双BSR标志的水合物沉积、二是与底辟或泥火山有关且无BSR标志的水合物沉积.白云凹陷水合物厚度预测为30~100m.乐观预测白云凹陷及周边深水区水合物资源量为6.04×1013m3;保守预测白云凹陷及周边水合物资源量为8.70×1012m3.白云凹陷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潜力极大.【总页数】5页(P23-27)【作者】张树林【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研究中心,北京,100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1【相关文献】1.白云凹陷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条件 [J], 张树林;陈多福;黄君权2.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坡-番禺低隆起油气来源及成藏分析 [J], 米立军;张功成;傅宁;贺清;马立武3.罗斯海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条件及资源量评估 [J], 王威;高金耀;沈中延;张涛4.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气烟囱特征及成藏模式 [J], 何永垚;王英民;许翠霞;常圆5.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高热流背景油气类型与成藏时期综合分析 [J], 米立军;何敏;翟普强;朱俊章;庞雄;陈聪;马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沉积演化模式与油气成藏关系探讨

呈N E E走 向 , 东、 西分别 与潮汕 凹陷、 开 平 凹 陷相 邻, 西 侧受 到大 断 垒控 制 , 北 邻 中央 隆起 带 , 南接 南 部 隆起 带 ( 图 1 ) J 。 在 中生 代 处 于 弧 前 盆 地 的位 置, 为古 特 提 斯 的一 部 分 , 属 于 海 相 沉 积 岩 夹 岩 浆 岩构 成 的基 底 J 。在 新 生 代 处 于 一 个 强 烈 构 造
变形 区 , 经历 了断 陷 、 断坳、 坳 陷 热沉 降及 断 块 升 降 等构 造 演 化 阶段 , 总体 上 呈 “ 下粗上细 、 由陆 向海 、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04 - 0 - 9 ;改 回 日期 : 2 0 1 2 — 1 2 02 -
中新统 深水 陆坡欠 补 偿 沉 积 的粤海 组 、 上新 统 万 山 组 以及 第 四系 ( 图2 ) L 8 J 。 白云 凹陷沉积 充填 具有
1 0 0 0 3 9 ;3 . 中山大学海 洋 学 院 ,广 东 广 州 5 1 0 2 7 5 ;4 . 中国地 质 大 学 ( 北京 )海洋 学院, 北 京 1 0 0 0 8 3 ;5 . 中海 石油 ( 中国 )有 限公 司深 圳分 公 司研 究院 ,广 东 广 州 5 1 0 2 4 0 )
珠 江 口盆 地 白云 凹 陷沉 积 演 化 模 式
与 油 气 成 藏 关 系探 讨
吴伟 中 , 夏 斌 , 姜 正 龙4 , 罗张屏 4
( 1 . 中国科 学 院广 州 地球 化 学研 究所 ,广 东 广 州 5 1 0 6 4 0;2 . 中 国科 学 院研 究 生 院 ,北 京
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勘探的关键地质问题

地 质 学 报 A C T AG E O L O G I C AS I N I C A
V o l . 8 3 N o . 8 A u 0 0 9 2 g.
