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归纳知识点归纳
血液内科临床知识点总结
血液内科临床知识点总结一、贫血贫血是指全血中红细胞总量减少或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导致组织器官缺氧的一组综合征。
贫血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临床上常见的贫血表现为乏力、气短、心悸、眩晕等。
贫血的诊断主要依靠血常规检查、骨髓穿刺、溶血指标测定等。
治疗原则根据贫血的病因进行治疗,如给予铁剂、促红细胞生成素、输血等。
二、血友病血友病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主要有血友病A和B两种类型。
患者常因出血引起关节肿胀、疼痛、肌肉瘀斑等症状,严重者可因大量出血导致危及生命。
血友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
目前治疗血友病的方法主要是补充凝血因子,包括输注凝血因子浓缩剂、基因治疗等。
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组以皮肤和黏膜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主要包括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两种类型。
患者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口腔、消化道等黏膜出血。
诊断主要依靠血小板计数、骨髓穿刺、抗血小板抗体检测等方法。
治疗原则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静脉免疫球蛋白等。
四、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组以骨髓功能减退或丧失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常见的症状包括贫血、出血、感染等。
诊断主要依靠骨髓穿刺、外周血象等检查。
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方法主要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抑制疗法、雄激素治疗等。
五、淋巴瘤淋巴瘤是一组以淋巴组织恶性增生为主要特征的肿瘤性疾病,根据病理学特点可以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临床上患者常见的表现包括淋巴结肿大、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
诊断依靠淋巴组织活检,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
六、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组以骨髓生成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性疾病,根据病理学特点可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
患者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
诊断主要依靠骨髓穿刺、外周血象、染色体分析等方法。
2023年内科血液系统知识点小总结
内科血液系统知识点小总结贫血的定义: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120g /L ,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 L,孕妇Hb<100g/L 就有贫血。
按血红蛋白浓度分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贫血极重度<30g/L;重度30-59g/L;中度60-9 0g/L;轻度>90 g/L大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伴网织红细胞大量增生的溶血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肝疾病正常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来不及改变)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海洋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中重点掌握溶血性贫血:红细胞膜结构缺陷—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遗传性珠蛋白合成障碍—海洋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红细胞内酶缺陷—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蚕豆病)红细胞被血清中抗体或补体所影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体内铁的分布①功能状态铁—包括血红蛋白铁(主要)、肌红蛋白铁、转铁蛋白铁、乳铁蛋白等②贮存铁—包括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铁的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临床表现:(1)缺铁原发病表现如消化道溃疡、肿瘤或痔疮导致的黑便、血便或腹部不适;妇女月经过多等。
(2)贫血表现常见为乏力、易倦、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气短、纳差等;有苍白、心率增快。
(3)组织缺铁表现①精神行为异常(如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异食癖);-----精神②体力、耐力下降;-----身体③易感染;-----免疫力④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智力⑤口腔炎、舌炎、舌乳头萎缩、口角皲裂、吞咽困难-----嘴⑥毛发干枯、脱落;-----毛发⑦皮肤干燥、皱缩;-----皮肤⑧指(趾)甲缺乏光泽、脆薄易裂,重者指(趾)甲变平,甚至凹下呈勺状(匙状甲、反甲);-----指甲记组织缺铁有一个联想记忆方法,记成一个“不精致女孩子”,首先作为人,精神、身体、智力、免疫力都不行;作为精致女孩子:唇、头发丝、皮肤、指甲这些细节也不行。
血液系统疾病知识点
血液系统疾病知识点血液系统疾病是指涉及血液及其相关器官的疾病,包括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等多种疾病。
本文将介绍血液系统疾病的知识点,包括疾病分类、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内容。
1. 贫血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或功能不足,导致供氧能力下降。
贫血可以分为营养不良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多种类型。
常见症状包括乏力、气短、面色苍白等。
贫血的诊断主要依靠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电泳等方法。
治疗方法包括纠正原发病因、补充铁剂、输血等手段。
2. 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常见的病因包括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等。
