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技创新政策研究综述(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实践方面看, 如何恰当地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 的关系, 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大事。 针 对 国 防 创 新 系统 与 民 用 创 新 系 统 分 离 的 状 况 , 《中 共 中 央 关 于 完 善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若 干 问 题 的 决 定 》明 确 提 出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家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需要政府从战略的 高度予以引导和扶持。冯楚建等( 2003) [16]通过赴法、德两国 进行科技中介机构专题调研, 提出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 机构的若干建议:①明确政府的扶持策略; ②不断建立和完 善有利于各类科技中介发展的制度环境; ③加强科技中介 队伍建设, 组建科技中介服务网络; ④推动科技中介机构 的规范管理。俞文华( 2000) [17]认为在中介研究与开发机构 的培育上, 进一步促进一批具备条件的公共研究与开发机 构向生产力促进中心或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转型并加 大政府投资力度, 充分利用政府间接支持手段增加产业 R&D 的投入, 积极培育我国中介 R&D 机构体系(社会化科 技服务体系) 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型科技创 新 体 系 的 一 个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从 我 国 生 产 力 促 进 中 心 的 发 展来看, 当前还面临着队伍人员素质和条件装备不足、地 区发展不平衡、国家及地方投资强度不大等问题。加入 WTO 后, 中介 R&D 机构体系将发挥着支持我国技术创新 成果进入商业化阶段难以替代的作用。为此, 建议中央和 地方政府尽快出台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国家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等中介研究与开发机构发展的优惠措施, 加大财 政支持力度。同时与我国科研机构转制相结合, 鼓励一批 具备条件的公共研究与开发机构向生产力促进中心或国 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转型, 进入我国中介 R&D 机构体系 等。 1.5 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政策研究
1 关于中国科技创新体系政策研究现状
1.1 知识创新政策研究 吴 江 ( 2002) [1]认 为 知 识 创 新 系 统 的 主 要 功 能 是 知 识
的生产、传播和转移。就中国国内而言, 对知识创新的理 解应属于“科技创新”的范畴, 因此, 它属于技术创新的源 泉问题。技术创新则是一个已被公认的术语, 从其意义上 讲, 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基础和推动经济增长的根本 动力; 并认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内容的知识创新是技术 创新的源头和基础, 技术创新则是知识创新的发展结果。 周 正 祥(2002)[2]认 为 在 整 个 创 新 体 系 中 , 知 识 创 新 系 统 是 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与组织构成的 子网络, 核心机构是国家科研部门与高等院校, 主要功能
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不可绝然分开, 目前国内论述知 识 创 新 政 策 的 文 献 主 要 有 : 何 传 启 所 著 《知 识 创 新 —竞 争 新焦点》( 2001) , 该书阐述了知识创新系统、知识创新基本 制度和知识创新政策, 提出了知识创新理论; 何承金所著 《人力资本管理》( 2004) , 该书倡导从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 上促使知识创新。徐同文的《知识创新: 21 世纪高新技术》 ( 1999) , 认 为 政 府 鼓 励 高 新 技 术 发 展 有 助 于 推 动 知 识 创 新。吴江的《知识创新运行论》( 2000) , 认为国家应在政 策 上 支 持 科 研 机 构、教 学 科 研 型 大 学 、其 它 高 等 教 育 机 构 和 企业科研机构的知识创新, 加强知识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 等。 1.2 技术创新政策研究
区域创新及其政策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研究的一 个新方向,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如隋永强等( 2003) [10] 认为, 确立区域科技发展战略模式是研究区域科技政策 的首要问题, 要以转变地方政府职能为重心的体制创新 为前提, 重新审视我国区域科技人才政策, 区域科技政策 的制定要坚持确立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等。刘琼 ( 2005) [11]着重以政策科学理论背景为依托, 探讨区域创新 政策体系的构建, 研究国内外区域创新政策体系的共性, 探讨区域创新政策体系构建中的共性与特性问题。黄乾 ( 2001) [12] 认为区域创新政策支持系统是构建区域创新体 系的重要条件。它以区域创新体系为背景; 以提升区域创 新能力、竞争能力, 健全国家创新体系, 降低创新风险, 克 服市场激励缺陷, 保障创新者利益为依据;以国家导向、区 域 文 化 、创 新 政 策 和 市 场 力 量 相 结 合 、创 新 政 策 与 社 会 经 济发展政策相结合为构建原则。区域创新政策支持系统 能 否真 正 起 到 刺 激 、保 障 创 新, 促 进 社 会 经 济 协 调 、持 续 发展的作用, 还受制于政策的决策模式和运作条件。任胜
