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少功小说《爸爸爸》的神秘性浅探

合集下载

寻根文学之一——韩少功《爸爸爸》赏析

寻根文学之一——韩少功《爸爸爸》赏析

寻根文学之一——韩少功《爸爸爸》赏析这部小说叙述了一个遥远不知所在的山寨"鸡头寨"及其自称刑天后裔的居民们蒙昧而充满神秘色彩的生存状态。

小说以一个痴呆儿"丙崽"为中心人物,描述鸡头寨奇异的风俗、来历,鸡头寨百姓与正常世界的隔绝,他们与鸡尾寨的"打冤"及战败后遗弃老人和孩子举族迁徙的经过。

作品中,正是大自然的深坑大岭阻隔了外界现代文明对山塞人的影响,使他们不管外面政权的交替、世纪的转换,依然生活在他们老祖先为他们创造的古老的文化习俗里。

这里的原始森林“雄姿英发地长起来,争夺阳光雨露,又默默老死在山中。

枝叶腐烂,年年厚积,软软地踏上去,冒出几注黑汁和几个水泡泡,用阴湿浓烈的腐臭,浸染着一代代山猪的嚎叫。

"鸡头寨"有很多怪异的习俗,如他们迷了路要赶紧撒尿、骂娘,以驱赶所谓的"岔路鬼";他们的居民会患一种名为"挑生虫"的怪病,症状是"吃鱼腹生活鱼,吃鸡腹生活鸡",其治疗方法居然是喝白牛血后学三声公鸡叫;山上的语言也与别处不同,例如把"说"说成"话",把"父亲"称为"叔叔",把"姐姐"称为"哥哥"。

然而,无疑,鸡头寨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它有自己的神话传说,有自己的文字历史,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处事规则,甚至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语言模式--即,它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文化"。

鸡头寨无疑是一个奇异的地方,然而似乎它又真的有可能存在于某个角落。

一般“寻根小说”大都采取一种貌似传统写实的叙述方式,《爸爸爸》用的却是类似荒诞的“寓言体”。

韩少功以一种象征、寓言的方式,通过描写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展示了一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

韩少功《爸爸爸》浅析

韩少功《爸爸爸》浅析

韩少功《爸爸爸》浅析韩少功,湖南长沙人,生于1953年。

在70年代初就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韩少功作为“文化寻根”的倡导者之一,他力图通过自己的创作“寻找我们民族的思维优势和审美优势”,“一方面对传统文化中保守落后的意识给予现实的影响,进行揭露和批判,另一方面则汲取精华,注进现实生活,光大发扬,给当代人来个扶阳补气,益已精固本”。

韩少功1985年创作的小说《爸爸爸》,堪称“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

在《爸爸爸》中,韩少功以看似平淡实则充满感情的笔触把一个封闭、愚昧、原始的小山村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把一个埋藏在民族历史尘埃中的活化石挖了出来,让人触目惊心,感慨万千。

在这里,他挖出来的是民族遗留下来的惰性,披露了原始、愚昧的生活和思想,表达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和深深的忧患意识。

《爸爸爸》这篇小说发生的时间不是确定的某一天或某个年代,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傻子,名叫丙崽,故事从丙崽的出生开始,描绘出他所在的鸡头寨的乡村生活、神秘迁徙等。

小说的主旨不在于塑造一个叫丙崽的人物,也不在于记录丙崽的生活,更不在于纪实鸡头寨这个乡村的生活,故而从始至终都给读者一种神秘的阅读体验。

因此,小说一发表便引起了读者的广泛争议。

有人认为《爸爸爸》像虚构痕迹明显的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有人说《爸爸爸》在精神和象征手法上像鲁迅的《阿Q正传》,还有人认为《爸爸爸》以一种象征、寓言的方式,通过描写一个叫鸡头寨的乡村的历史变迁,展示出了一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

这些认识都不无道理。

本文着重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生活方式,小说的叙事线索和叙事视角等来解读出文本的神秘性。

一、寻根文学的代表寻根文学是1985年前后出现的有一定影响的一个文学流派,作家们致力于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小说”。

郑万隆的《我的根》、李杭育的《理一理我们的“根”》、韩少功的《文学的“根”》等文章中都对“寻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解说和发挥。

爸爸爸

爸爸爸

《爸爸爸》赏析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爸爸爸》作为“寻根文学”的典型代表,一出世就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它之所以受人关注是因为它有许多特殊之处。

作为小说,时间、地点、人物一般是要明确的,但在这部小说里却是隐晦的、模糊的,就连小说的主题也是模糊的,让人捉摸不透。

文中许多地方显示了这种不确定性:在用词上,多用“传说”“听说”之类的词语。

统观整篇文章,基本上都是这种含糊其辞的说法。

鸡头寨人的历史是个传说,文中说他们的祖先是姜凉,“但姜凉没有府方生得早,府方又没有火牛生得早,火牛又没有优耐生得早,优耐是他爹妈生的,谁生下优耐他爹呢?那就是刑天。

”一般意义上,刑天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而他们一个小小的鸡头寨却也能扯上这么远,难道说,只有说他们是刑天的后代才能突出他们的正宗吗?另外,他们是如何来到这个深山老林的也被赋予了神秘色彩。

他们的祖先开始是生活在东海边上的,后来儿孙渐渐多了,才在凤凰的引导下来到这原始森林般的地方。

这不得不让人想起,前些年好多地方都为历史遗迹的所在地争论不休,甚至是大打出手,比如,水泊梁山就有好几个地方,他们都说他们哪儿才是真正的梁山。

有的地方总是毫无根据的说他们是谁谁的后代,即使没有传奇人物,也要生拉硬扯上一个人,算是他们是有悠久历史的。

说也奇怪,中国人历来重视根,注重历史,越老越好,用文中的话说叫作有“话分”,这也正好被印证了。

虽然说小说的题目是“爸爸爸”,但始终也没有交代清楚“爸爸”是怎样的一个人物,我们只能靠别人的传说和丙崽张口闭口的“爸爸”知道有这么一个人,“他是否存在,说不清楚,成了个不太重要的迷。

”在对德龙进行一番介绍和描述后,却给出“他似乎就是丙崽的父亲”这样的结论。

这也正如鸡头寨对他们自己的祖先是一个谜一样,丙崽对他的父亲是谁,长成什么样,也永远只是一个传说,一个永远不知道答案的迷。

小说不仅在用词上比较模糊,在句式上也是常用疑问句然人摸不着头脑,特别是丙崽娘跟丙崽的对话。

韩少功《爸爸爸》浅析

韩少功《爸爸爸》浅析

韩少功,湖南长沙人,生于1953年。

在70年代初就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韩少功作为“文化寻根”的倡导者之一,他力图通过自己的创作“寻找我们民族的思维优势和审美优势”,“一方面对传统文化中保守落后的意识给予现实的影响,进行揭露和批判,另一方面则汲取精华,注进现实生活,光大发扬,给当代人来个扶阳补气,益已精固本”。

韩少功1985年创作的小说《爸爸爸》,堪称“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

在《爸爸爸》中,韩少功以看似平淡实则充满感情的笔触把一个封闭、愚昧、原始的小山村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把一个埋藏在民族历史尘埃中的活化石挖了出来,让人触目惊心,感慨万千。

在这里,他挖出来的是民族遗留下来的惰性,披露了原始、愚昧的生活和思想,表达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和深深的忧患意识。

《爸爸爸》这篇小说发生的时间不是确定的某一天或某个年代,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傻子,名叫丙崽,故事从丙崽的出生开始,描绘出他所在的鸡头寨的乡村生活、神秘迁徙等。