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出血点、黏膜出血、鼻出血等。
诊断依靠血常规检查、骨髓穿刺等方法。
治疗方法包括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激素治疗等。
3. 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类以骨髓、外周血和组织中异常增生的白细胞为特征的恶性疾病。
常见的白血病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
症状主要包括进行性贫血、发热、淋巴结肿大等。
诊断依靠血液学检查、骨髓穿刺等方法。
治疗方法包括化疗、放疗、骨髓移植等。
4. 血液系统感染血液系统感染是指细菌、病毒或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血液系统疾病。
常见的感染包括败血症、血行播散性结核病等。
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寒战、全身不适等。
诊断依靠血培养、病原学检查等方法。
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疗、抗病毒治疗等。
5. 血液系统肿瘤血液系统肿瘤包括恶性淋巴瘤、骨髓瘤等多种肿瘤类型。
恶性淋巴瘤主要包括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等,症状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全身不适等。
骨髓瘤主要包括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症状主要包括贫血、骨痛等。
诊断依靠组织活检、骨髓穿刺等方法。
治疗方法包括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
总结:血液系统疾病涉及范围广泛,包括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血液系统感染、血液系统肿瘤等。
血液病归纳知识点归纳
第一节缺铁性贫血〔IDA〕【诊断标准】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fl,MCH﹤26pg,MCHC﹤0.31g/L2、血清铁﹤50ug/dl。
3、骨髓铁染色示细胞外铁削减或消逝,铁粒幼细胞﹤15%。
4、血清铁蛋白﹤14ug/L。
5、有明确的缺铁病因,用铁剂治疗有效。
符合上述 1~5 条中任 2 条以上者可诊断。
【关心检查】1、血象(包括红细胞指数)及网织红细胞。
2、血清铁+转铁蛋白。
3、血清铁蛋白。
4、骨髓涂片及铁染色(必要时)。
5、大便潜血、虫卵。
6、胃肠道钡餐或胃镜检查(必要时)。
7、妇科检查(月经过多的患者)。
8、肝、肾功能。
【鉴别诊断】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海洋性贫血等【治疗】1、去除或治疗病因。
2、铁剂补充治疗:元素铁 150~200mg/天,静脉补铁等。
3、疗程:血象恢复正常后,血清蛋白﹥30~50ug/L 时再停药。
【疗效标准】1、治愈:Hb 恢复正常,MCV﹥80fl,血清铁及铁蛋白,FEP 均恢复正常。
贫血病因消退。
2、有效:Hb 增高﹥20g/L,其他指标局部恢复。
3、无效:四周治疗 Hb 较治疗前无转变或反下降。
其次节巨幼细胞贫血【诊断标准】1、巨幼细胞贫血(1) 临床表现:贫血、常伴有消化道病症及舌痛,舌色红、外表光滑(牛肉舌)。
(2) 试验室检查:外周血:大细胞性贫血(MCV﹥100fl);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5 叶者﹥5%或 6 叶者﹥1%;骨髓:红系呈典型的巨幼红细胞生成,巨幼红细胞﹥10%,粒细胞系统及巨核细胞系统亦有巨型转变,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血小板生成障碍。
2、叶酸缺乏性巨幼细胞贫血临床表现:同上。
有偏食(蔬菜少或不吃)或空肠疾患或手术切除史。
试验室检查:除上述血象及骨髓象外,血清叶酸﹤3ng/ml(﹤6.81nmol/L),红细胞叶酸﹤100ng/ml(227nmol/L)。
3、维生素 B12 缺乏性巨幼细胞贫血临床表现:同上。
素食或回肠疾患或胃手术切除史。
血液系统疾病学知识点
血液系统疾病学知识点血液系统疾病是指影响骨髓、血液和淋巴系统的疾病。
它们可以是遗传性的,也可以是后天获得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血液系统疾病的分类、病因、症状和常见的治疗方法。
一、分类1. 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 长链脂肪酸缺乏症:这是一种罕见的代谢紊乱,导致人体无法正确代谢长链脂肪酸,从而影响血液的构成。
- 血友病:这是一组遗传性出血倾向性疾病,由于染色体上凝血因子缺失或异常导致。
2. 免疫相关性疾病:- 白血病:这是一种由白血病细胞在骨髓中大量繁殖引起的恶性血液疾病。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这是一种由骨髓细胞异常增生引起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贫血、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异常增多。
3. 器官受损引起的疾病:- 肝硬化:这是一种慢性疾病,由于肝脏组织受损引起,可导致贫血和其他血液问题。
- 肾衰竭:这是一种肾脏功能失调的疾病,对造血功能产生负面影响,引发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等问题。
二、病因血液系统疾病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其他疾病引起的并发症等。
1. 遗传因素:- 染色体异常:染色体的缺失、重复、倒位等异常会导致遗传性疾病的发生,如血友病和先天性骨髓衰竭。
-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可导致蛋白质合成异常,进而引发一系列血液系统疾病,如肌凝蛋白病和长链脂肪酸缺乏症。
2. 环境因素:- 染料和化学物质:染料和化学物质的长期接触可能导致骨髓和血液的损伤,引发类白血病和其他疾病。
- 放射线暴露:长期接触放射线或高剂量的放射线暴露会破坏骨髓和造血功能,增加白血病和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的风险。
3. 其他疾病并发症:- 自身免疫疾病:自身免疫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可导致血液系统疾病发生,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现有的感染疾病:某些感染性疾病如流感和登革热,可能引起血液系统疾病的并发症,如血小板减少和贫血。
三、症状血液系统疾病的症状各异,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症状:1. 贫血:由于血红蛋白不足或红细胞生成不足导致的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症状包括乏力、疲劳和皮肤苍白。
临床血液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临床血液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一、血液学基础知识1. 血液的组成血液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红细胞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则起着免疫和防御作用,而血小板则参与血栓形成和凝血过程。
