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模型与信息化建设阶段分析
诺兰模型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2.1
Part
信息系统开发概述
2.1.4 信息系统开发的组织管理
1、信息系统发展的诺兰模型(6阶段)
扩展(蔓延)
从少数部门扩散到多数部门,并开发了大量的应用程序;
提高组织内部事务处理效率,数据处理能力发展迅速,计算机应用初见成效;
数据冗余性、不一致性、难以共享等问题开始显得比较突出; 信息系统的预算经费因上述要求而呈现迅速增长;
计算机时代 (数据管理时代) 信息管理时代
阶段1 起步
阶段2 扩展
阶段3 控制
阶段4 集成
阶段5 数据管理
阶段6 成熟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2.1
Part
信息系统开发概述
2.1.4 信息系统开发的组织管理
1、信息系统发展的诺兰模型(6阶段)
起步(初装)
购置第一台计算机并初步开发管理应用程序;
初步认识计算机的作用,个别人具有初步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6 成熟
诺兰模型反应了一定的发展规律,跳跃阶段不可能,但可以压缩时间,特别是扩 展阶段。 总体规划的时间:控制阶段或集成阶段;
早:条件不成熟,会导致规划的结果无指导意义 晚:建立的分散系统多,改造代价高,影响进程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Thanks!
集成
建立集中式的数据库,逐步对原系统进行改造、综合和一体化,
建设更有效地为中、高层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的系统,一个能够充分利用和管理 企业各种信息资源的系统;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2.1
Part
信息系统开发概述
2.1.4 信息系统开发的组织管理
1、信息系统发展的诺兰模型(6阶段)
诺兰模型
题目: 结合诺兰模型,分析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并提出促进我国企业信息化过程的对策和建议。
首先什么是诺兰模型: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通过对200多个公司、部门发展信息系统的实践和经验的总结,提出了著名的信息系统进化的阶段模型,即诺兰模型。
诺兰模型的六阶段诺兰认为,任何组织由手工信息系统向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发展时,都存在着一条客观的发展道路和规律。
数据处理的发展涉及到技术的进步、应用的拓展、计划和控制策略的变化以及用户的状况四个方面。
1979年,诺兰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道路划分为六个阶段。
诺兰强调,任何组织在实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时都必须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不能实现跳跃式发展。
诺兰模型的六个阶段分别是:初始阶段、普及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
第一个阶段初始阶段组织引入了像管理应收账款和工资这样的数据处理系统,各个职能部门(如财务)的专家致力于发展他们自己的系统。
人们对数据处理费用缺乏控制,信息系统的建立往往不讲究经济效益。
用户对信息系统也是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第二阶段普及阶段信息技术应用开始扩散,数据处理专家开始在组织内部鼓吹自动化的作用。
这时,组织管理者开始关注信息系统方面投资的经济效益,但是实质的控制还不存在。
第三阶段控制阶段出于控制数据处理费用的需要,管理者开始召集来自不同部门的用户组成委员会,以共同规划信息系统的发展。
管理信息系统成为一个正式部门,以控制其内部活动,启动了项目管理计划和系统发展方法。
目前的应用开始走向正规,并为将来的信息系统发展打下基础。
第四阶段集成阶段这时,组织从管理计算机转向管理信息资源,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从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通常产生了很多独立的实体。
在第四阶段,组织开始使用数据库和远程通信技术,努力整合现有的信息系统。
第五阶段数据管理阶段信息系统开始从支持单项应用发展到在逻辑数据库支持下的综合应用。
组织开始全面考察和评估信息系统建设的各种成本和效益,全面分析和解决信息系统投资中各个领域的平衡与协调问题。
基于诺兰模型的组织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经济管理基于诺兰模型的组织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慎 丹 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开展组织的信息化建设,对提升组织的管理效率和竞争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本文结合诺兰模型,探讨高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政府信息化的发展过程及建设现状,发现组织信息化发展的都符合诺兰模型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信息化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强化组织的信息化水平。
关键词:诺兰模型;企业信息化;高校信息化;政府信息化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3-000021-02信息化是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不断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发展过程,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1]。
组织信息化,是指组织在其运营的各个环节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和利用组织内、外部信息资源与人力资源,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组织方式,逐步推行包括ERP等在内的新的管理思想及管理模式,从而提高组织工作、管理和决策的效率、水平,进而达到增强组织竞争力、改善组织绩效的目的[2]。
当前形势下,企业信息化、高校信息化和政府信息化称为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三个核心,本文将结合诺兰模型及我国组织信息化的建设现状,研究组织信息化发展一般规律及未来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组织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组织信息系统的应用越发广泛,业务也呈现更加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从信息系统的发展来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阶段,二是管理信息系统(MIS)阶段,三是决策支持系统(DSS)阶段。