小说的主旨不在于塑造一个叫丙崽的人物,也不在于记录丙崽的生活,更不在于纪实鸡头寨这个乡村的生活,故而从始至终都给读者一种神秘的阅读体验。

因此,小说一发表便引起了读者的广泛争议。

有人认为《爸爸爸》像虚构痕迹明显的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有人说《爸爸爸》在精神和象征手法上像鲁迅的《阿Q正传》,还有人认为《爸爸爸》以一种象征、寓言的方式,通过描写一个叫鸡头寨的乡村的历史变迁,展示出了一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

这些认识都不无道理。

本文着重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生活方式,小说的叙事线索和叙事视角等来解读出文本的神秘性。

一、寻根文学的代表寻根文学是1985年前后出现的有一定影响的一个文学流派,作家们致力于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小说”。

郑万隆的《我的根》、李杭育的《理一理我们的“根”》、韩少功的《文学的“根”》等文章中都对“寻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解说和发挥。

“寻‘根’成为这些文章的一个‘中心词’,既表露了他们对文坛现状的不满,又表明了一个共同的愿望:文学应该突破表面化的‘现实’层面,开掘本民族‘古老文化’的深厚土壤,与‘世界文学’开展真正的对话。

韩少功《爸爸爸》解析

韩少功《爸爸爸》解析

丙崽பைடு நூலகம்活了下来。这个永远长不大的形象,象征了顽固、
丑恶、无理性的生命本性,而他那两句谶(chèn)语(指 事前预言、事后应验的话)般的口头禅,既包含了人类生 命创造和延续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形态,具有个体生命与传 统文化之间息息相通的神秘意味,同时它又暗含着传统文
化中,那种长期以来影响和制约人类文明进步的绝对“二
谢谢观赏
《爸爸爸》 ——韩少功
“寻根运动”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次声势 浩大的文化追溯浪潮, 韩少功就是其中的一位重量级作家


一、作者介绍
二、作品内容 三、内容分析
四、细节探析
五、原始意识 六、丙崽形象分析 七、作品评价
韩少功的简介

韩少功,笔名少功、艄公等。湖南长沙 人。他是 1985 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 将,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 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 张。比较著名的作品有《爸爸爸》、 《女女女》等,都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 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刻的哲 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爸爸爸》是以一种富于想象的 魔幻现实主义手法,通过描写在 湘山鄂水之间一个原始部落“鸡 头寨”的历史变迁,把祭祀打冤、 迷信掌故、乡规土语揉合在一起, 刻画了一幅具有象征色彩的民族 画,从而展示了一种封闭、凝滞、 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
作品内容

在鸡头寨与鸡尾寨发生争战之后,大多数男人都死了,
举例子说明《爸爸爸》中的原始意识
▪万物有灵论
如丙崽娘烧死一只绿眼赤身大蜘蛛,冒犯神明,生下体残 心呆的儿子;
▪畏天敬神
如烂了秧,就拿丙崽祭祀谷神; ▪咒语拜物教
如咒人“背时鸟”可使人绝后,
▪ 巫卜文化 如巫师指点,砍牛头后观察牛进退,可以占卜战事胜负; ▪盲目的祖先崇拜和长辈权威 如立祠堂、修族谱; ▪对人的兽性摧残 如对丙崽的侮辱成为大家的乐事;

爸爸爸 作品赏析

爸爸爸  作品赏析

《爸爸爸》作品赏析韩少功的这篇《爸爸爸》被许多人视为“寻根文学”作品的典型代表。

这部小说叙述了一个遥远不知所在的山寨“鸡头寨”及其自称刑天后裔的居民们蒙昧而充满神秘色彩的生存状态。

小说以一个痴呆儿“丙崽”为中心人物,描述了湘西高山中的鸡头寨因天时不正气候不好而导致她们的收成不好,经过巫师指点决定炸鸡头峰,因此引起同鸡尾寨的武斗,在鸡头寨大败后的青年男女举族迁徙的过程。

整篇小说都笼罩着一种神秘色彩,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简单阐释其中的神秘色彩。

首先,作者有意淡化故事的背景,把鸡头寨放在了白云缭绕的深山里,关于村寨的来历也众说纷纭,有的说来自陕西,有的说来自广东,说不太清楚。

整个村子与外界的联系也不强,像就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

从小说中提及的汽车与报纸来瞧故事大概发生在不久前,但从人物原始愚昧的生活来瞧故事又似乎发生在很久以前。

在从她们的语言来瞧,比如把“瞧”说成“视”,把“说”说成“话”,把“站立”说成“倚”,把指代别人的“她”说成“渠”,把父亲称为“叔叔”,把叔叔称为“爹爹”,把姐姐称为“哥哥”等等。

这些颇具古风的言语也给小说的发生蒙上了一层浓浓的神秘。

其次就是小说中怪异的风俗习惯与永远长不大的“丙崽”。

比如她们迷了路要赶紧撒尿、骂娘,以驱赶所谓的“岔路鬼”;她们的居民会患一种名为“挑生虫”的怪病,症状就是“吃鱼腹生活鱼,吃鸡腹生活鸡”,其治疗方法居然就是喝白牛血后学三声公鸡叫。

当然还有她们残酷而庄严的“坐桩”,在她们心中坐桩而死就是死得慷慨,死得惨烈,死得其所,可以载上族谱的。

这一系列怪异的习俗都带有一种古老的神秘。

其中最为神奇与神秘的还就是文章的主人公“丙崽”,她长到十多岁也只会说两句话,即高兴时会说“爸爸”,反之会说“X 不不”。

与她同龄的孩子,一个个长成壮年汉子,她却依然“只有背篓高,穿着开裆的红花裤。

母亲总说她只有十三岁,说了好几年,但她的相明显地老了,额上隐隐有了皱纹。

”她眼目无神,行动呆滞,就就是这样一个任人欺辱的白痴却在鸡头寨连连失利时而被尊为“丙相公”、“丙仙”成为一个活卦。

爸爸爸读后感主要内容

爸爸爸读后感主要内容

爸爸爸读后感主要内容第一篇嘿,朋友!今天我要跟你聊聊韩少功的《爸爸爸》。

这本书啊,一开始就把我带进了一个特别奇怪又神秘的小山村。

那里的人有着特别独特的风俗和想法。

主角丙崽,那可真是个让人又可怜又无奈的家伙。

他有点傻乎乎的,半天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就只会说“爸爸爸”和“x 妈妈”。

可就是这么个人,在村子里经历了好多好多的事儿。

村子里的人呢,有的迷信,有的愚昧,他们遵循着一些古老又奇怪的规矩。

比如说,遇到啥大事儿,就去求神问卦。

故事里的冲突也不少。

有时候是村子内部的矛盾,有时候是和外面世界的碰撞。

在这些冲突中,能看出来村子的封闭和落后。

读到后面,当村子面临一些大的变故时,真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那种无奈和悲哀,就好像是看着一个熟悉的东西慢慢破碎。

读完这本书,我心里五味杂陈的。

感觉它不仅仅是在讲一个村子的故事,更是在让我们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传统和现代的冲突,还有人性的复杂。

怎么样,我讲得有没有让你也想去读一读这本书呀?第二篇亲,来跟你唠唠《爸爸爸》!这书一开头,我就像走进了一个充满迷雾的地方,那个叫鸡头寨的小山村,太特别啦!先说丙崽,这孩子,又呆又怪,就会那两句让人哭笑不得的话。