2. 血液的生成血液的生成主要发生在骨髓内,成熟的红细胞和白细胞会进入血液循环,而血小板则会在骨髓中成熟后进入血液中。
3. 血液的凝血机制血液的凝血机制是机体对出血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主要包括血小板功能、凝血酶原激活和凝血蛋白的合成等。
4. 血液的输血学血液的输血学是临床血液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血液检测和输血反应的处理等内容。
5. 血液的免疫学血液中包含了很多免疫细胞和免疫蛋白,对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起着重要作用。
二、血液病的分类和诊断1. 贫血贫血是临床上常见的血液病,主要指血红蛋白或红细胞数量减少,导致血液输送氧气能力下降。
贫血的分类包括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贫血的诊断需要通过血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平均容积等指标来进行。
2. 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障碍,导致出血时间延长或出现出血的症状。
常见的疾病包括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生成障碍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
3. 血浆蛋白异常血浆蛋白异常是指血浆中蛋白质的合成或分布出现异常,包括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多、γ球蛋白减少等情况。
常见的疾病包括多发性骨髓瘤、Waldenström氏病和淀粉样变性等。
4. 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是指机体对损伤部位进行止血的能力减弱或消失。
常见的疾病包括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和血栓形成相关的疾病。
5. 血液肿瘤血液肿瘤是指发生在血液及造血系统中的肿瘤性疾病,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6. 血液传染病血液传染病是指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包括病毒性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梅毒和疟疾等。
血液病学知识点
血液病学知识点血液病学是研究血液疾病的学科,涉及到血液的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以及相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血液病学的基本知识点,包括血细胞的产生与功能、血液疾病的分类、常见的血液疾病等。
一、血细胞的产生与功能1.造血器官:骨髓是主要的造血器官,而胎儿期则以肝脾为主。
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可以分化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红细胞:红细胞主要携带氧气到达全身组织。
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能够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氧气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各个组织。
3.白细胞:白细胞是身体的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识别和消灭病原体。
白细胞主要分为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其中粒细胞主要负责吞噬和消化细菌,而淋巴细胞则起到调节和控制免疫反应的作用。
4.血小板:血小板主要参与止血过程,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能够迅速聚集在伤口处形成血小板血栓,阻止出血。
二、血液疾病的分类血液疾病可以分为稳定性和非稳定性两大类。
稳定性血液疾病指的是患者的病情相对稳定,需要长期治疗和监测,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非稳定性血液疾病则指的是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需要急诊治疗,如急性白血病。
根据血细胞的类型,血液疾病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和血小板疾病。
三、常见的血液疾病1.贫血: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功能不足以满足身体代谢需要的疾病。
常见的贫血类型有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遗传性贫血等。
2.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类恶性肿瘤,主要起源于造血干细胞或血细胞的早期祖细胞。
白血病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常见的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等。
3.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液中血小板数量减少的疾病,导致机体出现出血倾向。
常见的血小板减少症为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以上只是介绍了血液病学的一些基础知识点,实际上,血液病学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学科,还涉及到很多其他的知识和技术。
对于患者来说,了解自身血液疾病的类型和特点,以及针对不同疾病的治疗和护理措施,都是非常重要的。
血液病学知识点
血液病学知识点
一、血液疾病概述
血液是人体内部循环系统的基础,负责输送氧气、养分以及排除废物,维持身体健康。
而血液疾病是指一类涉及血液本身、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疾病,如贫血、白血病、血友病等。
二、贫血
贫血是指机体血液中红细胞数目或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导致输送氧气的能力下降的一类疾病。
常见原因包括缺铁性贫血、慢性疾病性贫血和遗传性贫血等。
患者会出现乏力、疲倦、气短等症状。
三、白血病
白血病是一类由白血细胞恶性增生引起的血液疾病,常见的类型包括急性髓样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患者会出现发热、贫血、出血等症状。
四、血友病
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是由于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
患者在受伤或手术时容易出现出血倾向,严重者会危及生命。
五、血栓性疾病
血栓性疾病主要包括静脉血栓栓塞症、肺动脉栓塞症等。
当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异常增多时,容易形成血栓,导致血流受阻。
总结:
血液疾病是一类临床常见的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了解血液病学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和治疗这些疾病,维护身体健康。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血液病重要知识点总结
血液病重要知识点总结1.常见的血液病类型血液病包括良性和恶性两类,良性病变包括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白细胞增多症等;恶性病变包括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贫血是最常见的血液病之一,常导致疲劳、气短、头晕等症状。
白血病则是恶性血液病的一种,是由于骨髓中的白细胞异常增生引起的,严重影响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
2.病因和危险因素血液病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免疫系统异常等。
例如,贫血可能是由于缺铁、维生素B12或叶酸不足,也可能是由于患有慢性疾病、遗传因素或骨髓疾病引起。
而白血病则可能与化学品暴露、辐射、病毒感染、遗传因素有关。
另外,血液病的发病也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3.临床表现血液病的临床表现因病种和病情而异。
贫血的主要症状包括疲劳、气短、头晕、心悸、皮肤苍白等;白血病则可能表现为发热、出血、淋巴结肿大、贫血等。
此外,淋巴瘤患者可能在淋巴结或器官肿块,骨骼疼痛等症状。
因此,一旦出现上述症状,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
4.诊断和治疗对于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通常需要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以确定病种和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治疗血液病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放疗、骨髓移植等。
对于恶性血液病,目前化疗和靶向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而对于良性血液病,贫血患者可通过补充营养或输血来治疗。
5.预防和护理对于已经患有血液病的患者,预防感染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血液病患者的免疫系统通常有一定程度的功能损害,更容易感染病原体。
此外,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也需要进行密切的护理和观察。
在饮食和生活方式上,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营养,避免接触有毒物质等。
6.心理和社会支持血液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面临身心压力,因此心理和社会支持对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患者和家属应及时寻求医生、心理医生或专业机构的帮助,加强心理辅导,积极面对疾病。
7.生活质量和康复血液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除了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外,还需要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康复。
血液学基本知识
分类
• 恶性淋巴瘤分为霍奇
金病(HD)和非霍奇 80.00%
金淋巴瘤两大类。我
70.00% 60.00%
国肿瘤防治研究编辑 50.00%
部对4023例恶性淋巴 40.00%
瘤进行统计分析,结 30.00%
果显示霍奇金病占 20.00%
29.1%,非霍奇淋巴 10.00% 0.00%
• 瘤占70.9%。
血液检查中发现不正常的白细胞就应进行进 一步诊断。为确诊,还需用从骨盆处取样对骨髓 进行活检,以确定癌细胞类型。
巴瘤
• 恶性淋巴瘤是淋巴结和(或)结外部位淋 巴组织的免疫细胞肿瘤,来源于淋巴组织 或组织细胞的恶变。
流行病学知识
• 恶性淋巴瘤在欧洲、北美、沙特阿拉伯和某 些非洲国家的发病较多数亚非国家为高。该 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但是,由 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实际发病总数估计 在1.5万例左右。而且常发生于青壮年。男性 患者多于女性。
• 1)烷化剂:烷化剂直接作用于DNA上,防 止癌细胞再生。烷化剂主要有白消安、顺 氯氨铂、环磷酰胺(癌得星)、氮烯咪胺、 异环磷酰胺、二氯甲二乙胺(盐酸氮芥) 和苯丁酸氮芥。
• 2)抗代谢药:抗代谢 药干扰DNA和RNA 的合成,抗代谢药主要有5-氟脲嘧啶、甲 氨蝶呤、阿糖胞苷和环胞苷。
3)抗肿瘤抗生素:抗肿瘤抗生素通过抑制酶的作 用和有丝分裂或改变细胞膜来干扰DNA。抗肿瘤 抗生素主要有博来霉素、更生霉素、红必霉素、 阿霉素和黄胆素。
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细胞弥温地浸润各种组织脏器, 是引起临床表现的主要病理基础,骨髓受到侵犯, 导致造血生长不良。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症(ALL)在小儿中最为常 见;成人中最为常见的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AML),急性白血病若不加以治疗,几个月内就 有致命的危险。
最新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总结重点笔记
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总结重点笔记血液系统疾病概述一、基础知识;(一)、血液的理化特性:(1)颜色: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是红色动脉血:鲜红色。
HbO2静脉血:暗红色。
Hb空腹血浆:清澈透明餐后血浆:较混浊(3)粘滞性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的阻滞特性。
血液内部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
(4)渗透压概念:溶液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特性或能力。
血浆渗透压包括血浆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约为300毫渗克分子/升(mOsm/L)其中血浆晶体渗透压为主要组成部分。
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形成。
可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及血细胞的正常形态。
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形成。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平衡。
(5)酸碱度:血浆PH 7.35~7.45。
大于7.45为碱中毒,小于7.35为酸中毒。
体内有酸碱对。
保持其平衡。