EDPS主要是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的处理;MIS将组织中的数据和信息统一集中、快速处理;DSS可以辅助决策者通过数据、模型等方式进行管理、决策和预测。
下面分别从企业、高校和政府角度对组织管理信息化进行分析。
(一)企业信息化上世纪50年代,我国把计算机引入重点发展领域,但只把信息技术当作军用技术和科学研究的手段。
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论
• 硬件上,由于对海量数据库的要求和不间断运行的要求, 对大型稳定高端服务器的需求是十分巨大的。 • 软件上,团队开发方式和系统集成的职位对开发人员的要 求非常高,可选择的技术也非常多:C#.NET和JAVA以其 功能强大,体系结构好,赢得了主流的位置,XML语言和 WebService技术也因为能够跨平台和跨系统交流信息, 易于将异构系统整合,而站在了潮流的前端。
诺兰模型对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1、诺兰模型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
经验和规律,一般认为诺兰模型中的各个阶段是不 可以跳跃的。 2、无论在确定开发信息系统的策略,或者在 制定信息系统规划的时候,都应该首先明确本单位
处于哪一个生长阶段,根据这个阶段的特征指导信
息系统的建设。
成熟
• 到了这一阶段,信息系统已经可以满足企业各个层次的需 求,从简单的事务处理到支持高效管理的决策。企业真正 把IT同管理过程结合起来,将组织内部、外部的资源充分 整合和利用,从而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预算 费用
信息 时代 计算机 时代
初装
蔓延
控制
集成
数据管理
成熟
1)初装:企业购买计算机用于管理部门。特点:数量少、未联网、无系统 2)蔓延:管理部门大量使用计算机。特点:数量多、小范围联网、无系统 3)控制:管理部门有意识规划全单位联网的计算机网络,并引入专项信息 管理系统 4)集成:企业整体有规划的建设全方位的整体信息系统,来辅助全企业提 高管理效率 5)数据管理:针对数据进行协调一致和深入使用,提高信息使用效率 6)成熟:满足组织各个管理层次的需要,实现真正的信息资源管理
• 企业在寻求对计算机的控制,对信息系统建设进行统筹规划。
• 在硬件上,将全部机器统一组建内部局域网,加强信息的共享整体性, 并协调管理。“组网专家”“网络管理员”的职业火热程度简直不亚 于追逐一颗明星,而“整机销售商”的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 • 在软件上,引入数据库技术和专项信息系统,以较少的投入对企业的 核心业务进行管理,如财务、人事、生产等小型MIS。 很多软件作坊 较早的看到了这一点,采用VB、VC、PB、BCB、Delphi等开发C/S 模式的专项MIS系统,满足企业基本雷同的业务需求,并成长为较大 的软件企业。“用友”“金蝶”就是在这一阶段发展起来的。开发团 队性也是导致“软件英雄”逐渐没落的原因。
信息系统发展阶段理论-诺兰的阶段模型
信息系统发展阶段理论: 诺兰的阶段模型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Richard·L·Nolan)通过对200多个公司、部门发展信息系统的实践和经验的总结,提出了著名的信息系统进化的阶段模型,即诺兰模型。
诺兰认为,任何组织由手工信息系统向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发展时,都存在着一条客观的发展道路和规律。
数据处理的发展涉及到技术的进步、应用的拓展、计划和控制策略的变化以及用户的状况四个方面。
1979年,诺兰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道路划分为六个阶段。
诺兰强调,任何组织在实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时都必须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不能实现跳跃式发展。
诺兰模型的六个阶段分别是:初装阶段、蔓延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
六阶段模型反映了企业计算机应用发展的规律性,前三个阶段具有计算机时代的特征,后三个阶段具有信息时代的特征,其转折点处是进行信息资源规划的时机。
"诺兰模型"的预见性,被其后国际上许多企业的计算机应用发展情况所证实。
下图中,横坐标表示信息系统的各个阶段,纵坐标表示增长要素。
该模型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一般模型中的各阶段都是不能跳越的,它可用于指导MIS的建设。
诺兰的阶段模型的主要内容初装阶段计算机刚进入企业,只作为办公设备使用,应用非常少,通常用来完成一些报表统计工作,甚至大多数时候被当做打字机使用。
在这一阶段,企业对计算机基本不了解,更不清楚IT技术可以为企业带来哪些好处,解决哪些问题。
在这一阶段,IT的需求只被作为简单的办公设施改善的需求来对待,采购量少,只有少数人使用,在企业内没有普及。
初始阶段特点:1、组织中只有个别人具有使用计算机的能力;2、该阶段一般发生在一个组织的财务部门。
蔓延阶段企业对计算机有了一定了解,想利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比如进行更多的数据处理,给管理工作和业务带来便利。
于是,应用需求开始增加,企业对IT应用开始产生兴趣,并对开发软件热情高涨,投入开始大幅度增加。
案例分析诺兰模型
案例分析--------------北京市第二机床厂信息化建设小记北京第二机床厂成立于1953年,是以生产精密、高效外圆磨床和数控外圆磨床为主,同时生产加工中心、超精加工机床等产品的国家大型二级企业,其产品遍及全国各地并销往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应用效果:略见一斑“虽然早在1985年北京第二机床厂就开始了计算机的应用,但起步早,发展较慢,已经不能满足工厂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北京第二机床厂信息中心副主任高登华如是说。
据高主任介绍,1985年几台286 PC机首开北京市第二机床厂计算机应用之先河,陆续开发的一些应用程序,把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从繁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让二机床人初尝计算机应用之甜头。
1990年,工厂成立了计算中心,添置了一些软硬件设备,使计算机应用向规模化发展,先后开发了财务、供应、生产计划、设备能源、劳动人事、物资管理等应用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厂现代化管理水平。
“但计算机数量虽然增长较快,但是应用大都停留在单机应用阶段,而且是简单的模仿手工操作和工作流程,是一种低水平的应用,数据不能共享,不能形成有效的资源。
计算机应用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问题。
”1995年,北京第二机床厂争取到联合国UNDP援助的“独立制造岛示范项目”,利用这一契机,企业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建起了独立制造岛车间,将设备、刀具管理及预调、计算机辅助计划调度、现场数据采集、从C AD、CAM等系统用计算机网络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自动化信息流。
