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讲义——出则悌(二)
弟子规—(二)出则悌
则 悌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出 则 悌
称呼长辈时,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 那是不礼貌的行为;在长辈面前,不要表 现自己很有才能,藐视长辈。
把身外所用的钱财物品看轻点,少计较 ,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讲话时不要 太冲动,伤感情的话要能忍住不说,那么 不必要的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
出 则 悌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人呼,即代叫;人不在,己先到。
出 则 悌
在吃饭的时候,要请长辈先用;如果 和长辈坐在一起,要请长辈先坐;如果和 长辈走在一起,应让长辈先走。
出 则 悌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出 则 悌
如果长辈还站着,年幼的我们不应先坐 下来,如果长辈坐着,允许我们坐下时
才可以坐下。在长辈面前讲话,声音要低 ,但是回答的声音,低到听不清楚,那也 不适当,要和颜悦色,声音要柔和清楚才 出 好。
则 悌
进必趋则 悌
进见长辈时走路要快点,动作表现得很 礼节,等到告退时,要慢慢退出。长辈问 话时,要站起回答,眼神注视长辈,不要 左右移动。对待叔叔伯伯,要像对待自己 的父亲一样恭敬,对待同族兄长,要像对 出 待自己的胞兄一样友爱。
则 悌
弟子规
柒陆
余 力亲 学仁 文
伍
泛 爱 众
肆 叁贰
出 信谨 则
悌
壹目
入
录 则
孝
目 录
出则悌
总 叙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弟子规》之出则悌(二)
《弟子规》之出则悌(二)【诵读声声】财物轻,怨何生。
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
长者先,幼者后。
【问题引路】同学们,在家里吃饭时,你们做到了让老人先吃,自己再动筷吗?跟弟弟、妹妹相处时,你会因为自己是哥哥姐姐,就霸道地与弟弟妹妹抢玩具和好吃的吗?平时的生活中,你有因为某一样东西,而与自己的兄弟姐妹争吵甚至打架吗?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弟子规》出则悌的第二部分,一起来感受古人兄弟姐妹之间礼让、团结的做法和晚辈尊敬长辈的优良美德吧!【为你解读】“出则悌”这一部分讲的是兄弟姐妹之间相处,不对财物斤斤计较,怨恨就无从生起。
值得注意的是,“财物轻”不是单方面的“轻”,而是双方面的“轻”。
一方面,自己不要凡事都从财物方面考虑,觉得吃亏、不公而心生怨气;另一方面,也不要主动去侵占其他兄弟姐妹的财物,或占些小便宜,使对方不满和心生怨恨。
怕吃亏和主动去占便宜都会影响兄弟姊妹间的亲情,影响相互之间往来。
兄弟之间讲话也要留心、谨(jǐn)慎,不要说过激、太过伤人的话语,也不讲得太过火,因为讲话往往无意中会伤了人心。
当我们讲话不留神的时候,可能讲了一句话,刺痛了对方的心,对方起了怨恨,我们自己还不知道。
所以言语方面要非常注意,兄弟之间,讲话时多给对方一分尊重,互相恭敬,互相能够容忍对方的过错。
这样自然就不会刺痛对方而产生怨恨。
同时,这意义也要延伸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不斤斤计较,不讲伤人的话,多宽容,多恭敬,那么人人之间也就相处得和谐融洽。
言语在孔门4科里面排在第二位,这是很重要的一门学问。
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能忍让,就能化干戈怒气于无形之中。
其实,在忍当中不但能扩宽自己的心量,也会唤醒对方的惭(cán)愧(kuì)之心。
因为,毕竟当人在发脾气的时候,往往都是比较情绪化,等他冷静下来,就会觉得自己理亏。
所以,这一忍,忍出了自己的德行,也忍出了对方的惭愧,而且更保持了彼此的关系,何乐而不为呢?“或饮食,或坐走。
弟子规出则弟解释
弟子规出则弟解释弟子规出则弟解释出则弟原文: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解说:出则弟,说的是家中兄弟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在一起的规矩。
在这些规范中,训练小孩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自然容易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
当哥哥姐姐的要能友爱弟妹,做弟妹的应做到恭敬兄姐,这样兄弟姐妹就能和睦而减少冲突,父母心中就快乐。
在这和睦当中就存在孝道。
把身外所用的钱财物品看轻点,少计较,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讲话时不要太冲动,伤感情的话要能忍住不说,那么不必要的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
日常饮食起居中,有人认为孩子还小,和长辈相处在一起,不要太过要求他们,长大自然就适应了,甚至对孩子宠爱有加,把好吃好用的先给小孩享用,以致小孩认为这样是理所当然的,不知道要礼让长辈,因而误导孩子养成坏的习惯。
而《弟子规》却指导我们,不要因为大人的宠爱而忽略了应从小培养礼让的美德,不管是吃东西或喝饮料,要请长辈先用;如果和长辈坐在一起,要请长辈先坐;如果和长辈走在一起,应让长辈先走。
长辈呼叫人时,自已听见了,要替长辈去传唤,如果所叫的`人不在时,自己应当回来报告长辈,更能进一步请问长辈,有没有需要帮忙的事情。
称呼长辈时,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那是不礼貌的行为;在长辈面前,不要表现自己很有才能,藐视长辈。
走路时遇见长辈,要赶紧走上前去行礼问候,如果长辈没和我们说话时,就先退在一旁恭恭敬敬的站着,让长辈先走过去。
如果自己是骑马的,遇到长辈就应该下马,如果乘坐车辆就应该下车,让长辈先过去,等待大约离我们百步的距离以后,自己才上马或上车。
如果长辈还站着,年幼的我们不应先坐下来,如果长辈坐着,允许我们坐下时才可以坐下。
弟子规出则悌解释
弟子规出则悌解释什么叫“出则弟”?就是离开家里,或者我们要外出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注意我们的行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弟子规出则悌解释,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帮助。
弟子规出则悌解释出则悌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易解:当哥哥姊姊的要友爱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姊,兄弟姊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
言语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
(言语为福祸之门。
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可见言语之重要。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易解:良好的生活教育,要从小培养;不论用餐就座或行走,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长辈有事呼唤人,应代为传唤,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可以帮忙就帮忙,不能帮忙时则代为转告。
(国父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不以夺取为目的'。
’青少守则明言:助人为快乐之本。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现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易解: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路上遇见长辈,应向前问好,长辈没有事时,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
古礼:不论骑马或乘车,路上遇见长辈均应下马或下车问候,并等到长者离去稍远,约百步之后,才可以离开。
(敬老尊贤)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易解:与长辈同处,长辈站立时,晚辈应该陪著站立,不可以自行就坐,长辈坐定以后,吩咐坐下才可以坐。