该 方 面 的 研 究 著 作 主 要 有 由 张 永 强 、郭 强 主 编 的 《技 术创新的理论与政策》(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 一书, 其 第 4 篇为“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 分别从科研机构企 业化、投资制度( 包括财政投入、税收优惠、政府采购及金 融 信 贷 等 政 策 ) 、激 励 机 制、知 识 产 权 保 护 制 度 及 风 险 投 资体制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上海财经大学博士李伟建出 版的 《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 ——理论与政策》( 上海财经 大学出版社, 2005) 一书, 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探索了金融 安 排 对 现 代经 济 增 长 的 主 导 要 素— ——技 术 创 新 的 影 响 , 尤其是金融安排对技术创新发展的作用机理与促进机 制, 以及金融视角的技术创新运行机制与金融安排要求, 并在此基础上, 通过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的国际比较, 研究 了中国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的设计与优化问题等。 1.3 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研究
我国有许多专家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提 出了许多 有 创 意 的 见解 。如 连 燕 华 ( 1999) [4]认 为 技 术 创 新 政策是一个政策体系, 是一个国家为促进技术创新活动、 规范技术创新行为而采取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政策与措
收稿日期: 2006- 12- 12 基金项目: 教育部2005年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 05JA790084) 作者简介: 鲁贵宝( 1967- ) , 男, 安徽芜湖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曾 繁华 ( 1962- ) , 男 , 湖北 京山 人 , 中南 财经 政 法大 学
第24卷 第8期 2007年 8 月
科技进步与对策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Vol.24 No.8 Aug. 2007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技创新政策研究综述
鲁贵宝, 曾繁华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经济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0)
摘 要: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离不开科技创新政策的支撑。综述了我国知识
中图分类号: 204
文献标识码: A
ຫໍສະໝຸດ Baidu
文章编号: 1001- 7348( 2007) 08- 0001- 04
2006 年 1 月 9 日,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上讲话, 提出要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为 建设创新型国家, 部署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 展 规 划 纲 要 ( 2006- 2020 年 ) 》( 以 下 简 称 “《纲 要 》”) 。《纲 要》提出, 要深化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大 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并重点从 5 个方面着手: ①要建设 以 企 业 为 主 体 、市 场 为 导 向 、产 学 研 相 结 合 的 技 术 创 新 体 系; ②要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 体系; ③要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 系; ④要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⑤要建设 社 会 化 、网 络 化 的 科 技 中 介 服 务 体 系 等 。本 文 针 对 以 上 几 个方面进行科技创新体系政策研究, 进而指出其存在的 问题与不足。
教 授 、博 士 生 导 师 。
·2·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年
施的总和。童大龙( 2006) [5]认为公共财政支持技术创新对 一国的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刘金良 ( 2006) [6]从税收促进技术创新的必 要 性 出 发 , 分 析 了 我 国 现行税收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不足, 并提出了相 关的政策建议。陈向东等( 2004) [7]提出了从创新思想产生 激励和创新成果应用激励两个方面考察技术创新政策效 用的理论框架, 并实际考察了我国 1985~2000 年间的 151 项技术创新政策。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技术创新政策 的整体发展正在从个体创新激励转向机制创新激励, 同 时, 我国的技术创新政策偏重于创新活动的外部激励和 外部设施建设, 而创新主体内部的政策创新激励从数量 上看相对较弱。杜占元( 1997) [8]论述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的特点, 相对于大企业技术创新的不利因素及政府扶持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李新春( 1996) [9]探讨了技 术政策与经济政策的联系以及国家在其中的作用, 并对 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国家在创新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的分 析。