(二)、血量:正常血量占体重的7~8%,失血程度与后果:轻度失血:成人一次失血<500ml或<全身血量的10%,可代偿,病人无症状;中等程度失血:成人一次失血>1000ml或>全身血量的10%,不能代偿,病人有症状;严重失血:失血量达总血量的30%以上时,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三)血液的组成及功能:红细胞血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液水血浆血浆蛋白,糖,维生素,激素,代谢产物及无机盐等1、红细胞(RBC)(1)形态:胞体双凹圆盘状,成熟红细胞无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Hb)(2)数量:正常值 RBC 男性 4.05.5×1012/l 女性 3.5-5.0×1012/lHb 男性 120 ~ 150 g/l 女性 110~140g/l(3)红细胞的生理特性①:.悬浮稳定性它的定义是RBC能较稳定地分散悬浮于血浆的特性。
其原理是血液流动;RBC与血浆之间的摩擦使下沉速度减慢;表面积与体积比较大,不易下沉;表面带负电荷,互相排斥。
测定方法:血沉(ESR)。
血沉是指单位时间内RBC在血浆中下沉的速度。
(完整版)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总结重点笔记
血液系统疾病概述一、基础知识;(一)、血液的理化特性:(1)颜色: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是红色动脉血:鲜红色。
HbO2静脉血:暗红色。
Hb空腹血浆:清澈透明餐后血浆:较混浊(3)粘滞性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的阻滞特性。
血液内部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
(4)渗透压概念:溶液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特性或能力。
血浆渗透压包括血浆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约为300毫渗克分子/升(mOsm/L)其中血浆晶体渗透压为主要组成部分。
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形成。
可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及血细胞的正常形态。
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形成。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平衡。
(5)酸碱度:血浆PH 7.35~7.45。
大于7.45为碱中毒,小于7.35为酸中毒。
体内有酸碱对。
保持其平衡。
(二)、血量:正常血量占体重的7~8%,失血程度与后果:轻度失血:成人一次失血<500ml或<全身血量的10%,可代偿,病人无症状;中等程度失血:成人一次失血>1000ml或>全身血量的10%,不能代偿,病人有症状;严重失血:失血量达总血量的30%以上时,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三)血液的组成及功能:红细胞血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液水血浆血浆蛋白,糖,维生素,激素,代谢产物及无机盐等1、红细胞(RBC)(1)形态:胞体双凹圆盘状,成熟红细胞无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Hb)(2)数量:正常值 RBC 男性 4.05.5×1012/l 女性 3.5-5.0×1012/lHb 男性 120 ~ 150 g/l 女性 110~140g/l(3)红细胞的生理特性①:.悬浮稳定性它的定义是RBC能较稳定地分散悬浮于血浆的特性。
其原理是血液流动;RBC与血浆之间的摩擦使下沉速度减慢;表面积与体积比较大,不易下沉;表面带负电荷,互相排斥。
测定方法:血沉(ESR)。
血沉是指单位时间内RBC在血浆中下沉的速度。
1小时末,男性:0~15mm;女性:0~20mm。
血液病学基本知识梳理
血液病学基本知识梳理血液病学是研究血液疾病的科学领域。
它涵盖了各种血液和骨髓疾病,包括贫血、白血病、淋巴瘤以及出血性疾病等。
了解血液病学的基本知识,对于医学从业者和公众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血液病学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
一、血液病学概述血液病学是研究血液和骨髓疾病的医学科学。
血液病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血液细胞、血浆和骨髓等。
血液病学可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良性血液病主要指贫血、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等疾病,恶性血液病则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二、常见的血液疾病1. 贫血:贫血是指机体内红细胞数量或功能的减少,导致氧气供应不足的疾病。
常见的贫血类型有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 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种由于骨髓内异常增生的白细胞克隆引起的恶性疾病。
根据病变细胞种类的不同,可分为淋巴细胞白血病和髓系白血病。
3. 淋巴瘤:淋巴瘤是一类起源于淋巴组织的肿瘤性疾病。
常见的淋巴瘤有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种类型。
4. 出血性疾病:出血性疾病主要包括血友病、血小板功能异常和血管性血友病等。
这些疾病的特征是易出血或难以止血。
三、血液病学研究方法1. 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是血液病学最基本的检查方法。
通过测定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血液病。
2. 骨髓穿刺检查:骨髓穿刺是诊断血液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从髓腔中取得骨髓样本,可以观察骨髓中各种血细胞的数量和形态,从而确定病变类型和程度。
3. 免疫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可以帮助鉴别血液病的类型。
比如,通过检测特定蛋白或抗原的表达情况,可以诊断淋巴瘤和白血病等疾病。
4. 分子遗传学检查:分子遗传学检查可以帮助确定某些血液病的基因突变。
这对于遗传性血液病的诊断和遗传咨询非常重要。
四、血液病学的治疗方法1. 化疗:化疗是血液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使用细胞毒性药物,可抑制异常血细胞的增殖和破坏癌细胞。
血液病学知识点详尽解析
血液病学知识点详尽解析血液病学是研究血液系统疾病的科学分支,涉及血细胞的形成、功能异常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等方面。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液病学的相关知识点。
1.血液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血液系统由造血器官(骨髓、脾脏和淋巴结)、血液和淋巴组成。
骨髓是主要的造血器官,负责血细胞的形成。
血液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分别负责携带氧气、免疫防御和止血功能。
淋巴是一种无色液体,含有淋巴细胞和淋巴组织,参与免疫调节。