可就是他,成了这个村子的一个特别的存在。

村子里的人,有的保守,有的疯狂。

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想法,有时候让我觉得不可思议。

比如生病了不去看医生,而是搞一些神神叨叨的仪式。

还有他们的传说和故事,听起来玄乎极了。

感觉这个村子好像被困在了时间里,一直走不出来。

然后呢,随着故事的发展,村子里发生了好多大事。

有争吵,有争斗,每次都让我跟着揪心。

到当村子面临巨大的改变时,我心里真的好难过。

就好像看着一个老朋友走向了未知的命运。

《爸爸爸》真的是一本很特别的书,读了之后会让你想很多很多!。

韩少功《爸爸爸》浅析

韩少功《爸爸爸》浅析

韩少功,湖南长沙人,生于1953年。

在70年代初就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韩少功作为“文化寻根”的倡导者之一,他力图通过自己的创作“寻找我们民族的思维优势和审美优势”,“一方面对传统文化中保守落后的意识给予现实的影响,进行揭露和批判,另一方面则汲取精华,注进现实生活,光大发扬,给当代人来个扶阳补气,益已精固本”。

韩少功1985年创作的小说《爸爸爸》,堪称“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

在《爸爸爸》中,韩少功以看似平淡实则充满感情的笔触把一个封闭、愚昧、原始的小山村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把一个埋藏在民族历史尘埃中的活化石挖了出来,让人触目惊心,感慨万千。

在这里,他挖出来的是民族遗留下来的惰性,披露了原始、愚昧的生活和思想,表达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和深深的忧患意识。

《爸爸爸》这篇小说发生的时间不是确定的某一天或某个年代,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傻子,名叫丙崽,故事从丙崽的出生开始,描绘出他所在的鸡头寨的乡村生活、神秘迁徙等。

小说的主旨不在于塑造一个叫丙崽的人物,也不在于记录丙崽的生活,更不在于纪实鸡头寨这个乡村的生活,故而从始至终都给读者一种神秘的阅读体验。

因此,小说一发表便引起了读者的广泛争议。

有人认为《爸爸爸》像虚构痕迹明显的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有人说《爸爸爸》在精神和象征手法上像鲁迅的《阿Q正传》,还有人认为《爸爸爸》以一种象征、寓言的方式,通过描写一个叫鸡头寨的乡村的历史变迁,展示出了一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

这些认识都不无道理。

本文着重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生活方式,小说的叙事线索和叙事视角等来解读出文本的神秘性。

一、寻根文学的代表寻根文学是1985年前后出现的有一定影响的一个文学流派,作家们致力于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小说”。

郑万隆的《我的根》、李杭育的《理一理我们的“根”》、韩少功的《文学的“根”》等文章中都对“寻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解说和发挥。

“寻‘根’成为这些文章的一个‘中心词’,既表露了他们对文坛现状的不满,又表明了一个共同的愿望:文学应该突破表面化的‘现实’层面,开掘本民族‘古老文化’的深厚土壤,与‘世界文学’开展真正的对话。

韩少功《爸爸爸》浅析

韩少功《爸爸爸》浅析

韩少功,湖南长沙人,生于1953年。

在70年代初就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韩少功作为“文化寻根”的倡导者之一,他力图通过自己的创作“寻找我们民族的思维优势和审美优势”,“一方面对传统文化中保守落后的意识给予现实的影响,进行揭露和批判,另一方面则汲取精华,注进现实生活,光大发扬,给当代人来个扶阳补气,益已精固本”。

韩少功1985年创作的小说《爸爸爸》,堪称“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

在《爸爸爸》中,韩少功以看似平淡实则充满感情的笔触把一个封闭、愚昧、原始的小山村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把一个埋藏在民族历史尘埃中的活化石挖了出来,让人触目惊心,感慨万千。

在这里,他挖出来的是民族遗留下来的惰性,披露了原始、愚昧的生活和思想,表达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和深深的忧患意识。

《爸爸爸》这篇小说发生的时间不是确定的某一天或某个年代,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傻子,名叫丙崽,故事从丙崽的出生开始,描绘出他所在的鸡头寨的乡村生活、神秘迁徙等。

小说的主旨不在于塑造一个叫丙崽的人物,也不在于记录丙崽的生活,更不在于纪实鸡头寨这个乡村的生活,故而从始至终都给读者一种神秘的阅读体验。

因此,小说一发表便引起了读者的广泛争议。

有人认为《爸爸爸》像虚构痕迹明显的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有人说《爸爸爸》在精神和象征手法上像鲁迅的《阿Q正传》,还有人认为《爸爸爸》以一种象征、寓言的方式,通过描写一个叫鸡头寨的乡村的历史变迁,展示出了一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

这些认识都不无道理。

本文着重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生活方式,小说的叙事线索和叙事视角等来解读出文本的神秘性。

一、寻根文学的代表寻根文学是1985年前后出现的有一定影响的一个文学流派,作家们致力于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小说”。

郑万隆的《我的根》、李杭育的《理一理我们的“根”》、韩少功的《文学的“根”》等文章中都对“寻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解说和发挥。

“寻‘根’成为这些文章的一个‘中心词’,既表露了他们对文坛现状的不满,又表明了一个共同的愿望:文学应该突破表面化的‘现实’层面,开掘本民族‘古老文化’的深厚土壤,与‘世界文学’开展真正的对话。

韩少功《爸爸爸》浅析

韩少功《爸爸爸》浅析

韩少功,湖南长沙人,生于1953年。

在70年代初就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韩少功作为“文化寻根”的倡导者之一,他力图通过自己的创作“寻找我们民族的思维优势和审美优势”,“一方面对传统文化中保守落后的意识给予现实的影响,进行揭露和批判,另一方面则汲取精华,注进现实生活,光大发扬,给当代人来个扶阳补气,益已精固本”。

韩少功1985年创作的小说《爸爸爸》,堪称“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

在《爸爸爸》中,韩少功以看似平淡实则充满感情的笔触把一个封闭、愚昧、原始的小山村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把一个埋藏在民族历史尘埃中的活化石挖了出来,让人触目惊心,感慨万千。

在这里,他挖出来的是民族遗留下来的惰性,披露了原始、愚昧的生活和思想,表达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和深深的忧患意识。

《爸爸爸》这篇小说发生的时间不是确定的某一天或某个年代,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傻子,名叫丙崽,故事从丙崽的出生开始,描绘出他所在的鸡头寨的乡村生活、神秘迁徙等。

小说的主旨不在于塑造一个叫丙崽的人物,也不在于记录丙崽的生活,更不在于纪实鸡头寨这个乡村的生活,故而从始至终都给读者一种神秘的阅读体验。

因此,小说一发表便引起了读者的广泛争议。

有人认为《爸爸爸》像虚构痕迹明显的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有人说《爸爸爸》在精神和象征手法上像鲁迅的《阿Q正传》,还有人认为《爸爸爸》以一种象征、寓言的方式,通过描写一个叫鸡头寨的乡村的历史变迁,展示出了一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

这些认识都不无道理。

本文着重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生活方式,小说的叙事线索和叙事视角等来解读出文本的神秘性。

一、寻根文学的代表寻根文学是1985年前后出现的有一定影响的一个文学流派,作家们致力于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小说”。

郑万隆的《我的根》、李杭育的《理一理我们的“根”》、韩少功的《文学的“根”》等文章中都对“寻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解说和发挥。

“寻‘根’成为这些文章的一个‘中心词’,既表露了他们对文坛现状的不满,又表明了一个共同的愿望:文学应该突破表面化的‘现实’层面,开掘本民族‘古老文化’的深厚土壤,与‘世界文学’开展真正的对话。

