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少功小说的文体革新
从《马桥词典》到《山南水北》——90年代以来韩少功的文学世界的开题报告
从《马桥词典》到《山南水北》——90年代以来韩
少功的文学世界的开题报告
韩少功是一位备受赞誉的中国当代作家,他的作品代表了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变革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从《马桥词典》到《山南水北》
这一时期内,韩少功的文学世界的转变和发展。
《马桥词典》是韩少功的代表性作品,于1988年出版。
这部小说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通过一个电影编剧的眼睛,揭示了中国当时
的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
这部小说反映了韩少功关注现实生活的态度,
同时也表现出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1990年,韩少功出版了自传体小说《逆流而上》,这部作品强调了一个普通人如何通过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现代化
进程的思考。
1993年,韩少功发表了《山南水北》,这部小说描绘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现象和群众心态,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部小说不仅风格独特、情节曲折,还表现了韩少功特有的人性关怀和文化背景。
随着时间和作品的推出,韩少功日益走向成熟和深化。
他的作品总
是紧密地与中国的现实紧密符合,同时又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这使他成为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因此,从《马桥词典》到《山南水北》这一时期内,韩少功的文学
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从对现实的观察,到对自身命运的反思,再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认知,展现了他一个作家对于社会和人性的
深刻探索。
这也让我们看到,韩少功的作品对于中国文学史的贡献是不
可磨灭的。
浅析韩少功小说的文学叙事
浅析韩少功小说的文学叙事作者:敖姗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4期摘要:叙事主要通过语言来表达,韩少功使用创新的叙事方式和富有湘土特色的叙述语言,展现出远离现实的古老山寨淳朴醇厚的民族风情,从而体现民族文化存在的价值,暗示民族文化只有对自我的坚守,才能最终究赢得自己的生存空间和价值,获得强劲的生命力与永恒魅力。
关键词:韩少功叙事语言【中图分类号】I0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4-0004-02小说中的“叙事”,即讲述事件的话语或文本,类型除了有小说以外,还有史诗,罗曼司等。
法国结构主意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提出把“‘能指’,陈述,话语或叙述文本称作本意的叙事”。
叙事主要包括创造故事的方式和非故事的叙述,这一切又要通过语言来表达,以此体现叙事方式的特色。
一、韩少功及其代表作新时期作家韩少功是文学湘军的带头人物之一,他深受湖湘俗文化影响,热衷于民俗文化的书写,采用通俗和民俗的语言,构建起具有民风特色的叙事语言,幽默却又反映时代特征。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取材于知青时代的经历,发表《西望茅草屋》,从而一举成名。
文中乡村的自然风光,生活场景,人和事以及农民的善良质朴和狭隘冥顽,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80年代中期出版《爸爸爸》,《女女女》两部小说,用象征的手法构筑起对当下的现实世界的思考,并转向形而上的探索。
在90年代带轰动一时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借鉴了作家米洛拉德·帕维奇的《哈扎尔辞典》的叙事方式,从而成为新时期小说叙事转型的先锋。
本世纪初,隐居在湖南乡野的韩少功又创作小说《山歌天上来》,讲述了农民音乐家毛三寅热衷山歌创作,但却一生壮志难酬的悲剧命运。
作家韩少功认为:“乡土中所凝结的传统文化,更多地属于不规范之列。
俚语,野史,传说,笑料,民歌,神怪故事,习惯风俗,性爱方式等等,其中大部分鲜见于经典,不入正宗,更多地显示出生命的自然面貌。
归去来(韩少功):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
取直接叙述意识流动过程的方法来结构篇章和塑造人物形 象。它可以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描写,具有 较大的浓缩性和凝聚力。概括起来可以说,唯主观、反理 性是它总的特点。
意识流小说代表作有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伍尔夫的《到灯塔去》、福克纳 的《喧哗与骚动》等
【魔幻现实主义】
3.叙述的构思技巧:线索、悬念、伏笔、照应、铺垫、抑扬、 对比、衬托、突转、心理独白、时空集中、叙述与写景结合、回忆 与现实交织。
4.叙述的话语形式:对话式、讲述式、诗化语言、散文笔调。 5.叙述的节奏速度:通过控制“读者的预”和“情节设定” 之间的关系,来确定故事节奏,或舒缓,或明快,叙述节奏与故事 情节及人物性格的关联性等。
《归去来》
韩少功的《归去来》发表于1985年6 月的《上海文学》,80年代崛起的一大批 作家都会在作品中探讨“自我”的问题, 经历文革动荡与劫难,原先清晰的主体认 知变得破碎乃至虚无,《归去来》可称作 为重新寻获作家自我的某种尝试,在今天 仍旧能够给世人某种启示。
小说鉴赏