与尊长交谈,声音要柔和适中,回答的音量太小让人听不清楚,也是不恰当的。
有事要到尊长面前,应快步向前,退回去时,必须稍慢一些才合乎礼节。
当长辈问话时,应当专注聆听,眼睛不可以,左顾右盼。
《弟子规》2出则悌、谨
易解:掀帘子时动作要轻缓,不要发出响声,转弯时幅度要大,不要碰 着东西的棱角。拿着空的用具,就像拿着盛满东西的用具一样;走进空 房间,要像有人在家一样。做事情不要慌忙,慌忙就容易出错,不要害 怕困难,也不要草率应付。遇到争斗喧闹的场合,绝对不可走近;遇到 不正当古怪的事情,绝对不可问起。
jiāngrùmén wènshúcúnjiāngshàngtáng shēngbì yáng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rénwènshuí duì yǐmí ng wúyǔwǒ bùfēnmí ng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yòngré nwù xūmí ngqiú tǎngbùwèn jí wéitōu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jièrénwù jí shí huán rénjièwù yuǒwù qiān 借人物 及时还 人借物 有勿悭
易解:做哥哥的要爱护弟弟,做弟弟的要尊重哥哥,兄弟之间和睦相处, 这也是孝顺父母的一种表现。不贪图财物,兄弟之间怎么会产生怨仇? 言语上互相忍让,愤恨自然就会消除了。
huòyǐnshíhuòzuòzǒu zhǎngzhěxiān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zhǎnghūrén jí dàijiào rénbùzài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出则悌〉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馀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弟子规出则悌全文
弟子规出则悌全文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教育经典之一,讲述的是如何培养有品德的小孩子。
其中的“悌”方面,是指尽孝尽忠,并且与家人、朋友、师长等建立和谐关系。
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二、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三、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四、出必告,反必面,事无大小,欲先言。
五、路有馆,宿即息,意中人,不可惜。
六、出门行,远必备,旅有患,名曰贼。
七、见所好,勿为非,听言谨,识疾病。
八、立遵义,坐遵礼,言遵信,业遵准。
以上便是《弟子规》中关于“悌”的部分内容。
我们应该时刻谨记,孝顺父母是最基本的道德,在家庭中要多关心家人的需要,与人交往要带着善意,才能获得亲情、友情和师生情的美好关系。
《弟子规》讲解(出则弟篇)
三、夫妇有别:丈夫和妻子之间要 分工。在古代,丈夫主外,负责家庭的 经济来源;妻子主内,负责家务及孩子 的教育与成长。 四、长幼有序:长幼之间要有次序。 哥哥姐姐对幼者应慈爱、关心;幼者对 哥哥姐姐要恭敬、听从,这样才能和合。 五、朋友有信:朋友之间要互相信 任,也要有信义,不能欺骗对方。
在人际关系里,人对人的关心、 尊重是必需的。可惜现在道德教育越来 越被人漠视。因此,很多人即使读到大 学乃至博士,但由于缺少爱与慈悲的教 育,毕业到社会上以后,处理人际关系 特别糟糕,甚至生存都面临危机。他们 或许认为:“不管我到哪里都特别倒霉, 人人看不惯我!”其实别人看不惯你, 原因在你自己,若认识不到这一点,还 觉得“别人都坏,我最好”,不懂得自 我反省,那就无药可救了。
“言语忍,忿自泯”:兄弟姊妹之间说 话不能过激,否则,一旦说了刺耳难听的语 言,就会伤害彼此的感情。 古人言:“利刀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 恨难消。”用利刃割伤身体,伤痕容易愈合, 而用恶语伤了人心,别人就会一直不忘、耿 耿于怀。 当然,对他人所说的难听之语,我们没 必要记在心上。《弟子规》后面也说:“报 怨短,报恩长。”报恩的时间越长越好,而 报怨的时间越短越好。
古人特别讲究“目送”,这是很重 要的待客之道。比如客人要走的时候, 你在门口或楼梯口目送他离去,他心里 会很舒服;否则,他前脚刚走,你后脚 就把门“砰”一声关上,好像巴不得他 离开一样,客人心里肯定不痛快。如果 一直目送着他,嘴里也说:“慢走啊, 有空再来玩!”那他也觉得:“主人真 是热情,对我很好啊。”一路上,心里 会一直回荡着这一切。 人与人之间确实需要这些礼节。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走路时遇见长辈,要主动上前去行 礼问候。长辈有什么吩咐就依言奉行, 没有吩咐就退到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着, 让长辈先走过去。 古人的传统值得我们深思。如果人 人能对师长如是恭敬,那么试想,这个 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反之,假如人 人都不能行持,又会变成什么情形?尤 其是现在的年轻人,路上碰到长辈,根 本不知恭敬问询,甚至还会瞪他一眼。 所以,该如何做,大家 自己心里应该好好想一想。
中华经典文化第二讲《弟子规》出则弟
01泰伯采药
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两个长兄也没有回去奔丧 ,顺理成章让季历继承王位。当时,有许多人到荆 蛮寻找泰伯,泰伯为了不被认出来,就披发文身。 季历也是非常仁慈厚道,他看到两个哥哥如此礼让 他,就不负众望,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最后把王 位传给姬昌,这就是历史上很闻名的周文王。 “泰伯三以天下让”,他成全了父母的心愿; 成全了周朝八百年的盛世;成全了整个社会的风气 。后来,孔子表扬泰伯,说他已经到了至德的地步 智慧小语: 泰伯之所以伟大,在于他对父母的 孝顺,对兄弟的友爱。为了不让父亲为难,他找借 口离开家里。而对兄弟的礼让,让他赢得了世人的 尊重。
后来,许武被荐举为孝廉,但是,他想 到两个弟弟都还没名望,便把家产分作了 三份,自己故意拿了最好的一份肥田广宅 ,而坏的却给了两个弟弟。如此,人人都 称许他的两个弟弟而鄙视许武,但许武一 直忍受着这份恶名。 等到弟弟们也得了选举后,许武这时才 聚集了全族的人,哭着说明了自己当时的 苦衷,那全是为了要给弟弟们显扬名声呀 。说明缘由后,许武便把自己得的那份家 产又重新分作两份,全部赠给弟弟们了。
谦恭有礼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谦恭之德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易解:水作为生命的源泉,可谓是功勋卓著,就是 颂辞千篇也不足以表其功,丰碑万座也不足以张其 德。而她总是以谦恭的姿态,「安于卑下」,甚至 「处身于众人所厌恶的地方。」不像太阳那样高高 地悬在空中,让万民景仰。哪儿低洼她就奔向哪儿 ,绝不趋炎附势,就像古时的圣人,总是把目光投 向最下层的百姓。即使滋养万物,也是「随风潜入 夜,润物细无声。」
弟子规讲解-课件(PPT演示)
《弟子规》
1
《弟子规》简介
《弟子规》
2021/3/11
• 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 毓秀所作,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名为 《弟子规》。
• 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 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三字一句、 两句一韵编纂而成。
① 第四篇“信”讲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讲信用。 ② 凡出言,信为先:凡是讲话,要以信实为先。 ③ 诈与妄,奚可焉:欺骗的话,不真实的语言,怎么可以做? ④ 惟其是,勿佞巧:谈话内容要实事求是,不要花言巧语,好听却靠不住 。 ⑤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不真实的语言,脏话,市井小民的粗俗
2021/3/11
20
第三篇 谨
《弟子规》
14. 将入门 15. 人问谁 16. 用人物 17. 借人物
问孰存 对以名 须明求 及时还
将上堂 声必扬 吾与我 不分明 倘不问 即为偷 后有急 借不难
① 将入门,问孰存:在进门之前,要问“有人在吗?”