韩少功《爸爸爸》浅析

韩少功《爸爸爸》浅析

韩少功,湖南长沙人,生于1953年。

在70年代初就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韩少功作为“文化寻根”的倡导者之一,他力图通过自己的创作“寻找我们民族的思维优势和审美优势”,“一方面对传统文化中保守落后的意识给予现实的影响,进行揭露和批判,另一方面则汲取精华,注进现实生活,光大发扬,给当代人来个扶阳补气,益已精固本”。

韩少功1985年创作的小说《爸爸爸》,堪称“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

在《爸爸爸》中,韩少功以看似平淡实则充满感情的笔触把一个封闭、愚昧、原始的小山村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把一个埋藏在民族历史尘埃中的活化石挖了出来,让人触目惊心,感慨万千。

在这里,他挖出来的是民族遗留下来的惰性,披露了原始、愚昧的生活和思想,表达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和深深的忧患意识。

《爸爸爸》这篇小说发生的时间不是确定的某一天或某个年代,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傻子,名叫丙崽,故事从丙崽的出生开始,描绘出他所在的鸡头寨的乡村生活、神秘迁徙等。

小说的主旨不在于塑造一个叫丙崽的人物,也不在于记录丙崽的生活,更不在于纪实鸡头寨这个乡村的生活,故而从始至终都给读者一种神秘的阅读体验。

因此,小说一发表便引起了读者的广泛争议。

有人认为《爸爸爸》像虚构痕迹明显的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有人说《爸爸爸》在精神和象征手法上像鲁迅的《阿Q正传》,还有人认为《爸爸爸》以一种象征、寓言的方式,通过描写一个叫鸡头寨的乡村的历史变迁,展示出了一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

这些认识都不无道理。

本文着重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生活方式,小说的叙事线索和叙事视角等来解读出文本的神秘性。

一、寻根文学的代表寻根文学是1985年前后出现的有一定影响的一个文学流派,作家们致力于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小说”。

郑万隆的《我的根》、李杭育的《理一理我们的“根”》、韩少功的《文学的“根”》等文章中都对“寻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解说和发挥。

“寻‘根’成为这些文章的一个‘中心词’,既表露了他们对文坛现状的不满,又表明了一个共同的愿望:文学应该突破表面化的‘现实’层面,开掘本民族‘古老文化’的深厚土壤,与‘世界文学’开展真正的对话。