通过优化加工过程、畅通物料流、减少等待时间、实现了生产的高效率、高灵活性和高质量。
在该项目的带动下,企业还投资数百万元,充分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在产品开发研究所建起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网络,对内实现了资源共享,CA D技术得到了推广应用。
诺兰模型的启示
12金电子政务工程等都将信息资源整合纳入日程。但目
信息化建设六阶段
美国著名信息专家诺兰(Nolan)根据大量历史资料与对
察,提出了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及一个企业计算机应用
。诺兰模型
诺兰认为,某一范围的计算机应用发展必须经过六个阶
第一阶段是初装阶段。初期引入的一些计算机主要起宣
统一信息资源标准是国内企业、政府在信息资源整合过
4.技术的相互融合
从信息技术的发展大趋势来看,信息技术的相互融合是
SOA、数据交换和目录交换技术实现技术上的
信息技术创新速度快,新的技术不断涌现,老的技术也
5.未来应用需求的不确定性
信息资源整合还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是需求的不确定
1%~2%进入第四阶段,约40%进入第三阶段,大
资源整合需互联互通
信息资源整合技术的核心任务就是解决互联互通和信
1.社会组织和体制约束
目前,我国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的服务基本上是按照机
2.规范的缺位
信息资源整合涉及到跨部门以及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
3.统一信息资源标准
第二阶段是普及阶段。计算机开始普及,一些初期尝试
第三阶段是控制阶段。投入使用的应用系统多起来,计
第四阶段是整合阶段。人们开始使用信息系统工程的思
第五阶段是数据管理阶段。在系统集成和整合基本完成
第六阶段是成熟阶段。在日常数据已经进入计算机的条
诺兰模型在信息化建设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
目前国内大型企业进入诺兰模型第四阶段 Nhomakorabea期或第1%~2%进入第四阶段,约40%进入
诺兰六阶段模型
1996年,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提出“以知识为
(The Knowledge Based Economy)的概念,我们普
信息系统发展阶段理论-诺兰的阶段模型
信息系统发展阶段理论-诺兰的阶段模型信息系统发展阶段理论: 诺兰的阶段模型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Richard·L·Nolan)通过对200多个公司、部门发展信息系统的实践和经验的总结,提出了著名的信息系统进化的阶段模型,即诺兰模型。
诺兰认为,任何组织由手工信息系统向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发展时,都存在着一条客观的发展道路和规律。
数据处理的发展涉及到技术的进步、应用的拓展、计划和控制策略的变化以及用户的状况四个方面。
1979年,诺兰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道路划分为六个阶段。
诺兰强调,任何组织在实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时都必须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不能实现跳跃式发展。
诺兰模型的六个阶段分别是:初装阶段、蔓延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
六阶段模型反映了企业计算机应用发展的规律性,前三个阶段具有计算机时代的特征,后三个阶段具有信息时代的特征,其转折点处是进行信息资源规划的时机。
"诺兰模型"的预见性,被其后国际上许多企业的计算机应用发展情况所证实。
下图中,横坐标表示信息系统的各个阶段,纵坐标表示增长要素。
该模型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一般模型中的各阶段都是不能跳越的,它可用于指导MIS的建设。
诺兰的阶段模型的主要内容初装阶段计算机刚进入企业,只作为办公设备使用,应用非常少,通常用来完成一些报表统计工作,甚至大多数时候被当做打字机使用。
在这一阶段,企业对计算机基本不了解,更不清楚IT技术可以为企业带来哪些好处,解决哪些问题。
在这一阶段,IT的需求只被作为简单的办公设施改善的需求来对待,采购量少,只有少数人使用,在企业内没有普及。
初始阶段特点:1、组织中只有个别人具有使用计算机的能力;2、该阶段一般发生在一个组织的财务部门。
蔓延阶段企业对计算机有了一定了解,想利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比如进行更多的数据处理,给管理工作和业务带来便利。
诺兰模型的启示
从我国信息化建设过程看,无论政府还是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都存在着数据分散、数据源不惟一、核心系统难以对接、数据的分析不共享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众多的信息孤岛。
目前,由国内大型企业和政府开展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工程,如银行业、电信业的大集中工程、信息资源管理工程、12金电子政务工程等都将信息资源整合纳入日程。
但目前为止,信息资源整合缺乏仍是制约信息共享和有效利用的瓶颈。
信息化建设六阶段(Nolan)根据大量历史资料与对信息化建设实际开展状况的全面考察,提出了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及一个企业计算机应用开展的客观道路及规律,即所谓的“诺兰模型〞。
诺兰模型分析了信息化建设的一般规律,这对于我们认识信息资源整合必要性有深刻的意义。
诺兰认为,某一范围的计算机应用开展必须经过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装阶段。
初期引入的一些计算机主要起宣传、启蒙的作用,不要求讲究实际的效益。
第二阶段是普及阶段。
计算机开始普及,一些初期尝试的成功,使人们对计算机技术开始产生了实际的、基于自身工作需求的兴趣。
第三阶段是控制阶段。
投入使用的应用系统多起来,计算机在经营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但由于缺乏全局的考虑,这一阶段各应用系统不协调,未取得预期的效益。
在这一阶段后期出现技术转型,由部门级应用转为企业级应用,由以根底设施和根底应用为主的技术转为以信息资源整合为主的技术转型。
第四阶段是整合阶段。
人们开始使用信息系统工程的思想进行全面规划、建设与改造信息系统。
基于主题数据库的应用增加,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纳入信息化建设的日程。
第五阶段是数据管理阶段。
在系统集成和整合根本完成的条件下,信息管理提高到以计算机为技术手段的水平上。
这时,计算机作为日常信息处理工具的作用开始发挥出来,投资开始见效。
信息资源进入整合利用和提高阶段,这一阶段的根本特征是,信息资源整合开始逐步发挥作用,但后续的根底投入放缓。
第六阶段是成熟阶段。