② 将上堂,声必扬:在进入大厅或大办公室之前,说话声音要大,让别人知道
语言,一定要改正过来。
2021/3/11
22
第四篇 信
《弟子规》
4. 见未真 5. 事非宜 6. 凡道字 7. 彼说长
勿轻言 勿轻诺 重且舒 此说短
知未的 苟轻诺 勿急疾 不关己
勿轻传 进退错 勿模糊 莫闲管
① 见未真,勿轻言:看到的不是很真实,不要妄加揣测,轻易把话传开。 ② 知未的,勿轻传:不是很明确的,不要把事情传开。 ③ 凡道字,重且舒:道,讲话;重,讲出重点;舒,流畅。 ④ 勿急疾,勿模糊:不要太快,也不要吐字不清。 ⑤ 彼说长,此说短:指三五成群说些闲言是非。
《弟子规》第二篇——出则悌
《弟子规》第二篇——出则悌【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是同气连枝,血浓于水,是同一个父母所生,所以兄弟很有可能是陪我们一生走过最长路的亲人。
法昭禅师曾经写了一篇描述兄弟情谊的一首词,叫做「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
「同气连枝各自荣」,兄弟就好像同一棵树延伸出来的树枝一样。
「些些言语莫伤情」,人与人相交往,家里的人最常沟通就是用言语,所以言语当中要柔软,要和谐,绝对不要讲话很冲。
所以,我们《弟子规》才说『言语忍,忿自泯』,人与人的冲突,一半以上都是因为什么?言语不合。
「一回相见一回老」,确确实实我们上了三、四十岁以后,每次看到兄弟姐妹都会有这么一点感觉,你的白头发多了一点。
所以「能得几时为弟兄」,我们愈大代表人生的路就走得快到尽头了,要好好珍惜这段情谊。
所以「弟兄同居」,一起居住,「忍便安」,懂得互相忍让,谦让。
「莫因毫末起争端」,不要因为小小的事故就起了争执。
「眼前生子」,眼前兄弟姐妹都生孩子了,他们又各有兄弟姐妹,我们上一代应该做出兄友弟恭的榜样,才能「留与儿孙」做好榜样看。
法昭禅师这首诗词值得我们细细去品味。
这首让我想起了杨淑芬老师曾经跟我提到,她说确实兄弟姐妹是同气连枝,她就会去想到怎么样让父亲非常的欢喜快乐。
她说唯有子孙贤孝,子孙都有很好的发展,才能让她的父亲非常宽慰。
由于她有这一分心,希望她父亲、母亲这棵大树枝叶能够愈来愈茂盛,所以她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教导她的甥侄辈读圣贤的经典,还写书法。
杨老师有十八个甥侄辈的晚辈,总共十八个,十八个人都被她教过。
由于她有这一分心,他们的下一代非常优秀,很多是老师,还出了几个医生。
确实,一个家族能好,必然是长辈要怎么样?要带头示范,要真心付出。
所以兄友弟恭,不只是在他们那一辈,还把这一分兄友弟恭延伸到哪里?下一代子孙。
弟子规出则悌全文解释
弟子规出则悌全文解释弟子规出则悌全文解释《弟子规》是清朝康熙时山西绛州人李毓秀所作。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弟子规出则悌全文解释,欢迎阅读参考。
出则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从第八条开始,就讲到如何与人相处。
我们都晓得,一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自己独居。
既要与众相处,我们就不得不注意我们的言行举止,我们的行为,我们一切的造作,都要特别的留心注意。
这里一开头就讲“兄道友,弟道恭”,在家里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跟兄弟姊妹和睦相处。
此地的“兄道友”,“道”就是做哥哥的如何来跟弟弟相处。
“弟道恭”,弟弟又应该如何来对待哥哥。
“兄道友”,这个“友”就是友爱。
做哥哥的要友爱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自己的兄长,还有姊妹,彼此都要互相的尊重。
有很多家长曾经这样抱怨过,他说孩子没有一天不吵架的,每天总是会打打闹闹。
我们晓得,虽然子弟在家里,他们是玩乐也好,是真的吵架也好,从小父母就要灌输他们观念,让他们知道兄弟姊妹就好像是树干、树枝一样,都是生活在一起的,如果吵架就是不孝;两个人怄气,也是不孝。
因此,如果兄弟姊妹有吵架的时候,身为父母的应该要晓以大义,如果能讲一些故事给他们听,可以说会更好。
历史上有很多这种孝悌的故事,譬如说唐朝的李绩。
李绩当时已经贵为像宰相那么大的一个臣子,当他年老的时候,他还不忘照顾他的姐姐,还为他的姐姐熬煮稀饭,不小心当中,一阵风吹来,火就把李绩的胡子给烧焦了。
我们想一想,当姐姐年纪这么大了,李绩年纪也不小、也已经老了,他还能这样对待自己的姐姐,实在是非常难能可贵。
弟子规讲义——出则悌(二)
出则【1 】悌引子〈出则悌〉原文: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父老勿呼名对父老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父老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我们在“入则孝”的部分讲完了孩子在家里应当怎么和怙恃相处,应当遵照哪些规则礼节.接下来我们要进入“出则悌”的进修.什么是“悌”呢?“悌”的本意是“敬爱兄长”,泛指“尊敬长辈”.“出则悌”讲的是,家中的兄弟姐妹之间应当若何相处,以及我们和长辈在一路应当遵照什么规则.“悌道”现实上就是“孝道”的延续,是以前人往往把“孝”“悌”并称,作为评价一小我最重要的尺度,并视之为做人的根本.那么,一小我如何才算是真正做到了“悌”呢?在古代,《弟子规》请求孩子和长辈在一路的时刻,遵照哪些规范?留意哪些礼节?而我们今天和长辈来往的时刻,又应当遵照哪些礼节呢?我们来看《弟子规》在“出则悌”的部分是怎么请求的..传统中国的家族意识平常强,一个家族几百口人住在一路.包含爷爷奶奶.叔叔大爷.表哥表弟都住在一路.“悌道”对于维系传统社会家族和气,起到了伟大的感化.可是在现代社会,像中国古代那样宏大的家族已经很少了.如今我们的家庭一般就是爸爸妈妈和小同伙三口人,我们小同伙大多是独生后代,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很多人都没有兄弟姐妹,那这是不是就是说“悌道”这种传统美德,对我们来说已经没有效了呢?当然不是,在现代社会中“悌”的思惟更应当推广为同窗.同伙之间的尊敬友爱.俗话说“在家靠怙恃,出外靠同伙”.多一个同伙总比多一个敌人好.孔子说:“入则孝,出则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家要好好孝敬怙恃,在外要尊敬师长,联结同窗.【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说明: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顺兄姐,兄弟姐妹能和气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怙恃天然欢乐,孝道就在个中了.当哥哥姐姐的,年事大,懂得道理多,应当在生涯上多照顾弟妹,进修上多帮忙弟妹.并且,在兄弟姐妹打骂的时刻,年事大一点的哥哥和姐姐要推让弟妹.那么,当弟弟妹妹的,要服从哥哥姐姐的指点,不克不及因为本身小就率性不听话.兄弟姐妹是统一个怙恃所生,在统一个家庭生涯.所以,兄弟姐妹是除了怙恃之外,我们最亲近的人,也是平生里陪同我们时光最长的亲人.我们从小懂得尊敬本身的兄长,做兄长的懂得爱护本身的弟妹,不单你在家里能和气共处,未来在社会上也能与人互相帮忙,互相干怀.《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应当都听过,孔融是东汉时代的大文学家.他小时刻愚蠢勤学,才情迅速,大家都夸他是神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很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怙恃亲平常爱好他.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专程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事最小,应当吃小的梨,你谁人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汗青上有很多这种“悌”的故事,譬如说唐朝的《李绩煮粥侍姊》.李绩当时已经贵为像宰相,当他年迈的时刻,他还不忘照顾生病的姐姐,还为他的姐姐熬煮稀饭,不当心当中,一阵风吹来,火就把李绩的胡子给烧焦了.他的姐姐在旁边看到了,就说:弟弟,你这是何苦!家里的佣人这么多,你就请他们做就好了,不要本身在那边这么辛劳.成果李绩就答复说:姐姐,你的年事都这么大了,我不知道还有若干机遇可以或许为你办事.所以,李绩在煮这个粥的时刻,心坎是充满感恩的心,不时都记住姐姐陪着他成长进程赐与他的关怀和爱护.我们再看下一句“兄弟睦,孝在中”.假如兄弟姊妹在家里能和气共处,这个就是属于孝道了.怎么说?假如你经常跟兄弟姊妹打骂,让怙恃操心,每一次要把爸爸妈妈气得半逝世,这就是不孝了.