【doc】韩少功小说《爸爸爸》的神秘性浅探

【doc】韩少功小说《爸爸爸》的神秘性浅探

韩少功小说《爸爸爸》的神秘性浅探2010年8月第29卷第8期安庆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版)JournalofAnqing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Edition)Aug.2010V01.29N08韩少功小说《爸爸爸》的神秘性浅探吴(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梅安徽芜湖241000)摘要: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爸爸爸》是寻根小说的典型代表.小说中人物的生活方式,小说的叙事线索和叙事视角造就了小说文本的神秘性.这种神秘性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昧与思考的空间,并引起对传统文化中神秘性的探寻.关键词:韩少功;《爸爸爸》;神秘性中图分类号:I24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730(2010)08--0107~04一,引言寻根文学是1985年前后出现的有一定影响的一个文学流派,作家们致力于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小说".郑万隆的《我的根》,李杭育的《理一理我们的"根"》,韩少功的《文学的"根"》等文章中都对"寻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解说和发挥."寻'根'成为这些文章的一个'中心词',既表露了他们对文坛现状的不满,又表明了一个共同的愿望:文学应该突破表面化的'现实'层面,开掘本民族'古老文化'的深厚土壤,与'世界文学'开展真正的对话."_1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一文中提出"文学之根应该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l2他提出"寻根"口号后也身体力行的发表了中篇小说《爸爸爸》,作为寻根小说的典型代表.《爸爸爸》这篇小说发生的时间不是确定的某一天或某个年代,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傻子,名叫丙崽,故事从丙崽的出生开始,描绘出他所在的鸡头寨的乡村生活,神秘迁徙等.小说的主旨不在于塑造一个叫丙崽的人物,也不在于记录丙崽的生活,更不在于纪实鸡头寨这个乡村的生活,故而从始至终都给读者一种神秘的阅读体验.因此,小说一发表便引起了读者的广泛争议.有人认为《爸爸爸》像虚构痕迹明显的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有人说《爸爸爸》在精神和象征手法上像鲁迅的《阿Q正传》,还有人认为《爸爸爸》以一种象征,寓言的方式,通过描写一个叫鸡头寨的乡村的历史变迁,展示出了一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这些认识都不无道理.本文着重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生活方式,小说的叙事线索和叙事视角等来解读出文本的神秘性.二,神秘表征:生活方式和言语方式小说《爸爸爸》中描绘的村寨——鸡头寨,是个封闭落后的村寨,它没有存在的具体时间和具体地点,这里的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一股神秘的气息,鸡头寨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连他们之间交流的言语都表露出神秘性.1.生活方式鸡头寨"寨子落在大山里,白云上,常常出门就一脚踏进云里"[3].读完整篇小说我们也几乎不知道鸡头寨是否存在或存在的具体时间和地点.鸡头寨周围的自然环境充满了神秘.这里的原始森林长得雄姿英发,互相争夺着阳光雨露,最后又默默地老死在山中,"有时还能看见白云上飘来一片硕大的黑影,像打开了的两页书,粗看是鹰,细看是蝶,粗看是黑灰色,细看才发现黑翅上有绿色,黄色,橘黄色的纹,隐隐约约,似有非有,如同不能理解的文字.-E3]鸡头寨的社会环境更为神秘可怕.生活在这深山的寨民们很少出山,因为出山是非常危险的,可能碰上"祭谷的"或"剪径的",他们不是取了出山人的人头就是钩了出山人的船并且抄了腰包.更为可怕的是"放盅",就是*收稿日期:2010—04—13作者简介:吴梅,女,安徽肥西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1O8?安庆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版)2010年用公鸡血引各种毒虫,把公鸡血和毒虫掺和制成干粉,藏于指甲缝中,趁出山人不注意往茶杯中轻轻一弹,就能让人暴死,放盅者却会因此而益寿延年.因此,鸡头寨的人们很少与外界交往.自然的生态面貌无疑决定了人们的生存状态,深山老林使鸡头寨与外面的世界隔绝起来.不管外面政权怎样交替,朝代怎样更换,鸡头寨的人们依然生活在他们祖先为他们创造的古老文化习俗里.鸡头寨有很多怪异的习俗,他们相信鬼神,迷了路要赶紧撒尿,骂娘,以驱赶所谓的"岔路鬼";这里的蛇好淫,关在笼子里遇见妇女就会在笼中上下顿跌,几乎气绝,就连取蛇胆的方式都用"美人计","人们把草扎成妇人形,涂饰彩粉,引蛇抱缠游戏,再割其胸,取胆,蛇陶陶然竟毫无感觉."l3]此外就连山中的挑生虫同样充满神秘色彩,"人染虫毒,就会眼珠青黄,十指发黑,嚼生豆不腥,含黄连不苦,吃鱼会腹生活鱼,吃鸡会腹生活鸡."_3解毒的办法也充满神秘气息,要赶紧杀一头白牛,然后喝生牛的血,最后对牛血学三声公鸡叫.鸡头寨的人对自然现象的理解与解释也是充满神秘色彩的.小说《爸爸爸》中,冰雹,倒春寒, 田里的秧苗冻成黑水,几天后又暴热,田里又多虫,大自然的灾害造成了鸡头寨人的恐慌,面对神秘的自然力,鸡头寨人的祖先早就做出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这是谷神的意志.所以,按祖宗的规矩,寨里人要从他们自己中挑选一个头发最密的人,把他杀了,用他的脑袋来祭谷神,把肉分给狗吃.本来要拿丙崽的头祭祀的,不料正开刀时,天上响了一声"雷",面对这种自然现象,鸡头寨人按老祖宗逻辑,认为神圣对这个瘦瘪瘪的祭品不满意,就这样一个霹雳又救了丙崽的命.鸡头寨收成不好,人们不是从气候,环境等方面寻找原因, 而是归罪于鸡精在作怪,"鸡头峰正冲着寨里的两拢田,把谷子都吃进肚子里去啦"I3].他们听信了巫师的话想炸掉鸡头峰,却遭到了鸡尾寨人的极力反对,炸鸡头峰计划还未实施,却与鸡尾寨人打起了冤.为了预知凶吉,鸡头寨的人杀牛以求神谕,可是结果却连连失败.战前还上演了"打冤吃肉"的仪式,将一头猪和一具冤家的尸体放在一口大铁锅里煮,全寨人都要吃,一位老人响亮的咳了一声,还激动的教诲:"同仇敌忾,生死相托,既是鸡头寨的儿孙,岂有不吃之理?"c3他们力图通过这种仪式昭示冤家的惨败.打冤的失败导致坡上,路口,圳沟都出现尸体,寨子里的狗吃尸体都吃得眼睛发红,咬得骨头咯咯的响.鸡头寨人的生活方式是如此的神秘,可怖不合常理.2.言语方式语言是人类用以表达情感,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鸡头寨的人自称是刑天的后代,为了生存, 他们的祖先从东方的海边迁徙而来,并形成耕作习惯,"一年一道犁,不开水圳也不铲道不堪力", 以农业为生,他们很少与外界来往,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语言模式.鸡头寨的神秘历史,文化等让他们的语言充满了神秘特色.他们把"看"说成"视",把"他"说成"渠",把"父亲"称为"叔叔",把"姐姐"称为"哥哥"等.因此,他们的语言常常让人琢磨不透.如描写丙崽娘的一段话:"她圆睁着双眼,把一户户女人都安慰得心惊肉跳之后,才弯着一个指头,把碗里的茶叶扒起来,嚼得吱吱响,拉着丙崽起了身,严肃认真地告别:'君去视一下'."_3安慰的通常结果是让人放下心来,这里却是安慰得"心惊肉跳",令人十分意外,丙崽娘表面上安慰人,实际上是吓唬别人.鸡头寨的人们不像现代人讲话语权,他们争取的是"话份"."话份也是一个很含糊的概念,初到这里来的人许久还弄不明白.似乎有钱,有一门技术,有一把胡须,有一个很有出息的儿子或女婿,就有了话份.后生们都以毕生精力来争取话份."这个模糊的概念却是鸡头寨人的毕生争取的东西,模糊的概念也让阅读者琢磨不定.三,神秘线索:个人离去和集体迁徙《爸爸爸》共分八个章节,第一章主要写丙崽和丙崽娘;第二章写地貌景观,风俗,历史,以德龙为主;第三章主要写仁宝;第四章主要写仲裁缝;第五章写祭谷神,打冤;第六章又写仁宝;第七章写占卜,打冤;第八章写迁徙和殉道.小说时而人物,时而风情,时而事件,看似涣散,茫无头绪,实际上潜伏着一条无形的线索,这就是神秘的个人离去和集体迁徙.1.个人离去丙崽是个傻子,只会说两句话,一是"爸爸",一是"×妈妈",而且眼睛无神,行动呆滞,畸形的脑袋很大,像个倒竖的青皮葫芦,族里的人无论是年长的还是年幼的都可以欺侮他,他被认为是无用的废物,"见人不分男女老幼,亲切地喊一声'爸爸',要是你冲他瞪一眼,他也懂,朝你头顶上的某第8期吴梅:韩少功小说《爸爸爸》的神秘性浅探?109? 个位置眼皮一轮,翻上一个慢腾腾的白眼,咕噜一声'×妈妈',掉头颠颠地跑开去.',[.他总是穿着开裆裤,挂着鼻涕,还长着脓包.他依靠母亲苟延残喘地活在世上,可是当母亲离去后,不知过了多少天,他却还没有死,当仲裁缝用传说"鸟触即死, 兽遇则僵"的雀芋草熬了半锅汁,给丙崽灌了半碗,可是丙崽还是没有死,而且头上的脓疮也褪了红,结了壳,丙崽活下来简直是个奇迹,又是这般神秘,最后当丙崽面前那半坛子旋转的光流被拿走后,谁又会知道丙崽的去向呢?丙崽的娘自私, 泼辣,好惹是生非,又不无坚强,独自拉扯丙崽长大,几十年来只能在"关起门来模仿"中享受母亲的快乐和特权,她在离去时叮嘱丙崽要去找爸爸——那个带着个小青蛇神秘离去且再也没有音讯的德龙.丙崽娘最后挽着个菜篮子,一顿一顿地上山去了,再也没有回来.仁宝也是如此,没有人知道他要干什么,他却和许多人作心情沉重的嘱托,之后也不知其踪了.陈思和教授在谈"寻根小说的审美追求"时说过:"人与自然的感应,生命与宇宙的交流……在构思中无法用因果关系给以解释取而代之的,常常是人与自然的感应思维形态.,,[4]小说中仲裁缝对于"鸡头峰下一片狰狞的石壁,斑斓石纹有的像刀枪,有的像旗帜,有的像兜鏊铠甲,有的像战马长车,还有些石脉不知含了什么东西,如淋漓鲜血……仲裁缝觉得,那是先人在召唤自己."E3]他选择像先人那样坐桩而死,即使后来被人救回,可他最后还是选择离去.2.集体迁徙如果鸡头寨里有红白喜事,或是逢年过节,那么照规矩要唱"简",即唱古,唱死去的人.从他们的祖父唱到曾祖父,一直唱到姜凉,"但姜凉没有府方生得早,府方又没有火牛生得早,火牛又没有优耐生得早.优耐是他爹妈生的,谁又生下优耐他爹呢?那就是刑天……刑天的后代是怎么到这里来的呢?——那是很早以前五支奶和六支祖住在东海边上,子孙渐渐多了,家渐渐大了,到处都住满了人,没有晒席大一块空地,五家嫂共一春房,六家姑共一担水桶,这怎么活得下去呢,于是在凤凰的提议下,大家带上犁靶,坐上枫木船和楠木船,向西山迁徙.-[33这是鸡头寨人坚信的关于自己民族的由来的历史,其实"简"中所唱的迁徙的人群只是寨中的青壮年,老人和小孩又到哪里去了呢?小说第八章写到寨里无三日粮了,族里很有话份的仲裁缝提着装着雀芋毒汁的瓦罐子, 往有老弱病残的家送去,而人们又似乎心领神会, 连老的莫辨男女的玉堂j唉驰也领会其中的意思, 指指仲裁缝又指指自己,让仲裁缝把雀芋毒汁往自己的嘴里灌.鸡头寨的族谱上记载着他们的祖先也是这样做的,他们喝了毒汁殉了古道,甚至还感觉对先人倒有了些安慰.小说以写人物丙崽开头到丙崽的神秘不死的结局,中间穿插着多个人物及族人的神秘离去,他们处处追寻祖先的遗风,遵循祖先的规矩,保守祖先的信仰,也延续祖先留下的各种习俗,他们的生活都是由那些古老的习俗组合起来的,这又使小说所描写的人生带有传统民族文化的神秘感.就像"简"中所唱的:"奶奶离东方兮队伍长,公公离东方兮队伍长.走走又走走兮高山头,回头看家乡兮白云后.行行又行行兮天坳口,奶奶和公公兮真难受.抬头望西方兮万重山,越走路越远兮哪是头?,,[.四,特殊叙事:叙事视角和表述方式"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与叙事视角紧密相关的则是话语和思想的表述方式.一般说来,常见的叙事视角是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也有第二人称视角.第一人称叙述者的"我"同时也是小说中的人物, 而第三人称叙述着的"他/她"则不是小说中的人物.《爸爸爸》中作者采用了第三人称叙事,更使小说充满了神秘性.1.叙事视角韩少功在《爸爸爸》中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全知叙事,但是在叙述的过程中做了视角的自我限制, 一方面叙述者对整个事件了如指掌,娓娓道来,但是另一方面又似乎知之甚少,有心无力.小说中多处使用"据说","有人说"以确定小说叙述者的推测或猜测.表明叙述者的认真务实一本正经,同时还以此规避对特定事件作出符合逻辑的解释.小说中鸡头寨与鸡尾寨打冤时,连连失败,路上,坡上随处可以看到为打冤而死去的人的尸体, 这些死去的人没有家人,亲人或者族人为其收尸, 而是被寨子里的狗给吃了,吃得寨子里狗的眼睛都发红.作者如此营造了一种神秘可怖的气氛,却又能躲得过读者对其合理性的诘问.《爸爸爸》中的叙述的神话传说,祭祀礼仪等,作者在小说里虽然秘而不宣地声称不知是怎么一回事,但叙述的这些神秘的东西显然与所要表现的人物事件的11O?安庆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版)2010年氛围是互为默契的.小说的第三人称视角最成功之处莫过于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如描写丙崽的一段话:"丙崽在椅子上睡了一觉.听见外面远远有锣声,接着是吹牛角号,接着就平静了.不知什么时候,外面又有嘈杂的脚步声,叫喊声,铁器碰撞的声音,然后又有女人的嚎哭……外面发生了什么事.,,L胡作者采用了聚焦人物丙崽的视角,有效的显示了作为白痴所具有的似是而非的判断力和愚钝状态.小说中还有多处将叙述视角聚焦到仲裁缝,丙崽娘等人物身上,作者以叙述者,旁观者的身份让文本本身弥漫了一股摇曳不定的神秘感.2.表述方式'《爸爸爸》中还大段的引用一些自由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是一种以第三人称从人物的视角叙述人物的语言,感受和思想的话语模式.自由间接引语的运用使隐含作者的讲述与聚焦人物的心灵世界融为一体,突出人物的主体意识,同时还取消了引号造成的间离感.小说中德龙的唱"简","思郎猛哎,行路思来睡也思,行路思郎留半路,睡也思郎留半床."[3使读者仿佛身l临其境地领教了德龙的原始而又响亮的唱腔.写仲裁缝时就插入"这不是有辱斯文么?呸!妖怪,先前哪里有这么热啊?……妖怪,如今的手艺也真是哄鬼啊,先前一张椅子从出嫁坐到外婆,还是紧紧实实的.君子坐有坐相,立有立相,死也要有个死相,死得不能倒威……"[3将一个深受传统礼教浸染的老夫子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自由间接引语保留了语言的原始风貌,也描绘出了人物的心理,叙述者与小说中的人物心灵世界交流,阅读者也就随着叙述者的叙述在神秘氛围的笼罩下而不断去体会每个人物的语言及所表现出的他们的心理."'寻根文学'自一开始就表现出现代意识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愿望……作家更为自觉的努力还在于向各自民族文化天地的探询.,,r韩少功的《爸爸爸》等湘楚文化系列及其他一些寻根小说中,都弥漫着幽邃的神秘氛围.《爸爸爸》小说中神秘性的体现,讲述的鸡头寨只是大千世界中一角,其中透露出的神秘性,让我们实实在在地感觉到奇妙.正是小说自始至终渗透着这种神秘气氛,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与思考的空间,并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中神秘性的探寻.参考文献:[1]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I-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05.[2]韩少功.文学的"根"[J].作家,1985(4).[3]韩少功.爸爸爸[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4]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243.[5]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M]_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56.[6]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79.责任编校:李波OntheMysteryofHANShao-gong'SNovelFatherFather WUMei(SchoolofHumanities,AnhuiNormalUniversity,Wuhu241000,Anhui,China) Abstract:HANShao-gong'snovellaFatherFatherisarepresentativeoftherootseekingnovel s.Thelifestyleofthecharacters,thenarrativeclueandthenarrativeperspectivecontributetothemysteryofthenov ella,whichleavesinfinite spaceofthinkingandleadstotheexplorationofmystery.Keywords:HANShao-gong}FatherFather;mystery。