《归去来》是一个知青精神探索的寓言故事,出生城市的 “我”(黄治先)为了收购当地出产的香米和鸦片,来到一个村庄。 他感到似曾相识,此地的一切既熟悉又陌生,他确信自己从没有来 过这个村落,从未沾染此地的人和风景,乡村世界缓慢地进人他的 视野进村之后是一段细致而主观感很强的描写,是外来者的眼光缓 慢打量下的乡村世界,外来者审视和挑剔的痕迹跃然纸上,又有一
作家韩少功
一、韩少功韩少功的创作韩少功(1953-)湖南长沙人。
1968年初中学毕业后到农村“插队”。
文革后期在湖南泪罗县文化馆工作。
1982年毕业于湖南师院中文系。
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月兰》、《爸爸爸》,长篇随笔《暗示》,长篇散文《山南水北》,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1.第一阶段——“伤痕文学”阶段上世纪70年代末与“伤痕文学”一道正式进入文学主流借助人道主义的思想资源,控诉当代政治斗争和错误观念对人的摧残。
《月兰》是极左路线造成的一个悲剧。
“我”单纯而热情地执行上面的政策,而对农村生活状况缺乏真实了解,造成了月兰自杀的悲剧。
2.第二阶段——“寻根文学”阶段1985什发表《文学的根》被视为“寻根派宣言”:“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文化民族传统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他们(贾平凹和李杭育等)都在寻‘根”都开始找到了自己的文化根基和文化依托。
这大概不是出于一种廉是一种对民族的重新认识,一种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觉醒.一种追求和把握人世无限感和永恒感的对象化表现。
中篇小说《爸爸爸》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
故事发生在一个与世隔绝、时间凝固和停滞、充满原始蛮荒气氛、不知现代文明为何物的山寨——鸡头寨,展现了鸡头寨蒙昧、迷信、保守、原始、落后的风俗习惯。
在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影响下,新时期文学中产下了一批白痴的人物形象,而丙崽则是他们中的第一个。
丙崽是个永远长不大,却也死不了的白痴、侏儒他生活在愚味、龌龊的环境中,长相丑陋,思维混乱,言语不清,行为猥琐是作为民族文化“劣根性”的象征物来创造的。
《爸爸爸》是一部寓言作品,模糊了时代背景,象征超稳定的古中国文明,揭示中国文化在时空的停滞,继承了“五四”以来启蒙主义和国民性批判的传统3.第三阶段——跨文体写作的长篇小说创作的阶段90年代以后,韩少功在小说艺术创新上的探索主要出于对“小说”的功能和形态拓展的考虑。
浅析韩少功小说三大主题及浅析韩愈之《幽兰操》
浅析韩少功小说三大主题【内容摘要】韩少功作为一名小说家,在个人创作中具有强烈的超越意识。
他放弃了传统的小说叙事模式,有聚焦了理性的反思,在反思中体现乡土情结,在乡土情结之上然而又为了寻根。
因此,我把韩少功的小说分为反思、乡土、寻根三大主题。
关键词:韩少功创新反思乡土寻根引言韩少功的小说不仅以鲜明的爱憎评判生活中的美与丑,揭示出社会生活某些本质方面的亮色,在主题开掘和人物塑造上反映出了现实主义的一定的思想深度,而且在艺术上也有大胆的追求和创新。
他的作品逐渐赢得了文艺界的瞩目和广大读者的赞扬。
本文仅就韩少功小说主题做粗浅的分析。
韩少功作为一名小说家,在个人创作中具有强烈的超越意识。
他放弃了传统的小说叙事模式,有聚焦了理性的反思,在反思中体现乡土情结,在乡土情结之上然而又为了寻根。
因此,我把韩少功的小说分为反思、乡土、寻根三大主题。
一、以其反思,启示读者(一)反思小人物对政策的无奈韩少功1984年以前的重要作品多属此类,大多透过知青的视角,追忆上山下乡的故事,以及农村所见的小人物等。
在韩少功的小说中,较早发表的《西望茅草地》,取材于真实生活,透过知青身份的叙述者,以第一人称陈述自身遭遇。
《西望茅草地》将时代背景推向文革前,描述自愿“支农支边”的老知青小马,带着雄心壮志来到茅草地农场,他与场长张种田的养女小雨情投意合,但大跃进开始后,无法温饱的物质环境、空虚贫乏的精神生活、禁止恋爱的规定、政治思想的检查等,逐渐磨蚀他的理想,之后小雨死于森林灭火,农场因长期亏损被迫解散,张种田灰心沮丧,小马也感到忧伤。
在这篇小说的人物塑造上,韩少功不但描绘出农民质朴善良的形象,也透过张种田因农场解散而失意等情节,表现小人物无力反抗政策的无奈和悲哀。
(二)反思民族文化韩少功并没有在《归去来》中花大量篇幅做文化反思的工作,但其精神却能清楚地呈现出来。
作品中的黄治先是在自愿多余被迫的情况下,放弃自己的身份,扮演一个别人要他扮演的角色。
论韩少功小说的语言反思与艺术呈现
论韩少功小说的语言反思与艺术呈现论韩少功小说的语言反思与艺术呈现韩少功是中国当代文坛上备受瞩目的作家,早期以反映生存困境和剖析现实社会为主题的小说为主,其代表作有《黄金时代》等;后期则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大量的拓展、改编,将这部分元素融入小说的情节当中,如《绝代双骄》、《刑天传奇》等作品,使其小说呈现出更多的民族色彩和魅力。
本文就韩少功小说的语言反思与艺术呈现进行剖析与探讨,提出以下九个方面:一、语言的微妙反思韩少功小说中的语言非常贴近人们生活中的实际口语表达,对于一些基本的民间语言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使得小说透过语言反映出社会现实,为读者呈现出一个生动、具体的社会图景。
二、近人道路的身体呈现韩少功小说中对于身体的描绘,不限于表面的形态,更加注重心理、文化、历史等多个角度的表现,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具有强烈的个性,也给读者呈现出一种全面、立体的形象。
三、历史原型的文学再现韩少功小说中将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改编和再现,给人一种“是与非”分明的确立感和历史阅读的新鲜感。
这种再现和改编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价值观和时代意义的重新评价和塑造。