在日常数据已经进入计算机的条件下,人们通过数据处理和充分应用,使系统决策水平得到提高,计算机的作用大大地发挥出来。
诺兰模型报告
第三阶段是控制阶段
出于控制数据处理费用的需要,管理者开始召集来自不同部门的用户 组成委员会,以共同规划信息系统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成为一个正 式部门,以控制其内部活动,启动了项目管理计划和系统发展方法。
第四阶段是集成阶段
组织从管理计算机转向管理信息资源,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从第一阶 段到第三阶段,通常产生了很多独立的实体。在第四阶段,组织开始 使用数据库和远程通信技术,努力整合现有的信息系统。
第五阶段是数据管理阶段
信息系统开始从支持单项应用发展到在逻辑数据库支持下的综合应用。 组织开始全面考察和评估信息系统建设的各种成本和效益,全面分析
和解决信息系统投资中各个领域的平衡与协调问题。
第六阶段是成熟阶段。
中上层和高层管理者开始认识到,管理信息系统是组织不可缺少的基 础,正式的信息资源计划和控制系统投入使用,以确保管理信息系统 支持业务计划。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用充分体现出来。
当企业的计算机应用还处在单项业务处理阶段时(计算机管理阶段), 应用计算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减轻管理人员的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 率。这时系统的开发主要是编制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任务比较简单,
只要模拟人工处理过程,就可以达到应用的目的。
从第四阶段至第六阶段,人们关注的重点已转到信息资源 的管理和应用,可称为数据管理阶段
back
诺兰阶段模型
第一个阶段是初始阶段
组织引入了像管理应收账款和工资这样的数据处理系统,各个职能部 门(如财务等)的专家致力于发展他们自己的系统。人们对数据处理费用 缺乏控制,信息系统的建立往往不讲究经济效益。用户对信息系统也 是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第二阶段是蔓延阶段
信息技术应用开始扩散,数据处理专家开始在组织内部鼓吹自动化的 作用。这时,组织管理者开始关注信息系统方面投资的经济效益,但 是实质的控制还不存在。
简述诺兰模型
诺兰模型对信息化规划的启示诺兰模型是一种描述计算机应用到一个组织的管理中,一般要经历从初级到不断成熟的成长过程的规律。
他在 1973 年总结了这一规律,并于 1980 年进一步进行了完善,形成了所谓的诺兰阶段模型。
诺兰在其《数据处理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一文中指出,数据处理的发展包括技术和应用的发展、计划和控制的战略变化以及用户的参与程度变化。
在数据处理发展的阶段中,他描述了一条不可逾越的学习曲线。
诺兰认为,组织有必要了解与每一发展阶段相关的成长特点。
由于每个发展阶段都与某一学习过程相互关联,因而是不可逾越的,了解这种曲线有利于帮助组织有效的实施信息化建设。
在信息化规划方面,诺兰模型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诺兰模型告诉我们,信息化建设要经历一个从初级到不断成熟的成长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化建设要经历技术和应用的发展、计划和控制的战略变化以及用户的参与程度变化等种种挑战。
组织有必要了解与每一发展阶段相关的成长特点,以便有效地实施信息化建设。
具体来说,诺兰模型对信息化规划的启示包括以下几点:1. 信息化建设要充分考虑技术和应用的发展。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组织有必要不断了解新技术和应用,并将它们应用到信息化建设中。
2. 信息化建设要充分考虑计划和控制的战略变化。
信息化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计划和控制策略,因此组织有必要根据信息化建设的不同阶段来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控制策略。
3. 信息化建设要充分考虑用户的参与程度变化。
信息化建设的不同阶段需要用户的不同程度参与,因此组织有必要根据信息化建设的不同阶段来引导和促进用户的参与。
综上所述,诺兰模型对信息化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可以帮助组织有效地实施信息化建设。
组织有必要充分了解诺兰模型,并把它应用到信息化建设中,以便实现有效的信息化规划。
论模型及信息系统
2、西诺特模型
1988年西诺特(W.R.Synnott)参照“诺兰模型”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型,这是一个过渡性的理论,主要考虑到了信息随时代变迁的变量。他用4个阶段的推移来描述计算机所处理的信息。从计算机处理原始数据的“数据”阶段开始,逐步过渡到用计算机加工数据并将它们存储到数据库的“信息”阶段;接着,经过诺兰所说的“技术性断点”,到达把信息当做经营资源的“信息资源”阶段;最后到达将信息作为带来纽织竞争优势的武器,即“信息武器”阶段。
数据管理阶段
企业高层意识到信息战略的重要,信息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真正进入到数据处理阶段。
这一阶段中,企业开始选定统一的数据库平台、数据管理体系和信息管理平台,统一数据的管理和使用,各部门、各系统基本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IT系统的规划及资源利用更加高效。
成熟阶段
到了这一阶段,信息系统已经可以满足企业各个层次的需求,从简单的事务处理到支持高效管理的决策。企业真正把IT同管理过程结合起来,将组织内部、外部的资源充分整合和利用,从而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基于
软件开发的主要工作是软件需求和软件设计,软件需求和软件设计的关键问题是软件建模。软件建模的思想与方式很多,目前比较流行的是UML的建模思想和Rational Rose的建模实现方式。但是UML比较复杂深奥,完全理解掌握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文将介绍“三个模型”的建模思想,对于一般的开发人员来说,可以比较容易的实现对信息系统的建模。
在这一阶段,IT的需求只被作为简单的办公设施改善的需求来对待,采购量少,只有少数人使用,在企业内没有普及。
信息系统发展阶段理论-诺兰的阶段模型
信息系统发展阶段理论: 诺兰的阶段模型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Richard·L·Nolan)通过对200多个公司、部门发展信息系统的实践和经验的总结,提出了著名的信息系统进化的阶段模型,即诺兰模型。
诺兰认为,任何组织由手工信息系统向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发展时,都存在着一条客观的发展道路和规律。
数据处理的发展涉及到技术的进步、应用的拓展、计划和控制策略的变化以及用户的状况四个方面。
1979年,诺兰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道路划分为六个阶段。