浅谈韩少功

浅谈韩少功

浅谈韩少功《爸爸爸》中丙崽的文化隐喻作品刻划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侏儒和白痴——丙崽的形象。

这是个永远处于童稚状态、退化返祖、兽性大于人性的怪胎。

无疑,它是集一切肮脏、愚昧、粗鄙等历史积垢于一身的民族劣根象征体。

《爸爸爸》的小说主人公是永远长不大,生来就近乎白痴的小老头丙崽,他含意不明的两句话、怪异的外貌乃至喝完毒汁而未死的结局都令人费解。

我的阐释就是从丙崽这里开始。

丙崽形象在现代人眼里是非常丑陋的,他生下来时满脸死相,多少年过去了,还是那副模样,矫小的身子顶着个畸型的大脑袋,眼目无神,行动呆滞。

从道家文化角度看,如果丑陋只是人的外表,并不是可恶可悲。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十二章》)老子的理想是返朴归真,只求肚子吃饱,生活宁静恬淡,强调内在的心性修养。

《庄子》一书中有两种人值得我们注意:一种是隐士,这些人有思想有文化,本可以安富尊荣,却转向了安贫乐道。

另一种人是那些身患怪疾或遭刑致残的普通人,如被截去一只脚的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相貌奇丑的哀殆它,以及拐脚、佝偻、无唇的人,脖子细长却生了个大瘤的人。

这些人形体虽然残缺,但内心道德却很充实,精神非常超越。

因而,从道家对人及万物的外表要求看,丙崽的开陋并不是一件可悲可鄙的事情,现代人之所以对它的形象的憎恶,是出于一种审美需要,而在老庄那里则不同,老庄反对令人迷惑的声色,追求和尊重人和万物的纯朴本性。

那么问题是:丙崽和庄子笔下形体残缺的人在本质上类似吗?丙崽在鸡头寨的地位卑下,能力柔弱。

平时他在门前戳蚯蚓,玩鸡粪,玩腻了就挂着鼻涕看人,如果有人冲他瞪眼,他会慢腾腾翻一个白眼,咕噜一声“×妈妈”,因此他常被人嘲弄或殴打。

庄子认为“道”是“无所不在”的,甚至“在蝼蚁”、“在禾弟稗”、“在瓦甓”、“在屎溺”(《知北游》),并提倡万物平等。

老子笔下的圣人是柔卑的范例,他是一位守雌、守黑、守辱、受难者,他“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

韩少功《爸爸爸》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韩少功《爸爸爸》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韩少功《爸爸爸》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韩少功《爸爸爸》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者简介韩少功1953年元旦生于湖南省长沙市。

韩少功 《爸爸爸》

韩少功 《爸爸爸》

作品评价

《爸爸爸》展现了一幅人类童年时期的生活画卷。在神灵观
念的作用下,这部作品体现出原始思维的神秘性、互渗性、
象征性等,其语言具有简洁性、直感性、形象性等原始语言 的特征。韩少功以原始思维方式来构建这部作品,有着深刻 的社会历史原因,最主要的是受到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创作 的影响。同时,这部作品独特的创作视角对中国当代文学多
细节探究