创 新 政 策 、技 术 创 新 政 策 、区 域 科 技 创 新 政 策 、科 技 中 介 服 务 体 系 创 新 政 策 、国 防 科 技 创 新 体 系 政 策 和 科 技
管理体制改革与科技决策机制创新研究现状, 指出了我国创新政策研究的不足及其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创新政策; 研究综述
是生产、扩散和转移知识。刘小 平(2004)[3]认 为 知 识 创 新 是 知 识 从 产 生 、创 造 到 应 用 的 整 个 过 程 。它 通 过 追 求 新 发 现 , 探索新规律、积累新知识, 达到创造知识附加值、谋取企业 竞争优势的目的。知识创新具有多个侧面, 它不仅包括新 产 品 的 研 究 开发 、新 工 艺 的 创 造 应 用 , 还 包 括 管 理 模 式 的 变 革 、组 织 机 制 的 调 整 等 诸 多 方 面 。 知 识 创 新 还 是 一 个 复 杂的商业过程和组织过程, 其背后的基本哲学是将技术能 力和市场需要联结在一起。因此, 知识创新不仅仅是产品 性能改进的问题, 或是流程改造、变革管理的问题, 而是实 现创新者竞争地位根本性改变和谋取长远竞争优势的问 题。
钢( 2006) [13]对目前普遍认同的 3 种中部崛起的战略途径进 行了分析和评述, 指出了各自的局限性。根据后发优势理 论提出了中部崛起的区域创新战略, 并探讨了中部区域创 新战略的结构体系和基本内涵, 明确了其对中部崛起的重 要现实意义。随后从 4 个方面阐述了中部区域创新战略的 发展思路, 并针对目前中部地区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情况, 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吴忠泽( 2004) [14]分析了坚持科学 发 展 观 对 于 促 进 经 济社 会 全 面 、协 调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重 要 意义以及科学技术在实现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地位和关 键作用,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南地区实现区域统筹协 调发展的需要, 提出全面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政 策建议。吕剑龙( 2006) [15]首先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概念进行 了简要综述, 认为在西部经济发展中, 结合地区的实际, 从 广义上对技术创新给予正确理解和认识; 其次, 对技术创 新 的动 力 及 其 条 件 、性 质 及 特 点 、内 部 研 究 支 持 与 外 部 寻 求 合 作 、扩 散 的 纵 向 一 体 化 与 多 样 化 经 营 和 部 门 间 的 差 异 问题进行了分析; 第三, 根据上述分析, 对西部地区企业进 行技术创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制度安排等。 1.4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创新政策研究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家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需要政府从战略的 高度予以引导和扶持。冯楚建等( 2003) [16]通过赴法、德两国 进行科技中介机构专题调研, 提出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 机构的若干建议:①明确政府的扶持策略; ②不断建立和完 善有利于各类科技中介发展的制度环境; ③加强科技中介 队伍建设, 组建科技中介服务网络; ④推动科技中介机构 的规范管理。俞文华( 2000) [17]认为在中介研究与开发机构 的培育上, 进一步促进一批具备条件的公共研究与开发机 构向生产力促进中心或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转型并加 大政府投资力度, 充分利用政府间接支持手段增加产业 R&D 的投入, 积极培育我国中介 R&D 机构体系(社会化科 技服务体系) 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型科技创 新 体 系 的 一 个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从 我 国 生 产 力 促 进 中 心 的 发 展来看, 当前还面临着队伍人员素质和条件装备不足、地 区发展不平衡、国家及地方投资强度不大等问题。加入 WTO 后, 中介 R&D 机构体系将发挥着支持我国技术创新 成果进入商业化阶段难以替代的作用。为此, 建议中央和 地方政府尽快出台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国家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等中介研究与开发机构发展的优惠措施, 加大财 政支持力度。同时与我国科研机构转制相结合, 鼓励一批 具备条件的公共研究与开发机构向生产力促进中心或国 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转型, 进入我国中介 R&D 机构体系 等。 1.5 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政策研究
1 关于中国科技创新体系政策研究现状
1.1 知识创新政策研究 吴 江 ( 2002) [1]认 为 知 识 创 新 系 统 的 主 要 功 能 是 知 识