如今大多半小同伙都没有兄弟姐妹,也恰是因为没有兄弟姐妹,家里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只宠爱你一小我,所以很多人习惯了在家里以自我为中间,平常的野蛮自私,凡是都得听本身的,碰到不顺心的事就发性格,甚至和爸爸妈妈对着干.那么等他上了幼儿园上了学之后呢,能很好的和同窗相处吗?确定不克不及,因为他不懂得尊敬他人,友爱他人,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同窗和同伙打骂.所以,我们小同伙在幼儿园和黉舍也应当做到“兄道友弟道恭”,把同窗们当作是本身的兄弟姐妹一样,大家互相推让.和气相处,如许才干让怙恃和先生少操心.那我们的幼儿园和黉舍才会变成一个暖和的大家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说明:别把财帛物品看的太重要,少计较,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讲话时,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须要的冲突.怨恨的工作天然就会消掉了.隋朝时有一个吏部尚书牛弘,他的弟弟牛弼平常爱好喝酒,并且喝完酒后就撒酒疯.有一次醉酒之后,竟然将牛弘驾车用的牛用箭给射逝世了.牛弘一进家门,他的老婆就迎上前对他说:“小叔子把咱家的牛给射逝世了.”牛弘听了之后,并没有说什么责备的话,只是答复说:“把牛肉拿去作干牛肉吧.”牛弘坐定后,老婆又说:“小叔子平白无故射逝世了牛,这不克不及算平凡事吧!”牛弘只是说:“我已经知道了.”说完之后神志自如地持续念书.牛弘的行动激动了弟弟和所有的人,大家都说他是个重亲情.不爱财的正人.再看当今社会,兄弟之间为了争怙恃留下的财宝,上法庭打讼事,交恶成仇的例子特殊多.这些都是很不该该的.假如怙恃当时知道留下财宝会起这么大的纷争,必定不肯意留这么多财宝让后代争吵.家里的人最常沟通就是用言语,所以言语当中要柔嫩,要协调,绝对不要讲话很冲.所以,我们《弟子规》才说“言语忍,忿自泯”.这里,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个父亲,他的孩子性格很不好,他就跟孩子讲:“你每次发性格,就到后院那根木柱子上面钉上一个钉子.”这个儿子一发性格就钉一个钉子,钉了一个礼拜阁下,孩子一看,密密麻麻的钉子在上面,忽然才警醒到:“我的性格本来这么不好!”慢慢就懂得掌握本身的情感,他发性格的情形慢慢削减了,后来终于不发性格了.他的父亲又跟他说:“你只要今天不发性格,就到后面的木柱上拔一个钉子出来.”就如许一天一天把钉子拔掉落,拔完的那天他很愉快,就跟父亲说:“钉子我都拔完了.”父亲带着他到后院去看,告知他:“你固然已经把钉子都拔完了,但是这根木柱能不克不及恢复到本来的样子?”不成能,已经千疮百孔了.这个故事告知我们什么呢?当你向他人发过性格之后,你说的话就像这些钉孔一样,会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伤口.无论你说若干次对不起,那伤口都邑永久消失.我们要珍爱身边的亲人,万万别因一句错话,一件错事伤了他们的心.所以从小,我们懂得言语能掌握.我们都晓得人与人在辞吐当中,都愿望对方讲话能很好听.本身讲话,我们也要特殊留意.你讲话很急.很重要,又很大声,对他人来讲,可能会误认为你在骂他,所以,我们在辞吐当中,应当要特殊留意.人与人之间,也要替对方想一想.当他人很忙的时刻,我们去问他,可能他的言语会很快很急,我们也不要误认为他就是在骂我.能彼此互相地体让,就可以削减很多言语所造成的不须要的误解,还有争吵.前面是讲对财帛,还有言语,若何与本身的兄弟姊妹相处.一小我能与本身的兄弟姊妹好好的相处,你未来在外面也同时可以跟你的同伙好好的相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说明:不管是吃器械照样喝饮料,要请长辈先用.假如和长辈坐在一路,就请长辈先坐.假如和长辈走在一路,要请长辈先走.而如许的长幼有序的情形,传统是平常讲求的.只要孩子已经到了入学年纪,本身懂得照顾本身了,就要长者走在前面,小辈走在后面.我们如今的情形是如许的吗?我们经常看到公共汽车上,白叟站在车的中央,摇摇摆晃.年青人就坐在白叟的身旁,无动于衷,不肯为白叟让座位.还有在公共场合的进门处,大家抢先恐后.你拥我挤,根本就没有老幼之分.在家里呢,有好吃的都是小同伙先吃,有没有人记得要让年事大的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先吃呢?当吃饭的时刻,有没有请爷爷奶奶先坐好,吃饭时是让长辈先动筷子吗?有没有把好吃的菜夹给爷爷奶奶呢?这也不克不及全怪小同伙,因为如今的家长都很爱本身的孩子,都想把最好的先留给孩子.但你们不克不及是以就认为这是理所应当,反过来你们应当加倍懂得怙恃对本身的爱,并且学会去照顾身边的长辈.当然,我们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先吃,他们一般都不会吃,但是他们心里是愉快的,认为本身的孩子这么懂事有礼貌.准确的做法应当是:在家吃饭的时刻,要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先坐好,小辈的才可以去坐.坐的时刻,要坐偏位子上,把正位让给长者坐.当和长辈一路走路的时刻,就要请长辈先走,小辈走在后边.但是长辈要进门的时刻,我们要赶在前面,为长辈开门,等长辈进去了,然后再跟在长辈后面进门.长辈要分开的时刻,我们要先替长辈开门,然后再跟着长辈后面出去.如许才干表示出一小我的礼貌和教养.吃饭的时刻,要想到白叟爱吃的器械,要尽量知足他们的心愿.不克不及本身爱好吃什么就一下把盘子端过来,不管他人吃不吃?本身先吃个够!也不成以到桌子的对面去取菜,以免使袖子沾到菜汤,不讲求卫生.吃饭要有吃相,不要风卷残云,要留意本身的形象.【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说明:长辈有事召唤人,应代为传唤,假如那小我不在,本身应当自动去讯问是什么事,可以辅佐就辅佐,不克不及辅佐时则代为转告.在古代因为他们是大家庭,当客人到家里来,可能他要找爷爷,或者要找伯伯.客人不成能直接到房间里面去找人,就不合乎礼节了.所以,当我们是晚辈,碰到长辈.碰到客人来了,要自动问:请问你找谁?假如是找伯伯,这位小同伙要怎么样?“即代叫”,跑去找他的伯伯,赶紧,不克不及对客人掉礼,让人家等半天就不好.假如伯伯不在,“人不在,己即到”,要回来跟客人讲一下:我的伯伯不在,请问你有什么事吗?因为很有可强人家也是大老远来,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人家来找必有工作.所以我们应当:请问有什么事吗?有什么我可以代您传达的吗?如今的小孩,对于长辈的使唤,经常是慢吞吞,或者不与理睬.假如叫的不是本身,更是一点都不关怀.爷爷奶奶叫人,我不管,你本身找吧.假如找的人不在呢?我帮你已经算很好,已经算对爷爷奶奶很孝敬,我去找一小我,一找那小我不在,就算了,不成,前人的划定,你本身要立时回来.为什么?第一,复命.告知白叟家,您要找的人不在.第二,问问白叟家,还有什么工作我可以做的吗?这在古代对小孩子来说都是最起码的请求,但如今又有几小我能做到呢?再者,在黉舍的时刻也是如许,我们看到近邻班先生走进来了,孩子看到了,他会怎么做?他也可能站在原地就开端放大嗓门:先生,近邻班先生找你.这个都不相符礼貌的立场.准确的做法是先说:先生,你等一会儿,我去叫我们先生过来.跟先生讲了,然后再把先生带过来,就是要把工作从头至尾做好.这个动作很重要,它可以普遍来应用,就是招待客人的礼节.我们如今在家庭当中来看一下,孩子如今会不会招待客人?比方说刚好阿姨来了,小孩在那边玩玩具或者是看电视,根本疏忽客人的消失,如许好不好?这就是不尊敬长辈.准确的做法是什么呢?应当是停下本身手里做的事,站起来必恭必敬的说一声:“叔叔好,阿姨好.”接着,客人要走进来,我们可以给客人拿拖鞋.拖鞋要怎么放?要放在客人进来立时就可以穿到的地方,并且拖鞋要朝向客人的偏向.阿姨进到房子里来,我们要说:阿姨,你请坐,我去帮你倒杯水.这就是招待客人的礼节,是我们起码要做到的.除此之外,接德律风的礼节也很重要.家里来德律风了,拿起德律风来必定要先问候对方:“喂,你好,我是某某某,请问您找谁?”假如对方说我要找你爸爸.假如爸爸在,立时说:“您先等一下,我去找我爸爸”.假如刚好爸爸不在家,可以说:“对不起,我爸爸如今不在,请问您是哪一位,有什么工作我可以转告.假如您有急事,可以打我爸爸的手机接洽他”.《弟子规》在“出则悌”的部分,起首请求孩子从小造就长幼有序的不雅念和照顾长辈的意识.接下来,《弟子规》则经由过程描写在日常生涯中,孩子和长辈相处时的各类情境,对孩子的行动提出了具体的请求.起首,当孩子碰见父老的时刻,应当如何称呼才是合乎礼节的呢?【称父老,勿呼名;对父老,勿见能.】说明:称呼长辈,不成以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要谦逊有礼,不成以夸耀本身的才干.对长辈绝对不克不及直呼其名,可以有很多变通的办法,一般多是加辈分尊称,比方我们称姓李的为李爷爷.李叔叔.李伯伯,这都是可以的.