四、多样化的文化元素韩少功小说中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不同的小说体裁各自独具特色,小说中运用了很多叙事元素和情境描写,既有古今文化的碰撞,还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流。
五、追求艺术的生命力韩少功小说中表现出对艺术生命力的追求,作品能够让人看到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和生命的无限延展。
他的小说涉及文学、文化、历史、哲学和艺术等多方面,成为探索人类艺术的一部分。
六、各具风格的小说体裁韩少功小说中的小说体裁非常多样,有传记小说、言情小说、历史小说、游戏小说等等不同类型的小说,每一种小说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在小说的写作中体现了对于“我”、“话语”、“世界”这三个问题的思考。
七、深刻反思的浓厚氛围韩少功小说给人的感觉是深刻的反思,他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浓厚氛围,即所谓的“精神悬念环绕”。
论《爸爸爸》佰生化的艺术手法
寺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爸爸爸》佰噎化的艺术矛蔻。
胡燕燕摘要:韩少功的中篇小说Ⅸ爸爸爸》描述了坐落于巴山楚水间的一个山寨一一鸡头寨的历史变迁,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本文运用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解读作品,分别从主题意蕴、叙述方式、语言表达三个层面来分析作品陌生化的艺术手法。
关键词:韩少功《爸爸爸》陌生化艺术手法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爸爸爸》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作品描述了坐落于巴…楚水间的一个山寨——鸡头寨的历史变迁,展现了鸡头寨民众的日常生活面貌。
它独特的文学表现形式让读者在熟知的世界罩进行了一场陌生的旅行,帮助读者摆脱了认知习惯的制约,揭去表面自然合理的外衣,暴露出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丑陋内核,成功地诠释了寻根文学的主题。
从这一角度上说,《爸爸爸》具有陌生化的艺术特征。
陌生化是俄闷形式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由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艺术的手法》一文中提出。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动作一旦形成爿惯,就会自动完成,阅读体验也是如此,这就是感受的“自动化”,“自动化”使得生活化为乌有。
艺术存在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恢复对生活的体验,感受到事物的存在,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往往就会涉及陌生化手法的运用。
陌生化是指把原来为众人所熟悉的事物进行独特的异化,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惊愕,产生更大的艺术效果。
“艺术的手法就是将事物‘奇异化’的手法,把形式艰深化。
从而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间的手法,因为在艺术中感受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应该使之延长。
”[11那么,作品《爸爸爸》是如何在形式上进行创造突破从而引起读者关注的呢?本文试从主题意蕴、叙述方式、语言表达三个层面来分析作品陌生化的艺术手法。
一、主题意蕴的陌生化据什克洛夫斯基《作为艺术的手法》一文,改变形象而不改变事物的本质是进行陌生化的常用手法,对事物进行改头换面是要引起读者更深层次的感受。
小说着力塑造的形象丙崽不仅关乎作品的艺术形式,亦和韩少功所关注的主题密切联系。
丙崽本身就是作品的主题。
《马桥词典》:重新定义“小说”的努力
《马桥词典》:重新定义“小说”的努力论争档案:韩少功的《马桥词典》最初发表在《小说界》1996年第2期,问世后好评如潮,被称为“旷古未有的创新杰作”,但也正是这篇小说引起了“90年代中国文坛最大的文坛论争”。
1996年12月5日,北京《为您服务报》刊登了张颐武的《精神的匮乏》和王干的《看韩少功做广告》两篇文章,引发了“马桥事件”。
张颐武指这部作品“完全照搬”了《哈扎尔辞典》,认为韩少功不过是一个“模仿者”。
王干也在同一期报纸上调侃韩少功在报纸上为自己“做广告”。
之后两三个月,一些媒体纷纷介入此事,《服务导报》、《劳动报》、《书刊文摘导报》等报刊沿袭并强化了“抄袭说”,争论日趋激烈。
1997年1月1日,史铁生等11位作家联名致函中国作家协会权益保障委员会,要求对韩少功的《马桥词典》给予公正评审。
1997年3月28日,韩少功向海口中院递交起诉状,张颐武等6个个人和单位为被告。
1998年5月18日,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对“马桥诉讼”作出一审判决:“原告韩少功所著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和《哈扎尔辞典》是内容完全不同的两部作品,到目前为止,尚无证据证明《马桥词典》与《哈扎尔辞典》之间存在着抄袭、剽窃和内容完全照搬的情形……指称《马桥词典》在内容上完全照搬《哈扎尔辞典》,这一评论超出了正常的文艺批评界限,已构成了对原告韩少功名誉权的侵害。
”1998年第6期《文学自由谈》发表韩石山文《马桥事件:一个时代的终结》,分析了争论双方的性质,希望中国文学由此进入“一个正常的时期”。
1998年9月9日,上海第四届“长中篇小说优秀作品大奖”宣布评选结果,韩少功的《马桥词典》获长篇一等奖。
至此,“马桥事件”作为一起超出文学范围的争论基本结束,《马桥词典》回归了学术讨论的平静范畴。
路文彬在《90年代长篇小说写作现象分析》中认为在90年代的长篇小说格局中,《马桥词典》“打破了长篇小说艺术形式持续已久的沉默状态,重新激起了人们对于形式话题的热情。