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勘探关键地质问题
朱伟林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 北京 , 1 0 0 0 1 0
内容提要 : 南海北部深水区已经获得了重大的天然气发现 , 正逐渐成 为 全 球 深 水 油 气 勘 探 的 热 点 区 之 一 。 通 过 与 相 邻 陆 架区以及世界上典型深水盆地的类比发现 , 南海北 部 深 水 区 具 有 独 特 的 石 油 地 质 特 征 。 南 海 北 部 大 陆 边 缘 经 历 了 从 燕 山 期 其演化过程和成盆机制复杂 ; 陆坡深水区具“ 热盆” 特征, 凹陷发育超压, 其生烃机 主动陆缘向新生代边缘海被动陆缘的转变 , 深水区距离物源区较远 , 缺乏世界级大河系 的 注 入 , 具 远 源 沉 积 特 征, 未 发 现 盐 层 及 其 相 关 构 造, 其油气成藏条件具 制不明 ; 南海北部深水区海底地形崎岖 、 多火山 , 还面临着地震采集 、 处理等地球物理难题 。 因此 , 南海北部深水油气 有特殊性 。 此外 , 勘探需要在借鉴相邻陆架区和世界其他深水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 一方面深 入 研 究 其 独 特 的 油 气 地 质 特 征 , 另一方面研发适 应于我国深水环境的地球物理勘探新技术 , 切实推动深水油气勘探的进程 。 关键词 : 南海北部 ; 深水区 ; 油气勘探
杨川 恒 等, 刘 铁 树 等, 陈 长 民 等, 1 9 9 7; 2 0 0 0; 2 0 0 1; 吴 时 国 等, 陶 维 祥 等, 庞 雄 等, 2 0 0 3; 2 0 0 5; 2 0 0 6; 张 功 成 等, 周 蒂 等, 朱 伟 林 等, 2 0 0 7; 2 0 0 7; 2 0 0 7; ) 。 目前 , 南海北部深水区已经获得了重大的天 2 0 0 8 然气发现 , 有望成 为 全 球 深 水 油 气 勘 探 的 热 点 区 之 一。 南海北部深水区位于特提斯和古太平洋两大构 造域 的 转 换 部 位 、 欧 亚、 印 澳和菲律宾三大板块的 交互区 , 其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受到中 、 新生代周边不 同板块的相互作用以及南海扩张等地球动力学事件 特别是大西 的影响 。 相比世界 上 其 他 深 水 区 盆 地 , 洋两侧被动大陆边 缘 盆 地 , 南海北部深水区盆地存 在着诸多差异 。 在 构 造 属 性 上 , 其以南海边缘海盆 地区别于世界上典 型 的 被 动 大 陆 边 缘 盆 地 ; 盆地演 化史上 , 南海北部深水区主要发育新生代盆地 , 时代
白云深水区东部油气成因来源与成藏特征

基金项 目:“ 十二 五”国家攻 关项 目 “ 南海北部 深水 区油气成 因与运聚过程” (0 1 X 5 2 — 0 — 0 ) 2 1Z 0 0 5 0 3 0 4 。 第一作 者简介 :朱俊章 ,男 ,硕士 ,高级工程师 ,现从事石油地 质和油气地球化学研究工作 。
位于 番 禺低 隆起 南部 ,西接 白云主洼 ,南邻 南部 隆起
一
时代不 同相 带烃源岩 生成 的流 体性 质的差 异及 油气
带 , 一个 发育文 昌组 、恩平组 、 是 珠海组 3 套有效烃 源 藏次 生变化效 应 , 导致 油气分 布 比较 复杂 。 文 旨在对 本
岩 、早 中新 世 富砂深 水扇和 晚 渐新世 陆架浅 水三 角洲 该 区 已获 得油 气的成 因和来 源进 行剖析 ,分析 油 气的 储盖组 合及 构造一岩 性 圈闭的复 合油 气成 藏 区 ( ) 成藏 特征 , 图1 。 探讨油 气分 布规律 , 为该 区下一步 勘探部 署
层 、不整合面与构造脊耦合形成侧 向运载层 ,共同控制该区成藏带的有效烃源灶位置与运聚。 关键词 :白云凹陷;深水区 ;油气成 因;成藏特征 ;输导体系 ;烃源灶 中图分类号 :T l 2 3 E 1 . 文献标 识码 :A
珠江 口盆 地 白云 凹陷位 于 南海 北部 陆 坡 深水 区 , 商业 发现和 L 6 2 油构造 发现 ,探 明 +控 制天然 H1 - 含 水深 变化大 , 介于 2 0 8 0 0 ~2 0 m之 间 , 为珠江 口盆地珠 气地 质储量超过 10 00×1 、石油 约 3 0 0m 0 0× 1 。 0m 二 坳 陷 内 的一 个 次 级 构 造 单 元 。 白云 凹 陷总 体 上 呈 按储 盖和 圈闭条件 , 区油 气藏 类型包 括 富砂 型浊 积 该 NE E向展布 ,包括 白云西 洼 、白云主洼 、 白云东洼 等 水 道复 合体 储 层 圈闭成藏 带 ( H2 —1 H3 -3 、 L 9 、L 4 ) 3 次级 洼陷 。 个 白云 凹陷 内发 育的地 层从老 到新分 别为 富 泥型 水道 复合体 储 层岩性 油 气藏 ( W 3 3 、深 水 L — ) 占近 系文 昌组 、 恩平 组 、 珠海 组 , 近系珠 江组 、 江 扇 水道 化 朵 叶体 砂 岩构 造 油 气藏 ( W 3 a d1 新 韩 L —1 n 、 S 组 、 海组 、 山组以 及第 四系 。 