还有一些称职务,比方李校长.李先生,这也是一种尊称.这都可以的,尽量要躲避直呼其名.有的小同伙还给他人取绰号,取绰号.如许好不好?当小同伙给同窗取绰号,甚至给先生取绰号,如许做就是没有恭顺心.你愿望他人用绰号嘲笑你吗?假如你不爱好,也不要如许对他人.下一句“对父老,勿见能”,我们要时刻保持谦逊,因为即使我们今天的才干再高,这个才干是不是靠本身形成的?不是!是在成长的进程,家人.先生.亲戚同伙给我们帮忙和造就才形成的.所以越有才干,我们越应当感激家人对我们的支付和关爱,怎么能是以而自满呢?很多孩子完整不懂这个,比方与长辈在一路,一些上了年事的白叟不懂如今的电脑啊,英语啊,还有小同伙先辈的玩具什么的.有时刻会好奇的问一下,看一下,比方奶奶拿起你新买的玩具,在那儿说,这个怎么玩啊?小同伙一把抢曩昔说,这个你不懂.再比方,小同伙和爷爷奶奶出去,爷爷奶奶年事大,腿脚不好走不快,小同伙就不耐心的一个劲催,还说,快走啊快走啊,怎么慢的跟蜗牛似的.现实上这个在传统当中是避讳的,尤其不要在长辈面前过多夸耀,除非你是要为长辈干活,这是两回事.比方,奶奶,我帮你把买的器械拎回家,有劲儿,这个是好的.接下来,《弟子规》告知我们晚辈假如在路上碰见长辈,应当遵照哪些礼节.【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说明:路上碰见长辈,应向前问好,长辈没有事时,即恭顺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中国古代,人与人会晤,都邑鞠一个躬.如今哪里还会鞠躬?对,韩国和日本,这是他们跟中国人学的,但是我们本身却把这个给丢掉落了.如今我们的小同伙,见到长辈会鞠躬吗?会打召唤吗?可能因为大方躲到大人的逝世后一句话也不说对不合错误?有的小同伙是叫叔叔阿姨了,但是眼睛看着别处,心不在焉,也会让他人很不舒畅.那我们看前人是怎么做的.这里是讲到当我们在路上看到有长辈.有先生或者有长辈亲戚,我们应当要曩昔跟他打召唤.这个“疾”是有一点快步走曩昔,“趋”也是小步的走曩昔,“揖”就是很恭顺的来向他问候.在以前,因为交通没有那么蓬勃,往来于路上,车辆没有那么多,所以在路上我们行走的时刻,往往远远看到有长辈过来,或者有邻居也是长辈,必定会曩昔问候.我们如今在路上行走,我们可能没有这么的便利,因为时代毕竟不合.在路上碰见长辈了,小辈应当快步迎上去,但是别冲曩昔,不要把白叟家给吓着了,所以略微加速脚步迎上去问好,这是一个规则.假如长辈有意和小辈谈谈,小辈应当恭顺地陪白叟家多说几句.假如长辈有事且不须要你的陪同,那么小辈应当侧过身去闪开正面,让长辈经由过程.等他离去了,我们就可以走了,叫“长无言,退恭立”.在黉舍也一样,有若干同窗远远的看到先生或者看到校长走过来,会很大方的跟先生.跟校长问候的?有很多小同伙他不爱这种社交,他往往会畏惧,所以掉落头而走.我们想一想,假如他人看见你走过来,他掉落头就走,你是不是认为他是有意不睬你,这是很不礼貌的行动.在路上看到长辈.先生,我们必定要问候.大家要问了,如今还要不要鞠躬,我认为可以不必,因为鞠躬只是外在的一种情势,最重要的是心坎的恭顺.所以只要站好了跟对方说你好就行了.但万万不成以说边跑边打召唤或者歪着个身子打召唤,会让人感到很不礼貌.除问候外,还要留意神色和眼神,要始终看着措辞的人,面带微笑,大大方方.长辈问什么问题,我们就清晰的答复.【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说明:不管骑马或乘车,路上碰见长辈均应下马或下车问候,并等到长者离去稍远,约百步之后,才可以分开.这里也提到,方才所指的是说走路,你看到长者应当要跟他打召唤.此地讲到假如你是骑着马,这里所指的都是以前的社会情形布景.以前的人,即使乘着马车,坐在马车上面,远远看到近邻的伯伯或者叔叔,他必定会下来跟他打召唤;打过召唤今后,又目送着他远离,所以说“过犹待,百步余”,即使他已经走过了,也要目送着他远去,直到没有看到为止.差不久不多有多远?差不久不多行走有百步多一点如许.我们今人,我们应当如何“骑下马,乘下车”?我们若何来看待我们的长辈?今天马车已经没有,今天所代替的是汽车,我们就要懂得对于长者.长辈,他搭乘交通对象的时刻,我们要特殊留意,要先礼让他.帮他开门,为他开门,然后看他坐好之后,我们再轻轻的把门给关上,让老者他坐得很舒畅.长辈要下车的时刻,做晚辈的必定要先去开门,让他轻轻的很安然的下来.所以固然时代不一样,但是我们的做法可以跟着交通对象的不合,我们也要懂得若何帮忙老者.在交通对象上,我们要帮忙他;在礼节上面,我们也要懂得礼让,礼让老者乘车或者下车,我们都要特此外礼让他们.这个“过犹待,百步余”,我们可以衍生成什么?送宾的礼节,送客人.“过犹待,百步余”,就是送长者.送客人,要等他离去今后我们才走.假如我们送客人送到门口,客人前脚一出门,我们后面把门“咣”的关起来.客人会怎么想?他会想:似乎恨不得我赶紧走,我下次不来了.所以,对于一般关系的客人,送到门口外面就行了,等客人走远了,再回来轻轻关上门.假如关系特殊好的同伙和亲戚,可以送到楼下.所以招待客人要热忱,送客人也要讲求礼节,要让对方感到受到尊敬的感到.【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父老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说明:与长辈同处,长辈站立时,晚辈应当陪著站立,不成以自行就坐,长辈坐定今后,嘱咐坐下才可以坐.与父老攀谈,声音要严厉适中,答复的音量太小让人听不清晰,也是不适当的.有事要到父老面前,应快步向前,退归去时,必须稍慢一些才合乎礼节.当长辈问话时,应当专注凝听,眼睛不成以东张西望,左顾右盼.看待叔叔.伯伯等父老,要如同看待本身的父亲一般孝敬恭顺,看待本家的兄长(堂兄姊.表兄姊),要如同看待本身的兄长一样友爱尊敬.【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说明:与长辈同处,长辈站立时,晚辈应当陪著站立,不成以自行就坐,长辈坐定今后,嘱咐坐下才可以坐.这一条就告知我们,长辈假如没有坐下来,所有的晚辈一切不克不及坐下来.长者如果站着,你如果坐着,那多欠悦目,显得很没有教化.长辈已经有跟大家讲:大家请坐!晚辈才可以做下来,这是一种平常重要的社交礼节.当然假如长者嘱咐我们坐下,我们也不克不及说我们非得要站着,因为前人讲的“恭顺不如从命”,对长者的这些嘱咐我们照着做,这才是真正的恭顺.而假如我们本来是坐着的,长辈从远处走过来,必定要起立致敬.在人多聚首的时刻,应当留意一下四周的人,假如你掉落臂老幼,一屁股就坐下来,他人必定会认为你没有礼貌.在学生时代,尤其要留意课下就教先生问题时,应把本身的座位让给先生,本身恭候在一旁听先生的解答,先生让本身坐下或示意本身坐下时再坐下.在古代私塾里,学生假如在进修上有疑问须要先生解答时必须必恭必敬立在一旁倾听先生的解答,假如学生所持看法与先生不合,必须跪立在先生面前才干与先生争辩.关于“长者坐,幼者立”,中国传统当中最著名的故事就是程门立雪.宋朝时,有两个年青的学子,一个叫游酢,一个叫杨时,他们去拜理学大师程颐为师,哪知道老汉子闭眼在那儿养神,养着养着还睡着了,这两小我一向在那儿必恭必敬地站着.程老汉子睡醒时,发明窗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厚.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强调年青人对先生的平常强烈的守礼精力,说他们在雪地里站着,那么这两小我根本上也变成雪人了,所以叫程门立雪,典故就是这么来的.【父老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说明:与父老攀谈,声音要严厉适中,答复的音量太小让人听不清晰,也是不适当的.《弟子规》接下来讲跟长辈攀谈时要遵照哪些礼节.我们都知道,同父老攀谈要尽量应用“请”和“您”如许的礼貌用语.那是不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呢?和父老攀谈的进程中,还有哪些细节是轻易被我们疏忽的呢?长辈面前,不要放纵的大呼小叫,我们如今发明很多小辈对长辈几乎都是嚷嚷的:爷爷,你过来.奶奶,你过来.这个是不成以的!你对长辈措辞声音要轻一点,严厉一点,暗示一种敬意.“低不闻,却非宜”.假如在不太熟习的长辈面前讲话会大方会重要,所以很小声,长辈根本听不清晰你说什么,如许也不合错误,也是没有礼貌.家里假如来了客人,我们在一旁措辞得声音要低,不然会影响到长辈他们的谈话.【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说明:有事要到父老面前,应快步向前,退归去时,必须稍慢一些才合乎礼节.当长辈问话时,应当专注凝听,眼睛不成以东张西望,左顾右盼.“进必趋,退必迟”,长辈叫我们的时刻,要快步向前,这暗示我们对长辈的立场卖力恭顺,不克不及长辈叫了,还大摇大摆的走,这是掉礼.分开的时刻,不克不及。
弟子规第二章内容