诺兰强调,任何组织在实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时都必须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不能实现跳跃式发展。
诺兰模型的六个阶段分别是:初装阶段、蔓延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
六阶段模型反映了企业计算机应用发展的规律性,前三个阶段具有计算机时代的特征,后三个阶段具有信息时代的特征,其转折点处是进行信息资源规划的时机。
"诺兰模型"的预见性,被其后国际上许多企业的计算机应用发展情况所证实。
下图中,横坐标表示信息系统的各个阶段,纵坐标表示增长要素。
该模型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一般模型中的各阶段都是不能跳越的,它可用于指导MIS的建设。
诺兰的阶段模型的主要内容初装阶段计算机刚进入企业,只作为办公设备使用,应用非常少,通常用来完成一些报表统计工作,甚至大多数时候被当做打字机使用。
在这一阶段,企业对计算机基本不了解,更不清楚IT技术可以为企业带来哪些好处,解决哪些问题。
在这一阶段,IT的需求只被作为简单的办公设施改善的需求来对待,采购量少,只有少数人使用,在企业内没有普及。
初始阶段特点:1、组织中只有个别人具有使用计算机的能力;2、该阶段一般发生在一个组织的财务部门。
蔓延阶段企业对计算机有了一定了解,想利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比如进行更多的数据处理,给管理工作和业务带来便利。
于是,应用需求开始增加,企业对IT应用开始产生兴趣,并对开发软件热情高涨,投入开始大幅度增加。
诺兰阶段模型名词解释
诺兰阶段模型名词解释
你知道啥是“诺兰阶段模型”不?听我给你讲讲哈。
有一回啊,我在一家公司上班。
公司要搞信息化建设,大家都有点摸不着头脑。
这时候,领导请来了一个专家,专家就提到了诺兰阶段模型。
诺兰阶段模型呢,就是把企业信息化建设分成了几个阶段。
比如说,刚开始的时候是初始阶段,大家对信息化不太了解,可能就只有一些简单的电脑和软件。
然后慢慢发展到蔓延阶段,大家开始到处用电脑,但是可能有点乱。
接着是控制阶段,要把这些乱的地方管起来。
再往后是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
我记得专家给我们讲的时候,还举了很多例子。
就像一个小孩学走路一样,一开始摇摇晃晃,然后慢慢走得稳了,最后能跑能跳。
企业信息化建设也是这样,要一步一步来。
在生活中啊,我们也可以用诺兰阶段模型的思路来做事情。
比如说,你要学一门新的技能,一开始可能不太会,但是慢慢练习,就会越来越好。
所以啊,诺兰阶段模型就是一个帮助企业和个人做好事情的方
法。
诺兰阶段模型把信息系统的成长过程划分实用意义
诺兰阶段模型把信息系统的成长过程划分实用意义1.引言1.1 概述信息系统的发展与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仅需要技术的不断进步,也需要对系统的成长规律和趋势有深入的认识和把握。
诺兰阶段模型作为一种信息系统成长的理论模型,对于分析和划分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诺兰阶段模型是由美国教育家詹姆斯·W·诺兰于1973年提出的,他通过对企业信息系统成长过程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出了系统发展的五个阶段,包括创始阶段、连衣裙阶段、青春期阶段、成熟期阶段和稳定期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对信息系统的管理和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创始阶段,信息系统处于初创时期,系统功能较为简单,主要用于满足基本的业务需求。
这个阶段的关键任务是明确需求和目标,建立基础的信息系统框架和基础设施。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业务需求的增加,系统逐步进入连衣裙阶段。
在连衣裙阶段,信息系统开始逐步智能化和自动化,相应的系统规模和复杂度也在不断增加。
此阶段的关键任务是完善系统功能,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确保系统能够满足业务的日益增长的需求。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系统安全和信息资源的管理和保护,防范各种安全威胁和风险。
进入青春期阶段,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企业运营和管理的核心支撑,系统功能和规模进一步扩展。
此时,关键任务是优化系统结构和性能,提升系统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系统维护和运营的管理,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持续优化。
在成熟期阶段,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功能和规模达到了相对完善的状态。
此阶段的关键任务是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引入新技术和新理念,推动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
最后,进入稳定期阶段,信息系统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但仍需要持续的维护和优化。
此阶段的关键任务是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行常规的维护和升级,同时也要关注技术和业务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系统的发展方向。
简述诺兰阶段模型的六个阶段
简述诺兰阶段模型的六个阶段一、前言诺兰阶段模型是一种软件开发过程模型,由美国计算机科学家詹姆斯·W·诺兰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
它将软件开发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和任务。
本文将对诺兰阶段模型的六个阶段进行全面详细的解析。
二、概述诺兰阶段模型是一种线性顺序模型,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输入和输出。
在每个阶段结束时,必须得到一个可交付的成果物,以便进入下一个阶段。
三、第一阶段:问题定义问题定义是软件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这个阶段中,需要明确项目需求和目标,并确定是否值得投入资源进行开发。
同时还需要评估项目风险,并制定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第二阶段:可行性研究在可行性研究中,需要对项目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估,包括技术实现方案、人力资源需求、时间表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评估,可以确定项目是否具有商业上的可行性。
五、第三阶段: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在这个阶段中,需要确定项目的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并将其转化为详细的规格说明书。
