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方案中的培养目标的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方案中的培养目标的解析
当前,我国普通高中阶段的教育越来越超越“单一任务”或“双重任务”的主张,逐渐摆脱工具化倾向,而追求培养公民基本素养和健全的人格。新课程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具体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要素。
1.提高学生素质
提高学生素质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都必须达到的要求。人的素质包含的内容很多,有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艺术素质、科学素质等。就普通高中来说,可以把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概括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四个基本方面。
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我们一直比较重视普通高中教育的社会功能,而忽视了培育人应有素质的本体价值。新课程方案重视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从“工具论”与“本体论”的结合上来考虑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以发展人的素质为基点,以全面提高人的社会效能为最终目的,培育普通高中生具有适应社会发展且具人本主义特性的多种素质。将提高学生素质作为一个重要的培养目标,这与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相反,它强调人的发展、人的潜能的发挥,体现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2.扩展学生的基础学力
普通高中的性质属于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因此,要注重扩展学生的基础学力的范围,增强未来学力的发展。这是由高中学生未来所要担负的多重社会角色的属性所决定的。高中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公民”、“创业者”、“劳动者”,客观上要求他们在高中阶段既要具有一定基础性、专业性的学术性知识,又要他们掌握一定的实用性知识,为其今后不同的分流发展、个性需要、职业生活打好不同的基础。为此,高中学生的“基础”的内容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我国笼统的“双基”教育内容,而要求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所拓展。在基础知识方面,不仅掌握学术性知识,而且要注重实用性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仅仅局限于掌握认知领域知识,而且在情感、态度方面也应加以扩展。在基本技术专业方面,不仅仅要掌握读写算的技能,还要掌握社会交往能力、应变能力、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等。在“基础”要求的水平上,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以适应学生多种不同发展前途的要求。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
的有机构成,因此,高中课程内容设置应既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更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
3.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当今与未来社会的发展更需要创新型、开拓型的人才。这种人才,不仅要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又要具有一定的高新技术水平,还要有一定的个性才能。个性的发展也是人的发展的基本内容,是人心理活动的最本质的方面。“个性是指学生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动机、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心理特征的总和。”“从个性的倾向性上看,它反映了一定社会的要求,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个性化不等于个人化、自私化,它与社会化不是矛盾的。在某种程度上,个性化就是社会化。普通高中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他们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毅力、坚定的意志、丰富的情感、浓厚的兴趣、独特的好奇心、强烈的进取心和创新的精神。世界各国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上都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以便于学生走出校门后,在信息化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如,日本在1987年公布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中强调,“高中教育既要打好将来作为国家和社会创业者必需素质的基础,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进行多样化的教育”。具体内容包括:充实发展个性的教育,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包括应变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培养在国际社会生活的日本人应有的素质(着重文化和传统及加深国际理解)。美国的培养目标充分体现了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课程和学习因人而异。学生具有充分的选择性,学习是个人的事。从教育目的和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来说,实质上也就在于发展个人。由于因人而异,就有可能使处在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确立符合自己能力的发展目标,个性也因而得到应有的发展。
本次课程改革强调课程内容要突出选择性,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选择性原则意味着高中课程内容应关注学生的经验,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选择机会,以满足不同的学生发展需要。只有具备选择的机会和条件,并作出选择的行为,学生才能够学会选择,学会自主,学会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
4.促使学生个体社会化
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不仅仅应该掌握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应该能够对现实社会和未来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具有合理地认识和判断,并且能够较为合理的处理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因此,普通高中作为促使学生从儿童走向成人的最后准
备阶段,使学生个体更好地社会化以参与成人社会的生活是义不容辞的使命。普通高中的教育在注重联系社会现实和现实需要的基础上,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去关照社会实际,在此过程中,自然地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能力的增强。
在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应具体关注学生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社会化。
一是社会生活知识的社会化。社会生活知识是个体对各种社会活动的认识和参与能力。高中生在成为社会一员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习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知识,做到能够基本自理生活。如果再想被社会所接受并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人,则还得学习社会交往知识、职业性知识等,完成从“自理生活”到“自谋生活”的社会化。
二是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行为规范就是社会或特定的群体对其成员的个人行为所给予的规定性,并使个体通过这些规定的约束而形成与他人的和谐关系。高中生的行为规范社会化包括特定社会的基本共同规范,即法制、社会组织的章程,社会公德以及特定范围内的习俗等,努力使自己明了在团体中的地位、扮演好不同的社会角色。
三是价值观念的社会化。高中生的价值观念通常具体表现为对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利与害的判断,这些对他们是否遵守社会规范以及选择什么样的生活目标有决定的影响,应力争使这些内化成为社会接受并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念。
四是理想目标的社会化。理想目标的社会化具体指高中生能够把那种与整个社会的目标和发展相一致的、又符合自身客观条件和需要的理想视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学会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策略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