弟子规前两章内容1、第一章: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2、第二章:出则悌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现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扩展资料:弟子规前两章译文:一、入则孝1、如果父母呼唤自己,应该及时应答,不要故意拖延迟缓;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应该立刻动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辞偷懒。
2、父母教诲自己的时候,态度应该恭敬,并仔细聆听父母的话;父母批评和责备自己的时候,不管自己认为父母批评的是对是错,面对父母的批评都应该态度恭顺,不要当面顶撞。
3、冬天天气寒冷,在父母睡觉之前,应该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天气酷热,应该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问好;到了晚上,应该伺候父母就寝后,再入睡。
4、出门前,应该告诉父母自己的去向,免得父母找不到自己,担忧记挂;回到家,应该先当面见一下父母,报个平安;虽然子女有出息,父母会高兴,但是父母辈对子女最大的期望不是你多么有出息,而是你平平安安稳稳当当,一生没有灾秧。
所以,居住的地方尽量固定,不要经常搬家,谋生的工作也不要经常更换。
5、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
6、自己有什么东西,就算很小,也不要背着父母私藏。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如果私藏东西,即使自己很谨慎,也免不了会有被父母发现的一天,那时父母会伤心。
弟子规全文带解释
弟子规全文带解释弟子规全文带解释导语:《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弟子规全文带解释,希望对你有帮助!《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
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育孺子的最佳读物。
弟子的意思是指学生,规就是规范。
三字经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教之道,贵以专。
」,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
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几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时(0~13岁),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忆下来,牢牢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
尽管此时他还不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先记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时机再反刍一样,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成长,到了一定年龄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
如果在孩子在记忆、记忆力强的时候,不给他一些经典的东西储存到脑子里,没有“厚积”,怎么能“薄发”呢?怎么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呢?《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
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
《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
《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概述简介,以精练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早期启蒙教育,灌输儒家文化的精髓。
《弟子规》学习课程007出则弟之二
弟子规出则弟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弟子规》在“出则弟”的部分通过描述孩子和尊长相处时的各种情境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具体规范,那么在古代孩子和长辈在一起时都必须遵守哪些礼节呢?《弟子规》通过“出则弟”这个部分希望能够培养孩子怎样的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弟子规》中的一些具体的要求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再适用,那么我们如何从现代人的角度解读“出则弟”的内容呢?出则弟之二“出则弟”这个部分,当然讲的是出,就是离开自己的小家庭,离开自己的家族,离开自己从小生活和熟悉的环境,那么,出去以后还有哪些礼节你要注意的?有哪些规矩你要确守的?《弟子规》非常明确交代给大家;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喝东西吃东西的时候,或者就坐的时候,走路的时候,都应该长者在先,幼者在后。
而这样的长幼有序的情况传统是非常讲究的。
只要你孩子已经到了读书年龄,你自己懂得照顾自己了,长者走在前面,小辈走在后面,而且还有一个规矩,一般小辈不能踩长辈的背景,你不能走在长辈的影子里。
天很热,也没树,我躲在我爷爷的阴凉底下,这在中国传统是不行的,这一看就没规矩啊!过去一定是这样。
当然在现代社会这个情况变了,所以《弟子规》有些东西我们还是要改一改。
像长者先、幼者后、今天不行,比如自动转门,你让老人家先走进去啊?老人家晕了在里头,这是不行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幼者在前,替长辈把转门挡住,还有自动扶梯,我们现在发现很多小辈在后面站着,长辈在前面,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这种场合应该是小辈在前,挡着长辈、然后侧身,自动电梯这样的,长辈这样往下走,小辈应该是这样在长辈前面的,要稍微照顾一下长辈,防着长辈最后一步自动电梯走的时候绊倒。
所以《弟子规》主要是一种精神,有些东西我们今天要改的。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长者如果要叫人,要找人的话,你小辈应该代他去叫,为什么呢?我们知道这里的叫有两层意思。
《弟子规》第二则〈出则弟〉-推荐下载
《弟子规》第二则〈出则弟〉〈出则弟〉原文: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餘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解说:出则弟,说的是家中兄弟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在一起的规矩。
在这些规范中,训练小孩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自然容易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
当哥哥姐姐的要能友爱弟妹,做弟妹的应做到恭敬兄姐,这样兄弟姐妹就能和睦而减少冲突,父母心中就快乐。
在这和睦当中就存在孝道。
把身外所用的钱财物品看轻点,少计较,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讲话时不要太冲动,伤感情的话要能忍住不说,那么不必要的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
日常饮食起居中,有人认为孩子还小,和长辈相处在一起,不要太过要求他们,长大自然就适应了,甚至对孩子宠爱有加,把好吃好用的先给小孩享用,以致小孩认为这样是理所当然的,不知道要礼让长辈,因而误导孩子养成坏的习惯。
而《弟子规》却指导我们,不要因为大人的宠爱而忽略了应从小培养礼让的美德,不管是吃东西或喝饮料,要请长辈先用;如果和长辈坐在一起,要请长辈先坐;如果和长辈走在一起,应让长辈先走。
长辈呼叫人时,自已听见了,要替长辈去传唤,如果所叫的人不在时,自己应当回来报告长辈,更能进一步请问长辈,有没有需要帮忙的事情。
称呼长辈时,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那是不礼貌的行为;在长辈面前,不要表现自己很有才能,藐视长辈。
走路时遇见长辈,要赶紧走上前去行礼问候,如果长辈没和我们说话时,就先退在一旁恭恭敬敬的站着,让长辈先走过去。