论韩少功新世纪中短篇小说叙事的世界性因素
( ol eo t auea dJun l m, a g eN r a U i ri , uigC o g ig4 8 ) C l g f i rtr n o ra s Y nt om l nv sy F l h n qn 0 0 e le i z e t n 1 0
Ab ta t E frso l s r r d n s l x lr t n a d n ra v n v t n b n S a g n r i o el s s r c : f t fal o sa e ma e i t ee p o a i n ar t e i o ai y Ha h o o gf sn v l o t y o i n o o h a a d s o t cin o e n w c n u y n h r f t f h e e t r .T e n l d p n sr cu e t l n s a d u c r i n i g ,w ih d a i o t h y i cu e o e t tr swi b a k n n e t n e d n s h c r w u h a h e d ri t c o r ai n a i g p o u i g h h l a t ee s b c o t a tr a d al t e r a e no t e f t n c e t n a d me n n r d cn .T e w o e n rain r f r a k t e n rao n l h ii o o h p s i l n i g r o o dn t d S h t e f t n i a l o ” n e p e i c mp i i n o s i t s . W h t o sb e e d n s ae c — r i ae O t a c i s b e t i tr r tl e o l t a d p si l i ” h t i o f cy b ie a lo sl e f v lu l k n ra ie i a t el g s r u tr s o k i r o o s si a t si fc l n e o ss i .No — dv d a a ao s t n f r a a in wi k i c v n t i i o e n i ii u l r tr a s m n r t t n n r o o h
论韩少功《爸爸爸》人物的民族悲剧意识
论韩 少功《 爸爸爸》 人物 的民族 悲剧 意识
◎符 聪
作 家 韩 少功 的 中 篇 小 说 《 爸爸 爸》 , 成 功 塑 造 了
丙崽、 丙崽娘 、 仲满 、 仁 宝 等形 象 , 通 过 揭 示 这 些 人 物 群像 所 具 有 的强 烈 悲 剧 意 识 ,进 而 反 思 了 我 们 的 民 族 文化 。 这种文化反思 , 值 得 我 们在 推 崇 社 会 主 义 核
的畸 形 儿 。
二、 丙崽 娘 : 改 良 的悲 剧 符 号
与丙崽同样有趣的是一把剪刀 “ 剪 鞋 样 ,剪 酸
菜, 剪指 甲 , 也 剪 山 寨 一 代 人 , 一个未 来” 的丙 崽 娘。 她也像丙崽那样“ 间或 也 翻 一个 白 眼” , 但 她 并 不 守旧 , 她 从 山 外 嫁 进 鸡 头寨 , 带 来 了先 进 地 区的 某 些 文 明 和 开化 :保 持 着 从 娘 家 那 边 带 过 来 的 经 常 洗 刷 衣物 , 讲 究 清 洁 卫 生 的 习惯 ; 敢 于 挑 起 一 竹 篙 女 人 衣 服 显 眼 地 晒 在 冲 着 仲裁 缝 大 门 的地 坪 里 ;敢 于 以胞 衣 当 作 大 补 佳 药 。但 她 不 可 能像 文 成 公 主 那 样 对 鸡 头 寨 的 进 步起 促 进 作 用 ,因为 在 这 个 原 始 遗 风 统 治 的 封 闭 山寨 里 , 她没有地位 , 没有 “ 话份” 。加 上 丈 夫 弃 家 出走 , 儿子痴呆 , 她 的心 计 和才 智 大 多 被 悲 苦 的 命 运 所 压 抑 ,剩下 的也 只能 用 于 勉 强 维 持 生 活 和 可 能 地 保 护儿 子 。 打冤 失 败 逃 迁 之前 , 她 果 断 地提 着 篮 子 独 自出 走 ,并 对 丙 崽 发 出 了对 鸡 头 寨 表 示 绝 望 的
寻找文学之“根”——论韩少功1985年的文学创作《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寻找文学之“根’’一论韩少功1985年的文学创作《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Seekingtherootofliterature..--.-AbriefanalysisofmajorworksbyHanShaoGongin1985专业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申请人姓名:吴少英导师姓名:郭冰茹副教授答辩委员会组成(签名)主席:洌扒y委员:P:_3:f、: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j乏勺误日期:≯剥年?硼fo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中山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他方法保存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景勺受日期:碉)辟f钞月f6日导师签名:珏卸,alp日期:pg年,2一月,u日寻找文学之“根’’——论韩少功1985年的文学创作《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专业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博)士生:吴少英指导教师:郭冰茹副教授摘要“寻根文学”是新时期文学艺术追求民族化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韩少功作为“寻根文学"的摇旗人和实践者,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大放异彩。
韩少功关于“寻根文学’’的论述,掀起了这股文学思潮的序幕,得到了李杭育、阿城等的声援和支持。