同时还需要制定测试计划和用户手册。
六、第四阶段:设计在设计阶段中,需要根据需求规格说明书进行系统设计和详细设计。
系统设计包括整体架构和模块划分等方面,而详细设计则包括具体实现方案和算法等方面。
七、第五阶段:编码在编码阶段中,需要将设计文档转化为程序代码,并进行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
同时还需要编写用户手册和技术文档。
八、第六阶段:测试与维护在测试与维护阶段中,需要对软件进行全面的测试,并修复其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还需要对软件进行维护和升级,以保证其持续稳定运行。
九、总结诺兰阶段模型是一种经典的软件开发过程模型,它将软件开发分为六个不同的阶段,并要求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输入和输出。
通过按照诺兰阶段模型进行软件开发,可以有效地提高开发效率并降低项目风险。
诺兰的阶段模型
诺兰的阶段模型诺兰的阶段模型的含义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Richard·L·Nolan)通过对200多个公司、部门发展信息系统的实践和经验的总结,提出了著名的信息系统进化的阶段模型,即诺兰模型。
诺兰认为,任何组织由手工信息系统向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发展时,都存在着一条客观的发展道路和规律。
数据处理的发展涉及到技术的进步、应用的拓展、计划和控制策略的变化以及用户的状况四个方面。
1979年,诺兰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道路划分为六个阶段。
诺兰强调,任何组织在实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时都必须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不能实现跳跃式发展。
诺兰模型的六个阶段分别是:初始阶段、传播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
六阶段模型反映了企业计算机应用发展的规律性,前三个阶段具有计算机时代的特征,后三个阶段具有信息时代的特征,其转折点处是进行信息资源规划的时机。
"诺兰模型"的预见性,被其后国际上许多企业的计算机应用发展情况所证实。
下图中,横坐标表示信息系统的各个阶段,纵坐标表示增长要素。
该模型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一般模型中的各阶段都是不能跳越的,它可用于指导MIS的建设。
[编辑]诺兰的阶段模型的主要内容初始阶段计算机刚进入企业,只作为办公设备使用,应用非常少,通常用来完成一些报表统计工作,甚至大多数时候被当做打字机使用。
在这一阶段,企业对计算机基本不了解,更不清楚IT技术可以为企业带来哪些好处,解决哪些问题。
在这一阶段,IT的需求只被作为简单的办公设施改善的需求来对待,采购量少,只有少数人使用,在企业内没有普及。
初始阶段特点:1、组织中只有个别人具有使用计算机的能力;2、该阶段一般发生在一个组织的财务部门。
扩展阶段企业对计算机有了一定了解,想利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比如进行更多的数据处理,给管理工作和业务带来便利。
于是,应用需求开始增加,企业对IT应用开始产生兴趣,并对开发软件热情高涨,投入开始大幅度增加。
基于诺兰模型的制造企业信息化分析——以K公司为例
基于诺兰模型的制造企业信息化分析——以K公司为例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实现成本管理与业务协调统一根据业务工作划分作业的层次,每项作业与实际的工作内容一一对应,这样可以使业务人员了解,掌握每项作业实际所需要的各项费用,从业务的角度理解财务的成本,真正实现成本管理与业务协调统(四)基于作业制定标准作业成本法,依照标准化的成本依据,准确预测并预算成本具体数据.根据其相关数据,考虑其他变化因素,对未来作业水平及变化趋势做出科学评估,使成本预测更加精确,可靠.五,作业成本法在电力企业实施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一)树立新的作业管理理念作业成本法一般应用在制造业中,目的是为了通过作业成本法更精确地将间接费用分摊到多种产品中,分别计算各类产品的成本,从而能够更好地对产品进行定价.但是相对于电力企业而言,间接费用对产品的分配意义不大,故不能全部照搬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做法,而是要更加关注作业成本动因,进行成本控制与成本分析,区分出增值作业与不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与产业链,有效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控制,提高企业竞争力.所以,电力企业要结合自身发展特点,灵活运用作业成本法,结合管理理念,有效控制电力企业成本费用.(二)结合成本效益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成本效益对电力企业而言是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推行作业成本法必然会涉及到庞大的原始数据统计与收集,原始数据的统计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导致成本相应增加.作业成本法在有些企业不容易被接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数据统计收集工作比较繁琐,超出了企业的承受能力.因此,我们在作业成本法的项目设计初期,应该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合理规划作业重心,梳理各项作业及作业动因,对于统计数据的工作,灵活应对.(三)建立信息支持系统,实现作业成本法与财务管理有效衔接在作业成本法实施过程中.需要收集资源动因,作业动因等多种原始数据,如果有完善的信息系统支持就可以提高其收集数据的效率,同时我们也要考虑作⑥管理观察?2011年1gJ中旬刊基于诺兰模型的制造企业信息化分析——以K公司为例口王燕燕(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一,诺兰阶段模型介绍企业信息化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要经历从初装到不断成熟的成长过程.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1973年总结了这一规律,并于1980年进一步完善,提出了着名的信息系统进化的阶段模型,即诺兰模型诺兰认为,任何组织由手工信息系统向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发展时,都存在着一条客观的发展道路和规律.他将信息系统的发展道路划分以下为六个阶段,任何组织都必须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不能跳跃式发展.l,初装阶段初装阶段是指企业购置第一台计算机,进行简单的单项信息处理的阶段.这一阶段企业个别部门引入计算机,起一种宣传,启蒙作用,各级管理人员对有关信息技术设备及软件系统,从不了解到有点了解.2,蔓延阶段蔓延阶段是指随着计算机应用初见成效,信息系统从少数部门扩展到多数部门,企业内部其它部门也纷纷开始购置信息化软,硬件系统.