2.血细胞形成过程血细胞的形成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称为造血。
干细胞是血细胞的祖细胞,它们可以分化为不同类型的血细胞。
造血过程包括干细胞分化为早幼粒细胞、红细胞和巨核细胞等前体细胞,然后这些前体细胞不断分化和成熟,最终形成功能完整的血液细胞。
3.血液疾病的分类和特点血液疾病主要分为恶性和良性两类。
恶性血液疾病,如白血病和淋巴瘤,是由异常的血细胞增殖或分化引起的。
良性血液疾病,如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症,是由血液细胞数量异常引起的。
血液疾病的特点是以血液中细胞量的异常为表现,且易导致贫血、出血和免疫功能低下等症状。
4.常见的血液疾病及其病因-白血病:由于染色体变异或基因突变导致造血干细胞恶性增殖。
不同类型的白血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症状包括疲劳、发热和易出血等。
-贫血:由于红细胞数量或功能异常导致贫血症状。
常见原因包括营养不良、慢性疾病和遗传缺陷等。
-血小板减少症:由于骨髓功能丧失或自身免疫疾病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易导致出血症状。
5.血液病学的诊断和治疗血液病学的诊断依靠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常用检查包括血常规、骨髓检查和基因检测等。
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型和患者状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化疗、放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6.防治血液疾病的新技术和新药物随着科技的发展,血液病学领域涌现出许多新技术和新药物。
例如,靶向治疗是一种利用特定药物干扰癌细胞增殖的方法,已经在某些白血病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血液内科知识点
引言:
血液内科是研究和治疗血液疾病的学科,涉及到多种疾病和疾病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液内科的相关知识点,希望能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了解。
概述:
第一大点:血液疾病的分类及常见病例
1.贫血的分类及常见病例
2.血小板减少症的分类及常见病例
3.白血病的分类及常见病例
第二大点:血液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贫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2.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3.白血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第三大点:血液疾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1.贫血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2.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3.白血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第四大点:血液疾病的治疗方法与药物选择原则
1.贫血的治疗方法与药物选择原则
2.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方法与药物选择原则
3.白血病的治疗方法与药物选择原则
第五大点:血液疾病的预防与康复护理
1.贫血的预防与康复护理
2.血小板减少症的预防与康复护理
3.白血病的预防与康复护理
总结:
血液内科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学科,由于血液疾病的多样性,其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
专业的医生以及相关从业人员需要具备深入的知识才能有效地对血液疾病进行治疗。
希望本文能为读者提供有关血液内科的详细信息,进而提高对血液内科的了解。
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总结-重点-笔记
第一章贫血概述定义:贫血是指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
【分类】(一)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1.再生障碍性贫血。
2.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贫血。
3.缺铁和铁利用障碍性贫血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贫血。
(二)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
(三)失血性贫血。
第二章缺铁性贫血【铁代谢】人体内铁分两部分:其一为功能状态铁,包括血红蛋白铁(占体内铁67%)、肌红蛋白铁(占体内铁l5%)、转铁蛋白铁(3~4mg)、乳铁蛋白、酶和辅因子结合的铁;其二为贮存铁(男性l 000mg,女性300~400mg),包括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铁总量在正常成年男性约50~55mg/kg.女性35~40mg/kg。
正常人每天造血约需20~25mg铁,主要来自衰老破坏的红细胞。
正常人维持体内铁平衡需每天从食物摄铁l~1.5mg,孕、乳妇2~4mg。
动物食品铁吸收率高(可达20%),植物食品铁吸收率低(1%~7%)。
铁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
食物铁的状态(三价、二价铁)、胃肠功能(酸碱度等)、体内铁贮量、骨髓造血状态及某些药物(如维生素C)均会影响铁吸收。
吸收入血的二价铁经铜蓝蛋白氧化成三价铁,与转铁蛋白结合后转运到组织或通过幼红细胞膜转铁蛋白受体胞饮人细胞内,再与转铁蛋白分离并还原成二价铁,参与形成血红蛋白。
Fe2+吸收→Fe3+转运→Fe2+利用【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病因(一)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青少年偏食易缺铁。
女性月经过多、妊娠或哺乳,需铁量增加,若不补充高铁食物,易造成IDA。
(二)铁吸收障碍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不足且食物快速进入空肠,绕过铁的主要吸收部位(十二指肠),使铁吸收减少。
(三)铁丢失过多如慢性胃肠道失血(包括痔疮、胃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裂孔疝、消化道息肉、胃肠道肿瘤、寄生虫感染、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月经过多(如宫内放置节育环、子宫肌瘤及月经失调等妇科疾病)。
血液病冷知识
血液病冷知识血液病是指由于造血系统发生异常而导致的一类疾病。
血液病冷知识包括各种血液病的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介绍血液病的相关知识。
一、血液病的分类血液病可以根据病因、病程和病理特点进行分类。
按病因可分为遗传性和后天性血液病;按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血液病;按病理特点可分为白血病、贫血、出血性疾病和血小板减少等。