与此同时,韩少功对“根”的界定、书写在“寻根文学”的思潮中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
《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集中在1985年发表,契合了韩少功同一时期的“寻根”理论,是韩少功“寻根"的主要代表作。
韩少功
•
王尧 先锋文学探索是在中国语境里产生的, 是中国现实生活所孕育的, 从更深 的层面说, 它与西方的先锋文学不完全是一回事。尤其到了年代, 这种区别越 来越明显。 韩少功 西方先锋文学所针对的, 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 一个资产阶级体制 化的社会。所以很多西方先锋作家带有左翼色彩, 是支持共产党或者社会党的。 现代主义在美国发展到嬉皮士运动时, 其主要诉求是要民权, 要自由, 反对教育 的商品化, 反对帝国主义战争, 拒绝接受资产阶级政治、法律、伦理的体制规 范, 思想基点上可能是非常个人主义的, 但同样有很强烈的左翼色彩, 马克思、 毛泽东以及法兰克福学派是他们经常运用的思想武器。但是在中国, 先锋文学 的针对物是“ 文革” , 是社会主义过程中造成的灾难, 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传统 小农官僚社会里政治、法律、伦理的体制规范。更重要的是, 在这一个反叛的 过程中, 很多先锋对资产阶级倒是充满了向往, 所以与萨特、加缪、布莱希特 这一类共产党员有很大的区别。我在法国参观过勃勒东的故居, 那太豪华了, 又是城堡又是别墅, 一个人孤独地住在那里, 不神经兮兮的也不可能。而我们 的先锋作家们, 当时可能还窝在一个小胡同里, 像样的房子也没有, 想找个情人 也可能挨整。他们与西方同道会有同样的痛苦吗会有同样的想象和向往吗到 了年代,“ 全民皆商”的时候, 很多先锋当资本家去了, 就是自然的结果。很多 没有“ 下海”的先锋作家, 也热烈拥抱商品化、市场化、资本化这个时代潮 流, 什么现代主义, 什么后现代主义, 各种文本里都隐藏着对金钱的渴望和崇拜。
• 两种既彼此相通而又相互差异的文化景观:一是以张承志、 邓刚、梁晓声、乌热尔图等人为代表的,作品中呈现出以 自然奇观为故事发生地的草原、大海、荒漠、江河。如张 承志的《黑骏马》、《北方的河》,描绘北方的草原、戈 壁、雪峰、江河,赞美彩陶碎片的美丽、清真寺的庄严, 在这样一种饱含生命激情的人生境界里,民族文化与大自 然的博大宽广、北方游牧民族粗犷豪放的生存状态融为一 体,使人感悟到“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强大人格 力量。二是以韩少功的鸡头寨、郑义的老井村、王安忆的 小鲍庄、李锐的吕梁山为代表的,远离现代文明的山野村 庄。 • 寻根文学主要有两种走向,一是从现实与传统的断裂上去 寻找那些隐退、散失在民间的文化传统,特别是主流文化 之外的不规则文化;二是从现实与传统的潜在连接上对传 统展开批判,试图通过对传统的批判达到对现实的批判。 前者在文化领域表现为“新儒学”与保守主义的兴起,以 及由此开展的对“五四”激进主义的批判;后者则延续启 蒙精神,在批判、反思的声浪中,汇流成20世纪so年代的 时代主潮—现代化。
《马桥词典》中的神秘因子
《马桥词典》中的神秘因子摘要:《马桥词典》是韩少功写于20世纪90年代的一部长篇小说,亦是其主要代表作之一。
不同学者从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主要通过分析文本的表现手法,如叙事结构、修辞特色等方面,探析其文体创新的意义及思想的深邃。
本文从《马桥词典》的语言、人物、意象入手,探析其言与象、人物与叙事背后的神秘因子,还原一个“假作真时真亦假”的神秘马桥。
关键词:《马桥词典》神秘“我的记忆和想象,不是专门为传统准备的”????,韩少功的艺术思维和创作手法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向,从对客观真实的把握到主观的写意,从对具象的把握到神秘朦胧的突变,从明晰的言说到模棱两可的表达,作者写作观念上的变化,对文学之“根”的寻找,直接带来了《马桥词典》的文体创新和作品中氤氲的神秘意境。
马桥是“我”作为知青下乡生活的地方,两棵枫树,是“我”对马桥的第一印象,“我心里一沉,一步步走进陌生”????。
一切都由这两棵神秘的枫树开始,带我们进入光怪离奇的神秘意境。
一、半原始文化下的生殖崇拜、鬼神崇拜“鹿角,鹰爪,蛇身,牛头,虾须,虎牙,马脸,鱼鳞”,这是马桥人所画的关于龙的形象,它遍体黑色,仿佛是一种中国式的所有动物的集大成。
卡尔?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一种精神无意识的遗传,是人们对某种刺激做出的带有预定倾向的反应,为人类全体成员所共有。
其中,神话、图腾或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外在表现。
对龙的形貌的绘画,表达了马桥人对龙的原始崇拜,亦是弗雷泽在《金枝》中指出的一种处于宗教时代阶段的人类思维模式,即人们放弃了直接操控自然的愿望,转而崇拜神灵。
(一)反才智,重庸俗的古朴语言观马桥人相信万物有灵,他们的语言侧面反映了拟人化、泛灵论的观点。
“三毛”牛,“黄皮”狗仿佛精通人性,“倘若三毛与别的牛斗架,不论人们如何泼凉水,这种通常的办法,不可能使三毛善罢罢休。
惟有志煌大喝一声‘溜’,它才会惊慌地掉头而去,老实得棉花条一样”????。
韩少功小说的理性叙述探析——以《马桥词典》为例
韩少功小说的理性叙述探析
———以《马桥词典》为例
王海燕
(江苏警官学院基础课教研部,江苏南京210000)
摘 要:韩少功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和《暗示》在文体革新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淡化小说叙事必备的人物 塑造和情节安排,用大量的具有深刻内涵的理性分析文字构建文本,体现作家对文化独到的见解和理性的思考。 本文通过对小说《马桥词典》文本的梳理,发现其议论的规律和逻辑思路,以及其价值所在。 关键词:韩少功;马桥词典;理性;文化小说 中图分类号:I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 ) 10078444 2018 06058704 收稿日期:20180723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国当代小说乡土文化叙事研究”(2017SJB0473)。 作者简介:王海燕,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部长篇小说《马桥词典》以奇特的文体形式再 了理论储备,也直接影响他创作这两部小说的