但这一阶段出现盲目购机开发或购买软件,甚至互相攀比的现象,同时还出现了数据冗余,不一致,难以业成本法与会计核算的协调统一,作业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协调等,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并使作业成本在财务核算上得到有效反映.(四)循序渐进分步实施,逐步推广电力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对成本费用进行研究,可以先选取一些企业中的重要作业进行试验,根据试点的情况不断完善,循序渐进,逐步推广应用,不可盲目地追求结果,进而没有经过尝试就采取措施,导致不良后果的产生.(五)领导的重视是作业成本法推行的重要保障推行作业成本法对于电力企业而言是一次全新的改革,而获得领导的重视是作业成本法成功实施的基础,因为作业成本法涉及到成本动因的确定,作业的分解以及业务流程的改进,这就需要各个部门,各级领导给予支持,也需要各部门的员工积极主动地配合参与,才能保障其顺利推行.总之,电力企业的作业成本法不是简单地按作业计算产品成本,其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要适应电力体制改革的需求,为编制作业预算,评价工作业绩等提供准确,真实的成本数据,并尽可能降低电网运维成本,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规范其管理控制,改进电力企业的自身经营方式,要想真正利用好作业成本法,从而加强电力企业的成本管理,就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创新,才能更好地为电力企业服务.◆参考文献:[1】李明月.作业成本法在供电企业中的应用研究.会计之友.2008[2]李永初.电网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初探.广西电业.2007【3】唐艳.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及实施对策…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9),【4】张波:浅谈作业成本法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财会通讯.(综合)2009(5)共享等问题.3,控制阶段企业内部各部门纷纷购置信息技术设备及软件系统,计算机数量超出控制范围.企业高层用投入产出优化法则来审视系统的应用,发现在这方面投资不断增加,但回收却不理想.同时随着应用经验逐渐丰富,客观上也要求加强组织协调,于是出现了对整个企业系统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的行为.4,集成阶段在这个阶段,一些职能系统内部已实现网络化如财务系统等.由于在建立各个业务子系统时,缺乏系统性的规划,企业中形成很多”信息孤岛”.因此,为使各子系统集成得以顺利实现,从组织其他部门独立出来的信息管理部门努力把内部不同的计算中心和处理中心统一在一个系统中进行管理,使人,财,物等资源信息能在企业集成共享.5,数据管理阶段企业高层意识到信息战略的重要作用,高标准,大力度地加强管理信息化工作.企业不仅制定了整体解决的信息化方案和步骤,而且选定了统一的数据库平台,数据管理体系和信息管理平台从而真正地做到了对数据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应用.6,成熟阶段成熟阶段是指企业除了将包括人力资源,生产制造,财务,研发设计等方面的信息集成以外,还进一步通过电子商务与企业外部资源结合并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创新.该阶段,企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管理人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强,因此企业能够对自身的经营战略,业务流程,生产过程和组织结构进行优化重组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二,K公司信息化建设及现状K公司是一家典型的制造企业,成立于1995年,其前身曾为密封行业国家最早进行技术引进的八家企业之一,且是国内该行业第一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企业,现为Q市高新技术企业.K公司信息化工作开始较早,但因受当时许多因素的制约,诸如硬件系统昂贵且性能不高,软件系统功能有限且不成熟,在信息化方面缺经验及人才等,所以当时的信息化基本停留在初级应用的层面.K公司信息化过程大致如下:上世纪9O年代中期便在财务部门最早使用计算机,最初仅用来做一些基本统计工作; 2000年6月开始第一次实施ERP,主要是在财务部门实现从手工账向软件记账的过渡,同时在另一套系统中实施了进销存;2000年9月到2002年3月,公司的信息化实施人员,对初次实施中的不足进行总结,进行了部分流程改造.2002年3月到6月,重新组织实施了ERP系统,内容包括生产管理(MRJ),进销存,周定资产,质量管理,人事工资等模块.在ERP稳步发展的基础上,于2003年到2005年实施了PDM系统,部分设备的现场数据采集系统(F]Ms),这两个系统和ERP集成,创造了橡胶密封制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简称MF—PLI.在PLM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完善,从2005年3月到2006年7 月实施了橡胶配方智能分析系统和电子称量系统.2006年8月到2007年底,对OA 重新规划和实施,同时建立起了电子邮件系统.2008年到2009年10月,对原有的各种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和升级,淘汰掉一些不适应企业发展的,在企业内部进行流程优化和重整.2009年10月至今,通过重新选型,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SAP系统,实现企业信息系统的整合.公司通过实施信息化,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效益,也使企业有了飞跃式的发展. 2003年获得”O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首批示范单位,”山东省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企业”.公司开发冉勺’’橡胶密封制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曾获山东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Q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三,K公司信息化建设所处阶段分析随着K公司战略的调整,公司组织架构由单一主体向事业部,集团化方向发展,市场策略向细分市场延伸,各业务单元成为细分行业”隐形冠军”的目标也被列入了公司的经营大纲,但与公司业务流程相对应的ERP系统的运行却显得力不从心,管理者最新的管理思想已不能通过现有系统落地.公司第一次实施信息化的时候,业务,财务分属两套系统,无法集成,暴露出了信息化运行的弊端.具体表现在:产成品库存数量大,周转率低,统计准确度低, 成本核算精度不高;生产周期,产能不均衡,无法高效匹配客户订单;数据的真实度,及时率和准确率难以有效支持经营及战略决策.