二、血液病的病因血液病的病因复杂多样,既有遗传因素,也有环境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主要包括染色体异常和基因突变,如染色体异常性白血病和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等。
环境因素包括病毒感染、化学物质暴露、放射线等。
三、血液病的临床表现不同类型的血液病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白血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乏力、贫血、出血倾向等;贫血的主要症状是乏力、气促、心悸等;出血性疾病的主要症状是皮肤、黏膜出血等;血小板减少的主要症状是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等。
四、血液病的诊断方法血液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
临床症状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骨髓穿刺、染色体分析和基因突变检测等。
五、血液病的治疗方案血液病的治疗方案因病种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般包括化疗、放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免疫治疗等。
化疗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使用化疗药物来杀死癌细胞;放疗主要用于白血病和淋巴瘤等;造血干细胞移植适用于某些血液病的治疗。
六、血液病的预防和护理预防血液病的关键是避免接触致癌物质和病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充足的营养。
对于已经患上血液病的患者,需要进行规范的治疗和护理,定期复查和监测疾病进展。
七、血液病的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研究的深入,血液病的治疗和预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例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等新技术的应用,为血液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总结起来,血液病是一类由造血系统异常引起的疾病,包括白血病、贫血、出血性疾病和血小板减少等。
血液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因病种不同而有所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缺铁性贫血(IDA)【诊断标准】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fl,MCH﹤26pg,MCHC﹤0.31g/L2、血清铁﹤50ug/dl。
3、骨髓铁染色示细胞外铁减少或消失,铁粒幼细胞﹤15%。
4、血清铁蛋白﹤14ug/L。
5、有明确的缺铁病因,用铁剂治疗有效。
符合上述1~5条中任2条以上者可诊断。
【辅助检查】1、血象(包括红细胞指数)及网织红细胞。
2、血清铁+转铁蛋白。
3、血清铁蛋白。
4、骨髓涂片及铁染色(必要时)。
5、大便潜血、虫卵。
6、胃肠道钡餐或胃镜检查(必要时)。
7、妇科检查(月经过多的患者)。
8、肝、肾功能。
【鉴别诊断】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海洋性贫血等【治疗】1、去除或治疗病因。
2、铁剂补充治疗:元素铁150~200mg/天,静脉补铁等。
3、疗程:血象恢复正常后,血清蛋白﹥30~50ug/L时再停药。
【疗效标准】1、治愈:Hb恢复正常,MCV﹥80fl,血清铁及铁蛋白,FEP均恢复正常。
贫血病因消除。
2、有效:Hb增高﹥20g/L,其他指标部分恢复。
3、无效:四周治疗Hb较治疗前无改变或反下降。
第二节巨幼细胞贫血【诊断标准】1、巨幼细胞贫血(1) 临床表现:贫血、常伴有消化道症状及舌痛,舌色红、表面光滑(牛肉舌)。
(2)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大细胞性贫血(MCV﹥100fl);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5叶者﹥5%或6叶者﹥1%;骨髓:红系呈典型的巨幼红细胞生成,巨幼红细胞﹥10%,粒细胞系统及巨核细胞系统亦有巨型改变,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血小板生成障碍。
2、叶酸缺乏性巨幼细胞贫血临床表现:同上。
有偏食(蔬菜少或不吃)或空肠疾患或手术切除史。
实验室检查:除上述血象及骨髓象外,血清叶酸﹤3ng/ml(﹤6.81nmol/L),红细胞叶酸﹤100ng/ml(227nmol/L)。
3、维生素B12缺乏性巨幼细胞贫血临床表现:同上。
素食或回肠疾患或胃手术切除史。
实验室检查:血清叶酸﹥3.0ng/ml,红细胞叶酸﹥100ng/ml,维生素B12﹤150pg/ml(111 pmol/L)。
【辅助检查】1、血象(包括红细胞指数)及网织红细胞。
2、中性粒细胞分叶计数。
3、骨髓穿刺涂片检查。
4、生化检查:血清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红细胞叶酸水平;血清胃泌素测定可选(疑维生素B12缺乏时)5、胃肠道钡餐或胃镜检查(必要时)。
【鉴别诊断】溶血性贫血,红白血病等相鉴别。
【治疗】1、去除病因。
2、补充治疗:原则上是缺什么补充什么。
叶酸5~10mg每天3次口服;维生素B12:100ug每天1次肌肉注射。
【疗效标准】1、治愈临床:贫血及消化道症状消失,舌质恢复正常。
血象及骨髓象恢复正常。
血清叶酸﹥3ng/ml,红细胞叶酸﹥100ng/ml,维生素B12﹥150pg/ml。
2、好转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血红蛋白增高﹥30g/L,白细胞及血小板基本恢复正常。
骨髓象恢复正常。
3、无效:经上述补充治疗6~8周后,临床症状、血象及骨髓象无改变。
第三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符合PNH2、实验室检查:具备溶血性贫血特点;Ham试验、糖水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尿潜血(或尿含铁血黄素)中二项以上阳性;或同一项检查二次以上阳性;或一次阳性,即使重复,仍为阳性,并有阴性对照。
流式细胞仪检测:糖化磷酰肌醇(GPI)连接蛋白阴性细胞(CD59)≥10%(>5%但<10%者应重复。
3、能除外其他溶血者,同时有肯定的血红蛋白尿发作。
凡有溶血性贫血、流式细胞仪检测阳性者,可诊断为本病。
无条件做流式细胞仪检测者,依Ham试验、糖水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尿潜血、尿Rous试验等结果诊断如上述。
【辅助检查】1、有关溶血性贫血的检查2、Ham试验(酸化血清溶液血试验)、糖水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抗凝血4ml)3、尿潜血或尿Rous(尿含铁血黄素)试验(晨留尿10ml)4、若条件许可,直接检测体内CD59-细胞数量(骨髓肝素抗凝0.5ml或外周血肝素抗凝3ml)【鉴别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冷凝集素综合症等相鉴别【治疗】1、肾上腺皮质激素:用以控制和减轻血红蛋白尿发作,强地松20~30mg/天。
2、抗氧化物质:维生素E(阿魏酸钠)3、贫血治疗:促进骨髓造血药物(康力龙6-12mg/天)(G-CSF 100-300mg/天皮下注射,EPO3000-10000u/天,皮下注射)适量补充造血原料(如补充铁剂,剂量宜小);酌情输血,输血本身有时可引起溶血,最好输入经生理盐水洗涤的红细胞。