次引发关注并引起争议。相比较《马桥词典》, 韩少功的另一部长篇《暗示》就冷清一些。评 论家认为它们构成互文性关系。其实,这两部 长篇都显示了韩少功的理论偏好,只不过前者 没有后者那样大张旗鼓。要研究前者的理论 性,后者也是不容绕过和忽视的。本文将通过 解读《马桥词典》中的理性文字表达,梳理其蕴 含思想的深度,并探讨如此书写的意义。
移居海南,创办《海南纪实》《天涯》杂志的经历 分不开。对社会现实与历史的了解和思考,让 韩少功借助散文来一浇心中的块垒。他后来的 小说创作也一改以往的路数,既不同于《西望 茅草地》《月兰》《飞过蓝天》等反思“文革”的 小说,又不同于《爸爸爸》《归去来》等“寻根文 学”。尽管作者还是以知青的身份创作《马桥 词典》和《暗示》,但形式上已经大不同了。
寻根文学中现代反省与回归传统的融合——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
文化艺术 |寻根文学中现代反省与回归传统的融合——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徐天昱/文韩少功是我国新时期文学作家中“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与多数“寻根文学”作品不同,韩少功《爸爸爸》中充斥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它同时具备与鲁迅文学作品、沈从文作品的相似之处。
一方面,韩少功继承了鲁迅的批判精神,忧患与批判意识在《爸爸爸》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另一方面,他和沈从文一样,以文学寻根为目的,创作了一系列展示乡土社会中愚昧、落后、野蛮的小说,但也挖掘了乡土文明的精神亮点。
本文着重从韩少功文学创作与鲁迅、沈从文作品之间的联系出发,意在探讨韩少功对鲁迅批判精神、沈从文乡土寻根的继承和发展,探究《爸爸爸》中现代反省与文化寻根的融合。
1 寻根文学的产生背景“寻根文学”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目的在于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回归传统文化。
文革结束后,文学在抚摸伤痛中开始把“人”从伤痕累累的肉体与沉重的心灵创伤中扶起,“给以人性人情的滋润与慰藉,‘人’得以苏醒与再生。
[1]”“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都重视文学的政治功能,把人放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加以描绘,展现复杂的社会中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而寻根作家则试图弱化文学的政治性,把目光由现实生活转向乡村传统文化和民间历史。
2《爸爸爸》中的人物形象2.1 人物的丑恶《爸爸爸》讲述了鸡头寨的一个畸形儿,名叫丙崽,他生下来不会说话,第三天只会喊“爸爸”和“×妈妈”。
但这样丑陋、愚昧的人物被鸡头寨的村民们视为“丙仙”来膜拜。
后来,鸡头寨与鸡尾寨械斗,鸡头寨屡战屡败,决定杀丙崽祭神。
最终鸡头寨战败,丙崽却仍然活着。
这暗示了腐朽、愚昧永久地存在着。
“恶童”丙崽象征着社会生活中的丑恶的一面,他是不死的、永存的,这暗示着腐朽的传统文化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稳定的、永续的联系。
村民们在对待丙崽的态度上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村民们取乐于丙崽,没事便打他耳光。
村民们会杀丙崽做祭品,但又会将丙崽当作“丙仙”好吃好喝供着,这体现出了民众对愚昧、落后文化的矛盾态度。
论韩少功小说的语言反思与艺术呈现
论韩少功小说的语言反思与艺术呈现韩少功小说的语言反思与艺术呈现韩少功是中国当代文坛上备受推崇的作家之一,其小说风格独树一帜,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
韩少功的小说既有深厚的思想性,又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其语言反思和艺术呈现贯穿全篇,为读者带来了深度和美感。
本文将从九个方面探讨韩少功小说的语言反思与艺术呈现。
一、韩少功小说的语言质朴自然,直观易懂韩少功的语言质朴自然,直观易懂,富有感染力。
他以平实而耐人寻味的语言,将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内涵等自然而然地表现了出来,令读者感同身受,深刻印象。
二、韩少功小说的文字细腻入微,表现力强韩少功的小说文字细腻入微,表现力强,描写出了人物的生动形象。
他擅长运用细节描写来强调人物情感、性格等方面的特点,令读者产生共鸣,使作品更加深刻。
三、韩少功小说的言简意赅,削去烦琐韩少功的小说言简意赅,削去烦琐。
他精炼的语言,紧凑的句式,使作品流畅自然,节省了读者的时间和精力,让读者更加投入。
四、韩少功小说的叙述审慎严谨,推理性强韩少功的小说的叙述审慎严谨,推理性强。
他通常在小说中设置谜题和线索,读者跟随主人公逐一解谜,产生一种强烈的参与感,使作品更加紧凑。
五、韩少功小说的情感真挚,感人至深韩少功的小说情感真挚,感人至深。
他的作品以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为基础,将人物内心情感、生命态度等体现得淋漓尽致,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六、韩少功小说的背景描写精准细致,环境气氛引人入胜韩少功的小说的背景描写精准细致,环境气氛引人入胜。
他通过对人物、地点、时间的展开,烘托出浓郁的环境氛围,让读者身临其境,参与其中。
七、韩少功小说的历史感强,文化氛围深厚韩少功的小说历史感强,文化氛围深厚。