粤 万 根据 白云 凹陷的演 化 LH 34—2) 、深 海 等 深 流 岩 丘 混 积 岩 复 合 油 气 藏 阶段 , 积地 层也可分 为 裂陷期沉 积文 昌组 和恩平 组 , ( W 9 、LW 4 ) 沉 L —1 —1 、反 向翘 倾半 背斜 构造 油 藏 带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坡新近系层序构型及油气有利区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坡新近系层序构型及油气有利区易雪斐;张昌民;李少华;杜家元;周凤娟;袁才【摘要】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坡是南海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域之一.前人借助岩心、地震、测井曲线以及古生物资料,将全盆地新近系划分出14个三级层序.在等时地层层序格架下,对白云凹陷北坡重点层序进行了层序构型分析,进而指导了油气勘探有利区域的预测.从北向南,研究区依次发育H型、TH型、T型以及L型层序.其中,L型和H型层序有利于储层发育,而T型有利于烃源岩发育.另外,内、外多种地质条件的共同控制使得白云凹陷北坡新近系发育着不同类型的三角洲,单个层序内可依次出现陆架边缘三角洲—内陆架三角洲—中陆架三角洲的交替.L型层序主要由陆架边缘三角洲-峡谷水道-浊积扇体等沉积体系组成;TH型、T型层序以内-中陆架三角洲及陆棚体系为主;H型主要包括了中陆架三角洲-陆棚沉积体系.白云凹陷北部的内-中陆架三角洲中的分流水道,以及白云凹陷中部的陆架边缘三角洲中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及远砂坝、峡谷水道、浊积扇体均为油气富集的有利砂体.%The north slope of Baiyun Sa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reas for theoil-gas exploration in Pearl River Mouth Basin.Based on cores,seismic,log and paleontological data,14 third-order sequence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Neogene of the study area by the former researcher.Under an isochronous stratigraphic framework,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equence architecture of key sequences on the north slope of Baiyun sag,and predicted the play fairways.From north to south,4 types of sequences,including H type,TH type,T type and L type,were developed successively.Among them,the H type and L type were favorable for reservoir development,while T type was favorable for development of source rocks.Moreover,the joint control ofmultiple geologic condition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types of delta in the Neogene on the north slope of Baiyun sag.Alternating shelf-margin delta,inner-shelf delta and mid-shelf delta may occur successively in a single sequence.The L type sequence is mainly composed of shelf-margin delta,canyon channel and turbidite fans;the T and TH type sequences are dominated by inner-mid shelf delta and shelf system;and the H type sequence consists minaly of mid-shelf delta and shelf system.As a result,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bodies in the inner-or mid-shelf delta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Baiyun sag,as well as the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river mouth bars,distal bars,canyon channel and turbidite fans were all favorable for oil & gas accumulation in the study area.