他的第一次“受辱”,发生在小说的第三节。村里的仁宝, 是个喜欢在树林里偷看女人洗澡的胆小好色之徒,他因 “丑行”被丙崽娘等一干婆娘背后议论而心生怨恨,去找 丙崽出气,狠狠地在他脸上扇耳光。

再来就是后来的娃崽们对丙崽的另一场“欺辱”。几个娃崽 在祠堂前玩耍,见丙崽路过,变生戏弄他的念头,强迫他吃 牛屎,喊“爸爸”。而丙崽的“悲剧”之所以没有重新上演, 是因为一群大人“热热闹闹”地经过,吸引了娃崽们的注意, 于是他得救了。
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亘久难变。
内容浅析

主人公丙崽是一个“ 未老先衰”却又总也“长不大”的小 老头,外形奇怪猥琐,只会反复说两个词:“爸爸”和 “×妈妈”。失去父亲维护的丙崽与母亲相依为命,这对 母子在当时的男权社会中便处于无势地位,再加上他身体 畸形,语言匮乏,头脑弱智从而成为鸡头寨任人取笑、欺 辱的对象。在中国封闭而沉闷的乡村社会,丙崽的智障和 无助,使他成为一个随时被攻击的靶子。

《爸爸爸》是以一种富于想象的 魔幻现实主义手法,通过描写在 湘山鄂水之间一个原始部落“鸡 头寨”的历史变迁,把祭祀打冤、 迷信掌故、乡规土语揉合在一起, 刻画了一幅具有象征色彩的民族 画,从而展示了一种封闭、凝滞、 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
作品内容

在鸡头寨与鸡尾寨发生争战之后,大多数男人都死了,

韩少功《爸爸爸》浅析

韩少功《爸爸爸》浅析

韩少功,湖南长沙人,生于1953年。

在70年代初就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韩少功作为“文化寻根”的倡导者之一,他力图通过自己的创作“寻找我们民族的思维优势和审美优势”,“一方面对传统文化中保守落后的意识给予现实的影响,进行揭露和批判,另一方面则汲取精华,注进现实生活,光大发扬,给当代人来个扶阳补气,益已精固本”。

韩少功1985年创作的小说《爸爸爸》,堪称“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

在《爸爸爸》中,韩少功以看似平淡实则充满感情的笔触把一个封闭、愚昧、原始的小山村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把一个埋藏在民族历史尘埃中的活化石挖了出来,让人触目惊心,感慨万千。

在这里,他挖出来的是民族遗留下来的惰性,披露了原始、愚昧的生活和思想,表达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和深深的忧患意识。

《爸爸爸》这篇小说发生的时间不是确定的某一天或某个年代,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傻子,名叫丙崽,故事从丙崽的出生开始,描绘出他所在的鸡头寨的乡村生活、神秘迁徙等。

小说的主旨不在于塑造一个叫丙崽的人物,也不在于记录丙崽的生活,更不在于纪实鸡头寨这个乡村的生活,故而从始至终都给读者一种神秘的阅读体验。

因此,小说一发表便引起了读者的广泛争议。

有人认为《爸爸爸》像虚构痕迹明显的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有人说《爸爸爸》在精神和象征手法上像鲁迅的《阿Q正传》,还有人认为《爸爸爸》以一种象征、寓言的方式,通过描写一个叫鸡头寨的乡村的历史变迁,展示出了一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

这些认识都不无道理。

本文着重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生活方式,小说的叙事线索和叙事视角等来解读出文本的神秘性。

一、寻根文学的代表寻根文学是1985年前后出现的有一定影响的一个文学流派,作家们致力于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小说”。

郑万隆的《我的根》、李杭育的《理一理我们的“根”》、韩少功的《文学的“根”》等文章中都对“寻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解说和发挥。

“寻‘根’成为这些文章的一个‘中心词’,既表露了他们对文坛现状的不满,又表明了一个共同的愿望:文学应该突破表面化的‘现实’层面,开掘本民族‘古老文化’的深厚土壤,与‘世界文学’开展真正的对话。

爸爸爸 作品赏析

爸爸爸  作品赏析

《爸爸爸》作品赏析韩少功的这篇《爸爸爸》被许多人视为“寻根文学”作品的典型代表。

这部小说叙述了一个遥远不知所在的山寨“鸡头寨”及其自称刑天后裔的居民们蒙昧而充满神秘色彩的生存状态。

小说以一个痴呆儿“丙崽”为中心人物,描述了湘西高山中的鸡头寨因天时不正气候不好而导致他们的收成不好,经过巫师指点决定炸鸡头峰,因此引起同鸡尾寨的武斗,在鸡头寨大败后的青年男女举族迁徙的过程。

整篇小说都笼罩着一种神秘色彩,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简单阐释其中的神秘色彩。

首先,作者有意淡化故事的背景,把鸡头寨放在了白云缭绕的深山里,关于村寨的来历也众说纷纭,有的说来自陕西,有的说来自广东,说不太清楚。

整个村子和外界的联系也不强,像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

从小说中提及的汽车和报纸来看故事大概发生在不久前,但从人物原始愚昧的生活来看故事又似乎发生在很久以前。

在从他们的语言来看,比如把“看”说成“视”,把“说”说成“话”,把“站立”说成“倚”,把指代别人的“他”说成“渠”,把父亲称为“叔叔”,把叔叔称为“爹爹”,把姐姐称为“哥哥”等等。

这些颇具古风的言语也给小说的发生蒙上了一层浓浓的神秘。

其次是小说中怪异的风俗习惯和永远长不大的“丙崽”。

比如他们迷了路要赶紧撒尿、骂娘,以驱赶所谓的“岔路鬼”;他们的居民会患一种名为“挑生虫”的怪病,症状是“吃鱼腹生活鱼,吃鸡腹生活鸡”,其治疗方法居然是喝白牛血后学三声公鸡叫。

当然还有他们残酷而庄严的“坐桩”,在他们心中坐桩而死是死得慷慨,死得惨烈,死得其所,可以载上族谱的。

这一系列怪异的习俗都带有一种古老的神秘。

其中最为神奇和神秘的还是文章的主人公“丙崽”,他长到十多岁也只会说两句话,即高兴时会说“爸爸”,反之会说“X吗吗”。

与他同龄的孩子,一个个长成壮年汉子,他却依然“只有背篓高,穿着开裆的红花裤。

母亲总说他只有十三岁,说了好几年,但他的相明显地老了,额上隐隐有了皱纹。

”他眼目无神,行动呆滞,就是这样一个任人欺辱的白痴却在鸡头寨连连失利时而被尊为“丙相公”、“丙仙”成为一个活卦。

寻根文学神秘色彩之管窥

寻根文学神秘色彩之管窥

2012.08胡皓提及现代文学思潮,可以说,“非理性”是其重要特点。

的确,在西方,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人类的理性信仰,上帝已死,人类开始反思自己是否仍然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文学笼罩在一片荒诞不经的氛围中。

在中国,战争对理性的摧毁并不及西方严重,但是,“文革”的悲剧则使这场昔日“造神”运动彻底失败,与之相伴,信仰危机必然发生。

当人们终于发现“文革”是一场大骗局,发现“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时,人们就会产生荒诞意识,也就是说,中国当代的非理性意识源自“文革”浩劫[1]。

在此背景下,新时期文学以揭露历史“伤痕”,“反思”伤痕成因等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开始,后又借鉴外来现代主义的寻根文学从古老与当今的巨大时差中追踪民族文化的流变轨迹。