他将个人经历与社会历史相融合,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从而达到了跨越时空的更高境界。
八、韩少功小说反思社会现实,直面生命困境韩少功的小说反思社会现实,直面生命困境。
他深刻关注人性的本质,直面现代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寻求出路。
论韩少功的“寻根”之作
论韩少功的“寻根”之作韩少功是当代中国著名作家,他在创作生涯中的一部分作品中,在主题上尤为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的传承和发展。
这些作品被称为“寻根”文学,其中包括《黄金甲》、《小城之春》、《浮生六记》等。
本篇论文旨在深入探讨韩少功“寻根”之作的文学特点、社会意义和文化使命。
一、“寻根”之作的文学特点1.结构上讲究“辞章分句”的表现手法韩少功的“寻根”之作结构上讲究“辞章分句”的表现手法,尤其注意对话、场面和人物形象的描写,通过细致入微的叙述,使小说的情节饱满而紧凑,有力地表现出了小说的主题。
2.寻求文学的“原初”形式和审美价值韩少功在“寻根”之作中寻求文学的“原初”形式和审美价值,细致描绘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物相处过程,通过文学的形式呈现出传统文化的精髓,整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体现出新时代文学创新和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
二、“寻根”之作的社会意义1.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因此,韩少功的“寻根”之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不仅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同时也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作出了杰出贡献。
2.反映社会现实,呈现历史观照韩少功的“寻根”之作通过对历史时期的真实描绘,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反映了社会的历史和发展,凸显出中华文化的宝贵性格和精神价值,通过对历史的观照,对当代社会提出了新的思考和启示。
三、“寻根”之作的文化使命作为当代文化的一份子,韩少功把“寻根”之作上升到了文化使命的层面,鼓励人们找到传统文化的精髓,追寻人类自然和人文的历史和造就,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持续传承和创新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
总之,韩少功的“寻根”之作完美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具有极其深刻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使得“寻根”成为当代文学艺术中最具代表性和最高价值的创作方向之一。
取舍之间,知行之——作家韩少功的思想姿态
取舍之间袁知行之界作家韩少功的思想姿态何吉贤 从反思“文革”到文化“寻根”,从“现代派”的形式实验,到文体融合的创作,从创办杂志,到以不同的写作方式介入当代知识界的争论,韩少功的文学实践,文学和思想一直构成了独特的张力。
韩少功的文学写作从写实起步,但自80年代中期始,即走向了高度象征和抽象式的写作,作品具有丰沛的思想性,“说韩少功是一位很理性的小说家,似乎在文学圈内已经成为一个毋庸置疑的定论”。
①90年代中期之后,在“现代派”作家整体上向“写实”回归的“进步的回退”中,韩少功却大体上置身潮流之外,一方面仍然坚持文学的“形式创新”,追问叙事背后的“语言”和“具象”问题,写了《马桥词典》和《暗示》等。
另一方面,以大量的散文随笔、演讲对话等,介入当代思想议题,由此也有了《日夜书》《革命后记》等“跨文体”的写作。
作为一位具有高度思想性的作家,一位主要以文学的方式介入当代思想讨论的“公民知识分子”,作家韩少功的思想姿态是极其独特的,他的思考几乎涉及了当代中国的所有重大问题,举凡对“文革”的反思、对“文革”反思的反思,专制和民主,道德、理想和人伦、欲望,“全球化”及其后果,资本及其权力关系,语言、历史和政治,国界、民族和东亚问题,文化传统及其当代传承,中国式思维及其日常展现,等等。
阅读韩少功,会有一种置身80年代至今中国人的精神现场的紧张感,伴随他穿越精神的困惑、痛苦,迷茫和挣扎,穿越人心的腐败、糜烂,昂扬和思考,这正如鲁迅一样,踏过“民初”、五四后的寂寞“古战场”、“新文苑”,走进二三十年代战争、革命的“绞肉”现场,始终未曾转头或无视,紧紧扼住中国人精神的命脉。
韩少功所走的是中国现代文学由鲁迅开创的道路:直面当下社会中的各种困苦和艰难,对此有深刻的体认和洞察,并由此深入人们的精神,对事物背后的各种关系穷追不舍,去揭露这些关系背后的各种权力网络。
在韩少功的文学世界中,吸引人的不是阔大的场景,丰沛的人物画廊,更不是高雅细致的文学情调,李陀说,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和《暗示》是“专门针对中产阶级趣味的‘另类写作’”,②在这一脉络上,韩少功写作的魅力主要在于与当代问题的紧密纠缠,在于连绵不绝、“清醒”亲切的现实思考,在于执著于大地、执著于周围人群的缘 DOI院10.16551/ki.1002-1809.2017.04.0012017年第4期 当代作家评论①②吴亮:《韩少功的理性范畴》,《鞋癖》,第299页,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少功小说的文体革新
韩少功就是一个公认的在文体革新的探索方面较为自觉的作家。
从八十年代开始,他大胆地突破了传统文体的限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为其作品书写和思想内涵的展露提供了更多的表达空间,也为读者接受和解读提供了多种可能。
标签:韩少功跨文体寻根“词典”形式
八十年代以来,作家大都试图摆脱传统写作的思路,在文体上大胆创新,不断改变叙述视角、语言表达、结构方式、审美方式等。
在小说传统创作模式已经泛滥的时代,作家们也不再满足于书写人物或情节性故事性很强的作品,因此会对文体变革。