【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3(034)002【总页数】5页(P197-201)【关键词】L型层序;层序构型;陆架边缘三角洲;有利区域;白云凹陷北坡;珠江口盆地【作者】易雪斐;张昌民;李少华;杜家元;周凤娟;袁才【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100;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100;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100;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100;中海石油深圳分公司,广东广州510240;中海石油深圳分公司,广东广州510240;中海石油深圳分公司,广东广州5102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2珠江口盆地位于我国南海北部,处于广东大陆以南、海南岛和台湾之间的大陆架及大陆坡区,面积14.7×104km2,是一个大型的以新生界为主体的沉积区[1-2]。
珠江口盆地荔湾3-1深水气田成藏模拟实验

珠江口盆地荔湾3-1深水气田成藏模拟实验高岗;刚文哲;张功成;何文军;崔鑫;沈怀磊;苗顺德【期刊名称】《天然气工业》【年(卷),期】2014(034)011【摘要】为了厘清深水区天然气成藏过程及其成藏控制因素,在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荔湾3-1气田基本地质特征、天然气来源与成藏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深水天然气成藏物理模拟实验,最终建立了白云凹陷的天然气成藏模式,明确了其成藏特征.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①荔湾3-1断背斜型气田的形成与大断层的长期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天然气组成以烃类为主,非烃类含量很低,高成熟阶段的湿气垂向运移效应显著;②天然气伴生液态烃来自晚始新统早渐新统恩平组和晚渐新统珠海组烃源岩,而天然气则以恩平组烃源岩来源为主,但早始新统文昌组烃源岩也有贡献;③白云凹陷天然气在早期由于断裂活动性较强,虽有运移,但以散失为主,晚期断裂活动逐渐减弱,天然气开始聚集成藏;④油气的垂向运移作用明显大于侧向运移作用,断裂沟通有效烃源岩与储集层的部位最有利于气藏的形成;⑤源—断—储时空晚期有效耦合是该区天然气成藏的关键;⑥圈闭距大断裂和烃源灶越近,越有利于天然气的晚期聚集,反之则天然气成藏效率明显降低.【总页数】10页(P26-35)【作者】高岗;刚文哲;张功成;何文军;崔鑫;沈怀磊;苗顺德【作者单位】“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海洋石油研究总院;“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3.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海洋石油研究总院;中国海洋石油研究总院【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南海深水陆坡区油气集输的重大挑战与技术创新——荔湾3-1深水气田及周边气田水下及水上集输工程关键技术 [J], 金晓剑;陈荣旗;朱晓环2.熵权密切值法完井方式优选模型的建立及在荔湾3-1深水气田的应用 [J], 张俊斌;韦红术;罗俊丰;逄淑华;熊友明;汪红霖3.荔湾3-1气田深水水下管汇总体设计技术研究 [J], 胡晓明;周美珍;张飞;曹为;付剑波4.珠江口盆地荔湾3-1气田珠江组深水扇沉积相分析 [J], 李云;郑荣才;朱国金;高博禹;胡晓庆5.荔湾3-1气田深水脐带缆竖直铺设技术研究与应用 [J], 侯静;高原;石锦坤;魏伟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 气复 合输 导体 系探 讨E] 中困海 f 气 .092 ( )3 1 6. J. : 油 20 ,16 :6 — 6 3
收 稿 日期 : 0 (0 — 9 改 回 日期 : ( - 8 1 2 1 80 ) 2J0 0 —9 1
E ] 代 一 丁 , 雄. 江 I盆 地 珠 二 凹 陷 的 石 油地 质特 征 口] 中 国 6 庞 珠 Z l .
ShiH e he g s n
Zhu M i g! n ( .Sc o l _ 1 h o 。,Oca n rh S n e,T n j e na d Ea t ce c i ogi
Un ve st ,Shan i r iy ghai ,2())2;2. She z nB r t )(9 ( n he an’ h
ar a, Pe r v r M o t a i e a l Ri e n h b sn
[ ] 庞雄 , 7 陈隽 . 一丁 , . 江 V盆地 白云 阿 开 平 凹陷油 气 聚集 及 戴 等 珠 l 勘探 目标 研 究_] 中 国海 I油气 : 质 .95 04 :3—4 . J. 地 19 ,()2 725
油 气 ,0 7 1 ( ) 1 913 2 0 .u 3 :4 5 .
[ 4 朱 俊章 , 和生 , 雄 , . 江 u 盆地 番 禺 低 隆起 凝 析 油地 球 2] 施 庞 等 珠 化 学特 征 及 油源 分 析[] 中 国海 上 油气 ,0 6 1( )1】 16 j. 2 0 .82 :【—0 . 3 E s 朱 俊 章 , 和生 , 敏 , . 江 口盆 地 白 云 凹 陷 深 水 区 I 2] 施 何 等 珠 . W3 11井 天 然 气 地 球化 学 特 征 及 成 凶 探 讨 [] 天 然气 地 球 科 学 , J.
