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重要的贸易壁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最重要的贸易壁垒
2012年10月31日
来源:东西网
作者:史剑道(传统基金会亚洲经济事务的高级研究员)
编者按:本文为翻译国外专家的文章,反映来自对方的观点,仅供国内智库研究者参考。
我叫史剑道,是传统基金会亚洲经济事务的高级研究员。以下证词仅代表我个人,与传统基金会的任何官方立场无关。
每一个国家都会设置贸易壁垒以保护本国知识产权,每一个国家也都会有好的和坏的贸易伙伴。此外,还有不容小觑的对手——某些国家的经济规模意味着其政策对经济的倾斜。
按照美国商贸易代表团的看法,中国是知识产权侵权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也存在着最过分的贸易补贴系统,限制外商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这些问题都是致命的。
脆弱的知识产权保护直击中美贸易的核心。不幸的是,目前还未完全明确要如何提高对中美贸易核心的保护。简单的报复可能是合理的,但是不会有用。
因此,为了更加方便管理,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其补贴。补贴使得大量廉价中国商品充斥于美国市场,这对美国消费者而言是有利的,但是在美国对中国的出口方面是完全不利的。在这种补贴政策下,美国的商品和服务被大量排挤,中国某些企业从中受益。美国应该致力于减少中国借由补贴建立的贸易壁垒。
面对中国贸易壁垒时,国会应该:1)寻求通过间接激励促进中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方式。比如加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中有关知识产权的条款约束;2)在双边会谈中要求中国减少对优先发展经济的补贴。特别地,应要求放宽产业中基本的反竞争管制;3)强调汇率问题,因为这也是影响知识产权补贴的一个次要因素。
贸易壁垒问题在中国周边国家也广泛存在,但这很难对付,降低中国的贸易壁垒将在全球范围内起到一个正面积极的作用。
一、知识产权:正在破坏贸易关系
委员会关注知识产权是完全合理的,创新源于知识产权的保障,脆弱的知识产权保护会抑制创新。美国的比较优势就是创新,因此出口产品主要以计算机和医疗设备为主,还包括医药和其他先进设备。创新还激发了包括教育到娱乐等领域的服务竞争力。这是美国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的真实情况。
中国的视角: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是不足的,这会减少美国个人和企业对中国进行商品和服务贸易的创新,而中国则希望美国尊重其在产品装配集成上的优势。与之相反,美国的优势则是在于知识产权保护。
此外,中国常常抱怨美国限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对有些项目的限制是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虑,但大部分项目美国企业并不愿意出口。话说回来,谁愿意与一个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的国家交易呢?
创新一旦中断,美国的比较优势也就荡然无存了。例如废金属是美国主要的出口产品,其他主要出口商品虽然有一定价值,但在数量上微不足道,例如计算机设备。2011年,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三大主要商品是计算机、通讯设备和计算机设备,这一出口总量竟超过了美国对中国同种商品的出口。由于知识产权的原因,美国的这些出口与中美两国的GDP总额(超过22万亿美元)是极不相称的。
比较优势是最基本的问题,其次是棘手的经济间谍问题。经济间谍只是违反知识产权保护并削弱美国比较优势的方式之一,即便美国停止贸易,经济间谍活动仍会继续。许多国家都有这种活动,但中国在这方面可能是最为积极的。更糟糕的是,随着中国发展自身技术能力,这种间谍活动可能会不减反增。
薄弱的知识产权保护产生的影响的确让人不悦。美国希望获得更多的贸易,但不一定都是自由贸易。中国曾经一度是美国对外贸易的焦点。公众有这样一种观点:随着美国比较优势受挫,针对贸易进行的强势互惠争论在中国方面有所阻滞。中美贸易关系看似是“错误的”,因为在某种意义上,美国似乎并没有获得他应有的收益。
中国已经针对知识产权保护在不断努力,但是收效甚微。遗憾的是,并没有什么有效的解决途径。对中国实施报复性措施是冒险的,这不仅会引起中国进一步的回击,而且对改变
中国知识产权态度毫无裨益。但两国的政治家们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是:只要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继续薄弱,那么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承诺就仍是有问题的。
二、补贴:阻碍美国产品和服务
补贴问题源于WTO。WTO对有害补贴的定义太过狭隘,主要侧重于财政捐助,但实际上当可疑的财政行为被广泛实施之际就很难应用该定义,例如优惠的银行借贷。这导致对直接的贸易活动补贴很容易判断,但间接控制下的补贴就很难识别,而后者是大量存在的。
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利用了这个漏洞,美国甚至与很多贸易伙伴在外国补贴问题上相抵触,因为这些补贴在WTO框架下很难定义。不仅仅只有中国一个国家利用这个漏洞,但是中国的补贴规模和性质是最为突出的。中国将大量补贴直接给了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在WTO定义下本身就是存疑的,因此解决这些企业的补贴问题异常棘手。
国有企业获得的补贴形式多样,但这些补贴通常都是要确保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这一优势并非基于市场。补贴包括低成本的土地、能源等其它投入,间接的金融融资以及监管保护。由于这类补贴的本质不是金融财政,很难用WTO的规定来约束,并且难以测算。但这是中国国企获得的最重要的补贴,因为它抑制了竞争,包括进口中的竞争。
大部分国企是从来不会被淘汰的,因为他们本身不会破产,对债权人和非国有股东也不存在义务。一旦经营不善,这些企业一般会被其他国企合并,但不会裁员精简,因此也不会给非国有机构任何市场股权。
在世界银行183个成员国中,中国在开办企业的宽松问题上排名第151。在竞争者众多的产业内,会有相应的机制来缩减数量,同时保留大型国企,尤其在稀土、汽车、水泥和钢铁等行业。在中国看来,理想的结果是只有少数一些国企,距离国家垄断只差一小步。这些国家巨头还青睐于进军海外市场。
中国保护国企免于竞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中央政府直接出台政令。国家必须控制某些领域的所有企业,例如石油和天然气、石化、电力和通信等。在航空、建筑、机械、金属、信息技术、环境技术方面,国企也在不断涌入,直至控制这些产业。此外,国企还几乎占据了保险、传媒、铁路和烟草行业。几乎所有的大型银行也在国家手中,这是控制其他经济参与者的一个工具。
中国的国有企业几乎占据了所有重要部门和行业,这些领域同时也阻碍了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入。比如,在电信和石油产业,外国国有企业所占的行业资产是微乎其微的。外国银行和保险公司仅占整个行业资产的2%,中国的汽车进口必须控制在所有销售量5%以下。目前双方最为关注的是环境技术方面的进口壁垒。
国家必须主导的18个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