韩少功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不满足于纯粹小说的写作,而是试图借鉴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散文化创作倾向,把小说与散文相结合,进行“跨文体”写作。
下面我将对韩少功不同时期的创作进行具体的分析,以探究他对于文体变革的试验。
“寻根”时期的文体革新
韩少功因为首倡“寻根”而在文坛引起很大的震动,随后创作《爸爸爸》、《女女女》等作品。
初读《爸爸爸》时,出现了一些阅读障碍,主要是其巫楚文化背景及其方言的使用,而且作品主题的模糊性或多义性,让我很难具体把握其思想内涵。
我认为其独创性主要体现在:其一,作者尝试了民间方言的书写形式,虽然给读者带来了阅读上的困难,但是方言的使用提高了小说的合理性,用当地的方言才能更完美地书写鸡头寨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
其二,我认为丙崽并不是单纯的艺术形象,更是一个艺术意象。
丙崽这样的人物并不是真实存在,而是作者在思考民族文化的根时虚构出来的形象。
他是一个畸形儿,是个怪胎,是传统封闭的民族文化孕育出来的产物。
正是通过丙崽这一形象,我们看到了其他人身上的愚昧、善良、勇敢和悲壮。
其三,创作主题的多元性。
作品问世以来,很多的研究者都在现代性的启蒙话语中,把其主题认定为讽刺或挖掘民族劣根性,强调其批判性。
这种评论是把丙崽和阿Q相联系,把作品当作批判性和反思性的文学叙事,是与“反思文学”有一定承接的。
也有部分评论者反对对《爸爸爸》做单一化的理解,如李庆西认为这个作品在美感风格上并不单一,它集合着调侃、讽刺与悲壮、凝重的诸种因素,他们构成一个复杂的关系。
而刘岩在《华夏边缘叙事与新时期文化》就认为,作品的含混与反讽,体现了当年“寻根”者遭遇的文化困境,指向西方中心主义和中国民族主义。
可以说,《爸爸爸》这部作品,无论是方言的使用、人物形象的反传统性还是主题的多元化都构成了其文体的特质。
韩少功之后创作的《女女女》,在文体上依然延续《爸爸爸》的风格,运用方言口语,通过幺姑、老黑、珍姑等人物的塑造,表现了现代文明遭遇传统失落时面临的困境,以及这种困境中人性的压抑。
可以说寻根时期的韩少功由传统的现实主义写作转向具有现代派手法的创作,无疑增加了作品的魅力。
九十年代的文体创新
文学发展到了90年代,长篇小说以其独特的文体革命赢得了青睐,形成了颇有规模的市场效应,显示出旺盛的生命活力。
1996年,韩少功创作了以词典的形式结构全文的《马桥词典》。
这个作品以小说为主体,杂糅了多种文体形式,如思想随笔、抒情散文、历史考证等。
读这部作品时,相信每个读者都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首先,《马桥词典》因其形式上的特殊性被评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作,这部作品直指文学内部的文體。
作品仿造词典的编排,以词语的罗列展现了马桥人的历史、文化、生活和思维方式等,创造了独特的”马桥世界”。
在这里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没有成为主要表达的对象,语言成了主导。
其次,小说是一种主要用来塑造人物、叙述故事的文学体裁,因此小说的书写必然遵循一定的线性结构,而韩少功把这种模式打破了,他用词语把各个故事分散开来,呈现并列叙述。
这样颠覆了我们的通常的思维,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虽然这个小说用不同的词语把相关的故事叙述出来,各个部分有独立性,也有一定的思想内涵上的联系,所以并不是截然孤立的。
这样的方式让作家有更多言说的空间和自由,小说没有预先设置的情节,没有明确的因果逻辑,读者可以像翻阅词典一样,从中间开始读,从后往前读,读者的阅读局限要小得多,同时读者的解读会开阔得多。
《马桥词典》的创作实践是成功的,不仅充实了小说的创作,也对作者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新世纪以来的创作
新世纪以来,韩少功创作了《暗示》、《山南水北》、《日夜书》等大部件作品。
《暗示》基本上延续了《马桥词典》的书写风格,把一个个词语从我们生活和记忆中抽离出来,连缀成篇,组成我们生活世界。
很多的评论者把《暗示》当作长篇小说来看待,认定这是韩少功向传统小说极限的大胆革命。
但是我认为,《暗示》离小说太远了,它完全把人物、情节放在了末流的位置,而把生活中的场所、氛围、座位、触觉等作为主要的言说对象,更像是一个个小随笔组成的长篇。
虽然里边也有虚构的人物、故事,但是已经成为作品的辅助。
2013年《日夜书》的发表,无论是在文体上还是思想上都引起大家的争论。
《日夜书》,是一部有关知青的精神书写,作品写了几个人的知青生活以及“知青后”的人生轨迹,反映了他们生活和思想的变化。
这部小说表面没有改变传统,其实深读起来还是能感受到作者在形式上的独特构思,与之前的小说大都用“词语”展开叙述不同的是,这个小说是通过姚大甲、吴天保、小安子等几个人物的描写来带动叙述,各个人物的叙述之间有独立性,也有交叉,有古代小说那种列传体的痕迹。
我认为韩少功的《日夜书》与之前的大胆革新相比,形式上没有太大的改变,他还是喜欢散文化的叙事,随笔体的书写。
韩少功写过一句话:“想不清楚的事就写成小说”。
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有质疑和思考,才有创作的动力。
我认为这正是作家不断突破限制,打破常规叙事的原因。
他在最初的小说写作中感受到了局限,没有随意的尝试长篇小说的创作,后来他选择散文与小说为主的跨文体创作范式,而且一再根据这种体式进行书写,就渐渐找到了自我。
参考文献
[1]孔见等,对一个人的阅读——韩少功与他的时代[M].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
[2]姜欣,论韩少功小说的文体选择与写作困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
[3]叶美芬,文体的意识形态——对当代长篇小说文体问题的一种研究[J]浙江学刊,2007年
作者介绍:李婷婷(1989-),女,汉,聊城,研究生,聊城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