的生产、传播和转移。就中国国内而言, 对知识创新的理 解应属于“科技创新”的范畴, 因此, 它属于技术创新的源 泉问题。技术创新则是一个已被公认的术语, 从其意义上 讲, 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基础和推动经济增长的根本 动力; 并认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内容的知识创新是技术 创新的源头和基础, 技术创新则是知识创新的发展结果。 周 正 祥(2002)[2]认 为 在 整 个 创 新 体 系 中 , 知 识 创 新 系 统 是 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与组织构成的 子网络, 核心机构是国家科研部门与高等院校, 主要功能
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不可绝然分开, 目前国内论述知 识 创 新 政 策 的 文 献 主 要 有 : 何 传 启 所 著 《知 识 创 新 —竞 争 新焦点》( 2001) , 该书阐述了知识创新系统、知识创新基本 制度和知识创新政策, 提出了知识创新理论; 何承金所著 《人力资本管理》( 2004) , 该书倡导从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 上促使知识创新。徐同文的《知识创新: 21 世纪高新技术》 ( 1999) , 认 为 政 府 鼓 励 高 新 技 术 发 展 有 助 于 推 动 知 识 创 新。吴江的《知识创新运行论》( 2000) , 认为国家应在政 策 上 支 持 科 研 机 构、教 学 科 研 型 大 学 、其 它 高 等 教 育 机 构 和 企业科研机构的知识创新, 加强知识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 等。 1.2 技术创新政策研究
区域创新及其政策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研究的一 个新方向,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如隋永强等( 2003) [10] 认为, 确立区域科技发展战略模式是研究区域科技政策 的首要问题, 要以转变地方政府职能为重心的体制创新 为前提, 重新审视我国区域科技人才政策, 区域科技政策 的制定要坚持确立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等。刘琼 ( 2005) [11]着重以政策科学理论背景为依托, 探讨区域创新 政策体系的构建, 研究国内外区域创新政策体系的共性, 探讨区域创新政策体系构建中的共性与特性问题。黄乾 ( 2001) [12] 认为区域创新政策支持系统是构建区域创新体 系的重要条件。它以区域创新体系为背景; 以提升区域创 新能力、竞争能力, 健全国家创新体系, 降低创新风险, 克 服市场激励缺陷, 保障创新者利益为依据;以国家导向、区 域 文 化 、创 新 政 策 和 市 场 力 量 相 结 合 、创 新 政 策 与 社 会 经 济发展政策相结合为构建原则。区域创新政策支持系统 能 否真 正 起 到 刺 激 、保 障 创 新, 促 进 社 会 经 济 协 调 、持 续 发展的作用, 还受制于政策的决策模式和运作条件。任胜
该 方 面 的 研 究 著 作 主 要 有 由 张 永 强 、郭 强 主 编 的 《技 术创新的理论与政策》(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 一书, 其 第 4 篇为“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 分别从科研机构企 业化、投资制度( 包括财政投入、税收优惠、政府采购及金 融 信 贷 等 政 策 ) 、激 励 机 制、知 识 产 权 保 护 制 度 及 风 险 投 资体制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上海财经大学博士李伟建出 版的 《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 ——理论与政策》( 上海财经 大学出版社, 2005) 一书, 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探索了金融 安 排 对 现 代经 济 增 长 的 主 导 要 素— ——技 术 创 新 的 影 响 , 尤其是金融安排对技术创新发展的作用机理与促进机 制, 以及金融视角的技术创新运行机制与金融安排要求, 并在此基础上, 通过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的国际比较, 研究 了中国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的设计与优化问题等。 1.3 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研究
我国有许多专家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提 出了许多 有 创 意 的 见解 。如 连 燕 华 ( 1999) [4]认 为 技 术 创 新 政策是一个政策体系, 是一个国家为促进技术创新活动、 规范技术创新行为而采取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政策与措
收稿日期: 2006- 12- 12 基金项目: 教育部2005年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 05JA790084) 作者简介: 鲁贵宝( 1967- ) , 男, 安徽芜湖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曾 繁华 ( 1962- ) , 男 , 湖北 京山 人 , 中南 财经 政 法大 学
第24卷 第8期 2007年 8 月
科技进步与对策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Vol.24 No.8 Aug. 2007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技创新政策研究综述
鲁贵宝, 曾繁华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经济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0)
摘 要: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离不开科技创新政策的支撑。综述了我国知识
中图分类号: 204
文献标识码: A
ຫໍສະໝຸດ Baidu
文章编号: 1001- 7348( 2007) 08- 0001- 04