如果自己是骑马的,遇到长辈就应该下马,如果乘坐车辆就应该下车,让长辈先过去,等待大约离我们百步的距离以后,自己才上马或上车。
如果长辈还站着,年幼的我们不应先坐下来,如果长辈坐着,允许我们坐下时才可以坐下。
弟子规出则悌解释
弟子规出则悌解释弟子规出则悌解释什么叫“出则弟”?就是离开家里,或者我们要外出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注意我们的行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弟子规出则悌解释,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帮助。
弟子规出则悌解释出则悌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易解:当哥哥姊姊的`要友爱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姊,兄弟姊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
言语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
(言语为福祸之门。
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可见言语之重要。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易解:良好的生活教育,要从小培养;不论用餐就座或行走,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长辈有事呼唤人,应代为传唤,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可以帮忙就帮忙,不能帮忙时则代为转告。
(国父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不以夺取为目的。
’青少守则明言:助人为快乐之本。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现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易解: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路上遇见长辈,应向前问好,长辈没有事时,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
古礼:不论骑马或乘车,路上遇见长辈均应下马或下车问候,并等到长者离去稍远,约百步之后,才可以离开。
(敬老尊贤)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易解:与长辈同处,长辈站立时,晚辈应该陪著站立,不可以自行就坐,长辈坐定以后,吩咐坐下才可以坐。
与尊长交谈,声音要柔和适中,回答的音量太小让人听不清楚,也是不恰当的。
有事要到尊长面前,应快步向前,退回去时,必须稍慢一些才合乎礼节。
当长辈问话时,应当专注聆听,眼睛不可以,左顾右盼。
弟子规出则悌
入则孝 出则弟
入则孝
父母呼___父母命___ 冬则温___晨则省___ 事虽小___苟擅为___ 亲所好___亲所恶___ 亲爱我___亲憎我___ 谏不入___号泣随___ 丧三年___居处变___
父母教___父母责___ 出必告___居有常___ 物虽小___苟私藏___ 身有伤___德有伤___ 亲有过___怡吾色___ 亲有疾___昼夜侍___ 丧尽礼___事死者___
第二篇 出则悌
5. 称尊长 6. 路遇长 7. 骑下马
勿呼名 疾趋揖 乘下车
对尊长 长无言 过犹待
勿见能 退恭立 百步余
第二篇 出则悌
8.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9.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10.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程门立雪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游酢(zuò)、 杨时见程颐于洛(今 洛阳),时盖年四十 矣。一日见颐,颐偶 瞑坐,游酢与时侍立 不去。颐既觉,则门 外雪深一尺矣。”
出则悌
兄道友 财物轻 或饮食 长呼人 称尊长 路遇长 骑下马 长者立 尊长前 进必趋 事诸父
弟道恭 怨何生 或坐走 即代叫 勿呼名 疾趋揖 乘下车 幼勿坐 声要低 退必迟 如事父
兄弟睦 言语忍 长者先 人不在 对尊长 长无言 过犹待 长者坐 低不闻 问起对 事诸兄
孝在中 忿自泯 幼者后 己先到 勿见能 退恭立 百步余 命乃坐 却非宜 视勿移 如事兄
《弟子规》
第二篇 出则悌
1.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2.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曹植
兄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则悌引子〈出则悌〉原文: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我们在“入则孝”的部分讲完了孩子在家里应该怎么和父母相处,应该遵守哪些规矩礼节。
接下来我们要进入“出则悌”的学习。
什么是“悌”呢?“悌”的本意是“敬爱兄长”,泛指“尊敬长辈”。
“出则悌”讲的是,家中的兄弟姐妹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以及我们和长辈在一起应该遵守什么规矩。
“悌道”实际上就是“孝道”的延续,因此古人往往把“孝”“悌”并称,作为评价一个人最重要的标准,并视之为做人的根本。
那么,一个人怎样才算是真正做到了“悌”呢?在古代,《弟子规》要求孩子和长辈在一起的时候,遵守哪些规?注意哪些礼节?而我们今天和长辈交往的时候,又应该遵守哪些礼节呢?我们来看《弟子规》在“出则悌”的部分是怎么要求的。
、传统中国的家族意识非常强,一个家族几百口人住在一起。
包括爷爷奶奶、叔叔大爷、表哥表弟都住在一起。
“悌道”对于维系传统社会家族和睦,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可是在现代社会,像中国古代那样庞大的家族已经很少了。
现在我们的家庭一般就是爸爸妈妈和小朋友三口人,我们小朋友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很多人都没有兄弟姐妹,那这是不是就是说“悌道”这种传统美德,对我们来说已经没有用了呢?当然不是,在现代社会中“悌”的思想更应该推广为同学、朋友之间的尊重友爱。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好。
孔子说:“入则孝,出则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家要好好孝敬父母,在外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解释: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姐,兄弟姐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当哥哥姐姐的,年纪大,懂得道理多,应该在生活上多照顾弟妹,学习上多帮助弟妹。
而且,在兄弟姐妹吵架的时候,年纪大一点的哥哥和姐姐要谦让弟妹。
那么,当弟弟妹妹的,要听从哥哥姐姐的指导,不能因为自己小就任性不听话。
兄弟姐妹是同一个父母所生,在同一个家庭生活。
所以,兄弟姐妹是除了父母之外,我们最亲近的人,也是一生里陪伴我们时间最长的亲人。
我们从小懂得尊敬自己的兄长,做兄长的懂得爱护自己的弟妹,不但你在家里能和睦共处,将来在社会上也能与人互相帮助,互相关怀。
《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孔融是东汉时期的大文学家。
他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大家都夸他是神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
历史上有很多这种“悌”的故事,譬如说唐朝的《绩煮粥侍姊》。
绩当时已经贵为像宰相,当他年老的时候,他还不忘照顾生病的姐姐,还为他的姐姐熬煮稀饭,不小心当中,一阵风吹来,火就把绩的子给烧焦了。
他的姐姐在旁边看到了,就说:弟弟,你这是何苦!家里的佣人这么多,你就请他们做就好了,不要自己在那里这么辛苦。
结果绩就回答说:姐姐,你的年纪都这么大了,我不知道还有多少机会能够为你服务。
所以,绩在煮这个粥的时候,心是充满感恩的心,时时都记住姐姐陪着他成长过程给予他的关心和爱护。
我们再看下一句“兄弟睦,孝在中”。