在这场80年代中唯一由作家和理论家有意识发起的文学运动中,作家以古老的神话传说为素材,以偏远的山区乡村为背景,创造了一个整体上趋于超现实的神秘世界。

鉴于韩少功是这场文学运动的代表人物,我们对其作品的分析,则将折射出寻根文学的部分特质。

一.“神秘为何物”———对神秘内涵的探讨与界定对神秘性的感知,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生活,在社会生产力严重低下的时代,人类的认知能力受到限制,因为无法对自身和自然界的许多现象作出解释,故将这一切归于一种招呼人力的力量,相信现实之外存在着另一个世界。

根据《牛津词典》的解释,“神秘”(mystique)一词最早用于1545年,指未被人的思维认识,或人的思维不能理解,超出理智或一般只是范围的事物、现象。

在1633年,这一词又有了一个补充含义,即那些古代与中世纪的著名学科,通常认为包括对神秘不可知本质的诸种力量的认识和利用(如,巫术、炼金术、占星术、通神学等)。

因此,“神秘”一词就具有了两层含义,既指神秘力量及现象本身,又指对这种力量或现象的利用,后在西文中,发展出occult一词用于专门指称后种含义。

“神秘观念的内容很广泛,包括万物有灵、神仙崇拜、神话、鬼神妖怪、世俗迷信、宗教思想、奥秘只是、预测思想、灵感奇谈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 造 就 了小 说 文 本 的神 秘 性 。 这 种 神秘 性 给读 者 留下 了无 穷 的 回 昧 与 思考 的空 间 , 引 起 对 传 统 文化 中神 秘 性 的 探 寻 。 并 关键 词 :韩 少 功 ;《 爸 爸 》 爸 ;神秘 性 中 图分 类 号 :I4 . 275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4 3 (0 0 0 -0 0 ~0 03 7021)8 17 4


引 言
征 、 言 的方 式 , 过描 写一个 叫鸡 头寨 的乡村 的 寓 通 历 史变 迁 , 示 出 了一种 封 闭 、 展 凝滞 、 昧 、 愚 落后 的
民族文 化形态 。这 些认识 都不无 道理 。本 文着重 通 过小说 中人 物 的 生活 方 式 , 说 的叙 事 线 索和 小 叙 事视角 等来解 读 出文本 的神秘 性 。 二 、 秘表 征 : 神 生活方 式和 言语方 式
原始 森林 长得雄 姿英 发 , 相争夺 着 阳光 雨露 , 互 最 后 又 默默地 老死 在 山中 ,有 时还 能看见 白云上 飘 “ 来 一 片 硕 大 的黑 影 , 打 开 了 的 两 页 书 , 看 是 像 粗
《 爸爸 爸 》 作为 寻根 小说 的典型 代表 。 ,
《 爸爸 爸 》 这篇小 说发 生 的时 间不 是确定 的某
寻根文 学是 1 8 9 5年 前 后 出 现 的有 一 定 影 响
的一个 文学 流派 , 家 们致 力 于 传 统 民族 文 化 心 作
理的挖 掘 , 他们 的创 作 被 称为 “ 根小 说 ” 寻 。郑 万 隆的《 的根 》 李杭 育 的《 我 、 理一 理我 们 的“ 》 韩 根” 、
安 庆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天或某个 年代 , 小说 的 主人公 是一个 傻 子 , 叫 名
丙崽 , 故事从 丙 崽的 出生开始 , 绘 出他 所在 的鸡 描 头寨 的乡村 生 活 、 秘迁 徙 等 。小 说 的 主 旨不 在 神 于塑造 一个 叫丙 崽 的人 物 , 不 在 于 记 录丙 崽的 也 生活 , 不在 于纪 实鸡头 寨这个 乡村 的生 活 , 而 更 故 从 始至 终都 给 读者 一 种 神 秘 的 阅读 体 验 。因此 , 小说 一发 表便 引起 了读者 的广 泛争议 。有 人认 为
鹰 , 看 是蝶 , 看 是 黑灰 色 , 看才 发 现黑 翅 上 细 粗 细 有绿色、 黄色 、 黄 色 的纹 , 隐约 约 , 有非 有 , 橘 隐 似
如 同不 能理解 的文 字 。E 鸡 头寨 的社会 环境 更 为 -3 ] 神秘 可怕 。生 活 在这 深 山的寨 民们 很 少 出 山 , 因
少 功的《 文学 的“ 》 根” 等文 章 中都 对 “ 寻根” 这一挥 。“ ‘ ’ 寻 根 成为 这些文 章 的一 个 ‘ 中心 词 ’ 既 表 露 了 他们 对 文 坛 现状 的 , 不满 , 又表 明 了一个共 同 的愿望 : 文学应 该 突破表 面化 的 ‘ 实 ’ 面 , 掘本 民族 ‘ 老 文 化 ’ 现 层 开 古 的深 厚土壤 , ‘ 与 世界 文学 ’ 开展 真 正 的对 话 。 _ 韩 少 ”1 功在《 文学 的“ ” 一 文 中提 出 “ 学 之 根应 该 深 根 》 文 植 于 民族 文化 的土壤 里 , 根不深 , 叶难茂 。 l 他 则 ”2 提出“ 寻根” 口号后也 身体 力行 的发 表 了中篇小 说
《 爸爸 》 虚构痕迹 明显 的沈从文 的小说《 爸 像 边 城 》 有人说 《 , 爸爸 爸 》 在精神 和象 征手法 上像 鲁迅 的《 Q 正 传 》 还 有 人 认 为 《 爸 爸 》 一 种 象 阿 , 爸 以
为 出 山是 非常危 险 的 , 能碰上 “ 可 祭谷 的” “ 或 剪径 的” 他们不 是 取 了出山人 的人头 就是钩 了出山人 ,
小说《 爸爸 爸 》 中描 绘 的村 寨—— 鸡 头 寨 , 是 个封 闭落后 的村 寨 , 没 有存 在 的具体 时 间和具 它
体地点 , 里 的人 与 自然 之 间 、 与人之 间都存 在 这 人
着一股 神秘 的气 息 , 头寨 人们 的 生活 方 式 甚 至 鸡 连 他们 之 间交 流 的言语 都表露 出神秘 性 。
1 生 活 方 式 .
鸡头 寨“ 子 落 在大 山里 , 寨 白云上 , 常 出 门 常
就一 脚踏 进 云里 ”3。读 完 整篇 小 说 我 们也 几 乎 [ ] 不知 道鸡 头 寨 是 否 存 在 或存 在 的 具 体 时 间 和 地 点 。鸡头寨 周 围的 自然 环境 充满 了神秘 。这 里的
21 0 0年 8月
第 2 卷 第 8期 9
安庆 师 范学院 学报( 会科 学版) 社
Junl f n i e cesC l g ( o il c neE i n o ra o A qn T a h r ol e S ca S i c dt ) g e e i o
Au 2 1 g. 0 0 V0 . 9 N0 8 12
的船并 且抄 了 腰包 。更 为可 怕 的是 “ 盅” 就 是 放 ,

收 稿 日期 :2 1 —0 — 1 00 4 3 作 者简 介 :吴 梅 , , 徽 肥 西 人 , 徽 师 范 大 学 文学 院 比 较 文 学 与 世 界 文 学硕 士 研究 生 。 女 安 安

18 O ・
韩少 功小 说《 爸爸 爸 》 的神 秘 性 浅探


芜 湖 2 1 0 ) 4 0 0
( 徽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 安徽 安

要 :韩 少 功 的 中篇 小 说《 爸 爸 》 寻根 小 说 的 典 型 代 表 。 小 说 中人 物 的 生 活 方 式 、 说 的叙 事 线 索 和 叙 事 视 爸 是 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