2006 年 1 月 9 日,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上讲话, 提出要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为 建设创新型国家, 部署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 展 规 划 纲 要 ( 2006- 2020 年 ) 》( 以 下 简 称 “《纲 要 》”) 。《纲 要》提出, 要深化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大 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并重点从 5 个方面着手: ①要建设 以 企 业 为 主 体 、市 场 为 导 向 、产 学 研 相 结 合 的 技 术 创 新 体 系; ②要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 体系; ③要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 系; ④要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⑤要建设 社 会 化 、网 络 化 的 科 技 中 介 服 务 体 系 等 。本 文 针 对 以 上 几 个方面进行科技创新体系政策研究, 进而指出其存在的 问题与不足。
教 授 、博 士 生 导 师 。
·2·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年
施的总和。童大龙( 2006) [5]认为公共财政支持技术创新对 一国的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刘金良 ( 2006) [6]从税收促进技术创新的必 要 性 出 发 , 分 析 了 我 国 现行税收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不足, 并提出了相 关的政策建议。陈向东等( 2004) [7]提出了从创新思想产生 激励和创新成果应用激励两个方面考察技术创新政策效 用的理论框架, 并实际考察了我国 1985~2000 年间的 151 项技术创新政策。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技术创新政策 的整体发展正在从个体创新激励转向机制创新激励, 同 时, 我国的技术创新政策偏重于创新活动的外部激励和 外部设施建设, 而创新主体内部的政策创新激励从数量 上看相对较弱。杜占元( 1997) [8]论述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的特点, 相对于大企业技术创新的不利因素及政府扶持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李新春( 1996) [9]探讨了技 术政策与经济政策的联系以及国家在其中的作用, 并对 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国家在创新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的分 析。
创 新 政 策 、技 术 创 新 政 策 、区 域 科 技 创 新 政 策 、科 技 中 介 服 务 体 系 创 新 政 策 、国 防 科 技 创 新 体 系 政 策 和 科 技
管理体制改革与科技决策机制创新研究现状, 指出了我国创新政策研究的不足及其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创新政策; 研究综述
是生产、扩散和转移知识。刘小 平(2004)[3]认 为 知 识 创 新 是 知 识 从 产 生 、创 造 到 应 用 的 整 个 过 程 。它 通 过 追 求 新 发 现 , 探索新规律、积累新知识, 达到创造知识附加值、谋取企业 竞争优势的目的。知识创新具有多个侧面, 它不仅包括新 产 品 的 研 究 开发 、新 工 艺 的 创 造 应 用 , 还 包 括 管 理 模 式 的 变 革 、组 织 机 制 的 调 整 等 诸 多 方 面 。 知 识 创 新 还 是 一 个 复 杂的商业过程和组织过程, 其背后的基本哲学是将技术能 力和市场需要联结在一起。因此, 知识创新不仅仅是产品 性能改进的问题, 或是流程改造、变革管理的问题, 而是实 现创新者竞争地位根本性改变和谋取长远竞争优势的问 题。
钢( 2006) [13]对目前普遍认同的 3 种中部崛起的战略途径进 行了分析和评述, 指出了各自的局限性。根据后发优势理 论提出了中部崛起的区域创新战略, 并探讨了中部区域创 新战略的结构体系和基本内涵, 明确了其对中部崛起的重 要现实意义。随后从 4 个方面阐述了中部区域创新战略的 发展思路, 并针对目前中部地区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情况, 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吴忠泽( 2004) [14]分析了坚持科学 发 展 观 对 于 促 进 经 济社 会 全 面 、协 调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重 要 意义以及科学技术在实现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地位和关 键作用,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南地区实现区域统筹协 调发展的需要, 提出全面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政 策建议。吕剑龙( 2006) [15]首先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概念进行 了简要综述, 认为在西部经济发展中, 结合地区的实际, 从 广义上对技术创新给予正确理解和认识; 其次, 对技术创 新 的动 力 及 其 条 件 、性 质 及 特 点 、内 部 研 究 支 持 与 外 部 寻 求 合 作 、扩 散 的 纵 向 一 体 化 与 多 样 化 经 营 和 部 门 间 的 差 异 问题进行了分析; 第三, 根据上述分析, 对西部地区企业进 行技术创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制度安排等。 1.4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创新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