如果兄弟姊妹在家里能和睦共处,这个就是属于孝道了。
怎么说?如果你经常跟兄弟姊妹吵架,让父母操心,每一次要把爸爸妈妈气得半死,这就是不孝了。
现在大多数小朋友都没有兄弟姐妹,也正是因为没有兄弟姐妹,家里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只宠爱你一个人,所以很多人习惯了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非常的霸道自私,凡是都得听自己的,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发脾气,甚至和爸爸妈妈对着干。
那么等他上了幼儿园上了学之后呢,能很好的和同学相处吗?肯定不能,因为他不懂得尊重别人,友爱别人,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同学和朋友吵架。
所以,我们小朋友在幼儿园和学校也应该做到“兄道友弟道恭”,把同学们当作是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大家相互谦让、和睦相处,这样才能让父母和老师少操心。
那我们的幼儿园和学校才会变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解释:别把钱财物品看的太重要,少计较,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
讲话时,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就会消失了。
隋朝时有一个吏部尚书牛弘,他的弟弟牛弼非常喜欢喝酒,而且喝完酒后就发酒疯。
有一次醉酒之后,竟然将牛弘驾车用的牛用箭给射死了。
牛弘一进家门,他的妻子就迎上前对他说:“小叔子把咱家的牛给射死了。
”牛弘听了之后,并没有说什么责怪的话,只是回答说:“把牛肉拿去作干牛肉吧。
”牛弘坐定后,妻子又说:“小叔子平白无故射死了牛,这不能算平常事吧!”牛弘只是说:“我已经知道了。
”说完之后神态自若地继续读书。
牛弘的行为感动了弟弟和所有的人,大家都说他是个重亲情、不爱财的君子。
再看当今社会,兄弟之间为了争父母留下的财产,上法庭打官司,反目成仇的例子特别多。
这些都是很不应该的。
如果父母当时知道留下财产会起这么大的纷争,一定不愿意留这么多财产让子女争吵。
家里的人最常沟通就是用言语,所以言语当中要柔软,要和谐,绝对不要讲话很冲。
所以,我们《弟子规》才说“言语忍,忿自泯”。
这里,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有个父亲,他的孩子脾气很不好,他就跟孩子讲:“你每次发脾气,就到后院那根木柱子上面钉上一个钉子。
”这个儿子一发脾气就钉一个钉子,钉了一个星期左右,孩子一看,密密麻麻的钉子在上面,突然才警觉到:“我的脾气原来这么不好!”慢慢就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他发脾气的情况慢慢减少了,后来终于不发脾气了。
他的父亲又跟他说:“你只要今天不发脾气,就到后面的木柱上拔一个钉子出来。
”就这样一天一天把钉子拔掉,拔完的那天他很高兴,就跟父亲说:“钉子我都拔完了。
”父亲带着他到后院去看,告诉他:“你虽然已经把钉子都拔完了,但是这根木柱能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不可能,已经千疮百孔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当你向别人发过脾气之后,你说的话就像这些钉孔一样,会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伤口。
无论你说多少次对不起,那伤口都会永远存在。
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亲人,千万别因一句错话,一件错事伤了他们的心。
所以从小,我们懂得言语能控制。
我们都晓得人与人在谈吐当中,都希望对方讲话能很好听。
自己讲话,我们也要特别注意。
你讲话很急、很紧,又很大声,对别人来讲,可能会误以为你在骂他,所以,我们在谈吐当中,应该要特别注意。
人与人之间,也要替对方想一想。
当别人很忙的时候,我们去问他,可能他的言语会很快很急,我们也不要误以为他就是在骂我。
能彼此互相地体让,就可以减少很多言语所造成的不必要的误会,还有争吵。
前面是讲对钱财,还有言语,如何与自己的兄弟姊妹相处。
一个人能与自己的兄弟姊妹好好的相处,你将来在外面也同时可以跟你的朋友好好的相处。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解释:不管是吃东西还是喝饮料,要请长辈先用。
如果和长辈坐在一起,就请长辈先坐。
如果和长辈走在一起,要请长辈先走。
而这样的长幼有序的情况,传统是非常讲究的。
只要孩子已经到了入学年龄,自己懂得照顾自己了,就要长者走在前面,小辈走在后面。
我们现在的情况是这样的吗?我们经常看到公共汽车上,老人站在车的中间,摇摇晃晃。
年轻人就坐在老人的身旁,无动于衷,不肯为老人让座位。
还有在公共场所的进门处,大家争先恐后、你拥我挤,根本就没有老幼之分。
在家里呢,有好吃的都是小朋友先吃,有没有人记得要让年纪大的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先吃呢?当吃饭的时候,有没有请爷爷奶奶先坐好,吃饭时是让长辈先动筷子吗?有没有把好吃的菜夹给爷爷奶奶呢?这也不能全怪小朋友,因为现在的家长都很爱自己的孩子,都想把最好的先留给孩子。
但你们不能因此就觉得这是理所应当,反过来你们应该更加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并且学会去照顾身边的长辈。
当然,我们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先吃,他们一般都不会吃,但是他们心里是高兴的,觉得自己的孩子这么懂事有礼貌。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家吃饭的时候,要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先坐好,小辈的才可以去坐。
坐的时候,要坐偏位子上,把正位让给长者坐。
当和长辈一起走路的时候,就要请长辈先走,小辈走在后边。
但是长辈要进门的时候,我们要赶在前面,为长辈开门,等长辈进去了,然后再跟在长辈后面进门。
长辈要离开的时候,我们要先替长辈开门,然后再跟着长辈后面出去。
这样才能表现出一个人的礼貌和修养。
吃饭的时候,要想到老人爱吃的东西,要尽量满足他们的心愿。
不能自己喜欢吃什么就一下把盘子端过来,不管别人吃不吃?自己先吃个够!也不可以到桌子的对面去取菜,以免使袖子沾到菜汤,不讲究卫生。
吃饭要有吃相,不要狼吞虎咽,要注意自己的形象。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解释:长辈有事呼唤人,应代为传唤,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可以帮忙就帮忙,不能帮忙时则代为转告。
在古代因为他们是大家庭,当客人到家里来,可能他要找爷爷,或者要找伯伯。
客人不可能直接到房间里面去找人,就不合乎礼仪了。
所以,当我们是晚辈,遇到长辈、遇到客人来了,要主动问:请问你找谁?假如是找伯伯,这位小朋友要怎么样?“即代叫”,跑去找他的伯伯,赶快,不能对客人失礼,让人家等半天就不好。
假如伯伯不在,“人不在,己即到”,要回来跟客人讲一下:我的伯伯不在,请问你有什么事吗?因为很有可能人家也是大老远来,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人家来找必有事情。
所以我们应该:请问有什么事吗?有什么我可以代您传达的吗?现在的小孩,对于长辈的使唤,常常是慢吞吞,或者不与理睬。
如果叫的不是自己,更是一点都不关心。
爷爷奶奶叫人,我不管,你自己找吧。
如果找的人不在呢?我帮你已经算很好,已经算对爷爷奶奶很孝顺,我去找一个人,一找那个人不在,就算了,不行,古人的规定,你自己要马上回来。
为什么?第一,复命。
告诉老人家,您要找的人不在。
第二,问问老人家,还有什么事情我可以做的吗?这在古代对小孩子来说都是最起码的要求,但现在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再者,在学校的时候也是这样,我们看到隔壁班老师走进来了,孩子看到了,他会怎么做?他也可能站在原地就开始放大嗓门:老师,隔壁班老师找你。
这个都不符合礼貌的态度。
正确的做法是先说:老师,你等一会儿,我去叫我们老师过来。
跟老师讲了,然后再把老师带过来,就是要把工作从头至尾做好。
这个动作很重要,它可以广泛来运用,就是接待客人的礼仪。
我们现在在家庭当中来看一下,孩子现在会不会接待客人?比方说刚好阿姨来了,小孩在那里玩玩具或者是看电视,根本无视客人的存在,这样好不好?这就是不尊敬长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