注意并发症处理:感染、血栓、胆石症、肾功能衰竭;4、持续严重溶血发作者可短期试用:强的松40mg/d,瘤可宁2mg/d;或环磷酰胺200mg/d,或隔日。
频繁输入洗涤的红细胞。
【疗效标准】考虑到PNH的个体差异较大,判断疗效只能在患者原有基础上进行;由于病情缓和,病情可有自然变化,因此,观察期不应少于一年,才能进行前后比较,建议标准如下:1、近期痊愈:一年无血红蛋白尿发作,不需输血,血象、网织红细胞均恢复正常;2、近期缓解:一年无血红蛋白尿,不需输血,血红蛋白恢复正常;3、近期明显进步:病情分级中任何一种进步2级,如血红蛋白升2级,血红蛋白尿发作减少2级;4、近期进步:病情分级中任何一种进步1级,或者其他客观检查有进步;5、无效:无变化或有恶化。
(观察期达5年以上可除去近期二字;判断治疗效果时必须排除病情的自然波动)【注意事项】1、注意诱发血红蛋白尿或使贫血加重的原因;2、诊断前多次复查上述诊断性试验;3、多次查网织红细胞绝对值计数(特别是发作前后的比较);尿含铁血黄素及尿潜血(特别是晨第一次尿);4、注意血清铁蛋白、叶酸水平;5、有条件可作BFU-E、CFU-E、CFU-GM检查及染色体检查;6、注意出血、血栓栓塞、胆结石等并发症;7、注意试验误差,及设阴性、阳性对照;8、注意与再生障碍性贫血、MDS的鉴别及转化。
第四节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AIHA)【诊断标准】1、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1) 临床表现:原发性AIHA多为女性,年龄不限;除溶血性贫血外,半数有脾肿大,1/3有黄疸及肝大。
继发性AIHA常伴有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
(2)实验室检查:①贫血程度不一,有时很严重,可并发急性溶血危象。
血片上可见较多球形红细胞(﹤15%)及数量不等幼红细胞。
偶有红细胞被吞噬现象。
网织红细胞增多。
②骨髓呈增生象,粒红比例倒置,以幼红细胞增生为主。
③再障危象时,网织红细胞极度减少,骨髓象增生低下。
④广谱抗人球蛋白直接试验,主要为C3或IgG型。
(3)诊断标准:①符合溶血性贫血的临床和实验室表现②直接Coombs试验阳性③如广谱Coombs试验阴性,但临床表现符合,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切脾有效,又能除外其他溶血性贫血,可考虑为Coombs试验阴性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④需除外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或其他疾病(如CLL,Lymphoma)引起的继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
⑤近四月内无输血或特殊药物服用史,直接Coombs试验阳性。
2、冷凝集素综合征(1) 临床表现:以中老年患者为多,寒冷环境有耳廓、鼻尖、手指发绀,但一经加温即消失。
除贫血和黄疸外其他体征很少。
(2) 实验室检查:①慢性轻至中度贫血,周围血中无红细胞畸形及大小不一,可有轻度高胆红素血症,反复发作者有含铁血黄素尿。
②冷凝集素试验阳性,4效价可高至1:1000甚至1:16000。
在30℃白蛋白或生理盐水内,如凝集素效价仍然较高,有诊断意义。
③抗直接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几乎均为C3型。
(3) 诊断标准:溶贫患者冷凝集素阳性,效价较高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试验,可诊断为冷凝集素综合征。
3、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1) 临床表现:多数受寒后即有急性发作,表现为寒战、发热(体温可高达40。
C),全身无力及腰背痛。
随后即有血红蛋白尿,多数持续几小时,偶有几天者。
(2) 实验室检查:①发作时贫血严重,进展迅速,周围血红细胞大小不一及畸形,并有球形红细胞、红细胞碎片及嗜硷性点彩细胞及幼红细胞出现;②反复发作者有含铁血黄素尿;发作时尿潜血阳性。
③冷热溶血试验(Donath-Landsteiner)阳性。
④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大多为C3型。
(3) 诊断标准:溶贫患者冷热溶血试验阳性,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实验室检查,可诊断为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
【辅助检查】1、有关溶血性贫血的检查2、外周血涂片,注意球形红细胞及有核红细胞3、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直接试验)4、用单价抗体测红细胞膜附着的IgG、A、M和C35、冷凝集素测定正常﹤1:646、必要时做冷热溶血试验(L-D试验),若阳性应做梅毒、病毒等有关检查7、嗜异性凝集试验8、自身抗体测定【鉴别诊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遗传性球形红细胞症等相鉴别【治疗】1、治疗原发病:AIHA继发性病例远较原发性病例为多;2、肾上腺皮质激素(强地松):温抗体型AIHA治疗首选;3、免疫抑制剂:温抗体型AIHA激素治疗不满意,或需依赖大剂量激素;或不适于切脾治疗或切脾治疗失败者;一般多与小剂量激素联合应用;4、脾切除: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且反复发作者。
5、输血:因血清中高滴度的自身抗体,常发生配血困难及输血后溶血加重,输血必需审慎,予压缩的洗涤红细胞输入为宜;6、其他治疗:① Danazol(达那唑):一般在激素治疗无效,或在激素减量时联合应用;作用时间短暂,必要时可重复使用,其他药物治疗无效时可减用。
②大剂量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0.4g/kg/d*5d③血浆置换疗法:其他各种治疗无效,严重威胁生命者可使用;④环孢素A(CyA)在其他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试用;⑤瘤可宁(CB1348)或环磷酰胺:可试用于冷凝集素综合征。
【疗效标准】1、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缓解:临床症状消失。
红细胞、血红蛋白及网织红细胞数均正常。
血清胆红素正常。
抗人球蛋白试验阴转。
部分缓解: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血红蛋白﹥80g/L,网织红细胞﹤5%血清总胆红素2mg/dl,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或仍为阳性但效价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无效:未达部分缓解标准者。
2、冷凝集素综合征:痊愈:继发于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者,原发病治愈后,冷凝集素综合症亦治愈。
此时症状消失,无贫血,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反应C3阴性,冷凝集素效价正常(1:40)。
完全缓解:原发性及继发于目前尚不能治愈而能缓解的疾病者,原发病缓解,冷凝集素综合症亦缓解。
症状消失,无贫血,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阴性,冷凝集素效价正常。
显效:症状基本消失,血红蛋白未恢复正常,但较治疗前上升20g/L,冷凝集素效价仍高于正常,但较治疗前下降50%。
进步:有所好转,但达不到显效指标。