研 究 [] 地 学 前 缘 ,(),4 1 : 1. J. 2)7 1 ( ) 1 ( 0 : 3 彭 大 钧 , 长 民 。 雄 , . 海 珠 江 L盆 地 深 水 扇 系 统 的 发 现 1] 陈 庞 等 南 】
[ ] 石 油 学 报 .(J , 5 5 : 7 2 . J. 2 ( 2 ( ) 1 3 )4
2( 8。 9( : 2 — 3 } 0 1 2) 2 9 2 3.
E J 施 和生 , 成 岗 。 鹏 , 珠 江 口盆 地 番 禺 低隆 起 白 云 凹陷 北 4 秦 高 等. 坡 天 然气 晚 期 成藏 特 征 E] 中 国海 上 油气 。0 82)2 :37 . J. 20 .( )7 6 ( [ ] 施 和生 , 5 秦成 岗 , 张忠 涛 , 珠 江 口盆 地 白 云北 坡 等. 番 禺低 隆起
1] 庞 雄 , 长 民 , 明 , . ( ) 陈 朱 等 南海 北 部 陆 坡 白五 深 水 区油 气 成 藏 条 件 探 讨 [] 中日 海 上 油 气 ,0},8 3 :4 4 . J. 2{ 1 () 1 519 6
[1 庞雄 。 1] 申俊 , 立 忠 。 南 海 珠 深 水 扇 系 统 及 其油 气 勘 探 前 袁 等.
海 f油 气 : 质 , 9 9 1 ( ) I 9 1 3 地 19 ,3 3 :6 7 .
( 辑 : 护社 ) 编 崔
Hy o a b n a c m u a i n c n to s a dr c r o c u l t o o dii n nd e pl r to o e i l i i u — wa e p x o a i n p t nta n Ba y n Li n d e wa e tr
n t r he fm a g n, S t orhe n s l ri ou h Chi a ( CS) I na Se S . t
景 [] 石 油 学 报 ,06。7 3 : 11 . J. 2 0 2 ( ) 1 5
[ 2 庞 雄 。 长 民 . 大 钧 等. 1] 陈 彭 南海 珠 江 深 水 扇 系统 的层 序 地 层 学
[ ] 龚 再升 , 8 李思 田 , 泰 俊 , . 海 北部 大 陆边 缘 盆 地 分 析 与 油 谢 等 南
气 聚集 [ . 京 : 学 f 社 .97: 5 ( M] 北 科 “版 19 1 1. )
[] 庞雄, 9 陈长 民 . 和 生 , . 对海 平 面 变 化 与 南 海 珠 江 深水 扇 施 等 相 系统 的响 应 [ ] 地 学 前 缘 。(J , 2 3 : 6 . J. 2) 1 ( ) 1 7 1 7 ( 5 7
34 7
中 国 海 上 油 气
2 】4) 2 3 2 7 ( ( :2 2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1 0 0正
E ] 施 和 生 . 建耀 , 俊 章 , . 用定 量 荧 光 技 术 判 汉番 禺 低 隆 3 吴 朱 等 应 起 j 凹 陷 北 坡残 余 油 藏 并 重 构 烃 类 充 注 史 [ ] 叶 围 海 一 云 J.1 L
:
h s be n p ov d by t e e e e a a s ov r a e r e her c nts v r lg sdic e — is o he n t l peofBayu a nd t r a e n t orh s o i n s g a he b e k t r t n h ou h i LW 3— g s r a h t t s a i a un。 — a a e t a hi s g s b — 1 da t i dr c r o n r to n n hy o a b n ge e a i n. I Ba y — w a n i un Ii n de p a e r a, he e r t r e s t l o e e e w t r a e t r a e h e e s of Pa e g n
o fCNOOC L d. t ,Gu n d n a g o g,5 { 7 1 } ) 86 A b ta t Bayu w a de p a e a e i Pe r sr c : i n Ii n e w tr ra n al Ri e o h v r M nt ba i le a l p o a o g he s n i s on s o e z ne l n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