经过SAP系统实旆后几个月的运行,K公司ERP项目效果已经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加强了财务在各业务环节的监督,控制职能,强化了财务的计划,分析功能,从而为领导提供了有力的决策支持:成本分析更加精确,可以找出成本控制的瓶颈, 并指导销售价格的制定:有效降低库存, 减少了呆滞品和超期商品,减少资金占用;均衡产能,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交货及时率和客户订单匹配率;实现基础数据的集中,为集团运营管控提供基础.从K公司信息化发展过程来看,走过了诺兰模型的初装,蔓延,控制,集成阶段,目前基本已实现数据管理,并逐步走向成熟,它的发展历程严格践行了诺兰模型, 也证明了模型的科学性.伴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实现了”以信息化为手段,实现传统企业的改造”,使企业逐步摆脱了粗放管理所带来的库存积压严重,产品成本高, 对市场反映迟钝,财务状况不佳等各种困扰,并成功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四,制造企业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诺兰模型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一般认为模型中的各阶段是不能跳越的.因此,无论在确定开发MIS的策略,或在制定MIS规划时,都应首先明确本单位当前处于哪一阶段,进而根据该阶段特征来指导MIS建设.目前国内大型企业进入诺兰模型第四阶段晚期或第五阶段早期;中小企业有】%-2%进入第四阶段,约40%进入第三阶段,大多数中小企业还处在第一或第二阶段.诺兰模型说明,信息资源整合是信息化建设必经途径,是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的基础.制造企业在信息化实施中公认是最难的,在具体实施时,企业应该充分认识自己属于上述模型中的哪一阶段,然后从自己所属的那个阶没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不必重新再做前面的工作.我们还可以结合企业发展的战略,根据诺兰模型来区分哪些属发展中正常出现的问题,哪些属异常问题,从而早作准备,采取适当措施以减缓甚至克服可以预见的一些问题,并努力促进下一阶段的早日到来.◆参考文献:[1】蒋丽斌.税务信息化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探讨.财务与金融,2009(5):81-85[2】黄辉.基于诺兰模型的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策略探讨.商场现代化,2005(11下): 252-253【3】赵辉.诺兰模型的启示.中国计算机报, 2007(19)管理观察’总第421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诺兰模型与信息化建设阶段分析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查理.诺兰提出过著名的企业信息化建设阶段划分理论,通常称为“诺兰模型”,将企业信息化建设分为六个发展阶段:
第一是起步阶段:计算机刚进入企业,只作为办公设备使用,应用非常少,通常用来完成一些报表统计工作,甚至大多数时候被用做打字机使用。
在这一阶段,企业对计算机基本不了解,更不清楚IT技术可以为企业带来哪些好处,解决哪些问题,IT的需求只被作为简单的办公设施改善的需求来对待,采购量少,只有少数人使用,在企业内没有普及。
第二是扩展阶段:企业对计算机有了一定了解,想利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比如进行更多的数据处理,给管理工作和业务带来便利。
于是,应用需求开始增加,企业对IT应用开始产生兴趣,并对开发软件热情高涨,投入开始大幅度增加。
但此时很容易出现盲目购机、盲目定制开发软件的现象,缺少计划和规划,因而应用水平不高,IT的整体效用无法突显。
第三是控制阶段:在前一阶段盲目购机、盲目定制开发软件之后,企业管理者意识到计算机的使用超出控制,IT投资增长快,但效益不理想,于是开始从整体上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在客观上要求组织协调,解决数据共享问题。
此时,企业IT建设更加务实,对IT的利用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和目标。
在这一阶段,一些职能部门内部实现了网络化,如财务系统、人事系统、库存系统等,但各软件系统之间还存在“部门壁垒”、“信息孤岛”。
信息系统呈现单点、分散的特点,系统和资源利用率不高。
第四是集成阶段:在控制的基础上,企业开始重新进行规划设计,建立基础数据库,并建成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企业的IT建设开始由分散和单点发展到成体系。
此时,企业IT主管开始把企业内部不同的IT机构和系统统一到一个系统中进行管理,使人、财、物等资源信息能够在企业集成共享,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IT系统和资源。
不过,这样的集成所花费的成本会更高、时间更长,而且系统更不稳定。
第五是数据管理阶段:企业高层意识到信息战略的重要,信息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真正进入到数据处理阶段。
这一阶段中,企业开始选定统一的数据库平台、数据管理体系和信息管理平台,统一数据的管理和使
用,各部门、各系统基本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IT系统的规划及资源利用更加高效。
第六是成熟阶段:到了这一阶段,信息系统已经可以满足企业各个层次的需求,从简单的事务处理到支持高效管理的决策。
企业真正把IT同管理过程结合起来,将组织内部、外部的资源充分整合和利用,从而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我们一般认为目前国内的大多数企业信息化阶段处于第二的扩展阶段至第三的控制阶段。
大部分企业已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基础性的信息化建设,引进了各种应用软件系统,实施完成在单机应用和局部网络内的信息化管理,一般体现在例如办公自动化、档案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电算化这些基础领域方面。
然而应用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各个应用软件系统技术落后,功能不完善,而且缺乏统一规划,软件系统之间存在各种“部门壁垒”、“信息孤岛”的现象。
信息系统呈现单点、分散的特点,系统和资源利用率不高。
整合性的生产管理、经营管理、战略管理、供应链管理和数据仓库/商业智能等等这些领域在很多企业还没有开始实施或者实施起来。
与此同时,许多企业面临发展机遇,企业规模和产能急剧扩张,需求逐步呈现多元化扩展,组合型管理代替单一管理成为主流,信息化建设的迫切性也明显加剧。
但是企业又往往缺乏全局考虑,感觉无从下手,各单项应用之间互不协调,投资效益与预期相比常有偏差。
正因为矛盾日益凸现,于是科学规划的软件系统和系统间集成的呼声逐渐高涨。
由于企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受的误导及失败的阴影大太,对新的费用投入及新的应用接受程度不如以前,企业投入决策非常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